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067-075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锥指卷十五
德清胡渭撰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释文沇音兖又以转反)
传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在温西北平地正义曰地
理志云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至河内武德
县入河见今济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馀里渭按
汉垣县故城在今山西平阳府垣曲县西四十里温
县故城在今河南怀庆府温县西南武德故城在今
禹贡锥指卷十五
德清胡渭撰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释文沇音兖又以转反)
传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在温西北平地正义曰地
理志云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至河内武德
县入河见今济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馀里渭按
汉垣县故城在今山西平阳府垣曲县西四十里温
县故城在今河南怀庆府温县西南武德故城在今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067-0753b.png
武陟县东黄河在县南与开封府河阴县分水
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王屋山在今怀)
(庆府济源县西北八十里济源本汉轵县属河内郡隋改置济源县县西有王屋故城后周所置本)
(垣县地元和志云王屋山在王屋县北十五里元省县入济源故济源有王屋山西南接垣曲县界)
(垣曲故垣县也)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温县本周畿内司寇苏忿生之)
(邑)又东过其县北屈从县东(句)南流过坟城西(坟城)
(今在温县东)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黄河在温县南与河南府巩县)
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王屋山在今怀)
(庆府济源县西北八十里济源本汉轵县属河内郡隋改置济源县县西有王屋故城后周所置本)
(垣县地元和志云王屋山在王屋县北十五里元省县入济源故济源有王屋山西南接垣曲县界)
(垣曲故垣县也)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温县本周畿内司寇苏忿生之)
(邑)又东过其县北屈从县东(句)南流过坟城西(坟城)
(今在温县东)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黄河在温县南与河南府巩县)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067-0754a.png
(分水巩县故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注云山海经曰王屋之山㶌水
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泽郭景纯云㶌沇声相近即
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共山在济源县)
(北十二里)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括地志云沇水出王屋山顶崖下石泉渟)
(而不流其深不测既见而伏至济源县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发而东南流按故原城在济源县西)
(北二里今济渎庙西龙潭东北有其遗址)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
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今按二济同名所出不
同乡源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汉志常山房子县赞皇山石济水所)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067-0754b.png
(出东至廮陶入泜元和志赵州赞皇县济水源出赞皇山西北流去县南十里此别是一济水应劭)
(以为四渎误也)今济水重源出温城西北平地水有二源
东源出原城东北俗谓之济源城其水南径其城
东故县之原乡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沇水
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元和志济水在济源县东北三里有)
(二源其深莫测西源周围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李濂游济渎记云济渎庙后有池)
(是为东池即东源周仅百馀步池西有石桥桥西为西池周如东池旧记济水出王屋山顶太乙池)
(伏流地中东行九十里复见于此其太乙池今亦涸矣刘漪西源辩曰济水二源旧志唯以庙垣石)
(以为四渎误也)今济水重源出温城西北平地水有二源
东源出原城东北俗谓之济源城其水南径其城
东故县之原乡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沇水
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元和志济水在济源县东北三里有)
(二源其深莫测西源周围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李濂游济渎记云济渎庙后有池)
(是为东池即东源周仅百馀步池西有石桥桥西为西池周如东池旧记济水出王屋山顶太乙池)
(伏流地中东行九十里复见于此其太乙池今亦涸矣刘漪西源辩曰济水二源旧志唯以庙垣石)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067-0754c.png
(桥为界按水经注二源一在原城东北一在原城西南为地殊远不可以一桥之界遂分东西而谓)
(二原俱在是也意此为池之东源信矣池西二里又有一源旧称为龙潭时出时没不关水旱下流)
(经济庙南会池水于东北当为济之西源无疑也)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
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即济
水又东南径郗城北而出于温(郗当作絺今河内县西南有絺城元)
(和志济水经河内县西南去县三十里)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溴(溴水出原)
(城西北原山勋掌谷南径原城西而南注于河春秋会于溴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于)
(溴梁溴古阒切)济水于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径温县故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067-0754d.png
城西又南历虢公台西皇览曰温城南有虢公台
基址尚存济水南流注于河也济水故渎于温城
西北东南出径温城北又东径虢公冢北皇览曰
虢公冢在温县郭东济水南大冢是也济水当王
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
脉水不与昔同渭按济水故渎即汉志所谓东南
至武德入河者盖禹迹也第五卷河水注云成皋
大伾山在河内脩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
基址尚存济水南流注于河也济水故渎于温城
西北东南出径温城北又东径虢公冢北皇览曰
虢公冢在温县郭东济水南大冢是也济水当王
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
脉水不与昔同渭按济水故渎即汉志所谓东南
至武德入河者盖禹迹也第五卷河水注云成皋
大伾山在河内脩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067-0755a.png
泽出入自此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今济
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沟水耳即济
沇之故渎矣(沁水篇云沁水东过武德县南积为坡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
(沁水县西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东径隰城北殷城南而东南)
(注于陂陂水又东南流入河先儒亦咸谓是为泲渠故班固及阚骃并言泲水至武德入河按沙沟)
(即奉沟之下流古济水由此入河故谓之泲渠沙沟当在今武陟县界也)正与此相发
明济水于武德入河南直成皋今汜水河阴之界
是也其后由温县入河则南直巩县所谓津渠势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067-0755b.png
改不与昔同者也今其故道又尽陷河中济水唯
从枝津之合溴水者至孟县东南入河(见怀庆府志)南
直孟津县其流益短矣由大禹而来济水入河之
道凡再变
溢为荥(渭按溢汉书作轶颜氏曰轶与溢同)
曾氏曰职方云其川荥雒者禹时为荥泽而已至周
则为川穆天子传浮于荥水乃奏广乐是也黄氏曰
经溢为荥导荷泽被孟猪皆一字之工足以观禹迹
从枝津之合溴水者至孟县东南入河(见怀庆府志)南
直孟津县其流益短矣由大禹而来济水入河之
道凡再变
溢为荥(渭按溢汉书作轶颜氏曰轶与溢同)
曾氏曰职方云其川荥雒者禹时为荥泽而已至周
则为川穆天子传浮于荥水乃奏广乐是也黄氏曰
经溢为荥导荷泽被孟猪皆一字之工足以观禹迹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067-0755c.png
吴氏曰济既入河其伏者潜行地下绝河而南溢为
荥泽再出于陶丘北溢者言如井泉自中而满非有
来处如荷泽被孟猪之被出者言在平地自下而涌
非有上流如某水至某处之至荥泽后既填塞陶丘
亦无窦济渎故道不可复寻矣渭按书溢书出仅一
见乃禹贡之特笔当与他水导源首受者不同吴氏
义最精地理志云济水自垣县东南至武德入河轶
出荥阳北地中即经所谓溢为荥也曰轶出地中则
重源显发不与河通可知矣说者以荥播河济往复
荥泽再出于陶丘北溢者言如井泉自中而满非有
来处如荷泽被孟猪之被出者言在平地自下而涌
非有上流如某水至某处之至荥泽后既填塞陶丘
亦无窦济渎故道不可复寻矣渭按书溢书出仅一
见乃禹贡之特笔当与他水导源首受者不同吴氏
义最精地理志云济水自垣县东南至武德入河轶
出荥阳北地中即经所谓溢为荥也曰轶出地中则
重源显发不与河通可知矣说者以荥播河济往复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067-0755d.png
径通为禹之旧迹非也焦弱侯云伏见不常而识其
为济此禹之所以为神旨哉言乎
传云济水入河并流数十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
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正义云此皆目验所说
也济水既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过者以河
浊济清故可知也渭按成皋有大伾山在今开封
府郑州汜水县西一里水经注云晋地道志曰济
为济此禹之所以为神旨哉言乎
传云济水入河并流数十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
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正义云此皆目验所说
也济水既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过者以河
浊济清故可知也渭按成皋有大伾山在今开封
府郑州汜水县西一里水经注云晋地道志曰济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067-0756a.png
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又云大伾在
河内脩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
此山东至河阴县四十一里又东至荥泽县西北
之敖仓十馀里通计得五十馀里故传约言之曰
河济并流数十里又数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
也然传言济与河并流始在北继截河而南则似
两人同行街北一人忽截街而南别与人同行数
里乃独抵所欲诣处人之行路固有然者水则安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067-0756b.png
能且河大而济小济既入河河挟以俱东济性虽
劲疾恐亦不能于大河之中曲折自如若此也荥
阳石门水首受河处水经直谓之济水京相璠名
为出河之济郦道元云济水分河东南流皆不以
清浊为言谓济与河乱南出还清自颖达始后之
好事者从而附会言曾有人伏水底见浑河中清
流一道直贯之者乃济也世遂有浊河清济之图
二水划然王充论衡曰俗语不实成为丹青丹青
劲疾恐亦不能于大河之中曲折自如若此也荥
阳石门水首受河处水经直谓之济水京相璠名
为出河之济郦道元云济水分河东南流皆不以
清浊为言谓济与河乱南出还清自颖达始后之
好事者从而附会言曾有人伏水底见浑河中清
流一道直贯之者乃济也世遂有浊河清济之图
二水划然王充论衡曰俗语不实成为丹青丹青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067-0756c.png
之言圣人惑焉其是之谓矣林少颖云济清而河
浊济少而河多以清之少者会浊之多者不数步
间则清者皆已化而为浊矣既合流数十里安能
自别其清者以溢为荥乎林氏此言能穷物理而
不为俗语所惑者也东坡谓禹以味别知荥之为
济说本许敬宗亦非蔡传云经所书单立导沇条
例若断若续而实有源流或见或伏而脉络可考
先儒皆以济水性下劲疾故能入河穴地流注显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067-0756d.png
伏此说似胜于孔然沇水至泰泽渟而不流故知
其穴地而入此地上之事有目者所共见若河中
之事谁则知之岂真有伏水底者见清流一道穴
地而入出而言之邪影响之谈殆难据信矣
泰泽之水有上源与盐泽相似但至此渟而不流
人识其为潜行地下耳荥泽则异于是其水似井
泉自中而满不可指一路为源故吴幼清云无来
处也东阿之井沈存中以为济水泽虽大其亦此
其穴地而入此地上之事有目者所共见若河中
之事谁则知之岂真有伏水底者见清流一道穴
地而入出而言之邪影响之谈殆难据信矣
泰泽之水有上源与盐泽相似但至此渟而不流
人识其为潜行地下耳荥泽则异于是其水似井
泉自中而满不可指一路为源故吴幼清云无来
处也东阿之井沈存中以为济水泽虽大其亦此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067-0757a.png
类与(水经河水注云东阿县故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
(供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今在阳谷县东北六十里沈存中梦溪笔谈云古说)
(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下皆是流水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其性趣下清)
(而且重用搅浊水则清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禹时之荥泽渟而不流
后人导为荥川此说创自曾彦和而余深信其然
者盖使荥泽陶丘之间禹时果一水相通则荥渎
距河陆路无几贡道之浮济者必书曰逾于河矣
而经不然则以陶丘荥泽相去可五百里陆路艰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067-0757b.png
难故必由漯以达河耳自说者谓河济本相通陶
丘之济亦非复出舟航可以直达而漯遂独为兖
州北境之所浮于青徐扬无涉矣以此言贡道颇
觉直捷而不知其有碍于导沇之经者大也程泰
之云言经者不可执一得其一隅而三隅对求皆
无所碍乃为通耳此穷经之要诀学者所当知也
诗大雅觱沸槛泉维其深矣笺云槛泉正出涌出
也李巡注尔雅曰水泉从下上出曰涌泉春秋公
丘之济亦非复出舟航可以直达而漯遂独为兖
州北境之所浮于青徐扬无涉矣以此言贡道颇
觉直捷而不知其有碍于导沇之经者大也程泰
之云言经者不可执一得其一隅而三隅对求皆
无所碍乃为通耳此穷经之要诀学者所当知也
诗大雅觱沸槛泉维其深矣笺云槛泉正出涌出
也李巡注尔雅曰水泉从下上出曰涌泉春秋公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067-0757c.png
羊传昭公五年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濆泉者
直泉也直泉者涌泉也此皆水之轶出地中而无
上流来处者阿井趵突其类也又有一切證尔雅
瀵大出尾下注云今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
许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曰瀵冯翊合阳县复
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
瀵瀵原皆潜相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
稻呼其本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厎也愚按三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067-0757d.png
瀵地下潜通随窦涌出正与济水相似如谓济之
溢为荥者截河而南穴地而出然则汾阴之瀵亦
自河水中穴地而溢为渚上之瀵渚上之瀵复自
河水中穴地而溢为合阳之瀵邪此理甚明不待
智者而后晓也观汾阴陂其瀵以溉稻田更可悟
荥泽停流不接陶丘之义
说文荥绝小水也余未识其义以问百诗百诗曰
尔雅正绝流曰乱邢炳疏云正直也孙炎所谓横
溢为荥者截河而南穴地而出然则汾阴之瀵亦
自河水中穴地而溢为渚上之瀵渚上之瀵复自
河水中穴地而溢为合阳之瀵邪此理甚明不待
智者而后晓也观汾阴陂其瀵以溉稻田更可悟
荥泽停流不接陶丘之义
说文荥绝小水也余未识其义以问百诗百诗曰
尔雅正绝流曰乱邢炳疏云正直也孙炎所谓横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067-0758a.png
渡是也以济水截河南过为荥故以绝字解荥至
小水二字则有唐高宗许敬宗问答在高宗曰天
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哉敬
宗曰渎之言独也不因馀水独能赴海者也济潜
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此可以为其注脚矣
百诗此解不减徐楚金系传然济绝河为荥自是
汉儒训诂为之所以名水恐未必尔也
荥泽至周时已导为川与陶丘复出之济相接然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067-0758b.png
河济犹未通波及周之衰有于荥阳下引河东南
为鸿沟与济汝淮泗会者而河始与济乱鸿沟首
受河处一名蒗荡渠(水经河水合汜水又东过荥阳县蒗荡渠出焉)亦名
汴渠(后汉明帝纪修汴渠注云即蒗荡渠也汴自荥阳首受河所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一里)
又名通济渠(元和志汴渠在河阴县南二百步亦名蒗荡渠大业元年更开导名通济)
(渠)即今河阴县西二十里之石门渠也(河阴县在今郑州西)
(北五十里汉荥阳县地隋为汜水荥泽二县地唐开元中析置河阴县)水经直谓之
济水(汉志荥阳县有蒗荡渠首受泲水经本此泲即京相璠所谓出河之济也)曰济水
为鸿沟与济汝淮泗会者而河始与济乱鸿沟首
受河处一名蒗荡渠(水经河水合汜水又东过荥阳县蒗荡渠出焉)亦名
汴渠(后汉明帝纪修汴渠注云即蒗荡渠也汴自荥阳首受河所谓石门在荥阳山北一里)
又名通济渠(元和志汴渠在河阴县南二百步亦名蒗荡渠大业元年更开导名通济)
(渠)即今河阴县西二十里之石门渠也(河阴县在今郑州西)
(北五十里汉荥阳县地隋为汜水荥泽二县地唐开元中析置河阴县)水经直谓之
济水(汉志荥阳县有蒗荡渠首受泲水经本此泲即京相璠所谓出河之济也)曰济水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067-0758c.png
当巩县北入河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成皋即春)
(秋之虎牢汉置县属河南郡今为汜水县)又东过荥阳县北(本韩荥阳邑汉为县)
(属河南郡今荥泽河阴二县皆其地)此犹合河济而言之也(是即孔传所云)
(济水入河并流数十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者)自下专言济水曰
又东至北砾溪南东出过荥阳北(北砾溪未详盖在河南济北其)
(水西注于河者)此济分河东南流即王景所修故渎也渠
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汉灵帝建宁四年
于敖城西北堑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此即贾让)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067-0758d.png
(所谓荥阳漕渠也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至是始垒石为之)故世亦称石门水门
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南带三皇山亦谓之三室
山也又东径西广武城北又东径东广武城北(广武)
(山在今荥泽县西二十里接河阴县界刘昭云山有二城曰东广武西广武各在山一头相去二百)
(馀步)又东径敖山北(山上有城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括地志云敖仓在荥)
(泽县西北十五里石门之东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按今县在隋县南五里则敖城东南去今县当)
(二十里也)又东合荥渎(渎本作泽误玉海引此作荥渎与郦注合今从之)渎首
受河水有石门谓之荥口石门(门南际河有故碑云阳嘉三年立激)
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南带三皇山亦谓之三室
山也又东径西广武城北又东径东广武城北(广武)
(山在今荥泽县西二十里接河阴县界刘昭云山有二城曰东广武西广武各在山一头相去二百)
(馀步)又东径敖山北(山上有城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括地志云敖仓在荥)
(泽县西北十五里石门之东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按今县在隋县南五里则敖城东南去今县当)
(二十里也)又东合荥渎(渎本作泽误玉海引此作荥渎与郦注合今从之)渎首
受河水有石门谓之荥口石门(门南际河有故碑云阳嘉三年立激)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067-0759a.png
(岸侧以捍鸿波按苏代曰决荥口魏无大梁即此处也首受河水以上承河阴石门水而言然昔人)
(导泽水以为川从此门而出故谓之荥口石门)而地形卑盖故荥播所道
自此始也(河阴石门汉建宁四年立在敖城西北荥口石门汉阳嘉三年立在敖山东时)
(地各别近志混而为一大谬两石门相去数十里荥渎前已有之荥阳下引河其所沟通者裁数十)
(里为功亦甚易也)济水又东径荥阳县北(上文东过荥阳县北谓河济并)
(流此专主济水而言宋白续通典云荥阳故城在荥泽县南十七里接今荥泽县北五里有荥泽故)
(城隋置明洪武八年为河水所圯移今治是荥阳故城东北去今治止十二里也)又东南
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东北流历敖山南又东)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067-0759b.png
(北径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按又东二字为句石字衍观注)
(云经所谓砾溪可知上有北砾溪故此为南砾溪)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
(嵩渚山即古旃然水东北流至荥阳城北而北注于济京县今为荥阳县)又东径荥泽
北古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
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句)南径卷
县故城东(汉志河南郡有卷县其故城在今原武县西北七里)又南径衡雍
城西(城在原武县西北五里)与出河之济会又南会于荥泽
济水又东径垂陇城北(春秋文公三年晋士谷盟于垂陇京相璠曰郑地)
(云经所谓砾溪可知上有北砾溪故此为南砾溪)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
(嵩渚山即古旃然水东北流至荥阳城北而北注于济京县今为荥阳县)又东径荥泽
北古荥水所都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
与济隧合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句)南径卷
县故城东(汉志河南郡有卷县其故城在今原武县西北七里)又南径衡雍
城西(城在原武县西北五里)与出河之济会又南会于荥泽
济水又东径垂陇城北(春秋文公三年晋士谷盟于垂陇京相璠曰郑地)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067-0759c.png
又东南径釐城东(即春秋之时来左传所谓釐京相璠曰在荥阳县东四十里)
又东合黄水(水发源京县黄淮山世谓之京水东北流径荥泽而北注于济)又东
分为二水其枝渎曰北济(详见后)济水东径阳武县
北(历长城东南流蒗荡渠出焉)又东北径阳武故城南又东径
封丘县南又东径大梁城北(今祥符县西北有浚仪故城即大梁城也)
又东左径仓垣城(在今陈留县西一名石仓城)又东径小黄县
故城北(在今陈留县东北三十里)又东径东昏县故城北(阳武之户)
(牖乡后置东昏县其故城在今兰阳县东北二十里)又东径济阳县故城南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067-0759d.png
(故武父城也在济水之阳故名今在兰阳县东五十里)又东径冤朐县南(今曹)
(州西南有冤朐故城)谓之南济实济水之经流也自荥口石
门至此皆禹后代人所导职方豫州之川水经谓
之荥渎而河济合焉者也过此则为陶丘复出之
济矣以今舆地言之荥泽原武阳武封丘祥符陈
留兰阳(并属河南开封府)曹州(属山东兖州府)诸州县界中皆荥
渎之所经也自鸿沟既开荥渎为河水所乱已非
其旧逮东汉之世荥泽亦塞而禹迹荡然无存矣
(州西南有冤朐故城)谓之南济实济水之经流也自荥口石
门至此皆禹后代人所导职方豫州之川水经谓
之荥渎而河济合焉者也过此则为陶丘复出之
济矣以今舆地言之荥泽原武阳武封丘祥符陈
留兰阳(并属河南开封府)曹州(属山东兖州府)诸州县界中皆荥
渎之所经也自鸿沟既开荥渎为河水所乱已非
其旧逮东汉之世荥泽亦塞而禹迹荡然无存矣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067-0760a.png
荥渎非荥泽也郑康成云荥泽在荥阳县东杜预
同京相璠云在县东南荥泽县志云在县南其说
不同按今县西南十二里有荥阳故城汉县也昔
时泽在荥阳县东今则在荥泽县南矣郑杜说是
荥泽西北距荥口二十馀里其间必有水道相通
而志家不详余按水经注黄水自京县东北流入
荥泽下为船塘俗谓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
十里穆天子传曰浮于荥水乃奏广乐是也北流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067-0760b.png
注于济水此皆昔人导泽为川之路泽水从此北
出而为荥渎故谓之荥口济水自敖山又东不得
便合荥泽以是知经之泽字当作渎也
河与荥渎相乱其来已久而荥泽在西汉时依然
无恙故班固云济水轶出荥阳北地中谓荥泽也
至东汉乃塞为平地不知何故郦道元云昔大禹
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又云
大禹塞荥泽开蒗荡渠以通淮泗夫荥泽何以谓
出而为荥渎故谓之荥口济水自敖山又东不得
便合荥泽以是知经之泽字当作渎也
河与荥渎相乱其来已久而荥泽在西汉时依然
无恙故班固云济水轶出荥阳北地中谓荥泽也
至东汉乃塞为平地不知何故郦道元云昔大禹
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又云
大禹塞荥泽开蒗荡渠以通淮泗夫荥泽何以谓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067-0760c.png
之淫水经曰荥波既猪禹方陂之以蓄其水何以
塞之诞妄不足深辩或云王莽时济竭而不复出
故荥泽遂塞斯言亦大可疑按司马彪郡国志河
内温下云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绝河南荥阳
下云有鸿沟水而不言荥泽岂以其时已塞为平
地乎济枯之语系之温县盖专谓北源故郦注于
温县济水故渎下言之然北源东汉复出水经历
历可考彪何以直言枯绝而荥泽无文则又似专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067-0760d.png
指南源此后人所以移其说于荥阳也程大昌云
世恶莽居下流故河徙济枯皆归于莽余谓河徙
事见王莽传无可疑者济枯亦理之所有但济水
因旱而枯旱止则当复旧夏季伊洛竭商季河竭
周幽王时三川竭诸水不闻自此遂绝也济河独
一枯而不复出且南北二源同此一济北源复出
南源何以终绝殊不可晓积思久之竟不知荥泽
之塞为何故顷读后汉书而得之王景传云平帝
世恶莽居下流故河徙济枯皆归于莽余谓河徙
事见王莽传无可疑者济枯亦理之所有但济水
因旱而枯旱止则当复旧夏季伊洛竭商季河竭
周幽王时三川竭诸水不闻自此遂绝也济河独
一枯而不复出且南北二源同此一济北源复出
南源何以终绝殊不可晓积思久之竟不知荥泽
之塞为何故顷读后汉书而得之王景传云平帝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067-0761a.png
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脩汴渠东侵日月侵毁建
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
渠所漂数十许县明帝纪永平十三年诏亦言自
汴渠决败六十馀岁加顷年以来雨水不时汴渠
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溢莫
测圻岸(广韵圻语斤切与垠同)当时汴济之区河灾之羡溢
为害如此济渠即荥渎南去荥泽不过二十馀里
则固在所漂数十县之中者也河水汜滥必至其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067-0761b.png
处历六十年而后已填淤之久空窦尽窒地中伏
流不能上涌荥泽之塞实由于此岂因旱乾而遂
塞哉余阙曰河天下之浊水也水一石率泥数斗
尝道出梁宋观决河凡水之所被比其去即穹居
大木尽没地中漫不见踪迹然则河侵荥泽去后
安得不塞为平地钜野县志云元末河决入钜野
及徙后泽遂涸为平陆其明徵也彪得之传闻不
暇深考故言之不详世遂附会以为荥泽堙塞之
流不能上涌荥泽之塞实由于此岂因旱乾而遂
塞哉余阙曰河天下之浊水也水一石率泥数斗
尝道出梁宋观决河凡水之所被比其去即穹居
大木尽没地中漫不见踪迹然则河侵荥泽去后
安得不塞为平地钜野县志云元末河决入钜野
及徙后泽遂涸为平陆其明徵也彪得之传闻不
暇深考故言之不详世遂附会以为荥泽堙塞之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067-0761c.png
故殊非事实余不可以无辩
自荥阳引河后递加疏导枝津交络名称互见使
人目眩心摇今综其大略以蒗荡渠为主水经注
云渠水自河与济乱流东径荥泽北东南分济历
中牟县之圃田泽与阳武分水又东为官渡水又
东至浚仪县左则故渠出焉秦始皇二十二年王
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世遂
目故渠曰阴沟而以梁沟为蒗荡渠阴沟东南至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067-0761d.png
大梁城合蒗荡渠其东导者为汳水(汉志作卞水说文作汳后)
(人恶反字因改为汴郦云济水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战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
(在敖北)至蒙县为获水又东至彭城县入泗蒗荡渠
自大梁城南南流为鸿沟项羽与汉约中分天下
指是以为东西之别故苏秦说魏曰大王之地南
有鸿沟是也鸿沟又兼沙水之目沙水东南流至
新阳县为百尺沟注于颍水(汉汝南郡有新阳县当在今陈州界)此
即班固所谓狼荡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者也
(人恶反字因改为汴郦云济水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战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
(在敖北)至蒙县为获水又东至彭城县入泗蒗荡渠
自大梁城南南流为鸿沟项羽与汉约中分天下
指是以为东西之别故苏秦说魏曰大王之地南
有鸿沟是也鸿沟又兼沙水之目沙水东南流至
新阳县为百尺沟注于颍水(汉汝南郡有新阳县当在今陈州界)此
即班固所谓狼荡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者也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067-0762a.png
其一水自百尺沟分出东南流至义城县西而南
注淮(义城今怀远)谓之沙汭左传昭二十七年楚子常
以舟师及沙汭而还即此也沙水所出又有雎水
涡水雎水自陈留县首受东南流至下相县入泗
(下相今宿迁)涡水自扶沟县首受东南流至义城县南
而东注淮以上诸渠同源于出河之济(即石门水)故言
鸿沟者则指此为鸿沟言蒗荡渠者指此为蒗荡
言汴水者指此为汴水言浚仪渠者指此为浚仪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067-0762b.png
渠皆以下流之目追被上源也此外有济隧上承
河水于卷县北河南流与出河之济会自于岑造
八激堤而其流遂断
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
传曰陶丘丘再成正义曰释丘云再成为陶丘李巡
云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
丘地理志云定陶县西(脱南字)有陶丘亭渭按出字义
见上文今山东兖州府定陶县西南有定陶故城汉
河水于卷县北河南流与出河之济会自于岑造
八激堤而其流遂断
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
传曰陶丘丘再成正义曰释丘云再成为陶丘李巡
云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
丘地理志云定陶县西(脱南字)有陶丘亭渭按出字义
见上文今山东兖州府定陶县西南有定陶故城汉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067-0762c.png
济阴郡治也陶丘亦在西南去县七里菏即菏泽地
理志济阴郡下云禹贡菏泽在定陶东唐省定陶入
济阴故通典济阴县下云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故
定陶城东北今曹州东南三十里与定陶接界处是
也
溢者自中而满无上源亦无下流颇与阿井相似
出者自下而涌源在地中流在地上如趵突泉之
流而为泺水济自此不更伏矣二字大有精义说
理志济阴郡下云禹贡菏泽在定陶东唐省定陶入
济阴故通典济阴县下云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故
定陶城东北今曹州东南三十里与定陶接界处是
也
溢者自中而满无上源亦无下流颇与阿井相似
出者自下而涌源在地中流在地上如趵突泉之
流而为泺水济自此不更伏矣二字大有精义说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067-0762d.png
者乃谓河水盛满南溢为荥而出犹经过之谓如
某将军出某道之出不亦谬乎
水经注济水自定陶县南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
(日知录云今曹县有冉堌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史记穰侯卒于陶因葬焉)又东北径
定陶恭王陵南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又屈从
县东北流又东径陶丘北墨子以为釜丘竹书纪
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于釜丘者也(按汉志陶丘在)
(定陶县西南则济水当先径陶丘而后至故城此经不合恐是错简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十字)
某将军出某道之出不亦谬乎
水经注济水自定陶县南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
(日知录云今曹县有冉堌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史记穰侯卒于陶因葬焉)又东北径
定陶恭王陵南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又屈从
县东北流又东径陶丘北墨子以为釜丘竹书纪
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于釜丘者也(按汉志陶丘在)
(定陶县西南则济水当先径陶丘而后至故城此经不合恐是错简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十字)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067-0763a.png
(当在引竹书语之下)渭按自荥口至陶丘皆后世荥渎之所
经非禹迹也今曹州定陶界中并有济水故道禹
时则济水伏流涌自陶丘之北而东注于菏泽无
上源也陶丘汉志云在定陶县西南而郭璞言在
城中盖其时郡徙西南包陶丘而为城耳今县则
又徙于东北故陶丘与汉城皆在西南也
菏泽在陶丘之东北相去不远济水伏流至陶丘
北上奋驰波跳沫东北汇于菏泽又东北绝钜野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067-0763b.png
至琅槐入海者为济渎其一枝东南流至湖陵入
泗者后人目之曰菏水汉志湖陵县下云菏水在
南者是湖陵今为鱼台县地也许慎云菏泽水在
湖陵谓泽之下流入泗者亦未为误自孔传袭其
文曰菏泽在湖陵而遗一水字则在湖陵者为泽
矣释此至于菏又增一水字曰菏泽之水则定陶
之菏泽与湖陵之菏水无别矣郦道元时孔传已
盛行故宗其说言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
泗者后人目之曰菏水汉志湖陵县下云菏水在
南者是湖陵今为鱼台县地也许慎云菏泽水在
湖陵谓泽之下流入泗者亦未为误自孔传袭其
文曰菏泽在湖陵而遗一水字则在湖陵者为泽
矣释此至于菏又增一水字曰菏泽之水则定陶
之菏泽与湖陵之菏水无别矣郦道元时孔传已
盛行故宗其说言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067-0763c.png
东至于菏水又以湖陵入泗为泽水所钟而不知
此特菏泽之下流其所钟则在定陶也且豫州导
菏泽被孟猪乃导泽水之馀波南入于孟猪非谓
东南至湖陵入泗之菏水郦乃混而为一种种纰
缪皆为孔传所误说禹贡者当以汉志为正经文
三菏字皆以泽言在定陶与湖陵无涉也
菏之为泽也济贯其中太半是济水所汇郦注云
即泲水之所包注以成湖泽是也然亦必有旁源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067-0763d.png
郦注云济水自定陶故城南又东北右合菏水水
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今兰阳曹州之间)世谓之五丈沟
又东北出定陶县北屈左合汜水汜水西分济渎
东北径济阴郡南又东合于菏又东北径定陶县
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而北注济渎是汜水与
五丈沟之会于泽者亦皆济水之分流也寰宇记
云菏水亦名南济水(近志以北清河为北济南清河为南济误由于此)俗
谓之五丈河西自考城县界来程大昌曰乐史寰
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今兰阳曹州之间)世谓之五丈沟
又东北出定陶县北屈左合汜水汜水西分济渎
东北径济阴郡南又东合于菏又东北径定陶县
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而北注济渎是汜水与
五丈沟之会于泽者亦皆济水之分流也寰宇记
云菏水亦名南济水(近志以北清河为北济南清河为南济误由于此)俗
谓之五丈河西自考城县界来程大昌曰乐史寰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067-0764a.png
宇书云济阴有山是为菏山菏水西自考城来考
城在济阴西济之正流未尝经考城可见菏水自
为一派而济来会之甚明也水经以此水为五丈
沟即近世命为五丈河者此正菏水首末也渭按
曹州志菏山在州东南三十里以近菏泽而言盖
泽本名菏后人因泽以名其山也说者谓菏水出
菏山非是据郦注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此即经
所谓济水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南为菏水北为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067-0764b.png
济渎者也乘氏故城在今钜野县西南汉置然曹
州之东境亦兼得乘氏地州东南与定陶接界菏
泽在焉注所谓定陶东北即经所谓乘氏县西也
但不言菏泽为疏漏耳菏水只自菏泽分流郦以
济阳所出之五丈沟为菏水盖杂采它说而有此
缪元和志因目鱼台之菏水曰五丈沟而程氏据
以为菏水之首末正当如此皆非地志水经之菏
水起乘氏讫湖陵之本意也
州之东境亦兼得乘氏地州东南与定陶接界菏
泽在焉注所谓定陶东北即经所谓乘氏县西也
但不言菏泽为疏漏耳菏水只自菏泽分流郦以
济阳所出之五丈沟为菏水盖杂采它说而有此
缪元和志因目鱼台之菏水曰五丈沟而程氏据
以为菏水之首末正当如此皆非地志水经之菏
水起乘氏讫湖陵之本意也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067-0764c.png
济水有三伏三见之说或谓出于近世之俗学殊
不可信王纲振云如时以东流为济溢为荥为见
则瀁东流为汉汇为彭蠡亦可为见乎又若以入
于河为伏则渭入于河洛入于河亦可为伏乎况
经明言浮于济漯达于河河济本通而此曰流曰
溢曰入曰出曰至曰会亦并无间断不知三伏三
见何据但沿袭既久为之曲解非本注也渭按伏
见之说二孔无之然有所自来泰泽一伏东丘一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067-0764d.png
见本水经注武德入河再伏荥阳轶出再见本地
理志荥东又洑为三伏出曹濮间为三见本唐书
许敬宗传此岂创自近世但以入河为伏义有未
安耳荥泽自周以前已导为荥川与陶丘复出之
济相接故汉志于轶出荥阳地中下即继之曰又
东至琅槐入海而定陶县下亦止云禹贡陶丘在
西南不引东出之文盖三见之迹不可得见久矣
鸿沟既开荥渎为浊河所乱陶丘之窦日就填淤
理志荥东又洑为三伏出曹濮间为三见本唐书
许敬宗传此岂创自近世但以入河为伏义有未
安耳荥泽自周以前已导为荥川与陶丘复出之
济相接故汉志于轶出荥阳地中下即继之曰又
东至琅槐入海而定陶县下亦止云禹贡陶丘在
西南不引东出之文盖三见之迹不可得见久矣
鸿沟既开荥渎为浊河所乱陶丘之窦日就填淤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067-0765a.png
而荥泽之澄泓如故其后荥泽亦塞则河南由是
无济水而再见之迹亦亡水经以河济合流分入
荥渎者为济水京相璠谓之出河之济郦道元宗
之而班固之所谓轶出地中者绝口不谈矣或以
为河中截流而过(孔安国)或以为河厎穴地而来(蔡沈)
或以为河济相乱南出还清(孔颖达)或以为适会河
满溢出南岸(程大昌)各持所见终非定论余窃谓河
南之济即奋自河南之地中未必与入河之济为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067-0765b.png
一脉譬如人之鼻息总出丹田气海中呼者岂必
其吸者之复出邪沈括云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
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之井乃济水所为曾巩
云泰山诸谷之水自渴马崖潜流地中至历城西
复出为趵突旁溢十数泉蔡传引以證济之伏见
重源显发所在多有元和志云郑州管城县京水
出县南平地新郑县溱水出县西北三十里平地
二处并在河南密迩荥泽尤为明验盖济渎所经
其吸者之复出邪沈括云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
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之井乃济水所为曾巩
云泰山诸谷之水自渴马崖潜流地中至历城西
复出为趵突旁溢十数泉蔡传引以證济之伏见
重源显发所在多有元和志云郑州管城县京水
出县南平地新郑县溱水出县西北三十里平地
二处并在河南密迩荥泽尤为明验盖济渎所经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067-0765c.png
之地其下皆有伏流遇空窦即便涌出故一见于
荥泽再见于陶丘不必以入河之济为上源亦不
必并泰泽东丘数之为三伏三见也草庐之说虽
圣人复作无以易之矣(东坡惠泉诗云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遇隙则发)
(见臭味实一族余谓济水亦然今年游历下观诸泉尤信)
又东北会于汶
传曰济与汶合渭按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莱芜县西
南入济详见青州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067-0765d.png
水经注济水自定陶县东北又东至乘氏县西(左传)
(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分为二南为菏水
北为济渎(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按北济自荥泽东径卷县之武)
(修亭又东径阳武县故城北又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北又东径平丘县南又东径济阳县故城北)
(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吕都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北又东北与濮水会濮)
(水上承渎水于封丘县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濮水故渎东北流至乘氏县合北济与济水同)
(入钜野)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钜野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北)
(径阚乡城西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
(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分为二南为菏水
北为济渎(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按北济自荥泽东径卷县之武)
(修亭又东径阳武县故城北又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北又东径平丘县南又东径济阳县故城北)
(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吕都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北又东北与濮水会濮)
(水上承渎水于封丘县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濮水故渎东北流至乘氏县合北济与济水同)
(入钜野)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钜野薛训渚历泽西北又北)
(径阚乡城西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067-0766a.png
(沟通济故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又东北过寿张县西
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今东平州西南有寿张故城西)
(北去今寿张县五十里州西南十里有安山镇即古安民亭齐乘云东平城西即安山闸闸下泥河)
(口有亭子店即安民亭遗址济汶合处)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
述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济或谓清则济也
禹贡济东北会于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
口清水与汶会也渭按济水自菏泽东北流绝钜
野泽而北合洪水以至安民亭南者禹之旧迹也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067-0766b.png
其后不知何年改从泽西之清水而绕泽北以会
汶谓之清口其泽中之道自洪口至清口者则无
水故水经谓之故渎述征记谓之枯渠(汉元光中河决瓠子)
(东南注于钜野济水改道疑当在此时)今会通河径钜野县东北七
十里去故城已远并清水会汶之故道亦湮没而
不可考况禹之旧迹乎
又北东入于海
传曰北折而东茅氏曰秦继宗云又东北会于汶当
汶谓之清口其泽中之道自洪口至清口者则无
水故水经谓之故渎述征记谓之枯渠(汉元光中河决瓠子)
(东南注于钜野济水改道疑当在此时)今会通河径钜野县东北七
十里去故城已远并清水会汶之故道亦湮没而
不可考况禹之旧迹乎
又北东入于海
传曰北折而东茅氏曰秦继宗云又东北会于汶当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067-0766c.png
于东字一读又北东入于海当于北字一读渭按地
理志济水自荥阳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入百
四十里今青州府乐安县东北一百十里有琅槐故
城汉县属千乘郡也
水经注济水自寿张县西合汶水又北径梁山东
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梁山括地志云)
(在郓州寿张县南二十五里今在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汶上县界梁山泺在今寿张县东梁山之)
(南济汶既合东北汇而成泺日知录云五代史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浸汴曹濮单郓五州之境环)
理志济水自荥阳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入百
四十里今青州府乐安县东北一百十里有琅槐故
城汉县属千乘郡也
水经注济水自寿张县西合汶水又北径梁山东
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梁山括地志云)
(在郓州寿张县南二十五里今在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汶上县界梁山泺在今寿张县东梁山之)
(南济汶既合东北汇而成泺日知录云五代史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浸汴曹濮单郓五州之境环)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067-0766d.png
(梁山合于汶水与南旺蜀山湖连瀰漫数百里宋史宦者传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
(州赖其蒲鱼之利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自此以后钜野)
(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为川浸矣)又东径须朐城
西(城临侧济水故须朐国安民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按东平州本汉无盐)
(县州西南有须朐故城)又北径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冬筑郿公羊传谓之)
(微在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济水又北分为二枝津西北出谓之马颊水)又北径须
昌县西(今东平州西有须昌故城元和志须昌县济水在县西二里)又北径鱼
山东左合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径桃城东又东北径鱼山南)
(州赖其蒲鱼之利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自此以后钜野)
(寿张诸邑古时潴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为川浸矣)又东径须朐城
西(城临侧济水故须朐国安民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按东平州本汉无盐)
(县州西南有须朐故城)又北径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冬筑郿公羊传谓之)
(微在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济水又北分为二枝津西北出谓之马颊水)又北径须
昌县西(今东平州西有须昌故城元和志须昌县济水在县西二里)又北径鱼
山东左合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径桃城东又东北径鱼山南)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067-0767a.png
(山即吾山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其水又东注于清济谓之马颊口元和志鱼山在东阿县东南)
(二十里近志云在县西以宋初县治东移故也)又北径清亭东(春秋隐公四年公及)
(宋公遇于清京相璠曰今东阿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清也济水于是通得清之目燕王曰齐)
(有清济谓此水也按春秋庄公三十年公及齐侯遇于鲁济杜预曰济水历齐鲁界在齐界为齐济)
(在鲁界为鲁济济水自清亭又北则为谷城齐地矣济之为齐为鲁当分于此间也)又北径
谷城县西(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是谷城县界县有谷城山阳谷之地)
(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按后汉分东阿置谷城县今为东阿县治)又北径周首
亭西(左传齐襄公二年王子成父获长狄荥如埋其首于周首之门是也今世谓之卢子城济)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067-0767b.png
(北郡治也)又北径临邑县东(县有济水祠水有石门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五)
(年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按通典汉临邑故城在卢县东今为茌平县地)又北
径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于鲁济同伐齐齐侯禦诸平阴者也)
(京相璠曰平阴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今为平阴县地)又东北径垣苗城
西(故洛当城伏滔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今在长清县西南元和志长清县)
(济水在北去县十里即今大清河也对岸则齐河县大清桥跨其上为南北通衢)又东北
径卢县北(按左传隐三年齐郑寻卢之盟即此)又径卢县故城北(济北)
(郡治也元和志卢县济水在县东二十七里临邑县济水西去县四十里)又东北与中
(年齐郑会于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按通典汉临邑故城在卢县东今为茌平县地)又北
径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于鲁济同伐齐齐侯禦诸平阴者也)
(京相璠曰平阴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今为平阴县地)又东北径垣苗城
西(故洛当城伏滔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今在长清县西南元和志长清县)
(济水在北去县十里即今大清河也对岸则齐河县大清桥跨其上为南北通衢)又东北
径卢县北(按左传隐三年齐郑寻卢之盟即此)又径卢县故城北(济北)
(郡治也元和志卢县济水在县东二十七里临邑县济水西去县四十里)又东北与中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067-0767c.png
川水合(水东南出山茌县北流径卢县故城北入济俗谓之沙沟水按山茌故城在今长清)
(县东北元和志丰齐县济水东去县二十六里丰齐属齐州故山茌天宝二年改名)又东北
右会玉水(水导源泰山朗公谷西北流径祝阿县故城东而北注于济按祝阿故城亦在)
(长清县东北)又东北泺水出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
(秋公会齐侯于泺是也其水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泺音洛寰宇记泺水在历城西南二百步元和)
(志全节县济水在县北四十里按今济南府治历城县东有东平陵故城汉县唐贞观中改名全节)
(属齐州曾巩齐州二堂记曰泰山之北与齐东南诸谷之水西北合于黑水之湾又西北会于柏崖)
(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067-0767d.png
(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齐人皆谓尝)
(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其注而北则谓之)
(泺水达于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于济者皆于是乎达也齐多甘泉其显名者十数而色味皆同以)
(余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齐乘曰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涌声如隐雷旁合马跑金线诸泉周)
(可数亩北出又合蜜脂五龙众泉并城北流屈而东至城北水门大明湖水出注也又曰济南名泉)
(碑论七十二泉远至中宫灵岩诸泉具载而华不注之华泉明水镇之明泉皆失不取况其名亦未)
(雅称盖残金俗笔也)又东北径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缘丘陵以自高青崖翠)
(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左传成二年鞍之战晋人逐齐师三周华不注齐侯及华泉骖絓于木而)
(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其注而北则谓之)
(泺水达于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于济者皆于是乎达也齐多甘泉其显名者十数而色味皆同以)
(余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齐乘曰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涌声如隐雷旁合马跑金线诸泉周)
(可数亩北出又合蜜脂五龙众泉并城北流屈而东至城北水门大明湖水出注也又曰济南名泉)
(碑论七十二泉远至中宫灵岩诸泉具载而华不注之华泉明水镇之明泉皆失不取况其名亦未)
(雅称盖残金俗笔也)又东北径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缘丘陵以自高青崖翠)
(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左传成二年鞍之战晋人逐齐师三周华不注齐侯及华泉骖絓于木而)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067-0768a.png
(止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入于济元和志华不注一名华山在历城县东北十五里不读如字)
又东北径台县北(今历城县东北有台县故城)又东北径菅县
故城南右纳百脉水(今章丘县西北有菅县故城隋改置临济唐属齐州百脉)
(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源方百步百泉俱出西北流注于济元和志临济县济水在县南二十里章丘)
(县济水在县西去县十七里旧志云小清河在章丘县北三十里)又东径梁邹县
北(元和志济阳县济水在县南长山县济水在西北去县三十五里邹平县济水在北去县三十)
(五里按梁邹故城唐置济阳县属淄州今为邹平县治其唐之邹平县城则割入今齐东县界金志)
(长山新城二县西北并有小清河新城本汉高苑其故城在今县东)又东北径临济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067-0768b.png
县南(今高苑城西南有临济故城元和志高苑县济水在北去县七十步宋史乾德四年清河)
(水溢坏高苑县城溺数百家)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应劭曰博)
(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县也世尚有平州之名矣按今高苑县东南十里有麻大泊一名鱼)
(龙湾周五六十里盖即古济水所汇之平州也)又东径高昌县故城西(在今)
(博兴县西南)又东径薄姑城北(城在临菑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今博兴县东)
(北蒲姑城是也)又东径狼牙固西(其地无考)又东北径利县西
(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今博兴县东有利县故城)又东北径乐安县故
城南(乐安故城在今博兴县东北隋改乐安曰博昌五代唐改曰博兴元和志博昌县济水在)
(水溢坏高苑县城溺数百家)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应劭曰博)
(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县也世尚有平州之名矣按今高苑县东南十里有麻大泊一名鱼)
(龙湾周五六十里盖即古济水所汇之平州也)又东径高昌县故城西(在今)
(博兴县西南)又东径薄姑城北(城在临菑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今博兴县东)
(北蒲姑城是也)又东径狼牙固西(其地无考)又东北径利县西
(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今博兴县东有利县故城)又东北径乐安县故
城南(乐安故城在今博兴县东北隋改乐安曰博昌五代唐改曰博兴元和志博昌县济水在)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067-0768c.png
(北去县百步渭按此经旧在高昌下今据薄姑利县俱南直临淄而乐安故城在博昌县东北则此)
(经乃错简故移置利县之后甲下之前)又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
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
(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
(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渤海在今乐安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东接寿光)
(县界北接利津县界乐安本汉广饶钜定二县属齐郡其故城并在今县东北后汉省琅槐入博昌)
(故杜预郭璞皆言济水至博昌入海)以今舆地言之自东平会汶以
下东阿平阴(并属山东兖州府)长清齐河历城章丘邹平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067-0768d.png
长山新城(并属济南府)高苑博兴乐安(并属青州府)诸县界
中皆禹贡济水入海之所经也
济水自东平以下唐人谓之清河按战国策燕王
谓苏代曰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郭缘生曰清河
首受洪水北流济或谓清则济也郦道元曰济水
通得清之目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此清河之
名所自来也至宋又有南北清河之名河渠志云
熙宁十年河决澶州徙而南东汇于梁山张泽泺
中皆禹贡济水入海之所经也
济水自东平以下唐人谓之清河按战国策燕王
谓苏代曰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郭缘生曰清河
首受洪水北流济或谓清则济也郦道元曰济水
通得清之目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此清河之
名所自来也至宋又有南北清河之名河渠志云
熙宁十年河决澶州徙而南东汇于梁山张泽泺
卷十五 第 32a 页 WYG0067-0769a.png
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
海南清河即泗水北清河即济渎也南渡后北清
河又有大小之分盖自刘豫导泺东行始齐乘以
大清河为古济水小清河为豫所创志家皆沿其
说黄子鸿非之曰以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诸书
考之济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所
经自历城以东如章丘邹平长山新城高苑博兴
乐安诸县皆古济水所行而大清所经自历城以
卷十五 第 32b 页 WYG0067-0769b.png
上至东阿固皆济水故道而自历城东北如济阳
齐东青城诸县则皆古漯水所行蒲台以北则故
河水所经盖宋时河尝行漯川及河去则大清兼
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则断为济水故道也渭
按子鸿此言正三百馀年积传之谬盖清河所行
本济渎不知何时从历城东北决而北入济阳县
界与漯水合而清河之名遂被于漯据水经漯水
径著县故城南著即今济阳而县南有大清河是
齐东青城诸县则皆古漯水所行蒲台以北则故
河水所经盖宋时河尝行漯川及河去则大清兼
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则断为济水故道也渭
按子鸿此言正三百馀年积传之谬盖清河所行
本济渎不知何时从历城东北决而北入济阳县
界与漯水合而清河之名遂被于漯据水经漯水
径著县故城南著即今济阳而县南有大清河是
卷十五 第 33a 页 WYG0067-0769c.png
知大清即漯其水自历城入济阳乃近世之所决
非唐清河入海之故道也济阳之流日盛则章丘
之流日微故刘豫堰泺水使东以益之(齐乘云大清河自齐)
(河县又北经历城上泺桥北泺水分响河入焉乂东北径华不注山阴又东径下泺堰泺水旧入济)
(处堰南即小清河按响河即听水也此大清河犹是济之故渎)其所行者实济水
故道而志家反以济阳之大清河为古济舛错殊
甚不有子鸿其谁正之然大清自历城入济阳及
滨州以东入海之道不知决于何年意者宋熙宁
卷十五 第 33b 页 WYG0067-0769d.png
时河尝合北清河入海始开此道其后金明昌五
年河复由此入海久而后去流益深广此大清之
所以浩浩而小清之所以屡浚屡塞也与
水经叙济水自荥阳以下原委甚悉杜预春秋释
例曰济自荥阳卷县东经陈留至济阴北经高平
东经济北东北经济南至乐安博昌县入海郭璞
注山海经略同郦道元依水经以立注出河之济
又加详焉是由东汉以迄后魏济未尝一日绝也
年河复由此入海久而后去流益深广此大清之
所以浩浩而小清之所以屡浚屡塞也与
水经叙济水自荥阳以下原委甚悉杜预春秋释
例曰济自荥阳卷县东经陈留至济阴北经高平
东经济北东北经济南至乐安博昌县入海郭璞
注山海经略同郦道元依水经以立注出河之济
又加详焉是由东汉以迄后魏济未尝一日绝也
卷十五 第 34a 页 WYG0067-0770a.png
唐人则据司马彪之言以为自王莽后河南不复
有济水太子贤注后汉循吏传曰济水东流径温
县入河度河东南入郑州又东入滑曹郓济青等
州入海王莽末旱则枯涸但入河内而已杜佑通
典曰济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复截河过今东平
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
菏泽汶水合流而曰济河盖因旧名非本济水也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曰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
卷十五 第 34b 页 WYG0067-0770b.png
于海知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后所说皆袭旧名
如郓州之须昌济州之长清卢县齐州之临邑丰
齐全节临济章丘淄州之济阳长山邹平高苑青
州之博昌诸县界中并有济水其后则不经博昌
而改从棣州之蒲台入海是皆袭旧名而实非济
也渭按鸿沟既开河水与荥济相乱及荥泽塞为
平地则河南无涓滴之济矣水经之所谓济者皆
荥阳下所引之河水也而杜预京相璠郭璞郦道
如郓州之须昌济州之长清卢县齐州之临邑丰
齐全节临济章丘淄州之济阳长山邹平高苑青
州之博昌诸县界中并有济水其后则不经博昌
而改从棣州之蒲台入海是皆袭旧名而实非济
也渭按鸿沟既开河水与荥济相乱及荥泽塞为
平地则河南无涓滴之济矣水经之所谓济者皆
荥阳下所引之河水也而杜预京相璠郭璞郦道
卷十五 第 35a 页 WYG0067-0770c.png
元辈皆莫能辨唐人始知之所见远过于前但以
为河南之济由王莽末旱枯而绝则非以余考之
旱枯之事郡国志系河内温下郦注亦于温县济
水故渎下言之其所云枯后复通津渠势改者谓
济水自温县入河不复东至武德耳而荥阳以下
绝无一字道及殆与河南之济无涉(详见前)释例自
卷县博昌而外略举郡名故与水经不同孔颖达
以为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据当时所见言之与
卷十五 第 35b 页 WYG0067-0770d.png
水经乖异非也晋时济水之道实与汉世不殊文
有详略非枯后复通津渠势改也若夫唐之清河
自须昌以下所受唯菏汶则又有其故矣盖天宝
之后汴水堙废济渠亦无所受菏泽以西竟成断
港故元和志言济自须昌始而通典云济河实菏
汶之合流其所谓菏者即五丈沟之水西自考城
来者也迨元人开会通河引汶绝济以资运道明
永乐中又于古四汶口之地筑戴村坝遏汶使西
有详略非枯后复通津渠势改也若夫唐之清河
自须昌以下所受唯菏汶则又有其故矣盖天宝
之后汴水堙废济渠亦无所受菏泽以西竟成断
港故元和志言济自须昌始而通典云济河实菏
汶之合流其所谓菏者即五丈沟之水西自考城
来者也迨元人开会通河引汶绝济以资运道明
永乐中又于古四汶口之地筑戴村坝遏汶使西
卷十五 第 36a 页 WYG0067-0771a.png
南流(汶水自是尽出于汶上西南至南旺入漕四分南流出上闸接沂泗六分北流出下闸抵)
(漳卫)唯小盐河一线泄入清河(小盐河在今东阿县西南二十里即运河)
(所泄汶水支流也)清河赖诸山泉沟泽以成其川并无菏
汶之可言矣而志家犹执清河以为禹贡之济水
不亦过乎或又云山左诸泉实皆济水溢为大小
清河济虽绝而不绝也然此等指为济水则可以
是为荥泽陶丘之遗迹可乎哉东汉后河南无济
水斯为定论纷纷笔舌徒滋来学之惑无为也
卷十五 第 36b 页 WYG0067-0771b.png
杜佑之讥水经也曰按后汉郡国志因王莽末旱
此渠枯涸济水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河而南水经
是和帝之后所撰乃云南过荥阳阳武封丘冤朐
乘氏等县并今县地一依尚书禹贡旧道斯不详
之甚郦道元又从而注之其所纂叙及注解并大
纰缪渭按河北之济因旱而枯旱止则复出河南
之济为浊河所侵空窦尽窒河去不复能上涌故
遂绝自东汉以迄唐初凡行济渎者皆河水也而
此渠枯涸济水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河而南水经
是和帝之后所撰乃云南过荥阳阳武封丘冤朐
乘氏等县并今县地一依尚书禹贡旧道斯不详
之甚郦道元又从而注之其所纂叙及注解并大
纰缪渭按河北之济因旱而枯旱止则复出河南
之济为浊河所侵空窦尽窒河去不复能上涌故
遂绝自东汉以迄唐初凡行济渎者皆河水也而
卷十五 第 37a 页 WYG0067-0771c.png
犹目之曰济是鹊巢而鸠居觚名而圜实也故杜
氏力诋水经以为不可信然荥济故道犹可因是
而得其十之七八则此书不无补焉黄文叔云济
水虽绝其渎犹在虽中间经穿凿变易或断或续
然水之附入于其渎者犹可寻求缉之以存禹迹
非无理也斯言盖得其平
济渎之水自周以来凡数变初为济及导荥为川
则荥与济合鸿沟既开荥渎为河所乱及荥泽又
卷十五 第 37b 页 WYG0067-0771d.png
塞则所行者唯河水矣汴渠不通则钜野以北所
行唯菏汶戴村已筑则东阿以下所行唯山泉沟
泽之水其号为济者袭旧名而已济渎入海之道
自唐以来亦数变初经高苑县北又东北至博昌
入海其后则不由博昌通典云旧济合在今博昌
县界今无元和志蒲台县下云海在县东一百四
十里海畔有一沙阜俗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河
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盖其时济水改道从蒲
行唯菏汶戴村已筑则东阿以下所行唯山泉沟
泽之水其号为济者袭旧名而已济渎入海之道
自唐以来亦数变初经高苑县北又东北至博昌
入海其后则不由博昌通典云旧济合在今博昌
县界今无元和志蒲台县下云海在县东一百四
十里海畔有一沙阜俗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河
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盖其时济水改道从蒲
卷十五 第 38a 页 WYG0067-0772a.png
台东北与河浑涛而入海也宋南渡后刘豫导泺
水东行入济水故道为小清河仍经高苑县北至
乐安县入海及金皇统中县令高通改由县南长
沙沟至博兴合时水又东北至乐安由马车渎入
海(渎在县东北五十里今为高家港)其后小清之上流堙塞邹平
长沙新城界中故渎皆为漯河所行漯河即杨渚
沟水寰宇记所称獭河者也历城新志云小清河
自明永乐以后渐至堙塞成化九年尝浚治之嘉
卷十五 第 38b 页 WYG0067-0772b.png
靖十二年又塞乃复浚博兴以西达于历城几三
百里久之复淤盖小清唯恃泺水为源堰东有阻
则泺水仍自华不注东北入大清河屡浚屡塞职
是故也水经所叙渎同而水异水异故李弘宪云
河南无济水渎同故黄文叔云禹迹赖此而犹存
言非一端各有所当今与人论济水苟以为无则
群指七十二泉大小清河以相难若以为有则又
据杜佑之说诋水经不当袭旧名为济明道谓与
百里久之复淤盖小清唯恃泺水为源堰东有阻
则泺水仍自华不注东北入大清河屡浚屡塞职
是故也水经所叙渎同而水异水异故李弘宪云
河南无济水渎同故黄文叔云禹迹赖此而犹存
言非一端各有所当今与人论济水苟以为无则
群指七十二泉大小清河以相难若以为有则又
据杜佑之说诋水经不当袭旧名为济明道谓与
卷十五 第 39a 页 WYG0067-0772c.png
公言如扶醉人扶得一边起又倒却一边真可笑
又可憎也
禹贡锥指卷十五
卷十五 第 39b 页 WYG0067-0772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