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068-037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会笺卷十二
翰林院检讨徐文靖撰
九州攸同
林氏曰九州辨之悉矣至此又言其所以同序言别
此言同先别而后同也(笺/)按孝经援神契曰计较九
州之别土壤山林之大川泽所注莱沛所生鸟兽所
聚凡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四顷硗埆不垦者千五
禹贡会笺卷十二
翰林院检讨徐文靖撰
九州攸同
林氏曰九州辨之悉矣至此又言其所以同序言别
此言同先别而后同也(笺/)按孝经援神契曰计较九
州之别土壤山林之大川泽所注莱沛所生鸟兽所
聚凡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四顷硗埆不垦者千五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068-0373d.png
百万三千顷帝王世纪曰其时九州之地民口千三
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同轨同文同伦之
盛具见于此矣太史公匈奴传赞尧虽贤兴事业不
成得禹而九州宁何承天地赞九州攸同时惟禹迹
爰及后代疆分里析贡则屡迁名犹不易
四隩既宅(史记隩作/奥宅作居)
蔡传曰隩隈也李氏曰涯内近水为隩四海之隩水
涯之地已可奠居(笺/)按尧典宅嵎夷宅南交宅西宅
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同轨同文同伦之
盛具见于此矣太史公匈奴传赞尧虽贤兴事业不
成得禹而九州宁何承天地赞九州攸同时惟禹迹
爰及后代疆分里析贡则屡迁名犹不易
四隩既宅(史记隩作/奥宅作居)
蔡传曰隩隈也李氏曰涯内近水为隩四海之隩水
涯之地已可奠居(笺/)按尧典宅嵎夷宅南交宅西宅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068-0374a.png
朔方以命官言禹贡四隩既宅以万姓言也国语曰
禹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汤作江诰曰古禹皋陶久劳
于外民乃安东为江北为河南为淮西为济四渎已
侯(四渎视诸/侯故云)万民乃居是也
九山刋旅(史记刊/作刊)
蔡傅曰九州名山已槎木道通而旅祭也(笺/)按山海
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
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臧与藏同东西南北中为/五臧汉志曰山海天地之)
禹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汤作江诰曰古禹皋陶久劳
于外民乃安东为江北为河南为淮西为济四渎已
侯(四渎视诸/侯故云)万民乃居是也
九山刋旅(史记刊/作刊)
蔡傅曰九州名山已槎木道通而旅祭也(笺/)按山海
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
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臧与藏同东西南北中为/五臧汉志曰山海天地之)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068-0374b.png
(藏/)盖其馀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
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
八千里此天地之所分壤树榖也禹贡九山当合九
州之山而言之史记索隐以为汧壶口厎柱太行西
倾熊耳嶓冢内方岐是九山也不应于导山之后又
复言之况禹贡导山自岍至于敷浅原凡二十有七
何独有取于九山雍州荆岐既旅同一旅也又何取
岐而舍荆周礼典瑞职云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
八千里此天地之所分壤树榖也禹贡九山当合九
州之山而言之史记索隐以为汧壶口厎柱太行西
倾熊耳嶓冢内方岐是九山也不应于导山之后又
复言之况禹贡导山自岍至于敷浅原凡二十有七
何独有取于九山雍州荆岐既旅同一旅也又何取
岐而舍荆周礼典瑞职云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068-0374c.png
是九山为九州之望山至此而旅祭也
九川涤源
蔡傅曰九州之川已涤除无壅塞也(笺/)按益稷篇禹
曰予决九川距四海管子曰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
及于海者命曰川水也水经曰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凡六十上官氏曰天下山水见于禹贡者四十有五
不应于导水之后专于九水复言之当以九州之大
水为九川也周礼川衡掌大川中川小川注曰川流
九川涤源
蔡傅曰九州之川已涤除无壅塞也(笺/)按益稷篇禹
曰予决九川距四海管子曰水出于地沟流于大水
及于海者命曰川水也水经曰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凡六十上官氏曰天下山水见于禹贡者四十有五
不应于导水之后专于九水复言之当以九州之大
水为九川也周礼川衡掌大川中川小川注曰川流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068-0374d.png
水也禹贡曰九川涤源孔傅曰九州之川涤除泉源
无壅塞矣史记索隐专指所导之九水非也
九泽既陂
孔傅曰九州之泽皆已陂障无决溢也(笺/)按周职方
扬州具区荆州云梦豫州圃田青州望者(者古/诸字)兖州
大野雍州弦蒲幽州貕养(今山东莱阳/县有貕养津)冀州杨纡并
州昭馀祁是为九泽陂障也诗彼泽之陂毛傅曰泽
陂障也吕氏春秋曰禹乃决流疏河为彭蠡之障则
无壅塞矣史记索隐专指所导之九水非也
九泽既陂
孔傅曰九州之泽皆已陂障无决溢也(笺/)按周职方
扬州具区荆州云梦豫州圃田青州望者(者古/诸字)兖州
大野雍州弦蒲幽州貕养(今山东莱阳/县有貕养津)冀州杨纡并
州昭馀祁是为九泽陂障也诗彼泽之陂毛傅曰泽
陂障也吕氏春秋曰禹乃决流疏河为彭蠡之障则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068-0375a.png
九泽亦指九州之泽周礼有泽虞掌大泽中泽小泽
注曰泽水所钟也禹贡曰九泽既陂是也汉沟洫志
曰禹时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盖谓此也
四海会同
蔡傅曰会同与灉沮会同同义(笺/)按河图括地象曰
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
千里益稷篇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古皆以东夷西戎
注曰泽水所钟也禹贡曰九泽既陂是也汉沟洫志
曰禹时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盖谓此也
四海会同
蔡傅曰会同与灉沮会同同义(笺/)按河图括地象曰
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
千里益稷篇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古皆以东夷西戎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068-0375b.png
南蛮北狄谓之四海四海会同即周书所谓四方民
大和会者也汉徐州刺史荀文若问郑玄周礼父之
雠辟之海外谓以海水为四海辨之据禹贡四海并
多以水言如黑水入于南海东渐于海皆海水也其
言会同者如导江东为北江入于海东为中江入于
海导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导淮东会泗沂入于海皆
海水也何用取辟之海外以致辨也又如吴都赋百
川派别归海而会亦是义矣若灉沮会同虽大小远
大和会者也汉徐州刺史荀文若问郑玄周礼父之
雠辟之海外谓以海水为四海辨之据禹贡四海并
多以水言如黑水入于南海东渐于海皆海水也其
言会同者如导江东为北江入于海东为中江入于
海导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导淮东会泗沂入于海皆
海水也何用取辟之海外以致辨也又如吴都赋百
川派别归海而会亦是义矣若灉沮会同虽大小远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068-0375c.png
近不一而会同则一也
六府孔修
蔡禹谟传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者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木克土而生五谷或相制以泄其过或相助
以补其不及而六者无不修矣(笺/)按六府者春为生
物之府盛德在木夏为长物之府盛德在火秋为成
物之府盛德在金冬为藏物之府盛德在水土旺夏
季而居中为镇物之府谷以稼穑作甘为养物之府
六府孔修
蔡禹谟传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者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木克土而生五谷或相制以泄其过或相助
以补其不及而六者无不修矣(笺/)按六府者春为生
物之府盛德在木夏为长物之府盛德在火秋为成
物之府盛德在金冬为藏物之府盛德在水土旺夏
季而居中为镇物之府谷以稼穑作甘为养物之府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068-0375d.png
木仁火礼金义水智而土信五行之官各修厥职政
在养民农殖嘉谷可不谓六府之孔修哉蔡传以禹
谟水火金木土谷以为相克于洪范水火木金土又
以为相生吾未知其必然也
庶土交正
蔡传曰土者财之自生谓之庶土则非特谷土也庶
土有等当以肥瘠高下名物交相正焉以任土事(笺/)
按庶土谓若冀土白壤兖土黑坟青土白坟徐土赤
在养民农殖嘉谷可不谓六府之孔修哉蔡传以禹
谟水火金木土谷以为相克于洪范水火木金土又
以为相生吾未知其必然也
庶土交正
蔡传曰土者财之自生谓之庶土则非特谷土也庶
土有等当以肥瘠高下名物交相正焉以任土事(笺/)
按庶土谓若冀土白壤兖土黑坟青土白坟徐土赤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068-0376a.png
埴坟扬荆土涂泥豫土惟壤下土坟垆梁土青黎雍
土惟黄壤是也传谓庶土有等当以肥瘠高下名物
交正者郑注孝经曰分别五土别其高下若高田宜
黍稷下土宜稻麦丘陵阪险宜种枣栗是也孔传曰
交俱也庶土俱得其正
厎慎财赋(史记作/致慎)
蔡传厎致也因庶土所出之财而致谨其财赋之入
(笺/)按周官太宰以九赋敛财贿注曰此九者取于任
土惟黄壤是也传谓庶土有等当以肥瘠高下名物
交正者郑注孝经曰分别五土别其高下若高田宜
黍稷下土宜稻麦丘陵阪险宜种枣栗是也孔传曰
交俱也庶土俱得其正
厎慎财赋(史记作/致慎)
蔡传厎致也因庶土所出之财而致谨其财赋之入
(笺/)按周官太宰以九赋敛财贿注曰此九者取于任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068-0376b.png
地与馀财非取于民者也太府掌九贡九赋之贰以
受其货贿之入凡官府都鄙之吏及职事受财用焉
禹贡所谓财赋者殆犹是也厎慎者所敛之财无滥
用也岂但致谨其入而已又周礼均人职云凶札则
无财赋
咸则三壤
蔡传曰则品节之也九州谷土又皆品节之为上中
下三等(笺/)按尔雅曰则常也注谓常法也周礼春官
受其货贿之入凡官府都鄙之吏及职事受财用焉
禹贡所谓财赋者殆犹是也厎慎者所敛之财无滥
用也岂但致谨其入而已又周礼均人职云凶札则
无财赋
咸则三壤
蔡传曰则品节之也九州谷土又皆品节之为上中
下三等(笺/)按尔雅曰则常也注谓常法也周礼春官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068-0376c.png
五命赐则郑氏曰则地未成国之名王莽时以二十
五成为则方五十里孔氏曰二十五成与夏殷五十
里之国同名为则周书作雒篇解云受则土于周室
是也壤谷土也于谷又定为上中下三等之法纂要
曰上中下谓之三壤
成赋中邦
蔡传曰土赋或及于四夷而田赋则止于中国而已
故曰成赋中邦(笺/)按四夷有贡而无赋谓土赋及四
五成为则方五十里孔氏曰二十五成与夏殷五十
里之国同名为则周书作雒篇解云受则土于周室
是也壤谷土也于谷又定为上中下三等之法纂要
曰上中下谓之三壤
成赋中邦
蔡传曰土赋或及于四夷而田赋则止于中国而已
故曰成赋中邦(笺/)按四夷有贡而无赋谓土赋及四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068-0376d.png
夷者非是上财赋则取于任地与馀财此则九州中
赋取于民所谓冀赋上上错兖赋贞青赋中上徐赋
中中扬赋下上上错荆赋上下豫赋错上中梁赋下
中三错雍赋中下皆有成法以输于帝都故曰成赋
中邦也
锡土姓
蔡传曰锡之土以立国锡之姓以立宗(笺/)按隐八年
左传公问族于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
赋取于民所谓冀赋上上错兖赋贞青赋中上徐赋
中中扬赋下上上错荆赋上下豫赋错上中梁赋下
中三错雍赋中下皆有成法以输于帝都故曰成赋
中邦也
锡土姓
蔡传曰锡之土以立国锡之姓以立宗(笺/)按隐八年
左传公问族于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068-0377a.png
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唐书张说
曰古未有姓自炎帝之姜黄帝之姬始因所生地而
为之姓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
异者姓殊其后或以官或以国或以王父之字始为
赐族久乃为姓又按国语曰帝胙禹以天下赐姓曰
姒氏曰有夏林氏曰水土平可以封建诸侯有土有
姓昔固有矣至是遍锡之也黄氏曰旧有土者功高
则加锡已有姓非大功大德不别赐金氏曰水土既
曰古未有姓自炎帝之姜黄帝之姬始因所生地而
为之姓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德同者姓同德
异者姓殊其后或以官或以国或以王父之字始为
赐族久乃为姓又按国语曰帝胙禹以天下赐姓曰
姒氏曰有夏林氏曰水土平可以封建诸侯有土有
姓昔固有矣至是遍锡之也黄氏曰旧有土者功高
则加锡已有姓非大功大德不别赐金氏曰水土既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068-0377b.png
平田制既定于是修封建之法各使守之锡土者赏
其功劳定其限制也锡姓者表其勋德辑其分族也
祇台德先不距朕行
蔡传曰台我距违也当此之时惟敬德以先天下则
天下自不能违越我之所行也(笺/)按郑氏曰其敬悦
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曰台曰
朕皆谓舜也五帝本纪曰十二牧行而九州之民无
敢辟违舜十二牧也今按祇敬也祇台德先即周书
其功劳定其限制也锡姓者表其勋德辑其分族也
祇台德先不距朕行
蔡传曰台我距违也当此之时惟敬德以先天下则
天下自不能违越我之所行也(笺/)按郑氏曰其敬悦
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曰台曰
朕皆谓舜也五帝本纪曰十二牧行而九州之民无
敢辟违舜十二牧也今按祇敬也祇台德先即周书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068-0377c.png
无逸皇自敬德之意言天子先自敬其德则天下无
敢违距禹之告舜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
丕应徯志盖天下大应我且有先意承志者谁敢不
让敢不敬应其尚有距违朕行者哉
五百里甸服
蔡传曰甸服畿内之地也甸田服事也以皆田赋之
事故谓之甸服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
也(笺/)按孔传曰甸服去王城四面五百里大抵服以甸
敢违距禹之告舜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
丕应徯志盖天下大应我且有先意承志者谁敢不
让敢不敬应其尚有距违朕行者哉
五百里甸服
蔡传曰甸服畿内之地也甸田服事也以皆田赋之
事故谓之甸服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
也(笺/)按孔传曰甸服去王城四面五百里大抵服以甸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068-0377d.png
名者盖皆为天子治田者也井田之制始自黄帝虞
夏以来当未之或改其时八家同井则中为公田夏
小正曰农及雪泽初服于公田畿内为天子治田故
有公田亦曰甸服自是而后禹之甸法绵历于殷周
诗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襄王谓晋文公曰昔我先王
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祭公谏周穆王曰
先王之制邦内甸服王制千里之内曰甸郑氏曰服
治田出谷税所行皆禹之甸法是也商易贡为助借
夏以来当未之或改其时八家同井则中为公田夏
小正曰农及雪泽初服于公田畿内为天子治田故
有公田亦曰甸服自是而后禹之甸法绵历于殷周
诗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襄王谓晋文公曰昔我先王
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祭公谏周穆王曰
先王之制邦内甸服王制千里之内曰甸郑氏曰服
治田出谷税所行皆禹之甸法是也商易贡为助借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068-0378a.png
民力以耕公田其实皆甸法也仲虺之诰所谓缵禹
旧服也孟子所谓惟助有公田以劝滕文行助法故
耳其实禹时已有公田也
百里赋纳总
蔡传曰禾本全曰总(笺/)按孔传曰甸服内之百里近
王城者禾藁曰总入之供饲国马据聘礼宾至于朝
卿致馆门外米刍皆二十车薪刍倍禾郑氏曰禾藁
并刈者也薪刍倍禾各四十车也由此推之则当时
旧服也孟子所谓惟助有公田以劝滕文行助法故
耳其实禹时已有公田也
百里赋纳总
蔡传曰禾本全曰总(笺/)按孔传曰甸服内之百里近
王城者禾藁曰总入之供饲国马据聘礼宾至于朝
卿致馆门外米刍皆二十车薪刍倍禾郑氏曰禾藁
并刈者也薪刍倍禾各四十车也由此推之则当时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068-0378b.png
纳总不止于供国马也
二百里纳铚
蔡传曰刈禾曰铚半藁也(笺/)按孔传曰铚刈谓禾穗
一诗臣工奄观铚艾毛传曰铚穫也
三百里纳秸服
蔡传曰半藁去皮曰秸谓之服者三百里内去王城
为近非惟纳总铚秸而又使之服输将之事也独于
秸言之者总前二者而言也(笺/)按史记索隐曰礼郊
二百里纳铚
蔡传曰刈禾曰铚半藁也(笺/)按孔传曰铚刈谓禾穗
一诗臣工奄观铚艾毛传曰铚穫也
三百里纳秸服
蔡传曰半藁去皮曰秸谓之服者三百里内去王城
为近非惟纳总铚秸而又使之服输将之事也独于
秸言之者总前二者而言也(笺/)按史记索隐曰礼郊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068-0378c.png
特牲云蒲越藁秸之美则秸是藁之类也秸言服者
孔传云服藁役孔疏云举中以明上下朱子曰冀州
三面距河其建都实取转漕之利朝会之便故九州
之中皆言达河以纪其帝都之道冀帝都亦曰入河
者为北境绝远者言之明海道亦可致也岂远郊粟
米不假船漕或行百里二百里径使三百里之民代
为转输而并无水路曲直之异同乎盖三百里言服
者五百里皆为甸服而服役之事则自三百里止役
孔传云服藁役孔疏云举中以明上下朱子曰冀州
三面距河其建都实取转漕之利朝会之便故九州
之中皆言达河以纪其帝都之道冀帝都亦曰入河
者为北境绝远者言之明海道亦可致也岂远郊粟
米不假船漕或行百里二百里径使三百里之民代
为转输而并无水路曲直之异同乎盖三百里言服
者五百里皆为甸服而服役之事则自三百里止役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068-0378d.png
不及于太远也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蔡传曰粟谷也内百里为最近故并禾本总赋之百
里次之只刈禾半藁纳也外百里又次之去藁粗皮
纳也外百里为远去其穗而纳谷外百里为尤远去其
谷而纳米(笺/)按周礼地官舂人掌凡米事仓人掌粟
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是粟与谷同与米别
也金氏曰古人九数有粟米均输二法盖本诸此服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蔡传曰粟谷也内百里为最近故并禾本总赋之百
里次之只刈禾半藁纳也外百里又次之去藁粗皮
纳也外百里为远去其穗而纳谷外百里为尤远去其
谷而纳米(笺/)按周礼地官舂人掌凡米事仓人掌粟
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是粟与谷同与米别
也金氏曰古人九数有粟米均输二法盖本诸此服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068-0379a.png
役独在三百里者盖酌五百里之中为转输粟米之
制也乃若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不言赋纳盖不远纳于
帝都亦行百里或二百里而使三百里之民转而输
之于都力若劳而赋则省又以见古者赋役不两重
五百里侯服
蔡传曰侯国之服甸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笺/)按
甸服外即为侯服甸为最近故伊训侯甸群后咸在
是时犹沿夏制故特举近者言之周职方王畿外五
制也乃若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不言赋纳盖不远纳于
帝都亦行百里或二百里而使三百里之民转而输
之于都力若劳而赋则省又以见古者赋役不两重
五百里侯服
蔡传曰侯国之服甸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笺/)按
甸服外即为侯服甸为最近故伊训侯甸群后咸在
是时犹沿夏制故特举近者言之周职方王畿外五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068-0379b.png
百里曰侯服侯服外乃为甸服与此异矣
百里采
蔡传曰采者卿大夫邑地(笺/)按马融曰采事也各受
王事者舜典亮采惠畴皋陶谟亮采有邦采皆训事
是也周官载师掌任土之法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
小都之田任县地注曰家邑之田谓大夫所食采邑
三百里曰稍小都谓卿所食采邑四百里曰县若依
傅为卿大夫采地则采地在甸服五百里外矣不太
百里采
蔡传曰采者卿大夫邑地(笺/)按马融曰采事也各受
王事者舜典亮采惠畴皋陶谟亮采有邦采皆训事
是也周官载师掌任土之法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
小都之田任县地注曰家邑之田谓大夫所食采邑
三百里曰稍小都谓卿所食采邑四百里曰县若依
傅为卿大夫采地则采地在甸服五百里外矣不太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068-0379c.png
远乎周礼大行人职曰采服其贡服物则采服在五
百里或以是耳周制男服之外为采服则去王畿二
千五百里亦可谓采地乎
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蔡传曰先小国而后大国者大可以禦外侮小得以
安内附也(笺/)按周书洛诰曰侯甸男邦采卫言侯而
不及伯酒诰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亦止言男
而不及子作书者随举以成文也又帝都居中八方
百里或以是耳周制男服之外为采服则去王畿二
千五百里亦可谓采地乎
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蔡传曰先小国而后大国者大可以禦外侮小得以
安内附也(笺/)按周书洛诰曰侯甸男邦采卫言侯而
不及伯酒诰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亦止言男
而不及子作书者随举以成文也又帝都居中八方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068-0379d.png
之地渐远则渐广诸侯受地倍于子男非地不足以
容故诸侯建国远在男邦之外非先小后大之谓至
所谓三百里者第一之百里为采第二之百里为男
邦是二百里也自三至五各得一百里以为诸侯是
为百里者凡三总三百也吕氏曰言男则子在其间
言侯则公伯在其间
五百里绥服
孔传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笺/)按书有曰克绥厥猷
容故诸侯建国远在男邦之外非先小后大之谓至
所谓三百里者第一之百里为采第二之百里为男
邦是二百里也自三至五各得一百里以为诸侯是
为百里者凡三总三百也吕氏曰言男则子在其间
言侯则公伯在其间
五百里绥服
孔传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笺/)按书有曰克绥厥猷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068-0380a.png
惟后又抚绥万邦天子之事也然地广不可偏制民
众不能独任故又以抚绥远域之意寄之于列辟而
甸服侯服之外是曰绥服
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蔡传曰文以治内武以治外(笺/)按聘礼注曰四卫革
路贾公彦曰革路以即戎以封四卫吕氏春秋曰尧
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禹攻
曹魏屈骜以行其教皆揆文奋武事也揆文奋武皆
众不能独任故又以抚绥远域之意寄之于列辟而
甸服侯服之外是曰绥服
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蔡传曰文以治内武以治外(笺/)按聘礼注曰四卫革
路贾公彦曰革路以即戎以封四卫吕氏春秋曰尧
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禹攻
曹魏屈骜以行其教皆揆文奋武事也揆文奋武皆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068-0380b.png
所以安内治外不必分文为内武为外禹谟曰文命
敷于四海又曰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
有苗格文亦不止于治内可知周九服以卫服居中
即禹贡绥服之奋武卫武成言邦甸侯卫康王之诰
言侯甸男卫卫服之外圣人不强其来也绥之而已
五百里要服
蔡传曰谓之要者取要约之义特羁縻之而已(笺/)按
国语曰蛮夷要服通典曰南蛮其在唐虞之时与之
敷于四海又曰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
有苗格文亦不止于治内可知周九服以卫服居中
即禹贡绥服之奋武卫武成言邦甸侯卫康王之诰
言侯甸男卫卫服之外圣人不强其来也绥之而已
五百里要服
蔡传曰谓之要者取要约之义特羁縻之而已(笺/)按
国语曰蛮夷要服通典曰南蛮其在唐虞之时与之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068-0380c.png
要质故曰要服周礼大行人职曰卫服外方五百里
要服其制亦本于此皇侃孝经注曰春秋称禹会诸
侯执玉帛者万国言禹要服之内地方七千里而置
九州九州之中计有万国也商颂殷武曰天命多辟
设都于禹之绩唐孔氏疏曰尧制五服服各五百里
要服之内四千里曰九州其外荒服曰四海禹所弼
五服之残数亦每服合五百里故有万里之界焉又
禹贡曰五百里甸服每言五百里一服者是尧旧服
要服其制亦本于此皇侃孝经注曰春秋称禹会诸
侯执玉帛者万国言禹要服之内地方七千里而置
九州九州之中计有万国也商颂殷武曰天命多辟
设都于禹之绩唐孔氏疏曰尧制五服服各五百里
要服之内四千里曰九州其外荒服曰四海禹所弼
五服之残数亦每服合五百里故有万里之界焉又
禹贡曰五百里甸服每言五百里一服者是尧旧服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068-0380d.png
每服之外又言三百里二百里者是禹所弼之残数
也尧之五服服五百里耳禹平水土之后每服更以
五百里辅之是五服服别千里故一面而为差至于
五千也若五服之广犹是尧之旧制何弼成之有而
称述之以为功也凡言至于者皆从此到彼之辞明
是自京师而至于四境为五千耳若其四面相距为
五千则经文从何而往而言至于哉蔡传以要为羁
縻是乃唐宋以后之事也唐书苏颋传古称荒服取
也尧之五服服五百里耳禹平水土之后每服更以
五百里辅之是五服服别千里故一面而为差至于
五千也若五服之广犹是尧之旧制何弼成之有而
称述之以为功也凡言至于者皆从此到彼之辞明
是自京师而至于四境为五千耳若其四面相距为
五千则经文从何而往而言至于哉蔡传以要为羁
縻是乃唐宋以后之事也唐书苏颋传古称荒服取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068-0381a.png
荒忽之义非常奉职贡也故来则拒去则勿逐以禽
兽畜之羁縻之而已此蔡传之所本也虞夏之间恐
未必然孔传谓要束以文教也(按所言七千里四千/里有不同者言禹贡)
(要服与周要服相当去王城三千五百里四面相距/为七千里也要服之弼当周夷服去王城四千里也)
(详见皋/陶谟注)
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蔡传曰蔡放也左传蔡蔡叔是也流放罪人于此(笺/)
按经曰夷孔传曰夷守平常文教事王者而已蔡马
兽畜之羁縻之而已此蔡传之所本也虞夏之间恐
未必然孔传谓要束以文教也(按所言七千里四千/里有不同者言禹贡)
(要服与周要服相当去王城三千五百里四面相距/为七千里也要服之弼当周夷服去王城四千里也)
(详见皋/陶谟注)
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蔡传曰蔡放也左传蔡蔡叔是也流放罪人于此(笺/)
按经曰夷孔传曰夷守平常文教事王者而已蔡马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068-0381b.png
融曰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若如传所云流放罪
人圣王之世声教四讫安得于五服之内四方各设
一服流放罪人哉昭元年传蔡蔡叔杜注蔡放也陆
氏释文上蔡字音素葛反说文作𥻦音同云□𥻦散
之也孔氏曰𥻦为散之义故训为放也窃意上蔡字
当读如攃谓挥散之耳盖置之于閒散之地也罗苹
注路史曰流共工蔡蔡叔此五宅三宅之二亦见其
必然也
人圣王之世声教四讫安得于五服之内四方各设
一服流放罪人哉昭元年传蔡蔡叔杜注蔡放也陆
氏释文上蔡字音素葛反说文作𥻦音同云□𥻦散
之也孔氏曰𥻦为散之义故训为放也窃意上蔡字
当读如攃谓挥散之耳盖置之于閒散之地也罗苹
注路史曰流共工蔡蔡叔此五宅三宅之二亦见其
必然也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068-0381c.png
五百里荒服
蔡传曰以其荒野故谓之荒服(笺/)按尔雅曰荒大也
山海经大荒之中大荒之隅言荒而必曰大荒是也
诗遂荒大东太王荒之荒皆训大益稷篇禹曰惟荒
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
咸建五长各迪有功则是时荒服君长皆上所建言
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其荒
大广远为何如也荒服之命名自当以此马融曰政
蔡传曰以其荒野故谓之荒服(笺/)按尔雅曰荒大也
山海经大荒之中大荒之隅言荒而必曰大荒是也
诗遂荒大东太王荒之荒皆训大益稷篇禹曰惟荒
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
咸建五长各迪有功则是时荒服君长皆上所建言
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其荒
大广远为何如也荒服之命名自当以此马融曰政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068-0381d.png
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与蔡传荒野之说恐非先
王时建万国亲诸侯意也
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蔡传曰流流放罪人之地蔡与流皆所以处罪人而
罪有重轻故地有远近之别也(笺/)按舜典曰蛮夷率
服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于荒服三
百里中命之曰蛮者所以志武功也又二百里曰流
王制千里之外曰流郑氏曰谓九州之外也夷狄流
王时建万国亲诸侯意也
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蔡传曰流流放罪人之地蔡与流皆所以处罪人而
罪有重轻故地有远近之别也(笺/)按舜典曰蛮夷率
服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于荒服三
百里中命之曰蛮者所以志武功也又二百里曰流
王制千里之外曰流郑氏曰谓九州之外也夷狄流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068-0382a.png
移或贡或不贡无常处也马融曰蛮慢也礼简怠慢
来不距去不禁流流行无城郭常居未有以为流放
罪人者商颂长𤼵曰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
是疆周书立政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
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淮南子曰禹所治四海内
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岂弼成五服
东西南北相距五千里遂为穷荒蛮貊哉故知其制
服之义必不然也又周礼大行人职侯服岁壹见其
来不距去不禁流流行无城郭常居未有以为流放
罪人者商颂长𤼵曰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
是疆周书立政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
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淮南子曰禹所治四海内
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岂弼成五服
东西南北相距五千里遂为穷荒蛮貊哉故知其制
服之义必不然也又周礼大行人职侯服岁壹见其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068-0382b.png
贡祀物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男服三岁壹见其
贡器服采服四岁壹见贡服物卫服五岁壹见其贡
材物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贽也想禹时要服荒服亦
必有所贡但王者不贵远物虽各有土贡而不及致
详也
蔡传曰尧都冀州冀之北境并云中涿易亦恐无二
千五百里藉使有之亦皆沙漠不毛之地而东南财
贡器服采服四岁壹见贡服物卫服五岁壹见其贡
材物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贽也想禹时要服荒服亦
必有所贡但王者不贵远物虽各有土贡而不及致
详也
蔡传曰尧都冀州冀之北境并云中涿易亦恐无二
千五百里藉使有之亦皆沙漠不毛之地而东南财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068-0382c.png
赋所出则反弃于要荒以地势考之殊未可晓(笺/)按
舜分冀东北为幽并二州则冀北地广可知尧典宅
朔方禹时朔南暨则冀北地广可知蔡传疑冀北之
地并云中涿易亦恐无二千五百里者盖冀北之地
自石晋弃幽蓟十六州以赂契丹不𨽻中土者六百
馀年生平足迹所未至其疑冀北之地恐不及二千
五百里者又何怪也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舜分冀东北为幽并二州则冀北地广可知尧典宅
朔方禹时朔南暨则冀北地广可知蔡传疑冀北之
地并云中涿易亦恐无二千五百里者盖冀北之地
自石晋弃幽蓟十六州以赂契丹不𨽻中土者六百
馀年生平足迹所未至其疑冀北之地恐不及二千
五百里者又何怪也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068-0382d.png
蔡传曰渐渍被覆暨及也地有远近故言有浅深也
(笺/)按赵氏吴越春秋曰禹使大章步东西竖亥步南
北山海经曰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
步又尧典光被蔡传曰被及此因暨及而改曰被覆
遂谓地有远近故言有浅深非是盖东境辽东地皆
隔海若但言暨被则至海而止故曰东渐流沙在西
极之表故曰西被朔南暨朔即朔方南即南交见尧
典非东西言地朔南不言地之谓
(笺/)按赵氏吴越春秋曰禹使大章步东西竖亥步南
北山海经曰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
步又尧典光被蔡传曰被及此因暨及而改曰被覆
遂谓地有远近故言有浅深非是盖东境辽东地皆
隔海若但言暨被则至海而止故曰东渐流沙在西
极之表故曰西被朔南暨朔即朔方南即南交见尧
典非东西言地朔南不言地之谓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068-0383a.png
声教讫于四海
孔传曰此言五服之外皆与王者声教而朝见(笺/)按
毕命曰树之风声子思子曰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
蛮貊孟子曰德教溢乎四海即禹贡东渐西被朔南
暨声教意也(汉唐注疏以朔/南暨声教句)四海有二义汉魏以来
凡言四海者皆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为四海禹贡
东渐西被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当主是言刘宋元
嘉时何承天纂文专以四海为海水禹贡东为中江
孔传曰此言五服之外皆与王者声教而朝见(笺/)按
毕命曰树之风声子思子曰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
蛮貊孟子曰德教溢乎四海即禹贡东渐西被朔南
暨声教意也(汉唐注疏以朔/南暨声教句)四海有二义汉魏以来
凡言四海者皆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为四海禹贡
东渐西被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当主是言刘宋元
嘉时何承天纂文专以四海为海水禹贡东为中江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068-0383b.png
入于海东为北江入于海当主是言山海经有海内
东经海内南经西经北经又有海外东经海外西经
南经北经岂虚也哉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蔡传曰锡与师锡之锡同水土既平禹以玄圭为贽
而告成功于舜(笺/)按竹书纪年帝尧八十六年司空
入觐贽用玄圭山海经峚山是生玄玉宋书符瑞志
水泉流通则玄圭出资治通鉴帝尧七十有二载命
东经海内南经西经北经又有海外东经海外西经
南经北经岂虚也哉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蔡传曰锡与师锡之锡同水土既平禹以玄圭为贽
而告成功于舜(笺/)按竹书纪年帝尧八十六年司空
入觐贽用玄圭山海经峚山是生玄玉宋书符瑞志
水泉流通则玄圭出资治通鉴帝尧七十有二载命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068-0383c.png
禹平水土八十载禹功告成禹本纪帝锡禹玄圭正
义曰帝尧也皆以为尧时事传言舜误盖禹功告成
因以玄圭为贽锡与于尧即舜典修五玉三帛之义
也
义曰帝尧也皆以为尧时事传言舜误盖禹功告成
因以玄圭为贽锡与于尧即舜典修五玉三帛之义
也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068-0383d.png
禹贡会笺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