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集卷五 第 1a 页 WYG0938-006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续集卷五
宋 章如愚 编
经籍门
商书
汤誓何以称王曰孔曰泰誓云独夫受此汤称为王则
比桀于一夫桀既同于一夫故汤可称王矣是言汤于伐桀
之时始称王也周书泰誓称王则亦伐纣之时始称王也
群书考索续集卷五
宋 章如愚 编
经籍门
商书
汤誓何以称王曰孔曰泰誓云独夫受此汤称为王则
比桀于一夫桀既同于一夫故汤可称王矣是言汤于伐桀
之时始称王也周书泰誓称王则亦伐纣之时始称王也
续集卷五 第 1b 页 WYG0938-0064d.png
辨作书者以王称陈曰汤由七十里起顺四方徯后
之心以伐夏救民鸣条之野不自王也孔安国谓桀
为一夫而自称王必无是理使当诸侯欲王汤耶则
克夏之后诸侯自王之矣使诸侯不欲王汤则朝觐
不至贡赋不入虽遽称王亦无益也要知作书者追
述之尔说者又引武王称有道曾孙周王殊不知泰
誓言予小子发至武成之书史文其言以记其成功
尔
之心以伐夏救民鸣条之野不自王也孔安国谓桀
为一夫而自称王必无是理使当诸侯欲王汤耶则
克夏之后诸侯自王之矣使诸侯不欲王汤则朝觐
不至贡赋不入虽遽称王亦无益也要知作书者追
述之尔说者又引武王称有道曾孙周王殊不知泰
誓言予小子发至武成之书史文其言以记其成功
尔
续集卷五 第 2a 页 WYG0938-0065a.png
盘庚何以不言诰正义曰盘庚三篇皆以民不乐迁开
解民意告以不迁之害迁都之善也中上二篇未迁时
事下篇既迁后事上篇人皆怨上初启民心故其辞尤
切中篇民心少悟故其辞稍缓下篇民既从迁故辞复
益缓哀十一年左传引此篇云盘庚之诰则此篇皆诰
辞也题篇不曰盘庚诰者王肃云取其徙而立功故但
以盘庚名篇然仲丁祖乙河亶甲等皆以王名篇则是
史意异尔
解民意告以不迁之害迁都之善也中上二篇未迁时
事下篇既迁后事上篇人皆怨上初启民心故其辞尤
切中篇民心少悟故其辞稍缓下篇民既从迁故辞复
益缓哀十一年左传引此篇云盘庚之诰则此篇皆诰
辞也题篇不曰盘庚诰者王肃云取其徙而立功故但
以盘庚名篇然仲丁祖乙河亶甲等皆以王名篇则是
史意异尔
续集卷五 第 2b 页 WYG0938-0065b.png
太甲元年之疑程正叔曰汤崩太丁未立而死外丙方
二岁仲壬方四岁故太甲得立也太甲又有思庸之资
故伊尹立之非谓六年之间太甲方立也
高宗曷任傅说陈曰学者言治乱之应一槩之以人事
而不系于天道此固然也然不知天道人事初非异端
苟能一本之以至诚则人事至而天道得矣夫高宗举
天下之政而授之版筑之夫此事之所未有者也然高
宗恭默致诚神交于天天有所授亦无不可况高宗之
二岁仲壬方四岁故太甲得立也太甲又有思庸之资
故伊尹立之非谓六年之间太甲方立也
高宗曷任傅说陈曰学者言治乱之应一槩之以人事
而不系于天道此固然也然不知天道人事初非异端
苟能一本之以至诚则人事至而天道得矣夫高宗举
天下之政而授之版筑之夫此事之所未有者也然高
宗恭默致诚神交于天天有所授亦无不可况高宗之
续集卷五 第 3a 页 WYG0938-0065c.png
学于甘盘遁于荒野宅于河服劳于外以同小人之役
当时风俗之利病人材之贤否在高宗必能知之使傅
说而不贤则已傅说而贤高宗必得其详矣得其详于
声闻之交而方其梦于形容之间此所以一见而置诸
左右也
说命出于汉后说命之书疑出于汉之后也观孟子举
书曰若药弗暝眩厥疾不瘳今以说命观之辞皆然也
而赵岐于注乃云书逸篇也赵岐犹以说命之书为逸
当时风俗之利病人材之贤否在高宗必能知之使傅
说而不贤则已傅说而贤高宗必得其详矣得其详于
声闻之交而方其梦于形容之间此所以一见而置诸
左右也
说命出于汉后说命之书疑出于汉之后也观孟子举
书曰若药弗暝眩厥疾不瘳今以说命观之辞皆然也
而赵岐于注乃云书逸篇也赵岐犹以说命之书为逸
续集卷五 第 3b 页 WYG0938-0065d.png
篇则出于汉之后可知
伐黎之年不同正义曰郑玄云纣闻文王断虞芮之讼
又三伐皆胜而始畏恶之所言据书傅为说伏生书傅
云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䢴三年伐密须
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耆即黎也
伐黎之前始言恶周故郑以伐䢴伐密须伐犬夷三伐
皆胜始畏恶之武成篇文王诞膺天命九年乃崩则伐
国之年不得如书傅所说
伐黎之年不同正义曰郑玄云纣闻文王断虞芮之讼
又三伐皆胜而始畏恶之所言据书傅为说伏生书傅
云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䢴三年伐密须
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耆即黎也
伐黎之前始言恶周故郑以伐䢴伐密须伐犬夷三伐
皆胜始畏恶之武成篇文王诞膺天命九年乃崩则伐
国之年不得如书傅所说
续集卷五 第 4a 页 WYG0938-0066a.png
微子诰不言作正义曰殷纣既暴虐无道错乱天命其
兄微子知纣必亡以作言诰告父师箕子少师比干史
叙此事而作此篇也名曰微子而不言作微子者已言
微子作诰以可知而省文也
周书
泰誓非伏生所傅孔曰按史记及儒林傅皆云伏生独
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则今之泰誓非初伏生所得按
马融云泰誓后得郑玄书论亦云民间得泰誓而书别
兄微子知纣必亡以作言诰告父师箕子少师比干史
叙此事而作此篇也名曰微子而不言作微子者已言
微子作诰以可知而省文也
周书
泰誓非伏生所傅孔曰按史记及儒林傅皆云伏生独
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则今之泰誓非初伏生所得按
马融云泰誓后得郑玄书论亦云民间得泰誓而书别
续集卷五 第 4b 页 WYG0938-0066b.png
录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于壁内者献之与博士使
读说之数月皆起傅以教人则泰誓非伏生所傅而言
二十九篇者以司马迁在武帝之世见泰誓出而得附
入于伏生所傅内故为史揔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复曲
别分析云民间所得其实得时不与伏生所傅同也
辨迁史已得泰誓孔曰按王充论衡及后汉史献帝
建安十四年房宏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有坏
老子屋得古文泰誓三篇论衡又云以掘地所得者
读说之数月皆起傅以教人则泰誓非伏生所傅而言
二十九篇者以司马迁在武帝之世见泰誓出而得附
入于伏生所傅内故为史揔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复曲
别分析云民间所得其实得时不与伏生所傅同也
辨迁史已得泰誓孔曰按王充论衡及后汉史献帝
建安十四年房宏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有坏
老子屋得古文泰誓三篇论衡又云以掘地所得者
续集卷五 第 5a 页 WYG0938-0066c.png
今史汉书皆云伏生傅二十九篇则司马迁时已得
泰誓以并归于伏生不得云宣帝时始出也
辨泰誓以古文为真孔曰史记云伏生得二十九篇
武帝记载今文泰誓末篇由此刘向班固因同于史
记而刘向云武帝末得之泰誓理当是一而古今文
不同者即马融所云所见书傅多矣凡诸所引今之
泰誓皆无此言而古文皆有则古文为真亦复何疑
武成非述作之体正义曰此篇叙事多而王言少其辞
泰誓以并归于伏生不得云宣帝时始出也
辨泰誓以古文为真孔曰史记云伏生得二十九篇
武帝记载今文泰誓末篇由此刘向班固因同于史
记而刘向云武帝末得之泰誓理当是一而古今文
不同者即马融所云所见书傅多矣凡诸所引今之
泰誓皆无此言而古文皆有则古文为真亦复何疑
武成非述作之体正义曰此篇叙事多而王言少其辞
续集卷五 第 5b 页 WYG0938-0066d.png
又首尾不结体裁异于馀篇自惟一月至受命于周史
叙伐殷王反及诸侯大集为王言发端也自王若曰至
大统未集述祖父已来开建王业之事也自予小子至
名山大川言已承父祖之意告神陈纣之罪也自曰惟
有道至无作神羞王自陈告神之辞也既戊午已下又
是史叙往伐杀纣入殷都布政之事无作神羞以下惟
告神其辞不结文义不成非述作之体
辨诸儒疑武成之非疑武成之误者古今之常说也
叙伐殷王反及诸侯大集为王言发端也自王若曰至
大统未集述祖父已来开建王业之事也自予小子至
名山大川言已承父祖之意告神陈纣之罪也自曰惟
有道至无作神羞王自陈告神之辞也既戊午已下又
是史叙往伐杀纣入殷都布政之事无作神羞以下惟
告神其辞不结文义不成非述作之体
辨诸儒疑武成之非疑武成之误者古今之常说也
续集卷五 第 6a 页 WYG0938-0067a.png
孔颖达曰此篇序事多而王言少其辞又首尾不结
体裁异于馀篇无作神羞当有其辞今无其语是言
尚未讫简篇断绝也自汉以来岂惟颖达疑之耶特
为之疏义故说行于世也近世王氏程氏之徒莫不
疑之人自为断家自为读而卒无定论呜呼书之不
幸出于口授壁藏孔安国定其可知者五十有九篇
曰其馀错乱摩灭不可复知然则五十九篇既定之
后岂无错缪也哉盖亦有之矣若夫武成之书则似
体裁异于馀篇无作神羞当有其辞今无其语是言
尚未讫简篇断绝也自汉以来岂惟颖达疑之耶特
为之疏义故说行于世也近世王氏程氏之徒莫不
疑之人自为断家自为读而卒无定论呜呼书之不
幸出于口授壁藏孔安国定其可知者五十有九篇
曰其馀错乱摩灭不可复知然则五十九篇既定之
后岂无错缪也哉盖亦有之矣若夫武成之书则似
续集卷五 第 6b 页 WYG0938-0067b.png
颠倒错乱然深究其旨实未尝错误也武成者武王
伐纣之功已成识其政事之书皆史官记武王征伐
及其归周所行之事此与尧典舜典囧命之书体同
孔氏乃疑其序事多而王言少且据左氏无作神羞
以下皆有其辞此独无文何拘之甚邪王氏则离析
其章句以予小子其承厥志以下即继以乃反商政
夫继上言先王之勤劳文王之未集大统武王方承
厥志经以底商之罪此其辞理是顺无其承厥志以
伐纣之功已成识其政事之书皆史官记武王征伐
及其归周所行之事此与尧典舜典囧命之书体同
孔氏乃疑其序事多而王言少且据左氏无作神羞
以下皆有其辞此独无文何拘之甚邪王氏则离析
其章句以予小子其承厥志以下即继以乃反商政
夫继上言先王之勤劳文王之未集大统武王方承
厥志经以底商之罪此其辞理是顺无其承厥志以
续集卷五 第 7a 页 WYG0938-0067c.png
下不言伐商罪遽谓反商政则其语无伦世之学者
惟患武成之失次及其离而读之反以无伦可乎
武成一篇之旨武成一书惟知古人作书之体者乃知
其无误也武王既胜商归丰史官杂记其事首曰惟一
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此
则记其始往伐商之时也继以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
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以下此则记其克商还周之时
也既述其往又记其归此其记史之揔目也即载其命
惟患武成之失次及其离而读之反以无伦可乎
武成一篇之旨武成一书惟知古人作书之体者乃知
其无误也武王既胜商归丰史官杂记其事首曰惟一
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此
则记其始往伐商之时也继以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
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以下此则记其克商还周之时
也既述其往又记其归此其记史之揔目也即载其命
续集卷五 第 7b 页 WYG0938-0067d.png
冢君百官之辞告皇天后土所过山川之言至无作神
羞述武王往伐之时有此言尔述武王之言已尽乃曰
既戊午师逾孟津此史官卒言其胜商之事尔至于封
墓式闾散财发粟皆谓天下已定行之虽若不相伦续
盖相杂记其政事无害作书之体也以此月既生魄乃
序其归周之后既戊午重述其伐商之时不得于戊午
继四月生魄为疑也学者反复深思之理可见也
辨疑武成当如孟子或曰孟子之于武成固尽信之
羞述武王往伐之时有此言尔述武王之言已尽乃曰
既戊午师逾孟津此史官卒言其胜商之事尔至于封
墓式闾散财发粟皆谓天下已定行之虽若不相伦续
盖相杂记其政事无害作书之体也以此月既生魄乃
序其归周之后既戊午重述其伐商之时不得于戊午
继四月生魄为疑也学者反复深思之理可见也
辨疑武成当如孟子或曰孟子之于武成固尽信之
续集卷五 第 8a 页 WYG0938-0068a.png
矣岂得无所疑乎曰孟子将疑其仁人伐罪不至于
流血漂杵尔孟子虽疑其理之或非未尝疑其文之
错误后人疑武成当如孟子而后为知书也
天锡禹为洪范正义曰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
则之九类各有文字即是书也而云天乃锡禹知此天
与禹者即是洛书也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
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先达共为此说龟负洛书
经无其事中候及诸纬多说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受图
流血漂杵尔孟子虽疑其理之或非未尝疑其文之
错误后人疑武成当如孟子而后为知书也
天锡禹为洪范正义曰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
则之九类各有文字即是书也而云天乃锡禹知此天
与禹者即是洛书也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
锡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先达共为此说龟负洛书
经无其事中候及诸纬多说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受图
续集卷五 第 8b 页 WYG0938-0068b.png
书之事皆云龟负书经候之书不知谁作通人讨覈谓
伪起哀平虽复前汉之末始有此书以前学者必相傅
此说故孔以九类是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从一
而至于九禹见其文遂因而第之以成此九类法也
辨洪范不本于洛书洛书之为物果如后世所傅一
六画北二七画南者乎则其数有位而无文禹安知
其一为五行二为五事也果如先儒所傅自五行至
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乎则其书有凡而无目禹安知
伪起哀平虽复前汉之末始有此书以前学者必相傅
此说故孔以九类是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从一
而至于九禹见其文遂因而第之以成此九类法也
辨洪范不本于洛书洛书之为物果如后世所傅一
六画北二七画南者乎则其数有位而无文禹安知
其一为五行二为五事也果如先儒所傅自五行至
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乎则其书有凡而无目禹安知
续集卷五 第 9a 页 WYG0938-0068c.png
其五事之为视听言貌思八政之为食货祀司徒司
空也若以为终篇皆出洛书则上天之言又不应如
是之繁悉也天人交感理诚有之其所以谆谆者特
诱发人之智虑所未悟尔其已知已行则未尝及也
今九畴之中所谓卜筮者伏羲已兆之所谓历数者
黄帝已推之所谓司徒司空者尧舜已官之是无待
乎洛书而后禹知之也则洪范之不本于洛书审矣
洪范皇极(皇者君也极者至极之标/准不可训皇极为大中)洛书之数而五居
空也若以为终篇皆出洛书则上天之言又不应如
是之繁悉也天人交感理诚有之其所以谆谆者特
诱发人之智虑所未悟尔其已知已行则未尝及也
今九畴之中所谓卜筮者伏羲已兆之所谓历数者
黄帝已推之所谓司徒司空者尧舜已官之是无待
乎洛书而后禹知之也则洪范之不本于洛书审矣
洪范皇极(皇者君也极者至极之标/准不可训皇极为大中)洛书之数而五居
续集卷五 第 9b 页 WYG0938-0068d.png
中洪范九畴而皇极居五故自孔安国训皇极为大中
而后之诸儒莫有以为非者予尝考之皇者君之称也
极者至极之义标准之名尝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
以取正焉者也故皇极为在中之至则可而直谓极为
中则不可若北辰之为天极屋栋之为屋极其义皆然
而周礼所谓民极者于皇极之义为尤近顾今之说者
既误于此而并失之于彼是以其说展转迷缪而终不
能以自明也即如旧说姑亦无问其它但于洪范之文
而后之诸儒莫有以为非者予尝考之皇者君之称也
极者至极之义标准之名尝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
以取正焉者也故皇极为在中之至则可而直谓极为
中则不可若北辰之为天极屋栋之为屋极其义皆然
而周礼所谓民极者于皇极之义为尤近顾今之说者
既误于此而并失之于彼是以其说展转迷缪而终不
能以自明也即如旧说姑亦无问其它但于洪范之文
续集卷五 第 10a 页 WYG0938-0069a.png
易皇以大易极以中而读之则所谓惟大作中大则受
之之属为何等语乎故予窃独以为皇者君也极者至
极之标准也人君以一身立乎天下之中而能修其身
以为天下至极之标准则天下之事固莫不恊于此而
得其本然之正天下之人亦莫不观于此而得其固有
之善焉所谓皇极者也是其见于经者位置法象盖皆
本于洛书之文其得名则与夫天极屋极民极者皆取
居中而取极之意初非指中为极也则又安得以是而
之之属为何等语乎故予窃独以为皇者君也极者至
极之标准也人君以一身立乎天下之中而能修其身
以为天下至极之标准则天下之事固莫不恊于此而
得其本然之正天下之人亦莫不观于此而得其固有
之善焉所谓皇极者也是其见于经者位置法象盖皆
本于洛书之文其得名则与夫天极屋极民极者皆取
居中而取极之意初非指中为极也则又安得以是而
续集卷五 第 10b 页 WYG0938-0069b.png
训之哉曰皇建其有极者言人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极
之标准于天下也曰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者言人
君能建其极而于五行焉得其性于五事焉得其理则
固五福之所聚而又推以化民则是布此福而与民也
曰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者言民视君以为至
极之准而从其化则是以此还锡其君而使之长为天
下之标准也曰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
作极者言民之所以能若此者皆君之德有以为至极
之标准于天下也曰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者言人
君能建其极而于五行焉得其性于五事焉得其理则
固五福之所聚而又推以化民则是布此福而与民也
曰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者言民视君以为至
极之准而从其化则是以此还锡其君而使之长为天
下之标准也曰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
作极者言民之所以能若此者皆君之德有以为至极
续集卷五 第 11a 页 WYG0938-0069c.png
之标准也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法则念之不恊
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者言君既立极于上而民之
从化或有迟速深浅之不同则其有谋为操守者固当
念之而不忘其不能尽从而未抵于大戾者亦当受之
而不拒也曰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
斯其惟皇之极者言人有能革面而以好德自名虽未
必出中心之实亦当教以脩身求福之道则是人者亦
得以君为极而勉其实也曰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
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者言君既立极于上而民之
从化或有迟速深浅之不同则其有谋为操守者固当
念之而不忘其不能尽从而未抵于大戾者亦当受之
而不拒也曰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
斯其惟皇之极者言人有能革面而以好德自名虽未
必出中心之实亦当教以脩身求福之道则是人者亦
得以君为极而勉其实也曰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
续集卷五 第 11b 页 WYG0938-0069d.png
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者言君之于民不当问
其贵贱强弱而皆欲其有以进德故其有才能者必皆
使之勉进其行而后国可赖以兴也曰凡厥正人既富
方榖汝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
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者言欲正人者必先有以富
之而后纳之于善若不能使有顾于其家则此人必将
陷于不义而不复更有好德之心矣至此而后始欲告
之以修身求福之说则已缓不及事而其起汝惟有恶
其贵贱强弱而皆欲其有以进德故其有才能者必皆
使之勉进其行而后国可赖以兴也曰凡厥正人既富
方榖汝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
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者言欲正人者必先有以富
之而后纳之于善若不能使有顾于其家则此人必将
陷于不义而不复更有好德之心矣至此而后始欲告
之以修身求福之说则已缓不及事而其起汝惟有恶
续集卷五 第 12a 页 WYG0938-0070a.png
而无善矣盖人之气禀不同有不可以一律齐者是以
圣人立极于上者至严至正而所以接引于下者至宽
至广虽彼之所以趋于此者迟速真伪才德高下有万
不同而吾之所以应于彼者矜怜抚奄恳恻周尽未尝
不一也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
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
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者言民
皆不溺于己之私以从夫上之化而归会于至极之标
圣人立极于上者至严至正而所以接引于下者至宽
至广虽彼之所以趋于此者迟速真伪才德高下有万
不同而吾之所以应于彼者矜怜抚奄恳恻周尽未尝
不一也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
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
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者言民
皆不溺于己之私以从夫上之化而归会于至极之标
续集卷五 第 12b 页 WYG0938-0070b.png
准也析而言之则偏陂好恶以其生于心者言也偏党
反侧以其见于事者言也遵义遵道遵路方会其极也
荡荡平平正直则已归于极矣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
训于帝其训者言人君以身为表而布命乎下则其所
以为常为教者一皆循天之理而不异乎上帝之降衷
也曰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者
言民于君之所命能视以为教而谨行之则是能不自
绝远而有以亲被其道德之光华也曰天子作民父母
反侧以其见于事者言也遵义遵道遵路方会其极也
荡荡平平正直则已归于极矣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
训于帝其训者言人君以身为表而布命乎下则其所
以为常为教者一皆循天之理而不异乎上帝之降衷
也曰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者
言民于君之所命能视以为教而谨行之则是能不自
绝远而有以亲被其道德之光华也曰天子作民父母
续集卷五 第 13a 页 WYG0938-0070c.png
以为天下王者言能建其有极所以有作民父母而为
天下之王也不然则有其位无其德不足以建立标准
子育元元而履天下之极尊矣天之所以锡禹箕子之
所以告武王者其大指盖如此虽其奥雅深微或非浅
见所能窥测然试尝以是读之则亦坦然明白而无一
字之可疑者但先儒昧于训义之实且未尝讲于人君
修身立道之本既误以皇极为大中又见其辞多为含
洪宽大之意因复误认以为所谓中者不过如此殊不
天下之王也不然则有其位无其德不足以建立标准
子育元元而履天下之极尊矣天之所以锡禹箕子之
所以告武王者其大指盖如此虽其奥雅深微或非浅
见所能窥测然试尝以是读之则亦坦然明白而无一
字之可疑者但先儒昧于训义之实且未尝讲于人君
修身立道之本既误以皇极为大中又见其辞多为含
洪宽大之意因复误认以为所谓中者不过如此殊不
续集卷五 第 13b 页 WYG0938-0070d.png
知居中之中既与无过不及之中异而无过不及之中
乃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以毫厘差者又非含糊苟且
不分善恶之名也今以误认之中为误认之极不谨乎
至严至密之体而务为至宽至广之量则汉元帝之优
柔唐代宗之姑息皆是物也彼其是非杂揉贤不肖混
殽方且昏乱陵夷之不暇尚何敛福锡民之可望哉吾
意如此而或者疑之以为经言无偏无陂无作好恶则
所谓极者岂不实有取乎得中之义而所谓中者岂不
乃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以毫厘差者又非含糊苟且
不分善恶之名也今以误认之中为误认之极不谨乎
至严至密之体而务为至宽至广之量则汉元帝之优
柔唐代宗之姑息皆是物也彼其是非杂揉贤不肖混
殽方且昏乱陵夷之不暇尚何敛福锡民之可望哉吾
意如此而或者疑之以为经言无偏无陂无作好恶则
所谓极者岂不实有取乎得中之义而所谓中者岂不
续集卷五 第 14a 页 WYG0938-0071a.png
真为无所去就憎爱之意乎吾应之曰无偏无陂者不
以私意而有所去就尔然曰遵王之义则其去恶而从
善未尝不力也无作好恶者不以私而自为憎爱耳然
曰遵王之道遵王之路则其好善而恶恶固未尝不明
也是岂但有包容漫无分别之谓又况经文所谓王义
王道王路者乃为皇建有极之体而所谓无所偏陂反
侧者自为民归有极之事其文义亦自不同也邪必若
子言吾恐天之所以锡禹箕子之所以告武王者上则
以私意而有所去就尔然曰遵王之义则其去恶而从
善未尝不力也无作好恶者不以私而自为憎爱耳然
曰遵王之道遵王之路则其好善而恶恶固未尝不明
也是岂但有包容漫无分别之谓又况经文所谓王义
王道王路者乃为皇建有极之体而所谓无所偏陂反
侧者自为民归有极之事其文义亦自不同也邪必若
子言吾恐天之所以锡禹箕子之所以告武王者上则
续集卷五 第 14b 页 WYG0938-0071b.png
流于老庄依阿无心之说下则溺于乡原同流合污之
见虽欲深体而力行之是乃所以幸小人而病君子亦
将何以立大本而序彝伦哉
皇极为至极(大君居中有至极之德而后/能立至极之标准于天下)三曰皇极之
为至极何也予应之曰人君中天下而立四方面向而
观仰之者至此辐辏于此而皆极焉自东而望者不能
过此而西也自西而望者不能踰此而东也以孝言之
则天下之孝至此无以加以弟言之则天下之弟至此
见虽欲深体而力行之是乃所以幸小人而病君子亦
将何以立大本而序彝伦哉
皇极为至极(大君居中有至极之德而后/能立至极之标准于天下)三曰皇极之
为至极何也予应之曰人君中天下而立四方面向而
观仰之者至此辐辏于此而皆极焉自东而望者不能
过此而西也自西而望者不能踰此而东也以孝言之
则天下之孝至此无以加以弟言之则天下之弟至此
续集卷五 第 15a 页 WYG0938-0071c.png
而无少过此人君之位之德所以为天下之至极而皇
极所以得名之本意也故惟曰聪明睿智首出庶物如
所谓天下一人而已者然后有以履之而不疚岂曰含
容宽裕一德之偏而足以当之哉 又曰人君以眇然
之身既居天下之至中则必有天下之绝德而后可以
立至极之标准故必顺五行敬五事以脩其身厚八政
恊五纪以齐其政然后至极之标准卓然有以立乎天
下之至中使夫面向而环观者莫不于是而取则焉语
极所以得名之本意也故惟曰聪明睿智首出庶物如
所谓天下一人而已者然后有以履之而不疚岂曰含
容宽裕一德之偏而足以当之哉 又曰人君以眇然
之身既居天下之至中则必有天下之绝德而后可以
立至极之标准故必顺五行敬五事以脩其身厚八政
恊五纪以齐其政然后至极之标准卓然有以立乎天
下之至中使夫面向而环观者莫不于是而取则焉语
续集卷五 第 15b 页 WYG0938-0071d.png
其仁则极天下之仁而天下之为仁者莫能加焉语其
孝则极天下之孝而天下之为孝者莫能尚也是则所
谓皇极者也由是而权之以三德审之以卜筮验其休
咎于天考其祸福于人如挈裘领岂有一毛之不顺哉
此洛书之数所以虽始于一终于九而必以五居其中
洪范之畴所以推本于五行究于福极而必以皇极为
之主也(文公文集/)
九畴次序之义孔曰自初一曰已下至此六极已上皆
孝则极天下之孝而天下之为孝者莫能尚也是则所
谓皇极者也由是而权之以三德审之以卜筮验其休
咎于天考其祸福于人如挈裘领岂有一毛之不顺哉
此洛书之数所以虽始于一终于九而必以五居其中
洪范之畴所以推本于五行究于福极而必以皇极为
之主也(文公文集/)
九畴次序之义孔曰自初一曰已下至此六极已上皆
续集卷五 第 16a 页 WYG0938-0072a.png
禹所第也禹为此次者盖以五行世所行用是诸事之
本故五行为初也发见于人则为五事故五事为二也
正身而后及人施人乃名为政故八政为三也施人之
政用天之道故五纪为四也顺天布政则得大中故皇
极为五也欲求大中随德是任故三德为六也政虽任
德事必有疑故稽疑为七也行事在于政得失在于天
故庶徵为八也天监在下善恶必报休咎验于时气祸
福加于人身故五福六极为九也皇极居中者总包上
本故五行为初也发见于人则为五事故五事为二也
正身而后及人施人乃名为政故八政为三也施人之
政用天之道故五纪为四也顺天布政则得大中故皇
极为五也欲求大中随德是任故三德为六也政虽任
德事必有疑故稽疑为七也行事在于政得失在于天
故庶徵为八也天监在下善恶必报休咎验于时气祸
福加于人身故五福六极为九也皇极居中者总包上
续集卷五 第 16b 页 WYG0938-0072b.png
下故皇极傅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
是也福极处末者顾氏云前八事俱得五福归之前八
事俱失六极臻之故福极处末也
九畴以五行为首夫箕子之言九畴自五行至五福六
极固不能无先后缓急之序首以五行者以天生五材
阙一不可一日而无五行则人不能以自生何暇论五
事八政五纪三德以至五福六极乎故曰鲧湮洪水汨
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言九畴始于五行
是也福极处末者顾氏云前八事俱得五福归之前八
事俱失六极臻之故福极处末也
九畴以五行为首夫箕子之言九畴自五行至五福六
极固不能无先后缓急之序首以五行者以天生五材
阙一不可一日而无五行则人不能以自生何暇论五
事八政五纪三德以至五福六极乎故曰鲧湮洪水汨
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言九畴始于五行
续集卷五 第 17a 页 WYG0938-0072c.png
五行本于水水性失则五行汩乱五行之性失则九畴
无序矣谓九畴以五行为重可也而谓九畴皆配合于
五行则非也
向歆传洪范之非苏曰或曰古人言洪范又莫深于歆
向之传吾尝学而得之矣今观子之论子其未之学邪
何遽反之也子之论曰皇极裁节五事其建为五事之
得失傅则拟五事而言之其咎其罚其极与五事此非
所以裁节五事也子又曰皇极建则五福应皇极不建
无序矣谓九畴以五行为重可也而谓九畴皆配合于
五行则非也
向歆传洪范之非苏曰或曰古人言洪范又莫深于歆
向之传吾尝学而得之矣今观子之论子其未之学邪
何遽反之也子之论曰皇极裁节五事其建为五事之
得失傅则拟五事而言之其咎其罚其极与五事此非
所以裁节五事也子又曰皇极建则五福应皇极不建
续集卷五 第 17b 页 WYG0938-0072d.png
则六极应傅则条福极而配之与貌与言与视与听与
思与皇极又非皇极兼获福极也然则刘之傅子之论
孰得乎曰尔以箕子之知洪范与歆向之知孰愈必曰
箕子之知愈也则吾从之彼歆向拂其意矣吾复何取
辨苏论惑于刘傅近世苏子知刘氏之失立论以非
之是矣而其自为说则又以理五行资五事正五事
赖于皇极五行包罗九畴者也五事检节五行者也
皇极裁节五事者也此亦不可也五行之用特急于
思与皇极又非皇极兼获福极也然则刘之傅子之论
孰得乎曰尔以箕子之知洪范与歆向之知孰愈必曰
箕子之知愈也则吾从之彼歆向拂其意矣吾复何取
辨苏论惑于刘傅近世苏子知刘氏之失立论以非
之是矣而其自为说则又以理五行资五事正五事
赖于皇极五行包罗九畴者也五事检节五行者也
皇极裁节五事者也此亦不可也五行之用特急于
续集卷五 第 18a 页 WYG0938-0073a.png
九畴何以能包罗九畴乎五事之在人无与于五行
何以能裁节五行乎皇极之道凡天下事皆欲归之
八政三德之类亦然岂惟裁节五事而已哉乃欲以
一治三以三治九以九治五十以五十治百未见其
可也且谓皇极之建凡九畴皆序亦可矣若皇极之
不建吾不知木何以不曲直金何以不从革土何以
不稼穑至于六极之中生而抱病谓之疾状貌丑陋
谓之恶势力孤寡谓之弱此皆出于天命非人所为
何以能裁节五行乎皇极之道凡天下事皆欲归之
八政三德之类亦然岂惟裁节五事而已哉乃欲以
一治三以三治九以九治五十以五十治百未见其
可也且谓皇极之建凡九畴皆序亦可矣若皇极之
不建吾不知木何以不曲直金何以不从革土何以
不稼穑至于六极之中生而抱病谓之疾状貌丑陋
谓之恶势力孤寡谓之弱此皆出于天命非人所为
续集卷五 第 18b 页 WYG0938-0073b.png
也今以皇极不建五事不当五行不顺乃使人疾使
人恶使人弱者有是理乎故夫苏子之论正与五行
傅辨而未免五行传之惑也诚使刘氏之傅举而焚
之不为后儒惑则九畴之义昭昭矣
福极合为一畴陈曰五福六极合为一畴盖可知矣八
畴皆得则五福应八畴皆失则六极应刘向以福极分
应五事而五行庶徵皆以类合不知圣人立论不如是
也况六极者五福之反也五福曰寿曰考终命而六极
人恶使人弱者有是理乎故夫苏子之论正与五行
傅辨而未免五行传之惑也诚使刘氏之傅举而焚
之不为后儒惑则九畴之义昭昭矣
福极合为一畴陈曰五福六极合为一畴盖可知矣八
畴皆得则五福应八畴皆失则六极应刘向以福极分
应五事而五行庶徵皆以类合不知圣人立论不如是
也况六极者五福之反也五福曰寿曰考终命而六极
续集卷五 第 19a 页 WYG0938-0073c.png
以凶短折之一极反之五福曰攸好德而六极以恶之
一极反之五福曰富而六极以贫之一极反之或以一
极反二福或以三极反一福若之何离而为五以配五
事顾弱之极无所系也又以皇之不极附之为六汉儒
之学其病在此
太保何以作旅獒武王克商通道夷蛮方物毕献固其
宜也按周礼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各以所贵
宝为贽郑玄云所贵宝见经传犬戎献白狼白鹿是也
一极反之五福曰富而六极以贫之一极反之或以一
极反二福或以三极反一福若之何离而为五以配五
事顾弱之极无所系也又以皇之不极附之为六汉儒
之学其病在此
太保何以作旅獒武王克商通道夷蛮方物毕献固其
宜也按周礼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谓之蕃国各以所贵
宝为贽郑玄云所贵宝见经传犬戎献白狼白鹿是也
续集卷五 第 19b 页 WYG0938-0073d.png
然则西旅献獒武王受之未害也旅獒何戒焉呜呼公
之意有在矣学者未之考也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
惟贤则迩人安苟于此而不戒则四方之夷珍禽异兽
莫不毕至是止知宝远物而不知宝贤也苟不惟贤之
是宝则惟物之是玩王之志将由是而丧矣太保之戒
其可缓邪
大诰序文不同陈曰大诰之序曰周公相成王将黜殷
是黜武庚也而孔子之序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夫
之意有在矣学者未之考也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
惟贤则迩人安苟于此而不戒则四方之夷珍禽异兽
莫不毕至是止知宝远物而不知宝贤也苟不惟贤之
是宝则惟物之是玩王之志将由是而丧矣太保之戒
其可缓邪
大诰序文不同陈曰大诰之序曰周公相成王将黜殷
是黜武庚也而孔子之序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夫
续集卷五 第 20a 页 WYG0938-0074a.png
孔子之序言三监也而独不及武庚何耶盖武王之立
武庚非得已也立武庚则武庚必叛无疑矣武王知武
庚之必叛故立武庚以为商王之后以奉一代之祀而
治民之事则三叔监之武庚不得而预也然则何由知
之曰由尧舜之封象而知之也舜之封象于有庳也不
使之有为于其国而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赋武王之
封武庚也亦若此而已矣故治武庚之国而纳其贡赋
者即三监也武庚为诸侯而三监治其国使三监不叛
武庚非得已也立武庚则武庚必叛无疑矣武王知武
庚之必叛故立武庚以为商王之后以奉一代之祀而
治民之事则三叔监之武庚不得而预也然则何由知
之曰由尧舜之封象而知之也舜之封象于有庳也不
使之有为于其国而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赋武王之
封武庚也亦若此而已矣故治武庚之国而纳其贡赋
者即三监也武庚为诸侯而三监治其国使三监不叛
续集卷五 第 20b 页 WYG0938-0074b.png
而武庚欲叛得乎此大诰之序言黜殷而孔子正其实
以为三监叛也孔子以武庚为三监之一夫哉武庚既
为诸侯矣安得谓之三监乎
周公营洛居土中正义曰周礼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
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则影短多暑日北则影
长多寒日东则影夕多风日西则影朝多阴日至之影
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
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
以为三监叛也孔子以武庚为三监之一夫哉武庚既
为诸侯矣安得谓之三监乎
周公营洛居土中正义曰周礼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
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则影短多暑日北则影
长多寒日东则影夕多风日西则影朝多阴日至之影
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
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
续集卷五 第 21a 页 WYG0938-0074c.png
焉
辨大司徒论中土之非营王邑者欲居天下之中使
四方道里均此则可矣而谓天地必合于此四时必
交于此恐无是理也况于风雨之会阴阳之和无非
在人君德政故应天心如何尔但居洛邑以求风雨
之会阴阳之和空言也今观洛诰之书特云卜涧水
东瀍水西何尝如大司徒之说乎
周召相营洛周孔曰召诰云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
辨大司徒论中土之非营王邑者欲居天下之中使
四方道里均此则可矣而谓天地必合于此四时必
交于此恐无是理也况于风雨之会阴阳之和无非
在人君德政故应天心如何尔但居洛邑以求风雨
之会阴阳之和空言也今观洛诰之书特云卜涧水
东瀍水西何尝如大司徒之说乎
周召相营洛周孔曰召诰云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
续集卷五 第 21b 页 WYG0938-0074d.png
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是召公先相宅即卜之又云乙
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是周公自后至经
营作之召公相洛邑亦相成周周公营成周亦营洛邑
各举其一互以相见卜者召公卜也周公既至洛邑按
行所营之处遣使以所卜吉兆逆告成王也
诸儒议君奭非是君奭之书学者惟见序有召公不说
之言书有汝有合哉之语则皆以为召公疑周公召公
圣人之徒也不疑周公于四国流言之际而疑周公于
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是周公自后至经
营作之召公相洛邑亦相成周周公营成周亦营洛邑
各举其一互以相见卜者召公卜也周公既至洛邑按
行所营之处遣使以所卜吉兆逆告成王也
诸儒议君奭非是君奭之书学者惟见序有召公不说
之言书有汝有合哉之语则皆以为召公疑周公召公
圣人之徒也不疑周公于四国流言之际而疑周公于
续集卷五 第 22a 页 WYG0938-0075a.png
复辟之后有是理耶司马迁作史记燕世家且曰成王
幼周公立政因践祚召公疑之乃作君奭此尤谬也君
奭书乃周公复辟之后二公为师保之时何得云尔乎
夫召公之不疑周公先儒或能言之矣然其自为说则
又未得也孔颖达曰周公摄王政不宜复列于臣职是
以召公不悦周公之留也王氏曰习文武至治之后则
难为继成王非有过人之聪明则易以坏以易坏之资
任难继之事此召公于亲政之始有不悦也苏氏曰伊
幼周公立政因践祚召公疑之乃作君奭此尤谬也君
奭书乃周公复辟之后二公为师保之时何得云尔乎
夫召公之不疑周公先儒或能言之矣然其自为说则
又未得也孔颖达曰周公摄王政不宜复列于臣职是
以召公不悦周公之留也王氏曰习文武至治之后则
难为继成王非有过人之聪明则易以坏以易坏之资
任难继之事此召公于亲政之始有不悦也苏氏曰伊
续集卷五 第 22b 页 WYG0938-0075b.png
尹既复政而告归周公不归故也王氏之说则是召公
以成王聪明不足难与有为岂圣贤之意乎如孔氏苏
氏之说则是周公不知以礼进退反使召公欲其告归
又且不免圣贤之有疑也
辨召公所以不悦君奭一书无召公忧成王难与共
治之事亦无召公欲周公告去之意然则召公之不
悦者非为周公也自有所不悦也夫召公之自有所
不悦何也召公相文武成王三世矣至成王能自为
以成王聪明不足难与有为岂圣贤之意乎如孔氏苏
氏之说则是周公不知以礼进退反使召公欲其告归
又且不免圣贤之有疑也
辨召公所以不悦君奭一书无召公忧成王难与共
治之事亦无召公欲周公告去之意然则召公之不
悦者非为周公也自有所不悦也夫召公之自有所
不悦何也召公相文武成王三世矣至成王能自为
续集卷五 第 23a 页 WYG0938-0075c.png
政召公之年已老矣而复尊以师保之任方功成身
退之时而加以莫重之寄虽成王之所眷注周室之
所倚赖爵位日隆任责日重非召公所乐也况召公
已封于燕身留相周而不得优游于公不悦之旨盖
为此尔是以周公勤勤作书以留之盖不以宠利居
成功者人臣去就之节忘身徇国爱君不忍去者大
臣始终之义召公之欲告老虽得去就之节未可以
为忘身徇君之义此君奭之书所由作也
退之时而加以莫重之寄虽成王之所眷注周室之
所倚赖爵位日隆任责日重非召公所乐也况召公
已封于燕身留相周而不得优游于公不悦之旨盖
为此尔是以周公勤勤作书以留之盖不以宠利居
成功者人臣去就之节忘身徇国爱君不忍去者大
臣始终之义召公之欲告老虽得去就之节未可以
为忘身徇君之义此君奭之书所由作也
续集卷五 第 23b 页 WYG0938-0075d.png
抚万邦巡侯甸正义曰周之法制无万国也惟伐淮夷
非四征也言万国四征亦是大言之尔六服而惟言侯
甸者二服去圻最近举近以言之言王巡省偏六服也
虞周巡守异同孔曰周礼大行人云十有二岁王巡守
郡国是周制十二年一巡守也如舜典所云春东夏南
秋西冬北以四时巡行故云时巡考正制度礼法于四
岳之下如虞帝巡守然
康王之诰分合正义曰康王既受顾命在天子之位群
非四征也言万国四征亦是大言之尔六服而惟言侯
甸者二服去圻最近举近以言之言王巡省偏六服也
虞周巡守异同孔曰周礼大行人云十有二岁王巡守
郡国是周制十二年一巡守也如舜典所云春东夏南
秋西冬北以四时巡行故云时巡考正制度礼法于四
岳之下如虞帝巡守然
康王之诰分合正义曰康王既受顾命在天子之位群
续集卷五 第 24a 页 WYG0938-0076a.png
臣进戒于王王遂报诰诸侯史叙其事作康王之诰伏
生以此篇合于顾命共为一篇后人知其不可作分而
为二马郑王本此篇自高祖寡命已上内于顾命之篇
王若曰已下始为康王之诰诸侯告王王报诰诸侯而
使告报异篇失其义也
穆王非荒媱之主尝谓夫子定书自周成康之后独存
穆王作君牙伯囧吕刑三书使后世观书知其用人与
其训刑之际如是明审可知穆王之为人不坠文武成
生以此篇合于顾命共为一篇后人知其不可作分而
为二马郑王本此篇自高祖寡命已上内于顾命之篇
王若曰已下始为康王之诰诸侯告王王报诰诸侯而
使告报异篇失其义也
穆王非荒媱之主尝谓夫子定书自周成康之后独存
穆王作君牙伯囧吕刑三书使后世观书知其用人与
其训刑之际如是明审可知穆王之为人不坠文武成
续集卷五 第 24b 页 WYG0938-0076b.png
康之风烈矣今观穆王三书其命君牙为大司徒则自
谓守文武成康之遗绪其心忧危若蹈虎尾涉春冰必
赖股肱心膂为之翼也其命伯囧为大仆正则自谓怵
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至有仆臣谀厥后自圣之
言非惟见其任君牙伯囧之得人且知其饬躬畏咎也
其命吕侯以刑也则历告以谨刑罚恤非辜虽当耆年
而其心未尝不在民反谓之意不在天下何耶使穆王
作三书皆无实之言所任之人亦不当则夫子不取之
谓守文武成康之遗绪其心忧危若蹈虎尾涉春冰必
赖股肱心膂为之翼也其命伯囧为大仆正则自谓怵
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至有仆臣谀厥后自圣之
言非惟见其任君牙伯囧之得人且知其饬躬畏咎也
其命吕侯以刑也则历告以谨刑罚恤非辜虽当耆年
而其心未尝不在民反谓之意不在天下何耶使穆王
作三书皆无实之言所任之人亦不当则夫子不取之
续集卷五 第 25a 页 WYG0938-0076c.png
也夫子存其书则君牙伯囧吕侯非妄人穆王非不恤
国事之主明矣
辨世儒议穆王非是今之世儒有读命伯囧为大仆
正者则曰穆王好马故也读吕刑王享国百年耄荒
则曰王老而荒怠故好游也据书曰王享国百年耄
言时已老矣年虽老而犹荒度作吕刑以诰四方正
见王之不怠也荒度之义与荒度土功同若果既耄
且荒何暇训夏赎刑乎
国事之主明矣
辨世儒议穆王非是今之世儒有读命伯囧为大仆
正者则曰穆王好马故也读吕刑王享国百年耄荒
则曰王老而荒怠故好游也据书曰王享国百年耄
言时已老矣年虽老而犹荒度作吕刑以诰四方正
见王之不怠也荒度之义与荒度土功同若果既耄
且荒何暇训夏赎刑乎
续集卷五 第 25b 页 WYG0938-0076d.png
穆王用夏刑之制孔曰周礼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
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
五百五刑惟有二千五百此经五刑之属三千按刑数
乃多于周礼而言变从轻者周礼五刑皆有五百此则
轻刑少而重刑多此经墨劓皆千剕刑五百宫刑三百
大辟二百轻刑多而重刑少变周用夏是改重从轻也
礼记以吕刑为甫刑正义曰礼记书傅引此篇之言多
称为甫刑曰故傅解之后为甫侯故或称甫刑知后为
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
五百五刑惟有二千五百此经五刑之属三千按刑数
乃多于周礼而言变从轻者周礼五刑皆有五百此则
轻刑少而重刑多此经墨劓皆千剕刑五百宫刑三百
大辟二百轻刑多而重刑少变周用夏是改重从轻也
礼记以吕刑为甫刑正义曰礼记书傅引此篇之言多
称为甫刑曰故傅解之后为甫侯故或称甫刑知后为
续集卷五 第 26a 页 WYG0938-0077a.png
甫侯者以诗大雅崧高之篇宣王之诗云生甫及申扬
之水为平王之诗云不与我戍甫明子孙改封为甫侯
不知因吕国改作甫名不知别封馀国而为甫号然子
孙封甫穆王时未有甫名而称为甫刑者后人以子孙
之国号名之也
鲁侯何以征徐戎孔曰礼诸侯不得专征伐惟州牧于
当州之内有不顺者得专征之于时伯禽为方伯监七
百里内之诸侯故得帅之以征戎夷王制云千里之外
之水为平王之诗云不与我戍甫明子孙改封为甫侯
不知因吕国改作甫名不知别封馀国而为甫号然子
孙封甫穆王时未有甫名而称为甫刑者后人以子孙
之国号名之也
鲁侯何以征徐戎孔曰礼诸侯不得专征伐惟州牧于
当州之内有不顺者得专征之于时伯禽为方伯监七
百里内之诸侯故得帅之以征戎夷王制云千里之外
续集卷五 第 26b 页 WYG0938-0077b.png
设方伯以八州八伯是非别立一贤侯以为方伯即周
礼大宗伯云八命作牧是也礼记明堂位云封周公于
曲阜地方七百里孔意以周之大国不过百里礼记云
七百里者监此七百里内之诸侯非以七百里地并封
伯禽也
序何以终秦誓书之终以秦誓先儒言之不过曰美其
悔过耳愚则以为仲尼所以存周也子不继则支继之
支不继则庶继之明有傅而不绝也鲁周之支也秦周
礼大宗伯云八命作牧是也礼记明堂位云封周公于
曲阜地方七百里孔意以周之大国不过百里礼记云
七百里者监此七百里内之诸侯非以七百里地并封
伯禽也
序何以终秦誓书之终以秦誓先儒言之不过曰美其
悔过耳愚则以为仲尼所以存周也子不继则支继之
支不继则庶继之明有傅而不绝也鲁周之支也秦周
续集卷五 第 27a 页 WYG0938-0077c.png
之庶也周之衰孔子有望于鲁矣鲁之衰孔子有望于
秦矣文侯之命东迁之书也次之以费誓又次之秦誓
圣人之意岂徒然哉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
乎盖此意也
杂辨
书备帝王之道看书须要见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
求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尚书之难看尚书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解
秦矣文侯之命东迁之书也次之以费誓又次之秦誓
圣人之意岂徒然哉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
乎盖此意也
杂辨
书备帝王之道看书须要见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
求尧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尚书之难看尚书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解
续集卷五 第 27b 页 WYG0938-0077d.png
义则无难也(同/上)
篇意之不同(八/条)二典三谟其言奥雅学者未遽晓会得
后面盘诰等又难看如商书中伊尹告太甲五篇宜熟
读极好
商书几篇最分晓可玩太甲伊训等篇又好看似说命
典谟之书须经史官润色来如周诰等篇恐只如今
榜文晓谕俗人方言俚语各自不同
高宗旧学于甘盘至此方言学字
篇意之不同(八/条)二典三谟其言奥雅学者未遽晓会得
后面盘诰等又难看如商书中伊尹告太甲五篇宜熟
读极好
商书几篇最分晓可玩太甲伊训等篇又好看似说命
典谟之书须经史官润色来如周诰等篇恐只如今
榜文晓谕俗人方言俚语各自不同
高宗旧学于甘盘至此方言学字
续集卷五 第 28a 页 WYG0938-0078a.png
大诰一篇不可晓其意思缓而不切
看二典之书尧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
康诰三篇是武王书无疑其中分晓说王若曰孟侯朕
其弟小子封五峰吴才老皆说是武王书
尚书诸命皆分晓盖如今制诰是朝廷做底文字诸诰
皆难晓盖是当时与民说话后来追录而成(并文公语/录)
篇意序意之说其所言治心脩身处虽为人主言然初
无贵贱之别宜取细读极好今人不于此等处理会却
看二典之书尧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
康诰三篇是武王书无疑其中分晓说王若曰孟侯朕
其弟小子封五峰吴才老皆说是武王书
尚书诸命皆分晓盖如今制诰是朝廷做底文字诸诰
皆难晓盖是当时与民说话后来追录而成(并文公语/录)
篇意序意之说其所言治心脩身处虽为人主言然初
无贵贱之别宜取细读极好今人不于此等处理会却
续集卷五 第 28b 页 WYG0938-0078b.png
只去理会小序某看得书小序不是汉人作只是周秦
间低手人作然后人亦理会它本义未得且如皋陶矢
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申重也序者本意先说皋陶
后说禹谓舜欲令禹重说故将申字系禹字尽伏生书
以益稷合于皋陶谟而思曰赞赞襄哉与帝曰来禹汝
亦昌言禹拜曰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相连申之二字
使见是舜令禹重言之意此是序者本意今都不如此
说得多皆非其本意也又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是
间低手人作然后人亦理会它本义未得且如皋陶矢
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申重也序者本意先说皋陶
后说禹谓舜欲令禹重说故将申字系禹字尽伏生书
以益稷合于皋陶谟而思曰赞赞襄哉与帝曰来禹汝
亦昌言禹拜曰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相连申之二字
使见是舜令禹重言之意此是序者本意今都不如此
说得多皆非其本意也又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此是
续集卷五 第 29a 页 WYG0938-0078c.png
内外交相养法事在外义由内制心在内礼自外作(文/)
(公经说/)
当求圣人之心尚书须要考历代之世变先生曰世变
难看唐虞三代事浩大阔远何处测度不若求圣人之
心如尧则考其所以治民舜则考其所以事君且如汤
誓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熟读岂不见汤之心大抵尚
书有不必解者有须着意解者有略须解者有不可解
者如仲虺之诰太甲诸篇只是熟读义理自分明何俟
(公经说/)
当求圣人之心尚书须要考历代之世变先生曰世变
难看唐虞三代事浩大阔远何处测度不若求圣人之
心如尧则考其所以治民舜则考其所以事君且如汤
誓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熟读岂不见汤之心大抵尚
书有不必解者有须着意解者有略须解者有不可解
者如仲虺之诰太甲诸篇只是熟读义理自分明何俟
续集卷五 第 29b 页 WYG0938-0078d.png
于解如洪范则须着意解如典谟诸篇稍雅奥亦略须
解若如盘庚诸篇已难解而康诰之属则已不可解矣
昔日吕伯恭相见语之以此渠云亦无可阙处因语之
云若如此则是读之未熟后二年相见云诚如所说
训字之是非棐字与匪同先儒错解作辅至今承误惟
颜师古注汉书曰棐匪同尝疑尚书解是后人做非汉
人文章解得不成文字然张衡亦将棐错使了
书中迪字或解为道或解为行疑只是训顺字惠迪吉
解若如盘庚诸篇已难解而康诰之属则已不可解矣
昔日吕伯恭相见语之以此渠云亦无可阙处因语之
云若如此则是读之未熟后二年相见云诚如所说
训字之是非棐字与匪同先儒错解作辅至今承误惟
颜师古注汉书曰棐匪同尝疑尚书解是后人做非汉
人文章解得不成文字然张衡亦将棐错使了
书中迪字或解为道或解为行疑只是训顺字惠迪吉
续集卷五 第 30a 页 WYG0938-0079a.png
从逆凶以逆对迪可见书中迪字用得皆轻也
书中弗吊字只如字先儒欲训吊为至故音的非也其
义正如诗中不吊昊天耳言不加悯予于上帝也
忱谌字只训信天棐忱如云天不可信也(已上并文公/)
迁史得罪于经书学不明其马迁之过欤马迁未尝释
书而吾独咎之非咎其不能释经也究其史记之作考
正不精使书因是不明也盖夫子以前载籍无经史之
殊夫子既删定之然后经为经史为史经以明道史以
书中弗吊字只如字先儒欲训吊为至故音的非也其
义正如诗中不吊昊天耳言不加悯予于上帝也
忱谌字只训信天棐忱如云天不可信也(已上并文公/)
迁史得罪于经书学不明其马迁之过欤马迁未尝释
书而吾独咎之非咎其不能释经也究其史记之作考
正不精使书因是不明也盖夫子以前载籍无经史之
殊夫子既删定之然后经为经史为史经以明道史以
续集卷五 第 30b 页 WYG0938-0079b.png
记事经略而史详则世之学者引史而谈经史其理也
迁当焚书之后经之阙遗多矣幸而伏生孔壁之傅至
于石室之书可得而考然而不能以翼经为心而自弃
于史家者流好奇尚异虽惑甚害于理者有不忍弃焉
盖自以为史家之学贵多贵博与经异体而不知说书
者皆引迁为證则迁虽无意于惑经而经之惑实由迁
致也书之序虞舜也直曰侧微而已未尝明言其族也
迁独系之以为黄帝子孙至尧而四世至舜而八世其
迁当焚书之后经之阙遗多矣幸而伏生孔壁之傅至
于石室之书可得而考然而不能以翼经为心而自弃
于史家者流好奇尚异虽惑甚害于理者有不忍弃焉
盖自以为史家之学贵多贵博与经异体而不知说书
者皆引迁为證则迁虽无意于惑经而经之惑实由迁
致也书之序虞舜也直曰侧微而已未尝明言其族也
迁独系之以为黄帝子孙至尧而四世至舜而八世其
续集卷五 第 31a 页 WYG0938-0079c.png
世数多少既已可疑而左氏曰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
则虞氏之先又有所谓幕者矣非止八世也尧舜世系
疑似难明迁遽数之至使后世谓舜为上娶祖姑则由
迁之误以致之也书之述四凶也多以事体相类总言
之未尝一朝俱刑之也迁述本纪以谓舜巡守归而言
于帝得流共工以变北狄放驩兜以变南蛮迁三苗以
变西戎殛鲧以变东夷其所谓流放以变夷狄者既未
必然而左氏曰鲧殛而禹兴韩子曰尧授天下于舜共
则虞氏之先又有所谓幕者矣非止八世也尧舜世系
疑似难明迁遽数之至使后世谓舜为上娶祖姑则由
迁之误以致之也书之述四凶也多以事体相类总言
之未尝一朝俱刑之也迁述本纪以谓舜巡守归而言
于帝得流共工以变北狄放驩兜以变南蛮迁三苗以
变西戎殛鲧以变东夷其所谓流放以变夷狄者既未
必然而左氏曰鲧殛而禹兴韩子曰尧授天下于舜共
续集卷五 第 31b 页 WYG0938-0079d.png
工不义舜举兵伐之则共工之流在舜摄政之后伯鲧
之殛在舜未举之前其时相去既远而迁并以为一时
至使后世谓禹专其功而舜不能贷其父亦由迁之误
以致之也书之言朕虞也曰伯益而已伯益之外未尝
有人也迁既载伯益于舜纪又载柏翳于秦纪而不知
二人之本一至后世谓柏翳为女华之子谓伯益为皋
陶之子则又惑于迁之说也书之载禅位也曰受命于
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矣是舜不复事矣迁既书苍梧
之殛在舜未举之前其时相去既远而迁并以为一时
至使后世谓禹专其功而舜不能贷其父亦由迁之误
以致之也书之言朕虞也曰伯益而已伯益之外未尝
有人也迁既载伯益于舜纪又载柏翳于秦纪而不知
二人之本一至后世谓柏翳为女华之子谓伯益为皋
陶之子则又惑于迁之说也书之载禅位也曰受命于
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矣是舜不复事矣迁既书苍梧
续集卷五 第 32a 页 WYG0938-0080a.png
南巡之事而不知舜之终实在鸣条至使后世谓大舜
耄期之后犹违礼而远征则又惑于迁之说也上古帝
王之事赖书而傅书学不明尚赖史家證之而马迁于
古疏略如此此吾所以正其端欤非特此也太甲桐宫
居庐之制也而谓伊尹放君则是高欢之事也周公践
祚冢宰之事也而谓负扆居摄则是王莽之事也文王
称王后世追称耳而谓之命于虞芮质成之后则是梁
未亡而称帝也召公不说惧主少国疑耳而谓忌周公
耄期之后犹违礼而远征则又惑于迁之说也上古帝
王之事赖书而傅书学不明尚赖史家證之而马迁于
古疏略如此此吾所以正其端欤非特此也太甲桐宫
居庐之制也而谓伊尹放君则是高欢之事也周公践
祚冢宰之事也而谓负扆居摄则是王莽之事也文王
称王后世追称耳而谓之命于虞芮质成之后则是梁
未亡而称帝也召公不说惧主少国疑耳而谓忌周公
续集卷五 第 32b 页 WYG0938-0080b.png
之为师则是李林甫之张九龄源乾曜也以盘庚为
作于小辛之世以肜日为作于祖庚之世以金縢为作
于成王之世以文侯之命为作于襄王之世诋缪如此
此吾徒所以不得不正其端欤原迁之作史抑不为圣
经计固不当引经罪之然迁之失不辟则经不明此又
吾之不得已于迁也
群书考索续集卷五
作于小辛之世以肜日为作于祖庚之世以金縢为作
于成王之世以文侯之命为作于襄王之世诋缪如此
此吾徒所以不得不正其端欤原迁之作史抑不为圣
经计固不当引经罪之然迁之失不辟则经不明此又
吾之不得已于迁也
群书考索续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