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集卷三十五 第 1a 页 WYG0937-0485a.png

群书考索后集卷三十五
宋 章如愚 编
姓门
姓
书曰锡土姓
国语曰司商协名姓
司商掌赐族受姓之官商金声清谓人始生吹律合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b 页 WYG0937-0485b.png

又曰昔少典生黄帝炎帝
少典者诸侯国号称人名也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
史记曰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四人晋司空季子
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 酉 祁 已 滕 箴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a 页 WYG0937-0485c.png

惟青阳与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史记夏义曰禹为姬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
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成氏褒氏费氏和氏缯
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殷赞曰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
氏辛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周语曰伯禹疏川道渊钟水丰物皇天嘉之祚以天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b 页 WYG0937-0485d.png

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
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左传襄十年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
汉高帝赐娄敬姓刘氏
唐高祖赐徐世绩李氏终汉之世有易姓如卫青之徒
其后刘元海本匈奴种以冒顿与汉和及其外祖遂
谓姓刘其弊至此岂非高帝有以启之欤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a 页 WYG0937-0486a.png

贼异类为同宗其弊至此岂非唐高祖有以启之欤
范祖禹曰古之赐姓所以别之今之赐姓适以乱之
氏
左传襄二十四年范宣子谓穆叔曰昔丐之祖自虞以
上为陶唐氏
在夏为御龙氏
在商为豕韦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b 页 WYG0937-0486b.png

在周为唐杜氏
唐杜二国名殷末迁豕韦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
于杜为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晋四世及士会食邑
于范复为范氏杜今京兆杜县
晋主夏盟为范氏
礼书曰古者或氏于国则秦鲁齐吴氏于谥则文武成
宣氏于官则司马司徒氏于爵则王公王孙氏于字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a 页 WYG0937-0486c.png

鹿氏于事则巫乙匠陶而受姓命氏灿然著矣
马援其先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以为氏 鲁恭其
先鲁颜公为楚灭迁于下邑因氏焉 樊宏其先周仲
山甫封于樊因氏焉冯鲂其先魏之支则食采冯城因
氏焉 宋晖其先微子之后也周衰诸侯灭宋奔砀易
姓为宋本传注姚策
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b 页 WYG0937-0486d.png

谟曰惇叙九族 仲虺之诰曰志自满九族乃离
诗葛藟刺平王也弃其九族焉 角弓刺幽王不亲九
族也行苇内睦九族
周礼小宗伯掌三族之别
礼记仲尼燕居曰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三族父子/)
(孙也/)
周礼太宰宗以族得氏 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a 页 WYG0937-0487a.png

陈礼书曰书与诗序皆言九族 周礼小宗伯仪礼
士昏礼记仲尼燕居特言三族者三族父子孙也九
族高祖至玄孙也三族举其本九族极其末举三族
则九族见矣白虎通夏侯欧阳何琦如淳之徒以父
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其说盖以诗之葛藟刺
平王不亲九族而言谓他人父谓他人母頍弁刺幽
王不亲九族而言岂伊异人兄弟甥舅角弓亦刺不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b 页 WYG0937-0487b.png

特内宗而已是恶知诗人之所主者因内宗而发哉
彼谓父族四者父之姓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子
为二族己女昆弟适人者子为三族己女适人者子
为四族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为一族母之昆弟为二
族母之女昆弟为三族妻族二者妻之父为一族妻
之母为二族然于母之母则合而为一族妻之父母
则离而为二可乎鲁桓公六年随季梁曰亲其九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6a 页 WYG0937-0487c.png

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并己之同族
皆外亲有服而异族者也尔雅于内宗皆曰族于母
妻曰党而已又礼小功之未可以嫁娶妻之党固无
妨于嫁娶昏礼不容虑其不虞也然则九族之说当
以孔安国郑康成为正何则小记曰亲亲以三为五
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此九族隆杀之
差也盖以上亲父下亲子三也以父亲祖以子亲孙
后集卷三十五 第 6b 页 WYG0937-0487d.png

宗
左传定四年祝鮀曰成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鲁公
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
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
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隐六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7a 页 WYG0937-0488a.png

自唐始分世为晋世强家及晋襄卒得强家之力此宗
法之所以善也
又叔向云羊舌之宗十一族亦此类也
大宗 小宗 百世不迁之宗 五世则迁之宗
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
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
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
后集卷三十五 第 7b 页 WYG0937-0488b.png

礼书曰百夫无长不散则乱一族无宗不离则疏先
王因族以立宗敬宗以尊祖故吉凶有以相及有无
得以相通尊卑有分而不乱亲疏有别而不贰(仪礼/)
(所谓不贰斩之类/)贵贱有繁而不简(文王世子曰虽/)
(为庶人冠取妻必告/)然后一宗如出乎一族一族如
出乎一家一家如出乎一人此礼俗所以行而人伦
所以厚也盖公子不得称先君故为别子而继别者
后集卷三十五 第 8a 页 WYG0937-0488c.png

月母妻亦无庶子不得祭祖故诸兄弟宗之为小宗
以其服服之大宗远祖之正体则一而已小宗高祖
之正体其别有四则继祢者兄弟宗之继祖者从兄
弟宗之继曾祖者从祖兄弟宗之继高祖者族兄弟
宗之四世则亲尽属绝而不为宗矣既已无服遂易
其宗所谓五世则迁之宗然言继别为宗又言继别
子之所自出者言继祢为小宗又言宗其继高祖者
后集卷三十五 第 8b 页 WYG0937-0488d.png

也继祢者庶子之子也继高祖者五世之孙也继祢
言其始继高祖言其终继祢言其宗继别子之所自
出言其祖经言继别子之所自出而孔颖达言别子
之所由出然则别子所由出即国君也其可宗乎谷
梁曰燕周之分子也分子即别子也然别子不特公
子而已有来自他邦而为卿大夫者亦谓之别子有
起于民庶而为卿大夫者亦谓之别子
后集卷三十五 第 9a 页 WYG0937-0489a.png

而莫之宗
诸侯之公子上不得宗君下未有后世之宗必有以统
之故有三者之宗道也君无适昆弟使庶昆弟一人
为宗统公子礼如小宗故曰有小宗而无大宗君有
适昆弟使之为宗以统公子不复立庶昆弟为宗故
曰有大宗而无小宗公子一而已无公子可宗亦无
公子宗之故曰有无宗亦莫之宗
后集卷三十五 第 9b 页 WYG0937-0489b.png

得民盖缀之以族王者所以一天下后世徒蔽于害
而莫见其利遂使先生良法美意不可复用如商之
七族实封康叔怀姓九宗实封唐叔必曰世家大族
有害于国岂成王不仁于二国哉是必强宗大族礼
义足以齐其家而好尚足以率其俗正有国者之所
共治者此孟子所以拳拳于巨室也不幸鲁之桓齐
之田并国逐君遂致大家为不可容汉人主都关中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0a 页 WYG0937-0489c.png

宗豪右为言陵夷至于晋士夫夫犹有群聚而族起
者不幸五胡乱华奔逸四出至元魏分析荫户而先
王宗以族得民之事始散而不可复收矣
礼记载大宗之法皆古大夫之家有采地者也盖尝论
之天下有大宗天子是也国有大宗诸侯是也家有
大宗大夫是也天子既为天下宗矣而王子王孙之
又为诸侯则犹为一国之宗诸侯既为一国之宗矣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0b 页 WYG0937-0489d.png

有升而为大夫则一家之人宗之大夫有进而为诸
侯则一国之人宗之诸侯有黜而为大夫则宗其为
诸侯者而已不得为宗大夫有废而为士庶人则宗
其为大夫而已不得为宗至于公族疏远而为士庶
人则皆宗于人者也举天下之人已不为宗则宗于
人未有独立而无宗者也(季雅/)
东坡曰古者立宗之道嫡子既为宗则支庶子之嫡子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1a 页 WYG0937-0490a.png

以来天下无世卿大宗之法不可以复立而其可以
收合天下之亲者有小宗之法存而莫之行者此甚
可惜也今夫天下所以不重其族者有族而无宗也
有族而无宗则族不可合族不可合则虽欲亲之而
无由也族人而不相亲则忘其祖矣今世之公卿大
臣贤人君子之后所以不能世其家如古之久远者
其族散而忘其祖也故莫若复小宗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1b 页 WYG0937-0490b.png

也别子之适子适子世世继别子为大宗然小宗上
尽于高祖则远者忘之矣旁尽于三则疏者忘之矣
故立大宗以承其祖族人五世外皆合之宗子之家
序以昭穆则是始祖常祀非孝乎同姓常亲非睦乎
重宗者尊祖之义也
异同
尝按左氏之书子长之史记其载诸国姓氏与夫世裔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2a 页 WYG0937-0490c.png

知其姓与爵者四十有六晋楚之类是也可以知其
姓而不可以知其爵者一十有八焦阳之类是也可
以知其爵而不可以知其姓者一十有七沈之类是
也其爵其姓皆不可得而知者三十有六鲜虞陆浑
之类是也不知其姓不可得而见之矣而知其姓者
又不可究信如以赵为芊姓而子长又以为姬姓以
邧姓郐国为重黎之后又以为吴国之后此其言异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2b 页 WYG0937-0490d.png

后是其言自相异同矣舜之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佥曰伯夷若以四岳为伯夷则是自荐其才也岂其
然乎此左氏之言姓氏所以为可疑者也子长之史记
始于黄帝迄于汉武天子世次见于帝纪诸侯世次
见于世家夏之后则为杞商之后则为宋以其世家
本纪并而考之则其苗裔历历而可考至于滕薛邾
郳之属虽其事见于春秋而其世次之不传者又不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3a 页 WYG0937-0491a.png

世从叔公与舜同为尧臣汤与王季同世也汤下传
十六世而为纣王季传一世而为文王二世而为武
王则是文王以十五世祖而臣事十五世孙纣武王
以十四世祖而伐十四世孙纣而伐之必不然矣此
子长之论世裔所以为可疑也大抵去古既远抱舛
承讹无所取正左氏犹然况子长乎子长犹然况班
固以下乎左氏以嬴姓为伯翳之后班固又以为伯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3b 页 WYG0937-0491b.png

为皋陶之子愚尝按史记之文皋陶之后封蓼六伯
翳之后封秦垂伯益之后不知所封是则伯益伯翳
皋陶各为一族翳与益不得为一人而益不得为皋
陶子矣
汉之兴本于亭长而以为出于唐尧曹魏之兴肇于宦
官而以为出于曹叔振铎唐之祖起于陇西狄道而
以为出于老子皋陶此何异郭崇韬而拜郭子仪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4a 页 WYG0937-0491c.png

为大理而以理为李甚不经矣刘子元以汉为陆终
苗裔固以驳汉之非而高堂隆又以魏舜之后其缪
尤甚舜为妫氏其苗曰田安有魏氏耶有异姓而反
同者何与韩是也成王母弟唐叔虞之后封于韩韩
既失国子孙离析江淮之音以韩为何遂从其音以
为何氏此退之所以谓韩与何同姓而近也至于以
娄为刘是高祖一时之言无所经见娄者姒姓之后安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4b 页 WYG0937-0491d.png

则以其姓虽一而所祖不同以杜为氏者有出于襄
阳有出于京兆以王为氏者有出于太原有出于河
东岂可与共谱哉而李义府不得与于李崇德之谱
乃傅之致其罪杜正伦不得齿于城南诸杜乃凿杜
固渠者则天之罪也
总论
周礼小史奠世系辨昭穆左传众仲曰天子建德因生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5a 页 WYG0937-0492a.png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礼书曰姓非天子不
可以赐而氏非诸侯不可以命姓所以系百世之正
统氏所以别子孙之旁出族则以氏之所聚而已然
氏谓之姓故大传言系之以姓又言庶姓别于上则
氏与姓一也氏又谓之族故羽父为无骇请族隐公
命以为展氏则氏族一也盖别姓则为氏氏则有族
族无不同氏氏有不同族故八元八凯出于高阳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5b 页 WYG0937-0492b.png

徐氏之类谓之六族陶氏施氏之类谓之七族宋之
华氏谓之戴族向氏谓之桓族是族无不同氏也
有因德而赐姓
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赐姓曰姜氏曰吕氏
有因土而赐姓
陈舜之后妫之受姓也本因舜之居于妫汭赐姓
曰妫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6a 页 WYG0937-0492c.png

仓氏 库氏 司空 司马
有因邑而姓者
诸氏因于宋子召食采于诸而子孙承之易子为
诸
有因字之省文而易姓者
于氏出于姬氏之邘去邑而为于乔氏出姬姓之
桥去木而为乔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6b 页 WYG0937-0492d.png

辛本莘也辛莘相近莘遂为辛氏郭本虢也郭虢
相近虢遂为郭氏
有因见于丙殿而易姓者
丙本李也李陵之裔自匈奴归魏见于丙殿故赐
姓焉
有因文在手而易姓者
武氏出自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遂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7a 页 WYG0937-0493a.png

有因语音之讹而易姓者
宇文出自神农之后以其有尝草之功自号为侯
汾氏其后讹而为宇文氏
有逃自窦出而易姓者
窦氏本姒姓也有仍逃出自窦故少康氏为窦
王氏之姓不一
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时人号曰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7b 页 WYG0937-0493b.png

公高之后魏信陵公子孙时人以其故王族号曰
王家故为王氏
裴氏之姓不一
裴出风姓非子之裔孙封非邑卿故为非邑氏至
非后世去邑从衣为裴此一裴也晋平公封颛帝
之孙于裴中号裴君此一裴也此不可不辨
礼书曰方周盛时宗族之法行故常棣行苇之美作于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8a 页 WYG0937-0493c.png

此系民而民不散则宗子之于天下岂小补哉及秦
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上
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
秦兴灭学而宗谱不立汉司马迁修史记上述黄帝
下迄麟趾采世本世系而作帝纪采周谱国语而作
世家由是人乃知姓氏之所出西汉之间人皆有姓
姓以国者韩陈许郑鲁卫赵魏最为多逮晋贾弼有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8b 页 WYG0937-0493d.png

类无所遗缺贾希镜撰姓氏要状贾执作姓氏英贤
齐宋谱牒之学浸兴有司选举必稽谱牒以考其真
伪官有世胄谱有世官分天下之姓而为四名过江
则有侨姓而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有吴姓而朱张
顾陆为大山东则有郡姓而王崔卢郑为大关中亦
有郡姓而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虏姓而元
长宇文陆源窦首之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而为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9a 页 WYG0937-0494a.png

贤才以此形品藻岂上世所以别姓氏之意耶甚者
至于卖婚而求财凿杜而通谱悠悠风尘汨丧廉耻
此何理哉其间有欲惩其弊者复至于谱牒脱落迄
无考按而世数既远终不知其何姓氏其失又甚焉
呜呼缀之以姓系之以氏所以序昭穆别婚姻使天
下知敬宗尊祖而不忘本者古人之意也奈何汉尚
官魏晋尚姓南北尚诈隋人因仍而欺弊莫革汉高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9b 页 WYG0937-0494b.png

则弃斯尚官也魏立九品置中正尊也位卑寒素而
权举右姓此变官而尚姓矣晋宋因之以别贵贱分
士庶选举之际皆用谱牒至北齐凡举秀才州主簿
郡功曹必四姓乃其选也其尚诈又如此也文之弊
至于尚官尚官之弊至于尚姓尚姓之弊至于尚诈
隋承其后乃反古之道罢乡举离土著尊执事之史
由是无乡举里选无衣冠士族而庶人替矣此唐太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0a 页 WYG0937-0494c.png

明姓氏谓之族谱贞观中太宗命高士廉普责天下
谱约史传考其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
右膏粱左寒畯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
分为九等号氏族志太宗曰我今定世族者欲崇我
唐朝人物冠冕垂之不朽何容纳货旧门向声背实
而卖婚以为荣而遂以第一崔干为第二高宗时许
李更以吕才刋定改为姓氏录当时耻焉号曰勋格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0b 页 WYG0937-0494d.png

氏谱三卷先天时复诏柳冲徐坚等讨缀号姓族以
开元时韦述好谱学于百氏源𣲖为详故作谱唐兴
言谱者以路敬淳为宗有衣冠谱柳公权韦述之与李
守素亦明姓氏后有李公淹萧颖士商寅孔圣为世
所称(以宏词及唐志会要修/)
通典载晋太元中贾弼大披群族撰十八州百一十六
郡合七百一十二卷士族略无遗缺宋王洪刘湛并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1a 页 WYG0937-0495a.png

于寡略齐王僧孺又为八十卷东南诸族则为一部
不在百家之数
唐乾元元年贾至撰百家类例十卷
汉高祖尝赐娄敬诸镇皆以刘氏亦可谓知天子之
职矣然而知其职而未知其义故材陋少文不如元
魏孝文之长议论也
魏孝文赐乔氏则取其高远改源氏则取其同源后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1b 页 WYG0937-0495b.png

是跋扈之臣与夷酋贼渠例皆赐以国姓谓之固结
其心而不知取笑贻辱无以示天下威重夫姓者出
于天授于祖宗先圣以神明之德奄有天下以为神
明万物之主而嗣君乃屈帝尊以下同于三者之贱
此当时公卿大臣不学之过也古之赐姓受氏不然
天子之子常为显诸侯诸侯之子常为名卿大夫至起
于疏逖者又一时贤能才智之士其言行卓卓皆可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2a 页 WYG0937-0495c.png

公宋之子知其前有成汤后有微子孟庸孟弋知为
卫之世族南方之原知为陈之名家求之春秋则施
臧季孟之氏于字戴武穆宣之氏于谥中行司城之
氏于官郈御秦费之氏于邑皆可以概见则三代之
典礼与后世沿袭之误较然甚明而汉魏以来赐姓
附属籍者不如不赐之为愈也(邓名世姓氏书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2b 页 WYG0937-0495d.png

群书考索后集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