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一一九○七 第 x 页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九百七 十八养
广〈广州府三〉
 风俗形势
广州府图经志大庾以南。广州为甲郡。地大民
夥。贾胡 蜑杂居。土野沃饶。汉史云。人性轻悍
箕踞椎结。盖百粤非声教所暨。故其习俗与中
州殊。然自汉末建安。至于东𣈆永嘉之际。中国
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自是以来。
其俗尚渐染华夏。稍变于古。昔而庐舍未有中
州之制。至唐宋璟为广州都督。见民庐皆茅竹
所葺。时被火灾。遂 民陶瓦。筑堵列肆。越俗始
知栋宇之利。及观韩退之送窦平序曰。唐有。
号令所加。无异于远近。民俗既迁。风气亦随
是以人之之南海者。若         越衣
冠之习。大异于古昔矣。若夫旧俗相因。无所更
改。       𠮷。必以槟榔。盖因地所有。
或饰以綵花。或杂以香药。故
当委禽。亲丧。多泥佛老修冥福。葬者设具待客
于殡侧。谓       出于亲友之相助者。
墓祭以清明节为候。居民各
其丰俭。尽一月乃止。春秋二社。民俗醵钱。
烹豚酾酒以祭 以蚬菜鱼肉杂
煮之。环坐鼎傍。侑酒而食。谓之暖寒。俚语
所谓骨董𡙡羹是也。村市所在谓之墟。
言有人则实。无人则虚 贩小民。期
于旦集。谓之贩虚。蜑民以渔钓为生。或居于
为蓬屋以居。谓之水栏。卢亭旧传卢
循遗种。在州东南 藤 业。男女皆椎
结于顶。妇女许婚及已嫁者。始结胸带。水 谓
之步。柳子厚所谓舟可縻而上下者。凡施罾所
在曰罾步。渡船所在曰船步。今城外名步者。如
监步蚬步之类。港之浅隘处曰窖。如水毋窖鸡
鸭窖之类。聚物为市曰栏。如米栏鱼栏之类是
也。庾岭以南。广州为会府。唐以来总摄五筦。韩
子云。连山隔其阴。钜海敌其阳。其地势雄长。南
服可知也。以言其山。盖自𢖍山南转于九疑为
五岭。又自庾岭东南至罗浮。逶迤曲折而萃于
白云山。一峰横峙如巨屏屹立。障遏于州后。盖
是州之主山也。至于抱旗峙于前。越台耸后。
左则虎头诸峰遏海道之冲。右则曹幕之山成
羽翼之势。以言其水。刖自衡阳南徼诸水至桂
沿流而下昭梧。又自牂牁历融柳而南。合宜邕
容之水东流入于漓江至梧而会。又自郁林之
南流经容亦汇于梧。三江并自梧合流。经封康
端出高要峡至广入于海。此西江之源委也。其
东刖自循州𢟍河源过博罗而出于扶胥。其北
则自庾岭顺流而下雄韶英而出清远峡。其南
则自海洋随潮而入。千𣲖万折。皆会州治之阳。
此又北东南流之合聚也。故视他州得为重镇
焉。郡县志前汉地理志云。民皆服布。如单被穿
中央为贯头。男刖耕农种禾稻苧麻。女子桑蚕
织绩。兵刖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隋地
理志云。自岭以南。二十馀郡。大率土地下湿。皆
多瘴疠。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
犀象玳瑁珠玑。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其人性
并轻悍。易兴逆节。椎结箕踞。乃其旧风。其俚人
则质直尚信。诸蛮刖勇敢自立。皆重贿轻死。唯
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
誓刖至死不改。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
并铸铜为大鼓。鼓初成垂于庭。置酒招同类。有
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乃留遗
主人。名为铜鼓钗。俗好相杀。欲相攻则鸣此鼓。
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本尉佗于汉。自称
蛮夷 长老。夫故俚人犹呼所尊为倒老也。言
讹故又称都老云。唐韩愈送郑   序云。岭
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隶岭南节度大府。隶
府之州。离府 者至三千里。蛮夷悍轻。易怨以
变。其南州皆岸大海。控御失所。依险阻 仇党。
机毒矢以待将吏。其海外杂国以万数。或时候
风潮朝贡。蛮胡贾人船交海中若岭南帅得其
人。则一边尽治。不相寇盗贼杀。外国之货日至。
故选帅常重于他镇。又送窦平从事序云。踰瓯
闽而南。皆百越之地。于 文其次星纪。其星牵
牛。连山隔其阴。钜海敌其阳。是皆岛夷卉服之
之民。气之殊。著自古昔。唐之有天下。号令之
所加。无异于远近。民俗既迁。风气亦随。霜雪时
降。疫疠不兴。濒海之饶。固加于初。是以人之于
南海者 东西州。 寰宇记云。爰自前代及唐。
多委旧德重臣。抚𡨪其地。文通经史。武便弓弩。
婚嫁礼仪。颇同中夏。宋三朝国史云。尚淫祀。杀
人以祭鬼。雍熙中。申诏禁之。山林翳密。多瘴毒。
人病不呼医服药。曾巩送李柳州序。人少斗讼。
喜嬉乐。渑水燕谈云。刘鋹据岭南。置兵数千人。
专以采珠为事。目曰眉川都。溺死者相属。久之
珠玑充积。及王师入城。一火而尽。艺祖诏废媚
川都。仍诏百姓不得以采珠为业。于是俗知务
农矣。蔡绦丛谈云。古者祀天必养牲。牲必在涤。
三月它牲唯具。独五岭以南。俚俗犹存。今南人
喜祀雷神者。得谓之天神。祀天神必养大豕。目
曰神牲。则莫敢犯。养之百日始取而祀之又凡
祭祀之礼。既降神而后呈牲。于是主人者。同巫
觋共杀之。乃畀诸庖烹而荐之。传谓礼失求诸
野。信然。元一统志越台之俗。蛮贾杂居。余襄公
靖到任谢表云。 秦汉以来。号为都会。俗杂五
方。余靖罗汉院记云。 婚媾之礼。用槟榔以当委
禽。后以银帛为定。番禺志云。 丧葬必盛肴馔。
名开斋以待送客。多至千百人。有罄竭家产者。
官司禁戢不能止。 冬寒则杂瓜菜鱼虾蚬煮菜
于釜中。环坐其旁而食。名曰边炉。东坡苏公与
陆道士诗曰。所谓盘游饭。骨董𡙡。即此。 五岭
之南。人杂夷獠。不知教义。以富为雄。通典云。
南海一隅。冬无积雪。秋凉亦有微霜。太平环宇
记云。山海皆有田。山田用力如中州田。潮汐一
再至。不烦溉灌。地有瘴疠。古无酒禁。家自为酿。
鲁国先生唐庚。字子西。尝有诗云。潮田无恶岁。
酒国有常春。盖纪其实也。番禺续志云。 海接
岛夷。自唐始通大舶。蛮人云集。商贾辐辏。至今
贾蛮自外番来者。谓之少唐。番禺续志云。 渔
有二种。内海港汊千百渔者曰蜑。犹习衣冠。韩
诗所谓马人龙户也。海外浩渺无边。渔者曰卢
亭。椎髻犊而已。相传𣈆寇卢循之遗种也。南
海实筦榷之地。有金珠具甲脩牙文犀之货。唐
刘蜕献南海崔尚书云。 一种蛮獠。 山河。
刀耕火耨。不输赋。调居山谷间。时能为寇。图经
云。 东筦。其俗酿 或以莲花菖花造酝。酒谓
之老酒。新图经云。 东筦近海濒。上潦下湿。有
瘴。土人多嗜槟榔。蒌叶灰咀以避之。新会。其
地广莫。俗尚珥笔。土产嘉禾劲植。海有膏田沃
壤。仓廪舟楫多取给。山居者苦瘴疠。滨海者多
潮汐以疏其恶。大抵与南恩州同。 黄茅瘴。按
五代史。成汭镇荆门。与宰相徐彦若不平。衔之。
逮彦若镇南海过江陵。汭思岭外有黄茅瘴。患
者发落。乃谓彦若曰。黄茅瘴望相公保重。彦若
答曰。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盖讥 僧也。汭
甚愧。 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
最贫。其俗最。 气候恒燠。参差不齐。冬寒不
严。阳气乱泄。秋冬芽甲潜坼。春夏之月。 叶潜
改。谚云。四时常是夏。一雨便成秋。亦有除夜纳
凉之诮。 海田在西北者。当浈水郁水之冲。积
雨之后。数千里之水奔湍而下。必有巨涝。或岁
三四浸即退。漫久必败田矣。 广南粤分谓之
岭表。晏殊类要。 南海之墟。祝融之宅。韩文南
海庙碑。广州负山。包带南溟。陆宝可富。捲握
致盈。南海集。 环水而国以百数。柳元宗集。
五岭峙其趾。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
于后。气象雄伟。蒋之奇州学记。 境接群蛮。地
居海涘。许致撰魏公遗爱碑。清远地与莫猺。犬
牙相错。无旷原沃壤。刀耕火种。最为辛勤。无长
溪洪河。肩背担负。最为劳苦。曾不如新会之一
乡。庄季裕鸡𦔳编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
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于
僧。欲落发则行定。既剃度乃成礼。市中亦制僧
帽。止一圈而无屋。但欲籫花其上也。尝有富家
嫁女。大会宾客。有一北人在坐。久之迎婿始来。
喧呼王郎至矣。视之乃一僧也。客大惊骇。因为
诗曰。行尽人间四百州。只应此地最风流。夜来
花烛开新燕。迎得王郎不裹头。如贫下之家女
年十四五。即使自营嫁装。办而后嫁。其所喜者。
父母即从而归之。初无一钱之费也。
连州 风俗郡县志汉志云。火耕水耨。民食鱼

稻。信巫鬼。重淫祀。唐韩愈送区册序云。阳山天
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水有江
流悍急。横波之石。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
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
之间。小吏十馀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相
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又诗
云。逾岭到所任。低头奉君候。酸寒何足道。随事
生苍疣。远地触涂异。吏民似猿猴。生狞知忿恨。
辞舌纷嘲。啁白日屋檐下。双鸟斗鸺鹠。有蛇类
两首自有虫群飞游。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飓
起最可畏。訇哮𥳽陵丘。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
侔。疫疠忽潜构。十家无一瘳。猜嫌动置毒。对按
辄怀愁。舆地纪胜日出先照 名阳山。九域志
宋高祖世。始折桂阳为小桂郡。后以州统县。更
名如今 制也。郡从岭。州从山。而县从其朔。刘
禹锡连之为州。以山得名。刘禹锡此 于天文。
为荆州同星分由壤制与番禺相犬牙。观民风
与长涉同祖习。刘禹锡刺史厅壁记林富桂桧。
土宜陶旊。石侔琅玕。水孕金碧石同上邑东之望
曰顺山。云云由顺以降。无名而相歆者。以万数。

〈回环郁挠。迭高争秀。西北朝拱于九疑。刘禹锡〉
{{双行注文|记。城下之浸日湟水。〈云云由湟川之外。支流而〉
合轮以百数。沦涟油流。擘山为渠。东南入于海。
{{双行注文|刘禹锡记。荒服之善部。而 裔之凉墟。〈山秀而宣。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铢。原鲜而膴。卉物柔泽。故纻焦为三服贵。岁贡十笥。林富桂桧。土宜陶旊。故侯居以壮闻。石侔琅玕。水孕金碧。故境物以丽闻。环峰密林。激清储阴。海风欧温。交战不胜。触石转柯。化为凉飙。城压赭冈路高负阳。土伯嘘湿。抵坚而散。袭山逗谷。化为鲜云。故罕罹呕泄之患。亟有华皓之齿。信云云也。见刘禹锡记。钟乳为天下甲。见上地〉
广数百。横制南服。〈刘希孟新建架阁库记。地大〉
民众。过于诸郡。山川之秀。风气之和。与中土相
似。〈刘勃鼓角楼记。连之山秀水清卓有可爱。欧阳知诲宣诏堂记。熙平古郡。地控荆湖。峻峰活〉
流。腾辉吐秀。〈詹砺西园记。连介楚越间。号为会〉
冲。秦置湟关。汉兵下湟水。皆其地。〈费佖阅武亭记。湟川八景。一曰双溪春涨。二曰龙潭飞雨。三〉
曰楞伽晓日。四曰静福寒林。五曰巾峰远眺。六

曰秀岩滴翠七曰圭峰晚霭。八曰严湖叠巘。〈张南轩有赋。荆粤之偏。是惟连州。土壤寒植。溪曰〉
岑峻。奇峰怪石。森若图绘。游〈烈兴造记。连江山〉
之嘉郡。〈郑侠重修车陂记。地接湖湘。无土山浊〉
水。秀彻之气。凛然浮空。〈武阳震新学记。连山古〉
所谓以山水之胜。名其郡者也。〈彭景海阳湖十二亭记。山水之美。见称于天下。北接九疑。南连〉
衡岳。其清粹秀爽之气。钟为胜槩贤杰继出。〈欧阳经云开亭记。溪山钟美。风俗醇厚。视南方为〉
佳郡。〈朱葆石路记。连之为郡。旧号小桂。昔为湖〉
南胜地。今著名南越。〈湟川集序。湟川山水佳丽。〉
为岭南十四州之冠。〈欧阳实蒋氏三经记。人物〉
富庶。商贾阜通。常有小梁州之号。〈陈若冲连山〉
{{双行注文|县记。连为荆湖冲要。〈蔡齐台梁守祠堂记。昭桂〉
连贺。本属湖南。〈长编云。开宝三年。王师克连州南汉主。云云〉
阳山县 风俗湟川图志盖闻郡邑治所。必有
名山巨川。为之限隔。故民生其间。风俗亦异。今
考之阳山一邑风俗。其民性硬直。慕义向化。岁
时节序。则陈乡礼以集会。男业耕稼商贾。女慕

蚕桑组织其俗古称。易治焉。
气候
本府图经志衡岳之山。衍为五岭。自大庚南至
于罗浮。地益卑下。春夏之交。溟海挹润。风暮北
而朝南。时春寒而秋热。一岁之间。暑热过半。穷
冬久晴。或至挥扇。晴昼则多燠。雨夜则多寒。盛
夏多雨。即复凄寒。一日之气候。或至屡变。于是
有急脱急着。胜服药之谣。李西美广南摄生方
论。有曰。岭南濒海。地卑而土薄。故阳燠之气常
泄。而阴湿之气常盛。二者相薄。此瘴疠之所由
生也。阳气泄。故四时常花。三冬少雪。盖是岭南
诸州通号瘴乡。然随地所处。固有浅深。其山林
回复。草茅障蔽。炎气郁蒸。风雾薄。故为害也
深。若乃濒海之地。气恒舒泄。则瘴疠亦少。广州
南并大海。东西二 江挟而趋焉。地颇夷旷。四山
平远。故视他州得为善地。至于商旅氓隶。触热
征行。与夫饮食失节。不善摄养者。或自有以以
取之也。若夫四时风候。与中州不同。其风之暴
者。谓之飓风。飓风将作。有断虹之兆。曰飓母。飓
风者。具四方之风也。故其初作。必自东而北。自

北而西。自西而南乃定。谓之回南。苏过飓风赋
是也。又有石油风。兆与飓风同。但飓风起止。俗
谓对时。石油风则例三日如期而发。初日甚钜。
次日渐微。故号三晡石油。他如海气腥。亦暴风
之兆。舟人徙舟避之。大舶凛凛。云脚疏直。谓之
风路。俟收敛舟乃行。三月以后为梅风。四月为
小信。朱明气至。后为大信。舟来自海南归闽浙。
送风而行。谓之参冬。南海志南自衡岳。分为五
岭。清淑扶舆之气钟焉。溟海挹润。温风徐来。是
谓东南之仁。气迁俗随。霜露时降。人居若东西
州。唐已然矣。二气相薄。间有不齐。风暮北而朝
南。时春寒而秋热。于是有急脱急着胜服药之
谣。此气候变态然耳。大扺自江以南。地率卑湿。
循岭以下。海气尤蒸春夏之交易。有壅阏湫底
之患焉。
阳山县 气候湟川图志阳山僻在山间。朝则
烟霏雾合。夕则瘴霾深翳。是以秋夏多温风郁
气。冬春雨雪不时。乍寒乍暑。气候不齐。冒之则
或疾焉。
  户口

本府图经志〈洪武十年分终数。本府南海等八〉
县。总计一十八万六千五百八十三户。六十五
万九千二十八口。
永乐元年人户。一十九万五千二百五十一户。
人丁男妇六十一万一千七百六十四口。郡县
志唐开元。户四万三千二百三十。 宋元丰。户
一十四万三千二百六十一。舆地纪胜户计七
万五千九百单二户。南海志广州为岭南一都
会。户口视他郡为最。汉而后。州县沿革不同。户
口增减亦各不一。大抵建安东𣈆永嘉之际。至
唐中州人士避地入广者众。由是风俗革变。人
民繁庶。至宋承平日久。生聚日盛。自王师减宋
平广。以前兵革之间。或罹锋镝。或被驱掠。或死
于寇盗。或转徙于他所。不可胜计。至元二十七
年。朝廷籍江南户口。方见定数。比年官府肃清。
盗贼宁息。人皆安生乐业。故广之生齿日蕃。户
计日增矣。 前汉。户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三。口
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后汉。户七万一千四
百七十七。口二十五万二百八十二。 𣈆。户三
万七千四百八十一。 宋。户八千五百七十四。

口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 隋。户三万四百八
十二。 唐。户四万二千二百三十五。口二十二
万一千五百。 宋。主户六万四千七百九十六。
客户七万八千四百六十三。 淳熙。主户八万
二千九十。客户一十万三千六百二十三。口二
十五万五千八百七十七。 元。至元二十七年
抄数。户一十七万二千二百八十四。僧道一千
八百单五名。大德八年报数。户一十八万八百
七十三。南人户一十八万三百二十三。北人户
五百五十。僧道一千八百单五名。僧尼行童一
千六百四十三名。道士女冠一百六十二名。录
事司户一万一十三。南人户九千六百四十一。
北人户三百七十二。僧道四百一十七名。僧尼
行童三百八十七名。道士三十名。太平寰宇记
蜑。户。县所管。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
鱼为业。若居平陆。死亡即多。似江东白水郎也。
卢亭户。在海岛中。乘舟捕海族蚝𧑐蛤蜊为业。
南海县图经志计五万八千三百六十八户。一
十八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永乐元年。人户七
万八千八百五十八户。人丁男妇二十五万三

千五百五十六口。南海志户六万七千一百六
十六。南人户六万七千一百六十六。北人户无。
僧道二百九十五名。僧尼行童一百九十名。道
士女冠一百五名。
番禺县图经志计三万三千一百一十户。一十
万九千四百八十七口。
永乐元年。人户二万七千一百四户。人丁男妇
六万八千三百七十四口。南海志户二万七千
六百四十一。南人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北人
户一百五十一。僧道三百一十一名。僧尼行童
二百八十六名。道士女冠二十五名。
东筦县图经志计二万六千七百八十二户。九
万一千二十口。
永乐元年。人户二万四千五百一十九户。人丁
男妇七万四千一百四十二口。南海志户二万
四千三百九十八。南人户二万四千三百九十
四。北人户四。僧道三百七十四名。僧尼三百五
十四名。道士二十名。
新会县图经志计三万二千四百一十四户。一
十三万五千九百三十三口。

永乐元年。人户三万四千一百九十六户人丁
男妇一十一万五千五百四十四口。南海志户
三万九百一十三。南人户三万九百一十三。北
人户无。僧道一百三十八名。僧尼。行童一百单
八名。道士三十名。
增城县图经志计一万六千一十三户。五万五
千二百六口。
永乐元年。人户一万三千七十二户。人丁男妇
三万九千九十六口。南海志户七千六百二十
八。南人户七千六百二十六。北人户二。僧道一
百六十二名。僧尼一百四十二名。道士二十名。
香山县图经志计七千八百七十户。二万六千
八百二十口。
永乐元年。人户七千四百一十六户。人丁男妇
二万七千八百六十二口。南海志户一万一千
三百六十九。南人户一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北
人户二十一。僧道六十八名。僧尼四十三名。道
士二十五名。
清远县图经志计四千三百二十三户。一万六
千八百七十口。

永乐元年。人户三千八百三十六户。人丁男妇
一万四千一百三十四口。南海志户一千七百
四十五。北人户无。僧道四十名。僧尼二十八名。
道士一十二名。
连州 户口湟川志按旧地理志。本郡在隋领
九县。为户一万二百六十五。在唐领三县。为户
五千五百六十三。疆域有广狭。民数随之。无足
怪也。元朝混一区宇。仁同畿甸。列圣爱养黎元。
岁登生齿。积而至于元祐。为户五万。见刘勃鼓
角楼记。已九倍于昔。中更李金陈峒之扰。荡析
离居。阅今在城街巷之故趾。大不如古。外乡之
边徭峒者。时遭剽掠。往往流散逃亡。如桂阳之
同官。阳山之通儒。皆饶沃之地。或数里无人烟。
以故版籍视昔减少。劳来还定存乎人焉。姑摭
近数以备考焉。
永乐元年。人户五千二十八户。人丁男妇一万
七千七百二十九口。郡县志唐。户八千三百。
宋。户三万六千九百四十二。域志主三万四
百三十八。客六千五百。
阳山县图经志计七千七百零三户。三万五千

五十三口。湟川图志旧桂阳州及阳山县原管
三千户。旧连州及连山县尚不下三千馀户。
皇朝革击连桂二州。及连山县并在阳山一县。自洪
武元年归附。节次取勘至洪武八年。总计户七
千三百四十一户。男子妇女计三万三千八百
四十五口。
永乐元年。人户七百六十七户。人丁男妇二千
三百三十四口。湟川志主户二千六百二十八。
口。计二千九百八十二。客户二百九十一。口计
三百二十三。 徭峒 管山徭峒三十六。计四
百五十五户。一十户系佃户。纳田税不系身税。
四百四十五户无田业亦不系丁税。东村峒
一十一户。在县北二十里。水流出阳山县柏陵
里。路出鸦子水口。南木峒管二十七户。在县
北一十八里。水流入石穴不出。路出新村。 潭
头峒管三十七户。在县北一十八里。水流出黎
矻大水。一路出阳山县。下阶峒管三十九户。
在县北一十九里。水流入穴不出。路出马水系
柏陵管。 徭山峒管一十户。在县北二十三里
水流出桃川里。路出韶州三贾地。 船平峒管

四户。在县北二十四里。水流出阳山县桃川里。
卢田峒管一十二户。在县北二十五里。水流出
小车。一路出郴州黄莽山。 神后峒管七户。在
县北二十五里。水流入石穴出阳山县。 高峒
管七户。在县北二十二里。水流入石穴通阳山
县黄万村。 东岭峒管六户。在县北三十三里。
水流入石穴。路通白芒村。动子峒管一十户。
在县东二十里。水流入石穴。路通桐台驿。 黄
田峒管一十二户。在县东二十里。水流人石穴。
路通动子岭山峒台驿。 焊渊峒管六户。在县
东一十五里。水流入石穴。一路阳山县。 黄公
平峒管五户。在县东一十八里。水流入石穴。路
通焊渊一路入钱场峒。 钱场峒管六十二户。
在县东二十里。水流入石穴。一路通安乐里。
高车峒管七户。在县东一十三里。水流出戊阳
里杨梅村。一路西通阳山县。 小峒管八户。在
县东二十里。水流出西南通透大江。 郁风峒
管七户。在县东二十里。水流出安乐里小江。
苦竹峒管四户。在县东一十八里。水流出小江。
一路通小江下保。一路通阳山县。 敛冈峒管

十三户。在县东一十七里。水入石穴。一路西通
万安里。 鱼良峒管一十户。在县北一十八里。
水流出胡殊。路通阳山县柏陵里。 白芒峒管
二十户。在县东一十五里。水流入焊湖塘。 沙
罗峒管二十一户。在县西南四十里。水流出阳
山县黄良路东南通桐台驿。 大坑峒管六户。
在县南三十里。水流出黄良水。 师姑峒管五户。
在县南三十里。水流黄良水。一路南通出桐
台驿。 带头峒管六户。在县南二十八里。水流
出黄良水。路南通桐台驿。成家池峒管七户。
在县南三十五里。水流出黄良水。路西通桐台
驿东北通驿路。 古武峒管七户。在县西南二
十五里。水流出浪溪路。通邝家村。 长屹峒管
二户。在县南四十里。水流出新定里。路通沙罗
峒。 高峒管七户。在县南三十二里。水流出横
山峒。东北通官田保。 横山峒管八户。在县南
二十里。水流出阳山县安乐。里。 何平峒管一
十九户。在县东二十里。有小坑水流出火炭径。
高车峒管一十三户。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有
水通入石穴东路通桃江水。坑半峒管五户。在

县南三十里工有小水通出牛鼻西北。路通新定
里。 见溪峒管二户。在县南三十五里。有小坑
水流出连波江水。 黄蘖峒管三户。在县北二
十五里。有小坑水流入穴西南路通官落水。户
口税赋。详见本州。
连山县 永乐。元年。人户四百五十五户。人丁
男妇九百九十三口。湟川志主户一千四百一
十四。计二千一百单六。客户一百五十七。口计
三百一十八。 徭峒 山徭峒六。计三十三户。
不系租赋。 小穫峒管一十五户。在县东。去州
九十里。曹溪峒管四户。在县东遵教里。去州
一百二十五里。 板峒管二户。在县东遵教里。
去州八十五里。下泷峒管五户。在县北上吉
里。去州八十五里。 白沙峒管五户。在县西北
白沙里。去州一百里。春峒管二户。在县西北
白沙里。去州一百里。〈户口赋税。详见本州。〉
    田赋
本府图经志〈洪武十年分终数。本府南海等八〉
县。诸名项官民僧道学院等田地塘。总计三万
六千顷二十三亩六分一厘一毫七丝四忽四

微五尘九埃。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一十四
万一千一百六十六石九斗九升四合七勺五
抄八撮四粟七微六尘六埃。 官田五伯五十
七顷三十六亩八分六厘二毫一丝五忽三微
九尘。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一万一千二伯
八十九石一斗五升三合三勺二抄九撮七圭
九粟四微四尘一埃。学院田七伯九十三顷
七十二亩三分九毫六丝八忽。每亩起科米不
等。计正耗米一万七千零八石六斗二合二勺
三抄一撮五圭二粟。僧道田一千四百六十
七顷一十二亩七分五厘四毫。每亩科正米五
升。计正耗米七万八千四百四十九石一斗三
升二合三勺三抄九撮。 民田地塘三万一千
三百二十三顷四十亩二分三厘九丝一忽六
尘九埃。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九万九千五
十三石九斗五升四合一勺五抄二撮二圭三
粟三微一尘五埃。 灶民田一千八百五十八
顷六十一亩四分五厘五毫。每亩科正米三升。
计正耗米五千九百六十六石一斗五升二合
七勺五撮五圭。 夏税。〈畦桑附。本府南海等八〉

县。总计麻麦地七十顷一十五亩三分七釐五
毫。 麻地九顷四十亩六分。每亩科麻八两。计
科麻四百七十斤四两八钱。 麦地六十顷七
十四亩七分七厘五毫。计正耗麦一百三十石
一勺八抄五撮。 畦桑四万七百五十一株。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七万六千八十六顷
五亩三分六厘二毫。 夏税。 豆八斗九升一
合一勺。 小麦七百九十一石一斗三升一合
五勺。秋粮米二十九万六千六十三石六斗
九升二合五勺。 税赋南海志什一取民。古之
制也。汉𣈆而下。立法不同。唐自租庸调法既坏
之后。兵戈日兴。土狭费广。陌钱间架之类。往往
病。民宋行顾役之法。故于田税之外。又有夏役
秋役茶钱赏给之需。商税之外。复有地基河渡
银场经制之目。名件不一。民以为病。元朝混一。
首以宽民力为第一义。凡宋无名之赋。一切蠲
除之。广为极边。愈加优恤。惟种田纳地税。买卖
纳商税。〈商税三十税一。鱼盐舶货之征。随土所〉
有。自此之外。秋毫不扰。今将税赋名件。疏列于
后附以前代诸色科名。以记沿革 税粮 本

路一司七县 田土 田钱一百七十五贯二
百四十五文四分。计正耗米一万二千四百三
十四石六斗二升五合四抄三撮。 正米一万
一千六百二十一石一斗四升四合九勺整。
鼠耗分例米八百一十三石四斗八升一勺四
抄三撮。 税户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七户。丁二
万三千一百二十八丁。米一万四千五百三十
九石六斗三升八勺。正米一万三千七百三十
一石三斗四升。 鼠耗分例米九百六十一石
一斗九升三合八勺。 客户三万八千三百三
户。丁三万八千三百三丁。计正耗米四千七百
三石六斗二升三合七勺。 正耗米四千四百
八十九石五斗一升。 鼠耗分例米三百一十
四石二斗六升五合七勺。 录事司民粮一百
七十六户。田钱二贯二百九十九文五分。计正
耗米一百五十六石七斗一升三合八勺六抄
九撮二圭。 正科米一百一十七石八斗六升
二抄九撮二圭。 正米一百一十石一斗四升
九合五勺六抄。 鼠耗分例米七石七斗一升
四勺六抄九撮二圭。 包纳米三十八石八斗

五升三合八勺四抄。 正米三十六石三斗一
升二合。 鼠耗分例米二石五斗四升一合八
勺四抄。 旧志税赋 田钱一千三百九十一
贯有奇。 茶钱二千一百三十八贯有奇。 夏
秋料役钱共四万四百二十四贯有奇。 田米
旧管五万六千一百九十七石有奇。今管四万
八百四石有奇。 丁米旧管一十二万二千二
百四十八石有奇。今管一等至四等六万五千
七百六十三石有奇。馀系五等。 都税务额解
钱八万二千五百四十九贯有奇。 增城县市
务税钱四千六百六十一贯。清远县市务税
钱三千六百二十三贯。怀集县市务税钱六
百四十四贯。 东筦县市务税钱二千二百八
十二贯。 新会县市务税钱四千八十八
贯。 扶胥镇税钱四千四百六十七贯。 西南
道场三千九十九贯有奇。 吉利场二千五百
五十九贯有奇。 金斗场二千八百四十六贯
有奇。 石壁场一千九百五十五贯有奇。 宁
口场八百二十贯有奇。 曲隆场三百三十九
贯有奇。 香山场百单七贯有奇。 东莞场

静康场 归德场 矬峒场 官富场 海晏
场 横岗场 石疆场 以上八场。全年额催
税钱总计二千一百七十六贯有奇。嘉定元年。
经略陈舍人岘。以为僻远非商贾经由之地。岁
入无几。徒为民害。悉行除罢。内东管静康归德
海晏四场。元系管催煎盐课。自仍其旧。
南海县图经志诸名顷田地塘七千五百三十
顷八十七亩八分九厘五丝七忽六微五尘九
埃。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三万二千四百四
十八石九斗五勺二抄四撮八圭四微五尘五
埃。 官田二百一顷八十五亩二分九厘六毫
七丝一忽九尘二埃。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
四千九十八石一斗七合九勺六抄一撮七圭
一粟六微三尘五埃。 一等官租广恩馆田一
百一十七顷四十八亩一分。每亩科正米一斗
九升。计正耗米三千三百八十八石。 一等公
田一十顷九十亩三分。每亩科正米三斗二升。
计正耗米三百七十三石三斗一升八合七勺
二抄。 一等没官田七十三顷四十六亩八分
九厘六毫七丝一忽九尘二埃。每亩科正米一

斗七升。计科正耗米一千三百三十六石四斗
五勺一抄一撮七圭一粟六微三尘五埃。 学
院田二百二十六顷七十九亩四分。每亩科正
米二斗。计正耗米四千八百五十三石三斗九
升一合六勺。 僧道田三百二十八顷三十五
亩六分。每亩科正米五升。计正耗米一千七百
五十六石七斗四合六勺。 民田地塘六千七
百七十三顷八十七亩五分九厘三毫八丝六
忽五微六尘七埃。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二
万一千七百四十石六斗九升六合三勺六抄
三撮八粟八微。 一等田六千七百六十七顷
四十三五分四厘三毫八丝六忽五微六尘
七埃。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耗米二万一千七
百三十三石四斗六升七合七勺五抄八撮八
粟八微。 一等塘三顷二十二亩五厘。每亩科
正米三升。计正耗米一十石三斗三升七合八
勺五撮。 一等地三顷二十二亩。每亩科正米
二升。计科正耗米六石八斗九升八勺。 夏税
麻地二顷七十二亩。计科麻一百三十六斤。
麦地一十四顷八十八亩。计科正耗麦三十一

石八斗四升三合二勺 畦桑。大榄等坊栽植
小黄桑一万五千二百九十二株。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二万六千九百七十
九顷六十八亩四分七厘九毫。 夏税 豆八
斗九升一合一勺。 小麦二百二十九石六斗
四升八勺。 秋粮米一十万一千八百七十石
四斗一升五合七勺。南海志民粮一万一千一
百九十八户。计正耗米八千四十八石二斗九
升三合九勺。 田钱三十七贯四百九十九文
九分。每文科米五升。计正耗米二千八百一十
九石六斗一升一合九勺。 正米二千六百三
十五石一斗七升。 鼠耗分例米一百八十四
石四斗六升一合九勺。 丁税户一万一千一
百九十八户。丁八千八百八十丁。计正耗米五
千二百二十八石六斗六升二合。 正米四千
八百八十六石六斗。 鼠耗分例米三百四十
二石六斗二合。
番禺县图经志诸名顷田地塘五千一百一十
四顷六十三亩六分四厘五毫八丝八忽。每亩
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九石

七斗八升二合二勺九抄七撮三圭三粟一微
三尘九埃。 官田九十三顷四亩七分二厘一
毫四丝二忽八微五尘八埃。每亩科米不等。计
正耗米一千九百九十四石二斗三升七合七
勺九抄七撮八圭五粟八微七尘。 一等官租
广恩馆贡士庄常平司田四十八顷五十三亩
七分五厘。每亩科正米一斗九升。计正耗米九
百八十六石七斗六升七合三勺七抄五撮。
一等公田二十二顷五十三亩六分。每亩科正
米三斗二升。计正耗米七百七十一石六斗三
升二合六勺四抄。 一等沙塘局官地一十二
顷七十六亩二分。每亩科正米五升。计正耗米
六十八石二斗七升六合七勺。一等没官田
九顷二十一亩一分七厘一毫四丝二忽八微
五尘八埃。每亩科正米一斗七升。计正耗米一
百六十七石五斗六升一合八抄二撮八圭五
粟八微七尘。 学院田二百四十顷八十五亩
四分五釐五毫八丝八忽。每亩科正米二斗。计
正耗米五千一百五十四石二斗八升七合五
勺五抄八撮三圭二粟。 僧道田二百七顷九

十九亩。每亩科正米五升。计正耗米一千一百
一十二石七斗四升六合五勺。 民田地塘四
千五百七十二顷七十四亩四分六厘八毫五
丝七忽一微四尘二埃。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
耗米一万四千六百七十八石五斗一升四勺
四抄一撮一圭四粟二微五尘九埃。 夏税
麻地一顷五十亩。计科麻七十五斤。 麦地二
十三顷二十三亩七厘五毫。计科正耗麦四十
九石七斗一升三合八勺五撮。 畦桑。慕德等
里栽种小黄桑七千一百六十七株。
永乐元年。官民等顷田地山塘八千七百二十
九顷四十五亩六分七厘。 夏税小麦二百五
十五石四斗一升三合七勺。 秋粮米四万三
十五石五斗一升八合二勺。南海志民粮二千
七百三十二户。计正耗米三千九十七石九斗
三升四合三勺二抄四圭。 田钱一十七贯六
十三文七分六厘。计正耗米一千八百二十二
石三斗三升三合八勺二抄四圭。 正米一千
七百三石一斗一升五合七勺二抄。 鼠耗分
例米一百一十九石二斗一升八合一勺四圭。

丁二一百五十七丁。计正耗米一千二百七
十五石六斗五合。正米一千一百九十二石
一斗五升。鼠耗分例米八十三石四斗五升
五合。
东筦县图经志诸名项田地塘七千五百六十
八顷四亩九分一厘二毫四丝七忽九微。每亩
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二万七千九百一十二石
六斗九升四合七勺二抄六撮八圭七粟二尘。
官田一百九项一十四亩四分一厘五毫二丝
七忽九微。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二千一百
四十二石七斗六升三合二勺四抄二撮七圭
五丝二尘。 一等公田一十二顷六十一亩八
厘九毫三丝七忽九微。每亩科正米三斗四升。
计正耗米四百五十八石七斗八升四合三勺
一抄六撮八粟二尘。 一等官租常平司广恩
馆田三十八顷五十六亩二分八厘三毫九丝。
每亩科正米一斗九升。计正耗米七百八十三
石九斗八升二合五勺一抄六撮八圭七粟。
一等山田二十三顷六十六亩。每亩科正米一
斗。计正耗米二百五十三石一斗六升二合。 一

等山租无顷亩。岁认纳正耗米二十二石七斗
二升七合八勺七抄。 一等没官田三十四顷
三十一亩四厘二毫。每亩科正米一斗七升。计
正耗米六百二十四石一斗六合五勺三抄九
撮八圭。 学院田地塘九十顷八十一亩四分。
每亩科正米不等。计正耗米一千九百六十六
石三斗四升七合五勺六抄。 一等府县学濂
泉书院等田塘共计八十九顷五十二亩七分。
每亩科正米二斗。计正耗米一千九百一十五
石八斗七升七合八勺。 一等县学地一顷二
十八亩七分。每亩科正米一斗。计正耗米一十
三石七斗七升九勺。 一等海步三处认纳米
计正耗米三十六石六斗九升八合八勺六抄。
僧道田七十一顷三亩三分六厘。每亩科正米
五升。计正耗米三百八十石二升九合七勺六
抄。 民田五千八百五十七顷九亩八分八厘
二毫二丝。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耗米一万八
千八百零一石二斗八升七合二勺一抄八撮
六圭二粟。 灶民田一千四百三十九顷九十
五亩八分五厘五毫。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耗

米四千六百二十二石二斗六升六合九勺四
抄五撮五圭。 夏税 麦地一十五顷一十二
亩五分。计正耗麦三十二石三斗六升七合五
勺。 畦桑。延福等里栽植小黄桑四千一百二十八株。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一万一千三百五十
九顷七十一亩六分六厘。 夏税小麦三十三
石二合八勺。 秋粮米四万五千一百五十三
石六斗一升七合二勺。南海志民粮二万三千
七百二十七户。计正耗米四千二百三十三石
四斗一合五勺。 田钱四十二贯九百二十七
文。计正耗米八百八十八石三升八合一勺。
正米七百九十二石五斗六升。 鼠耗分例米
五十五石四斗七升九合二勺。 丁二万一千
四百四十三丁。计正耗米三千三百八十五石
三斗六升二合三勺。 正耗米三千一百六十
三石八斗九升。 鼠耗分例米二百二十一石
四斗七升二合三勺。
新会县图经志诸名项田六千四百八十三顷
七十四亩八分九厘九毫七丝六忽二微。每亩
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二万六千一百四十二石

三斗九升六合七勺六抄三撮一圭七粟五尘
二埃。 官田八十顷三十一亩三分三厘二毫
二丝四忽八微四尘。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
一千五百四十一石三斗六合六勺二抄五撮
九圭八粟三微九尘六埃。 一等公田三顷一
十三亩五分。每亩科正米三斗二升。计正耗米
一百零七石三斗四升二合四勺。 一等常平
司田一十四顷六亩一分。每亩科正米一斗九
升。计正耗米二百八十五石八斗六升一勺
抄。 一等没官田六十三顷一十一亩七分三
厘二毫二丝四忽八微四尘。每亩科正米一斗
七升。计正耗米一千一百四十八石一斗四合
九抄五撮九圭八粟三微九尘六埃。 民田五
千二百四十八顷九十三亩六分六厘七毫五
丝一忽三微六尘。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耗米
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九石八斗六合七勺二抄
七撮一圭八粟六微五尘六埃。 学田一百三
十六顷六十八亩六分。每亩科正米二斗。计正
耗米二千九百二十五石八升四勺。 僧道田
七百二十八顷八十五亩二分。每亩科正米五

升。计正耗米三千八百九十九石三斗五升八
合二勺。 瞻灶民田二百八十八顷九十六亩
一分。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耗米九百二十七
石五斗六升四合八勺一抄。 夏税 麻地一
顷一十三亩。计科麻五十六斤八两。 麦地二
顷一十五亩二分。计科正耗麦四斗六升五合
二勺八抄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一万一千一百九十
七顷七亩六分六厘。 夏税小麦五石三斗二
升九合四勺。 秋粮米四万四千七百八十七
石六升二合五勺。南海志民粮一万八千六百
一十户。计正耗米一万六百五十石五斗九升
五合一勺二抄五撮四圭。 田钱六十五贯五
百五十八文三分四厘。计正耗米三千八百七
十石八斗一升六合一勺二抄五撮四圭。 正
米三千六百二十四石一斗二升七合二勺二
抄。 鼠耗分例米二百五十三石六斗八升八
合九勺五撮四圭。 丁税客户一万八千六百
一十户。丁一万九千六十三丁。计正耗米六千
七百七二石七斗七升九合。

增城县图经志诸名项田四千二百六十四顷
九十六亩三分七厘四毫三丝八忽七微。每亩
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一万四千一百九十七石
四斗五升二勺一抄三撮九圭七粟五微三尘。
官田一十二顷三十九亩三分七厘八毫四丝
八忽七微。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二百四十
九石二斗一升一合八勺九撮八粟五微三尘。
一等公田五十亩二分九厘五毫。每亩科正米
三斗二升。计正耗米一十七石二斗二升一合
八撮。 一等官租田七顷三十三亩四分八厘
二毫。每亩科正米一斗九升。计正耗米一百四
十九石一斗一升六合八勺九抄六圭。 一等
没官田四顷五十五亩六分一毫四丝八忽七
微。每亩科正米一斗七升。计正耗米八十二石
八斗七升三合九勺一抄四圭八粟五微三尘。
学院田一十三顷四十四亩四分一厘一毫。每
亩科正米二斗。计正耗米二百八十七石七斗
三合九勺五抄四撮。 僧道田二十四顷七十
三亩八分五厘四毫。每亩科正米五升。计正耗
米一百三十二石三斗五升一合一勺八抄九

撮。 民田四千二百一十四顷三十八亩七分
三厘九丝。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耗米一万三
千五百二十八石一斗八升三合二勺六抄一
撮八圭九粟。 夏税 麦地二顷三十一亩。计
科正耗麦四石九斗四升三合四勺。 畦桑。庆
福等里栽植小黄桑二千七百七十九株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山塘八千六百九十五顷
六十一亩二厘一毫。 夏税小麦一百九十四
石五斗五升四勺。 秋粮米三万二千五百四
十五石九斗九升九合六勺南海志民粮一千
六百五十九户。计正耗米三千三十八石四斗
七升四勺四抄。 田地一千二百六十五顷八
十五亩。田钱八贯三百九十九文。计正耗米一
千八百四十石三斗三升七合九勺四抄。 正
米一千七百一十九石九斗四升二合。 鼠耗
分例米一百二十石三斗九升五合九勺四抄。
丁税户一千六百六十四户。丁一千四百一十
八丁。计正耗米一千一百九十八石一斗三升
四合五勺。 正米一千一百一十九石七斗五
升。 鼠耗分例米七十八石三斗八升二合四勺。

香山县图经志官民僧道学院田二千四百六
十五顷七十九亩八分九釐三毫六丝六忽。每
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一万七十石一斗七升
一合二勺一抄三撮四圭六微。 官田四十二
顷三十九亩八分五厘三毫。每亩科米不等。计
正耗米八百八十石三斗六升九合三撮九圭。
一等公田五顷四十九亩。每亩科正米三斗二
升。计正耗米一百八十七石九斗七升七合四
勺。 一等官租田九顷八十二亩四分八厘八
毫。每亩科正米一斗九升。计正耗米一百九十
九石七斗三升九合八勺一抄四圭。 一等没
官田二十七顷八亩三分六厘五毫。每亩科正
米一斗七升。计正耗米四百九十二石六斗五
升一合五勺九抄三撮五圭。 学院田六十八
顷七十八亩一分七厘二毫八丝。每亩科米二
斗。计正耗米一千四百七十一石九斗二升八
合九勺七抄九撮二圭。 僧道田七十四顷五
十五亩四分八厘。每亩科正米五升。计正耗米
三百九十八石八斗六升八合一勺八抄。 民
田二千一百五十顷三十六亩八分八厘七毫

八丝六忽。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耗米六千九
百二石六斗八升四合一勺三圭六微。 灶民
田一百二十九顷六十九亩五分。每亩科正米
三升。计正耗米四百一十六石三斗二升九勺
五抄。 夏税 麦地二顷三亩。计科正耗麦四
石三斗四升四合二勺。 畦桑。良字等里栽植
小黄桑一千株。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塘三千七百四十顷二十
亩九分二厘二毫。 夏税 小麦一十石六斗
二升九合二勺。 秋粮米一万六千一百四十
三石六斗三升一合二勺。南海志民粮八千三
百一十二户。丁八千四百五十九丁。田钱三百
二文。计正耗米二千三百九十九石六斗八升
九合。 田地三千一百一十顷一十八亩。田钱
三百二文。计正耗米一千二百三石九斗一升
五合一勺。正米九百五十九石九斗三升。 鼠
耗分例米六十六石九斗八升五合一勺。 
清远县图经志诸名顷田一千四百四十四顷
四十二亩八分八厘。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
三千六百二十六石二斗三升五合三勺伍抄。

官田八顷七十四亩。每亩科米不等。正耗米
二百四石八斗八升三合六勺。 一等官租田
一顷九十五亩。每亩科正米一斗九升。计正耗
米三十九石六斗四升三合五勺。 一等公田
二顷六十亩。每亩科正米三斗二升。计正耗米
八十九石二升四合。 一等没官田四顷一十
九亩。每亩科正米一斗七升。计正耗米七十六
石二斗一升六合一勺。 学院田一十三顷二
十四亩五分。每亩科正米二斗。计正耗米二百
八十三石四斗四升三合。 民田一千三百九
十三顷一十九亩八分。每亩科正米二升。计正
耗米二千九百八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七勺
二抄。 僧道田二十九顷二十四亩五分八厘。
每亩科正米五升。计正耗米一百五十六石四
斗六升五合三抄。 夏税 麦地一顷二亩。计
正耗麦二石一斗八升二合八勺。 畦桑。清平
等里栽植小黄桑三千株。 永乐元年。官民田
地山塘四千七十九顷六十五亩六分八厘。
夏税 小麦六石四斗四升一合四勺。 秋粮
米九千二百七十一石二斗八升二合二勺。南

海志民粮六十六户。计正耗米五十二石七斗
八升一合三勺八抄八撮。 田钱一贯二百三
十一文九分。每文科米一升六合。计正耗米四
十五石八斗二升七合八抄八撮。 正米四十
二石八斗三升八合四勺。 鼠耗分例米二石
九斗九升八合六勺八抄八撮。 丁税户六十
六户。丁一十一丁。每丁米五斗九升。计正耗米
六石九斗四升四合三勺。正米六石四斗九升。
鼠耗分例米四斗五升四合三勺。 连州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塘一千四百三十五顷七
十九亩六分五毫。 夏税小麦三十八石五斗
八升三合一勺。 秋粮米五千一十七石二斗
八升五合六勺湟川志地有肥瘠。则税有轻重。
先王制赋之法也。今江浙福建。内郡多以产钱
纽税。此郡独以田亩等第。纽夏布为准。每岁上
供银。夏秋二役五等丁米。皆视田布为多寡。然
三县诸乡。又各自分等第。且以负郭言之。家有田
一亩。上之上等。管布六尺。每降一等。则减布六
寸。每管布一胥折纳钱四百文足通头子勘合畸
零索陌钱共四百八十文足。又纳苗米四斗正。

通耗米义仓加耗斛面六斗。头子勘合畸零
索陌共钱七十三文省。又纳役钱一百四十足。
通头子勘合足零索陌共一百五十文足。夏秋
各一料丁米分五等应人户。管布十胥以上。至
三胥五胥为一等二等三等人户。每一口折纳
丁米四斗。计钱一贯二十文省。自三疋四尺五
至一疋四尺为四等人户。每一口折纳丁米二
斗四升。计钱六百二十五文省。一疋三尺至一
尺为五等人户。每一口折纳丁米七升三合。计
钱二百一十文省。无客田丁同合布米二役论
之。则是每上等田一亩岁赋米六斗。钱一贯六
百三十文足。又添上供银钱三百文足。此等一等
田税之中制也。轻之则为奉化乡。以山高而水
冷也。重之则同官乡銮首乡以曩日坑场发
而人烟稠也。 夏布 阳山县额管。一万二千
三十疋二丈六尺三寸八分。内三千六百六十
七疋三丈六尺二寸八厘逃亡倚阁。实八千三
百六十二疋三丈一寸。折纳钱三千九百一十
三贯七百六十九文省。 连山县额管。四千六
百三十四疋一尺九寸四分八厘四丝六忽。内

二千一十五疋一丈三尺九寸四分八厘四丝
六忽逃亡倚阁。实二千六百一十八疋二丈八
尺。折钱一千二百二十五贯五百五十二文省。
苗米 阳山管五千五百四十石一斗一升四
合七勺一抄。内一千六百八十石七斗一升二
合逃亡倚阁。实三千八百五十九石七斗二合
七勺一抄。二千三百九石六斗四升州仓本色。
一千五百五十石六升二合七勺一抄。折钱三
千四百二十五贯六百五十五文省。 连山额。三
千九百三十二石二斗三升一合。内一千八百
五十九石一斗五合逃亡倚阁。实二千七十三
石一斗六合。一千三百四十四石六斗七升州
仓本色。七百二十八石四斗六合。折钱一千六
百九贯八百四十四文省。 右苗米官簿管
数系糙米。咸平四年圣旨指挥。每石折除糙米
二斗纳净米八斗。谓之折八。今官簿以糙米计。
纳者以折八计。 丁米 阳山管催一千二百
九十五石三升八合。内一百九十九石一斗八
升九合逃亡倚阁。实一千九十六石四斗四升。
折纳钱二千四百二十三贯一百三十三文省。

连山管三百三石六斗。内二十七石六斗八升
倚阁。实二百七十五石九斗二升。折钱六百九
贯七百八十四文省。 役钱 签判厅。一年管
催解上下炉两乡人户夏秋役钱一千七百九
十六贯六百七十文省。分隶解诸库。 主管司。
一年管催七乡官户夏秋役钱五百五十贯文
省。分隶解诸库。 司法厅。一年管催高良辅国
奉化下三乡人户夏秋役钱一千九百七十五
贯三百七十五文省。分隶解诸库 。阳山连山
役钱。除本县支给外。添补月解。 上供银 阳
山管疋及倚阁如夏布数。实八千三百六十二
三丈一寸。计助纳钱三千二百六十一贯四百
七十四文省。 连山管疋及倚阁如夏布数。实
二千六百一十八胥二丈八尺。计钱一千二十
一贯二百九十三文省。夏秋二税惟正之供。独
上供银一项。痛为连州官民之害。向者于夏布
每一疋纳银一钱四分。乾道九年。杨知郡任内
黄运使按临据人户陈春等状乞免纳本色。情
愿每疋助纳钱三百文足。此贻害于民者也。公
家虽科民间之钱。而银价。日长。每岁两纲。为数

不赀。本州旧来坑场今已尽废。地居一隅。银两
以万计。岂措办。至运钱于广州于湖南多方
散买。官钱之损折。又有在于银价之外。此贻害
于官者也。推原其由。盖古来连州银坑盛发。每
两不过六七百文。胥吏至揽诸郡上供银额。以
利其赢馀。故古额视诸州为重。今每两至三贯
陌。坑场之产既竭。总所之额自若。官吏与民。俱
受其害。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有廖提刑。欧阳进
士。奏请之文。可考颠末。姑存其略。庶来者得以
为变通之方云。 提刑廖颙任提举日。奏均减
上供银表。 窃惟广东。不便于民者。莫大于每
岁买发上供银。一路十四州之中。上供银额最
重者五州。曰韶。曰连。曰惠。曰英。曰南雄。盖以大
观间。五州境内各有银坑发泄。银价少。每两只
六百或七百文。易于买纳。所以分得银额最重。
后来银坑停废。又累经盗贼残扰。价增数倍。每
两至三贯陌。绍兴前诸州并无银本钱。其他州
岁计优裕。银价不多。官司自能买发。不及于民。
惟此五州银额既多。岁计窘乏。不得已白科于
民。细民彫瘵之馀。极以为苦。契勘每岁合发上

供。计钱十五万缗。例系分下诸州买银。近年漕
司每岁桩办得钱五万缗。均分诸州作银本。尚
阙十万缗。其他诸州粗可支五。惟韶连惠英南
雄五州银额数多。无所从出。将漕司支到本钱。
置场随钱买银。其银数浩瀚。不免白科于民。臣
窃考五州岁合买发银数。韶连惠三州。各八千
两。英南雄两州。各三千六百馀两。若欲裁减额
数。恐每岁𧇊捐朝廷用度。若令漕司尽支本钱。
则漕计阙少。无钱可支。若只仍旧白科于民。愈
见困苦。臣尝深思熟计。缘元初银价低昂不等。
所以分额不均。今诸州银价既均。合随事力。重
行均定银额。欲知诸州事力。即户口丁税多寡。
可以按帐籍而见。臣愚欲望陛下。断自宸衷。行
下广东路委提刑两司。公共考究十四州户口
税赋所入。随其多寡。重行均定岁买上供银额。
除见有银本钱五万贯。随银数轻重拨付诸州
外。仰诸州依条于常赋内桩办银本钱。置场收
买。不得白科于民。户。遵守施行。〈续圣旨行下运司。添支本州银本钱八千四百贯。此奏之力也。〉
进士欧阳献可上州郡。乞奏蠲上供银书。昔

太尉马知节。咸平初。以枢相出帅。号为善政。水
泉银矿。累岁不发。岁课不除。民吏破产。鞭朴累
世。公奏除之。腾芳简编。流誉无穷。连之为郡。曩
产白金。当承平时。地不爱宝。而元鱼同官之烹
炉以技计者千数。元符中。每两止六百。衙校邵
袭揽诸郡上供银额。利其赢馀。后以坑冶废弛。
银额成例。数郡之钱不至。白调于民。民被其毒。
至黜妻鬻子。轻去南亩。〈云云寅缘阁下恤民之〉
深。不敢不一申其喙。望赐闵恻。剡章以告于上。
岁贡 岁贡白布一十疋。旧记所谓钟乳三百
铢。蕉十笥。今皆无之。纲解 上供银计六千
八百两。分上下限起发。圣节进奉银二百两。前
期起发。 免丁银一百二十五两。前例附纲纲
解发。 减吏银三十七两。前例附纲起发。 经
制银二千三百两作四季解发。 将官供给银
二十二两。前例附纲解发。 官户役钱银五十
两。前例附纲解发。 铜铅本钱一千贯文省。下
银铜场趁办。都大司纲运二县总解岁计。
阳山县。一年催纳钱一万三千二十四贯三十
一文省。 连山县。一年催纳钱四千四百六十

六贯四百七十文省。 二县以逐月解纳。阳山
每月解钱一千二百贯省。连山每月解钱四百
贯省。近年以来。阳山则困于徭峒。通儒一乡。居
者不得安。田者不得耕。每遇寇至。生理一空。民
多流散。此乡最号富饶。曩时以一乡所入。自可
了月解其二。乡甚狭。总计所入。有不及焉。今避
徭寇。流亡殆尽。以故县计凋弊。后虽减作一千
贯。亦复难办。连山则苦于无正官。地僻多瘴。调官
者所不肯往。累经权官。不为顾惜根本计。以故
日朘月削。未及秋冬。已预借逾年之税。州郡委
官权。至无人肯往。桂阳则毙于吏奸。地大人稠。
夙号殷富祗缘版籍不明。出入无纪。如人户二
税入纳之数。官中不得而知。但以某押录名下。
每日纳钱若干。郡中督催则吏人分头任责。官
中但给钞与之。就人户那借此所以日窘一日。
末流尤有不胜言之弊也。治桂阳则莫若正出
入之权以归官。治阳山则必先招流亡之民以
复业。治连山则不可不奏减举负以劝厉。今减
负一节。史君留元长尝请于漕。而运判李华亦
慨然与本州联衔。奏乞照赣州安远县例。特减

举负。未准行下。招流移一节。留史君亦尝散搒
阳山招集。但此事须宽作年岁规模。又在乎来
者接续此意。县道遵体此意。毋苟目前之利。庶
收悠远之效。否则田未及垦。而督租者以踵门。
甚者更需积年之赋。如此而望其复业也难矣。
外桂阳县出入之权。则全在绾铜章者加之意
云。 经常用度 官员料钱。一年共支六千二
百十六贯八百三十二文省。 官员春秋衣
钱。共支二百贯文省。 官员供给职医书表客
将等食钱。一年共支五千贯文省。 诸军料钱。
一年共支一千三百三十四贯六百四十文省。
诸军春冬衣钱。一千三百一十六贯一百文省。
军人差出借请家粮钱。共六百贯文省。 大军
券钱。一年共支一万二千贯文省。 提刑司客
军家粮钱。一年五百贯文省。 捕盗赏钱。二百
贯文省。 五分头子钱。二百贯文省。 客军春
冬衣钱。一百贯省。 提举司䌇陌钱。二百六十
贯文省。 客军家粮等钱。八十四贯二百二十
五文省。 春秋二教共支钱。五百一十贯文省。
春秋二飨上丁社节等钱。一百贯文省。圣节

排宴等钱。三百贯文省。陈设库一年共申拨
钱二百五十贯文省。作二十五料申拨酒库一
年申拨岁计米钱二百五十贯文省。 公使库
一年支送节仪并过往特送及筵会共钱五百
贯文省。 推法司散从院虞候一年顾役钱六
百贯文省。 运司比折钱。 运司每年合支降
钱。发下本州添买银起发上供银钢及支大军
券食钱。上供银钱。八千四百九十一贯四百
文省。 大军券食折米草料钱。一年无闰月。共
一万六千一百贯文省。 养士米三十斛折钱
三十贯文省。 以上三项每年合支降下见钱。
二万四千六百二十一贯四百文省。 本州每
年合纳运司租额折米等钱。 租额折米钱一
万一千七百六十二贯七百五十文省。 本州
因兵火之后。每年祗收到八千贯。上下租额一
分索陌钱三千七百八十一贯二百六十七文
省。本州因兵火之后。每年只收到钱二千馀
贯。历日钱七十五贯九百文省。马料钱七
十六贯五十文省。 进奏官钱三十贯文省。
客军家粮钱一百一十九贯八百文省。又春冬

衣钱三十二贯文省。 随苗纳到 运司米四
百一十四斛七斗九升。折钱四百一十四贯七
百九十文省。 以上一年共合解。运司钱共
一万六千二百九十二贯五百五十七文省。
将本州折米并䌇陌等钱。比折搪拨外。每年运
司合支降尽钱八千三百二十八贯八百四十
三文省。付本州。 右运司折米等钱。虽累蒙蠲
减。而元额不豁除。时复行下需扰。支降不复及
数。本州财计暗耗于此。最为深害。因存于首卷云。
阳山县图经志诸名项田一千一百二十七顷
七十三亩一分一厘五毫。每亩科米不等。计正
耗米三千八百二十九石三斗六升三合六勺
六抄八撮五圭。 官田九顷四十七亩八分六
釐五毫。每亩科米不等。计正耗米一百七十八
石二斗七升三合二勺八抄八撮五圭。 一等
公田官租废寺田二顷七十三亩六分七厘五
毫。每亩科正米一斗九升。计正耗米五十五石
六斗三升八合一勺二抄七撮九圭。 一等没
官田六顷七十四亩一分九厘。每亩科正米一
斗七升。计正耗米一百二十二石六斗三升五

合一勺六抄一撮。 僧道田二顷三十五亩六
分八厘。每亩科正米五升。计正耗米一十二石
六斗八合八勺八抄。 县学田三顷一十亩三分
七厘。每亩科正米二斗。计正耗米六十六石四
斗一升九合一勺八抄。 民田一千一百一十
二顷七十九亩二分。每亩科正米三升。计正耗
米三千五百七十二石六升二合三勺二抄。 夏税
麻地四顷五亩六分。计科麻二百令二斤一十
二两八钱。 畦桑。东南等里栽植小黄桑七千
三百八十五株 田粮湟川图志旧桂阳州及阳
山县。原管税粮一千五百馀石。 旧连州及连
山县。原管税粮一千七百馀石。
皇朝并为阳山一县。于洪武元年归附。节次取勘至
洪武八年。旧管新增官民儒学寺观田地。总计
一千一百二十七顷七十三亩一分一厘五毫。
每亩不等。科徵正耗脚米四千二百石三升六
合五勺一抄九撮二圭五粟。 夏税苧麻地四
顷五亩六分。每亩科麻八两重。每岁计科苧麻
二百令二斤一十二两重。 山林地租 本县
官地及山林地。计该一顷四十六亩一分五厘。

每亩科钱一百文。计一万四千六百一十五文。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塘二百七十五顷四十三
亩四分二厘八毫。 夏税小麦一十二石六斗
九升四合八勺。 秋粮米九百一石五斗七升
二合八勺。
连山县
永乐元年。官民田地塘九十三顷四十一亩三
分。 夏税小麦四石八斗四升五合九勺。 秋
粮米三百三十七石三斗七合五勺。
 课利
图经志盐课 提举司。该管各府一十四场。额
办盐四万六千八百五十五引一百四斤令八
两。 本府东莞县靖康场。额盐二千九百七十
四引六十九斤五两二钱。 归德场。额盐四千
九十四引三十七斤六两。 黄田场。额盐一千
五百九十六引六十七斤六两。 东管场。额盐
二千七十二引六十六斤四两。 香山县香山
场。额盐一千四百九十一引九十八斤一十二
两。 新会县海宴场。额盐四千三百四十六斤。
㟇峒场。额盐二千三百八十一引三十斤。 肇

庆府双恩场。额盐三千二百九十三引三百三
十五斤咸咸水场。额盐一千八百五十一引二
百六十斤一十四两四钱。 惠州府淡水场。额
盐三千一百二十三引四十二斤五两二钱。
石桥场。额盐五千二百四十六引一百一十六
斤。 潮州府隆井场。额盐二千一百一十八引
二百七十斤。 招收场。额盐二千五百七十一
引八十五斤。 小江场。额盐九千六百九十五
引二百二十五斤一十四两。 税课杂课附本
府税课司局。洪武十年分正月至十二月终。实
办课程。总计钱八千六万九千一百五十七文。
折钞八万六十九贯一百五十七文。 税课司
实办课程。计钱七千四百四万四千六百六十
六文。折钞七万四千四十四贯六百六十六文。
税课司实办课程计钱六百二万四千四百九
十一文。 本府酒醋课茶课窑课鱼课水利学
院地租等项课程。总计钱一千八百二十七万
一千六百六十七文。折钞一万八千二百七十
一贯六百六十七文。 酒醋课计钱七百九十
四万四千四百六十文。折钞七千九百四十四

贯四百六十文。 茶课计钱四百一十万八千
六百二十三文。折钞四千一百八贯六百二十
三文。 窑课计钱九万四千一百三十三文。折
钞九十四贯一百三十三文。 鱼课计钱二百
二十二万七千八百文。折钞二千二百二十七
贯八百文。 水利计钱六十八万八千八百六
十六文。折钞六百八十八贯八百六十六文。
旧学院地租计钱一百二十万七千七百八十
五文。折钞一千二百七贯七百八十五文。 铁
课计生铁七十九万二百斤。
南海县。酒醋课程岁办钱三百九十六万五千
千七百六十文。折钞三千九百六十五贯七百
六十文。 茶课岁办钱一百二十七万九千六
百四十四文。折钞一千二百七十九贯六百四
十四文。 窑课岁办钱四万二千文。折钞四十
二贯。 鱼课岁办钱六十四万一千九百文。折
钞六百四十一贯九百文。 水利岁办钱一十
七万九千八百文。折钞一百七十九贯八百文。
旧学院地租岁办钱四十六万七千七百二文。
折钞四百六十七贯七百二文。

番禺县。酒醋课程岁办钱二八十三万七千
七百六十文。折钞二千八百三十七贯七百六
十文。 茶课岁办钱二百七十一万六千文。折
钞二千七百一十六贯。 窑课岁办钱三万九
千三百三十三文。折钞三十九贯三百三十三
文。 鱼课岁办钱九十八万三千八百文。折钞
九百八十三贯八百文。 水利岁办钱一十六
万八千文。折钞一百六十八贯。 旧学院地租
岁办钱五十八万八千六百一十三文。折钞五
百八十八贯六百一十三文。
东莞县。税课局实办钱三百一十六万一千八
十八文。折钞三千一百六十一贯八十八文。
酒醋课程岁办钱三十三万八千四百文。折钞
三百三十八贯四百文。 窑课岁办钱六千文。
折钞六贯。 鱼课岁办钱一十五万七千四百
文。折钞一百五十七贯四百文。 水利岁办钱
二十八万八千一百八十六文。折钞二百八十
八贯一百八十六文。折钞二百八十八贯一百
八十六文 旧学院地租岁办钱一十二万一
千五文。折钞一百二十一贯五文。

新会县。税课局实办钱一百五十二万二千六
百九十二文。折钞一千五百二十二贯六百九
十二文。 酒醋课程岁办钱一十六万三千二
百文。折钞一百六十三贯二百文。 茶课岁办
钱四万四千四百六十六文。折钞四十四贯四
百六十六文。 鱼课岁办钱二十一万一千六
百文。折钞二百一十一贯六百文。旧学院地
租岁办钱八千一百文。折钞八贯一百文。
增城县。税课局实办钱七十四万九千二百七
文。折钞七百四十九贯二百七文。 酒醋课
程岁办钱三十八万九千二百六十文。折钞三
百九十九贯二百六十文。 茶课岁办钱六万
八千五百一十三文。折钞六十八贯五百一十
三文。 窑课岁办钱二千四百文。折钞二贯四
百文。 鱼课岁办钱七万五千文。折钞七十五
贯。 水利岁办钱四万二千文。折钞四十二贯。
旧学院地租岁办钱二千五百文。折钞二贯五百文。
阳山县。税课局实办钱二十八万七千四百一
十文。折钞二百八十七贯四百一十文。〈湟川图志云。商税每月办课钱一万五千四十二文。酒〉

醋课程岁办钱一十三万五千八百四十文。折钞
一百三十五贯八百四十文。〈湟川图志云。每月办钱一万一千三百二十文。一周岁计钱一十三万五千八百四十文。窑课岁办钱四千四百〉
文。折钞四贯四伯文。 旧学院地租岁办钱二
万四千八百六十五文。折钞一十四贯八百六
十五文。 铁课铁冶所实办生铁七十九万二
伯斤。
香山县。税课局实办钱一十二万二十四文。折
钞一百二十贯二十四文。 酒醋课程岁办钱
六万五千二伯八十文。折钞六十五贯四百四
十文。 鱼课岁办钱一十四万七千九百文。折
钞一百四十七贯九伯文。 水利岁办钱一万
八和八十文。折钞一十贯八百八十七文。 旧学
院地租岁办钱三千四百文。折钞三贯四百文。
清远县。税课局实办钱一十八万四千七十文。
折钞一百八十四贯七十文。 酒醋课程岁办
钱四万八千九百六十文。折钞四十八贯九百
六十文。 鱼课岁办钱一万二百文。折钞一十
贯二伯文。 旧学院地租岁办钱一千六伯文。

折钞一贯六百文。南海志天一生水。润下作咸。
是为五味之最。虽民食之所需。而古人什一之
税。犹未及此。自齐以鱼盐富强。𢟍代因之。以资
国用。设官榷卖。遂以为常。宋设立盐场一十七
处。自归附后。起废合并不一。至元三十年。止设
一十四处。初定额办盐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五
引二百斤。大德六年。添办盐八千四百二十四
引二百斤。通以三万引为额。每引给工本一十
两。与灶户煎办。〈每一引。官价一定十五两。提举〉
官置司广州。本路所管者。靖康。香山。东筦。归德。
黄田。海晏。矬峒。七场而已。其隆井。招收。小江。三
场。隶潮州路。淡水。石桥二场。隶惠州路。双恩。咸
水二场。隶南恩州。以上盐场。皆属提举司。故并录
于此。 本司各场周岁总办 客旅盐八千九
百九引。 散办盐二万一千一百九十一引。
官吏食盐 民食盐 灶户食盐 有工本一
十二场。计盐二万八千四百五十四引。 小江
场。周岁办盐七千八百二十四引。 客旅盐三
千九百六十四引。 散办盐三千八百六十引。
招收场。周岁办盐二千八十六引。 客旅盐五

百四十九引。 散办盐一千五百三十七引。
石桥场。周岁办盐三千九百八十一引。 客旅
盐二千七百六十二引。 办盐一千二百一
十九引。 咸水场。周岁办盐二千六十一引。
客旅盐八百一十九引。 散办盐一千二百四
十二引。 双恩场。周岁办𦣪二千五十八引。
客旅盐八百一十五引。 散办𦣪一千二百四
十三引。 隆井场。周岁散办盐一千六百四十
八引。 淡水场。周岁散办盐一千九百二引。
黄田场。周岁散办盐五百八十二引。 东莞场。
周岁散办盐四百一十二引。 香山场。周岁散
办盐一千七百八十四引。 归德场。周岁散办
盐二千五十八引。 靖康场。周岁散办盐二千
五十八引。 无工本二场。计盐一千五百四十
六引。 海晏场。周岁散办𦣪九百六十一引。
矬峒场。周岁散办盐五百八十五引。 商税
本路各务县周岁总办。税课钞二千六十一定
四十五两二钱三分六釐。 竹木课钞三十七
定一十八两。 在城商税务周岁办。税课钞一
千八百三十四定一十二两。 竹木课钞三十

七定一十八两。 东筦县务周岁办。税课钞八
十定八两八分。 新会县务周岁办。税课钞六
十九定四十一两八钱二分六釐。 增城县务
周岁办。税课钞三十四定二十五两八钱五分。
香山县务周岁办。税课钞二十九定一十二两
八分。 清远县务周岁办。税课钞一十四定二
两六钱。 酒课 酒以成礼。三代以前有之矣。
周官虽有三酒五齐之文。而不。与九赋九贡之
数。榷酤始于汉。而酒税遂行。至宋变为官酿。惟
岭南以烟瘴不禁。谓之万户酒。归附后。酒一坛
税钞一钱。至元二十二年。官置局榷酤。寻又革。
每坛税钞一贯。继蒙上司行下三分减一。有司
失于奉行。至元二十九年。又令酒税三分增一。
酒户诉于宪司。追照勘会。遂以前此未减之数。
移为今次之增。仍每坛增钞一钱。以充醋课。遂
为定例。今并在城及诸县酒醋课数目。开列于
后。 本路各务县周岁总办。酒课钞三千二百
二定一两一分九釐。 醋课钞。五十六定七两
二钱七分。 酵课钞。二定三十两六钱八分。
在城酒务周岁办酒课钞。一千八百九十二定

四十四两二钱七分九厘。 醋课钞五十定二
十八两八钱七八。 酵课钞一定一十八两四
钱。 番禺县周岁办酒醋课钞。一百八十九定
一十四两四钱。 南海县周岁办酒醋课钞。三
百三十三定一十两八钱二分。 东筦县务周
岁办酒课钞。三百七十四定四十二两七钱七
分。 醋课钞一定二十五两八钱四分。酵课钞
一定一十二两二钱八分。 新会县务周岁办
酒课钞。二百一十九定一十二两一钱二分。
醋课钞四十一两四钱。增城县务周岁办酒
课钞七十六定三十七两八钱。 醋课钞三十
六两。 香山县务周岁办酒课钞。六十定三十
七两三钱六分。 醋课钞一定一十六两三钱
六分。 清远县务周岁办酒课钞。五十五定一
两四钱七分。 醋课钞一定八两八钱。
国朝永乐。元年。实在诸色课程钞。六万五千二百六
十九定二贯三百四十九文。 商税课钞五万
六千五百六十五定二贯四百七十九文。 金
萧等门课钞七百三十一定。 西南等墟市课
钞一千四百一十一定。 门摊课钞一千九百

九十六定一贯一百五文。 糖榨课钞二百九
十四定一贯二百五十文。 茶引油课钞七定
四贯文。 酒醋课钞一千九百三定二贯六百
九十三文。 鱼课钞五百八十六定二贯三百
四十七文。 蓝靛课钞二定一贯四百一十文。
窑冶课钞六十六定四百三十八文。 茶课钞
一千三百八十九定三贯四百八十文。 房地
赁课钞二百四十三定二贯五百四十六文。
锡冶课钞一定七百五十九文。 芦甘石冶课
钞一定一贯六百五十二文。契税课钞六十
七定三贯五百九十文。 契本工墨钞一定四
贯六百文。 税课司实在诸色课程钞五万三
千六百五十一定三贯七百九十文。 额办商
税等项课钞二万八千七百二定四十文。 商
税契税工墨课钞二万六千七百三十九定九
百六十文。金萧等门课钞五百六十三定三贯
三百二十文。 西南等墟市课钞一千一百七
定二贯六百四十文。 门摊课钞二百一十九
定一百二十文。 糖榨课钞七十二定三贯文。
增羡商税等项课钞二万四千七十四定四贯

三百九十文。 商税契税工墨钞二万三千三
百二十一定一贯五百八十文。 金萧等门课
钞一百六十七定一贯六百八十文。 西南等
墟市课钞三百三定二贯三百六十文。 门摊
课钞二百七十八定四贯五百二十文。 糖榨
课钞三定四贯二百五十文。 加增门摊糖榨
钞八百七十四定四贯三百六十文。 门摊课
钞六百五十七定三百六十文。糖榨课钞二百
一十七定四贯文。
连州实在商税等项课钞米。 钞七百六十一
定三百三十文。 额办课钞七百四十二定三
贯五十文。 商税课钞六百八十二定三贯五
百二十文。 酒醋课钞四十一定二贯三百六
十文。 门摊课钞六定七百六十文。 蓝靛课
钞一定一贯六百五十文。 窑冶课钞三定二
贯七百一十文。 茶课钞四百五十文。房地
赁课钞七定一贯六百文。 加增门摊课钞一
十八定二贯二百八十文。 米鱼课米二十二
石四斗四勺。
连山县额办诸色课程等项钞五十定八百六

十文。 商税课钞三十八定三贯九百二十文。
酒醋课钞七定三贯九十二文。 蓝靛课钞二
贯八十文。 茶课钞二贯五百一十文。 房地
赁课钞二定三贯四百三十文。
阳山县实徵商税诸色等项课程。 钞七十一
定三贯一百八十一文。 商税课钞六十一定
二贯四百二十六文。 酒醋课钞七定四百一
十文。 锡冶课钞一定七百五十九文。 蓝靛
课钞二贯六百八十文。 卢甘石冶课钞一定
一贯六百五十二文。 茶课钞二百五十四文。
米鱼课米二十四石。
番禺县实徵诸色课程。 钞额办钞一千七百
一定一贯四百八文。 酒醋课钞六百一十八
定四贯八十文。 房地赁课钞一百六十二定
四贯五百三十文。 窑冶课钞八定四贯四百
二十八文。 茶课钞九百一十定三贯三百七
十文。 米茶课米四百五十五石六升七合。
河泊所实徵鱼课米五千三百九十一石四斗
三升四合。
南海县实徵课程钞一千三百二十二定一贯

九十文。 酒醋课钞八百六十八定七百三十
文。 茶课钞四百三十四定二贯三百八十文。
窑冶课钞一十定七百文。 房地赁课钞九定
二贯二百八十文。 河泊所实徵鱼课等项米
五千三百二十一石三斗四升五合三勺二抄
七撮。 额办鱼课米五千二百六十七石一斗
九升五合三勺二抄七撮。 增羡米五十四石
一斗五升。 河渡米三十五石六斗。 鸭埠米
一十八石五斗五升。
东莞县实徵课程钞二百一十九定一贯四十
三文。 酒醋课钞一百四十九定四百四十文。
窑冶课钞四十三定。 房地赁课钞二十七定
六百三文。 税课局实徵商税等项课钞三千
四百三十九定四贯九百九文。 额办课钞二
千七百七十四定三贯七百八十文。 商税课
钞二千六百三十八定四贯八百六十文。 门
摊课钞一百三十五定三贯文。 𢍆本工墨课
钞九百二十文。 加增门摊课钞四百六定四
贯文。 上年增羡课程钞九十五定一贯二百
一十文。 商税课钞九十三定四贯一百三十文。

𢍆本工墨钞一定二贯八十文。 本年增羡
商税课钞一百六十三定九百一十九文。 河
泊所额办鱼课米四千九百六十九石一斗二
升五合一勺。
增城县实徵额办课钞一百四十九定一贯二
十五文。 酒醋课钞一百一十六定四贯六百
四十文。 房地赁课钞一定一贯五十文。 茶
课钞二十八定二贯七百三十五文。 窑冶课
钞二贯六百文。 税课局商税等项课钞七百
二十九定三十七文。 额办课钞六百四定四
贯三百七十七文。 商税课钞五百六十九定
三贯九百七十二文。 𢍆税课钞二十九定二
贯二百文。 𢍆本工墨钞五百六十文。 门摊
课钞五定二贯六百四十五文。 增羡商税等
项课钞一百八定三百六十文。 商税课钞六
十九定二贯九百三十文。 𢍆税课钞三十八
定一贯三百九十文。 𢍆本工墨课钞一贯四
十文。 加增门摊课钞一十六定三百文。 河
泊所实徵鱼课米钞。 钞二十四定三贯六百
一十七文。 米五百九十二石九斗九升八合。

香山县实徵商税等项课钞三百五十七定三
贯三百九十一文。 额办课钞三百四十二定
四百九十一文。 商税等项课钞三百六定一
贯三百六十二文。 酒醋课钞一十六定一贯
六百文。 房地赁课钞一十五定四贯五百三
十六文。 酒醋𧇊兑课钞三定二贯九百九十
三文。 加增商税课钞一十五定二贯九百文。
河泊所实徵额办课程 钞四百四定二贯九
百八十文。 米二千一百七十九石三斗三升。
新会县额办课钞七十五定三贯三百八十一文。
酒醋课钞三十七定二贯六百八十文。 茶课
钞一十五定一贯七百八十一文。 茶引油课
钞七定四贯文。 房地赁课钞一十四定四贯
九百二十文。 税课局实徵商税等项课钞一
千五百九十二定七百二十文。 额办商税课
钞一千三百四十定二贯二百文。 上年增羡
商税课钞一定三贯六百文。 增羡商税课钞
一定三贯四百文。 加增作额门摊课钞二百
四十八定一贯五百二十文。 河泊所实徵课
程 钞一百五十七定七百五十文。 米额办

米三千九百四十八石八斗三升一勺。
清远县额办课程钞五百六十三定四贯八百
三十七文。 酒醋课钞三十六定三贯八百四
十文。 商税课钞五百二十定四贯八百文。
门摊课钞四定一贯六百文。 房地赁课钞一
定四贯五百九十七文。 河泊所额办鱼课米
三百六十五石八斗一升。
   土产
图经志广州土地所产。惟草木花果香乐鸟兽
鳞介之属。若夫五谷百花。与中州同。有者。兹不
备录。在昔舶舟溱集。则珍异货贝。来自诸蕃。今
则无有矣。 蕉布 竹鲜布 吉贝布〈即木绵〉
{{双行注文|布土绝{{双行注文|寰宇记有竹布 〈大一统志有苧布〉
紬 络〈以上诸县并出 素馨花。南方草木状〉
云。一名那悉茗。有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又
龟山志。谓昔刘王有侍女名素馨。其冢生此花
因名。今城西九里地名花田。弥望皆种此花。其
香他处莫及。古龙涎香饼及串珠之类。治以此
花。则韵味愈远。贩女或以蕉丝为蕙鬻于市。
菋莉花。或云抹丽。较诸素馨尤旎。其种又有黄

色者。 胡蝶花。树高三五尺。叶皱而有棱。春暮
盛开。山谷间常有之。惟新会白水山最多。则蕾
丛众二三十颗。开必四颗相对如白蝶状。须眼
微具。既褪又开。其次复如之。故好事者有诗云。
疑是多情年少儿。誓为比翼更连枝。芳魂化作
此花者。世世生生不厮离。 白鹤花。状如白鹤。
头颈翅足皆具。头有黑点如眼睛。开于暮春。惟
西蕉岩有之。 含笑花。其色微紫。香旖旎。蒲涧
山多有之。东坡诗云。如今独有花含笑。笑道秦
皇欲学仙。 真珠 指甲 麝脐 九里香
百合柳穿鱼 男贞 女贞 鹰瓜 波罗蜜。
樛枝大叶。实生于干。其大如瓠。蜜煎最宜。南海
庙东西各一株。每岁九月十月熟。本西域种也。
一名曩伽结。 频婆子。大如脂皂核。煨熟去皮。
味如栗。本韶州月华寺种。旧传三藏法师在西
域携至。如今多有之。频一作贪。梵语谓之丛林。
以其叶盛成丛也。 蒟酱。蜀都赋。蒟酱流味于
番禺。本草云。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其苗为浮留
虅。俗乎蒌叶。合槟榔食之。 荔枝。自汉时南海
进荔枝。时唐羌上书言状。和帝罢之。其名有状

元红。绿罗袍。大小丁香之目。南海志〈汉史。永元中交州进荔枝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死亡。罹猛兽毒虫之害者无数。时唐羌。字伯游。为临武长。上书言状云。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荔枝。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犯死亡之害者众。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和帝罢之。诏曰。珍羞本以荐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敕太官勿复受献。时永元十五年也。今佳品多出增城。其名有脆玉。麝香匣。大将军。小将军。皱玉。状元红。绿罗袍。紫罗袍。大丁香。小丁香。天茄子。黄泥子。水晶团。犀角子。又有金钗子。一名丫髻子。荔枝之小者。并蒂而生。味甘无核。又有海山楼者。宋诸司以重五日。阅舟师于海山楼。率以是日至。因名焉。元一统志云。荔枝。番禺南海东管新会增城并有之。东汉时。南海进荔枝。后以临武长唐羌奏疏罢贡。龙眼。似荔枝。实〉
圆而小。而香味胜之。〈元一统志。龙眼。荔枝之别种也。番禺南海东莞清远新会增城并产。圆而小者。其味最胜。俗呼圆眼。又曰木弹。香橼。皮厚〉
而香。又有状如手者。名佛指橼 橄榄。味甘而

香。其名有木榄。丁香榄。较香味丁香尤胜。 乌
榄。类如橄榄。稍长。色黑。以温汤沃之。熟乃可食。
其仁可荐茶。一名木咸子。绿榄。似乌榄而色绿。
汤之如乌榄法。其味尤香。蕉子。味香而甜。佳
者出增城。有青芽黄芽之目。青芽者。虽甚熟且
腐。而色不变。最为香美。〈元一统志。番禺南海东筦清远并有。美香而甘。柚子。其花甚香。实大而〉
圆。皮甚厚。 馀甘子。味初涩。回味甚甘。类橄榄
而风味过之。黄山谷名之曰。味谏。言初苦而终
有味。其橄榄诗曰。方怀味谏轩中果。忽见金𥂟
橄榄来。想共馀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今
土人亦呼为味谏。 谷子。味亦初苦而后甘。嫩
者以蜜清曝乾最宜。 秋风子。色褐味酸涩。熟
乃可食。 金斗子。色红味甘。 崖蜜。小而黄。壳
薄味甘。增城山间有之。 青竹子。状如桃而圆。
色黄味酸。 山不纳子。色红味甘酸。其大如弹。
桂木子。其大如桃。皮黄肉红味酸。俗呼鬼目。
千岁子。一名青脆子。核中有肉如栗。 不纳子。
类菩提子。其核可作数珠。 毛韶子。似荔枝而
味酸。 羊矢子。如石莲而小。色青味甘。 三敛

子。一名羊桃。瓣五出如田家碌碡状。味酸。宜
母子。一名黎檬子。状如柑橘。味酸。大德三年泉
州路煎糖官呈。用里木榨水煎造舍里别。里木。
即宜母子。〈南海志云。舍里别。蒙古语曰解渴水也。凡果木之汁。皆可为之。独里木子香酸。经久不变。里木。即宜母子。今本路于番禺县城东厢地名莲塘。南海县地名荔枝弯劫置。人面子。核〉
如人面。去核沃糖可寄远。其仁香远过榄仁。
黄淡子。状如柑橘。色黄味酸。花可薰香。陈藏器
本草。谓橘之类。有橘山橘。黄淡子是也。 黄
皮子。大如弹味甜。有白蜡子味尤胜。元一统志
〈云。番禺南海东管清远新会并有。大如弹熟则味甘。倒粘子。状如软枣。色紫黑肉红味甜。 鬼〉
拗子。状如人指。皮薄色黄。其中有骨。可作蜜煎。
甚脆且美。 菩提子。状如石榴子。色青味甘。
盐封子。色黑而味酸。 冬桃。状如橄榄而圆。色
绿味甘酸。 偏桃。如桃而偏。色青而味甘。岑
梨。大如橘味甘。亦梨之小者。 石栗。壳坚。肉实
如栗。 山枣。状如枣而圆。色青黄。味甘酸。 马
脐子。即凫茈也。小而实。稍类浙中者。菩提树。州

人以灰水浸叶。去其浮膜为元夕灯饰。今光孝
寺有之。 木棉树。高四五丈。花殷红大如瓯。类
山茶。花时如锦漫天。既谢有绵飞如柳絮。可为
茵褥。一名班枝。〈元一统志。左太冲吴都赋云。木则绵杶栌。五臣注云。木棉树高大。其实如酒杯。皮薄。中有如丝绵者色正白。近奉御选其实者。取液以进。今在州之社坛内。南海东莞并出。桄〉
榔树。如棕榈而叶长。结子累然。 君迁树陆龟
蒙和皮日休寄南海诗云。庭中亦有君迁树。莫
向高台望汉朝是也。按文选吴都赋注云。平仲
君迁二木。广州有之。子如瓠形。又交州记云。有
君迁树。有朝汉台。又司马温公类篇云。君迁。木
名。子如马妳。今不知何木。或云俗呼为牛妳子
者是。榕黄柞 梌〈音徒黄胆 石心 石棪〉
赤黎 水沙 水松 鸭脚樔槁 栎
锥 棕榈 水椰 楮 相思 紫荆 羊角
桂 羊矢 柯 山枣 土李 乌柿 山桃
牛耳聆 刹 桃花森 秋风竹。桃竹。即坡诗
云。已从子美识桃竹。更向安期觅枣瓜。坡自注
云。蒲涧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予始录

子美诗遗之。又志林云。桃竹叶如综。身如竹。密
节而实中。盖天成柱杖也。 芸台 石辣 蔊
萁 苦葵 白菰 瓠突图〈经志。一云浮突。即〉
苦瓜也。其味清苦。夏秋间熟。〈土人用肉蚬和煮之侑食。莙达 当风 藤菜 苦益 面菜〉
山姜荀 羊蹄 紫菜 石花 石〈发出海石〉
上 鹿 獐 麖 猿 猴 竹䶉 𤢭猪
刺猬 金钱狸 鼠 狼 豺 羚羊 熊
锯鱼昂首水面。牙如立戟。暨鱼。大者长二丈
馀。脊若锋刃。〈元一统志。或数十年一来。或一年数至。南海王庙前而退。人谓之来潮。俗谓来数则人有疫疠。鲟鳇鱼。俗呼为寻龙。惟香山古〉
镇海及南海逢村等处有之。大者或长丈馀。人
得而烹之。亦可为鲊。其骨脆美。三鯬鱼。一名鲥
〈鱼。南海志云。甘腴可爱。肉中多生横刺。楚渊林曰。吾平生有五恨。第一恨鲥鱼多骨是也。鲎。元〉
一统志云。东筦县十七都。东筦场咸水海底生。
蜑人采取货卖。壳如蓬可以为杓。尾长尺馀。足
于蟹腹。厚如绿豆。土人以为美味。 赤鱼 白
饭鱼 黄皮鱼 温鱼 笋壳鱼 金鼓鱼

针鱼 曹白 牛尾 甑箄 泥鳅 马蛟
子鱼 沙鱼 短头鱼 鱆鱼 白甲 鱼
𩹊鱼 黑鱼 山花鱼 蟹 蟹之美者一名
赤毋。其壳含而脐团。坡诗云。堪笑吴兴馋太守。
一诗换两尖团。自注云。雄之脐尖。雌之脐团。
即此也。惟盛暑盛寒时最肥。产于咸淡水之间。
有白蚬处。以其食者白蚬而已。 柁蛇〈鳝类出〉
{{双行注文|海中味佳软壳蟹〈即白 白蟹 虎蟹 宁〉
蟹 水母 独崖蚝。其味最佳新会县地名独
崖海中所产。 沙螺。一名西施舌。其味亚于香
螺。惟番禺县沙弯村所产。〈内有小蟹时出取食。螺仰食于蟹。蟹依螺而生。香螺 𧒽 龟脚螺〉
刀鞘螺 脂甲螺 鹦鹉螺 拍掌螺 红螺
马甲柱 蚝镜 瓦屋〈即蚶也。比东海者稍大。〉
蚝。元一统志云。东筦县八都。靖康场所产。其处
有蚝。因生咸水中。民户岁纳税粮。采取货卖。蚝
壳坚而肉白。稍黄。蚬。土人多嗜之。取其肉曝乾
可以致远。〈南海志云大小有三种。沙州亦有之。惟泮塘海南石头海所产者为佳。名金錂口。刘鋹时取以自奉。禁民不得采。青螺。似壳菜。口青〉

色。五色雀。其雀数十为群。各异色。生聚于罗浮。
时往来于蒲涧山间。 灰鹤 山胡 鹧鸪
乌练 翡翠 鸂鹴 榄香。东筦县茶园所产。
白木香。亦名青桂头。其水漫渍而腐者。谓之冰
𥂟头。雨浸经年凝结而坚者。谓之铁面。惟榄香
为上。即白木香珠。上有蛀孔如针眼。剔白木留
其坚实。小如鼠粪。大或如指。如榄核故名。其价
旧与银等。 蔌香 小片香 马牙香 藿香
诃子。故乾明寺有之。即今光孝。取寺中罗汉井
水与甘草和煎。乳白而甘。扁蓄 金毛狗脊
楮实子 剪草 金银花 马屁勃 天浆子
紫苑 凌霄 马兜铃 黄瓜蒌 覆盆子
百部 蜀葵子 车前子 薏苡仁 紫金牛
史君子 麦门冬 金罂子随风子 诃黎勒
吊藤 仙人肝 葳灵仙 芸台子 荜薢
续断 接骨草 紫背草 贯众 木馒头
海蛤 海螵蛸 海藻 郁金草〈俗名姜黄南〉
海志书序。九丘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
所谓风土物产也。天地间东西南北。风气不同。
物产亦异。故南人不识驼。北人不识象。杜鹃至

洛。识者以为怪。鸲鹆巢鲁。当时以为妖。橘踰淮
而为枳。梅南落而北开其气殊。其产亦殊也。广
东南边大海。控引诸蕃。西通牂牁接连巴蜀。北
限庾岭。东界闽瓯。或产于风土之宜。或来自异
国之远。皆聚于广州。所以名花异果。珍禽奇兽
犀珠象贝。有中州所无者。汉志云。粤地处近海。
多犀象珠玑银铜玳瑁之凑。谓其自远方来也。
桂海虞衡志又。云。世传南果以子名者百二十。
半是山野间木实猿狙之所甘。人强名以果。
故不能尽识。其馀飞潜动植之类似此者多。不
独草木为然也。今分门析类。条列于后。 粳
糯 秥 粟 麦 豆 脂麻 稻 纱 葛
布珠。来自舶上。土产不多。刘汉时置媚川都以
采之。至宋而废。归附后。元贞元年屯门寨巡检
刘进程张圭建言。东管县地面大步海内生产
鸦螺珍珠。又张圭续言。本县地名后海龙岐及
青螺角荔枝庄共二十三处。亦有珠母螺出产。
省府委官相视采涝。及采到产珠鸦螺树。鸦螺
壳。各取珠子进呈去讫。定议三年一次。于六月
七月采捞。所得多寡。初无定数。大德四年。续有

侯福建言。东管县东名横洲共十处。出产珠颗。
现行委官依例相视采涝。 桑螵蛸 木通
桑白皮 白芷 萹蓄 桔梗 荜拨 独活
五加皮 楮实子 象斗 五倍子 山栀子
木鳖 五味子 青箱子 紫柏花 地黄
乾姜 乾葛 山茨菰 地骨皮 蓖麻子
槐角子 白萹豆 紫河车草 石莲子 天
南星 白及 白敛 白牵牛 黄花母 樟
柳眼 香花子 草牛膝 甜亭苈 鹿茸
乌朱砂叶 紫茸 云母石 胡蔓草 海牛
海马 海藻 石决明 石蟹 石蛇 石燕
子 蚧蚧〈岁贡七十对赤足蜈蚣 红娘子〉
班猫 水蛭 肓虫 昆布 珊瑚花。经略程
师孟诗云。珊瑚花发客疑贞。是也。 泡花。或名
柚花。春暮夏初开。蕊圆白。既拆似茶花。气极清
芬。 史君子花。蔓生。一簇至一二十葩。轻盈似
海棠。红白。间开。 佛桑花。花与朱槿稍似。叶如
黄桑差小。州人呼为小牡丹。其色殷红。大如盏。
又有水红者颇佳。四时皆有花。东坡诗云。艳艳
烧空红佛桑。是也。 朱槿花。一名木槿。诗云。颜

如蕣英。是也。其色不一。或紫或白。或水红者春
夏盛开。惟单台者朝开暮落。 刺桐花。殷红如
木绵花。树枝皆生刺。故名。朱馀庆诗云。经冬来
往不踏雪。半在刺柯花下行。 金盏 金沙
金凤 金钱 木香 丽香 胜香 阇提
芙蓉 密友 蜀葵 蜡梅 大笑 小笑
萱草 竹仙 鸡冠 金菊 指甲 豆蔻
御柳 木犀 杜鹃 海棠 罗汉 紫绦
紫薇 梅堆 白薇 寒蝉 春花 莺粟
木锦 鸡头 石竹 惜银红 玉绣毬 佛
头菊 胡蝶菊 剪春罗 滴滴金 醉杨妃
寸寸锦 玉留春 金灯 玉籫 乾莲 金
莲 黄淡露头 碧桃 锦李 丙桃 绯桃
红梅 柳桃 奴仙 素馨菊 映山红 一
丈红 千叶石榴 蕙 重瓣蜀葵柑子。有源
柑。银柑。有馒头柑。以其小尖如馒头。香味不减
温柑。 御果园共二处。栽植里木树大小共八
百株。大德七年罢贡。 桃 梨 茅栗 藕
菱 茨菰 橙橘 金橘 石榴 卢橘 水
瓮子 古买子 罗蒡子 蒲萄子 茅锥子

西瓜。按五代史云。胡峤为萧翰掌书记。随翰入
契丹。得契丹破回纥时种。以牛粪覆棚而种之。
大如中国冬瓜。其味甘因名。广州自至元归附。
后有此种。其实圆碧而外坚。其子有三色。黄
红黑。北客云。瓜凉可止烦渴。过食不为害。其仁
甘温。今岭南在在有之。遂为土产。 合子瓜
鸭青瓜 香瓜 王瓜 金瓜 银瓜 杨梅
〈番禺县有 桧 槐 樟 桐 石盐 皂角〉
山柏 黄杨 桑 枫 檀 柳 松 鹤膝
多枝 笼葱 葸藦 单 班 紫 猫头
苦 筋  黄陶 芦 石 大头 金丝
绿 芥 菘 蔓青 芥蓝 莼 地黄 萝
卜 波菱 荇 莴苣 香菜 蕨 荠 楮
杞 茄 黄菰 冬瓜 蕈 芋 菌 茭笋
瓮 猫头笋 圣笋 白菜 白𦰰甜菜
胡荽 鹅肠 竹菜 象 豹 麂 倒鼻
白面毡 白鼠 猩猩 麈 马 骡 驴
牛 羊 猪 鸡 鹅 犬 鸭 猫 潮鸡。
小于常鸡而颈短。潮至则鸣。李德裕诗曰。五月
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余靖诗曰。客听

潮鸡迷早夜。人瞻飓母识阴晴。 白雀。番禺县
杂记云。菖蒲观有二白雀。相传见之数百年矣。
鹳 竹鸡 画眉 留春莺 槟榔雀 夜鸣
鸡 鸥 鵁鶄{{双行注文|鹁鸽 鹊〈 乌鸦 鸠 白项鸦〉
啄木 伯劳 燕 鹰 鹘 绣眼 野鸭
鹌鹑 鶽 鹭 鸡 白头 青钱 鸲鹆
水族 天地中间。海为最钜。资生之物。厥族惟
错。其洪纤巨细。千态万状。虽尔雅有不能尽其
网罗。山海经亦不能极其形容也。今以世常见
人常食者录于左。 暨鱼。大者长二丈馀。脊若
锋刃。时至南海王庙前而退。人谓之来朝。或数
十年一来。或一年数至。俗谓来数。则人有疫疾。
景定壬戌冬尝过州境。数十成群。至三江口而
返。 鼋 鼍 鼊 龟 鳖 苍鱼 腰带鱼
沙钻鱼 蓝刀鱼 石头鱼 白春鱼 庵鱼
比目鱼 鲇鱼 斑鱼 螗虱鱼 河豚鱼
一名鲍鱼 鱲鱼 鲈鱼 鳡鱼 鳊鱼 赤
赖鱼 鳝鱼 亟鱼 黄鱼 绵鱼 锦蒲鱼
三珠鱼 白虾 涌虾 铁虾 五须虾 长
气虾 水鸡 蛙

元一统志盐场。 静康太宁东筦三场。海南黄
田归德三栅并在东管县。海晏都斛矬峒三处。
旧有博劳怀宁金斗三场。在新会县。九围二里
内五常棋鞠大字围四处并在香山。今并属本
道转运盐使司。 明珠。大贝文犀。玳瑁。沉香。大
甲。碎龟。 出自海南诸番而辐凑于五羊。韩愈
送郑尚书序。亦云。然所上图册。亦与海南志同。
茶诸县并出。 枇杷叶 榄木 梓木以上南
海县有。土瓜{{双行注文|新会县有。 莲〈郡郭有。 梨𥣛子〉
{{双行注文|番禺南海出。蔗〈番禺南海东筦有。乡村人煎汁为沙糖。工制虽不逮蜀。汉川为狮子形而过柳〉
{{双行注文|城也。 甜瓜〈南海番禺新会皆有。郡人谓南汉〉
{{双行注文|时种。熟进贡为御爱瓜。何首乌〈番禺南海清远〉
{{双行注文|新会增城并有。楠木 薄荷{{双行注文|增城县出菖蒲〈南海东管增城并有。槐花子 黄花子 黄莺〉
缩沙〈番禺南海诸山皆有。郡人待其苗长取以充食。熟汤饮之甚香。 莺粟子 黑牵牛 蛇〉
床子 苦练子 芦菔 穿山甲〈以上州县并〉
出。 山药〈即薯蓣也。番禺东莞清远新会增城〉
并出。 三赖子〈番禺南海东管并出。 香附子〉

茱莄{{双行注文|南海增城并出。 白盖〈番禺东筦清远南〉
{{双行注文|海新会并出。蒌〈州县皆有。左太冲吴都赋云。东风扶留。五臣注云。扶留。藤也。缘木而生。味辛辣。破之长寸许。以蛤石灰与槟榔并咀之。以避瘴气。寰宇记云。蒲蒌藤可以造酒。又有五色藤。药有昆崙犀。篱头母度洛崖。又有甜娘。乌龟叶。五劳草。鸡头根。双箸木叶皆可造酒。山丹花〉
紫笑花 仙鹤花 遥怜花〈番禺南海清远并〉
{{双行注文|有。 蔷薇花〈南海清远新会增城并有。州人多以渍水造龙涎香饼。及香珠。 荼蘼花 寒梅〉
花 山茶花〈新会县出 蜜桶子 乌桕树〉
水柳木 枸杞 水瓜 蒲突 鹅眼茱 秃
菜 荞子 笋 芹 百叶〈番禺南海东筦新〉
会香山并出。 麋番禺南海东筦出。 羊番禺
南海出。 野猪 狸〈番禺南海东筦香山并有〉
兔{{双行注文|南海县出。 獭〈南海东筦省。土产有水马皮。〉
鸬鹚 白鹇 骨鸡 雉鸡〈东筦香山南海番〉
{{双行注文|禺并出。 山乌〈即山胡也。清远新会并有。仙鹤〉
番禺东筦香山并有。 琢螺 蛤蜊〈一名车马〉
车螯 丝蚶 猎涉 马蹄螺 蟛𧑅〈白者佳〉

鲫鱼〈南海县出 鞋底鱼 鬐撒鱼 坦壳鱼〉
{{双行注文|南海东管香山并有。 䲓鱼〈南海香山并有。土〉
{{双行注文|产有鲛鱼皮。 银鱼〈亦名曰白饭鱼。东筦南海〉
并有。 鲚鱼 蚶 艇鱼〈香山县出。 鳝〉
细凤尾鱼 郡县志沉香 甲香 詹糖香
石斛 龟壳 鼊皮 水马 藤簟〈以上并贡。其他土产非一。更不详录。汉志云。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民有五畜。山多尘麋。曾巩送李柳州材序。言粤地物产之美。果有荔枝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太平寰宇〉
记鲛鱼皮柑子。续南越志云。罗浮山有御国甘
子。唐玄宗幸蜀。子乃不生。德宗幸梁。亦不实。僖
宗狩蜀。花实皆无。树亦枯萃。草有 大千金
小千金 守房郎 千里回 万里忆 蕃人
香 药有 昆崙犀 篱头母 渡洛崖 造
酒草药有 甜娘 蒲蒌藤 乌龟叶 五劳
草 鸡头根 双箸木叶 花有 仙鹤 遥
怜 向日莲 红末利 紫水焦 白末利
南海一隅。虽无积雪。秋凉亦有微霜。货殖鱼𥂭。

自古尤多。滕脩为广州刺史。得虾鱼须。长四丈
四尺。 五色藤簟 席。蕃舶方舆胜览𥂭洪迈
〈仓记。吾州南肘大海。厥土广卤。牢盆取赢百〉
{{双行注文|他郡。 珠香 犀 象〈见韩愈送郑尚书序云〉
{{双行注文|云。 九熟稻〈枹朴子曰。南海有九熟之稻。 连〉
州物产湟川志金冗。在连山上吉溪。旧剖凫鸭
腹间有之。俚语乍富人。必曰连山鸭。肚有金。言
其内有所储也。今陶者无所得。民亦贫窘。银坑。
同官场大宝岭。元鱼场赤岩二处。元符崇宁间
烹炉纷集。逐未者众。𥪔地之藏比其罄也。敛绪
馀而覆烹之。焚林竭泽。今不可得而再矣。〈二场并废钖坑二。一曰潭源。距城九十里。一曰黄土〉
塘。距城一百里。二坑俱在奉化乡。近矿希少。厥
直日增。铅。旧出元鱼场。今亦废。 铁坑。图经载
采披蓬冈二坑。 翠民。出下卢江岸。可作碑。出
于山者燥而易得。出于水者润而难求。 五榖
早稻{{双行注文|俗谓百日早 红稻 白稻 八月稻〈迟稻纯白 粳禾 糯禾 粳粟 糯粟 黄麻〉
黑麻 绿豆 赤小豆 乌豆〈大小各种紫豆〉
白豆 麦不种 青芥 紫芥 白菜 萝卜

莙荙 菠薐 茼蒿 莴苣 苦荬 茄 苋
芸 薹 枸杞 香菜 辣蓼 蒜 蕈 荇
春不老 桑麻 柘桑{{双行注文|养大蚕黄桑养〈小蚕蕉为絺绤。葛同右农家各赡其用。不售他境。内纻〉
布稍精密者岁贡于朝。 金钱 地棠 水仙
酴醾 蔷薇 一丈红 绣带 真珠 长春
{{双行注文|一名月桂海棠〈垂丝石葱 萱草 瑞香 麝〉
脐 玉廷春〈一名醉杨妃 棠凤尾 鸡冠〉
碧桃 鸳鸯桃 绯花 百合 千叶石榴红
白各种 莲〈红白双头 蜀葵 刺桐 本犀〉
含笑 素馨 茉莉 芙蓉 白菊 黄菊
万点金 佛头菊 腊梅 小梅 雪梅 千
叶梅 青梅 杏梅 横枝李 牛心李 黄
管李 樱桃 枇杷 杨梅 金桃 红桃
青消梨 鹅梨 金𣛎梨 密梨 菱角 藕
林檎 荔枝{{双行注文|阳山 龙眼〈阳山 金瓜 楂〉
毛豆 角豆 扁豆 栗 榛 山蒲萄 橄
榄 锥子 乳柑 面柑 香橼 山药 茨
菇 甘蔗 蕉子 香橙 柚 橘〈颗大味甘比诸处殊胜连山钟乳 石斛 自然铜 蜜〉

陀僧 无名异 生地黄 紫苏子 香附子
天门冬 麦门冬 槐花 槐角 松节 佛
指甲 桑寄生 黄精 远志 金银花草
蜀葵〈花子叶皆入药菱消花 当归 樟柳眼〉
菊花 牛膝 卷柏 独活 黄连 沙参
决明子 丹参 续断 杜黄蓍 五味子
蛇床子 茵陈蒿 旋覆花 葛根 前胡
元参 狗脊 荜薢 通草 百合 苦参
紫参 仙灵脾 牡丹 芍药 百部 莎草
艾 海藻 莳罗 茅香 青黛 荜拨 史
君子 补骨脂 水萍 桔梗 亭𢟍 芫花
藜芦 羊蹄草 常山 苧根 夏枯草 刘
寄奴 荜麻子 白附子 骨碎补 葳灵仙
鹤虱 五倍子 仙茅 茯苓 蔓荆 枫脂
五加皮 山茱萸 吴茱萸 蓁皮 栀子
食茱萸 桑白皮 天竺黄 皇荚 郁李仁
穿山甲 木鳖子 鳖甲 白胶香 羚羊角
虎骨 狸骨 乌蛇 白僵蚕 白花蛇 蜈
蚣 斑猫 苦荬 莱蕧〈一名萝卜 松芥〉
苜蓿 蓼 蒜 韭 薤 苦瓠 水靳

芸薹 夜明砂 金星草 乌豆 赤小豆
蛤粉 乾莲房 露蜂房 藕节 蓬莱述
冬瓜 白扁豆 乾莲肉郡县志官桂 白纻
{{双行注文|布贡方舆胜览石镜乳〈刘禹锡记。山秀而宣。灵液渗漉。故石镜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铢。纻蕉刘禹锡记。原鲜而膴。卉物柔泽。故纻蕉为王〉
{{双行注文|服贵。岁贡十笥。 林富桂桧〈同上云云。士宜陶〉
旊。故候居以壮闻。石侔琅玕。水孕金碧。故境以
丽闻。元一统志丹竹 苦竹 枫木 榬木以
上本州连山县有
阳山县湟川图志铁在县东五十里出宝山前。
元系坑首周子贵自行煽炼。认办课程。自壬辰
离乱后荒废。洪武二年。周宗仁等赴官供报。认
办课程三千丈。洪武五年。知县郭进赴省府计
禀。增办铁货一十万斤。洪武六年。蒙省府为讲
究铁冶事。随地之利。分置炉冶一十五处。签点
坑夫一千名。博士一十名。每岁烧办生铁七十
馀万斤解官。 锡坑在浦下里。离县一百五十
里。系坑夫成吉兴自行陶取。锡课每岁认办课
钱二千文解官。 信石在县东儒归里。地名东

大山。铜坑即今信坑也。离县一百五十里。自前
代荒废。洪武五年累蒙省府委官设法作铜货。
煽炼不成委系石。每岁认纳课钱二千丈解
官。 芦甘石。在东奉里。离县一百五十里。系本
处住民蔡丙德认办课程钱六百文解官。
香薷 南星 半夏 何首乌 木贼 木通
黑牵牛 黄柏皮 苍耳 紫苏 车前草
香附子 柚子 榛子 西瓜 黄瓜 梅子
柿子 桃 李 栗 枣 楂 梨 橙菜
芥菜 茄子 韭菜 葱 蒜 姜 苦瓜
苋菜 茼蒿 胡荽 莴苣 苦荬菜 豆
糯粳粘 粟 虎 鹿 山猪 𧲣狼
猴 画眉 鹁鸠 鸦 雀 鹧鸪 雉鸡
土贡
南海志任土作贡。其来尚矣。尊君之义。人心所
同。广为禹迹所奄。杨州之地。厥篚织具厥包橘
柚。载之禹贡。𢟍𢟍可稽。汉初赵佗因陆贾使回
献白璧一双。翠鸟千。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
十双。此一时事也。后汉岁献龙眼荔枝。十里一
置。五里一堠。和帝元兴元年。临武长唐羌上书

谏上。帝下诏敕太官勿受献。由是遂省。宋武帝
时。州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帝恶其精丽劳民。
付有司弹劾以布还。并制岭南禁作此布。唐制
州贡。银。藤。簟。竹席。荔枝。鼊皮。鳖甲。蚺蛇胆。石斛。
沉香。甲香。詹糖香。宋太平兴国八年诏曰。广州
岁贡藤。每斤去皴粗中用者才三两。自取堪用
者。无使负重致远。匮民力焉。又九域志所载土
贡。沉香一十斤。甲香三斤。詹糖香石斛各二斤。
龟壳水马各二十枚。鼊皮二领。被悉除之。圣
朝不贵异物进贡。所供药物而已。上无玩好之
需。下无劳顿之扰。其视十里走红尘者。相去有
间矣。今以进献物色。具载于后。
番禺县藿香五十斤。 广茂一百斤。又名青姜
诃子五十斤。 随风子一斤。 史君子二十斤。
南海县龙眼子二斤。 桄榔子一斤。 史君子
三十斤。 姜黄二十斤。 香山县蛤蚧七十对。
九域志白纻布一十匹。 钟乳〈原本缺斤。舶货诸蕃国附南海志货通狮子国。昌黎尝有是诗〉
矣。山海为天地宝藏。珍货从出。有中国之所无。
风化既通梯杭交集。以此之有。易彼之无。古人

贸通之良法也。广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
实为外府。岛夷诸国名不可殚。前志所载者四
十馀。 圣朝奄有四海。尽日月出入之地。无不
奉珍效贡。稽颡称臣。故人山兽之奇。龙珠犀
贝之异。莫不充储于 内府。畜玩于上林。其来
者视昔有加焉。而珍货之盛。亦倍于前志之所
书者。今录其可名之国。附于舶货之后。 宝物
象牙 犀角 鹤顶 真珠 珊瑚 碧甸子
翠毛 龟筒 玳瑁 布疋 白番布 花番
布 草布 剪绒单 剪毛单 香货 沉香
速香 黄熟香 打拍香 暗八香 占城
粗熟 乌香 奇楠香 降香 戎香 檀香
蔷薇水 乳香 金颜香 药物 脑子 阿
魏 没药 胡椒 丁香 肉子豆𦸅 白豆
𦸅 豆𦸅花 乌爹泥 茴香 硫黄 血竭
木香 荜拨 木兰皮 番白芷 雄黄 苏
合油 荜澄茄 诸木 苏木 射木 乌木
红柴 皮货 沙鱼皮 皮席 皮枕头 七
鳞皮 牛蹄角 白牛蹄 杂物 黄蜡 风
油子 紫梗 磨末 草珠 花白纸 藤席

藤棒 子 孔雀毛 大青 鹦鹉 螺壳
巴淡子
诸蕃国 交趾国管 团山 吉柴 占城国
管 坭越 乌里 旧州 新州 古望 民
曈眬 宾曈眬 真腊国管 真里富 登流
眉 蒲甘 茸里 罗斛国 暹国管 上水
速孤底 单马令国管 小西洋 日啰亭
达剌希 崧古啰 凌牙苏家 沙里 佛啰
官 吉兰丹 晏头 丁伽芦 迫嘉 朋亨
口兰丹三佛齐国小西洋 龙牙山 龙牙门
便塾 榄邦 棚加 不理东 监篦 哑鲁
亭停 不刺 无思忻 深没陀罗 南无里
不斯麻 细兰 没里琶都 宾撮 东洋佛
坭国管小东洋 麻里芦 麻叶 美昆 蒲
端 苏录 沙胡重 哑陈 麻拿啰奴 文
杜陵 单重布啰国管大东洋 论杜 三亚
思 沙啰沟 塔不辛地 沙棚沟 涂离
遍奴忻 勿里心 王琶华 都芦辛 啰帏
西夷涂 质黎 故梅 讫丁银 呼芦漫头
琶设 故提 频底贤 孟嘉尖 乌谭麻

苏华公 文鲁古 盟崖 𥂟檀 阇婆国管
大东洋 孙绦 陀杂 白花湾 淡墨 熙
宁 啰心 重伽芦 不直千 陀达 蒲𥂟
布提 不者啰于 打工 琶离 故鸾 火
山 地漫 南毗马八儿国 细蓝 伽一勿
里法丹 差里野括 拨的侄古打林 大故
蓝国 差里也国 政期离国 胡荼辣国
禧里弗丹 宾陀兰纳 迫加鲁 盟哥鲁
条培 靼拿 阔里抹思 加刺都 拔肥
涂拂 毗沙弗丹 哑靼 鹏茄啰 记施
麻啰华 弼施啰 麻加里 白达 层拔
赡思 弼琶啰 勿斯离 勿拔 芦眉 瓮
蛮 弗蓝 黑加鲁 默茄 茶弼沙 吉慈

坑冶
郡县志香山县铁坑。在县南七十里。湟川志阳
山县牛坑。在
县界去县四十五里出铁。
连山县铁坑。在县西北一百里。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九百七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
学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侍读臣王希烈
书写儒士臣吕呜瑞
圈点监生臣敖河
臣孙世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