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四五九 第 x 页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百五十九 四济
礼〈诗文四唐孟浩然诗送桓子之郢成礼 闻君驰綵骑。蹀躞指荆衡。为爱潘杨好。言过鄢郢城。搮梅诗已赠。奠雁礼将行。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沈佺期诗送洛州萧司兵谒兄还赴洛成礼 棠秋日光辉。高襟应序归。来成鸿雁聚。去作凤凰飞。细草承轻传。惊花惨别衣。灞亭春有酒。岐路惜芳菲。权载之集县君赴兴庆宫朝贺载之奉行册礼因书即事 合卺交欢二十年。今朝比翼共朝天。风传漏刻香车度。日照旌旗綵仗鲜。顾我华簪鸣玉佩。看君盛服耀金钿。相期偕老宜家处。鹤发鱼轩更可怜。黄滔御史集翁文尧以美𤵜暂滞令公大王益得异礼观今日宠侍之盛辄成一章 滋赋诚文侯李盛。终求一袭锦衣难。如何两度还州里。兼借乡人更剩观。林郑在举场日时曰时赋鱼文中外相奖。王真白灵溪集礼聂先生新安重围先生能通两军之好及城开民皆复全也 李白辞翰苑。前山寻隐沦。不遇采芝翁。满洞惟白云。李白著日曾于此山寻许宣平先生不遇。我来礼先生。得与龟鹤亲。学道须有缘。始逢天上人。四皓安汉室。先生存歙民。阴功数已满。自合成天真。如何未上升。应待玉皇迎。我愿去浮名。随师归三清。宋邹浩道乡先生集元礼 来往憧憧多故人。几能于此款柴门。红莲绿水还初兴。青草黄茅得细论。陡觉炎氛开日月。坐令爽气满乾坤。匪朝恩锡归田去。只恐烦君费酒樽。徐安国西窗集赞庆春日礼成 遥想称觞御桶前。千官仪术列星躔。九州四海皆和气。万岁三呼不浪传。乐奏萧韶彰舜德。酒倾醾露饮尧年。遐方莫恨清光远。伫庆恩波洽普天。𡊮蒙斋诗送番易程令出乡行古问百年礼 黄柏冈前百岁翁。婆娑终日酒杯中。此行得得烦君问。荒政如今惬老农。太山雅咏古澶真常子李志常代行礼毕醮罢题 历世干戈百战馀。束渐徐兖已无虞。德音元自新天子。祀礼重申古帝谟。灵岳载瞻祈圣寿。神明思格为民苏。默知人事皆天意。祈祷齐诚代国输。豫章熊朋来集礼记叹三十韵乙卯戊千两科。并无礼记进士。江浙江西乡试。亦废此经。后皇启文运。贤能献大比。扶起紫阳翁。四书入程试。人各通一经。术业有专治。诏条炯日月。期以五经备。云何吏弗虔。去一仅收四。初科或偶缺。次举遂为例。洪杭辄效尤。乡试已摈弃。可怜遇冬烘。并不与秋计。至今进士录。年年缺礼记。礼生请改业。看榜成憔悴。五𦀰道同归。礼乐实用世。安石废其𦀰。紫阳屡叹喟。欲设三礼科。具在贡举例。今廑存小戴。不售方抱意。此𦀰本难明。识字亦未易。汉年博士读。郑注每窃咥。回冗卢书愁。后汉卢植传植上书言礼记特多回冗棼丝孔疏譬。由来士鲜习。甚少曰鲜息浅切即鲜字见程氏遗书劝之犹不𦰟。方当设科初。岂堪连弃置。专门自此绝。于世颇开系。唐贤有杨玚深忧礼乐坠。奏言此孤𦀰。举子罕习肄。欲于取士时。奖劝示优异。今岂之此贤。礼𦀰已扫地。河南屹墙仞。上蔡乃高第。蔡人习礼鲜。戴记决料例。先生曰不然。是心亦足愧。决科那能必。入道可专志。礼仪待人行。身名杓馀事。作诗劝同枹。去礼非诏意。元曹伯启汉泉集众御史议行肃答之礼。宴集公堂。仆预宾主。无绝长补经之艺。虑养小失大之讥。口号录呈正臣诸公。 伤廉伤惠两皆难成始成终耐岁寒有往有来方是礼。非宾非主意何如。童蒙诗训礼 王敬斯为礼。系文总是仪礼仪虽欲辩。内外不相离。 礼乐本一体。休将两处求。不知缘炎序。无节易伤流。 礼记 汉儒同补缀。礼乐井成书。大学中庸传。分明孔氏馀。 周礼 姬旦规摹远。周官制度详。八家同一井。六职统多方。孔子家语夫。礼之所以兴。众人之所以治也礼之所以废。众人之所以乱也。日巧之室则有隩于到反阼。言曰巧竹室必有隩阼之住。室西南隅谓之隩。阼阶也。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并随。主则有列序古之义也。室而无隩阼。则乱于堂室矣。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乱于席上之次第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上矣。行而无并随。则乱于阶涂矣。升阶涂无并随则阶涂乱。列而无次序。则乱于著矣。著所主之位也。门屏之间谓之著也。昔者明王圣人辩贵贱长。幼。正男女内外。序亲疏远近。而莫敢相踰越者。皆由此涂出也。 子夏问篇。孔子曰。故礼者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异。不丰不杀。称其义以为之宜。故曰。我战则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三恕篇。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孔子曰。父有争子。不陷无礼。故子从父命。奚讵为孝。 贤君篇。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戾。则民寿矣。 庙制篇。卫将军文子将立三军之庙于其家。使子兼访于孔子。子曰。公庙设于私家。非古礼之所及。吾弗知。 致思篇。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曰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马。颜回对曰。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刑政篇。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事导民。以刑禁之。 礼运篇。孔子兴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达于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礼。何也。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也。吾舍鲁何适。夫鲁之郊及禘皆非礼。周公其已衰矣。祀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后。周公摄政致太平。而与天子同是礼也。 五刑解篇。冉有问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不孝者生于不仁。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弑上者。生于不义。朝。聘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义必明则民不犯斗。变者生于相陵。相陵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淫乱者生于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则夫妇失义。婚礼聘享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 入官篇。子张间入官于孔子。子曰。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鱼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其君也。生而不能正其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𣩵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 六本篇。孔子曰。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哀公问政篇。哀公问于孔子。孔子对曰。礼者。政之本也。 在厄篇。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焉。郊问篇。定公问于孔子。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则受祖于庙。而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斿。龙章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服衮以临燔柴。载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是以君子无敢轻议于礼者也。国语礼所以正民也 公子重耳。礼以纪政国之常也。 奉义顺。则谓之礼。礼世不续有蛮荆之虞。注农朝。聘之礼。不得继世续前人之职。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礼明恭俭以导之。 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不亦可乎。周室既卑。诸侯大夫失礼于天子。左传隐公七年眷。同盟称名。继好息民。谓之礼经。注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礼经也。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曰不书于策。明礼经皆当书于策。 疏此为礼之常法丘明意言周公谓之。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生之礼举之。栖以太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 庄公二十三年。礼所以整民也。 僖公七年。管仲曰。子父不奸谓之礼。子父不相奸犯。是谓有礼。奸。音千。文公七年。晋却缺言于赵宣子。曰。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弗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榖。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使睦者歌君子乎。宣子说。之。 成公十六年。申叔时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注人皆如礼。则顺时动不妾。信以守物。 昭公二年。曰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劝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二十五年。公孙于齐。次于杨州。齐侯唁公于野井。礼也。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定公十五年。子贡曰。大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榖梁传注礼以饰情。情疏则礼略。战国策赵武灵王曰。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韩诗外传礼者。首天地之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是也。礼然而然。是情安于礼也。师云而云。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也。则是君子之道言。中伦行中理。天下顺矣。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山林茂盛。则禽兽归之。礼义修明。则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扶身。则贵名自扬。天下愿焉。令竹禁止。而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此之谓矣。 传曰。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臣子之恩薄。则背死亡生者众。小雅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礼稽命徵礼之动摇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上下和洽则物兽如其性命。德礼之制。泽谷之中有赤乌。白玉。赤蛇。赤龙。赤木。白泉。生出饮酌之。使寿长。春秋说题辞礼者。体也。人情有哀乐。五行有兴灭。故立乡饮之礼。终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体。王者行礼。得天中和。牛居天中而有威仪。王者法而备之。足亦得天之中和也。礼得。则天下咸得厥宜。阴阳滋液。万物调。四时和。动静常用。不可须臾惰也。 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推弘动作。与外同苞。阴阳俯仰。进退以度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是故。三王之礼。味皆尚甘。声皆尚和。处其身所以常自渐于天地之道。其道同类一。气之辩也。史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榖礼容。 商君传。三代不同礼而王。 叙传。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情通王道。儒林传。董仲舒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西汉书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也。 文帝纪。十五年。修名山大川。尝祀而绝者。有司以岁时致礼。 贾谊。传。夫礼者。禁于木然之前。而所以为生难知也。贵绝恶于奉萌。而起教于微眇。 韩安国传。王恢曰。五帝不相袭礼。非故相反也。各因时宜也。匡衡传。五帝不同礼。 武帝诏。五帝不相复礼。 武帝赞。稽古礼文之事。犹有阙焉。 公孙弘传。弘对策曰。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生杀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尝设施不可废也。宣帝纪。诏曰。五帝三王。礼所不施。不及于政。 五凤二年。诏夫婚姻之礼。人之大伦者。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其所以导民也。 甘露二年。有司曰。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刘歆。传。孝武颇有诗礼先师。 董仲舒。传。布德主礼以导之 元帝纪。竟宁五年诏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艺文志。六艺之文。礼以明体。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也。 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行之以礼逊。礼以明体明白著故无训也 礼十三家。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白虎道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明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宗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明有亲也。 礼以防淫逸。节其侈费也。 所以作礼乐者。乐以象天礼以法地。 夫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宾鬼神。序上下之道也。 礼者。盛不足节有馀。使凶年不俭。丰年不奢。贫富不相悬也。魏书杜恕传。礼者。万物之体也。荀爽疏。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晋书江惇传。君子立。行应言。依礼而动。隐显殊途。未有不傍礼教者也。 王导表人伦之正。在乎设庠序。庠序设而五教明。德礼洽通。则彝伦攸叙有耻且格南文宋裴昭明议。虎豹虽文。而徵礼所不言。熊罴虽吉。而婚礼所不及。圭璋虽美。或为用各异。唐书太宗纪。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节之以礼。 魏徵陈书曰。臣闻为国基于德礼。保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情。德礼行则远者来格。故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斯须废也。 韦绦传。礼者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孝子情深。物类无限。贵贱差降。不可相越。 崔祐甫传。常衮曰。礼非天降地出。人情而已淮汜论训贤者立礼。不肖者拘焉。传道精语礼乐凡二十条濂溪论礼先而乐后。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于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明道论礼乐在进反。 礼乐只在进反之间。便得性情之正。遗书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同上伊川论乐所以节礼。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𦀰说是物皆具礼乐 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如置此两𠋣。一不正。仗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又如贼盗至为不道。然亦有礼乐。盖必有总属必相听顺。乃能为资。不然。则叛乱无统。不能一日相聚而为盗也。礼乐无处无之。学者要须识得。 礼乐为治之法礼乐。治之法也。放郑声。远佞人。法外意也。 论正理不可失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并同上礼是序。乐是和。 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遗书晦庵礼乐以成教化。 礼乐所以成教化。而兵刑辅之。当唐虞之时。礼乐之官祈为二。兵荆之官合为一。详略之意可见。 古人详于礼乐 古人详于礼乐之事。当时自有一种书。后世不得而见。 礼乐胜则离。流问礼胜则离。乐胜则流。既云离流。则不特谓之胜。礼乐已不在矣。曰不必如此。说。正好就胜字上看。不可云礼乐已无也。 礼乐鬼神之会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礼乐是可见底。鬼神是不可见底。礼是收缩节约底便是鬼。乐是发杨底便是神。故云人者。鬼神之会。说得自好。又云至爱则存。至确则著。亦说得好。 乐章德礼报情 乐乐其所自生。礼反其所自始。亦似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是和气从中间直出。无所待于外。礼却是始初有这意思。外面却做一个节文抵。当他。虽曰人作。然元不鲁杜撰。缘他本自有这意思。方做得出耳。故下文云。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如何是章德。先生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是章著其中之德也。横梁说乐则得其所乐。即是乐也。更何所侍。是乐。其所自成。说得亦好。只是乐其所自成。与其所自成。与乐其所自生。用字不同耳。 礼乐之本则一 问乐记穷本知变。乐之情也。如五音六律。相生无穷之类。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如品藻节文之不可淆乱之类否。先生曰。也不消如此分。这两个只是一件。礼之诚。便是乐之本。乐之本。便是礼之诚。若细分之。则乐只是个一体周流底物。礼是两间相对著诚与伪底物。乐则相生相。畏。其燮无穷。礼则相刑相剋。以此剋彼。乐则如昼夜之循环。阴阳之阖辟。礼则如明暗向。背。论其本则皆出于一。只是礼则有诚有伪。须以诚克去伪则诚若。乐则穷本之燮极到本原处。而其变无穷。所以乐记说内外异同。只管翻来覆去相对说。人问降兴上下之神。而疑是精粗之体。是一句说礼。一句说乐否。先生曰。不消如此分。礼也能降兴上下之神。如祭肝祭心之类也。 礼乐性情之正 问礼乐只在进反之间。便得性情之正。何也。曰记得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礼如凡事俭约。如收俭恭敬便是减。须当着力向前去做是进。故以进为文。乐如歌咏和乐便是盈。须当立个节制。和而不流是反。故以反为文。礼减而却进前去。乐盈而却退后来。便是得性情之正。诸儒注说之详 礼记有王肃注煞好。太史公书载乐记全文。注寀兼有得王肃及郑氏注。觉得好。如陆农师礼象。陈用之礼书。亦诙传。陈氏胜陆氏。如后世礼乐全不足取。但诸儒议礼。颇有妙处。此不可废。当别类作一书。六朝人多是精于礼。必竟当时此学。自专门名家。朝廷有礼事。便用此等人议之。如今别法官。只除用试大法人做。如本生父母。事却在隋书刘子冀传。江西有士人方庭坚。引起今言者。得以引用。并同上南轩敬和礼乐之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此圣人使人知礼乐之原也。不仁之人虽欲为礼乐。其如礼乐何。盖是心存而后敬与和坐马。礼乐之所由兴也。论语解礼乐相为体用 礼乐分而言之。则为体为用相须相成。合而言之。本一而已矣。文集东莱礼乐有序有和 礼乐不可斯须𡸁身。凡有序而和。则为礼乐。夫其所以然者。何欤。不仁则礼乐息尖。礼乐只是存养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只是存养。同上礼凡三十五条明道礼孰为大。时为大。 伊川物蓄然后有礼。 物蓄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夫物之聚。则有大小之别。高下之等。美恶之分。是物蓄然后有礼也。易传小失入于夷狄后世人礼全废。小失则入于夷狄。大失则入于禽兽。 再失则为禽兽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初恐人入于禽兽也。故于春秋之法极谨严。中国而用夷狄礼。则便夷狄之。 礼制不可踰僣 古者。冠昏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逾僣。故财用易给而民有常心。今礼制未脩。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踰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饰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攘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争乱之道也。 横渠不敬则礼不行 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论礼直挠和乐 礼直斯清。挠斯昏。和斯利。乐斯安。并正蒙南轩论天则不可踰礼者天则之不可踰者也。本乎笃敬而发见于三千三百之目者。皆礼也 论礼有理有文 伊川先生曰。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程子之意。谓礼字上有理有文。理是本。文是末。然本末一贯通谓之理也。然有理而后有文。曰推此理则甚有事。谓天地间莫不然也。 论教莫先乎礼 道莫重乎人情。教莫先乎礼。礼行则彝伦叙而人道立。先王本天理。因人心而为之节文。其大体固根乎性命之际。而至于毫釐曲折之间。莫不各有精义存焉。当是时。人由于其中。涵泳服习。敦庞淳固。盖有不期然而然者。自先王之制日以缺坏。情文之不称。本末之失序。节乖而自疏。甚至于杂以异端之说。沦胥而入于夷。风俗之所以不厚。人力之所以不振。职是故欤。礼者。理之所存也。并文集孩提先教以礼 古人于孩提时。已教以礼。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达成体用之道 礼器则藏诸身。用无不利。礼运云者。语其达也。礼器云者。语其成也。达与成。体与用之道也。合体与用。大人之事备矣。晦庵礼该天理人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语注礼者。天理之节文。节。谓等差。文。谓文采。等差不同。必有文以行之。语录礼是自然之理 礼只是理。只是看合当恁地不恁地。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吾心安处便是。论人不可非礼古人言非礼。则耳目乎足无所措。视听言动但有些个不循道理。便是非礼。非礼勿视听言动。紧要在勿字上。不可放过。论四先生之理 四先生礼。二程与横渠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槩本仪礼。而参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温公者较稳。语录今以古礼节文 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礼。疑只是以古礼杀从今之俗礼。今稍有防范节文。不至太简而已。 古礼不可全用 大抵古礼不可全用。如古服古器。今皆难用。 古礼不为无补 古礼固难行。然近世一二名公所定之礼。及朝廷五礼新书之类。人家仅能相与讲习。时举而行之。不为无补。 冠昏丧祭礼简 今人于。冠昏丧祭。一切苟简徇俗。都不知所谓礼者。 今略存古制度 今所集仪礼也。只是略存古之制度。仗后之人自去减杀。求其可行者而已。尊君卑臣之义 三代之君见大臣多立。在车亦主。汉初主见大臣。如赞者云天子为丞相起。后世君太尊。臣太卑。 制礼须本仪礼 横渠所制礼。多不本诸仪礼。有自杜撰处。如温公却是本诸仪礼。最为适古今之宜。 高抑崇撰乡饮 明州行乡饮酒礼。其仪是高抑崇撰。如何不曾。看仪礼。贻笑千古者也。 南北朝不废礼 南北朝是甚么时节。而士大夫开礼学犹不废。有考礼者得亦自好。并同上诸儒所议礼。刘殽说得是。 王肃仪礼必反郑。并同上束莱礼是逊志气象 曲礼少仪。皆是逊志道理。步趍进退。左右周旋。若件件要理会。必有不到处。如学者常存此心。则自然不违乎礼。心有时而不存。则礼有时而或失。内有毫釐之碍。则外有毫釐之差。如天之于百物。根茎枝叶。华实条𠏉。岂一一生之哉。气到则百物自生。若一枝一叶之病。则是气不到处也。又所谓逊志。如徐行后长。如洒扫应对。如相师。皆是逊志气乘。文集太平御览𡊮准正书曰。礼者。缘人情而为节文者也。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耳。册府元龟礼者。国之干也。身之文也。于人之若曲蘖。在治之由粉泽。降自中古。下逮列国。承商因之制。增周监之文。故有家陪之臣。礼义是习。辩尊卑之序。达升降之节。别盟会之等。详赠劳之规。或辞飨于王朝。彻加于邻国。避湛露之赋。归宰旅之司。致三肃以惟恭。荐六仪而靡忒。宜乎宠以文路。赐之州田。享昌阜之祥。加好货之数。传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其斯之谓欤。 夫衣冠中而动作慎有方之士也。是故。君子以礼自防。择地而蹈。著诚而去伪。别。嫌而明微。如衡诚悬。岂轻重之或爽。犹水在器。故方圆而有准。处闺门则宗族序。在朝。廷则君臣正。祇庸之德于是乎生。殆辱之尤无自而入。信哉释回增美。安上治民。舍礼何以哉。 夫。宅天衷。建皇极。诞为民纪。率由礼经。若乃制度云为。适其会节。轨量物采。陈之表仪。然后百度缉熙。庶功明密。所以治政。何莫由斯。道不虚行。人存则举。嗟夫。胙土命氏。体国君民。将以寅亮帝功。光辅王室。然或功亏为翰。叶旷象贤。灭德立违。长傲纵欲。徇耳目之常现。忽经纪之远图。谓权衡为可欺。以旧坊为无用。非烛何见。既自取于冥行。无耜而耕。终靡成于昏作。国家之败。于是在焉。期示方来。用从诠次。晏元献公类要王者制作太平而大备。王者必目前王之礼乐。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二王。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民用和睦。囹圄空虚。郁郁乎文哉。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五百。威仪三千。于足教化浃泠。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馀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大哉。善从周。礼以辩宜。乐者敦和。 节文。礼之等数。 皆如其国之故。谨脩其法而审行之。酒清肴乾。强有力者犹倦焉。又乡射礼而。司正受命于主人北面请坐于宾。注欲与宾然尽殷勤也。至此成礼以成。礼者尚敬。敬多则不亲。又然礼曰。公以宾及卿大夫皆坐乃安。注严安坐相亲之心。礼者。非。为华薄也。华薄之兴。必由于礼。郭象征。庄子曰。学者昨为幻怪也。幻怪之生。必由于学。礼不云乎。无轻仪礼。明其蟠于天地。并彼日月。贤者由之。安敢小有损益也。集言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书俗语善戏谑兮。不为虐弓。诗汉澳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诗东方未明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湛露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锵锵。诗庭螓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钧。序宾以贤。诗行苇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诗雍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诗泮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𣩵。不巷欹。礼记檀弓丧从死者。祭从生者。礼记檀弓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踰。轻任。弄。重任分。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礼记檀弓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瑑。大羹不和。 作大事必顺于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礼记礼运诸侯不臣寓公。 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妇人无爵。坐以夫之齿。并礼记郊特牲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并礼记内则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礼记玉藻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礼记坊记。同姓皆先王先公子孙。有继及之道。故以为嫌。异姓则无嫌也。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礼记坊记渔者。如渔人取鱼。无所择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礼记大传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 执玉执龟筴不趋。堂上不趋。城上不趋。武车不式。介者不拜。 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并礼记少仪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辩。不继之以倦。礼记表记国君过市则刑人赦。夫人过市罚一幕。世子过市罚一帟。命夫过市罚一益。命妇过市罚一帷。周礼地官 市乃人所市刹而行刑之处。君子无放不观。若𣸯观则惠拖为说国君则赦其刑人。夫人以下则使之出罚。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骛。工商执鸡。并周礼春官外事用刚日。内事用喿日。礼记曲礼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乾人饥而不敢食也。日暮人倦。斋庄正齐而不敢懈惰。礼记聘义食而弗爱。犹拳之也。爱而弗敬。犹畜之也。爱人者。使人爱之者也。敬人者。使人敬之者也。自卑者。使人尊之者也。并礼记公食大夫义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语。寝不言。 寝不尸。居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迅雷风烈必变。 入公门。鞠躬如也。并论语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卿人。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讳名不讳姓。并孟子夫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郑庄公代许君子曰云云礼以顺天。天之道也。齐侯欲代邾。季文子曰云云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于是有容貌。来章嘉淑而有加货。孟献子云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并左传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三麾。三鼓。三兵。大天击门。士击柝。榖梁传莅盟者盟于彼。采盟者盟于我。公羊传让。礼之主也。左传听知则聪。视正则明。国语介冑之子不拜。前汉书汉文帝劳军至细柳营。将军周亚夫揖曰。云云请以军礼见。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前汉书礼乐志。还死有以加生。厚亡有以过存。后汉书王霸慱臣疾君视。臣卒君吊。后汉书 升上疏曰。言者云云德之厚也。中国失礼。求之于野。后汉书君子侈不僣上。俭不逼下。后汉书第王伦传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后汉书东年王苍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后汉书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而望云物。后汉书儒林。传序言明帝行养老礼云。初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王更。九宾充庭。百官象物。晋书成帝诏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灭仪。晋书南侃曰。樗蒲者。牧猪奴戏可。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云云何有辞头养望。自谓宏连耶。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尽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唐书城阳公主下嫁卜之。卜者以为不言。尽昏则言。马周谏云。服可以例除。清不可以例改。心丧成婚。非人情所忍。唐书衡山公主。既公除将下嫁。长孙氏于志宁。以为于礼未允故云。规矩主于方圆。然庸工无规矩。则方国不可得而制也。衰麻主于哀戚。然庸人无衰麻。则哀戚不可得而勉也。通鉴纲目司马公论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庄子居是邑不非其大夫。苟子子道篇行步中矩。折旋中规。圭则磬折。拱则抱鼓。刘向说苑辨物篇书林事类回冗。纾曲也。令之礼记。时多回宄。失烦。礼之夫频。经解导行。礼以导行。庄节乐。莫若礼。管子说体。者莫耕乎礼。扬失忮。礼之失忮。注尊下卑。故忮也。淮大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记。苟或因或作。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乎。莫益可也。杨子大戴小戴。礼之衰也。文中恭俭尊让。礼之经也。淮纪文物体制。甲部为经。二曰礼。纪文物体制。唐经志言礼自鲁高堂生。前儒林礼纪纲人伦。故长于行。汉马迁传。经天纬地。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大。绕心曰体。礼者后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日履。戴圣之学。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学也。并礼记疏。四十九篇。河间王又鸠集。诸子之说为礼书州释。得四十九篇。此曲台业记。今之礼记是也。唐礼仪志。曲台集记。上孔子门徒。共撰所闻。礼记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也。后通儒各有损益。子思伋作中庸。公孙尼作经解。汉文时博士作王制。其馀众篇。皆知此例。至汉宣世。东海后苍书说礼于曲台殿。撰礼一百八十篇。号曰。后氏曲台记。后苍传于梁国戴德及德从子圣。乃刑后苍记为八十五篇。名大戴礼。圣又刑大戴礼为四十六篇。右小戴礼。其后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凡四十九篇。则奉之礼记也。礼记正义。周礼致太平之书。唐褚无量建议曰。然礼文虽众。其如周礼。周礼者。周公致太平之书。光至极由𡊮之典。法天地而行教化。辨方住而教人伦。其义可以幽赞神明。其文可以𦀰纬邦国。备物数用。其可忽乎。经礼三百。注经礼。谓周礼也。周礼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礼器六典之职。周官居捣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上中。七年致政成工。以此礼受之。使居洛邑治天下。天官序职注设官分职。成王作周官。其志有述天授位之义。故周公设官分职以法之小宰泣纲纪周官。文武所以纲纪用官。君临天下。周公定之。致隆中龙凤之瑞。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或。括囊大典。玄以为括橐火典。纲罗众家。是以周礼夫行。典周礼疏。尽事。或问周官四。主事注制三百六十官。可谓上事矣。扬七周公所记。周礼仪礼。至周公所记。所谓鲤礼三百。咸仪三千。礼经。则周礼也。咸仪。则仪礼也。礼经则周礼也。上太平之迹。周礼遭峰职学。藏于山岩崖壁以故不亡。汉武时。有李氏获之以上河间献工。独阙冬官一篇。购之千金不得。乃以考上记构之。遂气入于秘府。时儒以为非是不行。至刘歆独识其书。如周公至太平之迹。始奏立学宦。后郑玄为主。注尽三礼正义。仪礼高堂生所传。仪礼。周衰。当战国之世。其尝并亡。至汉高堂生所传十七篇。唯大礼存马。后世稚士礼以致天下之礼行之。至马融。郑玄。王肃。兼为之注解三礼正义。礼以制中。孔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贡问曰。将何以为凡中也。子曰。礼所以制中也。不能诗书。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中正无邪。礼之异也。庄敬恭顺。礼之则也。之别。礼者。天地之则也。礼者。缘人情而为之节文也。严父爱亲之情也。尊视敬畏之义。𡊮淮正当。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春秋说延有恩有义。有节有权。礼之象五行。其义四时也。救以四举。云云大戴记。救淫。礼者所以救满也。溪以进为文。礼成而进。以进为文序尊卑。明礼制以庠尊卑。成记恭顺。中正无邪。礼也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三重。寡过三王之礼礼备而不偏。其惟大圣。君子表微。谓礼节文。礼之异数。建中。礼亡中过于人。由文。由。用也。用礼之文也。专以礼许人。汰哉叔氏身以礼许人。叔氏子游名住不同。礼亦异数。别嫌明微。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走故。得其人之焉贵。末节。镌筵席。陈尊粗。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故有司掌之。夷礼。礼成公用。礼者。理之粉泽上下有礼。其可用也。𣈆大观陴。缘饰奇礼。汉书正身。礼所以正身也。修身篇圣不学不成。故礼之生。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注礼本为中人设。圣也不学。亦不成也。大略篇礼者。节之准也。注节。谓君臣也等差。礼以定伦。注定居臣父子之伦。并致仕篇。以上并荀子。检迹。礼疏检貌殊事。尊卑有制。修述。疏备具。功大治辨。会节。不废其会节。天地君子男女之期节。讲让。 踰节。礼不踰节。卑高以陈尊卑之位。象山泽也。别宜。殊别万物所宜。正国。十五撙节。常趍法度。节用。以礼六等异。分割而等兴之。养情。礼义大理十三。隆礼。 易慢。之。人之矣。秩节。废改。不可废改。注桑扈。诗维鹈。侍无正等威。亦有等威。左整民。三行义。礼以行义。七庇身。礼以庇身。十五招携。以礼五体政。礼以体政二俯赞。仰验节文。礼以节文。前体别。礼以体别为理。六十六补备。补备之明体。礼以明体。刋立。后参酌容法。礼客法则。大典。三十五礼宪纪政。礼以纪政理也。图之常也。图十寇履。名器无淮。冠屦同归。唐知政。见其礼。知其政。盖三等宜。苟五大隆。礼之盛也。养安。恭教辞课。所以养安。十三隆杀。 强世。礼难数强世。杨六华宝。尊宝副则礼二野史。 三趾。天地人之三礼。文选七杂就。愿采吉礼。以秦仪杂就之。前叔孙外谐。而内无怨升疏远之处。与谐和内亲近之处。无相怨恨。礼治则详。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魏。治国之柄。得位竭情尽慎。礼交错于中。情往也中。仁生义杀。各使中礼。有分别也。疏三十祖洽于众。为众人之倡始而使和合也。承天之道。七王之大经。 人之大端。中正无邪。礼也质也。着仪云伪。章疑别微。幽隐不著。当用礼也。十五纪纲万事。雕琢七情。疏一制度大为。制度左礼。大为在礼。五至三无裁节民心。谓无不敬。疏十三言而履之。礼也十五拱持合安。拱持其情。合安其危注检情归正。疏四十七有微有显。讲信修睦。 不下庶人。 隆兴上下之仲。无声无体。目不得见。耳不得闻。体之谓圣。周礼为本。圣人体之。履之谓贤。仪礼为峰。贤人履之。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行之合道。绕之于心。疏三十一尚辞让。去争夺。 天地经纬。左二十五追俗阳制。史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繁礼饰貌。孝文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迁善远罪。使民迁善。彰罪而不自知也。前正情性。节万事。纪纲人伦。三十三斟酌律礼。棱纪三适物观时。制礼二十五君庄臣恭。天尊地卑。君庄臣恭。礼志尊尊卑卑。诸父兄弟。无所不臣。 治人之求。制礼义以分之。治人之求。苟情文代胜。其以情文代胜。养人之欲。七二动无不当。八本末相顺。终始相应。法之大分。礼者。法之大分。致明而约。言易知也。治辨之极。十二明分达治。而保高物分均势齐。五乱生其差。治尽其详笾豆不陈。玉帛不分。吾无以先圣人久。杨夷俟倨肆。奚其强五祇庄雍穆。敬如美也。选世世通行。礼义利。可以世世通行。下肃上尊。二十情之不可变。领恶而全好。张礼以导人。后六十三使由之而不知。七十三兴福祥之本。止祸乱之原。五十三治民者表道。不明则乱。十一节事天地之神。昨礼无以节奉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礼道隆则从而隆。谓礼也二治七情。修十义。胜则流漫离析。疏揖让而治天下。选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此兴民同也。不可斯须。去身。顺人情之大宝。 去瑕秽。养精神。注极则忧。粗则偏。 能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左二十五至太平而大备。前立君臣。等上下。十八陶缙绅。藻心性。后二十七尊卑侈约之礼。尊卑奢俭。所以为礼。寒热晦明。所以为岁。尊先祖。隆君师。荀文理繁。情用省。礼之隆也。上事天。下事地。十三川有防。器有范。见礼教之至也。杨六加于身而错于前。礼疏百年积德而后兴。前十二礼者。品汇之璇衡。唐志合文理而归于治。荀十七君有短垣而自踰之。礼防虽短。不可踰也。国十九礼探其情而见之外。昨虚加礼文而已。前五十一建天地之中谓之礼。五十二廉耻节礼以治君子。 人能枉欲从礼则福归。顺情庶礼。则福殊之。后。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前贵有常尊。左十一贱有等威。自尊而卑。人理之不可易。耻格。新唐言刘篑策。防下以礼。则耻格安有不形者手。问会见之仪。后汉窦融公会高平第一。先遣从事问会见之仪礼。时兵旅征伐诸将。与三公交错中道。或皆使者交私语。帝先闻融问礼仪。甚善之。远礼。 多行无礼。祸必自反。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明堂位。礼自外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史记国将亡必多制。叔向曰仲尼曰。夫晋守唐叔之法度。以经纬其民。利百变法。 仍旧贯。新立新意。 何必改作。所宜守常。匿礼。匿不改正礼。因民而作。 洋洋乎威德事。制礼后二十五礼法兴而淳朴散。三十二患其过制。先王制礼。患其过制。山堂考索历代礼类。 自伏义至黄帝。五礼始具。其唐竟则舜典云。修五礼。乂命伯夷典三礼。论语云。商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则夏商亦有五礼。郑康成注。大宗伯唯云唐虞有三礼。至周分为五礼。不言夏商者。但书篇散亡。故据周礼有文而言耳。礼记疏六礼。七教。八政。王制云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六礼者。寇一。昏二。丧三。祭四。卿五。相见六也。七教者。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也。此六礼七教。并商礼。周则五礼十二教也。八政者。饮食衣眼事为异别度量数制也。礼记疏总论礼乐 仁者。天性也。义者。天情也。人而不仁。血气之性也。人而不义。利欲之情也。人惟有血气利欲以乱其天性天情。故圣人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反其不仁不义之习。而复之仁义之真。于以承天顺地。报本反始。诚之至也。于以敬亲。尊君。友于阖门。悌于乡党。百卢无邪。无体之礼也。观心各得。无声之乐也。非无本不立。无文不行。遵情性复仁义者。礼乐之本也。玉帛牲币。钟鼓管弦者。礼乐之大也。典谟二礼所纪。本与文并行。历代诸史所志。类皆器数之末。所谓本者。容或知之。犹未详也。今也考论语志。始末而止及乎文之夫略而已。细而节目。别有司存。大而本原。以俟君子。 夫子志四代礼乐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冤。乐则韶舞。夫韶舞。形容绍尧之意也。成周谓之大韶。汉谓之文始。唐谓之九功。宋朝谓之元德升闻。虽历代取天下之异。各作乐以取其功。而韶舞大意。至今犹存。汉自武帝用寅正。历代相承。虽取五行更。王之义。以为服色旗帜之尚。而夏时终不可易也。殷辂。大辂也。周谓之玉辂。见书注秦谓之金根。殷有山车之瑞。故车名乘根。奉改为金根。见东汉舆服志。云。汉谓之乘舆。历代乘之以备朝祭之仪。周冤十有二旒。前后䆳延缫十有二就。玉笄朱纮衮衣十有二章。历代服之。以为朝祭之服。夫子举四代礼乐以告颜渊。既为当时僣僭者之成。且为万世不可易之制也。然衮冤之外。所谓大裘冤。无旒以祀天。与其诸馀冤。自秦汉废之而不用。大辂之外。所谓大驾卤簿。属车八十一乘。自秦汉增之而益侈。汉儒正朔之辨。未必祖夏时。唐乐舞倍八佾之数。未必似舜韶。夫子亦不保其往。后世为侈心所夺也。然则历代犹存韶舞。夏时殷辂周冤之大意者。何欤。大道所在。虽万世犹一日也。 史记集经子为礼乐书 虞周之时。夷夔之所分典。大宗伯大司乐之所职掌。见于书礼之所述者。即礼乐书志也。春秋以来。诸侯越礼而去其籍。大夫僣乐而歌雍以彻。六𦀰方作。辄燔于秦。秦之所谓礼乐。集六国以为侈志于尊君抑臣而已。汉因秦旧。叔孙之礼藏于理官。法家又不复传。制氏窦氏之乐。有司止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夫如是。安得有本书哉。太史公作礼书。略述秦汉与建元因革之槩。而乃足之以经子之礼。论其乐书略序。高武祖帝所自为歌诗。而乃足之以六经之乐记。注乐记出于鲁淹中河间献王献之自班马而降。东汉六朝。隋唐迄于宋朝正史。皆有礼乐志。次第相承。前后相袭。止叙五礼六乐之旧文。与夫舆服音律之旧式。迭参旁究。时有因革。初无大异。特作史者。姑掇拾以备诸志之一耳。未必当时尽施用此礼此乐也。史通议切诸史志。频频互见。其以是欤。 班志以庠序为礼乐之原 董仲舒。刘向。汉大儒也。其论礼乐教化。必曰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又曰。兴辟雍。设庠序。隆雅颂之声。盛揖逊之容而已。班固志礼乐之始也。历序武帝成帝。不克用二子之原。而终也。嘉叹光武。首立明堂辟雍。显宗躬行宗祀养老之事。且谓威仪虽美而礼乐未具。庠序未设之故。夫。固与舒向论礼乐之原。皆归之庠序之教。何也。盖舜命夔典乐教冑子。周以大司乐治学政。凡直宽刚简。祇庸孝友之德。歌咏声音。讽诵言语之节。与夫干戈羽籥射乡享之仪。上自朝廷。下及党逐。皆有学以教之。于是童而习之。至于老死。践而行之。不厌不倦者。皆学校之功也。夫。人安得不为士君子之归。而礼乐达于天下矣。周衰礼废乐缺。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益僣差者。谓之显荣。子夏见纷华闻夫子之道。二者心战。不能自决。而况庸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以成俗乎。此太史公所以发叹也。秦灭先代之教。而汉人置博士弟子员。所致功令复以利禄之路诱之。注详见艺文志功令说虽曰。设太学。致辟雍。所养所教之科与虞周异矣。此班固所以叹建武永平之威仪虽美。而礼乐犹未具也。东都太学诸生。迭相标致。激成党锢之患。唐制由学舍之选者。谓之生徒者。未免乎科举之累。宋朝。因唐制以取士。自京师至州邑。皆有学。而礼乐之坏。反自学校始。由所习者皆场屋之文也。礼义之地。既为利禄所移。礼闱贡举。又为刑名所禁。欲以是为礼乐教化之原难矣。 欧阳志论礼乐与刑政为二 礼乐为国之根本。刑政为国之辅助也。欧阳之志。谓治出于一。则朝廷里闾。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朝夕从事乎礼乐。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治出于二。则所急者。簿书狱讼兵食而已。故事物名数。皆有司之事。搢绅大夫莫能晓习。而天下之人终身未尝见也。况欲识礼乐而被其化乎。呜呼。欧阳可谓知礼乐之本矣。然犹历述隋唐之所承变。贞观开元之所纪者。与夫元和新仪。曲台新礼者。于以见具其文而意不存也。故凡有唐五礼之次第。六乐之名。纤悉备载。犹未免效诸史之尤者。岂以存诸一代之正史。犹胜于藏之理官。与律令同科欤。 礼乐以成教化 礼乐所以成教化。而兵制辅之。当唐虞之时。礼乐之官。析为二。兵刑之官合为一。详略可见。先王以通上下之情 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享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其礼义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诗传存守内外之节 君子之于礼乐也。讲明不置则存之熟。是非不谬则守之正。存之熟。则内有以养其庄敬和乐之实。守之正。则外有以善其威仪节奏之文。语或问其用无小大之殊 礼乐之用。通乎上下。无小大之殊。一身有一身之礼乐。一家有一家之礼乐。一邑有一邑之礼乐。以至推之天下。则有天下之礼乐。亦随其大小而致其用焉耳。不必其功大名显而后施之也。同上不当事繁文未节 盖以礼之繁文末节。当世所尚。皆时人所易行者。至于辞逊之心。则礼意之实。而人所惮为。故言能以礼逊为国而先民。则其为国也不难。若不能以礼逊为国。而徒相与从事乎繁文末节之间。则亦无以为礼耳。语或问先王以义起礼 以是为主而酌乎人情世变以文之。则礼虽先王未之有者。亦可以义起。后世议礼者。不明乎此。故常以其节文度数之小不可备而不敢为。卒以就乎大不备而后已。此刘向所以深叹之也。非无孟子之学而强欲为之。如叔孙通曹褒之流。是又不免乎私意之作而已矣。孟子或问礼乐以进反为文 礼主其减者。礼主于撙节退逊检末。非以其难行。故须勇猛力进始得。故以进为文。乐主其盈者。乐主于舒畅发越。非一向如此。必至流阳。故以反为文。礼之进。乐之反。使得性情之正。 灭是退让撙节收陷底意思。是礼之体本如此。进者力行之谓。盈是和悦舒散快满底意思。是乐之体本如此。反之退陷之谓。礼主其减。却要进一步向前着力去做。乐主其盈。却须退陷节制收拾归里。如此。则礼减而却进。乐盈而却反。所以为得性情之正也。故曰。减而不进则消。盈而不反则亡矣。文公语录礼乐同一理 礼之诚。便是乐之本。乐之本。便是礼之诚。若细分之。则乐只是一体周流底物。礼则是两个相对着诚与伪也。乐如昼夜之循环。阴阳之阖关。周流贯通。而礼则有向背明暗。论其本。则皆出于一乐之和。便是礼之诚。礼之诚。便是乐之和。只是礼则有诚有伪。须以诚克去伪则诚著。同上汉无兴礼乐之主 先王之礼今存者无几。汉初自有文字。都无人收拾。河间献王既得雅乐。又有礼书五十六篇。惜乎不见于后世。是当时儒者。专门名家。自一经之外。都不暇讲说。在此时又无兴礼乐之主。故胡氏说使河间献王为君。董仲舒为相。汲黯为御史。则汉之礼乐必兴矣。 古今只此一理 自古亘今。都只是这一道理。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马。圣人制度礼乐。颠来倒去。都只是这一道理做出来。 人而不仁如礼乐何 或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曰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既不和乐。不庄敬。如何行得礼乐。并同上穷达损益之宜 圣人穷而在下。所用礼乐。固是从周之前辈。若圣人达而在上。所用礼乐。须更有损益。不止从周之前辈。如答颜子为邦之问。则告以四代之礼乐。同上乐其生反其始 乐乐。其所自生。礼反其所自始。亦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是和气从中间直出。无所待于外。礼却是始初有这意思。外面节文却是人做底。故下文云乐章德礼起情反始也。问如何是章德。曰。和顺积于中。英华发诸外。使是章著其内之德。同上有是理即有是气 问礼乐极乎天而播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此是言一气之和无所不通否。曰此亦以理言。有是理即有是气。亦如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乎其中矣。同上礼乐鬼神一理 问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曰礼主减。乐主盈。鬼神亦只是屈伸之义。礼乐鬼神一理。 同体而异用 问上蔡谓礼乐之道。异用而同体。还是同出于性情之正。还是同出于敬。曰礼主于敬。敬则和。这便是同体处。 不见先王之礼乐 今世人有目不得见先王之礼。有耳不得闻先王之乐。此大不幸也。 有德有住者方可制作 有位无德而作礼乐。所谓愚而。好自用。有德无位而作礼乐。所谓贱而好自专。居周之世。而欲行夏殷之礼。所谓居今之世。反古之道。并同上礼乐相为表里 问礼之用和为贵。便是乐否。曰和是礼中之乐。未便是乐。如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此又是乐中之礼。同上如寒暑生杀。礼乐刑政之为教。如寒暑生杀之为岁。文公答杨深父典礼是天理之当然 典礼自是天理之当然。久一毫不得。添一毫不得。惟是圣人之心与天合一。故行出无一不与天合。其间曲折厚薄浅深。莫不恰好。都不是圣人自撰出。都是天理决定合如此。文公语录天道流行发见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优优大哉。皆是天道流行发见为用处。 古者典礼分明 古者礼学是专门名家。始终理会此事。故学者有所传授。终身守而行之。凡欲行礼有疑者。辄就质问。所以上自宗庙。朝廷。下至士庶乡党典礼。各各分明。 简易则可行 大凡礼制欲行于今。须有一简易底道理。若欲尽拘古礼。则繁碎不便于人。自是不可行。 所因损益之理 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为制度。大体是害不得底。虽如秦之绝灭先王礼法。然依旧有君臣。有父子。夫妇。依旧废不得。 至周然后大备 问丧祭之礼。至周公然后备。夏商而上。想甚简略。曰然亲亲。长。长。贵贵尊贤。夏商而上。大槩只是亲亲。长。长之意。到得周来则又添得许多贵贵底礼数。如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期。之丧。天子诸侠绝。大夫降。然诸侯大夫尊同则亦不绝不降。姊妹嫁诸侯者。则亦不绝不降。此皆贵贵之义。上世想皆简略。未有许多降杀贵贵底礼数。凡此皆天下之大经。前世所未备。到得周公搜剔出来。立为定制。更不可易。 南北朝犹有礼学 南北朝。是甚时节。而士大夫间礼学尤不废。 陆农师之徒说礼 宋朝。陆农师之徒。大抵说礼。都安先求其义。岂知古人所以讲明其义者。盖缘其仪。皆在其具并存。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所谓三千三百者。秩然可知。故于此。论说其义皆有据依。并同上非玉帛钟鼓之谓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而夫子之于告朔。爱其一羊而不忍。去。于齐闻韶。至于三月不知肉味。何也。抑其所以如此者。其意乃有所属。而非玉帛钟鼓之谓耶 历代议礼名臣 按秦荡灭遗文。自汉兴以来。收而存之。朝廷有典制可酌而求者。汉有叔孙通。高堂生。徐生。贾谊。河间献王。董仲舒。萧奋。孟卿。后苍。闻人通。夏侯敬。刘向。戴德。戴圣。庆普。刘歆。后汉有曹充。曹褒。郑兴。郑众。贾逵。许慎。杜子春。马融。郑玄。卫宏。何休。卢植。蔡邑。魏有王粲。卫觊高堂隆。蒋济。王肃。秦静。刘表。刘绍。卢毓。陈群。鱼豢。王沉。蜀有谯周。蒋琬孟光。许慈。吴有来敏。丁孚。晋有郑冲。荀顗。陈寿。孙盛。羊祜。杜元凯。卫瓘。庾峻。𡊮淮。贺循。任恺。陈铨。孔备。刘达挚。虞束晢。传咸。邹湛。蔡谟。孔衍。庾亮。范宣。范汪。徐邈。范宁。刁协。荀崧。卞壶。葛洪。王彪之。司马彪。于宝。徐广。谢沈。王裒。何琦。虞喜。应贞。宋有徐羡之。傅亮臧寿。徐广。裴松之。何承天。颜延之。雷次宗。徐爰。庾蔚之。崔凯。孔智。齐有王俭。何戢。田僧绍。刘献。王逡之。梁有司马聚。陆琏。沈约。周舍明。山宾。裴子野。徐勉。顾协。朱异。严植之。贺玚。崔灵恩皇侃。陶弘景。司马宪。丘季彬。陈有谢峤。孔奂后魏有高允。高允。王肃。北齐有熊安生。阳休之。元循伯。后周有苏绰。卢辨。宇文弼。隋有牛弘。辛彦之。许善心。唐有孔颖达。褚亮。虞世南。陆德明。令狐德棻。朱子奢。颜师古。房玄龄。魏徵。许敬宗。杨师道。贾公彦。杜正伦。李义府。李友益。刘祥道。郝处俊。许圉师。韦琨。范履冰。裴守直。孔志约。萧楚材。孙自觉。王方庆。贺纪。贾大隐。韦万石。韦叔夏。祝钦明。许子儒。沈伯仪。元万顷。刘承庆。郭山恽。唐绍。王岩。张说。徐坚。李锐。施敬本。王仲丘。孔方义。贾鲁。韩抱素。卢履冰。王汪。韦公肃。王彦灭。田同秀。康子元。侯行果。史玄璨。李行伟。冯宗。陈正节。贺知章。元行冲。韦绦。宋有。聂崇义。尹拙。陶榖。刘温叟。李昉。卢多逊。扈蒙。杨昭俭。贾黄中。和岘。陈鄂。陈宽。邢炳。陈彭年。丁谓。王钦若。李迪。贾昌朝。文彦博。欧阳修。姚辟。苏洵。陆佪。黄履。陈祥道。陈襄。宋敏求。王革。韩肖胄。李至。李宗谔。杨亿。王圭。曾旼。余靖。王安石。司马光。王存。李清臣。张璪。何洵直。杨完。江休。吕公绰。晁迥。张昭献。裴煜。吕公著。许将。顾临。范纯礼。孔武仲。彭汝砺。曾肇。吕大防。苏轼。盛陶。王谊。曾布。钱协。韩宗师。王古。井亮采。常安民。李琮。虞策。刘定。傅楫。黄裳。丰稷。叶祖洽。蔡京。林希。蔡卞吴安持。晁端彦。翟思。郭知章。刘极。黄庆基。董敦逸。彭汝霖。韩忠彦。陈阳。谢绛。刘原父。钱公辅。程颐。吴育。王皞。张载。孙抃。许克疑。倪思。梁颢。王普。董棻洪焘。朱熹。林栗。韩祥。康熙。胡直儒。传崧。孙近。陈公辅。黄积厚。连有耶律俨。陈大任。金有韩企光。张炜。张行简。元有刘秉忠。周铎。刘光中。尚文。岳忱。关思义。侯祜贤。萧琬。徐汝嘉。乌古伦。居贞。完颜复昭。完颜从愈。葛从亮。于伯仪。许世隆。赵秉温。忽都于思也先史扛字虽。玉海古者宫室车舆以为居。衣裳冤弁以为服。尊爵俎豆以为器。金石丝竹以为乐。以适郊庙。以临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岁时聚会。以为朝。觐聘问。欢忻交接。以为射乡食飨。合众兴事。以为师田学校。下至里闾田亩吉凶哀乐。莫不一出于礼。由以教其民为孝慈。友悌。忠信。仁义。常不出于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三代以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一切用秦。虽有欲治之主。牵于时俗。安于苟简而已。自汉以来。史官所记。皆有司之事尔。所谓礼之末节也。 礼谓之文者。尊卑异位。亲疏异情。长幼异序。内外异宜。往来异守。动而相交。合而相纪。莫不成文而中于义理。序其品则曰人伦。序其义则曰礼文。朝廷所以纲天下之风俗。不可以一日无之也。礼之为国。与天地并。上天下泽。春雷奋作。先王观象。爰制礼乐。其本则人心固有。其文则圣人为之。礼者敬之经。敬者礼之情。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张曹争论于汉朝。荀挚竞奭于晋世。韩宣子见周礼尽在鲁。知周所以王。仲孙湫见鲁秉周礼。知鲁未可动。为天下国家者。不可一日废礼如此。庄公有非礼之举。其臣谏以必书。周王有非礼之宴。戒其臣以勿籍。先王之时。凡礼文之事。无不载之简册也。士会不知殽蒸。归而讲聚三代之典礼。以修晋法孟僖子不能。相仪答郊劳归乃讲学能礼者必从之。君子耻不知礼如此。朝廷有大疑。不必聚诸儒之讼。国家有盛容。不必蕴野外之仪。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其事朝聘。冠昏。丧祭。射飨。其用郊庙。朝廷。闺门。学校。乡党。田役。其物圭璧冠佩。车舆贽币。俎豆弓矢。其容斋庄恭肃。雍和刚毅。忻欢惨戚。其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长幼。其效严上下。定尊卑。决嫌疑。别。同异。事天地。宁鬼神。性理会元立意发明 清浊未判。溟滓无朕。时则是礼隐乎浑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时则是礼藏乎人心。圣贤迭起。维持世教。时则是礼著乎日用。是礼之功用大矣。性情品节。礼之本也。升降上下。礼之文也。纲常道德。礼之精也。制度文为。礼之粗也。用之于一身。则周旋。中焉。揖逊有焉。用之于一家。则闺门有章焉。宫庭有度焉。以至朝廷以正。百官以治。则一国之礼也。卑不踰尊。疏不逾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则天下之礼也。人道不可一日之不立。而此礼未尝一日之不存。是虽失于庄。灭于老。刑名于秦。蕝于汉。而礼之在人心终不可泯也矣。 群公粹论礼者理也。道之物也。辨上下。定民志。发而中节。谓之和者也。和而至于合内外。使万物各当其分。故谓之礼。礼各有其物。故谓之义。统而言之则曰道。分而言之则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礼者见之谓之礼。故曰道之物。侯氏古文撮要 礼在万世无弊礼也。亘天地而不见其始。穷今古而不见其终。杰者不得而逃。暴者不得而灭。惟其与人俱生。原于自然而后能也。故圣人知礼乐之出乎天地性情之所自有。故因其理而导之。探其本而文之。不行则已。行之斯成。不言则已。言之斯立。大可以被天下。久可以传万世。桀纣率天下之人而赴情欲以绝礼。礼不绝而桀纣亡。秦焚圣人之书而植意欲以绝礼。礼不绝而秦亡。庄列之虚无。杨墨之僻邪。申商之残刻。秦仪之诡伪。欲以破礼。礼终不可破。洪水集礼该万殊之用 礼者。生民之大也。乐得之而以清。仁得之而不废。义得之而不淫。智得之而不惑。信得之而不渝。圣人之所以作。贤者之所以述。天子之所以正天下。诸侯之所以治其国。卿大夫士之所以守其位。庶人之所以保其生。无一物而不礼也。穷天地。亘万世。不可须臾而去也。李太伯礼因人情而用 礼生乎天地。出乎人心。循乎性。发乎情。其斯以为本。人不能无生。有生故有父子。人不能无。长幼。有长幼故有兄弟。人不能无匹偶。有匹偶故有夫妇。人不能无相亲。有相亲故有朋友。人不能无强弱。有强弱故有君臣。故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之礼。其本则天地生之。其节则圣人为之也。因饮食之欲而飨食之礼作。因男女之情而。冠昏之礼作。其死藏生哀而丧祭之礼作。因其群聚嬉戏而射乡之礼作。故飨食。冠昏丧祭射乡之礼。其本则人心固有之。其文则圣人为之也。洪水。集。时文摘奇 古者礼皆实用。 隆古盛时。风俗纯一。教化素明。二三圣人出而𦀰理天下。固未尝外人心以求礼。始于一人之身。行之于宫庭衽席之间。发于宗庙朝。廷之上。而达之于四海九州之广。皆是物也。朝会之仪。所以为是等级次第者。岂徒曰尊君卑臣而已。郊祀之享。所以为是弥文缛典者。岂徒曰答天报地而已。禘尝之祭。所以为是尊敬崇重者。又非徒曰奉祖事神而已。宫室衣服之制。所以为是繁杀隆降者。又非徒曰别贵明贱而已。圣人之制礼。盖欲范防世变。弥纶天地。藏之人心而不泯。传之万世而不穷也。 后世礼皆虚文 三代衰。王道废。纵横有以驳是礼。刑名有以杂是礼。时君世主于是不求治于此礼之中。而列此礼于治具之一。法制既立。刑政既暇。然后命礼官修礼文以为藻饰太平之具。故以礼乐为制度。以仪物为观美。郊雩之事天。烝尝之事祖。曰以敬神而已。而隆天下报本之义。崇斯民孝思之心。则未尝有以导乎民也。牲牷之肥腯。粢盛之丰洁。曰以享神而已。而尊尊以使民知敬。亲亲以使民知爱。则未尝有以感乎民也。上以虚文制礼。下以虚文视礼。胡怪其启窃笑而加靳侮哉。 汉君未遑礼文 高祖崛起草野。亲与贩缯屠狗之徒博取天下而仅得之。君臣上下。未知有启迪人心之道。久长立国之计。徒以一时击柱之风未息。叔孙通以俗儒起而定一王之仪。然皆扩抚秦法而已。以野外之蕝。施之堂陛之上。而齐鲁两生积德百年之说。视之为迂阔而不暇讲也。其后文帝。好黄老之学。则未遑于礼。景帝尚刑名之治。则又不知有礼。孝武之采定。似有志于礼也。然亦礼之末度。而非礼之本也。唐世徒详末节 唐太宗经理治道。动咨儒者。愚犹有望焉。然而与一时礼官学士。因隋之礼而增益之。以为贞观礼未免率意为之。虽其书有一百三十八篇。亦稍详备而文为制度之末居多。品节堤防之意安在。当时大臣如房杜辈。亦河汾之流。王通所谓接三才之奥。达性命之源者。二子讲之亦熟矣。而礼乐之问。乃至汗浃而无对。岂太宗之为君。不足与之言礼耶。抑平时讲论。徒有虚文而无实用耶。遂使中和之政不足以折民情。苟简之仪仅足以饰治具。吁何补哉。 夫子讲明礼教 幸而夫子者出焉。著书垂训。扶持人极。不为无所赖。虽一时无天子之权。而能存天子之教。虽不能回三代之礼。而能存人心之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盖以当时之人。知有礼之文而未知有礼之本。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盖欲当时之君。即礼之本以求礼之用。以至先进之是从。君子之必俟。夫子之意。未尝不欲挽春秋而为三代。林放问礼之本。则慨然以大哉褒之。颜渊陋巷一癯儒。为邦之问。则欣然举四代之礼乐以属之。当时与群弟子讲明议论。无非淑人忠。扶世教之道。异时欲屠鲁者。闻其弦歌之声。则凛然服其为守礼义之国。然后知孔门之教也如此。夫以兵环于外。死生顾盻间耳。而鲁不为之动。岂非人心之礼犹有足恃乎。 国朝修明典礼 国家列圣相承。以礼为立国之本。一时宗工钜儒。讲明礼学。三礼图已进于聂崇义矣。而陈祥道礼书且参用焉。开宝通礼既上于刘温叟矣。而卢多逊之义亦兼取焉。邢炳之作分门礼选。王皞之作礼间新编。与夫贾昌朝之上太常新礼。欧阳氏之参稽历代因革。然此特。其文耳。文未足以尽礼。君子当观诸人心可也。我朝盛时。醇恩厚泽。渗漉中外。斯民之戴宋。盖非一日。人心知有礼。则不忘君而相与欢忻鼓舞于春风和气之中者。皆礼之功用也。然后封岱兵。祀汾阴。谒亳杜。绝代旷典。靡所不举。祖宗之心可以对越天地而无愧。此其享国日长。三代莫及。良有以也。 文由礼而后见 文莫盛于君臣父子之间。然君臣父子。非礼不定。文莫著于仁义道德之训。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班朝治军淮官行法文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亦文也。非礼则不诚不庄。日月星辰丽乎天。此天之文也。然天秩有礼。则礼实行乎其中。百榖草木丽乎土。此地之文也。然礼由地制。则礼亦寓于其中。举天下无一之非文。亦举天下无一之非礼。 礼以立民之极 夫礼有冠昏丧祭。所以用于家者也。冠婚丧祭之礼一行。而一家之极由此以大明矣。礼有飨射乡饮。所以用于乡者也。乡饮之礼一行。而一乡之极由此大建矣。礼有吉凶军宾嘉。所以用于一国者也。自吉凶军宾嘉之礼一行。而一国之极愈彰彰于斯人日用常行之间矣。推是礼也。达之天下。行乎蛮貊。而此极益光满乎覆载之间矣。礼之可以至道。而人之不可无礼也若此。分声类说人 齐以笑却至之跛足而见伐。曹以观重耳之骈胁而见灭。 叔孙通为高帝制朝。仪而高帝悦。裴宪为石勒撰朝仪而石勒悦。 武王之为太子也。嗜鲍鱼而太公不以进。屈到之为大夫也。嗜芰而子木不以荐。 子产之有功也。位在四人之上而不居其上。郤至之有功也。位在七人之下而不掩其上。故公孙挥于子产。知其将得政。单襄公之于却至。知其将不免。 周王失礼。叔向知其不终。鲁侯失礼。子贡知其必死。 楚子无礼子羽。穆叔知其不久。子玉奋师无礼蔿贾。王孙知其必败。为下者可以无礼乎。 齐桓公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晋文公之出也。过曹曹不礼焉。章玄成佯狂让爵于其兄。而见贵于朝。丁鸿𦍕狂让爵于其兄。而见贵于友。 商鞅无礼。赵良言相鼠之诗以戒之。庆封不敬。楚子赋茅鸱之诗以讥之。夔子不礼。而楚灭之。酆舒不礼。而晋灭之。肃宗之于张酺。先备弟子礼。全说尚书一篇。然后终君臣之义。所谓学焉而后臣者。 事 虽天子必有尊。诸侯必有。长。故天子朝日。诸侯朝。朔。 上以礼全。好而领恶。下以礼迁善而远罪。 寻常之室无奥剽之位。则父子无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记纂渊海尊礼 𦀰 作宾于王家。书微子之命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记祭义尊长于已踰等。不敢问其年。少仪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必赐之几杖。乘安车。曲礼上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曲礼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并礼记子 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孟子公孙丑下齐管夷吾任国政。号曰仲父。列子枉千乘于陋巷。杨子史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左传鲁庄公使束缚管仲以。予齐使齐使受而退。比至三衅以香金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图语周文王得吕望于磻溪。武王以为师。谓之太公。号曰尚。父。史纪项羽尊敬范增为亚。父。同上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魏有隐士曰侯嬴。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通鉴周纪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视之。丞相弘宴见。上或时不冠。至如见黯。不冠不见。上尝坐武帐。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惟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西汉汲黠传曹参为齐相。闻胶东有盖公善治黄老言。厚币请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本传拥彗而先驱。扬雄传暴胜之望见隽不疑容貌尊严。胜之躧履起迎。并西汉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郑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延升上坐。东汉传孔融深敬于郑玄。倒屣。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善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后汉郑玄传兴席改容。后汉吴张绍吴中谓之仲父。吴志传徐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通鉴汉献纪万章为京兆尹。门下督从至殿中。诸侯贵人争欲揖章莫与尹言者。西汉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诣华歆。歆葛中迎策。谓歆府君德望远近所归。策年糿稚。宜脩子弟之礼。便向歆拜。胡冲吴书孙策曰。昔管子。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吴张昭传许靖年踰七十。爱乐。人物。纳诱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蜀志晋王导任丞。相。元帝委之为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晋书本传郭奕为野王令。羊祜尝过之。奕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遂送枯出界数百里。坐此光官。晋书郭奕传虞翻在吴。魏文帝尝为翻设虚坐。三国吴志本传唐郭子仪。德宗时。赐号尚父。唐书本传郭子仪。代宗不名。呼为大臣。旧唐书本传魏徵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因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通鉴唐太宗纪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通鉴唐或后纪玄宗尊过姚崇。每见便殿。必为之兴。去辄临轩以送。它相莫如也。唐书本传庞德公素有重名。诸葛亮每至其家。独拜床下。三国志王维名盛于开元间。豪贵人虚左以迎。唐书帝如孔阜。谒孔子祠。帝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敬乎。遂拜之。又拜孔子墓。禁孔林樵采。访孔子颜渊之后以为曲阜令及主簿。通鉴五代周太祖纪樊宗师见刘义独拜。唐书本传传纪 范逵既去。陶侃追送不已。且百许里。世说集 子夏处西河之上而文侯拥彗。邹子居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文选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陈子昂集朕屈韩愈公为尹。宜令。无参御史。不得为故常。韩愈神道碑时以御史大夫兼尹孝白所适。二千石郊迎。李阳冰作李白集序宋朝 床前时得拜庞公。邢起别郡康节诗群书足用事对坊德。记制心。书节民仕。记顺人心。苟动容周旋。并恭敬撙节。记事实 伏羲氏作二十五弦之瑟。制婚姻之礼。通历黄帝时凤凰巢于阿阁。麒麟游于苑囿。始兴封禅之礼。同上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夫命昭显。故其积基殖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选于令升历纪总论三王因事制礼。各顺其宜。史太史公自序三王传礼。百世不易。前杨子云解嘲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管心术师以礼为翼。所以行于世也。庄大宗师礼以道中。天下篇关睢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麟之證诗齐侯脩礼于诸侯。左僖七年叔向曰。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怠礼失政。是以乱也。襄二十一年政须礼而行。上文注犹人。须车以载。礼是政之车舆。上文疏诸儒习礼。详见刘向说苑臧平等议曰。今陛下劝学兴礼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儒林传序礼之象五行。大戴礼礼者。道万物之情。畅为善之道。晋东宏传玄宗天子。乃览云台之义。草泥金之礼。旧唐史垂髫之儿。皆知礼逊。同上冀缺以礼让升而晋人知礼。唐薛登传礼之理。诚深矣。诚大矣。诚高矣。 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礼者。人道之极也。 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无子书体题常𦀰。 定序。 分明。 辨等。 分守。 等差。 大柄。 善端。 辞逊。 撙节。赋偶参考制度。辨明等衰。 本末具举。情文迭施。 因天泽而上下之仪樽。即乾坤而尊卑之理得。 百世莫能违者名。分之严。一日不可阙者纲常之极。 万世由之则秩序不案。一日舍是则纲维者谁。朝廷宗庙肃若容止。父子君臣截然等衰。辨上下于定民之志。别尊卑于奠住之初。赋隔错以相成。具载征南之释。序而皆别。详陈戴记之篇。 如著以视民。执不克从于舜典。若教而防伪。自能同越于周仪。典礼 事对会通。易系辞协和。周国语考时定日。唐礼乐志教民断法。书名刑注体题缛仪。 讲求。 大经。 不易。 法则。 𦀰世。赋偶与世从顺。观时会通。 因天而叙焕乎其章。缘情而制秩然丕阐。赋偶晋方麚弛。固宜范武之讲求。唐尚湮微。爰有窦威之裁定。德礼 事对国之纲。唐史战之器。左传施惠顺时。左传招携怀远。左传赋偶粹穆君尊。修明治体。 敷阐皇化。铺张国彝。 一以同俗。秩焉自天。 政协宽猛。制明等夷。 因性所有。防民未然。 制本谦柄。辨由履基。 治尚人厚。分严等襄。 王兼周典之修。三协其畴之用。 谓怀远者礼不如德。而招携者德不如礼。 或沛为其泽也。足以济众。或按为其制也。能于范时。 畜以新之也。沛万方之泽。履以辨之也。新一代之仪。 德者得也。自得而已。礼者履也。可履而已。扶世道民者德之善。安上治民者礼之宜。为国在于得民也。德者得民之道。为国先乎正俗也礼者正俗之规。既形则远格。疏先魏微。不易则人怀。言闻管伸。汤后先尽懋昭之善。成王曲舍尤具之宜。 懿文占巽乾之象。定志既大泽之辞。君子之治。当广于德风。圣王之化。宜明于礼制。 绥诸侯弓施则甚传。秩五典兮无之则危。 辨乎上下也。道木坦履。行以刚健也。用常体乾。 觌则民纯兮。若不紊之纲。庸以天秩兮。无大泯之彝。赋偶嘉哉魏郑。兼诚信以告君。异彼宣公。指赏刑以理国。 制以懋绍。乃阳后肇修之日。着而广莲。正陶唐举命之时。 议兴长倩。已具对于中宗。奏发孙弘。亦略陈于武帝。 不惟制远人之格焉。咸归调车。抑亦为夫纲之举。于铄光熙。诗礼 事对莫辨。杨寡见雅宫。谱述而教以约以。文学生命与于生于。语奉伯兼金合璧赋偶邦举六典。国张四维。 小大殊制。古今吴宜。 揭以君柄。恢然国维。 遴天地阴阳之妙。建君臣上下之宜。大而朝廷明君臣之分。微而乡党正长幼之仪。 尊卑上下也。其制已定。进退升降也。非文不行。 别贵贱则贱不陵贵。定亲疏则疏无间亲。 上天下泽民志定矣。尊君卑臣古人取诸。 以中为体中因无弊。以和为用和而不流。 宗伯分职。奉常典仪。鲁未可动也。本安克秉。奉无以固也。用诚不能。 家父求卓而自贬威重。大夫绣绂而各私己意。 譬犹狙永服之无耻。况且鹤乘轩而有位。 世属洪荒。有长幼孰辨乎长幼。风犹林野。有上下执分于上下。 因彼天秩。作之世彝。 王国缛典。人伦定规。 八百制度。三千威仪。 𦀰三百兮制度有品。仪三千兮文章所为。 戒烦戒简因革不一。有降有杀增损可知。因世为之节文。顺时有所损益。 非天降也地出也。由圣作之明述之。于以纪纲于万事。于以雕啄于六情。 白之朝廷君君臣臣。烛之闉门父父子子。 降升明一代之规。因革按百生之典。 施之乡里。则尊卑有伦。行之朝廷。则贵贱有序。 或序乎。冠昏丧祭。或明乎射御朝觐。 婚姻有废。则淫泆之罪多。乡射不明。则长幼之序失。 郁郁成周之际。彬彬贞观之初。 修以远义。本末兼备。序以治人。情文著明。赋偶推以佐王。在周伯神祗之掌。使能兴朕。载虞宗寅亮之清。 无使。背朝坐笑。罔知主势之尊。肯令击柱争功。方议朝仪之起。 舜绍于唐。其改易而尚有。殷因于夏所损益而可知。拦江网体字常𦀰。 定序。 明分。 辨等。 分守。 等差。辨分。 正仪。别尊卑。辨上下。 天秩。 日用。 防民。 正国。 坊德。制心。节民性。顺人心。 动容周旋。恭敬撙节。赋句体具辞逊。用为范防。 君臣父子。本业定之名分。长幼亲疏。有自非之等差。 君臣父子。截截名分。朝廷乡党。绳绳纪纲。 闾门整肃。人知长幼之伦。堂陛尊严。世识尊卑之序。行于闾里。则丧祭。冠昏。用之邦国。则会同朝聘。 明节文之义。或损或益。定上下之分。一坤一乾〉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百五十九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
学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洗马〈臣林爊〉
书写儒士〈臣孙托〉
圈点监生〈臣马承志臣吴璥〉
礼〈诗文四唐孟浩然诗送桓子之郢成礼 闻君驰綵骑。蹀躞指荆衡。为爱潘杨好。言过鄢郢城。搮梅诗已赠。奠雁礼将行。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沈佺期诗送洛州萧司兵谒兄还赴洛成礼 棠秋日光辉。高襟应序归。来成鸿雁聚。去作凤凰飞。细草承轻传。惊花惨别衣。灞亭春有酒。岐路惜芳菲。权载之集县君赴兴庆宫朝贺载之奉行册礼因书即事 合卺交欢二十年。今朝比翼共朝天。风传漏刻香车度。日照旌旗綵仗鲜。顾我华簪鸣玉佩。看君盛服耀金钿。相期偕老宜家处。鹤发鱼轩更可怜。黄滔御史集翁文尧以美𤵜暂滞令公大王益得异礼观今日宠侍之盛辄成一章 滋赋诚文侯李盛。终求一袭锦衣难。如何两度还州里。兼借乡人更剩观。林郑在举场日时曰时赋鱼文中外相奖。王真白灵溪集礼聂先生新安重围先生能通两军之好及城开民皆复全也 李白辞翰苑。前山寻隐沦。不遇采芝翁。满洞惟白云。李白著日曾于此山寻许宣平先生不遇。我来礼先生。得与龟鹤亲。学道须有缘。始逢天上人。四皓安汉室。先生存歙民。阴功数已满。自合成天真。如何未上升。应待玉皇迎。我愿去浮名。随师归三清。宋邹浩道乡先生集元礼 来往憧憧多故人。几能于此款柴门。红莲绿水还初兴。青草黄茅得细论。陡觉炎氛开日月。坐令爽气满乾坤。匪朝恩锡归田去。只恐烦君费酒樽。徐安国西窗集赞庆春日礼成 遥想称觞御桶前。千官仪术列星躔。九州四海皆和气。万岁三呼不浪传。乐奏萧韶彰舜德。酒倾醾露饮尧年。遐方莫恨清光远。伫庆恩波洽普天。𡊮蒙斋诗送番易程令出乡行古问百年礼 黄柏冈前百岁翁。婆娑终日酒杯中。此行得得烦君问。荒政如今惬老农。太山雅咏古澶真常子李志常代行礼毕醮罢题 历世干戈百战馀。束渐徐兖已无虞。德音元自新天子。祀礼重申古帝谟。灵岳载瞻祈圣寿。神明思格为民苏。默知人事皆天意。祈祷齐诚代国输。豫章熊朋来集礼记叹三十韵乙卯戊千两科。并无礼记进士。江浙江西乡试。亦废此经。后皇启文运。贤能献大比。扶起紫阳翁。四书入程试。人各通一经。术业有专治。诏条炯日月。期以五经备。云何吏弗虔。去一仅收四。初科或偶缺。次举遂为例。洪杭辄效尤。乡试已摈弃。可怜遇冬烘。并不与秋计。至今进士录。年年缺礼记。礼生请改业。看榜成憔悴。五𦀰道同归。礼乐实用世。安石废其𦀰。紫阳屡叹喟。欲设三礼科。具在贡举例。今廑存小戴。不售方抱意。此𦀰本难明。识字亦未易。汉年博士读。郑注每窃咥。回冗卢书愁。后汉卢植传植上书言礼记特多回冗棼丝孔疏譬。由来士鲜习。甚少曰鲜息浅切即鲜字见程氏遗书劝之犹不𦰟。方当设科初。岂堪连弃置。专门自此绝。于世颇开系。唐贤有杨玚深忧礼乐坠。奏言此孤𦀰。举子罕习肄。欲于取士时。奖劝示优异。今岂之此贤。礼𦀰已扫地。河南屹墙仞。上蔡乃高第。蔡人习礼鲜。戴记决料例。先生曰不然。是心亦足愧。决科那能必。入道可专志。礼仪待人行。身名杓馀事。作诗劝同枹。去礼非诏意。元曹伯启汉泉集众御史议行肃答之礼。宴集公堂。仆预宾主。无绝长补经之艺。虑养小失大之讥。口号录呈正臣诸公。 伤廉伤惠两皆难成始成终耐岁寒有往有来方是礼。非宾非主意何如。童蒙诗训礼 王敬斯为礼。系文总是仪礼仪虽欲辩。内外不相离。 礼乐本一体。休将两处求。不知缘炎序。无节易伤流。 礼记 汉儒同补缀。礼乐井成书。大学中庸传。分明孔氏馀。 周礼 姬旦规摹远。周官制度详。八家同一井。六职统多方。孔子家语夫。礼之所以兴。众人之所以治也礼之所以废。众人之所以乱也。日巧之室则有隩于到反阼。言曰巧竹室必有隩阼之住。室西南隅谓之隩。阼阶也。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并随。主则有列序古之义也。室而无隩阼。则乱于堂室矣。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乱于席上之次第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上矣。行而无并随。则乱于阶涂矣。升阶涂无并随则阶涂乱。列而无次序。则乱于著矣。著所主之位也。门屏之间谓之著也。昔者明王圣人辩贵贱长。幼。正男女内外。序亲疏远近。而莫敢相踰越者。皆由此涂出也。 子夏问篇。孔子曰。故礼者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异。不丰不杀。称其义以为之宜。故曰。我战则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三恕篇。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孔子曰。父有争子。不陷无礼。故子从父命。奚讵为孝。 贤君篇。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戾。则民寿矣。 庙制篇。卫将军文子将立三军之庙于其家。使子兼访于孔子。子曰。公庙设于私家。非古礼之所及。吾弗知。 致思篇。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曰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马。颜回对曰。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刑政篇。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事导民。以刑禁之。 礼运篇。孔子兴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言偃侍曰。夫子何叹也。孔子曰。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达于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以礼正矣。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礼。何也。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也。吾舍鲁何适。夫鲁之郊及禘皆非礼。周公其已衰矣。祀之郊也禹。宋之郊也契。是天子之事守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后。周公摄政致太平。而与天子同是礼也。 五刑解篇。冉有问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不孝者生于不仁。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弑上者。生于不义。朝。聘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义必明则民不犯斗。变者生于相陵。相陵生于。长幼无序而遗敬让。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淫乱者生于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则夫妇失义。婚礼聘享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 入官篇。子张间入官于孔子。子曰。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鱼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其君也。生而不能正其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𣩵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 六本篇。孔子曰。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哀公问政篇。哀公问于孔子。孔子对曰。礼者。政之本也。 在厄篇。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焉。郊问篇。定公问于孔子。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则受祖于庙。而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斿。龙章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服衮以临燔柴。载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是以君子无敢轻议于礼者也。国语礼所以正民也 公子重耳。礼以纪政国之常也。 奉义顺。则谓之礼。礼世不续有蛮荆之虞。注农朝。聘之礼。不得继世续前人之职。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礼明恭俭以导之。 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不亦可乎。周室既卑。诸侯大夫失礼于天子。左传隐公七年眷。同盟称名。继好息民。谓之礼经。注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礼经也。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曰不书于策。明礼经皆当书于策。 疏此为礼之常法丘明意言周公谓之。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生之礼举之。栖以太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 庄公二十三年。礼所以整民也。 僖公七年。管仲曰。子父不奸谓之礼。子父不相奸犯。是谓有礼。奸。音千。文公七年。晋却缺言于赵宣子。曰。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弗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榖。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使睦者歌君子乎。宣子说。之。 成公十六年。申叔时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注人皆如礼。则顺时动不妾。信以守物。 昭公二年。曰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劝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二十五年。公孙于齐。次于杨州。齐侯唁公于野井。礼也。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定公十五年。子贡曰。大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榖梁传注礼以饰情。情疏则礼略。战国策赵武灵王曰。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韩诗外传礼者。首天地之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是也。礼然而然。是情安于礼也。师云而云。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也。则是君子之道言。中伦行中理。天下顺矣。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山林茂盛。则禽兽归之。礼义修明。则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扶身。则贵名自扬。天下愿焉。令竹禁止。而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此之谓矣。 传曰。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臣子之恩薄。则背死亡生者众。小雅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礼稽命徵礼之动摇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上下和洽则物兽如其性命。德礼之制。泽谷之中有赤乌。白玉。赤蛇。赤龙。赤木。白泉。生出饮酌之。使寿长。春秋说题辞礼者。体也。人情有哀乐。五行有兴灭。故立乡饮之礼。终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体。王者行礼。得天中和。牛居天中而有威仪。王者法而备之。足亦得天之中和也。礼得。则天下咸得厥宜。阴阳滋液。万物调。四时和。动静常用。不可须臾惰也。 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推弘动作。与外同苞。阴阳俯仰。进退以度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是故。三王之礼。味皆尚甘。声皆尚和。处其身所以常自渐于天地之道。其道同类一。气之辩也。史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榖礼容。 商君传。三代不同礼而王。 叙传。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情通王道。儒林传。董仲舒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西汉书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也。 文帝纪。十五年。修名山大川。尝祀而绝者。有司以岁时致礼。 贾谊。传。夫礼者。禁于木然之前。而所以为生难知也。贵绝恶于奉萌。而起教于微眇。 韩安国传。王恢曰。五帝不相袭礼。非故相反也。各因时宜也。匡衡传。五帝不同礼。 武帝诏。五帝不相复礼。 武帝赞。稽古礼文之事。犹有阙焉。 公孙弘传。弘对策曰。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生杀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尝设施不可废也。宣帝纪。诏曰。五帝三王。礼所不施。不及于政。 五凤二年。诏夫婚姻之礼。人之大伦者。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其所以导民也。 甘露二年。有司曰。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刘歆。传。孝武颇有诗礼先师。 董仲舒。传。布德主礼以导之 元帝纪。竟宁五年诏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艺文志。六艺之文。礼以明体。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也。 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行之以礼逊。礼以明体明白著故无训也 礼十三家。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白虎道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明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宗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明有亲也。 礼以防淫逸。节其侈费也。 所以作礼乐者。乐以象天礼以法地。 夫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宾鬼神。序上下之道也。 礼者。盛不足节有馀。使凶年不俭。丰年不奢。贫富不相悬也。魏书杜恕传。礼者。万物之体也。荀爽疏。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晋书江惇传。君子立。行应言。依礼而动。隐显殊途。未有不傍礼教者也。 王导表人伦之正。在乎设庠序。庠序设而五教明。德礼洽通。则彝伦攸叙有耻且格南文宋裴昭明议。虎豹虽文。而徵礼所不言。熊罴虽吉。而婚礼所不及。圭璋虽美。或为用各异。唐书太宗纪。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节之以礼。 魏徵陈书曰。臣闻为国基于德礼。保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情。德礼行则远者来格。故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不。可斯须废也。 韦绦传。礼者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孝子情深。物类无限。贵贱差降。不可相越。 崔祐甫传。常衮曰。礼非天降地出。人情而已淮汜论训贤者立礼。不肖者拘焉。传道精语礼乐凡二十条濂溪论礼先而乐后。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于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明道论礼乐在进反。 礼乐只在进反之间。便得性情之正。遗书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同上伊川论乐所以节礼。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𦀰说是物皆具礼乐 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如置此两𠋣。一不正。仗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又如贼盗至为不道。然亦有礼乐。盖必有总属必相听顺。乃能为资。不然。则叛乱无统。不能一日相聚而为盗也。礼乐无处无之。学者要须识得。 礼乐为治之法礼乐。治之法也。放郑声。远佞人。法外意也。 论正理不可失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并同上礼是序。乐是和。 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遗书晦庵礼乐以成教化。 礼乐所以成教化。而兵刑辅之。当唐虞之时。礼乐之官祈为二。兵荆之官合为一。详略之意可见。 古人详于礼乐 古人详于礼乐之事。当时自有一种书。后世不得而见。 礼乐胜则离。流问礼胜则离。乐胜则流。既云离流。则不特谓之胜。礼乐已不在矣。曰不必如此。说。正好就胜字上看。不可云礼乐已无也。 礼乐鬼神之会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礼乐是可见底。鬼神是不可见底。礼是收缩节约底便是鬼。乐是发杨底便是神。故云人者。鬼神之会。说得自好。又云至爱则存。至确则著。亦说得好。 乐章德礼报情 乐乐其所自生。礼反其所自始。亦似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是和气从中间直出。无所待于外。礼却是始初有这意思。外面却做一个节文抵。当他。虽曰人作。然元不鲁杜撰。缘他本自有这意思。方做得出耳。故下文云。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如何是章德。先生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是章著其中之德也。横梁说乐则得其所乐。即是乐也。更何所侍。是乐。其所自成。说得亦好。只是乐其所自成。与其所自成。与乐其所自生。用字不同耳。 礼乐之本则一 问乐记穷本知变。乐之情也。如五音六律。相生无穷之类。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如品藻节文之不可淆乱之类否。先生曰。也不消如此分。这两个只是一件。礼之诚。便是乐之本。乐之本。便是礼之诚。若细分之。则乐只是个一体周流底物。礼是两间相对著诚与伪底物。乐则相生相。畏。其燮无穷。礼则相刑相剋。以此剋彼。乐则如昼夜之循环。阴阳之阖辟。礼则如明暗向。背。论其本则皆出于一。只是礼则有诚有伪。须以诚克去伪则诚若。乐则穷本之燮极到本原处。而其变无穷。所以乐记说内外异同。只管翻来覆去相对说。人问降兴上下之神。而疑是精粗之体。是一句说礼。一句说乐否。先生曰。不消如此分。礼也能降兴上下之神。如祭肝祭心之类也。 礼乐性情之正 问礼乐只在进反之间。便得性情之正。何也。曰记得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礼如凡事俭约。如收俭恭敬便是减。须当着力向前去做是进。故以进为文。乐如歌咏和乐便是盈。须当立个节制。和而不流是反。故以反为文。礼减而却进前去。乐盈而却退后来。便是得性情之正。诸儒注说之详 礼记有王肃注煞好。太史公书载乐记全文。注寀兼有得王肃及郑氏注。觉得好。如陆农师礼象。陈用之礼书。亦诙传。陈氏胜陆氏。如后世礼乐全不足取。但诸儒议礼。颇有妙处。此不可废。当别类作一书。六朝人多是精于礼。必竟当时此学。自专门名家。朝廷有礼事。便用此等人议之。如今别法官。只除用试大法人做。如本生父母。事却在隋书刘子冀传。江西有士人方庭坚。引起今言者。得以引用。并同上南轩敬和礼乐之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此圣人使人知礼乐之原也。不仁之人虽欲为礼乐。其如礼乐何。盖是心存而后敬与和坐马。礼乐之所由兴也。论语解礼乐相为体用 礼乐分而言之。则为体为用相须相成。合而言之。本一而已矣。文集东莱礼乐有序有和 礼乐不可斯须𡸁身。凡有序而和。则为礼乐。夫其所以然者。何欤。不仁则礼乐息尖。礼乐只是存养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只是存养。同上礼凡三十五条明道礼孰为大。时为大。 伊川物蓄然后有礼。 物蓄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夫物之聚。则有大小之别。高下之等。美恶之分。是物蓄然后有礼也。易传小失入于夷狄后世人礼全废。小失则入于夷狄。大失则入于禽兽。 再失则为禽兽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初恐人入于禽兽也。故于春秋之法极谨严。中国而用夷狄礼。则便夷狄之。 礼制不可踰僣 古者。冠昏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逾僣。故财用易给而民有常心。今礼制未脩。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踰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饰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攘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争乱之道也。 横渠不敬则礼不行 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论礼直挠和乐 礼直斯清。挠斯昏。和斯利。乐斯安。并正蒙南轩论天则不可踰礼者天则之不可踰者也。本乎笃敬而发见于三千三百之目者。皆礼也 论礼有理有文 伊川先生曰。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程子之意。谓礼字上有理有文。理是本。文是末。然本末一贯通谓之理也。然有理而后有文。曰推此理则甚有事。谓天地间莫不然也。 论教莫先乎礼 道莫重乎人情。教莫先乎礼。礼行则彝伦叙而人道立。先王本天理。因人心而为之节文。其大体固根乎性命之际。而至于毫釐曲折之间。莫不各有精义存焉。当是时。人由于其中。涵泳服习。敦庞淳固。盖有不期然而然者。自先王之制日以缺坏。情文之不称。本末之失序。节乖而自疏。甚至于杂以异端之说。沦胥而入于夷。风俗之所以不厚。人力之所以不振。职是故欤。礼者。理之所存也。并文集孩提先教以礼 古人于孩提时。已教以礼。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达成体用之道 礼器则藏诸身。用无不利。礼运云者。语其达也。礼器云者。语其成也。达与成。体与用之道也。合体与用。大人之事备矣。晦庵礼该天理人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语注礼者。天理之节文。节。谓等差。文。谓文采。等差不同。必有文以行之。语录礼是自然之理 礼只是理。只是看合当恁地不恁地。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吾心安处便是。论人不可非礼古人言非礼。则耳目乎足无所措。视听言动但有些个不循道理。便是非礼。非礼勿视听言动。紧要在勿字上。不可放过。论四先生之理 四先生礼。二程与横渠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槩本仪礼。而参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温公者较稳。语录今以古礼节文 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礼。疑只是以古礼杀从今之俗礼。今稍有防范节文。不至太简而已。 古礼不可全用 大抵古礼不可全用。如古服古器。今皆难用。 古礼不为无补 古礼固难行。然近世一二名公所定之礼。及朝廷五礼新书之类。人家仅能相与讲习。时举而行之。不为无补。 冠昏丧祭礼简 今人于。冠昏丧祭。一切苟简徇俗。都不知所谓礼者。 今略存古制度 今所集仪礼也。只是略存古之制度。仗后之人自去减杀。求其可行者而已。尊君卑臣之义 三代之君见大臣多立。在车亦主。汉初主见大臣。如赞者云天子为丞相起。后世君太尊。臣太卑。 制礼须本仪礼 横渠所制礼。多不本诸仪礼。有自杜撰处。如温公却是本诸仪礼。最为适古今之宜。 高抑崇撰乡饮 明州行乡饮酒礼。其仪是高抑崇撰。如何不曾。看仪礼。贻笑千古者也。 南北朝不废礼 南北朝是甚么时节。而士大夫开礼学犹不废。有考礼者得亦自好。并同上诸儒所议礼。刘殽说得是。 王肃仪礼必反郑。并同上束莱礼是逊志气象 曲礼少仪。皆是逊志道理。步趍进退。左右周旋。若件件要理会。必有不到处。如学者常存此心。则自然不违乎礼。心有时而不存。则礼有时而或失。内有毫釐之碍。则外有毫釐之差。如天之于百物。根茎枝叶。华实条𠏉。岂一一生之哉。气到则百物自生。若一枝一叶之病。则是气不到处也。又所谓逊志。如徐行后长。如洒扫应对。如相师。皆是逊志气乘。文集太平御览𡊮准正书曰。礼者。缘人情而为节文者也。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耳。册府元龟礼者。国之干也。身之文也。于人之若曲蘖。在治之由粉泽。降自中古。下逮列国。承商因之制。增周监之文。故有家陪之臣。礼义是习。辩尊卑之序。达升降之节。别盟会之等。详赠劳之规。或辞飨于王朝。彻加于邻国。避湛露之赋。归宰旅之司。致三肃以惟恭。荐六仪而靡忒。宜乎宠以文路。赐之州田。享昌阜之祥。加好货之数。传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其斯之谓欤。 夫衣冠中而动作慎有方之士也。是故。君子以礼自防。择地而蹈。著诚而去伪。别。嫌而明微。如衡诚悬。岂轻重之或爽。犹水在器。故方圆而有准。处闺门则宗族序。在朝。廷则君臣正。祇庸之德于是乎生。殆辱之尤无自而入。信哉释回增美。安上治民。舍礼何以哉。 夫。宅天衷。建皇极。诞为民纪。率由礼经。若乃制度云为。适其会节。轨量物采。陈之表仪。然后百度缉熙。庶功明密。所以治政。何莫由斯。道不虚行。人存则举。嗟夫。胙土命氏。体国君民。将以寅亮帝功。光辅王室。然或功亏为翰。叶旷象贤。灭德立违。长傲纵欲。徇耳目之常现。忽经纪之远图。谓权衡为可欺。以旧坊为无用。非烛何见。既自取于冥行。无耜而耕。终靡成于昏作。国家之败。于是在焉。期示方来。用从诠次。晏元献公类要王者制作太平而大备。王者必目前王之礼乐。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二王。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民用和睦。囹圄空虚。郁郁乎文哉。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五百。威仪三千。于足教化浃泠。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馀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大哉。善从周。礼以辩宜。乐者敦和。 节文。礼之等数。 皆如其国之故。谨脩其法而审行之。酒清肴乾。强有力者犹倦焉。又乡射礼而。司正受命于主人北面请坐于宾。注欲与宾然尽殷勤也。至此成礼以成。礼者尚敬。敬多则不亲。又然礼曰。公以宾及卿大夫皆坐乃安。注严安坐相亲之心。礼者。非。为华薄也。华薄之兴。必由于礼。郭象征。庄子曰。学者昨为幻怪也。幻怪之生。必由于学。礼不云乎。无轻仪礼。明其蟠于天地。并彼日月。贤者由之。安敢小有损益也。集言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书俗语善戏谑兮。不为虐弓。诗汉澳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诗东方未明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湛露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锵锵。诗庭螓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钧。序宾以贤。诗行苇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诗雍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诗泮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𣩵。不巷欹。礼记檀弓丧从死者。祭从生者。礼记檀弓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踰。轻任。弄。重任分。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礼记檀弓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瑑。大羹不和。 作大事必顺于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礼记礼运诸侯不臣寓公。 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妇人无爵。坐以夫之齿。并礼记郊特牲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并礼记内则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礼记玉藻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礼记坊记。同姓皆先王先公子孙。有继及之道。故以为嫌。异姓则无嫌也。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礼记坊记渔者。如渔人取鱼。无所择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礼记大传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 执玉执龟筴不趋。堂上不趋。城上不趋。武车不式。介者不拜。 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并礼记少仪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辩。不继之以倦。礼记表记国君过市则刑人赦。夫人过市罚一幕。世子过市罚一帟。命夫过市罚一益。命妇过市罚一帷。周礼地官 市乃人所市刹而行刑之处。君子无放不观。若𣸯观则惠拖为说国君则赦其刑人。夫人以下则使之出罚。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骛。工商执鸡。并周礼春官外事用刚日。内事用喿日。礼记曲礼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乾人饥而不敢食也。日暮人倦。斋庄正齐而不敢懈惰。礼记聘义食而弗爱。犹拳之也。爱而弗敬。犹畜之也。爱人者。使人爱之者也。敬人者。使人敬之者也。自卑者。使人尊之者也。并礼记公食大夫义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语。寝不言。 寝不尸。居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迅雷风烈必变。 入公门。鞠躬如也。并论语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卿人。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讳名不讳姓。并孟子夫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郑庄公代许君子曰云云礼以顺天。天之道也。齐侯欲代邾。季文子曰云云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于是有容貌。来章嘉淑而有加货。孟献子云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并左传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三麾。三鼓。三兵。大天击门。士击柝。榖梁传莅盟者盟于彼。采盟者盟于我。公羊传让。礼之主也。左传听知则聪。视正则明。国语介冑之子不拜。前汉书汉文帝劳军至细柳营。将军周亚夫揖曰。云云请以军礼见。正人足以副其诚。邪人足以防其失。前汉书礼乐志。还死有以加生。厚亡有以过存。后汉书王霸慱臣疾君视。臣卒君吊。后汉书 升上疏曰。言者云云德之厚也。中国失礼。求之于野。后汉书君子侈不僣上。俭不逼下。后汉书第王伦传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后汉书东年王苍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后汉书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而望云物。后汉书儒林。传序言明帝行养老礼云。初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王更。九宾充庭。百官象物。晋书成帝诏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灭仪。晋书南侃曰。樗蒲者。牧猪奴戏可。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云云何有辞头养望。自谓宏连耶。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尽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唐书城阳公主下嫁卜之。卜者以为不言。尽昏则言。马周谏云。服可以例除。清不可以例改。心丧成婚。非人情所忍。唐书衡山公主。既公除将下嫁。长孙氏于志宁。以为于礼未允故云。规矩主于方圆。然庸工无规矩。则方国不可得而制也。衰麻主于哀戚。然庸人无衰麻。则哀戚不可得而勉也。通鉴纲目司马公论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庄子居是邑不非其大夫。苟子子道篇行步中矩。折旋中规。圭则磬折。拱则抱鼓。刘向说苑辨物篇书林事类回冗。纾曲也。令之礼记。时多回宄。失烦。礼之夫频。经解导行。礼以导行。庄节乐。莫若礼。管子说体。者莫耕乎礼。扬失忮。礼之失忮。注尊下卑。故忮也。淮大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记。苟或因或作。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乎。莫益可也。杨子大戴小戴。礼之衰也。文中恭俭尊让。礼之经也。淮纪文物体制。甲部为经。二曰礼。纪文物体制。唐经志言礼自鲁高堂生。前儒林礼纪纲人伦。故长于行。汉马迁传。经天纬地。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太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大。绕心曰体。礼者后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日履。戴圣之学。礼行于世者戴德戴圣之学也。并礼记疏。四十九篇。河间王又鸠集。诸子之说为礼书州释。得四十九篇。此曲台业记。今之礼记是也。唐礼仪志。曲台集记。上孔子门徒。共撰所闻。礼记本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也。后通儒各有损益。子思伋作中庸。公孙尼作经解。汉文时博士作王制。其馀众篇。皆知此例。至汉宣世。东海后苍书说礼于曲台殿。撰礼一百八十篇。号曰。后氏曲台记。后苍传于梁国戴德及德从子圣。乃刑后苍记为八十五篇。名大戴礼。圣又刑大戴礼为四十六篇。右小戴礼。其后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凡四十九篇。则奉之礼记也。礼记正义。周礼致太平之书。唐褚无量建议曰。然礼文虽众。其如周礼。周礼者。周公致太平之书。光至极由𡊮之典。法天地而行教化。辨方住而教人伦。其义可以幽赞神明。其文可以𦀰纬邦国。备物数用。其可忽乎。经礼三百。注经礼。谓周礼也。周礼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礼器六典之职。周官居捣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上中。七年致政成工。以此礼受之。使居洛邑治天下。天官序职注设官分职。成王作周官。其志有述天授位之义。故周公设官分职以法之小宰泣纲纪周官。文武所以纲纪用官。君临天下。周公定之。致隆中龙凤之瑞。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或。括囊大典。玄以为括橐火典。纲罗众家。是以周礼夫行。典周礼疏。尽事。或问周官四。主事注制三百六十官。可谓上事矣。扬七周公所记。周礼仪礼。至周公所记。所谓鲤礼三百。咸仪三千。礼经。则周礼也。咸仪。则仪礼也。礼经则周礼也。上太平之迹。周礼遭峰职学。藏于山岩崖壁以故不亡。汉武时。有李氏获之以上河间献工。独阙冬官一篇。购之千金不得。乃以考上记构之。遂气入于秘府。时儒以为非是不行。至刘歆独识其书。如周公至太平之迹。始奏立学宦。后郑玄为主。注尽三礼正义。仪礼高堂生所传。仪礼。周衰。当战国之世。其尝并亡。至汉高堂生所传十七篇。唯大礼存马。后世稚士礼以致天下之礼行之。至马融。郑玄。王肃。兼为之注解三礼正义。礼以制中。孔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贡问曰。将何以为凡中也。子曰。礼所以制中也。不能诗书。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中正无邪。礼之异也。庄敬恭顺。礼之则也。之别。礼者。天地之则也。礼者。缘人情而为之节文也。严父爱亲之情也。尊视敬畏之义。𡊮淮正当。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春秋说延有恩有义。有节有权。礼之象五行。其义四时也。救以四举。云云大戴记。救淫。礼者所以救满也。溪以进为文。礼成而进。以进为文序尊卑。明礼制以庠尊卑。成记恭顺。中正无邪。礼也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三重。寡过三王之礼礼备而不偏。其惟大圣。君子表微。谓礼节文。礼之异数。建中。礼亡中过于人。由文。由。用也。用礼之文也。专以礼许人。汰哉叔氏身以礼许人。叔氏子游名住不同。礼亦异数。别嫌明微。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走故。得其人之焉贵。末节。镌筵席。陈尊粗。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故有司掌之。夷礼。礼成公用。礼者。理之粉泽上下有礼。其可用也。𣈆大观陴。缘饰奇礼。汉书正身。礼所以正身也。修身篇圣不学不成。故礼之生。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注礼本为中人设。圣也不学。亦不成也。大略篇礼者。节之准也。注节。谓君臣也等差。礼以定伦。注定居臣父子之伦。并致仕篇。以上并荀子。检迹。礼疏检貌殊事。尊卑有制。修述。疏备具。功大治辨。会节。不废其会节。天地君子男女之期节。讲让。 踰节。礼不踰节。卑高以陈尊卑之位。象山泽也。别宜。殊别万物所宜。正国。十五撙节。常趍法度。节用。以礼六等异。分割而等兴之。养情。礼义大理十三。隆礼。 易慢。之。人之矣。秩节。废改。不可废改。注桑扈。诗维鹈。侍无正等威。亦有等威。左整民。三行义。礼以行义。七庇身。礼以庇身。十五招携。以礼五体政。礼以体政二俯赞。仰验节文。礼以节文。前体别。礼以体别为理。六十六补备。补备之明体。礼以明体。刋立。后参酌容法。礼客法则。大典。三十五礼宪纪政。礼以纪政理也。图之常也。图十寇履。名器无淮。冠屦同归。唐知政。见其礼。知其政。盖三等宜。苟五大隆。礼之盛也。养安。恭教辞课。所以养安。十三隆杀。 强世。礼难数强世。杨六华宝。尊宝副则礼二野史。 三趾。天地人之三礼。文选七杂就。愿采吉礼。以秦仪杂就之。前叔孙外谐。而内无怨升疏远之处。与谐和内亲近之处。无相怨恨。礼治则详。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魏。治国之柄。得位竭情尽慎。礼交错于中。情往也中。仁生义杀。各使中礼。有分别也。疏三十祖洽于众。为众人之倡始而使和合也。承天之道。七王之大经。 人之大端。中正无邪。礼也质也。着仪云伪。章疑别微。幽隐不著。当用礼也。十五纪纲万事。雕琢七情。疏一制度大为。制度左礼。大为在礼。五至三无裁节民心。谓无不敬。疏十三言而履之。礼也十五拱持合安。拱持其情。合安其危注检情归正。疏四十七有微有显。讲信修睦。 不下庶人。 隆兴上下之仲。无声无体。目不得见。耳不得闻。体之谓圣。周礼为本。圣人体之。履之谓贤。仪礼为峰。贤人履之。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行之合道。绕之于心。疏三十一尚辞让。去争夺。 天地经纬。左二十五追俗阳制。史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繁礼饰貌。孝文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迁善远罪。使民迁善。彰罪而不自知也。前正情性。节万事。纪纲人伦。三十三斟酌律礼。棱纪三适物观时。制礼二十五君庄臣恭。天尊地卑。君庄臣恭。礼志尊尊卑卑。诸父兄弟。无所不臣。 治人之求。制礼义以分之。治人之求。苟情文代胜。其以情文代胜。养人之欲。七二动无不当。八本末相顺。终始相应。法之大分。礼者。法之大分。致明而约。言易知也。治辨之极。十二明分达治。而保高物分均势齐。五乱生其差。治尽其详笾豆不陈。玉帛不分。吾无以先圣人久。杨夷俟倨肆。奚其强五祇庄雍穆。敬如美也。选世世通行。礼义利。可以世世通行。下肃上尊。二十情之不可变。领恶而全好。张礼以导人。后六十三使由之而不知。七十三兴福祥之本。止祸乱之原。五十三治民者表道。不明则乱。十一节事天地之神。昨礼无以节奉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礼道隆则从而隆。谓礼也二治七情。修十义。胜则流漫离析。疏揖让而治天下。选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此兴民同也。不可斯须。去身。顺人情之大宝。 去瑕秽。养精神。注极则忧。粗则偏。 能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左二十五至太平而大备。前立君臣。等上下。十八陶缙绅。藻心性。后二十七尊卑侈约之礼。尊卑奢俭。所以为礼。寒热晦明。所以为岁。尊先祖。隆君师。荀文理繁。情用省。礼之隆也。上事天。下事地。十三川有防。器有范。见礼教之至也。杨六加于身而错于前。礼疏百年积德而后兴。前十二礼者。品汇之璇衡。唐志合文理而归于治。荀十七君有短垣而自踰之。礼防虽短。不可踰也。国十九礼探其情而见之外。昨虚加礼文而已。前五十一建天地之中谓之礼。五十二廉耻节礼以治君子。 人能枉欲从礼则福归。顺情庶礼。则福殊之。后。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前贵有常尊。左十一贱有等威。自尊而卑。人理之不可易。耻格。新唐言刘篑策。防下以礼。则耻格安有不形者手。问会见之仪。后汉窦融公会高平第一。先遣从事问会见之仪礼。时兵旅征伐诸将。与三公交错中道。或皆使者交私语。帝先闻融问礼仪。甚善之。远礼。 多行无礼。祸必自反。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明堂位。礼自外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史记国将亡必多制。叔向曰仲尼曰。夫晋守唐叔之法度。以经纬其民。利百变法。 仍旧贯。新立新意。 何必改作。所宜守常。匿礼。匿不改正礼。因民而作。 洋洋乎威德事。制礼后二十五礼法兴而淳朴散。三十二患其过制。先王制礼。患其过制。山堂考索历代礼类。 自伏义至黄帝。五礼始具。其唐竟则舜典云。修五礼。乂命伯夷典三礼。论语云。商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则夏商亦有五礼。郑康成注。大宗伯唯云唐虞有三礼。至周分为五礼。不言夏商者。但书篇散亡。故据周礼有文而言耳。礼记疏六礼。七教。八政。王制云司徒脩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六礼者。寇一。昏二。丧三。祭四。卿五。相见六也。七教者。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也。此六礼七教。并商礼。周则五礼十二教也。八政者。饮食衣眼事为异别度量数制也。礼记疏总论礼乐 仁者。天性也。义者。天情也。人而不仁。血气之性也。人而不义。利欲之情也。人惟有血气利欲以乱其天性天情。故圣人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反其不仁不义之习。而复之仁义之真。于以承天顺地。报本反始。诚之至也。于以敬亲。尊君。友于阖门。悌于乡党。百卢无邪。无体之礼也。观心各得。无声之乐也。非无本不立。无文不行。遵情性复仁义者。礼乐之本也。玉帛牲币。钟鼓管弦者。礼乐之大也。典谟二礼所纪。本与文并行。历代诸史所志。类皆器数之末。所谓本者。容或知之。犹未详也。今也考论语志。始末而止及乎文之夫略而已。细而节目。别有司存。大而本原。以俟君子。 夫子志四代礼乐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冤。乐则韶舞。夫韶舞。形容绍尧之意也。成周谓之大韶。汉谓之文始。唐谓之九功。宋朝谓之元德升闻。虽历代取天下之异。各作乐以取其功。而韶舞大意。至今犹存。汉自武帝用寅正。历代相承。虽取五行更。王之义。以为服色旗帜之尚。而夏时终不可易也。殷辂。大辂也。周谓之玉辂。见书注秦谓之金根。殷有山车之瑞。故车名乘根。奉改为金根。见东汉舆服志。云。汉谓之乘舆。历代乘之以备朝祭之仪。周冤十有二旒。前后䆳延缫十有二就。玉笄朱纮衮衣十有二章。历代服之。以为朝祭之服。夫子举四代礼乐以告颜渊。既为当时僣僭者之成。且为万世不可易之制也。然衮冤之外。所谓大裘冤。无旒以祀天。与其诸馀冤。自秦汉废之而不用。大辂之外。所谓大驾卤簿。属车八十一乘。自秦汉增之而益侈。汉儒正朔之辨。未必祖夏时。唐乐舞倍八佾之数。未必似舜韶。夫子亦不保其往。后世为侈心所夺也。然则历代犹存韶舞。夏时殷辂周冤之大意者。何欤。大道所在。虽万世犹一日也。 史记集经子为礼乐书 虞周之时。夷夔之所分典。大宗伯大司乐之所职掌。见于书礼之所述者。即礼乐书志也。春秋以来。诸侯越礼而去其籍。大夫僣乐而歌雍以彻。六𦀰方作。辄燔于秦。秦之所谓礼乐。集六国以为侈志于尊君抑臣而已。汉因秦旧。叔孙之礼藏于理官。法家又不复传。制氏窦氏之乐。有司止能纪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夫如是。安得有本书哉。太史公作礼书。略述秦汉与建元因革之槩。而乃足之以经子之礼。论其乐书略序。高武祖帝所自为歌诗。而乃足之以六经之乐记。注乐记出于鲁淹中河间献王献之自班马而降。东汉六朝。隋唐迄于宋朝正史。皆有礼乐志。次第相承。前后相袭。止叙五礼六乐之旧文。与夫舆服音律之旧式。迭参旁究。时有因革。初无大异。特作史者。姑掇拾以备诸志之一耳。未必当时尽施用此礼此乐也。史通议切诸史志。频频互见。其以是欤。 班志以庠序为礼乐之原 董仲舒。刘向。汉大儒也。其论礼乐教化。必曰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又曰。兴辟雍。设庠序。隆雅颂之声。盛揖逊之容而已。班固志礼乐之始也。历序武帝成帝。不克用二子之原。而终也。嘉叹光武。首立明堂辟雍。显宗躬行宗祀养老之事。且谓威仪虽美而礼乐未具。庠序未设之故。夫。固与舒向论礼乐之原。皆归之庠序之教。何也。盖舜命夔典乐教冑子。周以大司乐治学政。凡直宽刚简。祇庸孝友之德。歌咏声音。讽诵言语之节。与夫干戈羽籥射乡享之仪。上自朝廷。下及党逐。皆有学以教之。于是童而习之。至于老死。践而行之。不厌不倦者。皆学校之功也。夫。人安得不为士君子之归。而礼乐达于天下矣。周衰礼废乐缺。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益僣差者。谓之显荣。子夏见纷华闻夫子之道。二者心战。不能自决。而况庸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以成俗乎。此太史公所以发叹也。秦灭先代之教。而汉人置博士弟子员。所致功令复以利禄之路诱之。注详见艺文志功令说虽曰。设太学。致辟雍。所养所教之科与虞周异矣。此班固所以叹建武永平之威仪虽美。而礼乐犹未具也。东都太学诸生。迭相标致。激成党锢之患。唐制由学舍之选者。谓之生徒者。未免乎科举之累。宋朝。因唐制以取士。自京师至州邑。皆有学。而礼乐之坏。反自学校始。由所习者皆场屋之文也。礼义之地。既为利禄所移。礼闱贡举。又为刑名所禁。欲以是为礼乐教化之原难矣。 欧阳志论礼乐与刑政为二 礼乐为国之根本。刑政为国之辅助也。欧阳之志。谓治出于一。则朝廷里闾。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朝夕从事乎礼乐。所以迁善。远罪而成俗也。治出于二。则所急者。簿书狱讼兵食而已。故事物名数。皆有司之事。搢绅大夫莫能晓习。而天下之人终身未尝见也。况欲识礼乐而被其化乎。呜呼。欧阳可谓知礼乐之本矣。然犹历述隋唐之所承变。贞观开元之所纪者。与夫元和新仪。曲台新礼者。于以见具其文而意不存也。故凡有唐五礼之次第。六乐之名。纤悉备载。犹未免效诸史之尤者。岂以存诸一代之正史。犹胜于藏之理官。与律令同科欤。 礼乐以成教化 礼乐所以成教化。而兵制辅之。当唐虞之时。礼乐之官。析为二。兵刑之官合为一。详略可见。先王以通上下之情 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享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其礼义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以大道也。诗传存守内外之节 君子之于礼乐也。讲明不置则存之熟。是非不谬则守之正。存之熟。则内有以养其庄敬和乐之实。守之正。则外有以善其威仪节奏之文。语或问其用无小大之殊 礼乐之用。通乎上下。无小大之殊。一身有一身之礼乐。一家有一家之礼乐。一邑有一邑之礼乐。以至推之天下。则有天下之礼乐。亦随其大小而致其用焉耳。不必其功大名显而后施之也。同上不当事繁文未节 盖以礼之繁文末节。当世所尚。皆时人所易行者。至于辞逊之心。则礼意之实。而人所惮为。故言能以礼逊为国而先民。则其为国也不难。若不能以礼逊为国。而徒相与从事乎繁文末节之间。则亦无以为礼耳。语或问先王以义起礼 以是为主而酌乎人情世变以文之。则礼虽先王未之有者。亦可以义起。后世议礼者。不明乎此。故常以其节文度数之小不可备而不敢为。卒以就乎大不备而后已。此刘向所以深叹之也。非无孟子之学而强欲为之。如叔孙通曹褒之流。是又不免乎私意之作而已矣。孟子或问礼乐以进反为文 礼主其减者。礼主于撙节退逊检末。非以其难行。故须勇猛力进始得。故以进为文。乐主其盈者。乐主于舒畅发越。非一向如此。必至流阳。故以反为文。礼之进。乐之反。使得性情之正。 灭是退让撙节收陷底意思。是礼之体本如此。进者力行之谓。盈是和悦舒散快满底意思。是乐之体本如此。反之退陷之谓。礼主其减。却要进一步向前着力去做。乐主其盈。却须退陷节制收拾归里。如此。则礼减而却进。乐盈而却反。所以为得性情之正也。故曰。减而不进则消。盈而不反则亡矣。文公语录礼乐同一理 礼之诚。便是乐之本。乐之本。便是礼之诚。若细分之。则乐只是一体周流底物。礼则是两个相对着诚与伪也。乐如昼夜之循环。阴阳之阖关。周流贯通。而礼则有向背明暗。论其本。则皆出于一乐之和。便是礼之诚。礼之诚。便是乐之和。只是礼则有诚有伪。须以诚克去伪则诚著。同上汉无兴礼乐之主 先王之礼今存者无几。汉初自有文字。都无人收拾。河间献王既得雅乐。又有礼书五十六篇。惜乎不见于后世。是当时儒者。专门名家。自一经之外。都不暇讲说。在此时又无兴礼乐之主。故胡氏说使河间献王为君。董仲舒为相。汲黯为御史。则汉之礼乐必兴矣。 古今只此一理 自古亘今。都只是这一道理。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马。圣人制度礼乐。颠来倒去。都只是这一道理做出来。 人而不仁如礼乐何 或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曰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既不和乐。不庄敬。如何行得礼乐。并同上穷达损益之宜 圣人穷而在下。所用礼乐。固是从周之前辈。若圣人达而在上。所用礼乐。须更有损益。不止从周之前辈。如答颜子为邦之问。则告以四代之礼乐。同上乐其生反其始 乐乐。其所自生。礼反其所自始。亦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是和气从中间直出。无所待于外。礼却是始初有这意思。外面节文却是人做底。故下文云乐章德礼起情反始也。问如何是章德。曰。和顺积于中。英华发诸外。使是章著其内之德。同上有是理即有是气 问礼乐极乎天而播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此是言一气之和无所不通否。曰此亦以理言。有是理即有是气。亦如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乎其中矣。同上礼乐鬼神一理 问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曰礼主减。乐主盈。鬼神亦只是屈伸之义。礼乐鬼神一理。 同体而异用 问上蔡谓礼乐之道。异用而同体。还是同出于性情之正。还是同出于敬。曰礼主于敬。敬则和。这便是同体处。 不见先王之礼乐 今世人有目不得见先王之礼。有耳不得闻先王之乐。此大不幸也。 有德有住者方可制作 有位无德而作礼乐。所谓愚而。好自用。有德无位而作礼乐。所谓贱而好自专。居周之世。而欲行夏殷之礼。所谓居今之世。反古之道。并同上礼乐相为表里 问礼之用和为贵。便是乐否。曰和是礼中之乐。未便是乐。如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此又是乐中之礼。同上如寒暑生杀。礼乐刑政之为教。如寒暑生杀之为岁。文公答杨深父典礼是天理之当然 典礼自是天理之当然。久一毫不得。添一毫不得。惟是圣人之心与天合一。故行出无一不与天合。其间曲折厚薄浅深。莫不恰好。都不是圣人自撰出。都是天理决定合如此。文公语录天道流行发见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优优大哉。皆是天道流行发见为用处。 古者典礼分明 古者礼学是专门名家。始终理会此事。故学者有所传授。终身守而行之。凡欲行礼有疑者。辄就质问。所以上自宗庙。朝廷。下至士庶乡党典礼。各各分明。 简易则可行 大凡礼制欲行于今。须有一简易底道理。若欲尽拘古礼。则繁碎不便于人。自是不可行。 所因损益之理 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为制度。大体是害不得底。虽如秦之绝灭先王礼法。然依旧有君臣。有父子。夫妇。依旧废不得。 至周然后大备 问丧祭之礼。至周公然后备。夏商而上。想甚简略。曰然亲亲。长。长。贵贵尊贤。夏商而上。大槩只是亲亲。长。长之意。到得周来则又添得许多贵贵底礼数。如始封之君。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期。之丧。天子诸侠绝。大夫降。然诸侯大夫尊同则亦不绝不降。姊妹嫁诸侯者。则亦不绝不降。此皆贵贵之义。上世想皆简略。未有许多降杀贵贵底礼数。凡此皆天下之大经。前世所未备。到得周公搜剔出来。立为定制。更不可易。 南北朝犹有礼学 南北朝。是甚时节。而士大夫间礼学尤不废。 陆农师之徒说礼 宋朝。陆农师之徒。大抵说礼。都安先求其义。岂知古人所以讲明其义者。盖缘其仪。皆在其具并存。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所谓三千三百者。秩然可知。故于此。论说其义皆有据依。并同上非玉帛钟鼓之谓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而夫子之于告朔。爱其一羊而不忍。去。于齐闻韶。至于三月不知肉味。何也。抑其所以如此者。其意乃有所属。而非玉帛钟鼓之谓耶 历代议礼名臣 按秦荡灭遗文。自汉兴以来。收而存之。朝廷有典制可酌而求者。汉有叔孙通。高堂生。徐生。贾谊。河间献王。董仲舒。萧奋。孟卿。后苍。闻人通。夏侯敬。刘向。戴德。戴圣。庆普。刘歆。后汉有曹充。曹褒。郑兴。郑众。贾逵。许慎。杜子春。马融。郑玄。卫宏。何休。卢植。蔡邑。魏有王粲。卫觊高堂隆。蒋济。王肃。秦静。刘表。刘绍。卢毓。陈群。鱼豢。王沉。蜀有谯周。蒋琬孟光。许慈。吴有来敏。丁孚。晋有郑冲。荀顗。陈寿。孙盛。羊祜。杜元凯。卫瓘。庾峻。𡊮淮。贺循。任恺。陈铨。孔备。刘达挚。虞束晢。传咸。邹湛。蔡谟。孔衍。庾亮。范宣。范汪。徐邈。范宁。刁协。荀崧。卞壶。葛洪。王彪之。司马彪。于宝。徐广。谢沈。王裒。何琦。虞喜。应贞。宋有徐羡之。傅亮臧寿。徐广。裴松之。何承天。颜延之。雷次宗。徐爰。庾蔚之。崔凯。孔智。齐有王俭。何戢。田僧绍。刘献。王逡之。梁有司马聚。陆琏。沈约。周舍明。山宾。裴子野。徐勉。顾协。朱异。严植之。贺玚。崔灵恩皇侃。陶弘景。司马宪。丘季彬。陈有谢峤。孔奂后魏有高允。高允。王肃。北齐有熊安生。阳休之。元循伯。后周有苏绰。卢辨。宇文弼。隋有牛弘。辛彦之。许善心。唐有孔颖达。褚亮。虞世南。陆德明。令狐德棻。朱子奢。颜师古。房玄龄。魏徵。许敬宗。杨师道。贾公彦。杜正伦。李义府。李友益。刘祥道。郝处俊。许圉师。韦琨。范履冰。裴守直。孔志约。萧楚材。孙自觉。王方庆。贺纪。贾大隐。韦万石。韦叔夏。祝钦明。许子儒。沈伯仪。元万顷。刘承庆。郭山恽。唐绍。王岩。张说。徐坚。李锐。施敬本。王仲丘。孔方义。贾鲁。韩抱素。卢履冰。王汪。韦公肃。王彦灭。田同秀。康子元。侯行果。史玄璨。李行伟。冯宗。陈正节。贺知章。元行冲。韦绦。宋有。聂崇义。尹拙。陶榖。刘温叟。李昉。卢多逊。扈蒙。杨昭俭。贾黄中。和岘。陈鄂。陈宽。邢炳。陈彭年。丁谓。王钦若。李迪。贾昌朝。文彦博。欧阳修。姚辟。苏洵。陆佪。黄履。陈祥道。陈襄。宋敏求。王革。韩肖胄。李至。李宗谔。杨亿。王圭。曾旼。余靖。王安石。司马光。王存。李清臣。张璪。何洵直。杨完。江休。吕公绰。晁迥。张昭献。裴煜。吕公著。许将。顾临。范纯礼。孔武仲。彭汝砺。曾肇。吕大防。苏轼。盛陶。王谊。曾布。钱协。韩宗师。王古。井亮采。常安民。李琮。虞策。刘定。傅楫。黄裳。丰稷。叶祖洽。蔡京。林希。蔡卞吴安持。晁端彦。翟思。郭知章。刘极。黄庆基。董敦逸。彭汝霖。韩忠彦。陈阳。谢绛。刘原父。钱公辅。程颐。吴育。王皞。张载。孙抃。许克疑。倪思。梁颢。王普。董棻洪焘。朱熹。林栗。韩祥。康熙。胡直儒。传崧。孙近。陈公辅。黄积厚。连有耶律俨。陈大任。金有韩企光。张炜。张行简。元有刘秉忠。周铎。刘光中。尚文。岳忱。关思义。侯祜贤。萧琬。徐汝嘉。乌古伦。居贞。完颜复昭。完颜从愈。葛从亮。于伯仪。许世隆。赵秉温。忽都于思也先史扛字虽。玉海古者宫室车舆以为居。衣裳冤弁以为服。尊爵俎豆以为器。金石丝竹以为乐。以适郊庙。以临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岁时聚会。以为朝。觐聘问。欢忻交接。以为射乡食飨。合众兴事。以为师田学校。下至里闾田亩吉凶哀乐。莫不一出于礼。由以教其民为孝慈。友悌。忠信。仁义。常不出于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三代以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一切用秦。虽有欲治之主。牵于时俗。安于苟简而已。自汉以来。史官所记。皆有司之事尔。所谓礼之末节也。 礼谓之文者。尊卑异位。亲疏异情。长幼异序。内外异宜。往来异守。动而相交。合而相纪。莫不成文而中于义理。序其品则曰人伦。序其义则曰礼文。朝廷所以纲天下之风俗。不可以一日无之也。礼之为国。与天地并。上天下泽。春雷奋作。先王观象。爰制礼乐。其本则人心固有。其文则圣人为之。礼者敬之经。敬者礼之情。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张曹争论于汉朝。荀挚竞奭于晋世。韩宣子见周礼尽在鲁。知周所以王。仲孙湫见鲁秉周礼。知鲁未可动。为天下国家者。不可一日废礼如此。庄公有非礼之举。其臣谏以必书。周王有非礼之宴。戒其臣以勿籍。先王之时。凡礼文之事。无不载之简册也。士会不知殽蒸。归而讲聚三代之典礼。以修晋法孟僖子不能。相仪答郊劳归乃讲学能礼者必从之。君子耻不知礼如此。朝廷有大疑。不必聚诸儒之讼。国家有盛容。不必蕴野外之仪。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其事朝聘。冠昏。丧祭。射飨。其用郊庙。朝廷。闺门。学校。乡党。田役。其物圭璧冠佩。车舆贽币。俎豆弓矢。其容斋庄恭肃。雍和刚毅。忻欢惨戚。其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长幼。其效严上下。定尊卑。决嫌疑。别。同异。事天地。宁鬼神。性理会元立意发明 清浊未判。溟滓无朕。时则是礼隐乎浑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时则是礼藏乎人心。圣贤迭起。维持世教。时则是礼著乎日用。是礼之功用大矣。性情品节。礼之本也。升降上下。礼之文也。纲常道德。礼之精也。制度文为。礼之粗也。用之于一身。则周旋。中焉。揖逊有焉。用之于一家。则闺门有章焉。宫庭有度焉。以至朝廷以正。百官以治。则一国之礼也。卑不踰尊。疏不逾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则天下之礼也。人道不可一日之不立。而此礼未尝一日之不存。是虽失于庄。灭于老。刑名于秦。蕝于汉。而礼之在人心终不可泯也矣。 群公粹论礼者理也。道之物也。辨上下。定民志。发而中节。谓之和者也。和而至于合内外。使万物各当其分。故谓之礼。礼各有其物。故谓之义。统而言之则曰道。分而言之则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礼者见之谓之礼。故曰道之物。侯氏古文撮要 礼在万世无弊礼也。亘天地而不见其始。穷今古而不见其终。杰者不得而逃。暴者不得而灭。惟其与人俱生。原于自然而后能也。故圣人知礼乐之出乎天地性情之所自有。故因其理而导之。探其本而文之。不行则已。行之斯成。不言则已。言之斯立。大可以被天下。久可以传万世。桀纣率天下之人而赴情欲以绝礼。礼不绝而桀纣亡。秦焚圣人之书而植意欲以绝礼。礼不绝而秦亡。庄列之虚无。杨墨之僻邪。申商之残刻。秦仪之诡伪。欲以破礼。礼终不可破。洪水集礼该万殊之用 礼者。生民之大也。乐得之而以清。仁得之而不废。义得之而不淫。智得之而不惑。信得之而不渝。圣人之所以作。贤者之所以述。天子之所以正天下。诸侯之所以治其国。卿大夫士之所以守其位。庶人之所以保其生。无一物而不礼也。穷天地。亘万世。不可须臾而去也。李太伯礼因人情而用 礼生乎天地。出乎人心。循乎性。发乎情。其斯以为本。人不能无生。有生故有父子。人不能无。长幼。有长幼故有兄弟。人不能无匹偶。有匹偶故有夫妇。人不能无相亲。有相亲故有朋友。人不能无强弱。有强弱故有君臣。故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之礼。其本则天地生之。其节则圣人为之也。因饮食之欲而飨食之礼作。因男女之情而。冠昏之礼作。其死藏生哀而丧祭之礼作。因其群聚嬉戏而射乡之礼作。故飨食。冠昏丧祭射乡之礼。其本则人心固有之。其文则圣人为之也。洪水。集。时文摘奇 古者礼皆实用。 隆古盛时。风俗纯一。教化素明。二三圣人出而𦀰理天下。固未尝外人心以求礼。始于一人之身。行之于宫庭衽席之间。发于宗庙朝。廷之上。而达之于四海九州之广。皆是物也。朝会之仪。所以为是等级次第者。岂徒曰尊君卑臣而已。郊祀之享。所以为是弥文缛典者。岂徒曰答天报地而已。禘尝之祭。所以为是尊敬崇重者。又非徒曰奉祖事神而已。宫室衣服之制。所以为是繁杀隆降者。又非徒曰别贵明贱而已。圣人之制礼。盖欲范防世变。弥纶天地。藏之人心而不泯。传之万世而不穷也。 后世礼皆虚文 三代衰。王道废。纵横有以驳是礼。刑名有以杂是礼。时君世主于是不求治于此礼之中。而列此礼于治具之一。法制既立。刑政既暇。然后命礼官修礼文以为藻饰太平之具。故以礼乐为制度。以仪物为观美。郊雩之事天。烝尝之事祖。曰以敬神而已。而隆天下报本之义。崇斯民孝思之心。则未尝有以导乎民也。牲牷之肥腯。粢盛之丰洁。曰以享神而已。而尊尊以使民知敬。亲亲以使民知爱。则未尝有以感乎民也。上以虚文制礼。下以虚文视礼。胡怪其启窃笑而加靳侮哉。 汉君未遑礼文 高祖崛起草野。亲与贩缯屠狗之徒博取天下而仅得之。君臣上下。未知有启迪人心之道。久长立国之计。徒以一时击柱之风未息。叔孙通以俗儒起而定一王之仪。然皆扩抚秦法而已。以野外之蕝。施之堂陛之上。而齐鲁两生积德百年之说。视之为迂阔而不暇讲也。其后文帝。好黄老之学。则未遑于礼。景帝尚刑名之治。则又不知有礼。孝武之采定。似有志于礼也。然亦礼之末度。而非礼之本也。唐世徒详末节 唐太宗经理治道。动咨儒者。愚犹有望焉。然而与一时礼官学士。因隋之礼而增益之。以为贞观礼未免率意为之。虽其书有一百三十八篇。亦稍详备而文为制度之末居多。品节堤防之意安在。当时大臣如房杜辈。亦河汾之流。王通所谓接三才之奥。达性命之源者。二子讲之亦熟矣。而礼乐之问。乃至汗浃而无对。岂太宗之为君。不足与之言礼耶。抑平时讲论。徒有虚文而无实用耶。遂使中和之政不足以折民情。苟简之仪仅足以饰治具。吁何补哉。 夫子讲明礼教 幸而夫子者出焉。著书垂训。扶持人极。不为无所赖。虽一时无天子之权。而能存天子之教。虽不能回三代之礼。而能存人心之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盖以当时之人。知有礼之文而未知有礼之本。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盖欲当时之君。即礼之本以求礼之用。以至先进之是从。君子之必俟。夫子之意。未尝不欲挽春秋而为三代。林放问礼之本。则慨然以大哉褒之。颜渊陋巷一癯儒。为邦之问。则欣然举四代之礼乐以属之。当时与群弟子讲明议论。无非淑人忠。扶世教之道。异时欲屠鲁者。闻其弦歌之声。则凛然服其为守礼义之国。然后知孔门之教也如此。夫以兵环于外。死生顾盻间耳。而鲁不为之动。岂非人心之礼犹有足恃乎。 国朝修明典礼 国家列圣相承。以礼为立国之本。一时宗工钜儒。讲明礼学。三礼图已进于聂崇义矣。而陈祥道礼书且参用焉。开宝通礼既上于刘温叟矣。而卢多逊之义亦兼取焉。邢炳之作分门礼选。王皞之作礼间新编。与夫贾昌朝之上太常新礼。欧阳氏之参稽历代因革。然此特。其文耳。文未足以尽礼。君子当观诸人心可也。我朝盛时。醇恩厚泽。渗漉中外。斯民之戴宋。盖非一日。人心知有礼。则不忘君而相与欢忻鼓舞于春风和气之中者。皆礼之功用也。然后封岱兵。祀汾阴。谒亳杜。绝代旷典。靡所不举。祖宗之心可以对越天地而无愧。此其享国日长。三代莫及。良有以也。 文由礼而后见 文莫盛于君臣父子之间。然君臣父子。非礼不定。文莫著于仁义道德之训。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班朝治军淮官行法文也。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亦文也。非礼则不诚不庄。日月星辰丽乎天。此天之文也。然天秩有礼。则礼实行乎其中。百榖草木丽乎土。此地之文也。然礼由地制。则礼亦寓于其中。举天下无一之非文。亦举天下无一之非礼。 礼以立民之极 夫礼有冠昏丧祭。所以用于家者也。冠婚丧祭之礼一行。而一家之极由此以大明矣。礼有飨射乡饮。所以用于乡者也。乡饮之礼一行。而一乡之极由此大建矣。礼有吉凶军宾嘉。所以用于一国者也。自吉凶军宾嘉之礼一行。而一国之极愈彰彰于斯人日用常行之间矣。推是礼也。达之天下。行乎蛮貊。而此极益光满乎覆载之间矣。礼之可以至道。而人之不可无礼也若此。分声类说人 齐以笑却至之跛足而见伐。曹以观重耳之骈胁而见灭。 叔孙通为高帝制朝。仪而高帝悦。裴宪为石勒撰朝仪而石勒悦。 武王之为太子也。嗜鲍鱼而太公不以进。屈到之为大夫也。嗜芰而子木不以荐。 子产之有功也。位在四人之上而不居其上。郤至之有功也。位在七人之下而不掩其上。故公孙挥于子产。知其将得政。单襄公之于却至。知其将不免。 周王失礼。叔向知其不终。鲁侯失礼。子贡知其必死。 楚子无礼子羽。穆叔知其不久。子玉奋师无礼蔿贾。王孙知其必败。为下者可以无礼乎。 齐桓公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晋文公之出也。过曹曹不礼焉。章玄成佯狂让爵于其兄。而见贵于朝。丁鸿𦍕狂让爵于其兄。而见贵于友。 商鞅无礼。赵良言相鼠之诗以戒之。庆封不敬。楚子赋茅鸱之诗以讥之。夔子不礼。而楚灭之。酆舒不礼。而晋灭之。肃宗之于张酺。先备弟子礼。全说尚书一篇。然后终君臣之义。所谓学焉而后臣者。 事 虽天子必有尊。诸侯必有。长。故天子朝日。诸侯朝。朔。 上以礼全。好而领恶。下以礼迁善而远罪。 寻常之室无奥剽之位。则父子无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记纂渊海尊礼 𦀰 作宾于王家。书微子之命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记祭义尊长于已踰等。不敢问其年。少仪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必赐之几杖。乘安车。曲礼上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曲礼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并礼记子 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孟子公孙丑下齐管夷吾任国政。号曰仲父。列子枉千乘于陋巷。杨子史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左传鲁庄公使束缚管仲以。予齐使齐使受而退。比至三衅以香金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图语周文王得吕望于磻溪。武王以为师。谓之太公。号曰尚。父。史纪项羽尊敬范增为亚。父。同上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魏有隐士曰侯嬴。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通鉴周纪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视之。丞相弘宴见。上或时不冠。至如见黯。不冠不见。上尝坐武帐。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惟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西汉汲黠传曹参为齐相。闻胶东有盖公善治黄老言。厚币请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本传拥彗而先驱。扬雄传暴胜之望见隽不疑容貌尊严。胜之躧履起迎。并西汉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郑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延升上坐。东汉传孔融深敬于郑玄。倒屣。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善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后汉郑玄传兴席改容。后汉吴张绍吴中谓之仲父。吴志传徐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通鉴汉献纪万章为京兆尹。门下督从至殿中。诸侯贵人争欲揖章莫与尹言者。西汉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诣华歆。歆葛中迎策。谓歆府君德望远近所归。策年糿稚。宜脩子弟之礼。便向歆拜。胡冲吴书孙策曰。昔管子。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吴张昭传许靖年踰七十。爱乐。人物。纳诱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蜀志晋王导任丞。相。元帝委之为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晋书本传郭奕为野王令。羊祜尝过之。奕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遂送枯出界数百里。坐此光官。晋书郭奕传虞翻在吴。魏文帝尝为翻设虚坐。三国吴志本传唐郭子仪。德宗时。赐号尚父。唐书本传郭子仪。代宗不名。呼为大臣。旧唐书本传魏徵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因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通鉴唐太宗纪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通鉴唐或后纪玄宗尊过姚崇。每见便殿。必为之兴。去辄临轩以送。它相莫如也。唐书本传庞德公素有重名。诸葛亮每至其家。独拜床下。三国志王维名盛于开元间。豪贵人虚左以迎。唐书帝如孔阜。谒孔子祠。帝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敬乎。遂拜之。又拜孔子墓。禁孔林樵采。访孔子颜渊之后以为曲阜令及主簿。通鉴五代周太祖纪樊宗师见刘义独拜。唐书本传传纪 范逵既去。陶侃追送不已。且百许里。世说集 子夏处西河之上而文侯拥彗。邹子居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文选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陈子昂集朕屈韩愈公为尹。宜令。无参御史。不得为故常。韩愈神道碑时以御史大夫兼尹孝白所适。二千石郊迎。李阳冰作李白集序宋朝 床前时得拜庞公。邢起别郡康节诗群书足用事对坊德。记制心。书节民仕。记顺人心。苟动容周旋。并恭敬撙节。记事实 伏羲氏作二十五弦之瑟。制婚姻之礼。通历黄帝时凤凰巢于阿阁。麒麟游于苑囿。始兴封禅之礼。同上昔周之兴也。后稷生于姜嫄而夫命昭显。故其积基殖本。经纬礼俗。节理人情选于令升历纪总论三王因事制礼。各顺其宜。史太史公自序三王传礼。百世不易。前杨子云解嘲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管心术师以礼为翼。所以行于世也。庄大宗师礼以道中。天下篇关睢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麟之證诗齐侯脩礼于诸侯。左僖七年叔向曰。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怠礼失政。是以乱也。襄二十一年政须礼而行。上文注犹人。须车以载。礼是政之车舆。上文疏诸儒习礼。详见刘向说苑臧平等议曰。今陛下劝学兴礼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儒林传序礼之象五行。大戴礼礼者。道万物之情。畅为善之道。晋东宏传玄宗天子。乃览云台之义。草泥金之礼。旧唐史垂髫之儿。皆知礼逊。同上冀缺以礼让升而晋人知礼。唐薛登传礼之理。诚深矣。诚大矣。诚高矣。 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礼者。人道之极也。 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无子书体题常𦀰。 定序。 分明。 辨等。 分守。 等差。 大柄。 善端。 辞逊。 撙节。赋偶参考制度。辨明等衰。 本末具举。情文迭施。 因天泽而上下之仪樽。即乾坤而尊卑之理得。 百世莫能违者名。分之严。一日不可阙者纲常之极。 万世由之则秩序不案。一日舍是则纲维者谁。朝廷宗庙肃若容止。父子君臣截然等衰。辨上下于定民之志。别尊卑于奠住之初。赋隔错以相成。具载征南之释。序而皆别。详陈戴记之篇。 如著以视民。执不克从于舜典。若教而防伪。自能同越于周仪。典礼 事对会通。易系辞协和。周国语考时定日。唐礼乐志教民断法。书名刑注体题缛仪。 讲求。 大经。 不易。 法则。 𦀰世。赋偶与世从顺。观时会通。 因天而叙焕乎其章。缘情而制秩然丕阐。赋偶晋方麚弛。固宜范武之讲求。唐尚湮微。爰有窦威之裁定。德礼 事对国之纲。唐史战之器。左传施惠顺时。左传招携怀远。左传赋偶粹穆君尊。修明治体。 敷阐皇化。铺张国彝。 一以同俗。秩焉自天。 政协宽猛。制明等夷。 因性所有。防民未然。 制本谦柄。辨由履基。 治尚人厚。分严等襄。 王兼周典之修。三协其畴之用。 谓怀远者礼不如德。而招携者德不如礼。 或沛为其泽也。足以济众。或按为其制也。能于范时。 畜以新之也。沛万方之泽。履以辨之也。新一代之仪。 德者得也。自得而已。礼者履也。可履而已。扶世道民者德之善。安上治民者礼之宜。为国在于得民也。德者得民之道。为国先乎正俗也礼者正俗之规。既形则远格。疏先魏微。不易则人怀。言闻管伸。汤后先尽懋昭之善。成王曲舍尤具之宜。 懿文占巽乾之象。定志既大泽之辞。君子之治。当广于德风。圣王之化。宜明于礼制。 绥诸侯弓施则甚传。秩五典兮无之则危。 辨乎上下也。道木坦履。行以刚健也。用常体乾。 觌则民纯兮。若不紊之纲。庸以天秩兮。无大泯之彝。赋偶嘉哉魏郑。兼诚信以告君。异彼宣公。指赏刑以理国。 制以懋绍。乃阳后肇修之日。着而广莲。正陶唐举命之时。 议兴长倩。已具对于中宗。奏发孙弘。亦略陈于武帝。 不惟制远人之格焉。咸归调车。抑亦为夫纲之举。于铄光熙。诗礼 事对莫辨。杨寡见雅宫。谱述而教以约以。文学生命与于生于。语奉伯兼金合璧赋偶邦举六典。国张四维。 小大殊制。古今吴宜。 揭以君柄。恢然国维。 遴天地阴阳之妙。建君臣上下之宜。大而朝廷明君臣之分。微而乡党正长幼之仪。 尊卑上下也。其制已定。进退升降也。非文不行。 别贵贱则贱不陵贵。定亲疏则疏无间亲。 上天下泽民志定矣。尊君卑臣古人取诸。 以中为体中因无弊。以和为用和而不流。 宗伯分职。奉常典仪。鲁未可动也。本安克秉。奉无以固也。用诚不能。 家父求卓而自贬威重。大夫绣绂而各私己意。 譬犹狙永服之无耻。况且鹤乘轩而有位。 世属洪荒。有长幼孰辨乎长幼。风犹林野。有上下执分于上下。 因彼天秩。作之世彝。 王国缛典。人伦定规。 八百制度。三千威仪。 𦀰三百兮制度有品。仪三千兮文章所为。 戒烦戒简因革不一。有降有杀增损可知。因世为之节文。顺时有所损益。 非天降也地出也。由圣作之明述之。于以纪纲于万事。于以雕啄于六情。 白之朝廷君君臣臣。烛之闉门父父子子。 降升明一代之规。因革按百生之典。 施之乡里。则尊卑有伦。行之朝廷。则贵贱有序。 或序乎。冠昏丧祭。或明乎射御朝觐。 婚姻有废。则淫泆之罪多。乡射不明。则长幼之序失。 郁郁成周之际。彬彬贞观之初。 修以远义。本末兼备。序以治人。情文著明。赋偶推以佐王。在周伯神祗之掌。使能兴朕。载虞宗寅亮之清。 无使。背朝坐笑。罔知主势之尊。肯令击柱争功。方议朝仪之起。 舜绍于唐。其改易而尚有。殷因于夏所损益而可知。拦江网体字常𦀰。 定序。 明分。 辨等。 分守。 等差。辨分。 正仪。别尊卑。辨上下。 天秩。 日用。 防民。 正国。 坊德。制心。节民性。顺人心。 动容周旋。恭敬撙节。赋句体具辞逊。用为范防。 君臣父子。本业定之名分。长幼亲疏。有自非之等差。 君臣父子。截截名分。朝廷乡党。绳绳纪纲。 闾门整肃。人知长幼之伦。堂陛尊严。世识尊卑之序。行于闾里。则丧祭。冠昏。用之邦国。则会同朝聘。 明节文之义。或损或益。定上下之分。一坤一乾〉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百五十九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高拱〉
学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洗马〈臣林爊〉
书写儒士〈臣孙托〉
圈点监生〈臣马承志臣吴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