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二八○ 第 x 页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八十〈 六模〉
湖〈湖州府六河渎郡县志运河。湖州府入迎春门。过望州人依桥至骆驼桥南会霅水者也。东接上塘官河其水自平望桥。直西至震泽。又西至浔溪。又西至旧管东迁升山。以入迎春门。旧本州界平望驿官塘。北至吴江县界二里。南至嘉兴县界二十六里。元和五年。刺史范传正。奉敕重开见统记。又唐地志。乌程下亦载此塘。及旧编诸书并载。今以浔溪为界。即不系本州界分官河在乌程县东一百三十二里。唐元和五年。太守范传正重间。吴兴续志新河在德清县东一里。自乌山港入大溪。元至正二十年。守禦元帅戴兴柤开。吴兴志内河在德清县南三里。馀不。溪之支流也。 马厄河在县西南一里。亦馀不。溪之支流。吴越王乘马过此而失。因以为名。 月河在湖州府贡院东。前溪支流环绕。形如初月。 漕渎在府州治南。寰宇记。旧编云在乌程县南五十步。即今仪凤桥下溪。晋咸和中。都督郤鉴开晋书本传。苏岐反。及陶佩为盟主。进凿都督扬州八部军事。 官渎在乌程县西二十七里。晋咸和中。都督郤鉴开。统记作五年。旧经作元年。按郤鉴以三年。都督扬州八军事。旧经误。 旱渎在归安县西南一里三步。亦在乌程界仪凤桥西。及旧编载馀不溪获塘白蘋洲各见郡志下。扬渎在长兴县东五里分苕溪。北流二十里。合馀渔浦。 防渎在县西北六十二里。一名范渎。盛渎在县东五里。 乔渎在县东四十里。 五官渎在武康县北二十里吴五官郎中沈珩居之因名。馀英志云今廞淤 横渎在县东南十八里。三丈渎在德清县东二十里。 大麻渎在县东六十七里。 浑水渎在安吉县安福乡。去县东北二十里。馀水皆清。此水独浊。故名元一统志赵渎在长兴县东五十步亦名顾渚口皆箬溪之别名即合溪下流也溪潭吴兴志府以湖名。近五湖也。中有霅溪。合四水也众水群凑。而太湖虚受坎流而不盈。习险而无汎溢此郡所以立也。旧书悉以太湖兴四水分隶诸邑殊失古者建都之意。今首敷叙以运河漕渎。给郡计而供公上次之其他潭汇洲浦池塘。在城者驎附焉。支流旁渎。止系逐邑者系之各邑下水常震动之象或曰震东方。泽在东也具区者大为之防五湖者张勃吴录云太湖之别名。以其舟行五百馀里也吴郡图经曰有小湖五悉属太湖。贡湖。𨔼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也旧编谓固湖。𨔼湖胥湖。菱湖太湖。纵广数百里。苕霅众水入焉。越绝书云。周三万六千顷。其二万顷为乌程。颜公石柱云。四万八千顷。统记云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兼接苏宣常州之界临安广德之水亦入焉。吴兴郡图经云。接苏常秀州之境按秀州之境不濒湖。统记云。连德清。武康。长城。临平。馀杭。义兴。晋陵。无锡。江阴。吴县。常熟。昆山。华亭。嘉兴。海盐。一十五县水入焉。旧编亦从此说。非也。江阴自膈五泻堰。昆山常熟在吴江下流华亭海盐水竟自入海。不入太湖也。新唐忘云。古湖宣苏常四州境为是。东为松江。又东流二百馀里吴郡图经云。二百六十里。以入于海。旧沿湖之堤多为溇。溇有斗门制以巨木甚固门各有闸版。遇旱则闭之。以防溪水之走泻。有东北风亦闭之。以防湖水之暴涨舟行且有所舣泊官主其事为利浩慱。不详事始今旧闸有刻元丰年号者则知其来远矣。后渐堙废颇为郡害。旧编云今所存者止二十五今以乌程县图考之。自外姐村。至太湖村。一带有二十六溇皆有名曰诸溇沈溇上水溇。罗溇。张港溇。新泾溇。潘凄。幻湖溇。金溇赵溇许溇王溇谢溇。义高溇。陈溇。漙溇。五滴溇。蒋溇。钱溇。新浦溇。石桥溇。汤溇。成溇。宋溇。乔溇。胡溇。绍熙中修湖溇记云。湖溇三十六。其九属吴江。其二十七属乌程者。鱼纪家港而言也此溇近溪面𤄃。独不置闸又二十六名有汤家溇。无上水溇。幻湖。作宦湖。绍熙二年知州事王回修之。又改二十七溇名。曰丰登。稔熟。康宁。安乐。瑞庆。福禧和裕。阜通。惠泽。𠮷利。泰兴。富足。固益。济皆冠以常字。如常丰港。即纪家港之类。桥闸覆柱。皆易以石。其闸钥付近溇多田之家。宝文阁直学士程大昌撰记敷文阁待制沈枢书。敷文阁待制贾选题。盖霅溪越州治之南。兴国寺前。今小景德寺。江子汇。以其合四水为一溪。故曰霅四水者。旧谓自安吉浮玉山曰苕溪一自武康铜岘山曰前溪。一自临安府临安县。天目山经德清曰馀不溪。一自德清县前曰比流水。寰宇记。旧图经统记所载并同。至江子汇而合。直北至会溪亭。今归安主簿卫。会运河水。同过骆驼桥。出临湖门。北经毗山入于太湖。按唐韵曰霅水。众流之声霅霅然。顾长生三吴土地记云。乌程县东有霅溪水至深处。徐陵孝义寺碑云。清霅瀰瀰。深穷地根。又地书霅者四水击射之声故除仲谋诗曰四水交流霅霅声。张世英诗曰。霅溪深极地根清四𣲖交流激射声。续图经云。尝考自清源门入曰苕溪其流浊自定安门入曰霅溪其流清。不过二溪再馀不溪。与苕溪皆出天日山苕陵出其西馀不出其东。前溪虽出铜岘山然至德清县东已与馀不溪合而北流至定安门外。通谓之霅溪。不待与馀不溪合。然后名之也。霅者以众流合集为义而旧经按字书为四水激射。之声。以其源则前溪与馀不溪合其水尚小以其流则未与苕溪合者。已名为霅矣。安得有四水激射声乎按唐李直方曰。蘋州记曰。五溪丛流而导其气。说者谓四水并霅水而五也。郑戬浮玉亭记亦曰。霅水合四水。则四水为霅有自来矣古今名称。多有差互统记云。兴国寺在霅溪馆西。霅溪馆。今双溪亭是也而乌程县南浮玉亭旧名霅水堂。县西有霅水乡二处。所临乃是苕水今馀杭乃有苕溪馆定安门内有四水亭。皆相承之误。吴兴续志在乌程县为东南薮泽其诸港溇所以泄上流。而注之湖也在县二十二都。至四十一都之境唯大钱小梅二湖口为最大而且险要。自昔置巡检于大钱者实以二处为险要之地故特置官以控治之其他浦溇三十有六当春夏霖雨西南山水骤发潢潦拍岸非赖此泄之则平畴皆浸为巨壑矣旧常置闸以防北风湖泛之患。后皆堙废洪武十年主簿王福往浚治之既而典史姚华轻继往由是皆疏通云元一统志在乌程县北十八里与长兴州东三十二里笠泽相连禹贡曰震泽周职方曰具区旧志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七千顷连接四郡界入海名震泽者取水常震动之象又云震东方泽地在东也。具区者。大为之防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按三吴志曰。太湖旁有游湖莫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又云胥湖。蠡湖。洮湖隔湖。就太湖为五。又云天下如此湖者五虞仲翔川渎记云太湖东通长洲松江水。南通乌程霅溪水。西通义兴荆溪水。北通晋陵隔湖水。东连嘉兴非一溪。水凡五通。故名五湖本路图册引吴郡旧经云有小湖悉属太湖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也薮太平寰宇记具区薮在乌程县。太湖也。泽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七千顷。连接四郡界入海盖水之所都也。深曰湖浅曰泽。带草莽曰薮中有最高山曰洞庭。曰包山曰姑苏。洞庭下有地道巴陵。昔龙威丈人之所居。姑苏上有台吴王阖庐之所居。次有三山曰石公山。大雷山卜小雷山。古所谓登姑苏望具区。言登高瞩远。封疆庶物无不具也。一名震泽亦名笠泽。亦名雷泽。孔安国云。震泽吴南太湖名太湖者。以其广大名之。又名五湖。湖吴兴续志小梅湖口在乌程县北十八里以东为港凡八。 西金港。顾家港。 官渎港。 张婆港。 宣家港。 杨渎港。 泥桥港。 寺桥。 大钱湖口在县北十八里以东为港溇二十有八。 湖溇。 计家港。 汤溇。诸溇。 和上溇。 罗溇。 大溇。 新泾溇。 潘溇。 幼湖溇。 西金溇。东金溇。 许溇 谢溇。 义高溇。 陈溇。 簿溇。 五浦溇。 蒋溇。 钱溇。 新溇。 石桥溇。 汤溇。 盛溇。 宋溇。 乔溇吴兴志凡常湖在县西二十七里。 菱湖在归安县东南四十五里。唐崔元亮开。即凌波塘也其地产菱。居人采而焙乾之。以备凶年。号菱米。见旧经。 包洋湖在长兴县北一十五里。 忻湖在县东北一里。图经云。一十五里。周回十二里山墟名云。分溪带峰。遵茭之下。駌鸿所集。所以浮泳写人忧恨故名。 西湖在县西南五里。周回七十里。山墟名云。一名吴越湖傍溉田三万亩有水门二十四所。引方山源注焉。湖见纯记图经旧编山墟名云昔吴王阖闾筑吴城。使百姓辇土于此。浸而为湖。阖闾弟夫槩因而创之吴兴记云夫槩所立。吴志云。孙皓封乌程侯就国。有西湖人景养。相皓当大贵此地人也。湖中出佳尊尝贡。塘高一丈五尺。唐刺史于頔修亦呼于公塘后李词立于公塘碑。元和中范传正。复令县令权逢吉去唐内田及决堰以复古迹。咸通中刺史源重重建。县令潘虔重修。见旧编又新唐志云西湖溉田三千顷。其后堙废。贡元十三年。刺史于頔后之。人赖其利 风渚湖在武康县东南一十七里三名巽渚。一名封渚。一名九里湖一名下渚湖馀英志云。以防风氏得名故名风渚。在封禺之两问。故曰封渚。在东南隅。故曰巽渚。其广九里。故曰九里湖。湖左有上渚。故曰下渚。统记云。封溪者。前代禁采摘也。旧编载九里渚云。亦号鄱阳汀。按图经诸书。别出鄱阳汀。不当合为一县。今毛滂游下渚湖诗。有春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飞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长。远岫分苍紫遥波寄渺茫之句。渚旁土粘埴。陶户皆居之。浙右陶器多出于此。 杨子湖在安吉县北二十八里。舟楫不通。吴兴记云。杨子湖出舟阳湖下共邸阁水分流合于苕水。以其绕杨子湖为名也。五湖在县东南七里曰五龙湖在西南三里曰姚湖。在南九里曰获湖。在北二里曰西亩湖。在东二里曰四龙湖。皆有灌溉之功。四龙在龙清观后吴越武王以望气者言山有王气。使人凿之。忽有四鵨飞起。烟云滃然。化鸟四龙。因以名湖。潭吴兴志苏公潭在湖州府。自贵泾东流三百五十步。见旧经。又统记云。在霅溪东二百五步。至骆驼桥下。开元初。苏坏子苏题。为乌程尉。坠此溪水间。直至潭底。统记云因醉。旧经云。因督县事。闻水中有人语云。扶出苏公。俄出水上。有记述其事。题后龙封许国公。开元初。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唐书。始初。调乌程尉。至骆驼桥下曰苏公潭。此水深不可测。中有蛟螭。代为人患。 白马潭。在长兴县西四十三里。梁陈故事云。有白马见于此潭故名 龙潭。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卞山。 碧潭在县和平镇东。吴兴记云其水碧色。伊洛相类。今呼为天潭。 金潭在县西一十里。山墟名云金潭金山。金塘。金渠皆汉楼舡将军曼倩之居故名。 永安潭在武康县證道寺之南。云县治二百步。 碧玉潭在县西十里。响应山之下。本名响潭。统记云。响潭在县西八里。山墟名云。清卢洞澈。每有声响必隋应故以为名清泉怪石。茂林脩竹。鸟邑中佳景。先和七年。自五月不两至于七月时刺史裴君今祭名山溪洞。县令刘汭以此潭灵异。遂率寮属析捣。应时甘雨霶𩃱。稼穑皆稔。耆老谒智。请附图籍。八年符下从之。又名玉石响。馀英志云。响应山下有龙湫。水色正碧。旧传山有二玉。应人如谷之答响。名王石响。正元十六年刺史于頔。以陂湖廞淤行县。至是因改今名。唐人有诗判岩上云。水面平铺映碧空。夜深明月照龙宫。猿啼未响潭先响。一树花开雨树红。 石马潭在县西十八里中有石马。一名湛潭。 仙潭在德清县东南新市镇。隋道士陆脩静。尝自此潭没数月乃出。故以为名。宋葛书。思尝监镇有仙潭。杂咏刻石。在墨妙亭。吴兴续志湖州府天目之支。与水偕驰。或沦为溪。或钟为陂。双流贯域。汇于江子。霅霅其声。震泽是底。叙溪泽湖之巨浸曰太湖。在郡治北十八里。乌程长兴境之所距。兼接苏宣常州之界。杭州广德之水亦入焉。沿湖之堤多港溇。皆为斗门。视时之旱涝。而闭泄焉。近世以来。渐就堙废。洪武十年春。通判蒋忠。重乌疏道。民甚便之 溇之隶乌程县者。三十有八。 小梅以东至寺桥港共九。 小梅港。西金港。 顾家港。 官渎港。 张婆港。 宣家港。 杨渎港。 泥桥港。寺桥港。 大钱以东至胡溇。共二十九。 大钱港。 计家港。 汤溇。 诸溇。 沈溇。 和尚凄。 罗溇。 大溇。 新泾溇。 潘溇。 幻湖溇。 西金溇。 东金溇。 许溇。 杨溇。 谢溇。 义高溇。 陈溇。 簿溇。 五浦溇。蒋溇。 钱溇。 新浦溇。 石桥溇。 汤溇。 盛溇。 宋溇。 乔溇。 胡溇。 溇之隶长兴县者。二十有五 上周港。 金村港。 乌桥港。 夹浦港 谢庄港。 骆家港。 鸡笼港。 大陈渎。 杭渎。 前后港。 卢渎。彭城港。 新塘港。 百步港。 殷南港。 阴寒港。 釜浦港。 高家港。石渎。 新开港。 宣家港。 白节港。 窦浦港。 小陈渎。 蔡浦港。 湖之大川有四水。其一曰苕溪。水有二源。一出天目山之阴。一出浮玉山之西合于杨湾经安告。东至梅溪。过长兴吴山。经乌程。凡常湖入清源门经漕渎至江子汇。其二曰馀不溪。水出天目山之阳。出馀杭至德清。会前溪水经敢山。过归安菱湖。湖夫漾。由岘山漾入定安门。至江子汇。其三曰前溪。出铜岘山。而东至武康县治。分为二𣲖。其一过沙村。与德清北流水合。入定安门至江子汇。其一东流经下渚湖。南入馀不。溪。其四曰北流。水分𣲖于德清之馀不溪。与武康前溪水合。又北至岘山漾。与馀不水合。共入定安门至江子汇。四水会为霅溪。溪异兴续志苕溪在乌程县。发源天目。注于太湖。非湾汇萦折。无以榖其湍悍之势。吴兴志山海经南山次二经之首。句馀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于阴。北流注子具区。以今考之。溪有二源。西南一源。发自天目山之阴。金石卿灵奕乡。东至安𠮷县治。南之邵渡。又自县之东南至章渡。又北至血渡。东南一源。自独松岭西聚泉山水并浮玉山水。折旋亦至兵渡。二源合而东至倪渡。又析而西。复折而东。北至梅溪镇。又至吴山。此经彭汇。入凡常湖。又令长兴之南。鸟程之西。众山之水至城下一自清源门入经漕渎。至江子汇焉霅水。一自清源门外径趍钓鱼湾。沿濠绖迎橲门。又经奉胜门。合霅水以入太湖。吴兴志馀不溪在湖州府。出天目山之阳。旧图经云。其水深澈。馀水则不。故名不。平声读。经临山县。又经馀杭县。又东至安溪。又东至奉口。经德清县。折而东北至苧溪漾。敢山牛坟戈亭。又后林村。又东北为菱湖。又东北至湖夫漾。经荻冈寺。东直北折而西为大湾。又西北会前溪水入岘山漾。入定安门至江子汇。为霅溪。汉沈戎居馀不乡。晋孔偷封馀不亭侯。 睘宇记在归安县东二十四里。晋中兴书。孔愉字敬康。少时曾买得一龟。放馀不溪中。龟中流数反顾。及愉封馀不。亭侯铸印。而印锄龟首左顾。更铸亦然。印工以告愉。愉悟昔放龟事。乃取佩焉。 前溪在湖州府。出武康之铜岘山。合众小流南注。折而东至庆安乡。宁境庙静林寺。又折而南。又东至武康县治。前之千秋桥。名前溪。又东至县学前。分为二𣲖。其一北流经太原乡黄垄山之东。至沙村。号沙溪兴德清县前北流水合。以入定安门。经前溪汇。至江子汇为霅溪。其一东流经崇仁乡。下渚湖之南。以入馀不溪。统记云。前溪者。古水安县前之溪也。晋车骑将军沈充家于此。乐府有前溪曲。充自制辞云。当曙兴未曙。百鸟帝匆匆。后宋少帝续为七曲。其一云。忧思出门户。逢郎前溪渡。刘长乡时云。白云十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武康县有后溪。今慈感寺西之溪湾。曰前溪汇。车溪。续图绖诸书。并载在乌程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吴兴记。平望有车溪车溪。谚云。曲阿不食。平望不美。谓之失味。旧经云。二百十九里误。盖界至平望。止百三十二里耳。今界止七十二里。今为吴江县界。吴兴诸塘及商浦。当接归安县界仙泽。旧经统记云。在县东百里。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乃出。俗因谓仙泽。 浔溪在乌程县东七十二里。有水自德清嘉兴来。与震泽罂腔湖接焉。 霅溪在县东南一里。自定安门入。西合苕溪。北入于太湖。旧经云。凡四水合为一溪。自浮王山曰苕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馀不溪。自德清县前至州曰霅溪误矣自清源门入曰苕溪。其流浊自定安门入曰霅溪。其流清。不过二溪耳。且馀不溪。与苕溪皆出天目山。前溪虽出铜岘山。然至德清县东已与馀不溪合。而北流至定安门外。通谓之霅溪。不待与苕溪合然后名之也。霅者。以众流合集为义。而旧经按字书为四水激射之声。亦非也 贵溪太平寰宇记霅溪西南岸。有浦曰贵溪。梁时乌程有苏氏女于此遇一道士曰汝后大贵。因遗一五彩龟。云三年当有徵。苏氏后 陈高祖宣后高祖即位。拜后母为安𠮷县君。因名此曰贵溪浦。吴兴志东溪在归安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又四至。东至秀州嘉兴县一百六十三里。以东溪水中分为界。 小溪即施渚溪。在县西北五十四里。源出上疆山东北会北流水宝溪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即射村也。太守葛胜仲卜居。以昔有渔者每见溪上有光。伺之见大𧉻乘风而光从中出。逐之即沉。因以为名 思溪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见旧编。 练溪在县东南七十五里。即琏市也。见旧编东溪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 罨画溪在长兴县西八里。广二十五弓。古木夹岸。丛筱翳其下。朱藤施其上。如是者十里。花时游人竞集。溪半有罨画亭。唐郑谷诗云。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崇观间。刘焘诗云。欲识人间罨画处未藤倒影入清溪。 合溪在县。见旧编。本名合涧。统记图经。皆作合涧。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苍云岭。至山半分为两道。绕孺狮坞南。合为一因名。经尚吴乡至县西南门。名箬溪。 箬溪在县东五十步。一名顾渚口。一名赵渎。即合溪之下流也。又一源出悬脚岭。统记悬脚岭。山墟名云。箬水出焉。至县东南门。析而南分为二。其正流名上箬。又析而东循卞山至郡城西北角。沿城外入太湖而远。其分流名下箬。东经至德一名赵渎。入太湖而近。顾野王舆地志云。夹岸丛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下箬酒详见郡志酒下。括地志云。县前大溪亦名箬溪。相因为名也统记云。四时胜载二百石。 荆溪在县西南六十一里源出荆山。东流横入大溪。自安𠮷梅溪至吴山北总名荆溪。即苕溪之流也。季宗谔图经云。荆溪至吴山下。每日潮高三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吴王送女潮。今溪无是潮荆山者。山墟名云。汉荆王刘贾尝登此山。张协七命曰。酒则荆南。乌程即是溪之南。统记云。乌程去荆州三十六百里。非荆州之南明矣。 四安溪在县南四十三里一名周渎。见旧编。源出四安山。过清泉乡。又过惟乡。经木山下会苕溪。馀罂溪在县东南二十三里。舆地志云。长城南乡有馀罂水。以馀罂村为名。梁陈故事云。梁武帝时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馀。武帝于馀干馀姚。馀杭。为厌胜之法其时吴兴有馀干山。馀罂水。馀鱼浦。生陈高祖当之。邸阁溪在县东南一百三里。与安𠮷邸阁山分界。详见安𠮷县邸阁山。 箬溪在县南五十步。一名顾渚口。一名赵渎。注于太湖。箬溪者。顾野王舆地志云。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下箬酒。韦昭吴录云乌程下箬酒有名。山谦之吴兴记云上箬下箬村。并出美酒。张协七命云。酒则荆南乌程则此酒也。按陈书帝纪云。陈高祖讳霸。先吴兴长城下箬里人也。云县前大溪亦名箬溪。其箬水乡。箬溪里。皆相因为名焉吴兴续志武康县县境溪泽今以皇朝所上图籍。参考旧志。无所增损者不复录。其有所遗轶。并邑之大川则举其要。邑之大川曰馀英溪。即前溪。源出铜岘山。东行四十九里。至县之南千秋桥下。又东至县学前分为二𣲖。其一经太原乡黄陇山之东。至沙村号沙溪。与德清县前北流水合。入郡之定安门。经前溪汇。至江子汇为霅溪。其一东流经崇仁乡下渚湖之南。以入馀不溪。吴兴志邑境在群山之间。涧水交流。聚而为溪。环绕邑治。载诸图志者六。曰前溪。曰馀英溪。曰后溪。曰阮公溪。曰封溪。曰砂溪。率皆清浅湍濑仅通小艇。及东会馀不溪北至砂村溪。始通大舟。故疏凿之利。为邑要务。馀英志。又载新溪长安溪。大抵皆脉络相贯。因地及事而制名尔。至于港渎洲渚潭井塘堰。或以潴水。或以防水。宜附于下吴兴续志湘溪在武康县西南一十八里。通上百步。 梅溪在安吉县东三十里。 罨画溪在武康县东南一十八里。两山夹拱。在风渚湖之侧故名。吴兴志前溪在武康县前之溪也以见郡志下。元一统志。旧记云。即古永安县前溪。邑人晋沈克。家于此溪。乐府有前溪曲。充所制者。宋。少帝续为七曲。其一曰忧思出门户。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设。 馀英溪在县西十三里。见统记。旧编云。十七里。即前溪上流。沈约宗族所居之旁也。山墟名云。每春夹岸花开。落英满道。通夏不歇。因以为名。馀英志云。馀英溪在县治南。源出铜岘山。东注四十九里至县古号前溪。是合前溪馀英溪为一也。窃详本邑之水。皆相通贯。而馀英之水。发源最长。在县前者。人谓之前溪。在县后者。人谓之后溪。流为风渚湖。曰封溪。地多砂石。曰砂溪。况图经统记。皆别。前溪馀英溪为二取。后溪在县东北一里。即县后之溪也。其源自乌回众山流出过龙尾桥。又过丰桥。东注于前溪之北流。庆元六年。知县丁大声。以其廞淤。不利舟楫。募民浚治。自龙尾桥至狮子山下。长一千二百丈。公𥝠便之。广五丈。役工一万六千八百有奇。五句而毕。邑人周祐为记。 封溪在县东一百步。源出于前溪。潴为风渚湖。古所谓风渚也。统记。风渚云在县东一百步。事见封溪注封溪云在县东三百里误也。 阮公溪在县西十七里。接馀英溪。亦前溪上流也。梁陈故事云。石灵宝。本会稽馀姚人。统记云上虞人。寓居武康。生女有姿容。天监元年。选为辂乘采女。生元帝为修容。赐姓阮氏。拜其父为朝请。时人因名其所居之溪曰阮公溪。溪中有大青石。俗谓之美人石。砂溪在县东三里。以沙羡为石也。统记云。合溪边有砂村。旧为两溪之支流。其水清浅多砂石。今涨淤。多为圭田。 新溪在县东三里。自后溪东注淳熙三年知县蔡霖以砂碛涨塞。舟楫不通。自汉溪口废旧港。徙水道东北注。五里合长安大溪。邑人便之号蔡公溪。 长安溪在县东北十二里合众流东注砂村溪。东北汇馀不溪。北流水入于郡。元一统志霅溪在武康县。按本路图册云。起州治之南兴国寺前今小景德寺。江子汇以其合四水为溪。故曰霅。四水者。旧为一自安𠮷浮玉山曰苕溪。一自武康铜岘山曰前溪。一自杭州临安县天目山经德清县曰馀不溪。一自德清县前曰北流。至江子汇而合会运河水同过骆驼桥。出临湖门北经毗山入于太湖。又按王象之纪胜。所引宋郡县志曰。图经谓自铜岘山出曰前溪。自天目山出曰馀不溪。误矣。盖自清源门入曰苕溪。其流浊。自定安门入曰霅溪。其流之清者。不过二溪耳。且馀不溪苕溪。皆出天目山。前溪虽出铜岘山。然至德清县东。已与馀不溪合。而北流至定安门外。通谓之霅溪。不待与苕溪合。然后名之也。霅者以众流合集为义。而旧经乃按字书为四水激射之声。方舆胜览桵廷秀过霅大溪诗。菰蒲际天青无边。只堪莲荡不堪田。中有一溪元不远。摺作三百六十湾。政如录锦地衣上。玉龙盘屈于其问。前舡未转后船隔前湾望得到不得。及生前湾到得时。只与后湾才咫尺。朝来已渡数百萦。问知德清犹半程。老夫乍喜擢夫闷。管有到时君莫问。苕溪在县。山海经云。句馀山东南五百里。有山曰浮玉。苕水出其阴。去安考县西南七十五里。去长兴县南四十里。皆苕溪水也。按本路图册。所考 苕溪有二源。西南一源。自天目山之阴金石乡灵奕乡。东至安𠮷县治南之邵渡。又自县之东南至章渡。又至北丘渡其东南一源自独松岭西聚众山水并浮玉山水。折旋亦至丘渡二源合而东至倪渡。乃折而西。复从东南而北流至梅岭镇以至吴山。北经彭汇入凡常湖又与长兴之南。乌程之西众山水合而至城下。一自清源门入经漕渎。至江子汇为霅水一自清源门外趍钓鱼湾沿濠经迎禧门。又经奉胜门合霅水入太湖 后溪在县东北一里县后溪是也。其源自为回众山流出过龙尾桥又过桥东注于苕溪之北流宋庆元六年本县募民浚民请不受募粟出力浚治自龙尾桥至狮子山下。长一千二百丈。公私便之。太平寰宇记苧溪在德清县东二十五里山墟名云。苧溪以贡苧为名。南岸蔺相如庙北岸有晴州刺史姚恢囚女城郡县志前溪在德清县西一百步晋车骑将军沈充家于此。乐府有前溪曲乃充所制。 阮公溪在县西十七里梁陈故事云石灵宝者寓居武康。有女殊色。天监中选入宫生元帝为修容赐姓阮氏后人名所居为阮公溪吴兴续志安𠮷县旧志。所载无所变迁者不复重录。惟苕溪一水与旧志颇异。及城东南诸溪纪录不详者今并书之。 苕水邑之巨川也。水有二源。一出天目山阴。一出浮玉山西至杨湾灵芝塔下合流经梅溪过凡常湖入郡城。沿回曲折为湾七十有二在县境者。二十有五。 清潭湾。 新村湾。 郎道湾。 湖山湾。 钱塘湾。 老石湾。 樵墓湾。 石玲湾。 清波湾。 下落湾。 相见湾。 塔山湾。石虎湾。 南溪湾。 包家湾。 韩湾。 湖湾。 杨湾。 盛湾。 吴湾。施湾。 邵湾。 高湾。 下湾。 徐湾。涧吴兴志伏翼涧在长兴县西三十九里。山墟名云。涧中多产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载倒挂者。 紫花涧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两岸荒芜之中出紫花长薄之下出朱藤。至三月紫花满涧。一名花濑涧。唐陆龟蒙诗云。花濑濛濛紫气昏。即此也。紫花赭石涧。与合溪同涧而异名 赭石涧在县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崖岸砺砾。望之赩然。游者若升绛霄泉方舆胜览井泉金沙泉在长兴县啄木岭。即每年造茶之所也湖常二郡接界于此。上有境会亭每茶节二牧毕至祈泉处沙中居常无水。将造茶太守具犠牲祭泉久之发源清溢造御茶毕水则微减供堂者毕水已半矣太守造茶毕即涸矣。洲浦吴兴志白蘋洲在湖州府霅溪东南梁太守柳恽江南曲曰汀洲采白蘋日暮江南春后人因以名洲续图经云柳恽于此赋江南曲徐仲谋会景楼记曰洞庭潇湘三水童子皆知其所是不为吴兴而作明矣唐大历十一年。刺史颜真𡖖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又为茅亭。书恽诗于上正元十五年刺史李锜作大亭一小亭二。名曰白蘋。开成三年刺史杨汉公复疏四渠。浚二池。立三园建五亭。以还颜公之旧。白居易为记。续图经云白居易记云。柳守滥觞之。颜公推轮之。杨公绘素之。正元中李词作白蘋亭。而不及者。居易据汉公书作也。尝以李直方记考之。曰邦伯李公曰已卯。不书年及人名。后又题元和元年。王澹获观此作。以历稽参元和以前己卯岁。正元十五年也。唐刺史题名。正元十三年至十五年为李锜。后进末道观察使。十六年乃李词耳。记不应书以后事。锜臣节不终。宜乐天辈删而不书。而记则微辞而俟考也。或曰统记载唐刺史正元十五年为李词。续图经之言不为无。是不然。唐刺史题名李词自续。不应自刻其到罢月日。若使是李司。曰公何为黜其名。李直方巩。何必隐其年又统记是国初人作。载唐刺史岁月。多与题名差误。当以题名所书为正杜牧之有题白蘋洲诗。至中和五年。五亭二沼复不存刺史孙储又因蘋建亭鬋茅作室。浚渠疏沼。光启中刺史李师悦。始即其地。增土筑仓惟馀白蘋一亭馀见白蘋亭下。元一统志旧志有白蘋亭。为一郡胜处唐贞元中所建白居易作记云。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名白蘋。因梁太守柳恽诗以为名也。颜鲁公真𡖖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公用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至沼堙台圮。后至开成三年。私农杨君汉公字用又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围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𨔼宴息富之所。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亭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圈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三光亭。玩晨䂀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间。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马啼之旦。莲间水香之夜。宾友集会。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也。 明月洲在武康县庠门外。大溪之南。 贵泾浦在霅溪西南岸。旧图经云。梁时乌程有苏氏女。于此遇道士。遗以五采龟。曰后汝大贵。三年当有徵后适章氏。生陈武宣皇后。因以名浦。统记亦载。按南史章后母苏氏尝遇道士以小龟遗之。光采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紫光照宝。因失龟所在永定元年。立为皇后。拜母苏氏安吉寿县君旧图经统记诸书云。高祖即位追赠安𠮷夫人。 章浦蜀统记载在乌程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其中多生重台莲花。识者云。主生美人。后梁生章皇后。因得名。 青塘在县北三里迎禧门外吴时开有经等书。并据吴兴记云。吴景帝。钮皇后父葬卞山令百姓兼丁三千人间之按吴志。孙休薨。谥景皇帝。夫人朱据女。休即作立为皇后。休卒尊为皇太后。别无钮皇后。但颜鲁公石柱记。乌程县有吴景帝钮皇后陵。而吴兴记。陵墓亦无之。止有吴中书今钮淑墓。在县西十里。御史中丞钮陷墓。云在县东十里。戚属亦不载。未知各何所据。梁太守柳恽重浚。亦名柳塘。又名法华塘自城入法华山寺路也。 黄浦一名黄蘖涧。在乌程县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黄蘖山。吴兴记云。春申君黄歇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起青楼延十里。后汉司隶校尉黄向于此筑陂溉田。宋鲍昭有黄浦亭黄浦桥送别诗。括地志云。亦名庚浦即康浦也。在右有上康下康村。晋殷康为太守百姓避其名。改康为庚。又续图经谓以黄蘖涧名。颜真𡖖妙喜寺碑已详著。不必取数义。盖旧记并载合存 掩浦在乌程县东北一十六里。一名项浦顾长生三吴土地志云。昔项羽观秦皇舆大言。梁掩其口处因名。按旧志。子城为项王故城。卞山有项王洗马池。项王庙。吴兴志所载。亦合存之。 郜浦在长兴县东五里。县图经。载浦溇二十有四。馀鱼浦。祁浦。梢周浦。后周浦。前荻浦。后荻浦。鱼馀浦。鸡笼浦。陈渎浦。石祁前浦。石祁后浦。彭城前浦。彭城后浦。新墉浦。因寒浦。含浦。石渎浦。道界浦。白茆浦。吴渎浦。广浦。张溇浦。杜公浦。并治太湖。 郜浦在德清县东北四十七里右见统记。在平寰宇记馀渔浦在长兴县东北四十二里。周处风俗记云。馀渔浦。一名馀吾溪。即阳羡之东乡也。吴越之间渔吾同音。舜渔于大小雷。此乡之人舜时化之。昔捕鱼之人来居此浦名之。川吴兴志佛川在长兴县南八十里。吴均入东记云。昔宋元嘉元年。有石佛自川涌出。因创精舍。以佛川名之。 涌川在安𠮷县广苕乡。去县南九十里。水吴兴志北流水在德清县前。其水分𣲖于馀不溪。自清河石桥下北流至沙村。与武康前溪水合。又北至岘山漾。与馀不水合共入定安门。至江子汇为霅溪。 右霅水及苕水以下四分为五溪见唐人白蘋亭记旧编云。天目山南来之水。自临安馀杭至郡南门二百六十馀里。又地多湫泊。故其势缓而流清。北来之水。自安𠮷至郡西门百四十里。又岸多迫山。故其势急而流浊。故司漏者。权其重轻。独取南来水。但西汉有七十二湾。水势微。般。不为郡城害。每遇久雨激湍。尚可界也。又有韭溪。旧图经统记等书并载云在乌程县东南一百六十步。以岸多野韭故名。今不详所在。若以在县东一百六十步言之。当在城中。统记又载韭溪桥。言莳韭。溪因名。今仪凤甘棠犹閒皆居字矣。 石圻水在长兴县北四十里。山墟名云。圻水岸以其多石故名。又有卢圻。其土黑。 苕水在安𠮷县治西南七十五里。至唐福堡九十五里。峻浅不通舡。从唐福来四十五里。山海经云。勾馀山东五百里曰浮玉山。苕水出其阴注于具区。郡县志发源天目山经郡城入太湖。山海经云。出浮玉山。误也。 南屿水一名白水。在安𠮷县南二百八十里一十四步。东北窟行七十里。峻浅不通船。至下升馆。入于苕水董岭水在安𠮷县西南六十里岭上有水源分东西流。东流者。入江东宁国县。西流者。入本县。唐周朴赋诗云。湖州安𠮷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方舆胜览箬水在长兴县南有上箬下箬惟下箬水酿酒醇美。刘禹锡诗。骆驼桥上春风起。鹦鹉杯中箬水香。元一统志石塘水在德清县东十八里。临大溪。即古武康塘也。石塘西塘。联接数里。太平寰宇记邸阁水在安𠮷县治北三十里。周回二顷二十亩。吴兴记云。邸阁池水。灌田五百一十亩。鳞羽涵泳。芰荷交蔚。唐圣历元年县令钳耳知命。修邸阁路。 霅水在长兴县。箬水之异名也。水深不可测。俗谓之箬水。又山海经云。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中多鲚鱼。今亦谓之霅乌水。 孔姥墩水在乌程县西北二十八里。韦昭三吾郡国志云。昔有孔氏之妇少寡有子八人皆训以义方。夜则读书。昼则力田汉哀平之间。俱为郡守。因名之。亦曰八子墩。汇吴兴志江子汇。在湖州府治南。即四水会合处。江统记作岗。又云旧传夏夜蚊。自道人马自然泊舟后。至今无之。钱信平望憎蚊诗云。安得神仙术。试为施康济。使此平望村。如吾江子汇。 前溪汇在府慈感寺西之溪湾也。详见前溪下湾吴兴志盛湾在长兴县东一里。相传梁南台御史尚书令盛聪所居。骆湾在县南六里。相传梁安成王田曹参军骆秘道所居。秘道见陈书钓鱼湾在乌程县十七都。相传为张志和钓鱼处。 蒋湾在德清县东南三里。大溪之湾。 戴湾在县东二里。亦大溪之湾。以上见旧编。窃详馀不之上流。即馀杭之水也。由是而上至奉口。其去都下不过九十里。士大夫乐居之。饮食之物差贵。而田土之属比他处亦高盖所不惮也。 渎湾在安𠮷县顺安乡。去县东南二里。漾吴兴续志西风漾在乌程县十四都 大苞漾在县。 小苞漾在县二十三都。 吴山漾在县二十一都 西徐漾在县二十七都 谢村漾在县三十都。 钱山漾在归安县东南六里。 新兴漾在县东南三十里。东泊漾在县东南二十四里。 后庄漾在县东南三十三里。 重兆漾在县东南三十七里。 土山漾在县东南三十六里。 清水漾在县东南四十里。 龙开漾在乌程县南五十里。 西庄漾在长兴县东北一十五里近湖。 神林漾在德清县西南一十里 大海漾在县东南一十五里。王婆漾在县南一十八里。半代漾在县东九里。 太师漾在县东南三十里。 岑崟漾在县东北一十三里。 西封漾在县东四十里。 洛舍漾在县西北二十里。 荷浦漾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吴兴志苧溪漾在德清县东二十五里。阔数百顷。山墟名云以贡苧得名。南岸有蔺相如庙。北岸有青州刺史姚恢囚女城。 湖跌漾在归安县西南二十五里。统记云。葪子训卒葬湖跌山。即其旁山也。旧编云广二百顷。 岘山漾在县南定安门外一里。德清馀不溪。北流溪。武康前溪水所会处也。俗呼鳖卯湖。以后见旧编。 洛舍漾在县南八十里。产金莲子。 马林漾在县南四十五里。多陶户为砖瓦。见旧编。荡吴兴续志和尚荡在归安县东一十二里。漕吴兴志新漕在长兴县东四十里。有新漕村见县籍。泾吴兴志梅泾一名东梅堰在乌程县西南六十里以古梅亭为名渚吴兴志顾渚在长兴县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吴夫槩顾其渚次。原隰平衍。可为都邑之地。今崖谷之中多生茶茗以充岁贡新唐志云。顾渚有茶。以供贡。详见贡茶院下。郡县志茶生石上谓之紫笋。最为上品。唐置贡茶院于中川。配造供进。会昌中。加至一万八千四百斤。 仙人渚在武康县西四十里。俗传沈羲登仙之地。上有石盘名石胡梯。 钱渚在县西。一百三十步。馀英志云。今厥淤。统记旧编云县东非也。以钱氏所居名。费渚在县西。一百四十步。馀芙志云今廞淤。统记旧编云在县东隶也。以费氏所居为名。 右溪渚洲渎。馀英志云。县四围皆山。独东北隅小缺。自绍兴以来。民之匿户避役者。多假道流之名。家于山中。垦辟岩谷。尽其地力。每遇霖潦。则洗涤砂石。下注溪港。以致旧图经所载渚渎廞淤者八九。名存实亡。 仙人渚在德清县西四十里。沈羲得道之所。见神仙传。小白濑在长兴县东南三里。一名白露湍。以上并见续图经。并统记。无胥淹在长兴县嘉会乡无胥村。东西阔四里。南北五里。淹内有堆。名郭转堆湛星港在武康县东南十里。与风渚湖通。中有水一泓。常涌泡沫一名李港。 乌山港在德清县东南三里。亦馀不溪之支流。往新市乌墩水路。孔愉泽在德清县西南二百步。天宝桥西。晋孔愉字敬康。微时经馀不溪上。见渔者笼一白龟。买而放之。龟于水中左顾数四后以功封馀不亭侯铸印如龟右顾。更铸亦然。工以告愉。愉乃悟。遂取而佩之。后人因以名焉。 鄱阳汀在武康县北一十五里。宋鄱阳太守沈雍之开。馀芙志云令廞淤。旧编即以为九里渚下渚湖非也。〉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八十
湖〈湖州府六河渎郡县志运河。湖州府入迎春门。过望州人依桥至骆驼桥南会霅水者也。东接上塘官河其水自平望桥。直西至震泽。又西至浔溪。又西至旧管东迁升山。以入迎春门。旧本州界平望驿官塘。北至吴江县界二里。南至嘉兴县界二十六里。元和五年。刺史范传正。奉敕重开见统记。又唐地志。乌程下亦载此塘。及旧编诸书并载。今以浔溪为界。即不系本州界分官河在乌程县东一百三十二里。唐元和五年。太守范传正重间。吴兴续志新河在德清县东一里。自乌山港入大溪。元至正二十年。守禦元帅戴兴柤开。吴兴志内河在德清县南三里。馀不。溪之支流也。 马厄河在县西南一里。亦馀不。溪之支流。吴越王乘马过此而失。因以为名。 月河在湖州府贡院东。前溪支流环绕。形如初月。 漕渎在府州治南。寰宇记。旧编云在乌程县南五十步。即今仪凤桥下溪。晋咸和中。都督郤鉴开晋书本传。苏岐反。及陶佩为盟主。进凿都督扬州八部军事。 官渎在乌程县西二十七里。晋咸和中。都督郤鉴开。统记作五年。旧经作元年。按郤鉴以三年。都督扬州八军事。旧经误。 旱渎在归安县西南一里三步。亦在乌程界仪凤桥西。及旧编载馀不溪获塘白蘋洲各见郡志下。扬渎在长兴县东五里分苕溪。北流二十里。合馀渔浦。 防渎在县西北六十二里。一名范渎。盛渎在县东五里。 乔渎在县东四十里。 五官渎在武康县北二十里吴五官郎中沈珩居之因名。馀英志云今廞淤 横渎在县东南十八里。三丈渎在德清县东二十里。 大麻渎在县东六十七里。 浑水渎在安吉县安福乡。去县东北二十里。馀水皆清。此水独浊。故名元一统志赵渎在长兴县东五十步亦名顾渚口皆箬溪之别名即合溪下流也溪潭吴兴志府以湖名。近五湖也。中有霅溪。合四水也众水群凑。而太湖虚受坎流而不盈。习险而无汎溢此郡所以立也。旧书悉以太湖兴四水分隶诸邑殊失古者建都之意。今首敷叙以运河漕渎。给郡计而供公上次之其他潭汇洲浦池塘。在城者驎附焉。支流旁渎。止系逐邑者系之各邑下水常震动之象或曰震东方。泽在东也具区者大为之防五湖者张勃吴录云太湖之别名。以其舟行五百馀里也吴郡图经曰有小湖五悉属太湖。贡湖。𨔼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也旧编谓固湖。𨔼湖胥湖。菱湖太湖。纵广数百里。苕霅众水入焉。越绝书云。周三万六千顷。其二万顷为乌程。颜公石柱云。四万八千顷。统记云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兼接苏宣常州之界临安广德之水亦入焉。吴兴郡图经云。接苏常秀州之境按秀州之境不濒湖。统记云。连德清。武康。长城。临平。馀杭。义兴。晋陵。无锡。江阴。吴县。常熟。昆山。华亭。嘉兴。海盐。一十五县水入焉。旧编亦从此说。非也。江阴自膈五泻堰。昆山常熟在吴江下流华亭海盐水竟自入海。不入太湖也。新唐忘云。古湖宣苏常四州境为是。东为松江。又东流二百馀里吴郡图经云。二百六十里。以入于海。旧沿湖之堤多为溇。溇有斗门制以巨木甚固门各有闸版。遇旱则闭之。以防溪水之走泻。有东北风亦闭之。以防湖水之暴涨舟行且有所舣泊官主其事为利浩慱。不详事始今旧闸有刻元丰年号者则知其来远矣。后渐堙废颇为郡害。旧编云今所存者止二十五今以乌程县图考之。自外姐村。至太湖村。一带有二十六溇皆有名曰诸溇沈溇上水溇。罗溇。张港溇。新泾溇。潘凄。幻湖溇。金溇赵溇许溇王溇谢溇。义高溇。陈溇。漙溇。五滴溇。蒋溇。钱溇。新浦溇。石桥溇。汤溇。成溇。宋溇。乔溇。胡溇。绍熙中修湖溇记云。湖溇三十六。其九属吴江。其二十七属乌程者。鱼纪家港而言也此溇近溪面𤄃。独不置闸又二十六名有汤家溇。无上水溇。幻湖。作宦湖。绍熙二年知州事王回修之。又改二十七溇名。曰丰登。稔熟。康宁。安乐。瑞庆。福禧和裕。阜通。惠泽。𠮷利。泰兴。富足。固益。济皆冠以常字。如常丰港。即纪家港之类。桥闸覆柱。皆易以石。其闸钥付近溇多田之家。宝文阁直学士程大昌撰记敷文阁待制沈枢书。敷文阁待制贾选题。盖霅溪越州治之南。兴国寺前。今小景德寺。江子汇。以其合四水为一溪。故曰霅四水者。旧谓自安吉浮玉山曰苕溪一自武康铜岘山曰前溪。一自临安府临安县。天目山经德清曰馀不溪。一自德清县前曰比流水。寰宇记。旧图经统记所载并同。至江子汇而合。直北至会溪亭。今归安主簿卫。会运河水。同过骆驼桥。出临湖门。北经毗山入于太湖。按唐韵曰霅水。众流之声霅霅然。顾长生三吴土地记云。乌程县东有霅溪水至深处。徐陵孝义寺碑云。清霅瀰瀰。深穷地根。又地书霅者四水击射之声故除仲谋诗曰四水交流霅霅声。张世英诗曰。霅溪深极地根清四𣲖交流激射声。续图经云。尝考自清源门入曰苕溪其流浊自定安门入曰霅溪其流清。不过二溪再馀不溪。与苕溪皆出天日山苕陵出其西馀不出其东。前溪虽出铜岘山然至德清县东已与馀不溪合而北流至定安门外。通谓之霅溪。不待与馀不溪合。然后名之也。霅者以众流合集为义而旧经按字书为四水激射。之声。以其源则前溪与馀不溪合其水尚小以其流则未与苕溪合者。已名为霅矣。安得有四水激射声乎按唐李直方曰。蘋州记曰。五溪丛流而导其气。说者谓四水并霅水而五也。郑戬浮玉亭记亦曰。霅水合四水。则四水为霅有自来矣古今名称。多有差互统记云。兴国寺在霅溪馆西。霅溪馆。今双溪亭是也而乌程县南浮玉亭旧名霅水堂。县西有霅水乡二处。所临乃是苕水今馀杭乃有苕溪馆定安门内有四水亭。皆相承之误。吴兴续志在乌程县为东南薮泽其诸港溇所以泄上流。而注之湖也在县二十二都。至四十一都之境唯大钱小梅二湖口为最大而且险要。自昔置巡检于大钱者实以二处为险要之地故特置官以控治之其他浦溇三十有六当春夏霖雨西南山水骤发潢潦拍岸非赖此泄之则平畴皆浸为巨壑矣旧常置闸以防北风湖泛之患。后皆堙废洪武十年主簿王福往浚治之既而典史姚华轻继往由是皆疏通云元一统志在乌程县北十八里与长兴州东三十二里笠泽相连禹贡曰震泽周职方曰具区旧志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七千顷连接四郡界入海名震泽者取水常震动之象又云震东方泽地在东也。具区者。大为之防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按三吴志曰。太湖旁有游湖莫湖胥湖。贡湖就太湖为五。又云胥湖。蠡湖。洮湖隔湖。就太湖为五。又云天下如此湖者五虞仲翔川渎记云太湖东通长洲松江水。南通乌程霅溪水。西通义兴荆溪水。北通晋陵隔湖水。东连嘉兴非一溪。水凡五通。故名五湖本路图册引吴郡旧经云有小湖悉属太湖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也薮太平寰宇记具区薮在乌程县。太湖也。泽纵广二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七千顷。连接四郡界入海盖水之所都也。深曰湖浅曰泽。带草莽曰薮中有最高山曰洞庭。曰包山曰姑苏。洞庭下有地道巴陵。昔龙威丈人之所居。姑苏上有台吴王阖庐之所居。次有三山曰石公山。大雷山卜小雷山。古所谓登姑苏望具区。言登高瞩远。封疆庶物无不具也。一名震泽亦名笠泽。亦名雷泽。孔安国云。震泽吴南太湖名太湖者。以其广大名之。又名五湖。湖吴兴续志小梅湖口在乌程县北十八里以东为港凡八。 西金港。顾家港。 官渎港。 张婆港。 宣家港。 杨渎港。 泥桥港。 寺桥。 大钱湖口在县北十八里以东为港溇二十有八。 湖溇。 计家港。 汤溇。诸溇。 和上溇。 罗溇。 大溇。 新泾溇。 潘溇。 幼湖溇。 西金溇。东金溇。 许溇 谢溇。 义高溇。 陈溇。 簿溇。 五浦溇。 蒋溇。 钱溇。 新溇。 石桥溇。 汤溇。 盛溇。 宋溇。 乔溇吴兴志凡常湖在县西二十七里。 菱湖在归安县东南四十五里。唐崔元亮开。即凌波塘也其地产菱。居人采而焙乾之。以备凶年。号菱米。见旧经。 包洋湖在长兴县北一十五里。 忻湖在县东北一里。图经云。一十五里。周回十二里山墟名云。分溪带峰。遵茭之下。駌鸿所集。所以浮泳写人忧恨故名。 西湖在县西南五里。周回七十里。山墟名云。一名吴越湖傍溉田三万亩有水门二十四所。引方山源注焉。湖见纯记图经旧编山墟名云昔吴王阖闾筑吴城。使百姓辇土于此。浸而为湖。阖闾弟夫槩因而创之吴兴记云夫槩所立。吴志云。孙皓封乌程侯就国。有西湖人景养。相皓当大贵此地人也。湖中出佳尊尝贡。塘高一丈五尺。唐刺史于頔修亦呼于公塘后李词立于公塘碑。元和中范传正。复令县令权逢吉去唐内田及决堰以复古迹。咸通中刺史源重重建。县令潘虔重修。见旧编又新唐志云西湖溉田三千顷。其后堙废。贡元十三年。刺史于頔后之。人赖其利 风渚湖在武康县东南一十七里三名巽渚。一名封渚。一名九里湖一名下渚湖馀英志云。以防风氏得名故名风渚。在封禺之两问。故曰封渚。在东南隅。故曰巽渚。其广九里。故曰九里湖。湖左有上渚。故曰下渚。统记云。封溪者。前代禁采摘也。旧编载九里渚云。亦号鄱阳汀。按图经诸书。别出鄱阳汀。不当合为一县。今毛滂游下渚湖诗。有春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飞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长。远岫分苍紫遥波寄渺茫之句。渚旁土粘埴。陶户皆居之。浙右陶器多出于此。 杨子湖在安吉县北二十八里。舟楫不通。吴兴记云。杨子湖出舟阳湖下共邸阁水分流合于苕水。以其绕杨子湖为名也。五湖在县东南七里曰五龙湖在西南三里曰姚湖。在南九里曰获湖。在北二里曰西亩湖。在东二里曰四龙湖。皆有灌溉之功。四龙在龙清观后吴越武王以望气者言山有王气。使人凿之。忽有四鵨飞起。烟云滃然。化鸟四龙。因以名湖。潭吴兴志苏公潭在湖州府。自贵泾东流三百五十步。见旧经。又统记云。在霅溪东二百五步。至骆驼桥下。开元初。苏坏子苏题。为乌程尉。坠此溪水间。直至潭底。统记云因醉。旧经云。因督县事。闻水中有人语云。扶出苏公。俄出水上。有记述其事。题后龙封许国公。开元初。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唐书。始初。调乌程尉。至骆驼桥下曰苏公潭。此水深不可测。中有蛟螭。代为人患。 白马潭。在长兴县西四十三里。梁陈故事云。有白马见于此潭故名 龙潭。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卞山。 碧潭在县和平镇东。吴兴记云其水碧色。伊洛相类。今呼为天潭。 金潭在县西一十里。山墟名云金潭金山。金塘。金渠皆汉楼舡将军曼倩之居故名。 永安潭在武康县證道寺之南。云县治二百步。 碧玉潭在县西十里。响应山之下。本名响潭。统记云。响潭在县西八里。山墟名云。清卢洞澈。每有声响必隋应故以为名清泉怪石。茂林脩竹。鸟邑中佳景。先和七年。自五月不两至于七月时刺史裴君今祭名山溪洞。县令刘汭以此潭灵异。遂率寮属析捣。应时甘雨霶𩃱。稼穑皆稔。耆老谒智。请附图籍。八年符下从之。又名玉石响。馀英志云。响应山下有龙湫。水色正碧。旧传山有二玉。应人如谷之答响。名王石响。正元十六年刺史于頔。以陂湖廞淤行县。至是因改今名。唐人有诗判岩上云。水面平铺映碧空。夜深明月照龙宫。猿啼未响潭先响。一树花开雨树红。 石马潭在县西十八里中有石马。一名湛潭。 仙潭在德清县东南新市镇。隋道士陆脩静。尝自此潭没数月乃出。故以为名。宋葛书。思尝监镇有仙潭。杂咏刻石。在墨妙亭。吴兴续志湖州府天目之支。与水偕驰。或沦为溪。或钟为陂。双流贯域。汇于江子。霅霅其声。震泽是底。叙溪泽湖之巨浸曰太湖。在郡治北十八里。乌程长兴境之所距。兼接苏宣常州之界。杭州广德之水亦入焉。沿湖之堤多港溇。皆为斗门。视时之旱涝。而闭泄焉。近世以来。渐就堙废。洪武十年春。通判蒋忠。重乌疏道。民甚便之 溇之隶乌程县者。三十有八。 小梅以东至寺桥港共九。 小梅港。西金港。 顾家港。 官渎港。 张婆港。 宣家港。 杨渎港。 泥桥港。寺桥港。 大钱以东至胡溇。共二十九。 大钱港。 计家港。 汤溇。 诸溇。 沈溇。 和尚凄。 罗溇。 大溇。 新泾溇。 潘溇。 幻湖溇。 西金溇。 东金溇。 许溇。 杨溇。 谢溇。 义高溇。 陈溇。 簿溇。 五浦溇。蒋溇。 钱溇。 新浦溇。 石桥溇。 汤溇。 盛溇。 宋溇。 乔溇。 胡溇。 溇之隶长兴县者。二十有五 上周港。 金村港。 乌桥港。 夹浦港 谢庄港。 骆家港。 鸡笼港。 大陈渎。 杭渎。 前后港。 卢渎。彭城港。 新塘港。 百步港。 殷南港。 阴寒港。 釜浦港。 高家港。石渎。 新开港。 宣家港。 白节港。 窦浦港。 小陈渎。 蔡浦港。 湖之大川有四水。其一曰苕溪。水有二源。一出天目山之阴。一出浮玉山之西合于杨湾经安告。东至梅溪。过长兴吴山。经乌程。凡常湖入清源门经漕渎至江子汇。其二曰馀不溪。水出天目山之阳。出馀杭至德清。会前溪水经敢山。过归安菱湖。湖夫漾。由岘山漾入定安门。至江子汇。其三曰前溪。出铜岘山。而东至武康县治。分为二𣲖。其一过沙村。与德清北流水合。入定安门至江子汇。其一东流经下渚湖。南入馀不。溪。其四曰北流。水分𣲖于德清之馀不溪。与武康前溪水合。又北至岘山漾。与馀不水合。共入定安门至江子汇。四水会为霅溪。溪异兴续志苕溪在乌程县。发源天目。注于太湖。非湾汇萦折。无以榖其湍悍之势。吴兴志山海经南山次二经之首。句馀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于阴。北流注子具区。以今考之。溪有二源。西南一源。发自天目山之阴。金石卿灵奕乡。东至安𠮷县治。南之邵渡。又自县之东南至章渡。又北至血渡。东南一源。自独松岭西聚泉山水并浮玉山水。折旋亦至兵渡。二源合而东至倪渡。又析而西。复折而东。北至梅溪镇。又至吴山。此经彭汇。入凡常湖。又令长兴之南。鸟程之西。众山之水至城下一自清源门入经漕渎。至江子汇焉霅水。一自清源门外径趍钓鱼湾。沿濠绖迎橲门。又经奉胜门。合霅水以入太湖。吴兴志馀不溪在湖州府。出天目山之阳。旧图经云。其水深澈。馀水则不。故名不。平声读。经临山县。又经馀杭县。又东至安溪。又东至奉口。经德清县。折而东北至苧溪漾。敢山牛坟戈亭。又后林村。又东北为菱湖。又东北至湖夫漾。经荻冈寺。东直北折而西为大湾。又西北会前溪水入岘山漾。入定安门至江子汇。为霅溪。汉沈戎居馀不乡。晋孔偷封馀不亭侯。 睘宇记在归安县东二十四里。晋中兴书。孔愉字敬康。少时曾买得一龟。放馀不溪中。龟中流数反顾。及愉封馀不。亭侯铸印。而印锄龟首左顾。更铸亦然。印工以告愉。愉悟昔放龟事。乃取佩焉。 前溪在湖州府。出武康之铜岘山。合众小流南注。折而东至庆安乡。宁境庙静林寺。又折而南。又东至武康县治。前之千秋桥。名前溪。又东至县学前。分为二𣲖。其一北流经太原乡黄垄山之东。至沙村。号沙溪兴德清县前北流水合。以入定安门。经前溪汇。至江子汇为霅溪。其一东流经崇仁乡。下渚湖之南。以入馀不溪。统记云。前溪者。古水安县前之溪也。晋车骑将军沈充家于此。乐府有前溪曲。充自制辞云。当曙兴未曙。百鸟帝匆匆。后宋少帝续为七曲。其一云。忧思出门户。逢郎前溪渡。刘长乡时云。白云十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武康县有后溪。今慈感寺西之溪湾。曰前溪汇。车溪。续图绖诸书。并载在乌程县东南一百一十九里。吴兴记。平望有车溪车溪。谚云。曲阿不食。平望不美。谓之失味。旧经云。二百十九里误。盖界至平望。止百三十二里耳。今界止七十二里。今为吴江县界。吴兴诸塘及商浦。当接归安县界仙泽。旧经统记云。在县东百里。隋道士陆修静。尝自此潭没。数月乃出。俗因谓仙泽。 浔溪在乌程县东七十二里。有水自德清嘉兴来。与震泽罂腔湖接焉。 霅溪在县东南一里。自定安门入。西合苕溪。北入于太湖。旧经云。凡四水合为一溪。自浮王山曰苕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馀不溪。自德清县前至州曰霅溪误矣自清源门入曰苕溪。其流浊自定安门入曰霅溪。其流清。不过二溪耳。且馀不溪。与苕溪皆出天目山。前溪虽出铜岘山。然至德清县东已与馀不溪合。而北流至定安门外。通谓之霅溪。不待与苕溪合然后名之也。霅者。以众流合集为义。而旧经按字书为四水激射之声。亦非也 贵溪太平寰宇记霅溪西南岸。有浦曰贵溪。梁时乌程有苏氏女于此遇一道士曰汝后大贵。因遗一五彩龟。云三年当有徵。苏氏后 陈高祖宣后高祖即位。拜后母为安𠮷县君。因名此曰贵溪浦。吴兴志东溪在归安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又四至。东至秀州嘉兴县一百六十三里。以东溪水中分为界。 小溪即施渚溪。在县西北五十四里。源出上疆山东北会北流水宝溪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即射村也。太守葛胜仲卜居。以昔有渔者每见溪上有光。伺之见大𧉻乘风而光从中出。逐之即沉。因以为名 思溪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见旧编。 练溪在县东南七十五里。即琏市也。见旧编东溪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 罨画溪在长兴县西八里。广二十五弓。古木夹岸。丛筱翳其下。朱藤施其上。如是者十里。花时游人竞集。溪半有罨画亭。唐郑谷诗云。顾渚山边郡。溪将罨画通。崇观间。刘焘诗云。欲识人间罨画处未藤倒影入清溪。 合溪在县。见旧编。本名合涧。统记图经。皆作合涧。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苍云岭。至山半分为两道。绕孺狮坞南。合为一因名。经尚吴乡至县西南门。名箬溪。 箬溪在县东五十步。一名顾渚口。一名赵渎。即合溪之下流也。又一源出悬脚岭。统记悬脚岭。山墟名云。箬水出焉。至县东南门。析而南分为二。其正流名上箬。又析而东循卞山至郡城西北角。沿城外入太湖而远。其分流名下箬。东经至德一名赵渎。入太湖而近。顾野王舆地志云。夹岸丛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下箬酒详见郡志酒下。括地志云。县前大溪亦名箬溪。相因为名也统记云。四时胜载二百石。 荆溪在县西南六十一里源出荆山。东流横入大溪。自安𠮷梅溪至吴山北总名荆溪。即苕溪之流也。季宗谔图经云。荆溪至吴山下。每日潮高三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吴王送女潮。今溪无是潮荆山者。山墟名云。汉荆王刘贾尝登此山。张协七命曰。酒则荆南。乌程即是溪之南。统记云。乌程去荆州三十六百里。非荆州之南明矣。 四安溪在县南四十三里一名周渎。见旧编。源出四安山。过清泉乡。又过惟乡。经木山下会苕溪。馀罂溪在县东南二十三里。舆地志云。长城南乡有馀罂水。以馀罂村为名。梁陈故事云。梁武帝时童谣云。天子之居在三馀。武帝于馀干馀姚。馀杭。为厌胜之法其时吴兴有馀干山。馀罂水。馀鱼浦。生陈高祖当之。邸阁溪在县东南一百三里。与安𠮷邸阁山分界。详见安𠮷县邸阁山。 箬溪在县南五十步。一名顾渚口。一名赵渎。注于太湖。箬溪者。顾野王舆地志云。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下箬酒。韦昭吴录云乌程下箬酒有名。山谦之吴兴记云上箬下箬村。并出美酒。张协七命云。酒则荆南乌程则此酒也。按陈书帝纪云。陈高祖讳霸。先吴兴长城下箬里人也。云县前大溪亦名箬溪。其箬水乡。箬溪里。皆相因为名焉吴兴续志武康县县境溪泽今以皇朝所上图籍。参考旧志。无所增损者不复录。其有所遗轶。并邑之大川则举其要。邑之大川曰馀英溪。即前溪。源出铜岘山。东行四十九里。至县之南千秋桥下。又东至县学前分为二𣲖。其一经太原乡黄陇山之东。至沙村号沙溪。与德清县前北流水合。入郡之定安门。经前溪汇。至江子汇为霅溪。其一东流经崇仁乡下渚湖之南。以入馀不溪。吴兴志邑境在群山之间。涧水交流。聚而为溪。环绕邑治。载诸图志者六。曰前溪。曰馀英溪。曰后溪。曰阮公溪。曰封溪。曰砂溪。率皆清浅湍濑仅通小艇。及东会馀不溪北至砂村溪。始通大舟。故疏凿之利。为邑要务。馀英志。又载新溪长安溪。大抵皆脉络相贯。因地及事而制名尔。至于港渎洲渚潭井塘堰。或以潴水。或以防水。宜附于下吴兴续志湘溪在武康县西南一十八里。通上百步。 梅溪在安吉县东三十里。 罨画溪在武康县东南一十八里。两山夹拱。在风渚湖之侧故名。吴兴志前溪在武康县前之溪也以见郡志下。元一统志。旧记云。即古永安县前溪。邑人晋沈克。家于此溪。乐府有前溪曲。充所制者。宋。少帝续为七曲。其一曰忧思出门户。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设。 馀英溪在县西十三里。见统记。旧编云。十七里。即前溪上流。沈约宗族所居之旁也。山墟名云。每春夹岸花开。落英满道。通夏不歇。因以为名。馀英志云。馀英溪在县治南。源出铜岘山。东注四十九里至县古号前溪。是合前溪馀英溪为一也。窃详本邑之水。皆相通贯。而馀英之水。发源最长。在县前者。人谓之前溪。在县后者。人谓之后溪。流为风渚湖。曰封溪。地多砂石。曰砂溪。况图经统记。皆别。前溪馀英溪为二取。后溪在县东北一里。即县后之溪也。其源自乌回众山流出过龙尾桥。又过丰桥。东注于前溪之北流。庆元六年。知县丁大声。以其廞淤。不利舟楫。募民浚治。自龙尾桥至狮子山下。长一千二百丈。公𥝠便之。广五丈。役工一万六千八百有奇。五句而毕。邑人周祐为记。 封溪在县东一百步。源出于前溪。潴为风渚湖。古所谓风渚也。统记。风渚云在县东一百步。事见封溪注封溪云在县东三百里误也。 阮公溪在县西十七里。接馀英溪。亦前溪上流也。梁陈故事云。石灵宝。本会稽馀姚人。统记云上虞人。寓居武康。生女有姿容。天监元年。选为辂乘采女。生元帝为修容。赐姓阮氏。拜其父为朝请。时人因名其所居之溪曰阮公溪。溪中有大青石。俗谓之美人石。砂溪在县东三里。以沙羡为石也。统记云。合溪边有砂村。旧为两溪之支流。其水清浅多砂石。今涨淤。多为圭田。 新溪在县东三里。自后溪东注淳熙三年知县蔡霖以砂碛涨塞。舟楫不通。自汉溪口废旧港。徙水道东北注。五里合长安大溪。邑人便之号蔡公溪。 长安溪在县东北十二里合众流东注砂村溪。东北汇馀不溪。北流水入于郡。元一统志霅溪在武康县。按本路图册云。起州治之南兴国寺前今小景德寺。江子汇以其合四水为溪。故曰霅。四水者。旧为一自安𠮷浮玉山曰苕溪。一自武康铜岘山曰前溪。一自杭州临安县天目山经德清县曰馀不溪。一自德清县前曰北流。至江子汇而合会运河水同过骆驼桥。出临湖门北经毗山入于太湖。又按王象之纪胜。所引宋郡县志曰。图经谓自铜岘山出曰前溪。自天目山出曰馀不溪。误矣。盖自清源门入曰苕溪。其流浊。自定安门入曰霅溪。其流之清者。不过二溪耳。且馀不溪苕溪。皆出天目山。前溪虽出铜岘山。然至德清县东。已与馀不溪合。而北流至定安门外。通谓之霅溪。不待与苕溪合。然后名之也。霅者以众流合集为义。而旧经乃按字书为四水激射之声。方舆胜览桵廷秀过霅大溪诗。菰蒲际天青无边。只堪莲荡不堪田。中有一溪元不远。摺作三百六十湾。政如录锦地衣上。玉龙盘屈于其问。前舡未转后船隔前湾望得到不得。及生前湾到得时。只与后湾才咫尺。朝来已渡数百萦。问知德清犹半程。老夫乍喜擢夫闷。管有到时君莫问。苕溪在县。山海经云。句馀山东南五百里。有山曰浮玉。苕水出其阴。去安考县西南七十五里。去长兴县南四十里。皆苕溪水也。按本路图册。所考 苕溪有二源。西南一源。自天目山之阴金石乡灵奕乡。东至安𠮷县治南之邵渡。又自县之东南至章渡。又至北丘渡其东南一源自独松岭西聚众山水并浮玉山水。折旋亦至丘渡二源合而东至倪渡。乃折而西。复从东南而北流至梅岭镇以至吴山。北经彭汇入凡常湖又与长兴之南。乌程之西众山水合而至城下。一自清源门入经漕渎。至江子汇为霅水一自清源门外趍钓鱼湾沿濠经迎禧门。又经奉胜门合霅水入太湖 后溪在县东北一里县后溪是也。其源自为回众山流出过龙尾桥又过桥东注于苕溪之北流宋庆元六年本县募民浚民请不受募粟出力浚治自龙尾桥至狮子山下。长一千二百丈。公私便之。太平寰宇记苧溪在德清县东二十五里山墟名云。苧溪以贡苧为名。南岸蔺相如庙北岸有晴州刺史姚恢囚女城郡县志前溪在德清县西一百步晋车骑将军沈充家于此。乐府有前溪曲乃充所制。 阮公溪在县西十七里梁陈故事云石灵宝者寓居武康。有女殊色。天监中选入宫生元帝为修容赐姓阮氏后人名所居为阮公溪吴兴续志安𠮷县旧志。所载无所变迁者不复重录。惟苕溪一水与旧志颇异。及城东南诸溪纪录不详者今并书之。 苕水邑之巨川也。水有二源。一出天目山阴。一出浮玉山西至杨湾灵芝塔下合流经梅溪过凡常湖入郡城。沿回曲折为湾七十有二在县境者。二十有五。 清潭湾。 新村湾。 郎道湾。 湖山湾。 钱塘湾。 老石湾。 樵墓湾。 石玲湾。 清波湾。 下落湾。 相见湾。 塔山湾。石虎湾。 南溪湾。 包家湾。 韩湾。 湖湾。 杨湾。 盛湾。 吴湾。施湾。 邵湾。 高湾。 下湾。 徐湾。涧吴兴志伏翼涧在长兴县西三十九里。山墟名云。涧中多产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载倒挂者。 紫花涧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两岸荒芜之中出紫花长薄之下出朱藤。至三月紫花满涧。一名花濑涧。唐陆龟蒙诗云。花濑濛濛紫气昏。即此也。紫花赭石涧。与合溪同涧而异名 赭石涧在县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崖岸砺砾。望之赩然。游者若升绛霄泉方舆胜览井泉金沙泉在长兴县啄木岭。即每年造茶之所也湖常二郡接界于此。上有境会亭每茶节二牧毕至祈泉处沙中居常无水。将造茶太守具犠牲祭泉久之发源清溢造御茶毕水则微减供堂者毕水已半矣太守造茶毕即涸矣。洲浦吴兴志白蘋洲在湖州府霅溪东南梁太守柳恽江南曲曰汀洲采白蘋日暮江南春后人因以名洲续图经云柳恽于此赋江南曲徐仲谋会景楼记曰洞庭潇湘三水童子皆知其所是不为吴兴而作明矣唐大历十一年。刺史颜真𡖖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又为茅亭。书恽诗于上正元十五年刺史李锜作大亭一小亭二。名曰白蘋。开成三年刺史杨汉公复疏四渠。浚二池。立三园建五亭。以还颜公之旧。白居易为记。续图经云白居易记云。柳守滥觞之。颜公推轮之。杨公绘素之。正元中李词作白蘋亭。而不及者。居易据汉公书作也。尝以李直方记考之。曰邦伯李公曰已卯。不书年及人名。后又题元和元年。王澹获观此作。以历稽参元和以前己卯岁。正元十五年也。唐刺史题名。正元十三年至十五年为李锜。后进末道观察使。十六年乃李词耳。记不应书以后事。锜臣节不终。宜乐天辈删而不书。而记则微辞而俟考也。或曰统记载唐刺史正元十五年为李词。续图经之言不为无。是不然。唐刺史题名李词自续。不应自刻其到罢月日。若使是李司。曰公何为黜其名。李直方巩。何必隐其年又统记是国初人作。载唐刺史岁月。多与题名差误。当以题名所书为正杜牧之有题白蘋洲诗。至中和五年。五亭二沼复不存刺史孙储又因蘋建亭鬋茅作室。浚渠疏沼。光启中刺史李师悦。始即其地。增土筑仓惟馀白蘋一亭馀见白蘋亭下。元一统志旧志有白蘋亭。为一郡胜处唐贞元中所建白居易作记云。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名白蘋。因梁太守柳恽诗以为名也。颜鲁公真𡖖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公用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至沼堙台圮。后至开成三年。私农杨君汉公字用又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围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𨔼宴息富之所。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亭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圈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三光亭。玩晨䂀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间。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马啼之旦。莲间水香之夜。宾友集会。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也。 明月洲在武康县庠门外。大溪之南。 贵泾浦在霅溪西南岸。旧图经云。梁时乌程有苏氏女。于此遇道士。遗以五采龟。曰后汝大贵。三年当有徵后适章氏。生陈武宣皇后。因以名浦。统记亦载。按南史章后母苏氏尝遇道士以小龟遗之。光采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紫光照宝。因失龟所在永定元年。立为皇后。拜母苏氏安吉寿县君旧图经统记诸书云。高祖即位追赠安𠮷夫人。 章浦蜀统记载在乌程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其中多生重台莲花。识者云。主生美人。后梁生章皇后。因得名。 青塘在县北三里迎禧门外吴时开有经等书。并据吴兴记云。吴景帝。钮皇后父葬卞山令百姓兼丁三千人间之按吴志。孙休薨。谥景皇帝。夫人朱据女。休即作立为皇后。休卒尊为皇太后。别无钮皇后。但颜鲁公石柱记。乌程县有吴景帝钮皇后陵。而吴兴记。陵墓亦无之。止有吴中书今钮淑墓。在县西十里。御史中丞钮陷墓。云在县东十里。戚属亦不载。未知各何所据。梁太守柳恽重浚。亦名柳塘。又名法华塘自城入法华山寺路也。 黄浦一名黄蘖涧。在乌程县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黄蘖山。吴兴记云。春申君黄歇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起青楼延十里。后汉司隶校尉黄向于此筑陂溉田。宋鲍昭有黄浦亭黄浦桥送别诗。括地志云。亦名庚浦即康浦也。在右有上康下康村。晋殷康为太守百姓避其名。改康为庚。又续图经谓以黄蘖涧名。颜真𡖖妙喜寺碑已详著。不必取数义。盖旧记并载合存 掩浦在乌程县东北一十六里。一名项浦顾长生三吴土地志云。昔项羽观秦皇舆大言。梁掩其口处因名。按旧志。子城为项王故城。卞山有项王洗马池。项王庙。吴兴志所载。亦合存之。 郜浦在长兴县东五里。县图经。载浦溇二十有四。馀鱼浦。祁浦。梢周浦。后周浦。前荻浦。后荻浦。鱼馀浦。鸡笼浦。陈渎浦。石祁前浦。石祁后浦。彭城前浦。彭城后浦。新墉浦。因寒浦。含浦。石渎浦。道界浦。白茆浦。吴渎浦。广浦。张溇浦。杜公浦。并治太湖。 郜浦在德清县东北四十七里右见统记。在平寰宇记馀渔浦在长兴县东北四十二里。周处风俗记云。馀渔浦。一名馀吾溪。即阳羡之东乡也。吴越之间渔吾同音。舜渔于大小雷。此乡之人舜时化之。昔捕鱼之人来居此浦名之。川吴兴志佛川在长兴县南八十里。吴均入东记云。昔宋元嘉元年。有石佛自川涌出。因创精舍。以佛川名之。 涌川在安𠮷县广苕乡。去县南九十里。水吴兴志北流水在德清县前。其水分𣲖于馀不溪。自清河石桥下北流至沙村。与武康前溪水合。又北至岘山漾。与馀不水合共入定安门。至江子汇为霅溪。 右霅水及苕水以下四分为五溪见唐人白蘋亭记旧编云。天目山南来之水。自临安馀杭至郡南门二百六十馀里。又地多湫泊。故其势缓而流清。北来之水。自安𠮷至郡西门百四十里。又岸多迫山。故其势急而流浊。故司漏者。权其重轻。独取南来水。但西汉有七十二湾。水势微。般。不为郡城害。每遇久雨激湍。尚可界也。又有韭溪。旧图经统记等书并载云在乌程县东南一百六十步。以岸多野韭故名。今不详所在。若以在县东一百六十步言之。当在城中。统记又载韭溪桥。言莳韭。溪因名。今仪凤甘棠犹閒皆居字矣。 石圻水在长兴县北四十里。山墟名云。圻水岸以其多石故名。又有卢圻。其土黑。 苕水在安𠮷县治西南七十五里。至唐福堡九十五里。峻浅不通舡。从唐福来四十五里。山海经云。勾馀山东五百里曰浮玉山。苕水出其阴注于具区。郡县志发源天目山经郡城入太湖。山海经云。出浮玉山。误也。 南屿水一名白水。在安𠮷县南二百八十里一十四步。东北窟行七十里。峻浅不通船。至下升馆。入于苕水董岭水在安𠮷县西南六十里岭上有水源分东西流。东流者。入江东宁国县。西流者。入本县。唐周朴赋诗云。湖州安𠮷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方舆胜览箬水在长兴县南有上箬下箬惟下箬水酿酒醇美。刘禹锡诗。骆驼桥上春风起。鹦鹉杯中箬水香。元一统志石塘水在德清县东十八里。临大溪。即古武康塘也。石塘西塘。联接数里。太平寰宇记邸阁水在安𠮷县治北三十里。周回二顷二十亩。吴兴记云。邸阁池水。灌田五百一十亩。鳞羽涵泳。芰荷交蔚。唐圣历元年县令钳耳知命。修邸阁路。 霅水在长兴县。箬水之异名也。水深不可测。俗谓之箬水。又山海经云。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中多鲚鱼。今亦谓之霅乌水。 孔姥墩水在乌程县西北二十八里。韦昭三吾郡国志云。昔有孔氏之妇少寡有子八人皆训以义方。夜则读书。昼则力田汉哀平之间。俱为郡守。因名之。亦曰八子墩。汇吴兴志江子汇。在湖州府治南。即四水会合处。江统记作岗。又云旧传夏夜蚊。自道人马自然泊舟后。至今无之。钱信平望憎蚊诗云。安得神仙术。试为施康济。使此平望村。如吾江子汇。 前溪汇在府慈感寺西之溪湾也。详见前溪下湾吴兴志盛湾在长兴县东一里。相传梁南台御史尚书令盛聪所居。骆湾在县南六里。相传梁安成王田曹参军骆秘道所居。秘道见陈书钓鱼湾在乌程县十七都。相传为张志和钓鱼处。 蒋湾在德清县东南三里。大溪之湾。 戴湾在县东二里。亦大溪之湾。以上见旧编。窃详馀不之上流。即馀杭之水也。由是而上至奉口。其去都下不过九十里。士大夫乐居之。饮食之物差贵。而田土之属比他处亦高盖所不惮也。 渎湾在安𠮷县顺安乡。去县东南二里。漾吴兴续志西风漾在乌程县十四都 大苞漾在县。 小苞漾在县二十三都。 吴山漾在县二十一都 西徐漾在县二十七都 谢村漾在县三十都。 钱山漾在归安县东南六里。 新兴漾在县东南三十里。东泊漾在县东南二十四里。 后庄漾在县东南三十三里。 重兆漾在县东南三十七里。 土山漾在县东南三十六里。 清水漾在县东南四十里。 龙开漾在乌程县南五十里。 西庄漾在长兴县东北一十五里近湖。 神林漾在德清县西南一十里 大海漾在县东南一十五里。王婆漾在县南一十八里。半代漾在县东九里。 太师漾在县东南三十里。 岑崟漾在县东北一十三里。 西封漾在县东四十里。 洛舍漾在县西北二十里。 荷浦漾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吴兴志苧溪漾在德清县东二十五里。阔数百顷。山墟名云以贡苧得名。南岸有蔺相如庙。北岸有青州刺史姚恢囚女城。 湖跌漾在归安县西南二十五里。统记云。葪子训卒葬湖跌山。即其旁山也。旧编云广二百顷。 岘山漾在县南定安门外一里。德清馀不溪。北流溪。武康前溪水所会处也。俗呼鳖卯湖。以后见旧编。 洛舍漾在县南八十里。产金莲子。 马林漾在县南四十五里。多陶户为砖瓦。见旧编。荡吴兴续志和尚荡在归安县东一十二里。漕吴兴志新漕在长兴县东四十里。有新漕村见县籍。泾吴兴志梅泾一名东梅堰在乌程县西南六十里以古梅亭为名渚吴兴志顾渚在长兴县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吴夫槩顾其渚次。原隰平衍。可为都邑之地。今崖谷之中多生茶茗以充岁贡新唐志云。顾渚有茶。以供贡。详见贡茶院下。郡县志茶生石上谓之紫笋。最为上品。唐置贡茶院于中川。配造供进。会昌中。加至一万八千四百斤。 仙人渚在武康县西四十里。俗传沈羲登仙之地。上有石盘名石胡梯。 钱渚在县西。一百三十步。馀英志云。今厥淤。统记旧编云县东非也。以钱氏所居名。费渚在县西。一百四十步。馀芙志云今廞淤。统记旧编云在县东隶也。以费氏所居为名。 右溪渚洲渎。馀英志云。县四围皆山。独东北隅小缺。自绍兴以来。民之匿户避役者。多假道流之名。家于山中。垦辟岩谷。尽其地力。每遇霖潦。则洗涤砂石。下注溪港。以致旧图经所载渚渎廞淤者八九。名存实亡。 仙人渚在德清县西四十里。沈羲得道之所。见神仙传。小白濑在长兴县东南三里。一名白露湍。以上并见续图经。并统记。无胥淹在长兴县嘉会乡无胥村。东西阔四里。南北五里。淹内有堆。名郭转堆湛星港在武康县东南十里。与风渚湖通。中有水一泓。常涌泡沫一名李港。 乌山港在德清县东南三里。亦馀不溪之支流。往新市乌墩水路。孔愉泽在德清县西南二百步。天宝桥西。晋孔愉字敬康。微时经馀不溪上。见渔者笼一白龟。买而放之。龟于水中左顾数四后以功封馀不亭侯铸印如龟右顾。更铸亦然。工以告愉。愉乃悟。遂取而佩之。后人因以名焉。 鄱阳汀在武康县北一十五里。宋鄱阳太守沈雍之开。馀芙志云令廞淤。旧编即以为九里渚下渚湖非也。〉
永乐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