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

 第一百八卷目录

 召试部汇考
  后汉〈献帝初平一则〉
  晋〈武帝咸宁一则〉
  辽〈圣宗太平一则 道宗咸雍一则〉
  宋〈太宗端拱一则 真宗景德一则 仁宗庆历一则 英宗治平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一则 哲宗元祐二则 绍圣一则 徽宗大观一则 政和一则 宣和一则 高宗绍兴五则 孝宗乾道三则 淳熙一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庆元一则 嘉泰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二则〉
  明〈惠宗建文一则〉
皇清〈康熙二则〉
 召试部艺文一
  未召试先与奉常启     唐张元宴
  未召试先与孙相公启      前人
  乞免就试状        宋王安石
  谢馆职启           苏轼
  答馆职启           前人
  答试馆职人启         前人
 召试部艺文二
  召试学士院        宋王钦臣
  石州慢〈赴召史馆与德新别〉金元好问
 召试部纪事
 召试部杂录

选举典第一百八卷

召试部汇考

后汉

献帝初平四年,试儒生,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馀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
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踰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悯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按刘艾献帝纪曰:时长安中为之谣曰:头白皓然,食不充粮。裹衣褰裳,当还故乡。圣王悯念,悉用补郎。舍是布衣,被服元黄。

武帝咸宁四年,凡选博士,俱以召试,中选者充。
《晋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武帝初立国子学,置博士各一人。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圣宗太平五年,试进士诗,选张昱授官有差。
《辽史·圣宗本纪》:太平五年十一月庚子,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求进士得七十二人,命赋诗,第其工拙,以张昱等一十四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
道宗咸雍六年,召试马希白。
《辽史·道宗本纪》:咸雍六年九月甲寅,以马希白诗才敏妙,十吏书不能给,召试之。

太宗端拱元年,始建秘阁,行召试,除馆职法。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国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太宗端拱元年,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书籍万馀卷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以右司谏直史馆宋泌为直秘阁。直馆、直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元丰以前,凡状元、制科一任还,即试诗赋各一而入,否则用大臣荐而试,课之入馆。官制行,废崇文院为秘书监,建秘阁于中,自监少至正字列为职事官。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皆不试而除,盖特以为恩数而已。 按《选举志》:诸王子孙,其已授环卫官、有学艺得召试迁转者每有之,然非有司常试,乃特恩也。
真宗景德二年,召试刘质于中书。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二年秋七月庚戌,刘质进《兵要论》,召试中书。 按《选举志》:太宗以来,凡特旨召试者,于中书学士舍人院,或特遣官专试,所试诗、赋、论、颂、策、制诰,或三篇,或一篇,中格则授以馆职。景德后,惟将命为知制诰者,乃试制诰三道。每道百五十字。
仁宗庆历三年,诏保举人员,然后召试。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三年十一月癸未,诏馆职有阙,以两府、两省保举,然后召试补用。
英宗治平三年,欧阳修请召试,帝纳之。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治平三年,命宰执举馆职各五人。先是,英宗谓中书曰:水潦为灾,言事者云咎在不能进贤,何也。欧阳修曰:近年进贤路狭,往时入馆有三路,今塞其二矣。进士高科,一路也;大臣荐举,一路也;因差遣例除,一路也。往年进士五人以上皆得试,第一人及第不十年有至辅相者,今第一人两任方得试,而第二人以下不复试,是高科路塞矣。往时大臣荐举即召试,今只令上簿候缺人乃试,是荐举路塞矣。惟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劳老病之人。此臣所谓荐举路狭也。帝纳之,故有是命。韩琦、曾公亮、赵概等举蔡延庆以下凡二十人,皆令召试,宰臣以人多难之。帝曰:既委公等举之,苟贤,岂患多也。先召试蔡延庆等十人,馀须后时。
神宗熙宁八年,始召试教职,又试馆职者,易以策论。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初,内外学多朝廷特注,后令国子监取其旧试艺等格优者用之。熙
宁八年,始立教授试法,即舍人院召试大义五道。又按《志》:神宗以进士试策,与制科无异,遂诏罢之。试馆职则罢诗、赋,更以策、论。
元丰七年,令教官有缺,听监学选在任官兼充。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元丰七年,令诸州无教官,则长吏选在任官上其名,于监学审其可者使兼之。
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丁卯,试中书舍人苏轼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按《选举志》:元祐元年,复制科。奏上,而次年奏论六首,御试策一道,召试、除官、推恩略如旧例。 又按《志》:凡廷试前一年,举奏官具所举者策、论五十首。右正言刘安世建言:祖宗之待馆职也,储之英杰之地以饬其名节,观以古今之书而开益其聪明,稍优其廪,不责以吏事,所以滋长德器,养成名卿贤相也。近岁其选寖轻,或缘世赏,或以军功,或酬聚敛之能,或徇权贵之荐。未尝较试,遂获贴职,多开倖门,恐非祖宗德意。望明诏执政,详求文学行谊,审其果可长育,然后召试,非试毋得辄命,庶名器重而贤能进。
元祐三年,诏:馆职召试如旧,罢教官试法。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三年,诏:大臣奏举馆职,并如旧召试、除授,惟朝廷特除,不用此令。刘安世复奏曰:祖宗时入馆,鲜不由试。惟其望实素著,治状显白,或累持使节,或移镇大藩,欲示优恩,方令贴职。今既过听臣言,追复旧制,又谓朝廷特除,不在此限。则是人材高下,资历深浅,但奏举,皆可直除,名为更张,弊源仍在。愿仿故事,资序及转运使,方可以特命除授,庶塞侥倖,以重馆职之选。 又按《志》:元祐中,罢试法,已而论荐益众,乃诏须命举乃得奏。
绍圣元年,诏学官皆召试,三省立优等人免召试格。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绍圣元年,诏学官并召试,国子监长贰、台谏官、外监司皆许荐举。
《选举志》:绍圣初,三省立格,中制科及进士甲第、礼部奏名在上三人、府监广文馆第一人、从太学上舍得第,皆不待试,馀召试两经大义各一道,合格则授教官。元符中,增试三经。
徽宗大观四年,改立词学兼茂科。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大观四年诏:宏词科格法未详,不足以致文学之士,改立词学兼茂科,岁附贡士院试,取毋过三人。
政和二年,增宏词科为五人定召,试学官十人取一之制。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政和增为五人。不试檄书,增制诰,以历代史事借拟为之,中格则授馆职。宰臣执政亲属毋得试。 又按《志》:政和二年,臣僚言:元丰召试学官六十人,而所取四人,皆知名之士,故学者厌服。近试率三人取一,今欲十人始取一人,以重其选。从之。自是或如旧法,中书选注。又尝员外添置八行应格人为大藩教官,不以莅职,随废。或用元丰试法,更革无常。
宣和 年罢试上舍,乃随进士试于礼部。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云云。
高宗绍兴元年五月丙午,初复召试馆职之制。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按《选举志》:绍兴元年,初复馆职试,凡预名者,学士院试时务策一道,天子亲览焉。然是时校书多不试,而正字或试或否。 按《职官志》:续又参酌旧制,校书郎、正字召试学士院而后命之。
绍兴二年,定召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法。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二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一遵旧制,自尚书两省谏议大夫以上、御史中丞、学士、待制各举一人。凡应诏者,先具所著策、论五十篇缴进,两省侍从参考之,分为三等,次优以上,召赴秘阁,试论六首,于《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扬管子》《文中子》内出题,学士两省官考校,御史监之,四通以上为合格。仍分五等,入四等以上者,天子亲策之。第三等为上,恩数视廷试第一人,第四等为中,视廷试第三人,皆赐制科出身;第五等为下,视廷试第四人,赐进士出身;不入等者典簿尉差遣,已仕者则进官与升擢。 又按《志》:高宗正博学宏词科,凡十二题,制诰、诏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内杂出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体制一古一今。遇科场年,应命除归明、流外、入赀及犯赃人外,公卿子弟之秀者皆得试。先投所业三卷,学士院考之,拔其尤者召试,定为三等。上等转一官,选人改秩,无出身人赐进士及第,并免召试,除馆职。中等减三年磨勘,无出身人赐进士出身;并许召试馆职。南渡以来所得之士,多至卿相、翰苑者。
绍兴七年,召试胡铨,除编修官。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七年,以久阳有异。令中外侍从各举能直言极谏一人。是冬,吕祉举选人胡铨,汪藻举布衣刘度,即除铨枢密院编修官,而度不果召。自是诏书数下,未有应者。
绍兴十五年,更定召试试法。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十五年,从国子监丞文浩所言,于《六经》中取二经,各出两题,毋拘义式,以贯穿该赡为合式。
绍兴三十年三月辛巳,复馆职召试,然后除擢。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孝宗乾道二年,复国初制,令监司、守臣解送。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乾道二年,苗昌言奏:国初尝立三科,真宗增至六科,仁宗时并许布衣应诏,于是名贤出焉。请参稽前制,间岁下诏,权于正文出题,不得用僻书注疏,追复天圣十科,开广荐扬之路,振起多士积年委靡之气。遂诏礼部集馆职、学官杂议,皆曰:注疏诚可略,科目不必广。天下之士,屏处山林,滞迹遐远,侍从之臣,岂能尽知。遂如国初之制,止令监司、守臣解送。
乾道十一年,诏召试不拘三年之例。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十一年,初,制科取士必以三年,诏:自今有合召试者,举官即以名闻。乾道十二年,李巘请召试,停用注疏,帝从之。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明年春,〈谓十二年也〉李巘言:贤良之举,本求谠言以裨阙政,未闻责以记诵之学,使才行学识如晁、董之伦,虽注疏未能尽记,于治道何损。帝以为然,乃复罢注疏。
淳熙四年,召四川所上义士。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四年十二月丁卯,试四川所上义士二人,官而遣之。
光宗绍熙二年,令召试馆职。
《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职官志》:绍熙二年,馆职阙人,上令召试二员,谨加审择,取学问议论平正之人。
宁宗庆元 年,申严滥荐召试之令。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庆元初,申严閤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
嘉泰元年,初试教官于四川。
《宋史·宁宗本纪》:嘉泰元年二月己亥,初置教官试于四川。

世宗大定二十八年,敕试学士院官。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八年三月戊申,命随朝六品、外路五品以职事官,举进士已在仕、才可居翰苑者,试制诏等文字三道,取文理优赡者补充学士院职仕。 按《选举志》:试学士院官。大定二十八年,敕设科取士为学士院官。礼部下太常,按唐典,初入学士院例先试,今若于进士已仕者,以随朝六品,外路五品职事官荐,试制诏诰等文字三道,取文理优者充应奉。由是翰苑之选为精。
章宗明昌三年,召试胡光谦。
《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三年四月,尚书省奏:提刑司察举河中府胡光谦,年虽八十三,尚可任用。敕召赴阙。秋七月丁亥,胡光谦至阙,命学士院以杂文试之,称旨。上曰:朕欲亲问之。八月,特赐胡光谦明昌二年进士第三甲及第,授将仕郎、太常寺奉礼郎。官制旧设是职,未尝除人,以光谦德行才能,故特授之。明昌五年,诏访有文采人试,授学士院撰文。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明昌五年,以学士院撰文字人少,命尚书省访有文采者勾取权试之。

惠宗建文元年,诏试通经之士。
《正气纪》:建文元年五月,诏天下凡在任未入流官,及坐法谪戍已更者,但通经荐试。俄又诏:卫官举通经军士听布,按二司试上铨部用。

皇清

康熙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

上谕吏部: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
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时暇,游心文翰,思得博洽之士,用资典学。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材,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可以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未出仕,著在京。三品之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其馀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于该督抚,代为题荐。务令虚公延访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贤右文之意,尔部即通行传谕遵行。特谕。康熙十八年
二月十七日。

上谕吏部:朕以万几时暇,留心经史,思得博学鸿儒
备顾问著作之选,故特颁谕旨,令内外诸臣各举所知。膺荐人员已经陆续到部,欲行考试。因天寒晷短,恐其难于属文,弗获展厥蕴抱。今天气已渐融和,应定期考试,所有合行事宜,尔部会同翰林院,详议具奏。特谕。

召试部艺文一

《未召试先与奉常启》唐·张元宴

某启某人,惟冗末地匪,清华异前。修稽古之勤乏,往彦求己之志,偶尘科级,旋履宦途,甘蒙碌碌之嗤,实愧堂堂之称。惟思勇退,祇欲自强。孰谓仆射,念及孤沈,奖兹颛僻,遇孔梨之津润。别借齿牙,因姜被之,包容俯明肝膈。昨日晚面承尊旨,曲奉温言,直欲拔自沈泥,置之霄汉。恩既生于望外,喜载溢于情衷。况悯恤垂仁,念惜兼至假毛羽而使之骞翥,回鞭策而俾学,腾骧尽自生成,益隆丘岳。但虑艺无所取材,不足称仰。累埏镕,或孤抬举誓节永依于门第,酬旷冀尽于死生。苟违斯言,是欺皎日。

《未召试先与孙相公启》前人

某启某。昨日早趋崇屏面,奉弘慈,承许与之恩,言荷提拔之。隆旨循涯,自失没齿。知归某孤拙无媒,迂疏寡合,且乏干时之具,仍惭悦世之机,一忝班行。八移年历,未绝遭逢之望,分无骞翥之期。伏以某官光辅,丕图启迪昌运。当此艰危之际,克展经纶之才,孰谓庸虚。亟尘褒采,况丹霄侍从,清籞遨游,畀资枚马之流,以阐尧汤之化。顾兹孱薄讵称论思,倍怀感激之心,冀竭效酬之节。但以铅刀钝质,不可厕于龙泉瓦缶。凡姿固难齐于神鼎,虽感恩而载,切实顾己以难胜。

《乞免就试状》宋·王安石

准中书劄子奉圣旨依前降指挥,发来赴阙,就试者伏念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惟住京师。比尝以此自陈,乞不就试。慢废朝命尚,宜有罪。幸蒙宽赦,即赐听许不图逊事之臣。更以臣为恬退,令臣无葬嫁奉养之急,而逡巡辞避,不敢当清要之选。虽曰,恬退可也。今特以营私家之急,择利害而行,谓之恬退,非臣本意。兼臣罢县守阙,及今二年有馀,老幼未尝宁。宇方欲就任,即令赴阙,实于私计有妨。伏望圣慈,察臣本意止是,营私特寝召试指挥,且令终满外任一面,发付本任去讫。

《谢馆职启》苏轼

试言无取,锡命过优。进贻朋友之讥,退有简书之畏。腼颜就列,抚己若惊。国家取士之门至多,而制举号为首冠;育才之地非一,而册府处其最高。观其所以待之,盖亦可为至矣。知宝玉、璠玙难得而易毁,故箧椟以养其全;知楩楠、豫章积岁而后成,故封殖以待其长。施等天地,恩均父师。恭惟先帝临御以来四十二载,所擢贤良方正之士十有五人。其志莫不欲举明主于三代之隆,其言莫不欲措天下于泰山之固。大则欲兴礼乐以范来世,小则欲操数术以驭四裔。然而进有后先,名有隐显;命有穷达,时有重轻。或已践庙堂之崇,或已登侍从之列。或反流落于远郡,或尚滞留于小官。或死生之乖暌,已为陈迹;或摈斥于罪戾,仅齿平民。虽曰功名富贵所由之涂,亦为毁誉得丧必争之地。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故虽绝异之资,犹有不任之惧。轼之内顾,岂不自知。性任己以直前,学师心而无法。自始操笔,知不适时。会宗伯之选抡,疾时文之靡弊。擢居异等,以风四方。不知满溢之忧,复玷良能之举。负贤者所难之任,争四海欲得之求。其为惷愚,可为危慄。是以一参宾幕,辄蹈危机。已尝名挂于深文,不自意全于今日。而况大明继照,百度惟新。理才训兵,有鞭笞戎狄之志;信赏必罚,有追述祖宗之风。凡用人历试其能,苟败事必诛无赦。此太平可待之日,岂不肖兼容之时。而乃度越贤豪,曲收微贱。纵不能力辞而就下,亦当知非分以自惭。此盖伏遇某官,志在斯民,仁为己任。欲办大事,务兼尺寸之长;将求多闻,故引涓埃之助。致此沗冒,有踰等伦。欲报无缘,将何望于顽鄙;遇宠知惧,庶不至于惰媮。

《答馆职启》前人

伏审奉诏明廷,升华册府。国有得贤之庆,士知稽古之荣。虎观石渠,极诸儒之妙选;鳌宫金阙,笑方士之远求。自喜衰年,获观盛事。某官学本自得,道惟造深。温故为君子之儒,多闻推益者之友。奇字可学,知子云之苦心;亡书复存,赖安世之默识。不试而用,知贤则深。轼方此赐环,遽承枉驾。沐诲音之已厚,愧驰谒之未遑。

《答试馆职人启》前人

伏承射策玉堂,方观笔阵;校文天禄,遂秀儒林。党友增华,缙绅共庆。国家求贤之道,必于閒暇无事之时;贤者报国之功,乃在缓急有为之际。养之无素,则一旦欲用而何由;待以非常,则临事欲辞而不可。故纳之于英俊相从之地,观之以世俗不见之书。非独使之业广而材成,抑将待其益深而望重。某官学优而仕,行浮于名。词令从容,议论慷慨。追还正始,文章为之一新;传写都城,纸墨几于骤贵。得士之喜,非我敢私。轼衰病侵寻,文思荒落。职在翰苑,当发策而莫辞;识匪通儒,惧品藻之不称。过烦临贶,宠以书词。永为巾笥之珍,愧乏琼瑶之报。

召试部艺文二〈诗词〉

《召试学士院》宋·王钦臣

翠木阴阴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閒拂尘埃看画墙。
《石州慢》〈赴召史馆与德新别〉元好问
击筑行歌,按马赋诗,年少豪举。从渠里社浮沈,枉笑人间儿女。平生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 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几为虚名,误却东家鸡黍。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驴,漫与行人语。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

召试部纪事

《北史·魏收传》: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槁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寻敕典起居注,并修国史。
《唐书·张柬之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便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馀矣。对策者千馀,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
《金銮密记》:昭宗召唐韩渥入院试文五篇。万邦咸宁,赋禹拜昌,言赋武臣,授东川节度,制答佛詹国进贡书批。三功臣让图形,表缴状云:臣才不迈群器,非拔俗待价,既殊于椟玉,穷经有愧于籯金。遭遇清时,涵濡睿泽,峨冠振佩已尘。象阙之班舐,笔和铅更入金门之召。击钵谢楗,纂组非工抚已,循涯以荣为惧。《补笔谈》:旧制,馆职自校勘以上,非特除者,皆先试,唯检讨不试。初置检讨官,只作差遣,未比官职故也。后来检讨给职钱,并同带职在校勘之上,亦承例不试。《马令·南唐书·鲁崇范传》:崇范,庐陵人也。灶薪不属而读书自若烈祖。初,建学校丁乱世典籍多阙,旁求诸郡崇范。虽窭九经子史,世藏于家。刺史贾浩就取进之,荐其名不报,浩以己缗。偿其值崇范笑曰:坟典天下公器,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吾非书肆,何沽值以偿耶。却之。浩谢曰:俗吏浼触以遗先生,羞不然,何以见高义。会浩赴阙,与崇范俱至金陵,表荐之召试,东宫授太子洗马。《宋史·张去华传》:去华幼励学,敏于属辞,以荫补太庙斋郎。周世宗平淮南,去华时年十八,慨然叹曰:兵战未息,民事不修,非驭国持久之术。因著《南征赋》《治民论》,献于行在。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苏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杨徽之传》:杨澈字宴如,徽之宗人也。建隆初,举进士,时窦仪典贡部,谓澈文词敏速,可当书檄之任。调补河内主簿,再迁青州司户参军。知州张全操多不法,澈鞫狱平允,无所阿畏。太祖知其名,召试禁中,改著作佐郎。
《杨砺传》:建隆中举进士甲科。父丧,绝水浆数日。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解褐凤州团练推官,岁馀,又以母疾弃官。开宝九年,诣阙献书,诏试学士院,授陇州防禦推官。《张澹传》:澹为祠部郎中。会秘书郎张去华上书自荐有文艺,愿与澹及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并试,覈定优劣。太祖令并试于讲武殿,澹所对不应策问,责授左司员外郎。
《周渭传》:渭,字得臣,昭州恭城人。幼孤,养于诸父。力学,工为诗。刘鋹据五岭,昭州皆其地也,政繁赋重,民不聊生。渭率乡人六百踰岭,将避地零陵。未至,贼起,断道绝粮,复还恭城,则庐舍煨烬,遂奔道州。为盗所袭,渭脱身北上。建隆初,至京师,为薛居正所礼。上书言事务,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挥麈前录》:明清五世祖拾遗,开宝八年,以近臣荐,自布衣召对,讲易于崇政殿,然后命官。崇政殿说书之名,肇建于此。行事具载《三朝国史》
《谈录》:士大夫不可争名竞进,致有其缺行玷平生之踪迹。昔张去华当太祖朝,乞试有数知己,皆馆阁名臣保举之。太祖怒而问曰:汝有多少文章。得如,陶谷曰:不如敢与窦仪比试。曰:不敢。汝与张澹比试。遂迟迟不对。遂令张澹比试。试毕,考校所试,优于张澹。然澹是季父,自此去华一生不得入馆阁,盖由是耳。《宋史·贾黄中传》:黄中知升州。丁父忧,起复视事。五年,召归阙。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
《李沆传》:沆转著作郎。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并化基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各赐钱百万。又以沆素贫,多负人钱,别赐三十万偿之。
《谢泌传》:泌少好学,有志操。贾黄中知宣州,一见奇之。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知清川县,徙彰明,迁著作佐郎。端拱初,为殿中丞,献所著文十篇、《古今类要》三十卷,召试中书,以直史馆赐绯。
《王旦传》:旦父祐,事太祖、太宗为名臣。旦幼沈默,好学有文。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累迁殿中丞、通判郑州。徙濠州。淳化初,王禹偁荐其才任转运使,驿召至京,旦不乐吏职,献文。召试,命直史馆。二年,拜右正言、知制诰。初,祐以宿名久掌书命,旦不十年继其任,时论美之。
《王禹偁传》: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授城武主簿。徙长洲县,就改大理评事。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故事,赐绯者给涂金银带,上特命以文犀带宠之。
《郑文宝传》:文宝,字仲贤,右千牛卫大将军彦华之子。彦华初事李煜,文宝以荫授奉礼郎,掌煜子清源公仲寓书籍,迁校书郎。入宋,煜以环卫奉朝请,文宝欲一见,虑卫者难之,乃被蓑荷笠,以渔者见,陈圣主宽宥之意,宜谨节奉上,勿为他虑。煜忠之。后补广文馆生,深为李昉所知。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除修武主簿。迁大理评事、知梓州录事参军事。州将表荐,转光禄寺丞。留一岁,代归。献所著文,召试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颍州。
《赵安仁传》:雍熙二年,登进士第。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赐绯。
《李若拙传》:雍熙三年,假秘书监使交州。使还,上谓其不辱命。迁起居舍人,充盐铁判官。历知泾州。至道二年,黎桓复侵南鄙,又诏若拙充使,至,则桓复禀命。使还,真宗嗣位,召见慰问,进秩金部郎中。召试学士院,改兵部郎中,充史馆修撰。
《王化基传》:化基知岚州。改淮南节度判官,入为著作郎,迁右拾遗,抗疏自荐。太宗览奏曰: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试,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钱若水传》:雍熙中,举进士,释褐同州观察推官,听决明允,郡治赖之。淳化初,寇准掌选,荐若水洎王扶、程肃、陈克、钱熙五人文学高第,召试翰林,若水最优,擢秘书丞、直史馆。
《陈尧佐传》:尧佐从子渐,少以文学知名于蜀。淳化中,与其父尧封皆以进士试廷中,太宗擢渐第,辄辞不就,愿擢其父,许之。至咸平初,渐始仕,为天水县尉。时学者罕通扬雄《太元经》,渐独好之,著书十五篇,号《演元》,奏之。召试学士院,授仪州军事推官。
《寇准传》:准年十九,举进士。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
《渑水燕谈录》:刘少逸少有俊才,年十三。端拱二年,中礼选及御试诗赋外,别召升殿,赐御题赋诗数首,皆有旨意。授校书郎,令于三馆读书。故王元之爱其少俊,而赠之诗曰:待学韩退之,矜夸李长吉。
《宋史·陈彭年传》:真宗即位,复为秘书郎。乔惟岳刺史海州,及知苏、寿二州,并表彭年通判州事。咸平三年,屡上疏言事,召试学士院,迁秘书丞。
《李沆传》:沆弟维,第进士,为保信军节度推官。真宗初,献《圣德诗》,召试中书,擢直集贤院。
《李咨传》:咨举进士,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召试中书,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
《贾昌朝传》:真宗祈谷南郊,昌朝献颂道左,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主晋陵簿。赐对便殿,除国子监说书。孙奭判监,独称昌朝讲说有师法。为颍川郡王院伴读。再迁殿中丞,历知宜兴、东明县。奭侍读禁中,以老辞,荐昌朝自代,诏试中书,寻复国子监说书。
《程琳传》: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寿阳县,监左藏库,召试,直集贤院。
《刘蟠传》:子锴,初以父荫为大理评事,咸平二年,擢进士第。尝献《幸太学颂》。真宗中夜观书,得锴颂,颇嘉赏之,出以示辅臣,且言锴幼孤,能自立,召试,命直史馆。累迁至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杨大雅传》: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食不释卷。进士及第,累迁秘书丞。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
《王钦若传》:钦若为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时毋宾古为度支判官,尝言曰:天下逋负,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几不能胜矣。仆将启蠲之。钦若一夕命吏句校成数,翌日上之。真宗大惊曰:先帝顾不知邪。钦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与陛下收人心尔。即日放逋负一千馀万,释系囚三千馀人。帝益器重钦若,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
《梅询传》: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少好学,有辞辨。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奇其古对详敏,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谢绛传》:绛父涛,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兴国军。还,以治行召对长春殿,命试学士院。会契丹入寇,真宗议亲征,时曹、濮多盗,而契丹声言趋齐、郓,以涛知曹州。久之,用冯拯荐,复召试,以尚书兵部员外郎直史馆,遂兼侍御史知杂事。累官至太子宾客。绛举进士甲科,知汝阴县。杨亿荐绛文章,召试,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院。
《李惟清传》:惟清子永锡,荫至光禄寺丞。迁为户部判官,因对,袖表以献,又自荐扬。真宗驻跸大名,召赴行在,试策不中,贬泷水县主簿。
《钱惟演传》:惟演,字希圣,吴越王俶之子也,少补牙门将,从俶归朝,为右屯卫将军。历右神武军将军。博学能文辞,召试学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称善。改太仆少卿。
《晏殊传》:殊以神童荐。帝召殊与进士千馀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明年,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
《聂冠卿传》: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杨亿爱其文章,于是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迁大理寺丞。
《邵亢传》:亢,字兴宗,丹阳人。幼聪发过人,方十岁,日诵书五千言。赋诗豪纵,乡先生见者皆惊伟之。再试开封,当第一,以赋失韵,弗取。范仲淹举亢茂才异等,时布衣被召者十四人,试崇政殿,独亢策入等,除建康军节度推官。或言所对策字少,不应式,宰相张士逊与之姻家,故得预选,遂报罢。而士逊子实娶它邵,与亢同姓耳。士逊既不能与直,亢亦不自言。赵元昊叛,亢献《兵说》十篇。召试秘阁,授颍州团练推官。
《彭乘传》:乘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奏乞侍养。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除凤州团练推官。
《张知白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笃学,中进士第,累迁河阳节度使判官。咸平奏疏,言当今要务,真宗异之,召试舍人院,权右正言。献《凤扆箴》,出知剑州。逾年,召试中书,加直史馆,面赐五品服,判三司开拆司。
《青箱杂记》:夏公虽举进士,本无科名,以父殁王事,授润州丹阳簿。即上书乞应制举,其略曰:边障多故羽,书旁午而先。臣供传递之职,立矢石之地,忘家殉国失身行阵。陛下哀臣孤幼,任之州县,唯陛下辨而明之。若陛下以枕石漱流为达,则臣世居市井。若陛下以金榜丹桂为才,则臣未忝科第。若陛下以鸠杖鲐背为德,则臣始踰弱冠。若陛下以荷戈控弦为勇,则臣生本绵弱。若陛下令臣待诏公车条问急政对扬紫宸指陈时事,犹可与汉唐诸儒方辔,并驱而较其先后矣。真庙再三赏激,召赴中书,试论六首。一曰《定四时别九州圣功孰大论》,二曰《考定明堂制度论》,三曰《光武二十八将功业先后论》,四曰《九功九法为国何先论》,五曰《舜无为禹勤事功业孰优论》,六曰《曾参何以不列四科论》。是岁,遂中制科。
盛文肃公正刚塞,绝无它肠,而性微狷急,时为内相。孙抃方召议馆职,以文投之。文肃大怒曰:投贽尽皆邪道,非公朝所尚。呵责再三。孙惶恐失措而退。比试学士院孙,夙夕忧其摈落。文肃乃题所试卷为三等,上其公正如此。
《石林燕语》:寇莱公初入相,王沂公时登第,后为济州通判。满岁当召试馆职。莱公犹未识之,以问杨文公。曰:王君何如人。文公曰:与之亦无素。但见其两赋,志业实宏远。因为莱公诵之,不遗一字。莱公大惊曰:有此人乎。即召之,故事馆职,皆试于学士院,或舍人院。是岁,沂公特试于中书。
《燕翼贻谋录》:国朝自真宗时,法令寖宽臣僚。或以恩泽及所转官,为子孙乞赐科名,则召试而授之。《宋史·唐肃传》:肃子询。以太常博士知归州,用翰林学士吴育荐为御史,未至,丧母。服除,育方参政事,宰相贾昌朝与询有亲嫌,育数与昌朝言,询用故事当罢御史,昌朝欲留询,不得已,以知庐州。凡官外徙者皆放朝辞,而询独不用,比入见,中丞张方平乃奏留询,育争不能得,询由是怨育而附昌朝。昌朝雅不善育,询希其旨上奏曰: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茂才异等科,汉、唐皆不常置。若天见灾异,政有阙失,则诏在位荐之,不可与进士同时设科。若因灾异,非时举擢,宜如汉故事,亲策当世要务,罢秘阁之试。育亦奏言:三代以来,取士之盛,莫如汉、唐。汉诏举贤良文学直言极谏之士,非有灾异而举。唐制科之盛,固不专于灾异也。况灾异之出,或弥年所无,则此举奚设。或频岁而有,则于事太烦。今礼部进士数年一举,因以制科随之,则事与时宜。又从而更张之,使遗材绝望,非所以广贤路也。仁宗是育言,诏礼部:自今制科随进士贡举,其著为令。时育由制科进,帝以为得人,故询力肆排诋,意在育不在制科也。
《李迪传》:及之字公达,亦迪弟之子。由荫登第,历知信州。入判刑部。尝撰次唐史有益治体者,为《君臣龟鉴》八十卷。王尧臣上其书,并表其学行,韩琦亦以馆职荐之。召试,除直秘阁。
《杨偕传》:偕为汉州军事判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召试学士院,不中,改永兴军节度推官。又上书论陕西边事,复召试,不赴,即迁秘书省著作佐郎。《郭稹传》:稹,字仲微,开封祥符人。世寓郑州,举进士中甲科,为河南县主簿。除国子监直讲,议者以其资浅,罢还河南。时孙奭、冯元判监事,因奏稹学问通博,他选莫能及,得留。居二岁,陈尧咨知大名,辟签书府判官事,改大理寺丞。奭等复荐为直讲。奭出知兖州,又荐稹与贾昌朝赴中书试讲说,而稹固辞。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
《赵振传》:振子珣,工骑射。年十六,仁宗召试便殿,授三班借职。景祐中,有言珣艺益进,且习书史。复召见阅武伎,又试策略于中书,条对数千言。自殿直进閤门祗候,未几,除濠州兵马都监。
《尹洙传》:洙,字师鲁,河南人。少与兄源俱以儒学知名。举进士,调正平县主簿。历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知光泽县。举书判拔萃,改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有能名。用大臣荐,召试,为馆阁校勘。
《掌禹锡传》:禹锡提点河东刑狱。杜衍荐,召试,为集贤校理。
《仲容传》:容字仪父,举进士甲科,除大理评事、知三原县。累擢监察御史,为殿试进士考官。真宗问题议,对称旨,诏试中书,擢左司谏、直史馆。
《王博文传》:博文子畴,以父荫补将作监主簿。中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用贾昌朝荐,改编修《唐书》。仁宗猎近郊,畴引十事以谏。皇祐中,手诏禁贵戚近习私谒者,畴献《圣政惟公颂》。召试,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王尧臣传》: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
《孙抃传》:抃,字梦得,眉山人。六世祖长孺,喜藏书,号书楼孙氏,子孙以田为业。至抃始读书属文。中进士,以大理评事直集贤院通判绛州。召试学士院,除太常丞。
《郑戬传》:戬举进士,擢甲科,授太常寺奉礼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事,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
《章得象传》:得象知洪州。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未几,召试,为直史馆、安抚京东。
《李昉传》:昉孙昭述,父宗谔,昭述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
昉孙昭遘,以荫为将作监主簿。幼时,杨亿尝过其家,出拜,亿命为赋,既成,亿曰:桂林之下无杂木,非虚言也。其后荐之,召试,授馆阁校勘。
《范镇传》:镇举进士。调新安主簿,西京留守宋绶延置国子监,荐为东监直讲。召试学士院,当得馆阁校理,主司妄以为失韵,补校勘。人为忿郁,镇处之晏如。《王曾传》:曾弟子融字熙仲。初以曾奏,为将作监主簿。祥符进士及第,累迁太常丞、同知礼院。献所为文,召试,直集贤院。尝论次国朝以来典礼因革,为《礼阁新编》上之。以其书藏太常。
《田京传》:京为大理寺详断官。赵元昊反,侍读学士李仲容荐京知兵法,召试中书,擢通判镇戎军。
《张洞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父惟简,太常少卿。洞为人长大,眉目如画,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煜然有声,遇事慷慨,自许以有为。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累迁淮南转运使,转工部郎中。
《范正辞传》:正辞子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献《东封赋》,迁太常寺奉礼郎。又献所为文,召试入等,出知平阴县。
《谈苑》:陈尧佐,字希元,修《真宗实录》,特除知制诰。旧制须召试,唯杨亿与尧佐不试而授。
《石林燕语》:邵兴宗初自布衣试,茂才异等,中选,除建康节度推官。会言者论,与宰相张邓公妻党连姻,报罢。后因元昊叛,诏求方略之士。复献《康定兵说》十篇,召试秘阁,始得权邠州观察推官。祖宗取人之慎,盖如是也。
职事官差除皆除目先下,惟中书舍人宰相得旨朝廷,遣直省官,召诣都堂,面传旨。召试,被命者致辞丞相,谢之。直省官径引入中书省前期侍郎厅,设幕次几案于中。就坐少顷,本省吏房主首持丞相封题目来,即就试。中书具食罢,侍郎致茶果。是日,宰相住省俟纳试卷始上马,翌日进呈除命方下,盖召试之制。也有思迟不即就者,往往过期。或为留内门,然已不称职矣。嘉祐间,有试而不除,改天章阁待制者。富公以茂材异等登科,后召试馆职,以不习诗赋,求免。仁宗特命试以策论,后遂为故事。制科不试诗赋,自富公始。至苏子瞻又去策,止试论三篇。熙宁初,罢制举,其事皆废。
《闻见前录》:富韩公初游场屋,穆修伯长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公果礼部试下。时太师公官耀州,公西归次陕。范文正公尹开封遣人追公曰:有旨以大科取士,可亟还。公复上京师见文正,辞以未尝。为此学,文正曰:已同诸公荐君矣久。为君辟一室,皆大科文字,正可往就馆。时晏元献公,为相求婚于文正。文正曰:公之女若嫁官人,某不敢知。必求国士无如。富某者元献一见公,大爱重之,遂议婚。公亦继以贤良方正登第。
《闻见后录》:韩魏公与宋尚书同试中书,赋琬圭。宋公太息曰:老矣。尚从韩家郎君试邪。盖宋公文称已著,韩公以从官子弟二名登科,然世尚未尽知也。或闻韩公,则愧谢曰:某其敢望宋公报,罢必矣。已而韩公为奏篇之首,宋公反出其下。后韩公帅中山,作阅古堂,宋公词有云:听说中山好,韩家阅古堂。画图名将相,刻石好文章。韩公见之不悦。
《行营杂录》:东坡仁宗朝登进士科,复应制科,擢居异等。英宗朝判凤翔上,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且欲召试秘阁。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试之。如轼岂不能邪。宰相犹难之及试,又入优等,遂直史馆。《遵尧录》:皇祐中宗室叔韶献所为文。召试学士院,文中等,赐进士及第,迁右领军卫将军。入谢,命坐,赐茶。帝谓曰:宗室好学无几,尔独能以文章进士及第,前此无有也。朕欲使天下之人知宗室中亦有贤者,尔勉之无忘旧学。
《东坡集》:东坡云:国朝试科初在八月中旬。顷与黄门公既将试,黄门公忽感寒,卧疾自料不能。及矣相国韩魏公知之,辄奏上曰:今岁召制科之士,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人兄弟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候。上许之。黄门病中,魏公数使人问安否。既闻痊安,方引试。凡比常例,展二十日,自后试科目,并在九月,盖始于此。
事文类聚盱江,李泰伯素不喜。孟子以为孔子尊王,孟子教诸侯自为王。尝试制科六论,不得其一,曰:吾书未尝不读,必孟注疏也。掷笔而出人。为检视之,果然终不中第。
《避暑录话》:祖宗故事,进士廷试第一人及制科一任,回必入馆。然须用人荐,且试,而后除进士。声律固其习,而制科亦多,由进士故,皆试诗赋一篇。惟富郑公以茂材异等,起布衣未尝历进士。既召试,乃以不能为诗赋恳。辞诏试策论各一,自是遂为故事,制科不试诗赋,自富公始。至子瞻复落策,而试论三篇。《宋史·苏轼传》:轼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灿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宋庠传》:庠弟祁,举进士。释褐复州军事推官。孙奭荐之,改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召试,授直史馆。
《却扫编》:旧制召试馆职诗,赋各一篇。治平中,东坡被召,自言久去场屋,不能为诗赋,乃特诏试论二篇。神宗时,御史吴申言试馆职止于诗赋,非经国治民之急,请罢诗赋。试策三道,问经史。时务每道问十事以上,以通否定高下去留。于是诏:自今试馆职论一首,策一道。建炎再复试法,唯策一道。
《宋史·胡宿传》:宿从子宗愈字完夫,举进士甲科,为光禄丞。宿得请杭州,英宗问:子弟谁可继者。以宗愈对。召试学士院。神宗立,以为集贤校理。
《许将传》:将举进士第一。签书昭庆军判官,代还,当试馆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耳,愿以守选馀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王安国传》:安国,字平甫,安礼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惊拔,遂以文章称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于书无所不通,数举进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
《魏悼王廷美传》:曾孙克敦,嗜经术,以宗正荐,召试中选,赐钱三十万。元丰间,集父承干遗文以进,仁宗嘉之,诏:承干父子以艺文儒学名于宗藩,宜有褒劝。于是追封承干为东平王,而赐克敦敕书奖谕。
《韩琦传》:琦子忠彦,少以父任,为将作监主簿,复举进士。琦罢政,忠彦以秘书丞召试馆职,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历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封魏国公。《徐禧传》:禧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元丰初,召知谏院。惠卿在鄜延,欲更藩汉兵战守条约,诸老将不谓然,帝颇采听,将推其法于他路,遣禧往经画。禧是惠卿议,渭帅蔡延庆亦以为不然,帝召延庆还,加禧直龙图阁,使往代,以母忧不行。服除,召试知制诰兼御史中丞。
《施昌言传》:昌言,字正臣,通州静海人。举进士高第,授将作监丞、通判滁州。后以太常博士召试馆职,不中选,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累迁龙图阁学士。
《毕仲游传》:仲游元祐初,为军器卫尉丞。召试学士院,同策问者九人,乃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辈。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
《蒲宗孟传》:宗孟,第进士,调夔州观察推官。治平中,水灾地震,宗孟上书,斥大臣及宫禁、宦寺,熙宁元年,改著作佐郎。神宗见其名,曰:是尝言水灾地震者邪。召试学士院,以为馆阁校勘、检正中书户房兼修条例。《石林燕语》:国朝知制诰必召试,而后除唐故事也。欧阳文忠记不试而除者惟三人:陈文惠、杨文公与文忠。此乃异礼。自是继之者惟元祐间苏子瞻一人而已。近例凡自起居舍人,除中书舍人者,皆不试,盖起居舍人遇中书舍人阙,或在告则多权,行辞而已,试之矣,故不再试,遂为故事。
故事馆职皆试诗赋各一篇。熙宁元年,召试王介安、焘陈侗蒲宗孟朱。初平始命改试策论各一道。于是始试。敕天之命,惟时几论,问古用民岁,不过三策。司马温公与吕申公素相友善,在朝有所为。率多以取,则温公自修《起居注》。召试,知制诰。申公亦自外同召。温公既就试,而申公力辞不至,改除天章阁待制。温公大悔,自以为不及命,下凡九章,辞不拜引。申公自比云:臣与公著同被召,公著固辞,得请,而臣独就职。是公著廉逊而臣无愧耻也。朝廷察其诚,因亦除天章阁待制。
《避暑录话》:故事,制科必先用从官二人,举上其所为文五十篇,考于学士院,中选而后召试。得召者不过三之一。惟欧阳文忠公为学士时所荐皆天下名士,无有不在高选者。苏子瞻兄弟李中书邦直孙翰林巨源是也,世遂称欧阳善举贤良。程试既不过策论,故所上文亦以策论中半然多未免犹为场屋文词。惟孙巨源直指当世弊事,列其条目,援据祖宗,源流本末,质以故事,反覆论说,皆可施行,无一词虚说。韩魏公一见,曰:恸哭泣涕。论天下事,其今之贾谊乎。时方为于潜县令,会以期丧,不及试。免丧,魏公犹当国,即用为崇文馆编校书籍,遂见进用,不复更外任,盖犹愈于正登科也。
《却扫篇》:旧制进士第三人以上及第人一任回,并召试馆职。制科第三等人一任回亦然,仍并升通判资序。熙宁初,诏釐革,并令审官院依例与差遣。
问奇类林范景仁善文赋,参知政事。王公荐召试学士院,诗用彩霓,字以沈约,郊居赋雌,霓连蜷读。为入声谓景仁为失韵。出是除馆阁校勘殊不知约赋,但取便美。非霓不可读,为平声也。学者皆为愤而景仁处之晏然。
《容斋四笔》:唐质肃公介参政,子义问锁厅试。礼部用举者,召试秘阁,介引嫌,罢之。
《师友谈记》:东坡云顷同黄门公初赴制举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一日,见相国韩公与客言曰: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此语既传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
《南游记》:旧南丰先生病中,介甫日造卧内,因邸报蔡京。召试,介甫云:他如何做得知制诰。一屠沽耳。又云:除修注告词是子固行当,时便当论缴。时南丰已病革,颔之而已。
《宋史·周必大传》: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除太学录,召试馆职,高宗读其策,曰:掌制手也。守秘书省正字。馆职复召试自此始。
《綦崇礼传》:崇礼为起居郎、摄给事中。召试政事堂,为制诰三篇,不淹晷而就,辞翰奇伟。拜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进用之速,近世所未有,高宗犹以为得之晚。《挥麈三录》:洪景伯兄弟应博学宏词,以《克敌弓铭》为题,洪惘然不知所出。有巡铺老卒,睹于案间,以问洪云:官人欲知之否。洪笑曰:非而所知。卒曰:不然。我本韩世忠太尉之部曲,从军日,目见有人以神臂弓旧样献于太尉,太尉令如其制度制以进御,赐名克敌。并以岁月告之。洪尽用其语,首云:绍兴戊午五月大将云云。主文大以惊喜,是岁遂中科目,若有神助焉。此盖熙宁中西人李宏中创造,因内侍张若水献于裕陵者也。
《清波杂志》:无锡乡士张公尚字,思齐三舍时为名进士。蹭蹬至绍兴,戊辰始预特奏。召试,待廷对,间梦人语之:官人往和州,请衣。既觉叵测,有解之和州,取衣必是食禄之地。张自念脱,或侥倖亦未应赐衣,及唱名在末等补和州助教,始悟衣者医也,为助教设人劝纳敕为后图。张曰:神告之矣。乃拜命,因赋四十字以自况:老未脱场屋,揆才无寸长。九重虽射策,一命不为郎。尚喜衫仍绿,仍怜牒是黄。活人何不可,政自有良方。竟不沾禄而卒。
《宋史·吕祖谦传》:祖谦除太学博士。召试馆职。先是,召试者率前期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
《王居安传》:居安为太学博士。迁校书郎。居安乞召试,言:祖宗时惟进士第一不试,苏轼以高科负重名,英宗欲授馆职,韩琦犹执不从。执政谓居安曰:朝廷于节度尚不较,况馆职乎。居安因言:节钺之重,文非位极,武非勋高,胡可妄得。丞相言不较,过矣。时苏师旦命且下,故居安言及之。
《熊克传》:克为提辖文思院。尝以文献曾觌,觌持白于孝宗,喜之,内出御笔,除直学士院。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林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上曰:善。乃以为校书郎,累迁学士院权直。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九年三月,御史大夫月儿鲁等奏:比监察御史商琥举昔任词垣风宪,时望所属而在外者,如胡祗遹、姚燧、王恽、雷膺、陈天祥、杨恭懿、高道、程文海、陈俨、赵居信十人,宜召寘翰林,备顾问。帝曰:朕未深知,俟召至以闻。
《明外史·曾鲁传》:洪武中,礼部侍郎二十馀人,其知名者,自刘崧曾鲁外,有崇明秦约、山阴陈思道、万安张衡。约字文仲。博学,工辞章。洪武初,举文学之士。召试《慎独箴》,约文第一,立擢礼部侍郎。
悬笥琐探曾状元子启,名棨,永丰人,仕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善草书,能诗歌,称江西才子。有荐一士人至者,既入内,将试上曰:堂堂翰林,独无一人如彼者乎。众以子启应诏,御试天马歌。子启之文先成文多溜亮,士人后成词复蹇涩。上立赐子启玛瑙带,始授士人官。
《西樵野记》:刘学士俨景泰中典北畿秋,赋取江阴,徐泰为解元。泰本富族,有欲更为。亲厚荐者奏俨与泰有私。俨欲叩阍,力辞礼部,请以覆试。上从之,召五经魁士亲试。禁中弥封以示阁老某,某取次拆封一,与原榜无异,仍赐泰为解元。时目为钦赐举人。
《续文献通考》:宪宗成化十九年九月,授吏部听选,举人陈献章为翰林检讨。献章,广东新会人。巡抚广东都御史朱永等,荐其学行可以追匹古人,乞以礼徵,聘吏部,谓献章乃听选。举人非隐士比,遂移文取至京,欲考试职事,献章奏言:臣以旧疾未平,未能就试。母年七十有九,乞放归侍养。上特授以翰林检讨听,归一时推尊之。目为道学。
《明外史·王鏊传》:鏊言:科举外宜仿前代制科,如博学宏词之类,以收异才。六年一举,举不过十馀人,其翘然出类者,授之翰林。馀补科道部属中书,先有官者加秩。数年之后,士类濯磨,必以通经学古为高,脱去謏闻之陋。时不能用。
《江南通志》:胡守恒,字见可,舒城人。崇祯戊辰进士,授金华司。李断狱明允。召试平台,改授翰林院编修。

召试部杂录

《玉堂杂记》:祖宗试文多在学士院,近岁惟试馆职耳。既得省劄召某人试即下,太史局择日报内侍省,差官一员充监门。前一日,学士宿院进策题,候内批依次早乃引试。支左藏库钱三十缗充餐钱。试毕录策题并试卷,依绍兴三十年司谏何通远溥以为言。太上欲复故事,而人颇惮。试首召朱熙载等,次召刘仪凤等,皆辞不就。太上谕汤丞相思退等择二人必令试,且云:苏轼中制科,犹试,况馀人乎。于是以余及同年程泰之大昌应诏,具宣上旨,乃不敢辞。已而太上欲除校书郎,或谓过江选人,无此例止除。正字乾道六年九月,予以秘书少监寓直翰苑,发策试王仲衡。希吕尝赋诗寄程同年云:当年给札踏金銮,重到依然九月寒。学士策询学士策,秘书官试秘书官。自怜绿鬓非前度,尚喜青衫总一般。寄语浙东程阁老,莫矜红旆笑儒酸。程答诗末句云:有底滑稽堪羡处,金莲烛底话穷酸。始予庚辰九月,与程同试两人,名皆有大字。明年试蒋芾芮,晔姓名俱连草头。又明年试王东里,程千里。名连里,字频岁,偶尔亦可书也。按祖宗朝馆职者,指招文集贤史馆之职也。在内多升修注出,外则为带职。凡转官奏补,恩数皆厚。故艰其选必试,而后除,亦以限止。无能之人,自神宗罢馆职,止是秘书省官与其他职事官无当。不当尚循馆职之名。况状元不试馀人多,径除著作丞郎,所试者校书正字而已。旧制云:试前一日,学士宿院。故元祐中苏文忠公,与邓文惠公温伯各进策题。禁中点用文忠所作,及予与程同试时,学士洪景严兵部尚书,兼权学士杨元老椿亦并入至是。予与郑仲益同直郑为长官。典故浸移,乃始轮入,不敢强之。其后予再直。丙申二月,召试许苍舒,遂修故事,约程元成叔达并入策题,则轮撰。
鼠璞司马温公与吕申公友善,同召试,知制诰。温公试而申公辞,改天章阁待制。温公以为不及,命下力巽,谓同召而独就是公。著廉逊而臣无耻。遂以除此职。予意温公借此以辞宠耳。士大夫立身行己,各有规绳,一进一退,惟心之安,岂在苟同。范景仁与温公为异姓兄弟,心未尝不合。元祐出处,各行其志,不失为同也,人安得议其优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