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三百二十四卷目录
冠服部汇考八
宋三〈哲宗元祐二则 徽宗崇宁二则 大观三则 政和五则 重和一则 宣和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十一则 孝宗隆兴一则 乾道六则 淳熙三则 宁宗嘉泰一则 嘉定一则〉
金〈熙宗天眷二则 皇统二则 世宗大定十则 章宗明昌三则 泰和二则〉
宋三〈哲宗元祐二则 徽宗崇宁二则 大观三则 政和五则 重和一则 宣和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十一则 孝宗隆兴一则 乾道六则 淳熙三则 宁宗嘉泰一则 嘉定一则〉
金〈熙宗天眷二则 皇统二则 世宗大定十则 章宗明昌三则 泰和二则〉
礼仪典第三百二十四卷
冠服部汇考八
宋三
哲宗元祐元年,诏大裘用黑缯,陪祀执事官服祭服,赞引行事官,仍服朝服。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元祐元年,礼部言:元丰所造大裘,须用黑羔皮,乃作短袍样,袭于衮衣之下,仍与衮服同冕,未合典礼。下礼部、太常寺共议。上官均、吴安诗、常安民、刘唐老、龚原、姚勔请依元丰新礼,丁骘请循祖宗故事,王悆请仿唐制,朱光庭、周秩请以元衣袭裘。独礼部员外郎何洵直在元丰中尝预详定,以陆佃所议有可疑者八:按《周礼·节服氏》掌祭祀朝觐,衮冕六人,惟王之太常;郊祀,裘冕二人。既云衮冕,又云裘冕,是衮与裘各有冕。乃云裘与衮同冕,当以衮袭之。裘既无冕,又袭于衮,中裘而表衮,何以示裘衮之别哉。古人虽质,不应以裘为夏服,盖冬用大裘,当暑则以同色缯为之。《记》曰: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若谓裘上被衮,以被为袭,则《家语》亦有被裘象天之文。诸儒或言临燔柴,脱衮冕,著大裘,或云脱裘服衮,盖裘衮无同冕兼服之理。今乃以二服合为一,可乎。且大裘,天子吉服之最上,若大圭、大路之比,是裘之在表者。《记》曰:大裘不裼。说者曰,无别衣以裼之,盖他服之裘亵,故表裘不入公门。事天以报本复始,故露质见素,不为表襮,而冕亦无旒,何必假他衣以藩饰之乎。凡裘上有衣谓之裼,裼上有衣谓之袭,袭者,裘上重二衣也。大裘本不裼,《郑志》乃云:裘上有元衣,与裘同色。盖赵商之徒,附会为说,不与经合。袭之为义,本出于重沓,非一衣也。古者斋祭异冠,斋服降祭服一等。祀昊天上帝、五帝,以裘冕祭,则衮冕斋。故郑氏云:王斋服衮冕。是衮冕者,祀天之斋服也。唐《开元》及《开宝礼》始以衮冕为斋服,裘冕为祭服,兼与张融临燔柴脱衮服裘之义合。请从唐制,兼改制大裘,以黑缯为之。佃复破其说曰:夫大裘而冕,谓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谓之衮冕。则裘冕必服衮,衮冕不必服裘。今特言裘冕者,主冬至言之。《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则祀地不服大裘,以夏至日,不可服裘故也。今谓大裘当暑,以同色缯为之,尤不经见。兼裼袭,一衣而已,初无重沓之义。被裘而覆之则曰袭,袒而露裘之美则曰裼。所谓大裘不裼,则非衮而何。《玉藻》曰:礼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则明不裼而袭也,充,美也。郑氏谓大裘之上有元衣,虽不知覆裘以衮,然尚知大裘不可徒服,必有元衣以覆之。《玉藻》有尸袭之义。《周礼》裘冕注云:裘冕者,从尸服也。夫尸服大裘而袭,则王服大裘而袭可知。且裘不可以徒服,故被以衮,岂借衮以为饰哉。今谓祭天用衮冕为斋服,裘冕为祭服,此乃袭先儒之谬误。后汉显宗初服日、月、星辰十二章,以祀天地。自魏以来,皆用衮服。则汉、魏祭天,尝服衮矣,虽无大裘,未能尽合于礼,固未尝有表裘而祭者也。且裘,内服也,与袍同。袍亵矣,而欲襌以祭天,以明示质,是欲衩衣以见上帝也。洵直复欲为大裘之裳,纁色而无章饰。夫裘安得有裳哉。请从先帝所志。其后诏如洵直议,去黑羔皮而以黑缯制焉。〈又〉元祐元年,太常寺言:旧制,大礼行事、执事官并服祭服,馀服朝服。至元丰七年,吕升卿始有行事及陪祀官并服祭服之议。今欲令行事、执事官并服祭服,其赞引、行事、礼仪使、太常卿、太常博士、閤门使、枢密院官进接圭,殿中监止供奉皇帝,其陪位官止导驾、押宿及主管事务,并他处行事官仍服朝服。从之。
元祐五年,诏:臣僚曾赐金带后至不该系者,在外许系。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云云。
徽宗崇宁二年,诏:六尚局奉御,今后许服金带。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云云。
崇宁四年,诏申带佩之制。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崇宁四年,中书省检会哲宗《元符仪制令》:诸带,三师、三公、宰相、执政官、使相、节度使、观文殿大学士毬文,佩鱼。节度使非曾任宰相即御仙花,佩鱼。观文殿学士至宝文阁直学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并御仙花,权侍郎不同;内御史大夫、六曹尚书、观文殿学士至翰林学士仍佩鱼,资政殿学士特旨班在翰林学士上者同,观尚书不同。其官职未至而特赐者,不拘此令。因任职事官经赐金带者,虽后任不该赐,亦许服。看详:若称因任六曹侍郎经赐带,后除知开封府之类,既非职事官,又非在外,皆不许系,似非元立法之意。盖立文该举未尽,其特赐者既不缘官职,自无时不许系外;因任职事官赐金带,后任不该者亦许服,即在外与在京非职事官,皆可用。诏申明行下。
大观元年,禁用翡翠装饰,议礼局请颁祭服制度于州郡。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大观元年,郭天信乞中外并罢翡翠装饰,帝曰: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兽,今取其羽毛,用于不急,伤生害性,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禁之。〈又〉议礼局言:大社、太学献官祝礼,皆以法服奉祠,至郡邑则用常服,乞降祭服。诏颁制度于州郡。
大观二年,诏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待制、殿中少监许系红綎犀带,不佩鱼,又令议祭服制度,从议礼局官俞栗言。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大观二年,诏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待制、殿中少监许系红綎犀带,不佩鱼。其等亦有玉、有金、有银、有金涂银、有犀、有通犀、有角。其制,毬文者四方五团,御仙花者排方。凡金带:三公、左右丞相、三少、使相、执政官、观文殿大学士、节度使毬文,佩鱼;观文殿学士至华文阁直学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开封尹、给事中并御仙花,内御史大夫、六曹尚书、观文殿学士至翰林学士仍佩鱼;中书舍人、左右谏议大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焕章华文阁待制、权侍郎服红綎排方黑犀带,仍佩鱼;权侍郎以上罢任不带职者,亦许服之。〈又〉议礼局检讨官俞栗言:元以象道,纁以象事,故凡冕皆元衣纁裳,今太常寺祭服,则衣色青矣。前三幅以象阳,后四幅以象阴,故裳制不相连属,今之裳则为六幅而不殊矣。冕元表而朱里,今乃青罗为覆,以金银饰之。佩用绶以贯玉,今既有玉佩矣,又有锦绶以银、铜二环,饰之以玉。宗彝,宗庙之彝也,乃为虎蜼之状,而不作虎彝、蜼彝。粉米,散利以养人也,乃分为二章,而以五色团花为藉。其馀不合古者甚多。乞下礼局,博考古制,画太常寺及古者祭服样二本以进。至于损益裁成,断自圣学。诏令议礼局详议。
大观四年,议礼局详定衣服之制。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大观四年,议礼局官宇文粹中议改衣服制度曰:凡冕皆元衣纁裳,衣则绘而章数皆奇,裳则绣而章数皆偶,阴阳之义也。今衣用深青,非是。欲乞视冕之等,衣色用元,裳色用纁,以应典礼。古者蔽前而已,芾存此象,以韦为之。今蔽膝自一品以下,并以绯罗为表缘,绯绢为里,无复上下广狭及会、纰、纯、紃之制,又有山、火、龙章。案《明堂位》: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商火、周龙章。韨者乃黻冕之黻,非赤芾之芾也。且芾在下体,与裳同用,而山、龙、火者,衣之章也。周既缋于上衣,不应又缋于芾。请改芾制,去山、龙、火章,以破诸儒之惑。又祭服有革带,今不用皮革,而通裹以绯罗,又以铜为饰。其绶或锦或皂,环或银或铜,尤无经据,宜依古制除去。至佩玉、中单、赤舄之制,则全取元丰中详定官所议行之。粹中又上所编《祭服制度》曰:古者,冕以木板为中,广八寸,长尺六寸,后方前圆,后仰前低,染三十升之布,元表朱里。后方者不变之体,前圆者无方之用;仰而元者,升而辨于物,俛而朱者,降而与万物相见。后世以缯易布,故纯俭。今群臣冕版长一尺二寸,阔六寸二分,非古广尺之制;以青罗为覆,以金涂银棱为饰,非古元表朱里之制,乞下有司改正。古者,冕之名虽有五,而缫就、旒玉则视其命数以为等差。合采丝为绳,用以贯玉,谓之缫。以一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谓之就。就间相去一寸,则九玉者九寸,七玉者七寸,各以旒数长短为差。今群臣之冕,用药玉、青珠、五色茸线,非藻玉三采、二采之义;每旒之长各八寸,非旒数长短为差之义;又献官冕服,杂以诸侯之制,而一品服衮冕,臣窃以为非宜。元丰中,礼官建言,请资政殿大学士以上侍祠服鷩冕,观察使以上服毳冕,监察御史以上服絺冕,朝官以上服元冕,选人以上爵弁。诏许之,而不用爵弁。供奉官以下至选人,尽服元冕无旒。臣窃谓依此参定,乃合礼制。古者,三公一命衮,则三公在朝,其服当鷩冕。盖出封则远君而伸,在朝则近君而屈。今之摄事及侍祠皆在朝之臣也,在朝之臣乃与古之出封者同命数,非先王之意。乞下有司制鷩冕八旒、毳冕六旒、絺冕四旒、元冕三旒,其次二旒,又其次无旒。依元丰诏旨,参酌等降,为侍祠及摄祭之服,长短之度、采色之别,皆乞依古制施行。又按《周礼》,诸侯爵有五等,而服则三,所谓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自鷩冕而下,子、男自毳冕而下是也。古者,诸侯有君之道,故其服以五、七、九为节。今之郡守,虽曰犹古之侯、伯,其实皆王臣也。欲乞只用群臣之服,自鷩冕而下,分为三等:三都、四辅为一等,初献鷩冕八旒;经略、安抚、钤辖为一等,初献毳冕六旒,亚献并元冕二旒,终献无旒;节镇、防、团、军事为一等,初献絺冕四旒,亚、终献并元冕无旒。其衣服之制,则各从其冕之等。又曰:今之纮组,仍缀两缯带而结于颐,冕旁仍垂青纩而不以瑱,以犀为簪而不以玉笄、象笄,并非古制,乞下有司改正。从之。
政和元年,诏监司、守、倅,许随服色佩鱼。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政和元年,尚书兵部侍郎王诏奏:今监司、守、倅等,并许借服色而不许佩鱼,即是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乞今后应借绯、紫臣僚,并许随服色佩鱼,仍各许入衔,候回日依旧服色。从之。
政和二年,禁造缬帛,诏群臣祭服,依大观中画图制造。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政和二年,诏后苑造缬帛。盖自元丰初,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以辨奸诈,遂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申严其禁,客旅不许兴贩缬板。
按《玉海》:政和二年八月,以大观中所上群臣祭服制度,付有司依画图制造。
政和三年,班《五礼新仪》,更定冠服之制。
按《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三年夏四月庚戌,班《五礼新仪》。 按《舆服志》:政和议礼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冕版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青表朱里,前后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青碧锦织成天河带,长一丈二尺,广二寸。朱丝组带为缨,黈纩充耳,金饰玉簪导,长一尺二寸。衮服,青衣八章,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纁裳四章,绣藻、粉米、黼、黻。蔽膝随裳色,绣升龙二。白罗中单,皂褾、襈,红罗勒帛,青罗袜带。绯白罗大带,革带,白玉双佩。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如大绶,间施玉环三。朱袜,赤舄,缘以黄罗。 皇太子服制,衮冕惟青纩充耳,馀并同国初之制。加元服、从祀、纳妃、释奠文宣王服之。 诸臣祭服。议礼局言:大观中,所上群臣祭服制度,已依所奏脩定,乞付有司依图画制造。既又上群臣祭服之制:正一品,九旒冕,金涂银棱,有额花,犀簪,青衣画降龙,朱裳,蔽膝,白罗中单,大带,革带,玉佩,锦绶,青丝网玉环,朱袜、履。革带以金涂银,玉佩以金涂银装,绶以天下乐晕。亲祠大礼使、亚献、终献、太宰、少宰、左丞,每岁大祠宰臣、亲王、执政官、郡王充初献服之。奏告官并依本品服,已下准此。从一品,九旒冕,无额花,白绫中单,红锦绶,银环,金涂银佩,馀如正一品服。亲祠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尚书,太庙进受币爵、奉币爵宗室,每岁大祠捧俎官、大祠中祠初献官服之。二品,七旒冕,角簪,青衣无降龙,馀如从一品服。亲祠礼部侍中、殿中监、大司乐、光禄卿、读册官,太庙荐俎、赞进饮福宗室,七祀、配享功臣分献官,每岁大祠,谓用宫驾者,大司乐、大祠中祠亚终献、大祠礼官、小司献官,朔祭太常卿服之。三品,五旒冕,皂绫绶,铜环,金涂铜革带,佩,馀如二品服。亲祠举册官、大乐令、光禄丞、奉俎馔笾豆簠簋官、分献官,分献坛壝从祀。太庙奉瓒盘、荐香灯、安奉神主、奉毛血槃、萧蒿篚、肝膋豆宗室,每岁祭祀大乐令、大中祠分献官服之。无旒冕,素青衣,朱裳,蔽膝,无佩绶,馀如三品服。奉礼协律郎、郊社令、太祝太官令、亲祠抬鼎官、进抟黍官、太庙供亚终献金斝、供七祀献官、奉爵官服之。五旒冕,紫檀絁衣,馀如三品服,监察御史服之。州郡祭服:三都初献,八旒冕;经略、安抚、钤辖初献,六旒冕;亚献并二旒冕,终献无旒;节镇、防、团、军事初献四旒冕,亚、终献并无旒冕。 朝服。议礼局更上群臣朝服之制:七梁冠,金涂银棱,貂蝉笼巾,犀簪导,银立笔,朱衣裳,白罗中单,并皂褾、襈,蔽膝随裳色,方心曲领,绯白罗大带,金涂银革带,金涂银装玉佩,天下乐晕锦绶,青丝网间施三玉环,白袜,黑履;三公,左辅,右弼,三少,太宰,少宰,亲王,开府仪同三司服之。七梁冠,无貂蝉笼巾,银装玉佩,杂花晕锦绶,馀同三公以下服;执政官,东宫三师服之。六梁冠,白纱中单,银革带,佩,方胜宜男锦绶,银环,馀同七梁冠服;大学士,学士,直学士,东宫三少,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殿中监,大司成,散骑常侍,特进,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太尉,节度使,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服之。五梁冠,翠毛锦绶,馀同六梁冠服;太子宾客、詹事,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待制,九寺卿,大司乐,秘书监,殿中少监,国子祭酒,宣奉、正奉、通奉、通议、大中、大夫,中奉、中散大夫,上将军,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通侍大夫,枢密都承旨服之。四梁冠,簇四盘雕锦绶,馀同五梁冠服;九寺少卿,大晟典乐,秘书少监,国子、辟廱司业,少府、将作、军器监,都水使者,起居舍人,侍御史,太子左右庶子、少詹事、谕德,尚书左右司郎中、员外,六曹诸司郎中,朝议、奉直、朝请、朝散、朝奉大夫,防禦、团练使,刺史,大将军,正侍、中侍、中亮、中卫、拱卫、左武、右武大夫,驸马都尉,带遥郡武功大夫以下,枢密副都承旨服之。三梁冠,金涂铜革带,佩,黄狮子锦绶,鍮石环,馀同四梁冠服;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司谏,正言,尚书六曹员外郎,外符宝郎,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太子侍读、侍讲,中书舍人,亲王府翊善、侍读、侍讲,九寺、秘书、殿中监,辟廱丞,大晟乐令,两赤县令,大理正、司直、评事,著作郎,秘书郎,著作佐郎,太常、宗学、国子、辟廱博士,太史局令、正、丞,五官正,朝请、朝散、朝奉、承议、奉议、通直郎,中亮、中卫、拱卫、左武、右武郎,诸卫将军,卫率府率,武功、武德、武显、武节、武略、武经、武义、武翼大夫郎,医职翰林医正以上,内符宝郎,閤门通事舍人,敦武郎,脩武郎服之。二梁冠,角簪,方胜练鹊锦绶,馀同三梁冠服;在京职事官,閤门祗候,看班祗候,率府副率,升辇辂立侍内臣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刑部尚书、侍郎,大理卿、少卿,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寺正、丞、司直、评事并冠獬豸冠,服青荷莲绶。诏悉颁行。 命妇服。议礼局上: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并素纱中单,黼领,朱褾、襈,通用罗縠,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二品以下准此。大带,革带,青袜、舄,佩,绶。受册、从蚕服之。其后,臣僚言:今文臣九品,殊以三品之服,至于命妇,已釐八等之号,而服制未有名称。诏有司视其夫之品秩,而定其服饰。诏送礼制局定之。政和六年,诏导驾官朝服结佩。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云云。
政和七年,申禁契丹服,诏夏祭百官服用纱,明堂准服衮冕。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政和七年,臣僚上言:辇毂之下,奔竞侈靡,有未革者。居室服用以壮丽相誇,珠玑金玉以奇巧相胜,不独贵近,比比纷纷,日益滋甚。臣尝考之,申令法禁虽具,其罚尚轻,有司玩习,以至于此。如民庶之家不得乘轿,今京城内暖轿,非命官至富民、娼优、下贱,遂以为常。窃见近日有赴内禁乘以至皇城门者,奉祀乘至宫庙者,坦然无所畏避。臣妄以为僭礼犯分,禁亦不可以缓。于是诏,非品官不得乘暖轿。先是,权发遣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瓘言:衣服之制,尤不可缓。今闾阎之卑,娼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臣恐礼官所议,止正大典,未遑及此。伏愿明诏有司,严立法度,酌古便今,以义起礼。俾闾阎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娼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此法一正,名分自明,革浇偷以归忠厚,岂曰小补之哉。是岁,又诏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钩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钩墩,今亦谓之袜体,妇人之服也。〈又〉诏夏祭百官朝、祭服用纱。
按《文献通考》:政和七年,初作明堂。礼制局言:《周礼》: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祀昊天上帝,则郊祀是也。享先王,则宗祀在其中。盖于大裘举正位,以见配位。于衮冕举配位,以见正位。以天道事之,则举尊明卑。以人道事之,则举卑明尊。明堂以人道享上帝,与郊祀异。请从衮冕。从之。
重和元年,诏履制各随裳色。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重和元年,诏礼制局自冠服讨论以闻,其见服靴,先改用履。礼制局奏:履有絇、繶、纯、綦,古者舄履各随裳之色,有赤舄、白舄、黑舄。今履欲用黑革为之,其絇、繶、纯、綦并随服色用之,以仿古随裳色之意。诏以明年正旦改用。礼制局又言:履随其服色。武臣服色一等,当议差别。诏文武官大夫以上具四饰,朝请郎、武功郎以下去繶,并称履;从义郎、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去繶、纯,并称履。
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改僧为德士,易服饰。五月壬申,班御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冠服图》。
按《宋史·徽宗本纪》云云。
高宗建炎元年,复退朝小冠之制。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高宗践祚于南都,隆祐太后命内臣上乘舆服御,有小冠。太后曰:祖宗閒居之所服也,自神宗始易以巾。愿即位后,退朝上戴此冠,庶几如祖宗时气象。
绍兴元年,命增造祭服,诏玉鱼金带。已赐者,不再赐。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绍兴元年,宗祀明堂,仅有朝服十三副,祭服六十二副。乃命工部
增造祭服六十三副,及赞者乐舞之服。
赞者,绯罗,宽衫,介帻。乐正,公服,引舞武弁冠,绯绣抹额,鸾衫革带履。又幞头,紫绣袍,抹额,文武舞
人紫絁冕,皂绣袍,革带履。乐正,帻绯罗,宽衫,勒带。
旧制,服带乘舆,东宫以玉,辅臣、侍从以金,亲王勋旧间赐以玉。其次有犀,有角,玉带乘舆,以排方。东宫不佩鱼,亲王佩玉鱼,大臣勋旧佩金鱼。中兴以来,宗室如居广士轕璩伯圭,勋臣如刘光世、吴璘,旧弼如史浩,外戚如吴盖、杨次山等,皆赐玉带,以示异恩。其赐金带及红綎犀带佩鱼,如元丰以来故事。绍兴元年,诏已给赐者,不再赐。迁除合加鱼袋者,赐之。
绍兴三年,令执事官服祭服,导引官、陪祠官服朝服,又诏非宗室,不许服花犀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中兴,仍旧制。行事、执事官则服祭服,导引、陪祠官则服朝服,从绍兴三年太常寺请也。
按《文献通考》:绍兴三年,诏侍从金带于左藏库关借,管军带御器械,朝谢。武臣朝辞,赐金带,并许系。宗室正任及殿庭供职横行,亦如之。其花犀带,非宗室不许服。经筵进讲终篇,讲官赐金带、象简、鞍马。前宰执不带职者,同。庶官复职者,亦许系头毬文金带。绍兴四年,更定冕服之制。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皇帝冕服之制。中兴仍旧制,延,以罗衣木,元表朱里,长尺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缘以金,覆于卷武之上,缫以五色丝贯五色玉,前后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玉笄,充耳用黄绵,纮以朱组,以其一属于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属于右笄,系之而垂其馀。衣元,八章,升龙于山,绘。裳纁,四章,绣。幅前三后四,断而不属,两旁杀缝,腰辟积,綼緆之广皆如旧。大带以绯白罗合而紩之,以朱绿饰其侧,上朱下绿,其束处以组为纽约,下垂三尺。通天冠、绛纱袍亦如之。白罗中单,领、褾、襈以黻,服裘则以皂。绛纱袍则衣用白纱,领、褾、襈以朱。绶大小各一,大绶织以六采,青、黄、黑、白、缥、绿,下垂青丝网,上有结,垂玉环三;小绶制如大绶,惟三色。大裘、绛纱袍皆用之。革带,博二寸,革为里,绯罗为表,饰以玉銙,钮以玉钩䚢。通天冠、绛纱袍亦用之。韨从裳色,上有纰,下有纯,去上五寸,绘以山、龙、火,上接革带系之。佩有衡,有琚瑀,有冲牙,系于革带,左右各一。上设衡,衡下垂三带,贯以蠙珠。次则中有金兽面,两旁夹以双璜,又次设琚瑀。下则冲牙居中央,两旁有玉滴子,行则击牙而有声。舄有絇,有纯,有繶,有綦,以绯罗为之,首加金饰。服通天冠、绛纱袍则用黑舄,以乌皮为之。常服则用白舄,以丝为之。袜,罗表缯里,施靿著綦以系之,赤舄以朱,黑舄以白,白舄同。 诸臣祭服。中兴之后,省九旒、七旒、五旒冕,定为四等:一曰鷩冕,八旒;二曰毳冕,六旒;三曰絺冕,四旒;四曰元冕,无旒。其义以公、卿、大夫、士皆北面为臣,又近尊者而屈,故其节以八、以六、以四,从阴数也。先,绍兴四年五月,国子监丞王普奏言:臣常考诸经传,具得冕服之制。盖王之三公八命,鷩冕八旒,衣裳七章,其章各八。孤卿六命,毳冕六旒,衣裳五章,其章各六。大夫四命,絺冕四旒,衣裳三章,其章各四。上士三命,元冕三旒;中士再命,元冕二旒;下士一命,元冕无旒;衣皆无章。裳、韨视其命数,自三而下。其缫至笄、衡、纮、紞、瑱、纩、带、佩、芾、舄、中衣,皆有等差。近世冕服制度,沿袭失真,多不如古。夫后方而前圆,后昂而前俛,元表而朱里,此冕之制也;今则方圆俛仰,几于无辨,且以青为表,而饰以金银矣。其衣皆元,其裳皆纁,裳前三而后四幅,此衣裳之制也;今则衣色以青,裳色以绯,且以六幅而不殊矣。山以章也,今则以嶞。火以圜也,今则以锐。宗彝,宗庙虎蜼之彝也,乃画虎蜼之状,而不为虎蜼彝。粉米,米而粉之者也,乃分为二章,而以五色圆花为藉。佩有衡、璜、琚、瑀、冲牙而已,乃加以双啇,而重设二衡。绶以贯佩玉而已,乃别为锦绶,而间以双环。以至带无纽约,芾无肩颈,舄无絇繶,中衣无连裳。臣伏读《国朝会要》郊庙奉祀礼文,祖宗以来,屡尝讲究,第以旧服无有存者。欲乞因兹改作,是正讹缪,一从周制,以合先圣之言。寻礼部契勘,奏言:衣服之制,或因时王而为之损益,事虽变古,要皆一时制作,不无因革。或考之先王而有缪戾者,虽行之已久,不应承误袭非,惮于改正。案《周官》,自上公服衮,王之三公服鷩,以至士服元冕,凡五等。唐制自一品服衮冕九旒,至五品服元冕无旒,亦五等。国家承唐之旧,初有五旒之名,其后去三公衮冕及絺冕,但存七旒鷩冕、五旒毳冕与无旒元冕,凡三等而已。衮服非三公所服,去之可也,乃并絺冕去之,自尚书服毳冕,以至光禄丞亦服焉,贵贱几无差等。此皆一时制作,不无因革。今合增鷩冕为八旒,增毳冕为六旒,复置絺冕为四旒,并及无旒元冕,共四等,庶几稍合周制。若冕之方圆低昂至于无辨,则制造之差也。以青为表,非不用元也,为元而不至者也。以绯为裳,非不用纁也,为纁而太过者也。山止而静者也,今象其嶞,是得山之势而不知其性。火圜而神者也,今象其锐,是得火之形而不得其神也。至于宗彝、粉米、佩绶、带纽、芾屦之属,皆宜改正施行。是时,诸臣奏请讨论虽详,然终以承袭之久,未能尽革也。鷩冕:八旒,每旒八玉,三采,朱、白、苍,角笄,青纩,以三色紞垂之,纮以紫罗,属于武。衣以青黑罗,三章,华虫、火、虎蜼彝;裳以纁表罗里,缯七幅,绣四章,藻、粉米、黼、黻。大带,中单,佩以珉,贯以药珠,绶以绛锦、银环。韨上纰下纯,绘二章,山、火。革带,绯罗表,金涂银装。袜、舄并如旧制。宰相、亚终献、大礼使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亚终献,明堂涤濯、进玉爵酒官亦如之。毳冕:六王,三采,衣三章,绘虎蜼彝、藻、粉米;裳二章,绣黼、黻。佩药珠、衡、璜等,以金涂铜带,韨绘以山。革带以金涂铜。馀如鷩冕。六部侍郎以上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进爵酒币官、奉币官、受爵酒币官、荐俎官,明堂受玉爵、受玉币、奉彻笾豆、进饮福酒、彻俎祝腥、赞引、亚终献,礼仪使、亚终献爵并盥洗官四员,并如之;前二日奏告初献,社坛九宫坛分祭初献、亚献亦如之。絺冕:四玉,二采,朱、绿。衣一章,绘粉米;裳二章,绣黼、黻。绶以皂绫,铜环。馀如毳冕。光禄卿、监察御史、读册官、举册官、分献官以上服之;前期,景灵宫、太庙奏奉神主官、明堂大府卿、光禄卿、沃水举册官、读册官、押乐太常卿、东朵殿三员、西朵殿二员、东廊二十八员、西廊二十五员、南廊二十七员、軷门祭献官,前二日奏告亚献终献官、监察御史,并如之;社坛九宫坛分祭终献官、监察御史、兵工部、光禄卿丞亦如之。元冕:无旒,无佩绶,衣纯黑,无章,裳刺黼而已,韨无刺绣,馀如絺冕。光禄丞、奉礼郎、协律郎、进抟黍官、大社令、良酝令、太官令、奉俎馔等官、供祠执事官内侍以下服之;明堂光禄丞、奉礼郎、良酝令、太祝抟黍官、宫架协律郎、登歌协律郎、奉御官、内侍供祠执事官、武臣奉俎官,軷门祭奉礼郎、太祝令、太官令,社坛九宫坛分祭太社、太祝、太官令、奉礼郎,并如之。紫檀冕:四旒,服紫檀衣,博士、御史服之。外州军祭服:鷩冕,八旒,三都初献服之;毳冕,六旒,经略、安抚、钤辖初献服之;絺冕,四旒,经略、安抚、钤辖亚献服之,节镇、防、团、军事初献亦如之;元冕,无旒,节镇、防、团、军事亚终献服之。
绍兴五年,严禁妇人金翠服饰。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服之。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许入宫门,今无一人犯者。尚恐士民之家未能尽革,宜申严禁,仍定销金及采捕金翠罪赏格。
绍兴九年,更定皇太后、皇后冠花之饰,诏公卿、长吏服用冠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二十四株,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绍兴九年所定也。〈又〉紫衫。本军校服。中兴,士大夫服之,以便戎事。绍兴九年,诏公卿、长吏服用冠带,然迄不行。
绍兴十二年,以皇太后回銮,诏承务郎以上,改转服色。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中兴,仍元礼之制,四品以上紫,六品以上绯,九品以上绿。服绯、紫者必佩鱼,谓之章服。非官至本品,不以假人。若官卑而职高,则特许者有三:自庶官迁六部侍郎,自庶官为待制,或出奉使者是也。又有以年劳而赐者,有品未及而借者。升朝官服绿,大夫以上服绯,莅事至今日以前及二十年历任无过者,许磨勘改授章服,此赐者也。或为通判者,许借绯;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又有出于恩赐者焉。绍兴十二年九月,以皇太后回銮,诏承务郎以上服绯、绿,莅事至今日以前十七年者,并改转服色。
绍兴十三年,更定大裘衮冕之制。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绍兴十三年,礼部侍郎王赏等言:郊祀大礼,合依《礼经》,皇帝服大裘被衮行礼。据元丰详定郊庙礼文,何洵直议以黑缯创作大裘如衮,惟领袖用黑羔。乞如洵直议。诏有司如祖宗旧制,以羔制之。礼部又言:关西羊羔,系天生黑色。今有司涅白羔为之,不中礼制,不如权以缯代。又元祐中,有司欲为大裘,度用百羔。哲宗以为害物,遂用黑缯。请依太常所言。从之。遂以衮袭裘,冕亦十二旒焉。
绍兴十六年四月四日癸卯,命礼官考古制祭服。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禁民车服踰制。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绍兴二十六年,申禁,以戎服临民者。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绍兴二十六年,再申严禁,毋得以戎服临民,自是紫衫遂废。士大夫皆服凉衫,以为便服矣。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诏承务郎以上服绯、绿十五年者,许改服色,又更定皇子服制。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孝宗即位,诏承务郎以上服绯、绿及十五年者,并许改转服色。然计年之法,亦不轻许。无出身人自年二十出官服绿日起理,服绯人亦自年二十服绯日起理,有出身人自赐出身日起理;内并除豁丁忧年、月、日不理外,历任无过者方许焉。先是,殿中侍御史张震奏:今日之弊,在于人有侥倖。能革其俗,然后天下可治。且改转服色,常赦自升朝官以上服绿,大夫以上服绯,莅事及二十年,方得改赐。今赦日承务郎以上服绯、绿及十五年,便与改转。比之常赦,不惟年限已减,而又官品相绝,盖已为异恩矣。今窃闻省、部欲自补官日便理岁月,即是婴孩授命,年才十五者今遂服绯;而贵近之子,或初年赐绯,年才及冠者今遂赐紫。朱、紫纷纷,不亦滥乎。况靖康、建炎恩赦,亦不曾以补官日为始。若始于出身之日,颇为折衷,盖比之莅事所减已多,而比之初补粗为有节。帝从其言,故有是命。又有出于特赐者,旌直臣则赐之,劝循吏则赐之,广孝治则赐之,优老臣则赐之,此皆非常制焉。内品未至而赐服及借者,并于衔内带赐及借。十月,礼官言:皇子邓、庆、恭三王,遇行事服朝服,则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金涂银立笔,真玉佩,绶,金涂银革带,乌皮履。若服祭服,则金涂银八旒冕,真玉佩,绶,绯罗履袜。诏文思院制造。
孝宗隆兴二年,定百官从驾服制。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祠毕驾回,若服通天冠、绛纱袍,乘大辇,则百官从驾服朝服,或服履袍;乘平辇,则百官从驾服常服,自隆兴二年洪适请始也。
乾道元年,诏皇太子冠服,依礼部太常制度。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乾道元年八月十七日癸巳,诏制造皇太子冠服,依礼部、太常所定制度。礼官言:至道二年定,制服远游冠,朱明衣,执镇圭。政和五礼新仪,远游冠十八梁,博山附蝉,犀簪,导红丝缨,朱明服,红裳,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黑舄,衮冕垂珠九旒,红丝缨,青纩充耳,犀簪导青衣,朱裳九章,五章在衣,四章在裳,蔽膝,随裳色为火山二章,瑜玉双佩四采,大绶施玉环三,白袜,朱舄。从之。
乾道二年,准赐锦袍,皆以全匹。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乾道二年,户部言:左藏东西库,每岁所赐锦袍,亲王宰执以全匹,馀裁裂给之,请皆照以全匹。从之。
乾道七年,更定皇太子妃冠花之饰,改朝履复用靴。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花钗冠,小大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其服,后惟备袆衣、礼衣,妃备褕翟,凡三等。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宋初沿旧制,朝履用靴。政和更定礼制,改靴用履。中兴仍之。乾道七年,复改用靴,以黑革为之,大抵参用履制,惟加靿焉。其饰亦有絇、繶、纯、綦,大夫以上具四饰,朝请、武功郎以下去繶,从义、宣教郎以下至将校、伎术官并去纯。底用麻再重,革一重。里用素衲毡,高八寸。诸文武官通服之,惟以四饰为别。服绿者饰以绿,服绯、紫者饰亦如之,仿古随裳色之意。
乾道八年,诏赐侍郎姚宪金带。又诏中书舍人、左右谏议及待制、权侍郎服红綎,犀带,仍佩鱼。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乾道八年,诏左谏议大夫姚宪尝为侍郎,赐金带,令依旧服系著为例。又诏中书舍人、左右谏议大夫、龙图阁至敷文阁待制、权侍郎,红綎排方,黑犀带,仍佩鱼。
乾道九年,诏四孟朝献郊祀,皆服履袍。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乾道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绛罗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带。系履,则曰履袍;服靴,则曰靴袍。履、靴皆用黑革。四孟朝献景灵宫、郊祀、明堂,诣宫、宿庙、进胙,上寿两宫及端门肆赦,并服之。大礼毕还宫,乘平辇,服亦如之。若乘大辇,则服通天、绛纱如常仪。
乾道 年,禁服白衫。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凉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礼部侍郎王曮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方奉两宫,所宜革之。且紫衫之设以从戎,故为之禁,而人情趋简便,靡而至此。文武并用。本不偏废,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体。于是禁服白衫,除乘马道涂许服外,馀不得服。若便服,许用紫衫。自后,凉衫祗用为凶服矣。〈又〉帽以乌纱、衫以皂罗为之,角带,系鞋。东都时,士大夫交际常服之。南渡后,一变为紫衫,再变为凉衫,自是服帽衫少矣。惟士大夫家冠婚、祭祀犹服焉。若国子生,常服之。
淳熙二年,敕有司严禁奢僭。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淳熙二年,孝宗宣示中宫袆衣曰:珠玉就用禁中旧物,所费不及五万,革弊当自宫禁始。因问风俗,龚茂良奏:由贵近之家,放效宫禁,以致流传民间。鬻簪珥者,必言内样。彼若知上崇尚淳朴,必观感而化矣。臣又闻中宫服浣濯之衣,数年不易。请宣示中外,敕有司严戢奢僭。淳熙三年,诏武臣知州军官未升朝者,系红綎角带。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淳熙三年,诏武臣知州军官未升朝者,依文臣守倅借服色例权系红綎角带回日依旧
淳熙 年,颁朱熹所定祭祀、冠婚之服。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中兴,士大夫之服,大抵因东都之旧,而其后稍变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凉衫,四曰帽衫,五曰襕衫。淳熙中,朱熹又定祭祀、冠婚之服,特颁行之。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具盛服。有官者幞头、带、靴、笏,进士则幞头、襕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无官者通用帽子、衫、带;又不能具,则或深衣,或凉衫。有官者亦通用帽子以下,但不为盛服。妇人则假髻、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紒、背子。冠礼,三加冠服,初加,缁布冠、深衣、大带、纳履;再加,帽子、皂衫、革带、系鞋;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其品官嫡庶子初加,折上巾、公服;再加,二梁冠、朝服;三加,平冕服,若以巾帽、折上巾为三加者,听之。深衣用白细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长过胁,下属于裳。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圆袂方领,曲裾黑缘。大带、缁冠、幅巾、黑履。士大夫家冠婚、祭祀、宴居、交际服之。
宁宗嘉泰 年,诏禁奢僭燔宫中金翠于通衢。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宁宗嘉泰初,以风俗侈靡,诏官民营建室屋,一遵制度,务从简朴。又以宫中金翠,燔之通衢,贵近之家,犯者必罚。
嘉定四年,更定讲筵服制。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玉束带,讲读官公服系鞋。晚讲,皇帝服头巾,背子,讲官易便服。此嘉定四年讲筵之制也。
金
熙宗天眷二年,百官初用朝服。按《金史·熙宗本纪》:天眷二年三月丙辰,命百官详定仪制。四月甲戌,百官朝参,初用朝服。
天眷三年,定冠服之制。
按《金史·熙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天眷三年,有司以车驾将幸燕京,合用通天冠、绛纱袍,据见阙名件,依式成造。礼服,袍、裳、方心曲领、中单、蔽膝、革带、大带、玉具剑、绶、佩、舄、袜。乘舆服,大绶六采,黑、黄、赤、白、缥、绿、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大绶五百首,小绶半之。白玉双佩、革带、玉钓䚢。 冕制。天板长一尺六寸,广八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身围一尺八寸三分,并纳言,并用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周回用金棱。天板下有四柱,四面珍珠网结子,花素坠子,前后珠旒共二十四,旒各长一尺二寸。青碧线织造天河带一,长一丈二尺,阔二寸,两头各有真珠金碧旒三节,玉滴子节花。红线组带二,上有真珠金翠旒,玉滴子节花,下有金铎子二。枚红线款幔带一。黈纩二,真珠垂系,上用金萼子二。簪窠,款幔、组带钿窠,各二,内组带钿窠四并玉镂尘碾造。玉簪一,顶方二寸,导长一尺二寸,簪顶刻镂尘云龙。 衮,用青罗夹制,五綵间金绘画,正面日一、月一、升龙四、山十二,上下襟华虫、火各六对,虎、蜼各六对。背面星一,升龙四、山十二,华虫、火各十二对,虎、蜼各六对。中单一,白罗单制,罗领、褾、襈。裳一,带、褾襈,红罗八幅夹制,绣藻三十二,粉十六、米十六、黼三十二、黻三十二。蔽膝一,带、褾、襈,并红罗夹制,绣升龙二。绶一幅:大绶以赤黄黑白绿缥六綵织,红罗托里,小绶三色,同大绶,销金黄罗绶头,上间施三玉环,皆刻云龙,大绶五百首,小绶半之。绯白大带一,销金黄罗带头,钿窠二十四。红罗勒帛一,青罗抹带一。玉佩二,白玉上中下璜各一,半月各二,皆刻云龙,玉滴子各二,皆以真珠穿制。金篦钩、兽面、水叶、环、钉。凉带一,红罗里,缕金,上有玉鹅七,尾束各一,金攀龙口,以玳瑁板衬钉脚。舄,重底、红罗面,白绫托里,如意头,销金黄罗缘口,玉鼻仁饰以珠。袜用绯罗加绵。凡大祭祀、加尊号、受册宝,则服衮冕。行幸、斋戒出宫或御正殿,则通天冠、绛纱袍。 视朝之服。初,太宗即位,始服赭黄,自后视百官朝御袍带。 皇后冠服。花珠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衬金红罗托里,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衔穗毬一朵,前后有花珠各十有二,及鸂𪆟、孔雀、云鹤、王母队仙人、浮动插瓣等,后有纳言,上有金蝉金两博鬓,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后有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 袆衣,深青罗织成翚翟之形,素质,十二等,领、褾、襈并红罗织成云龙,中单以素青纱制,领织成黼形十二,褾、袖襈、织成云龙,并织红縠造。裳,八幅,深青罗织成翟文六等,褾、襈织成红罗云龙,明金带腰。蔽膝,深青罗织成翟文三等,领缘,緅色罗织成云龙,明金带大绶一,长五尺,阔一尺,黄赤白黑缥绿六彩织成,小绶三色同大绶,间七宝钿窠,施三玉环。上碾云龙,撚金线织成大小绶头,红罗花衬,大带,青罗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撚金线织成带头。玉佩二朵,每朵上中下璜各一,半月坠子各二,并玉碾,缕金打钑兽面、篦钩佩子各一,水叶子真珠穿缀。青衣革带,用缕金青罗裹造,上用金打钑水地龙,鹅眼尾,龙口攀束子共八事,以玳瑁衬金钉脚。抹带二,红罗、青罗各一,并明金造,各长一丈五寸。舄以青罗制,白绫里,如意头,明金、黄罗准上用,玉鼻仁真珠装,缀系带。袜,青罗表里,缀系带。 犀冠,减拨花样,缕金装造,上有玉簪一,下有玳瑁盘一。 皇太子冠服。冕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衮,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白纱中单,青褾襈裾。革带,涂金银钩䚢。蔽膝,随裳色,为火、山二章。瑜玉双佩,四采织成大绶,间施玉环三。白袜,朱舄,舄加金涂银扣。谒庙则服之。 远游冠,十八梁,金涂银花,饰博山附蝉,红丝组为缨,犀簪导。朱明服,红裳,白纱中单,方心曲领。绛纱蔽膝,白袜黑舄。馀同衮冕。册宝则服之。 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衣服听用明金,期亲虽别籍、女子出嫁并同。又五品以上官母、妻,许披霞帔。唯首饰、霞帔、领袖、腰带,许用明金、笼金、间金之类。其衣服止用明银、象金及金条压绣。正班局分承应带官人,虽未出职系班,其祖母及母、妻、子孙之妇、同籍兄弟之妻、及在室女、孙、姊妹并同。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曾经宣赐鸾舆服御,日月云肩、龙文黄服、五个鞘眼之鞍皆须更改。臣下朝服。凡导驾及行大礼,文武百官皆服之。正一品:貂蝉笼巾,七梁额花冠,貂鼠立笔,银立笔,犀簪导,佩剑,绯罗大袖、绯罗裙、绯罗蔽膝各一,绯白罗大带,天下乐晕锦玉环绶一,白罗方心曲领、白纱中单、银褐勒帛各一,玉珠佩二,金涂银革带,乌皮履,白绫袜。正二品:七梁冠,银立笔,犀簪导,不佩剑,绯罗大袖,杂花晕锦玉环绶,馀并同。正四品:五梁冠,银立笔,犀簪,白狮锦银环绶,珠佩,银革带,御史中丞则獬豸冠、青荷莲绶,馀并同。正五品:四梁冠,簇四金雕锦铜环绶,银珠佩,馀并同。正六品至七品:三梁冠,黄狮锦铜环绶,珠佩,铜束带,馀并同。 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其束带曰吐鹘。巾之制,以皂罗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于后。顶之下际两角各缀方罗径二寸许,方罗之下各附带长六七寸。当横额之上,或为一缩襞积。贵显者于方顶,循十字缝饰以珠,其中必贯以大者,谓之顶珠。带旁各络珠结绶,长半带,垂之,海陵赐大兴国者是也。其衣色多白,三品以皂,窄袖,盘领,缝腋,下为襞积,而不缺裤。其胸臆肩袖,或饰以金绣,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长中骭,取便于骑也。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銙周綎,小者间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双尾,纳方束中,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左佩牌,右佩刀。刀贵镔,柄尚鸡舌木,黄黑相半,有黑双距者为上,或三事五事。宝饰以酱瓣桦,口饰以鲛,或屑金鍮和漆,涂鲛隙而砻平之。酱瓣桦者,谓桦皮斑文色殷紫如酱中豆瓣也,产其国,故尚之。初,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装束,违者杖八十,编为永制。妇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全枝花,周身六襞积。上衣谓之团衫,用黑紫或皂及绀,直领,左衽,掖缝,两傍复为双襞积,前拂地,后曳地尺馀。带色用红黄,前双垂至下齐。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此皆辽服也,金亦袭之。许嫁之女则服绰子,制如妇人服,以红或银褐明金为之,对襟彩领,前齐拂地,后曳五寸馀。
皇统元年正月庚戌,初御衮冕。
按《金史·熙宗本纪》云云。
皇统七年,定祫享诸臣祭服。
按《金史·熙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祭服。皇统七年,太常寺言:太庙成后,奉安神主,祫享行礼,凡行事、执事、助祭、陪位官,准古典当服衮冕、九章画降龙,随品各有等差。《通典》云虞、夏、殷并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于裳。周升三辰于旂,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作九章之服,山、龙、华虫、火、宗彝绘于衣,藻、粉米、黼、黻绣于裳。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又后魏帝服衮冕,与祭者皆朝服。又《开元礼》一品服九章。又《五礼新仪》正一品服九旒冕、犀簪,青衣画降龙。今汴京旧礼直官言,自宣和二年已后,一品祭服七旒冕、大袖无龙。唐虽服九章服,当时司礼少常伯孙茂道言:诸臣之章虽殊,然饰龙名衮,尊卑相乱,请三公服鷩冕八章为宜。臣等窃谓历代衣服之制不同,若从后魏则止服朝服,或用宋服则为七章,若遵唐九章,则有饰龙名衮尊卑相乱之议。尚书省乃奏用后魏故事,止用燕京大册礼时所服朝服以祭。
世宗大定二年,定百官服制。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大定二年制,百官趋朝、赴省,并须裹带。五品以上官,趋朝则朝服,赴省则展皂,雨雪沾衣则从便。凡朝参,主宝、主符展紫,御仙花或太平花金束带。近侍给使、供御笔砚、直长、符宝吏紫袄子,涂金束带。轮直,则近侍给使并常服,常服则展紫。閤门六尚,遇朝参侍立则服本品服,若宫中当直则服窄紫、金带。学士院官、修起居注、补阙、拾遗、秘书丞、秘书郎,朝参侍立则服本品服、色带。当直则窄紫、金带。东宫左右卫率、仆正、副仆正、典仪、赞仪、内直郎丞,当直亦许服之。太子太师出入宫中则展紫,至东宫则展皂,三少则展紫。
大定三年,定祭服、公服之制。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祭服。大定三年八月,诏遵皇统制,摄官则朝服,散官则公服,以皇太子为亚献,服衮冕。 公服。大定官制,文资五品以上官服紫。三师、三公、亲王、宰相一品官服大独科花罗,径不过五寸,执政官服小独科花罗,径不过三寸。二品、三品散搭花罗,谓无枝叶者,径不过寸半。四品、五品服小杂花罗,谓花头碎小者,径不过一寸。六品、七品服绯芝麻罗。八品、九品服绿无纹罗。应武官皆服紫。凡散官、职事皆从一高,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窄紫亦同服色,各依官制品格。其诸局分承应人并服无纹素罗。
大定七年,服衮冕,受尊号,并罢地衣用龙文,及服用金线。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七年正月壬子,上服衮冕,御大安殿,受尊号册宝礼。六月癸酉,命地衣用龙文者罢之。七月戊申,禁服用金线,其织卖者,皆扺罪。大定十三年,定官民衣服之制。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十三年十一月壬子,吏部尚书梁肃请禁奴婢服罗绮。上曰:近已禁服明金。行之以渐可也。且教化之行,当自贵近始。朕宫中服御,尝自俭约,旧服明金者,已减大半矣。近民间风俗,比正隆时闻稍淳俭,卿等当务俭素,使民知效也。 按《舆服志》:大定十三年,太常寺拟士人及僧尼道女冠有师号、并閒官八品以上,许服花纱绫罗丝紬。在官承应有出身人、带八品以下官,未带官亦同,许服花纱绫罗纻丝丝紬,家属同,妇人许用珠为首饰。其都孔目与八品閒官同,京府州县司吏皆与庶人同。止许服絁紬、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其头巾、系腰、领帕许用芝麻罗、绦用绒织成者,不得以金玉犀象诸宝玛瑙玻璃之类为器皿、及装饰刀把鞘、并银装钉床榻之类。妇人首饰,不许用珠翠钿子等物,翠毛除许装饰花环冠子,馀外并禁。兵卒许服无纹压罗、絁紬、绢布、毛褐。奴婢止许服絁紬、绢布、毛褐。娼优遇迎接、公筵承应,许暂服绘画之服,其私服与庶人同。大定十四年,用唐制,若祭遇雨雪则服常服。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云云。
大定十五年,诏定服色带佩之制。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十五年九月辛酉,诏亲王、百官傔人所服红紫改为黑紫。 按《舆服志》:大定十五年制曰:袍不加襕,非古也。遂命文资官公服皆加襕。带制,皇太子玉带,佩玉双鱼袋。亲王玉带,佩玉鱼。一品玉带,佩金鱼。二品笏头毬文金带,佩金鱼。三品、四品荔枝或御仙花金带,并佩金鱼。五品,服紫者红綎乌犀带,佩金鱼,服绯者红綎乌犀带,佩银鱼,服绿者并皂綎乌犀带。武官,一品、二品佩带同,三品、四品金带,五品、六品、七品红綎乌犀带,皆不佩鱼,八品以下并皂綎乌犀带。司天、太医、内侍、教坊,服皆同文武官,惟不佩鱼。应殿庭承应五品以下官,非入内不许金带,又展紫入殿庭者,并许服红綎,不佩鱼。又二品以上官,许兼服通犀带,三品官若治事及见宾客,许兼服花犀带。
大定十六年,定悬书袋之制。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书袋之制。大定十六年,世宗以吏员与士民之服无别,潜入民间受赇鬻狱,有司不能检察,遂定悬书袋之制。省、枢密院令、译史用紫纻丝为之,台、六部、宗正、统军司、检察司以黑斜皮为之,寺、监、随朝诸局、并州县,并黄皮为之,各长七寸,阔二寸、厚半寸,并于束带上悬带,公退则悬于便服,违者所司纠之。
大定二十年四月己亥,制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衣服听用明金。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大定二十二年,定祫享诸臣祭服。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大定二十二年祫享,摄官、导驾二品冠七梁,三品四品冠六梁,服有金花,五品冠五梁,六品冠四梁,七品冠三梁,监察御史獬豸冠、青绶,八品九品冠二梁,馀制并同。
大定二十五年五月丙午,命尚书省奏事衣窄紫。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章宗明昌三年,定宣圣庙释奠,衣服并敕亲王衣领之制。
按《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三年四月壬寅朔,定宣圣庙春秋释奠。其献官并执事与享者并法服,陪位学官公服,学生儒服。戊辰,敕亲王衣领用银褐紫缘。明昌六年七月甲辰,始定文武官六贯石以上、承应人并及荫者、若在籍儒生章服制。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按《舆服志》:明昌六年制,文武官六贯石以上承应人并及荫者,许用牙领,紫圆板皂绦罗带,皂靴,上得兼下。系籍儒生止服白衫领,系背带并以紫圆绦罗带,乾皂靴。馀人用纯紫领,不得用缘,杂色圆板绦罗带不得用紫,靴用黄及黑油皂蜡等,妇人各从便。
明昌 年,议贵贱服制,以尚书省所拟行之。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明昌间,章宗谓宰臣曰:今风俗侈靡,莫若律以制度,使贵贱有等。其令礼部具典故以闻。他日又谓参知政事张万公曰:山东风俗如何。万公对以奢,左丞守贞因言衣服之制,上曰:如卿所言,正恐失人心耳。守贞曰:止是商贾有不悦者。万公曰:乞宽与之期,三年之内当如制矣。于是,上以礼部所拟太繁,以尚书省所拟而行之。
泰和元年,礼官请改置祭服,上从之。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舆服志》:泰和元年八月,礼官言:祭服所以接神,朝服所以事君,虽历代损益不同,然未尝不有分别。是以衮冕十二旒,元衣纁裳备十二章,天子之祭服也。通天冠、绛纱袍、红罗裳,天子之视朝服也。臣下之服则用青衣朱裳以祭,朱衣朱裳以朝。国朝惟天子备衮冕、通天冠二等之服,今群臣但有朝服,而祭服尚阙,每有祀事但以朝服从事,实于典礼未当。请依汉、唐故事,祭服冕旒画章,然君臣冕服虽章数各殊而俱饰龙名衮,而唐孙茂道已有尊卑相乱之论。然三公法服有龙,恐涉于僭,国初礼官亦尝駮议。乞参酌古今,改置祭服,其冠则如朝冠,而但去其貂蝉、竖笔,其服用青衣、朱裳、白袜、朱履,非摄事者则用朝服,庶几少有差别。上曰:朝、祭之服,固宜分也。
泰和四年四月丙午,定衣服之制。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按《舆服志》:泰和四年,以亲王品官既分领缘,而复有皂靴之禁,似涉大烦,遂听亲王用银褐领紫缘,品官皆紫领白缘,馀从明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