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三百十八卷目录
冠服部汇考二
汉〈高祖一则 景帝二则 宣帝一则〉
后汉〈明帝永平一则〉
魏〈明帝一则〉
晋〈总一则 成帝一则 哀帝一则 孝武帝太元一则〉
宋〈总一则 文帝元嘉一则 明帝秦始二则 后废帝元徽一则〉
汉〈高祖一则 景帝二则 宣帝一则〉
后汉〈明帝永平一则〉
魏〈明帝一则〉
晋〈总一则 成帝一则 哀帝一则 孝武帝太元一则〉
宋〈总一则 文帝元嘉一则 明帝秦始二则 后废帝元徽一则〉
礼仪典第三百十八卷
冠服部汇考二
汉
高祖八年,令严冠服之制。按《汉书·高祖本纪》:八年春三月,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
刘氏冠文颖曰:即竹皮冠也。师古曰:贾人,坐贩卖者也。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絺,细葛也。纻,织纻为布及疏也。罽,织毛,若今毼及氍毹之类也。
景帝中六年,诏吏服各称其官。
按《汉书·景帝本纪》:中六年夏五月,诏曰: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亡度者或不吏服,出入闾里,与民亡异。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车骑从者不称其官衣服,下吏出入闾巷亡吏体者,二千石上其官属,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先是吏多军功,车服尚轻,故为设禁。
景帝后二年,定徒隶服制。
按《史记·景帝本纪》:后二年正月,令徒隶衣七緵布。
正义曰:緵,八十缕也。与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缝。
宣帝 年,定四时服制。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宣帝时,魏相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曰: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高皇帝所述书天子所服第八曰:大谒者臣章受诏长乐宫,曰:令群臣议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相国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臣请法之。中谒者赵尧举春,李舜夏,儿汤秋,贡禹冬,四人各职一时。大谒者襄章奏,制曰:可。
按西汉服章之制,于史无所考。见班固叙传,言汉初定,与民无禁。师古注谓:汉不设车旗衣服之禁。观贾谊所言,可见。然魏相奏谓,高皇帝书,有天子所服第八,则服制未尝无其书。相所奏既不详备,而《史记》无传焉。盖周之经制,历春秋战国数百年,典籍湮没不存。及七雄僭王,国自为政,尤无所究诘。秦出自西戎,不习礼文之事,而其立意,大概欲是今而非古,尊己而卑人。故灭六国之后,获其君之冠,则以赐侍人。获其君之车,则以为副车。又乌能参考损益,以复先王车旗衣服之制。
后汉
明帝永平二年,始定冠服之制。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絇屦以行事。 按《舆服志》: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为服。见鸟兽有冠角𩑺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凡十二章。故《易》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川。乾川有文,故上衣元,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天子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至周而变之,以三辰为旂旗。王祭上帝,则大裘而冕;公侯卿大夫之服用九章以下。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元。汉承秦故。至世祖践祚,都于土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显宗遂就大业,初服旒冕,衣裳文章,赤舄絇屦,以祠天地,养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时致治平矣。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元上纁下。
《东观书》曰: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议春南北郊。东平王苍议曰: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为汉制法。高皇帝始受命创业,制长冠,以入宗庙。光武受命中兴,建明堂,立辟雍。陛下以圣明奉遵,以礼服龙衮,祭五帝,礼缺乐崩,久无祭天地冕服之制。按尊事神祗,洁斋盛服,敬之至也。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天王衮冕十有二旒,以则天数。旂有龙章日月,以备其文。今祭明堂宗庙,圆以法天,方以则地,服以华文,象其物宜,以降神明,肃雍备思,博其类也。天地之礼,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
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袀元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百官不执事,各服常冠袀元以从。 冕冠,垂旒,前后邃延。
邃垂也延冕上覆
玉藻。
《周礼》曰: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郑元注曰:缫,杂文之名也。合五采丝为之绳,垂于延之前后,各十二,所谓邃延也。就,成也。绳之每一匝而贯五采,玉十有二,旒则十二玉也。每就间盖一寸。朱纮,以朱组为纮也。纮一条属两端于武,此为衮衣之冕,十二旒,则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缫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旒,用玉百六十八。絺衣之冕五旒,用玉百二十。元衣之冕三旒,用玉七十二。
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元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
《说文》曰:组,绶属也。小者以为冕缨焉。《礼记》曰:元冠,朱组缨,天子之服是也。
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独断》曰:三公诸侯九旒,卿七旒,与此不同。
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
吕忱曰:黈,黄色也。黄绵为之。《礼纬》曰:旒垂目,纩塞耳。王者示不听谗,不视非也。薛综曰:以珩玉为充耳也。《诗》云:充耳琇莹。《毛苌传》曰:充耳谓之瑱。天子玉瑱,琇莹美石也。诸侯以石。
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
蔡邕曰: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
衣裳玉佩备章采,乘舆刺史,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云。 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膝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皆服元。
《独断》曰:礿,绀缯也。《吴都赋》曰:皂服也。
绛缘领袖为中衣。绛绔袜,示其赤心奉神也。五郊,衣帻绔袜各如其色。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委貌冠、皮弁冠周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所谓夏之毋追,殷之章甫也。委貌以皂绢为之,皮弁以鹿皮为之。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元端素裳。
郑众周礼传曰:衣有襦裳者,为端。郑元曰:谓之端,取其正也。正者,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属幅是广袤等也。其袪尺二寸。大夫以上侈之,侈之者,盖半而益一焉。半而益一,则其袂三尺三寸,袪尺八寸。
执事者冠皮弁,衣缁麻衣,皂领袖,下素裳,所谓皮弁素积者也。
皮弁,质也。石渠论元冠朝服,戴圣曰:元冠,委貌也。朝服,布上素下,缁帛带素。韦韠《白虎通》曰:三王共皮弁素积。素积者,积素以为裳也。言要中辟积也。
爵弁,一名冕。广八寸,长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缯其上似爵头色,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
《独断》曰:殷黑而微白,前大而后小。夏纯黑,前小而后大。皆以三十六升漆布为之。《诗》云:常服黼冔。《书》曰:王与大夫尽弁,上古皆以布,中古以丝。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
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乐人服之。《礼》曰:朱干玉戚,冕而舞《大夏》。此之谓也。
郑元曰:朱干,赤大,盾也。戚,斧也。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独断》曰:汉受之秦,礼无文。
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礼记》孔子衣逢掖之衣。缝掖其袖,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贱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独断》曰:礼无文。
高山冠,一曰侧注。制如通天,不邪却,直竖,无山述展筒。
《独断》曰:铁为卷梁,高九寸。《汉书音义》曰:其体侧立而曲注。
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太傅胡广说曰:高山冠,盖齐
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服之。
《史记》:郦生初见高祖,儒衣而冠侧。《注汉旧仪》曰:乘舆冠、高山冠,飞月之缨帻耳。赤丹纨里,衣带七尺,斩蛇剑,履虎尾,絇履。案此则亦通于天子。
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
胡广曰:车驾巡狩,幸其国,诸侯衣元端之衣,冠九旒之冕,其盛法服以就位也。今列侯自不奉朝,请侍祠祭者,不得服。此皆当三梁冠皂单衣,其归国流黄衣皂云。晋公卿礼秩曰:太傅、司空、司徒著进贤三梁冠,黑介帻。
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宗室刘氏亦两梁冠,示加服也。
《独断》曰:汉制,礼无文。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建光中,尚书陈忠以为令史,质堪上言:太官宜著两梁。尚书孟希奏:太官职在鼎俎,不列陛位。堪欲令比大夫两梁冠,不宜许。臣伏惟太官令职在典掌王饔,统六清之饮,列八珍之馔,正百品之羞,纳四方之贡。所奉尤重,用思又勤。明诏慎口实之,御防有败之奸。增崇其选。侍御史主捕案,太医令奉方药供养,符节令掌幡信金虎,故位从大夫,车有韬沂,冠有两梁,所以殊亲疏,别内外也。太官令以供养言之,为最亲近。以职事言之,为最烦多。令又高选,又执法,比太医令科,同服等而冠二人,殊名实不副。又博士秩卑,以其传先王之训,故尊而异之。令服大夫之冕,犹此言之两梁冠,非必列于陛位也。建初中,太官令两梁冠,春秋之义,大于复古。如堪言合典,可施行。克厌帝心,即听用之。《献帝起居注》曰:中平六年,令三府长史两梁冠,五时衣袍,事位从千石六百石。
法冠,一曰柱后。
《独断》曰:柱后惠文。
高五寸,以纚为展筒。
前书注曰:纚,今之縰。通俗文帻里曰纚。
铁柱卷。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铁柱,言其厉直不曲挠。
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异物志》曰: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楚执法者,所服也。今冠两角,非豸也。臣昭曰:或谓獬豸乃非定名,在两角,未足断正,安不存其竖。饰令两为冠平。
胡广说曰:《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
一云古缁布冠之象也。或曰繁冠。《晋公卿礼秩》曰:大司马、将军、尉、骠骑、车骑、卫军诸大将军、开府从公者,著武冠平上帻。
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又名鵔鸃冠。
建武时,匈奴内属,世祖赐南单于衣服,以中常侍惠文冠,中黄门童子佩刀云。 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制似缕鹿。
《独断》曰:其状若妇人缕鹿。薛综曰:下轮大,上轮小。
记曰:知天者冠述,知地者履絇。《春秋左传》曰:郑子臧好鹬冠。前圆,以为此则是也。天地、五郊、明堂,《育命舞》乐人服之。
《说文》曰:鹬知天将雨鸟也。
方山冠,似进贤,以五采縠为之。祠宗庙《大子》、《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巧士冠,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不常服,唯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在卤簿中,次乘舆车前,以备宦者四星云。
《独断》曰:礼无文。
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
《独断》曰:礼无文。
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似进贤,卫士服之。
《独断》曰:礼无文。
樊哙冠,汉将樊哙造次所冠,以入项羽军。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大难卫士服之。或曰,樊哙常持铁楯,闻项羽有意杀汉王,哙裂裳以裹楯,冠之入军门,立汉王旁,视项羽。 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逦迤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今不施用,官有其图注。诸冠皆有缨蕤,执事及武吏皆缩缨,垂五寸。
《淮南子》曰:楚庄王所复雠冠者,是。蔡邕曰:其说未闻。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
竖左右,为鹖冠云。
《庄子》曰:缦胡之缨,武士之服是也。
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单衣。虎贲将虎文绔,白虎文剑佩刀。虎贲武骑皆鹖冠,虎文单衣。襄邑岁献织成虎文云。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徐广曰:鹖似黑雉,出于上党。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冠插两鹖,鸷鸟之暴疏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衄。天子武骑,故以冠焉。傅元赋注曰:羽骑,骑者戴鹖。
安帝立皇太子,太子谒高祖庙、世祖庙,门大夫从,冠两梁进贤;洗马冠高山。罢庙,侍御史任方奏请非乘从时,皆冠一梁,不宜以为常服。事下有司。尚书陈忠奏:门大夫职如谏大夫,洗马职如谒者,故皆服其服,先帝之旧也。方言可寝。奏可。谒者,古者一名洗马。
《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初令令长,皆小冠。《独断》曰:公卿、侍中、尚书衣皂而入朝者,曰朝臣。诸营校尉、将、大夫以下,不为朝臣。
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诗》曰有頍者弁,此之谓也。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战国》,文武并用。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称其冠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迎气五郊,各如其色,从章服也。皂衣群吏春服青帻,立夏乃止,助微顺气,尊其方也。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入学小童帻也句卷屋者,示尚幼少,未远冒也。丧帻却摞,反本礼也。升数如冠,与冠偕也。期丧起耳有收,素帻亦如之,礼轻重有制,变除从渐,文也。
《独断》曰: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董仲舒《止雨书》曰:执事者,皆赤帻。知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冠,进贤者,宜长耳冠。惠文者,宜短耳。各随其宜。《汉旧仪》曰:凡斋绀帻,耕青帻,秋貙刘服缃帻。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韨。
徐广曰:韨如巾,蔽膝。
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韨,所以执事,礼之共也。故礼有其度,威仪之制,三代同之。五霸迭兴,战兵不息,佩非战器,韨非兵旗,于是解去韨佩,留其系璲。
徐广曰:今名璲为縌。
以为章表。故《诗》曰鞙鞙佩璲,此之谓也。
鞙鞙,佩玉貌。璲,瑞也。郑元笺曰:佩璲者,以瑞玉为佩,佩之鞙鞙然。
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乘舆落以白珠,公卿诸侯以采丝,其视冕旒,为祭服云。
诗云:杂佩以赠之。毛苌曰:珩璜琚瑀,冲牙之类。《月令章句》曰:佩上有双冲,下有双璜,琚瑀以杂之,冲牙蠙珠以纳其间。《玉藻》曰:右徵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玱鸣焉。《纂要》曰:琚瑀,所以纳间,在玉之间,今白珠也。
佩刀,乘舆黄金通身貂错,半鲛鱼鳞,金漆错,雌黄室,五色罽隐室华。诸侯王黄金错,环挟半鲛,黑室。公卿百官皆纯黑,不半鲛。小黄门雌黄室,中黄门朱室,童子皆虎爪文,虎贲黄室虎文,其将白虎文,皆以白珠鲛为口之饰。
《通俗文》曰:刀锋曰。
乘舆者,加翡翠山,纡婴其侧。
《左传》曰:藻繂,鞞,琫。杜预曰:鞞,佩刀,削上饰,琫下饰也。郑元诗笺曰:既爵命赏赐而加赐容刀,有饰显其能制断也。《春秋繁露》曰: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韨之在前,朱雀之象也。冠之在首,元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饰也。臣昭案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剑之与刀,形制不同,名称各异。故萧何剑履上殿,不称为刀,而此志言不及剑,如为未备。
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上合丝,乘舆以縢贯白珠,赤罽蕤,诸侯王以下以绔赤丝蕤,縢绔各如其印质。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决,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凡六十六字。
前书注云:以正月卯日作。
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绀缥,淳黄圭,长丈九尺九寸,五百首。
《汉旧仪》曰: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行玺,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信玺,发兵徵大臣。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天地鬼神。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版,中约署皇帝带绶,黄地六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千里为程。吴书曰:汉室之乱,天子北诣,河上六玺,不自随,掌玺者投井中。孙坚北讨董卓,顿军城南,官署有井,每旦有五色气从井出。坚使人浚,得传国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围四寸,上有纽文,槃五龙,琎七寸,管龙上一角缺。《献帝起居注》曰:时六玺不自随,及还于阁上得。《晋阳秋》曰:冉阁大将军蒋干,以传国玺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献之百僚,皆贺。玺光照洞彻上,蟠螭文隐起。书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秦旧玺也。徐广曰:传国玺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诸侯王赤绶。
徐广曰:太子及诸王,金印,龟纽纁,朱绶。
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荀绰晋百官表注曰皇太子朱绶三百二十首
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皇后亦如之。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前书曰: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高帝相国绿绶。徐广曰:金印,绿綟,绶綟音戾,草名也。以染似绿,又云似紫。紫绶名緺绶,音瓜,其色青紫。綟字亦盭音同也。传写者误作絷,公加殊礼,皆服之。何承天云:緺音娲,青紫色,绶綟紫色也。
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
前书曰:太尉,金印,紫绶。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成帝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将军亦金印。《汉官仪》曰:马防为车骑将军,银印,青绶,在卿上,绝席。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始加金印,次司空。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
一号青緺绶
自青绶以上,縌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
《通俗文》曰:缺环曰鐍。《汉旧仪》曰:其断狱者,印为章也。
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
《汉官》曰:尚书、仆射,铜印,青绶。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淳黄圭,一采,长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绀纶,一采,宛转缪织,长丈二尺。
丁孚《汉仪》载:太仆、大中大夫襄言:乘舆,绶黄,地冒,白羽青绛绿,五采四百,首长二丈三尺。诏所下王绶冒亦五采,上下无差。诸王绶四采,绛地,冒白羽青黄,去绿,二百六十,首长二丈二尺。公主绶如王侯,绛地,绀缥三采,百二十,首长丈八尺。二千石绶羽青,地桃华缥三采,百二十,首长丈八尺。黑绶,羽青地绛,二采,八十,首长一丈七尺。黄绶,一采,八十,首长丈七尺。以为常式。民织绶,不如式,没入官。犯者,为不敬。二千石绶以上,禁民无得织以粉组。皇太后诏:可。王绶如所下:
凡先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为一文,文采淳为一圭。首多者系细,少者系粗,皆广尺六寸。
《东观书》曰: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公侯金印,紫绶。九卿、执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长秋、将作、大匠、度辽诸将军、郡太守、国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中郎将、诸郡都尉、诸国行相、中尉、内史、中护军司直,秩皆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中外官、尚书令、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公、将军、长史,中二千石。丞正平、诸司马中宫、王家仆、雒阳令,秩皆千石。尚书中、谒者、黄门、穴从、四仆射、诸都监、中外诸都官令、都候、司农、部丞、郡国长史、丞、候、司马千人,秩皆六百石。家令、侍仆,秩皆六百石。雒阳市长,秩四百石。王家长,秩皆四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诸署长、楫棹丞,秩三百石。诸秩千石者,其丞尉皆秩四百石。秩六百石者,丞尉秩三百石。四百石
者,其丞尉秩二百石。县国丞尉亦如之。县国三百石,长丞尉亦二百石。明堂灵台丞、诸陵校长,秩二百石。丞尉校长以上,皆铜印,黄绶。县国守宫令相,或千石,或六百石。长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长相皆以铜印,黄绶。而有秩者,侍中、中常侍、光禄大夫,秩皆二千石。大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尚书、谏议大夫、侍御史、博士,皆六百石。议郎中、谒者,秩皆比六百石。小黄门、黄门侍郎、中黄门,秩皆比四百石。郎中,秩皆比三百石。太子舍人,秩二百石。
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
徐广曰:即单衣。
隐领袖缘以绦。剪氂帼,簪珥。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凰凤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帼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
毛诗传曰: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珈,笄饰之最盛者,所以别尊卑。郑元曰:珈之言加也,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古之制所未闻。
贵人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大手结,墨玳瑁,又加簪珥。 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皆有簪珥,衣服同制。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帼,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入庙佐祭者皂绢上下,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缘。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绿袍。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练,采九色,禁丹紫绀。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
《博物记》曰:交州南有虫,长减一寸,形似白英,不知其名。视之无色,在阴地,多缃色,则赤黄之色也。
公、列侯以下皆单绿襈,制文绣为祭服。自皇后以下,皆不得服诸古丽圭襂闺绿加上之服。
司马相如夫人赋曰:重旬始以为襂。注曰:葆下旒也。
建武、永平禁绝之,建初、永元又复中重,于是世莫能有制其裁者,乃遂绝矣。
蔡邕《表志》曰:永平初,诏书下车服制度,中宫、皇太子皇服,重缯厚练浣已,复御率下以俭化起机。诸侯王以下至于士庶,嫁娶被服,各有秩品。当传万世,扬光圣德。臣以为,宜集旧事仪注,本奏,以成志也。
凡冠衣诸服,旒冕、长冠、委貌、皮弁、爵弁、建华、方山、巧士,衣裳文绣,赤舄,服絇履,大佩,皆为祭服,其馀悉为常用朝服。唯长冠,诸王国谒者以为常朝服云。宗庙以下,祠祀皆冠长冠,皂缯袍单衣,绛缘领袖中衣,绛绔袜,五郊各从其色焉。
魏
明帝 年,始定衮衣黼黻之制。按《三国·魏志·明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舆服志》:魏明帝以公卿衮衣黼黻之饰,疑于至尊,多所减损,始制天子服刺绣文,公卿服织成文。
按《文献通考》:魏氏多因汉法其所损益之制无闻
晋
晋初,冠服多因旧制。江左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
按《晋书·舆服志》:周礼,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自后王之制爰及庶人,各有等差。及秦变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元,旧法扫地尽矣。汉承秦弊,西京二百馀年犹未能有所制立。及中兴后,明帝乃始采周官、礼记、尚书及诸儒记说,还备衮冕之服。天子车乘冠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始制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之服,侍祠天地明堂,皆冠冕旒,兼五冕之制,一服而已。天子备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具五采。魏明帝以公卿衮衣黼黻之饰,疑于至尊,多所减损,始制天子服刺绣文,公卿服织成文。及晋受命,遵而无改。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介帻,通天冠,平冕。冕,皂表,朱绿里,广七寸,长二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白玉珠,十有二旒,以朱组为缨,无緌。佩白玉,垂珠黄大旒,绶黄赤缥绀四采。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之象,凡十二章。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绿裨饰其侧。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皮为韨,绛裤袜,赤舄。未加元服者,空顶介帻。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绛缘中衣,绛裤袜,黑舄。其临轩,亦衮冕也。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帻,绛纱袍,皂缘中衣。其拜陵,黑介帻,单衣。其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色,介帻,五色纱袍,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其素服,白幍单衣。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不改。及过江,服章多阙,而冕饰以翡翠珊瑚杂珠。 通天冠,本秦制。高九寸,正竖,顶少斜却,乃直下,铁为卷梁,前有展筒,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舆所常服也。 平冕,王公、卿助祭于郊庙服之。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王公衣山龙以下九章,卿衣华虫以下七章。 远游冠,傅元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筒横于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馀但青丝而已。 缁布冠,蔡邕云即委貌冠也。太古冠布,齐则缁之。缁布冠,始冠之冠也。其制有四形,一似武冠,又一似进贤,其一上方,其下加帻颜;其一刺上而方下。 行乡射礼则公卿委貌冠,以皂绢为之。形如覆杯,与皮弁同制,长七寸,高四寸。衣黑而裳素,其中衣以皂缘领袖。其执事之人皮弁,以鹿皮为之。 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冠两梁。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吏,并冠一梁。汉建初中,太官令冠两梁,亲省御膳为重也。博士两梁,崇儒也。宗室刘氏亦得两梁冠,示加服也。 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笼冠,即古之惠文冠。或曰赵惠文王所造,因以为名。亦云,惠者蟪也,其冠文轻细如蝉翼,故名惠文。或云,齐人见千岁涸泽之神,名曰庆忌,冠大冠,乘小车,好疾驰,因象其冠而服焉。汉幸臣闳孺为侍中,皆服大冠。天子元服亦先加大冠,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通服之。侍中、常侍则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应劭汉官云:说者以为金取刚强,百鍊不耗。蝉居高饮清,口在掖下。貂内劲悍而外柔缛。又以蝉取清高饮露而不食,貂则紫蔚柔润而毛采不彰灼,金则贵其宝莹,于义亦有所取。或以为北土多寒,常以貂皮温额,后世效此,遂以附冠。汉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各附服色所尚也。 高山冠,一名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制似通天。顶直竖,不斜却,无山述展筒。高山者,诗云高山仰止,取其矜庄宾远者也。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所服。胡广曰:高山,齐王冠也。传曰桓公好高冠大带。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谒者近臣。应劬曰:高山,今法冠也,秦行人使官亦服之。而汉官仪云乘舆冠高山之冠,飞翮之缨,然则天子亦有时服焉。傅子曰:魏明帝以其制似通天、远游,故改令卑下。 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胡广曰:春秋左氏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曰南冠而絷者谁也。南冠即楚冠。秦灭楚,以其冠服赐执法臣也。长冠,一名齐冠。高七寸,广三寸,漆纚为之,间如版,以竹为里。汉高祖微时,以竹皮为此冠,其世因谓刘氏冠。后除竹用漆纚。司马彪曰:长冠盖楚制。人间或谓之鹊尾冠,非也。救日蚀则服长冠,而祠宗庙诸祀冠之。此高祖所造,后世以为祭服,尊敬之至也。 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古用杂木珠,原宪所冠华冠是也。又春秋左氏传郑子臧好聚鹬冠,谓建华是也。祀天地、五郊、明堂,舞人服之。汉育命舞乐人所服。 方山冠,其制似进贤。邓展曰: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汉天子、八佾、五行乐人所服,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 巧士冠,前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此冠不常用,汉氏惟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在卤簿中,夹乘舆车前,以备宦者四星。或云,扫除从官所服。 却非冠,高五寸,制似长冠。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 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似进贤。凡当殿门卫士服之。 樊哙冠,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平冕。昔楚汉会于鸿门,项籍图危高祖,樊哙常持铁楯,闻急,乃裂裳苞楯,戴以为冠,排入羽营,因数羽罪,汉王乘间得出。后人壮其意,乃制冠象焉。凡殿门司马卫士服之。 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或曰,楚庄王复雠冠也。 鹖冠,加双鹖尾,竖插两边。鹖,鸟名也,形类鹞而微黑,性果勇,其斗至死乃止。上党贡之,赵武灵王以表显壮士。至秦汉,犹施之武人。 皮弁,以鹿皮浅毛黄白色者为之。礼王皮弁,会五采玉𤪌,象玉邸玉笄,谓之合为弁。其缝中名曰会,以采玉朱为𤪌。𤪌,结也。天子五采,诸侯三采。〈邸,冠下扺也,象骨为之,音帝也。〉天子则缝十二,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孤四,卿大夫三。韦弁,制似皮弁,顶上尖,韎草染之,色如浅绛。 爵弁,一名广冕。高八寸,长二寸,如爵形,前小后大。增其上似爵头色。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也。祀天地、五郊、明堂,翘舞乐人服之。 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官也。童子帻无屋者,示不成人也。又有纳言帻,帻后收又一重,方三寸。又有赤帻,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服。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帻,对朝服,示武威也。 汉仪,立秋日猎,服缃帻。及江左,哀帝从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御读令,改用素白幍。按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幍,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也。徐爰曰:俗说幍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今通以为庆吊服。 巾,以葛为之,形如幍而横著之,古尊卑共服也。故汉末妖贼以黄为巾,世谓黄巾贼。 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古者冠无帻,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缨为帽。自乘舆晏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成帝咸和九年,制听尚书八座承郎、门下三省侍官乘车,白幍低帏,出入掖门。又,二宫直官著乌纱幍。然则往往士人晏居皆著幍矣。时江左时野人已著,士人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后乃高其屋云。 裤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摽,摽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绛摽。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摽,行留文武悉同。其畋猎巡幸,则惟从官戎服带鞶革,文官不下缨,武官服冠。 汉制,一岁五郊,天子与执事者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执事者服常服绛衣以从。魏秘书监秦静曰: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但元冠绛衣而已。魏已来名为五时朝服,又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以下随官受给。百官虽服五时朝服,据今止给四时朝服,阙秋服。三年一易。 诸假印绶而官不给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佩绶。鞶,古制也。汉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 皇太子金玺龟钮,朱黄绶,四采:赤、黄、缥、绀。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帻、翠緌。佩瑜玉,垂组。朱衣绛纱襮,皂缘白纱,其中衣白曲领。带剑,火珠素首。革带,玉钩燮兽头鞶囊。其大小会祠宗庙朔望五日还朝皆朝服,常还上宫则朱服,预上宫正会则于殿下脱剑舄。又有三梁进贤冠。其侍祀则平冕九旒,衮衣九章,白纱绛缘中单,绛缯韠,采画织成衮带,金辟邪首,紫绿二色带,采画广领、曲领各一,赤舄绛袜。若讲,则著介帻单衣;释奠,则远游冠,元朝服,绛缘中单,绛裤袜,元舄。若未加元服,则中舍人执冕从,介一中元元。 诸王金玺龟钮,纁朱绶,四采:朱、黄、缥、绀。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帻,亦有三梁进贤冠。朱衣绛纱襮皂缘,中衣表素。革带,黑舄,佩山元玉,垂组,大带。若加馀官,则服其加官之服也。皇后谒庙,其服绀上皂下,亲蚕则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条。首饰则假髻,步摇,俗谓之珠松是也,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支相缪。八爵九华,熊、兽、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元康六年,诏曰:魏以来皇后蚕服皆以文绣,非古义也。今宜纯服青,以为永制。 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绶,章文曰贵人、夫人、贵嫔之章。佩于阗玉。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
为九嫔,银印青绶,佩采玉。贵人、贵嫔、夫人助蚕,服纯缥为上舆下,皆深衣制。太平髻,七钿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嫔及公主、夫人五钿,世妇三钿。助蚕之义,自古而然矣。 皇太子妃金玺龟钮,纁朱绶,佩瑜玉。 诸王太妃、妃、诸长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绶,佩山元玉。 长公主、公主见会,太平髻,七钿蔽髻。其长公主得有步摇,皆有簪珥,衣服同制。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綵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金辟邪首为带玦。 郡公侯县公侯太夫人、夫人银印青绶,佩水苍玉,其特加乃金紫。 公特进侯卿校世妇、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帼,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簪珥。入庙佐祭者皂绢上下,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缘。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按《职官志》: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绶,著五时服。其相国、丞相,
皆衮冕,绿盭绶,所以殊于常公也。 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馀官,故给吏卒车服。其馀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特进品秩第二,位次诸公,在开府骠骑上,冠进贤两梁冠,黑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无章绶。 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禄赐、班位、冠帻、车服、佩玉,置吏卒羽林及卒,诸所赐给皆与特进同。 光禄大夫假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
光禄大夫与卿同秩中二千石,著进贤两梁冠,黑
介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 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者,著武冠,平上黑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 尚书令,秩千石,假铜印墨绶,冠进贤两梁冠,纳言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
成帝 年,始用白璇为冕旒饰。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顾和传》:和,迁侍中。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有十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若不能用玉,可用白璇。成帝于是始下太常改之。
哀帝 年,定立秋御读令,改用素帻。
按《晋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礼志》:晋哀帝初,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御读令,不应缃帻,求改用素。诏从之。
孝武帝太元十三年,定祀明堂,车服悉遵汉制。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太元十三年正月后辛,祀明堂。车服之仪,率遵汉制。出以法驾,服以衮冕。
宋
宋冠服之制,多仍魏晋之旧。按《宋书·礼志》: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梁数随贵贱,古之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所服。上公、卿初祭于郊庙,皆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王公衣山龙以下,九章也;卿衣华虫以下,七章也。行乡射礼,则公卿委貌冠,以皂绢为之,形如覆杯,与皮弁同制。长七寸,高四寸。衣黑而裳素。其中衣以皂缘领袖;其执事之人皮弁,以鹿皮为之。 武冠,昔惠文冠,本赵服也,一名大冠。凡侍臣则加貂蝉。 法冠,本楚服也。一名柱后,一名獬豸。说者云:獬豸兽知曲直,以角触不正者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法官。谒者高山冠,本齐服。一名侧注冠。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谒者。魏明帝以其形似通天、远游,乃毁变之。 樊哙冠,广九寸,制似平冕,殿门卫士服之。汉将樊哙常持铁盾。鸿门之会,项羽欲害汉王,乃裂裳以苞盾,戴入见羽。汉承秦制,冠有十三种。魏、晋以来,不尽施用。今志其施用者也。 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始时各随所宜,后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又有纳言帻,后收,又一重,方三寸。又有赤帻,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服。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赤帻,对朝服,示威武也。宋乘舆鼓吹,黑帻武冠。 汉制,祀事五郊,天子与执事所服各如方色;百官不执事者,自服常服以从。常服,绛衣也。 凡兵事,总谓之戎。《尚书》云:一戎衣而天下定。《周礼》:革路以即戎。又曰:兵事韦弁服。以𩎟韦为弁,又以为衣裳。《春秋左传》:戎服将事。又云:晋郤至衣𩎟韦之跗。注,先儒云:韎,绛色。今时伍伯衣。说者云,五霸兵战,犹有绶绂、冠缨。近代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褾。褾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革。中官紫褾。外官绛褾。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褾。行留文武悉同。其畋猎巡幸,则唯从官戎服,带鞶革;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宋文帝元嘉中,巡幸蒐狩皆如之;救宫庙水火,亦如之。 汉制,太后入庙祭神服,绀上皂下;亲蚕,青上缥下,皆深衣。深衣,即单衣也。首饰剪氂帼。 汉制,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亲蚕,青上缥下。首饰,假髻,步摇,八雀,九华,加以翡翠。晋《先蚕仪注》,皇后十二钿,步摇,大手髻,衣纯青之衣,带绶佩。今皇后谒庙服褂襡大衣,谓之袆衣。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钿蔽髻。九嫔及公夫人五钿。世妇三钿。公主会见,大手髻。其长公主得有步摇。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为绲带,各如其绶色。公特进列侯夫人、卿校世妇、二千石命妇年长者,绀缯。佐祭则皂绢上下;助蚕则青绢上下。自皇后至二千石命妇,皆以蚕衣为朝服。 刘向曰:古者天子至于士,王后至于命妇,必佩玉,尊卑各有其制。《礼记》曰:天子佩白玉而元组绶,公侯山元玉而朱组绶,卿大夫水苍玉而缁组绶,士佩瓀玫而缊组绶。缊,赤黄色。绶者,所贯佩相承受也。上下施韨如蔽膝,贵贱亦各有殊。五霸之后,战兵不息,佩非兵器,韨非战仪,于是解去佩韨,留其系襚而已。秦乃以采组连结于襚,转相结受,谓之绶。汉承用之。至明帝始复制佩,而汉末又亡绝。魏侍中王粲识其形,乃复造焉。今之佩,粲所制也。皇后至命妇所佩,古制不存,今与外同制,秦组绶,仍又施之。 皇太子,金玺,龟纽,纁朱绶,四采,赤、黄、缥、绀。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亦有三梁进贤冠,佩瑜玉。 诸王,金玺,龟纽,纁朱绶,四采,赤、黄、缥、绀。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亦有三梁进贤冠,佩山元玉。郡公,金章,元朱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佩山元玉。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司徒、司空,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佩山元玉。国相则绿綟绶,三采,绿、紫、绀。綟,草名也,其色绿。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凡将军位从公者,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山元玉。郡侯,金章,青朱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佩水苍玉。
骠骑、车骑将军,凡诸将军加大者,征、镇、安、平、中军、
镇军、抚军、前、左、右、后将军、征虏、冠军、辅国、龙骧将军,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贵嫔、夫人、贵人,金章,文曰贵嫔、夫人、贵人之章。紫绶,佩于阗玉。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银
印,文曰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之印。青绶。佩五采琼玉。 皇太子妃,金玺,龟纽,纁朱绶。佩瑜玉。 诸王太妃、诸长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绶,佩山元玉。 诸王太子,金印,紫绶。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山元玉。 郡公侯大夫人,银印,青绶,佩水苍玉。 郡公侯太子,银印,青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侍中、散骑常侍及中常侍,给五时朝服,武冠。貂蝉,侍中左,右常侍,皆佩水苍玉。 尚书令、仆射,铜印,墨绶。给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尚书,给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中书监令、秘书监,铜印,墨綟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光禄大夫、卿、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银章,青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卫尉,则武冠。卫尉,江左不置。宋孝武孝建初始置,不检晋服制,止以九卿皆文冠及进贤两梁冠,非旧也。 司隶校尉、武尉、左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建武、振武、奋武、扬武、广武、左右积弩、彊弩诸将军、监军,银章,青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领军、护军、城门五营校尉、东南西北中郎将,银印,青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县、乡、亭侯,金印,紫绶。朝服,进贤三梁冠。 鹰扬、折冲、轻车、扬烈、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淩江诸将军,银章,青绶。给五时朝服,武冠。 奋武护军、安夷抚军、护军、军州郡国都尉、奉车、驸马、骑都尉、诸护军将兵助郡都尉、水衡、典虞、牧官、典牧都尉、度支中郎将、校尉、都尉、司监都尉、材官校尉、王国中尉、宜和伊吾都尉、监淮南津都尉,银印,青绶。五时朝服,武冠。 州刺史,铜印,墨绶。给绛朝服,进贤两梁冠。 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铜印,墨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谒者仆射,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高山冠,佩水苍玉。 诸军司马,银章,青绶。朝服,武冠。 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太子中庶子、庶子,给五时朝服,武冠。 中书侍郎,给五时朝服,进贤一梁冠。 穴从仆射、太子卫率,铜印,墨绶。给五时朝服,武冠。 虎贲中郎将、羽林监,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其在陛列及备卤簿,鹖尾,绛纱縠单衣。复著鹖尾。 北军中候、殿中监,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 护匈奴中郎将、护羌夷戎蛮越乌丸西域戊己校尉,铜印,青绶。朝服,武冠。郡国太守、相、内史,银章,青绶。朝服,进贤两梁冠。江左止单衣帻。其加中二千石者,依卿、尹。 牙门将,银章,青绶。朝服,武冠。 骑都督、守,银印,青绶。朝服,武冠。尚书左右丞、秘书丞,铜印,黄绶。朝服,进贤一梁冠。尚书秘书郎、太子中舍人、洗马、舍人,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沙治书侍御史,银印,墨绶。朝服,法冠。 侍御史,朝服,法冠。 关内侯,金印,紫绶。朝服,进贤两梁冠。
诸博士,给皂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公府
长史、诸卿尹丞、诸县署令秩千石者,铜印,墨绶。朝服,进贤两梁冠。江左公府长史无朝服,县令止单衣帻。
诸军长史、诸卿尹丞、狱丞、太子保傅詹事丞、郡国
太守相内史、丞、长史、诸县署令长相、关谷长、王公侯诸署令、长、司理、治书、公主家仆,铜印,墨绶。朝服,进贤一梁冠。江左太子保傅卿尹詹事丞,皂朝服。郡丞、县令长,止单衣帻。 公车司马、太史、太医、太官、御府、内省令、太子诸署令、仆、门大夫、陵令,铜印,墨绶。朝服,进贤一梁冠。太子率更、家令、仆,铜印,墨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 黄门诸署令、仆、长,铜印,墨绶。四时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门穴从仆射监、太子寺人监,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 公府司马、诸军城门五营校尉司马、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戊己校尉长史、司马,铜印,墨绶。朝服,武冠。江左公府司马无朝服,馀止单衣帻。 廷尉正、监、平,铜印,墨绶。给皂零辟朝服,法冠。 王郡公侯郎中令、大农,铜印,青绶。朝服,进贤两梁冠。 北军中候丞,铜印,黄绶。朝服,进贤一梁冠。 太子常从虎贲督督、校督、司马虎贲督,铜印,墨绶。朝服,武冠。 殿中将军,银章,青绶。四时朝服,武冠。宋末不复给章绶。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材官、州郡国都尉、司马,铜印,墨绶。朝服,武冠。 诸谒者,朝服,高山冠。 门下中书通事舍人令史、门下主事令史,给四时朝服,武冠。 尚书典事、都水使者参事、散骑集书中书尚书令史、门下散骑中书尚书令史、录尚书中书监令仆省事史、秘书著作治书、主书、主玺、主谱令史、兰台殿中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令史、书令史,朝服,进贤一梁冠。江左凡令史无朝服。 节骑郎,朝服,武冠。其在陛列及备卤簿,著鹖尾、绛纱縠单衣。 殿中中郎将校尉、都尉、黄门中郎将校尉、殿中太医校尉、都尉,银印,青绶。四时朝服,武冠。 关外侯,银印,青绶。朝服,进贤两梁冠。 左右都候、阊阖司马、城门候,铜印,墨绶朝服,武冠。 王郡公侯中尉,铜印,墨绶。朝服,武冠。 部曲督护、司马史、部曲将,铜印。朝服,武冠。司马史,假墨绶。 大中中散谏议大夫、议郎、郎中、舍人,朝服,进贤一梁冠。秩一千石者,两梁。城门令史,朝服,武冠。江左凡令史无朝服。 诸门仆射佐史、东宫门吏,皂零辟朝服。仆射东宫门吏,却非冠。佐史,进贤冠。 宫内游徼、亭长,皂零辟朝服,武冠。
太医校尉、都尉、总章协律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
青绶。朝服,武冠。 小黄门,给四时朝服,武冠。 黄门谒者,给四时朝服,进贤一梁冠。朝贺通谒时,著高山冠。 黄门诸署史,给四时朝服,武冠。 中黄门黄门诸署从官寺人,给四时科单衣,武冠。 殿中司马、及守陵者、殿中太医司马,铜印,墨绶。给四时朝服,武冠。
太医司马,铜印。朝服,武冠。 总章监鼓吹监司律
司马,铜印,墨绶。朝服。鼓吹监总章协律司马,武冠。总章监司律司马,进贤一梁冠。 诸县署丞、太子诸署丞、王公侯诸署及公主家丞,铜印,黄绶。朝服,进贤一梁冠。 太医丞,铜印。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门诸署丞,铜印,黄绶。给四时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门称长、园监,铜印,黄绶。给四时朝服,武冠。 诸县尉、关谷塞护道尉,铜印,黄绶。朝服,武冠。江左止单衣帻。 洛阳卿有秩十,铜印,青绶。朝服,进贤一梁冠。 宣威将军以下至裨将军,铜印。朝服,武冠。其以此官为刺史、郡守、若万人司马虎贲督以上、及司马史者,皆假青绶。
平虏武猛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朝服,武冠。其以此
官为千人司马虎贲督以上、及司马史者,皆假青绶。
别部司马、军假司马,银印。朝服,武冠。 图像都匠
行水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青绶。朝服,武冠。若非以工伎巧能特加此官者,羽林长郎,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朝服,武冠。其长郎壮士,武弁冠。在陛列及卤簿,服绛縠单衣。 陛下甲仆射主事吏将骑、廷上五牛旗假使虎贲,在陛列及备卤簿,服锦文衣,武冠,鹖尾。陛长,假铜印,墨绶,旄头。 羽林在陛列及备卤簿,服绛科单衣,上著韦画要襦,假旄头。 举辇迹禽前驱田基彊弩司马、守陵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守陵虎贲,给绛科单衣,武冠。 殿中穴从虎贲、殿中虎贲、及守陵者持钑戟冗从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下印者,假青绶。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绛科单衣,武冠。 持椎斧武骑虎贲、五骑传诏虎贲、殿中羽林及守陵者太官尚食虎贲、称饭宰人、诸宫尚食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给绛褠,武冠。其在陛列及备卤簿,五骑虎贲,服锦文衣,鹖尾。宰人服离支衣。 黄门鼓吹、及钉官仆射、黄门鼓吹史主事、诸官鼓吹、尚书廊下都坐门下守閤、殿中威仪驺、虎贲常直殿黄云龙门者、门下左右部虎贲羽林驺、给传事者诸导驺、门下中书守閤,给绛褠,武冠。南书门下虎贲羽林驺、兰台五曹节藏射廊下守閤、威仪、发符驺、都水使者黄沙廊下守閤、谒者、录事、威仪驺、河堤谒者驺、诸官谒者驺,绛褠,武冠。给其衣服,自如故事。大谁士皂科单衣,樊哙冠。卫士墨布褠,却敌冠。凡此前众职,江左多不备,又多阙朝服。诸应给朝服佩玉,而不在京都者,朝服;非护乌丸羌夷戎蛮诸校尉以上及刺史、西域戊己校尉,皆不给佩玉。其来朝会,权时假给,会罢输还。凡应朝服者,而官不给,听自具之。诸假印绶而官不给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佩绶。 朝服一具,冠帻各一,绛绯袍、皂缘中单衣领袖各一领,革带袷裤各一,舄、袜各一量,簪导饷自副。四时朝服者,加绛绢黄绯青绯皂绯袍单衣各一领;五时朝服者,加给白绢袍单衣一领。 诸受朝服,单衣七丈二尺,科单衣及褠五丈二尺,中衣绢五丈,缘皂一丈八尺,领袖练一疋一尺,绢七尺五寸。给裤练一丈四尺,缣二丈。袜布三尺。单衣及褠袷带,缣各一段,长七尺。江左止给绢各有差。宋元嘉末,断不复给,至今。山鹿、豽、柱豽白豽、施毛狐白领、黄豹、斑白鼲子、渠搜裘、步摇、八钿、蔽结、多服蝉、明中、欋白,又诸织成衣帽、锦帐、纯金银器、云母从广一寸以上物者,皆为禁物。诸在官品令第二品以上,其非禁物,皆得服之。第三品以下,加不得服三钿以上、蔽结、爵又、假真珠翡翠校饰缨佩、杂采衣、杯文绮、齐绣黼、离、褂袍。第六品以下,加不得服金钿、绫、锦、锦绣、七缘绮、貂豽裘、金叉镮铒、及以金校饰器物、张绛帐。第八品以下,加不得服罗、纨、绮、縠,杂色真文。骑士卒百工人,加不得服大绛紫襈、假结、真珠珰珥、犀、玳瑁、越叠、以银饰器物、张帐、乘犊车,履色无过绿、青、白。奴婢衣食客,加不得服白帻、茜、绛、金黄银叉、镮、铃、、铒,履色无过纯青。诸去官及薨卒不禄物故,家人所服,皆得从故官之例。诸王皆不得私作禁物,及罽碧校鞍,珠玉金银错刻镂彫饰无用之物。
文帝元嘉六年,议改素帻,不果。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汉仪》,立秋日猎服缃帻。晋哀帝初,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御读令,不应缃帻,求改用素。诏从之。宋文帝元嘉六年,奉朝请徐道娱表:不应素帻。诏门下详议,常执宜如旧,遂不改。
明帝泰始四年,诏定冠服。
按《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泰始四年八月甲寅,诏曰:车服之饰,象数是遵。故盛皇留范,列圣垂制。朕近改定五辂,酌古代今,修成六服,沿时变礼。所施之事,各有条叙;便可付外,载之典章。朕以大冕纯玉缫,元衣黄裳,乘玉辂,郊祀天,宗祀明堂。又以法冕五綵缫,元衣绛裳,乘金辂,祀太庙,元正大会诸侯。又以饰冠冕四綵缫,紫衣红裳,乘象辂,小会宴飨,饯送诸侯,临轩会王公。又以肃冕三綵缫,朱衣裳,乘革辂,征伐不宾,讲武校猎。又以宏冕二綵缯,青衣裳,乘木辂,耕稼,飨国子。又以通天冠,朱纱袍,为听政之服。泰始六年,定皇太子元正朝贺,服衮冕九章。
按《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泰始六年正月戊辰,有司奏:被敕皇太子元正朝贺,合著衮冕九章衣不。仪曹郎丘仲起议:按《周礼》,公自衮冕以下。郑注:衮冕以至卿大夫之元冕,皆其朝聘天子之服也。伏寻古之上公,尚得服衮以朝。皇太子以储副之尊,率土瞻仰。愚谓宜式遵盛典,服衮冕九旒以朝贺。兼左丞陆澄议:服冕以朝,实著经典。秦除六冕之制,至汉明帝始与诸儒还备古章。自魏、晋以来,宗庙行礼之外,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每加侍官。今皇太子承乾作副,礼绝群后,宜遵圣王之盛典,革近代之陋制。臣等参议,依礼,皇太子元正朝贺,应服衮冕九章衣。以仲起议为允。撰载仪注。诏可。
后废帝元徽四年,议冠服之制。
按《宋书·后废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元徽四年,司徒右长史王俭议公府长史应服朝服,曰:《春秋国语》云:貌者情之华,服者心之文。岩廊盛礼,衣冠为大。是故军国异容,内外殊序。而自顷承用,每有乖违。府职掌人,教四方是则。臣居毗佐,志在当官,永言先典,载怀夕惕。按晋令,公府长史,官品第六,铜印,墨绶,朝服,进贤两梁冠。掾、属,官品第七,朝服,进贤一梁冠。晋官表注,亦与《令》同。而今长史、掾、属,但著朱服而已,此则公违明文,积习成谬。谓宜依旧制,长史两梁冠,掾、属一梁冠,并同备朝服。中单韦舄,率由旧章。若所上蒙允,并请班司徒二府及诸仪同三府,通为永准。又寻旧事,司徒公府领步兵者,职僚悉同降朝不领兵者。主簿祭酒,中单韦舄并备,令史以下,唯著元衣。今府既开公,谨遵此制。其或有署台位者,元服为宜。按《令》称诸有兼官,皆从重官之例。寻内官为重,其署台位者,悉宜著位之服,不在元服之例。若署诸卿寺位兼府职者,虽三品,而卿寺为卑,则宜依公府元衣之制。服章事重,礼仪所先,请台详服。议曹郎中沈俣之议曰:制圭象德,损朁因时;裁服象功,施用随代。车旗变于商、周,冠佩革于秦、汉,岂必殊代袭容,改尚沿物哉。夫边貂假幸侍之首,贱帻登尊极之颜,一适时用,便隆后制。况朱裳以朝,缅倾百祀,韦舄不加,浩然惟旧。服为定章,事成永则。其俭之所秉,会非古训。青素相因,代有损益,何事弃盛宋之兴法,追往晋之颓典。变改空烦,谓不宜革。俭又上议曰:自顷服章多阙,有违前准。近议依令文,被报不宜改革,又称左丞刘议,按令文,凡有朝服,今多阙亡。然则文存服损,非唯铉佐,用舍既久,即为旧章。如下旨,伏寻皇宋受终,每因晋旧制,律令条章,同规在昔。若事有宜,必合惩改,则当上关诏书,下由朝议,县诸日月,垂则后昆。岂得因外府之乖谬,以为盛宋之兴典;用晋氏之律令,而谓其仪为颓法哉。顺违从失,非所望于高议;申明旧典,何改革之可论。又左丞引令史之阙服,以为铉佐之明比。夫名位不同,礼数异等,令史从省,或有权宜;达官简略,为失弥重。又主簿、祭酒,备服于王庭,长史、掾、属,朱衣以就列。于是伦比,自成矛盾。此而可忍,孰不可安。将引令以遵旧,台据失以为例,研详符旨,良所未譬。当官而行,何彊之有,制令昭然,守以无贰。俣之又议:云火从物,沿损异仪,帝乐五殊,王礼三变,岂独大宋造命,必咸仍于晋旧哉。夫宗社疑文,庭庙阙典,或上降制书,下协朝议,何乃铉府佐属裳黻,稍改白虎之诏,断宣室之畴咨乎。又许令史之从省,咎达官之简略。律苟可遵,固无辨于贵贱;规若必等,亦何关于权宜。一用一舍,弥增其滞。且佐非韦舄之职,吏本朝服之官,凡在班列,罔不如一,此盖前令违而遂改,今制允而长用也。爵异服殊,宁会矛盾之譬;讨论疑制,焉取彊弱之辨。府执既革之馀文,台据永行之成典,良有期于无固,非所望于行迷。参详并同俭,议遂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