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三百四卷目录
幸学部汇考二
明〈太祖洪武二则 成祖永乐一则 英宗正统一则 代宗景泰一则 宪宗成化一则 孝宗弘治一则 武宗正德一则 世宗嘉靖二则 穆宗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二则 熹宗天启一则 悯帝崇祯一则〉
皇清〈顺治二则 康熙二则 阙里讲仪附〉
幸学部艺文一
辟雍赋 后汉李尤
驾幸太学赋 唐朱休
辟雍颂 吕温
贺驾幸太学表 宋苏轼
侍读学士等请宫中视学表 晏殊
幸学部艺文二〈诗〉
驾幸太学 宋秦观
驾幸太学恭述 明王稚登
圣驾视学有述 李东阳
幸学部纪事
幸学部杂录
经筵部汇考
汉〈宣帝甘露一则〉
后汉〈章帝建初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宋〈太祖建隆一则 开宝一则 仁宗景祐二则 庆历一则 皇祐一则 神宗元丰一则 哲宗元祐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一则 孝宗隆兴一则〉
元〈总一则〉
明〈英宗正统一则 天顺一则 孝宗弘治一则 世宗嘉靖二则 穆宗隆庆二则 神宗万历一则〉
皇清〈顺治二则 康熙二则 日讲仪附〉
经筵部艺文一
论经筵事 朱程颢
乞不以假故逐日进讲劄子 朱熹
奎章阁记 元虞集
经筵赋 明于慎行
经筵部艺文二〈诗〉
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宋吴冲卿
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王安石
御经筵讲大学衍义有感赋此 明世宗
奉命充经筵讲官 黄佐
经筵正讲 杨慎
八月二日经筵纪事 前人
经筵部纪事
经筵部杂录
明〈太祖洪武二则 成祖永乐一则 英宗正统一则 代宗景泰一则 宪宗成化一则 孝宗弘治一则 武宗正德一则 世宗嘉靖二则 穆宗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二则 熹宗天启一则 悯帝崇祯一则〉
皇清〈顺治二则 康熙二则 阙里讲仪附〉
幸学部艺文一
辟雍赋 后汉李尤
驾幸太学赋 唐朱休
辟雍颂 吕温
贺驾幸太学表 宋苏轼
侍读学士等请宫中视学表 晏殊
幸学部艺文二〈诗〉
驾幸太学 宋秦观
驾幸太学恭述 明王稚登
圣驾视学有述 李东阳
幸学部纪事
幸学部杂录
经筵部汇考
汉〈宣帝甘露一则〉
后汉〈章帝建初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宋〈太祖建隆一则 开宝一则 仁宗景祐二则 庆历一则 皇祐一则 神宗元丰一则 哲宗元祐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一则 孝宗隆兴一则〉
元〈总一则〉
明〈英宗正统一则 天顺一则 孝宗弘治一则 世宗嘉靖二则 穆宗隆庆二则 神宗万历一则〉
皇清〈顺治二则 康熙二则 日讲仪附〉
经筵部艺文一
论经筵事 朱程颢
乞不以假故逐日进讲劄子 朱熹
奎章阁记 元虞集
经筵赋 明于慎行
经筵部艺文二〈诗〉
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宋吴冲卿
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王安石
御经筵讲大学衍义有感赋此 明世宗
奉命充经筵讲官 黄佐
经筵正讲 杨慎
八月二日经筵纪事 前人
经筵部纪事
经筵部杂录
礼仪典第三百四卷
幸学部汇考二
明太祖洪武元年,驾幸太学,行释奠礼。按《阙里志》云云。
洪武十五年,定视学仪。十二月,幸学。
按《明会典》:礼学洪武十五年,定前期一日,有司洒扫殿堂,设御幄于大成门东上,南向,设御座于彝伦堂。至日,学官率诸生迎驾于成贤街左。驾至学官及诸生俯伏叩头兴驾入棂星门止于大成门外上入御幄,礼官入奏请具皮弁服,次请行礼。导引官导上出御幄,就御位,百官各就位。导引官导上诣盥洗位,搢圭,盥,悦,出圭,诣酒尊所,酌酒,诣先师神位前,再拜。百官皆再拜。搢圭执事官跪进爵上献爵,执事官奠于神位前出圭再拜,百官皆再拜。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如常仪。导引官导上入御幄,易常服。升舆,诣学学官率诸生行礼五拜叩头,东西序立于堂下。三品以上及侍从官,以次入堂,东西序立。赞进讲,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四人以次升堂由西门入,至堂中。赞举经案于御前,礼部官奏,请授经于讲官。祭酒跪受。赐讲官坐。乃以经置讲案,叩头,就西南隅设几榻坐讲。赐大臣翰林儒臣坐,皆叩头,序坐于东西,诸生圜立以听。讲毕,祭酒叩头,退就本位。司业、博士、助教,各以次进讲毕。出堂门,复位。赞唱有制,学官诸生列班,俱北面跪,听宣谕,五拜叩头。礼毕,学官率诸生出成贤街,跪俟驾还。明日,祭酒率学官上表谢恩。
按《续文献通考》: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幸学。先是,五月丁巳,上谓礼部尚书刘仲质曰:国学新成,朕将释菜。令诸儒议礼。议者曰:孔子,虽圣,人臣也。礼宜一奠而再拜。朕以为孔子明道德,以教后世,岂可以职位论哉。昔周太祖入孔子祠,将拜,左右曰:孔子,陪臣,不宜拜。周太祖曰: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拜乎。遂再拜。朕深嘉其明断,不惑于左右之言。今朕有天下,敬百神,于先师之礼,宜加尊重。仲质乃与儒臣定议,上服皮弁服,执圭,诣先师,再拜,献爵后,又再拜。退,易服,诣彝伦堂,祭酒、司业、博士、助教,进讲,赐坐。侍臣以次坐于东西。讲毕,宣谕学官、诸生而还。明日,祭酒率学官上表谢恩。上从之。己未,遣官祭先师孔子,以太牢礼。毕,祭酒吴颙等升堂,诸生受业。乙丑,上遂幸国子监,谒先师孔子,释菜。礼成,退御讲筵,祭酒吴颙等以次讲毕。上谓之曰:中正之道,无踰于儒。上古圣人,不以儒名,而德行实儒。后世儒之名立,虽有儒名,或无其实。孔子生于周末,身儒道,行儒行,立儒教,率天下。后世之人,皆欲其中正。惜乎鲁国君臣,无能用之者。当时独公父文伯之母,知其贤,责其子之不能从。则一国君臣,可愧矣。卿等为师表,正当以孔子之道,为教,使诸生咸趋乎正,则朝廷得人矣。复命取《尚书》、《大禹》、《皋陶谟》、《洪范》,亲为讲说,反覆开谕。群臣闻者,莫不悚悦。遂赐宴,竟日而还。丙寅,祭酒吴颙率博士龚敩,上表谢。各赐罗衣二袭。官民生许恒等四百三十人,各赐春夏布衣。
成祖永乐四年,幸学,礼部进视学仪注。
按《续文献通考》:永乐四年三月辛卯朔,幸学。先是,敕谕礼部曰:朕惟孔子,帝王之师。帝王为生民之主,孔子立生民之道。三纲五常之理,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孔子明之,以教万世。天下不可一日无生民,生民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朕皇考太祖神圣文武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膺君师亿兆之任,正中夏文明之统,复衣冠礼乐之旧。渡江之初,首建学校,祀孔子,御经筵,讲书。守帝王之心法,继圣贤之道学。集其大成,以臻至治。朕承鸿业,惟皇考之成宪是尊。今春时和,躬诣太学,如皇考故事,称朕崇儒重道,治安天下之意。布告群臣,咸使闻之。尔礼部择日举行,其合行礼仪,礼部详议以闻。故敕礼部尚书郑赐言:宋制,谒孔子服靴袍,再拜。上曰:见先师礼,不可简。必服皮弁,行四拜礼。于是进视学仪注,即洪武中所定也。是日,上亲行释菜礼,命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翰林院学士解缙、祭酒胡俨,分献十哲两庑。毕,上御彝伦堂,命坐讲。祭酒胡俨讲《尚书·尧典》,司业张智讲《易·泰卦》,大臣及翰林院词官皆赐坐。讲毕,宣谕曰:六经,圣人之道,弥纶天地,昭揭日月,垂宪万世,率由彝训,与卿等皆勉之。遂命光禄寺赐百官茶。次日早,祭酒胡俨等上表及笺,称谢。赐祭酒以下宴于奉天门,监生宴于丹墀,仍赐俨及司业张智纻丝罗衣,人二袭。学官王峻用等三十五人纻丝衣,人一袭。监生朱琎等三千七十四,人钞各五锭。时礼部会试举人,中式者,琎第一,故琎为诸生班首云。壬辰,命工部修太祖高皇帝诏书碑亭,礼部奏,立视学之碑,上亲为制文。
英宗正统九年,敕幸太学。
按《续文献通考》:正统九年春二月十五日,敕礼部曰:国家建学,丕隆文教,以图化理。今太学新成,朕将祗谒先师孔子,劝励师生。尔礼部其择日,具礼仪以闻。
代宗景泰二年,敕幸太学。
按《续文献通考》:景泰二年春二月初三日,幸学。前期月日,敕礼部:朕惟帝王之道,莫先于宗孔子。朕将祗谒庙庭,躬修祀礼,退临太学,劝励师生,以丕隆文教于天下。尔礼部其择日,具仪注以闻。本年正月初八日,礼部择日,具仪注,题奏:奉圣旨,是。讲官并学官添与纱帽带,监生每人添与绢一疋,著陈懋、于谦、王直、陈循、高谷、江渊、商辂、刘铉分献。于是钦天监选择景泰二年二月初三日辛未,宜用卯时吉,馀同前。是日,祭酒萧镃讲《书经·皋陶篇·天聪明》一章。司业赵琬讲《周易·泰卦·象辞》。
宪宗成化元年,续定幸学仪,遂幸太学。
按《明会典》:成化元年,续定前期一日,太常寺备祭仪:设大成乐器于殿上,列乐舞生于阶下之东西。国子监洒扫殿室内外。锦衣卫设御幄于大成门之东上南向,设御座于彝伦堂正中。鸿胪寺设经案于堂内之左,设讲案于堂内之西南。至日,置经于经案。锦衣卫设卤簿驾,教坊司设大乐,俱于午门外。是日,百官免朝,先诣国子监门外,迎驾,分献。陪祀官先诣国子监,具祭服,伺候行礼。驾从东长安门出,卤簿大乐以次前导,乐设而不作。太常寺先陈设祭仪,于各神位前,设酒尊爵如常仪。执事设上拜位于先师神位前正中。是日,学官率诸生迎上至大成门外,入御幄。礼官入奏:请具服。上具皮弁服讫,奏:请行礼。导引官导上出御幄中道,诣大成殿陛上。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执事官各先斟酒于爵,候导上至拜位。赞:就位。百官亦各就拜位。四配、十哲分献官,各诣殿东西阶下两庑。分献官各诣庑前,俱北向立。赞:迎神。乐作,乐止。奏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通赞百官行礼同。奏:搢圭。上搢圭。执事官跪进爵,乐作。上受爵,献毕,复授执事官,奠于神位前,乐止。奏:出圭。上出圭。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官,以次诣神位前,奠爵。讫,仍以次出殿门外,东西向立。典仪唱:送神。乐作,乐止。奏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通赞陪祀官行礼同。导引官导上由中道出,分献官以次退。上入御幄,易常服。讫,礼官入奏:请幸彝伦堂。上升舆,礼官前导,由棂星门出,从太学门入,诸生先分列于堂下东西,学官列于诸生前。驾至,学官诸生跪,伺驾过,然后起,仍前序立。百官分列堂外,稍上,左右侍立。上至彝伦堂,升御座。赞:学官、诸生行五拜叩头礼。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学士升堂,执事官各以次序立。赞:进讲。祭酒司业以次升堂,由东西小门入,至堂中。执事官举案于御前,礼官奏:请授经于讲官。祭酒跪受经。受毕,上赐讲官坐,祭酒乃以经置讲案,叩头,就西南几榻坐,讲。上赐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学士坐,皆叩头,序坐于东西。诸生圜立于外以听。祭酒讲毕,叩头,退,就本位。司业进讲如仪。毕,出堂门,复位。赞:有制。学官诸生列班,俱北面跪,听宣谕。毕,赞:行五拜叩头礼。毕,学官、诸生以次退,先从东西小门出,列于成贤街之右,伺候。尚膳监进茶御前,上命光禄寺赐各官茶毕,各官退,列于堂门外,叩头,东西序立。上起,升舆,由太学门出,升辇卤簿大乐前导,乐作。驾出太学门,学官、诸生伺驾至,跪,叩头,退。百官常服,先诣午门外伺候。驾还,卤簿大乐,止于午门外。上御奉天门,鸣鞭。百官常服,行庆贺礼。鸿胪寺致词云:恭惟皇上,敬礼先师,亲临太学,增光前烈,丕阐鸿猷。臣等欣逢盛事,礼当庆贺,行礼。毕,鸣鞭。驾兴,还宫。百官退。明日,国子监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上具皮弁服,御奉天殿,锦衣卫设丹陛驾,百官朝服侍班行礼毕,上易服,御奉天门,礼部引奏,赐祭酒、司业、乐官及三氏子孙衣服,诸生钞锭。毕,驾还。是日,上御奉天门,赐宴。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翰林院学士及祭酒、司业、学官、三氏子孙与宴。又明日,祭酒、司业率学官、诸生谢恩。上赐敕勉励师生,祭酒捧出,师生迎导至太学,开读,行礼,如常仪。再明日,祭酒、司业率学官诸生复谢恩。〈又〉是年,驾幸太学。后三日,赐袭封衍圣公大红织金麒麟纻丝衣一套,犀带一条,纱帽一顶。颜、孟二博士青织金云鹭纻丝衣一套,玳瑁带一条,纱帽一顶。三氏族人,俱素纻丝衣一套。讲官、祭酒、司业各照官品大红织金纻丝衣一套,罗衣一套。监丞以下,各青织金纻丝衣一套。监生钞各五锭,吏典二锭。后俱如例。
孝宗弘治元年,更定幸学仪注。
按《明会典》:弘治元年,定先期致斋一日,奠加币,牲用太牢,改分献官为分奠官。拜位列于陪祭官之前,乐仍设而不作。馀如成化仪。
按《续文献通考》:孝宗弘治元年,幸学仪注:先是,吏部尚书王恕奏议释奠仪注,礼部尚书周洪谟等具题,奉旨,是,尊先师,当以礼。既成化初年,有所举,只孔子前加币用太牢,改分献为分奠。其馀仪物,俱照永乐年例行。钦天监选择弘治元年三月初三日丁卯巳时,吉。是岁,始用币加太牢。
按《阙里志》:弘治元年三月,礼部题为礼仪事仪,制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礼科抄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题,近该礼部仪制清吏司手本,内开皇上于今年三月初三日,幸太学,释奠先师孔子。以臣为分献东哲官,荣幸莫大焉。窃观仪注内一段,开称导引官导上诣大成殿陛上,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执事官各先斟酒于爵,候导上至拜位,赞:就位。百官亦各就拜位。四配、十哲分献官,各诣殿陛东西阶下两庑,分献官各诣庑前,俱北向立。赞:迎神。乐作,乐止。赞: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通赞陪祀官行礼同。赞:搢圭。上搢圭,执事官跪进爵,乐作。上受爵,献毕,复授执事官,爵奠于神位前,乐止。赞:出圭。上出圭,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官,以次诣神位前,奠爵讫,仍以次出殿门外东西向立。典仪唱:送神。乐作,乐止。赞:上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通赞陪祭官行礼同。导引官导上由中道出,分献官以次退。若依此仪注,则分献官始终不拜矣。圣上、拜陪祭官俱拜,独分献官始终不拜,恐非礼也。臣愚以为,分献官拜位,当在殿陛之下,列于陪祭官之前。赞:迎神。上在殿陛上拜,分献官、陪祭官俱在殿陛下拜。上献爵毕,分献官以次诣神位前,奠爵讫,复退于殿陛下,原拜位,立定。赞:送神。上拜,分献官、陪祭官俱拜,似为近礼。臣读《礼记·文王世子篇》,有曰: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此言春官之释奠,主于行礼,非报功也。故无币。又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此言立学事重,故释奠必以币。今皇上嗣登大宝,初幸太学,即所谓始立学也。臣愚以为释奠当用币,爵亦当三献。今仪注内无献币之礼,是行春官释奠之礼,非始立学释奠之礼也。似为未安。或以为旧仪注如此。臣以为,旧仪注是当从之,或有差误,亦当更之,以求合乎宜,似不可以讹承讹也。如蒙乞下臣言于礼官,会同翰林院议之,然后行事。则圣明幸学释奠之礼,庶几合乎宜而可传之于后矣。臣向奉圣旨事,有当言的,尽心来说。钦此。臣偶有所见,不敢不言。言之当与不当,不遑计也。具题,奉圣旨:礼部看了来说。钦此。该礼部等衙门、太子少保尚书等官、臣周洪谟等,谨题为礼仪事,礼科抄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奏,臣昨见礼部行来皇上幸太学仪注,内开释奠先师孔子迎神,皇上两拜,陪祀官亦两拜,分献官却各诣大成殿陛东西阶下,向北立,不拜。送神,皇上两拜,陪祀官亦两拜,分献官却出殿门外东西向立,亦不拜。臣以为,皇上拜陪,祀官亦拜,独分献官不拜,恐非礼也。臣又见《礼记》有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注云:行事谓行释奠之事,必以币,必奠币为礼也。言始立学,而行释奠之礼,则用币。四时常奠,不用币也。今释奠仪注,止开献一爵,而不奠币。故臣以为,释奠当奠币,爵亦当三献。乞下礼官会议该礼部议奏。奉圣旨,分献官拜礼,准行。其馀只照旧。钦此。且臣言用币者,是据礼经而言,非无稽之言也。或以为,天子视学,不为祀先师孔子,只可用释奠礼,不必用币。爵亦不必三献。臣又以为,我朝列圣即位,各止耕藉田一次,幸太学一次。若于礼式,少有未备。后欲更定而行之,不可复得。前欲为陛下言之,因见日期促近,已有成命,不敢复言,心实不安。今既阻雨,另行择日行事。臣若不言,是为自欺,非忠也。夫释奠之礼,既用牲用乐,而独不用币。既行分献礼,而于先师孔子前,止献一爵,岂非缺典。又且差官取孔颜孟三氏子孙前来,使之观礼,赐纻丝衣,每人一套,又赐宴,又赐国子监祭酒、司业纻丝罗衣各一套,学官三十馀员每人纻丝衣一套,又赐在廷大臣宴于奉天门,所费颇多,何独于先师孔子而吝币哉。若谓此举只为幸学,不为祀先师孔子,且如耕藉田,亦只是为耕藉田,非为祀先农也。如何祀先农奠币,行三献礼,而独于幸太学释奠之礼不然。况祀先农,行各衙门官斋戒,太常寺、光禄寺又奏省牲。而释奠之礼,既不斋戒,又不奏省牲,何其详略之不一如此。盖未之思也。臣窃惟皇上即位,劝农、劝学之礼,止行一次,而不至再至三者,惟耕藉田、幸太学二事而已。其礼皆当从厚,不可有所偏重,以贻后之悔。昔太宗皇帝将幸太学,命礼部详议礼仪。尚书郑赐言:宋制,谒孔子,服靴袍,再拜。太宗皇帝曰:见先师礼不可简,必服皮弁,行四拜礼。其事在诸五伦书,人以为太宗皇帝尊师重道之意,超越宋之诸君远矣。今陛下释奠先师,体此祀先农之礼而行之,似不为过。异日载诸史册,传之千万世,岂不为盛美之事哉。如蒙乞敕礼部,集议明白,奏请定夺而行之,以成万世不刊之典,不胜幸甚。若臣言妄诞,甘受显戮。烦言如此,尘渎圣听,岂胜惶怖之至。等因具奏,奉圣旨,这本礼部便会詹事府、国子监、翰林院、春坊官详议来说。钦此。臣等谨按《礼记》: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注云:释奠者,但奠置所祭之物而已,无食饮酬酢等事。以其主于行礼,非报功也。又云: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注云:诸侯初受封,天子命之教,于是立学行释奠之事,必奠币为礼也。又云: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注云:凡行释奠之礼,必有合乐之事。若国有凶丧之故,则不合乐也。又云:太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注云:学者入学之初,有司衣皮弁之服,祭先师,以蘋藻之菜,示之以尊敬道艺也。盖古者见师之礼,以菜为挚。故始入学者,必释菜以礼其先师,而学官四时之祭,乃皆释奠。释奠、奠菜,皆祭之略者也。故以行礼,而行释奠则无币,差厚于释菜之意。即今天子幸学所行是也。以报功而行释奠,则有币。即今二丁所行是也。三代之礼,无所考。于汉祀孔子未行释奠。唐制,天子北面跪祭。周广顺二年,车驾幸曲阜,始拜奠祠前。宋大中祥符元年,幸曲阜,谒文宣王庙,始靴袍,再拜。迨至我朝太宗皇帝幸学,躬行一奠四拜之礼,尊师重道,蔑以加矣。列圣相承,率循无改。至成化元年,始加牲,用乐。虽极尊崇之意,然既非释奠之正,又非释奠之全。卒至纷纷,实由于此。此则所谓有其举之,莫之敢废者矣。今王恕所言,欲行奠帛三献之礼,须读祝,饮福,受胙,始为全备。原无旧典。其欲比依先农之祀,又系《大明集礼》所载洪武旧制,难以擅改。合无于圣驾幸学之前,致斋一日,至期,加帛一段,乐设而不作。馀仍其旧,庶免纷更缘节。该奉钦,依礼部便会官详议来说。事理未敢擅便等因,具题。奉圣旨,是。尊先师当以礼。既成化初年,有所举,只孔子前加币,用太牢,改分献为分奠。其馀仪物,俱照永乐年例行。钦此。
武宗正德元年,视太学,取三氏子孙至京观礼。
按《阙里志》:正德元年,武宗皇帝视太学,谒孔子,遣礼部主事张潜,取衍圣公闻韶,并三氏子孙,赴京观礼。命衍圣公分奠,沂国公以禫服未除,辞,命吏部右侍郎梁储代。钦赏赐宴照前例。
世宗嘉靖元年,幸太学。
按《阙里志》:嘉靖元年,驾幸太学,诣庙,至棂星门下,即降辇步入。礼毕,仍步出棂星门外,升辇。遣评士吕祚,取衍圣公闻韶、并三氏子孙希瑄公举、彦佐、弘仁、闻义赴京观礼。外有乞恩观礼,三氏学生员彦隆、承概、承绪等三名,亦准观礼。钦赏赐宴照前例。
嘉靖十二年,驾复幸太学,取衍圣公并族人观礼。按《阙里志》:嘉靖十二年,驾复幸太学,遣官取衍圣公闻韶并族人孔谨公祯、承祯、弘器、闻达观礼钦。赏赐宴俱照前例。先是,礼部题为议幸学以兴教化,全文治事,先该本部题奉钦,依嘉靖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圣驾临幸太学,释奠先师,所有孔、颜、孟三氏子孙,例该行取赴京。至期,迎接圣驾,陪祀行礼。照得衍圣公孔闻韶及翰林院五经博士颜从祖、孟公肇,合无本部差官驰驿前去行取,及另取孔氏老成族人五人,颜、孟族人各二人,仍照例,一同驰驿前来供事。
穆宗隆庆元年,上幸太学。
按《续文献通考》:隆庆元年五月,命公侯伯应袭子弟,俱赴国子监习礼。八月癸未朔,上幸太学,行释奠于先师,命辅臣徐阶等分奠四配、十哲两庑启圣祠。上御彝伦堂,命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学士坐,赐茶。授祭酒、司业经坐讲。上宣谕师生曰: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用资治理。尔师生其勉之。
按《阙里志》:隆庆元年八月初一日,驾幸太学,遣礼部主事刘继文,取衍圣公尚贤并三氏子孙孔謑、承读、承元、承字、弘立观礼。钦赏赐宴俱照前例。又以分奠大臣,特赐衍圣公羊一只,酒十瓶,钞三千贯。
神宗万历元年,上幸太学。
按《续文献通考》:万历元年八月,上幸太学,命大学士陈以勤释奠于先师孔子,赐辅臣羊酒钞锭有差。万历四年,幸太学。
按《阙里志》:万历四年,驾幸太学,释奠先师,遣礼部主事张程,取衍圣公尚贤并三氏子孙公宁、公源、承倜、弘昶、贞樗观礼。钦赏赐宴俱照前例。
熹宗天启四年,幸太学,不果。
按《阙里志》:礼部为礼仪事,精膳清吏司案呈,照得天启四年八月初三日,上幸太学,所有一应合行事宜,该臣等会同内阁大学士叶等拟议仪注,具题奉圣旨是,钦此。除通行各该衙门钦遵外,续该司礼监具奏,六月二十九日,奉圣旨,是其庆贺之日,免宴。钦此。钦遵臣等谨拟于初四日早,恭候皇上御皇极门,百官具朝服,鸿胪寺官致词,称贺,行五拜叩头礼。毕,分班侍立。然后袭封衍圣公率三氏子孙,祭酒司业率学官、诸生各上表谢恩。其各该供事官员,奉旨免宴一节,臣等查得万历四年八月初二日,神宗皇帝驾临太学,亦先奉钦依免宴。随该本部具题孔、颜、孟三氏子孙衍圣公等,及祭酒司业,合照依隆庆元年视学事例。次日,于本部筵会,遣官款待等因。奉神宗皇帝圣旨:是。三氏子孙并祭酒等官,照例宴于礼部,著尚书马自强待。今恭遇皇上亲临太学,熙朝盛典所据,今次衍圣公孔引植等,并三氏子孙,及祭酒司业,合无仍照万历四年事例,于本部筵宴,遣官款待,照常簪花作乐。惟复一体免宴,臣等不敢擅拟。伏乞圣明裁定,敕下臣部遵奉施行等因。天启四年七月初六日,本部具题。初九日,奉圣旨:是。孔引植并三氏子孙、祭酒司业官,照例赐宴,礼部著尚书林尧俞待。钦此。钦遵合就连送仰府该司照,依本部题奉,钦依内事理,钦遵转行光禄寺备办,仍请各官至期赴宴施行等因,连送到司,烦为查照施行等因,到司案呈到部拟合通行,为此合行移咨前去,照依本部题,奉钦依内事理钦遵,至期,带领族人孔彦乾,并博士颜光鲁等,于八月初四日早,赴本部筵宴施行。须至咨者,本府劄付同前。八月初三日,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暂署国子监祭酒事职蔡毅中奏:为恭进刍荛之言,以保圣躬,以襄大典。事职于七月二十九日缮写讲章,送阁进呈。忽接圣旨云:视学大典,偶因鼻衄,恐释奠进讲,骤发不便观仰。著于明年二月举行,职不胜惊郁。夫视学之礼,自古帝王常典。昔世宗肃皇帝,嘉靖元年初举,史书亦不详载。至十二年重举,乃刻重幸太学录,颁行天下。今日即迟数年举行,何妨大礼。独是皇上养身之道,不可一日少缓也。夫衄血一症,起于劳苦忧思过度。职年二十岁时,曾苦于此,诸药罔效,因而多病兼发。有一老人,教职以大学修身之道,知止定静之方,独处静室,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屏一切思郁,去一切声色,节饮食,慎起居,止令苍头一人在前,以供使令。不数日,而身体复元,百病皆愈。今数十年馀,不见举发,身体不见损伤,其止衄之方,不事服药。曾向阁臣言之。惟望我皇上端拱默坐,正心诚意,尽屏思虑,薄滋味,戒嗜欲,令方寸中休休喜乐,则神王体强,万寿无疆,何患一时小恙哉。至若视学之典,数年来日于文庙演乐习礼,神人共悦。今既暂缓,当令丁祭阁臣具文,告知先师至圣前。其召来衍圣公及三氏子孙,当以礼遣归。夫衍圣公,与群公并爵者也,今与诸国公皆居京师,日侍左右,岂不文武并用,师师济美哉。若三氏子孙,当于衣巾之外,量加优礼,如覃恩事例,赐以恩生归里,不为过分。昨职同阁臣商语云:止令驰驿回籍,职以为未然也。恩出皇上,伏候圣裁。此臣职掌,所关得与典礼,一念犬马之忱,期献刍荛。职不胜惓惓,待命之至。初六日,奉圣旨:这所奏关,朕躬知道了。视学累朝,俱有改期,不必具告。衍圣公暂留,三氏子孙,应加礼遣。该部酌议具奏。礼部谨题,为视学,奉旨暂停,贤裔宜加礼遣事。臣部原以天启四年八月初三日,圣驾临雍释奠,于三年十月间,查照旧规,题差中书舍人杨中极,行取衍圣公孔引植,暨取三姓博士并一二族人入京习礼,令其快睹圣明崇重儒道之盛典。至今年七月间,陆续报到,见朝旋偕臣等于文华殿演习,祗候行礼。忽于是月二十九日,蒙皇上宣召阁臣及臣等六部科道、英国公至乾清宫,示以偶患鼻衄,幸学,明岁举行。臣等仰见圣容清减,复思典礼烦劳,即明春二月,期亦不远。随咨各衙门,将应行事宜暂为停止外,其衍圣公及三姓博士族人等,各言家乡荒旱,急欲告归。臣等议待丁祭之后,方为疏请,以听圣裁。而监臣蔡毅中业先言之,今已得旨,令衍圣公暂留,三氏子孙应加礼遣矣。惟是归者,既以礼遣,而留者当恤其私。在衍圣公,宜颁送下程一次,或并给随朝肩舆。在博士族人等,宜照仪注,各先与以衣服等件,并行兵部填给勘合,送之还里。其博士四员,仍著令明春入京陪祀听讲,以观大典之成。其族人,或一姓量取一二人,或概令免来,复滋劳费。是以优贤之中,兼寓节省之意者也。再照臣部前所进仪注皆备,考旧章,率循职掌,如钦赏衍圣公等冠带衣服,一依万历四年会载之例。例之所有者,一毫不敢裁也。例之所无者,一毫不敢增也。若监臣所称三氏子孙衣巾之外,各加恩生之说,别无考据。故臣等与阁臣商议,并未及此。今三氏子孙十馀人,日向臣部求,如监臣言题加恩生,即大典举行之后,恐亦无此冒滥。臣等未敢尽以为然也。谨遵明旨酌议具奏,伏乞钦定,敕下臣部施行,庶事体归一,议论不致混淆矣。为此具揭,须至揭者,天启四年八月初九日,奉圣旨:圣裔宜加优礼,衍圣公留京,下程廪米舆夫俱给,与其博士族人,各给衣服勘合。来岁视学博士,仍取来京,族人俱免。三氏子孙,既有衣巾,有愿给冠带的,该部竟给,不必复奏。
悯帝崇祯二年,幸太学。
按《阙里志》:崇祯二年正月二十日,帝驾幸太学,释奠先师。遣中书舍人梁招孟,取衍圣公孔引植子孙族人彦乾、彦凤、弘毅、生员闻俊、贞芳、尚皓、尚逊,照例送监读书。赐宴、赐衣俱照前例。
皇清〈阙里讲书仪附〉
本朝崇祀先师,肇于崇德元年。至顺治九年,世祖亲行释奠礼,仪文详备。十四年,再为举行。康熙八
年
皇上临雍,重颁
敕谕,一如前礼云。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顺治九年,
上幸太学,行释奠礼。先期,礼部具题,行取衍圣公五
经博士陪祀,并令取五氏子孙赴京观礼。前期一日,
上于宫中,致斋,陪祀王以下、公以上、各旗文官侍郎
以上、武官一品以上、汉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内院翰林院官七品以上,各于府第斋戒。是日,工部司设监设黄幄于大成门外之东,南向。中设
御座。又设黄幄
御座于彝伦堂内正中。鸿胪寺设经案一于黄幄前,
稍东。设讲案二于堂内,左右相向。祭酒设进讲经书于经案上。礼部陈设祭品于各神位前。陪祀王、贝勒、贝子、公,俱朝服于
午门内,候
驾过,随行。陪祀文武各官,俱朝服,先诣
文庙丹墀内,东西序立。不陪祀文武各官,俱朝服
于
天安门外桥南,分翼序立。候
驾至,跪送。
上具礼服,升辇,卤簿大驾前导,乐设而不作。
午门鸣钟,
上出东长安门,至成贤街国子监,满汉祭酒、司业,率
本监各学官、监生,俱朝服,于街左跪迎。
上至棂星门外,降辇,由中路入黄幄内,升座。司设监
设拜褥于
神位前,礼部堂官导
上由大成中门步进,自中阶升殿,诣先师位前,北向,正中立。王、贝勒、贝子、公,由左右门
随进,从左右阶至殿外丹陛上,北向序立。配位两庑,分献官于阶下,向上立。陪祀各官,皆北向序立。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赞引官奏:就位。导
上就拜位。诸王以下及分献各官各就拜位立。典仪
唱:迎神。协律郎唱:举迎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奏:跪,叩头,兴。通赞官、赞众官俱跪,叩头,兴。
上行二跪六叩头礼,王以下及分献陪祀各官,俱随
行礼。毕,兴,乐止。典仪赞:行释奠礼。协律郎唱:举奠献乐,奏宁平之章。乐作。献帛官跪于
上右,捧帛恭进。
上立受,拱献,授献帛官,献帛官跪接,兴,献于
神位前。献爵官跪于
上右,捧爵恭进。
上立受,拱献,授献爵官,献爵官跪接,兴,献于
神位前。东西四配、十哲两庑分献官九员,以次诣
各
神位前,立。捧爵官立授爵,分献官立奠爵。讫,仍以
次退立原位。乐止。典仪唱:送神。协律郎唱:举送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奏:跪,叩头,兴。通赞官、赞众官俱跪,叩头,兴。
上行二跪六叩头礼。王以下及分献陪祀各官,俱随
行礼。毕,兴。典仪唱:捧帛,恭送燎炉。献帛官诣先师位前,一跪三叩头,捧帛由中门出,送燎炉。赞
引官奏:礼毕。导
上由大成中门出,乐止。
上入黄幄内,少憩。王等出大成门外候,陪祀各官及
衍圣公、五经博士,先诣彝伦堂阶下,东西分班序立。祭酒、司业率本监各官、监生,于太学门内阶下,东西分班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皇上幸彝伦堂。
上出黄幄,至棂星门外,升辇。王等随后行。由太学门
入,众官诸生俱跪,候
驾过,兴。
上至彝伦堂,入黄幄,升座。王等入堂内,陪祀各官在
堂下,俱东西侍立。鸣赞官赞:排班。赞:进。赞:跪,叩头。衍圣公、祭酒、司业、学官、五经博士、五氏子孙及诸生,于阶下各就拜位,序立,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兴,
赐坐。王等叩头,坐。文武各官及衍圣公,由左右门入
堂内之东西,叩头,坐。鸿胪寺官唱:进讲。满汉祭酒,由左门入,满汉司业由右门入,俱北向立。鸿胪寺官唱:举案。执事官举经案进,设于
御前。
上赐讲官坐,满汉祭酒就东讲案,西向。满汉司业就
西讲案,东向。俱叩头,坐。满汉祭酒以次讲《易经》,次满汉司业以次讲《书经》,四品以下翰林官及五经博士、各执事官、学官、监生,拱立听讲。毕,鸿胪寺官唱:举案。执事官举经案置原处。祭酒、司业出至原位序立。礼部堂官入堂内,正中跪,奏:传
制。鸣赞官赞:跪。祭酒、司业率学官、诸生俱跪。传制
官于檐下之东向,西立,赞:有
制。宣
制曰: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用资治理。尔
诸师生其勉之。宣毕,鸣赞官赞:叩头。祭酒等俱行三跪九叩头礼,以次退,先诣成贤街之右序立。
赐王以下各官茶。毕,礼部堂官跪奏:礼毕。
上升辇,由太学门出,卤簿大驾前导,乐作。祭酒等率
学官、监生跪送。候
驾过,各退。
上至东长安门,不陪祀各官跪迎,候
驾过,各退。诸王等随
驾至
午门内,候
上还宫,各退。
次日,銮仪卫设卤簿大驾于
太和殿前,设黄案一于
太和殿檐下之东,内院官捧衍圣公及祭酒表文,
置黄案上。王以下、公以上,俱朝服集于
太和殿丹陛上,各旗民公以下、文武官四品以上、
汉文武官九品以上、及衍圣公、祭酒、司业、学官、五经博士、五氏子孙、各监生,俱朝服集于
太和殿丹墀内,两翼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皇上御殿。
上具礼服,御
中和殿,升座。内大臣侍卫、内院、礼部、都察院、鸿胪
寺官,行三跪九叩头礼。毕,不赞。
上出中和殿,
午门鸣钟鼓,作中和乐。升
太和殿座,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阶下三鸣鞭。鸣
赞官赞:排班。赞:进。赞:跪,叩头。王以下各官,行三跪九叩头礼。各复原位立。又赞:排班。赞:进。赞:跪。衍圣公、祭酒、司业、学官、五经博士、五氏子孙、各监生皆跪。赞:进表。内院官就黄案,西向跪,捧衍圣公表,宣读。毕,复置案上。又跪捧祭酒表,宣读。毕,复置案上。退立原位。鸣赞官赞:叩头。衍圣公等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各复原位立。
赐坐,
赐茶毕,鸣鞭。
上还宫,众皆退。
是日,
赐衍圣公、内院官、翰林官、祭酒、司业、学官、五经博士、
五氏子孙及礼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执事各官宴于礼部。
第三日,于
午门前,
赐衍圣公蟒朝服一领,貂冠一顶。满汉祭酒、司业镶
领袖缎袍各一领。五经博士、五氏子孙、监丞、笔帖式缎袍各一领。助教、监生及吏典、医生,各赏银有差。其五氏子孙,随班观礼者,俱准送监读书,仍广本监乡试。中式额十五名。又
赐敕谕一道,勉励师生。祭酒捧置綵舆内,率本监官
前导,至太学,俱北向跪,开读,行礼。毕,刊刻,悬供彝伦堂正中。
第四日,衍圣公、祭酒、司业率五氏子孙、五经博士及学官、诸生,于
午门前谢
恩。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七年,以修葺
文庙工成,
上临雍亲祭,一应礼仪,俱照九年例行。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八年,
上幸太学,行释奠礼。一应礼仪,俱照顺治九年例行。
重颁
敕谕一道,其五氏观礼生员,准十五名送监读书,本
监乡试,广额八名。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三年,
皇上东巡,临幸阙里,致祭先师。奉
上谕,祀礼成日,举行讲书大典,应讲四书经,由翰林
院拟定,题请。衍圣公于五氏子孙内,选择二人,进讲。应宣
敕谕,令翰林院缮写进呈
御览,宣读。
敕谕官预请
钦点,一应行礼仪注,由礼部拟定。
前期一日,恭捧
敕谕,陈设于大成门东,诗礼堂内东旁案上,设讲案
于堂前檐下西旁,陈所讲书于案上。
上致祭先师礼毕,鸿胪寺堂官导
上御更衣所,少憩。扈从文职大学士以下、京堂科道
等官以上、地方官巡抚以下、道员以上,各于讲堂门外,左翼排列。衍圣公以下、五氏职官及讲书人员,倛于讲堂门外,右翼排列。毕,礼部堂官奏讲,
皇上诣讲书堂,导引官导
驾至讲堂门外排列,各官跪迎,候过,俱随
上入于大门内,照前分翼排立。
上升座毕,鸿胪寺鸣赞官赞:衍圣公、五氏职官及讲
书人员,俱于台下,行三跪九叩头礼。毕,退立原班。鸣赞官赞:讲书。西班内讲四书人员,诣讲案前,一跪三叩头,起立,进讲。讲毕,退立原班。次讲经人员,照前进讲。毕,鸿胪寺堂官于东边,向西跪,奏:请宣
敕谕。鸣赞官赞:跪。衍圣公、五氏职官及讲书人员,俱
跪。大学士就东案上,捧举
敕谕,向西宣读。
谕曰: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
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尔等远承圣泽,世守家传,务期型仁讲义,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须弗去,以奉先训,以称朕怀。尔等其祗遵毋替。特谕。衍圣公等跪听,谢
恩,行礼。礼部堂官奏:礼毕。
上还行宫,衍圣公等及地方文武各官,俱于门外跪。
候
驾过,各退。
幸学部艺文一
《辟雍赋》后汉·李尤
辟雍岩岩,规矩圆方,阶序牖闼,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班德,由斯以匡,王公群后,卿士具集,攒罗鳞次,差池杂遝,延忠信之纯一兮,列左右之貂珰,三后八蕃,师尹群卿,加休庆德,称寿上觞,戴甫垂毕,其仪跄跄,是以乾坤所周,八极所要,夷戎蛮羌,儋耳哀牢,重译响应,抱珍来朝,南金大璐,玉象犀龟。《驾幸太学赋》唐·朱休
皇帝念儒林之繁会,当天地之交泰。降万乘以爰来,使八方而咸赖。视其鼓箧之地,文在其中。礼于释菜之庭,化行乎外。睿想难喻,精搜典谟,属车连延。辗御陌而后入,翠华容裔,向文囿以前驱。台观惟新,墙垣尽饰。宗伯礼贤以蒇事,司成执经而奉职。端冕旒而綵仗初立,始驻六龙。发声教而翠华未旋,以行万国。整衣裳之楚楚,习威仪之翼翼。入门而冠剑陆离,布位而貂蝉逼侧。若乃展先师之礼,示后进之人,张国容以贵道,阐文教以尊神。升夫子之堂,所谓以德行。行周公之礼,岂可不躬亲。不然者,何以自谦于至圣,而亲飨于陪臣哉。是以讲学斯陈,德音远播。念日将而月就,各呈材而切磋。龙颜不远,顾探索之惟勤。天步下临,曷斯须之敢惰。云布星攒,周回可观。彼儒风之习习,资睿思以安安。颐指于学海儒林,自因泽及。目击乎雄词丽藻,谁谓才难。恩下育而冬暖,命遐宣而昼寒。济时以劝学为先,居上以易俗称大。俾惰游者,咸思于经籍。好勇者,亦高其冠带。既而宣化毕,盛礼终,缴素志,播皇风。转龙旂于祥烟之表,返銮辂于瑞气之中。盛矣哉,载笔之史,不纪乎教化之宫。《辟雍颂》吕温
辟雍沈沈,天子所临。或弦或歌,讲古述今。其徒八千,缨弁森森。秽貊羌髳,咸咏德音。羽林孤儿,亦垂青衿。《贺驾幸太学表》宋·苏轼
辇回原庙,既崇广孝之风;幄次儒宫,复示右文之化。礼行一日,风动四方。臣闻五学之临,三代所共。盖天子不敢自圣,而盛德必有达尊。在汉永平,始举是礼。虽临雍拜老,有先王之规;而正坐自讲,非人主之事。岂如允哲,退托不能。奠爵伏兴,意默通于先圣;横经问难,言各尽于诸儒。恭惟皇帝陛下,文武宪邦,聪明齐圣。大度同符于艺祖,至仁追配于昭陵。故举旧章,以兴盛节。臣早尘法从,久侍经帏。永矣驰诚,想闻合语于东序。斐然作颂,行观献馘于西戎。《侍读学士等请宫中视学表》晏殊
伏奉圣旨,以时暑,暂住讲书,至秋凉仍旧者。运当文治,日视讲筵。以炎暑之盛隆,遂紫宸之游息。载颁明旨,允合旧章。伏惟皇帝陛下,应运挺生,代天化育。御承光之法座,临照九围。奉长乐之慈颜,缉熙万务。缅怀三圣,抚爱兆民。知王业之艰难,识帝谟之宏远。于是顺稽古道,崇尚素风。命册府之儒臣,敞金华之经席。包周众说,既析于篇,题齐鲁善言,弥勤于听览。属南薰之届候,悯会弁之增劳。暂锡假宁,聿昭恩遇。臣等退惟鄙质,幸此亲逢,敢忘矇瞽之言,仰效涓毫之助。切以四方无事,百度允釐,宫禁之间,穆清多豫。伏愿重汉皇之六学,惜夏禹之寸阴。时习所闻,愈精大义。间挥仙翰,式就神功。彰睿德之日新,广鸿猷之天赋。如此,则宗祊景福,赞明主之保邦。夷夏仰瞻,识大朝之垂教。幸学部艺文二〈诗〉
《驾幸太学》宋·秦观
原庙初更十二章,还舆诏跸幸诸庠。法天璧水遥迎仗,应夜深衣不乱行。风动四夷将遣子,礼行三舍遂宾王。前知此举追虞氏,果有球音发舜堂。《驾幸太学恭述》明·王稚登
璧水钧天乐,桥门卤簿车。秋风清道早,朝雨洒尘疏。检礼惟行菜,谈经亦坠鱼。不知稽古士,献纳更何如。《圣驾视学有述》李东阳
翠华重匝护金根,鸾驾从容下玉阍。一雨隔霄清辇路,五云先晓覆桥门。中天地迥乘龙御,在庙心劳想骏奔。礼乐百年昭象设,衣冠三代蔼云孙。拜瞻共识师模重,坐讲方知圣道尊。履上仙班星咫尺,耳闻天语玉清温。凤团赐茗公卿贵,鸡舌分香侍从恩。敢谓文章非国运,故知笾豆有司存。休风令遣群方动,盛事仍兼往代论。从此六经功久大,须将覆载比乾坤。幸学部纪事
《后汉书·朱浮传》:建武七年,浮上书曰:夫太学者,礼义之宫,教化所由兴也。陛下尊敬先圣,垂意古典,宫室未饰,干戈未修,而先建太学,造立横舍,比日车驾亲临观飨,将以弘时雍之化,显勉进之功也。《桓荣传》: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乃封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中山王焉传》:永平二年冬,诸王来会辟雍,事毕归藩,诏焉与俱就国,从以虎贲官骑。
《晋书·裴頠传》:时天下暂宁,頠奏修国学,刻石写经。皇太子既讲,释奠祀孔子,饮飨射侯,公幸太学问,甚有仪序。《庾峻传》:峻为博士。高贵乡尚书义于峻,
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迁秘书丞。
《苻坚载记》:坚广修学宫,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坚谓博士王寔曰:朕一月三临太学,黜陟幽明,躬亲讲励,罔敢勌违,庶几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汉之二武其可追乎。寔对曰:自刘石扰覆华畿,二都鞠为茂草,儒生罕有或存,坟典绝而莫纪,经纶学废,奄若秦皇。陛下神武拨乱,道隆虞夏,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化盛隆周,垂馨千祀,汉之二武焉足论哉。坚自是每月一临太学,诸生竞劝。
《刘曜载记》:曜临太学,引试学生之上第者拜郎中。《隋书·马光传》:光为太学博士。尝因释奠,高祖幸国子学,王公以下毕集。光升座讲礼,启发章门。已而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馀人,皆当时硕学,光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辩,而理义弘赡,论者莫测其浅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劳焉。
《唐书·徐旷传》:旷,字文远,为国子博士。高祖幸国学观释奠,文远发《春秋》题,讲难锋生,随方占对,莫能屈。帝异之,封东莞县男。
《陆元朗传》:元朗,字德明,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大喜曰:三人者诚辩,然德明一举辄蔽,可谓贤矣。
《孔颖达传》:颖达,贞观时,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旧唐书·礼仪志》:贞观十六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国子学,亲观释奠。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太宗问颖达曰:夫子门人,曾、闵俱称大孝,而今独为曾说,不为闵说,何耶。对曰:曾孝而全,独为曾能达也。制旨驳之曰:朕闻《家语》云:曾晰使曾参锄瓜,而误断其本,晰怒,援大杖以击其背,手仆地,绝而复苏。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既而曾子请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小箠则受,大杖则走。今参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于不义,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于闵子骞也。颖达不能对。太宗又谓侍臣:诸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论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战陈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其在经典,而论者多离其文,迥出事外,以此为教,劳而非法,何谓孝之道耶。
《唐书·归崇敬传》:皇太子欲临国学行齿冑礼,崇敬以学与官名皆不正,乃建议:古天子学曰辟雍。以制言之,壅水环缭如璧然;以谊言之,以礼乐明和天下云尔。在《礼》为泽宫,故前世或云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学省。汉光武立明堂、辟雍、灵台、号三雍宫。晋武帝临辟雍,行乡饮酒礼,别立国子学,以殊士庶。永嘉南迁,唯有国子学。隋大业中,更名国子监。今声明之盛,辟雍独阙,请以国子监为辟雍省。祭酒、司业之名,非学官所宜。业者,栒簴大版,今学不教乐,于义无当。请以祭酒为太师氏,位三品;司业为左师、右师,位四品。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受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为师表者,委四品以上各举所知,在外给传,七十者安车蒲轮敦遣。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旧博士、助教、直讲、经直、律馆、算馆助教,请皆罢。教授法。学生谒师,贽用腶脩一束、酒一壶、衫布一裁,色如师所服。师出中门,延入与坐,割脩𣂏酒,三爵止。乃发箧出经,抠衣前请,师为说经大略,然后就室,朝晡请益。师二时堂上训授道义,示以文行忠信、孝悌睦友。旬省、月试、时考、岁贡,视生徒及第多少为博士考课上下。有不率教者,槚楚之,国子移礼部,为太学生;太学又不变,徙之四门;四门不变,徙本州之学;复不变,繇役如初,终身不齿。虽率教,九年学不成者,亦归之本州。礼部考试法。请罢帖经,于所习经问大义二十而得十八,《论语》、《孝经》十得八,为通;策三道,以本经对,通二为及第。其孝行闻乡里者,举解具言,试日义阙一二,许兼收焉。天下乡贡如之。习业考试,并以明经为名,得第授官,与进士同。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以习俗久,制度难分明,省禁非外司所宜名,《周官》世职者称氏,国学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师氏。大抵惮改作,故无施行者。
《褚无量传》:开元七年,皇太子齿冑于学,诏无量升堂讲劝,百官观礼,厚赐赉。
《宋史·高闶传》:闶,为国子司业时,新学成,闶奏补试者六千人,且乞临雍,继率诸生上表以请。于是帝幸太学,秦熹执经,闶开讲《泰卦》,赐三品服。胡寅闻之,以书贵闶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伦,明天人之理,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扫地矣。
《葛胜仲传》:胜仲,绍圣四年进士,后除兖州教授,入为太学正。上幸学,多献颂者,胜仲独献赋,上命中书第其优劣,胜仲为首。
《丰稷传》:稷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太常少卿、国子祭酒。车驾幸太学,命讲《书·无逸篇》,赐四品服。
《枫窗小牍》:元祐六年七月朔,皇帝既视文德朝,翰林学士拜疏于廷曰:陛下即位,尊有德,亲有道。诏举贤良方正,经明行修艺文之士,欲以幸教,天下甚惠。夫太学者,教化之原也。且先皇帝初斥三学舍,增弟子至三千员。惟圣上幸照临其宫,上以问丞相,丞相曰:学士议是。今岁屡丰,贺海内诚无事,而陛下聪明仁孝,好学出天性。不因是以风动四方,则事尚何可为者。况祖宗之旧章,皆在可考,请下有司讨论以进。制曰:可。以岁十月庚午,驾自景灵宫,移伏谒孔子祠,入门,降辇,就小次,由东阶以升,奠爵,再拜。礼官告:礼成。然后退。幸太学,诏博士皆升堂坐,诸生两庑下,乃命国子祭酒讲书之无逸终篇,因而幸武成王庙,而过,左丞相实从。于是率诸公赋诗以形容之。在位者,皆属和。十二月,诗至太学,祭酒、司业合其僚属以谋之曰:此太平希阔盛事也。太学何敢私有,必刻金石,以传之天下为称。且属格非序其本末,格非,窃惟成周之隆,其人君起居动作之美,载于诗,声于乐者,多出于左右辅弼之臣,而王之德意,志虑至设,官而传道之,不为区区也。今丞相诸公赋诗,与雅颂之作无异。祭酒欲传之天下,与道王之德意无异。宜刻石,不疑。元祐七年正月十日,谨序。此李公格非笔也。诸公诗皆七言,以章庠行王堂为韵,赋诗诸公,为吕公大防、苏公颂、韩公忠彦、苏公辙、冯公京、王公岩叟、范公百禄、梁公焘、刘公奉世、顾公临、李公之纯、孙公升、马公默、范公纯礼、王公钦臣、孔公武仲、陈公轩、吴公安诗、丰公稷、赵公挺之、李公师德、李公阶、王公谊、许公彦、孙公谔、蔡公肇、周公知默、傅公楫、宋公彬周、宋公商、吴公师仁、张公敦义、刘公符、陈公祥道、邓公忠臣、李公格非,凡三十六人。
《玉海》:元祐六年十月,释奠太学礼成。学正汪浃记视学始末,及以诗、章、赋、颂、奏、记,类为《荣观集》五卷。宣和中,幸太学,学谕莫若纪奉安宣圣讫,于临幸三十四条,为《崇圣恢儒集》三卷。
宜和四年,幸太学,孔朝端以先圣后,赐上舍出身。绍兴十四年三月,车驾幸太学,制文宣王及七十二子赞,并刊石太学。上曰:唐明皇作赞,斥先圣先师之名,非尊儒重道之意。高闶曰:尤见圣学高出前代之上。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臣僚请以御制赞石本,赐诸郡学校。从之。
淳熙四年二月,幸太学,祭酒林光朝讲《中庸》九经一段,光朝释行之者一,谓一乃《中庸》。上曰:深得圣人之旨,先儒未及。
《续文献通考》:度宗咸淳三年,幸学,祇谒先圣,命讲《中庸》。毕,执经官陈宗礼、讲经官陈宜中,各转一级。《金史·宗宪传》:太宗幸学,宗宪与诸生俱谒,宗宪进止恂雅,太宗召至前,令诵所习,语音清亮,善应对。上嗟赏久之。
《东朝纪》:上幸太学,祀孔子,拜跪,盥,献,咸用享庙礼。缙绅聚观,皆思自奋,以进庸于世。
幸学部杂录
《玉海》:按艺祖即位之月,首幸国学。次月,又幸。据祖宗故事云:建隆元年正月,初幸。二月,再幸。范祖禹于帝幸学,言之曰:启佑后嗣,立太平之基。范百禄上哲宗视学疏,又言之曰:祖宗隆儒师古,躬化天下之意,而《续通鉴长编》、《会要》、《日历》等书,皆逸不载。据《实录》、《本纪》:太祖以建隆二年十一月,始幸国子监。三年正月,又幸。赵师民《劝学箴》:在我太祖,神武披攘,亲驾辟雍,真儒有光。《续文献通考》:国朝南雍初建,大驾数临,且躬御讲筵延礼司成坐讲堂,上亲为论说,即谕诫师生,复赐宴,竟日乃返。列圣遵承践祚之初,必举斯典。至世宗独临幸至再,秩礼兴教,屡涣天章,近代所未睹也。
经筵部汇考
汉
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于石渠。按《汉书·宣帝本纪》:甘露三年三月己丑,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
按《潜确类书》:经筵,历代无专官。汉宣帝昭诸儒,讲五经于石渠阁。
后汉
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讲白虎观,如石渠故事。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诏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
唐
太宗贞观 年,置弘文馆,引内学士讨论古今。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儒学列传》:太宗锐情经术,即王府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古今,道前王所以成败,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
元宗开元三年九月戊寅,诏左散骑常侍马怀素,与右常侍褚无量,更日侍读。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云云。
按《潜确类书》:元宗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院,选耆儒日一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置集贤侍读学士侍直,学士褚无量、马怀素为侍讲。每入阙门,则令乘肩舆以进。
宋
太祖建隆三年六月,召宗丞赵孚讲《易》于后殿。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云云。
开宝三年,召王昭素赐坐便殿,讲乾卦。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云云。
仁宗景祐元年正月丁亥,置崇政殿,说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按《玉海》:景祐元年正月丁亥,命贾昌朝、赵希言、王宗道、杨安国并为崇政殿说书,日以二人侍讲说。
景祐二年,置迩英、延义二阁。
按《宋史·仁宗本纪》:景祐二年春正月癸丑,置迩英、延义二阁,写《尚书·无逸》篇于屏。
按《玉海》:景祐二年正月癸酉,置迩英、延义二阁。是日,御延义阁,召辅臣观盛度读《唐书》,贾昌朝讲《春秋》,遂宴崇政殿。
按《东斋纪事》:宋崇政殿西,有延义阁,南向。迎阳门之北有迩英阁,东向。皆讲读所。仁宗初御延义,每令讲论,或讲读终篇,则宣二府大臣同听,赐飞白书,或赐宴。其后专御迩英也。
庆历二年,始以宪府侍经筵。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庆历二年二月丁丑,召中丞贾昌朝侍讲于迩英阁。宪府侍经筵,自此始。
皇祐三年,诏讲读官立侍敷对,馀坐侍于阁中。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天圣以前,讲读官皆坐侍。自景祐以来,皆立侍。皇祐三年九月丁丑,诏当讲读臣僚立侍敷对,馀皆赐坐侍于阁中。
神宗元丰元年,始以经筵前一日,进讲义。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经筵前一日,进讲义,自元丰元年陆佃始。
哲宗元祐二年,诏非讲读日,经筵官进汉唐故事二条。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元祐二年,侍读苏颂请诏史官学士,录新旧《唐书》,日进数事。十一月壬申,诏经筵官非讲读日,进汉唐故事二条。
高宗建炎四年八月甲戌,诏侍从官日一员轮直,进故事关治体者。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按《玉海》:建炎四年八月四日,谢克家请讲日轮侍,侍从进前代本朝故事,涉治体者三事。十八日,綦崇礼奏命讲读翰林学士,两省官进之。九月三日,令讲筵置历。
绍兴二年,讲官乞各专一经,上不许。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二年,胡安国侍读,专讲《春秋》。时讲官四人,援例乞各专一经。上曰:他人通经,岂安国比。不许。
孝宗隆兴元年十一月,诏学士院经筵官,日以二员宿直。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云云。
元
元制,宣文阁,以儒臣为经筵官,日侍讲读。按《辍耕录》:天历初,建奎章阁于西宫兴圣殿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左右列珍玩,命群玉内司掌之。阁官署衔,初名奎章阁,阶正三品,隶东宫属官。后文宗复位,乃升为奎章阁学士院,阶正二品,置大学士五员,并知经筵事。侍书学士二员,承制学士二员,供奉学士二员,并兼经筵官幕职。置参书二员,典签二员,并兼经筵参赞官。照磨一员,内掾四名,内二名兼检讨,宣使四名,知印二名,译史二名,典书四名。属官则有群玉内司,阶正三品。置监群玉内司一员,司尉一员,亚尉二员,佥司二员,典簿一员,令史二名,典吏二名,司钥二名,司膳四名,给使八名,专掌秘玩古物。艺文监阶正三品,置太监兼检校书籍事二员,少监同检校书籍事二员,监丞参检校书籍事二员。或有兼经筵官者,典簿一员,照磨一员,令史四名,典吏二名,专掌书籍鉴书。博士司阶正五品,置博士兼经筵参赞官二员,书吏一名,专一鉴辨书画。授经郎阶正七品,置授经郎兼经筵译文官二员,专一训教怯薛官、大臣子孙。艺林库皆从六品,置提典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司吏二名,库子一名,专一收贮书籍。广成局阶从七品,置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二员,司吏二名,专一印行祖宗圣训,及国制等书。特恩刱制象齿小牌五十,上书奎章阁三字,一面篆字,一面蒙古字,与畏吾儿字分散,各官悬佩,出入宫门无禁。学士院凡与诸司,往复惟劄,送参书厅行移而已。命侍读学士虞集,撰记御书,刻石阁中。今改奎章曰宣文。按《纪闻》:元制宣文阁于大明殿之西北,万几之暇,御阁阅经史。以左右儒臣为经筵官,日侍讲读。
明
英宗正统元年,始定经筵之仪。按《明会典》:国初,经筵无定日,或令文学侍从之臣讲说,亦无定所。正统初,始著为仪常,以月之二日御文华殿进讲,月三次,寒暑暂免。日讲于文华穿殿其仪简又正统初定凡经筵初开敕勋臣一人知经筵事,内阁学士或知或同知经筵事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及学士等官侍班,翰林院、春坊等官及国子监祭酒二员进讲翰林,春坊等官二员展书,给事中御史各二员侍仪,鸿胪寺、锦衣卫堂上官各一员供事,鸿胪寺鸣赞一员赞礼,序班四员举案,勋臣或驸马一人领将军侍卫。礼部择吉题请,先期直殿内官于文华殿,设御座又设御案于殿内御座之东稍南,设讲案于御案之南稍东。是日早,司礼监官先陈所讲《四书》、经、史各一册置御案,又各一册置讲案,皆《四书》东,经、史西。先期讲官撰四书经或史讲章各一篇预置于册内。是日早上御文华殿升御座,将军侍卫如仪鸿胪寺官引知经筵及侍班讲读执事侍仪等官于丹陛上,行五拜三叩头。礼毕,以后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止行叩头礼。以次上殿,依品级东西序立。知经筵官序于侍班官上侍仪御史给事中于殿内之南分东西北向。序班二员,举御案置御座前,二员举讲案置御案之南正中。鸿胪寺官赞进讲。讲官一员从东班出,一员从西班出,诣讲案前,稍南,北向并立。东西展书官各一员从本班出进至御案之南铜鹤下,东西向立。鸿胪寺官赞讲官鞠躬拜叩头,兴。平身毕,东班展书官进诣御案前,跪展《四书》,毕起,退立于东鹤下。讲《四书》。讲官进至讲案前立,奏讲某书,讲毕稍退。展书官诣御案前跪掩四书毕,仍退立于鹤下。西班展书官进诣御案前跪展经或史,毕起,退立于西鹤下。讲经史,讲官进至讲案前立,奏讲某经或某史毕,少退,并立如初。展书官诣御案前跪掩书,毕,仍退立于鹤下。鸿胪寺官赞讲官鞠躬拜,叩头,兴。平身,各退就东西班,展书官随之,序班二员举御案,二员举讲案。退,至原所鸿胪寺官赞。礼毕,命赐酒饭。鸿胪寺官及各官皆跪承旨出至丹陛,上行叩头礼。至左顺门,酒饭毕,入行叩头礼。
按《昭代典则》:正统元年春正月,帝御经筵。
天顺八年,始开经筵,以二八月中旬始,四十月下旬止。
按《琐缀录》:天顺八年,始开经筵,岁以二、八月中旬始,四、十月下旬止。先期,于文华殿设金鹤香炉于宝座之南,左右各一。香炉之东南,设御案讲案各一,案上置进讲书,镇以金尺。至期,知经筵官、勋臣阁学讲官、暨九卿、鸿胪、锦衣指挥使,及四品以上写讲章官,俱绣金绯袍,展书。翰林官与侍仪御史、给事中俱青绣服。大汉将军二十人,导驾至左顺门,易冠带,仍执金瓜。侯伯则易金绣蟒衣,立文华门外,宣入。将军负东西墙立。诸臣行礼毕,升陛由殿东西门入,序班,举御案进上前,随举讲案。讲官出班立,展书官二员出班,对立。讲官行礼,兴。东展书官膝行,诣御案,展四子书,讲义,讲官进讲毕,退。西展书官展经义,仪亦如之。讲毕,上谕官人吃酒饭,各官承旨出拜丹陛下,乃诣左顺门,宴以官序。惟学士序鸿胪及四品以上,写讲章官之右,日讲官凡四员,日轮二员进讲。讲毕,宴于文华门外西庑禁中,谓之小经筵,亦谓之小讲。
孝宗弘治元年三月,初开经筵。
按《昭代典则》云云。
世宗嘉靖六年,定讲大学衍义仪
按《明会典》:讲《大学衍义》仪:嘉靖六年,定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用经筵日讲官二员进讲。内阁学十一员侍班。讲毕,赐茶,赐酒饭,俱如日讲仪。
按《名山藏》:嘉靖六年五月,命翰林官撮经史大义,日一进讲。杨一清请进《大学衍义》,上从之,曰:日一讲,不得其精微,其以五日进。
嘉靖十年,定无逸殿进讲仪。
按《明会典》:无逸殿讲仪:嘉靖十年,定先一日,司设监官于无逸殿设御座御案,及讲案,如文华殿日讲之仪。是日质明,上具常服,乘辇至无逸殿门,众官于门外迎候,上降辇,乘板舆至殿内,降舆,升御座。鸿胪寺官赞:各官于殿门外入班,行一拜三叩头礼。毕,进入殿内,各照品级东西序立。序班二员,举御案,置御座前。二员举讲案置殿门内西边,东向设坐位。鸿胪寺官赞:进讲。讲官大学士一员,出班,行叩头礼。上命赐讲官坐。讲官并鸿胪寺官承旨,赞:叩头。讫,展书官诣御案前,跪展讲章,退。讲官坐讲毕,展书官诣御案前,跪掩讲章。讲官叩头,讫,复班。又大学士一员出班,叩头,承旨坐讲,展书官一员展书,俱如前仪。序班二员举御案,二员举讲案,退至原所。鸿胪寺卿奏:礼毕。有旨:赐宴。众官承旨讫,退至豳风亭前,迎候上乘板舆,至亭内降舆,升御座,赐宴。
穆宗隆庆元年,定经筵仪。
按《明会典》:隆庆元年,定先一日告奉先殿,告几筵。先五日,命司礼监同各官诣文华殿演礼。是日,上诣文华殿左室,展礼先圣先师。又定讲章于前两日先进呈览。凡假日先期传免。
隆庆六年,定午讲仪。
按《明会典》:午讲仪:隆庆六年,定每日早,阁臣及讲官讲毕,各退。上进煖閤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奏章进上御览,阁臣等退西厢房伺候。上有所咨问,即召至御前,将本中事情明白敷奏。览本后,阁臣率领正字官恭侍,上进字毕,若上欲再进煖閤少憩,阁臣等仍退至西厢房伺候。若不进煖閤,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讲《通鉴节要》,《通鉴》讲完,以《贞观政要》进讲,讲官务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上还宫。一,每月三、六、九视朝日,暂免讲读。上于宫中有暇,将讲读过经书,从容温习。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寡。一,每日定以日出时,上早膳毕,出御讲读。午膳毕,还宫。
神宗万历二年,定春、秋讲期及日讲仪。
按《明会典》:万历二年,定春讲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讲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题请。日讲仪,上御文华穿殿,止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卫侍仪执事等官。侍班、讲读等官入见,行叩头礼,东西分立。先读四书,次读经,或读史,每本读十数遍后,讲官先讲四书,次讲经,或讲史,务在直说大义明白易晓讲读后侍书官侍上习书毕,各官叩头退。文华殿赐茶,文华门赐酒饭。
皇清
顺治九年《大清会典》:顺治九年,题准春秋各举经筵一次,大学
士知经筵事,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学士等官侍班,翰林院官二员进讲,候
文华殿工成日,举行。
顺治十四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四年,议准每年春秋二次,举行经
筵礼。预期,礼部劄钦天监,择日,具题,内阁酌定讲官员数,题用经书讲章令,讲官撰送内阁,改定,恭进
御览。前期一日,
皇上亲祭
奉先殿及先师孔子,以
文华殿未成,暂于
弘德殿设
孔子位致祭。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二月,议准经筵前一日,遣官诣
孔子庙致祭。
是年七月,题准春秋经筵,暂停告祭。
康熙二十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五年,以
文华殿告成,设
孔子神位于
传心殿。经筵前一日,照例致祭。
凡经筵仪注,每年春秋二仲月,礼部劄钦天监择日,预行题定讲期。其应讲经书及讲官职名,由翰林院奏请
钦定。应进讲官,满、汉各二员,撰拟讲章,缮写满汉文
进呈,候
钦定后,恭缮正本、副本。是日早,内阁满汉大学士、六
部满汉尚书、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满汉堂官各一员,俱盛服于
文华殿丹墀侍班。满汉给事中各一员,满汉御史
各一员侍仪。礼部、鸿胪寺官,预设
御前书案及讲官讲案。翰林院官将
御览讲章正本,及讲官所讲副本,预设各案上。四书
讲章在左,经讲章在右。礼部堂官奏:陈设毕。
上常服,御
文华殿,升座。鸣赞官四员两旁立,赞:侍班各官行
二跪六叩头礼。毕,各退原班立。鸿胪寺堂官两旁各一员,引各官进殿内,照品级分东西序立。满讲官居左,汉讲官居右。科道官于殿内两旁相向立。鸿胪寺官赞:进讲。讲官各自原班出,进至讲案前,行一跪三叩头礼。以次进案前立。先讲四书,次讲经书。讲毕,退立原班。鸿胪寺堂官引殿内各官出,鸣赞官赞:各官行二跪六叩头礼。毕,退立原班。礼部堂官奏:讲书礼毕。
上还宫,翰林院恭
进正本讲章,交内监收进。众官同至
协和门,
赐宴。毕,鸿胪寺堂官、鸣赞官引各官至
太和门外,谢
恩,行一跪三叩头礼。毕,不赞,众皆退。
日讲仪:
每日,讲章,满汉讲官分撰翻译缮写毕,先期以正本进呈
御览。每日
皇上御
乾清宫,升座,满汉常川进讲官、满讲官一人、汉讲
官二人,间用三人,捧副本入置讲案上,行一跪三叩头礼。毕,两旁侍立。以次诣讲案前,进讲。讲毕,各官退。讲毕,复行一跪三叩头礼。康熙十六年,停止
每日进讲。或在部院官奏事前,或在奏事后,俱候
旨行。
日讲之期,自二月经筵后始,夏至日止。八月经筵后始,冬至日止。或届期奉
旨,不停讲。
凡遇大典及祭祀斋戒日期,俱停进讲。康熙二十二年
谕:如不亲诣行礼祭日,仍讲。
每岁终,汇写讲章进呈。康熙十七年,
谕停汇写,仍具本奏
闻。
经筵部艺文一
《论经筵事》宋·程颢臣窃以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畏摄,莫敢仰视。万方承奉,所欲随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其惑可知。中常之君,无不骄肆。英明之主,自然满假。此自古同患,治乱所系也。故周公告成王,称前王之德,以寅畏祇惧为首。从古以来,未有不尊贤畏相,而能成其圣者也。皇帝陛下,未亲庶政,方专问学。臣以为,辅养圣德,莫先寅恭,动容周旋。当主于此,岁月积习,自成圣性。臣窃闻,经筵臣寮侍者皆坐,而讲者独立,于礼为悖。欲乞今后时令坐讲,乃与义理为顺。所以养主上尊儒重道之心。取进止。
《乞不以假故逐日进讲劄子》朱熹
臣伏见旧制,每遇只日,早晚进讲。及至当日,或值假故,即行权罢。又按故事,将来大寒、大暑,亦系罢讲月分。恭闻陛下天性好学,晨夕孜孜,虽处深宫,必不暇逸。但臣误蒙选择,以经入侍,固当日有献纳,以辅圣志。今乃淹旬累月,不得修其职业,素餐之刺,实不自安。故尝面奏,暇日无事,正宜进讲。已蒙圣慈俯赐嘉纳。今已两日未见施行。因省昨来所陈,似亦未至详悉。今别具奏,欲乞圣明特降睿旨,今后除朔望旬,及过宫日外,不以寒暑双只月日诸色假故,并令逐日早晚进讲。内有朝殿日分,伏恐圣躬久坐,不无少劳,却乞权住当日早讲一次。庶几藏修游息,无非典学之时。圣德日跻,天下幸甚。取进止。《奎章阁记》元·虞集
大统既正,海内定一。乃稽古右文,崇德学道。以天历二年三月,作奎章之阁,备燕閒之居。将以渊潜遐思,缉熙典学。乃置学士员,俾颂乎祖宗之成训,无忘乎创业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也。又俾陈夫内圣外王之道,兴亡得失之故,而以自警焉。其为阁也,因便殿之西庑,择高明而有容。不加饰乎采,不重劳于土木。不过启户牖以顺清燠,树庋阁以栖图书而已。至于器玩之陈,非古制作,中法度者,不得在列。其为处也,跬步户庭之间,而清严邃密,非有朝会祠享,时巡之事,几无一日而不御于斯。于是宰辅有所奏请,宥密有所图回,争臣有所绳纠,侍从有所献替,以次入对,从容密勿,盖终日焉。而声色狗马,不轨不物者,无因而至前矣。自古圣明睿知,善于怡心养神,培本浚源,泛应万变而不穷者,未有易乎此者也。盖闻天有恒运,日月之行不息矣。地有恒势,水土之载不匮矣。人君有恒居,则天地民物有所系属,而不易矣。居是阁也,静焉,而天为一。动焉,而天弗违。庶乎有道之福,以保我子孙黎民于无穷哉。《经筵赋》明·于慎行
皇帝嗣基御宇,奉一德,叶三灵。建皇极,合天中。埽地肃乎泰畤,圜桥煜乎学宫。橐轩弧于塞障,舞舜戚于阶庭。玉马金牛,表清明之上瑞。龙庭鲛室,沾覆露之鸿功。既以光神圣之大统,登三五之遐风。而犹冥搜乎乾乾翼翼,勤思乎赫赫明明。凝神日中之戒,游心千古之英。乃诏司存,命掌故,蒐衢室之遗文,究石渠之矩度。综英庙之遗谟,接五宗之高步。驰辕礼法之场,按辔皇王之路。探蓬观之图书,发芸台之缃素。儒衣礼席,抡故老之仪形。玉检琅函,贮将军之武库。宝幄陈乎迩英,法筵肃乎蠖濩。爰宵衣而涖止,盖辍朝而展辂。尔乃九衢雾敛,双阙霞光。万国会涂山之玉,百灵侍轩后之堂。翊文戟于高殿,震钟鼓于岩廊。睹中天之广座,方穆穆以垂裳。开阊阖而敷奏,纷吁帝之琅琅。九宾之仪既序,百官之职孔明。帝慨焉而四顾,思问道乎总章。遂乃转金根,响云跸,导容容之羽旗,启森森之柢梐。径会极之通门,憩文华之秘室。瑶芳布乎兰戺,明月辉乎椒壁。伊彫几之前陈,睹黻扆之中出。尚衣陈席,司仪赞揖。元公秉圭,彻侯奉璧。四辅雍雍,九官秩秩。或插侍中之貂,或列期门之戟。或耸柱后之冠,或珥殿中之笔。剑佩陆离,冠裳赫奕。莫不鹄立广廷,属耳乎皇王之迹。于是惇诲之傅,博硕之儒,出夔龙之高列,怀旦说之嘉谟。振赤茇之灼烁,步金舄而前趋。瞻皇轩而拜手,委长佩之琼琚。走凤掖鳌禁之彦,奉赤文绿字之图。秘椠芳乎帙气,柏熏起乎文厨。于是鸡香微动,锦轴轻舒。覈元元之妙义,阐洋洋之圣谟。既笙簧乎坟典,亦鼓吹乎图书。帝骤王驰,六艺之文郁若。周情孔思,一统之说昭如。若乃授简载笔之纪,连云委阁之储。或翼翼小心,而鸿名无斁。或涓涓不塞,而狂澜竞徂。羌一一而抽衍,冀儆戒于无虞。于是天子超然元览,朗然遐睹。冥探五际,潜游三古。倾道艺之芳华,憩文章之林府。喟上圣之遐风,想哲王之高矩。抵舜璧于岩谷,投隋珠于合浦。朝陈告善之旌,庭设乞言之鼓。运玉烛之光明,视八埏于庭户。于是呼中使,命大官,酾桂醑,传玉盘。哲傅元老,依几登筵。鸣玉而下,锵锵珊珊。晞湛露而鸿恩溥,奏钓天而广乐驩。陋石渠于往箓,展东观于前编。愿缉熙之无斁,保隆称于万年。重曰:于昭维皇崇至德兮,钜典煌煌猷赫赫兮,措轨尧阶步舜室兮,吹万亭毒登皇极兮,聿骏有声与天万亿兮。经筵部艺文二〈诗〉
《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宋·吴冲卿
雪销鳷鹊御沟融,燕见殊恩缀上公。昼日乍惊三接宠,王风获听二南终。解头共仰天颜喜,墙面裁容圣域通。午漏渐长知禹惜,侍臣何术补尧聪。《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王安石
周南麟趾圣人风,未有驺虞系召公。雅颂兼陈为四始,笙歌合奏以三终。讨论诏使成书上,休浣恩容著籍通。墙面岂能知奥义,延陵听赏自为聪。
《御经筵讲大学衍义有感赋此》明世宗
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下作民之主,上乃承之天。致治贵有本,本端化自平。人君所学者,其序有后前。正心诚其意,志定必不迁。吾志既能定,理道岂复颠。身修本心正,家国治同然。国治乃昭明,万邦斯协焉。于变帝尧典,思齐文王篇。万国修身始,朕念方拳拳。《奉命充经筵讲官》黄佐
春风环佩集群仙,回首瀛洲二十年。院柳绿垂鸾驾外,宫花红入凤池边。晓承纶綍开经幄,夕佩兰英拱御筵。青镇赤墀聊复尔,璇题珍馆故依然。三阶瑞气躔黄道,六籍荣光出翠川。祖武直从高帝始,人文还羡孝皇前。坐临北斗沾尧酒,帘卷南薰协舜弦。长乐赐来霞锦艳,上林擎出露桃鲜。赓歌正值光华旦,下拜同瞻咫尺天。遥望帝城珠树里,金华凉月夜涓涓。《经筵进讲》杨慎
延英别殿倚平台,问道恭承步辇来。讲席平依丹地转,经函近对御筵开。凝旒睟穆闻天语,委佩从容列上台。圣学方隆恩礼茂,儒臣长此奉康哉。
《八月二日经筵纪事》前人
经帷当日表,讲殿直天中。鹓鹭随多士,貂蝉列上公。墀声分哕哕,棂影辨曈曈。湛露晞兰省,卿云烂桂宫。蚁浮仙酒绿,鹤翥锡袍红。晋昼延三接,尧旻达四聪。衣香芬玉藻,履迹印璇穹。观易三阳泰,陈诗万国同。宠高梁授简,恩迈汉临雍。奎聚占乾象,研书识帝鸿。羽陵无蚀蠹,元阁谢雕虫。莹德同金砺,温规借玉攻。扆瞻休气近,钟叩德音隆。卷帙叨从事,簪裾俨在躬。涓尘何补助,海岳自深崇。敢诧桓荣力,还歌吉甫风。经筵部纪事
《类要》:肃宗诏丁鸿与广平王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帝亲称制临决,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叹美。时人叹曰:天下无双丁孝公。《山堂肆考》:东汉刘宽,灵帝初,拜大中大夫,侍讲光华殿,赐衣一袭。唐职林马怀素,元宗时,与褚无量同为侍读。更番入宫中。每晏见,帝自迎送,待以师臣礼。
《集贤注记》:开元十九年三月,命学士陈希烈、王回质、康子元、冯朝隐于三殿侍讲。先是讲《周易》。毕,子元等各蒙锡赉。
《职官分纪》:仁宗命侍臣讲《毛诗》。谏官余靖疏曰:天子之学,与臣下不同。惟当撮全经之枢要,复先王之轨范,简而不烦,为得其术。
《职略》:仁宗尝语近臣,以方亲庶政,听断之暇,欲召名儒讲习经典。宰臣冯极等曰:今春降诏,每于双日讲读,以当奉行前诏故也。
《言行录》:程伊川在经筵,当进讲,必宿斋豫戒,潜思存诚,以感动上心。又云:哲宗幼冲,正叔以师道自居。每侍上讲,色甚庄,继以讽谏。上畏之。正叔曰:吾以布衣为上师傅,其敢不自重。一日,讲读罢,未退。上忽起,凭槛折柳枝。伊川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文潞公与吕范诸公入侍经筵,闻伊川讲说,相与叹曰:真侍讲也。
《系年录》:淳熙七年,讲筵读《三朝宝训》终篇,史浩奏曰:陛下双日,御前后殿,与宰执裁决。又引臣寮班对日旰方罢,只日又御讲筵,依故事读数百言,恐劳圣躬。上曰:朕乐闻谟训,虽只日休暇,亦当特坐。自是讲读,上必注目倾耳。率漏下十刻,方罢。
《元史·黄缙传》:溍兼经筵官,执经进讲者三十有二,帝嘉其忠,数出金织纹段赐之。
《亦怜真班传》:真班以御史大夫、知经筵事。经筵进讲必详必慎,故每读译文,必被嘉纳。
《长安客话》:景泰初,始开经筵,每讲毕,命中官布金钱于地,令讲官拾之,以为恩典。时高毂年六十馀,俯仰不便,无所得。一讲官忘其氏名,常拾以遗之。
《名山藏·杨守陈传》:孝宗即位,守陈以大经筵,礼法峻整,早朝侍卫森严,上难尽群下之情,习国家之务。疏请经筵之外,更开小经筵,以讲学。早朝之外,更御午朝以听政。小经筵,则择端介博雅之儒,侍班进讲。偶或未明,辄赐请问。若复有疑,更加详诘。讲官或呐,则侍班诸臣代之,覆解详释,以待圣心洞悟。陛下退朝,又当常御文华后殿,或前殿,以养心穷理,裁决庶政。凡经史诸书,以及祖宗典训,百官奏覆,皆当聚之殿后,日轮内阁大臣一员,讲官二员,使居前殿右厢。陛下若有疑难,或录示之,或召使对。上嘉纳之。
《大政纪》:弘治元年三月十二日,初开经筵,赐讲官程敏政等宴,及白金宝钞有差。十三日,文华殿,早进读《尚书》、《孟子》。及午,进读《大学衍义》。自后以为常。讲毕,赐茶,上皆呼先生而不名。
正德元年三月,大学士刘健等请上御经筵,赐健等冠带衣履。
《昭代典则》:正德二年春,上御经筵讲书。故事,讲解书义毕,必献规谏之语。是日,詹事杨廷和、学士刘忠直讲既罢,上谓刘瑾曰:经筵讲书耳,何书外添出许多说话。瑾与廷和等皆旧东宫官,奏曰:此二人当打发南京去,升二人南京侍郎。是时南京无缺,皆添注之,虽若远之,实升之也。
《名山藏·陆深传》:嘉靖七年,深为国子祭酒,充经筵讲官。故事,经筵直讲,先送讲章,内阁详定,乃以讲读。深直讲其章,为内阁桂萼所改。讲罢面奏讲义不洽,非臣旧撰,请后毋送内阁改定。当深奏时,鸿胪官方赞行礼,上不悉闻。命深退。深退,上疏请罪。上始知之,曰:此故事也。汝有所见,则别奏闻。萼因奏上深所撰讲章。上曰:讲章进自内阁,方始明畅。不然,保无不雅驯,自后如旧。深上言:臣遭圣明,备员讲读。昨因讲义未洽,经筵面奏。臣敢为此,上恃尧舜。彼时威严之下,未尽愚衷。先行犯礼,退疏待罪。方将具论,所以不意温旨再蒙,是陛下不责臣罪,诱臣复言也。臣谨按经筵一事,辅养君德,乃其首务。臣等磨励,亦复不少。夫天威咫尺,臣子俨然拜起,布义陈词,若自反身心,一无所有,岂不汗愧。故必勉加省察修践之功,而后可收交孚感格之实。臣之愚意以为,讲章必出讲臣之手,所送内阁改定,不过略去其粗疏鄙野之词,加以温润之气,以具告君之体,以丽泽儒臣之心。若尽出内阁之意,而讲官不过口宣之,此于感孚甚远。以此进于君父之前,是不诚也。臣意欲乞圣明,容臣等各陈所见,自训诂演释而外,于凡天下之大政事、大利弊,皆得依经比义,条列敷奏。庶几九卿、百司,有行之而不能久。给事中、御史,有知之而不敢言。司府州县,有负之而不能达者,皆得以次上闻。则圣总日启,圣学日邃。臣等亦藉以进修,而内阁又因以考臣等之造诣。臣诚愚戆,欲因事纳忠,以佐维新之治。倘蒙圣明垂察,臣之报效,方自今日。上曰:陆深誇诈敢欺,即其疏首献谀。夫岂臣谠,且览其初进讲章,数语亦谬。吏部参究以闻。吏部参深不敬,当罪,诏降一级,调外任,谪延平府同知。
经筵部杂录
唐制词云:路随祗事。穆宗侍讲内殿,敷尧舜之大典,畅周孔之遗风。雅言玉音,奥义冰释。《玉海》:王吉曰:广厦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訢訢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
天禧旧制,侍臣皆赐坐,讲者别坐而听。乾兴后,侍臣先赐茶毕,彻席立讲。毕,复坐,赐汤。侍读无所职,但侍立而已。自宋绶、夏竦侍读,始令日读《唐书》一传,又读正说。讲日,帝亲书古贤诗,或经书要言一二纸。《续文献通考》:经筵之设,将以讲明正学,培养君德。所谓经筵侍讲,与今翰林侍讲、侍读,名同而实异。自汉唐以来,人君听讲经史者,多至唐穆宗召韦处厚,路随为侍读,命讲书。至宋司马光、程颐常充是选,此即经筵侍讲崇政殿说书也。
《谷城山房笔麈》:经筵正讲,在文华前殿。日讲在殿后穿廊,正字在后殿东阁,设一幄次,又东一室,乃上所游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