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一百九十九卷目录

 文庙祀典部汇考二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一则〉
  辽〈太祖神册二则〉
  宋〈太祖建隆三则 太宗端拱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景德二则 大中祥符六则 天禧一则 仁宗天圣一则 明道一则 景祐一则 庆历一则 神宗熙宁二则 元丰二则 哲宗元祐一则 徽宗崇宁三则 大观三则 政和三则 宣和一则 钦宗靖康一则 高宗绍兴二则 孝宗乾道一则 淳熙三则 宁宗庆元一则 嘉定一则 理宗端平一则 淳祐一则 景定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金〈熙宗天会一则 皇统一则 世宗大定二则 章宗明昌五则 承安一则 泰和二则 宣宗一则 哀宗天兴一则〉

礼仪典第一百九十九卷

文庙祀典部汇考二

后唐

明宗长兴三年,敕释奠礼,皆准郊祀录。
《五代史·唐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长兴三年,国子博士蔡同文奏:伏见每年春秋二仲月上丁,释奠于文宣王,以兖公颜子配座,以闵子骞等为上哲,排祭奠。其有七十二贤图形于四壁,面前皆无酒脯。自今后,乞准本朝旧规,文宣王四壁诸英贤画像前面,请各设一豆一爵,祠飨。中书帖太常礼院检讨礼例,分析申者,今礼院检郊祀录释奠文宣王,并中祠例祭以少牢,其配座十哲,见今行释奠之礼。伏自丧乱以来,废祭四壁英贤。今准帖为国子博士蔡同文所奏,文宣王四壁诸英贤,各设一豆一爵祀享。当司详郊祀录文宣王,从祀诸座各笾二,实以栗黄、牛脯,豆二,实以葵菹、鹿醢,簠簋各一,实以黍稷、饭酒,爵一,礼文所设祭器,无一豆一爵之仪者,奉敕其文宣王庙四壁英贤,自此每释奠宜准郊祀录,各陈脯醢等物以祭。

后周

太祖广顺二年六月乙酉朔,幸曲阜,祠孔子。
《五代史·周本纪》云云。
《册府元龟》:广顺二年五月,亲往兖州。辛未,遣端明殿学士颜行往曲阜,祀文宣王庙。六月己酉,幸曲阜,谒孔子庙。既毕,其所奠金花银炉十数事,留于祠所,以备享。遂幸孔林,拜孔子墓坟。侧有石坛,是唐朝封禅回谒孔子之坛。二百馀年间,绝东封之礼。洙泗之上,无复銮和之音。帝以武功之馀,枉车致敬,尊师重道,不亦优乎。
《文献通考》:广顺二年六月,以文宣王四十三代孙、前曲阜县令孔仁玉复为曲阜县令,仍赐绯鱼袋。以亚圣颜渊裔孙颜涉,为曲阜县主簿。仍敕兖州修葺祠宇,墓侧禁樵采。时车驾亲征,兖州初平,遂幸曲阜,谒孔子祠。既奠,将致敬。左右曰:仲尼,人臣,无致敬之礼。上曰:文宣,百代帝王师。得无拜之。即拜奠于祠前。

太祖神册三年夏五月乙亥,诏建孔子庙。
《辽史·太祖本纪》云云。 按《宗室义宗传》: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立为皇太子。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神册四年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
《辽史·太祖本纪》云云。

太祖建隆元年,幸国子监,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礼志》:至圣文宣王。唐开元末升为中祠,设从祀,礼令摄三公行事。朱梁丧乱,从祀遂废。唐长庆二年,仍复从祀。周显德二年,别营国子监,置学舍。宋因增修之,塑先圣、亚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庑之木壁,太祖亲撰《先圣》《亚圣赞》,十哲以下命文臣分赞之。按《宋会要》:建隆元年二月,太祖幸国子监,诏加饰祠宇,及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
建隆二年,诏诸州贡举人就国子监谒先师。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礼志》:其谒先师之礼:建隆二年,礼院准礼部贡院移,按《礼阁新仪》云:旧仪无贡举人谒先师之文。开元二十六年,诏诸州贡举人见讫,就国子监谒先师,官为开讲,质问疑义,所司设食。昭文、崇文两馆学士及监内诸举人亦准此。自后诸州府贡举人,十一月朔日正衙见讫,择日谒先师,遂为常礼。
建隆三年,诏祭文宣王用一品礼。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建隆三年,诏祭文宣王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仍诏用永安之曲。
太宗端拱元年,幸太学谒文宣王庙。
《宋史·太宗本纪》:端拱元年八月庚辰,幸太学。 按《礼志》:太宗亦三谒庙。诏绘三礼器物、制度于国学讲论堂木壁。又命河南府建国子监文宣王庙。
淳化四年,从监库使臣请,先圣庙,六衙朔望焚香。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真宗景德三年,王钦若请令诸道修葺文宣王庙。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景德三年,资政殿大学士王钦若奏:令诸道州府军监,文宣王庙摧毁处,量破仓库头子钱修葺。仍令晓示,今后不得占射充。磨勘司、推勘院及不得令使臣官员等,在庙内居住。
景德四年,增孔林户二十,定外州长吏释奠礼。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四年五月,兖州增二十户守孔子坟。 按《礼志》:其释奠之礼:景德四年,同判太常礼院李维言:按《开宝通礼》,诸州释奠,并刺史致斋三日,从祭之官斋于公馆。祭日,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今诸州长吏不亲行祀,非尊师重教之道。诏太常礼院检讨以闻。按《五礼精义》,州县释奠,刺史、县令初献,上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主簿终献。有故,以次官摄之。
大中祥符元年,幸曲阜,谒文宣王庙,加谥为元圣文宣王,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颜氏为鲁国夫人,亓官氏,郸国夫人。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戊午,幸曲阜县,诣文宣王庙,靴袍再拜。幸叔梁纥堂。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谥孔子曰元圣文宣王,遣官祭以太牢,给近便十户奉茔庙,赐其家钱三十万,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孙圣佑为奉礼郎,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丁卯,赐曲阜孔子庙经史。 按《礼志》: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诏以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备礼谒文宣王庙。内外设黄麾仗,孔氏宗属并陪位,帝服靴袍,行酌献礼。又幸叔梁纥堂,命官分奠七十二弟子、先儒洎叔梁纥、颜氏。初,有司定仪肃揖,帝特展拜,以表严师崇儒之意,亲制赞,刻石庙中。复幸孔林,以树拥道,降舆乘马,至文宣王墓,设奠再拜,诏追谥曰元圣文宣王,祝文进署,祭以太牢,修饰祠宇,给便近十户奉茔庙。仍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颜氏鲁国夫人,伯鱼母亓官氏,郸国夫人。
《玉海》: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二十七日甲寅,诏曰:朕以纪号岱宗,观风广鲁,载怀先圣,实主斯文。将申款谒之仪,用表钦崇之志。宜取十一月朔,幸曲阜县,备礼躬谒,仍付所司详定所言。车驾谒文宣王庙,内外设黄麾仗袭,文宣公伯叔兄弟,并许陪位。从之。十一月一日,幸曲阜,谒文宣王庙。礼毕,于殿西序召见孔氏子孙,抚谕。问宣尼坟垄所在。令子孙前至孔林,以林木拥道,降舆,乘马,至墓,设奠,再拜。问东及南二冢,子孙对曰:东伯鱼,南子思。退坐北序,与从臣阅碑板。诏追谥曰元圣文宣王。
《续文献通考》: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制曰:王者,顺考古道,懋建大猷。崇四术以化民,昭宣教本。总百王而致治,丕变人文。方启迪于素风,思丕扬于鸿烈。先圣文宣王,道膺上圣,体自生知。以天纵之多能,实人伦之先觉。元功侔乎简易,景铄配乎贞明。惟列辟以尊崇,为亿载之师表。朕以寡昧,钦承命历,曷尝不遵守彝训,保乂中区。属以祗若元符,告成乔岳。观风广鲁之地,饬驾数仞之墙。躬诣远祠,缅怀遐躅。仰明灵之如在,肃奠献以惟寅。是用稽简册之文,昭聪睿之德,聿举追崇之礼,庶申严奉之心。备物典章,垂之不朽。诞告多士,昭示朕意。宜追谥曰元圣文宣王。按《曲阜县志》:大中祥符元年,封圣考叔梁纥为齐国公,圣母颜氏为鲁国太夫人。制曰:朕以祗陟岱宗,新巡鲁甸。永怀先圣之德,躬造阙里之庭。奠献周旋,钦崇备至。唯降灵之所自,亦锡美之有初。像设具存,名称斯阙。宜加追命,以焕典章。叔梁纥,宜追封齐国公。颜氏,宜追封鲁国太夫人。遣部官员外郎王励精虔祭告。追封圣配亓官氏,为郸国夫人。制曰:朕巡行鲁郡,躬诣孔堂。顾风教之所尊,举典章而既渥。眷惟令淑,作合圣灵。载稽简册之文,尚阙追崇之数。属兹咸秩,特示追崇。垂厥方来,式昭遗范。亓官氏,宜追封郸国夫人。仍令兖州遣官诣曲阜祭告。
大中祥符二年,追封先贤及先儒为公侯伯。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壬辰,诏立曲阜县孔子庙学舍。五月乙卯,追封孔子弟子七十二人。秋七月戊寅,诏孔子庙配享鲁史左丘明等十九人加封爵。 按《礼志》:大中祥符二年五月乙卯,诏追封十哲为公,七十二弟子为侯,先儒为伯或赠官。亲制《元圣文宣王赞》,命宰相等撰颜子以下赞,留亲奠祭器于庙中,从官立石刻名。
《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庚辰,诏文宣庙木圭易以玉,赐桓圭一。五月乙卯朔,诏追封颜回兖国公,至卜商河东公,曾参瑕丘侯,至琴张顿丘侯。诏曰:四科钜贤,并超五等。七十达者,俱赠列侯。令中书门下及两制馆阁,分撰赞,命王旦撰颜子赞。初,帝览崇文院检定七十二弟子,案《史记》《唐会要》凡七十七人。今曲阜庙唯七十二人。帝曰:何故不同。王旦言:国学七十二弟子,经太祖定议,曲阜准国学画像。七月戊寅,诏封左丘明至范宁二十一人,皆为伯。赠王肃司空,杜预司徒。命群臣为赞。
《曲阜县志》:大中祥符二年,追封颜子为兖国公。诏曰:朕乃封峦禅社,昭列圣之鸿勋。崇德报功,广百王之彝制。言旋于阙里,遂躬谒于鲁堂。瞻河海之姿,晬容穆若。出洙泗之上,高风凛然。举茂典之有加,期斯文之益振。由是推恩世胄,并锡宠章。增其奉邑,念性与天道,德冠生民。议兹元圣之名,冀广严师之礼。兼朕亲制,以表崇儒。至于四科钜贤,并超五等。七十达者,俱赠列侯。仍命寮寀,分纪遗烈,式书褒扬之旨,庶几善诱之方。宜令中书、枢密院、三司、两制、承郎、待制、馆阁、直馆校理,分撰赞以闻。
大中祥符三年,孙奭请上丁备差太尉太常光禄卿以充三献,又命颁释奠仪注及祭器于诸路。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三年六月丙辰,颁天下《释奠先圣庙仪》《祭器图》。 按《礼志》:大中祥符三年,判国子监孙奭言:上丁释奠,旧礼以祭酒、司业、博士充三献官,新礼以三公行事,近岁止命献官两员临时通摄,未副崇祀向学之意。望自今备差太尉、太常、光禄卿以充三献。又命崇文院刊《释奠仪注》《祭器图》颁之诸路。
大中祥符四年五月癸巳,诏州城置孔子庙。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五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并定州县释奠器数。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壬申,改谥元圣文宣王曰至圣文宣王。 按《礼志》:以国讳,改谥至圣文宣王。赐孔氏钱帛,录亲属五人并赐出身,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银器八百两。诏太常礼院定州县释奠器数:先圣、先师每坐酒尊一、笾豆八、簋二、簠二、俎三、罍一、洗一、篚一,尊皆加勺、羃,各置于坫,巾共二,烛二,爵共四,坫。有从祀之处,诸坐各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烛一、爵一。
大中祥符七年,王旦言:请用先天节礼毕,诣文宣王庙行礼。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天禧二年,赐文宣公祭服,修葺庙宇。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天禧二年,赐文宣公家祭冕服。又赐行宫材,修葺庙宇。又敕兖州差兵士四十人,员寮一人,于本庙巡宿,守护官物。仍委转运司于辖下有衣甲军器处,约度支与本庙。
仁宗天圣二年八月己卯,幸国子监,谒孔子。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阙里志》:仁宗初即位,首隆儒术,车驾幸国子监,奠谒先圣。退,阅七十二贤赞,观东序及礼器。
明道元年,诏重修七十二贤堂。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明道元年八月戊午,诏国子监重修七十二贤堂。左丘明而下二十一人,并以本品衣冠图之。
景祐元年,诏释奠用登歌。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云云。
庆历四年,幸国子监谒孔子。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四年五月壬申,幸国子监谒孔子,有司言旧仪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 按《礼志》:仁宗再幸国子监,谒文宣王庙。皆再拜焉。
神宗熙宁五年,罢贡举人谒奠。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熙宁五年,国子监言:旧例遇贡举岁,礼部贡院集诸州府所贡第一人谒奠先圣,如春秋释奠仪。况春秋自有释奠礼,请罢贡举人谒奠。
《玉海》:熙宁五年十二月六日,国子监言:旧制,贡举岁于十二月下旬谒奠。时多未至者,请罢。从之。熙宁八年,判国子监常秩等,请孔庙神像,依官品衣服。从之。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熙宁八年,判国子监常秩等言:本监宣圣神像,旧用冕服九,旒七。十二贤、二十一先儒,并用朝服。检会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内出王者衮冕之服以衣之。详此,则孔子之冕,宜用天子之制,十二旒。孔子既用冕旒,则七十二贤、二十一先儒,各用本爵,用冕服。今来所修殿屋已成,见装饰塑像,欲乞改正。下太常礼院详定。礼院检会国朝文宣王庙,自建隆三年,诏庙门准仪制,令立戟十六枝,用正一品之礼。大中祥符二年,赐曲阜县文宣王庙,桓圭一,从上公之制,冕九,旒服九章。按衣服今王爵之服,春秋释奠,则用中祠,皆今朝之制也。其兖国公颜子等,皆以本朝郡国县封爵,缘古今礼制不一,难以追用周之冕服。宜如旧制,依官品衣服。今文宣王冕用九旒,颜子以下,各依郡国县公侯伯,正一品至正四品冠服制度,庶合礼令。从之。
元丰六年,诏封孟轲为邹国公。
《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六年冬十月戊子,封孟轲为邹国公。 按《礼志》: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扬雄像于庙庭,仍赐爵号,又请追尊孔子以帝号。下两制礼官详定,以为非是而止。京兆府学教授蒋夔请以颜回为兖国公,毋称先师,而祭不读祝,仪物一切降杀,而进闵子骞九人亦在祀典。礼官以孔子、颜子称号,历代各有据依,难辄更改,仪物祝献,亦难降杀,所请九人,已在祀典。熙宁祀仪,十哲皆为从祀,惟州县释奠未载。请自今三京及诸州春秋释奠,并准熙宁祀仪。诏封孟轲为邹国公。
元丰七年五月壬戌,以孟轲配食文宣王,封荀况、扬雄、韩愈为伯,并从祀。
《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孟子宜与颜子并配。议者以谓凡配享、从祀,皆孔子同时之人,今以孟轲并配,非是。礼官言:唐贞观以汉伏胜、高堂生、晋杜预、范宁之徒与颜子俱配享,至今从祀,岂必同时。孟子于孔门当在颜子之列,至于荀况、扬雄、韩愈,皆发明先圣之道,有益学者,久未配食,诚阙典也。请自今春秋释奠,以孟子配食,荀况、扬雄、韩愈并加封爵,以世次先后,从祀于左丘明二十一贤之间。自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邹国公像,冠服同兖国公。仍绘荀况等像于从祀:荀况,左丘明下;扬雄,刘向下;韩愈,范宁下。冠服各从封爵。诏如礼部议,荀况封兰陵伯,扬雄封成都伯,韩愈封昌黎伯,令学士院撰赞文。又诏太常寺修四孟释菜仪。
《熙丰日历》:晋州奏:据雄州防禦推官、知秀州崇德县、充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状,欲乞今后春秋释奠,并以兖、邹二公配享。如允所请,乞即下礼部,定夺次序,立式。伏乞备闻奏州司所据陆长愈状,闻敕旨,寻下太常寺定夺,申部。今据本寺状看详,至圣文宣王以先师颜子配享,及以次从祀皆其门弟子也。孟子知道,固当尊礼。然与孔子异代,难与颜子并行配享之礼。所请难议施行。申部看详,太常寺所定,未得允当。古者配享及从祀,但取著德立功,其道又以相成者,不必皆用同时之人。如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先农之配,即以后稷神、勾芒为少昊氏之子,祝融为高辛氏火正。今春秋之祭,则勾芒配伏羲。祝融太庭迎气之日,又为从祀。异代之人,得为配祀,明矣。唐贞观二十一年,诏伏生与高堂生、杜预、范宁之徒二十一贤,与颜子俱配享孔子庙堂。至今犹为从祀,孟子亦于孔圣之门堂,在颜子之列。至荀况、扬雄、韩愈,皆发明先圣之道,有益学者,未得配享,诚为阙典。伏请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子配享文宣王,设位于兖国公之次。所有荀况、扬雄、韩愈,并以世次先后,祀于左丘明等二十一贤之间。所贵上称圣朝,褒崇儒贤,备条祀典之意。谨录奏闻,伏候敕旨。帖检会左丘明至范宁二十一人,并封伯爵,如允所请,即乞荀况、扬雄、韩愈并加封爵。自国子监及天下至圣文宣王庙,皆塑邹国公像,其冠服同兖国公。仍画荀况等像于从祀之列。荀况在左丘明之下,冠服皆从封爵。奉圣旨,依议。
哲宗元祐六年,幸国子监,行释奠礼。
《宋史·哲宗本纪》:元祐六年冬十月庚午,朝献景灵宫,还,幸国子监。 按《礼志》:元祐六年,幸太学,先诣国子监至圣文宣王殿行释奠礼,一献再拜。
徽宗崇宁 年,诏都城建文庙。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崇宁初,诏:古者,学必祭先师,况都城近郊,大辟黉舍,聚四方之士,多且数千,宜建文宣王庙,以便荐献。
崇宁三年,以王安石配飨,诏殿名大成增文宣王冕为十二旒正从享位次。
《宋史·徽宗本纪》:崇宁三年六月癸酉,以王安石配飨孔子庙。 按《礼志》:诏:王安石可配飨孔子庙,位于邹国公之次。国子监丞赵子栎言:唐封孔子为文宣王,其庙像,内出王者衮冕衣之。今乃循五代故制,服上公之服。七十二子皆周人,而衣冠率用汉制,非是。诏孔子仍旧,七十二子易以周之冕服。又诏辟雍文宣王殿以大成为名。帝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殿,皆再拜行酌献礼,遣官分奠兖国公而下。国子司业蒋静言:先圣与门人通被冕服,无别。配享、从祀之人,当从所封之爵,服周之服,公之衮冕九章,侯、伯之鷩冕七章。衮,公服也,达于上。郑氏谓公衮无升龙,误矣。考之《周官》司服所掌,则公之冕与王同;弁师所掌,则公之冕与王异。今既考正配享、从祀之服,亦宜考正先圣之冕服。于是增文宣王冕为十有二旒。
《文献通考》:崇宁三年,太常寺言:国朝祀仪诸坛,祠祭正位居中,南面配位在正位之东南,西面若两位,亦为一列,以北为上。其从祀之位,又在其后。今国子监颜子、孟子配享之位,即与闵子骞等从祀之位,同作一列。虽坐次少下,而在文宣王帐座之后,于配食之礼未正。请改正颜子而下从享位次为图,颁示天下。从之。
崇宁 年,颁释奠服制于州县。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崇宁,仪礼局言:太学献官、太祝、奉礼,皆以法服,至于郡邑,则用常服。望命有司降祭服于州县,凡献官、祝、礼,各服其服,以尽事神之仪。诏以衣服制度颁使州县自造焉。
大观元年,定贡士入学释菜之仪。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观初,大司成强渊明言:考之礼经,士始入学,有释菜之仪。请自今每岁贡士始入辟雍,并以元日释菜于先圣。其仪:献官一员,以丞或博士;分奠官八员,以博士、正录;大祝一员,以正录。应祀官前释菜一日赴学,各宿其次。至日,诣文宣王殿常服行礼,贡士初入学者陪位于庭,其他亦略仿释奠之仪。〈按《玉海》:作元年。〉
大观二年,从通仕郎侯孟请,绘子思像,从祀于左丘明二十四贤之间。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大观四年,封公夏首等十人为侯。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议礼局言:建隆三年,诏国子监庙门立戟十六,用正一品礼。大中祥符二年,赐曲阜庙桓圭,从上公之制。又《史记·弟子传》曰,受业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七人,自颜回至公孙龙三十五人颇有年名及受业见于书传,四十二人姓名仅存。《家语》曰,七十二弟子皆升堂入室者。按《唐会要》七十七人,而《开元礼》止七十二人,又复去取不一。本朝议臣,断以七十二子之说,取琴张等五人,而去公夏首等十人。今以《家语》、《史记》参定,公夏首、后处、公肩定、颜祖、鄡单、罕父黑、秦商、原抗、乐欬、廉洁,《唐会要》、《开元礼》亦互见之,皆有伯爵,载于祀典。请追赠侯爵,使预祭享。诏封公夏首钜平侯,后处胶东侯,公肩定梁父侯,颜祖富阳侯,鄡单聊城侯,罕父黑祈乡侯,秦商冯翊侯,原抗乐平侯,乐欬建成侯,廉洁胙城侯。〈按《文献通
考》:作大观四年。
〉政和三年,诏以王安石配飨;子雱从祀。《新仪》成,颁大成殿名于诸学。
《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三年春正月癸酉,追封王安石为舒王,子雱为临川伯,配飨于文宣王庙。 按《礼志》:政和三年,诏封王安石为舒王,配飨;其子雱临川伯,从祀。《新仪》成,以孟春元日释菜,仲春、仲秋上丁日释奠。以兖国公颜回、邹国公孟轲、舒王王安石配飨殿上;琅琊公闵损、东平公冉耕、下邳公冉雍、临淄公宰予、黎阳公端木赐并西向,彭城公冉求、河内公仲由、丹阳公言偃、河东公卜商、武城侯曾参并东向;东庑。颍川侯颛孙师以下至城都伯扬雄四十九人并西向,西庑,长山侯林放以下至临川伯王雱四十八人并东向。颁辟雍大成殿名于诸路州学。
政和五年,命兖州孟子庙,以乐正子配享,诸门人皆赠侯伯,又命国学诸生习大晟乐。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政和五年,太常等言:兖州邹县孟子庙,诏以乐正子配享,公孙丑以下从祀,皆拟定其封爵:乐正子克利国侯,公孙丑寿光伯,万章博兴伯,告子不害东阿伯,孟仲子新泰伯,陈臻蓬莱伯,充虞昌乐伯,屋庐连奉符伯,徐辟仙源伯,陈代沂水伯,彭更雷泽伯,公都子平阴伯,咸丘蒙须城伯,高子泗水伯,桃应胶水伯,盆成括莱阳伯,季孙丰城伯,子叔承阳伯。大晟乐成,诏下国子学选诸生肄习,上丁释奠,奏于堂下,以祠先圣。
政和六年,诏高丽受学者,随贡士释菜,普赐大乐礼器于阙里。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政和六年闰正月二日,诏高丽受学者,元日,随贡士释菜。
《阙里志》:袭封衍圣公奏:朝廷稽考三代,制礼作乐。乞颁降大乐,许内族人及县学生,咸使肄习。并乞降礼器,以备释奠及家祭使用。至六年,赐堂上正声大乐一副,礼器一副于阙里。
宣和四年,幸太学,谒先圣。
《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四年三月辛酉,幸太学。按《阙里志》:宣和四年,车驾幸太学,奠谒先圣。
钦宗靖康元年,罢王安石配飨。
《宋史·钦宗本纪》:靖康元年五月戊辰,罢王安石配飨孔子庙庭。 按《礼志》:靖康元年,右谏议大夫杨时言王安石学术之谬,请追夺王爵,明诏中外,毁去配享之像,使邪说淫辞不为学者之惑。诏降安石从祀庙庭。尚书傅墨卿言:释奠礼馔,宜依元丰祀仪陈设,其《五礼新仪》勿复遵用。 按《杨时传》:时以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上言:蔡京用事二十馀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而论其罪者,莫知其所本也。盖京以继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配飨孔子庙庭。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伏望追夺王爵,明诏中外,毁去配享之像,使邪说淫辞不为学者之惑。疏上,安石遂降从祀之列。
高宗绍兴十年秋七月甲子,以释奠文宣王为大祀。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玉海》:绍兴十年七月甲子,复释奠文宣王为大祀,用王普请也。祀前,受誓戒,加笾豆十二,其礼如社稷。又在京为大祀,州县为中祀。
绍兴十四年,幸学行,拜奠礼。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四年三月己巳,幸太学。按《礼志》:绍兴十三年七月,国学大成殿告成,奉安庙像。明年二月,国子司业高闳请幸学,上从之。诏略曰:偃革息民,恢儒建学。声明丕阐,轮奂一新。请幸方坚,理宜从欲。将款谒于先圣,仍备举于旧章。三月,上服靴袍,乘辇入监,止辇于大成殿门外。入幄,群臣列班于庭。帝出幄,升东阶,跪上香,执爵三祭酒,再拜,群臣皆再拜,上降入幄。分奠从祀如常仪。尚舍先设次于崇化堂之后,及堂上之东南向设御坐。閤门设群臣班于堂下,如月朔视朝之仪。宰辅、从臣次于中门之外。上乘辇幸太学,降辇于堂,入次更衣。讲官入就堂下讲位,北向;执经官、学生皆立于堂下,东西相向。帝出次,升御坐,群臣起居如仪。乃命三公、宰辅以下升堂,皆就位,左右史侍立。讲书及执经官北面起居再拜,皆命之升立于御坐左右。学生北面再拜,分立两庑北上。内侍进书案牙签,以经授执经官,赐三公、宰辅以下坐。讲毕,群臣皆起,降阶,东西相向立。执经官降,讲官进前致词,乃降,北面再拜,左右史降。乃赐茶,三公以下北面再拜,升,各立于位后。学生北面再拜,分立两庑,上下就坐。赐茶毕,三公以下降阶,学生自两庑降阶,北面再拜,群臣以次出。上降坐还次,乘辇还宫。特命礼部侍郎秦熹执经、司业高闳讲《易》《泰》,遂幸养正、持志二斋,赐闳三品服,学官迁秩,诸生授官免举,赐帛有差。上既奠拜,注视貌象,翼翼钦慕,览唐明王及太祖、真宗、徽宗所制赞文,命有司悉取从祀诸赞,皆录以进。帝遂作先圣及七十二子赞,冠以序文,亲洒翰墨,以方载之,五月丙辰,登之綵殿,备仪卫作乐,命监学之臣,自行宫北门迎置学宫,揭之大成殿上及二庑。序曰:朕自睦邻息兵,首开学校。教养多士,以遂忠良。继幸太学,延见诸生。济济在庭,意甚嘉之。因作《文宣王赞》。机政馀閒,历取颜回而下七十二人,亦为制赞。用广列圣崇儒右文之声,复知师弟之间缨弁森森、覃精绎思之训,其于世道人心庶几焉。
孝宗乾道八年,令有司讨论释奠皇太子入学仪。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乾道八年正月丙戌,宰辅请讨论上丁释奠,及太子入学之仪。上曰:《文王世子篇》载此甚详。梁克家奏:入学以齿,则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虞允文奏:事备于礼经。上曰:可令有司讨论以闻。
淳熙三年,赵粹中请削去安石从祀。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
淳熙四年二月,谒先圣。七月,罢王雱从祀。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四年二月乙亥,幸太学,祗谒先圣,退御敦化堂,命国子祭酒林光朝讲《中庸》。秋七月乙酉,罢临川伯王雱从祀。 按《李焘传》:焘论两学释奠:从祀孔子,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黜王安石父子;从祀武成王,当黜李绩。众议不叶,止黜王雱而已。
淳熙七年,礼官请依国子监位数爵号姓名,及祭器,颁于州县。从之。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淳熙七年二月十七日,礼官言:参照祥符间,颁下州县祭器,止有散尊,与新仪不同。乞除去兼政和之后,配位、从祀神位升降,及封爵不同,虑州县塑绘不一。乞依国子监大成殿,并两庑从祀位数爵号姓名,并尊器制度颁降。从之。
宁宗庆元 年,定文宣王为中祀。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宁宗庆元间,定祀令文宣王为中祀。诸祀事应排办者,所属前一日,检举诸祀,献官以州县长吏,以次官充。非实有疾故,不得辄委他官行礼。
嘉定六年,黄学行进《历代尊师本末》二卷。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嘉定六年,全州教授黄学行进《历代尊师本末》二卷,载尊崇孔氏祭祀仪注、配享、从祀沿革升降之因。
理宗端平二年,诏议胡瑗等十人从祀庙庭,升子思子于十哲。
《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二年正月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邵雍、欧阳修、周惇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于十哲。
《玉海》:礼部尚书李埴请子思升祀于堂,列于十哲之间。
淳祐元年,诏以周、程、张、朱从祀,黜王安石。
《宋史·理宗本纪》:淳祐元年春正月甲辰,诏: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惇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浑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寻以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黜之。丙午,封周惇颐为汝南伯,张载郿伯,程颢河南伯,程颐伊阳伯。戊申,幸太学谒孔子,遂御崇化堂,命祭酒曹觱讲《礼记·大学》篇,监学官各进一秩,诸生推恩锡帛有差。制《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
景定二年,以张栻、吕祖谦从祀孔子庙庭。
《宋史·理宗本纪》:景定二年春正月乙酉,诏封张栻为华阳伯,吕祖谦开封伯,从祀孔子庙庭。 按《礼志》:景定二年,皇太子诣学,请以张栻、吕祖谦从祀。从之。按《续文献通考》:景定二年,诏皇太子谒孔子于太学。手诏略曰:虎闱齿胄,太子事也。此礼废,久矣。如释奠舍菜之事,我朝未尝废也。然尊师敬道,又不可拘旧制。可令太子谒拜焉。太子既谒孔子,还,即上奏曰:臣恭奉圣旨,择用正月十五日,令臣谒拜先圣文宣王于太学。臣仰体圣心,祗承严训。区区愚衷,因而感发焉。盖先圣之道,至我朝盛时,运际文明,真儒迭起。而后有以续夫孟氏之传。然其时诸说并驾,未知统一。迨乾淳间,文公臣朱熹与宣公臣张栻、成公臣吕祖谦,志同道合,切偲讲磨,如义利之辨,如近思录之书,择精语详,开牖后学,诚有功于圣门。中间邪说,又几晦蚀。陛下圣德奋兴,罢斥诐邪,表章正学,然后人心一正,圣道大明。天下学士,得沿渊源,而愬洙泗,实万世无疆之休。今熹已秩从祀,而栻、祖谦尚未奉明诏。臣窃望焉。从之。
度宗咸淳二年,帝行释菜礼,诏封曾参郕国公,孔伋沂国公,配享先圣。封颛孙师陈国公,升十哲。复以邵雍、司马光从祀。
《宋史·度宗本纪》:咸淳三年春正月戊申,帝诣太学谒孔子,行舍菜礼,以颜渊、曾参、孔伋、孟轲配享,颛孙师升十哲,卲雍、司马光升列从祀,雍封新安伯。 按《礼志》:咸淳三年,诏封曾参郕国公,孔伋沂国公,配享先圣。封颛孙师陈国公,升十哲位。复以邵雍、司马光列从祀。其序:兖国公、郕国公、沂国公、邹国公,居正位之东面,西向北上,为配位;费公闵损、薛公冉雍、黎公端木赐、卫公仲由、魏公卜商,居殿上东面,西向北上,郓公冉耕、齐公宰予、徐公冉求、吴公言偃、陈公颛孙师,居殿上西面,东向北上,为从祀;东庑,金乡侯澹台灭明、任城侯原宪、汝阳侯南宫适、莱芜侯曾点、须昌侯商瞿、平舆侯漆雕开、睢阳侯司马耕、平阴侯有若、东阿侯巫马施、阳谷侯颜辛、上蔡侯曹恤、枝江侯公孙龙、冯翊侯秦祖、雷泽侯颜高、上邽侯壤驷赤、成邑侯石作蜀、钜平侯公夏首、胶东侯后处、济阳侯奚容蒧、富阳侯颜祖、滏阳侯句井疆、鄄城侯秦商、即墨侯公祖句兹、武城侯县成、汧源侯燕伋宛句侯颜之仆、建成侯乐欬、堂邑侯颜何、林虑侯狄墨、郓城侯孔忠、徐城侯公西点、临濮侯施之常、华亭侯秦非、文登侯申枨、济阴侯颜哙、泗水侯孔鲤、兰陵伯荀况、睢陵伯谷梁赤、莱芜伯高堂生、乐寿伯毛苌、彭城伯刘向、中牟伯郑众、缑氏伯杜子春、良乡伯卢植、荥阳伯服虔、司空王肃、司徒杜预、昌黎伯韩愈、河南伯程颢、新安伯邵雍、温国公司马光、华阳伯张栻,凡五十二人,并西向;西庑,单父侯宓不齐、高密侯公冶长、北海侯公晰哀、曲阜侯颜无繇、共城侯高柴、寿张侯公伯寮、益都侯樊须、钜野侯公西赤、千乘侯梁鳣、临沂侯冉孺、沐阳侯伯虔、诸城侯冉季、濮阳侯漆雕哆、高苑侯漆雕徒父、邹平侯商泽、当阳侯任不齐、牟平侯公良孺、新息侯秦冉、梁父侯公肩定、聊城侯鄡单、祁乡侯罕父黑、淄川侯申党、厌次侯荣旂、南华侯左人郢、胊山侯郑国、乐平侯原亢、胙城侯廉洁、博平侯叔仲会、高堂侯邽巽、临胊侯公西舆如、内黄侯蘧瑗、长山侯林放、南顿侯陈亢、阳平侯琴张、博昌侯步叔乘、中都伯左丘明、临淄伯公羊高、乘氏伯伏胜、考城伯戴圣、曲阜伯孔安国、成都伯扬雄、岐阳伯贾逵、扶风伯马融、高密伯郑元、任城伯何休、偃师伯王弼、新野伯范宁、汝南伯周敦颐、伊阳伯程颐、郿伯张载、徽国公朱熹、开封伯吕祖谦,凡五十二人,并东向。

熙宗天会十五年,立孔庙于上京。
《金史·熙宗本纪》不载。 按《孔璠传》:天会十五年,熙宗即位,兴制度礼乐,立孔子庙于上京。
皇统元年,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退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大凡为善,不可不勉。自是颇读《尚书》《论语》。及五代、辽史诸书,或以夜继焉。
世宗大定十四年,国子监奏释奠礼,诏依礼官议。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定十四年,国子监言:岁春秋仲月上丁日,释奠于文宣王,用本监官房钱六十贯,止造茶食等物,以大小楪排设,用留守司乐,以乐工为礼生,率仓场等官陪位,于古礼未合也。伏睹国家承平日久,典章文物当粲然备具,以光万世。况京师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观仰,据释奠器物、行礼次序,合行下详定。兼兖国公亲承圣教者也,邹国公功扶圣教者也,当于宣圣像左右列之。今孟子以燕服在后堂,宣圣像侧还虚一位,礼宜迁孟子像于宣圣右,与颜子相对,改塑冠冕,装饰法服,一遵旧制。礼官参酌唐《开元礼》,定拟释奠仪数:文宣王、兖国公、邹国公每位笾豆各十、牺尊一、象尊一、簠簋各二、俎二、祝版各一、皆设案。七十二贤、二十一先儒,每位各笾一、豆一、爵一,两庑各设象尊二。总用笾、豆各二百二十三,簠簋各六,俎六,牺樽二,象樽七,爵九十四。其樽皆有坫。罍二,洗二,篚勺各二,羃六。正位并从祀藉樽、罍、俎、豆席,约用三十幅,樽席用苇,俎、豆席用莞。牲用羊、豕各三,酒二十瓶。礼行三献,以祭酒、司业、博士充。分献官二,读祝官一,太官令一,捧祝官二,罍洗官一,爵洗官一,巾篚官二,礼直官十一,学生以儒服陪位。乐用登歌,太乐令一员,本署官充,乐工三十九人。迎神,三奏姑洗宫《来宁之曲》,辞曰:上都隆化,庙堂作新。神之来格,威仪具陈。穆穆凝旒,巍然圣真。斯文伊始,群方所视。初献盥洗,姑洗宫《静宁之曲》,辞曰:伟矣素王,风猷至粹。垂二千年,斯文不坠。涓辰维良,爰修祀事。沃盥于庭,严禋礼备。升阶,南吕宫《肃宁之曲》,辞曰:巍乎圣师,道全德隆。修明五常,垂教无穷。增崇儒宫,遹追遗风。严祀申虔,登降有容。奠币,姑洗宫《和宁之曲》,辞曰:天生圣人,贤于尧舜。仰之弥高,磨而不磷。新庙告成,宫墙数仞。遣使陈祠,斯文复振。降阶,姑洗宫《安宁之曲》辞曰:禀灵尼丘,垂芳阙里。生民以来,孰如夫子。新祠岿然,四方所视。酹觞告成,祗循典礼。兖国公酌献,姑洗宫《辑宁之曲》,辞曰:圣师之门,颜惟居上。其殆庶几,是宜配飨。桓圭衮衣,有严仪象。载之神祠,增光吾党。邹国公酌献,姑洗宫《泰宁之曲》,辞曰:有周之衰,王纲既坠。是生真儒,宏才命世。言而为经,醇乎仁义。力扶圣功,同垂万祀。亚、终献,姑洗宫《咸宁之曲》,辞曰:于昭圣能,与天立极。有承其流,皇仁帝德。岂伊立言,训经王国。焕我文明,典祀千亿。送神,姑洗宫《来宁之曲》,辞曰:吉蠲为饎,孔惠孔时。正辞嘉言,神之格思。是飨是宜,神保聿归。惟时肇祀,太平极致。按《阙里志》:大定十四年,释奠先圣。诏依礼官议,依《开元礼》合行。祭器礼料,羊二,豕三,酒二十瓶。奏登歌雅奏。
《春明梦馀录》:是年,加宣圣像十二旒,十二章。大定二十三年二月戊申,以尚书右丞张汝弼摄太尉,致祭于至圣文宣王庙。
《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章宗明昌元年三月辛巳,诏修曲阜孔子庙学。
《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明昌二年五月戊辰,诏诸郡邑文宣王庙、隳废者,复之。
《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明昌三年四月,定释奠仪。十月,修宣圣庙毕,诏亲行释奠礼。
《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三年四月壬寅朔,定先圣庙春秋释奠,三献官以祭酒、司业、博士充,祝词称皇帝谨遣,及登歌改用太常乐工。其献官并执事与祭者并法服,陪位学官公服,学生儒服。十月壬子,有司奏增修曲阜宣圣庙毕,敕: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共检讨故事以闻。
明昌四年八月丁未,释奠孔子庙,北面再拜。
《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阙里志》:明昌四年,亲释奠。宣圣谕旨宣徽院曰:朕以宣圣,万世帝王之师。恐汝等未谕。可备拜裀,朕将拜焉。明昌六年四月,修宣圣庙毕赐祭服乐章。八月,新庙成遣官祭告。
《金史·章宗本纪》:明昌六年夏四月癸亥,敕有司,以增修曲阜宣圣庙工毕,赐衍圣公以下三献法服及登歌乐一部,仍遣太常旧工往教孔氏子弟,以备祭礼。八月己未,命兖州长官以曲阜新修庙告成于宣圣。
承安二年,亲祀孔子更封从祀爵。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承安二年,春丁,章宗亲祀,以亲王摄亚、终献,皇族陪祀,文武群臣助奠。上亲为赞文,旧封公者升为国公,侯者为国侯,郕国以下皆封侯。
泰和四年二月癸丑,诏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
《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泰和五年三月甲戌,谕有司,进士名有犯孔子讳者避之,仍著为令。
《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宣宗   年,定释奠仪。
《金史·宣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宣宗迁汴,建庙会朝门内,岁祀如仪,宣圣、颜、孟各羊一、豕一,馀同小祀,共用羊八,无豕。其诸州释奠并遵唐仪。
哀宗天兴元年八月丁巳,释奠孔子。
《金史·哀宗本纪》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