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一百九十五卷目录
山川祀典部总论
春秋四传〈僖公三十一年〉
白虎通〈封禅〉
风俗通〈封泰山禅梁父〉
文献通考〈封禅 祀山川〉
大学衍义补〈国家常祀之礼 内外群祀之礼 祭告祈祷之礼〉
山川祀典部艺文一
封禅文 汉司马相如
东巡颂 后汉马融
四渎祠碑铭 北周王褒
封禅坛颂 唐张说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 骆宾王
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 崔融
劝封禅表 许敬宗
劝封禅表 上官仪
宰相请封禅表 蒋钦绪
春秋四传〈僖公三十一年〉
白虎通〈封禅〉
风俗通〈封泰山禅梁父〉
文献通考〈封禅 祀山川〉
大学衍义补〈国家常祀之礼 内外群祀之礼 祭告祈祷之礼〉
山川祀典部艺文一
封禅文 汉司马相如
东巡颂 后汉马融
四渎祠碑铭 北周王褒
封禅坛颂 唐张说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 骆宾王
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 崔融
劝封禅表 许敬宗
劝封禅表 上官仪
宰相请封禅表 蒋钦绪
礼仪典第一百九十五卷
山川祀典部总论
《春秋四传》僖公三十一年
《春秋》: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注〉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郊祀望而祭之。鲁废郊天,而修其小祀,故曰犹。犹者,可止之辞。
《左传》:四卜郊,不从,乃免牲,非礼也。犹三望,亦非礼也。望,郊之细也。不郊,亦无望可也。
《公羊传》:鲁郊何以非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太山河海。曷为祭太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
〈注〉此皆助天宣气布功,故祭天及之。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太山耳,河海润于千里。
〈注〉亦能通气致雨润泽,及于千里。《韩诗》传曰,汤时大旱,使人祷于山川是也。
犹者何。通可以已也。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谷梁传》:乃者,亡乎人之辞也。犹者,可以已之辞也。
〈注〉望,郊之细也。不郊,无望可也。
《胡传》:望祭也。有虞氏受终而望,因于类巡守。而望因于柴,皆天子之事也。今鲁不郊而望,故特书曰犹。犹者,可以已之词。其言三望何也。天子有方望,无所不通。诸侯非名山大川在其封内者,则不祭。鲁得用重礼,视王室则杀,故望止于三,比诸侯则隆,故河海虽不在其封,而亦祭,然非诸侯之所得为也。
〈大全〉临川吴氏曰:天子郊祀上帝,必望祭山川。望祭在郊祀之后,因郊而望也。鲁,诸侯也,以成王之赐,许用王礼。四望阙其一,杀于天子。然郊礼既废,则望礼可以不举。鲁既不郊而犹三望,故书以讥其非礼。 汪氏曰:周官四望,盖望四方。今鲁三望,盖泰山在鲁西,海在鲁东,而河在鲁北,杀天子之礼也。
《白虎通》封禅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所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山,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也,以自效仿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仿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以印玺。故孔子曰,升泰山,观易姓之王,可得而数者,七十有馀。封者,广也,言禅者明以成功相传也。梁甫者,太山旁山名。禅于梁甫何。以三皇禅于绎绎之山,明己成功而去有德者居之绎,绎者,无穷之意也。五帝禅于亭,亭者,制度审諟,德著明也。三王禅于梁甫之山者,梁,信也。甫,辅也。辅天地之道而行之也。太平乃封知告于天必也。于岱宗何。明知易姓也。刻石纪号,知自纪于百王也。燎,祭天报之义也。望祭山川,祀群神也。《诗》云,于皇时周,陟其高山。言周太平封太山也。又曰,堕山乔岳,允犹翕河。言望祭山川,百神来归也。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荚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草木,朱草生,木连理。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乌下。德至山陵,则景云出,芝实茂,陵出异丹,阜出莲甫,山出器车,泽出神鼎。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醴泉通,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钟律调,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贡,孝道至,则以莲。甫者,树名也。其叶大于门扇,不摇自扇于饮食清凉,助供养也。继嗣平明,则宾连生于房户。宾连者,木名连累相承,故在于房户,象继嗣也。日历得其分度,则蓂荚生于阶间。蓂荚,树名也。月一日生一荚,十五日毕。至十六日去荚,故荚阶生,似日月也。贤不肖,位不相踰,则平路生于庭。平路者,树名也。官位得其人,则生。失其人,则死。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景星者,大星也。月或不见,景星常见,可以夜作有益于人民也。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者也。朱草者,赤草也。可以染绛,别尊卑也。醴泉者,美泉也。状若醴酒,可以养老。嘉禾者,大禾也。成王时有三苗,异亩而生,同为一穟,大几盈车,长几充箱,民有得而上之者。成王访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穟,天下当和为一乎。以是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来矣。《风俗通》封泰山禅梁父
谨按《尚书礼》天子巡狩,岁二月至于岱宗。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盖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平也。所以必于岱宗者,长万物之宗,阴阳交代,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遍雨天下,唯泰山乎。封者,立石高一丈二尺,剋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名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下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祭,上元尊而俎。生鱼坛,广十二丈,高三尺,阶三等,必于其上,示增高也。剋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玺,下禅梁父,礼祠地主,去事之杀,示增广也。禅谓坛墠,当有所与也。三皇禅于绎,绎明己功成,而去德者居之绎。绎者,无所指斥也。五帝禅于亭,亭德不及于皇亭,亭名山,其身禅予圣人三王。禅于梁父者,信父者子,言父子相信与也。孝武皇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书、秘书,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加祠兕牛犀象之属。其享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筴,周而复始。皇帝敬拜泰灵,其夜有光如流星,昼有白云起封中,于是作明堂汶上,令诸侯各治邸车驾。前后五至祠,以元鼎六年告封,改为元封。武帝已年四十七矣,何缘反更得十八也。就若所云明神祸福,必有徵应,权时倒读焉。能诞招期乎。奉车子侯骖乘上下,臣不预封事,何因操印,没石乃止。暴病而死,悼愓无已。又言武帝与仙人对博,棋没石中,马蹄迹处,于今尚存。虚妄若此,非一事也。予以空伪,承乏东岳,忝素六载,数聘祈祠,咨问长老贤通上泰山者云,谓玺处剋石,文昧难知也,殊无有金箧玉牒探筹之事。《春秋》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见之人,斯为审矣。《传》曰,五帝圣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其陨落崩薨之日,不能咸至百年。《诗》云,三后在天。《论语》曰,古皆没。太史记黄帝葬于桥山,骑龙升天,岂不怪乎。乌号弓者,柘桑之林,枝条畅茂,乌登其上下,垂著地乌,适飞去后,从拨杀取,以为弓,因名乌号耳。《文献通考》封禅
司马彪论,自上皇以来封泰山者,至周七十二代。易姓则改封者,著一代之始,明不相袭也。继世之王,巡狩则有修封,以祭而已。自秦始皇孝武帝封泰山,本因好仙信方士之言,及造石检,即封之事也。天道质诚,约而不费,故牲用犊,器用陶匏,殆将无事于检封之间,而乐难攻之石也。夏少康周宣,由废复兴,不闻改封。光武欲因孝武,故封而梁。松固争,以为必改,乃当天意。既封之后,未有能福,而松卒被诛死,虽罪由身作,盖亦诬神之咎也。且帝王所以能大著于后者,实在其德加于人,不闻其在封矣。崔灵恩曰,自周以前,封者皆封土为坛。至秦皇汉武,始用石检。袁宏曰,夫揖让受终,必有至德于天下。征伐革命,则有大功于万物。是故王者初基,则有封禅之事,盖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夫东方者,万物之所始。山岳者,灵气之所宅。故求之物本,必于其始。取其所通,必于所宅。崇其坛场,则谓之封。明其代兴,则谓之禅。然则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德不周洽,不得辄议斯事,功不弘济,不得髣髴。斯礼旷代一有,其道至高。自黄帝尧舜至于三代,各一得封禅,未有中修其礼者也。虽继体之君,时有功德,此盖率复旧业,增修其前政,不得仰齐造国,同符改物者也。夫神道真一,其用不烦。天地易简,其礼尚质。故藉用白茅,贵其诚素。器用陶匏,取其易从。然则封禅之礼简易可也。若夫石函玉牒,非天地之性也。胡氏曰:纬书原本于五经而失之者也。而尤紊于鬼神之理,幽明之故。夫鬼神之理,幽明之故,非知道者不能识断。国论者,诚能一决以圣人之经。经所不载,虽有纬书谶记,屏而不用,则庶乎其不谬于理矣。登封之事,原本于柴燔,而失之者也。诗书纪巡狩,而柴者记所谓祭天也。至于岱宗,陟其高山云者,记所谓因名山也。有山则因以为高,无则于郊而坛。其义类一也。又有大事而告于上帝者,武王克商,始有天下,故柴望而告也。舍此则渎矣。记以飨帝于郊,与升中于天为二事,则传者之失也。然则七十二君之编录诗书礼典,略不经见。审有是事,乃天下国家之盛举,尧、舜、禹、汤、文、武、成、康、昭、宣,皆身致太平,安得阙而不讲。故前世论登封者,莫善于许懋。惜乎世祖之臣,智不及此。陷其君于过举,而不得闻也。且世祖享国至是已三十年,四垂无虞,中土宁谧,其心浸满,是以告功皇天,明示得意,而不自知其多失也。不法唐虞三代,而法始皇武帝,一失也。按谶文,九世当封禅,则孝成之世,今乃自缀于元帝,而削去成哀平三君,二失也。玉检秘文,人不得见,是必祈求永年,三失也。前年拒群臣之请,谓百姓怨气满腹,吾欺天乎。岂有治天下三十年,民怨未除,才后两岁,即已欢洽,此四失也。敕戒郡县,有上寿称美者,必令屯田。诏墨未乾,乃自令梁松等讨论故事,此五失也。奉高后配地祇,未几黜降庙主,归于寝园,此六失也。即位改元,终身不可改,而又改之,此七失也。凡此七者,人君举动之大节,而疵病如此惜乎。光武勇智出伦,而学问不足也。光武年及耳顺,方建中元,则意在久生,不言而自见矣。其视向者对宗族乞复之言,寿陵迭兴之诏,即已大异蒯彻所谓人心无常,讵不然哉。
祀山川
陈氏曰:天子四望,达于四方。鲁三望泰山河海而已。书曰,海岱及淮,维徐州诸侯之望,皆其境内之名山,大川也。望虽以名山大川为主,而其实兼上下之神。故诗于柴望,言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周礼》于望,皆言祀而不言祭。又典瑞四望,与山川异玉。大司乐四望,与山川异乐。左氏曰,望郊之细也。又曰,望,郊之属也。公羊曰,方望之事,无所不通,则望兼上下之神,可知矣。郑司农释大宗伯曰四望,日、月、星、海。杜预释《左传》曰:望祀分野之星,及封内山川。许慎曰,四望,日月星辰,河海太山。其说盖有所受之也。郑康成释大宗伯曰,四望,五岳四渎。释大司乐,又兼之以司中、司命、风伯、雨师。释舞师,又以四望为四方,其言异同不可考也。望之礼有二,而其用不一。男巫掌望祀、望衍。郑氏读衍为延,谓望祀有牲与粢盛。望衍用币致神而已。然郑氏于大祝衍祭,亦以为延祭。礼文残缺,不可考也。望祀或设于郊天之后,或设于巡狩之方,或旅于大故之时,则望有常,有不常之祀也。崔灵恩谓四望之祭,岁各有四,不知何据然也。望祀其兆,四郊其牲,各放其方之色。其乐姑洗南吕大㲈,其玉两圭有邸,其服毳冕,其位茆以辨之而植表于其中。《周礼》所谓旁招以茆。《晋语》所谓茆蕝设表望是也。《大学衍义补》国家常祀之礼
《舜典》:望于山川。《周礼》:大宗伯以血祭祭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坟衍,各从其方。
司服王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大司乐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㲈,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臣按,所谓四望者,盖以五岳四镇四渎,乃天下山川之大者,天子兼有天下之大,不能亲临其地,故遥望而祭之也。若夫所谓山川者,随所在而有则,各随其地而祭之焉。本朝郊坛之外,既各为坛以分祭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又于郊坛之右,以专祀之。初春大祀,则从享于天地。仲秋报祀,天子乃躬献于其坛焉。是则所谓四望之祭也,又列南京钟山之神,北京天寿山之神,与之同坛而祭,所谓山川之祭也。又于凡天下藩府郡县,既立山川坛,总祭其一方之山川,又表其山林川泽之有名者,以专祀之,使有司躬涖其所在祀焉。
《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月令》:孟春之月,乃修祭典,祀山林川泽。
仲冬之月,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
季冬之月,乃毕山川之祀。
《礼器》: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
《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臣按,郑司农解《周礼》,四望以为日月星海。郑元谓礼无祭海之文,考《周颂》般序及观《学记》谓三王祭川,先河后海,则是海之祭,三代已有矣。乌可谓无
祭海之礼乎。中国之地,在三代不出九州之外。惟扬、徐、青、冀四州滨海而已。四海惟东北滨中国,而南海北海,则越在荒服之外。自汉以后,南越始入中国,而有南海。然西海竟不知所在,故今祀东海于登州,祀南海于广州,二祀皆临海。而祭西海则望祀于蒲州,北海则望祀于怀庆。夫宋都汴梁,而怀庆在其北,是时失幽燕而以白沟河为界。无缘至辽蓟之域,出国门而北望以祭之可也。国初都金陵,因之以祭,亦不为过。若今日建都于燕,往南而祭北海,岂天子宅中,以临四海之义哉。且古谓青州为北海郡,青去登不远,犹以是名。今京师东北,乃古碣石沦海之处,于此立祠,就海而祭,于势为顺,于理为宜。况今北镇医无闾山,在于辽海。山既可以为北镇,川独不可以为北海乎。若夫中国之正西,在于秦陇西南,则蜀稍南,则滇也。滇之极西,百夷之外,闻有大海通西南岛夷,此地在前代未入中国,今既为羁縻之地,则王化之所及也。宜于云南望祀之,如此则四海之祀,皆在吾域中矣。议礼之事,非臣下所敢专者,谨录愚见,以俟采择焉。
《春秋》:僖公三十有一年,夏,四月,犹三望。
《公羊传》曰: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耳,河海润于千里。
《左氏传》:昭公元年,郑子产曰:山川之神,凡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
哀公六年,楚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朱熹曰:诸侯祭山川,只祭得境内者。如楚王病,卜云河为祟。时诸大夫欲去祭河,昭王自言楚之分地不及于河,河非所以为祟。孔子所以美之,云楚昭王知天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这便见得非境内山川与我不相关,自不当祭之。
臣按,朱熹谓非境内山川,与我不相关,自不当祭之。今东岳行祠遍天下,除京师及齐鲁之境外,有其祠者,皆当革去。盖鬼神不享非礼,孔子所谓曾谓泰山不如林放,正此意也。
刘向曰:五岳者何谓也。泰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常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五岳何以视三公。能大布云雨焉,能大敛云雨焉,施德博大,故视三公。四渎者何谓也。江河淮济也。四渎何以视诸侯。能荡涤垢浊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出云雨千里焉。为施甚大,故视诸侯也。山川何以视子男也。能出物焉,能润泽物焉,能生云雨为恩多。然品类以百数,故视子男也。
臣按,自古所以祀五岳四渎山川者,皆以其能出敛云雨也,出云雨则便不至于旱暵,敛云雨则便不至于淫潦,无非欲其生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则君位安矣。
汉宣帝神爵元年,诏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祀。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
臣按,后世祀海,始于此。
隋制,祀四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无闾山,冀州镇霍山。
臣按郑元注《周礼》四望有五岳四镇四渎,后世祀典,止有五岳四渎,而无四镇。至是始祀之,而又以冀州霍山为中镇,是为五镇。
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封华岳为金天王。元宗开元十三年,封东岳为天齐王。天宝九载,封中岳为中天王,南岳司天王,北岳安天王。十六载,封四渎俱为公。十八载,封四海俱为王,五镇俱为公。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加五岳以帝号,东岳曰齐天仁圣帝,南岳曰司天昭圣,西岳曰金天顺圣,北岳曰安天元圣,中岳曰中天崇圣。
臣按,有此天地,即有此山川。有此山川,则有所以主之者,是则所谓神也,世俗乃以三月二十八日为岳神初度之辰。呜呼,自天一生水,凝而为山。其所以凝而成形也,亦有时日耶。此无稽之甚也。甚者惑于释氏地狱之说,谓人死其魂皆必经岳祠考掠,而有二十四案之像,其说尤为不经,乞下有司屏除,毋俾得以惑世欺民。
《国朝》:洪武三年,太祖皇帝诏略曰:永惟为治之道,必本于礼。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会,皆受命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命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之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
臣按,我圣祖此诏,可谓考诸三王而不缪,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一涤千古之谬。臣知上帝在天之灵,必有以简,在于冥冥之中,而山川鬼神亦莫不各受其职矣。百年以来,雨旸时若,物阜民安,国祚万年之灵长,端有在于兹矣。
内外群祀之礼
《周礼》:大宗伯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副辜祭四方百物。臣按,大宗伯既以血祭祭五岳,又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盖五岳名山,乃次祀。而山林川泽,能兴云雨,见怪物者,其群小祀欤。孔氏以之解《舜典》群神有所自也。
《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臣按,《祭法》谓山林川谷,能出云为风雨曰神,则是合山川云风雨而为一也。可见山川者,云风雨之体。而云风雨者,山川之用也。本朝合风云雷雨与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同一坛,总名之曰山川坛,殆有合于祭法所谓神欤。
祭告祈祷之礼
《文中子》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梁天监中,有请封禅者。著作佐郎许懋建议曰:舜柴岱宗,是为巡守。而郑元引《孝经·钩命决》云,封于泰山,考绩燔燎,禅于梁父,刻石记号,此纬书之曲说。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质民淳,安得泥金检玉,结绳而治。安得镌文告成,妄亦甚矣。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秦始皇尝封泰山,孙皓尝封国山,皆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非盛德之事,不可为法也。
臣按,封禅之说,诗书礼典,略不经见。审有是事,乃天下国家之盛举。尧、舜、禹、汤、文、武、成、康,皆身致太平,安得阙而弗讲,所谓七十二君者,果何代何人哉。先儒有言养生,至于长生不死,为国至于祈天永命,皆有是理。然人未有能为之者,纵为之,然亦不出乎身心日用之间,非必由乎服食药物,徼求鬼神而后致之也。然自秦汉以来千馀年矣,有国家者,未见一人过百年而不死者,亦未有一国踰千年而不亡者。则是有此说,而无此事明矣。是故明君欲求寿年之永,莫若寡欲。欲得国祚之延,莫若爱民。寡欲而至于全其天,爱民而至于过其历,真诚有是理,亦真诚有是事。呜呼。世主所以甘心于不赀之费,而行封禅之礼者,以有秘祝之求也。诚知此理反之于心,知其必无验之于古,知其无效,则自不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