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十四卷目录

 礼仪总部杂录

礼仪典第十四卷

礼仪总部杂录

尚书中候周公归政于成王,太平制礼鸾凤见。《春秋说题辞》:礼者,体也。人情有哀乐,五行有兴灭,故立乡饮之礼终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体,王者行礼得夫中和,礼得则天下咸得,厥宜阴阳,滋液万物,调四时,和动静,常用不可须臾惰也。
礼含文嘉礼者,履也。
礼稽命徵得礼之制。泽谷之中有赤乌、白玉、赤蛇、赤龙、赤木、白泉生出饮酌之使长寿。
礼之动摇也,与天地同气、四时合信、阴阳为符、日月为明、上下和洽,则物兽如其性命。
汲冢《周书》:生之乐之,则母之礼也。政之教之,遂以成之,则父之礼也。父母之礼以加于民。
《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一曰礼。
《文子·道德篇》:文子问何谓礼,曰:为上则恭严,为下则卑敬,退让守柔为天下雄,立于不敢设于不能,此之谓礼也。
《上礼篇》:老子曰: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趋翔周旋屈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愁其德,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身为哀人。
《庄子·天运篇》: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应时而变也。《尸子》:秋为礼。西方为秋。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礼之至也。
《董子》:理者,天所为也。文者,人所谓之礼。礼者因人情以为节,文以救其乱也。夫堤者,水之防也。礼者,人之防也。刑防其末,礼防其本也。
《慎子》: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敢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
《荀子·劝学篇》: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天论篇》: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
《修身篇》: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辟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淮南子·齐俗训》: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穴之兽,礼仪饰则生伪慝之儒。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
礼者,体情而制文者也。
《扬子·问道篇》:或问德表。曰莫知作,上作下。请问莫知。曰:行礼于彼,而民得于此,奚其知。或曰:孰若无礼而德。曰:礼,体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五百篇》:或问礼难以彊世。曰:难故彊世。如夷俟倨肆,羁角之哺果而陷之,奚其彊。或性或彊,及其名,一也。见弓之张兮,弛而不失其良兮。或曰:何谓也。曰:擏之而已矣。川有防,器有范,见礼教之至也。
《贾子》: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至难知也。
《韩诗外传》: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乎水火,在人者、莫明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所照不远;水火不积,则光炎不博:礼义不加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大戴礼·本命篇》:礼象,五行也;其义,四时也。故以四举;有恩、有义、有节、有权。
《盐铁论·诛秦篇》:夫礼让为国者若江、海,流弥久不竭,其本美也。苟为无本,若蒿火暴怒而无继,其亡可立而待。
《申韩篇》:河决若瓮口,而破千里,况礼决乎。其害多矣。《白虎通·礼乐篇》:夫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宾鬼神,序上下正人道也。
礼者,盛不足节有馀使,凶年不俭丰年不奢,贫富不相悬也。
有贵贱焉,有亲疏焉,有长幼焉。朝廷之礼,贵不让贱,所以有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以明有年也;宗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有亲也。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王道得然后万物成。
《王褒服要记序》:古之制礼,其品有五:吉礼祭祀是也,凶礼丧葬是也,宾礼朝享是也,军礼师旅是也,嘉礼婚姻是也。五者,民之大事,举动之所由也。
《袁子·正书》:礼者,何也。缘人情而为之节文者也,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也。
《扬子·物理论》:礼者,履也,律也。义同而名异。五礼者,吉凶军宾嘉也。
《中说·礼乐篇》: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礼为。子曰:不可行也。或曰:礼岂为我辈设哉。子不答,既而谓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流矣。安知礼教哉。有若谓先王之道斯为美。
《通典》:修贽类帝吉礼也,釐降嫔虞嘉礼也,群侯四朝宾礼也,征于有苗军礼也,遏密八音凶礼也。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李氏刊误》:九卿太常专掌礼乐,累代沿习不更其名。又春官氏主国之五礼,吉凶军宾嘉也。寺有少卿博士,礼部有郎中员外,必慎选。儒学达于典礼者,足以咨访大国礼范,岂有阙文。而代宗皇帝用颜真卿为礼仪,使真卿博通典式,曷不授以太常卿礼部尚书而使掌国礼。奈何礼仪以使为名,则何异于营田租庸者乎。前代所无我唐有之,必为后世之讥,宜亟去其名也。
吉凶宾军嘉,是为五礼。婚姻属之嘉嘉者,善也。今代每言婚姻,则曰佳期者,美也。婚姻之重所宜依经,若用为佳,实伤古义。
《大平御览》:吉凶宾军嘉,即五礼之目也。吉礼者,祭祀郊庙宗社之事是也;凶礼者,丧记之说年谷不登大夫去国之事也;宾礼者,贡献朝聘之事是也;军礼者,始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嘉礼者,好会之事起自伏羲以俪皮为币,始制嫁娶,其后有冠乡饮酒乡射食耆老王燕族人之事是也。但前代象天,其礼质而略后代法地,其事烦而文唐虞之际,五礼明备,周公所制文物极矣。
《石林燕语》:天圣初,明肃太后垂帘欲被衮冕亲祠南郊。大臣争莫能得薛简肃公,问即服衮冕。陛下当为男子拜乎,妇人拜乎。议遂格礼九拜,虽男子亦不跪,简肃亦适。幸其言偶中,然天下至今服简肃之抗论也。
国朝典礼初,循用唐《开元礼旧书》一百五十卷。太祖开宝中,始命刘温叟、卢多逊、扈蒙三人补缉遗逸通以今事为《开宝通礼》二百卷,又《义纂》一百卷,以发明其旨且依开元礼设科取士。嘉祐初,欧阳文忠公知太常礼院复请续编,以姚辟苏洵掌其事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议者病,其太简元丰中苏子容复议,以《开宝通礼》及近岁详定礼文,分有司仪注沿革为三门,为元丰新礼不及。行至大观中,始修之。郑达夫主其事,然当时亦无知礼旧人,故书成颇多牴牾,后亦废。
《爱日斋丛抄》:太祖尝问赵中令礼,何以男子跪拜而妇人不跪。赵不能对。遍讯礼官皆无知者,王贻孙祁公溥之子也。为言古诗长跪问故夫,即妇人亦跪也。唐太后朝妇人始拜而不跪,赵问所出,因以太和中幽州从事张建章《渤海国记》所载为證。大重之事具《国史·王贻孙传》及它《杂说》《叶氏燕语》正举此,且云天圣初,明肃太后垂帘欲被衮冕亲祠南郊,大臣争莫能得薛简肃公,问即服衮冕。陛下当为男子拜乎。议遂格礼九拜,虽男子亦不跪,贻孙之言盖陋矣。简肃亦不达,幸其言偶中,使当时有以贻孙所陈密启者则亦无及矣。汪圣锡端明作《燕语》證误,又云《汉书·周昌传》吕后见昌为跪谢,周宣帝诏命妇皆执笏其拜宗庙及天台皆俛伏,则其时妇人已不跪矣。故时有是诏云:始于则天非也;明肃乃谒太庙,非郊也;九拜有稽首有顿首,非皆不跪也。不跪虽有之,盖拜之轻者耳。余观欧公所为《简肃墓志》《湘山野录》皆云后欲以衮冕谒太庙谓亲祠南郊,诚《燕语》之疑,宜汪氏引《宋子·京谒庙赋》以證至程氏《考古篇》,又因贻孙之说考,其详云按后周天元静帝大象二年,诏曰:县命妇皆执笏其拜宗庙及天台,皆俛伏如男子。据此诏特令于庙跪,则他拜不跪矣。张建章所著《武后》时,妇拜始不跪,岂至此始拜与庙朝跪礼而去之,而纪之不详耶。周昌谏高帝,吕后见昌为跪,《战国策》苏秦过洛,其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隋志》皇帝册后,后先拜后起,则唐以前,妇拜皆跪伏也。又《朱文公语录》或问礼妇人吉拜,虽君赐肃拜,则古人于拜亦伏地。曰:古有女子伏拜者,乃太祖问范质之侄。古者,女子拜,如何。遂举古乐府云长跪问故夫,以为古妇女皆伏拜,自则天欲为自尊之计,始不用伏拜。看来此说不然。乐府只说长跪问故夫,不曾说伏拜。古人坐地是跪。一处云:直身长跪,若拜时亦只俯手如揖,便是肃拜。故《礼注》云:肃俯手也。盖妇人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自难以俯伏地上。古人所以有父母拜,其子亦有姑答拜者,盖只跪坐在地。拜时易不曾相对拜,各有问当答拜亦然。大祝九拜肃拜但俯下手,今时传云:古者不拜,故肃使者而已。文公举贻孙之对为范果,当别有据,其论妇拜为详矣。《鹤林玉露别记》文公之说云:古者男子拜,两膝齐屈,如今之道拜是也。杜子美注:《周礼》奇拜以为先屈一膝,如今之雅拜即今拜也。古者妇女以肃拜为正,谓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也,拜手亦然。《南北史》有乐府诗说妇人曰伸腰再拜跪问客今安否。伸腰亦是头不下也。周宣帝令命妇相见皆跪如男子之仪,不知妇人膝不跪地,变为今之拜者。起于何时,程泰之以为始于武后,不知是否。而《项氏家说》则云:郑氏注:《周礼》肃拜云:若今妇人揖安世,按古之拜如今之揖,折腰而已。介冑之士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腰也。然则仪式持剑敛手回身,微作曲势耳。郑氏之所谓揖,盖如此正今时妇人揖礼也。据郑氏说,则妇人之拜不过如此,或者乃谓自唐武氏始尊妇人,不令拜伏则妄诞之甚矣。周天元时,令妇人拜特揖作男子拜,则虽一俗妇人亦不作男子之拜也。况古者男子之拜,但如今之揖,则妇人之拜,安得亦如今之伏今之男子以古男子之拜为揖,故其拜也,加之以跪伏为稽颡之容;今之妇人亦以古妇人之拜为揖,故其拜也,加之以拳曲作虚坐之势。视古已加不得,谓之减矣。礼所谓女拜尚右手者,特言敛手向右,如孔子拱而尚右之,尚非若今用手按膝作跪也。男子之尚左亦然。古跪自是一礼,以拜与伏皆不相干。此论尤详于诸书,疑跪拜之制后周始变。后唐初,或因之武后,乃复其旧,然《王建宫词》云: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毬。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建太和中为陕州司马,岂武后以后,妇拜犹跪,礼特行于宫,掖复斋漫录,谓后周制令宫人廷拜为男子,拜引建前一诗,證之唐宫词无预,后周故实也。
《老学庵笔记》: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方其时,惟王氏子弟为之,故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项乌,但闻哑哑声,即今喏也。
《齐东野语》:南人尚左,北人尚右,或问孰为是因考其说于此。与有识者,订之檀弓。郑氏注云: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老子亦云: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河上公注:方生位也,右阴道也。《礼正义案》:特牲少牢吉祭皆载右胖,士虞礼凶事载左胖。吉祭载右胖,从地道尊右凶事载左胖,取其反吉也。《老子》又曰: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河上公注:卑而居阳,以其不专杀;尊而居左,以其主杀也。吴世杰《汉书》刊误云:凶事尚右。孔子有娣之丧之事也,礼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注谓车上贵左,乘车则贵左;兵车则贵右。乘车君在左,御者在中;兵车君在中,御者在左。少仪论乘兵车云军尚左。疏云军将尊尚左。按《老子》,上将军处右,偏将军处左,非指车同言也。《左传》:韩厥代御居中。杜注:自非元帅御皆在中,将在左,乃知兵车。惟君及元帅然后尚右,其馀军将亦尚左而已。按古人主当阼以右为尊,而逊客而已,居左则左,非尊位也。后世以左为主位而贵不敢当,则以左为尊也,如魏无忌迎侯生而虚车左,何也。地道阴道尚右,故后世之祀以右为上。今宗庙亦然。人家门符左神荼右郁垒。《张平子赋》亦云: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左传》载: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天子所左,寡君亦左之。则以右为助之重且大者。汉右贤左戚,他如左官左迁,又以左为轻,或谓左手足不如右强,故论轻重者,必重右轻左。
《清波杂志》:男子施敬于妇女,男一拜,妇答两拜,名曰夹拜,古礼也。今则不然。古之男女皆跪,诗曰长跪问故夫,或问妇跪如何。尝闻海上之国,僧尼妇人皆作男子拜,拜尚不以为异,则跪宜有之。
《邻几杂志》:君实又说夹拜,今陕府村野妇人皆如此。男子一拜,妇人四拜。男子一拜,城外则不然。
《春明梦馀录》:成周盛时,以《周礼》持世。凡其所以建国而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者,皆谓之礼。不徒以祭祀、燕享、冠婚、宾射以为礼也。太宰掌建邦之六典,以治典为先而典礼仅居其一,然其书不谓之治而谓之礼。秦汉以来,凡所以为治者,谓之政特以施于郊庙朝廷学校而有节文仪则者,则谓之礼。三代以前,以礼为治天下之大纲;三代以后,以礼为治天下之一事。古今治效有隆污之异者,以此夫子遗经,皆经诸儒校定,独礼无成书。朱子于宁宗四年,致仕家居,始修礼书,名曰《仪礼经传》。通解其书大要,以仪礼为本分章附疏,而以小戴诸义各缀其后,其见于他篇。及他书可相发明或附义于其外,如弟子职保傅之属,又自别为一篇以附其类,其目有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王朝礼、丧礼、祭礼、大传、外传。其大体已具者,盖十七八。先是草奏欲乞修三礼,曰遭秦灭,学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补辑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郊特牲冠义等篇乃其义疏耳。前此犹有三礼通礼学究诸科礼,虽不行,而士犹得以通习而知其说。熙宁以来,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诸生又不过采其虚文以供应举。至于其间亦有因仪法度数之实而立文者,则感幽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议率用耳,学臆断而已。臣昔在山林尝与一二学者考订其说,欲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诸经史杂书所载,有及于礼者,皆以附于本经之下,且列注疏。诸儒之说,略有端绪,而私家无书检阅,无人抄写,久之未成。会蒙除用学徒分散,遂不能就,欲望圣明特诏有司,许就秘书省关借礼乐诸书,自行招致旧日学徒十馀人,踏逐空闲官屋数间,与之居处,令其编类,可以兴起废堕垂之永久使士知实学,异时可为圣朝制作之助,则斯文幸甚。会去国不及上,朱子修礼书时已年六十有八。越三年而先生捐馆舍书迄未完,门人黄干杨复补丧祭二礼以成书。先儒言后之言礼者,不至弃经而任传违本而逐末,赖有此书。
临川吴文正澄著《三礼考今》,其书考《周官》以正六典。以大司徒之半,补冬官之阙,盖取陈氏俞氏之论也。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盖取朱子之论也。其言曰因朱子所分礼章重加伦纪,其经后之所记依经章次秩序,其文不敢割裂,一仍其旧附于篇终,其十七篇。次第并如郑氏,本更不间以他篇,庶十七篇。正经不至杂揉,二戴之记中有经篇者,杂之为逸,经礼各有义则经之传也。以戴氏所存兼刘氏所补,合之而为传,正经居首,逸经次之,传终焉,皆别为卷而不相紊。此外悉以归诸戴氏之记朱子所辑,及黄氏丧礼杨氏祭礼亦参伍,以去其重复名曰朱氏记而与二戴为三凡。周公之典,其未坠于地者,盖略包举而无遗造化之运不息,则天之所秩未必终古而废坏有议礼制度考文者,出所损所益,百世可知也。
朱文公居母忧,自始死以至祥禫参酌尽变,因著成器葬祭礼,又推之冠婚而成编,曰家礼。冠礼则多取司马氏,婚礼则参司马氏。程氏丧,本司马氏后,又以礼部侍郎高闶抑崇之书为最精,多采用焉。书成,一侍子窃之亡去,文公没而其书始出,自叙曰三代之礼。其宫庐器服出入起居之制节,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有意乎礼或违其本而务其末,缓其实而急于文,苦其难而不能举其要也。其困于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及于礼熹之愚,盖两病焉。是以独究古今之礼,少加损益为一家之书,其大体之不可变者,则以谨名分崇爱敬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敷本,实以附于孔子从先进之意,诚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施行之古修身齐家之道,慎终追远之心,庶犹可得复见而国家崇化导民之意,或其有小补云。
《礼乐合编》:郑元云:襄陵之浸修堤防以制之覂驾之,马设衔,策以驱之,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何休云:怠慢于礼,则政无车,无车则政不行。
黄宪云: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颜师古云:执礼者,必以吉凶军宾嘉为次。今则以嘉宾次吉军凶后宾庶乎。义类相从终始无黩。
《孔疑达传》:礼主治贵,故不制庶人之礼。若有事则假士礼,非礼之正也,权也。
极大为太未分为一,上下异位曰分,动静相生曰转,推迁不一曰变,屈伸有常曰列,圣人制礼皆本于此法。天地则有尊卑贵贱之等法,阴阳则有吉凶刑赏之事。法四时则有岁月久近之差,法鬼神则有报本反始之诚。
地有广狭,则入有多寡,礼必因地以为伦类。广者,礼备;狭者,礼降也。年有上下则人有丰啬,礼必因时以为厚薄。年丰,礼厚;年凶,礼薄也。
天地有尊卑之势,圣人法之以制君臣之礼。山泽有卑高之势,圣人法之以制贵贱之礼。阴阳有动静之殊,圣人法之,以制经礼之大,曲礼之小。
《欧阳修论》:俗礼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服器,一切用秦。其朝夕从事,则以簿书狱讼兵食为急,曰此为政也,所以治民时。出而用之郊庙、朝廷,曰此为礼也,所以教民。此所谓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蔡襄云:冠婚丧祭,礼之大者。冠礼,今不复议,婚礼,无复有古之遗文,而丧礼尽用释氏独三年日月,则类古矣。
司马光云:君子大复古重变古,以圣人因时制宜各有法象,意义不可私智更也。用步卒而车战法亡,开阡陌而井地法亡,建郡县而封建法亡。以日易月而通丧之礼废,从事鞍马而辔轼之仪绝,参以胡服而冕黻不复用,尚以杯案而簋席不复施,大抵视便利为安。日趋苟简,凡所施设,是今非古,如宣帝所谓汉家自有制度,可胜叹哉。
王安石云:知礼贵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亦乌知礼意哉。故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不知人则野,知人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今荀卿以为圣人,化性而起伪,不知天之过也。
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夫民于此,岂皆有乐之心哉。患上恶己而随之刑也。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为之于外耳,此亦不思之过也。
《程子》: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入便人情适四体之安也。将必使之回翔,容与不可驰骤。上自朝廷,下至于民,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其耕以井田,其进取选举以学校,其治民以诸侯,嫁娶死丧莫不有法严之。以鬼神重之,以四时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故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也。
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
礼之本出于民之情,圣人因而利导之耳;礼之器出于民之俗,圣人因而节文之耳。
行礼不可全泥古,须当视时之风气。
《张子》:礼者,圣人之成法。
观会通以行典礼,此则真义理也。行典礼而不达会通,则非时中。
进人之速,无如礼学。
礼者,理也。知礼则能制礼。
学者行礼,时人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捷径。《苏轼论》:秦始皇、周公、孔子区区于升降揖让间,丁宁反覆而不敢失坠者,世俗所谓迂阔而不知圣人之权,固在此也。帝王相承而不敢破,秦始皇以诈力并诸侯,决坏圣人之籓篱而以利器明示天下,天下惟知求生避死之具而以礼为无用赘庞之物,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苟生之无事乎。礼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呜呼。此秦之祸至今未息欤。
胡寅云:礼也者,人之急也,可终身蹈不可须臾离也。须臾离,则慆慢之行臻焉;须臾忘,则慆慢之心生焉。况无礼而可以始终乎。
文公正义礼不可骇俗,但不出户庭,亲行之可也。匏有苦,叶不可食;济有深,涉不可渡;礼有禁,法不可越。
时丰则礼隆,时俭则礼杀。遭时制宜不可无礼。考索观周之治文武,成康之世上下辑睦,颐指如意,则文之振也。昭穆而下王室日衰,下多离叛,则文之不振也。是以序诗者,以君臣上下动无礼文为幽王之乱,以天下荡荡无纪纲文章为厉王之乱。
文者,古先圣王经世之道也。上古洪荒,斯人禽兽草木如也。圣人为之纪纲法度典章礼乐以维持之,使父子君臣夫妇兄弟莫不得其正,故谓之文。
《圣学格物通》:湛若水曰:宋儒司马光云:礼之为用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用之于家,则尊卑有别而九族睦;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风化美;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用之于天下,则诸侯宾服而纪纲正。臣谓礼也者,理也。人君必先体天理于心以为之本,而后由中应外笃近举远,莫非礼之用矣。
礼者,体也,与道为体者也。礼存则道存,道存则国存;礼亡则道亡,道亡则国亡。是故先王之教务焉。圣祖以礼为人道之纪纲,又曰国之防范,盖深有见于是而鉴元氏之失矣。今重熙累洽之世议礼而奉行之者,可不谨哉。
礼之为物也,圣人之所以饰人之情,而闲其邪僻之具也。其文物制度,皆因民以为节,而为大防而已。是礼者,理也。必圣人在上,心纯乎天理。故制为礼法致臣民于治化之中也。元入主中国,先王之礼法教化荡然矣。是以官民轻玩,以至僭乱踰越,贵贱等混,上下分乖,莫有甚于此时也。天生皇祖,为中国礼乐纲常之主,复乎古而变乎今,命儒臣历考旧章,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冠婚丧祭之仪、服舍器用之制各有等差,著为成书,使颁行遵守。贵贱之等于是而严也,上下之分,于是而正也。先王之礼教,于是而复明也。是固斟酌损益,以扶植万世常行之道。但承平日久,民心渐玩,僭踰之风,尚不能无也。申明旧制,防其渐而遏其流,则治平之休,垂于无疆矣。《日知录》:宋世典常不立政事,丛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然其过于前人者数事,如人君,宫中自行三年之丧,一也;外言不入于梱,二也;未及末命即立族子为皇嗣,三也;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四也。此皆汉唐之所不及,故得继世享国至三百馀年。若其职官军旅食货之制冗杂无纪,后之为国者并当取以为戒。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君父之尊必用稽首拜而后稽首,此礼之渐也,必以稽首终此礼之成也。今《大明会典》曰后一拜叩头成礼,此古之遗意也。
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周礼》太祝辨九,一曰稽首。注: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礼。《礼记·郊特牲》: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君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享晋公子重耳公赋。六月,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襄公三年,盟于长樗,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二十四年,郑伯如晋。郑伯稽首,宣子辞。子西相曰:以陈国之介,恃大国而陵虐于敝邑,寡君是以请罪焉。敢不稽首。哀公十七年,盟于蒙。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孟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国语》:襄王使召公过及内史过赐晋惠公命,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内史过归,以告王曰:执玉卑,替其贽也;拜不稽首,诬其上也。替贽无镇,诬王无民。可以见稽首之为重也。自敌者,皆从顿首。李陵报苏武书称顿首。
陈氏《礼书》曰:稽首者,诸侯于天子,大夫士于其君之礼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书称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是也。大夫于非其君,亦有稽首。《仪礼》:公劳宾,宾再拜稽首,劳介,介再拜稽首,是也。盖君子行礼于其所敬者,无所不用其至,则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德也。大夫士稽首于非其君者,尊主人也。春秋之时,晋穆嬴抱太子顿首于赵宣子,鲁季平子顿首于叔孙,则顿首非施于尊者之礼也。
《礼书》:以顿首为首顿于手而已。

《荀子》言: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似未然古惟丧礼始用稽颡,盖以头触地,其与稽首乃有容无容之别。
今表文皆云稽首顿首,蔡邕独断。汉承秦法,群臣上书皆言昧死,言王莽盗位,慕古法去昧死曰稽首,光武因而不改。朝臣曰稽首,顿首非朝臣曰稽首再拜,百拜字出《乐记》。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注云:壹献士饮酒之礼,百拜以喻多是也。
徐伯鲁曰:按乡饮酒礼无百拜,此特甚言之耳。

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孟子》: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是也。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大明会典》: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亦行四拜礼。其馀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是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
古人未有四拜之礼。唐李涪刊误曰:夫郊天祭地止于再拜,其礼至重尚不可加。今代妇谒姑嫜,其拜必四。详其所自,初则再拜,次则跪献衣服。文史承其筐篚,则跪而受之。常于此际,授受多误,故四拜相属耳。《战国策》:苏秦路过雒阳,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此四拜之始,盖因谢罪而加拜,非礼之常也。
黄庭经十读四拜朝太上,亦是加拜。

今人上父母书用百拜亦无理。若以古人之拜乎,则古人必稽首,然后为敬,而百拜仅宾主一日之礼,非所施于父母。若以今人之拜乎,则天子止于五拜而又安得百也。此二者过犹不及。明知其不然而书之,此以伪事其亲也。洪武三年,上谕中书省臣曰:今人书劄多称顿首再拜百拜皆非实礼,其定为仪式,令人遵守,于是礼部定仪。凡致书于尊者,称端肃奉书,答则称端肃奉复。敌己者称奉书奉复,上之与下称书寄书答,卑幼与尊长则曰家书敬复,尊长与卑幼则曰书付某人。
九顿首出《春秋传》,然申包胥元是三顿首,未尝九也。杜注:无衣三章,章三顿首,每顿首必三,此亡国之馀,情至迫切而变其平日之礼者也。七日夜哭于邻国之庭,古人有此礼乎。七日哭也,九顿首也,皆亡国之礼也,不可通用也。
韩之战秦获晋侯,晋大夫三拜稽首。古但有再拜稽首,无三拜也。申包胥之九顿首,晋大夫之三拜也。《楚语》:椒举遇蔡声子降三拜,纳其乘马,亦亡人之礼也。
《周书·宣帝纪》: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后代变而弥增,则有四拜。不知天元自拟上帝,凡冕服之类十二者皆增为二十四,而笞棰人亦以百二十为度,名曰天杖,然未有四拜。
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故宗庙之祭、太祖之位,东向即交际之礼,亦宾东向而主人西向。
《汉书注》:如淳曰:君臣位南北面。宾主位东西面。

《新序》:楚昭奚恤为东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是也。《史记·赵奢传》言:括东向而朝,军吏。《田单传》言:引卒,东乡坐,师事之。《淮阴传》言:得广武君,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王陵传》言:项王东乡坐陵母。《周勃传》言: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田鼢传》言: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挠。《南越传》言:王太后置酒。汉使者皆东乡。《汉书·盖宽饶传》言: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乡特坐。《楼护传》言:王邑父事护。时请召宾客,邑居樽下,称贱子上寿。坐者百数,皆离席伏,护独东向正坐,字谓邑曰:公子贵如何。《后汉书·邓禹传》言: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桓荣传》言:乘舆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天子亲自执业,此皆东向之见于史者。《曲礼》: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自西阶而升,故东乡自东阶而升,故西乡而南乡特其旁位如庙中之昭,故田鼢以处,盖侯也。
孝文纪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注: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是时群臣至代邸上议,则代王为主人,故西乡。《旧唐书》:卢简求子汝弼为河东节度副使。府有龙泉亭,简求节制时手书诗一章,在亭之西壁。汝弼复为亚帅,每亭中宴集,未尝居宾位,西向俛首而已。是唐人亦以东向为宾位也。
古人席地而坐,西汉尚然。《汉书·隽不疑传》: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滨,闻慕公子威名旧矣。是也。古人之坐,皆以两膝著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史记·范睢传》言:秦王跽而请,秦王复跽而褚先生补。《梁孝王世家》:帝与梁王俱侍坐太后前。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帝跪席举身曰:诺。是也。《礼记》:坐皆,训跪。《三国志注》《高士传》言:管宁尝坐一木榻,积五十馀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以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