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
第十一卷目录
乐律总部汇考十一
唐一〈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六则 高宗永徽二则 显庆二则 龙朔二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上元一则 仪凤一则 调露二则 中宗嗣圣四则 景龙三则 睿宗景云一则 先天二则〉
唐一〈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六则 高宗永徽二则 显庆二则 龙朔二则 麟德一则 乾封一则 上元一则 仪凤一则 调露二则 中宗嗣圣四则 景龙三则 睿宗景云一则 先天二则〉
乐律典第十一卷
乐律总部汇考十一
唐一
高祖武德九年,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定乐,始制十二和燕乐,仍设九部。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礼乐志》:《记》曰:功成作乐,盖王者未作乐时,必因其旧用之。唐兴即用隋乐。武德九年,始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定乐。初,隋用黄钟一宫,惟击七钟,其五钟设而不击,谓之哑钟。唐协律郎张文收乃依古断竹为十二律,高祖命与孝孙吹调五钟,叩之而应,由是十二钟皆用。孝孙又以十二月旋相为六十声、八十四调。其法,因五音生二变,因变徵为正徵,因变宫为清宫。七音起黄钟,终南吕,迭为纲纪。黄钟之律,管长九寸,王于中宫土。半之,四寸五分,与清宫合,五音之首也。加以二变,循环无间。故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其声繇浊至清为一均。凡十二宫调,皆正宫也。正宫声之下,无复浊音,故五音以宫为尊。十二商调,调有下声一,谓宫也。十二角调,调有下声二,宫、商也。十二徵调,调有下声三,宫、商、角也。十二羽调,调有下声四,宫、商、角、徵也。十二变徵调,居角音之后,正徵之前。十二变宫调,在羽音之后,清宫之前。雅乐成调,无出七声,本宫递相用。惟乐章则随律定均,合以笙、磬,节以钟、鼓。乐既成,奏之。太宗谓侍臣曰:占者圣人沿情以作乐,国之兴衰,未必由此。御史大夫杜淹曰:陈将亡也。有《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有《伴侣曲》,闻者悲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以是观之,亦乐之所起。帝曰:夫声之所感,各因人之哀乐。将亡之政,其民苦,故闻以悲。今《玉树》、《伴侣》之曲尚存,为公奏之,知必不悲。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孔子称: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在音也。初,祖孝孙已定乐,乃曰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制《十二和》,以法天之成数,号《大唐雅乐》:一曰《豫和》二曰《顺和》,三曰《永和》,四曰《肃和》,五曰《雍和》,六曰《寿和》,七曰《太和》,八曰《舒和》,九曰《昭和》,十曰《休和》,十一曰《正和》,十二曰《承和》。用于郊庙、朝廷,以和人神。凡乐八音,自汉以来,惟金以钟定律吕,故其制度最详,其馀七者,史官不记。至唐,独宫县与登歌、鼓吹十二案乐器有数,其馀皆略而不著,而其物名具在。八音:一曰金,为镈钟,为编钟,为歌钟,为錞,为铙,为镯,为铎。二曰石,为大磬,为编磬,为歌磬。三曰土,为埙,为嘂,嘂,大埙也。四曰革,为雷鼓,为灵鼓,为路鼓,皆有鼗;为建鼓,为鼗鼓,为县鼓,为节鼓,为拊,为相。五曰丝,为琴,为瑟,为颂瑟,颂瑟,筝也;为阮咸,为筑。六曰木,为柷,为敔,为雅,为应。七曰匏,为笙,为竽,为巢,巢,大笙也;为和,和,小笙也。八曰竹,为箫,为管,为篪,为笛,为舂牍。此其乐器也。乐县之制,宫县四面,天子用之。若祭祀,则前祀二日,太乐令设县于坛南内壝之外,北向。东方,西方,磬虡起北,钟虡次之。南方,北方,磬虡起西,钟虡次之。镈钟十有二,在十二辰之位。树雷鼓于北县之内、道之左右,植建鼓于四隅。置柷、敔于县内,柷在右,敔在左。设歌钟、歌磬于坛上,南方北向。磬虡在西,钟虡在东。琴、瑟、筝、筑皆一,当磬虡之次,匏,竹在下。凡天神之类,皆以雷鼓;地祗之类,皆以灵鼓;人鬼之类,皆以路鼓。其设于庭,则在南,而登歌者在堂。若朝会,则加钟磬十二虡,设鼓吹十二案于建鼓之外。案设羽葆鼓一,大鼓一,金錞一,歌、箫、笳皆二。登歌,钟、磬各一虡,节鼓一,歌者四人,琴、瑟、筝、筑皆一,在堂上;笙、和、箫、篪、埙皆一,在堂下。若皇后享先蚕,则设十二大磬,以当辰位,而无路鼓。轩县三面,皇太子用之。若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亦用之。其制,去宫县之南面。判县二面,唐之旧礼,祭风伯、雨师、五岳、四渎用之。其制,去轩县之北面。皆植建鼓于东北、西北二隅。特县,去判县之西面,或陈于阶间,有其制而无所用。凡植者为簨,横者为虡。虡以县钟磬,皆十有六,周人谓之一堵,而唐人谓之一虡。自隋以前,宫县二十虡。及隋平陈,得梁故事用三十六虡,遂用之。唐初因隋旧,用三十六虡。初,隋有文舞、武舞,至祖孝孙定乐,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左籥右翟,与执纛而引者二人,皆委貌冠,黑素,绛领,广褒,白裤,革带,乌皮履。武舞:左干右戚,执旌居前者二人,执鼗执铎皆二人,金錞二,舆者四人,奏者二人,执铙二人,执相在左,执雅在右,皆二人夹导,服平冕,馀同文舞。朝会则武弁,平巾帻,广褒,金甲,豹文裤,乌皮靴。执干戚夹导,皆同郊庙。凡初献,作文舞之舞;亚献、终献,作武舞之舞。太庙降神以文舞,每室酌献,各用其庙之舞。禘祫迁庙之主合食,则舞亦如之。燕乐。高祖即位,仍隋制设九部乐:《燕乐伎》,乐工舞人无变者。《清商伎》者,隋清乐也。有编钟,编磬、独弦琴,击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皆一;笙、笛、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人,并习《巴渝舞》。《西凉伎》,有编钟、编磬皆一;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觱篥、小觱篥、笛、横笛、腰鼓、齐鼓、檐鼓皆一;铜钹二,贝一。白舞一人,方舞四人。《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觱篥,横笛,凤首箜篌,琵琶、五弦,贝,皆一;铜钹二,舞者二人。《高丽伎》,有弹筝、搊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以蛇皮为槽,厚寸馀,有鳞甲。楸木为面,象牙为捍拨,画国王形。又有五弦、义觜、笛、笙、葫芦笙、箫、小觱篥、桃皮觱篥、腰鼓、齐鼓、檐鼓、龟头鼓、铁版、贝、大觱篥。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钹二。舞者四人。设五方师子,高丈馀,饰以方色。每师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师子郎。《安国伎》,有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箫、觱篥、正鼓、和鼓、铜钹,皆一;舞者二人。《疏勒伎》,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箫、横笛、觱篥、答腊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鸡娄鼓,皆一;舞者二人。《康国伎》,有正鼓、和鼓,皆一;笛、铜钹,皆二。舞者二人。工人之服皆从其国。又按《志》:元正冬至受朝贺。设九部乐,则去乐县。太乐令帅九部伎立于左、右延明门外,群臣初唱万岁,太乐令即引九部伎声作而入。按《窦威传》:威从兄子琎。武德中,与太常少卿祖孝孙受诏定雅乐,是正钟律云。
按《旧唐书·音乐志》:贞观二年六月,祖孝孙奏: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外国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按《礼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调。祭圜丘以黄钟为宫,方泽以林钟为宫,宗庙以太蔟为宫。五郊、朝贺、飨宴,则随月用律为宫。初,隋但用黄钟一宫,唯扣七钟,馀五钟虚悬而不扣。及孝孙建旋宫之法,皆遍扣钟,无复虚悬者矣。祭天神奏《豫和》之乐,地祗奏《顺和》,宗庙奏《永和》。天地、宗庙豋歌,俱奏《肃和》。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政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郊庙俎入,奏《雍和》。皇帝祭享酌酒、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五郊迎气,各以月律而奏其音。又郊庙祭享,奏《化康》、《凯安》之舞。《周礼》旋宫之义,亡绝已久,时莫能知,一朝复古,自此始也。及孝孙卒后,协律郎张文收复采《三礼》,言孝孙虽创其端,至于郊禋用乐,事未周备。诏文收与太常礼乐官更加釐改。于是依《周礼》,祭昊天上帝以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奏《豫和》之舞。若封泰山,同用此乐。若地祇方丘,以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奏《顺和》之舞。禅梁甫,同用此乐。祫禘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奏《永和》之舞。五郊、日月星辰及类于上帝,黄钟为宫,奏《豫和》之曲。大蜡、大报,以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调奏《豫和》、《顺和》、《永和》之曲。明堂、雩,以黄钟为宫,奏《豫和》之曲。神州、社稷、籍田,宜以太簇为宫,雨师以姑洗为宫,山川以蕤宾为宫,并奏《顺和》之曲。享先妣,以夷则为宫,奏《永和》之舞。大飨燕,奏姑洗、蕤宾二调。皇帝郊庙、食举,以月律为宫,并奏《休和》之曲。皇帝郊庙出入,奏《太和》之乐,临轩出入,奏《舒和》之乐,并以姑洗为宫。皇帝大射,姑洗为宫,奏《驺虞》之曲。皇太子奏《狸首》之曲。皇太子轩悬,姑洗为宫,奏《永和》之曲。凡奏黄钟,歌大吕;奏太簇,歌应钟;奏姑洗,歌南吕;奏蕤宾,歌林钟;奏夷则,歌中吕;奏无射,歌夹钟。黄钟蕤宾为宫,其乐九变;大吕、林钟为宫,其乐八变。太簇、夷则为宫,其乐七变。夹钟、南吕为宫,其乐六变。姑洗、无射为宫,其乐五变。中吕、应钟为宫,其乐四变。天子十二钟,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及成,奏之。太宗称善,于是加级颁赐各有差。又按《志》: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凡八部。《安乐》者,后周武帝平齐所作也。行列方正,象城郭,周世谓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为面,狗喙兽耳,以金饰之,垂线为发,画猰皮帽。舞蹈姿制,犹作羌胡状。《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鸷兽,出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崙象。
按《实录》:武德元年十一月己酉,降薛仁杲,帝大悦,置酒高会,奏九部乐。二年二月癸巳,宴群臣。五月丙寅,宴凉州,使人奏九部乐。三年正月甲午,宴突厥。八月庚戌,宴群臣,奏九部于庭。四年三月丁酉,宴西突厥使。七月戊辰,宴群臣,举酒属百官。七年二月,宴突厥使,并奏九部乐。 又武德元年十月,突厥使来朝,帝宴太极殿,奏九部乐。二年闰二月甲辰,考群臣,置酒。三年五月庚午,宴突厥使。七年四月癸卯,宴群臣,皆奏九部乐。六月戊戌,丘和谒见高祖,奏九部乐,飨之。八年四月己丑,林邑献方物,设九部乐飨之。
按《通典》:燕乐,武德初,因隋旧制,奏九部乐。一燕乐,二清商,三西凉,四扶南,五高丽,六龟兹,七安国,八疏勒,九康国。
太宗贞观六年,诏褚亮等分制乐章。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音乐志》:贞观二年,太常少卿祖孝孙既定雅乐,至六年,诏褚亮、虞世南、魏徵等分制乐章。
贞观七年,改《秦王破阵乐》为《七德舞》,复改《庆善乐》为《九功舞》。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六年九月己酉,幸庆善宫。十月己卯,至自庆善宫。按《礼乐志》:《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作《秦王破阵乐》曲。及即位,宴会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右仆射封德彝曰:陛下以圣武戡难,陈乐象德,文容岂足道哉。帝矍然曰: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谓文容不如蹈厉,斯过矣。乃制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丽、鹅鹳。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戟而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曰:秦王破阵乐。后令魏徵与员外散骑常侍褚亮、员外散骑常侍虞世南、太子右庶子李百药更制歌辞,名曰《七德舞》。舞初成,观者皆扼腕踊跃,诸将上寿,群臣称万岁,蛮夷在庭者请相率以舞。太常卿萧瑀曰:乐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尽,陛下破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愿图其状以识。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祸乱,制乐陈其梗概而已。若备写禽获,今将相有尝为其臣者,观之有所不忍,我不为也。自是元日、冬至朝会庆贺,与《九功舞》同奏。舞人更以进贤冠,虎文裤,腾蛇带,乌皮靴,二人执旌居前。其后更号《神功破阵乐》。《九功舞》者,本名《功成庆善乐》。太宗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起居郎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裤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号《九功舞》。进蹈安徐,以象文德。按《魏徵传》:徵侍宴,奏《破阵武德舞》,则俛首不顾,至《庆善乐》,则谛玩无斁,举有所讽切如此。
按《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七年春正月,上制《破阵乐舞图》。按《音乐志》:《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庆善乐》,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既贵,宴宫中,赋诗,被以管弦。舞者六十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
按《太宗李靖问对》:靖曰:臣观陛下所制破阵乐舞,前出四表,后缀八幡,左右折旋趋走,金鼓各有其节。此即八阵图四头八尾之制也。人间但见乐舞之盛,岂有知军容如斯焉。帝曰:兵法可以意授,不可以语传。朕为破阵乐,唯卿已晓其表矣。
按《通典》:凡天子宫悬,奏文武二舞以为众乐之容:文舞,九功。武舞,七德也。
按《唐会要》:破阵乐曲辞曰: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贞观十一年,张文收请重正馀乐,不许。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十一年,张文收复请重正馀乐,帝不许,曰:朕闻人和则乐和,隋末,虽改音律而乐不和。若百姓安乐,金石自谐矣。文收既定乐,复铸铜律三百六十、铜斛二、铜秤二、铜瓯十四、秤尺一。斛左右耳与臀皆方,积十而登,以至于斛,与古玉尺、玉斗同。皆藏于太乐署。武后时,太常卿武延秀以为奇玩,乃献之。及将考中宗庙乐,有司奏请出之,而秤尺已亡,其迹犹存,以常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量、衡皆三之一。孝孙已卒,张文收以为《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诏有司釐定,而文收考正律吕,起居郎吕才叶其声音,乐曲遂备。自高宗以后,稍更其曲名。自周、陈以上,雅郑淆杂而无别,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至唐更曰部当。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为七宫;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为七商;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为七角;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羽。般涉调、高般涉为七羽。皆从浊至清,迭更其声,下则益浊,上则益清,慢者过节,急者流荡。其后声器浸殊,或有宫调之名,或以倍四为度,有与律吕同名,而声不近雅者。其宫调乃应夹钟之律,燕设用之。丝有琵琶、五弦、箜篌、筝,竹有觱篥、箫、笛,匏有笙,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土则附革而为鞚,木有拍板、方响,以体金应石而备八音。倍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而曲出于胡部。复有银字之名,中管之格,皆前代应律之器也。后人失其传,而更以异名,故俗部诸曲,悉原于雅乐。周、隋管弦杂曲数百,皆西凉乐也。鼓舞曲,皆龟兹乐也。惟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邕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隋亡,清乐散𡙇,存者才六十三曲。其后传者:《平调》、《清调》,周《房中乐》遗声也;《白雪》,楚曲也;《公莫舞》,汉舞也;《巴渝》,汉高帝命工人作也;《明君》,汉元帝时作也;《明之君》,汉《鞞舞》曲也;《铎舞》,汉曲也;《白鸠》,吴《拂舞》曲也;《白纻》,吴舞也;《子夜》,晋曲也;《前溪》,晋车骑将军沈珫作也;《团扇》,晋王珉歌也;《懊侬》,晋隆安初谣也;《长史变》,晋司徒左长史王廞作也;《丁督护》,晋、宋间曲也;《读曲》,宋人为彭城王义康作也;《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作也;《石城》,宋臧质作也;《莫愁》《石城乐》所出也;《襄阳》,宋随王诞作也;《乌夜飞》,宋沈攸之作也;《估客乐》,齐武帝作也;《杨叛》,北齐歌也;《骁壶》,投壶乐也;《常林欢》,宋、梁间曲也;《三洲》,商人歌也;《采桑》,《三洲曲》所出也;《玉树后庭花》、《堂堂》,陈后主作也;《泛龙舟》,隋焬帝作也。又有《吴声四时歌》、《雅歌》、《上林》、《凤雏》、《平折》、《命啸》等曲,其声与其辞皆讹失,十不传其一二。
贞观十四年,诏秘书监颜师古等,撰定六庙乐曲舞名。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初,太宗诏秘书监颜师古等,撰定弘农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庙乐曲舞名。其后变更不一,自献祖而下庙舞,略可见也。献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长发之舞》,太祖曰《大政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
按《旧唐书·音乐志》:贞观十四年,敕曰:殷荐祖考,以崇功德,比虽加以诚洁,而庙乐未称。宜令所司详诸故实,制定奏闻。八座议曰:七庙观德,义冠于宗祀;三祖在天,式彰于严配。致敬之情允洽,大孝之道宜宣。是以八佾具陈,肃仪刑于缀兆;四悬备展,被鸿徽于雅音。考作乐之明义,择皇王之令典,前圣所履,莫大于兹。伏惟皇帝陛下,天纵感通,率繇冥极。孝理昭懿,光被于八埏;爱敬纯深,追崇于百叶。永言锡祚,斯弘颂声。钟律革音,播铿锵于飨荐;羽籥成列,申蹈厉于烝尝。爰诏典司,乃加隆称谓,循声覈实,敬阐尊名。窃以皇灵滋庆,浚源长委,迈吞燕之生商,轶扰龙之肇汉,盛韬光于九二,渐发迹于三分。高祖缩地补天,重张区宇,反魂肉骨,再造生灵。恢恢帝图,与二仪而合大;赫赫皇道,共七曜以齐明。虽复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经文纬武,敢有寄于名言。敬备乐章,式昭彝范。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三庙乐,请奏《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庙乐,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庙乐,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庙乐,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庙乐,奏《光大》之舞。七庙登歌,请每室别奏。制可之。按《唐会要》:贞观十四年六月一日,诏:庙乐未称,宜详定。秘书监颜师古议: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三庙同奏《长发舞》,景帝庙奏《永锡舞》,元帝庙奏《大有舞》,高祖庙奏大明舞,文德后奏《光大舞》,给事中许敬宗议:景帝庙奏《大有》,元帝庙奏《大成》,制曰:可。
贞观 年,高昌平燕乐始有十部乐,又制倾杯乐、社乐、英雄乐、黄骢叠四曲。
按《唐书·太宗本纪》:十四年八月,侯君集克高昌。按《礼乐志》:隋乐,每奏九部乐终,辄奏《文康乐》,一日《礼毕》。太宗命削去之,后遂亡。及平高昌,收其乐。有竖箜篌、铜角,一;琵琶、五弦、横笛、箫、觱篥、答腊鼓、腰鼓、鸡娄鼓、羯鼓,皆二人。工人布巾,袷袍,锦襟,金铜带,画裤。舞者二人,黄袍褒,练襦,五色绦带,金铜耳珰;赤靴。自是初有十部乐。其后因内宴,诏长孙无忌制《倾杯曲》,魏徵制《乐社乐曲》,虞世南制《英雄乐曲》。帝之破窦建德也。乘马名黄骢骠,及征高丽,死于道,颇哀惜之,命乐工制《黄骢叠》四曲,皆宫调也。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国所出,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太宗悦甚,后人习为搊琵琶。周、隋与北齐、陈接壤,故歌舞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北狄乐皆马上之声,自汉后以为鼓吹,亦军中乐,马上奏之,故隶鼓吹署。后魏乐府初有《北歌》,亦曰《真人歌》,都代时,命宫人朝夕歌之。周、隋始与西凉乐杂奏。至唐存者五十三章,而名可解者六章而已:一曰《慕容可汗》,二曰《吐谷浑》,三曰《部落稽》,四曰《钜鹿公主》,五曰《白净王》,六曰《太子企喻》也。其馀辞多可汗之称,盖燕、魏之际鲜卑歌也。隋鼓吹有其曲而不同。贞观中,将军侯贵昌,并州人,世传《北歌》,诏隶太乐,然译者不能通,岁久不可辨矣。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罗回,工人谓之角手,以备鼓吹。南蛮、北狄俗断发,故舞者以绳围首约发。有新声自河西至者,号胡音,龟兹散乐皆为之少息。扶南乐,舞者二人,以朝霞为衣,赤皮鞋。天竺伎能自断手足,刺肠胃,高宗恶其惊俗,诏不令入中国。
按《旧唐书·音乐志》: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北齐高洋所重,常自击胡鼓以和之。周武帝聘戎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裔人令羯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张重华时,天竺重译贡乐伎,后其国王子为沙门来游,又传其方音。宋世有高丽、百济伎乐。魏平拓跋,亦得之而未具。周师灭齐,二国献其乐。隋文帝平陈,得《清乐》及《文康礼毕曲》,列九部伎,百济伎不预焉。炀帝平林邑国,获扶南工人及其匏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转写其声,而不齿乐部。西魏与高昌通,始有高昌伎。我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又造《宴乐》,而去《礼毕曲》。今著令者,惟此十部。按《通典》: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宴百寮,奏十部。先是,伐高昌,收其乐,付太常。增为十部。又凡大燕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一曰燕乐伎,有景云,庆善,破阵,承天乐之舞;二曰清乐伎;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高昌伎;十曰康国伎。
按徐景安《乐书·古今乐纂》云:隋文帝分九部伎乐,以汉乐坐部为首外,以陈国乐舞后庭花也。西凉与清乐并龟兹、五天竺国之乐,并合佛曲、池曲也。石国、百济、南蛮、东夷之乐,皆合野音之曲,胡旋之舞也。唐分九部伎乐,以汉部燕乐为首外,次以清乐,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合为十部。
按《玉海》:贞观十六年十一月乙亥还宫,宴百寮,奏十部乐。十七年闰六月庚申,于相思殿大飨百寮,盛陈宝器,奏庆善破阵乐,并十部之乐。薛延陀、突利设再拜上寿。二十一年正月己未,铁勒、回纥、俟利发等诸姓朝见,御天成殿,陈十部乐而遣之。
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八月,有司奏太宗庙,名《崇德》之舞。诏从之。
按《唐书·高宗本纪》:贞观二十三年,太宗诏皇太子听政于金液门。四月,从幸翠微宫。六月甲戌,即帝位。按《旧唐书·音乐志》:贞观二十三年,太尉长孙无忌、侍中于志宁议太宗庙乐曰:《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请乐名《崇德》之舞。制可之。后文德皇后庙,有司据礼停《光大》之舞,惟进《崇德》之舞。按《册府元龟》:高宗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即位。八月,有司奏言:谨按太庙每室有乐舞,太宗皇帝庙,将禘祔庙,未有舞名。太尉长孙无忌、侍中于志宁议庙乐云云。
高宗永徽元年,作《景云河清之歌》,又作《庆善》,《破阵》,《承天》之舞。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高宗即位,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谊为《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有玉磬、方响、搊筝、筑、卧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叶、大小笙、大小觱篥、箫、铜钹、长笛、尺八、短笛,皆一;毛员鼓、连𩊠鼓、桴鼓、贝,皆二。每器工一人,歌二人。工人绛袍,金带,乌靴。舞者二十人。分四部:一《景云舞》,二《庆善舞》,三《破阵舞》,四《承天舞》。《景云乐》,舞八人,五色云冠,锦袍,五色裤,金铜带。《庆善乐》,舞四人,紫袍,白裤。《破阵乐》,舞四人,绫袍,绛裤。《承天乐》,舞四人,进德冠,紫袍,白裤。《景云舞》,元会第一奏之。
按《旧唐书·音乐志》:贞观十四年,有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宴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元会第一奏者是也。
按《玉海》云:《唐会要·旧志》并云:贞观十四年,张文收制《景云河清歌》,曰宴乐。据此,则隋未有宴乐,而礼毕,列九部之末。太宗造景云河清歌曰:宴乐而去,礼毕明矣。志谓高祖仍隋设九部乐:《宴乐》,乐工舞人无变者。高宗即位,文收为《景云河清歌》,皆差齵不齐。〈按景云河清歌,《新唐书》作高宗时,而《旧唐书》及《通典》俱作贞观十四年,未知孰是,附录以俟参考〉
永徽二年,祀南郊,侍郎宇文节请奏《九部乐》。
按《唐书·高宗本纪》:二年十一月辛酉,有事于南郊。按《旧唐书·音乐志》:永徽二年十一月,高宗亲祀南郊,黄门侍郎宇文节奏言:依仪,明日朝群臣,除乐悬,请奏《九部乐》。上曰:《破阵乐舞》,情不忍观,所司更不宜设。言毕,惨怆久之。
显庆元年,名《破阵乐》为《神功破阵乐》。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七年春正月壬申,改元为显庆。二月庚寅,名《破阵乐》为《神功破阵乐》。
显庆二年,以御制白雪诗琴歌,皆入乐府。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高宗以琴曲浸绝,虽有传者,复失宫商,令有司修习。太常丞吕才上言: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今以御《雪诗》为《白雪歌》。古今奏正曲复有送声,君唱臣和之义,以群臣所和诗十六韵为送声十六节。帝善之,乃命太常著于乐府。才复撰《琴歌》、《白雪》等曲,帝亦制歌词十六,皆著乐府。
按《旧唐书·音乐志》:显庆二年,太常奏《白雪》琴曲。先是,上以琴中雅曲,古人歌之,近代已来,此声顿绝,虽有传习,又失宫商,令所司简乐工解琴笙者修习旧曲。至是太常上言曰:臣谨按《礼记》、《家语》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是知琴操曲弄,皆合于歌。又张华《博物志》云:《白雪》是天帝使素娥鼓五十弦瑟曲名。又楚大夫宋玉对襄王云:有客于郢中歌《阳春白雪》,国中和者数十人。是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后,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曲》者。臣今准敕,依于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合于歌。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又按古今乐府,奏曲之后,皆别有送声,君唱臣和,事彰前史。辄取侍臣等奏和雪诗以为送声,各十六节,今悉教讫,并皆谐韵。上善之,乃付太常编于乐府。六年二月,太常丞吕才造琴歌《白雪》等曲,上制歌辞十六首,编入乐府。
龙朔元年,设宴,奏《九部乐》。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龙朔元年九月壬子,徙封潞王贤为沛王。是日,敕中书门下五品已上诸司表官、尚书省侍郎并诸亲三等已上,并诣沛王宅设宴礼,奏《九部乐》。
龙朔三年,蓬莱宫成。增用宫悬七十二虡。
按《唐书·高宗本纪》:三年二月减百官一月俸,赋雍、同等十五州民钱,以作蓬莱宫。按《礼乐志》:自隋以前,宫悬二十虡。及隋平陈,得梁故事用三十六虡,遂用之。唐初因隋旧,用三十六虡。高宗蓬莱宫成。增用七十二虡。
麟德二年诏:郊庙,用《功成庆善乐》,武功用《神功破阵乐》。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麟德二年诏:郊庙、享宴奏文舞,用《功成庆善乐》,曳履,执绋,服裤褶,童子冠如故,武舞用《神功破阵乐》,衣甲,持戟,执纛者被金甲,八佾,加箫、笛、歌鼓,列坐县南,若舞即与宫县合奏。其宴乐二舞仍别设焉。
按《旧唐书·音乐志》:麟德二年七月,制曰:国家平定天下,革命创制,纪功旌德,久被乐章。今郊祀四悬,犹用干戚之舞,先朝作乐,韬而未伸。其享宴等所奏宫悬,文舞宜用《功成庆善》之乐,武舞宜用《神功破阵》之乐,其宴乐内色舞者,仍依旧别设。
乾封元年,作《一戎大定乐》,又作《夷来宾》之曲。
按《唐书·高宗本纪》:乾封元年十二月己酉,李绩为辽东道行台大总管,率六总管兵以伐高丽。按《礼乐志》:帝将伐高丽,燕洛阳城门,观屯营教舞,按新征用武之势,名曰《一戎大定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采甲,持槊而舞,歌者和之,曰八纮同轨乐。象高丽平而天下大定也。及辽东平,行军大总管李绩作《夷来宾》之曲以献。
按《唐会要》:龙朔元年三月一日,上召李绩、苏定方等,燕于城门,观屯营教舞按新教之舞,名之曰《一戎大定乐》,皆新征辽东,以象用武之势。
按《通典》:大定乐,出自破阵乐。又曰大定,亦谓之八纮同轨乐。又曰:太宗平辽时作。又云:高宗时造,二者不同。〈按太宗、高宗虽皆伐高丽,而召李绩、苏定方燕于城门,则高宗时事。此乐高宗作无疑〉按《册府元龟》:龙朔元年正月丙申朔,帝欲伐辽,诏李绩、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闇、上官仪等,谋于雒城门,观屯营新教之舞,名之曰《一戎大定乐》。时,欲亲征辽,以象用武之势。
上元 年,作上元之舞。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上元舞》者,高宗所作也。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色衣,以象元气。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大祠享皆用之。至上元三年,诏:惟圜丘,方泽、太庙乃用,馀皆罢。又曰:《神功破阵乐》不入雅乐,《功成庆善乐》不可降神,亦皆罢。而郊庙用《治康》、《凯安》如故。
按《册府元龟》:咸亨四年十一月丙寅,帝自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用之。俄又诏有司,诸大祠享并奏之。
仪凤二年,作《凯安》之舞,以《上元舞》为雅乐,兼奏《破阵》、《庆善》二舞。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仪凤二年,太常卿韦万石定《凯安舞》六变:一变象龙兴参墟;二变象克定关中;三变象东夏宾服;四变象江淮平;五变象猃狁伏从;六变复位以崇。象兵还振旅。又按《志》:二年,韦万石奏:请作《上元舞》,兼奏《破阵》、《庆善》二舞。而《破阵乐》五十二遍,著于雅乐者二遍;《庆善乐》五十遍,著于雅乐者一遍;《上元舞》二十九遍,皆著于雅乐。又曰:《云门》、《大咸》、《大㲈》、《大夏》,古文舞也。《大濩》、《大武》,古武舞也。为国家者,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神功破阵乐》有武事之象,《功成庆善乐》有文事之象,用二舞,请先奏《神功破阵乐》。初,朝会常奏《破阵舞》,高宗即位,不忍观之,乃不设。后幸九成宫,置酒,韦万石曰:《破阵乐》舞,所以宣扬祖宗盛烈,以示后世,自陛下即位,寝而不作者久矣。礼,天子亲总干戚,以舞先祖之乐。今《破阵乐》久废,群下无所称述,非所以发孝思也。帝复令奏之,舞毕,叹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追思王业勤劳若此,朕安可忘武功邪。群臣皆称万岁。然遇飨燕奏二乐,天子必避位,坐者皆兴。太常博士裴守真以谓奏二舞时,天子不宜起立。诏从之。按《韦万石传》:万石,善音律。上元中,累迁太常少卿。当时郊庙燕会乐曲,皆万石与太史令姚元辨增损之。
按《旧唐书·音乐志》:仪凤二年十一月六日,太常少卿韦万石奏曰:据《贞观礼》,郊享日文舞奏《豫和》、《顺和》、《永和》等乐,其舞人著委貌冠服,并手执籥翟。其武舞奏《凯安》,其舞人并著平冕,手执干戚。奉麟德三年十月敕,文舞改用《功成庆善乐》,武舞改用《神功破阵乐》,并改器服等。自奉敕以来,为《庆善乐》不可降神,《神功破阵乐》未入雅乐,虽改用器服,其舞犹依旧,迄今不改。事既不安,恐须别有处分者。以今月六日录奏,奉敕:旧文舞、武舞既不可废,并器服总宜依旧。若悬作《上元舞》日,仍奏《神功破阵乐》及《功成庆善乐》,并殿庭用舞,并须引出悬外作。其安置舞曲,宜更商量作安稳法。并录《凯安》六变法象奏闻。万石又与刊正官等奏曰:谨按《凯安舞》是贞观中所造武舞,准《贞观礼》及今礼,但郊庙祭享奏武舞之乐即用之。武舞准作六变,如周之《大武》,六成乐止。按乐有因人而作者,则因人而止。如著成数者,数终即止,不得取行事赊促为乐终早晚,即礼云三阕、六成、八变、九变是也。今礼奏武舞六成,而数终未止,既非师古,不可依行。其武舞《凯安》,望请依古礼及《贞观礼》,六成乐止。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祇有两遍,名曰《七德》。立部伎内《庆善乐》七遍,修入雅乐,祇有一遍,名曰《九功》。《上元舞》二十九遍,今入雅乐,一无所减。每见祭享日三献已终,《上元舞》又自未毕,今更加《破阵乐》,恐酌献已后,歌舞更长。其雅乐内《破阵乐》、《庆善乐》及《上元舞》三曲,并望修改通融,令长短与礼相称,冀望久长安稳。《破阵乐》有象武事,《庆善乐》有象文事。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依古义,先儒相传,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望请应用二舞日,先奏《神功破阵乐》,次奏《功成庆善乐》。先奉敕于圜丘、方泽、太庙祠享日,则用《上元》之舞。臣据见行礼,欲于天皇酌献降复位已后,即作《凯安》,变乐止。其《神功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上元》之舞三曲,待修改讫,以次通融作之,即得与旧乐前后不相妨碍。若有司摄行事日,亦请据行事通融。从之。三年七月,上在九成宫咸亨殿宴集,有韩王元嘉、霍王元轨及南北军将军等。乐作,太常少卿韦万石奏称:《破阵乐舞》者,是皇祚发迹所繇,宣扬祖宗盛烈,传之于后,永永无穷。自天皇临驭四海,寝而不作,将何以发孝思之情。上矍然改容,俯遂所请,有制令奏乐舞。既毕,上欷歔感咽,涕泗交流,臣下悲泪,莫能仰视。久之,顾谓两王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追思往日,王业艰难勤苦若此,朕今嗣守洪业,可忘武功。古人云:富贵不与骄奢期,骄奢自至。朕谓时见此舞,以自诫勖,冀无盈满之过,非为欢乐奏陈之耳。侍宴群臣咸呼万岁。
调露二年,作《六合还淳》之舞,并制道调曲。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调露二年,幸洛阳城南楼,宴群臣,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其容制不传。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于是命乐工制道调。按《旧唐书·高宗本纪》:调露二年春正月乙酉,宴诸王、诸司三品以上、都督刺史于洛城南门楼,奏新造《六合还淳》之舞。
年,造《圣寿乐》。〈《志》不载其年,姑附于此。〉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音乐志》:《圣寿乐》,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字。
中宗嗣圣 年,改《治康舞》曰《化康》,并定高宗庙乐,以《钧天》为名。〈按后旧《唐书》:光宅三年,应中宗嗣圣四年,然武后光宅二年即改垂拱,无三年也。纪 年已讹,故从《新唐书》,阙其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按《礼乐志》:高宗崩,改《治康舞》曰《化康》以避讳。按《旧唐书·音乐志》:武后光宅三年九月,高宗庙乐,以《钧天》为名。
嗣圣七年,武后毁唐太庙。复用隋文舞、武舞。〈即武后天授元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天授元年正月庚辰,改元曰载初。乙未,除唐宗室属籍。十月辛未,改唐太庙为享德庙,以武氏七庙为太庙。按《礼乐志》:武后毁唐太庙。《七德》、《九功》之舞皆亡,唯其名存。自后复用隋文舞、武舞而已。
嗣圣十年,武后自制《神宫大乐》,又作《长寿乐》。〈即武后长寿二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音乐志》:武后长寿二年正月,则天亲享万象神宫。先是,上自制《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至是舞于神宫之庭。
按《太乐令壁记》:《长寿乐》,武后长寿年所造。舞二十人,画衣冠。
嗣圣十一年,武后制《越古长年乐》一曲,又制《鸟歌万岁乐》。〈即武后延载元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音乐志》:武后延载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制《越古长年乐》一曲。又按《志》:《鸟歌万岁乐》,武太后所造。时,宫中养鸟能人言,常称万岁,为乐以象之。舞三人。绯大袖,并画鸲鹆,冠作鸟像。
景龙二年,皇后上言:特给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鼓吹。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音乐志》:景龙二年,皇后上言:自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并不因夫子封者,请自今迁葬之日,特给鼓吹。宫官亦准此。侍御史唐绍上谏曰:窃闻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为警卫。故扛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自昔功臣备礼,适得用之。丈夫有四方之功,所以恩加宠锡。假如郊祀天地,诚是重仪,惟有宫悬,本无案架。故知军乐所备,尚不洽于神祗;钲鼓之音,岂得接于闺阃。准式,公主王妃已下葬礼,准有团扇、方扇、綵帷、锦障之色。加至鼓吹,历代未闻。又准令,五品官婚葬,先无鼓吹,惟京官五品,得借四品鼓吹为仪。令特给五品已上母妻,五品官则不当给限。便是班秩本因夫子,仪饰乃复过之,事非伦次,难为定制,参详义理,不可常行。请停前敕,各依常典。上不纳。
景龙三年,幸元武门,观拔河戏。
按《唐书·中宗本纪》: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元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
景龙 年,复置百济乐。〈志不载其年姑附于此〉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中宗时,百济乐工人亡散,岐王为太常卿,复奏置之,然音伎多阙。舞者二人,紫大褒裙襦、章甫冠、衣履。乐有筝、笛、桃皮觱篥、箜篌、歌而已。
睿宗景云元年,《中宗庙舞》曰《太和之舞》。
按《唐书·睿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云云。
按《旧唐书·睿宗本纪》:景云元年冬十月甲申,诏孝敬皇帝神主先祔太庙,有违古义,于东都别立义庙。按《册府元龟》:睿宗景云元年,有司奏宗庙奏太和之舞
先天元年,幸安福门观乐。
按《唐书·睿宗本纪》:先天元年正月辛卯,幸安福门,观酺三日夜。七月己卯,幸安福门观乐,三日而止。按《旧唐书·睿宗本纪》:景云三年五月辛未,改元为延和。秋七月己卯,上观乐于安福门,以烛继昼,经日乃止。又按《纪》:二年春正月,上元日夜,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寮观之,一夜方罢。初,有僧婆陀请夜开门然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左拾遗严挺之上疏谏,乃止。
年,婆罗门国献乐。
按《唐书·睿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睿宗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俯身就锋,历脸下,复植于背,觱篥者立腹上,终曲而不伤。又伏伸其手,二人蹑之,周旋百转。开元初,其乐犹与四裔乐同列。按《旧唐书·音乐志》:《婆罗门乐》,与四裔同列。《乐》用漆觱篥二,齐鼓一。《散乐》,用横笛一,拍板一,腰鼓三。其馀杂戏,变态多端,皆不足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