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百三十二卷目录

 《老子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道家〉
  《隋书·经籍志》〈道家〉
  《唐书·艺文志》〈道家〉
  《宋史·艺文志》〈道家〉
 《老子部·汇考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老子〉
  杜光庭《老子笺注》〈六十馀家〉
  宋郑樵《通志》〈道家〉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道家〉
  马端临《文献通考》〈道家考〉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道家考〉
  焦竑《经籍志》〈道家〉

经籍典第四百三十二卷

《老子部·汇考三》

《汉书·艺文志》

道家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注〉姓李,名耳,邻氏传其学。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注〉述,老子学。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注〉字少季,临淮人,传老子。

《隋书·经籍志》道家

《老子道德经》二卷。〈注〉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汉长陵三老毋丘望之注《老子》二卷,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虞翻注《老子》二卷,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注〉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嗣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蜀才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注〉钟会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晋太傅羊祜解释;《老子经》二卷,东晋江州刺史王尚述注;《老子》二卷,晋郎中程韶集解;《老子》二卷,邯郸氏注;《老子》二卷,常氏传;《老子》二卷,孟氏注;《老子》二卷,盈氏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一卷。〈注〉晋尚书郎孙登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注〉刘仲融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巨生解;《老子道德经》二卷,晋西中郎将袁真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凭注;《老子道德经》二卷,释慧琳注;《老子道德经》二卷,释惠严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元载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注〉卢景裕撰。
《老子音》一卷。〈注〉李轨撰。梁有《老子音》一卷,晋散骑常侍戴逵撰,亡。

《老子》

四卷。〈注〉梁旷撰。
《老子指归》十一卷。〈注〉严遵注。
《老子指趣》三卷。〈注〉毋丘望之注。
《老子义纲》一卷。〈注〉顾欢撰。梁有《老子道德论》二卷,何晏撰;《老子序决》一卷,葛仙公撰;《老子杂论》一卷,何、王等注;《老子私记》十卷,梁简文帝撰;《老子元宗》一卷,韩壮撰;《老子元谱》一卷,晋柴桑令刘遗民撰;《老子元机》三卷,宗塞撰;《老子幽易》五卷,又《老子志》一卷,山琮撰。亡。
《老子义疏》一卷。〈注〉顾欢撰。梁有《老子义疏》一卷,释慧观撰,亡。
《老子义疏》五卷。〈注〉孟智周私记。
《老子义疏》四卷。〈注〉韦处元撰。
《老子讲疏》六卷。〈注〉梁武帝撰。
《老子义疏》九卷。〈注〉戴诜撰。
《老子节解》二卷。
《老子章门》一卷。

《唐书·艺文志》道家

《老子道德经》二卷。〈注〉李耳。
又三卷。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二卷。
王弼注《新记元言道德经》二卷。又《老子指例略》二卷。蜀才注《老子》二卷。
钟会《注》二卷。
羊祜《注》二卷。又《解释》四卷。
孙登注《老子》二卷。
王尚《注》二卷。
袁真《注》二卷。
张凭《注》二卷。
刘仲融《注》二卷。
陶弘景《注》四卷。
树钟山《注》二卷。
李允愿《注》二卷。陈嗣古《注》二卷。
僧慧琳《注》二卷。
惠严《注》二卷。
鸠摩罗什《注》二卷。
义盈《注》二卷。
任真子《集解》二卷。
张道相《集注》四卷。
卢景裕、梁旷等《注》二卷。
安丘望之《老子章句》二卷。又《道德经指趣》三卷。王肃《元言新记道德》二卷。
梁旷《道德经品》四卷。
严遵《指归》十四卷。
何晏《讲疏》四卷。又《道德问》二卷。
梁武帝《讲疏》四卷。又《讲疏》六卷。
顾欢《道德经义疏》四卷。又《义疏治纲》一卷。
孟智周《义疏》五卷。
戴诜《义疏》六卷。
葛洪《老子道德经序诀》二卷。
韩庄《元旨》八卷。
刘遗民《元谱》一卷。《节解》二卷。《章门》一卷。
李轨《老子音》一卷。
冯廓《老子指归》十三卷。
傅奕注《老子》二卷。
杨上善注《老子道德经》二卷。
《老子指略论》二卷。〈注〉太子文学。
辟闾仁谞注《老子》二卷。〈注〉圣历司礼博士。
贾大隐《老子述义》十卷。
元宗注《道德经》一卷。又《疏》八卷。〈注〉天宝中加号《元通道德经》,世不称之。
卢藏用注《老子》二卷。
邢南和注《老子》二卷。〈注〉开元二十一年上。
冯朝隐注《老子》 卷。
白履忠注《老子》 卷。
李播注《老子》 卷。
尹知章注《老子》 卷。
傅奕《老子音义》 卷。〈注〉以上并卷亡。
陆德明《老子疏》十五卷。
陈庭玉《老子疏》 卷。〈注〉开元二十年上,授校书郎。卷亡。
陆希声《道德经传》四卷。
吴善经注《道德经》二卷。〈注〉贞元中人。
杨上善《道德经三略论》三卷。
道士成元英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注〉元英,字子实,陕州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召至京师。永徽中,流郁州。
孙思邈注《老子》 卷。
李含光《老子学记》一卷。又《义略》一卷。〈注〉含光,扬州江都人,本姓弘,避孝敬皇帝讳改焉,天宝间人。
元景先生《老子道德经简要义》五卷。〈按他画多作元晏〉道士刘进喜《老子通诸论》一卷。
崔少元《老子心镜》一卷。〈按明焦竑志云崔少元撰王守凭注〉《吕氏老子昌言》二卷。

《宋史·艺文志》道家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一卷。
严遵《老子指归》十三卷。
王弼《老子注》二卷。又《道德略归》一卷。〈按归疑即例字之误〉陆修静《老子道德经杂说》一卷。
傅奕《道德经音义》二卷。
唐元宗注《老子道德经》二卷。〈注〉有序。
唐元宗《道德经音疏》六卷。
成元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七卷。
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疏》三十卷。
僧文傥《道德经疏义》十卷。
赵至坚《道德经疏》三卷。
张惠超《道德经志元疏》三卷。
陆氏《道德经传》四卷。
扶少明《道德经谱》二卷。
《谷神子注经诸家道德经疏》二卷。〈注〉河上公、葛仙翁、郑思远、睿宗、元宗疏。
李若愚《道德经注》一卷。
乔讽《道德经疏义节解》二卷。《道德经小解》一卷。〈按明焦竑
志云蜀人

陈景元《道德经注》二卷。
蒋之奇《老子解》二卷。又《老子系辞解》二卷。
晁公武《老子通述》二卷。
《老子道德经三十家注》六卷。〈注〉唐道士张君相集解。葛元《老子道德经节解》二卷。
《道德经内解》二卷。〈注〉不知作者。
《老子道德经内节解》二卷。〈注〉题尹先生注。
王顾《老子道德经疏》四卷。李荣《老子道德经注》二卷。
李约《老子道德经注》四卷。
碧云子《老子道德经藏室纂微》二卷。〈注〉不知名。《老子道德经义》二卷。《老子指例略》一卷。〈注〉并不知作者。
《集注老子》二卷。〈注〉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雩等注。吕知常《老子讲义》十二卷。
刘骥《老子通论语》二卷。
徽宗《老子解》二卷。
司马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
苏辙《老子道德经义》二卷。
赵令穆《老子道德经解》二卷。
程大昌《易老通言》十卷。

《老子部·汇考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老子

河上公《章句》四卷。〈注〉不详姓氏。
毋丘望之《章句》二卷。〈注〉字仲都,京兆人,汉长陵三老。严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都人,汉徵士。又作《老子指归》十四卷。
虞翻《注》二卷。
王弼《注》二卷。又作《老子指略》一卷。
钟会《注》二卷。
羊祜《解释》四卷。〈注〉字叔子,泰山平阳人,晋太傅钜平成侯。
范望州《注训》二卷。〈注〉字叔文,会稽人,吴尚书郎。王尚《述》二卷。〈注〉字君曾,琅邪人,东晋江州刺史,封杜忠侯。
程韶《集解》二卷。〈注〉钜鹿人,东晋郎中关内侯。
邯郸氏《注》二卷。〈注〉不详何人。
常氏《注》二卷。〈注〉不详何人。
盈氏《注》二卷。
孟氏《注》二卷。或云孟康,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人,魏中书监广陵亭侯。
巨生《内解》二卷。〈注〉不详何人。
袁真《注》二卷。〈注〉字彦仁,陈郡人,东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张嗣《注》二卷。
张凭《注》二卷。
孙登《集注》二卷。〈注〉字仲山,太原中都人,东晋尚书郎。蜀才《注》二卷。
释慧琳《注》二卷。
释慧严《注》二卷。〈注〉陈留人,本姓范宋世沙门。
王元载《注》二卷。
顾欢《堂诰》四卷。〈注〉一作《老子义疏》
《节解》二卷。〈注〉不解作者,或云老子所作一云河上公作
刘遗民《元谱》一卷。〈注〉字遗民,彭城人,东晋柴桑令。想余《注》二卷。〈注〉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鲁字公旗沛国丰人汉镇南将军关内侯〈按想余注杜光庭作想尔未知
孰是

戴逵《音》一卷。〈注〉字安道,谯国人,东晋常侍散骑太子中庶子徵不就。
近代有梁武帝父子及周弘正讲疏,北学有杜弼注,世颇行之。

杜光庭老子笺注六十馀家

《节解》上下二卷。〈注〉老君与尹喜解。
《内解》上下二卷。〈注〉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
《想尔》二卷。〈注〉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河上公《章句》四卷。〈注〉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今有庙现存。
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注〉汉成帝时,蜀人名遵。
山阳王弼《注》二卷。〈注〉字辅嗣,魏尚书郎。
南阳何晏《疏》四卷。〈注〉字平叔,魏驸马都尉。
河南郭象《注》二卷。〈注〉字子元,魏晋间人。
颍川钟会《注》二卷。〈注〉字士季,魏明帝时人。
隐士孙登《注》二卷。〈注〉字公和,魏文明二帝时人。晋仆射太山羊祜《注》四卷。〈注〉字叔子。
沙门鸠摩罗什《注》二卷。〈注〉本西域人,苻坚时,自玉门关入中国。
沙门佛图澄《注》二卷。〈注〉后赵时,西国僧。
沙门僧肇《注》四卷。〈注〉晋人。
梁隐居陶弘景《注》二卷。〈注〉武帝时,人号贞白先生。范阳卢裕《注》二卷。〈注〉后魏国子博士一名,白头翁。刘仁会《注》二卷。〈注〉后魏伊州梁县人。吴郡徵士顾欢《注》四卷。〈注〉字景怡,南齐博士。
松灵仙人《注》二卷。〈注〉隐青溪山,无名氏年代。
裴楚恩《注》二卷。〈注〉晋河东人。
杜弼《注》二卷。〈注〉秦人,京兆人。
张凭《注》二卷。〈注〉河南人,字长宗,宋明帝太常博士。梁武帝《注》四卷。
梁简文帝《述义》十卷。
张嗣《注》四卷。〈注〉清河人,不知年代。
梁道士张元静《疏》四卷。〈注〉字道宗。
梁道士孟安排《经义》二卷。〈注〉号大孟。
梁道士孟智周《注》五卷。〈注〉号小孟。
梁道士窦略《注》四卷。〈注〉与武帝罗什,所宗无异。陈道士诸糅元《览》六卷。
隋道士刘进喜《疏》六卷。
隋道士李播《注》二卷。
唐太史令傅奕《注》二卷。〈注〉并作音义。
唐魏徵《义》五卷。〈注〉太宗相。
法师宗文明《义》五卷。
胡超《义》十卷。
道士安丘《指归》五卷。
道士王元辩《释义》十卷。〈注〉释河上公。
道士尹愔新《义》十五卷。〈注〉谏议大夫,肃明观主。道士徐邈《注》四卷。
道士何思远《指趣》二卷。《元示》八卷。〈注〉直翰林。
衡岳道士薛季昌《金绳》十卷,《事数》一卷。
洪源先生王鞮《注》二卷,《元珠》三卷,《口诀》二卷。
法师赵坚《讲疏》六卷。
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注〉高宗时人。
吏部侍郎贾至《述义》十一卷,《金钮》一卷。
道士车若弼《疏》七卷。
任真子李荣《注》二卷。
成都道士黎元兴《注义》四卷。
太原少尹王光庭契《源注》二卷。
道士张惠超志元《疏》二卷。
龚法师《集解》四卷。
通义郡道士任太元《注》二卷。
道士冲虚先生殿中监申甫《疏》五卷。
岷山道士张君相《集解》四卷。
道士元英《讲疏》六卷。
汉州刺史王真《论》二卷。〈注〉《论兵述义上下》二卷。道士符少明道《谱策》二卷。
元宗皇帝《注》二卷,《讲疏》六卷。

宋郑樵通志道家

老子《道德经》二卷。〈注〉周柱下史李耳撰战国时河上丈人注。
又二卷。〈注〉汉文帝时,河上公注。
又二卷。〈注〉汉长陵二卷,毋丘望之注。
又二卷。〈注〉汉处士严遵注。
又二卷。〈注〉政和御解。
又二卷。〈注〉王弼注。
又二卷。〈注〉钟会注。
又二卷。〈注〉羊祜注。
又二卷。〈注〉晋尚书郎孙登注。
又二卷。〈注〉晋江州刺史王尚楚注。
又二卷。〈注〉刘仲融注。
又二卷。〈注〉晋中郎将袁真注。
又二卷。〈注〉张凭注。
又二卷。〈注〉曹道冲注。
又二卷。〈注〉卢景裕注。
又四卷。〈注〉陶弘景注。
又二卷。〈注〉陈皋注。
又二卷。〈注〉钟树山注。〈按唐书作树钟山此作钟树山恐俱误似宜作钟树山为是〉又二卷。〈注〉李允愿注。
又二卷。〈注〉陈嗣古注。〈按明焦竑作陈象古〉
又二卷。〈注〉僧慧琳注。
又二卷。〈注〉僧惠严注。
又二卷。〈注〉僧鸠摩罗什注。
又二卷。〈注〉僧义盈注。
又二卷。〈注〉程韶集注。
又四卷。〈注〉任真子集注。
又四卷。〈注〉道士张道相集三十家注。
又四卷。〈注〉梁旷等注。
又二卷。〈注〉偃松子注。
又四卷。〈注〉李纳注。
又三卷。〈注〉道士李荣注。
又二卷。〈注〉唐明皇注。
又二卷。〈注〉辟闾仁谞注。
又二卷。〈注〉傅奕注。
又二卷。〈注〉杨上善注。又二卷。〈注〉吴善经注。
《小解》二卷。
又二卷。〈注〉道士成元英注。
又二卷。〈注〉卢藏用注。
又新歌注《道德经》一卷。〈注〉李若愚撰。
《老子音》一卷。〈注〉晋孙登撰。
又一卷。〈注〉李轨撰。
又一卷。〈注〉戴逵撰。
《音解》二卷。〈注〉李畋撰。
《老子义疏》一卷。〈注〉顾欢撰。
又五卷。〈注〉孟智周撰。
又四卷。〈注〉韦处元撰。
又九卷。〈注〉戴诜撰。
又四卷。〈注〉赵志坚撰。
又八卷。〈注〉唐明皇撰。
又二卷。〈注〉不著名氏。
又四卷。〈注〉王顾等撰。
又十四卷。〈注〉江徵撰。〈按明志作江徵〉
又四卷。〈注〉贾青夷撰。
《老子古本》二卷。
《老子讲疏》四卷。〈注〉梁武帝撰。
又六卷。〈注〉梁武帝撰。
又四卷。〈注〉何晏撰。
《老子章句》二卷。〈注〉毋丘望之撰。
《老子指趣》三卷。〈注〉毋丘望之撰。
《老子指归》十一卷。〈注〉严遵撰。
《老子义纲》一卷。〈注〉顾欢撰。
《元言新记道德经》二卷。〈注〉王肃撰。
《道德经品》四卷。〈注〉梁旷撰。
老子《节解》二卷。
老子《章门》一卷。
老子《指略例》二卷。〈注〉王弼撰。
老子《指略论》二卷。
《道德问》二卷。〈注〉何晏撰。
《道德经序诀》二卷。〈注〉葛洪撰。
《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注〉成元英撰。
《老子元旨》八卷。〈注〉韩庄撰。
《道德经元谱》一卷。〈注〉刘遗民撰。
《道德经谱》二卷。〈注〉道士扶少明撰。
《道德经传》四卷。〈注〉陆希声撰。
《道德经广圣义》三十卷。〈注〉唐杜光庭撰。
《老子述义》十卷。〈注〉贾大隐撰。
《老子道德简要义》五卷。〈注〉元景先生撰。
《道德经内解》一卷。
《道德经兵论要义述》四卷。
《道德经杂说》一卷。〈注〉陆修静撰。
《道德经契源》一卷。
《道德经纂微》二卷。〈注〉道士陈景先撰。
《道德经传授图》一卷。
《老子犹龙传》三卷。〈注〉贾善翊撰。
《老子昌言》二卷。〈注〉吕氏撰。
《老子心镜》一卷。〈注〉崔少元撰王守愚注。
《老子真义机要》一卷。
右老子九十部二百九十卷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道家

老子

《隋志》:梁有汉长陵三老毋丘望之注《老子》二卷,志不著录。晁氏公武曰:以周平王四十二年授关尹喜,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旨。其末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盖三皇之道也。东莱吕氏曰:孔子尝问礼焉,今载于曾子问者与?五千言殊不类,盖告孔子者,其所职著于书者,自其所见也。陆德明序录云:周敬王时,西出关为关令尹喜。说《道德》二篇,尚虚无、无为。汉文帝时,河上公作《章句》四篇,以授帝,言治身、治国之要〈注〉志无。河上公章句邻氏、傅氏、徐氏、刘向传说,今皆亡。王禹玉曰:今资善堂所写御本,独无《章名》《章名》疑非老氏之意。
薛氏曰:古文老子《道德上下经》,无八十一章之辨。今文有河上公注,分八十一章。《史记》乐臣公本师河上丈人,教安期再传至于臣公其弟子,盖公为曹相国师,修《黄帝》《老子》学,则丈人者,乃今所谓河上公也。自晋世已言其教,汉文帝叙述尤怪诞景迂。晁氏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古本,无有也。傅奕能辨之。王弼题曰:《道德经》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犹近古与?叶氏曰:老氏之书,其与孔子异者,皆矫世之辞。而所同者,皆合于易。

老子指归〈不著录〉
《隋志》十一卷,严遵撰列子释文云。遵字君平,作指
归十四篇,演解五千文。

马端临文献通考道家考

老子《道德经》二卷
晁氏曰:李耳撰以周平王四十二年,授关尹喜。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旨。予尝学焉,通其大旨而悲之。盖不幸居乱世忧惧者所为之书乎?不然何其求全之甚也?古之君子应世也,或知或愚,或勇或怯,惟其当之为贵,初不滞于一曲也。至于成败死生则以为有命,非人力所能及。不用智于其间以求全,特随其所遇而处之,以道耳。是以临祸福得丧而未尝有忧惧之心焉。今耳之书不然畏明之易暗故守之,以昏畏宠之必失。故不辞辱畏刚之折,则致柔畏直之挫,则致曲畏厚亡也,则不敢多藏畏盈溢也。则不如其已。既贵矣,畏其咎故退功成矣。畏其去故不居凡所以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以懦弱谦下为道者,其意盖曰:不如是则将不免于咎矣。用此观之,岂非所谓求全也哉?嗟夫!人惟有意于求全,故中怀忧惧,先事以谋,而有所不敢为。有所不敢为则其蔽大矣。此老子之学所以虽深约博大,不免卒列于百家而不为天下达道。与以诸家本参校,其不同者近二百字,互有得失。乙者五字,注者五十五字,涂者三十八字。其间徽宗御注最异,诸本云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能易之而御注作天下莫柔弱于本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诸本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御注作恬淡为上,故不美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居上则以丧礼处之,其不同如此。
《朱子语录》曰: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老子术冲啬不肯役精神 问。先儒论老子,多为之出脱,云老子乃矫时之说。以某观之,不是矫时,只是不见实理,故不知礼乐刑政之所出,而欲去之曰使渠识得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自不应如此。他本不知下一节,欲占一简径言之。然上节无实,见故亦不脱洒。 老子之学,只要退步柔伏不与你争,才有一毫主张计较思虑之心,这气便粗了。故曰:致虚极守静笃。又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所谓溪,所谓谷,只是低下处让尔在高处。它只要在卑下处,全不与尔争。他这工夫极难,常见画本。老子便是这般气象,笑嘻嘻地便是个退步。占便宜底人虽未必肖它,然亦是它气象也。只是它放出无状,来便不可当。如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它取天下,便是用此道。如子房之术,全是如此峣关之战。啖秦将以利与之连,和即回兵杀之。与项羽约和已讲解了,即劝高祖追之。汉家始终治天下,全是得此术。至武帝尽发出来,便即当子房闲时不做声气,莫教它说一话,更不可当少年也。任侠杀人,后来因黄石公教得来较细,只是都使人不疑它,此其所以乖也。老子说话只是欲退步占奸,不要与事物接,如治人事天,莫若啬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皆是这意思。故为其学者多流于术数,如申韩之徒是也。其后则兵家亦祖其说,如阴符经之类是也。
陈氏曰:昔人言谥曰聃,故世称老聃。然聃之为训耳,漫无轮也,似不得为谥。

河上公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太史公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晋葛洪曰: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章句。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也。其书颇言吐故纳新、按摩导引之术,近神仙家。刘子元称其非真殆,以此与傅奕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古本无有,独得于公耳。

老子指归十三卷
晁氏曰:汉严遵君平撰,谷神子注。其章句颇与诸本不同,如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后章首之类。按唐志有严遵指归十四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此本卷数与廓注题谷神子而不显名姓,疑即廓也。

《老子略论》一卷
晁氏曰: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景迂云弼有得于《老子》,而无得于《易》。注《易》资于老子,而老子论无资于《易》,则其浅深之效可见矣。
陈氏曰:魏晋之世,元学盛行。弼之谈元冠于流辈,故其注《易》亦多元义。晁以道言弼注《易》,亦假老子之旨。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经》为上下卷。此本《道德经》且无章目,当是古本。

明皇老子注二卷疏一卷
晁氏曰:唐元宗撰。天宝中加号元迈,《道德经》世不称焉。又颇增其词,如而贵食母作儿,贵求合于母之类。贵食母者婴儿未孩之义,诸侯之子,以大夫妻为食母,增之赘矣。

三十家注老子八卷
晁氏曰:唐蜀郡岷山道士张君相集河上公,严遵王弼何晏、郭象、钟会、孙登、羊祜、罗什、卢裕、刘仁会、顾欢、陶隐居、松灵仙人、裴处思、杜弼节解、张凭、张嗣臧、元静、大孟、小孟窦略宋文明褚糅刘进喜,蔡子晃、成元英、车惠弼等注,君相称三十家,而列其名止二十有九,盖君相自以为一家言井数之耳。君相不知何时人,而谓成元英为皇朝道士,则唐天宝后人也。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惟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

道德经传四卷
《崇文总目》,唐陆希声撰,传疏《道德二经》义。

《道德经·广圣义》三十卷
《崇文总目》唐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义。

道德经疏二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集河上公、葛仙翁、郑思远,唐睿宗明皇诸家注序其自疏。

道德经疏节解上下各二卷
《崇文总目》伪蜀乔讽撰,讽仕伪蜀为谏议大夫。知制诰奉诏,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义缀其要,附以己意解释之。

道德经小解二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注解《道德经》义。

道德经谱二卷
《崇文总目》,道士扶小明撰,不详何代人。以《道德经》章句略为义训。

老子道德经论著二卷
晁氏曰:皇朝司马光撰。光意谓太史公曰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故废道经德经之名,而曰道德论墓志,载其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皆于无与有下断句不与先儒同。

王介甫注《老子》二卷,王雩注二卷,吕惠卿注二卷,陆佃注二卷,刘仲平注二卷。
晁氏曰:王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首章皆断有无作一读,与温公同。后其子雩,及其徒吕惠卿、陆佃、刘仲平,皆有《老子》注。

吕氏老子注二卷
晁氏曰:皇朝吕大临撰其意,以老氏之学合有无谓之元,以为道之所由出。盖至于命矣,其言道体,非独智之见,孰能臻此求之。终篇胶于圣人者,盖寡但不当以圣智仁义为可绝弃耳。

苏子由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皇朝苏辙子由注。子由商官筠州,颇与学浮屠者游,而有所得焉。于是解《老子》。尝曰:中庸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盖佛法也。六祖谓不思善不思恶,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盖中者佛法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致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非佛法何以当之。天下无二道,而所以治人则异。古之圣人,忠信行道而不毁世法,以此耳。故解《老子》,亦时有与佛法合者,其自序云耳,其解是谓袭明以为释氏传灯之类。
陈氏曰:东坡跋曰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
《朱子杂学》辨曰:苏侍郎晚著此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然其自许甚高,至谓当世无一人可与语此者,而其兄东坡公亦以为不意,晚年见此奇特。以予观之,其可谓无忌惮者与。因与之辨,而或者谓苏氏兄弟以文义赞佛乘,盖未得其所。谓如传灯录解之属,其失又有甚焉。不但此书为可辨也。应之曰:予之所病,病其学儒之失,而流于异端。不病其学佛未至而溺于文义也。其不得已而论此,岂好辨哉。诚惧其乱吾学之传而失人心之正尔。若求诸彼而不得其说,则予又何暇知焉。

御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徽宗御撰,或曰郑居中视草,未详。

刘巨济注《老子》二卷
晁氏曰:皇朝刘泾巨济注,泾蜀人笃志于学,文词
奇伟,早登苏子瞻之门,晚受知蔡京除太学博士。《

老子解》二卷。
陈氏曰:叶梦得撰其说,曰孔子称窃比于我老彭,孟子辟杨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书,孔孟所不废也。所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为四支九窍,本韩非子解老之说。

易老通言十卷
陈氏曰:程大昌撰其序,言多为训老而实该,故曰易老通言,《易》在而六经皆在矣。盖以《易》为六经之首也。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道家考

《老子疏》 卷。
陈庭玉著

《老子解》 卷。
叶梦得著

《老子解》十卷。
赵善湘著

《老子道德经注》 卷。
晋江陈权著

《老庄列口义》 卷。
林希逸著

《道德经解》 卷。
汤建著

《老子集解》 卷,《约言》 卷。
俱薛惠著

《道德阴符经注》 卷。
黄润玉著

焦竑经籍志道家〈按前诸书已载者不重录〉

吕大临注《老子》二卷。
叶梦得注《老子》二卷。
刘泾注《老子》二卷。
王安石注《老子》二卷。
王雱注《老子》二卷。
吕惠卿注《老子》二卷。
陆佃注《老子》二卷。
刘仲平注《老子》二卷。
李息斋《老子解》二卷。
赵学士《老子集解》四卷,又《全经》二卷。
王纯甫《老子亿》二卷。
李贽解《老子》二卷。
戴逵《老子音》一卷。
李畋《老子音解》二卷。
贾青夷《老子疏》四卷。
老子古本二卷
《元言新记道德》二卷。〈注〉王肃。
《道德经集注》十八卷。〈注〉彭相纂。
《道德经纂疏》二十卷。
《道德经集义》十卷,又《集义》十七卷。
《道德经集解》四卷。〈注〉董思靖。
《道德经藏宝纂微》十卷。〈注〉陈景元。
《道德经三十家注》八卷。〈注〉张君相。
《老子通义》二卷。〈注〉朱得之。
《道德经杂说》一卷。〈注〉陆修静。
《老子犹龙传》三卷。〈注〉贾善翊。
《老子昌言》二卷。〈注〉吕氏。
《老子通言》十卷。〈注〉程大昌。
《老子心镜》一卷。〈注〉崔少元撰王守愚注。
《老子真义机要》一卷。
《道德会元》二卷。〈注〉李道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