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百五卷目录

 史学部汇考一
  上古〈黄帝一则〉
  有虞氏〈总一则〉
  夏后氏〈总一则〉
  殷〈总一则〉
  周〈总一则 文王一则 武王一则 成王一则 康王一则 穆王一则 幽王一则 共和一则 敬王一则〉
  秦〈始皇帝一则〉
  汉〈武帝建元一则 成帝河平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后汉〈明帝永平一则 安帝永初一则 桓帝元嘉一则〉
  晋〈武帝咸宁一则〉
  宋〈文帝元嘉一则 孝武帝孝建一则〉
  梁〈武帝天监一则〉
  陈〈文帝天嘉一则〉
  北周〈明帝武成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四则 高宗显庆一则 中宗景龙一则 睿宗景云一则 元宗开元四则 天宝一则 穆宗长庆一则〉
  后唐〈明宗天成一则〉
  辽〈兴宗重熙一则〉
  宋〈太宗端拱一则 淳化二则 真宗咸平二则 景德四则 大中祥符三则 天禧一则 仁宗天圣二则 景祐三则 嘉祐二则 英宗治平一则 哲宗元祐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孝宗淳熙一则 理宗景定一则〉
  金〈熙宗皇统一则 废帝天德一则 正隆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明〈英宗正统一则〉

经籍典第四百五卷

史学部汇考一

上古

黄帝立史官。
《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通鉴前编》:黄帝立六相暨史官。
〈注〉帝命苍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苍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 。南轩云轩按《外纪》以史皇氏为仓帝名颉。刱文字又谓黄帝命苍颉为左史制字,未知孰是?

帝舜立史官,录唐虞二代事,司典籍,以伯夷及畤等为之。
《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尚书·尧典正义》《尧典》《唐事·本虞史》所录以五帝之末,接三王之初,由舜史勒成一家,可以为法。上取尧事,下终禅禹,皆《舜史》所录。
《大戴礼诰志》:虞史伯夷。
《后汉书·班彪传》:其略论曰: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
按太公《六韬·文韬文师篇》: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女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舜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夏后氏

夏后氏之世国史始纪年,置太史令司图法,以终古为史官。
《史记·夏本纪》不载。按《左传后序》:汲冢得古文,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
《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殷》

殷王之世以迟任向挚等为史官,其史官司图法记。《春秋》
《商书·盘庚》:迟任有言注,郑元云古之良史。
《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史通》:汲冢璅语记太丁时事而目为《夏》《殷》《春秋》

《周》

周王之世置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左史、右史之属。
《周礼·春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六官之所登,若约剂乱则辟法,不信者刑之,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闰月,诏王居门终月,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天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大迁国抱法以前。大丧,执法以涖劝防,遣之日,读诔。凡丧事考焉。小丧,赐谥。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太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
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
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按《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元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正义〉太史为左史,内史为右史。
文王以史佚史编为太史,以李耳为柱史。
《春秋左传》:成公四年秋,季文子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杜注〉周文王太史。

《太公·六韬文韬文师篇》:文王将田史编布卜。
〈注〉周太史名编掌卜之官也。

《隋薛道衡老子庙碑》:自伏羲至于周氏,绵祀历代,见质变名,在文王武王之时居藏史、柱史之职。
武王仍以佚为史官
《史记·周本纪》: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右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佚筴祝再拜稽首。已而命南宫括、史佚展鼎宝玉。
成王仍以佚为史官。
《史记·周本纪》不载。按《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康王即位,太史秉书御王册命。
《周书》:顾命王入即位,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
穆王命左史戎夫作《史记》于王前,命内史作传。
《史记·周本纪》不载。按《汲冢·周书》《史记解》第六十一:穆王思保位,惟艰恐贻世羞,欲自警寤作《史记》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言之朔望以闻。
〈注〉集取要戒之言,月旦月望于王前读之。

《隋书·经籍志》:周《穆天子传》,体制与今起居注正同,盖周时内史所记王命之副。
幽王仍以李耳为柱下史。
《史记·周本纪》: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
王嬖爱褒姒,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
〈注〉伯阳甫周大夫唐固曰:周柱下史老子也。〈按老子庙碑自文武时已居其职至幽王时仍为之〉

《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共和之世,诸侯之史国各纪元。
《史记·周本纪》不载。按《玉海》:史之纲要,以编年为本,而汾王以上诸侯,有世而无年,至于共和,则国各纪元。
敬王之世,孔子因《史记》《春秋》,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史记·周本纪》不载。按《孔子世家》: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按哀
公十四年敬王之三十九年也

《公羊·疏案》:闵因叙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贡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
《玉海》《严氏春秋》《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始皇三十四年,李斯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仆射周青臣献颂曰: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淳于越进曰: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青臣面谀以重陛下过。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今私学而相与非其法教,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制曰:可。

武帝建元 年,始置太史公。
《史记》《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隋书·经籍志》:汉武帝时,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为之,以掌其职。时天下计书,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遗文古事,靡不毕臻。谈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谈卒,其子迁又为太史令,嗣成其志。上自黄帝,讫于炎汉,合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谓之《史记》
成帝河平 年,诏刘歆与父向领校秘书,讲传记。
《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刘歆传》: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
平帝元始四年春正月,徵天下有通知史篇者,遣诣京师。
《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按《王莽传》:元始四年,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云。

后汉

明帝永平 年,召班固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按《隋书·经籍志》:明帝召班固为兰台令史,与诸先辈陈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纪》。擢固为郎,典校秘书。固撰后汉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安帝永初 年,诏刘珍等校定东观传记等书。
《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四年,诏谒者刘珍,校定东观传记。按《刘珍传》:永初中,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騊駼、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按《李尤传》:安帝时拜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
桓帝元嘉 年,诏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撰汉记。
《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按《伏湛传》:无忌亦传家学,元嘉中,桓帝复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共撰汉记。又自采集古今,删著事要,号曰伏侯注。
〈注〉其书上自黄帝,下尽汉质帝,为八卷,见行于今。

武帝咸宁五年,汲郡人得《竹书纪年》十三篇。
《晋书·武帝本纪》:咸宁五年十月戊寅,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馀万言,藏于秘府。按《束晰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沃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本纪称咸宁五年束晰传称太康二年今从本纪〉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上留心艺术,使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雷次宗传》:元嘉十五年,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元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
孝武帝孝建二年,诏以江夏王义恭《要记》五卷,付秘阁。
《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按《江夏献王义恭传》:孝建二年,义恭撰《要记》五卷,起前汉讫晋太元,表上之,诏付秘阁。

武帝天监 年,造《通史》,躬制赞序。
《梁书·武帝本纪》:造《通史》,躬制赞序,凡六百卷。

文帝天嘉 年,召傅縡为撰史学士。
《陈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傅縡传》:縡随孙玚还都。时世祖使颜晃赐场杂物,玚托縡启谢,词理优洽,文无加点,晃还言之世祖,召为撰史学士。
周明帝武成 年,刊校经史。采众书,为《世谱》五百卷。
《周书·明帝本纪总论》:帝幼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馀人于麟趾殿,校刊经史。又捃采众书,自羲、农以来,讫于魏末,叙为《世谱》,凡五百卷。按《萧撝传》:武成中,世宗令诸文儒于麟趾殿校定经史,仍撰《世谱》,撝亦预焉。

文帝开皇九年,诏授姚察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
《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唐书·姚察传》: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

高祖武德五年,诏陈叔达等分撰后魏、北齐、周、隋、梁、陈六代史。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魏书序》:唐高祖武德五年,诏侍中陈叔达等十七人分撰后魏、北齐、周、隋、梁、陈六代史,历年不成。
《隋书后序》:唐武德五年,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奏请修《五代史》。〈按武德五年,诏修《六代史》《五代史》也。至贞观三年,议者以《魏书》已详,始立五家史
《隋书》《五代史》者误也。今并存之以正其误。

《唐书·令狐德棻传》:德棻建言:近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至周、隋事多脱损。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凭;一易世,事皆汨暗,无所掇拾。陛下受禅于隋,隋承周,二祖功业多在周,今不论次,各为一王史,则先烈世庸不光明,后无传焉。帝谓然。于是诏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主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主隋,大理卿崔善、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梁,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徵主齐,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主陈,侍中陈叔达、太史令庾俭及德棻主周。整振论撰,多历年不能就,罢之。
太宗贞观元年,进士加读史一部。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太宗即位,益崇儒术。乃于门下别置弘文馆,又增置书、律学,进士加读经、史一部。
贞观三年,诏令狐德棻等撰定梁、陈、周、齐、隋五史。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令狐德棻传》:贞观三年,复诏撰定。议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德棻更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次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次齐史,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陈二史,秘书监魏徵次隋史,左仆射房元龄总监。修撰之原,自德棻发之,书成,赐绢四百匹。迁礼部侍郎。按《姚思廉传》:诏与魏徵共撰《梁》《陈书》,思廉采谢炅、顾野王等诸家言,推究综括,为梁、陈二家史,以卒父业。赐杂綵五百段。
《旧唐书·姚思廉传》: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父业,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初,父察在陈尝修梁、陈二史,未就,临终令思廉续成其志。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太宗贞观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博综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
贞观七年,以所修五史,诏魏徵总加撰定。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魏徵传》:贞观七年,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陈史》,李百药撰《齐史》。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史成,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赐物二千段。
贞观十五年,诏左仆射于志宁等修《五代史志》。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隋书》后序:贞观十五年,又诏左仆射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符玺郎李延寿同修《五代史志》。勒成十志三十卷。
高宗显庆元年五月己卯,长孙无忌等上《五代史志》。诏藏秘阁。许敬宗进所撰新书二百卷。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隋书后序》:贞观十五年,诏修《五代史志》。凡勒成十志三十卷。显庆元年五月己卯,太尉长孙无忌等诣朝堂上进,诏藏秘阁。后又编第入《隋书》,其实别行,亦呼为《五代史志》
〈注〉《魏徵本传》:贞观七年为侍中,十年,《五代史》成,加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俄请逊位,拜特进。今诸本并云特进。又《经籍志》四卷,独云侍中、郑国公魏徵撰。《无忌传》又云,永徽三年,始受诏监修,疑当时先已刊修,无忌因成书而进。今纪传题以徵,志以无忌,从众本所载也。纪传亦有题太子少师许恭宗撰。按《恭宗传》:贞观八年,除著作郎,修国史,迁中书舍人。十年,左授洪州司马。龙朔三年,始拜太子少师。与今录年月官位不同,疑后人所益。房乔、志宁初并受诏。又《李延寿传》云,被诏与著作佐郎恭播同修《五代史志》。按寿贞观三年与颜师古同被敕修《隋史》,其年以内忧去职。今诸本并不载乔等名位。《天文》《律历》《五行》三志,皆淳风独作。《五行志序》,诸本云褚遂良作。案本传未尝受诏撰述,疑秖为一序,今故略其名氏。

《旧唐书·高宗本纪》:显庆元年五月己卯,长孙无忌进史官所撰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三十卷。弘文馆学士许敬宗进所撰《东殿新书》二百卷,上自制序。
中宗景龙二年六月,改太史局为太史监。
《唐书·中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中宗本纪》:景龙二年六月丁亥,改太史局为太史监,罢隶秘书省。
睿宗景云二年十一月,复改太史监为太史局。
《唐书·睿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睿宗本纪》:景云二年十一月戊寅,改太史监为太史局,依旧隶秘书省。
元宗开元二年二月,改太史局为太史监。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二年二月己酉,改太史局为太史监,罢隶秘书省。开元八年,令韦述、余钦等治《史部书录》成,上之。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艺文志》:诏秘书官并号修书学士,草定四部,人人意自出,无所统一,踰年不成,褚无量等奏:修撰有条,宜得大儒综治。诏委行冲。乃令毋煚、韦述、余钦总缉部分,殷践猷、王惬治经,述、钦治史,毋煚、刘彦直治子,王湾、刘仲丘治集。八年,《四录》成,上之。
开元十五年正月,太史监复为太史局。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五年正月庚子,太史监复为太史局,依旧隶秘书省。
开元十九年冬,车驾幸东都,时《集贤院史书》二万八千八百二十卷。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经籍志序》:开元时,甲乙丙丁四部书各为一部,置知书官八人分掌之。凡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共一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纸写。其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库钿青牙轴,白缥带,绿牙签;子库皆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皆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分别之。
《集贤注》记隋旧书,用广陵麻纸写作萧子云书体。赤轴绮带,最丽好新写书,分部别类装饰华丽。经白、轴黄、带红、签史碧、轴缥带、绿签子、紫轴、紫带、碧签集,绿轴、朱带、白签图书,紫轴、绿带绀签。

《会要》:开元十九年冬十月丙申,车驾幸东都时,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九千卷。经库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二卷,〈注记五十三卷〉史库二万八千八百二十卷,子库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库一万七千九百六十卷。〈注记六十九卷〉
天宝三载,更造《四库书目·史库书》凡一万四千八百五十九卷。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会要》:天宝三载,四库更造书目,经库七千七百七十七卷〈集贤注记作七十六卷〉,史库一万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库一万六千二百八十七卷,集库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二卷。
穆宗长庆三年立史科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长庆三年,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于是立史科及三传科。

后唐

明宗天成 年,访得《九朝实录》
《五代史·明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天成中,遣都官郎中庾传美访《图书》于蜀得《九朝实录》《杂书》千馀卷而已。

兴宗重熙十五年,诏萧韩家奴,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
《辽史·兴宗本纪》不载。按《文学萧韩家奴传》:重熙十五年,诏译诸书,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

太宗端拱元年,王禹偁等表请同校《三史书》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王禹偁传》:端拱初,与夏侯嘉正、罗处约、杜镐表请同校《三史书》,多所釐正。
淳化五年七月,诏选官分校《三史》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化五年七月,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书》。杜镐、舒雅、吴淑潘谨修校《史记》,朱昂再校,陈允、阮思道、尹少连、赵况、赵安仁、孙何校前后《汉书》
淳化年以三史付有司摹印。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石林叶氏曰:唐以前,凡书皆写本,未有摹印之法。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真宗咸平元年七月,赐诸王及辅臣新印《三史》各一本。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咸平元年七月甲申,赐诸王及辅臣新印《三史》各一本。〈崇文总目三史刊误四十五卷〉咸平三年十月,选官校勘《三国志》、晋、唐书诸史。按《宋史·真宗纪》不载。按《毕士安传》:咸平初,拜礼部侍郎,复为翰林学士。诏选官校勘《三国志》、晋、唐书。或有言两晋事多鄙恶不可流行者。真宗以语宰相,士安曰:恶以戒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备载。真宗然之,遂命刊刻。〈按刊刻系五年事详见后〉
《玉海》:咸平三年十月,校《三国志》、晋、唐书。
咸平五年,《三国志》《晋》《唐书》校毕刊板,《唐书》不刊板。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咸平三年,校《三国志》《晋》《唐书》。五年,毕刊板《唐书》,将别修不刊板。
景德元年,覆校史汉三史。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元年正月丙午,任随等上覆校《史记》刊误文字五卷,赐帛。丁未,命刁衎、晁迥、丁逊覆校前后《汉书》
景德二年,赐高琼诸史各一部。是年,馆阁上所校史库书。上幸龙图阁观书。其史阁书总七千二百馀卷。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二年六月辛卯,高琼求板本经史,诏给之。
《真宗实录》:景德二年四月戊戌,幸龙图阁,观诸阁《书画史传》总七千二百五十八卷。
〈注〉《目录》四百四十二卷,正史、编年、杂史、史抄故事,职官传记、岁时刑罚、谱牒地理伪史。

《玉海》:景德二年,馆阁上所校两库经史书。六月乙未,赐殿前指挥使高琼九经书疏诸史各一部,从所请也。真宗尚儒术,故勋臣宿将亦化焉。〈按:本纪作辛卯,此作乙未,
恐误。

景德三年赐种放三史。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三年八月甲戌,赐右谏议种放九经三史义疏。〈按:三史未有义疏,疑作九经义疏并
三史。

景德四年三月,召辅臣登太清楼,观新写四部书史库七千三百四十五卷。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四年三月乙巳,召辅臣登太清楼,观太宗圣制御书及新写四部群书。上亲执目录,令黄门举其书示之。总太宗圣制诗及故事,墨迹三百七十五卷文章九十二卷,经库二千九百一十五卷,史库七千二百四十五卷,子库八千五百七十一卷,集库五千三百六十一卷。四部书共二万五千一百九十二卷。又东至玉宸殿,殿在太清楼之东,聚书八千馀卷。上曰:此唯正经正史,屡经校。雠他小说不与。
大中祥符元年,赐曲阜孔子庙三史。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辛卯,赐曲阜孔子庙经史。按《孔宜传》: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朔,幸曲阜,谒孔子庙,行酌献之礼。二年三月,又遣使赐太宗御书及《九经》书疏、《三史》藏于庙,令本州选儒生讲说。〈按经史之赐本纪作元年列传作二年并存之以备参考〉大中祥符六年,赐御史台诸史。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癸丑,赐御史台《九经》、诸史。
《玉海》:十一月癸丑,赐御史台《九经》《三史》《三国志》《晋书》
大中祥符八年,始读《十九史》,各赋诗三章。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先是,上每著诗歌,间令辅臣、宗室、两制馆阁属和,而资政殿龙图阁学士待制和,尤多至是。遍咏经史三司、谏官、御史或预赓载其大礼,庆成及酺会,则百僚共赋。王旦等曰:陛下非唯多闻广记,皆取其规鉴。八年七月辛未,作史记诗三首。八月甲申,作前汉书诗三首,并注赐群臣属和。乙未作后汉书诗,辛丑作三国志诗,九月庚申作晋书诗,十月辛巳作宋书诗,十一月戊申作南齐书诗,辛未作梁书诗,十二月己亥作陈书诗。九年正月辛未作后魏书诗,三月癸丑作北齐书诗,四月甲申作后周书诗,五月乙丑作隋书诗,十月戊寅作唐书诗,十二月癸未作五代梁史诗。天禧元年正月壬戌作后唐史诗,二月辛未作晋汉周史诗,并注赐群臣属和,其读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成,于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天禧元年,赐宗正寺史书。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天禧元年二月,赐宗正寺经史,以备修玉牒。
仁宗天圣二年六月,校《南北史》《隋书》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天圣二年六月辛酉,校《南北史》《隋书》
天圣四年十二月,《南北史》《隋书》校毕。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天圣二年,校《南北史》《隋书》,四年十二月,毕。
景祐元年九月,诏选官校正《史记》以下五史。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祐元年九月癸卯,诏选官校正《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景祐二年,张玧等上所编《史库书》。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祐初命翰林学士张玧知制诰,李淑、宋郊编《四库书》,判馆阁官录视覆校。二年上,经史八千四百二十五卷。景祐四年,任弁上所撰《两汉类记》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祐四年二月辛亥都官郎中任弁上所著《两汉类记》
嘉祐六年八月,敕馆阁校勘《宋书》以下七史送杭州开板。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南齐书》尾云:崇文院颁行。嘉祐六年八月十一日,奉敕《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后周书》。见今国子监并未有印本,宜令三馆秘阁,见编校书籍官员精加校勘,同与管勾使臣选择楷书,如法书写板样,依《唐书》例逐旋封送杭州开板。
《玉海》:嘉祐六年八月庚申,诏三馆秘阁校理宋、齐、梁、陈、后魏、周、北齐七史书,有不全者访求之。
嘉祐七年,诏以七史送国子监镂板颁行。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祐七年十二月,诏以所写七史板本四百六十四卷,送国子监镂板。颁行唯开宝所修五代史,未布以俟。笔削以校勘功毕,明年遂罢局。
英宗治平 年,曾巩刘恕、王安国等上所校齐、梁、陈、魏、周五史。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治平中,曾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刘恕等上《后魏书》,王安国上《周书》
哲宗元祐八年,苏轼言:高丽使乞买历代史,宜却其请。
《宋史·哲宗本纪》:元祐八年二月辛亥,礼部尚书苏轼言:高丽使乞买历代史及《册府元龟》等书,宜却其请不许。省臣许之,轼又陈五害,极论其不可。有旨:书籍曾经买者听。
徽宗政和 年,《宋书》以下七史雠校,皆毕颁之学官。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晁氏读书志》:嘉祐中,以
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舛谬亡缺,始命馆职雠校。治平中,曾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刘恕等上《后魏书》,王安国上《周书》。政和中,始皆毕。颁之学官。
孝宗淳熙八年,喻良能进《忠义传》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八年冬十月,国子监簿喻良能进《忠义传》。起于战国王蠋,终于五代孙晟,上下一千一百年所取者,一百九十人,凡二十五卷。乞颁之武学,授之将帅。上曰:忠臣义士不顾一身,可以表厉风俗。
理宗景定元年七月,太子行册礼,讲官,讲史。
《宋史·理宗本纪》不载。按《度宗本纪》:景定元年六月壬寅,立为皇太子。七月丁卯,太子入东宫。癸未,行册礼。时理宗家教甚严,鸡初鸣问安,再鸣回宫,三鸣往会议所参决庶事。退入讲堂,讲官讲经,次讲史,终日手不释卷。

熙宗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自是读诸史书,乙夜乃罢。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自是颇读《尚书》《论语》《五代史》《辽史》诸书,或以夜继焉。按《孔璠传》:诏求孔子后,加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奉祀。是时,熙宗颇读《论语》《尚书》《春秋左氏传》及诸史书,乙夜乃罢。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凡《史》《书》,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金史·废帝纪》不载。按《选举志》: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于天德三年,凡《史记》用裴骃注,《前汉书》用颜师古注。《后汉书》用李贤注,《三国志》用裴松之注,及唐太宗《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魏收《后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徵《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正隆元年,命以《三史》正文内出题。
《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正隆元年,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始定为三年一辟。
世宗大定六年,进所译《史记》《西汉书》,诏颁行之。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徒单镒传》:大定四年,诏以女直字译书籍。五年,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子温进所译《贞观政要》《白氏策林》等书。六年,复进《史记》《西汉书》,诏颁行之。

英宗正统元年,定经筵,讲史仪。
《明会典》:国初经筵无定日。正统初,始定为仪。礼部择吉题请,先期直殿内官于文华殿设御座,又设御案于殿内御座之东稍南,设讲案于御案之南稍东。是日,早司礼监官先陈所讲《四书》、经、史各一册置御案,又各一册置讲案,皆《四书》东,经、史西。先期讲官撰四书经或史讲章各一篇预置于册内。是日,早上御文华殿升御座。东班展书官,跪展《四书》,讲《四书》,讲官进讲毕。西班展书官跪展经或史,讲经史。讲官进至讲案前立,奏讲某经或某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