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百十六卷目录
经学部汇考六
经义考一〈易经〉
经义考一〈易经〉
经籍典第三百十六卷
经学部汇考六
经义考一
易经一连山〈注〉唐志十卷,司马膺注〈佚〉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又曰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山海经》: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杜子春曰:连山必羲。
桓谭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 又曰:厉山藏于兰台。
淳于俊曰: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
姚信曰:连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
阮籍曰:庖羲氏布演六十四卦之变,后世圣人观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汤之经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
皇甫谧曰:炎帝营都于鲁,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 又曰: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艮渐正,故以艮为首。
干宝曰:帝出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连山之《易》也。梁元帝曰:杜子春云:连山伏羲也,归藏黄帝也。按《礼记》:我欲观殷道,得坤乾焉。今归藏,先坤后乾,则知是殷明矣,归藏既系殷制,连山理是夏书。北史刘炫传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馀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人有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孔达曰:连山起于神农 又曰:周世之卜,杂用《连山》《归藏》《周易》,《连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与否。
贾公彦曰:洪范云择建立卜筮人,三人占,从二人之言,盖筮时《连山》《归藏》《周易》并用,夏殷以不变为占,周易以变者为占,三人各占一易,士丧礼,筮宅东面旅占,旅众也,与其属共占之,《春秋演孔图》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云:夏殷之卦名。故今《周易》无文,是孔子亦用二代之筮也。
刘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人之道也,以寅为正,穆公之筮,遇艮之八,是谓艮之随者,此连山之《易》。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谓之人统。《易》曰:连山以艮为首。艮者人也。
方悫曰:连山首乎艮,其卦具内外而一体,其位居东北之两间,则向乎人之时焉,夏用人正,故其书以之。
黄裳曰:阐幽者,易之仁也。故夏曰:连山象其仁,而言之也。山者,静而生养乎物者也,有仁之道焉。沈括曰:卦爻之辞皆九六,惟《连山》《归藏》以七八占。陆佃曰:连山始于艮,故曰:连山。《易》曰:兼山,艮是也。先儒以为象云气之出于山,连连不绝,非是 又曰:《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
邵博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李纲曰:《连山》《归藏》以静为占,故爻称七八。七八者,少阴少阳之数也,阴阳之少,虚而未盈,故静而不变。
朱震曰: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为东壁,营室于辰为亥,于律为应钟,于时为立冬,此颛帝之历所以首十月也。郭雍曰:《夏易》曰:《连山》,商易,曰《归藏》而不名曰《夏商易》者,时未有易之名故也。
张行成曰:夏曰《连山》,天易也,太元义取之。
郑谔曰:《连山》以艮为首,夏人之易,其卦艮上艮下,故曰《连山》,言如山之相连也。 又曰:《周易》以九六为占,而《连山》《归藏》以七八为占,《周易》占其变者,《连山》《归藏》占其不变者。
郑樵曰:《连山》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程迥曰:《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先儒谓《周易》以变者占,非也。《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亦非也。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卫元之筮,遇屯曰:
利建侯是《周易》,或以不变者占也,季友之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辞也,既之乾则用变矣,是《连山》《归藏》或以变者占也。程大昌曰:周官纪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夏也,《归藏》商也,夏商之世,八卦固已别为六十四矣。
蔡元定曰:《连山》首艮,《归藏》首坤,意其作用必与《周易》大异,然其为道则同。
郑东卿曰:自包牺至夏商,八卦虽重,而未知七八九六之常变也,《连山》始艮,《归藏》始坤,夏商用之皆以不变为占,其数止于六十四而已。
罗泌曰:炎帝神农氏令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成天地之数,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断天下之业,谓始万物终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之卦也,故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
罗苹曰:《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史记》:始皇得镐池君璧言,明年祖龙死,卜之得游徙吉阳豫,游徙连山卦也。
又曰:连山之文,禹代之作。
陈藻曰:夏有连山筮,昉于此乎?故夏未,代虞而舜廷有之矣。
李过曰:《易抄》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夏易首艮,是物先乎天地矣。夏易所以不传其说,固善然,未免为率尔之谈,夏商《周易》首卦不同,盖寓三统之义,夏后氏建寅以正月,为岁首,为人纪,天地二十四位,艮连于寅,万物终乎,艮又始乎,艮也夏正建寅,艮连于寅,故首艮尔。
刘炎曰:或问《连山》《归藏》之真伪?曰:《汉志》不录《连山》,《唐志》则有之,《汉志》不录《归藏》,《晋中经》《隋唐志》则有之,昔无今有,其伪可知,况其言之不经耶。
王应麟曰:连山首艮,艮万物之所终始也,八风始于不周,卦气始于中孚,冬至为历元,黄钟为律本,太元纪日,于牛宿纪,气于中首,而以元冥为元艮之终始,万物也。 又曰:意夏商卦下,亦各有辞。故周人并存,以为占。
葛寅炎曰:连山包羲,先天易也。
朱元升曰:《连山》者,三易之首也。 又曰:《连山》之作,兼取则于图书。 又曰:《连山》作于伏羲,用于夏归藏,作于黄帝,用于商,周公相成王,设官分职,命太卜簭人与《周易》并掌,不以周用《周易》,而置《连山》《归藏》于无用。 又曰:《周礼疏》贾公彦释《连山》之义曰:《连山》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即贾氏之疏,稽之说卦之辞,夏时之候,夏建寅正纯艮,实应立春,春为时之首艮,所以为《连山》易之首乎。考之《汉律历志》,述三统,谓人统,寅木也。太簇律长八寸,象八卦,虙牺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也,以是知虙牺氏已用寅正,夏后氏因之而已,公彦谓:连山作于伏羲,因于夏后氏此之谓也。 又曰:连山易亡久矣,因《周礼》得存其名,因《说卦传》得存其义,因《夏时》得存其用。 又曰:《连山》二篇,自复至乾为阳仪,自姤至坤为阴仪,其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系辞二篇之末,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举《连山》策言之也。 又曰:《连山》易《夏时》之取则也,《尧典》一书分命羲和,亦《夏时》之取则也。以《书》考《易》,其义一也。《书》曰:日永星鸟以殷仲春,日中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盖取中星以定四时者也。今即《连山易》,而布以二十八宿,冬至其卦也,复其宿也,虚夏至其卦也,姤其宿也,星春分其卦也,临其宿也,氐房秋分其卦也,遁其宿也。昴四时之二至二分,以卦准宿,即尧典之中星 。又曰:长分消翕者《连山易》,至精至变至神之理寓焉,乾与坤对,乾之长即坤之消,乾之分即坤之翕,坤之长即乾之消,坤之分即乾之翕。兑与艮对,离与坎对,震与巽对,馀五十六卦,两两相对,长分消翕,稍准八卦。
金履祥曰:《连山》《归藏》其辞不可复考,学者谓:邵氏互体,既济卦诸图即《连山》之遗法也。后世纳甲归魂之法即归藏之遗法也。
胡一桂曰:《连山十卦》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
吴澄曰:《连山》夏之易。
吴莱曰:《易》占以变故,其数但用九六而尚老,《连山》《归藏》占以不变,但用七而尚少,《连山》七而首艮,《归藏》八而初坤,亦伏羲之旧,其所用之策,《连山》三十六,《归藏》四十六,《易》则四十九,又若不相为用。朱隐老曰:《连山》神农之易也,以艮为首,而凡建寅者宗之,虽唐虞亦然,不独夏后氏为然也。
雷思齐曰:《连山》《归藏》之易,其筮法同,而系辞异。何乔新曰:《唐艺文志》有《连山》十卷,出于长孙无忌次述,文多阙误,其书不传久矣,然求之《周易》尚有
可言者,所谓兼山艮,即连山之遗意也,六爻亦别人象,《书》虽不存象,可得而推焉。
王道曰:《连山》首艮说者,皆谓艮寅位与建寅之义合,此殊不然,艮在寅,文王后天卦位,夏何由而预取之?且六子皆属人道,独首艮何也?盖三女无论,震以一阳动于二阴之下,坎以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俱不足以当人道之正也。惟艮一阳止,二阴之上,既有符于一君二民之象,而又深契,夫惟止能止,众止之妙,人道之最善也。首艮取此
湛若水,曰:夏之《连山》知止者,始终之要。程子所以取艮卦也。
孙宜曰:解《连山》者,谓如山出云连绵不绝,夫出云连绵,奚足尽天下之理。 又曰:八卦以序相循环,《连山》《归藏》亦各有序,而其义未备。
胡应麟曰:《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闻。隋牛弘购得宇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元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伪造《连山》上之,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
沈懋孝曰:夏易首艮以成终,而胎出震之用。郝敬曰:《连山》六画艮卦,艮为山,上下两艮,故曰《连山》。
焦竑曰:连山,艮也。夏时讲学者,所重在止。
孙奇逢曰:《连山》首艮,艮止也。天下事不日新于行,而日新于止,惟其时止则止,所以时行则行也,成始成终之义也。
黄氏曰:桓谭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是《殷书》与《周易》等夏之文字几二十倍,于文王周公之辞,岂古昔之方册乎?亦不明古今之通义矣。黄氏曰:《连山》《归藏》亦周以《易》名之,谓之三易。按《连山》《归藏》,《汉志》不载,其亡已久。郦道元注《水经》引《连山易》云: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是元魏时尚有其书,若司马膺所注:度即刘炫伪本,李淳风乙巳占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救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无,恐无惊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亦伪本,毛渐所序《三坟》尤荒诞,不足信也。
又按《黄佐六艺流别》载:《连山》𦅸辞复初七,曰:龙潜于渊,存神无畛。象曰:复以存神,可致用也。剥上七曰:数穷致剥终吝。象曰:致剥而终,不知变也。姤初八曰:〈距〉蛇于洼,滋孽之牙。象曰:阴滋牙,不可长也。中孚初八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未归,孚不中也。不知本于何书,岂有连山之易?乃效王弼易传之体乎!作伪者拙,且为刘炫笑矣。
按杜子春:以《连山》为宓牺,《归藏》为黄帝,姚信以列山为神农,而班孟坚古,今人表既于圣人,列宓牺神农黄帝又于仁人,著《列山》《归藏》不应复出,乃尔
易经二。
归藏〈注〉隋志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唐志同崇文总目三卷〈佚〉
《礼记》: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山海经》: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杜子春曰:《归藏》黄帝。
桓谭曰:《归藏》藏于太卜。
郑康成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
淳于俊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也。阮孝绪曰:《归藏》载卜筮之书杂事。
刘协曰:归藏大明迂怪,称羿毙十日,常娥奔月。孔颖达曰:《归藏》起于黄帝。
贾公彦曰: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
元稹曰:穆姜遇艮足徵麟史之文,尼父得坤,亦验《归藏》之首。
邢炳曰:《归藏》者,成汤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邵子曰: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谓之地统易,曰:《归藏》以坤为首,坤者地也。
方悫曰:《归藏》首乎坤,各归其根,密藏其用,皆殷之所为,则合乎地之时焉,殷用地正,故其书名之。黄裳曰:微显者易之知也,故商曰:《归藏》者,以其藏诸用而言之也。
王观国曰:《礼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郑氏注:得商阴阳之书,其书存者,有《归藏》《尔雅》《释羊》,属有牡羭。郭璞注引《归藏》曰:两壶两羭,《初学记云部》引《归藏》曰:有白云出苍梧,入于大梁。举此可以见矣。朱震曰:《归藏》之书,其初经者,庖牺氏之本旨也,卦有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画,《周礼》三易,经卦皆八,所谓经卦,则初
经之卦也。 又曰:归藏之乾,有乾大赤乾,为天为君为父,又为辟为卿为马为禾,又为血卦。 又曰:《归藏·小畜》曰:其丈人乃知丈人之言,三代有之。张行成曰:《商》曰:归藏地易也,元包义取之。
郑锷曰:归藏以坤为首,商人之易,其卦坤上坤下,故曰《归藏》,言如地道之包含万物,所归而藏也。罗泌曰:黄帝正坤乾,分离坎倚象,衍数以成,一代之宜,谓土为祥,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罗苹曰:《归藏》初经卦皆六位,其卦有明夷营惑耆老大明之类,昔启筮明夷,鲧治洪水,牧占大明,桀筮营惑,武王伐商,牧占耆老,曰不吉是也。 又曰:《归藏》之文,有乾如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卦之类,知与今易通矣。 又曰:《归藏》黄帝之书。而坤启筮,乃有尧降二女,以舜妃之语节卦,云:殷王其国常母谷月之类,其卦是也。其文非也,盖归藏之文,汤代之作。
蒋君实曰:商之序,易以坤为首,其尚质尚白之制,皆自此出也。
李过曰:《易钞》曰:天尊地卑,乾坤之定位也。商易首坤是地,尊乎天也,商易所以不传不知,商人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取丑未之冲为地,统坤为地,商用地统只得首坤。 又曰:夏后氏《连山易》不可得,而见商人《归藏易》,今行于世者,其经卦有八,重卦已有六十四经卦,八谓坎,为荦荦者劳也,以万物劳乎坎也,谓震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万物所始条理者也,馀六卦同其六十四卦,乾屯蒙溽讼师比,小毒畜履,泰否同人,大有很釐,大过颐困井革,鼎旅丰,小过林祸,观萃称仆,复母亡,大毒畜瞿,散家人,节焕蹇荔,员诚钦恒规夜,巽兑离,荦兼分,归妹渐晋明㝏岑未济𨔵,大壮蜀马。徒四卦阙名,与《周易》卦同者,三之二。曰:《屯蒙》《讼师比》《小畜履》次序大略相同,卦名不同者,如谓需为傉,小畜为小毒畜,大畜为大毒畜,临为林祸之类,别文王重易,止因商易之旧,今以周易质之,《归藏》不特卦名,用商卦辞,亦用商,如屯之屯膏,师之帅师,渐之取女,归妺之承,筐明㝏之垂,其翼皆因商易旧文,则六十四卦不在文王时重自,伏羲以来至于夏商其卦已重矣,乃知系辞所载,取象十三卦皆当时所有之易也。
王应麟曰:《越绝外传》范子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愚谓先阴后阳,即《归藏》先坤之意,阖而辟静而动也。
朱元升曰:《归藏》虽自黄帝作,实循伏羲之卦序,《汉律历志》曰: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而大备,是知伏羲易与黄帝易一以贯之而已。 又曰:《周礼》太上掌三易之法,初未尝以《周易》废《归藏》也。鲁襄公九年,穆姜为筮,而遇艮之八。杜预释之曰:是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也。以此见春秋之时,《归藏》尚无恙也。 又曰:《归藏》取则河图者也。河图藏十不具,是以《归藏》去十不用。 又曰:《归藏易》以纯坤为首,说卦曰坤以藏之,盖造化发育之真机,常于此藏焉然。而一元有一元之造化,癸亥甲子之交为之藏,一岁有一岁之造化,冬夏二至之交为之藏,一日有一日之造化,夜半日中之交为之藏,是又《归藏易》无所往而不用其藏也。六十四卦藏者,十有六用者四十有八,乾为六十四卦之父,坤为六十四卦之母,坤统藏卦,乾统用卦,坤乾所以首六十四卦也,有藏者,斯有用者,纯坤又所以首纯乾也。
又曰:《归藏易》以六甲配六十四卦,所藏者五行
之气也,所用者五行之象也。 又曰:《归藏易》首坤尾剥。 又曰:《归藏》二篇,自甲子至癸巳为先甲,自甲午至癸亥为后甲,其策万有八百。
吴澄曰:夏商二易,盖因羲皇所画之卦而用之,以占筮卦序,与先天自然之序不同,故《连山》首艮,《归藏》首坤。朱子易赞曰:降帝而王,传夏历商,有占无文,民用勿彰,以为二易,无𦅸辞也。或曰:《春秋左氏传》所载𦅸辞与《周易》不同者,盖夏商之易则有辞矣然,今莫可考證。
吴莱曰:《归藏》今杂见,他书颇类易林非古易也。赵道一曰:轩辕黄帝取伏羲卦象法而用之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重卦之义也,帝一号归藏氏,乃名所制曰归藏书,此易之始也。
朱升曰:《归藏》首坤,静动之首也。
何孟春曰:殷易先坤后乾,有静斯动,阴阳之定理。杨慎曰:《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
郝敬曰:《归藏》坤卦,坤为地,百昌归土,曰归藏。焦竑曰:《归藏》坤也,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
董斯张曰:《归藏》今惟存六十四,卦名而又阙其四,与《周易》不同,需作溽,小畜作小毒畜,大畜作大毒
畜,艮作很,震作釐,升作称,剥作仆,损作员,咸作诚,坎作荦,谦作兼,遁作𨔵,蛊作蜀,解作荔,无妄作毋,亡家人作散家人,涣作奂。又有瞿钦规夜分五卦,岑林祸马徒三复卦名,不知当《周易》何卦也。徐善曰:《归藏》之亡久矣,有求之古三坟及司马膺薛贞之书者失之,讹有即指归魂纳甲之书,为《归藏》者,失之陋有谬解乾君坤藏之语,而谓《方图》,即归藏者,失之傅会,若卫氏之操笔,妄拟则失之肆矣。 又曰: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已乾,午姤,未遁〈归藏本文作𨔵〉,申否,酉观,戌剥〈归藏本文作仆〉,亥坤,此《归藏》十二辟卦。所谓商易也,辟者,君也,其法先置一六画坤卦,以六阳爻,次第变之,即成复、临、泰、大壮、夬五辟卦,次置一六画乾卦,以六阴爻,次第变之,即成姤、遁、否、观、剥五辟卦,十辟见而纲领定,于是又置一六画坤卦,以复辟变之成六卦之一阳,以临辟变之成十五卦之二阳,以泰辟变之成二十卦之三阳,以大壮辟变之成十五卦之四阳,以夫辟变之成六卦之五阳,更进为纯乾而六十四卦之序已尽变矣。徐而察之,乾之六位已为递变之新爻,而坤之六位犹为未变之旧画,即卦中阳爻已变,而阴爻犹故也。于是复置新成之乾卦,以姤辟变之成六卦之一阴,以遁辟变之成十五卦之二阴,以否辟变之成十二卦之三阴,以观辟变之成十五卦之四阴,以剥辟变之成六卦之五阴,更进为纯坤,而坤之六位已更新矣,卒之非有两营也,止此六十四虚位,顺而求之,由坤七变得阳爻一百九十二,而纯乾之体见逆而愬之,由乾七变得阴爻一百九十二,而纯坤之体见一反一覆,而三百八十四爻之易以全矣。 又曰:《归藏》卦序坤,震坎艮兑离巽乾盖震下一阳,由于纯坤之后,进坎而中,进艮而止,乃交于中五而得兑之二阳,然一阴犹在上也。至离而中阳进上,至巽而初阳进中,于是纯乾体成,此阳气渐长之序也,反而推之巽下一阴,生于纯乾之后,进离而中进,兑而上,乃交于中五而得艮之二阴,然一阳犹在上也。至坎而中阴进上,至震而初阴进中,于是纯乾体成,此阴气渐长,而阳气归藏之序也,《归藏》之名之义殆本诸此,其数则自下而上者,始八终二,由于阳气之生自无而有,其理为知来之逆也,自下而上者,始一终八,由于阳气之归,自有而无,其理为数往之顺也。圣人命《归藏》之名,盖告人以反本复始之道焉。
按《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如荣荣之华,徼徼鸣,狐离监监,若雷之声,有鸟将至而垂翼,上有高台,下有雍池,有凫鸳鸯,有雁鹔鹴,有白云,自苍梧,入大梁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旧言之择,新言之念,君子戒车,小人戒徒,有人将来,遗我货贝,以至则彻,以求即得,有喜将至,若以贾市其富,如河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四国,不利出征,惟利安处,彼为狸,我为鼠,勿用作事,恐伤其父,鼎有黄耳,利取鳝鲤剥,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瞿有瞿有宵梁为酒,尊于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苏士有泽,我取其鱼,凡此辞皆古奥,而《孔氏正义》谓:《归藏》妄伪之,书亦未尽,然若三坟书以《归藏易》,为气坟其爻卦,大象曰: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各为之传。则较传注所引大不伦矣。
又按《归藏》之书有《本蓍篇》亦有《启筮篇》,有《齐母经》亦有《郑母经》,今见于郭景纯《山海经》注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曰: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曰:鲧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刃化为黄能〈一作龙〉。曰:昔彼九冥,是与帝辨,同宫之序,是为九歌。曰:不得窃辨与九歌,以国于下,此启筮之文也。〈《太平御览》载启筮文曰:夏后享神于晋之灵台,作璿台〉曰: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曰:昔者羿善射毕,十日果毕之。此《郑母经》之文也,《隋志》谓:《归藏》汉初已亡,故班固《艺文志》不载。又谓:晋中经簿有之,斯景纯得援之,以释山经也。
又按《太平御览》引《归藏》文曰: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荆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荆,三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明皆聚焉,当属本蓍篇中语。
又按《归藏》:六十四卦其名或异然,亦皆依反对为序,以谦作兼而分次之,则分为豫也,以蛊作蜀而马徒次之,则马徒为随也,以损作员而诚次之,则诚为益也,林祸在观之前,则临也,钦在恒之前,则
咸也,瞿在散家人之前,则暌也,岑在未济之前,则既济也,唯规夜二名不审是何卦,非夬姤则噬嗑贲当之矣。
易经三
周易汉志十二篇〈存〉
《山海经》曰: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易通卦验。曰:文王得赤乌,而演《易》。
《易终辨备》曰:煌煌之耀,乾为之纲,含凝之类,坤握其方,雄雌呿吟,六节摇通〈谓六子〉,万物孳甲,日营始东〈震也〉。
《易乾凿度》曰:易者其德化,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
《春秋说题辞》曰:易者气之节,含五精宣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文言立符,象出期节,象言变化,系设类迹。
《孝经援神契》曰:易建八卦,序六十四卦,转成三百八十四爻,运机布度,其气转易,故称经也。 又曰:易长于变。
《论语比考谶》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摘三折,漆书三灭。
程本曰:出于一,立于两,成于三,连山以之而呈形,归藏以之而御气,周易以之而立数。
司马迁曰:西伯拘而演《周易》。
扬雄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
班固曰:商道弛,文王演《周易》。 又曰:秦禁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 又曰:《诗》《书》《礼》《乐》《春秋》五者,五常之道,《易》为之原。
许慎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王逸曰:《易》与《春秋》同经,总一机之织,经营天道以成人事。
郑康成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刘表曰:《易》惟谭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徐干曰:伏羲作八卦,文王增其辞。
淳于俊曰:包牺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故易者变易也。
虞翻曰:易字从日下月。
陆绩曰: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皇甫谧曰: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蓍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颜延之曰:淳象始于三画兼卦,终于六爻。
梁武帝曰:《周易》文言是文王所制。
郦道元曰:羑水出荡阴西北,东流经羑城北,故羑里也,昔殷纣纳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宫适见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终之义焉。陆德明曰: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
贾公彦曰:夏殷易以七八不变为占,周易以九六变者为占。
虞世南曰:不读《易》,不可为宰相。
张怀瓘曰:《易》者太古之书,先贤说八卦,非伏羲自重《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伏羲自重之验也。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故《易》六画而成,卦六位而成章,又伏羲自重之验也。韩愈曰:《易》奇而法。
宋理宗曰:《易》六十四卦,大象之义,各有攸属,自出治而言,则谓之后,自定位而言,则谓之上,自创法而言,则谓之先,王自继体而言,则谓之大,人馀则总,谓之君,子皆主于人君而言也。
杨绘曰:《虞书》之文,曰:龟筮协从筮云者,非八卦之可为也,必六十四之然后为筮矣,舜禹之际,而曰龟筮协从,则何文王重卦之有乎!
代渊曰:彖与大小象诸卦本同,乾卦例皆于六爻后,相继而列之,聚为一处。至郑康成王弼注时,谓彖与大象本论卦体,故置六爻前,小象在释爻,故各退在逐爻后,使人易晓,惟留乾卦不移者,用存其本体,令后世知之。
陆秉曰:易字,彖文日下从月,取日月二字交配,而成日往月来迭,相为易之义,言易则万物变化之义,尽在其中矣。
石介曰:《易》题作上下二篇,当是文王周公时已然,后人又自乾至履,自泰至观之类,别离为卷,则乾传第一,是后人题也。
欧阳修曰:易理无尽以象,谈易占筮者之事,以数谈易推算者之事,以理谈易学士大夫之事,皆不可不兼也。
袁建曰:易者,易也,不易也,变易也,谓一义而含三名,则非谓一名而含三义,何损于易哉?
陈皋曰:乾为君为父,坤为臣为母,艮为子为少阳,圣人设教以尊为先则顺,故《周易》先乾。
薛温其曰:彖累圣相传之意,大象孔子独出之事。李清臣曰:十翼皆孔子之言乎?不得而知也。然有疑焉,序卦者韩康伯,虽已明,非易之蕴而未明,其所以然也,易卦之序,二二相从,今序卦之名,盖不协矣,有义之苟合者,有义之不合而强通者,是岂圣人之言耶?
周子曰: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卦不因圣人之蕴不可得而闻,《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邵子曰:周以建子之月为正,月谓之天统,《易》曰:《周易》以乾为首,乾者天也。 又曰:上古圣人皆有易,但作用不同,今之易,文王之易也,故谓之《周易》。又曰: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也。
张子曰:易乃是性与天道,其字日月为易,易之义,包天道变化。 又曰:易非止数。 又曰:系辞所以论易之道,既知易之道,则易象在其中,故观易必由系辞。 又曰:易与君子谋,不与小人谋。
程伯子曰:《易》起于数,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
苏轼曰:易者,圣人所以尽人情之变,而非所以示神于卜筮也。
龚原曰: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言天道也。故卦象以体为主,若天行地势,水荐至明,两作是也。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言人道也,故卦象以用为主,若荐雷兼山随风丽泽是也。
刘安世曰:今之学者谈象数,则讳谈义理,言义理则耻说象数,若象数可废,则无易矣,若不说义理又非通论。 又曰:文王拘羑里,而演六十四卦之辞,如乾元亨利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是也,非重六爻也,至爻辞恐周公所作,若爻辞是文王作不应。曰:王用享于西山又不应。曰:箕子之明㝏也。林之奇曰:易序卦虽有可疑,然其间自有深旨。陆佃曰:伏羲用蓍占法,惟用七八六十四卦皆不动,若乾止于乾,坤止于坤,不能变也,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已。后至文王,占法始用九六,盖不如此,不足应天下之变也,今易是已。又曰:《说文》云: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周易》之义疑出于此,取其阴阳搆合而名,一曰蜥,易日十二时变色,故曰易也。旧说蜥易呕雹,盖龙善变,蜥易善易,故乾以龙况爻,其书谓之易爻者,言乎其变也,象之义出于象,彖之义出于彖,易之义出于易,皆取诸物也。
朱震曰:连山,神农氏之别号,归藏,轩辕氏之别号,并是代号易题,周以别馀代,犹《周书》《周礼》也。张行成曰:《易》有四体,一用三,伏羲先天体也,连山天易,归藏地易,周易人易用也。
郑东卿曰:上经起乾坤至坎离三十卦,下经起咸恒至既济,未济三十四卦,杂卦无上下经之分,然自乾坤至困亦三十卦,自咸至夬亦三十四卦。郑樵曰:《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
程迥曰:《易》以道义配祸福,故为圣贤之书,阴阳家独言祸福,而不配以道义,故为技术。 又曰:朱待制新仲,尝过迥曰:序卦非圣人书。唐僧一行易纂引《盂喜序卦》曰:阴阳养万物,必讼而成之,君臣养万民,亦讼而成之,然则今序卦,亦出于经师,可知也。 又曰:张芸叟疑大观在上之文,且言陆希声深病爻辞之不类,辄欲去取。欧阳公童子问王景山:《儒志》亦疑易文圣人之道,远如天固难知也。谓不类非也。
吴沆曰:重卦之说,自古为疑,然以理推之六十四卦,或自古而有,而六十四卦之名则自文王始也。盖卜筮之书,随世而变,其所起之法,所占之辞,代有不同,其不得而异者。惟六十四变以成易尔,文王以前,易道止于卜筮,文王而后,始用之修身治人为国,而易道始兴于此,则谓之易,兴于中古,可也。
罗泌曰:易者,庐之名,守宫是已,身色无恒日十二变,是则易者,从其变也,彖者,茅犀之名,豨神是已,犀形独角,知禨知祥,是则彖者,取于几也,而象则直取其身形,相象远近不变,有成,位胆应四时而已,是则易者,象也,取诸物以为象,圣人之意见矣。 又曰:三易之书,其书一其法异,其为卦,皆六位,经卦皆八,而别卦皆六十四,书一也,易尚变,《连山》《归藏》尚不变法异也,变老也不变少也,《易》用
九六,尚老也。《连山》用七,《归藏》用八,尚少也。尚变之占三百八十有四,而六十四可以为一,是故以六十四乘六十四得四千九十有六,其与《连山》《归藏》倍一之理殊矣。
吴仁杰曰:《易》始乎伏羲,成乎文王,六十四正卦,伏羲之所作也,卦外六爻及六十四覆卦,文王之所作也,伏羲有正卦有象卦,自乾至未济,象如天行健之类是也,夫子未赞易,以前史墨对赵,𥳑子曰: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是有卦,则有此象矣。如曰:君子非礼勿履,则孔子所系也。文王有爻有覆,卦爻如乾,初九至上九,覆卦如用九之类是已。郑耕老曰:《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
李舜臣曰:班马只言文王演卦,又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止言包牺,文王、孔子未尝及周公也,马融、陆绩、王肃、姚信始有周公作爻辞之说,绝不经见。孔颖达始引:韩宣子见《易象》与《鲁春秋》,而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为周公爻辞之證,审尔谓周公作爻辞可也,而《春秋》又将属之周公乎!陆九渊曰:后世言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之为六十四,其说不然,且如《周礼》未可尽信,若筮人之言,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龟筮协从亦见于《虞书》,必非伪说,如此则卦之重久矣,盖伏羲既画八卦,即从而重之,然后能通德类情,扶持天下之理,文王盖因𦅸辞而加详,以尽其变尔。朱子曰: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以其简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人,吕氏又更定著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云。
陈淳曰:伏羲之易,本无文字,始于乾,而终于坤,每卦惟有六画而已。文王千羑里,乃取而衍之,始于乾坤,终于未济,若今所传之序,以彖辞列六十四卦之吉凶,若乾元亨利贞之类是也。周公继志述事于逐卦之爻,又分别爻义而系之,爻辞以断六爻之吉凶,若初九潜龙勿用之类是也,以文字始著于文王,周公因谓之《周易》,又以𥳑帙重大,分为上下经两篇,周之衰,易道不明,孔子乃黜文王所系彖上下经文之辞,若大哉乾元以下等是也。曰象上传,曰象下传,所以释伏羲卦之上下两象,若天行健等类,及周公所系,两象六爻之辞若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等类是也,曰系辞上传,曰系辞下传,所以述文王周公所系卦爻辞之传,而通论一经之大旨,上自天尊地卑以下,下自八卦成列以下是也,曰:文言传所以申言乾坤彖象之旨,而为诸卦之例,若元者善之长以下是也。曰:说卦传所以详其所未尽之意,若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以下是也。曰:序卦传所以序,其先后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以下是也。曰:杂卦传所以错杂,而言之若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以下是也。
林学蒙曰:伏羲画卦以写阴阳之变化,文王周公作卦爻辞以决天下之疑,孔子作彖象以推明事物当然之理,然爻画既具,而三者已备乎,其中先圣后贤互相发明耳。
高似孙曰:《易》曰:元者,善之长也。《左传》曰:元者,体之长也。《易》曰:嘉会足以合礼。《左传》曰:嘉德足以合礼。善之与体,会之与德,其字不同,其义则别。《易》之文言以为孔子所作然,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史作此筮乃襄公九年,二语盖在孔子之先也。胡一桂曰:晁氏谓古者,竹𥳑重大以经为二篇,然经分上下,诚有至理,上下经虽有三十卦三十四卦之不同,以反对计之各十八卦一也,上经反对五十二阳爻五十六阴爻,下经反对五十六阳爻五十二阴爻二也。上经以四正卦为主,首乾坤而终坎离,与先天图南北东西四方卦合,下经以二变卦为主,震变为艮,巽变为兑,首咸恒而终既济,未济与先天图四维之卦合,而坎离之交不交,亦可见伏羲先天一图,大旨备见于文王卦序首尾中三也。若是者,岂以竹简重大之故耶?
熊良辅曰:易卦下之辞谓之彖,彖曰以下谓之彖传,爻下之辞谓之象,象曰以下谓之象传,系辞传无经可附,盖总括卦爻之大意,而云汉以来以系辞名之,今谓之系辞亦可,欧阳公谓非圣人作,殊不思道德性命之蕴,六经之理皆自此出,而天地万物之情状亦靡所不载矣。
吾丘衍曰:俗儒谈易,多鄙象数,夫乾九坤六,乾天坤地,非象数而何。 又曰:夜游录有言,彖象皆假畜兽,以彖为大豕,行则俯首一望,而全体皆见,故统论一卦之体取以喻之,象有六牙故六爻之义,
取以喻之。又按《说文》:苍颉制易字,象蜥蜴善变。则知古人托之以喻其变,不疑也。或言:日月为易。按易字无从日月之说,而伏羲画卦时,但云八卦重卦之后,以其变化无尽故有变易之名,不可以日月为惑也。
章懋曰:《易》不为小人谋,特不为之谋为小人之事尔,小人而欲为君子,《易》固未始不为之谋也。丘浚曰:易之为易,有理有数。言理者宗程子言,数者宗邵子。明理者虽不知数,自能避凶而从吉,学数者倘不明理,必至舍人而言天,且将流为技术。邵宝曰:周之易为筮而设也,故仲尼论圣人之道四而占后焉,后之者归重之也。 又曰:有《周易》故《羲易》有先天之名,有《羲易》故《周易》有后天之名。此后世学易者之议,非易之本义也。
蔡清曰:《易》自彖象文言传亡,今《易》有彖,曰象曰文言曰字,后之读者不知,为后之所加,此今《易》之所以失,而古《易》之不可不复也。
杨时乔曰:重卦始于伏羲,彖辞出于文王,爻辞出于周公,《周易》名经始于周,分上下经为二篇,彖象四传,十翼各自为篇,取彖象传作注,解经文附经文下,自费直始而定于刘向成,于郑康成,取文言乾坤二卦附于乾坤彖传后,始于王弼,以系辞附于象传后,改说卦上中,作系辞加传字,以文言十八条附系辞传,削去彖象传文言之名,成于韩康伯,至宋晁以道疑分二经,为非吴伯泰以分二经,为是朱子本义从之,吴澄分四传,以系辞为大象,以爻辞为小象,合为象传,亦皆未安。
钱一本曰:《周易》汉费直本画一全卦,系以彖辞,再画本卦,系以爻辞,又画覆卦,系以用九用六之辞。后以一传字加彖传之首,郑康成本费本六爻之画,因省用九用六覆卦之画,移上下体于卦画之下,又移初九至用九爻位之文,加之爻辞之上,又合彖传象传于经,于彖传加彖曰字,于象传加文言曰字,以孔子赞爻之辞本,以释经乃各附当爻,每爻加象曰字,历代因之,是为今《易》。《汉艺文志》云:《易经》十二篇,吕大防定为经二卷,传十卷,晁说之釐为八卷,吕祖谦复定为十三卷,一以古为断是为古《易》。呜呼!《易》本羲画,虽无文辞,八卦相错,刚柔杂居之中,郁郁乎!为天下之至文,乃宇宙间开辟第一文字,是谓之古尔!若文周孔子之辞,凡皆以明羲画之象,合于一处,匪今釐于二处,匪古讵在辞之离合间耶?
郝敬曰:《春秋传》: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见易象曰: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然则易象系自周公久矣,孔颖达作《正义》辨之甚详,而班固云:《易》更三圣世历三古说者,以伏羲、文王、孔子为三圣,周公不与焉。尝观《孟子序》:尧舜以来,闻知止称文王,亦不及周公,盖二圣父子同世,言父则不复及子,言三古则不复列四圣,立言应尔,岂谓周公不与于斯文乎?说者因《大传》云:作《易》者有忧患,当文王与纣之事,其辞危,因谓危辞多在爻,爻辞亦文王作非也。文王序易,逐卦系彖,周公承考,逐卦系象,易始大备,公尝自言:文王我师。孔子亦谓:文王无忧。父作子述,即此类也。今检爻辞,如随云:王用享于西山,升云王用享于岐山,指文王岐周也。明夷云: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指武王诛纣也,箕子之明夷,指箕子为奴也。小畜履随蛊皆隐用文武为象,泰之六五,归妹之六五,引商王帝乙,是文王所亲臣事者也,岂以系爻?凡此皆足以徵爻辞之非出自文王,甚明也。盖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商,晚遭流言忧患,与文考同,故摹写往事,真切如此,凡周公之辞,孰非文王之辞?惟彖作自文王,故夫子为文王作彖传,为乾坤二卦,作文王其象传,则为周公作,又甚明也。圣人修辞,立诚言不尽意,伏羲画卦无辞以俟文王,文王系彖无爻以俟周公,周公系象无传以俟孔子,三圣皆以未尽之意。递相传述若使文王系彖又系爻,则周公作象亦宜作翼,孔子成《春秋》修经亦宜修传,如后世自为纲自为目识者,讥之矣。 又曰:孔子神明,天纵读《易》,韦编三绝,而作十翼,羲圣卦位,爻画未明,而作《说卦》,文王演《易》,次第未明,而作《序卦》,彖辞未明,而作《彖传》,周公爻象未明,而作《象传》,恐作者泥于爻,又约其旨,而作《大象》,虑学者局于序,又错其序,而作《杂卦》,无所不用其极,而世儒犹谓孔子有未尽之易,以待夫陈抟魏伯阳邵尧,夫先天后天方圆等,图出而后《羲易》,见吁亦愚且悖矣。 又曰:卦八而已,无所谓六十四也,六十四者八之错耳。经第言八卦,未尝言六十四,《周礼》太十八为经,六十四为别,即经之别耳。邵尧夫横图相生是经,与别混无分也。既以序生,如干有枝,枝有叶,则不应言八卦相错既序矣。焉用错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犹强
引两仪四象八卦,语解至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则空凿漫说矣。其实八卦错成六十四,安所得十六与三十二乎?
罗喻义曰:易是蜥蜴。陆佃云:蜴善变,易吐雹有阴阳,析易之义,一名蜥蜴。周易之名盖取于此。小者长七八寸,生山石间,无所取之,近之使可玩也。其所谓彖,乃是毛牛。杨慎云:状如犀而角小,善知吉凶,交广人谓之猪神是也。彖曰:犹断白也。彖者于神,断则人尔。象者大荒之兽也。今夫人希见象也,想象之而已,无所取之,远之使不可玩也。或远或近,若远若近,皆有妙理。爻者俎也,错杂陈之,有觕有精,犹文之有吉有凶也。系者维也,《诗》曰:汎汎杨舟,绋纚维之,舟系于杙,若可系也。亦可解也,系解舟发随所之适,岂有极哉?五者皆寓名也。
张伯枢曰:以交易变易言,易不若生生之谓,易一语括其要也。
按《连山》《归藏》,惟其不著时代,致儒者纷论,或以为宓牺,或以为神农,或以为黄帝,或以为夏商之书,迄无定说,《周易》成于殷之末世,虑其与《归藏》淆也,爰以代名,盖无俟外史达书,名于四方灼然,共信为文王周公孔子之作,述是可法也,郑氏周普之义殊为牵率。
又按六经,自秦火之后,惟《周易》为完书,虽费直更之于前,王弼乱之于后,其馀无可议者,而欧阳永叔王景山乃疑及系辞,张芸叟疑及爻辞,李邦直朱新仲王巽卿疑及序卦传,皆高明之过也。
易经四
竹书易经五篇〈佚〉
《晋书》: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𦅸阴阳二篇,与《周易》略同,𦅸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
杜预曰:汲郡汲县有发旧冢者,大得古书《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共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
竹书公孙段邵陟论易二篇〈佚〉
《晋书》:《竹书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
卜子商易传伪本〈注〉隋志二卷唐志同中经簿四卷七录六卷释文序录三卷国史志中兴书目十卷〈佚今存别本十一卷〉
《家语》:卜商卫人,字子夏,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刘歆曰:汉兴韩婴传。
荀勖曰:丁宽所作。
张璠曰: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记》〈陆德明曰虞不详何许人〉唐会要开元七年三月六日,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四月七日,刘知几议曰:按《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会,则事殊隳刺者矣。夫以东鲁服膺文学,与子游同列西河,告老名行,将夫子连踪,而岁越千龄,时经百代,其所著述沉翳不行,岂非后来假凭先哲?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郑璞滥名,周宝必欲行用深以为疑。司马贞议曰:按《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其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谬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又今秘阁有《子夏传》《薛虞记》,其质觕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不可将帖五经。五月五日,诏《子夏传》逸篇令帖易者,停《崇文总目》,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笃然学者,尚异颇传习之。
《国史志》:子夏《易传》假托真子夏传,一行所论定然残阙。
《中兴书目》按《隋志》:《周易》二卷,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阙,《唐志》卜《商传》二卷,今乃十卷,考陆德明音义所引与今本间有合者,若云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今本作地藏水,而泽水得地而安,但小异尔,至束帛戋戋作残残,又云:五匹为束,三元二纁象阴阳。今本并无此文,盖后人附益者多。孙坦曰:世有子夏《易传》,以为亲得孔子之蕴,观其辞略而不粹,间或取《左氏春秋传》语證之,晚又得十八占,称夫子。则曰:县官尝疑汉杜子春之学,及读注传见引明㝏对策,疑始释然,不然班固序儒林,何以言《易》始于商?瞿子木而遽,遗卜商也哉!程伯子曰:子夏《易》虽非卜商作,必非杜子春所能为,必得于师传也。
晁说之曰:古今咸谓子夏受《易》于孔子,而为《易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元知其伪矣,书不传于今,今号为《子夏传》者,唐张弧之
易也,弧唐大理评事亦不详何时人。
洪迈曰: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归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序,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或云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传》一篇,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谷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后汉徐防上疏云: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證云。按《洪氏明申子夏传经》之功,可谓得其要矣。韩非子自孔子之死,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而子夏之门人,若高行子、曾申、公羊高、谷梁赤传《诗》及《春秋》者,反不与焉,不得其解也。
程迥曰:子夏《易传》,京房为之笺,先儒疑非卜商也,近世有陋儒用王弼本为之注,鄙浅之甚,亦托云子夏。凡先儒所引《子夏传》,此本皆无之熙宁中房,审权萃训诂百家,凡称子夏者,乃取后赝本章。如愚曰:子夏《易传》窃意非古所传,观其书不依古易经次,乃遵费氏郑氏王氏所合彖象文,言于爻下而传之。
赵汝梅曰:孙坦疑《子夏传》为杜子春之学,按杜钦杜邺与邓彭祖王商万章禽庆皆字子夏,二杜于易,未闻师授孙氏之论,尚为可疑,惟彭祖传梁丘之学,如以子夏为彭祖,犹有彷佛以为钦邺,则无所。㨿王应麟曰:帝乙归妹《子夏传》谓:汤之归妹也。《京房》载汤嫁女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荀爽对策引《帝乙归妹》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张说《鄎国公主铭》云:帝唐降女,天乙归妹。
按子夏《易传》见于《隋经籍志》止二卷,《释文序录》止三卷尔,至宋《中兴书目》益为十卷,而今本多至十一卷,不独篇第,悉依王弼并其本,亦无异辞。考陆氏《释文》所引,如屯六二,乘马班,如乘音绳班,如相牵不进貌比传,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曰:比小畜九五有孚挛,如挛作恋,思也,上九月,几望作近望,履九四愬愬恐惧,貌泰六四,翻翻轻举,貌上六城,复于隍作,堭大有九四,匪其彭作旁,谦卦作嗛,云二谦也。豫六三,旴作纾,九四盍簪疾也,噬嗑九四,胏作脯贲,六五束帛,戋戋作残残。《传》云:五匹为束,三元二纁,象阴阳,复上六有灾眚。《传》云:伤害曰灾妖,祥曰眚颐,六二拂经作弗,云辅弼也。六四逐逐作攸攸,坎上六寘于丛,棘寘作湜离。六五戚作嘁,咨惭也,咸初六拇作遁上九。《传》云:肥饶裕晋,九四鼫鼠作硕,明夷六二,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夷作睇。《传》云:旁观曰睇,拯作抍睽,六二其牛,掣作契。《传》云:一角仰也,夬九四牵作掔,姤初六柅作鑈,九五包作苞,困九四徐徐作荼荼。《传》云:内不定之意,井九二《鲋传》谓虾蟆六四井甃。《传》云:修治也,丰九三沛。《传》云:小也,沬。《传》云:星之小者,旅九四资斧作齐斧,既济六二茀作髴,六四繻有衣袽繻作袽作茹。今文皆不然,又王氏《困学纪》闻引《泰六五传》云:汤之归妹也,今亦无之,且书中引《周礼》《春秋》传其伪,不待攻而自破矣。
又按孙坦,疑是杜邺徐几赵汝,梅疑是邓彭祖,盖两人俱字子夏也。然绎其文义,总不类汉人文字,并不类唐人文字,谓为张弧所作,恐非今本。
周易子夏十八章伪本一卷〈注〉崇文总目三卷〈佚〉
按《绍兴阙书目》亦有之五行家言,托名子夏,尤不伦矣。
汉淮南王刘安道训〈注〉汉志二篇刘向别录七略作十二篇〈佚〉
刘向曰:九师道训者,淮南王安所造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故中书著为《淮南九师书》。王通曰:寿春有八公山正安所延致客之所传记,不见姓名,而高诱序以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
何乔新曰:九师之易,王通以为易道,因之而微,则无资于圣经可知。
按陆氏《释文》:于需蛊遁损诸卦,其所引称师者,当即九师本,而《鸿烈解》引《易》曰:剥之,不可遂尽也。故受之以复,此则道训之序卦传文矣。
田何易传〈佚〉
《汉书》: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
《崇文书目》:田何之《易》,卦象爻彖与文言说卦等离为十二篇,而自为章句,易之本经也。
晁说之曰:商瞿受《易》孔子五传而至田何,汉之易书,盖自田何始,何而上未尝有书。
王同易传〈注〉汉志二篇〈佚〉
《汉书》: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申。
皇甫谧曰:自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何以授弟子东武王同子仲。
晁说之曰:易家著书,自王同始。
周王孙易传〈注〉汉志二篇〈佚〉
《汉书》:丁宽至洛阳,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
丁宽易传〈注〉汉志八篇〈佚〉
《汉书》:儒林传字子襄,梁人。
何乔新曰: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而训诂之学兴。
服光易传〈注〉汉志二篇〈佚〉
《刘向别录》:服氏齐人。
《汉儒林传》:齐服生著《易传》数篇。
蔡公易传〈注〉名字未详汉志二篇〈佚〉
颜师古注:蔡公卫人,事周王孙。
杨何易传〈注〉汉志二篇〈佚〉
《史记》:杨何以易徵官至中大夫。
《汉书》:杨何字叔元。
晁说之曰:《易》得立学官,自何始,所谓易杨者也。
韩婴易传〈注〉汉志二篇〈佚〉
《汉书》:韩婴燕人
王应麟曰:盖宽饶受韩氏《易》,其上封事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施雠周易章句〈注〉汉志二篇〈佚〉
《汉书》:施雠字长卿,沛人。
《隋书》:《施氏易》亡于西晋。
按《施氏易》见于《后汉书》者,沛人戴宾以授陈留刘昆,桓公又广汉景鸾亦受施易。
孟喜周易章句〈注〉汉志二篇梁七录十卷隋书八卷
释文序录十卷新旧唐书志同〈佚〉
周易杂灾异〈注〉汉志十一篇又六十六篇盖合京房言之〈佚〉
《汉书》:孟喜字长卿。
陆德明曰:无上经。
《隋书》:孟氏京氏有书无师。
释一行曰:十二月卦出于孟子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
王应麟曰:《许氏说文》称《易》孟氏其文多异。
胡一桂曰:孟既师田,又不择所从,复受之于赵,赵死而遂倍之,以至不见信于友,不获用于上,亦其宜矣。
按许氏《说文解字序言》:《易》称孟氏,则所引皆《孟氏易》也,其与今文异者,如夕惕若厉,无咎作夕惕,若夤〈句〉泣涕涟如涟作连,再三渎作黩,以往吝作遴,履虎尾愬愬终吉,愬愬作虩虩,下有恐惧二字,百谷草木丽乎,土作,于地日昃之离,昃作,罔孚裕无咎罔作有其牛,掣作,天且劓作劓,君子豹变其文蔚也,蔚作斐,用拯马壮吉,拯作抍,无用字。繻有衣袽,繻作需,袽作絮。夫乾确然,确作隺。服牛乘马,服作。重门击柝作𣝔,天地絪缊作壹,杂而不越作,莫暵乎火作离,为的颡的作馰,为黔喙之属,无之属字又如埶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则今本无是文,不知当日何所属也。又按陆氏《释文》:孟氏易咸其辅,颊舌颊作,侠晋卦作齐惩忿,窒欲作浴,偏辞也作遍辞,日中则昃,作稷阒其无人阒作窒,隤然作退然,大宝作保包,牺作伏羲,皆与今文异。
又按东汉之为孟氏喜者,南阳洼丹子玉中山觟陆鸿孟孙广汉任安定祖。
梁丘贺周易章句〈注〉汉志二篇〈佚〉
《汉书》:梁丘贺字长翁。
《隋书》:《梁丘易》亡于西晋。
洪迈曰:晋永嘉之乱,梁丘之易亡。
胡一桂曰:梁丘初师京房,后虽更事田王孙卒,以京显至其子,临专行京法可见也。再传而五鹿结党小人,兼官受讥,三传而咸衡为莽讲学大夫,《梁氏易》至此扫地矣。
董真卿曰:商瞿受易孔子,传田何,又传至施孟,梁丘为最著,乃古易也。又转而为费直,则今易权舆矣。施孟梁丘之后,正古今易因革之一会也。按东汉之为《梁丘易》者,代郡范升辨卿升上疏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又京兆杨政子行、颍川张兴君上亦传其学。
五鹿充宗周易略说〈注〉汉志三篇〈佚〉
《汉书》: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
张华曰:五鹿充宗受《易》于弘成子,成子少时,尝有人过之,授以文石,大如燕卵,成子吞之,遂大明悟,
为天下通儒,成子后病吐出此石,以授充宗。
焦延寿易林〈注〉隋志五行家十六卷〈存〉易林变占〈注〉隋志五行家十六卷新旧唐志崇文书目同七录作三十二卷殆合易林十六卷言之〈佚〉
《汉书》:延寿字赣,梁人。
费直曰:六十四卦变占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之所撰也。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禦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然《易》谓六十四卦也,推而言之,则由说卦之所未尽。故《连山》《归藏》《周易》皆异辞而同卦,虽三家并行,犹举一隅尔赣,善于阴阳,复造此以致《易》未见者,其射存亡吉凶,遇其事类,则多中至于靡碎小事,非其类则亦否矣,赣之通达,隐几圣人之一隅也。班固曰: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孟康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馀四卦震离兑坎,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有四时,各专王之气,各卦主一日,其占法各以观其善恶也。
《崇文书目》:焦赣以一卦转之六十四卦,各有𦅸言著吉凶占验,然不传推用之法。
程迥曰:汉天水焦延寿传易于孟喜,此其所著书也,书皆韵语,与《左氏传》载: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汉书所载大横庚,庚予为天王之语,绝相类,岂古之卜者各有此等书耶?
杨慎曰:焦氏易林西京文辞也,辞皆古韵,与毛诗楚词叶韵相合,或似诗,或似乐府童谣,观者但以占卜书视之,过矣。
郑端简公曰:《易林》十六卷,世传汉焦延寿,虽《隋唐经籍志》亦然,今考《汉书儒林传》《艺文志》及《荀氏汉纪》皆不言焦氏著,易林疑今之《易林》未必出于焦氏,延寿为京房师,今明夷之咸,林云:新作初陵,踰蹈难登,三驹推车,跌损伤颐,乃成帝时,事节之解。林云:皇母多恩,字养孝孙,脱于襁褓,成就为君,似定陶傅。太后育哀帝事皆在延寿后,不应延寿预言之也。刻本《易林》载东莱费直曰:六十四卦变占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所撰,然刘向当成帝时校书。已有延寿易说,延寿非莽时人,明矣。况直虽后于延寿,与高相同时,虽直亦非莽时人也。唐王俞序《易林》云:延寿与孟喜同时。又云:当在西汉元成间,喜与梁丘贺同门,岂元成间人耶?
于慎行曰:焦氏《易林》其旨古奥,《尔雅》而旨趣深博,有六经之遗,非汉以下文字,然世徒以为占卜之书,学士弗诵也。
杨时乔曰:焦氏之学,溺于阴阳占察,不类圣人之经。
钟惺曰:焦延寿用韵语作易,占似谶似谣有数十百言,所不能尽者,回翔于一字一句之中,宽然有馀其锻鍊精简,未可谓无意为文也。
京房易传〈注〉汉志十一篇通志三卷马氏通考四卷〈存〉周易章句〈注〉隋志十卷七录十卷录一卷目释文序录十二卷〈佚〉周易错卦〈注〉隋志五行家七卷七录经部八卷〈佚〉周易妖占〈注〉隋志五行家十一卷七录十三卷〈佚〉周易占事〈注〉隋志五行家十二卷〈佚〉周易守林〈注〉隋志五行家三卷〈佚〉周易飞候〈注〉隋志五行家九卷又六卷七录八卷新旧唐志六卷〈佚〉周易飞候六日七分〈注〉隋志五行家八卷〈佚〉周易四时候〈注〉隋志五行家四卷新旧唐志二卷〈佚〉周易混沌〈注〉隋志五行家四卷〈佚〉周易委化〈注〉隋志五行家四卷〈佚〉周易逆刺占灾异〈注〉隋志五行家十二卷汉志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佚〉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注〉通考一卷〈存〉
《汉书》:京房字君明,受《易》梁人焦延寿。
刘向曰: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惟京氏为异党。
《东观汉纪》曰:沛献王辅善《京氏易》,永平五年,京师少雨,上御云台自为卦,以《周易》林占之,其𦅸曰:蚁封穴户,大雨将至。上以问辅,辅上书曰:蹇艮下坎上,艮为山,坎为水,山出云为雨,蚁穴居知雨,雨将至。故以蚁兴。
宋咸曰:京房郎顗关子明,辈假《易》之名,以行其壬遁卜祝阴阳术数之学,圣人之旨则无有焉,呜呼!好怪之甚也!
叶梦得曰:按授梁丘贺学者,亦京房颜师古谓别一人,今世有《京房易》,皆阴阳历数之书,又有《京房杂算》数十篇,其言庞杂,专主卜筮,两人莫知为谁,审为受延寿学者。
陈藻曰:汉有二京房,皆出焦延寿之门。
赵汝梅曰:京房传焦氏之学,专明卦气占验极,而至于苏竟、郎顗、杨由景鸾樊英之徒,则以《易》兼《河
洛图》纬风角七政,而易侪于谶纬矣。
朱睦桔曰:京房有二,其一顿丘人,其一不知何许人,皆以易显为太中大夫者,颜师古谓书字误耳。按《京氏易传》:君子体仁作体信,利物作利之,福谦作富谦,不忒作不贷,殷荐作隐荐,盱豫作污豫,朋盍簪作攒剥床,以肤作簠君子,得舆作德舆,朋来作崩来,朵颐作瑞颐,水荐至荐作臻祇既平,祇作禔,大耋作绖憧,憧作,夷于左股,夷作胰,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弧作壶,赦过宥罪作尤罪,劓刖作劓刽,吾与尔縻之作劘之月,几望作近望,繻有衣袽作絮,旁行而不流作留,天下之赜作啧,行其典礼作等礼再扐,而后挂作卦,可与酬酢作醋易,以贡作工,洗心作先心,包牺作伏戏,坎为豕作彘为瘠,马作柴马,为吝作遴为,馵足作朱足为矫,輮作柔,豫怠也,怠作治。皆与今《易》异,辞见陆氏《释文》。
段嘉易传〈注〉汉志十二篇〈佚〉
《汉书》:京房授东海段嘉为博士。
苏林曰:东海人,为博士。
颜师古《汉书注》:嘉即京房,所从受《易》者也,见《儒林传》及《刘向别录》。
任良易旗〈注〉汉志蓍龟家七十一卷〈佚〉
《汉纪》:京房荐上弟子姚平任良,愿以为刺史。
费直周易注〈注〉七录四卷释文序录新旧书志作章句〈佚〉易林〈注〉隋志五行家二卷七录五卷〈佚〉周易筮占林〈注〉七录五行家五卷〈佚〉易内神筮〈注〉隋志五行家二卷〈佚〉
《汉书》:费直字长翁,东莱人。
《隋书》: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传以授郑元,元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易》大兴。
欧阳修曰:《易》至汉分为三,有田何之易,焦赣之易,费直之易,今行世者惟有王弼易,其原出费氏,费氏兴而田学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本。邵博曰:《古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八,其次第不相杂也,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今入彖象文言于卦下者,自费氏始。
朱震曰:《隋书经籍志》汉费直注《周易》四卷,郑康成注《周易》九卷,魏王弼注《周易》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三卷,郑王二家之《易》本,于费氏康伯之学,卒于辅嗣,则费氏之后,《易经》上下离为六卷,《系辞》五篇,合为三卷矣,是以二家所注,皆九卷也。
吴仁杰曰:《费直易》省去《彖传》《象传》《系辞传》之目,但总以一传加于《彖传》之首,王弼王肃《易》皆存传字,盖本于此。 又曰:《费直易》亡章句。《崇文总目序》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按郑康成《易》,以文言说序卦合为一卷,则文言杂入卦中康成犹未尔,非自费直始也。
冯椅曰:《直传》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经。《崇文总目》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自费始。盖误以言为文言,且《康成易》犹以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为一篇,则不始直明矣,彖象系辞之名一没,而汨乱古经则始于此。
赵汝梅曰:汉兴群经残阙,惟《易》为全书,孰谓其纷糅反甚于他经?刘向以《中古文易经》较《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独费氏经与古文同,施梁丘高氏亡于西晋,孟京亦不传,陈元郑众皆传费学,马融、郑元、荀爽、王肃、王弼皆为之注,今《易》乃费氏经也。
高相易说〈佚〉
《汉书》:相沛人,治《易》与费公同时。
《隋书》:高氏易亡于西晋。
朱睦桔曰:高相易自言出于丁将军宽,宽景帝时人,相平帝时人,相去甚远,或亦私淑者也。
赵宾易论〈佚〉
《汉书》:蜀人。
周必大曰:文王重爻之时,纣虽虐,而商未危,箕子尚为商臣,其明未㝏卦之,六五已曰:箕子之明夷利贞此。赵宾所以凿为荄兹之说也。
于陵钦易吉凶〈注〉汉志蓍龟家二十三卷〈佚〉
伏万寿周易集林〈注〉隋志五行家十二卷〈佚〉
阮孝绪曰:《易集》林伏万寿撰。
按《太平御览》引《集林》文云:占天雨否,外卦得阴为雨,得阳不雨,其爻发变,得坎为雨,得离不雨,坎化为巽,先雨后风。
严遵周易骨髓决〈注〉通考一卷〈佚〉
《高士传》:严遵字君平,蜀人。
何孟春曰: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
言依于忠,各因其势,导之以善,夫《易》为卜筮,作以卜筮徵,诸易之所言,岂曰贱哉?后世占验纷纷之为则有不假《易》者,此君平所谓贱业尔。
崔篆易林六十四篇〈佚〉
《后汉书》:篆涿郡安平人
李石曰:篆骃之祖著《易林》六十四篇,或曰《卦林》,或曰《象林》。
洼丹易通论〈注〉本传七篇〈佚〉
《后汉书》:洼丹字子玉,南阳育阳人,世传《孟氏易》。《东观汉记》:丹作《通论》七卷。
景鸾易说〈佚〉
《后汉书》:景鸾字汉伯,广汉梓潼人。
《益部耆旧传》:鸾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兼取河洛以类,相从名曰《奥集》。
袁太伯易章句〈佚〉
王充曰:东番邹伯奇、临淮袁太伯、袁文术、会稽吴君、高周、长生之辈,位虽不至公卿,诚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观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章句》,文术之《咸铭》,君高之《越纽录》,长生之《洞历》,刘子政扬子云不能过也。
袁京易难记〈佚〉
《后汉书》:京字仲誉,汝阳人,习《孟氏易》。
彭宣易传〈佚〉
《册府元龟》:彭宣字子佩,淮阳人,为大司马长平侯,作《易传》。
胡一桂曰:张禹授《易》于宣,位为上公,见险而止,异于苟患失之者。
戴崇易传〈佚〉
《册府元龟》:戴崇字子平,沛人,为少府作《易》。
樊英易章句〈佚〉
《后汉书》: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习《京氏易》。
许峻易新林〈注〉隋志五行家一卷七录十卷〈佚〉易决〈注〉隋志五行家一卷七录作易要决〈佚〉易杂占〈注〉唐志七卷〈佚〉易灾条〈注〉隋志五行家二卷〈佚〉
《后汉书》:峻字季山,汝南平舆人。
按《北堂书抄》引《许氏易灾条》云:母病腹胀,蛇在井旁,当破瓶瓮,井沸泥浮,五色元黄。又《初学记》引《易灾条》云:井中有鱼,似虫出流,若当井沸,五色元珠。盖亦《焦氏易林》类也。
马融周易注〈注〉七录九卷释文序录新旧唐书作章句十卷〈佚〉
《后汉书》: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
荀悦曰:孝桓帝时,故南郡太守马融著《易解》,颇生异说。
朱震曰:费氏之易,至马融始作传融传郑康成,康成始以彖象连经文。
按《马氏易传》:见于《释文》与《今易》异者,圣人作而万物睹,作圣人起,婚媾作冓,云重昏也。击蒙作系蒙,血去作恤,去履愬愬作虩虩,天道亏盈作毁盈,介于石介作扴,云触小石声由豫作犹豫云,疑也,盍簪作臧,天命不祐作右,百果草木皆甲,拆作甲宅云根也,萃亨无亨字德之修也,修作循。
郑元周易注〈注〉隋志九卷七录十二卷旧唐志同释文序录新唐书十卷〈佚 王应麟录成一卷〉
《后汉书》:郑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
淳于俊曰:郑元合彖象于经,欲使学者寻省《易》了。陆澄曰:王弼注《易》,元学之所宗,今若弘儒郑注不可废。
王俭曰:易体微远实,贯群籍施,孟异闻周韩殊旨,岂可专据?小王便为该备,依旧存郑意,谓可安。萧子显曰:康成生炎汉之季,训义优洽一世。李延寿曰:郑元并为众经注解,大行于河北,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讲郑氏所注《周易》,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河崔瑾,景裕传权会郭茂,权会早入邺都,郭茂恒在门下,教授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
《隋书》:郑康成王弼二注,梁陈列于国学,齐代惟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寖微,今殆绝矣。
《崇文总目》:今惟《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四篇止,馀皆逸。
朱震曰:郑氏传马融之学,多论互体。
吴仁杰曰:郑康成易,省去六爻之画,又省去用九用六覆卦之画,移上下体于卦画之下,又移卦名于两体之下,又移初九至用九爻位之文,加之爻辞之上,又合彖传象传于经,于彖传加彖曰二字,于象传加象曰二字。
冯椅曰:《郑氏易》《隋志九卷》《唐志十卷》,不知何缘增一卷,《崇文总目》止有一卷,惟《文言说序》杂合四篇,馀皆逸,旨趣渊确去圣人未远也,《中兴书目》亡。王应麟曰:《康成注易》九卷,多论互体,江左与王辅嗣学并立,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齐陆澄贻王。
《俭书》云:《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之学,同以象数为宗数。百年后,乃有王弼之说。王济云:弼所误者多,何必能顿废前儒?河北诸儒专立郑氏,隋兴学者慕弼之学,遂为中原之师,唐因之,今郑注不传,此景迂晁氏所慨叹也,李鼎祚云:郑多参天象,王全释人事,易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合彖象于经,盖自康成始,其说间见于《鼎祚集解》及《释文》《易》《诗》《三礼》《春秋义疏》,后《汉书文选注》乃于读《易》之暇,辑为一卷,庶使先儒象数之学,犹有考焉。 又曰:郑康成诗笺多改字,其注《易》亦然,如包蒙谓包,当作彪文也,泰包荒谓荒读为康,虚也,大畜豮豕之牙谓牙,读为互,大过枯杨生荑谓枯,音姑,山榆也。晋锡马蕃庶读为蕃遮,谓蕃遮,禽也,解百果草木皆甲坼作甲宅,皆读如解解,为坼呼皮,曰甲根,曰宅困,劓刖当为萃一握为握,读为夫,三为屋之屋系辞道济天下之道当作导,言天下之至赜赜当为动,说卦为乾卦,乾当为干,其说多凿按郑氏之易,与王辅嗣本不同者甚多。如为其嫌于无阳也,嫌作谦,君子以经纶作论,君子几作机,包蒙包作彪,需读为秀需于,沙作沚,致寇作戎患,至掇也,掇作惙,终朝三褫之褫作挓,王三锡命锡作赐,乘其墉作庸,明辨晰也,晰作遰,裒多益寡裒作捊,舍车而徒车作舆,贲如皤,如皤作蹯,频复作颦复,枯杨生梯作荑,不鼓缶而歌作击缶,则大耋之嗟下无凶字离王公也,离作丽,浚恒作浚恒,或承之羞或作咸,羸其角羸作累,不详也,详作祥,失得勿恤作得失勿恤,文王以之作似之,夷于左股夷作睇,其牛掣作,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弧作壶,宜待也作宜待,时也惩忿窒欲窒作懫,壮于頄作頯,其行次且作趑且,姤作遘,后以施命诰四方作诘四方,升作升,劓刖作倪卼,其形渥作剭,列其夤作,遇其配主,配作妃,丰其蔀作菩丰,其沛作韦,日中见沬作昧,天际翔也,翔作祥,丽泽兑作离,泽所乐而玩者,玩作玩,故君子之道鲜矣,鲜作鲜,藏诸用藏作臧,议之而后动作仪之,有功而不德作不置,冶容作野容,又以尚贤也作有以杂物撰德撰,作算为广颡,作黄为科上,槁作槁为黠喙之属作黯喙,蛊则饬也,饬作节。当日河北诸儒专主郑学,今则王伯厚所集一卷,外见于陆氏《说文》者,仅此尔。
荀爽周易注〈注〉隋志十一卷新旧唐志十卷〈佚〉
《后汉书》:爽字慈明。
张璠曰: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
荀悦曰:臣悦叔父,故司空爽著《易传》,据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义,以十篇之文解说经意,由是兖豫之言易者,咸传荀氏学。
虞翻曰:汉初以来,海内英才其读《易》者,解之率少,至孝灵之际,颍川荀谞号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又南郡太守马融有俊才,其所解释,复不及谞。
邹湛曰:《易》箕子之明夷,荀爽训箕为荄诂,子为滋漫衍,无经不可致诘。
程迥曰:荀爽于说卦,添物象以足卦爻,所载:查元章谓不须添添亦不尽。
九家易解〈注〉隋志十卷释文序录新旧唐志作集解
〈佚〉
陆德明曰:《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不知何人集,所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元、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元注,内又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其说卦传本乾后,更有四,为龙、为直、为衣、为言,坤后有八,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黄、为裳、为帛、为浆,震后有三,为玉、为鹄、为鼓,巽后有二,为杨、为鹳,坎后有八,为官、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离后有一,为牝牛,艮后有三,为鼻、为虎、为狐,兑后有二,为常、为辅,《颊注》云:常西方神也。
朱震曰:秦汉之时,《易》亡说卦,孝宣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说卦,至后汉,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二。
李心传曰:九家易说卦坤有: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字牝阴阳也,迷先迷之意,方地之形,囊所容物,裳下服黄,地之色,帛桑土所生,浆未详其义。
吴仁杰曰:易爻三百八十六,诸儒但知三百八十四爻耳。独荀爽论八纯卦之爻,通用九用六,而为五十,他未有以为言者,按说卦所论二篇之策,此三百八十四爻之策也,乾坤之策则用六用九,两爻之策也,注疏既通乾坤之策,为两篇之策,朱氏又破荀爽之说,谓用九用六皆在八卦爻数之内,若尔则乾坤之策未免于重出,而用九用六,两爻亦几于赘而可削矣,夫有是爻则必有是策,今三
百八十六爻俱在,而独置两爻不论,圣人之意岂若是乎?
王应麟曰:《九家易》其说见于《李鼎祚集》,若乾升于坤曰:云行坤,降于乾。曰:雨施乾起坤,而终于离,坤起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皆诸儒所未发。
董真卿曰:荀爽有《周易》章句十卷,又集《九家集解》十卷。
郝敬曰:九家者流附会,穿凿迂僻无当。
按《荀氏易注》见于《释文》所引:其文不同于今者,阴疑于阳,疑作凝,为其嫌于无阳也,嫌作嗛,财成天地之道作裁,成裒多益寡裒作捊,朋盍簪作宗贲如皤,如皤作波,蔑贞凶蔑作灭,其欲逐逐作悠悠,大耋之嗟作差,下戚嗟若亦尔出涕沱若沱作池,咸其拇作母,解而拇同咸其腓作肥,有疾惫也惫作备,文王以之作似之,家人嗃嗃作确确,其牛掣作觭,以正邦也为汉讳作国,己事遄往,遄作颛,惕号,惕作锡,包有鱼,包作胞,聚以正也,聚作取,君子以除戎器,除作虑,劓刖作臲𡰈,井谷射鲋,射作即,井收勿幕,收作甃,震来虩,虩作愬,愬震遂泥作队列,其夤作肾,厉薰心,薰作动,妇孕不育,孕作乘,归妹以须作孺月,几望作既望,中孚同虽旬作均,匪夷所思,夷作弟,妇丧其茀作绂,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恶作亚,可与祐神矣,祐作侑,六爻之义易以贡作功,为矫輮作挠,为亟心作极心。丰多故亲〈句〉寡旅也,别为句。
刘表周易章句〈注〉隋志五卷新旧唐书同中经簿录易注十卷七录九卷目录一卷〈佚〉
《后汉书》: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
《汉末英雄记》:州略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定《五经章句》。
宋衷〈或作忠〉周易注〈注〉七录十卷新旧唐志同释文序录九卷〈佚〉
《隋志》: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虞翻曰:北海郑元、南阳宋忠,虽各立注,忠小差元,而皆未得其门,难以问世。
陆德明曰:衷字仲子,南阳章陵人。
李撰古文易〈佚〉
《蜀志》:李撰字钦仲,梓潼涪人。
张满周易林〈注〉唐志七卷〈佚〉
按满未详何代人,《唐志》列许峻之前,附于此。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注〉唐志二卷崇文总目一卷通考三卷〈存〉
《释文序录》:魏伯阳撰,虞翻注。
《三洞珠囊》:魏伯阳撰,参同契其说,以《周易》爻象论作丹之事,而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
《中兴书目》:参同契明金丹之诀篇题,盖仿纬书之目,词韵皆古奥雅,难通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外,以兼统岁功,此书大要在坎离二字。
郑东卿曰:伯阳之《参同契》,意在锻鍊而入于术,于圣人之道为异端。
朱子曰: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其言纳甲之法,则今所谓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 又曰:《参同契》文章极好,盖后汉之能文者为之,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
黄震曰:《参同契》者,汉世上虞人魏伯阳所造,其说出于《神仙传》不足凭,为之注释者五代末彭晓,则此书必出于五代之前也,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此盖方士炼丹之书,谓与丹经理通而义合也,然必冒《周易》为称者,炼丹取子午时为火候,是坎离,因用乾坤坎离四正卦于橐籥之外,其次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日用功之进退,又次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要,皆附会《周易》,以张大粉饰之其实,炼丹无符于《易》,《易》本无预于炼丹,而今世言火候者,固以三百八十四爻为一周天,以一爻直一日,而爻多日少,终不相合,其妄可知。近世蔡季通学博而不免于杂,尝留意此书,而晦庵与之游,因为校正,其书颇行,然求其义,则终无之。呜呼!炼丹之说盛于唐,而唐世人主若士大夫,凡惑之者,无不速其死,此书又可尚乎道书,《魏伯阳传》言:伯阳将三弟子一白犬入山,作金丹及成与犬,犬死,伯阳自服,自死,弟子继服,又死,二弟子不服,而出山
为伯阳求棺敛至,则伯阳已活矣。其鄙如此,且或有之人主奈何以一死试丹?而伯阳之再活者,今安在寿,几何耶?
俞琰曰:《参同契》文委时,与害与鬼,邻委鬼,魏字也。郑焕改鬼为仙,误矣。百一之下遨游人间,百一之下为白人,乃其旁之立人合之,则伯字也,汤遭阨际水旱隔并,汤遭旱而无水,昜字也,阨之厄际为下合之,则阳字也。此自解魏伯阳三字也。
按《参同契》:本道家之书不当列于经义,然朱子尝为之注,且谓无害于《易》,故附载之,是书诸家注解颇众,则概略而不记也。
亡名氏古五子传〈注〉汉志十八篇〈佚〉
古杂传〈注〉汉志八十篇〈佚〉神输〈注〉汉志五篇〈佚〉杂灾异〈注〉汉志三十五篇〈佚〉
周易〈注〉汉志蓍龟家三十八卷〈佚〉蓍书〈注〉蓍龟家二十八卷〈佚〉周易明堂〈注〉蓍龟家二十六卷〈佚〉周易随曲射匿〈注〉汉志蓍龟家五十卷〈佚〉大筮衍易〈注〉汉志蓍龟家二十八卷〈佚〉
大次杂易〈注〉汉志三十卷〈佚〉
易卦八具〈注〉蓍龟家卷未详〈佚〉鼠序卜黄〈注〉蓍龟家二十五卷〈佚〉
周易版词〈注〉通考一卷〈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