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目录
三礼部纪事
经籍典第二百六十三卷
三礼部纪事
《孔子家语》:齐太史子与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退而谓南宫敬叔曰: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定礼理乐,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按家语称孔子定礼事故冠纪事之首
〉
《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予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老子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仲尼弟子列传》: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陈司败问孔子曰:鲁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退而揖巫马旗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鲁公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孟子姓姬,讳称同姓,故谓之孟子。鲁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
〈按以上皆孔子事故外传居世家之前〉
《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
《叔孙通传》: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徵,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馀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徵三十三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徐广曰一作帜〉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能习。乃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来,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问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起,以复道故。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
《儒林传》: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常为汉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脩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辨。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
《儒林传》:汉兴,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颂。孝文时,徐生以颂为礼官大夫。〈按颂字史记俱作容故并存之馀皆
同
〉
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仓、鲁闾丘卿。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沛庆普孝公。孝公为东平太傅。德号大戴,为信都太傅;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鲁夏侯敬,又传族子咸,为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传业。小戴授梁人桥仁季卿、杨荣子孙。仁为大鸿胪,家世传业,荣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桥、杨氏之学。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烦杂,乃使喜从田王孙受易。《申公传》:韦贤治诗,事博士大江公及许生,又治礼,至丞相。
《阙里志》:十二代邳字子邛安国子传家学尤善礼《后汉书·张纯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高祖父安世,宣帝时为大司马卫尉将军,封富平侯。父放,为成帝侍中。纯少袭爵土,哀平间为侍中。建武五年,拜太中大夫,要封武始侯。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阙,每有疑议,辄以访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帝甚重之。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奏言。帝从之。二十三年,代杜林为大司空,选辟掾举,皆知名大儒。二十六年,诏纯曰:禘、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宜据经典,详为其制。纯奏曰:礼,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春秋传曰:大祫者何。合祭也。毁庙及未毁庙之主皆登,合食乎太祖,五年而再殷。汉旧制三年一祫,毁庙主合食高庙,存庙主未尝合祭。元始五年,诸王公列侯庙会,始为禘祭。又前十八年亲幸长安,亦行此礼。礼说三年一闰,天气小备;五年再闰,天气大备。故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之为言谛,谛定昭穆尊卑之义也。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斯典之废,于兹八年,谓可如礼施行,以时定议。帝从之,自是禘、祫遂定。纯以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教者也。乃按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及平帝时议,欲具奏之。未及上,会博士桓荣上言宜立辟雍、明堂,章下三公、太常,而纯议同荣,帝乃许之。三十年,纯奏上宜封禅。中元元年,帝乃东巡岱宗,以纯视御史大夫从,并上元封旧仪及刻石文。三月,薨,谥节侯。子奋嗣。
奋,字稚通。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捐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永平十年,为侍祠侯。章和九年,以病罢。在家上疏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诏书,悯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臣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复上疏曰: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㠯时考定。昔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诏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承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㠯时成,非所㠯章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帝虽善之,犹未施行。其冬,复㠯病罢。明年,卒于家。子甫嗣,官至建城门候。甫卒,子吉嗣。永初三年,吉卒,无子,国除。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比。
《曹褒传》: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庙、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显宗即位,充上言:汉再受命,仍有封禅之事,而礼乐崩阙,不可为后嗣法。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大汉当自制礼,㠯示百世。帝问:制礼乐云何。充对曰:河图括地象曰:有汉世礼乐文雅出。尚书璇玑钤曰: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帝善之,下诏曰:今且改太乐官曰太予乐,歌诗曲操,㠯俟君子。拜充侍中。作章句辨难,于是遂有庆氏学。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士。常憾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初举孝廉,再迁圉令,㠯礼理人,㠯德化俗。时它郡盗徒五人来入圉界,吏捕得之,陈留太守马严闻而疾恶,风县杀之。褒敕吏曰: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遂不为杀。严奏褒耎弱,免官归郡,为功曹。徵拜博士。会肃宗欲制定礼乐,元和二年下诏曰:河图称赤九会昌,十世㠯光,十一㠯兴。尚书璇玑钤曰:述尧理世,平制礼乐,放唐之文。予末小子,托于数终,曷㠯缵兴,崇弘祖宗,仁济元元。帝命验曰:顺尧考德,题期立象。且三五步骤,优劣殊轨,况予顽陋,无㠯克堪,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每见图书,中心恧焉。褒知帝旨欲有兴作,乃上疏曰: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㠯著功德。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㠯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㠯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许。帝知群寮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明年复下诏曰:朕㠯不德,膺祖宗弘烈。乃者鸾凤仍集,麟龙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赤草之类,纪于史官。朕夙夜祗畏,上无㠯彰于先功,下无㠯克称灵物。汉遭秦馀,礼坏乐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观省,有知其说者,各尽所能。褒省诏,乃叹息谓诸生曰:昔奚斯颂鲁,考甫咏殷。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遂复上疏,具陈礼乐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从驾南巡,既还,㠯事下三公,未及奏,诏召元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固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得失。帝曰:谚言作舍道傍,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正月,乃召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依准旧典,杂㠯五经谶记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㠯为百五十篇,写㠯二尺四寸简。其年十二月奏上。帝㠯众论难一,故但纳之,不复令有司平奏。会帝崩,和帝即位,褒乃为作章句,帝遂㠯新礼二篇冠。擢褒监羽林左骑。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后太尉张酺、尚书张敏等奏褒擅制汉礼,破乱圣术,宜加刑诛。帝虽寝其奏,而汉礼遂不行。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者百馀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㠯来绝无后者,不得埋掩。褒乃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㠯祀之。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七年,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涌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熟,百姓给足,流冗皆还。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徵,再迁,复为侍中。褒博物识古,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馀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郑元传》: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元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馀人,升堂进者五十馀生。融素骄贵,元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元。元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元善算,乃召见于楼上,元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凡元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又著鲁礼禘祫义、答临孝存周易难,凡百馀万言。
《周燮传》:燮生而倾颐折頞,丑状骇人。其母欲弃之,其父不听,曰:吾闻贤圣多有异貌。兴我宗者,乃此儿也。于是养之。始在髫鬌,而知廉让;十岁就学,能通诗、论;及长,专精礼、易。不读非圣之书,不修贺问之好。《荀淑传》:子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徵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著礼、易传。
《儒林传》:前书鲁高堂生,汉兴传礼十七篇。后瑕丘萧奋以授同郡后苍,苍授梁人戴德及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德为大戴礼,圣为小戴礼,普为庆氏礼,三家皆立博士。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前世传其书,未有名家。中兴以后,亦有大、小戴博士,虽相传不绝,然有显于儒林者。建武中,曹充习庆氏学,传其子褒,遂撰汉礼。
《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元,元作周官注。元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元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独行传》:刘茂,字子衡,太原晋阳人也。少孤,独与母居。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著于邻里。及长,能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
《三国志·魏·王肃传》: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三礼》解,列于学官。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重轻,凡百馀篇。
《王肃传注》:隗禧,字子牙。鱼豢尝从问《左氏传》,禧答曰:欲知幽微莫若《易》,人伦之纪莫若《礼》,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莫若《诗》,《左氏》直相斫书耳,不足精意也。
《钟会传注》:其母传曰: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十三诵《周礼》、《礼记》。
《蜀·许慈传》: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三礼》。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
《李撰传》:撰,字钦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撰具传其业,又从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元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元。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
《谯周传》:咸熙三年夏,巴郡文立从洛阳还,过见周。〈注〉《华阳国志》曰:文立字广休,少治《三礼》,兼通群书,为时名卿。咸宁末卒。
《吴严畯传》:畯少耽学,善《诗》《书》、三《礼》,与诸葛瑾、步骘齐名。
《晋书·王接传》:接虽博通,特精礼传。
《孝友传》:许孜,字季义,东海吴宁人也。孝友恭让,敏而好学。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学竟,还乡。
《文立传》:蜀时游太学,专三礼,师事谯周,门人以立为颜回,陈寿、李虔为游夏,罗宪为子贡。〈前见蜀志谯周传注事同文异
并存之
〉
《儒林传》:范隆,字修谨。博通经籍,无所不览,撰三礼吉凶宗纪,甚有条义。
董景,字文博,弘农人也。少而好学,千里追师,所在惟昼夜读诵,略不与人交通。三礼之义,专遵郑氏,著礼通论非駮诸儒,演广郑旨。
范宣著礼易论难皆行于世。
《隐逸传》:孟陋,少孤。博学多通,长于三礼。
《艺术传》:黄泓,字始长,博览经史,尤明礼易。
《宋书·臧焘传》: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
《傅隆传》:隆,字伯祚。少孤,单贫有学行,不好交游。元嘉十四年,太祖以新撰《礼论》付隆使下意。明年,致仕,拜光禄大夫。归老在家,手不释卷,博学多通,特精《三礼》。谨于奉公,常手抄书籍。
《王淮之传》: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纳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淮之兼明《礼传》,赡于文辞。
《南齐书·刘瓛传》:瓛,字子圭。少笃学,博通《五经》。聚徒教授,常数十人。武陵王晔为会稽太守,上欲令瓛为晔讲,除会稽郡丞,学徒从之者转众。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除步兵校尉,并不拜。瓛姿状纤小,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性谦率通美,不以高名自居。游诣故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问答。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竟陵王子良亲往脩谒。七年,表世祖为瓛立馆,以扬烈桥故主第给之。所著文集,皆是《礼》义,行于世。
《高逸传》:吴苞,字天盖。儒学,善《三礼》及《老》、《庄》。宋泰始中,过江聚徒教学。冠黄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馀年。隆昌元年,诏曰:处士濮阳吴苞,栖志穷谷,秉操贞固,沈情味古,白首弥厉。徵太学博士。不就。
徐伯珍,东阳太末人也。同郡楼幼瑜。著《礼捃遗》三十卷。官至给事中。
《梁书·孔休源传》:时太子詹事周舍撰《礼疑义》,自汉魏至于齐梁,并皆搜采,休源所有奏议,咸预编录。《贺琛传》: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伯父玚,步兵校尉,为世硕儒。琛幼,玚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玚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贵。玚卒后,琛家贫,常往还诸暨,贩米以自给。闲则习业,尤精《三礼》。初,玚于乡里聚徒教授,至是又依琛焉。普通中,刺史临川王辟为祭酒从事史。琛始出都,高祖闻其学术,召见武德殿,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世业。所著《三礼讲疏》、《五经滞义》及诸仪法,凡百馀篇。
《司马褧传》:父燮,善《三礼》,仕齐官至国子博士。褧少传家业,强力专精,手不释卷,其礼文所涉书,略皆遍睹。沛国刘瓛为儒者宗,嘉其学,深相赏好。少与乐安任昉善,昉亦雅重焉。初为国子生,起家奉朝请,稍迁主府行参军。天监初,诏通儒治五礼,有司举褧治嘉礼,除尚书祠部郎中。是时创定礼乐,褧所议多见施行,迁晋安王长史,未几卒,所撰《嘉礼仪注》一百一十二卷。
《王承传》:承,字安期,仆射暕子。七岁通《周易》,选补国子生,累迁国子博士。时膏腴贵游,咸以文学相尚,罕以经术为业,惟承独好之,发言吐论,造次儒者。在学训诸生,述《礼》、《易》义。
《儒林传》:何佟之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辍卷,读《礼》论二百篇,略皆上口。时太尉王俭为时儒宗,雅相推重。所著文章、《礼义》百许篇。
范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严植之,少精解《丧服》。及长,遍治郑氏《礼》。撰《凶礼仪注》四百七十九卷。
贺玚,字德琏。祖道力,善《三礼》。玚少传家学。天监初,有司举治宾礼,召见说《礼》义,高祖异之,诏朝朔望,预华林讲。四年初,开五馆,以玚兼《五经》博士,别诏为皇太子定礼,撰《五经义》。玚悉礼旧事。时高祖方创定礼乐,玚所建议,多见施行。所著《礼义》、《朝廷博议》数百篇,《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玚于《礼》尤精,馆中生徒常百数,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
玚子革,字文明。少通《三礼》,侍湘东王读。敕于永福省为邵陵、湘东、武陵三王讲礼。出为湘东王参军。王初于府置学,以革领儒林祭酒,讲《三礼》,荆楚衣冠听者甚众。
司马筠孤贫好学,师事沛国刘瓛,彊力专精,深为瓛所器异。既长,博通经术,尤明《三礼》。子寿,传父业,明《三礼》。
崔灵恩少笃学,从师遍通《五经》,尤精《三礼》,制《三礼义宗》四十七卷。
孔佥,会稽山阴人。少师事何引,通《五经》,尤明《三礼》,生徒数百人。
孔子祛,续何承天《集礼论》一百五十卷。
皇侃少好学,师事贺玚,精力专门,尽通其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起家兼国子助教,于学讲说,听者数百人。撰《礼记讲疏》五十卷,书成奏上,诏付秘阁。顷之,召入寿光殿讲《礼记义》,高祖善之。
《文学传》:刘昭昭子绦,字言明。亦好学,通《三礼》。大同中,为尚书祠部郎。
《陈书·戚衮传》:衮,字公文,吴郡盐官人也。祖显,齐给事中。父霸,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一二年中,大义略备。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礼》、《礼记》义,衮对高第。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仪礼》、《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宜随尸而殡。其为儒者推许如此。寻兼太学博士。梁简文在东宫,召衮讲论。又尝置宴集元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摛辞辩纵横,难以答抗,诸人慑气,皆失次序。时衮说朝聘义,摛与往复,衮精采自若,对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失亡,《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郑灼传》:灼性精勤,尤明《三礼》。少时尝梦与皇侃遇于途,侃谓灼曰郑郎开口,侃因唾灼口中,自后义理逾进。
《儒林传》:沈文阿博采先儒异同,自为义疏。治《三礼》、《三传》。所撰《仪礼》八十卷,行于世。
晋陵张崖传《三礼》于同郡刘文绍,仕梁历王府中记室。天嘉元年,为尚仪曹郎,广沈文阿《仪注》,撰五礼。吴郡陆诩少习崔灵恩《三礼义宗》,梁世百济国表求讲礼博士,诏令诩行。还除给事中。
沈洙少方雅好学,不妄交游。治《三礼》、《春秋左氏传》。精识强记,《五经》章句,诸子史书,问无不答。
《文学传》:杜之伟,字子大。家世儒学,以《三礼》专门。之伟幼精敏,有逸才。七岁,受《尚书》,稍习《诗》、《礼》,略通其学。十五,遍观文史及仪礼故事,时辈称早成。
《北魏书·文成五王传》:安丰王子延明,撰《五经宗略》、《诗礼别义》,行于世。
《封懿传》:轨长子伟伯。博学有才思,弱冠除太学博士。讨论《礼》、《传》、《诗》、《易》疑事数十条,儒者咸称之。寻将经始明堂,广集儒学,议其制度。九五之论,久而不定。伟伯乃搜检经纬,上《明堂图说》六卷。
《李孝伯传》:父曾,少治《郑氏礼》、《左氏春秋》,以教授为业。太祖徵拜博士。孝伯少传父业,博综群言,历秦州刺史。
《游明根传》:子肇治《周易》、《毛诗》,尤精《三礼》,撰《冠婚仪》,传于世。
《刘芳传》:芳才思深敏,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辨析无疑。于是礼遇日隆,赏赉丰渥,至除员外散骑常侍。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王肃之来奔也,高祖雅相器重,朝野属目。芳未及相见。高祖宴群臣于华林,肃语次云古者唯妇人有笄,男子则无。芳曰:推经《礼》正文,古者男子妇人俱有笄。肃曰:丧服称男子免而妇人髽,男子冠而妇人笄。如此,则男子不应有笄。芳曰:此专谓凶事也。《礼》:初遭丧,男子免,时则妇人髽;男子冠,时则妇人笄。言俱时变,而男子妇人免髽、冠笄之不同也。又冠尊,故夺其笄称。且互言也,非谓男子无笄。又《礼》、《内则》称:子事父母,鸡初鸣,栉纚笄总。以兹而言,男子有笄明矣。高祖称善者久之。肃亦以芳言为然,曰:此非刘石经邪。昔汉世造二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酒阑,芳与肃俱出,肃执芳手曰:吾少来留意《三礼》,在南诸儒,亟共讨论,皆谓此义如吾向言,今闻往释,顿祛生平之惑。芳理义精通,类皆如是。
《邢峦传》:峦从祖祐,祐从子虬,字神虎。少为《三礼》郑氏学,明经有文思。举秀才上第,为中书议郎、尚书殿中郎。高祖因公事与语,问朝觐宴飨之礼,虬以礼对,大合上旨。转司徒属、国子博士。高祖崩,尚书令王肃多用新仪,虬往往折以《五经》正礼。
《李平传》:平,字昙,顿丘人也,彭成王嶷之长子。少有大度。及长,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太和初,拜通直散骑侍郎,高祖礼之甚重。
《张普惠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父晔,为齐州中水县令。随父之县,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剋厉不息。及还乡里,就程元讲习,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多所窥览。
《冯元兴传》:元兴,字子盛,东魏郡肥乡人也。其世父僧集,官至东清河、西平原二郡太守,赠济州刺史。元兴少有操尚,随僧集在平原,因就中山张吾贵、常山房虬学,通《礼》传,颇有文才。年二十三,还乡教授,常数百人。举孝廉,对策高第,又举秀才。及太保崔光临薨,荐元兴为侍读。尚书贾思伯为侍讲,授肃宗《杜氏春秋》于式乾殿,元兴常为擿句,儒者荣之。
《祖莹传》:年八岁,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士。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莹出后,高祖戏谓卢昶曰:昔流共工于幽州北裔之地,那得有此子。昶对曰:当是才为世生。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儒林传》:刘献之,撰《三礼大义》四卷。
张吾贵先未多学,乃从郦铨受《礼》,牛天祐受《易》。铨、祐粗为开发,而吾贵览读一遍,便即别构户牖。世人竞归之。
刘兰年三十馀,始入小学,书《急就篇》。家人觉其聪敏,遂令从师,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家贫无以自资,且耕且学。三年之后,白其兄:兰欲讲学。其兄笑而听之,为立黉舍,聚徒二百。
孙惠蔚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元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
徐遵明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诣山东求学。至上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便辞聪诣燕赵,师事张吾贵。吾贵门徒甚众,遵明伏膺数月,乃私谓其友人曰: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惬吾心,请更从师。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阳孙买德受业。一年,复欲去之。猛略谓遵明曰: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千里负帙,何去就之甚易。如此用意,终恐无成。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师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乃诣平原唐迁,纳之,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
《北齐书·邢峙传》:通《三礼》、《左氏春秋》。天保初,郡举孝廉,授四门博士,迁国子助教,以经入授皇太子。
《李义深传》:学涉经史,有当世才。义深族弟神威,幼有风裁,传其家业,礼学粗通义训。又好音乐,撰集《乐书》,近于百卷。
《皇甫和传》:和十一而孤,母夏侯氏,才明敏有礼则,亲授以经书。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宗亲吉凶,多相咨访。卒于济阴太守。
《刘袆传》:袆性弘裕,有威重,容止可观,虽昵友密交,朝夕游处,莫不加敬。好学,善《三礼》,吉凶仪制,尤所留心。《儒林传》:李鈜年十六,从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虬受《周官》《仪礼》。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
《鲍季详传》:季详甚明《礼》,听其离文析句,自然大略可解。从弟长暄,兼通《礼传》。
《刘昼传》:昼与儒者李宝鼎同乡里,甚相亲爱,受其《三礼》。
《孙灵晖传》:魏大儒秘书监惠蔚,灵晖之族曾王父也。灵晖少明敏,有器度。惠蔚一子早卒,其家书籍多在焉。灵晖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惠蔚手录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然始就鲍季详、熊安生质问疑滞,熊、鲍无以异也。
《文苑传》:颜之推,字介。父协,梁湘东王绎咨议参军。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老》、《庄》,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
《周书·斛斯徵传》:徵幼聪颖,五岁诵《孝经》、《周易》,识者异之。及长,博涉群书,尤精《三礼》,诏修乐书。所撰《乐典》十卷。
《令狐整传》:子熙善骑射,解音律,涉猎群书,尤明《三礼》。《儒林传》:熊安生,字植之。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千馀人。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齐河清中,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隋书·牛弘传》:开皇三年,拜礼部尚书,奉敕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于当世。
《张衡传》: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周武帝擢拜汉王侍读。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高祖受禅,拜司门侍郎。
《杨汪传》:折节勤学,专精《左氏传》,通《三礼》。解褐周冀王侍读,王甚重之,每曰:杨侍读德业优深,孤之穆生也。其后问《礼》于沈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推许之曰:吾弗如也。由是知名。炀帝即位,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寮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
《薛道衡传》:武平初,诏与诸儒修定《三礼》。
《明克让传》:父山宾,梁侍中。克让少好儒雅,善谈论,博涉书史,所览将万卷。《三礼》礼论,尤所研精。
《魏澹传》:澹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齐博陵王济闻其名,引为记室。及琅邪王俨为京畿大都督,以澹为铠曹参军,转殿中待御史。寻与尚书左仆射魏收、吏部尚书阳休之、国子博士熊安生同修《五礼》。
《于仲文传》:仲文就博士李详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郎茂传》:茂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河间权会,受《诗》、《易》、《三礼》及元象、形名之学。又就国子助教长乐张率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家人恐茂成病,恒节其灯烛。及长,称为学者。
《儒林传》:房晖远幼有志行,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兼善图纬。
马光少好学,从师数十年,昼夜不息,图书谶纬,莫不毕览,尤明《三礼》,为儒者所宗,高祖亲幸国子学,王公以下毕集。光升座讲礼,启发章门。已而诸生以次论难者十馀人,皆当时硕学,光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辨,而礼义弘赡,论者莫测其浅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劳焉。山东《三礼》学者,自熊安生后,唯宗光一人。初,教授瀛、博间,门徒千数,至是负笈从入长安。
刘焯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授《诗》于同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常,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
褚辉,字高明,以《三礼》学称于江南。炀帝时,徵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辉博辩,无能屈者,由是擢为太学博士。撰《礼疏》一百卷。
《文学传》:王頍,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高祖授国子博士。
潘徽性聪敏,少受《礼》于郑灼,受《毛诗》于施公,受《书》于张冲,讲《庄》、《老》于张讥,并通大义。
《隐逸传》:张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每好郑元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唐书·李敬元传》:敬元,亳州谯人。该览群籍,尤善于礼。高宗在东宫,马周荐其材,召入崇贤馆侍读,假中秘书读之。撰次《礼论》及他书数十百篇。
《王綝传》:綝,字方庆,以字显,著书二百馀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殷侑传》:侑,陈州人。幼有志于学,不治赀产。长通经术,以讲道为娱。贞元末,及五经第,其学长于《礼》,擢太常博士。侑以经术进,临事锐敏,有强直名。
《儒学传》:孔颖达,字仲达。八岁就学,诵记日千馀言,闇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张士衡九岁居母丧,哀慕过礼。博士刘轨思见之,为泣下,奇其操,谓文庆曰:古不亲教子,吾为君成就之。乃授以《诗》、《礼》。又从熊安生、刘焯等授经,贯知大义。士衡以《礼》教诸生,当时显者:永平贾公彦、赵李元植。公彦终太学博士,撰次章句甚多。公彦子大隐,仪凤中,为太常博士。会太常仲春告瑞太庙,高祖问礼官:何世而然。大隐对曰:古者祭以首时,荐以仲月。近世元日奏瑞,则二月告庙。者必有荐,本于始〈阙〉得其时焉。迁累中书舍人。垂拱中,博士周悰请武氏庙为七室,唐庙为五,下比诸侯。大隐奏言:秦、汉母后称制,未有戾古越礼者。悰损国庙数,悖大义,不可以训。武后不获已,伪听之。时皆服大隐持正不诡从,有大臣体。终礼部侍郎。
《徐坚传》:王方庆引为判官。方庆善《礼》学,尝就质疑晦,坚为申释,常得所未闻。
《韦彤传》:彤,京兆人。四世从祖方质为武后时宰相。彤名治《礼》,德宗时为太常博士。
《旧唐书·张柬之传》:少补太学生,涉猎经史,尤好《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
《韦叔夏传》:少而精通《三礼》。撰《五礼要记》三十卷,行于世。
《王彦威传》:少贫苦学,尤明《三礼》。无由自达,元和中游京师,求为太常散吏。卿知其书生,补充检讨官。彦威于礼阁掇拾自隋以来朝廷沿革、吉凶五礼,以类区分,成三十卷献之,号曰《元和新礼》,繇是知名,特授太常博士。又纂叙国初已来至贞元帝代功臣,如《左氏传》体叙事,号曰《唐典》,进之。
《郑肃传》:肃能为古文,长于经学,左丘明、《三礼》、仪注疑议,博士以下必就决之。
《儒学传》:贾公彦。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撰《周礼义疏》五十卷、《仪礼义疏》四十卷。赵州李元植,受《三礼》于公彦,撰《三礼音义》行于代。
《王恭传》:少笃学,博涉《六经》。每于乡闾教授,弟子数百人。贞观初,拜太学博士,其所讲《三礼》,皆别立义證,尤为精博。盖文懿、文达等皆当时大儒,罕所推借,每讲《三礼》,皆遍举先达文,而亦畅所说。
《张士衡传》:父友齐国博士刘轨思授以《毛诗》、《周礼》,又从熊安生及刘焯受《礼记》,皆精究大义。此后遍讲《五经》,尤工《三礼》。
《外戚传》:窦德明族弟孝堪。撰《吉凶礼要》二十卷,行于代。
《宋史·沈伦传》: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
《董枢传》:枢罢桂阳监,以左赞善大夫孔璘代之。璘通《三礼》,尝讲学于河朔。
《吕大防传》:大防与大忠及弟大临同居,相切磋论道考礼,冠婚丧祭,一本于古,言《礼》学者推吕氏。
《吕大钧传》:大钧从张载学。居父丧,衰麻葬祭,一本于礼。后乃行于冠婚、膳饮、庆吊之间,节文灿然可观,关中化之。尤善讲明井田兵制,谓治道必自此始,悉撰次为图籍,可见于用。
《吕大临传》:大临学于程颐,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在程门,号四先生。通《六经》,尤邃于《礼》。
《刘挚传》:挚少好《礼》学,其究《三礼》,视诸经尤粹。
《张浚传》:浚所著《诗》、《礼》、《春秋》各有解。
《刘珙传》:除资政殿学士、知荆南府、湖北安抚使,以继母忧去。起复同知枢密院事、荆襄安抚使。珙六上奏恳辞,引经据礼,词甚切,最后言曰:三年通丧,三代未之有改,汉儒乃有金革无避之说,已为先王罪人。今边陲幸无犬吠之惊,臣乃欲冒金革之名,以私利禄之实,不亦又为汉儒之罪人乎。
《杨𥳑传》:𥳑所著有《冠记》、《昏记》《丧礼家记》、《家祭记》、《释菜礼记》、《石鱼家记》。
《沈焕传》:焕友舒璘。举乾道八年进士。为徽州教授,徽习顿异。《诗》、《礼》久不预贡士,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浸盛。
《循吏传》:鲁有开好《礼》学,官至中大夫。
《道学传》:朱熹著有:《家礼》。又有《仪礼经传通解》未脱槁,亦在学官。
《儒林传》:聂崇义,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乾祐中,累官至国子《礼记》博士。周显德中,迁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又诏翰林学士窦俨统领之。崇义因取《三礼图》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俨为序。太祖览而嘉之,诏曰:礼器礼图,相承传用,寖历年祀,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刊正疑讹,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确。五月,赐崇义紫袍、犀带、银器、缯帛以奖之。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悉以下工部尚书窦仪,俾之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所传或异,年祀寖远,图会缺然。蹖驳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闻。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诏颁行之。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元旧图,载其制度。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之文,即是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之说,此即是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元自注《周礼》,不载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第二题云梁氏,后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学于颍川綦册君,取其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叔孙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讨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元、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便入周图。如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人之琮璧以为祭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彊为尺寸,古今大礼,顺非改非,于理未通。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王,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元经》,非必挺圣人之资,而居上公之位,有益于教,不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圆丘之笾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祼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引为师法,今《五礼精义》、《开元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釐革,亦无改祭玉之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说卦》云坤为釜,《诗》云惟锜及釜,又云溉之釜鬵,《春秋传》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祀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诏从之。未几,崇义卒,《三礼图》遂行于世,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壁。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
陈旸,字晋之。礼部侍郎赵挺之言,旸所著《乐书》二十卷贯穿明备,乞援其兄祥道进《礼书》故事给札。祥道字用之。元祐中,为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所著《礼书》一百五十卷,与旸《乐书》并行于世。
《李心传》:著有《礼辨》二十三卷。
《文苑传》:安德裕孩提即喜笔砚。既成童,俾就学,遂博贯文史,精于《礼》、《传》。
穆脩母死,自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
刘潜,曹州定陶人。同时有李冠者,举进士不第,得同《三礼》出身。
《隐逸传》:刘愚雅不乐仕。著书自适,《书》、《礼》、《语》、《孟》皆有解。《金史·张行𥳑传》:行𥳑所著《礼纂》一百二十卷,会同、朝献、禘祫、丧葬,皆有记录。
《元史·儒学传》:黄泽于名物度数,考覈精审,而义理一宗程、朱,作《三礼祭祀述略》。其于礼学,则谓郑氏深而未完,王肃明而实浅,作《礼经复古正言》。如王肃混郊丘废五天帝,并昆崙、神州为一,赵伯循言王者禘其始祖之所自出,以始祖配之,而不及群庙之主,胡宏家学不信《周礼》,以社为祭地之类,引经以證其非。《萧㪺传》:㪺,奉元人。所著有《三礼说》,行于世。韩择者,亦奉元人。天资超异。尤邃礼学,有质问者,口讲手画无倦容。士大夫游宦过秦中,必往见择,莫不虚往而实归焉。
《熊朋来传》:初,朋来以《周礼》首荐乡郡,而元制,《周官》不与设科,治《戴记》者又鲜,朋来屡以为言。盖朋来之学,诸经中《三礼》尤深,是以当世言礼学者,咸推宗之。《明外史·儒林传》:梁寅,字孟敬。太祖平定四方,徵天下名儒修述礼乐。寅就徵,年已六十馀矣。时以礼、律、制度,分为三局,寅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推服。书成,赐金帛,将授以官,寅以老疾辞,还。
黄润玉,字孟清,好学不怠以朱子。尝欲编礼记附仪礼。乃分仪礼为四卷,而以礼记比类附之,不类者附诸卷末。以五礼独缺军礼,乃取周官大田礼补之,而以礼记载田事者附焉。皆为之注释总曰《仪礼戴记》附注
汪克宽,字德一,尽力于经学。有《礼经补逸》。
娄谅。天顺末,选为成都训导。寻告归,闭门著书,成《三礼订讹》四十卷。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仪礼》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礼,为家礼。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如《冠礼》附《冠义》之类。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后。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之后。其为诸儒附会者,以程朱论出之。
吾冔,字景端。所著有三礼合参若干卷,
湛若水历南京吏、礼二部尚书。进所撰二礼经传测以曲礼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礼部尚书夏言谓其以曲礼。为先与孔子之言相戾诏罢其书不省。
李经纶殚精经籍又作《礼经类编》。谓先王制礼有三,曰仪、曰曲、曰官。所以品节乎仁义,而举人道之全体也。其见诸动止食息日用之则彝伦爱敬曲折之施皆礼也。而曲礼三千出焉其爱敬吾身以及国家天下,举大事以昭志会众体以成文皆礼也。而礼经三百出焉其立政、裁物、定法以为天下守皆礼也。而周官六典出焉记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制度其周官文为其经曲也。后儒不达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失其义矣今以类编次爰首大学犹五玉之有瑁也。次曲礼,次仪礼,又次周礼,各有正经、别经、史经。而传各类附焉。爰次通传统三礼而为言者也。四圭有邸受之以中庸终焉,其著书之意如此。
冯子威所著《读礼抄》具有深识远诣,然不以示人亦不聚徒讲学凝然守正而已。
吕楠,字仲木,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所著有《礼问内外篇》。
马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与吕楠并为关中学者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