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五十八卷目录
三礼部汇考六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礼经〉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礼经 乐律〉
焦竑经籍志〈通礼 乐书〉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礼经〉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礼经 乐律〉
焦竑经籍志〈通礼 乐书〉
经籍典第二百五十八卷
三礼部汇考六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二《礼经》二《续曲台礼》三十卷
陈氏曰:唐太常博士太原王彦威撰,元和十三年尝献《曲台新礼》三十卷至长庆中,又自元和之末,次第编录下及公、卿、士、庶婚姻丧祭之礼,并目录为三十卷,通前为六十一卷,按此惟续书而亦无目录前书,则未之见也,馆阁书目亦无之文,宗朝彦威仕为尚书节度使。
《五礼精义》十卷
《崇文总目》:唐太常博士韦彤撰,首载唐礼,参引古义申释其文。
《服饰图》三卷
晁氏曰:唐李德裕编,共五十五事。
《咸镐故事》一卷
晁氏曰:唐韦慎微撰纂,长安自元日至除夜,朝廷庆贺事。
《崇丰二陵集礼》 卷
太常丞裴瑾封叔撰,柳子厚序略曰:自开元制礼,大臣讳避去国恤章而山陵之礼,无所执世之不学者,乃妄取预凶事之说,而大典阙焉,由是累圣山陵,皆摭拾残阙,附比伦类已乃斥去其后莫能,徵永贞元和间天祸仍自崇陵至于丰陵〈德宗葬崇陵顺宗葬丰陵〉不能周岁司空杜公〈杜黄裳〉由太常相天下连为礼仪,使择其僚以备损益,于时河东裴瑾以太常丞陇西辛秘以博士用焉,内之则攒涂秘器象物之宜〈攒与菆同徒丸切殡也秘器作棺象物涂车刍灵之属〉外之则复土斥土,因山之制〈汉文纪张武为复土将军,谓穿圹下棺,又惠帝纪斥土,注斥开也,谓开土地为冢坟,又文帝赞因其山不起坟〉上之则顾命典册与文物以受方国〈方一作万〉下之则制服节文颁宪,则以示四方,由其肃恭礼,无不备且〈晏本作具〉包,并总统千载之盈缩罗络旁午百氏之异,同搜扬剪截,而毕得其中顾问关决,而不悖于事议者,以为司空公得其人,而邦典不坠裴氏,乃悉取所刊定,及奏复于上辨列于下联百执事之仪,以为崇丰二陵集礼藏之于太常书阁,君子以为爱礼而近古焉。
《五服志》三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据江都开元二礼,参引先儒所论轻重之制,盖唐人所紬次云。
《丧服加减》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杂记服制增损,文无伦次。
《开宝通礼》二百卷
晁氏曰:皇朝刘温叟等撰《开宝》,中诏温叟同李昉、卢多逊扈蒙杨昭俭贾黄中和岘陈谔损益开元礼为之附,益以国朝新制。
《朱子语录》曰:《开宝礼》全体是开元礼,但略改动五礼新仪,其间有难定者,皆称御制以决之,如祷山川者,只开元礼内有当祖宗,时有《开宝通礼》,科学究试默义须是念得礼熟是得礼官,用此等人为之,介甫一切罢去,尽令做大义,故今之礼官不问是甚人,皆可做某尝闻朝廷须留,此等专科如史科亦当有。
《开宝通礼义纂》一百卷
《崇文总目》:皇朝翰林学士卢多逊等撰,多逊既定,新礼复因开元礼义鉴增益为《开宝通礼义纂》一百卷,上之诏与《通礼》并行。
《太常新礼》四十卷
陈氏曰:提举编修贾昌朝子明等,上景祐四年,同知太常礼院浦城,吴育春卿言本院所藏礼文,故事未经刊修,请择官参定,至庆历四年始成,凡通礼所存悉仍其旧裒其异者,别之为一百二十篇,编修官孙祖德、李育、张方平、吕公绰、曾公亮、王洙孙瑜、余靖、刁约。
《太常因革礼》 卷
陈氏曰:皇朝姚辟苏洵撰,嘉祐中欧阳修言礼书文书放轶,请礼官编修,六年用张洞奏以命辟洵,至治平二年乃成,诏赐以名李清,臣云开宝已修三辑礼书,推其要归,嘉祐尤悉,然繁简失中,讹阙不补,岂有拘而不得骋乎?何楦酿之甚也。
雁湖李氏跋:古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自后世以礼著书者仅存,其大概或阙,其弥文经礼粗详曲礼尽废,以故往往不可复考。嘉祐独于损益,去取同异之际,莫不咸在时知制诰张环奏,以为国朝礼不合古制。欲命大臣与礼官釐正紬绎,然后传之永久。苏先生争之,以为今亦编集故事,使后世毋忘之耳,非曰制为典礼,遂使遵而行之也,遇事而载之,不择善恶是记事之体也。盖其凡例条目之定论,若此而昧者,顾谓繁简失中,以楦酿目之抑未之思欤,其书以开宝通礼为本,而以仪注例册附见之,且参以《实录封禅记》《卤簿记》《大乐记》及他书,《经礼》《曲礼》于是两备,张文定谓其事业不得举,而措之于天下,独新礼百篇,今为太常施用者此也。
《封禅记》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丁谓等撰大中祥符,元年诏谓与李宗谔陈彭年,以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书降于左承天门鸱吻之上,迄十月泰山修封,事迹仪注诏诰编次成书上之御制序冠之于首。
《祀汾阴记》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丁谓撰大中祥符,三年八月降祀汾阴御扎,至明年春礼成,四年诏谓与陈彭年编次事迹仪注,踰二年成书上之。
《吉凶书仪》二卷
晁氏曰:皇朝胡瑗翼之撰略依古礼,而以今礼书疏仪式附之。
《天圣卤簿记》十卷
陈氏曰:翰林学士常山宋绶公垂撰,始太祖朝卤簿以绣易画号绣衣卤簿,真宗时王钦若为记二卷,阙于绘事,弗可详,识绶与冯元孙奭受诏质正古义傅,以新制车骑人物器服之品,皆绘其首者,名同饰异,亦别出焉,天圣六年十一月上之,其考订援證详洽可稽。
《大飨明堂记》二十卷《纪要》二卷
陈氏曰:宰相河汾文彦博宽夫等撰,国朝开创以来三岁,亲郊未尝躬行大享之礼,皇祐二年诏以季秋择日,有事于明堂而罢冬至郊祀,直龙图王洙言国家每岁大享,止于南郊寓祭,不合典礼古者,明堂宗庙路寝同制,今大庆殿,即路寝也,九月亲祀,当于大庆殿行礼诏,用其言礼成,命彦博及次相宋庠参预高若讷编修为记,上亲制序文,已而彦博以简牍繁多别为记要首载,圣训欲以大庆为明堂礼官之议,适与圣意合云。
《元丰郊庙礼文》三十卷
晁氏曰:皇朝杨完撰,元丰初以郊庙礼文讹舛诏陈襄、李清臣、王存、黄履、何洵直、孙谔、杨完,就太常寺检讨历代沿革,以诏考其得失,又命陆佃张璪详定,后以前后尝进礼文,独令完编类,五年成书,奏御其书虽援据广博,而杂出众手,前后屡见繁猥为甚云。
《閤门仪制》十二卷
陈氏曰:学士李淑等修定,皆朝廷礼式也。
《政和五礼新仪》二百四十卷《目录》五卷
陈氏曰:议礼局官知枢密院郑居中,尚书白时中慕容彦逢,学士强渊明等撰首卷,祐陵御制序文,次九卷,御笔指挥,次十卷,御制冠礼,馀二百二十卷,局官所修也。
石林叶氏曰:国朝典礼初循用唐开元礼旧书一百五十卷,太祖开宝初始命刘温叟、卢多逊、扈蒙三人补缉遗逸,通以今事为《开宝通礼》二百卷,又《义纂》一百卷,以发明其旨,且依开元礼设科取士。嘉祐初欧阳文忠公知太常礼院,复请续编,以姚辟苏洵掌其事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议者,病其太简。元丰中苏子容复议以《开宝通礼》及近岁详定,礼文分有司仪,注沿革为三门为元丰,新礼不及行,至大观中始修之。郑达夫主其事,然时无知礼旧人,书成颇多牴牾,后亦废。
《朱子语录》曰:唐有开元显庆二礼,显庆已亡,开元袭隋旧为之本朝修开宝礼多本,开元礼颇加详备,及政和间修五礼,一时奸邪,以私智损益疏略,牴牾更没理会,又不如开元礼。
《政和五礼撮要》十五卷
陈氏曰:绍兴中有范其姓者,为湖北漕取品官士庶冠昏丧祭为一编,刻板学宫不著名,以武昌志考之为漕者,有范正国、范寅秩,不知其为谁也。
《政和冠昏丧祭礼》十五卷
陈氏曰:绍兴中南康黄灏商伯为礼官,请于政和五礼内掇取品官庶人,礼摹印颁之,郡县从之,其实即前十五卷书也。
《训俗书》一卷
陈氏曰:许洞天撰述庙祭冠笄之礼,而拜扫附于
末,谢绛希深王举正,皆有序跋,淳化三年进士,希深之舅也。
《孟氏家祭礼》一卷
陈氏曰:唐侍御史平昌孟诜撰,曰:正祭节祠荐新义例,凡四卷。
《徐氏家祭礼》一卷
陈氏曰:唐左金吾卫仓曹参军徐润撰。
《郑氏祠享礼》一卷
陈氏曰:唐侍御史郑正则撰。
《范氏寝堂时飨礼》一卷
陈氏曰:唐泾县尉南阳范传式殿中侍御史傅正修定。
《贾氏家祭礼》一卷
陈氏曰:唐武功县尉贾顼撰。
《刘岳书仪》 卷
《欧阳氏归田录》曰:岳书仪婚礼有女坐婿之马鞍,父母为之合髻之礼,不知用何经义。据岳自叙云:以时之所尚者益之,则是当时流俗之所为尔,岳当五代干戈之际,礼乐废坏之时,不暇讲求三王之制度,苟取一时世俗所用,吉凶仪式略整齐之,固不足为后世法矣,然而后世犹不能行之,今岳书仪十已废,其七八其一二仅行于世者,皆苟简粗略,不如本书就中传失乖缪,可为大笑者,坐鞍一事耳。
《新定寝祀礼》一卷
陈氏曰:不知作者中兴馆阁书目有此书,云前后有序,题太常博士陈致雍撰集,今此本亦前后有序意其是也,致雍晋江人及仕本朝。
《孙氏祭享礼》一卷
陈氏曰:检校左散骑常侍孙日用撰,周显德中博士后仕本朝,开宝时作此书。
《杜氏四时祭享礼》一卷
陈氏曰:丞相山阴杜衍世昌撰。
《韩氏古今家祭式一卷
陈氏曰:司徒兼侍中相台韩琦稚圭撰。
《横渠张氏祭礼》一卷
陈氏曰:张载子厚撰,末有吕大钧和叔说数条附焉。
《朱氏语录》曰:横渠所制礼,多不本诸仪礼,有自杜撰处。
《伊川程氏祭礼》一卷
陈氏曰:程颐正叔撰首载作主式。
《伊洛礼书补亡伊洛遗礼》 卷
《龙川陈氏序》曰:吾友陈君举为余言,薛季宣士隆尝从袁道洁游,道洁及事伊川自言得《伊洛礼书》,不及授士隆而死,今不知其书在何。许伊川尝言旧修六典已及七分,及被召乃止,今更一二年可成,则信其有书矣。道洁之所藏近是,惜其书之散亡不可见也,因集其遗言中,凡参考礼仪,而是正其可行与不可行者,以为《伊洛礼书》补亡,庶几遗意之未泯,而或者其书尚可访也。
又曰:伊洛遗礼其可见者,惟婚与丧礼,仅存其一二,今以附诸补亡之后,夫礼虽先王之未有可以义起也,补亡所集集其义也,苟精其义,则当时之所参定者,尚可考而阙裂不全之制,岂必以是为尊哉?《记》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存其义之可见者,以惜其不可见者而已。
《吕氏家祭礼》一卷
陈氏曰:丞相京兆吕大防微仲正,字大临,与叔撰。《朱子语录》曰:与叔集诸家礼补遗,以仪礼为骨。
《范氏家祭礼》一卷
陈氏曰:范祖禹淳甫撰。
《温公书仪》一卷
陈氏曰:司马光撰前一卷,为表章书启式,馀则冠婚丧之礼详焉。
《朱子语录》:胡叔器问四先生礼,晦庵先生曰:二程与横渠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大抵古礼不可全,用如古服古器,皆非难用,温公本诸仪礼,最为适古今之宜。
先公曰:温公此书专本《仪礼》,其大者莫如婚丧婚礼,妇见舅姑条下,注若舅姑已殁,则有三月庙见之礼,此《仪礼》说也。《仪礼》凡单言庙,皆谓祢庙,非祖庙也。公谓妇入门拜先灵,则三月庙见之礼可废,此于礼为稍略。而朱文公遂以为惑于陈缄子先配后祖之说,故以妇入拜祖先为未然,此礼当考〈按缄子所讥,自谓郑忽当迎妇时,不先告庙,注家引公子国告庄共之庙,而后有为證,即非妇入门时事〉丧礼卒哭而祔,亦仪礼说也。《仪礼》三虞明日,以其班祔公直用之,此于礼为太遽檀弓明言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而云:周已戚公于注文,但略言而不详述,盖练而祔公所不敢,故耳大
概温公诚笃之学,尝答许奉世,秀才书云自幼诵诸经读注疏,以求圣人之道,直取其合人情物理,目前可用者从之,此其大指也。
《居家杂礼》一卷
陈氏曰:司马光撰。
《吕氏乡约》一卷《乡仪》一卷
陈氏曰:吕大钧和叔撰。
《高氏送终礼》一卷
陈氏曰:礼部侍郎高闶抑崇撰。
《四家礼范》五卷
陈氏曰:张栻朱熹所集司马程张吕氏诸书,而建安刘珙刻于金陵。
《古今家祭礼》二十卷
陈氏曰:朱熹集通典会要所载,以及唐本朝诸家祭礼皆在焉。
《朱文公家礼》 卷
《朱子自序》曰: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于孔子从先进之遗意,诚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
李氏曰:先生居母祝令人忧居丧尽礼,盖自始死以至祥禫,参酌古今咸尽其变因成丧葬祭礼,又推之于冠婚共成一编,命曰家礼既成为一童行窃之以逃先生易箦,其书始出,今行于世,然其间有与先生晚岁之论不合者,故未尝为学者道之。杨氏曰:愚按《家礼》一书,今之士大夫家冠婚丧祭多所遵用,然此书始成,辄复失之,先生未尝再加审订,则世或未之知也。初先生所定家乡、邦国、王朝礼,专以《仪礼》为经,及自述《家礼》,则又通之以古今之宜,故冠礼则多取司马氏,婚礼则参诸司马氏。程氏丧礼本之司马氏,后又以高氏之书为最善,及论祔迁,则取横渠遗命,治丧则以书仪,疏略而用仪礼,祭礼兼用司马氏程氏,而先后所见,又有不同。节祠则以韩魏公所行者为法,若夫明大宗小宗之法,以寓爱礼存羊之意,此又《家礼》之大义所系,盖诸书所未暇,及而先生于此,尤拳拳也。惜其书既亡,至先生既没,而后出先生不及再修,为一定之成仪以幸万世,而反为未成之阙典。愚尝与朋友读而病之,于是窃取先生平日去取折衷之言,有以发明家礼之意者。若婚礼亲迎,用温公入门以后,则从伊川之类是也;有后来议论始定,不必守家礼之旧仪者,若祭礼祭始祖初祖,而后不祭之类是也;有超然独得于心,不用疏家穿凿之说,而默与郑注本义契合,若深衣之续衽钩边是也;有用先儒旧义,与经传不同,未见于后来之考订议论者,若丧服辟领妇人不杖之类是也。凡若此者,悉附于逐条之下,以待朋友共相考订,庶几粗有以见先生之意云。
《十书类编》三卷
陈氏曰:不知何人所集十书者,管氏弟子职曹昭女诫,韩氏家祭式,司马温公居家杂仪,吕氏乡礼,范氏义庄规,高氏送终礼,高登修学门庭,朱氏重定乡约社仓约束也,虽不专为礼而礼居多,故附之于此。
《庙议》一卷
陈氏曰:吏部侍郎赵粹中撰,进专为太祖未正东乡之位,乃裒董弅王普赵汉首议,与一时讨论本末上之时淳熙中也。
《奉常杂录》一卷《乐章》一卷
陈氏曰:无名氏杂录、礼寺、牲牢、乐舞、祝祠,其乐章,则祠祭见行用者。
《服饰变古元录》三卷
陈氏曰:唐翰林学士汝南袁郊之仪撰,郊宰相滋之子唐志作一卷。
《古今服饰仪》一卷
陈氏曰:题蜀人樊建绍癸丙序。
《考古图》十卷
晁氏曰:皇朝吕大临与叔裒诸家,所藏三代,秦汉尊彝鼎敦之属,绘之于幅,而辩论形制文字。陈氏曰:其书作于元祐七年,所纪自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图而录之。
《博古图说》十一卷
陈氏曰:秘书郎昭武黄伯思长睿撰有序,凡诸器五十九品,其数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数二百四十五,李丞相伯纪为长睿志墓言所著《古器说》四百二十六篇,悉载博古图说考之,固多出于伯思,亦有不尽然者,又其名物亦颇不同,钱鉴二品至多,此所载二钱二鉴而已,博古不载印章,而此印章最夥,盖长睿没于政和八年,其后修博古图颇采用之,而亦有删改,云尔其书大抵好傅会
古今名字说己见前。
《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晁氏曰:皇朝王楚集三代秦汉彝器,绘其形范,辨其款识,增多于吕氏考古十倍矣。
陈氏曰: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图,其形制而记名物,录其款识,品有总说,以举其凡而物物考订,则其目详焉然,亦不无牵合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政和宣和间,朝廷置书局以数十计,其荒陋而可笑者,莫若博古图予比观汉匜,因取一册读之,发书捧腹之馀,聊识数事于此。父癸匜之铭曰爵方,父癸则为说曰周之君臣,其有癸号者,惟齐之四世有癸公,癸公之子曰哀公,然则作是器也,其在哀公之时,欤故铭曰父癸者,此也夫以十于为号,及称父甲、父丁、父癸之类,夏商皆然。编图者固知之矣,独于此器表为周物,且以为癸公之子称其父,其可笑一也。周义母匜之铭曰仲姞,义母作则为之说。曰:晋文公杜祁让偪姞而己,次之赵孟云母义子贵,正谓杜祁,则所谓仲姞者,自名也,义母者,襄公谓杜祁也,夫周世姞姓女多矣,安知此为偪姞,杜祁但让之在上,岂可便为母哉?既言仲姞,自名又以为襄公为杜祁所作,然则为谁之物哉?其可笑二也。汉注水匜之铭,曰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则为之说。曰:汉初始元年十二月改为建国,此言元年正月者,当是明年也。按汉书王莽以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日窃即真位,遂以其日为始,建国元年,安有明年?却称元年之理,其可笑三也。楚姬盘之铭曰齐侯,作楚姬宝盘则为之说。曰:楚与齐从亲,在齐湣王之时,所谓齐侯则湣王也,周末诸侯自王而称侯,以铭器尚知,止乎礼义也。夫齐楚之为国,各数百年,岂必当湣王时从亲乎?且湣王在齐诸王中最为骄暴,尝称东帝,岂有肯自称侯之理?其可笑四也。汉梁山鋗之铭曰梁山,铜造则为之说。曰:梁山铜者,纪其所贡之地。梁孝王依山鼓铸为国之富,则铜有自来矣。夫即山铸钱,乃吴王濞耳,梁山自是山名,属冯翊夏阳县,于梁国何预焉,其可笑五也。观此数说他可知矣。又曰:博古图近复尽观之,其谬妄不可殚,举政宣间蔡京为政,禁士大夫不得读史春秋三传,真束高阁,故其所引用绝为乖盾,然至以周吁为卫大夫,高克为卫文公,将是此书局学士,亦不曾读毛诗矣,可笑也。
《钟鼎款识》二十卷
晁氏曰:皇朝薛尚功编考古博古图之类,然尤为详备。
按考古图诸书,晁氏以入小学门,陈氏以入书目门,皆失其伦类,既所考者,古之礼器,则礼文之事也,故釐入仪注门。
《中兴礼书》 卷
《中兴艺文志》:中兴礼书者,淳熙中礼部太常寺编次,中兴以来所行之礼也,其间如内禅庆寿之类,亘古所无可谓盛矣。
《谥别》十卷
《崇文总目》:梁沈约撰,上采周秦,下至晋宋,君臣谥号而以周公《谥法》为本云。
《谥法》四卷
《崇文总目》:梁贺琛撰,初约本周公之《谥法》,至琛又分君臣,美恶妇人之谥,各以其类标,其目曰旧谥者,周公之谥法,曰广谥者,约所撰也,曰新谥者,琛所增也。
晁氏曰:约撰凡七百九十四条,琛又加妇人谥二百三十八条。
《续古今谥法》十四卷
《崇文总目》:唐户部郎中王彦威撰,因旧谥品援集故事,依沈约谥例记梁已来,至唐得谥官称姓名,又以单复谥为别。
《嘉祐谥法》三卷
晁氏曰:皇朝苏洵明允撰,洵嘉祐中被诏编定《周公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蒙六家谥法,于是讲求六家外采,今文《尚书》汲冢,师春蔡邕独断,凡古人论谥之书,收其所长,加以新意,得一百六十八谥芟去者,百九十有八,又为论四篇,以叙其去取之意。
《六家谥法》 卷
陈氏曰:翰林学士判太常寺周沆等编六家者,《周公春秋》,广谥、沈约、贺琛、扈蒙也,今按《周公》,即汲冢书之谥法,解《春秋》,即杜预释例所载也,广谥不著名氏,沈约书一卷,贺琛书四卷,扈蒙书一卷,皆祖述古法,而增广之琛,字国宝,山阴人,梁尚书左丞蒙,字日用,幽州人,国初翰林学士,此书嘉祐末编集,英宗初始上。
雁湖李氏跋六家谥法二十卷,嘉祐中范志文与
老苏公及姚辟等所修,六年十月始奉诏刊定,八年上之,苏公之意有所未尽,又别为《谥法》三卷,《谥录》三十五卷,于是古今谥法始粲然大备谥者,行之表所以成德,盖考名易行使,既没之后,是非较然,先王所以深劝沮,所从来远矣。后世循私之习胜士一登大官身显不问贤否,例得美谥褒贬至是几废,犹赖学士大夫时起争之公之此书,虽格于一时异议,卒不果行,而著书之意,烂如日星固不害其传百代之明法也,惜谥录之书,今独皇朝者,存而所次历代十五卷俄空焉,六家之得失,公辨正既无遗矣,然某尝考之名周公者,即汲冢周书谥法篇名《春秋》者,即杜预释例谥法篇,唐及国史《艺文志》,皆不载近世学者,就二书中采出公,固以疑其非古,然犹未明其为汲冢书与释例,故并及之。
《集谥总录》一卷
晁氏曰:皇朝孙纬撰,凡一卷春明退朝录尝集类,国朝谥几二百人,纬任宗正寺丞日,因宋氏之旧纂,元丰以后遂得三百馀人,自宗室宰相以下,分为九等,其序略云有爵位已高当得谥,而未闻者,若范质、吕馀庆、韩崇训、王博文、姜遵、王沔是也。
《政和修定谥法》 卷
陈氏曰:礼制局详议官蔡攸等承旨修定,全书八十卷,大率祖六家之旧为沿革,统论一卷,参照二十六卷,看详二十五卷,增立十卷,合而为详定六卷,今惟修定六卷存,而以沿革系之篇首,按馆阁书目,亦阙参照二十六卷。
《郑氏谥法》三卷
陈氏曰:郑樵撰,上卷序五篇,中卷谥三等,下卷后论四篇。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
《礼经》
《礼记公羊谷梁等疏》 卷〈按此条疑有误〉舒雅编纂,雅旌德人好学善属文,所纂又有文苑英华。
《礼记解》二十卷
何述著,述,字明道,浦城人,登元丰进士第,以徽猷阁待制知永兴军。
《礼记纂义》 卷
兰溪应镛著。
《礼记解》 卷
龙溪黄樵仲著,又有晋江吕椿著。
《礼经类说》 卷
余复著,复,宁德人,光宗初策士大廷览复所对,曰余复直而不吁,擢第一后入史馆,兼实录检讨。
《集解小戴记》 卷
岳珂著,珂,飞之孙也。
《月令解》十二篇
张虙著,虙,慈溪人,仕于理宗朝,尝谓《月令》虽出于吕不韦,而王者后天以奉天时,此书不可缺,乃为《月令解》十二篇以进。
《礼记》 卷
林希逸著。
《礼记注》 卷
何炎著。
《王制章句》 卷
陈埴著。
《礼辩》二十三卷
井研李心传著。
《礼义解》 卷
韩惇著。
《礼问》三十卷
兴化林震著。
《三礼发微》 卷
赵敦临著,敦临,奉化人,绍兴进士为承议郎。
《礼论》一篇 卷
章望之著,望之,得象子,志气宏放,长于议论,初为校书郎,后以光禄寺丞致仕。 宁宗时,朱熹乞修三礼。劄子曰:臣闻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礼乐崩坏,汉晋以来,诸儒补辑,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周官》一书,固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郊特牲》《冠义》等篇,乃其义疏耳,前此犹有三礼通礼,学究诸科礼虽不行,而士犹得以诵习而知其说。熙宁以来,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礼仪,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诸生又诵虚文,以供应举,其间亦有因仪法度数之实而立文者,则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议率用耳,学意断而已,若乃乐之为教,则又绝无师授律尺短长,声音清浊,学士大夫莫有知其说者,而不知其为阙也。故臣顷在山林,尝与一二学者考订
其说,欲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诸经史杂书所载有及于礼者,皆以附于本经之下,具列注疏诸儒之说,略有端绪,而私家无书检阅,无人抄写,久之未成,会蒙除用学徒分散,遂不能就。而钟律之制,则士友间亦有得其遗意者,窃欲更加参考,别为一书,以补六艺之阙,而亦未能具也。欲望圣明特诏有司,许臣就秘书省太常寺阅借《礼乐》诸书,自招旧日学徒十数人,假空閒官屋数间,与之居处,令其编类,虽官人亦不系,御请俸,但乞逐月量支钱米,以给饮食、纸札、油灯之费,其抄写人即乞下,临安府差拨贴书二十馀,名候结局日量支犒赏,别无推恩,则于公家甚无费用,而可以兴起废坠垂之永久,使士知实学,异日可为圣朝制作之助,则斯文幸甚,天下幸甚。
《三礼祭祀述略》 卷
资州黄泽著。
《伊洛礼书补亡》 卷
永嘉陈傅良著。
《祭礼》十四卷《家礼杂说》四卷《附注》二卷
杨复著,复,信安人,受业朱文公之门。
《集解践祚篇》 卷
四明王应麟著。
《礼记解》 卷
颜棫著,棫,字叔坚,永春人,淳熙中以上舍释褐累官至吏部尚书,又邵渊范钟方悫刘爚杨炳。皆有解。
《周礼礼记注》 卷
馀杭赵汝谈著。
《礼记义》 卷
戚衮著。
《戴记心法》 卷
徐畸著,畸,兰溪人,号南夫。
《礼记通考》 卷
缪主一著。
《礼记正义》 卷
郑朴翁著,温州人。
《礼讲解》 卷
奉化舒璘著。
《礼记集说》 卷
陈浩著。浩,都昌人,号云庄,潜心礼学。
《礼学举要》 《礼学从宜》 卷
仙游郑鼎新著,鼎新,嘉定中登第,从黄干杨复游。
《明堂训解》 卷
姚舜仁著。
《丧礼》 卷
黄宜著。
《冠昏礼》 卷
钱时著。
《礼典》三卷
辽重熙十五年诏翰林都林牙萧韩家奴曰:古之治天下者,明礼义正法度,我朝世有明德,虽中外向化,然礼书未作无以示世,卿可与庶成酌古准今制为礼典事,或有疑与南北院同议家奴,乃博考经籍,自天子达庶人情文制度可行于世,不谬于古者,撰成三卷进之。
《纂修仪礼杂录》四百馀卷
金世宗时命礼部尚书张炜等,参校唐宋故典沿革开详定,所以议礼设详校,所以审乐统以宰相精学术者,至明昌初书成,凡事物名数支分派别,珠贯棋布井然有条炳然,如丹后卫绍王大安中杨云翼等重校名大金仪礼。
《礼例纂》一百二十卷
《诸礼记录》若干卷
金张行简著,行简,字敬甫,日照县人,炜之子也,大定十九年进士第一,仕至银青荣禄大夫。
《太常集礼》 卷
元李好文著,好文,东明人,至治间为翰林国史院编修上,言祖宗建国以来,每遇大礼皆临时绵蕞,因出架阁文牍以成此书。
《杂礼纂要数》十卷
惠希孟著,希孟,江阴人,学问该博。
《杂书纂述》 卷
胡炳文著,炳文,婺源人,元初为信州山长笃志朱子之学。
《三礼说》 卷
萧㪺著,㪺奉元人,博极群书,及门受业者甚众,称为醇儒。
《三礼旁注》 卷
韩信同著。
《三礼叙录》 卷
吴澄纂次,其序曰:《仪礼》十七篇,汉兴高堂生得之,
以授瑕丘萧奋,奋授东海孟卿,卿授后仓,仓授戴德、戴圣,大戴小戴及刘氏别录所传十七篇,次第各不同,尊卑吉凶先后伦序,惟别录为优,故郑氏用之,今行于世。《礼经》残阙之馀,犹有此十七篇为完书,以唐韩文公尚苦难读,况其下者乎?自宋王文公行新法经义废黜,此经学者益罕传习。朱子考定《易》《书》《诗》《春秋》四经,而谓三礼体大未能绪正,晚年欲成其书,于此至惓惓也,经传通解乃其编类草槁将俟,丧祭礼毕而笔削焉,无禄弗逮,遂为万世之阙典。澄每伏读而为之惋惜,窃谓《乐经》既亡,经仅存五易彖传本,与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诸传共为十翼,居上下经二篇之后者也,而后人以入卦爻之中,诗书之序本,自为十篇,居《国风》《雅》《颂》典谟誓诰之后者也,而后人以冠各篇之首,春秋三经三传初皆列行,公谷配经其来已久,最后注左氏者,又分传以附经之年,何居夫传文序与大经混淆不惟非,所以尊经且于文义多所梗,碍历千数百年而莫之或非也,莫之或正也。至东莱吕氏于易,始因晁氏本定为经二篇,传十篇,朱子于《诗》《书》各除篇端小序合而为一,以寘经,后《春秋》一经虽未暇详校,而亦别出左氏经文,并以刊之临漳,于是《易》《书》《诗》《春秋》悉复夫子之旧,五经之中其未为诸儒所乱者,惟二礼经,然三百三千不存,盖失之久矣。朱子补其遗阙,则编类之初,不得不以《仪礼》为纲,而各疏其下脱槁之后,必将有所科别决不但如今槁本而已若执槁本为定,则经之章也,而以后记补,记补传分隶于其左也,与彖象传之附易经者,有以异乎?否也。经之篇也,而以传篇、记篇、补篇错处于其间也,与左氏传之附春秋经者,有以异乎?否也。夫以《易》《书》《诗》《春秋》之四经,既幸而正,而仪礼之一经,又不幸而乱是,岂朱子之所以相遗经者哉?徒知尊信草创之书,而不能探索未尽之意,亦岂朱子之所以望后学者哉?呜呼,由朱子而来,至于今将百年然而无有乎尔,澄之至愚不肖,犹幸得以私淑于其书,是以忘其僭,妄辄因朱子所分礼章重加伦纪其经后之记,依经章次秩叙,其文不敢割裂一仍其旧附于篇终,其十七篇次第,并如郑氏本,更不间以他篇,庶十七篇正经不至杂糅,二戴之记中有经篇者,离之为逸经,礼各有义,则经之传也。以戴氏所存,兼刘氏所补合之而为传,正经居首,逸经次之,传终焉,皆别为卷而不相紊。此外悉以归诸戴氏之记,朱子所辑,及黄氏丧礼,杨氏祭礼,亦参伍以去其重,复名曰《朱氏记》,而与二戴为三,凡周公之典,其未坠于地者,盖略包举而无遗造化之运不息,则天下之所秩,未必终古而废坏,有议礼制度考文者,出所损所益,百世可知也。
《校正小戴记》三十六篇
《吴澄纂次序》曰:汉兴得先儒所记礼书三百馀篇,大戴氏删合为八十五,小戴氏又损为四十三,《曲礼》《檀弓》《杂记》分上下,马氏增以《月令》《明堂位》《乐记》,郑氏从而为之注,总四十九篇,精粗杂记靡所不有。秦火之馀,区区掇拾,所谓存十一于千百,虽不能醇然先王之遗制,圣贤之格言,往往赖之而存第,其诸篇出于先儒著作之全书者,无几多是记者,旁搜博采剿取残编断简会稡成篇,无复诠次读者,每病其杂乱而无章。唐魏郑公为是作类礼二十篇,不知其书果何如也?而不可得见。朱子尝与东莱先生吕氏商订三礼篇次,欲取戴记中有关于仪礼者附之经,其不系于仪礼者,仍别为记。吕氏既不及答,而朱子亦不及为,幸其大纲存于文集,犹可考也。晚年编校仪礼经传,则其条例与前所商订又不同矣,其间所附戴记数篇,或削本篇之文,补以他篇之文,今则不敢故止,就本篇之中科分节剔,以类相从,俾其上下章文义联属章之大指标识于左,庶读者,开卷瞭然,若其篇第则《大学》《中庸》,程子、朱子既表章之,以与《论语》《孟子》并而为四书,固不容复厕之礼篇,而《投壶》《奔丧》实为礼之正经,亦不可以杂之于记,其《冠义》《婚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六篇,正释仪礼,别辑为传,以附经后矣。此外犹有三十六篇,曰通礼者九,《曲礼》内则《少仪》《玉藻》《通记》,小大仪文,而深衣附焉,《月令·王制》专记国家制度,而文王世子《明堂位》附焉,曰丧礼者,十有一丧,《大记》《杂记》《丧服》《小记》《服问》《檀弓》《曾子问》六篇记丧,而《大传》《间传》《问丧三年》《问丧服四制》五篇,则丧之义也,曰祭礼者四《祭法》一篇记祭,而《郊特牲》《祭义》《祭统》三篇,则祭之义也,曰通礼者,十有二礼,运礼器经解一类,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一类,《坊记》《表记》《缁衣》一类,《儒行》自为一类,《学记》《乐记》其文雅驯,非诸篇比,则以为是书之终。呜呼!由汉以来,此书千有馀岁矣,而其颠倒纠
纷至朱子始欲为之是正,而未及竟,岂无望于后之人欤用,敢窃取其意修而成之,文章篇句秩然,有伦先后始终,颇为精密,将来学礼之君子,于此考信其有取乎?非,但为戴氏忠臣而已也。
《校正大戴记》三十四篇
《吴澄纂次序》曰:按《隋志》,《大戴记》八十五篇,今其书阙前三十八篇,始三十九篇,终八十一篇,为四十三篇,中间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第六十一四篇复阙,第七十三有二,总四十篇,据云八十五篇则末又阙其四,或云止八十一,皆不可考。窃意大戴类萃,此记多为小戴所取,后人合其馀篇,仍为《大戴记》,已入小戴记者,不复录而阙其篇,是以其书冗泛不及小戴书甚,盖彼其膏华而此其查滓尔然,尚或间存,精语不可弃遗,其或小戴重者,《投壶·哀公问》也,《投壶》《公冠》《诸侯迁庙》《衅庙》四篇既入《仪礼》,《逸经·朝事》一篇,又入《仪礼传》,《哀公问》小戴已取之,则于彼宜存于此,宜去此,外犹三十四篇,《夏小正》犹《月令》也,《明堂》犹《明堂位》也,本命以下杂录事辞多与《家语》《荀子》《贾傅》等书相出入,非专为记礼设礼运以下诸篇之比也,小戴文多缀补,而此皆成篇,故其篇中章句罕所更定,惟其文字错误参互考校,未能尽正,尚以俟好古博学之君。子云
《礼记纂言》 卷
吴澄著。
《礼记集义》 卷
陈栎著,栎,休宁人,致力圣贤之学,涵濡玩索贯串古今。
《礼记说》 卷
韩性著,又黄祖舜著。
《礼记集说》四十九卷
彭丝著,丝,安福人,父应龙,弟齐叔,父子兄弟自相师友,俱以著述为业。
《丧礼服制考》 卷
豫章周成大著。
《礼经约》 卷
杨维祯著,维祯,诸暨人,举进士为江西提举,元亡不仕。
《大礼记数》卷
张宏图著,宏图,字巨济,福清人,以宋朝记礼者多讹舛,因著此书。
《三礼考注》 卷
康宗武著,康孙当足成。
《周礼考次》 卷
方希古著。
《仪礼议》十卷《夏正士仪礼略举要》十卷
陆佃著,佃,山阴人,所著又有《礼记解述》《礼新说大裘议》。
《类注仪礼》 卷
黄士毅著,士毅,字子洪,莆田人,朱文公命日观一书,夜叩所见,告以静坐,勿杂唤醒,勿昏居,数月授以《大学》章句,终其身从事于斯。
《仪礼解》 卷
叶味道著,味道,温州人,嘉定中进士,理宗访问朱熹门人,使者以味道对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仪礼合抄损增》 卷
高斯得著。
《仪礼集说》 卷
敖继公著。
《仪礼逸经》八篇
《吴澄纂次序》曰:汉兴高堂生得《仪礼》十七篇,后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礼经于孔氏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间献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哀帝初刘歆欲以列之学官,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孔。郑所引《逸礼》《中霤礼》《禘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也。唐初犹存,诸儒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今所纂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记》,其三取之《大戴记》,其四取之《郑氏注·奔丧》也,《中霤》也,《禘于太庙》也,《王居明堂》也,固得《仪礼》三十九篇之四,而《投壶》之类未有考焉,疑古礼逸者甚多,不止于三十九也。《投壶·奔丧篇》首与《仪礼》诸篇之体如一。《公冠》等三篇,虽已不存,盖作记者,删取其要以入记,非复正经全篇矣。《投壶》大小戴不同,《奔丧》与《逸礼》亦异,则知此二篇亦经刊削,但未如《公冠》等篇之甚耳,五篇之经文殆,皆不完然,实为《礼经》之正编,则不可以其不完而摈之于记也。故特纂为《逸经》,以续十七篇之末,至若《中霤》以下三篇,其经亡矣,而篇题仅仅见于注家片言只字之未泯者,犹必收拾而不敢遗,亦我爱其礼之意也。
《仪礼传》十篇《吴澄纂次序》曰:按《仪礼》有《士冠礼》《士昏礼》,《戴记》则有《冠礼》《昏礼》,《仪礼》则有《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戴记》则有《乡饮酒义》《射义》,以至于《燕聘》皆然,盖周末汉初之人作以释《仪礼》,而戴氏抄以入记者也,今以此诸篇正为《仪礼》之传,故不以入记,依《仪礼》编次粹为一篇文有不次者,颇为更定《射义》一篇,迭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射杂然,无伦釐之为《乡射义》《大射义》二篇,士相见义公食大夫义,则用清江刘氏原父所补,并因朱子而加考详焉,于是《仪礼》之经,自一至九经,各有其传矣,惟觐义阙然,《大戴·朝事》一篇实释诸侯朝觐天子,及相朝之礼,故以备觐礼之义,而共为传十篇云。
《周官讲义》十四卷
史浩著。
《周礼总说》 卷
乔行𥳑著,行,𥳑东阳人,端平间累官左右丞相。
《补正古周礼》 卷
胡一桂撰。
《校古礼释文》一卷《释误》三卷
张淳著。
《周礼说》 卷
马之纯著。
《周礼通解》 卷
闻人宏著。
《周官辨略》 卷
徐焕著。
《礼经会元》 卷
叶时著,时,仁和人,与朱文公相友善,累官至龙图阁学士,谥文康,所著又有《竹野诗集》。
《礼经纂要》 卷
周昌著。
《周礼总义》 《周礼释疑》 卷
易祓著。
《陈戒叔周礼解》 卷
漳州陈兢著,兢,字戒叔,绍兴进士,龙溪余哲亦有《周礼解》。
《周礼辨学》 卷
王居正著。
《周礼解义》 卷
漳州黄颖著。
《周官辨疑》 卷
德兴董浚著。
《周礼集解》 卷
兴化黄钟器之著。
《周礼辨》一篇
金杨云翼著,云翼,字之美,乐平人,初学语即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登明昌五年进士第一,累官翰林学士。
《周官考正》 卷
《吴澄纂次其序》曰:《周官》六篇,其《冬官》一篇阙,《汉艺文志序》列于礼家,后人名曰《周礼》。文帝尝召,至魏文侯时,老乐工因得《春官·大司乐》之章,景帝子河间献王好古学,购得《周官》五篇,武帝求遗书得之,藏于秘府礼家,诸儒皆莫之见。哀帝时,刘歆校理秘书,始著于录略,以《考工记》补《冬官》之阙。歆门人河南杜子春,能通其学,郑众贾逵受业于杜。汉末马融传之郑元所注,今行于世。宋张子程子甚尊信之,王文公又为新义,朱子谓此经周公所作,但当时行之恐未能尽,后圣虽复损益可也。至若肆为诽诋訾毁之言,则愚陋无知之人耳,《冬官》虽阙,今仍存其目,而《考工记》别为一卷,附之经后云。
《周礼纂言》 卷
吴当著,当,澄之孙,通经史百家,官翰林学士。
《周礼补亡》 卷
丘葵著,葵,同安人,刻志为学,不求人知,自号钓矶翁,取五官中错𥳑成书,因名补亡。
《周官考》三卷
臧梦解著,梦解,鄞人,宋末进士,仕元至广东廉访使,博学洽闻,为时名儒,尝著座右四铭以自儆,士大夫称之曰鲁山先生。
《仿周礼书》一卷
诸暨王冕著,仿周礼而为之秘,不使人观,尝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期也。
《东阳二何君周礼义》一卷
内舍生何梦中,与弟参知政事梦然所作各一首,皆近道之言,五世孙观光装裱成卷,宋潜溪题而藏之。
《王制井田图》 卷
阮逸著。
《仪礼》戴记附著 《考定深衣古制》 卷
黄润玉著。
《深衣考》 卷
夏言著。
《周礼集注》 卷
何椒丘著。
《檀弓丛训》 卷
杨用修著。
《礼记节疏》 卷
司业张业著,业,安福人。
《礼记正训》 卷
镇江知府刘绩著,绩江夏人。
《周礼定本》 卷
修撰,舒芬著,芬,进贤人。
《周礼注解》 卷
刑部尚书何乔新著,乔新,南城人。
《三礼订疑》 卷
尚书湛若水著,若水,增城人。
《仪礼逸经》十八篇
刘有年著,于永乐中上之。
《礼记类礼》 卷《周礼考注》 卷
梁寅著。
《周礼集说》 卷
浦阳宋濂著。
仪注
《四时祭享礼》 卷
山阴杜衍著。
《士冠士婚馈食图》 卷
赵彦肃著。
《高士送终礼》 卷
瑞安陈傅良著。
《冠婚丧祭图》 卷
杨明复著,临海人,号浦城先生。
《明堂定制图》 卷
姚舜臣著。
《内外服制》 卷
车经臣著。
《太常志》 卷
夏正著。
《墨庄祭仪》 卷
临江刘清之著。
《仪礼图十四帙》
信安杨复著。
《冠服奠享仪注》 卷
黄学著,学,字上文,惠安人,嘉定戊辰进士,教授全州时著。
《大明集礼》 卷
洪武三年成,凡五十三卷。
《礼制集要》 卷
洪武二十八年成。
《宪纲》 卷
洪武四年命御史台拟,凡四十条。
《礼仪定式》 卷
洪武二十年,太祖命礼部尚书李原名等详前内府书。
《祭酒仪礼注》 卷
侍郎谢铎著。
《家礼仪节》 卷
琼山丘浚著。
《礼廷合》槁 卷
景泰中衍圣公孔承庆著。
《士仪礼略举要》十卷
夏言著。
《明伦大典》 卷
嘉靖丙戌年,命儒臣费宏杨一清桂萼纂修,凡二十四卷,初名《大礼全书》。
《仪礼成典》 卷
嘉靖十五年,廖道南言臣纂修仪礼成典,自天地、日月、神祇、帝王、社稷、禘祫、先师、先农,诸礼分类成书首冠《祀坛》《图趾》《宸翰》《诗歌》,中礼《仪乐》《器乐》《舞乐》,章末诸王表笺,群臣疏颂,咸自圣裁,今九庙肇成,谨撰禋颂九章上,献上以其书畀史馆。
《乐律》
《太平雅颂十篇》 卷葛宫著,宫,江阴人,善属文,举进士,授中正军掌书记上《太平雅颂》十篇,真宗嘉之。
《乐论》十二篇《钟律制议并图》三卷
俱阮逸著,逸,建阳人,仕为镇东军节度推官,景祐初,与胡瑗俱赴阙命,同校钟律分造钟磬各一,簴皇祐初,更铸太常钟磬,又召瑗逸与近臣太常官议于秘阁,遂典作乐事。
《柳耆卿乐府》 卷
柳永著,永,崇安人,景祐中第进士,工词章尤善乐,府范镇叹曰:仁宗四十年,太平镇在翰苑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见之。
《古乐府》 卷
潘昉著,昉,闽县人,端平中进士,对制策语最直,时论韪之。
《乐论乐器图乐律》 卷
沈括著。
《绍兴乐府》十二章
宋翔著,翔,字子飞,崇安人,为张浚十客之一,韦太后既归,献《绍兴乐府》十二章。
《黄钟律说》八篇
彭丝著。
《胡氏律论》 卷
按熊朋来序曰:上古造律,其次听律,其后算律。《虞书·周礼》有听律之官,无算律之法,六觚一掘自秦柱下史得此书,以行于汉至今,惟班马犹可徵,其馀言上下生意同甄。汉中以礼运族宫著,在算术因除如法,而不免承《后汉志》之误,《后志》误于京氏准法,《礼记疏》亦与《吕氏春秋》《淮南子》同一说,是上下生且不定,何以算律哉?律吕各自为法,则乾坤六体之序定矣,同位娶妻隔八生子之象著矣,倍因四因一捐一益之算均矣,若曰自子至午上生者,七自未至亥下生者,五既非子午中分,使丑午连并上生,而三吕用倍之意荒矣。《后志》十二律之实,杂以算法而算家,辄因仍用之以蕤宾夷,则无射四因二除,为大吕夹钟中吕之算,非律生,吕算例矣。甄氏能辨其终于南吕之非,而不自知袭用《后志》之误也,或谓大吕为六吕之首,从《后志》则大吕得算为多是,不然阳得当位,阴得对冲,律生,吕自林钟始,非先林钟也,乃所以先大吕也,十二宫终于中吕非中吕之穷也,当应钟之次也,是故天统以黄钟人统以太簇,地统宜以大吕,而以林钟抗林钟于大吕之位,所以配黄钟,而母太簇则大吕夹钟中吕在未酉亥之次,皆从下生之算入吕,则加倍有律之半,所以必有吕之倍也。知此则上下生之误,不足辨用倍者,其本法不用倍者,算家取疾约法其实一也,若四清二变昔者,固亦疑之,李照范景仁,不能争况,陈旸以下,托之空言乎,乐器惟瑟有十二清,而四清在其中,不能通行于他器也。吾观中吕黄钟之交,知声音有出于度数之外者,无射之商,夷则之角,夹钟之羽,中吕之徵,若弹丝、吹竹击、拊金石声音,至此流转自若也,算家以中吕求黄钟,殚其术而不能合乎,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之算,有以倍数四因之者,则三分之不尽二算而亏数已多,有以正数四因之者,则亦一算不行,而亏数且过半矣,三分不行之算,既未有以处之纪,其馀力有不尽之处,持未定之算。而谓之黄钟变律,又推以为林钟太簇南吕之变甚者,托名执始不自信,其为黄钟纵,使人得以窥算术之涯涘,而黄钟流行诸律,本无间断也,算法之起,殆因律管有长短,此算家因律以命术,非律命于算也,犹之方田焉,田生五谷,岂知我为圭箕弧环律以和声?岂知我为正变倍半?皆算家命之耳。故曰:古之为钟律者,以耳齐其声,后人不能始假数以正其度,雅乐之不可兴,声音之学不传也。古者自小学已教之六乐九数,今耄且罔知,岂推算律哉?若字音之学于儒者,事最近而喉唇二音,宫羽异说,羽有喻母,而或以从角音,徵有知母,而或以从商音,矧曰:其有能协于皇极之律吕哉?昔西山蔡氏固疑《吕氏春秋》《淮南子》,非本法,本法则三吕用倍矣,此书谓黍命于律,律不命于黍。吾于算法亦云。又谓空围九分,乃算家内周,非空,中空,九分也。律有半吕,有倍,使用半、用倍、用正、用变各有伦理,凡以羽翼蔡氏之书,非求异也,当与本原辨證并传,无所事雅乐则已,倘有志于制作将于是乎證焉。先生深于卦象声韵,非止算律也,姑以是传世,亦贤于汉中太守矣。
《乐律考》 卷
陆正著。
《九歌谱》 《十二月乐辞谱》 卷
吾衍著,宋濂氏曰:衍,杭州人也,意气𥳑傲不为公侯屈色,通声音律吕之学,善效李贺诗工隶书,尤精于小篆,所著书有《道书援神契》《说文续解》《石鼓注》《楚文音释》,闲中编竹素山房,诗世多传之。
《乐府补题》 卷
仇远唐珏等俱有此书。
《拟古乐府》 《丽则遗音》 卷
俱杨维桢著。
《宋铙歌鼓吹曲》 卷
谢翱著。
《李东阳乐府》 卷东阳长沙人大学士。
《乐府类编》 楚汉正声 卷
浦阳吴莱著。
《西溪乐府》 卷
姚宽著。
《雍熙乐府》 卷
楚府刻。
《草堂诗馀》 卷
集古名人词调。
《明农轩乐府》 卷
殷士儋著。
《知稼轩词》 卷
宁德陈汝玉著。
《琵琶记典》 卷
瑞安高明著,因友人有弃妻而婚于贵家者,作此记以感动之,思苦词工,夜深时烛焰,为之相交至今,犹为词曲之祖,其馀传记俱涉淫词不载。
焦竑经籍志通礼
《石渠礼论》四卷〈注〉戴圣
《礼论》三百卷〈注〉宋何承天
《礼论条牒》十卷〈注〉任预
《礼论帖》三卷〈注〉任预
《礼论钞》二十卷〈注〉庾蔚之
《礼论要帖》十卷〈注〉王俭
《礼论要钞》一百卷〈注〉贺玚
《礼论钞》六十九卷
《礼论要钞》六十卷
《礼论》六十卷〈注〉李敬元
《礼杂钞略》二卷〈注〉荀万秋
《礼统》十二卷〈注〉贺述
《礼论要钞》十三卷
《礼区分》十卷
《礼略》十卷〈注〉杜肃
《礼志》十卷〈注〉丁公著
《礼类聚》十卷
《类礼》二十卷〈注〉陆质
《类礼义疏》三十卷〈注〉元行冲
《礼书》一百五十卷〈注〉陈祥道
《礼例详解》十卷〈注〉陈祥道
《礼论答问》十三卷〈注〉徐广
《礼答问》六卷〈注〉庾蔚之
《礼答问》三卷〈注〉王俭
《礼杂问》十卷〈注〉范宁
《礼答问》十卷〈注〉何佟之
《问礼俗》十卷〈注〉董勋
《问礼俗》九卷〈注〉董子弘
《答问杂义》二卷〈注〉杜预
《礼义答问》八卷〈注〉王俭
《礼疑义》五十二卷〈注〉梁周舍
《礼义》一卷〈注〉何隆
《礼疑》六卷〈注〉季本
《三礼目录》一卷〈注〉郑元撰
《三礼义宗》三十卷〈注〉崔灵恩撰
《三礼宗略》二十卷〈注〉元延明
《三礼大义》十三卷
《三礼经传》六十八卷〈注〉湛若水
《三礼集解》十二卷〈注〉李黼
《丁丑三礼辨》〈阙二字〉卷〈注〉李心传
《三礼图》九卷〈注〉郑元及后汉阮谌等撰
《三礼图》九卷〈注〉张镒
《三礼图》十二卷〈注〉夏侯伏朗
《三礼图》二十卷〈注〉聂崇义集
《三礼图》二卷〈注〉刘绩
《读礼疑图》六卷〈注〉季本
《四礼图》一卷〈注〉张鲲
《五礼古图》一卷〈注〉吕景蒙
《礼象》十五卷〈注〉陆佃
《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一卷〈注〉祁谌撰。
《王制井田图》一卷〈注〉阮逸
《王制井田图》一卷〈注〉徐希文
《唐礼图等杂书》五十六卷
汉初《礼经》出,鲁淹中河间献王得而奏之,乃高堂生独传十有七篇,即今之《仪礼》也,后苍从堂讲业寻,以授戴德兄弟及沛人,庆普后三家并微,郑元明小戴之学自为之注书,乃盛行《丧服》一篇,相传出于子夏,而献王又从李生得《周官》书,以冬官阙,取《考工记》足成之顾,不知《冬官》未尝阙也,盖冢宰六属,属六十,今冬官之属,才二十八,而五官数,各有羡《天官》六十有三,《地官》七十八,《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遗编断𥳑错出,乃尔取其羡数还之《冬官》,不独百工得归其部,而六官讹舛因可类考,亦足快矣,仪礼多轶。永乐中御史刘有年〈刘沅州人见一统志〉献《逸经》十有八篇,时未加表章,旋就湮没,夫以古经出,千百世之后,而不为宝,惜刘歆所谓杜道馀灭微学,宁独汉人而已。余深慨之,特附著于篇,令好古者有所闻焉。
《乐书》
《乐元起》二卷〈注〉汉桓谭《乐社大义》十卷〈注〉梁武帝
《乐论》二卷〈注〉梁武帝
《乐论》一卷〈注〉萧吉
《删注乐书》九卷〈注〉后魏信都芳
《古今乐录》十二卷〈注〉陈沙门智匠
《乐元》二卷〈注〉魏僧撰
《乐要》一卷〈注〉何妥
《乐略》四卷〈注〉元慇
《乐律义》四卷《钟律》五卷〈注〉沈重
《乐府志》十卷〈注〉苏夔
《乐经》三十卷〈注〉李元楚
《古今乐记》八卷〈注〉李守真
《乐书要录》十卷〈注〉唐武后
《新乐书》十二卷〈注〉张文收
《太乐令璧记》三卷〈注〉刘贶
《历代乐仪》三十卷〈注〉徐景安
《教坊记》一卷〈注〉崔令钦撰
《声律要诀》十卷〈注〉唐田琦
《乐府杂录》一卷〈注〉唐段安节
《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注〉宾俨
《乐苑》五卷〈注〉陈游
《补亡乐书》三卷〈注〉房庶
《大乐演义》三卷〈注〉房庶
《乐仪》三卷〈注〉李上交
《乐说》五卷〈注〉和岘
《新纂乐书》三十卷〈注〉聂冠卿
《景祐大乐图》三十卷〈注〉聂冠卿
《大乐图义》二卷〈注〉宋祁
《三圣乐书》一卷〈注〉宋祁
《景祐广乐记》八十一卷〈注〉冯元
《皇祐新乐图记》三卷〈注〉阮逸胡瑗
《乐论》一卷〈注〉沈括
《乐府记》一卷〈注〉李上交
《乐本书》二十卷〈注〉宋王箴
《元祐新定乐》法一卷〈注〉范镇《律管说》一卷〈注〉阮逸
《隆韶导和集》一卷〈注〉姚公立
《诗乐说》三卷〈注〉吴良辅
《大晟乐书》二十卷〈注〉刘炳
《乐书》五卷〈注〉吴良辅
《景祐大乐制度》一卷
《乐髓新经》一卷
《五音会元图》一卷
《大晟乐府乐图》一卷
《律吕新书》二卷〈注〉蔡元定
《蔡氏律吕本原》一卷
《乐书》二百卷〈注〉陈旸
《声律关键》八卷〈注〉郑起潜
《皇元韶舞九成乐补》〈阙〉卷
《皇元中和乐经》十卷
《律吕成书》〈阙二字〉卷〈注〉刘瑾
《大成乐谱》二卷
《大成乐舞图谱》二卷〈注〉张鹗
《文庙乐编》二卷〈注〉潘峦
《释奠乐器图》一卷〈注〉赵凤仪
《苑洛志乐》二十卷〈注〉韩邦奇
《乐典》三十六卷〈注〉黄佐
《律吕直解》一卷〈注〉韩邦奇
《律吕新书私解》一卷
《律吕考注》四卷〈注〉李文利
《律吕元声》六卷〈注〉李文利
《律吕别书》一卷〈注〉季本
《律吕纂要》一卷〈注〉季本
《律吕管见》一卷〈注〉何瑭
《律吕新书补注》一卷〈注〉李察
《兴乐要论》三卷〈注〉李察
《古乐筌蹄》九卷〈注〉李察
《青宫乐调》三卷〈注〉李察
《乐经元义》八卷〈注〉刘濂
《乐律管见》二卷〈注〉黄积庆
《古雅心谈》一卷〈注〉张鹗
《律吕解府雅乐燕乐》二卷
《右乐书》
《大乐杂歌辞》三卷〈注〉晋荀勖
《大乐歌辞》二卷〈注〉荀勖
《新录乐府集》十一卷〈注〉谢灵运
《乐府歌辞》八卷〈注〉隋郑译
《翟子乐府歌诗》十卷
《翟子三调相和歌辞》五卷
《周优人曲辞》二卷〈注〉赵上交
《历代歌》六卷
《和乐府古辞》一卷〈注〉裴历
《齐三调雅辞》五卷
《三调相和歌辞》五卷
《奏鞞铎舞曲》二卷
《陈郊庙歌辞》三卷〈注〉徐陵
《乐府新歌》十卷〈注〉崔子发
《乐府新歌》二卷〈注〉殷首僧
《皇府三校歌诗》十卷
《魏燕乐歌辞》七卷
《晋燕乐歌辞》十卷〈注〉荀勖
《宋太始祭高禖歌辞》十一卷
《古乐府》十卷〈注〉吴兢
《玉台新咏》十卷〈注〉徐陵
《玉台后集》十卷〈注〉李康成
《乐府集》一百卷〈注〉元郭茂倩
《古乐府》十卷〈注〉元左克明
《古乐苑》五十二卷〈注〉梅鼎祚
《乐府古题要解》二卷〈注〉吴兢
《乐府古题解》一卷〈注〉刘餗
《乐府诗目录》一卷〈注〉沈建
《乐府古今题解》三卷〈注〉郤昂《乐府解题》一卷
《乐府题解》十卷〈注〉刘次庄
《右歌辞》
《乐簿十卷》
《齐朝曲簿》一卷
《隋总曲簿》一卷
《正乐伎杂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太常寺曲簿》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历代乐名》一卷
《唐郊祀乐章谱》二卷〈注〉张说王泾
《历代曲名》一卷
《外国伎曲》三卷
《乐府广题》一卷
《太常太乐曲部并谱》一卷
《乐章记》五卷
《右曲簿》
《乐府声调》六卷〈注〉郑译
《乐府声调》三卷〈注〉郑译
《推七音》二卷〈注〉并尺法
《声律指归》一卷〈注〉元慇
《律吕五法图》一卷〈注〉萧吉
《黄钟律》一卷
《明堂教习音律》一卷
《无射商九调谱》一卷〈注〉萧祐
《右声调》
《钟磬志》二卷〈注〉公孙崇
《钟书》六卷
《宝钟释文》一卷〈注〉任之奇
《乐悬》一卷
又《乐悬图》一卷
《右钟磬》
《管弦记》十卷〈注〉凌秀
《管弦记》十二卷〈注〉留进
《琶琵谱》一卷〈注〉贺怀智
《琶琵录》一卷〈注〉段安节
《当管七声》二卷〈注〉魏僧撰
《觱栗格》三卷
《胡笳录》一卷〈注〉蔡文姬
《集胡笳辞》一卷〈注〉刘商
《小胡笳十九拍》一卷〈注〉蔡翼纂
《右管弦》
《乐舞新书》二十六卷〈注〉吴仁杰
《歌舞式》一卷
《柘枝谱》一卷
《舞鉴图》三卷
《采莲舞谱》一卷
《右舞》
《汉魏吴晋鼓吹曲》四卷
《鼓吹乐章》一卷
《羯鼓录》一卷〈注〉唐南卓《衙鼓吹格》一卷
《右鼓吹》
《琴操》三卷〈注〉晋孔衍
《琴操钞。二卷
《琴谱》四卷〈注〉戴氏
《琴历头簿》一卷
《琴谱》二十一卷〈注〉陈怀
《琴叙谱》九卷〈注〉赵邪利〈按宋史作邦利邪字疑误〉《金风乐》一卷〈注〉唐明皇
《琴书》三卷〈注〉赵惟暕
《大唐正声新徵琴谱》十卷〈注〉陈拙
《广陵止息谱》一卷〈注〉李良辅
《广陵止息谱》一卷〈注〉吕渭
《东杓引谱》一卷〈注〉李约
《琴雅略》一卷〈注〉齐嵩
《琴调》四卷《琴谱》四卷〈注〉陈康士
《离骚谱》一卷《琴手势谱》一卷〈注〉赵邪利
《琴说》一卷〈注〉李勉
《琴说》一卷〈注〉郑文祐
《三乐图》一卷〈注〉荣启期撰
《琴笺》一卷〈注〉崔遵度
《琴经》一卷〈注〉崔亮
《琴诀》一卷〈注〉薛易简
《琴心》三卷
徐门《琴谱。十卷〈注〉宋徐于
《太古遗音》二卷〈注〉袁均哲
《琴义》一卷〈注〉刘籍
阮《谱。一卷
《神奇秘谱。三卷〈注〉臞仙
《琴阮启蒙谱》一卷〈注〉臞仙
《琴指图》一卷
《进琴式》一卷
《广陵秘谱》一卷〈注〉王世相
《擘阮指》法一卷《琴阮》二弄《谱》一卷
《琴筌》十卷〈注〉宋荀以道
阮咸《谱》一卷〈注〉蔡逸撰
《琴调》十七卷
《琴声韵图》一卷
《琴德谱》一卷
沈氏《琴书》一卷
张淡《正琴谱》一卷
《琴式图》一卷
《三乐谱》一卷
《琴史六卷》〈注〉朱长文
《琴书正声》九卷
阮咸《调弄》二卷
阮咸《金羽调一卷
《降圣引谱》一卷
阮咸《谱》二十卷
《雅琴名录》一卷〈注〉谢希逸
《碧落子断琴》法一卷〈注〉石汝砺
右琴
《汉志》以《礼乐》著之六艺,皆非孔氏之旧也,然今所传三礼,为汉遗书,而乐六家者,不可复睹矣,《窦公·大司乐章》既见于周礼河间献王之《乐记》,亦录于小戴,则古乐已不复有书,而诸史相沿至取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部,而欲与圣经埒可乎。虽然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儒者睹礼乐崩坏,痛为惋惜,不知贾人之铎谐,黄钟之律,庖丁之刀,中桑林之舞,牧童之吹,叶闺妇之鸣砧,悉闇与音会乐,固未尝亡也。宋李照胡瑗改铸钟磬,冀还之古蜀人房庶,盖深非之谓上古气与声朴,后世稍稍更易,而其意自存。金石,钟磬也,易为方响;丝竹,琴瑟也,易为筝笛;匏,笙也,攒之以斗,埙土也,变而为瓯;击鼓而为革,贯板而为木,于用亦甚,适已泥者,必指庙乐,镈钟、镈磬为正,而概谓胡部卤簿为淫,是欲反杯盂于俎豆,更榻案为簟席,亦何益哉?藉第令由今之器,寄古之声,去其惉懘靡曼,而一归雅正,非识礼乐之情,不能也,语具乐志中,今备录其书,以俟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