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三十七卷目录
《周礼部汇考》一
周〈成王一则〉
汉〈文帝一则 武帝一则 成帝河平一则 哀帝建平一则〉
后汉〈章帝建初一则 顺帝熹平一则 灵帝永和一则〉
齐〈太祖建元一则〉
梁〈武帝天监二则 宣帝天定一则〉
北魏〈孝文帝太和一则 大统一则 恭帝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元宗开元二则 代宗大历一则 德宗贞元一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宋〈真宗咸平三则 景德二则 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庆历一则 皇祐一则 至和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三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一则 孝宗乾道一则 淳熙二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嘉定一则 理宗淳祐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明〈建文帝建文一则 世宗嘉靖二则〉
周〈成王一则〉
汉〈文帝一则 武帝一则 成帝河平一则 哀帝建平一则〉
后汉〈章帝建初一则 顺帝熹平一则 灵帝永和一则〉
齐〈太祖建元一则〉
梁〈武帝天监二则 宣帝天定一则〉
北魏〈孝文帝太和一则 大统一则 恭帝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元宗开元二则 代宗大历一则 德宗贞元一则〉
后周〈世宗显德一则〉
宋〈真宗咸平三则 景德二则 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庆历一则 皇祐一则 至和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三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一则 孝宗乾道一则 淳熙二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嘉定一则 理宗淳祐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明〈建文帝建文一则 世宗嘉靖二则〉
《经籍典》第二百三十七卷
《周礼部汇考》一
《周》
成王六年,周公制周官礼。〈周公摄政之六年实成王之六年〉按《礼记》:明堂位,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服。正义序,成王幼弱,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按《周礼·郑元序》:周公营洛邑于土中,七年作六典,谓之《周礼》,致政成王以授之。
按《周礼·贾公彦序》:唯有郑元遍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太平之迹。
按《朱子语录》:此经周公所作,但当时行之,恐未能尽。后圣虽复损,益可也,至若肆为排抵訾毁之,则愚陋无知之人耳。
《汉》
文帝 年,乐人窦公献《周官·宗伯·大司乐》之章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皆不载。按《汉书·艺文志》: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得《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
武帝年,河间献王得《周礼》献之,藏秘府。
按《史记》、《汉书·武帝本纪》皆不载。按《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所得书皆古先秦旧书,周官、尚书之属。
按《隋书·经籍志》:汉时有李氏得《周官》。《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按《唐·贾公彦序》:《周礼》兴废,《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周礼》后出者,㠯其始皇特恶之故也。是以马融传云:秦自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烧焚之,独悉是㠯隐藏百年,孝武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㠯,《考工记》足成之。按宋郑樵《三礼总辨周礼》一书,至武帝时,河间献王得之于女子李氏,失其《冬官》,以《考工记》足之,献于武帝时,藏之秘府,五家之传,莫得见焉。
〈注〉五家传弟子高堂生、萧奋、孟卿、后苍、大小戴
按《元吴澄三礼叙录》:景帝子河间献王好古学,购得《周官》五篇,武帝求遗书,得之,藏于秘府,诸儒皆莫之见。
成帝河平 年,刘歆校秘书,以《周礼》阙《冬官》,以《考工记》足成之。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贾公彦序》:《周礼》废兴,《马融传》云: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㠯,《考工记》足成之。时众儒并出,共排㠯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周公致太平之迹具在斯。
哀帝建平 年,命刘歆卒父业,歆㠯《周礼》著于录略。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按《贾公彦序》:《周礼》废兴,按《艺文志》云:成帝时,㠯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
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书经传诸子诗赋,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奏其七略,故有六艺七略之属。歆之录在于哀帝之时,不审马融何云。至孝成皇帝命刘向子歆考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者,成帝之时,盖刘向父子并被帝命,至向卒,哀帝命歆卒父所修者,故今文乖理则是也。〈按马融作成帝时,贾公彦作,哀
帝时,隋书以《考工记》献王补之。贾公彦谓刘歆:足成之。俱并存以俟考。
〉
按《元吴澄三礼叙录》:《周官》五篇,哀帝时刘歆校理秘书,始著于录略,以《考工记》补《冬官》之阙。歆门人,河南。杜子春,能通其读。
《后汉》
章帝建初元年,诏令贾逵作周官解故。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按《贾逵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诏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
顺帝永和 年张衡典校书作周官解说乃以汉次述汉事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按《后汉书·百官志》:胡广注顺帝时张衡为侍中典校书方作周官解说乃欲以汉次述汉事会复迁河间相遂莫能立也
灵帝熹平四年,卢植请以周礼置博士,立学官。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不载。按《卢植传》:熹平四年,疏曰: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说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励后来,以广圣意。拜庐江太守。
齐
太祖建元元年,得竹简科斗书《考工记》。按《南齐书·太祖本纪》不载。按《文惠太子传》:建元元年,封南郡王时襄阳有盗发古冢,相传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盗以把火自照,后人有得十馀简,以示抚军王,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
梁
武帝天监 年,敕策《周礼》义,戚衮对高第。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陈书·戚衮传》:衮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礼》、《礼记》义,对高第。天监 年,仆射徐勉以沈峻特精《周礼》,奏为博士。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儒林沈峻传》:峻博通《五经》,尤长《三礼》。初为王国中尉,稍迁侍郎,并兼国子助教。时吏部郎陆倕与仆射徐勉书荐峻曰:《五经》博士庾季达须换,计公家必欲详择其人。凡圣贤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此学不传,多历年世;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宜即用此人。使圣人正典,废而更兴。勉从之,奏峻兼《五经》博士。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按徐勉以天监六年拜仆射此条应为天监时事〉
宣帝天定 年,令沈重讲《周礼》于合欢殿。
按《梁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周书·儒林沈重传》:重博览群书,尤明《诗》、《礼》,事梁主萧察令重于合欢殿讲《周礼》。重所撰述。共行于世,有《周礼义》三十一卷、《周礼音》一卷。
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六月戊午,诏改斗尺,依《周礼》制度。按《北魏书·孝文帝纪》:太和十九年六月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大统十一年,命苏绰、卢辩依周制置六卿官。
按《北魏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周书·文帝纪》:魏恭帝三年,行《周礼》,建六官。初,太祖〈谓周太祖〉以汉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统中,乃命苏绰、卢辩依周制改创其事,寻亦制六卿官。按《苏绰传》:大统十年,领著作,兼司农卿。太祖〈谓周太祖〉欲革易时政,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太祖因群臣毕至,乃命绰为大诰,奏行之。其词曰:惟中兴十有一年,仲夏,庶邦百辟,咸会于王庭。柱国虎洎群公列将,罔不来朝。时乃大稽百宪,敷于庶邦,用绥我王度。皇帝曰:昔尧命羲和,允釐百工。舜命九官,庶绩咸熙。武丁命说,克号高宗。时惟休哉,朕其钦若。格尔有位,胥暨我太祖之庭,朕将丕命女以厥官。六月丁巳,皇帝朝格于太庙,凡厥具僚,罔不在位。皇帝若曰:咨我元辅、群公、列将、百辟、卿士、庶尹、御事,朕惟寅敷祖宗之灵命,稽于先王之典训,以大诰于尔在位。昔我太祖神皇。肇膺明命,以创我皇基。烈祖景宗,廓开四表,底定武功。暨乎文祖,诞敷文德,龚惟武考,不霣其旧。自时厥后,陵夷之弊,用兴大难于彼东丘,则我黎人,咸坠涂炭。惟台一人,缵戎下武,夙夜祗畏,若涉大川,罔识攸济。是用稽于帝典,揆于王廷,拯我民瘼。惟彼哲王,示我通训,曰天生烝民,罔克自乂,上帝降鉴睿圣,植元后以乂之。惟时元后弗克独乂,博求明德,命百辟群吏以佐之。肆天之命辟,辟之命官,惟以恤民,弗惟逸念。辟惟元首,庶黎惟趾,股肱惟弼。上下一体,各勤攸司,兹用克臻于皇极。故其彝训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今台一人,膺天之嘏,既陟元后。股肱百辟又服我国家之命,罔不咸守厥职。嗟夫,后弗艰厥后,臣弗艰厥臣,于政弗斁,呜呼艰哉。凡尔在位,其敬听命。皇帝若曰:柱国,唯四海之不造,载繇二纪。天未绝我太祖列祖之命,用锡我以元辅。国家将坠,公惟栋梁。皇之弗极,公作相。百揆愆度,公惟大录。公其允文允武,克明克乂,迪七德,敷九功,龛暴除乱,下绥我苍生,旁施于九土。若伊之在商,周之有吕,说之相丁,用保我无疆之祚。皇帝若曰:群公、太宰、太尉、司徒、司空。惟公作朕鼎足,以弼乎朕躬。宰惟天官,克谐六职。尉惟司武,武在止戈。徒惟司众,敬敷五教。空惟司土,利用厚生。惟时三事,若三阶之在天;惟兹四辅,若四时之成岁。天工人其代诸。皇帝若曰:列将,汝惟鹰扬,作朕爪牙,寇贼奸宄,蛮夷猾夏,汝徂征,绥之以惠,董之以威。刑期于无刑,万邦咸宁。俾八表之内,莫违朕命,时汝功。皇帝若曰:庶邦列辟,汝惟守土,作民父母。民惟不胜其饥,故先王重农事;不胜其寒,故先王贵女功。民之不率于孝慈,则骨肉之恩薄;弗惇于礼让,则争夺之萌生。惟兹六物,实为教本。呜呼。为上在宽,宽则民怠。齐之以礼,不刚不柔,稽极于道。皇帝若曰:卿士、庶尹、凡百御事,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庶尹惟日,御事惟时。岁月日时,罔易其度,百宪咸贞,庶绩其凝。呜呼。惟若王官,陶钧万国,若天之有斗,斟元气,酌阴阳,弗失其和,苍生永赖;悖其序,万物以伤。时惟艰哉。皇帝若曰:惟天地之道,一阴一阳;礼俗之变,一文一质。爰自三五,以迄于兹,匪惟相革,惟其救弊,匪惟相袭,惟其可久。惟我有魏,承乎周之未流,接秦汉遗弊,袭魏晋之华诞,惟五代浇风,因而未革,将以穆俗兴化,庸可暨乎。嗟我公辅、庶僚、列侯,朕惟否德,其一心力,祗慎厥艰,克遵前王之丕显休烈,弗敢怠荒。咨尔在位,亦协乎朕心,惇德允元,惟厥艰是务。克捐厥华,即厥实,背厥伪,崇厥诚。勿愆勿忘,一乎三代之彝典,归于道德仁义,用保我祖宗之丕命。荷天之休,克绥我万方,永康我黎庶。戒之哉。戒之哉。朕言不再。柱国虎洎庶僚百辟拜手稽首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惟三五之王,率由此道,用臻于刑措。自时厥后,历千载而未闻。惟帝念功,将反叔世,逖致于雍。庸锡降丕命于我群臣。博哉王言,非言之艰,行之实艰。罔不有初,鲜克有终。《商书》曰:终始惟一,德乃日新。惟帝敬厥始,慎厥终,以跻日新之德,明我群臣,敢不夙夜对扬休哉。惟兹大谊,未光于四表,以迈种德,俾九域幽遐,咸昭奉元后之明训,率迁于道,永膺无疆之休。帝曰:钦哉。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
恭帝三年春正月,初行《周礼》,建六官。
按《北魏书·恭帝本纪》不载。按《北周书·文帝纪》:魏恭帝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官。以太祖为太师、大冢宰,柱国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按《卢辩传》:初,太祖〈亦谓周太祖也〉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几而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并撰次朝仪,车服器用,多依古礼,革汉、魏之法。事并施行。今录辩所述六官著之于篇。
天官府
领蒙宰等众职,
地官府
领司徒等众职,
春官府
领宗伯等众职,
夏官府
领司马等众职,
秋官府
领司寇等众职,
冬官府
领司空等众职。
史虽具载,文多不录。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自兹厥后,世多损益。
《唐》
太宗贞观元年五月,敕明经习《周礼》者,于本色内量减一选。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唐会要》:贞观九年五月,敕自今以后,明经兼习《周礼》,若《仪礼》者,于本色内量减一选。
元宗开元八年,李元璀上言,预试之日习周礼者,帖十通五,许其入第,从之。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唐会要》:开元八年七月,国子司业李元璀上言:三礼三传及毛诗尚书周易等,并圣贤微旨生人教业,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皆竞读,《周礼》经邦之轨,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谷梁》,历代宗习。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双四经殆绝,事资训诱,不可因循其学请,停各量配作业,并贡人预试之日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并请帖十通五,许其入第,以此开劝,即望四海均习九经,该备从之。
开元十六年十二月,杨玚奏言:明经习《周礼》者,出身免任散官。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唐会要》:开元十六年十二月,杨玚为国子祭酒,奏言:今之明经,习左氏者,十无二三,又《周礼》、《仪礼》及《公羊谷梁》殆将废绝,请量加优奖,于是下制,明经习左氏及通《周礼》、《仪礼》及《公羊》《谷梁》四经者,出身免任散官,遂著于式。
〈注〉古人抱遗经扶微学之,心如此其急,而今乃一切废之,盖必当时之士子苦四经之难习,而主议之臣徇其私意,遂举历世相传之经典,弃之而不学也。自汉以来,岂不知经之为五,而义有并存,不容执一,故三家之学并列,《春秋》至于三礼,各自为书,今乃去经习传,尤为乖理,苟便己私用之干禄率天下,而欺君负国莫甚于此,经学日衰人材日少,非职此之由乎。
代宗大历八年,归崇敬请以《周官》为中经,置博士一员。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崇敬建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授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为师表者,委四品以上各举所知,在外给传,七十者安车蒲轮敦遣。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
德宗贞元 年,杜佑广《周官》法为《通典》,奏之。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按《杜佑传》:贞元十九年,拜校检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先是,刘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称才过刘向。佑以为未尽,因广其阙,参益新礼,为二百篇,自号《通典》,奏之,优诏嘉美,儒者服其书约而详。
《后周》世宗显德 年诏刻周礼释文
按《五代史·世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周显德中诏刻《易》、《书》、《周礼》、《仪礼》四经,释文皆田敏尹拙聂崇义校勘,自是相继校勘。
《宋》
真宗咸平二年,诏邢炳等校定《周礼》、《义疏》。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邢炳传》:咸平二年,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炳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
按《玉海》:李至请命,李沆杜镐等校定《周礼疏》,咸平三年三月癸巳,命祭酒邢炳代领其事,杜镐、舒雅、李维、孙奭、李慕清、王焕、崔偓佺、刘士元预其事贾公彦《周礼疏》五十卷。
咸平四年九月,邢炳等表上,重校定《周礼》。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亥,翰林侍讲学士邢炳等及直讲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义疏》,凡一百六十五卷,赐宴国子监炳加一阶馀迁秩。〈一本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印颁行,于是九经义疏具矣。
咸平六年敕,以《周礼正义》雕印颁行。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咸平六年敕,雕印《周礼正义》颁行。
景德元年七月赐诸王近臣新印周礼疏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元年七月癸未朔,赐诸王近臣新印《周礼疏》。
景德二年十月,赐宰执近臣亲王新印《周礼疏》。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二年十月甲申,复赐宰执近臣亲王新印《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疏》。
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作周礼诗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至是遍咏经史,百僚并赋,九月庚戌作周礼诗三章,其读十一经也。起七年六月庚辰,成于八年闰六月癸巳。
仁宗庆历 年,杨安国以《周官》进讲经筵。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杨安国传》:安国在经筵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尝讲《周官》至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因进言曰:古所谓缓刑,乃贳过误之民尔。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帝曰:不然,天下皆吾赤子,迫于饿莩。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
皇祐元年九月所镌石经周礼毕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石室十三经,孟蜀所镌,皇祐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周礼》孙羽吉书。
至和元年学士王洙上周礼礼器图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至和元年九月丙寅,翰林学士王洙上,《周礼礼器图》先是洙讲周礼上因命画车服冠冕笾豆簠簋之制及图成上之
神宗熙宁八年,颁王安石《周礼》,义于学官。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八年六月己酉,颁王安石《诗》、《书》、《礼义》,于学官。按《王安石传》: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莫能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按《蔡绦》:新经《周礼义跋》,王元泽奉诏修三经义时,王丞相介甫为之提举,盖以相臣之尊,所以假命于其手也,诗书多出元泽暨诸门弟子,至若《周礼新义》,实丞相亲为之笔削者。政和时,朝廷悉命藏诸秘阁用,是吾得见之《周礼新义》笔迹,犹斜风细雨,诚介甫亲书。
按《晁公武读书志》:新经《周礼义》,王安石撰二十二卷。熙宁中,设经义局,安石自为《周官义》十馀万言,不解《考工记》,安石以其书理财者,居半爱之,如行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盖以其所创新法尽傅著之务,塞异议者之口,其党绍述期尽行之祸难并起。
元丰元年三月,沈季长进讲《周礼》。
按《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元年三月辛巳,御迩英阁,沈季长进讲《周礼》八法。
元丰六年四月,蔡卞进讲《周礼》。
按《宋史·神宗本纪》:元丰六年夏四月壬申,御迩英阁,蔡卞进讲《周礼》。
元丰 年,陆佃进讲《周官》、《礼》。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陆佃传》:佃加崇政殿说书,进讲《周官》,神宗称善。佃入见,神宗问大丧袭衮,佃考礼以对。神宗悦,用为详定郊庙礼文官。每有所议,神宗辄曰:自王、郑以来,言礼未有如佃者。加崇政殿说书,进讲《周官》,神宗称善。著书四十二卷,于礼家、名数之说尤精,如《礼象》诸书皆传于世。
高宗建炎 年,王居正进《周礼辨学》,杨时《周礼义辨》,亦列秘府。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王居正传》:建炎中,入对,以所论王安石父子之言不合于道者,裒得四十二篇,名曰《辨学》,上之。居正学根据《六经》,杨时器之,出所著《三经义辨》示居正曰:吾举其端,子成吾志。居正感励,首尾十载为《书辨学》十三卷,《诗辨学》二十卷,《周礼辨学》五卷,《辨学外集》一卷。居正既进其书七卷,而杨时《三经义》亦列秘府,二书既行,天下遂不复言王氏学。
绍兴三十年,史浩权建王府教授,进讲《周礼》。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史浩传》:绍兴三十年,普安郡王为皇子,进封建王,除浩权建王府教授,兼直讲。一日讲《周礼》,言:膳夫讲膳羞之事,岁终则会,惟王及后、世子之膳羞不会。至酒正掌饮酒之事,岁终则会,惟王及后之饮酒不会,世子不与焉。以是知世子膳羞可以不会,世子饮酒不可以无节也。王作而谢曰:敢不佩斯训。
按《中兴艺文志》:孝宗为建王浩分讲周礼多启发孝宗称之然止于司关
按《东山经籍考》:四明史浩字直翁为建王府直讲时有周官讲义十四卷然止于天地二官自天官冢宰至于地官司关今其书尚存文渊阁
孝宗乾道九年闰正月,诏令胡铨进所讲《周礼》,藏秘书省。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胡铨传》:铨以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铨归,上所著《周礼》、《解》,诏藏秘书省。按《玉海》:乾道九年闰正月二十三日,敷文阁直学士胡铨言:圣训令臣进,所解诸经,今先缮写《周易》、《周礼》、《礼记》、《春秋》四经,解诏令投进。
按《胡铨·进周礼解序》:臣闻六经之道同归,而二礼相为表里,其来尚矣。考王制而知六官之备。考《月令》而知太史保章氏冯相氏之精。考《曾子问》杂记及间传四制而知司服之等,考文王世子而知大胥之教。考《礼运》《礼器》而知大宗伯之位。考《郊特牲》而知封人、牧人、牛人之分,考内则而知师氏之制。考玉藻而知典瑞之则。考明堂位,而知朝士司仪之别。考《大传》而知肆师之职。考《少仪》而知巾车典路车人之别。考《学记》而知大司乐成均之法。考《乐记》而知大胥小胥之律。考《大记》而知劝防之严。考《祭法》《祭义》《祭统》,而知郁人鬯人典礼之经。考《经解》,而知太师六经六德之本。考《哀公问昏义》,而知媒氏之源。考仲尼燕居社郊尝禘,而知小宗伯之仪。考《孔子閒》居五至之义,而知乐师之意。考《坊记》,而知《秋官》环人之卫。考《中庸》而知大司徒中和之教。考《表记卜筮》,而知龟人筮人之敬,考《缁衣丝纶》之言,而知内史外史之书。考深衣规矩准绳,而知轮人之度。考投壶之弦,而知乐师霾首之奏。考儒行,而知司谏德行道艺之尊。考《大学·正心》,而知弓人无郊之谕。考《冠义》而知弃师之等,考《乡饮》而知酒正之德,考《射义》而知司裘之鹄,考《燕义》而知《秋官》诸子之职掌,考《聘义》而知玉府之藏,故曰二礼相为表里也。前贤论学之源,谓江出汶,至于沟渠所并大川三百,小川三千,然后往而与洞庭彭蠡,同波下而与南溟北海同味,又如禹治水,知脉络开塞而至于九州,涤源四海会同者也。窃观大川小川之说,生于曲礼三百,威仪三千之说,然二礼条分贯别,亦岂止三百三千而已哉。而其旨意吻合,相为表里,端若脉络交通,四海会同,而不殊诚有味其言之也。臣既为《易》、《春秋》、《礼记传》,又覃思《周官》凡十有馀年,仅成集解,尝以谓韩愈辟邪说欲尊六经,而邪说卒不能革,欧阳修欲删去九经纬书,而异端故在。臣之区区欲卒韩欧之业,而学术肤浅,志苦心劳,徒益芜累,终莫能探赜发潜重念。昔之贤士伸于知己,臣自癸未夏迄辛卯秋四侍经筵,屡蒙奖谕受,知实深陛辞之日,亲承玉音,令臣缮写所解经进呈,伏惟陛下天纵之姿,圣学高妙,卓冠百王,顷因论治道有及于惟礼,可以已之,之说大哉,王言非精于《礼》,孰能与于斯?顾臣糠秕曷补万一,倘辱皇慈宽狂瞽之诛,略加睿览,则臣之志愿毕矣。
淳熙二年,上与赵雄言《周礼》理财之务。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赵雄传》:淳熙二年,雄佥书枢密院事。一日奏事,上曰:今夏蚕麦甚熟、丝米价平可喜。雄奏:孟子论王道始于不饥不寒。上曰:近世士大夫好高论,耻言农事,微有西晋风。岂知《周礼》与《易》言理财,周公、孔子曷尝不以理财为务。
淳熙十年郑锷进《周礼全解》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 按《王与之周礼》:订义三山郑氏,锷有《周礼全解》,淳熙十年进。
光宗绍熙三年,吏部郎陈傅良进《周礼说》十三篇。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按《儒林陈傅良传》:傅良除吏部员外郎,因轮对。帝从容嘉纳,且劳之曰:卿昔安在。朕不见久矣。其以所著书示朕。退,以《周礼说》十三篇进。
按《玉海》:绍熙三年,吏部郎陈傅良进《周礼》,说以《格君心》、《正朝纲》、《均国势》为目。目各四篇续书目。徐筠学《周官》于陈傅良,记所口授成《周礼》微言十卷,自谓闻于傅良曰:《周礼》纲领有三:养君德、正纪纲、均国势。郑氏注误有三:王制汉儒之书,今以释《周礼》,司马法兵制也,今以證田制。汉官制皆袭秦,今引汉官以比周官,其误三也。又陈傅良徐元德撰《周官制度清华》二十卷。
按《陈傅良·进周礼说序》:王道至于周,备矣。文武周公成康之心,考其行尚多见于《周礼》一书,而熙宁用事之臣,经术舛駮,顾以《周礼》一书理财居半之说,售富强之术。凡开基立国之道,斲丧殆尽而天下遂日多,故老生宿儒发愤推咎,以是为用。《周礼》之祸,诋排不遗力幸以进士举,犹列于学官,至论王道不行,古不可复辄,以熙宁尝试之效藉口,则论著诚不得已也。故有《格君心》、《正朝纲》《、均国势》说各四篇。
宁宗嘉定 年林椅上《周礼纲目》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陈振孙书目》:《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绍兴府教授,括苍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理宗淳祐三年,夏四月,王与之进《周礼订义》。
按《宋史·理宗本纪》:淳祐三年夏四月壬申,布衣王与之进所著《周礼订义》,补下州文学。
按《宋会要》:淳祐二年十二月,朝奉郎直焕章阁权知温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赵汝腾,奏右臣准秘省公移索臣所领乐清县管下士人王与之《周礼订义》,以俟圣览,臣即命工匠就其家印写二本,缴纳讫,臣窃详诸经训解,皆有先儒折衷汇集成书,独二礼阙《周礼。又不幸遭王安石不善,用以祸。天下学者望而疑之,虽程颢颐张载三先生尊信此书,仅有绪言见于语录,近世大儒朱熹辨明,甚至皆有意表章之,然亦未尝作为训义以行。于世与之以山泽臞儒,乃能编辑,前后儒先讲解,或一说之精,或一义之当,悉为蒐猎,无遗间,亦自附己见,剖析微眇,是非审确,故参政真德秀击节,是书为之序。德秀没与之益,加意删繁取要,由博得约,今其书亦精粹无疵矣,上可以裨。圣明之治下,可以释学者之惑,有功于六经甚多,缙绅韦布争欲得之与之,刊于家臣,尝识其人近来假守益得之,于旦评履践无玷节守不渝,皓首著书,数种周官特其一也,真经明行修之士,臣职在师,帅每欲荐之于朝,适会秘省,取其著书,臣用敢以姓名闻,欲望圣旨下,秘省索与之订义,以备乙夜之观。仍少加旌异,以风厉天下学者,幸甚,谨录奏闻伏候敕旨,三年正月初六日奉旨下秘书省,宣人十八日奉圣旨降付尚书省,送检正都司,都司拟上照得温州布衣王与之皓首穷经,其书满家,若《周礼订义》最为精粹,与之守志厉行无求于世,今秘省取其书,守臣上其名与献书自鬻者不同,欲特补一官以示旌异。四月二十六日,奉旨王与之敕,授宾州文学,其《周礼订义》付秘书省。
金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周礼》用郑元注、贾公彦疏,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周礼》用郑元注、贾公彦疏,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元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以次读《周礼》。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
《明》
建文帝建文元年,帝与方孝孺讨论《周官》法度。按《明外史·方孝孺传》:建文帝即位,与董伦同侍经筵,帝好文,日与孝孺讨论《周官》法度。
世宗嘉靖八年,李如玉上《周礼》、《会要》十五卷。
按《明外史·儒林王应电传》:时有李如玉者,亦精于《周礼》,采诸家为《会要》十五卷。嘉靖八年诣阙上之,特旨嘉奖,赐以冠带。
嘉靖 年,上允辅臣请命天下棘闱策士用《周礼》一道。
按《孙攀古·周礼释评序》:世宗皇帝尝允辅臣之请命,天下棘闱策士用《周礼》一道,独不可钦遵德意而究心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