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三十六卷目录
《仪礼部艺文》
《仪礼疑问》 北魏房景先
《读仪礼》 唐韩愈
《答李季章书》 宋朱熹
《答李季章书》 前人
《答周叔谨书》 前人
《读仪礼序说》 明章潢
《仪礼策问对》 何乔新
《仪礼部纪事》
《仪礼部杂录》
《仪礼疑问》 北魏房景先
《读仪礼》 唐韩愈
《答李季章书》 宋朱熹
《答李季章书》 前人
《答周叔谨书》 前人
《读仪礼序说》 明章潢
《仪礼策问对》 何乔新
《仪礼部纪事》
《仪礼部杂录》
《经籍典》第二百三十六卷
《仪礼部艺文》
《仪礼疑问》北魏·房景先
问《仪礼》,继母出嫁,从为之服,《传》云贵终其恩曰:继母配父,本非天属,与尊合德,名义以兴。兼鞠育有加,礼服是重。既体违义尽,弃节毁慈,作嫔异门,为鬼他族,神道不全,何终思之有。方齐服是追,哭于野次,苟存降重,无乃过犹不及乎。《读仪礼》唐·韩愈
余尝苦仪礼难读,又其行于今者,盖寡沿袭不同复之无由考,于今诚无所用之。然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孔子曰:吾从周谓其文章之盛也,古书之存者,希矣。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邪?于是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学者,可观焉。惜乎,吾不及其时进退揖,让于其间,呜呼盛哉!《答李季章书》宋·朱熹
熹罪戾之踪,竟不免吏议,然已晚矣,又幸宽恩,未即流窜,杜门念咎,足以遣日,不足为故人道也,累年欲修仪礼一书,釐析章句而附以传记,近方了。得十许篇似颇可,观其馀度,亦岁前可了。若得全此,别无魔障,即自此之后,便可块然,兀坐以毕,馀生不复有世间念矣。元来典礼淆讹处,古人都已说了,只是其书衮作一片,不成段落,使人难看,故人不曾看,便为憸人舞文弄法,迷国误朝,若梳洗得此书头面出来,令人易看,则此辈无所匿其奸矣,于世亦非小助也。〈勿广此说,恐召坑焚之祸〉《答李季章书》前人
熹今岁益衰,精神筋力大非前日之比,所为编礼传,已略见端绪,而未能卒就。若更得年馀间未死,且与了却,亦可以瞑目矣。其书大要以《仪礼》为本,分章附疏,而以小戴诸义,各缀其后,其见于他篇或他书,可相发明者,或附于经,或附于义,又其外如弟子职保傅传之,属又自别为篇,以附其类。其目有家礼,有乡礼,有学礼,有邦国礼,有王朝礼,有丧礼,有祭礼,有大传,有外传,今其大体已具者,盖十七八矣。因读此书,乃知汉儒之学有补于世,教者不小,如国君承祖父之重,在经虽无明文,而康成与其门人答问,盖已及之具于贾疏,其义甚备。若已预知后世当有此事者,今吾党亦未之讲而憸佞之,徒又饰邪说以蔽害之甚,可叹也,喻及仁里士人,有志于学而能不事科举者,近亦似曾闻说,但不知其姓字,此殊不易得幸因风略报及也。《答周叔谨书》前人
《丧礼》,前书已报,大概适,再考《仪礼》经,五服皆有之,一在首一,在要大小,有差斩衰。条下传中已言之,故不复言耳。要服之下,又有带斩衰绞带齐。衰,布带是也,盖绖带,以象吉服之大带,此带,则象吉服之革带。屈其一端立贯之,还以插于要间,非齐衰,则止用布带,而无要绖也。右本在上者,齐衰绖之制,以麻根处,著头右边,而从额前向左围,向头后却就右边,元麻根处相接,即以麻尾藏在麻根之下,麻根搭在麻尾之上,缀杀之,有缨者,以其加于冠外,,故须著缨方不脱落也。辟领《仪礼》注云:辟领广四寸,则与阔,中八寸也,两之为尺六寸,与来书所言不同,不知何故详此辟领,是有辟积之义,虽广四寸,须用布阔四寸,长八寸者,摺其两头,令就中相接,即方四寸而缀,定上边于领之旁,以所摺向里,平面向外,如今裙之有摺,即所谓辟积也。温公所谓裳,每幅作三辄者是也。如此即是,一旁用八寸,两旁共尺六寸矣。管屦疏屦,今不可考,今略以轻重推之,斩衰用今草鞋,齐衰用麻鞋,可也,麻鞋卒,伍所著者。《读仪礼序说》明·章潢
读古人之书者,须识古人之心焉,而后书中之精蕴,庶几可默会也,然古人之书,传之已久,不无错乱残阙,欲见其全,已不可得矣。又徒执其仪文,品节从而信之,疑之,亦末矣。岂善读古人之书者哉,果能会其心,师其意而不泥其文与迹?虽谓《仪礼》至今存可也。古者述朝飨聘祭之仪,车旗服饰之制,谓之《仪礼》,亦先王经世之遗典也。自秦焚禁以来,汉武帝表章六经,此书尚未出,况马郑叙述《周礼》,而不及《仪礼》,刘歆叙述仪文而不及《仪礼》,《丧服》终篇无天子诸侯之文,可见在汉时已不免残阙错乱,非全经也,明矣。至宋又禁之,不列学官,今欲求全经,于千百载之下也,难矣哉。然韩愈尝苦《仪礼》难读,以为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此,班固《艺文志》以鲁高堂生所传《博士礼》十七篇,其篇数与《仪礼》同,则此书固非全经,亦必古人之所遗也,所以信《仪礼》者,则曰《仪礼经》也,《礼记》,传也,故《仪礼》有《冠礼》,有《昏礼》,《礼记》则有《冠义》,《昏义》;《仪礼》有《士相见礼》,有《乡饮酒礼》,《礼记》则有《士相见义》,《乡饮酒义》;《仪礼》有《乡射礼》,有《大射礼》,《礼记》则有《乡射义》,《大射义》;《仪礼》有《燕礼》,有《聘礼》,《礼记》则有《燕义》,《聘义》,礼必有义,义以释礼,缘文义以考之,《礼记》特《仪礼》之传耳,人知信传,而不知信经,何欤?然宋乐史谓《仪礼》有可疑者五,岂无见而然哉?以汉儒传授曲台杂记后,马融郑众始传周官,而《仪礼》未尝以为教授,一疑也。周礼》缺《冬官》求之,千金不可得,使有《仪礼》全书,诸儒不献之朝乎?班固七略,刘歆九种,并不注《仪礼》。魏晋梁陈之间,是书始行,二疑也。《聘礼》篇所记宾行饔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铏壶鼎瓮之列考之周官,掌客之说不同,三疑也。其中《丧服》一篇,盖讲师设问,难以相解释之辞,非周公书,四疑也。《周官》所载: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皆有其礼,而《仪礼》所谓公食大夫礼及燕礼,皆公与卿大夫之事,不及于王,其他篇所言曰:主人曰宾而已,似侯国之书使周公,当太平时,岂不设天子之礼?五疑也。今考其书,犹有可疑者在焉,吉凶军宾嘉,皆有礼也,而《军礼》独阙,自天子至士,皆有《冠礼》,而大夫独无《乡饮酒礼》,有党正以正齿位,而今独不载焉,宾礼之别有八,燕礼之别有四,皆冠以士而射之礼,独名曰:仪朝遇之,礼不录,而独存觐礼。其他礼食不载,而独有《公食大夫礼》,谓是书无残阙杂乱也,可乎哉》但古之全经,不可见而人心,天理之品节犹之,古也。彼信之者,止信其仪文,必出自古人耳。果自信于心,而真知其为天秩之礼乎?疑之者亦疑其非古之全礼,云耳果反之,吾心而真见其天,则之相悖乎?盖经虽不全,亦赖汉晋诸儒补缉之力,犹及见古礼之遗,所以朱子与草庐吴氏惓惓,于是书也。我朝礼仪,定式大明集礼,是即今之仪礼也,考礼仪者,考之国典及文公家礼,而用之于今焉,则虽谓《仪礼》至今存也,非谩误矣,噫,真会古人之心,师古人之意,则仪尚不足以尽礼也,况于《仪礼》之遗经哉。《仪礼策对》何乔新
《仪礼》未知孰作,或以为周公作之也。孔子有学礼之言,《礼记》有读礼之文,当是时,固已有简牍之传矣,决非秦汉间笔也。其法度必出于圣人,若曰周公作之,则非所敢知也,遭秦焚书,礼经废坏,其传于世者,十七篇而已。《冠》,《昏》《相见》三篇皆士礼也。《乡饮》,《乡射》二篇,大夫礼也。《燕》,《射》,《聘》,《觐》,《公食大夫》五篇,诸侯礼也。《士丧》,《既夕》,《士虞》,《特牲馈食》四篇,皆诸侯之士丧祭礼。《少牢》馈食》,《有司彻》二篇,皆诸侯之卿大夫祭礼。《丧服》一篇,则通言上下之制,汉兴高堂生得之,以授瑕丘萧奋,奋授东海孟卿,卿授后苍,苍授戴德,戴圣是为今文。后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经五十六篇于壁中,河间献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府,是为古文。哀帝初,刘歆欲以列之学官,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唐初犹存,诸儒不以为意,遂至于亡,惜哉!及宋朱子与东莱吕氏商订三礼篇次,欲取《礼记》中有关于《仪礼》者,附之。经其不系《仪礼》者,别为记。吕氏既不及答,而朱子亦不及为,晚乃作《仪礼经传通解》,以《仪礼》为纲,分王朝邦国等类,而《礼记》分隶于其间,亦未成之书,而《丧》《祭》二礼,又其门人黄氏杨氏所续也。近代临川吴氏,独疑其经传混淆,以为经之章也,而以后记补记补传,分隶于其左。其与彖象传之附易经者,有以异乎经之篇也,而以传篇记篇,补篇错处于其间,其与《左氏传》之《春秋》经者,有以异乎。是岂朱子之所以相遗经者哉,于是重加纂次。以十七篇者,并依郑氏次第为正经,取戴氏郑注中有经篇者,为逸经。凡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记·投壶奔丧》也。其三,取之《大戴记·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也。其三,取之郑氏注中霤禘于太庙,王居明堂也。礼各有义,则经之传也,以戴氏所存,兼刘氏所补者,合之为传。凡十篇,盖《小戴记》中《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乃周末汉初之人作,以释礼,而戴氏抄以入记,乃依礼经篇次,稡为一编,《射义》一篇迭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射,釐为《乡射义》、《大射义》二篇,《士相见义》、《公食大夫义》,则用清江刘原父所补。惟《觐义》阙,则取《大戴记·朝事》一篇,以补之。正经居首,逸经次之,传终焉,皆别为卷,而不相紊。凡周公之典,未坠于地者,盖略包举而无遗矣。
仪礼部纪事
《左传》:成公十三年三月,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襄公三十一年十二月,卫侯在楚,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他志,虽获其志,不能终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之实难,令尹其将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公曰:善哉,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言畏而爱之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言则而象之也。故君子在位,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昭公二年夏四月,叔弓聘于晋,报宣子也。晋侯使郊劳,辞曰:寡君使弓来继旧好,固曰:女无敢为宾,彻命于执事,敝邑弘矣,敢辱郊使,请辞,致馆,辞曰:寡君命下臣来继旧好,好合使成,臣之禄也。敢辱大馆,叔向曰:子叔子知礼哉,吾闻之曰: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辞不忘国,忠信也。先国后己,卑让也。诗曰: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夫子近德矣。
昭公五年,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齐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礼,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奸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昭公九年,晋荀盈,卒,未葬,晋侯饮酒乐,膳宰屠蒯趋入,请佐公使尊,许之,遂酌以饮,工曰:女为君耳,将司聪也。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女弗闻而乐,是不聪也。又饮外嬖嬖叔曰:女为君目,将司明也。服以旌礼,礼以行事,物有其容,今君之容,非其物也。而女不见,是不明也。〈注〉衣服精粗所以旌表吉凶之礼礼节轻重所以推行政令之事物类也奉承其事各从其类如弁冕为吉衰麻为凶之类容貌也服从其物各动其容如弁冕执敬衰麻执哀之类有卿佐之丧而作乐欢会故曰非其物
昭公二十五年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汉书·夏侯胜传》: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简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熟,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注〉师古曰:礼之丧服也。《萧望之传》: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后汉书·郑元传》: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元所注有《仪礼》。
《晋书·刘寔传》:寔弟智,智字子房,贞素有兄风。少贫窭,每负薪自给,读诵不辍,竟以儒行称。历秘书监。著丧服释疑论,多所辨明。
《袁准传》:准字孝尼,以儒学知名,注丧服经。官至给事中。
《南齐书·王逡之传》:初,王俭撰《古今丧服集记》,逡之难俭十一条。更撰《世行》五卷。《梁书·王筠传》:筠自序曰:《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
《鲍泉传》:泉于《仪礼》尤明,撰《新仪》四十卷,行于世。《儒林传》:伏曼容为《丧服集解》。
《处士传》:庾诜子曼倩,字世华。著《丧服仪》。
《陈书·儒林传》:戚衮少聪慧,梁武帝敕策,衮对高第。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疏,秘惜不传,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仪礼》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宜随尸而殡。其为儒者推许如此。
《北魏书·索敞传》:敞,字巨振,敦煌人。为刘炳助教,专心经籍,尽能传炳之业。凉州平,入国,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博士。笃勤训授,肃而有礼。京师大族贵游之子,皆敬惮威严,多所成益。前后显达,位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皆受业于敞。敞遂讲授十馀年。敞以《丧服》散在众篇,遂撰比为《丧服要记》。
《刘芳传》: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撰郑元所注《仪礼音》一卷,《仪礼义證》五卷。《北齐书·李浑传》:族子公绪。性聪敏,博通经传,撰《丧服章句》一卷,行于世。
《徐之才传》: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粗通《礼》、《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响。咸共叹曰:此神童也。
《周书·儒林传》:沈重,博览群书,尤明《诗》、《礼》。多所撰述。其行于世,有《仪礼义》三十五卷、《丧服经义》五卷。
樊深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
乐逊正光中,闻硕儒徐遵明领徒赵、魏,乃就学《孝经》、《丧服》大义。
《唐书·杨玚传》:玚为国子祭酒。奏: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且今习《春秋》三家、《仪礼》者才十二,恐诸家废无日,请帖平文以存学家,其能通者稍加优宦,奖孤学。从之,因诏以三家《传》、《仪礼》出身者不任散官,遂著令。
《旧唐书·贾公彦传》: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撰《仪礼义疏》四十卷。
《宋史·高斯得传》:斯得所著有《仪礼合抄》行于世。《道学传》: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人,年十八举进士第。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陛下毓德之初,亲御简策,不过讽诵文辞,吟咏情性,又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夫记诵辞藻,非所以探渊源而出治道;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乾道三年,为枢密院编修官。淳熙二年,除秘书郎后,直宝文阁,知漳州。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庐为传经会,女不嫁者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后,除焕章阁待制、侍讲,辞,不许。复面辞待制、侍讲,上手劄:卿经术渊源,正资劝讲,次对之职,勿复劳辞,以副朕崇儒重道之意。遂拜命。熹奏:礼经敕令,子为父,嫡孙承重为祖父,皆斩衰三年;嫡子当为其父后,不能袭位执丧,则嫡孙继统而代之执丧。自汉文短丧,历代因之,天子遂无三年之丧。为父且然,则嫡孙承重可知。人纪废坏,三纲不明,千有馀年,莫能釐正。寿皇圣帝至性自天,易月之外,犹执通丧,朝衣朝冠皆用大布,所宜著在方册,为万世法程。间者,遗诏初颁,太上皇帝偶违康豫,不能躬就丧次。陛下以世嫡承大统,则承重之服著在礼律,所宜遵寿皇已行之法。一时仓卒,不及详议,遂用漆纱浅黄之服,不惟上违礼律,且使寿皇已行之礼举而复坠,臣窃痛之。然既往之失不及追改,有将来启殡发引,礼当复用初丧之服。会孝宗祔庙,议宗庙迭毁之制,孙逢吉、曾三复首请并祧僖、宣二祖,奉太祖居第一室,祫祭则正东向之位。皇帝首尊四祖之庙,治平间,议者以世数寖远,请迁僖祖于夹室。后王安石等奏,僖祖有庙,与稷、契无异,请复其旧。时相赵汝愚雅不以复祀僖祖为然,侍从多从其说。吏部尚书郑侨欲且祧宣祖而附孝宗。熹以为藏之夹室,则以祖宗之主下藏于子孙之夹室,神宗复奉以为始祖,已为得礼之正,而合于入心,所谓有举之而莫敢废者乎。又拟为《庙制》以辨,以为物岂有无本而生者。庙堂不以闻,即毁撤僖、宣庙室,更创别庙以奉四祖。庆元元年,熹以庙议自劾,不许,再乞休致,诏曰:辞职谢事,非朕优贤之意,依旧秘阁修撰。二年,沈继祖为御史,诬熹十罪,落职,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五年。卒,年七十一。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念德、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翌日,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谥曰文。理宗宝庆二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封徽国。所著书有《仪礼经传通解》未脱稿,亦在学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父瑀,在高宗时为监察御史,以笃行直道闻著。瑀没,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大雪,既至而熹他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椅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尝诣东莱吕祖谦,以所闻于熹者相质正。及广汉张栻亡。熹与干书曰:吾道益孤矣,所望于贤者不轻。后遂以其子妻干。宁宗即位,熹命干奉丧,补将仕郎,铨中,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作竹林精舍成,遗干书,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及编《礼书》,以《丧》、《祭》二编属干,槁成,熹见而喜曰:所立规模次第,缜密有条理,他日当取所编家乡、邦国、王朝礼,悉仿此更定之。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讣闻,干持心丧三年毕,调监嘉兴府石门酒库。时韩𠈁冑方谋用兵,吴猎帅湖北,将赴镇,访以兵事。干曰:闻议者谓今天下欲为大举深入之谋,果尔,必败。此何时而可进取哉。猎雅敬干名德,辟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兼准备差遣,事有未当,必输忠款力争。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以提举常平郡太守荐,擢监尚书六部门,未上,改差通判安丰军。淮西帅司檄干鞫和州狱,狱故以疑未决,干释囚桎梏饮食之,委曲审问无所得。一夜,梦井中有人,明日呼囚诘之曰:汝杀人,投之于井,我悉知之矣,胡得欺我。囚遂惊服,果于废井中得尸。寻知汉阳军。值岁饥,籴客米、发常平以振。制置司下令,欲移本军之粟而禁其籴,干报以乞候干罢然后施行,及援鄂州例,十之一告籴于制司。荒政具举。旁郡饥民辐辏,惠抚均一,春暖愿归者给之粮,不愿者结庐居之,民大感悦。所至以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分十二料,先自筑一料,计其工费若干,然后委官吏、寓公、士人分料主之。役民兵五千人,人役九十日,而计人户产钱起丁夫,通役二万夫,人十日而罢。役者更番,暑月月休六日,日午休一时,至秋渐杀其半。干日以五鼓坐于堂,濠砦官入听命,以一日成算授之:役某乡民兵若干,某乡人夫若干;分布于某人料分,或搬运某处土木,应副某料使用;某料民兵人夫合当更代,合散几日钱米。俱受命毕,乃治府事,理民讼,接宾客,阅士卒,会僚佐讲究边防利病,次则巡城视役,晚入书院讲论经史。筑城之杵,用钱监未铸之铁,事毕还之。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年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是岁大旱,干祈辄雨,或未出,晨兴登郡阁,望灊山再拜,雨即至。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准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月馀,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舒人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蹈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制置李珏辟为参议官,再辞不受。既而朝命与徐侨两易和州,且令先赴制府禀议,干即日解印趋制府。和州人日望其来,曰:是尝檄至吾郡鞫死囚、感梦于井中者,庶能直吾屈乎。先是,干移书珏曰:丞相诛韩之后,惩意外之变,专用左右亲信之人,往往得罪于天下公议。世之君子遂从而归咎于丞相,丞相不堪其咎,断然逐去之,而左右亲信者其用愈专矣。平居无事,纪纲紊乱,不过州县之间,百姓受祸。至于军政不修,边备废弛,皆此曹为之,若今大敌在境,更不改图,大事去矣。今日之急,莫大于此。又曰:今日之计,莫若用两淮之人,食两淮之粟,守两淮之地。然其策当先明保伍,保伍既明,则为之立堡砦,蓄马、制军器以资其用,不过累月,军政可成。且淮民遭丙寅之厄,今闻金人还汴,莫不狼顾胁息,有弃田庐、挈妻子渡江之意,其间勇悍者。且将伺变窃发。向日湖海、张军之变,为害甚于金,若不早为之图,则两淮渐见荒墟,卒有警急,攘臂而起矣。珏皆不能用。及至制府,珏往扬视师,与偕行,干言:敌既退,当思所以赏功罚罪者。崔惟扬能于清平山豫立义砦,断金人右臂,方仪真能措置捍禦,不使军民仓皇奔轶,此二人者当荐之。泗上之败,刘倬可斩也。某州官吏三人挈家奔窜,追而治之,然后具奏可也。其时幕府书馆皆轻儇浮靡之士,僚吏士民有献谋画,多为毁抹疏驳。将帅偏裨,人心不附,所向无功。流移满道,而诸司长吏张宴无虚日。干知不足与共事,归自惟扬,再辞和州之命,仍乞祠,闭阁谢客,宴乐不与。乃复告珏曰:浮光敌退已两月,安丰已一月,盱眙亦两旬,不知吾所措置者何事,所施行者何策。边备之弛,又甚于前,日复一日,恬不知惧,恐其祸又不止今春矣。向者轻信人言,为泗上之役,丧师万人。良将劲卒、精兵利器,不战而沦于泗水,黄团老幼,俘虏杀戮五六千人,盱眙东西数百里,莽为丘墟。安丰、浮光之事大率类此。切意千乘言旋,必痛自咎责,出宿于外,大戒千国,曰:此吾之罪也,有能箴吾失者,疾入谏。日与僚属及四方贤士讨论条画,以为后图。今归已五日矣,但闻请总领、运使至玉麟堂赏牡丹,用妓乐,又闻总领、运使请宴赏亦然,又闻宴僚属亦然。邦人诸军闻之,岂不痛愤。且视牡丹之红艳,岂不思边庭之流血;视管弦之啁啾,岂不思老幼之哀号;视栋宇之弘丽,岂不思士卒之暴露;视饮馔之丰美,岂不思流民之冻馁。敌国深浸,宇内骚动,主上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不知所出。尚书岂得不朝夕忧惧,而乃如是之迂缓暇逸耶。今浮光之报又至矣,金欲以十六县之众,四月攻浮光,侵五关,且以一县五千人为率,则当有八万人攻浮光,以万人刈吾麦,以五万人攻吾关。吾之守关不过五六百人,岂能当万人之众哉。则关之不可守决矣。五关失守,则蕲、黄不可保;蕲、黄不保,则江南危。尚书闻此亦已数日,乃不闻有所施行,何耶。其他言皆激切,同幕忌之尤甚,共诋排之。厥后光、蕲、黄继失,果如其言。遂力辞去,请祠不已。俄再命知安庆,不就,入庐山访其友李燔、陈宓,相与盘旋玉渊、三峡间,俛仰其师旧迹,讲《乾》、《坤》二卦于白鹿书院,山南北之士皆来集。未几,召赴行在所奏事,除大理丞,不拜,为御史李楠所劾。初,干入荆湖幕府,奔走诸关,与江、淮豪杰游,而豪杰往往愿依干。及倅安丰、武定,诸将皆归心焉。后倅建康,守汉阳,声闻益著。诸豪又深知干倜傥有谋,及求安庆,且兼制幕,长淮军民之心,翕然相向。此声既出,在位者益忌,且虑干入见必直言边事,以悟上意,至是群起挤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俄命知潮州,辞不行,差主管亳州明道宫,踰月遂乞致仕,诏许之,特授承议郎。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与一子下州文学,谥文肃。有《经解》、文集行于世。
《朱子文集》:《谢监岳集序》谢绰,政和人先君子尉。政和行田间,闻读书声,入而视之,《仪礼》也。以时,方治王氏学而独能尔异之,即与俱归,勉其所未至,遂中绍兴三年进士。
《苏州府志》:黄士毅,字子洪,郡人。入闽谒朱文公正,庆元诋排道学时也,尝著《仪礼》,称考亭名士。
《元史·吴澄传》: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崧招澄居布水谷,校定《仪礼》。
《许谦传》:谦受业金履祥之门,尽得其所传之奥。尝句读《仪礼》,于其宏纲要领,错𥳑衍文,悉别以铅黄朱墨,意有所明,则表而见之。其后吴师道得吕祖谦点校《仪礼》,视谦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条而已。
《婺原县志》:王称,字伯武,师事胡炳。文博极群书,于朱子礼经分类,精究考论端绪,而次集之。
《歙县志》:方回,字万里,颖悟过人,知建德府。宋亡入元,累迁通议大夫,致仕归,所著有《仪礼考》。
《明外史·顾大章传》:弟大韶,于《仪礼》多所发明,其博学世儒所仅见也。
《黄润玉传》:润玉,好学不怠,以朱子尝欲编《礼记》,附《仪礼》,乃分《仪礼》为四卷,而以《礼记》比,类附之,不类者,附诸卷末。以五礼独缺《军礼》,乃取《周官·大田礼》补之,而以《礼记》载田事者附焉,皆为之注释,总曰《仪礼戴礼分注》。
《娄谅传》:谅谓《周礼》皆天子之礼,为国礼。《仪礼》皆公卿士庶人之礼,为家礼。以《礼记》为二经之传,分附各篇,如《冠礼》附《冠义》之类。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经之后。不可附一经者,总附二经之后。其为诸儒傅会者,以程朱论黜之。
《湛水若传》:若水历南京礼吏二部尚书,所撰《二礼经传》,测以《曲礼》《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礼部尚书夏言,谓其以《曲礼》为先,与孔子之言相戾,诏罢其书。
《李舜臣传》:舜臣,官尚宝,时取《易》、《诗》、《书》、《仪礼》、《礼记》、《左传》分日,读之,六日一易。
《郝敬传》:敬以户科谪江阴县,投劾归《仪礼》等,咸为之解。
《休宁县志》:程敏政,字克勤,登成化丙戌进士。禀资灵异,读书一目数行,下遂能淹贯群籍,所著有《仪礼》、《逸经》、《经礼》《、补逸》诸书。
《广东通志》:梁观国,字宾卿,南海人。再荐于乡,不第,力排佛老,编《丧礼》五卷,革用道释者门人称曰归正先生。
《福州府志》:敖继公,字长寿,邃通经术,赵孟頫师事之,平章高显卿荐于朝,授信州教授,命下而卒。著《仪礼集说》十七卷。《吴江县志》:顾谅,字季友,著有《仪礼注》,
《永嘉县志》:叶起,字振卿,著《丧礼会经虞集》,为之序。《歙县志》:何澄,字应清,著有《刊正仪礼纂疏》。
《无锡县志》:李黼,著有《仪礼集解》
《黔县志》:徐樾中,嘉靖壬辰进士。贵州提学道,著《燕射礼仪》一卷。
《晋江县志》:杨道宾,官国子司业,著有《射礼仪节》一卷。《海澄县志》:吴霞,字汝华。著《射礼辑说》。
《兰溪县志》:姜琏,字廷器,天顺庚辰进士。历知永平赣州二府事,著《丧礼》书。
《平阳县志》:蔡芳,字茂之,弘治戊午举人,官福建运副。著有《丧礼酌宜》。
《江都县志》:金九畴,字禹吾,本休宁人,世以儒术显。九畴尤嗜学,建东山书屋,终日吟咏,其中犹以坟典未备,乃遍游江南北访求异书,遂补。江都诸生,既又入太学读监书,闻见益博归而著书曰::吾以此遗子孙,足矣。所著有《仪礼集说》读本藏于家。
《江都乡贤录》:金玉节,字元亮。性颖悟,博综经史,本以尚书世其家而于诸经,无不究精极微。大抵礼宗陈浩集说,而参以郑康成贾公彦诸家,并合《仪礼》《周礼》、互相考订,以合为一书,仿《仪礼通传》之意,而会其精微,归于𥳑要,以为日用常行之准,所著有《仪礼参解》十卷
仪礼部杂录
《读书杂抄》:《仪礼》缁布冠缺顶,郑氏曰:缺读如有頍者,弁之类。李微之谓先儒:音字止为譬,况至孙炎始为反切。李肩吾以为不然,谓杜元凯:曾有音二字,僖七年,泥音,成二年,殷音烟,王辅嗣于井卦音,如举上之上遁卦音,如臧否之否,盖是时方有音字,至沈约分四声韵,亦有反切。《仪礼·士丧礼》: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云云郑注:寝门内,门也。彻帷㧁之事毕。则下之李肩吾云:帷,㧁孔疏㧁训褰举,当是之。下绝句按说文:㧁闭也,从户劫者声,则宜事字。下绝句盖㧁合通贾疏,谓褰帷,而上非谓全撤去,亦未安。
《王应麟·玉海》:汉制考仪礼士冠礼所卦者。注:所以画地记爻疏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记之。但古用木画地,今则用钱,以三少为重钱,重钱则九也,三多为交钱,交钱则六也,两多一少为单钱,单钱则七也,两少一多,为拆钱。拆钱则八也,案《少牢》云:卦者在左,坐卦以木,故知古者,画卦以木也。
有司如主人服。注:有司,群吏。有事者谓主人之吏,所自辟除府史以下,今时卒吏及假吏是也。疏《周礼》:三百六十官之下,皆有府史,胥徒不得君命,主人自辟除去役赋补,置之《周礼》,皆云府史,此云群吏,吏史亦一也,故举汉法为證。
抽上韇,注:韇,藏筴之器。今时藏弓矢者,谓之韇丸也。疏:此举汉法为况,亦欲见韬弓矢者,以皮为之,故《诗》云:象弭鱼服。是以鱼皮为矢服,则此韇亦用皮也。设洗直于东荣。注:洗,承盥。洗者,弃水器也。士用铁荣屋翼也。周制自卿大夫以下,其室为夏屋,水器尊卑皆用金罍,及大小异。疏:士用铁者,案汉礼器制度,洗之所用,士用铁,大夫用铜,诸侯用白银,天子用黄金也。《檀弓》孔子云:见若覆夏屋者矣。郑注云:夏屋,今之门庑。汉时门庑也,两下为之,故举汉法,以况夏屋两下为之,或名两下屋为夏屋。夏后氏之屋,亦为夏屋。郑云:卿大夫以下,其室为夏屋,两下而周之天子诸侯,皆四注金罍,此亦案汉礼器制度:尊卑皆用金罍,及其大小异。荣,即今之博。《风》云:荣者,与屋为荣,饰言翼者,与屋为翅翼。
韎韐,注:今齐人名,茜为韎韐。
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缁纚广终,幅长六尺,皮弁,笄爵弁笄。注:缺读如頍,缁布冠无笄者,著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今未冠笄者,著卷帻頍象之所生也。滕薛,名帼,为頍纚,今之帻梁也。笄,今之簪。疏:著頍围发际者,无正文。约汉时,卷帻亦围发际,故知也。頍象之所生者,此举汉法以况义。汉时男女未冠笄者,首著卷帻之状,亦以布帛之等围绕发际为之。汉时滕薛二国云帼,帼,卷帻之类,亦遗象,故为况也,帻梁,亦举汉法,为况帻梁之状。郑目验而知,至今久远,亦未审也。
有篚。注:篚,竹器如笭者。疏:举汉法为况也。
缁布冠各一匴。注:缁布冠,今小吏冠,其遗象也。匴竹器名,今之冠箱也。疏:缁布冠,士为初加之冠。冠讫则弊之,不用庶人,则常著之,故《诗》云:台笠缁撮,是庶人以布冠常服者,以汉之小吏,亦常服之,故举为况冠箱,亦举汉法为况。屦青絇。注:絇之,言拘也。以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疏:此以汉法言之,今之屦头见有下鼻似刀衣鼻,故以为况也。
太古冠布。注:白布冠者,今之丧冠是也。
周弁,殷冔,夏收。注:其制之异,亦未闻。疏案汉礼器制度:弁冕周礼,弁师相参。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绩麻三十升布为之上,以元下以纁,前后有旒,尊卑各有差等。天子玉笄,朱纮其制可闻,云未闻者,但夏殷之礼亡,其制与周同异,亦如上未闻也。士昏礼女次,注:次,首饰也,今时髲也。
姆。注:若今时乳母矣。疏:汉时乳母,则选德行有乳者为之,并使教子。
纚笄。注:纚绦发笄,今时簪也。疏:簪,举汉为况义被颣。黼注:卿大夫之妻剌黼以为领,如今偃领矣。疏:举汉法,郑君目验而知,至今已远,偃领之制,亦无可知也。
乡饮酒礼。注:今郡国十月行此饮酒礼。疏:汉时已罢。诸侯之国而为郡,郡有太守而封王,子母弟者仍为国,故云郡国也。
乡朝服,注:今郡国行乡饮酒之礼,元冠而衣皮弁,服与礼异。
乡射礼,注:今郡国行此礼以季春。疏:汉时虽无诸侯国,而置郡为守,其王之子弟犹名国,其君曰相。故郑注礼记云:如今从太守相临之礼是也。引之者證,时节与周异也。
主人朝服。注:,今郡国行此乡射礼皮弁服,与礼为异。疏:引之者欲见,与周异也。
不及地武。注: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疏:无正文,盖目验当时而言。汉礼云五武成步,步六尺,或据此而言也。
中十尺。注:方者也。用布五丈,今官布幅广二尺二寸,旁削一寸。疏:此言十尺用布五幅,幅广二尺二寸,两畔各削一寸为缝,幅各二尺在,故五幅为一丈也。汉法幅二尺二寸,亦古制存焉,故举以为况。《周礼》郑志纯三只,只八寸二尺四寸者,据缯幅也。
燕礼设洸,当东霤。注:当东霤者,人君为殿屋也,亦南北以堂深。疏:汉时殿屋,四向流水,故举汉以况。周言东霤明,亦有西霤,对大夫士言,东荣两下屋故也,坐行之。注:若今,坐相劝酒。
燕朝服于寝。注:今辟雍十月行此燕礼,元冠而衣皮弁服,与礼异也。疏:引汉法欲见与古异者,周时元冠服,则缁布衣,今衣弁服,是其异也。
大射仪有丰。注:近似豆大而卑矣。疏:既用豆为形,还近似笾豆之豆,举汉法而知。司射适次。注:次,若今时更衣处,张帏席为之。
聘礼释币于行。注:今时民春秋祭祀,有行神古之遗礼乎?疏:郑以行神,无正文虽约。《檀弓》犹引汉法为况,束帛。注:帛,今之璧色缯也。疏:《周礼·大宗伯》:孤执皮帛。郑注亦然,束帛亦与璧色同,以其相配,但未知正用何色耳。
及郊。注:远郊百里,近郊各半之。疏:尚书君陈序云: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郑注:周之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阳相去。则然,郑以目验知之。
以二竹簋方元被,纁里有盖。注:竹簋,方者器名也。以竹为之,状如簋而方,如今寒具筥,筥者圜此方耳。疏:寒具若笾人先郑云朝事谓清朝未食先进,寒具口实之,笾实以冬食,故谓之寒具筥圆,此方者,方圆不同,为异也。
束纺。注:纺,纺丝为之,今之縳也。疏:郑注:《周礼·内司服》云:素纱者,今之白縳也,则此束纺者,素纱也,故据汉法况之。
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疏:郑注:《论语》亦云:古者曰名,今世曰字。许氏说文,亦然名者,即今之文字也。
圭与缫皆九寸。注:《杂采》曰:缫以韦衣,木板饰以三色,再就。疏:依汉礼器制度而知也,但木板大小一如玉制,然后以韦衣之大小一如其板。
卿大夫讶。注:主国君所使迎待宾者,如今使者护客,十六斗曰籔。注:今江淮之间,量名有为籔者。 《论语》注:十六斗曰庾正,义庾逾籔,其数同。
四秉曰筥。注:筥,穧名也,,若今莱易之间,刈稻聚把,有名为筥者。
《公食大夫礼》:浆,饮。注:酨,浆也。疏:酨之言载,以其汁滓相载,故云:汉法有此名,故也。
膷臐膮。注:今时臛也。
《觐礼》斧依。注:如今绨素屏风也,有绣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谓之黼。疏:案《尔雅》:牖户之间,谓之扆。以屏风为为斧。文置于依地,孔安国顾命传云扆屏风画为斧文,置户牖间是也,言绨素者:绨,赤也。素,白也。汉时屏风以绨素为之象,古者白黑斧文,故郑以汉法为况。丧冠服六升。注:布八十缕为升,升字,当为登。登,成也。今之礼皆以登为升,俗误已行久矣。
繐衰裳。注:凡布细而疏者,谓之繐。今南阳有邓繐。疏:谓汉时南阳郡,邓氏造布,有名繐。
栉笄。注:栉笄者,以栉之木为笄,或曰榛笄,有首者若今时刻镂摘头矣。疏:摘头之物,刻镂为之,此笄亦在头,而云首为。大饰明首,亦刻镂之,故举汉法为况也。髽。注:髽,露紒也。以麻者自项而前交于额上,郤绕紒如著縿头焉。疏:郑引汉法幓头况者,古之括发其髽之,状亦如此。
绳菲。注:今时不借也。疏:周时人谓之屦子,夏时人谓之菲,汉时谓之不借。
《士丧礼》:浴衣于箧。注:浴衣,已浴所衣之衣,以布为之,其制如今通裁疏布单衣。汉时名为通裁,故举汉法为况。
渜濯。注:古文渜作缘,荆沔之间语。疏:豫州人语连絇。注:絇,屦饰,如刀衣鼻在屦头上,以馀组连之。疏:以汉时刀衣鼻况,絇在屦头上,以其皆有孔,得穿系于中而过,若无絇,则谓之鞮屦。
贝三。注:贝,水物。古者以为货,江水出焉。疏:《汉书·食货志》云:五贝为朋,又有大贝、牡贝之等,以为货用,免于房。注:免之制未闻,旧说以为如冠,状广一寸,此用麻布为之,状如今之著幓头矣。 后汉向栩好被发,著绛绡头。注:绡当作幓。
髽于室。注:既去纚,而以发为大紒。如今妇人露紒其象也,其用麻布,亦如著幓头然。
葵菹芋。注:齐人或名全菹为芋。疏:菹法旧短四寸者,全之。若长于四寸者,亦切之
敦。注:敦有足,则敦之形如今酒敦。
《既夕礼》:荐车。注:荐,进也。进,车者象。生时将行陈驾也,今时谓之魂车。疏:郑举汉法况之,以其神灵在焉。用轴。注:轴,輁轴也。轴状如转辚。疏:此以汉法况之,汉时名转轴为转辚。
荐马缨。注:缨,今马鞅也。疏:古者谓之缨,汉时谓之鞅,故举汉法为况也。
池。注:池者,象宫室之承霤,以竹为之,状如小车,笭衣以青布。疏:此郑依汉礼而言。
齐。注:齐,居柳之中央,若今小车盖上蕤矣。疏:汉时小车盖上有蕤,在盖之中央,故举以为况。
甸人抗重。注:今时有死者,凿木置食,其中树于道侧,由此
脾析。注:脾,读为鸡脾肶之脾。疏:时俗有此语,故读从之也。
中带。注:若今之襌襂。
隶人。注: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
棜。注:今之舆也。
不馈于下室。注:下室,如今之内堂。正寝听朝事。疏:下室既为燕寝,故郑举汉法内堂况之。
士虞礼堕祭。注:齐鲁之间,谓祭为堕。疏:齐南鲁北谓祭为堕者,由堕下而祭,因即谓祭为堕。
三个注今俗或名,枚曰个音相近
乾肉注:如今凉州乌翅矣,疏汉时乾脯似之,故郑以今晓古也。
主妇亦拜宾。注:拜之于闱门之内。闱门,如今东西掖门。疏案《尔雅》释宫云:宫中之门,谓之闱。则闱门在宫内。汉时掖门在东西,若人左右掖,故举以为况也。钩袒。注:如今擐衣也。疏:若汉时人擐衣以露臂,《特牲馈食礼》:棜在其南。注:棜之制,如今大木舆矣,上有四周,下无足。疏:郑举汉法,以晓古
𣗥心七刻,注:刻,若今龙头。《有司彻》注:歃读如或舂,或之字,或作桃者,秦人语也,此二七者,皆有浅升状,如饭椮。疏:此以汉法况之
举觯。注:古文觯,皆为爵延,熹中诏,校书作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