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录

 诗经部汇考六
  韩诗外传〈酌二 駉 大东 泮水四 閟宫 长发十 巷伯 鸨羽有狐绥绥 巧言五 大东二 小明二 楚茨三 桑柔 大田 頍弁 采菽二 角弓七 菀柳 隰桑三 白华三 绵蛮 关雎 文王有声谷风 相鼠 十月之交 文王 皇矣 大明 文王棫朴 皇矣 下武二 板四 荡四 抑 桑柔酌 崧高江汉 桑柔二 假乐 蒸民 召旻 执竞 长发二 小弁〉

经籍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诗经部汇考六

《汉韩婴诗外传二》《酌》
太平之时,民行役者不踰时,男女不失时以偶。孝子不失时以养;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上无不慈之父,下无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妇相保;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故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动以雷电,润以风雨,节以山川,均以寒暑,万民育生,各得其所,而制国用。故国有所安,地有所主,圣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通四方之物,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馀衍之财有所流。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虽遭凶年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故生不乏用,死不转壑,夫是之谓乐。诗曰: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酌二》

能治天下,必能养其民也;能养民者,为自养也。饮食适乎藏,滋味适乎气,劳佚适乎筋骨,寒煖适乎肌肤;然后气藏平,心术治,思虑得,喜怒,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夫是之谓能自养者也。故圣人不淫佚侈靡者,非鄙夫色而爱财用也,养有适,过则不乐,故不为也。是以冬不数浴,非爱水也;夏不频汤,非爱火也;不高台榭,非无土木也;不大钟鼎,非无金锡也;不沉于酒,不贪于色,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为天下法矣。故用不靡,则足以养其生,而天下称其仁也;养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称其义也;适情辟馀,不求非其有,而天下称其廉也;行成不可掩,息刑不可犯,执一道而轻万物,天下称其勇也。四行在乎民,居则婉愉,怒则胜敌;故审其所以养,而治道具矣;治道具,而远近畜矣。诗曰: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者之至于晦也。

《駉》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此明于鱼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乎。故能成其私。诗曰:思无邪。此之谓也。

《大东》

传曰: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亡矣。讼者闻之,请无讼。康子曰:治民以孝,杀一不义,以僇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否。不教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谳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邪行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踰,百仞之山,童子登游焉,凌迟故也。今其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无踰乎。诗曰:俾民不迷。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刑措不用也。故形其仁义,谨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见之,使民耳晰焉而闻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则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诗曰:示我显德行。故道义不易,民不由也;礼乐不明,民不见也。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哀其不闻礼教而就刑诛也。
《泮水》
夫散其本教,而待之刑辟,犹决其牢,而发以毒矢也,亦不哀乎。故曰:未可杀也。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犹无辔御而鞭策以御也,欲马之进,则策其后,欲马之退,则策其前,御者以劳,而马亦多伤矣。今犹此也,上忧劳而民多罹刑。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为上无礼,则不免乎患;为下无礼,则不免乎刑;上下无礼,胡不遄死。康子避席再拜曰:仆虽不敏,请承此语矣。孔子退朝,门人子路难曰:父子讼、道邪。孔子曰:非也。子路曰:然则夫子胡为君子而免之也。孔子曰:不戒责成,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诛、贼也。君子为政,避此三者。且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泮水二》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陂,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民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舜之谓也。问曰:然则禹之德不及舜乎。曰:非然也。禹之所以请伐者,欲彰舜之德也。故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臣下之义也。假使禹为君,舜为臣,亦如此而已矣。夫禹可谓达乎为人臣之大体也。
《泮水三》
季孙子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疾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诗曰: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泮水四》

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汸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

《閟宫》

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从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
《长发》
传曰:晋文公尝出亡,反国,三行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谓咎犯曰:吾从而亡,十有一年,颜色黯黑,手足胼胝。今反国,三行赏,而我不与焉,君其忘我乎。其有大过乎。子试为我言之。咎犯言之。文公曰:噫。我岂忘是子哉。高明至贤,志行全成,湛我以道,说我以仁,变化我行,昭明我,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恭我以礼,防我以义,藩援我,使我不为非者,吾以为次。勇猛强武,气势自御,难在前则处前,难在后则处后,免我危难之中者,吾以为次。然劳苦之士次之。诗曰:率履不越,遂视既发。今不内自讼过,不悦百姓,将何锡之哉。

《长发二》

夫诈人者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异道。而众人皆愚而无知、陋而无度者也,于其所见,犹可欺也,况乎千岁之后乎。彼诈人者、门庭之间犹挟欺,而况乎千岁之上乎。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曰: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性缘理而不迷也。夫五帝之前无传人,非无贤人,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久故也;虞夏有传政,不如殷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久故也。夫传者久则愈略,近则愈详,略则举大,详则举细。故愚者闻其大不知其细,闻其细不知其大,是以久而差。三王五帝,政之至也。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言古今一也。
《长发三》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然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孔子曰: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长发四》
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长发五》
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贽而师者十人,所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先见者四十九人,时进善百人,教士千人,宫朝者万人。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衣成则必缺衽,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拙,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诫之哉。其无以鲁国骄士也。
《长发六》
传曰:子路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昔者、江于濆,其始出也,不足以滥觞;及其至乎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其众川之多欤。今汝衣服甚盛,颜色充满,天下有谁加汝哉。子路趋出,改服而入,盖摄如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夫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色知而有长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不能为不能,行之要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又何加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长发七》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惟其当之为贵。夫负石而赴河,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此说之难持者也,而邓㭊惠施能之,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蹠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维其当为贵。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当之为贵也。
《长发八》
伯夷叔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弗忍居也;思与乡人居,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故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至柳下惠则不然,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阨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与乡人居,愉愉然不去也,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彼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厚。至乎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可以去而去,可以止而止,去父母国之道也。伯夷、圣人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人之和者也,孔子、圣人之中者也。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中庸和通之谓也。
《长发九》
王者之等赋正事,田野什一,关市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入而不禁。相地而正壤,理道而致贡。万物群来,无有流滞,以相通移。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虽幽间僻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王者之等赋正事。诗曰: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长发十》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敢问兵之要。临武君曰:夫兵之要,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兵之要也。孙卿曰:不然。夫兵之要,在附亲士民而已。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远;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微;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战胜。由此观之,要在于附亲士民而已矣。临武君曰:不然。夫兵之用,变故也,其所贵,谋诈也,善用之者,犹脱兔莫知其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由此观之,岂待亲士民而后可哉。孙卿曰:不然。子之所道者、诸侯之兵、谋臣之事也;臣之所道者、仁人之兵,圣王之事也。彼可诈者,必怠慢者也,君臣上下之际,突然有离德者也。夫以蹠而诈桀,犹有工拙焉。以桀而诈尧,如以指挠沸,以卵投石,抱羽毛而赴烈火,入则燋也,夫何可诈也。且夫暴国将孰与至哉。彼其与至者,必欺其民,民之亲我也,芬若椒兰,欢如父子,彼顾其上,如憯毒蜂虿之人,虽桀蹠岂肯为其所至恶,贼其所至爱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则先觉其失,何可诈哉。且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居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锐居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圆居则若丘山之不可移也,方居则若磐石之不可拔也,触之,摧角折节而退尔,夫何可诈也。诗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此谓汤武之兵也。孝成王避席仰首曰:寡人虽不敏,请依先生之兵也。

《巷伯》

受命之士,正衣冠而立,俨然,人望而信之;其次、闻其言而信之;其次、见其行而信之;既见其行,而众皆不信,斯下矣。诗曰:慎尔言矣,谓尔不信。

《鸨羽》 《有狐绥绥》

昔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非目能视乎千里之前,非耳能闻乎千里之外,以己之情量之也。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处饥渴,苦血气,困寒暑,动肌肤,此四者,民之大害也,害不除,未可教御也。四体不掩,则鲜仁人;五藏空虚,则无立士。故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诗曰:父母何尝。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巧言》
纣作炮烙之刑。王子比干曰:主暴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见过即谏,不用即死,忠之至也。遂谏,三日不去朝,纣囚杀之。诗曰:昊天大怃,予慎无辜。
《巧言二》
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古之人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若恐弗胜,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杀之。君子闻之曰:天之命矣。诗曰:昊天大怃,予慎无辜。
《巧言三》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谓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是谓次忠也;以谏非而怨之,是谓下忠也;不恤乎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可谓大忠也;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也;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也;曹触龙之于纣,可谓国贼也。皆人臣之所为也,吉凶贤不肖之效也。诗曰:匪其止恭,惟王之邛。
《巧言四》
哀公问取人。孔子曰:无取健,无取佞,无取口谗。健、骄也,佞、谄也,谗、诞也。故弓调然后求劲焉,马服然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焉,士不信焉,又多知,譬之豺狼,其难以身近也。周书曰:为虎傅翼也。不亦殆乎。诗曰:匪其止恭,惟王之邛。言其不恭其职事,而病其主也。

《巧言五》

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而国人知之。桓公谓管仲曰:寡人独为仲父言,而国人知之,何也。管仲曰:意若国中有圣人乎。今东郭牙安在。桓公顾曰:在此。管仲曰:子有言乎。东郭牙曰:然。管仲曰:子何以知之。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管仲曰:何谓三色。曰:欢忻众说,钟鼓之色也;愁悴哀忧,衰绖之色也;猛厉充实,兵革之色也。是以知之。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对曰:君东面而指,口张而不掩,舌举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桓公曰:善。东郭先生曰: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夫知者之于人也,未尝求知而后能之也,观容貌,察气志,定取舍,而人情毕矣。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东》

今有坚甲利兵,不足以施敌破虏;弓良矢调,不足射远中微,与无兵等尔。有民不足强甲严敌,与无民等尔。故磐石千里,不为有地;愚民百万,不为有民。诗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大东二》

传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周平公酒不离于前,钟石不解于悬,而宇内亦治。匹夫百亩一室,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夫以一人而兼听天下,其曰有馀而下治,是使人为之也。夫擅使人之廉,而求不能制众天下,即在位者,非其人也。诗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言有位无其事也。
《小明》
齐桓公伐山戎,其道过燕,燕君送之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送,固出境乎。管仲对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畏而失礼也。寡人不可使燕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之。诸侯闻之,皆朝于齐。诗曰: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小明二》

韶用干戚,非至乐也;舜兼二女,非达礼也;封黄帝之子十九人,非法义也;往田号泣,非尽命也。以人观之则是也,以法量之则未也。礼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诗曰:靖恭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楚茨》
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统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是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武;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烦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若楚人蛟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如钜蛇,惨若蜂虿,轻利刚疾,卒如飘风,然兵殆于垂沙,唐子死,庄蹻起,楚方为二四者,此岂无坚甲利兵也哉。所以统之非其道故也。汝淮以为险,江汉以为池,缘之以方城,限之以邓林,然秦师至于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限险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杀比干,而囚箕子,为炮烙之刑,杀戮无时,群下愁怨,皆莫冀其命,然周师至,令不行乎左右,而岂其无严令繁刑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若夫明道而均分之,诚爱而时使之,即下之应上,如影响矣;有不由命,然后俟之以刑,刑一人而天下服,下不非其上,知罪在己也。是以刑罚竞消,而威行如流者、无他,由是道故也。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如是则近者歌讴之,远者起趋之,幽閒僻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若赤子之归慈母者、何也。仁刑义立,教诚爱深,礼乐交通故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楚茨二》
君子者、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臣以礼事君,忠顺而不懈,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兄慈爱而见友,弟敬诎而不竭,夫临照而有别,妻柔顺而听从,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即恐惧而自竦。此妇道也,偏立即乱,具立即治。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理。昔者、先王审理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动无不当。夫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应变而不穷,审之礼也。故君子于礼也,敬而安之;其于事也,经而不失;其于人也,宽裕寡怨而弗阿;其于仪也,修饰而不危;其应变也,齐给便捷而不累;其于百官伎艺之人也,不与诤能而致用其功;其于天地万物也,不说其所然谨财其盛;其待上也,忠顺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于交游也,缘类而有义;其于乡曲也,容而不乱。是故穷则有名,通则有功,仁义兼覆天下而不穷,明通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天地,仁知之极也,夫是谓先王审之礼也。若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归慈母也。曰:仁刑义立,教成爱深,礼乐交通故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楚茨三》

晏子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子贡怪之,问孔子曰:晏子知礼乎。今者晏子来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何也。孔子曰:其有方矣。待其见我,我将问焉。俄而晏子至,孔子问之。晏子对曰: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趋乎。今君之授币也卑,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礼中又有礼。赐、寡使也,何足以识礼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晏子之谓也。

《桑柔》

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而为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一里,其田九百亩。广一步、长一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八家为邻,家得百亩,馀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馀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今或不然,今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举,使搆造怨仇,而民相残,伤和睦之心,贼仁恩,害士化,所和者寡,欲败者巨,于仁道泯焉。诗曰: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大田》

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为贾道。故驷马之家,不时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羊之入,千乘之君,不通货财,家卿不修币施,大夫不为场圃,委积之臣,不贪市井之利。是以贫穷有所欢,而孤寡有所措其手足也。诗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頍弁》

人主欲得善射及远中微,则悬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阿子弟,外不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致之人道也哉。虽圣人弗能易也。今欲治国驭民,调一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弗能制,乱则危削灭亡可立待也。然而求卿相辅佐,独不如是之公,惟便辟以己之用是,岂不独过矣。故有社稷,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古之国千馀,今无数十,其故何也。莫不失于是也。故明主有私人以百金名珠玉,而无私以官职事业者也。亦曰:本不利所诈也。彼不能而主使之,是闇主也;臣不能而为之,是诈臣也。主闇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矣,俱害之道也。故惟明主能爱其所爱,闇主则必危其所爱。夫文王非无便辟亲比己者,超然乃举太公于舟人而用之,岂私之哉。以为亲耶。即异族之人也;以为故耶。即末尝相识也;以为姣好耶。即太公年七十二,然而齿堕矣。然而用之者,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兼制天下,以惠中国,而不可以独,故举是人而用之,贵道果立,贵名欲白,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二,姬姓独居五十二,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莫不为天下显诸侯,夫是之谓能爱其所爱矣。故惟明主能爱其所爱,闇主必危其所爱,此之谓也。大雅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小雅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危其所爱之谓也。
《采菽》
问者不告,告者勿问,有诤气者勿与论。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然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然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然后可与言道之极。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瞽,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隐,君子不瞽,言谨慎其序。诗曰:彼交匪纾,天子所予。言必交吾志然后予。

《采菽二》

子为亲隐,义不得正;君诛不义,仁不得爱。虽违仁害,法义在其中矣。诗曰:游哉优哉。亦是戾矣。
《角弓》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即强,非之即危,倍之即亡。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
《角弓二》
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诚爱而利之,四海之内,阖若一家;不爱而利,子或杀父,而况天下乎。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角弓三》
出则为宗族患,入则为乡里忧。诗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小人之行也。
《角弓四》
有君不能事,有臣欲其忠;有父不能事,有子欲其孝;有兄不能敬,有弟欲其从令。诗曰: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言能知于人,而不能自知也。
《角弓五》
夫当世之愚,饰邪说,文奸言,以乱天下,欺惑众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即是范雎、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钘、邓㭊、惠施之徒也。此十子者、皆顺非而泽,闻见杂博,然而不师上古,不法先王,按往旧造说,务而自功,道无所遇,二人相从,故曰:十子者之工说,说皆不足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然其持之各有故,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众愚,交乱扑鄙,即是十子之罪也。若夫总方略,一统类,齐言行,群天下之英杰,告之以大道,教之以至顺,隩窔之间,衽席之上,简然圣王之文具,沛然平世之俗起,工说者不能入也,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即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仲尼是也,舜禹是也。仁人将何务哉。上法舜禹之制,下则仲尼之义,以务息十子之说,如是者、仁人之事毕矣,天下之害除矣,圣人之迹著矣。诗曰:雨雪瀌瀌,见晛聿消。
《角弓六》
君子大心即敬天而道,小心即畏义而节;知即明达而类,愚即端悫而法;喜即和而治,忧即静而违;达即宁而容,穷即纳而详。小人大心即慢而暴,小心即淫而倾;知即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喜则轻易而快,忧则挫而慑;达则骄而偏,穷则弃而累;其肢体之序,与禽兽同节,言语之暴,与蛮夷不殊,出则为宗族患,入则为乡里忧。诗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角弓七》

传曰: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故爱恭谨,谓之礼,文礼谓之容,礼容之义,生以治为法。故其言可以为民道,故民从是言也;行可以为民法,民从是行也;书之于策,传之于志,语万世子子孙孙道而不舍。由之即治,失之即乱,由之即生,失之即死。今夫肢体之序,与禽兽同节,言语之暴,与蛮夷不殊,混然无道,此明王圣主之所罪。诗曰: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菀柳》

客有说春申君者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皆兼天下,一海内。今夫孙子者,天下之贤人也,君藉之百里之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若何。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去而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之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而入齐,鲁弱而齐强。由是观之,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善,其国未尝不安也。今孙子、天下之贤人,何谓辞而去。春申君又云:善。于是使请孙子。孙子因伪喜谢之:鄙语曰:疠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不可不审也,此比为劫杀死亡之主者也,夫人主年少而放,无术法以知奸,即大臣以专断图私,以禁诛于己也,故舍贤长而立幼弱废正直而亡不善。故春秋之志曰:楚王之子围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疾,返问疾,遂以冠缨绞王而杀之,因自立。齐崔杼之妻美,庄公通之,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庄公走出,踰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而立其弟景公。近世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杀之。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而悬之于庙,宿昔而杀之。夫疠虽痈肿痂疵,上叱远世,未至绞颈射股也,下叱近世,未至擢筋饿死也。夫劫杀死亡之主,心之忧劳,形之苦痛,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因为赋曰:璇玉瑶珠不知佩,杂布与锦不知异,闾娵子都莫之媒,嫫母力父是之喜。以盲为明,以聋为听,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诗曰:上帝甚慆,无自瘵焉。
《隰桑》
南苗亦狩之鞟,犹犬羊也,与之于人,犹死之药也,安旧侈质,习贯易性习然也。夫狂者自龁,忘其非揭豢也,饭土,而忘其非粱饭也,然则楚之狂者楚言,齐之狂者齐言,习使然也。夫习之于人,微而著,深而固,是畅于筋骨,贞于胶漆,是以君子务为学也。诗曰: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隰桑二》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弗由,放其心而弗求。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其于心为不若求鸡犬哉。不知类之甚矣,悲夫。终亦必亡而已矣。故学问之道无他焉,求其放心而已。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隰桑三》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日日多者,出人不远矣。夫巧弓之见手也,傅角被筋,胶漆之和,即可以为万乘之宝也。及其被手,而贾不数铢。人同材钧,而贵贱相万者、尽性致志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华》
传曰:诚恶恶,之刑之本,诚善善,之敬之本。彼诚感神,达乎民心,知刑之本,不怒而威,不言而信,诚、德之主。诗曰:钟鼓于宫,声闻于外。〈按毛诗作鼓钟,此作钟鼓。〉
《白华二》
伪诈不可长,空虚不可守,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诗曰:钟鼓于宫,声闻于外。言有中者必能见外也。

《白华三》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乎善言,心不能知先王之法,动作而不知所务,止立而不知所定,日选于物,而不知所贵,不知选贤人善士而托其身焉,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藏为政,心从而坏遂不反,是以动而形危,静则名辱。诗曰: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蛮》
客有见周公者,应之于门曰:何以道旦也。客曰:在外即言外,在内即言内,入乎。将毋。周公曰:请入。客曰:立即言义,坐即言仁,坐乎。将毋。周公曰:请坐。客曰:疾言则翕翕,徐言则不闻,言乎。将毋。周公唯唯,旦也踰。明日兴师而诛管蔡。故客善以不言之说,周公善听不言之说,若周公可为能听微言矣。故君子之告人也微,其救人之急也。诗曰:岂敢惮行。畏不能趋。

《关雎》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虽神龙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书图,麟凤翔乎郊,不由关雎之至,则关雎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诗曰:鼓钟乐之。

《文王有声》 《谷风》

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利势,以持养之。于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

《相鼠》

王者之政,贤能不待知而举,不肖不待须臾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穆。虽公卿大夫之子孙也,行绝礼义,则归之庶人。遂倾覆之民,牧而试之。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文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倾而待之,安则畜,不安则弃。反侧之民,上放而事之,官而衣食之,王覆无遗,材行反时者,死之无救,谓之天诛。是王者之政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十月之交》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不能爱其民,而求民亲己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于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弗为用,弗为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欲不危削灭亡,不可得也。夫危削灭亡之情,皆积于此,而求安乐是闻,不亦难乎。是枉生者也。悲夫。生者不须时而灭亡矣。故人主欲强固安乐,莫若反己;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及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今之世,而志乎古之世,以天下之王公莫之好也,而是子独好之;以民莫之为也,而是子独为之也。抑为之者穷,而是子犹为之,而无是须臾怠焉差焉。独明夫先王所以遇之者,所以失之者,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黑白,则是其人也。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与其人用之,巨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国,莫之能禦。若殷之用伊尹,周之遇太公,可谓巨用之矣;齐之用管仲,楚用孙叔敖,可谓小用之矣。巨用之者如彼,小用之者故如此也。曰:粹而王,駮而霸,无一而亡。诗曰: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不用其良臣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文王》

造父、天下之善御者矣,无车马,则无所见其能。羿、天下之善射者矣,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彼大儒者、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调一天下,制四夷者,则非大儒也。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矣;用百里之地,则千里国不能与之争胜矣;箠笞暴国,一齐天下,莫之能倾,是大儒之勋。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检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逢衣博带,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谬学杂,其衣冠言行,为已同于世俗,而不知其恶也,言谈议说,已无异于老墨,而不知分,是俗儒者也。法先王,一制度,言行有大法,而明不能济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内不自诬,外不诬人,以是尊贤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法先王,依礼义,以浅持博,以一行万;苟有仁义之类,虽鸟兽若别黑白;奇物变怪,所未尝闻见,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以应之,无所据;援法而度之,奄然如合符节,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里之国安;用大儒,则千里之地久,而三年,天下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措而定一朝之白。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谓白矣,谓文王亦可谓大儒已矣。

《皇矣》

楚成王读书于殿上,而轮扁在下,作而问曰:未审主君所读何书也。成王曰:先圣之书。轮扁曰:此真先圣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何以言之。轮扁曰:以臣轮言之。夫以规为圆,矩为方,此其可付乎子孙者也。若夫合三木而为一,应乎心,动乎体,其不可得而传者也。以为所传,真糟粕耳。故唐虞之法,可得而改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孰能及之。

《大明》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也。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默然异,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师襄曰: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伟,和者好粉,智者好弹,有殷勤之意者好丽。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传曰:闻其末而达其本者、圣也。纣之为主,劳民力,冤酷之令加于百姓,憯悽之恶施于大臣,群下不信,百姓疾怨,故天下叛,而愿为文王臣,纣自取之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及周师至,而令不行乎左右,悲夫。当是之时,索为匹夫,不可得也。诗曰:天位殷适,使不侠四方。

《文王》 《棫朴》

夫五色虽明,有时而渝;丰交之木,有时而落;物有成衰,不得自若。故三王之道,周则复始,穷则反本,非务变而已,将以正恶扶微,绌缪沦非,调和阴阳,顺万物之宜也。诗曰: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皇矣》

礼者、首天地之体,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是也。礼然而然,是情安于礼也;师云而云,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也,则是君子之道。言中伦,行中理,天下顺矣。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下武》
上不知顺孝,则民不知返本。君不知敬长,则民不知贵亲。禘祭不敬,山川失时,则民无畏矣。不教而诛,则民不识劝也。故君子修身及孝,则民不倍矣。敬孝达乎下,则民知慈爱矣。好恶喻乎百姓,则下应其上,如影响矣。是以兼制天下,定海内,臣万姓之要法也,明王圣主之所不能须臾而舍也。诗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下武二》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
几充箱。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期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
《板》
登高而临深,远见之乐,台榭不若丘山所见高也;平原广望,博观之乐,沼池不如川泽所见博也。劳心苦思,从欲极好,靡财伤情,毁名损寿,悲夫伤哉。穷君之反于是道,而愁百姓。诗曰:上帝板板,下民瘁瘅。
《板二》
儒者、儒也,儒之为言无也,不易之术也,千举万变,其道不穷,六经是也。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序,此儒者之所谨守、日切磋而不舍也。虽居穷巷陋室之下,而内不足以充虚,外不足以盖形,无置锥之地,明察足以持天下,大举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小用使在位,则社稷之臣也,虽岩居穴处,而王侯不能与争名,何也。仁义之化存尔。如使王者听其言,信其行,则唐虞之法可得而观,颂声可得而听。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取谋之博也。
《板三》
传曰: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视不出间,莽然而知天下者,以其贤左右也。故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切也。故明王使贤臣辐辏并进,所以通中正而致隐居之士。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此之谓也。

《板四》

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设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设其道,而百事得序。自周室坏以来,王道废而不起,礼义绝而不继。秦之时,非礼义,弃书诗,略古昔,大灭圣道,专为苟妄,以贪利为俗,以告猎为化,而天下大乱,于是兵作而大起,暴露居外,而民以侵渔遏夺相攘为服习,离圣王光烈之日久远,未尝见仁义之道,被礼乐之风,是以嚚顽无礼,而肃敬日损凌迟,以威武相摄,妄为佞人,不避患祸,此其所以难治也。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矣,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孔子知道之易行,曰:诗云:诱民孔易。非虚辞也。
《荡》
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不成为丝。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字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携,内之以道,则不成君子。诗曰: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言惟明王圣主然后使之然也。
《荡二》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决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语曰:渊广者、其鱼大,主明者,其臣惠,眼观而志合,必由其中。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弼左右所任使者、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诗曰: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荡三》
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故无常安之乐,宜治之民,得贤则昌,不肖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以异乎欲行而求遂于前人。鄙语曰:不知为吏,视己成事。或曰: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为之,殷之所以亡者、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荡四》

传曰:骄溢之君寡忠,口惠之人鲜信。故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荥泽之水无吞舟之鱼,根浅则枝叶短,木绝则枝叶枯。诗曰: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祸福自己出也。

《抑》

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山林茂盛,则禽兽归之;礼义修明,则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扶身,则贵名自扬,天下愿焉,令行禁止,而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此之谓也。
《抑二》
孔子曰:夫谈说之术:斋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待之,辟称以喻之,分以明之,劝忻芬芳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恒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若夫无类之说,不形之行,不赞之辞,君子慎之。诗曰:无易由言,无曰苟矣。

《桑柔》 《酌》

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则可教御以礼义矣。诗曰:蒸畀祖妣,以洽百礼。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而天道得夫。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之至于晦也。

《崧高》 《江汉》

天下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藩,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名。诗曰: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此大王之德也。

《桑柔》

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蓝青地黄,犹可假也,仁义之事,不可假乎哉。东海之鱼,名曰鳏,比目而行,不相得,不能达。北方有兽,名曰娄,更食而更视,不相得,不能饱。南方有鸟,名曰鹣,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西方有兽,名曰蹶,前足鼠,后足兔,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距虚,其性非能蛩蛩距虚,将为假之故也。夫鸟兽鱼犹相假,而况万乘之主而独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与之为伍,则岂不病哉。故曰:以明扶明,则升于天;以明扶闇,则归其人;两瞽相扶,不伤墙木,不陷井阱,则其幸也。诗曰:惟彼不顺,征以中垢。闇行也。

《桑柔二》

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知足、然后富从之,德宜君人,然后贵从之。故贵爵而贱德者,虽为天子,不尊矣;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夫土地之生不益,山泽之出有尽,怀不富之心,而求不益之物;挟百倍之欲,而求有尽之财,是桀纣之所以失其位也。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假乐》

哀公问于子夏曰: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禄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务成子附,舜学乎尹寿,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贷子相,文王学乎锡畴子斯,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二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能著乎天下,名号不能传乎后世者也。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烝民》
德也者、包天地之美,配日月之明,立乎四时之调,览乎阴阳之交。寒暑不能动,四时不能化也,敛乎太阴而不湿,散乎太阳而不枯。鲜洁清明而备,严威务疾而神,竞清而福乎天地之间者、德也,微圣人,其孰能与于此矣。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召旻》

如岁之旱,莫不渍茂,然天浡然兴云,沛然下雨,则万物无不兴起之者。民非无仁义根于心者也,王政怵迫,使不得见,忧郁而不得出。圣王在,彼躧舄,视不出閤,而天下随,唱而天下和,何如在此,有以应哉。诗曰:如彼岁旱,莫不渍茂。

《执竞》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君者,何也。曰:群也。为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谓之王。曰:善养生者、故人尊之;善辨治人者,故人安之;善设显人者、故人亲之;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四统者具,天下往之,四统无一,而天下去之,往之谓之王,去之谓之亡,故曰:道在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夫省工商,众农人,谨盗贼,除奸邪,是所以生养之也。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莫不治理,是所以辩治之也。决德不定次,量能而授官,贤以之为三公,以之为诸侯,次则为大夫,是以粉饰之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称其能,得其意,安乐其事,是所同也。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长,明贵贱。故道得则泽流群生,而福归王公,泽流群生,则下安而和,福归王公,则尊而荣,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夫是之谓下治而上通,下治而上通,颂声之所以兴也。诗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长发》
圣人养一性而御大气,持一命而节滋味,奄治天下,不遗其小,存其精神,以补其中,谓之志。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

《长发二》

朝廷之士为禄,故入而不出,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返。入而不能出,往而不能返,通移有常,圣也。诗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言得中也。

《小弁》

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论语曰:必也正名乎。诗曰:无易由言,名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