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一百十一卷目录
书经部汇考一
周〈敬王一则〉
秦〈始皇帝一则〉
汉〈文帝一则 武帝建元四则 天汉一则 太始一则 昭帝始元一则 元平一则 宣帝本始二则 甘露一则 元帝初元二则 成帝河平三则 哀帝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三则 明帝永平二则 章帝建初二则 元和一则 和帝永元一则 安帝永初二则 延光一则 灵帝熹平一则 光和一则〉
魏〈少帝正始一则 少帝正元一则 甘露一则〉
晋〈武帝泰始一则 元帝建武一则〉
南齐〈明帝建武一则〉
梁〈武帝天监二则〉
北魏〈明元帝永兴一则〉
北周〈明帝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炀帝大业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永徽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元宗开元三则 天宝一则 代宗大历一则 宪宗元和一则 文宗太和一则〉
后周〈太祖显德一则〉
辽〈圣宗统和一则 开泰一则 道宗大安一则〉
宋〈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端拱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二则 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二则 仁宗天圣一则 景祐一则 皇祐三则 至和一则 嘉祐一则 神宗熙宁二则 哲宗元祐三则 徽宗建中靖国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六则 孝宗乾道三则 淳熙三则 宁宗嘉泰二则 嘉定一则 理宗端平一则 嘉熙二则〉
金〈熙宗皇统一则 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仁宗皇庆二则 文宗天历一则〉
明〈太祖洪武六则 成祖永乐二则 仁宗洪熙一则 英宗正统一则 景帝景泰二则 英宗天顺一则 世宗嘉靖四则 神宗万历三则 悯帝崇祯三则〉
周〈敬王一则〉
秦〈始皇帝一则〉
汉〈文帝一则 武帝建元四则 天汉一则 太始一则 昭帝始元一则 元平一则 宣帝本始二则 甘露一则 元帝初元二则 成帝河平三则 哀帝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三则 明帝永平二则 章帝建初二则 元和一则 和帝永元一则 安帝永初二则 延光一则 灵帝熹平一则 光和一则〉
魏〈少帝正始一则 少帝正元一则 甘露一则〉
晋〈武帝泰始一则 元帝建武一则〉
南齐〈明帝建武一则〉
梁〈武帝天监二则〉
北魏〈明元帝永兴一则〉
北周〈明帝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炀帝大业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永徽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元宗开元三则 天宝一则 代宗大历一则 宪宗元和一则 文宗太和一则〉
后周〈太祖显德一则〉
辽〈圣宗统和一则 开泰一则 道宗大安一则〉
宋〈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端拱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二则 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二则 仁宗天圣一则 景祐一则 皇祐三则 至和一则 嘉祐一则 神宗熙宁二则 哲宗元祐三则 徽宗建中靖国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六则 孝宗乾道三则 淳熙三则 宁宗嘉泰二则 嘉定一则 理宗端平一则 嘉熙二则〉
金〈熙宗皇统一则 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仁宗皇庆二则 文宗天历一则〉
明〈太祖洪武六则 成祖永乐二则 仁宗洪熙一则 英宗正统一则 景帝景泰二则 英宗天顺一则 世宗嘉靖四则 神宗万历三则 悯帝崇祯三则〉
经籍典第一百十一卷
书经部汇考一
周
敬王三十一年,孔子删书定为百篇。〈按删书断自唐虞今编年不始 于唐虞,而始于孔子者。盖未删以前篇帙尚多,无从详考。故编年止自孔子始,其百篇撰次原委自 有古序,另立汇考不附编年之内〉按《史记·敬王本纪》不载。按《孔子世家》:孔子自楚反乎卫。年六十三,鲁哀公六年也。孔子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自孔氏。
〈按鲁哀公六年为周敬王三十一年〉
按《尚书》:纬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
按《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
按《汉孔安国尚书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秦
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焚书。济南伏生取《尚书》壁藏之。孔氏子孙藏《古文尚书》于夫子旧堂壁中。按《史记·始皇本纪》: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制曰可。
按《汉书·艺文志》: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
〈注〉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汉纪·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按荀悦《汉纪》曰,孔鲋藏之。陆德明释文。又曰孔子之末孙惠,壁藏之。俱未知孰是。并载以俟考。〉
汉
文帝 年,诏晁错从伏生受《尚书》始得二十九篇。按《史记·汉书文帝本纪》俱不载。按《史记·晁错传》: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馀,老不可徵,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按《汉书·儒林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难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徵,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注〉张晏曰:名胜,伏生碑云也。师古曰:卫宏定古文尚书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也,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异,错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已。
按《刘歆传》:歆移太常博士。书曰: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
武帝建元五年,春置《尚书》欧阳博士。
按《史记·武帝本纪》不载。按《汉书·武帝本纪》:建元五年春,始置五经博士。按《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初,书惟有欧阳,礼。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平帝时,又立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建元 年,张汤请博士弟子治尚书。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张汤传》:是时,上方向文学,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按此条未详何年,必在立尚书博士之后。故见于此。〉建元 年,以孔安国孔延年,为尚书博士。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孔光传》: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孔子生伯鱼鲤,鲤生子思伋,伋生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顺,顺为魏相。顺生鲋,鲋为陈涉博士,死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国,武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安国、延年皆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
建元 年,儿宽见上,语经学。上说,从宽问《尚书》一篇。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儿宽传》:宽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按《儒林传》:欧阳生事伏生,授倪宽。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姑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
天汉 年,孔安国得古文尚书献之。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注〉师古曰:壁中书多以考见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
按《鲁恭王传》:鲁恭王馀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三年徙王鲁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音,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按《刘歆传》:歆移博士书曰:汉兴已七八十年矣,离于全经,固已远矣。及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末,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按《恭王传》经传
得于景帝前三年。而《艺文志》又称武帝末。《刘歆传》又称天汉末者。殆景帝时,恭王始得之。武帝时,安国始献之耳。并存以俟考。
〉
按《孔安国尚书序》: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用隶字作古文以定之〉更以竹简〈竹长一尺一寸杀青书之谓之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
太始 年,诏孔安国作古文《尚书传》。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孔安国尚书序》: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按天汉之末,安国得古文《尚书》献之,而巫蛊事则在
征和二年,故知承诏作传,必天汉以后征和以前之事。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诏以《尚书》未明,令举贤良文学高第。
按《汉书·昭帝本纪》:始元五年六月,诏曰:朕以渺躬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昭帝元平元年,以孔霸为尚书博士。
按《汉书·昭帝本纪》不载。按《孔光传》:霸,字次儒。霸生光。霸亦治尚书,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
宣帝本始元年,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陆德明释》:文汉宣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与伏生所诵合三十篇,汉世行之。然《泰誓》年月不与《序》相应,又不与《左传》、《国语》、《孟子》众书。所引《泰誓》同马郑、王肃诸儒皆疑之。
按《玉海》:宣帝元年,河内女子有坏老人屋得古文《泰誓》三篇。
本始四年,诏夏侯胜撰《尚书说》。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夏侯胜传》:宣帝即位。四年,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
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诏立大小夏侯尚书及谷梁春秋博士。
按《汉书·宣帝本纪》: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
按《刘歆传》:歆移太常博士书。往者博士书有欧阳,
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
元帝初元 年,欧阳地馀及孔霸俱以《尚书》授帝
按《汉书·元帝本纪》不载。按《陆德明释》:文欧阳氏世传业,至曾孙高作《尚书》章句,为欧阳氏学。高孙、地馀以书授元帝。 鲁国孔霸,字次儒。孔子十三世孙为博士,以书授元帝。官至大中大夫关内侯。
初元二年,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皇太子。
按《汉书·元帝本纪》:夏四月丁巳,立皇太子。按《张禹传》:初元中,立皇太子,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
成帝河平三年,刘向校《中秘尚书》,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复著《洪范五行传论》奏之。
按《汉书·成帝本纪》: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按《艺文志》: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按《刘向传》:成帝即位。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成帝 年求能为古文《尚书》者,徵张霸。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孔安国传》: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注〉师古曰:以霸私增分析,故与中书之文不同也。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
成帝年,郑宽中等入说《尚书》于金华殿。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成帝时。班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帝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诏伯受焉。既通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数年,金华之业续出。
哀帝 年,刘歆请立古文《尚书》于学官诏与博士讲论其义。
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按《刘歆传》: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
平帝元始 年立古文尚书博士以苏竟为讲尚书祭酒
按《汉书·平帝本纪》不载。按《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馀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馀万言,大师众至千馀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有欧阳。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平帝时,又立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
按《后汉书·苏竟传》:苏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也。平帝世,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
〈注〉王莽置六经祭酒,秩上卿,每经各一人,竟为讲《尚书》祭酒。
后汉
光武帝建武元年置《书经》欧阳夏侯氏博士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徐防传》:汉承嬴秦,经典废绝,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遗缺,建立明经,博徵儒术,开置太学。孔圣既远,微旨将绝,故立博士十有四家。
〈注〉汉官仪曰:光武中兴,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圣。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
建武二年,尹敏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儒林尹敏传》:建武二年,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时世祖方草创天下,未遑其事,命敏待诏公车。建武十九年,擢桓荣弟子何汤以《尚书》授太子。召荣令说《尚书》使授太子,拜荣为博士。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明帝本纪》:显宗孝明皇帝讳庄,光武第四子也。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建武十五年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按《桓荣传》:建武十九年,年六十馀,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每朝会,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谐。因拜荣为博士。
明帝永平十二年,赐王景禹贡图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按《循吏传》:王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伎艺。辟司空伏恭府。时有荐景能理水者。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
永平十五年,以世传尚书桓郁,入授皇太子经。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按《桓荣传》:荣子郁,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
章帝建初元年,诏贾逵入讲古文尚书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三卷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按《贾逵传》: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
建初八年十二月戊申,诏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古文《尚书》。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八年冬十二月戊申,诏曰: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恐先师微言将遂废绝,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按《贾逵传》: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皆拜逵所选弟子及门生为千乘王国郎,朝夕受业黄门署,学者皆欣欣羡慕焉。
元和二年二月幸东郡使张酺讲尚书一篇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二年二月丙辰,东巡狩。按《张酺传》:肃宗即位,酺出为东郡太守。元和二年,幸东郡,引酺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赏赐殊特,莫不沾洽。
和帝永元元年,窦宪以桓郁世传《尚书》疏,请与刘方并入教授。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不载。按《桓郁传》:郁传父业。以《尚书》教授。和帝即位,侍中窦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伏惟陛下,躬天然之资,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昔五更桓荣,亲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宜令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初,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及荣入授显宗,减为二十三万言。郁复删省定为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安帝永初元年,桓焉以《尚书》入授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按《桓郁传》: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以父任为郎。明经笃行。永初元年,入授安帝。
按《陆德明·尚书释文》:沛国桓荣受《尚书》于朱普,以授汉明帝。遂世相传,东京最盛。
〈注〉《汉纪》云荣子郁以书授和帝,而官至侍中太常。郁子焉复以书授安帝,官至太子太傅太尉。
安帝 年,邓弘以欧阳尚书,授帝禁中。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按《邓禹传》:禹子训,训子弘。太后策立安帝,弘为虎贲中郎。将弘少治欧阳尚书,授帝禁中。
延光二年春正月,诏选三署郎及吏人通古文尚书者。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二年春正月,诏选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谷梁春秋各一人。
灵帝熹平四年,刻石经《尚书》立于太学门外。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按《洛阳记》:太学左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十丈广一丈堂有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二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一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
光和三年,诏公卿举能通《尚书》者,除议郎。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光和三年六月,诏公卿举能通《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
魏
少帝正始五年五月,帝讲《尚书》,通使太常释,奠祀孔子。按《三国志·少帝本纪》:正始五年五月癸巳,讲《尚书》经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赐太傅、大将军及侍讲者各有差。
少帝正元二年,讲《尚书》业终,赐执经者郑冲等各有差。〈按前系少帝芳此系少帝髦〉
按《三国志·少帝本纪》:正元二年九月庚子,讲《尚书》业终,赐执经亲授者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有差。
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学命诸儒讲《尚书》。
按《三国志·魏少帝本纪》: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学。诸儒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元云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二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峻对曰:臣奉尊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次及四岳举鲧,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唯帝难之,然卒能改授圣贤,缉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唯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官人。若尧疑鲧,试之九年,官人失叙,何得谓之圣哲。峻对曰:臣窃观经传,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尧之任鲧,九载无成,汨陈五行,民用昏垫。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寡见所能究论。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帝问曰: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峻对曰:尧咨嗟求贤,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复使岳扬举仄陋,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于尧,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岳扬仄陋而复荐举,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
按《晋书·庾峻传》:峻潜心儒典。属高贵乡公幸太学,问《尚书》义于峻,峻援引师说,发明经旨,申畅疑滞,对答详悉。迁秘书丞。按《郑冲传》: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晋
武帝泰始元年司空裴秀奏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按《晋书·武帝本纪》不载。按《裴秀传》:帝受禅,诏:以秀为司空。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彊牵引,渐以暗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
元帝建武元年,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按《孔颖达正义》:昔东晋之初,豫章内史梅赜上《孔氏传》。犹阙《舜典》。自乃命以位已上二十八字,世所不传,多用王范之注补之,而皆以慎徽已下为《舜典》之初。
按《陆德明释文》:江左中兴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亡《舜典篇》,购不能得,乃取王肃注《尧典》从,慎徽五典以下分为《舜典篇》以续之,学徒遂盛。
南齐
明帝建武四年姚方兴表上孔氏传古文舜典按《南齐书·明帝本纪》不载。按《孔颖达正义》:齐建武四年,吴兴姚方兴于大航头得孔氏传古文《舜典》,亦类太康中书,乃表上之,事未施行。
梁
武帝天监 年造《尚书大义》二十卷按《梁书·武帝本纪》:帝少而笃学,洞达儒元。虽万几多务,犹卷不辍手。造《尚书大义》,等书。
按《隋书·经籍志》:《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天监 年以姚方兴《舜典》一篇下博士议。
按《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陆德明尚书释文》:齐明帝建武中,姚方兴采马王之注造孔传《舜典》一篇,云于大航头买得,上之梁武,时为博士。议曰孔序称伏生误合五篇,皆文相承接,所以致误《舜典》首。有曰若稽古伏生虽昏耄,何容合之。遂不行用。
北魏
明元帝永兴元年,敕崔浩解《尚书》。按《魏书·明元帝本纪》不载。按《崔浩传》:浩上《五寅〈寅一作夤〉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讫。谨以奏呈。
北周
明帝受《尚书》于卢诞。按《周书·明帝本纪》不载。按《文帝十三子传》:宋献公震,字弥俄突。幼而敏达。后与世宗俱受《礼记》、《尚书》于卢诞。〈世宗明帝也〉
隋
文帝开皇二年得孔氏传古文《舜典》。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孔颖达正义》:昔东晋之初,梅赜上《孔氏传》,犹阙《舜典》,自乃命以位已上二十八字,至齐萧鸾建武四年,姚方兴得孔氏传古文《舜典》,乃表上之,事未施行,方兴以罪致戮。至隋开皇初,购求遗典,始得之。 又云开皇二年,购募遗典,乃得其篇焉。
炀帝大业 年午日苏威献尚书为寿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按《苏威传》:炀帝嗣位。五月五日,百僚上馈,多以珍玩。威献《尚书》一部,微以讽帝。按王棨《端午献尚书为寿赋》,节乃端午,经惟《尚书》,当炀帝穷奢之际,见苏公为寿之。初五日嘉辰,欲有裨于圣德,百篇奥义敢将献于皇居。
唐
太宗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奉诏撰《尚书正义》二十卷。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艺文志》:《尚书正义》二十卷国子祭酒孔颖达、太学博士王德韶、四门助教李子云等奉诏撰。四门博士朱长才苏德融、太学助教隋德素、四门助教王士雄赵弘智覆审。太尉扬州都督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吏部尚书侍中高季辅吏部尚书褚遂良、中书令柳奭、弘文馆学士谷那律刘伯庄、太学博士贾公彦范义頵齐威、太常博士柳士宣孔志约、四门博士赵君赞、右内率府长史弘文馆直学士薛伯珍、国子助教史士弘、太学助教郑祖元周元达、四门助教李元植王真儒与王德韶、隋德素等刊定。
按《孔颖达正义序》:十六年,奉敕修。
高宗永徽四年,颁孔颖达《书经正义》于天下,明经依此考试。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
按《唐会要》:永徽四年三月一日,孔颖达进《五经正义》,颁于天下,以为定式。凡《书》二十卷,《诗》四十卷,《易》十六卷,《春秋》三十六卷,《二礼》百二十卷。
按《孔颖达进正义表》: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
中宗嗣圣二十年〈武后长安三年即中宗嗣圣二十年〉王元感上所撰书经纠谬十卷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按《王元感传》:元感,濮州鄄城人。历四门博士。所撰《书纠谬》、《春秋振滞》、《礼绳愆》等凡数十百篇,长安时上之,丐官笔楮写藏秘府。有诏两馆学士、成均博士议可否。祝钦明、郭山恽、李宪等本章句家,见元感诋先儒同异,不悦,数沮诘其言,元感缘罅申释,竟不诎。魏知古见其书,叹曰:《五经》指南也。而徐坚、刘知几、张思敬等,每为助理,联疏荐之,遂下诏褒美,以为儒宗。拜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按《旧唐书·王元感传》:长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书纠谬》十卷。诏曰:王元感质性温敏,博闻强记,手不释卷,老而弥笃。掎前达之失,究先圣之旨,是谓儒宗,不可多得。可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
元宗开元十四年,诏改《洪范》无偏无颇为无偏无陂。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艺文志》:开元十四年,元
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开元 年,穆元休献《洪范外传》十篇。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穆宁传》:父元休,以文学著。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
开元 年宋璟手写《尚书无逸图》以献。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崔植传》:穆宗问:贞观、开元中治道最盛,何致而然。植曰:元宗在天后时,身践忧患,既得位,得姚崇、宋璟,此二人蚤夜孜孜,纳君于道。璟尝手写《尚书无逸》,为图以献,劝帝出入观省以自戒。其后朽暗,乃代以山水图,稍怠于勤,左右不复箴规。
天宝三载诏卫包定今文尚书十三卷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艺文志》:《今文尚书》十三卷开元十四年,元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天宝三载,又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
按《册府元龟》:天宝三载诏曰:朕钦惟载籍讨论坟典,以为先王令范,莫越于唐虞上古遗书,实称于《训诰》。虽百篇奥义,前代或亡。而六体奇文旧规犹在。但以古先所制有异,于当今传写浸讹有疑,于后学永言刊革,必在从宜。《尚书》应是古体文字,并依今字缮写施行,其旧本仍藏之书府。
按《郑樵·通志》:《易》、《诗》、《书》、《春秋》皆有古文,自汉以来,尽易以今文。惟孔安国得屋壁之书,依古文而隶之。安国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郑康成为之注,亦不废古文,使天下后世于此一书而得古意。不幸遭明皇更以今文,其不合开元文字者谓之野书,所用今文违于古义多矣。
按《文献通考》:按汉《儒林传》言: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唐《艺文志》有《今文尚书》十三卷注言。元宗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然则汉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隶书也。唐之所谓古文者,隶书。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
按王氏《困学纪闻》谓,《泰誓》古文本作《大誓》,故孔氏注云:大会以《誓众》《皋陶谟》《天明畏自我民明畏》,今大作泰,畏作威,皆卫包所改,乃知匪特《洪范》之改颇为陂也。
按《太平清话》宋景文公云:唐元宗始以隶楷易《尚书》。古文儒者不识古文,自唐开元始。〈按唐书诏改古文从今文,是天宝三
载事。而宋景文谓自开元始以有十四年之诏,遂误认为一时事耳。
〉代宗大历八年,归崇敬请以《尚书》为小经。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崇敬建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授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为师表者。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
宪宗元和十五年三月,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太液亭讲《尚书洪范》。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穆宗本纪》:宪宗元和十五年三月壬子,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太液亭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并赐绯鱼袋。按《玉海》:穆宗即位,以韦处厚与路随充翰林侍讲学士,召入太液亭,命分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访以理体赐酒果。
文宗太和二年,帝纂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工图写于太液亭。
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文宗每对宰臣深言经学,太和二年五月,帝纂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工图,写于太液亭,朝夕观览。
后周
太祖显德六年,诏郭忠恕定《古文尚书释文刻板》。按《五代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唐陆德明《尚书释文》用古文,后周显德六年郭忠恕定古文刻板。
辽
圣宗统和元年,室昉进《尚书无逸篇》按《辽史·圣宗本纪》不载。按《室昉传》:统和元年,昉进《尚书无逸篇》以谏,太后闻而嘉奖。
开泰元年八月,诏赐铁骊那沙《书经》一部。
按《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元年八月丙申,铁骊那沙乞赐佛像、儒书,诏赐《护国仁王佛像》一,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
道宗大安四年四月,召耶律俨讲《尚书洪范》。五月命燕国王延禧写《五子之歌》。
按《辽史·道宗本纪》:大安四年四月癸卯,西幸。召枢密直学士耶律俨讲《尚书·洪范》。五月辛亥,命燕国王延禧写《尚书·五子之歌》。
宋
太祖开宝五年,诏李昉、陈鄂等校定《尚书释文》。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艺文志》:陈鄂《开宝新定尚书释文》三卷。
按《崇文总目尚书释文》:皇朝太子中舍陈鄂奉诏刊之始,开宝中诏以德明所释,乃《古文尚书》与唐明皇所定今文驳异,令鄂删定其文,改从隶书。盖今文自晓者多,故音切弥省。
按《玉海》:唐陆德明释文用古文,后周显德六年郭忠恕定古文刻板。太祖命判国子监周惟简等重修开。宝五年二月,诏翰林学士李昉校定。上之诏名《开宝新定尚书释文》 又云李昉与知制诰李穆、扈蒙校定《尚书释文》。周惟简与陈鄂重修诏,并刊板颁行。
太宗端拱二年,孔维等校勘《书经正义》,板成以献。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端拱元年,孔维等奉命校勘《五经正义》。诏国子监镂板、行之、易则、孔维等四人校勘。李说等六人详勘。又再校。十月板成以献。书亦如之二年十月以献。
淳化五年十一月,幸国子监,令孙奭讲《尚书》,赐以束帛。
按《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五年十一月丙寅,幸国子监,赐直讲孙奭绯鱼,幸武成王庙,复幸国子监,令奭讲《尚书》,赐以束帛。按《孙奭传》:《奭九经》及第,为国子监直讲。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贤相如此耶。因咨嗟久之。赐五品服。
真宗咸平元年,召崔颐正日赴御书院说《尚书》。
按《宋史·真宗本纪》:咸平元年春正月丁丑,召学官崔颐正讲《书》。按《崔颐正传》:颐正为国学直讲,真宗尝。曰:朕宫中无事,乐闻讲诵。翌日,召颐正于苑中,说《尚书·大禹谟》,赐以牙绯。自是日令赴御书院待对,说《尚书》至十卷。
咸平二年二月,幸国子监。召崔偓佺讲《尚书》。十月,孙奭请摹刻《古文尚书音义》从之。
按《宋史·真宗本纪》:咸平二年七月甲辰,幸国子监,召学官崔偓佺讲《尚书·大禹谟》。按《崔颐正传》:弟偓佺,淳化中,判国子监李至奏为直讲。咸平二年,真宗幸国学,召偓佺说《尚书》,即特赐绯。
按《玉海》:咸平二年十月十六日乙丑,直讲孙奭请摹印《古文尚书音义》与新定释文并行从之。
唐志顾彪《古文音义》五卷,王俭《音义》四卷,奭言《古文尚书释文》印板犹存,请雕印。
景德四年九月,邢炳讲《尚书大义》于龙图阁之崇和殿。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四年九月,庚午宴近臣于龙图阁之崇和殿。翰林学士邢炳视壁间挂《尚书》、《礼记》图讲述大义,在位耸听,上嘉纳之。
大中祥符二年九月,召宗室览《尚书图》。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丁丑,召宗室观书龙图阁,因览《尚书图》。
大中祥符七年七月,作《尚书诗》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至是遍咏经史。百僚并赋。七月辛亥,作《尚书诗》三章。八月庚午,作《春秋诗》三章。九月甲申,作《毛诗诗》三章。庚戌,作《周礼诗》三章。十月甲戌,作《仪礼诗》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诗》三章。八年正月丁未,作《谷梁诗》三章。闰六月癸巳,作《孝经诗》三章。赐群臣和其读十一经也。起七年六月庚辰,成于八年闰六月癸巳。〈按十一经内少礼记尔雅〉
仁宗天圣八年九月,雕《新定尚书释文》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天圣八年九月十二日,雕《新定尚书释文》。《晁氏志古文尚书》十三卷。孔安国以隶古定〈以隶为籀〉。自汉迄唐,行于学官。明皇改从今文,由是古文遂绝。陆德明独存其一二于释文,吕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释文,虽小有异同,而大体相类。中兴书目古文尚书二卷、郑樵书考六卷考證古今文同异。
景祐二年春正月癸丑,置迩英延义二阁写《尚书无逸篇》于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迩英、延义二阁建于景祐二年正月癸丑。孙奭为侍讲学士尝书《无逸图》上之,请施便坐。帝施于讲读阁。
皇祐元年九月,所镌石室十三经工毕,《尚书》周德正书。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石室十三经,蜀孟昶所镌。皇祐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周易》孙逢吉书。《尚书》周德正书。
皇祐 年,召杨光辅讲《尚书无逸》一篇。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杨安国传》:父光辅,居马耆山,学者多从受经,州守王博文荐为太学助教。孙奭知兖州,又荐为太常寺奉礼郎,州学讲书。既而奭与冯元荐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召光辅至。仁宗命说《尚书》,光辅曰:尧、舜之事,远而未易行,愿讲《无逸》一篇。时年七十馀矣,而论说明畅。帝欲留为学官,固辞,以国子监丞老于家。
皇祐四年十一月甲辰,杨安国讲《尚书》,请书《无逸》于屏。甲寅上《尚书节解》三十卷。十二月甲午,蔡襄上所书《无逸图》。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杨安国传》:安国在经筵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以比先朝崔遵度。尝请书《无逸》于迩英阁之后屏,帝曰:朕不欲背圣人言。命蔡襄书《无逸》、王洙书《孝经》四章列置左右。
按《玉海》:皇祐四年十二月甲午,知制诰王洙、蔡襄上所书《无逸》《孝经图》。初十一月甲辰,侍读杨安国讲《尚书无逸》。上曰:朕深知享国之君,宜戒逸豫。因请书《无逸篇》于迩英阁之后屏。上曰:朕不欲背圣人之言,当书置之坐右。又命侍讲丁度取《孝经天子孝治圣治广要道》四章,对为右图。因令襄书《无逸》,洙书《孝经》。又命承旨王拱长为二图序,而襄书之。又云仁宗初建迩英阁,书《无逸》于屏间。岁久而弊,以白居易赋代之。侍讲杨安国请复书《无逸》,上欣然命王洙书之,置之左方。又命丁度取《孝经之天子圣治孝治广要道》四章,对为右图,命蔡襄书之。按迩英、延义二阁建于景祐二年正月癸丑,孙奭为侍讲学士,尝书《无逸图》上之,请施便坐,帝施于讲读阁。今曰岁久而弊者,当是奭所上之图等。又按《玉海》:皇祐初,诏杨安国等以《五经正义节解》为书。令先撰序及名。安国等请名曰《五经义宗精义枢要》,诏以《五经精义》为名。十二月己亥,御延和殿,安国等上《五经精义序》进读,毕,赐茶而退。辛丑降付迩英阁,四年十一月甲寅,迩英阁侍讲上《尚书节解》三十卷。
至和二年三月,判国子监王洙以《石经尚书》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孝经》刊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馀经权罢从之。
嘉祐三年,杨绘献《书意》。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祐三年杨绘献《书意诗尚春秋辨要》十卷。闰十二月二十六日命为集贤校理。〈按明史官焦竑《经籍志》:杨绘书九意一卷,此无九字,未知孰是。〉
神宗熙宁 年范纯仁作尚书解以进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范纯仁传》:神宗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监戒者。乃作《尚书解》以进,曰:其言,皆尧、舜、禹、汤、文、武之事也。治天下无以易此,愿深究而力行之。
熙宁八年六月,颁王安石书经《新义》于学官。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八年六月己酉,颁王安石《诗》、《书》、《周礼义》于学官。按《王安石传》: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能自名一说,先儒注,一切废不用。
哲宗元祐 年,车驾幸太学,命丰稷讲《尚书无逸篇》,赐四品服。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丰稷传》:哲宗时,历国子祭酒。车驾幸太学,命讲《书·无逸篇》,赐四品服。
元祐二年九月,经筵官进讲《尚书》。吕公著、范祖禹进所节《尚书》等三经要语。十月,范祖禹乞于迩英阁复张挂《无逸图》。是年,文彦博亦进四轴。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元祐二年九月庚午,吕公著言伏观今月十五日以经筵讲《论语》毕,赐执政及讲筵官御筵。是日,内出御书《唐贤律诗》分赐臣等各一篇。次日,臣于延和谢。今《论语》终帙,进讲《尚书》。二书皆圣人之格言,为君之要道,臣辄于《尚书》、《论语》及《孝经》中节取要语,凡一百段惟取明白、切于治道者。庶便省览。他日太皇太后宣谕,公著曰:所进《尚书》、《论语》等要义百篇,皇帝每日书写看览,甚有益学问。范祖禹又言:臣谨节《尚书》、《论语》、《孝经》切要之语、训戒之言,得一百一十九事,以备圣览。所冀手书之,目睹之,心存之,以助圣德之万一。名曰《三经要语》。十月丁未,范祖禹乞于迩英阁复张挂王洙、蔡襄所书《无逸》、《孝经》图从之。周公《无逸》以勤为先,《孝经》四章以孝为本。元祐二年,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上奏曰:迩英北壁有仁祖朝讲官王洙所写《无逸图》。臣虑禁中或未有此图,敢写录四轴并一卷上进。望于殿内张挂,及置于几案以便圣览。
元祐五年二月,讲《尚书无逸终篇》。司马康等进《讲义》一卷。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元祐五年二月壬寅讲尚书无逸终篇侍讲司马康吴安诗范祖禹等录进讲义一卷
徽宗建中靖国 年帝幸太学命蒋静讲《尚书无逸篇》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蒋静传》:徽宗初立,静上言,多诋元祐间事。明年,迁国子司业。帝幸太学,命讲《尚书·无逸篇》,赐服金紫。
高宗建炎二年上亲书素屏尚书旅獒一篇出示宰执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癸卯内出亲书坐右素屏旅獒一篇大有大畜二卦与孟子之言七凡十扇遣中使宣示宰执
绍兴五年,赐赵鼎御书《尚书》一部。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五年九月二十日庚寅,赐赵鼎御书《尚书》一部。翌日鼎奏谢。上曰:《尚书》所载君臣相戒敕之言,所以赐卿,欲共由此道以成治功。
绍兴七年九月,内出《尚书无逸篇》安挂讲筵所。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七年九月一日,内出《无逸篇》四轴付讲筵所,遇讲日安挂。
绍兴十二年,赐陈诚之等《尚书周官》。十二月,上写《尚书》毕。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二年,闻喜宴赐陈诚之等御书石刻《尚书周官》。十二月庚辰,上曰:朕一无所好,惟阅书作字。自然无勌《尚书》、《史记》、《孟子》写毕。《尚书》写两过。《左传》亦节一本。
绍兴十三年六月,出御书《尚书》刊石,颁诸州学。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三年九月四日,御出《尚书篇》刊石,颁诸州学。又云绍兴十三年十一月丁卯,秦桧奏前蒙付出御书,来日欲宣示。从臣时上写六经论孟皆毕,因请刊石国学,仍颁墨本赐诸路州学诏可。
绍兴十四年,以御书《尚书》刊石,立于太学。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四年正月,出御书《尚书》,宣宗馆职观,毕,进诗刊石,立于太学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之廊庑。
绍兴二十四年,赐张孝祥等《尚书皋陶谟》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二十四年,赐张孝祥等《皋陶谟》,就,闻喜宴赐之。
孝宗乾道五年,赐讲读官《尚书正义》。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乾道己丑,表题代讲读官谢赐《尚书正义》。
乾道七年,出《尚书敬天图》以示辅臣。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乾道七年正月己亥,出《敬天图》以示辅臣。上曰:《无逸》一篇,享国久长,皆本于寅畏。朕近日取《尚书》所载敬天事编为两图,朝夕观览以自儆省,名之曰《敬天图》。虞允文奏:古人作《无逸图》,犹夸大其事。陛下尽图书中敬天事,又远过之。惟圣人尽躬行之,实敬畏不已。必有明效。六月乙卯,上曰:敬天事已纂成图,置之坐右,朝夕自省。一日引卿等便殿观之,又曰:人主傥不畏,天尚何所畏。允文奏:愿颁此图刻之琬琰。上曰:作数语并图付出。乾道八年,赐进士黄定等御书《益稷篇》。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乾道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己未,赐进士黄定等《益稷篇》。先是二十日宣示。辅臣梁克家奏:《益稷》首载治水播食事,末载君臣更相训敕之意。学者因宸翰味经旨,必知古人用心矣。上曰:如无若丹朱傲等语,见古者君臣警戒之深。又曰:圣人待天下之人,先之以教,及不格则以刑威之。
淳熙四年五月,赐程叔达观《尚书敬天图》。七月,程大昌上《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四年五月己酉,宗正少卿程叔达进《对言玉音》,许宣示《敬天图》愿得稽首拜观。上顾左右取图至,命叔达起观。上亦诵读,每至前代王者,或不能敬畏修省则曰:此图美恶并著,亦欲以之儆戒。至《无逸篇》则曰:《无逸》言人君享国久长,由严恭寅畏所致。尤当以为法。七月九日刑部侍郎程大昌上《禹贡论》五十一篇。《后论》八篇。诏付秘阁。序云:天下大川如江淮、河汉、济弱水、黑水七者,名称迹道。世传失实,因著《论辨》證之。书目《禹贡论》五卷。《后论》一卷。专论河、汴二水之患。又《禹贡论》图五卷。因《禹贡》讲历代山川郡县名称改易,以唐世《地书》为正,大昌考究年代《地理》等为书谱二十卷。
淳熙五年,御书《尚书旅獒篇》赐进士姚颖等。
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御书《旅獒篇》赐进士姚颖等。
淳熙十六年正月,史浩进《尚书讲义》二十二卷。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太傅史浩进《尚书讲义》二十二卷。诏藏秘府。
宁宗嘉泰元年,御书《说命篇》赐右丞相谢深甫。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谢深甫传》:深甫拜右丞相。嘉泰元年,御书《说命》篇及金币以赐之。
嘉泰三年正月,幸太学。命祭酒李寅仲讲《尚书周官篇》。
按《宋史·宁宗本纪》:嘉泰三年春正月戊戌,幸太学,谒大成殿,御化原堂,命国子祭酒李寅仲讲《尚书·周官》篇。
嘉定元年,御书《尚书说命篇》以赐辅臣。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定元年,御书书之《说命》、《易》之《泰卦》、《诗》之《天保》以赐辅臣。
理宗端平二年,以陈文蔚著《尚书解》,诏补迪功郎。
按《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二年三月乙未,进士陈文蔚著《尚书解》,诏补迪功郎。
嘉熙二年,赐讲筵御书《尚书皋陶谟》。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熙戊戌,表题代宰臣为讲筵,进读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宝训终篇,赐御书《皋陶谟》及笏带、鞍马。嘉熙四年,进石刻御制《尚书敬天图》。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熙庚子,表题代宰臣进秘书省石刻御书御制《尚书敬天图》。
金
熙宗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自是读《尚书》。按《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遵,使万世景仰。自是颇读《尚书》、《论语》。诸书或以夜继焉。按《孔璠传》:诏求孔子后,加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奉祀。是时,熙宗颇读《论语》、《尚书》、《春秋左氏传》及诸史,乙夜乃罢。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书。用孔安国注。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按《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书》用孔安国注,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九月,译经所进所译《书经》。
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译经所进所译《尚书》、《论语》、《孟子》等书。上谓宰臣曰:朕所以令译《五经》,正欲令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命颁行之。
哀宗正大三年,置益政院说书官备顾问杨云翼讲《尚书赵秉文进无逸直解》。
按《金史·哀宗本纪》:正大三年八月辛卯,设益政院于内庭,以礼部尚书杨云翼等为益政院说书官,直备顾问。按《百官志》:益政院。正大三年置于内庭,以学问该博、议论宏远者数人兼之。日以二人上直,备顾问,讲《尚书》、《通鉴》。名则经筵,实则内相也。按《杨云翼传》:正大三年,复为礼部尚书,兼侍读。明年,设益政院,云翼为选首,每召见赐坐而不名。时讲《尚书》,云翼为言帝王之学不必如经生分章析句,但知为国大纲足矣。因举任贤去邪、与治同道与乱同事、有言逆于汝心有言逊于汝志等数条,一皆本于正心诚意,敷释详明。上听忘倦。按《赵秉文传》:哀宗即位,兼益政院说书官。以上嗣德在初,当日亲经史以自裨益,进《无逸直解》、《贞观政要》各一通。
元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读书次读《尚书》。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毛诗》、《尚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
成宗大德十一年萧𣂏书酒诰为献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按《萧𣂏传》: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谕德,扶病至京师,入觐东官,书《酒诰》为献,以
朝廷时尚酒故也。
仁宗皇庆元年,诏元明善及宋文升译《尚书》经文以进。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元明善传》:明善为翰林直学士。仁宗即位。诏节《尚书》经文,译其关政要者以进。明善举宋忠臣子集贤直学士文升同译润,许之。书成,每奏一篇,帝必称善,曰: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闻也。
皇庆二年十一月,诏定考试经题。书义以蔡氏为主,兼用注疏。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皇庆二年十一月,诏定考试程文:经义一题,各治一道,《书》以蔡氏为主,兼用注疏。
文宗天历元年,廉访使郑允中表金履祥所著《尚书表注》四卷上于朝。
按《元史·文宗本纪》不载。按《儒学金履祥传》:履祥所著《尚书表注》四卷。天历初,廉访使郑允中表上其书于朝。
明
太祖洪武三年,诏乡会试书经主蔡氏《传古注疏》。按《明朝开天纪》: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诏自洪武三年八月为始,乡试会试第一场试,五经义各试本经一道。书蔡氏,传古注疏。
洪武 年国子助教陈南宾,入见讲《洪范九畴》。按《明外史·桂彦良传》:帝开国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彦良与陈南宾、萧岐等皆宿儒老生。南宾,名光裕,以字行,茶陵人。洪武三年,聘至都,历胶州同知,所至以经术饰吏事。召为国子助教。尝入见,讲《洪范》九畴。帝大喜,书姓名殿柱。后御注《洪范》,多采其说。〈按此条系洪武三年以后事〉洪武十七年,召见汪睿命讲《尚书》。按《明外史·汪睿传》:洪武十七年,召见,命讲《西伯戡黎》篇,授左春坊左司直。
洪武二十二年,御制《洪范注命》。刘三吾作序。
按《明外史·太祖高皇帝纪》: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太祖亲注《尚书洪范》。成,命赞善刘三吾序其后。
按《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二月甲辰,御注书《洪范》成。上尝命儒臣书《洪范》。揭于御座之右,朝夕观览。因自为注,至是成。召赞善刘三吾曰:朕观《洪范》一篇,帝王为治之道也。所以叙彝伦,正皇极,保万民,叙四时,成百谷,原于天道而验于人事。箕子为武王陈,犹为谦曰:五帝之道我未能焉。朕每为惕然,遂疏其旨,为朝夕省观。三吾对曰:陛下留心是书,上明圣道,下福生民,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帝纪称二十二年,此称二十年。并存俟考。〉按《明外史·刘三吾传》:三吾,以茹瑺荐召至。帝锐意制作,而宿儒凋谢,得刘三吾晚,悦之。帝制《大诰》命三吾序。《洪范》注成,亦命序。
洪武二十七年,命刘三吾钱宰等订正《书传》会选颁行天下。
按《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三月,上与群臣论天与日、月、五星之行,翰林应奉傅藻典籍黄麟、考功监丞郭傅,皆以蔡氏左旋之说为对。上曰:天左旋,日、月、五星皆右旋。二十八宿经也附天体而不动。日、月、五星纬乎?天者也。朕自起兵以来,与善推步者仰观天象,二十有三年矣。尝于天气晴爽之夜,指一宿为主,太阴居是宿之西,相去丈许,尽一夜则太阴渐过而东矣。由此观之,则是右旋。历家亦尝论之。蔡氏谓为左旋,此则儒家之说尔。等不哲而论之,岂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乎?二十七年四月丙戌,诏徵儒臣定正宋儒蔡氏书传。上观蔡氏书传日、月、五星运行,与朱子诗传不同,及其他注说与鄱阳邹季友所论间有未安者,遂诏徵天下儒臣定正之。于是太子少保唐铎等举翰林编修致仕张美和、国子监博士致仕钱宰、助教致仕靳观、教授高让、学正王子谦、教谕张士谔、俞友仁、何原铭、傅子裕、周惟善,训导唐棐、周宽、赵信、洪初、万钧、王宾、谢子方、吴子恭,博士解震、熊钊、揭轨、萧尚仁、萧子尚、王允升、张文翰、张思哲、宋麟,并遣行人驰传徵之。九月己酉正蔡氏书传成。初诏徵国子博士钱宰等至。上语以正定书传之意,且曰:尔等知天象乎?皆对以不知。上曰:朕每观天象,自洪武初,有黑气凝于奎璧,乃文章之府。朕甚异焉。今日春暮,其间黑气始消,文运兴矣。尔等宜考古正今有所述作,以称朕意。乃命翰林院学士刘三吾、董其事开局翰林院,正定是书,时礼遇诸儒甚厚。各赐以绮缯、衣被等物。又御制诗,命次韵和之。朝参则班于侍卫之前,宴享则次坐殿中。时酒楼成人赐钞宴其上。各献诗谢。上大悦,复遣礼部尚书任亨泰谕旨诸儒,上进赐名曰《书传会选》。命礼部颁行天下,赐诸儒宴及钞俾驰驿而还。
按《书传会选》载:纂修诸人,无靳观吴子恭、宋麟,而有国子祭酒胡季安、左春坊、左赞善、门克新、右春坊、右赞善、王俊华,翰林修撰许观、张信,编修马京、卢原质、齐麟、张显宗、景清、戴德彝,国子助教高耀、王英、定公静,儒士靳权,凡一十五人,盖永乐中修实录。以许观、景清等皆坐逆党,因连类而删去之也。合观实录,可知其详。〈右系书经考附载于此〉
按《明外史·刘三吾传》:敕修《书传会选》诸书,皆总其事书成,赐赉甚厚。按《钱宰传》:洪武二十七年,帝观蔡氏《书传》,象纬运行,与朱子《诗传》相悖,其他注与鄱阳邹季友所论有未安者。徵天下宿儒订正之。兵部尚书唐铎举宰及致仕编修张美和、助教靳权等。行人驰传徵至,命学士刘三吾总其事。帝喜。书成,赐名《书传会选》,颁行天下。厚赐宰等,令驰驿归。美和,名九韶,以字行。以翰林院致仕归。帝亲为文赐之。复与宰等,并徵书成遣还。按《桂彦良传》:帝开国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彦良与陈南宾萧岐等皆宿儒老生。岐,字尚仁,授潭王府长史。力辞,忤旨,谪训导。复召与钱宰等考定《书》传。赐币钞,给驿归。
按《野记》:太祖以《尚书》咨义和,惟天阴骘下民二处,蔡、沈注误。命儒臣改正为《书传会选》,刊示天下学者。洪武二十八年,校正《尚书会选》,刻板给散学校。按《圣政初记》:洪武二十八年,校正《尚书会选》、《孟子》节文,刻板给散天下学校。
成祖永乐元年,命解缙以《尚书》进讲东宫。先具经义呈帝览。
按《明外史·金幼孜传》:成祖即位。翰林坊局臣进讲东宫,皆先具经义,阁臣阅正,呈帝览,乃进讲。解缙《书》,杨士奇《易》,胡广《诗》,幼孜《春秋》。
永乐十三年,奉诏修《尚书大全》十卷。成,上之。
按《明朝肇运纪》: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谕翰林学士广、侍讲荣幼孜,曰: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馀蕴者,尔等采其切当之言,增附于其下,务极精备。庶几以垂后世。命广等总其事,仍举朝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学者同纂修,开馆东华门外,十三年九月己酉,五经大全成,上御殿受之,群臣表贺。
按《明史·官焦竑经籍志》:成祖皇帝敕修《尚书大全》十卷。
按《吴任臣书传》:《大全》纂修,题名《纪书传》。旧为六卷。今分十卷。大旨本二陈氏,纂修诸臣则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奉政大夫胡广、奉政大夫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杨荣、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金幼孜、翰林院修撰承务郎萧时中、陈循,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周述、陈全、林志,翰林院编修承仕郎李贞,陈景著,翰林院检讨从仕郎余学夔、刘永清、黄寿生、陈燧,翰林院五经博士迪功郎王进,翰林院典籍修职佐郎黄约仲,翰林院庶吉士涂顺,奉议大夫礼部郎中王羽,奉议大夫兵部郎中童谟,奉训大夫礼部员外郎吴福,奉直大夫北京刑部员外郎吴嘉静,承直郎礼部主事黄裳,承德郎刑部主事段民、章敞、杨勉、周忱、吴仲,承直郎刑部主事洪顺、沈升,文林郎广东道监察御史陈道潜,承事郎大理寺评事王选,文林郎太常寺博士黄福,修职郎太医院御医赵友,同迪功佐郎北京国子监博士王复原,泉州府儒学教授曾振,常州府儒学教授廖思敬,蕲州府儒学学正傅舟,济阳府学教谕林观,善化府儒学教谕颜敬守,常州府儒学训导彭子斐,镇江府儒学训导留季安,凡四十二人。
仁宗洪熙元年御制体尚书二卷
按《明史官·焦竑经籍志》:仁宗御制体尚书二卷
英宗正统九年,帝视学命祭酒李时勉讲《尚书》。
按《明外史·李时勉传》:正统六年,祭酒贝泰罢,以时勉代之。九年,帝视学。祭酒当进讲时勉久病嗽及升堂色温气定讲尚书词旨清朗帝悦赐予有嘉
景帝景泰元年,命侍讲吕原讲《尚书尧典》。
按《明外史·吕原传》: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典》,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帝曰:品同耳,何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
景泰 年召李东阳讲尚书大义
按《明外史·李东阳传》:四岁能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还其家其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
英宗天顺元年,李贤请皇太子出阁读《尚书》。
按《野记》:天顺元年,礼部请皇太子出阁读书。上曰:且读何书?李贤对曰:宜先《大学》、《尚书》。上曰:《书经》有难读者?贤对曰:如《二典》、《三谟》、《太甲》、《伊训》、《说命》诸篇,明白易简,可先讲读。
世宗嘉靖 年御注《书经三要》三卷。
按《明史官·焦竑经籍志》:世宗御注《书经三要》三卷。按《黄虞稷书经》:《三要》题跋三要者,《皋陶谟》、《伊训》、《无逸》三篇也。嘉靖四年十一月,帝谓《周书无逸》一篇与圣祖御注《洪范》一篇,皆治天下大法。因命辅臣撰序,刊布大学士。费宏等言皇上励精图治,真与圣祖同心一德,兹欲刊布亦宜依御注《洪范》体式。因经分注直解肯綮缮写成书,以备观览,已复有旨再注《伊训》。及二书分为三册,共为一书。宏等请以《洪范》居首,次《伊训》,次《无逸》。以《洪范》虽演于箕子,而原出夏禹,且注自圣祖,序之先后宜然已乃帝制《洪范》序略一篇后。将《皋陶谟》、《伊训》、《无逸》等篇,通加注释名曰《书经三要》。嘉靖七年,顾鼎臣进《洪范讲章》一卷。
按《洪范讲章》:钟渊映题跋顾鼎臣,字九和。昆山人,弘治乙丑赐进士第一,累官少保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康。《洪范讲章》一卷,嘉靖七年四月奉上谕草进。
嘉靖八年,湛若水上《尚书无逸篇讲义》。
按《明外史·湛若水传》:嘉靖八年,召为礼部右侍郎,上无逸篇讲义。
嘉靖十年,无逸殿成,命辅臣等各撰《尚书无逸讲义》一道。
按《明会典》:嘉靖初,西苑无逸殿成。命辅臣及经筵,日讲官六卿侍经筵官,各撰《尚书无逸诗》、《豳风七月》讲义一道,于无逸殿进讲,又云无逸殿讲仪。
按《明外史·李时传》:嘉靖十年,命时兼文渊阁大学士。时张孚敬已罢,翟銮独相。帝御无逸殿,召时坐讲《无逸篇》,銮讲《豳风·七月》诗,武定侯郭勋及九卿俱入侍听讲。
神宗万历元年,讲官张居正著《书经直解》以备睿览。按《张居正·书经》:直解钱与映序,今上冲年嗣位,江陵公倡率儒术辑为一编。既资日讲,且备睿览。融古人
之传记,质近日之异同,存是去非,削繁增简,词当而备义,弘而雅,万历丙戌与映偕计得之京邸归授家庭儿。周刊行略序其端如此。万历十八年庚寅秋九月。
按《申时行书》:经会编序,余以词臣久次横经,劝讲日侍。今上于帷幄所《尚书直解》。虽分日经撰,而余以专经删订为多内府所刊《书经直解》是已。是书藏于禁中,惟阁臣讲寮乃蒙宣赐士大夫,罕获观焉。余甥李渐卿鸿从余邸第,得而读之。因与懋泰两儿共加裒辑合,余前所采录〈自羁丱受《尚书》手自采录积若千卷〉共为一编。于是《尚书大义论说衍释》粲然备矣。〈按《尚书直解》时行删订,为多以居正首辅。
故独系之居正耳。今会编亦家弦户诵与之并垂矣。
〉
万历六年,定诸王读《尚书仪》。
按《明会典》:诸王读《书仪》。万历六年,详定王每日所读书四书。一本《书经》,一本《授书务要》。字样真正讲书直说大意,务要通晓。先一日进讲章,三日一温书。就温讲仍进讲章。
万历二十二年,皇长子出阁。焦竑进《讲尚书》。
按《明外史·文苑焦竑传》:万历二十二年,皇长子出阁,择讲官。六人竑与焉。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竑讲毕。皇长子每称善,无所问者。竑与同列谋曰:吾侪启其端,以便下问若何众然之,适讲《尚书·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皇长子曰:稽者,考也。考集众思,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又一日,讲《尚书·汤诰》,举上帝降衷,若有恒性。为问皇长子曰:此无他,即天命之谓性也。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由是中外咸知睿质之美,亦由竑善启之也。
悯帝崇祯三年文震孟进讲尚书五子之歌
按《明外史·文震孟传》:崇祯三年,进谕德直讲如故。震孟在讲筵,最严正。一日,进讲见帝足加膝,适讲《五子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帝即袖掩之,徐为引下。时称真讲官。
崇祯四年,罗喻义进讲《尚书稿》。
按《明外史·罗喻义传》:崇祯三年,进左侍郎,直讲如故。明年九月,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稿呈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补益。体仁促臣删去,臣成之数日去之片时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尚书闵洪学希体仁旨,议革职闲住,可之。
崇祯十年,黄道周进《洪范明义》四卷。
按《道周进呈洪范明义序》:幸逄圣主留神经籍,奉旨纂辑。乃复不揣为《明义》四卷,凡八万七千六百馀言。臣下愚迂昧,私意以为古今典籍,自《易象》、《春秋》而外,所可敦崇紬绎,未有过于斯书者也。
按黄虞稷题跋《洪范明义》四卷。崇祯十年,道周为经筵日讲官,左春坊、左谕德掌司经局事时编纂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