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五十九卷目录

 易经部汇考一
  上古〈伏羲氏一则 神农氏一则 黄帝一则〉
  夏后氏〈总一则〉
  殷〈总一则〉
  周〈文王一则 敬王一则〉
  秦〈始皇帝一则〉
  汉〈武帝元光一则 宣帝甘露二则 黄龙三则 元帝二则 成帝一则 平帝一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四则 灵帝熹平一则〉
  魏〈少帝正始一则 后少帝甘露一则〉
  晋〈武帝咸宁一则 元帝太兴一则〉
  宋〈文帝元嘉一则 明帝泰豫一则〉
  南齐〈武帝永明一则〉
  梁〈武帝一则〉
  北魏〈明元帝永兴一则 献文帝皇兴一则〉
  隋〈炀帝大业一则〉
  唐〈太宗贞观一则 高宗永徽一则 元宗开元二则 天宝一则 代宗永泰一则 大历一则 文宗太和二则〉
  宋〈太祖开宝一则 太宗端拱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一则 天禧二则 仁宗宝元一则 庆历一则 皇祐三则 至和二则 英宗治平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十一则 孝宗乾道三则 淳熙二则 宁宗嘉定一则 理宗淳祐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金〈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元〈世祖至元二则 仁宗皇庆一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成祖永乐三则 仁宗洪熙一则〉

经籍典第五十九卷

易经部汇考一

上古

包牺之世,龙马负图,始作八卦,重之为六十四卦。按《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礼纬含文嘉》: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则而象之,乃作八卦。
《风俗通》: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
《淮南子》: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按《朱子·易本义》: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三画已具,八卦已成,则又三倍其画,以成六画。而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
神农演六十四卦,为《连山易》之始。
《易》:系辞,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注〉《正义》云,《连山》起于神农。又云,重爻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郑元之徒,以为神农。

《姚信·易注》:连山氏〈神农〉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按《史记·索隐》:炎帝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朱震·易传丛说》:论重卦者六家,王弼、虞翻曰伏羲。郑康成曰神农。京房引夫子,曰,神农重乎八纯。按《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神农重卦经》三卷。
《世谱》:神农,一曰连山氏。
《玉海》《魏志》《易》博士淳于俊曰:包牺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薛氏曰,昔神农氏既重为六十四卦,而初经更本包牺八卦。盖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卦具焉。神农因之也。
《古三坟·气坟》:人皇神农氏,《归藏易》。〈按,诸家皆以《连山》本于神农,此
又以《归藏》属神农,姑两存之
〉黄帝受《河图》,为《归藏易》之始。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二曰《归藏》
〈注〉黄帝易也。

《山海经》: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按《玉海》,诸书多引此
条。今考《山海经》不载,岂见别本注耶。姑存之

《隋书·谶纬志》:龟龙衔负,出于河、洛。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文王所受本文。按《孔颖达·易经正义》《归藏》起于黄帝。
《古三坟·形坟》:地皇轩辕氏,《乾坤易》〈按,诸家皆以《归藏》本于黄帝,此
又以《乾坤易》属黄帝,姑两存之

《问奇类林考》:伏羲、神农、黄帝皆作《易》,伏羲重卦,六十四卦之名已具,又命子襄为飞龙氏,造六书。黄帝时,苍颉第从而衍之耳。干宝《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注云,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则神农、黄帝皆作《易》矣。然未知何据。或曰,神农曰连山氏,故《连山》为炎帝之《易》,所谓中成也。黄帝曰归藏氏,故《归藏》为轩辕之《易》,所谓大成也。《丹铅录》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此语见于《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不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至隋世之《连山》《归藏》,则伪作上官,求赏者耳。

夏后氏

《连山易》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
〈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连山》似山出内气也。〈疏〉《易赞》云:夏曰连山。皇甫谧记亦云,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夏人统艮正月,故以艮为首。

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按《山海经》: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按《玉海》等书,皆
引此条。今考《山海经》不载,姑存之

《桓谭新论》《连山》,八万言。
《博物志·太古书》:今见存有《神农经》《山海经》。或云禹所作《周易》
《北史·刘炫传》: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乃伪造书百馀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人有讼之,坐除名。
《隋书·经籍志》:梁元帝《连山》三十卷。
《唐书·艺文志》《连山》十卷,又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按《易正义》:郑元云,夏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按《姚信·易注》:连山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按《通志》《连山》十卷,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又云,《连山》用三十六策。
《明史·官焦竑·经籍志》《连山》十卷。〈注〉夏易。
《朱震·易丛说》《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为东壁营室,于辰为亥,于律为应钟,于时为立冬,此颛帝之历所以首十月也。无阖则无辟,无静则无动,此《归藏》所以先坤与。又曰,伏羲画卦,乾上坤下,立天地之位。《归藏》先坤后乾,首万物之母。《连山》乾始于子,坤始于午。至《周易》尊乾卑坤,其体乃定艮震巽离坤兑乾坎连山之序也。而《易》兼用之。
《玉海》《帝王世纪》《连山易》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水经注》《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张行成曰:夏曰《连山》,天易也。
〈按,《连山易》《通志》称至唐始出,而《隋书》已有之。但《隋书》称梁元帝撰,附入五行类,不入《易经》。而《唐书》又两载之,岂所称梁元帝撰者,又一《连山》耶。抑隋开皇时,牛弘请购遗书,刘炫所伪造者,或即托之梁元帝撰耶。不然,元帝既有《连山》,刘炫何烦伪造。今与《归藏》并列于前,以备参考〉

殷王之世,作《归藏易》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二曰《归藏》。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
〈注〉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杜子春云:《归藏》,黄帝《易》〈疏〉子春之意,宓羲黄帝造其名,夏殷因其名以作《易》。皇甫谧云,殷人因黄帝曰《归藏》《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

簭人掌三易,二曰《归藏》。按《礼运》:孔子曰: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注〉得商阴阳之书,其书存者,有《归藏》

《桓谭新论》《归藏》四千三百言,而立数。
《文心雕龙》《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
《隋书·经籍志》《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撰。〉《唐书·艺文志》:司马膺注《归藏》十三卷。
《孔颖达·易经正义》《归藏》,伪妄之书,非殷易也。又《杂卦正义》,圣人因时随宜,不必皆相因袭。故《归藏》名卦之次,亦异于时。
《宋史·艺文志》:薛贞注《归藏》三卷。
《崇文总目》《归藏》三卷。汉初有《归藏》,已非古经。今书三篇,不可究矣。
《中兴书目》《归藏》薛贞注,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缺乱,不可训释。
《朱震·易丛说》:归藏初经者,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经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画,即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按《通志》《连山》亡矣。《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往往《连山》所以亡者,复过于此矣。独不知后世之人能为此文乎。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以《周易》《商易》,则周商之文质可知也。以《商易》《夏易》,则商夏之文质又可知也。三易皆始乎八,而成六十四,有八卦即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非至周而备也。但法之所立,数之所起,皆不相为用。《连山》用三十六策,《归藏》四十五策,《周易》四十九策,诚以人事代谢,星纪推移,一代一谢,渐繁渐文,又何必近耳目而信诸,远耳目而疑诸。按《三皇太古书》《三坟》曰:山气形,天皇伏羲氏,本山坟而作《易》,曰《连山》。人皇神农氏,本气坟而作《易》,曰《归藏》。地皇黄帝氏,本形坟而作《易》,曰乾坤。虽不画卦,而其名皆曰卦爻大象。《连山》之大象有八,曰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而统以山。《归藏》之大象有八,曰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而统以气。《乾坤》之大象有八,曰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而统以形。皆八而八之,为六十四。〈按,此条所载,与诸说
不同,并载以备参考

《文献通考》《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之伪作,《北史》明言之。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耳。夹漈好奇,独尊信此二书与《古三坟书》,且咎世人以其晚出而疑之。殊不知毛氏诗,左氏春秋,小戴氏礼,与古文尚书,周官六典,比之当时皆晚出者也。然其义理其文词一无可疑,非二易三坟之比,不谓之六经可乎。故今序二易,不敢遽指为夏商之书,姑随其所出之时,置之汉之后,唐之前云。

文王周公作《周易》
《易系辞》《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注〉《正义》《连山》起于神农,《归藏》起于黄帝,《周易》起于文王。及周公,此谓《周易》也。 又《正义》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并是代号。《周易》以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犹《周书》《周礼》,以别馀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一说卦辞爻辞,并文王作。一以为爻辞多文王后事。〈王用亨于岐山箕子之明夷〉马融、陆绩等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今依而用之。

《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三曰《周易》。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
〈注〉文王易也

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三曰《周易》。按《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史记·日者传》:司马季主曰: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玉海》,朱震曰:文王作《易》,以乾坤坎离,为上篇之用;以艮兑震巽为下篇之用。姚信曰,连山氏〈神农〉《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归藏氏〈黄帝〉《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王洙曰,伏羲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神农〉《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斯乃杜子春之所凭,姚信之言,所从传者异耳。张行成曰,伏羲始画八卦,是为先天,有图象而未有书。夏曰《连山》,天易也;商曰《归藏》,地易也,有法数而未有书;文王曰《周易》,人易也,始有书矣。伏羲先天示易之体,故孔子谓之作八卦。文王后天明易之用,故子云谓之重六爻。
敬王之世,孔子始作十翼。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按,孔子系易为敬王三十一年以前,哀公十四年以前事〉《正义》,序易,序卦也,夫子作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文王既由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先后之次,其理不易。孔子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
《扬子法言》:宓牺氏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藏,定万物之基。
《陆德明·易释文》: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谓之《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传》《十翼》也。
〈注〉先儒说重卦及爻辞,为十翼不同。

始皇帝焚书,《易》以卜筮之书不废,唯失《说卦》三篇。
《史记·始皇本纪》:史官非秦纪皆烧之。所不废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汉书·艺文志》:及秦燔书,而《易》为卜筮之事,传者不绝。
《隋书·经籍志》: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
《汉书·艺文志·考證》:吕氏曰:古者,教人之通法,诗书礼乐而已。至于《易》,则未尝躐等与人。是以孔子、孟子之问答,初未尝及《易》也。若如魏晋祖尚浮,虚谈《老》《易》者遍天下,则秦宜焚之久矣。

武帝元光元年,杨何以《易》徵为博士。
《史记》《汉书·武帝本纪》皆不载。按《史记·儒林传》: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大夫。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汉书·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初,书惟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
宣帝甘露 年,以梁丘贺,待诏黄门入说《易》
《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儒林梁丘贺传》: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待诏黄门数入说教侍中,以召贺。贺入说,上善之。
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诏立梁丘易、博士。
《汉书·宣帝本纪》:甘露三年三月己丑,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按《刘歆传》:歆移太常博士书。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立之。
黄龙元年,立京氏博士。
《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四年冬十一月壬戌,诏曰: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按《汉书·百官表》:武帝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
宣帝   年,韩生以易徵。
《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儒林韩婴传》: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以易徵,待诏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
宣帝   年,河内女子得说卦。
《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艺文志》:考證秦汉之际易亡说卦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说卦古文老子
元帝   年,令五鹿充宗与诸儒论易,以朱云为博士。
《汉书·元帝本纪》不载。按《朱云传》: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辨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斋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繇是为博士。元帝   年,复立京氏易、博士。
《汉书·元帝本纪》不载。按《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施、孟、梁丘易。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按章帝本纪称孝宣帝立京氏易此称元帝立京氏易并存以俟考〉
成帝河平三年,刘向校书,考易说。
《汉书·成帝本纪》: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按《儒林传》: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
平帝   年,苏竟以明易为博士。
《汉书·平帝本纪》不载。按《后汉书·苏竟传》: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也。平帝世,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

后汉

光武帝建武元年,立易经四家博士。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徐防传》:汉承嬴秦,经典废绝,本文略存,或无章句。收拾缺遗,建立明经,博徵儒术,开置太学。孔圣既远,微旨将绝,故立博士十有四家。
〈注〉汉官仪曰,光武中兴,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圣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

建武二年,范升迁易经博士。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范升传》:建武二年,光武徵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
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议立费氏易、博士。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范升传》: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遂与刘歆及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
建武 年,戴凭以习京氏易,徵试博士。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儒林传》:戴凭字次仲。习京氏易。年十六,郡举明经,徵试博士,拜郎中。时诏公卿大会,群臣皆就席,凭独立。光武问其意。凭对曰: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即召上殿,令与诸儒难说,凭多所解释。上善之,拜为侍中。
灵帝熹平四年,刻石经周易立于太学门外。
《后汉书·灵帝本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洛阳记》:太学在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一丈。堂有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一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
三国魏少帝正始六年,诏以王朗《易传》,令学者课试。
《三国志·魏少帝本纪》:正始六年冬十二月辛亥,诏以王朗所作《易传》,令学者课试。
少帝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学,与诸儒讲《易》〈前系少帝芳此系少帝髦〉
《三国志·魏少帝本纪》:甘露元年夏四月丙辰,帝幸太学,问诸儒曰:圣人幽赞神明,仰观俯察,始作八卦,后圣重之为六十四,立爻以极数,凡斯大义,罔有不备,而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曰《周易》《易》
之书,其故何也。《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氏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黄帝、尧、舜通其变,三代随时,质文各繇其事。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归藏》者,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帝又曰: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元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元连之,何也。俊对曰:郑注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元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元何独不谦耶。俊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小臣所能详尽。帝又问曰:《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农之世为无衣裳。但圣人化天下,何殊异尔耶。俊对曰:三王之时,人寡而禽兽众,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及至黄帝,人众而禽兽寡,是以作为衣裳以济时变也。帝又问:乾为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与细物并耶。俊对曰:圣人取象,或远或近,近取诸物,远则天地。讲《易》毕,复命讲《尚书》

武帝咸宁五年,得汲冢竹书、易经二篇。
《晋书·武帝本纪》: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馀万言,藏于秘府。按《束晰传》: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𦅸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𦅸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
〈按,《本纪》作咸宁五年,《传》作太康二年,今从《本纪》
元帝太兴四年三月,置郑易博士。
《晋书·元帝本纪》:太兴四年三月,置周易博士。按《荀崧传》:元帝践祚,徵拜尚书仆射。转太常。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仪礼、公羊、谷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崧以为不可,乃上疏曰:自丧乱以来,儒学尤寡,今处学则阙朝廷之秀,仕朝则废儒学之俊。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国子,以弘儒训;三则祠、仪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质疑。今皇朝中兴,美隆往初,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兴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颁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寔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传称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二子终而大义乖。自顷中夏殄瘁,讲诵遏密,斯文之道,将堕于地。陛下圣哲龙飞,恢崇道教,乐正雅颂,于是乎在。江、扬二州,先渐声教,学士遗文,于今为盛。然方畴昔,犹千之一。臣学不章句,才不弘通,方之华寔,儒风殊邈。思竭驽骀,庶增万分。愿斯道隆于百世之上,搢绅咏于千载之下。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置十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能半,宜及节省之制,以时施行。今九人以外,犹宜增四。愿陛下万几馀暇,时垂省览。宜为郑易置博士一人,郑仪礼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谷梁博士一人,以博其学。诏曰:崧表如此,皆经国之务,为政所由。息马投戈,犹可讲艺,今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遗存耶。可共博议者详之。议者多请从崧所奏。

文帝元嘉三年,赐沮渠蒙逊《周易》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沮渠蒙逊传》:元嘉三年,世子兴国遣使奉表,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诏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
明帝泰豫元年,命侍臣于华林园含芳堂讲《周易》
《宋书·明帝本纪》:帝即大位,旧臣。才学之士,多蒙引进,参侍文籍,应对左右。于华林园含芳堂讲《周易》,常自临听。

南齐

武帝永明元年,以陆澄领国子博士,国学置郑王《易》。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陆澄传》:永明元年,领
国子博士。时国学置郑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谷梁》,郑元《孝经》

武帝年,上于文德殿释《乾》《坤》文言。
《梁书·武帝本纪》不载。按《陈书·张讥传》:梁武帝于文德殿释《乾》《坤》文言,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敕令论议,诸儒莫敢先出,讥乃整容而进,咨审循环,辞令温雅。梁武帝甚异之,赐裙襦绢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

北魏

太宗永兴元年,敕崔浩解《周易》
《魏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崔浩传》:浩上《五寅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三年成讫。谨以奏呈。
献文帝皇兴 年,与程骏讲《易》义。
《魏书·献文帝本纪》不载。按《程骏传》:迁著作郎。显祖屡引骏与论《老》《易》之义,顾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

炀帝大业元年,以陆德明为《易》博士。
《隋书·炀帝本纪》不载。按《唐书·徐旷传》:旷,字文远。隋大业初,礼部侍郎许善心荐文远及包恺、褚徽、陆德明、鲁达为学官,擢国子博士,恺等为太学博士。世称《左氏》有文远,《礼》有褚《诗》有鲁达,《易》有陆德明,皆一时冠云。

太宗贞观十二年,孔颖达等奉诏撰《周易正义》十六卷。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唐会要》:贞观十二年,国子祭酒孔颖达撰《五经》义疏,一百七十卷,名曰《义赞》,改为《正义》
《玉海》《周易正义》十六卷,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琰、于志宁等奉诏撰,四门博士苏德融、赵弘智覆审。
高宗永徽四年,颁孔颖达《易经正义》于天下,明经依此考试。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高宗本纪》: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
《唐会要》:孔颖达《正义》,永徽四年三月一日进之,颁于天下,以为定式,凡《易》十六卷。
《正义表》: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按,《会要》作三月,表作二月,
并存俟考
〉元宗开元元年,诏中书令张说举能治《易》者。
《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元年九月庚午,张说为中书令。十二月,为相州刺史,举治《易》事不载。按《儒学康子元传》:开元初,诏中书令张说举能治《易》《老》《庄》者。开元十一年夏诏侯行果等侍讲周易赐衣绢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玉海》《集贤注记》:开元十一年夏,诏学士侯行果等,侍讲周易庄老,赐衣一副,绢一百匹。又令行果隔日为皇太子讲。讲毕,赐酒馔燕饮,赋诗凡数百首,屡承珍异之赐。
天宝十二载,诏令选举加《周易》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天宝十二载,选举停《老子》,加《周易》
代宗永泰二年,国子学成,释奠,使鱼朝恩说《易》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永泰二年八月,国子学成。四日,释奠,宰相、常参官、军将会于讲堂,京兆府置食,讲论。军容使鱼朝恩说《易》,又于讲堂画《周易》镜图。
大历八年,归崇敬请以《周易》为小经,置博士一员。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崇敬建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授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为师表者,委四品以上各举所知,在外给传,七十者安车蒲轮敦遣。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
文宗太和八年九月甲午,以李仲言为《周易》博士。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八年九月甲午,以李仲言为《周易》博士,充翰林侍讲学士。
太和九年秋七月甲子,以《周易》博士李训为兵部侍郎。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九年秋七月甲子,以《周易》博士李训为兵部侍郎、知制诰,依前充翰林院侍讲学士。

太祖开宝三年,召见王昭素,令讲《乾卦》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开宝三年,知制诰李穆荐王昭素召,见便殿,昭素著《易论》三十三篇,时年七十馀。太祖赐坐,令讲《乾卦》,召宰臣薛居正等观之,至九五飞龙在天。昭素对曰:此爻正当陛下今日之事,此书非圣人出不能合其象。三月辛亥,拜国子博士。
太宗端拱元年八月,幸太学,命博士李觉讲《易经》。十月,孔维等所校勘《易经》,板成以献。
《宋史·太宗本纪》:端拱元年八月庚辰,幸太学,命博士李觉讲《易经》。按《李觉传》:端拱元年,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座,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旁,臣何敢辄升高座。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幕㡩,设别坐,诏觉讲《周易》《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玉海》:端拱元年,孔维等奉敕,校勘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国子监镂板行之。《易》则维等四人校勘,李说等六人详勘,又再校。十月,板成,以献。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九月,《易经》重刻板本。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赐群臣和,至是遍咏经史,百僚并赋。九月,《易》《诗》重刻板本,仍命陈彭年、冯元校定。自后,九经及释文有讹缺者,皆重校刻板。
天禧元年,以冯元、查道等讲《易》于宣和门北阁。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冯元传》:元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真宗,召元讲《易》。元进说曰:地天为《泰》者,以天地之气交也。君道至尊,臣道至卑,唯上下相与,则可以辅相天地,财成万化。帝悦。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等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天禧二年,诏以李见《易枢》附驿以闻。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天禧二年,富顺监言李见撰《易枢》十卷,诏附驿以闻。〈按《宋史·艺文志》,有《易枢》十卷,不著姓
名,疑即李见所著
〉仁宗宝元二年,陆秉奏《周易意学》十卷。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陆秉,字端夫,撰《意学》十卷,宝元二年奏御。
庆历元年,吴秘献刘牧《易》十卷。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刘牧,字长民,《易》十卷,庆历初吴秘献其书,诏奖之。田况为序,言数者宗之。又《钩隐图》三卷。
皇祐元年九月,所镌《周易石经》毕。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石室十三经,孟蜀所镌。皇祐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周易》,孙逄吉书。
皇祐三年,评事孙坦上《易经析蕴》十卷。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皇祐三年,评事孙坦上《析蕴》十卷,帝嘉其勤博。
皇祐四年五月,田况上代渊所著《周易旨要》二十卷。六月,上《周易节解》二十卷。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皇祐四年五月,知益州田况上太常丞代渊所著《周易旨要》二十卷。丙午,以为祠部员外郎。又云,皇祐 年,诏杨安国等,以五经正义节解为书,令先撰序及名。安国等请名曰《五经义宗》《五经精义》,序进,读毕,赐茶而退。辛丑,降付迩英阁。四年六月壬寅,延和殿侍讲学士上《五经精义》《周易节解》二十卷。
至和元年,宋咸上《注周易》十卷。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至和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宋咸上《注周易》十卷,诏褒论。
仁宗   年,御延和殿,诏讲官听卢士宗讲《易》。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卢士宗传》:仁宗御延和殿,诏讲官悉升殿听其讲《易》。明日,复命讲《泰卦》,又诏经筵官贾昌朝听之。
英宗治平三年,皇甫佖上所著《周易精义》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治平三年四月己丑,工部侍郎皇甫佖上所著《周易精义》,赐帛。
神宗熙宁九年,宗子克頠进《周易开奥图》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熙宁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宗子克頠进《周易开奥图》,诏褒之。
高宗建炎二年,上亲书大有、大畜二卦于屏,出示宰执。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二十二日癸卯,内出亲书左右素屏旅獒一篇,大有、大畜二卦,与孟子之言七,凡十扇,遣中使宣示宰执。
绍兴五年,上亲书《周易》否泰卦,赐张浚。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五年十月庚戌,右相张浚入见,上亲书《周易》否泰卦赐之。
绍兴六年,林倏上所著《易说》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六年,林倏乞上所著易书,诏给事中朱震详问,震言用功至勤,仍令明州给扎录其所著《易说》,及《天道大备书》《变卦纂集》等,合二十六卷,上之。二月甲辰,倏循资与堂除。绍兴八年,李授之上《易解》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八年六月五日,李授之上《易解》,除直秘阁。
绍兴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内出御书《周易》,宣示馆职。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内出御书《周易》,宣示馆职。九月四日,上谕辅臣曰,学写字,不如便写经书,不惟可以学字,又得经书不忘。
绍兴十五年,刘翔进《易解》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刘翔进《易解》
绍兴十六年,吴沆进《易经璇玑》,郭伸上《易解》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六年,吴沆进《易璇玑》三卷二十七篇。四月,郭伸上《易解》
绍兴十七年,吴适进《大衍图》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七年四月,左迪功郎吴适进《大衍图》。庚戌,令秘省详之。
绍兴二十五年,书乾卦赐秦梓。张浚进所著否泰卦解义。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二十五年,高宗书乾卦赐侍讲秦梓。初,绍兴五年十一月庚戌,右相张浚入见,上亲书《周易》否泰卦赐之。浚奏自古小人倾陷君子,莫不以朋党为言。臣尝考泰之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象,以为志在外,盖言其志在天下国家,非为身故也。否之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象,以为志在君,则君子连类而退,盖将以行善道,而未始忘忧国爱君之心焉。观二爻之义,而考其用心,则朋党之论不攻而自破矣。臣又观否泰之理,起于人君一心之微,一念之正,其画为阳,泰自是而起矣。一念之不正,其画为阴,否自是而起矣。泰之上六三阴已尽,复变为阳,则小人在外,而泰所由生焉。二十五年八月,以所著否泰卦解义进之。奏曰,其事本诸一心。绍兴二十七年,彭与上《周易义解》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二十七年九月,彭与上《周易义解》十册,《神授易图》四册,《太极歌》一册,《易證诗》一册,《羲文图》二册。馆学看详,谓潜心象数,训释淹贯。诏补上州文学。
绍兴三十年,宋大明上《周易解》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三十年三月七日,宋大明上《周易解》
绍兴年,都絜进《易变体》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续书目《易变体》十六卷,绍兴中,吏部郎中都絜进。谓筮有某卦之某卦为变体,如蔡墨言潜龙勿用,不曰乾初九而曰乾之姤,言龙战于野,不曰坤上六,而曰坤之剥,此谓变体。自乾之姤至未济之解,以意演之,爻为一篇,凡三百八十四篇。
孝宗乾道二年,以张行成进易可采,除直徽猷阁。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乾道二年六月四日,以行成进易,可采,除直徽猷阁。行成有《述衍》十卷,《通变》四十卷。
乾道九年,诏胡铨进所解《周易》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乾道九年闰正月二十三日,敷文直学士胡铨言圣训,令臣进所解诸经。今先缮写《周易》《周礼》《礼记》《春秋》四经解。诏令投进。乾道年,晁昭德上《易故训传》十八卷。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文献通考》:晁昭德《易故训传》十八卷,乾道中上之。
淳熙八年,吕凝之上《易书》四十卷。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八年八月五日,知阆州吕凝之上《易书》四十卷。上问辅臣周必大,奏曰,此本邵雍之学,蜀人张行成推衍之,凝之必讲学于行成。上曰,行成所著颇略。必大曰,凝之配年以卦爻,所以加密。淳熙十二年,林栗进《周易经传集解》三十二卷。按《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知潭州林栗进《经传集解》三十二卷,《系辞》上下二卷,《文言》《说卦》《杂卦》共为一卷,《河图》《洛书》《八卦》《九畴》《大衍总会图》《六十四卦立成图》《大衍揲蓍解》共为一卷,总三十六册。诏付秘省敕书奖谕。
宁宗嘉定元年,御书易泰卦以赐辅臣。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嘉定元年,御书书之说,命易之泰卦诗之天保,以赐辅臣。
理宗淳祐十一年八月辛亥,上览林光世《易范》,诏赴阙。是年,讲《易》终篇。
《宋史·理宗本纪》:淳祐十一年八月辛亥,诏:比览林光世《易范》,明《易》推星配象演义,有司其以礼津遣赴阙。
《玉海》:淳祐十一年,讲《易》终篇,赐诗。
度宗咸淳六年六月,诏以《易传序》,天下士子宜肄其文。
《宋史·度宗本纪》:咸淳六年六月,诏《太极图说》《西铭》《易传序》,天下士子宜肄其文。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易》用王弼、韩康伯注,其书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凡经,《易》则用王弼、韩康伯注,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九月,译经所进所译《易经》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秋九月己巳,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等书。上谓宰臣曰: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命颁行之。

世祖至元八年,取《易经》乾元之义,国号大元。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八年,诏曰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于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艰难。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以次读《易经》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
仁宗皇庆二年,诏经题易义以程、朱为主。
《元史·仁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皇庆二年十一月,诏定考试程式,《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兼用注疏。

太祖洪武三年,诏乡会试易经,主程朱注古注疏。
《明朝开天纪》: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诏自洪武三年八月为始,乡试会试,第一场试五经义,各试本经一道。《易》主程朱氏注古注疏。
洪武十七年,颁行科举程式,《易》专主程朱传义。按《明朝纪事》:本末洪武十七年春三月,颁行科举程式,凡三年大比,乡试试三场。八月初九日,试四书义,三经义,四经义。《易》主程朱传义。
成祖永乐元年,杨士奇进讲《易经》
《明外史·金幼孜传》:成祖即位,幼孜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时翰林坊局讲书东宫,皆先具经义,阁臣阅正,呈帝览,乃进讲。解缙《书》,杨士奇《易》,胡广《诗》,幼孜《春秋》
永乐十二年十一月,诏纂修《易经大全》十四卷。按《明朝肇运纪》: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谕行在翰林学士广侍讲荣幼孜曰,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馀蕴者,尔等采其切当之言,增附于下,务极精备。
《明史·官焦竑·经籍志》:成祖皇帝敕修《易经大全》十四卷。
永乐十三年九月己酉,《易经大全》成,上御殿,受之,群臣表贺。
《明朝肇运纪》云云。
仁宗洪熙 年,敕修《周易直指》十卷。
《明史·官焦竑·经籍志》:仁宗皇帝敕修《周易直指》十卷,杨士奇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