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三卷目录

 经籍总部汇考三
  唐〈高祖武德五则 太宗贞观十二则 高宗永徽五则 显庆二则 乾封一则 上元一则 仪凤一则 永隆一则 中宗嗣圣一则 景龙一则 睿宗景云一则 太极一则 元宗开元十六则 天宝四则 肃宗宝应二则 代宗广德一则 永泰一则 大历三则 德宗建中一则 贞元四则 宪宗元和四则 穆宗长庆二则 敬宗宝历一则 文宗太和四则 开成二则 宣宗大中三则 僖宗广明一则 昭宗龙纪一则〉
  后唐〈庄宗同光一则 明宗天成一则 长兴一则〉
  后晋〈出帝开运一则〉
  后汉〈高祖乾祐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一则 世宗显德三则〉
  辽〈太宗大同一则 圣宗统和一则 开泰一则 太平一则 兴宗重熙一则 道宗清宁二则 大安二则 天祚帝乾统一则〉

经籍典第三卷

经籍总部汇考三

高祖武德 年,有书八万卷,置经学博士,诏诸州明经者,皆入贡。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初,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 按《百官志》:文学一人。掌以五经授诸生。
〈注〉武德初,置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德宗即位,改博士曰文学。

《选举志》:高祖即位,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其后又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
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掌详正图籍,又置秘书省少监。五月,得隋书八千馀卷,舟覆,亡其书。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
〈注〉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曰弘文馆。

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二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
〈注〉武德四年,改少令曰少监。

《艺文志》: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馀卷,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都,浮舟溯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按《本纪》:武德四年五月,王世充平。〉
武德五年,秘书监令狐德棻请求天下遗书。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令狐德棻传》:武德初,为起居舍人,迁秘书丞。方是时,大乱后,经籍亡散,秘书湮缺,德棻始请帝重求天下遗书,置吏补录。不数年,图典略备。
《唐会要》:武德五年,秘书监令狐德棻奏,经籍亡逸,请求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缮写。数年间,群书毕备。
武德七年,释奠于国学,召徐文远、陆元朗等讲经,诏诸州有明一经已上者,有司试策,皆加叙用。
《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七年二月丁己,释奠于国学。
《儒学·徐旷传》:旷,字文远,以字行,为国子博士。高

祖幸国学观释奠,文远发《春秋》题,论难锋生,随方占对,莫能屈。帝异之。 按《儒学·陆元朗传》:元朗,字德明,秦王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承乾,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随方立义,遍悉其要。帝大喜曰:三人者诚辩,然德明一举辄蔽,可谓贤矣。赐帛五十匹。按《旧唐书·礼仪志》:武德七年二月己酉,诏诸州有明一经已上未被升擢者,本属举选,具以名闻,有司试策,皆加叙用。
武德九年,改修文馆为弘文馆,掌详正图籍。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武德 年,赐陇西王博义等绢二百匹,令买经史习读。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宗室陇西王博义传》:武德元年。受封博义有妓妾数百人,朝夕弦歌。与其弟渤海王奉慈,俱为高祖所鄙,帝谓曰:闻汝等唯昵近小人,先王坟典,不闻习学。今赐绢二百匹,可各买经史习读,务为善事。
太宗贞观元年,别置弘文馆,进士加读经、史一部。又置讲经博士。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太宗即位,益崇儒术。乃于门下别置弘文馆,又增置书、律学,进士加读经、史一部。 按《百官志·弘文学士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已上子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其后又置讲经博士。
贞观三年二月,以魏徵为秘书监,命写四部群书,又诏虞世南、颜师古相继领之,购天下书。
《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三年二月戊寅,以魏徵为秘书监。 按《艺文志》:贞观中,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相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内府,以宫人掌之。 按《百官志》:内官有司籍、典籍、掌籍各二人,掌供御经籍。分四部,部别为目,以时暴凉焉。 按《魏徵传》:典章湮散,徵引诸儒校集秘书,国家图籍粲然全整。 按《文艺·崔行功传》:初,太宗命秘书监魏徵写四部群书,将藏内府,置雠正三十员、书工百员。徵徙职,又诏虞世南、颜师古踵领,功不就。
贞观四年,诏孔颖达与颜师古撰《五经正义》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孔颖达传》: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馀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按《儒学·颜师古传》: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帝尝叹《五经》去圣久远,传习寖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釐正。〈按《政要》云:贞观四年。〉按《旧唐书·司马才章传》:隋末为郡博士,贞观六年,左仆射房元龄荐之,屡蒙召问,擢授国子助教,论议该洽,学者称之。〈按《政要》:以师古受诏釐正为四年事,而司马才章六年始蒙召问,盖后进者耳,
非必同时受诏也

贞观五年,诏萧德言以经授晋王。
《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五年二月己酉,封子,治晋王,授经事不载。 按《儒学·萧德言传》:贞观时,历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诏以经授晋王。时许叔牙为侍读,同劝讲。
贞观六年,命祭酒博士讲论经义,雠正《五经》谬缺,与诸儒稡章句为义疏。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传序》:贞观六年,诏罢周公祠,更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尽召天下惇师老德以为学官。数临幸观释菜,命祭酒博士讲论经义,赐以束帛。生能通一经者,得署吏。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大抵诸生员至三千二百。自元武屯营飞骑,皆给博士授经,能通一经者,听入贡限。四方秀乂,挟策负素,坌集京师,文治煟然勃兴。于是新罗、高昌、百济、吐蕃、高丽等群酋长并遣子弟入学,鼓笥踵堂者,凡八千馀人。纡侈袂,曳方履,訚訚秩秩,虽三代之盛,所未闻也。帝又雠正《五经》缪缺,颁天下示学者,与诸儒稡章句为义疏,俾久其传。 按《颜师古传》《五经》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
贞观七年,颁新定《五经》于天下。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颜师古传》《五经》既成,人人叹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拜秘书少监,专刋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明熟,必畅本原。
《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七年十一月丁丑,颁新定《五经》于天下。
贞观十二年,诏以孔颖达《五经正义》,令弘文馆学士马嘉运裁定。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孔颖达传》:初,颖达受诏撰《五经正义》。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駮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嘉运,魏州繁水人。少为沙门,还治儒学,长论议。贞观初,累除越王东閤祭酒。退隐白鹿山,诸方来授业至千馀人。十一年,召拜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以孔颖达《正义》繁酿,故掎摭其疵,当世诸儒服其精。
《旧唐书·马嘉运传》:嘉运以颖达《正义》颇多繁杂,每掎摭之,诸儒亦称为允当。
《唐会要》:贞观十二年,国子祭酒孔颖达撰《五经义疏》一百七十卷,名曰义赞。有诏改为《五经正义》。太学博士马嘉运每掎摭之。有诏更令详定。未讫而卒。〈《政要》
云一百八十卷

《玉海》《周易正义》十六卷,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琰、于志宁等奉诏撰,四门博士苏德〈缺〉、赵弘智覆审。《尚书正义》二十卷,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撰。朱长才等五人覆审。无忌、绩志、宁行成等二十三人刋定。《毛诗正义》四十卷,颖达、朱子奢、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范义頵、张权等撰,周元逵等四人覆审。《礼记正义》八十卷、《仪礼疏》五十卷、《周礼疏》五十卷、《春秋正义》三十六卷,颖达、杨士勋、朱长才撰,马嘉运等四人覆审。杨士勋《谷梁疏》十二卷。
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学士,掌经籍图书。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崇文馆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
〈注〉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显庆元年,置学生二十
人。上元二年,避太子名,改曰崇文馆。

贞观十四年,观释奠于国学,诏祭酒孔颖达讲经。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十四年二月丁丑,观释奠于国学,讲经事不载。 按《礼乐志》:贞观十四年,太宗观释奠于国子学,诏祭酒孔颖达讲经。 按《儒学传序》:孔颖达等始署官,发《五经》题与诸生酬问。 按《儒学·孔颖达传》: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贞观十五年,吐蕃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吐蕃传》: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书疏。
贞观十六年,阅陆德明经典释文,甚嘉之,赐其家帛二百段。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太宗后阅德明《经典释文》,甚嘉之,赐其家帛二百段。 一本云:贞观十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阅德明《经典音义》,美其弘益学者,赐其家布帛百匹。〈按《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孝经》《论语》
《老子》《庄子》《尔雅》等音义,合为三十卷三帙

贞观二十一年,诏以左丘明、卜子夏等二十一人,代用其书,并命配享,宣尼庙堂。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贞观二十一年,诏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贾逵、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二十二人,皆以配享。 按《儒学传序》:贞观二十一年,诏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元、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二十一人,用其书,行其道,宜有以褒大之,自今并配享孔子庙庭。
按《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二十一年三月壬申,诏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肃、王辅嗣、杜元凯、范宁等二十一人,代用其书,垂于国胄,自今有事于太庙,并命配享宣尼庙堂。 按《礼仪志》: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元、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总二十四座,春秋二仲,行释奠之礼。〈按《本纪》及《儒学
传》俱作二十一人,《礼乐志》多贾逵而云二十二人,又《旧唐书·礼仪志》亦多贾逵且云二十四座互异,今并存之
〉高宗永徽元年,赵弘智与诸儒辨《五经》于百福殿。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赵弘智传》:永徽初,入为陈王师。讲《孝经》于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馆学士、太学生皆在,弘智举五经,诸儒更诘辨,随问酬悉,舌无留语。高宗喜曰:试为我陈经之要,以辅不逮。对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愿以此献。帝悦,赐绢二百、名马一。
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五经正义》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孔颖达传》: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馀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永徽三年,诏长孙无忌等刋正《五经正义》。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孔颖达五经正义成永徽三年三月十四日诏太尉无忌等刋正永徽四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明经依此考试。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高宗本纪》:永徽四年三月壬子朔,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
《唐会要》:永徽四年三月一日进之颁于天下,以为定式。凡《书》二十卷,《诗》四十卷,《易》十六卷,《春秋》三十六卷,二礼共百二十卷。
《孔颖达五经正义表》: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永徽 年,徐齐修书于芳林门。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徐齐传》:高宗时,为潞王府文学、崇文馆学士,侍皇太子讲,修书于芳林门。
〈按《旧唐书·许王素节传》:永徽二年,受业于学士徐齐则其为学士修书当是永徽年事〉
显庆元年,皇太子弘,受经于率更令郭瑜。
《唐书·高宗本纪》:显庆元年正月辛未,立代王弘为皇太子。受经事不载。 按《三宗诸子传》:孝敬皇帝弘。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瑜,至楚世子商臣弑其君,喟而废卷曰:圣人垂训,何书此邪。瑜曰:孔子作《春秋》,善恶必书,褒善以劝,贬恶以诫,故商臣之罪虽千载犹不得灭。弘曰:然所不忍闻,愿读它书。瑜拜曰:里名胜母,曾子不入。殿下睿孝天资,黜凶悖之迹,不存视听。臣闻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故孔子称不学礼,无以立。请改受《礼》。太子曰:善。显庆 年,罢四部群书,雠正员,听书工写于家,送官取直。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崔行功传》:初,太宗命秘书监魏徵写四部群书,将藏内府,置雠正二十员、书工百员。显庆中,罢雠正员,听书工写于家,送官取直,使散官随番刋正。
乾封元年,以赵仁本等,检校四部群书。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崔行功传》:高宗时,召为司文郎中,与兰台侍郎李怀俨并主朝廷大册。初,太宗命秘书监魏徵写四部群书,将藏内府,又诏虞世南、颜师古踵领,功不就。至是诏东台侍郎赵仁本、舍人张文瓘及行功、怀俨相次充检校,置详正学士代散官。以劳迁兰台侍郎。
《唐会要》:乾封元年十月十四日,上以四部群书传写讹谬,乃诏东台侍郎赵仁本、兰台侍郎李怀俨、东台舍人张文瓘等,集儒学之士,刋正,然后缮写。
上元二年,改崇贤馆为崇文馆,掌经籍图书。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崇文馆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下。掌校理书籍。
〈注〉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显庆元年,置学生二十人。上元二年,避太子名,改曰崇文馆。有学士、直学士及雠校,皆无常员,无其人则庶子领馆事。
仪凤三年,诏:自今以《道德经》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馀经及《论语》,任依常式。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礼仪志》:仪凤三年五月,诏:自今以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其馀经及《论语》,任依常式。
永隆元年,诏明经试帖。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永隆元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中宗嗣圣 年,〈即武后长安 年〉潢治秘府图书。
《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岐王范传》:初,隋亡,禁内图书湮放,唐兴募访,稍稍复出,藏秘府。长安初,张易之奏潢治,乃密使摹肖,窃其真藏于家。
嗣圣 年,〈即武后长安 年〉王元感上所撰经书。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王元感传》:所撰《书纠谬》《春秋振滞》《礼绳愆》等凡数十百篇,长安时上之,丐官笔楮写藏秘书。有诏两馆学士、成均博士议可否。祝钦明、郭山恽、李宪等本章句家,见元感诋先儒同异,不怿,数沮诘其言,元感缘罅申释,竟不诎。魏知古见其书,叹曰:《五经》指南也。而徐坚、刘知几、张思敬等,每为助理,联疏荐之,遂下诏褒美,以为儒宗。拜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
景龙三年六月,以经籍多缺,令京官分行天下,搜括图籍。
《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中宗本纪》:景龙三年六月庚子,以经籍多缺,使天下搜括。
《册府元龟》:景龙三年六月以经籍多残缺令京官有学行者分行天下搜括图籍
睿宗景云二年,太子释奠国学,令褚无量讲经。
《唐书·睿宗本纪》:景云二年三月丁巳,皇太子释奠于国学。讲经事不载。 按《褚无量传》:元宗为太子,复拜国子司业兼侍读。太子释奠国学,令讲经,建端树议,博敏而辩,进银青光禄大夫,锡予蕃渥。
太极元年,复秘书省。
《唐书·睿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秘书省注》: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垂拱元年,曰麟台;太极元年曰秘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笔匠六人。〈按掌固与掌故同〉
元宗开元三年,命褚无量、马怀素等整比经籍。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儒学传序》:元宗诏群臣及府郡举通经士,而褚无量、马怀素等劝讲禁中,天子尊礼,不敢尽臣之。置集贤院部分典籍、乾元殿博汇群书至六万卷,经籍大备。
《旧唐书·经籍志》:开元三年,左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宴,言及经籍。元宗曰:内库皆是太宗、高宗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于检阅。卿试为朕整比之。
开元五年十二月,诏于东都乾元殿写四部书,以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褚无量等雠正。
《唐书·元宗本纪》:开元五年春正月辛亥,如东都。写四部书事不载。 按《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注》: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殿使,有刋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书。 按《艺文志》:元宗命左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右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褚无量整比。会幸东都,乃就乾元殿东序检校。无量建议:御书以宰相宋璟、苏颋同署,如贞观故事。又借民间异本传录。 按《儒学·马怀素传》: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封常山县公,进兼昭文馆学士。笃学,手未尝废卷。谦恭慎畏,推为长者。元宗诏与褚无量同为侍读,更日番入。诏句校秘书。是时,文籍盈漫,皆炱朽蟫断,签幐纷舛。怀素建白:愿下紫微、黄门,召宿学巨儒就校缪缺。又言:齐以前旧籍,王俭《七志》已详。请采近书篇目及前志遗者,续俭《志》以藏秘府。诏可。即拜怀素秘书监。乃召国子博士尹知章、四门助教王直、国子监赵元默,陆浑丞吴绰、桑泉尉韦述、扶风丞马利贞、湖州司功参军刘彦直、临汝丞宋辞玉、恭陵丞陆绍伯、新郑尉李子钊、杭州参军殷践猷、梓潼尉解崇质、四门直讲余钦、进士王惬、刘仲丘、右威卫参军侯行果、邢州司户参军袁晖、海州录事参军晁良、右率卫胄曹参军毋煚、荥阳主簿王湾、太常寺太祝郑良金等分部撰次,践猷从弟秘书丞承业、武陟尉徐楚璧是正文字。怀素奏秘书少监卢辅、崔沔为修图书副使,秘书郎田可封、康子元为判官。然怀素不善著述,未能有所绪别。 按《儒学·褚无量传》:开元五年,帝幸东都。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天子诏于东都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因表闻喜尉卢僎、江阳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部雠定。卫尉设次,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不数年,四库完治。帝诏群臣观书,赐无量等帛有差。无量又言:贞观御书皆宰相署尾,臣位卑不足以辱,请与宰相联名跋尾。不从。按《韦述传》:开元初。马怀素奏述与诸儒即秘书续《七志》, 五年而成。〈刘彦直一作彦真〉
《旧唐书·经籍志序》:四部书成上之,上令百官入乾元殿东廊观之,无不骇其广博。
《唐六典》:集贤书院知书官八人,开元五年置注唐图籍,在秘书令秘书弘文史馆司,经崇文皆有之。集贤所写皆御本。书四部,分四库。四库书,两京各一本,共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写以益州麻纸,每库二人知写书出纳名目次序,以备检讨。
开元六年,以乾元殿更号丽正修书院,改修书官为丽正殿学士,复诏褚无量纂续前功。
《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六年十一月辛卯,至自东都。修书事不载。 按《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注》:开元六年,乾元殿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学士。 按《艺文志》:元宗幸东都。还京师,迁书东宫丽正殿,置修书院于著作院。后大明宫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既而太府月给蜀都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材。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其本有正有副,轴带帙签皆异色以别之。〈六典云有红绿碧白牙签为分别〉 按《儒学·褚无量传》:帝西还,徙书丽正殿,更以修书学士为丽正殿直学士,比京官预朝会。复诏无量就丽正纂续前功。
开元七年,诏皇子诸王入学齿胄,谒先圣褚无量讲经,弘文、崇文二馆置校书郎,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以元行冲综理秘书。
《唐书·元宗本纪》:开元七年十一月乙亥,皇太子入学齿胄,赐陪位官及学生帛。讲经等事不载。 按《礼乐志》:开元七年,皇太子齿胄于学谒先圣,诏宋璟亚献苏颋终献临享。天子思齿胄义,乃诏三献皆用胄子,祀先圣如释奠。右散骑常侍褚无量,讲《孝经》《礼记》《文王世子篇》。 按《元宗三十子传》:太子瑛。开元三年,立为皇太子。七年,诏太子、诸王入国学行齿胄礼,太常择日谒孔子,太子献。诏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执经,群臣、学官、诸生以差赐帛。 按《儒学·褚无量传》:开元七年,太子齿胄于学,诏无量升坐讲劝,百官观礼,厚赉赐。 按《百官志》: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刋正错谬。凡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之制。崇文馆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下。掌校理书籍。
〈注〉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上元二年,避太子名,改曰崇文馆。有学士、直学士及雠校,皆无常员,无其人则庶子领馆事。开元七年,改雠校曰校书郎。

《旧唐书·经籍志》:开元七年,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
《唐会要》:开元七年九月,敕令丽正殿写四库书,各于本库每部别为目录。有与四库书名不类者,依刘歆七略,排为七志。按《集贤注记》:开元七年七月,元行冲代怀素于秘书省综理。
开元八年,丽正修书院加文学直,及修撰、校理、判正、校勘等官。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注》:开元八年,丽正修书院加文学直,又加修撰、校理、判正、校勘等官。 按《儒学·马怀素传》:怀素卒后,诏秘书官并号修书学士,草定四部,人人意自出,无所统一,踰年不成。有司疲于供拟,太仆卿王毛仲奏罢内料。又诏右常侍褚无量、大理卿元行冲考绌不应选者,无量等奏:修撰有条,宜得大儒综治。诏委行冲。乃令毋煚、韦述、余钦总缉部分,殷践、猷王惬治经,述、钦治史,毋煚、刘彦直治子,王湾、刘仲丘治集。八年,《四录》成,上之。学士无赏擢者。行冲知丽正院,又奏绍伯、利贞、彦直、践猷、行果、子钊、直、煚、述、湾、元默、钦、良金与朝邑丞冯朝隐、冠氏尉权寅献、秘书省校书郎孟晓、扬州兵曹参军韩覃、王嗣琳,福昌令张悱、进士崔藏之入校丽正书。由是秘书省罢撰缉,而学士皆在丽正矣。按《集贤注记》:八年春行冲知丽正院取秘书学士入丽正校勘通前十二人撰二百卷奏上之
《通鉴》:开元八年正月辛酉,命右常侍元行冲整比群书。
开元九年,元行冲奏上四部录二百卷。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唐分书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六经》之道,简严易直而天人备,故其愈久而愈明。其馀作者众矣,质之圣人,或离或合。然其精深宏博,各尽其术,而怪奇伟丽,往往震发于其间,此所以使好奇博爱者不能忘也。然凋零磨灭,亦不可胜数,岂其华文少实,不足以行远欤。而俚言俗说,猥有存者,亦其有幸不幸者欤。今著于篇,其有名而亡其书者,十盖五六也,可不惜哉。 按《元行冲传》:马怀素撰书志,褚无量校丽正四部书,业未卒。元行冲代之。
《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九年十一月丙辰,右散骑常侍元行冲上《群书目录》二百卷,藏之内府。 按《经籍志序》:开元九年十一月,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直、王湾、刘仲丘等重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右散骑常侍元行冲奏上之。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乱,乾元旧籍,散亡殆尽。〈按唐书马怀素传云八年四录成上之旧
唐书作九年并存以俟考

《唐会要》:开元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凡二千六百五十五部,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序例,韦述撰,毋煚又略为四十卷,为古今书录,奏上,赐银绢二百。
《玉海》:旧史志载书录序,改旧传之失三百馀条,加新书之目六千馀卷,凡四录四十五家三千六十四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分四十类,并有小序,词简事具。
开元十年,以张说都知丽正殿修书事,徐坚为副,张悱充图书使。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集贤注记》:开元十年九月,张说都知丽正殿修书事秘书监,徐坚为副,张悱改充知图书括访异书使。
《龙城录》:开元文籍最备,所藏至七万卷。学士张说等四十七人,分司典籍。
开元十一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注》云云。
开元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注》云云。 按《艺文志》:其后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皆创集贤书院。
开元十三年,以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以张说知院事,以徐坚充学士,以尹愔颛领集贤史馆图书,以张悱为集贤院判官。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集贤殿书院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缉经籍。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以求之。谋虑可施于时,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学术以闻。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注〉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书。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栈官,改修书官为丽正学士。八年,加文学直,又加修撰、校理、判正、校勘官。十一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
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元宗尝选耆儒,日一人侍读,以质史籍疑义,至是,置集贤院侍讲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校理官、待制官、留院官、知检讨官、文学直之员;募能书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其后亦以前资、常选、三卫、散官五品以上子孙为之;又置画直。

《徐坚传》:元宗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以坚充学士,副张说知院事。 按《尹愔传》:愔初为道士,元宗尚元言,有荐愔者,召对,喜甚,厚礼之,拜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兼修国史,固辞不起。有诏以道士服视事,乃就职,颛领集贤、史馆图书。开元末,卒,赠左散骑常侍。按《张公谨传》:公谨子大安。大安子悱,仕元宗时为集贤院判官,诏以其家所著《魏书》《说林》入院,缀修所阙,累擢知图书、括访异书使。〈按张说、徐坚、张悱事,已见开元十年。其时属丽正殿,
今改集贤院

开元十八年,吐蕃请经籍四种,敕秘书写赐。
《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八年,吐蕃请和。请经籍事不载。 按《吐蕃传》:开元中。请《五经》,敕秘书写赐。吐蕃遣使谢,且约和为长久计。 按《于志宁传》:曾孙休烈。开元初,第进士,又擢制科,历秘书省正字。吐蕃金城公主请文籍四种,元宗诏秘书写赐。休烈上疏曰:西戎,国之寇;经籍,国之典也。戎之生心,不可以无备。昔东平王求《史记》、诸子,汉不与之,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也。东平,汉之懿戚,尚不示征战之书,今西戎,国之寇雠,安可贻以经典。且吐蕃之性剽悍果决,善学不回。若达于《书》,则知战;深于《诗》,则知武夫有师干之试;深于《礼》,则知《月令》有废兴之兵;深于《春秋》,则知用师诡诈之计;深于文,则知往来书檄之制:此何异假寇兵资盗粮也。臣闻鲁秉周礼,齐不加兵;吴获乘车,楚屡奔命。丧法危邦,可取鉴也。公主下嫁异国,当用其礼,而反求良书,恐非本意,殆有奸人劝导其中。若陛下虑失其情,示不得已,请去《春秋》。夫《春秋》,当周德既衰,诸侯盛彊,征伐竞兴,情伪于是乎生,变诈于是乎起,有以臣召君、取威定霸之事。诚与之,国之患也。敌固贪婪,贵货易土,正可锡以锦綵,厚以金玉,无足所求以资其智。疏入,诏中书门下议。侍中裴光庭曰:吐蕃不识礼经,孤背国恩,今求哀稽颡,许其降附,渐以《诗》《书》,陶以声教,斯可致也。休烈但见情伪变诈于是乎生,不知忠信节义亦于是乎在。帝曰:善。遂与之。
开元十九年冬,车驾发京时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九千卷。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经籍志后序》:开元时,甲乙丙丁四部书各为一部,置知书官八人分掌之。凡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共一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纸写。其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库钿青牙轴,白缥带,绿牙签;子库皆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皆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分别之。
《唐会要》:开元十九年冬十月丙申,车驾发京时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九千卷,经库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二卷〈注记五十三卷〉,史库二万八千八百二十卷,子库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库一万七千九百六十卷。〈注记六十九卷〉其中杂有梁陈齐周隋代古书。贞观永徽乾封总章咸亨旧本。
开元二十一年,制令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开元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元二十四年十月,车驾从东都,还西京,集贤书籍三分留一贮在东都。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云云。
开元二十五年,命邢璹往新罗演经谊,敕定明经,进士帖经之例。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新罗国传》:元宗开元中,数入朝。又遣子弟入太学学经术。二十五年,命邢璹以鸿胪少卿吊祭,诏璹曰:新罗号君子国,知《诗》《书》。以卿惇儒,故持节往,宜演经谊,使知大国之盛。
《旧唐书·礼仪志》:开元二十五年三月,敕:明经自今已后,帖十通五已上;口问大义十条,取通六已上;仍答时务策三道,取粗有文理者及第。进士帖小经,宜准明经例试大经,帖十通四,然后试杂文及第,讫,封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
天宝三载,更造四库书目。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天宝三载,四库更造书目,经库七千七百七十七卷《集贤注记》作七十六卷〉,史库一万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库一万六千二百八十七卷,集库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二卷。按《集贤注记》:天宝三载闰二月,更造四部书籍。天宝十一载,敕秘书省检四库书,与集贤院填写。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集贤注记》:天宝十一载十月,敕秘书省检四库书,与集贤院填写。
〈注〉六月二十四日,敕秘书监李成裕,排比四库书,先具奏闻。

天宝十二载,以陈希烈为秘书省图书使。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陈希烈传》:天宝五载,同中书门下平章,迁左丞相兼兵部尚书,许国公,又兼秘书省图书使。
《玉海·四库书目注》:天宝十二载十二月戊子,左相希烈为秘书省图书使。
天宝十四载,四库续写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三卷。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云云。
《集贤注记》:一万六千八百三十二卷〈卷数小异并存之〉
肃宗宝应二年,杨绾疏:请所习经,取大义,听通诸家之学。
《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请所习经,取大义,听通诸家之学。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
《旧唐书·礼仪志》:宝应二年六月,敕令州县每岁察秀才孝廉,取乡闾有孝悌廉耻之行荐焉。委有司以礼待之,试其所通之学,《五经》之内,精通一经,兼能对策,达于理体者,并量行业授官。其明经、进士并停。国子学道举,亦宜准此。因杨绾之请也。有司奏曰:窃以今年举人等,或旧业既成,理难速改,或远州所送,身已在途,事须收奖。其今秋举人中有情愿旧业举试者,亦听明年已后,一依新敕。后绾议竟不行。
肃宗   年,于休烈请下御史覈史官购书。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于志宁传》:曾孙休烈。肃宗立,擢给事中,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于时经大盗后,史籍燔𡙇,休烈奏:《国史》《开元实录》《起居注》及馀书三千八百馀篇藏兴庆宫,兵兴焚炀皆尽,请下御史覈史馆所由,购府县有得者,许上送官。一书进官一资,一篇绢十匹。凡数月,止获一二篇,唯韦述以其家藏《国史》百三十篇上献。中兴文物未完,休烈献《五代论》,讨著旧章,天子嘉之。转工部侍郎,仍修史。宰相李揆,羞与同史任为等列,奏徙休烈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卑下之,休烈安然无不屑意。
代宗广德二年,诏以千钱购书一卷,命苗发等江淮括访。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元载为相,奏以千钱购书一卷,又命拾遗苗发等使江淮括访。按《旧唐书·经籍志序》:肃宗、代宗崇重儒术,屡诏购募。按《玉海·唐十二库书注》:广德二年七月甲辰,以集贤院图书坠失,开求书之令,一卷赏千钱。
永泰二年春,诏令方面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代宗本纪》:永泰二年春正月乙酉,制曰: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禦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为奉义方,修德立身,是资艺业。干戈之后,学校尚微,僻居远方,无所咨禀,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其宰相朝官、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其中身虽有官,欲附学读书者亦听,其学官委中书门下选行业堪为师范者充。其学生员数,所习经业,供承粮料,增修学馆,委本司条奏以闻。
大历八年,归崇敬请以大经、中经、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崇敬建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授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为师表者,委四品以上各举所知,在外给传,七十者安车蒲轮敦遣。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礼部考试法。请罢帖经,于所习经问大义二十而得十八,《论语》《孝经》十得八,为通;策三道,以本经对,通二为及第。其孝行闻乡里者,举解具言,试日义阙一一,许兼收焉。天下乡贡如之。习业考试,并以明经为名,得第授官,与进士同。有诏尚书省集百官议。皆惮改作,故无施行者。
大历十年,诏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类相从。
按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初大历中,名儒张参为司业,始详定五经书,于论堂东西厢之壁,辨鲁鱼之音,考古今之文。
大历十一年,司业张参上五经文字五卷。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中兴书目》《五经文字》五卷,大历十一年,司业张参撰序曰:诏委儒官勘校经本,乃本孝廉生颜传经,收拾疑文互体,受法师儒取《说文字林》,蔡邕《石经》,陆德明《释文》为定例,凡一百六十部。非经典文义所在,皆不集录。
德宗建中元年,改博士为文学,掌以五经授诸生,十月,濠州刺史张镒上《五经微旨》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文学一人,从八品上。掌以五经授诸生。县则州补,州则授于吏部。然无职事,衣冠耻之。
〈注〉武德初,置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德宗即位,改博士曰文学。

《艺文志》:张镒《五经微旨》十四卷。
《唐会要》:建中元年十月,濠州刺史张镒撰《五经微旨》十四卷,《孟子音义》三卷,上之。
贞元二年秋七月,秘书监刘太真请校九经于秘书省。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贞元二年七月秘书监刘太真上言,请择儒者详校九经于秘书省。令所司陈设及供食物,宰臣录其课效。从之。
贞元五年,以旧无《五经》学科,敕置《三礼》《开元礼》科。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五经博士注》:旧无《五经》学科,自贞元五年二月敕特置《三礼》《开元礼》科。
贞元八年,集贤殿书院,置校书四人,正字二人。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掌刊缉经籍。
〈注〉贞元八年,罢校理,置校书四人、正字二人。

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
〈注〉有中使一人,孔目官一人,专知御书检讨八人,知书官八人,书直、写御书手九十人,画直六人,装书直十四人,造笔直四人,榻书六人,典书四人。

贞元 年,造御府群书新录。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柳宗元陈京行状》:京为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在集贤奏秘书六员隶殿内,而刊校益理,求遗书。凡增缮者,乃作艺文新志,名曰《贞元御府群书新录》
宪宗元和二年,诏礼部举人,试墨义十条,五经通五,明经通六,即放进士。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二年十二月壬申,礼部举人,罢试口义,试墨义十条,五经通五,明经通六,即放进士。
元和十四年,祭酒郑馀庆奏修壁经。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云云。
按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初大历中,名儒张参为司业,始详定五经书,于论堂东西厢之壁,辨鲁鱼之音,考古今之文,积六十载,污剥不鲜。今天子尚文章,尊典籍,成均以治学,上言遽赐千万。祭酒皞〈齐〉博士公肃〈韦〉再新壁书,惩前土涂,不克以寿,乃析坚木负墉而比之,制如版牍,平如粉泽,申命国子能通书法者缮写,笔削既成,雠校既精,白黑彬班,瞭然飞动。以蒙来求,焕若星辰。以敬来趋,肃如神明。以疑来质,决若蓍蔡。
元和十五年三月,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太液亭讲经。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宪宗元和十五年三月壬子,召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于太液亭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既罢,并赐绯鱼
〈一作绯鱼袋〉

《玉海》:穆宗即位,以韦处厚路随并充翰林侍讲学士,召入太液亭,命分讲《毛诗》《关雎》《尚书》《洪范》等篇,访以理体,赐酒果。
穆宗长庆二年四月,韦处厚、路随进所撰《六经法言》二十卷。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穆宗本纪》:长庆二年四月癸未,以武宁军节度使崔群为秘书监,分司东都。翰林侍讲学士韦处厚、路随进所撰《六经法言》二十卷。 按《韦处厚传》:穆宗立,处厚为翰林侍讲学士,与路随合《诗》《书》《易》《春秋》《礼》《孝经》《论语》,掇其粹要,题为《六经法言》二十篇上之,冀助省览。帝称善,并赐金币。 按《路随传》:与韦处厚同入翰林为侍讲学士。采三代皇王兴衰,著《六经法言》奏之。〈《册府元龟》云:赐锦綵银器锡服
迁官

长庆三年,罢讲经博士,立史科及三传科。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弘文馆学士注》:长庆三年,详正学士、讲经学士皆罢。 按《选举志》:长庆三年,侍郎王起言:故事,礼部已放榜,而中书门下始详覆。今请先详覆,而后放榜。议者以起避嫌,然失贡职矣。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于是立史科及三传科。〈按《旧唐书》作二年二月置〉
敬宗宝历元年,崔郾等上《六经》要言十篇。
《唐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崔郾传》:敬宗嗣位,郾自侍讲学士,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以副厚恩。帝曰:朕少閒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赐锦、币。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
文宗太和元年,诏秘阁搜采经籍,分四库书,藏于十二库,命郑覃高重等定《五经》,镵之石。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文宗时,郑覃侍讲,进言经籍未备,因诏秘阁搜采,于是四库之书复完,分藏于十二库。 按《郑覃传》:覃以经籍刓缪,博士陋浅不能正,建言:愿与钜学鸿生共力雠刊,准汉旧事,镂石太学,示万世法。诏可。覃乃表周墀、崔球、张次宗、孔温业等是正其文,刻于石。 按《高重传》:重为祭酒。与郑覃刊定《五经》于石。 按《儒学传序》:禄山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幐私楮,丧脱几尽。于是嗣帝区区救乱未之得,安暇语贞观、开元事哉。自杨绾、郑馀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文宗定《五经》,镵之石,张参等是正讹文,寥寥一二可纪。〈玉海云张参乃大历中司业序误按大历系代宗年号中历五宗后至于文故知其误〉
太和七年二月,覆定石经字体。八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诏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十二月,敕国子监,创立石经。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七年八月甲申朔,御宣政殿,册皇太子永。是日降诏:皇太子方从师傅传授《六经》,一二年后,当令齿胄国庠,以兴坠典。宜令国子选名儒,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其公卿士族子弟,明年已后,不先入国学习业,不在应明经进士限。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
《唐会要》: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唐元度覆定石经字体。八月九日庚寅,置五经博士一人,国子监请比秩国子博士。十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九十九卷,字样四十卷。
太和八年九月,以李仲言留禁中,顾问经义。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太和八年九月甲午。以李仲言为国子《周易》博士,充翰林侍讲学士。丙申,谏官上疏论李仲言不合奖任,上令中使宣谕谏官曰:朕留仲言禁中,顾问经义,敕命已行,不可遽改。
太和 年,郑浣稡经史《要录》,赐金紫。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郑浣传》:文宗时,入翰林为侍讲学士。帝使稡撷经史为《要录》,爱其博而精,试举诸条擿问之,随即酬析,无留答,因赐金紫服。
开成元年五月,郑覃奏:太学新置五经博士,请依王府官例,赐以禄粟。从之。七月,创立簿籍。九月,配诸道缮写,四部书至五万馀卷。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元年五月庚申,判国子祭酒宰臣郑覃奏:太学新置五经博士各一人,请依王府官例,赐以禄粟。从之。七月戊辰朔,御史台奏:秘书省管新旧书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长庆二年已前并无文案。太和五年已后,并不纳新书。今请创立簿籍,据阙添写卷数,逐月申台。从之。九月辛卯,敕秘书省,集贤院应欠书四万五千二百六十卷,配诸道缮写。 按《经籍志》:文宗时,郑覃侍讲禁中,以经籍道丧,屡以为言。诏令秘阁搜访遗文,日令添写。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
开成二年,郑覃进《石壁九经》,唐元度进九经字样。按《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文宗本纪》:开成二年冬十月癸卯,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元度复校字体,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
《唐会要》:开成二年,国子监奏覆定五经字体,官翰林待诏唐元度状准。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覆定九经字体,今所详覆,多因司业张参五经字为准,其旧字样岁月将久,点画参差,传写相承,微致讹误。今依样参详,改正诸经别有疑阙旧字样未载者。古今体异,虽篆隶不同,总据《说文》,即古体惊俗,近代文字或传写乖讹。今与校勘官,取其适中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一卷,附于五经字样之末。从之。
《中兴书目》:字样一卷,开成丁巳岁,唐元度撰序曰:奉诏覆定国学石经字体,删补张参五经文字,采其疑误旧未载者,撰成一卷,凡七十六部。
宣宗大中三年三月,校写四库书四百十九卷。
《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开成元年敕欠书令诸道缮写大中三年正月校写四百十九卷大中四年,写四库书三百六十五卷。
《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云云。
大中五年正月,校勘四库书。
《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唐会要》云云。
僖宗广明 年,黄巢干纪,遗籍无存,令在朝诸儒购辑。
《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经籍志》:广明初,黄巢干纪,曩时遗籍,尺简无存。及行在朝诸儒购辑,所传无几。
昭宗龙纪元年,秘书省奏请校雠书籍命韦昌范等诸道购求。
《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艺文志》:昭宗播迁,京城制置使孙惟晟敛书本军,寓教坊于秘阁,有诏还其书,命监察御史韦昌范等诸道购求,及徙洛阳,荡然无遗矣。
《旧唐书·经籍志》:昭宗即位,志弘文雅。秘书省奏曰:常省元掌四部御书十二库,共七百馀卷。广明之乱,一时散失。后来省司购募,尚及二万馀卷。及先朝再幸山南,尚存一万八千馀卷。窃知京城制置使孙惟晟收在本军,其御书秘阁见充教坊及诸军人占住。伏以典籍国之大经,秘府校雠之地,其书籍并望付当省校其残缺,微令补辑。乐人乞移他所。并从之。及迁都洛阳,又丧其半。平时载籍,世莫得闻。

后唐

庄宗同光元年,诏搜讨书籍,进书立等第酬奖。
《五代史·庄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同光元年二月,制三馆兰台藏书之府,动盈万计,详列九流,爰自乱离,悉多遗逸,须行搜访以备讨寻。天下有人能以经史及百家进纳者,所司立等第酬奖。四月,枢密使郭崇韬又奏曰:伏以馆阁四库藏书,旧日数目至多。自广明年后,流散他方,宜示奖酬,俾申搜访。伏乞委中书门下,再行敕命,遍下逐道,或有人家藏,能以经史百家之书进献,数及四百卷以上者,请委馆司点勘,无脱漏于卷轴,无重叠于篇题,比外写札精详,装饰周备,当据部帙闻,奏请量等级除官。仍仰长吏明悬榜示,即乡校庠塾之业,渐阐皇风。金石丝竹之音,无虞坠典。敕史馆提举赦书节文,购求经史,颇为允当,宜许施行。今宜添进纳四百卷已下,三百卷已上,皆成部帙,不是重叠,及纸墨书写精细,已在选门,未合格人一百卷与减一选无选减数者,注官日优与处分。无官者纳书及三百卷,特授设官。
《文献通考》:同光中,募民献书及三百卷,授以试衔。其选调之官,每百卷减一选。
明宗天成 年,遣都官郎中庾传美,访图书于蜀。
《五代史·明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天成中,遣都官郎中庾传美,访图书于蜀,得《九朝实录》及杂言千馀卷而已。
长兴三年,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板颁行。
《五代史·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三年二月,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敕旨教道之本经籍为宗,兵革以来,庠序多废,纵能传授,罕见精研。由是亥豕有差,鲁鱼为弊。苟一言致误,则大义全乖,傥不讨详,渐当纰缪。宜令国学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仔细勘读。然后召雇能雕字匠人,各随部帖刻印板,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
《玉海》:长兴三年二月,令国子监校正九经,以西京石经本抄写刻板,颁天下。四月,命马镐陈观田敏详勘。
《宋邵博闻见后录》:唐以前文字未刻印,多是写本。齐衡阳王钧手自细书五经,置巾箱中。巾箱五经自此始。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宰相冯道、李惠,请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虽极乱之世,而经籍之传甚广。予曾大父遗书,皆长兴年刻本。委于兵火之馀,仅存《仪礼》一部。
《文献通考》:明宗长兴三年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板卖之。
〈注〉石林叶氏曰: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刋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余襄公靖为秘书,尝言《前汉书》本谬甚,诏与王原叔同取秘阁古本参校,遂为刋误三十卷。其后刘原父兄弟两汉皆有刋误。余在许昌,
得宋景文用监本手校西汉一部,末题用十三本校,中间有脱两行者。惜乎今亡之矣。 又曰:世言雕板印书始冯道,此不然。但监本五经板道为之尔。柳玭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肆,云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则唐固有之矣。但恐不如今之工。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致堂胡氏曰:《易》《书》《诗》《春秋》,全经也。先贤以之配皇帝王霸,言世之变道之用,不出乎是矣。《论语》《孟子》,圣贤之微言,诸经之管辖也。《孝经》非曾子所为,盖其门人缵所闻而成之,故整比章指,又未免有浅近者,不可以经名也。《礼记》多出于孔氏弟子,然必去吕不韦之月令,及汉儒之王制,仍传集名儒,择冠昏丧,祭燕飨相见之经,与《曲礼》以类相从,然后可以为一书。若《大学》《中庸》,则孟子之伦也,不可附之礼篇。至于《学记》《乐记》《閒居》《燕居》《缁衣》《表记》,格言甚多,非经解儒行之比,当以为《大学》《中庸》之次也。《礼运》《礼器》《玉藻》《郊特牲》之类,又其次也。若《周官》,则决不出于周公,不当立博士,使学者传习,姑置之足矣。古者经无数,逮孔子删定系作,然后《易》《诗》《书》《春秋》成焉。然孔孟之门,经无五六之称,其后世分礼乐为二,与四经为六欤。抑合礼乐为一,与四经为五欤。废仲尼亲笔所著之《春秋》,而取刘歆所附益之《周礼》,列之学官,于是六经名实益乱矣。有天下国家,必以经术,示教化。不意五季之君,而知所先务,可不谓贤乎。虽然命国子监以木本行,所以一文义去,舛讹使人不迷于所习善矣,攽之可也,鬻之非也。或曰:天下学者甚众,安得人人而攽之。曰:以监本为正俾,郡邑皆传刋焉。何患于不给,国家浮费不可胜计,而独靳于此哉。此冯道赵凤之失也。

后晋

出帝开运 年,祭酒田敏合《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为一编。
《五代史·出帝本纪》不载。 按《玉海》: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类相从。开成中,翰林待诏唐元度加《九经字样》,补所不载。晋开运末,祭酒田敏合二者为一编,以考正俗体讹谬。

后汉

高祖乾祐 年,诏开献书之路。
《五代史·高祖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后汉乾祐中,礼部郎司徒调,请开献书之路。凡儒学之士,衣冠旧族,有以三馆亡书来上者,计其卷帙,赐之金帛。数多者,授以官秩。时官族转徙,书籍罕存。诏下,鲜有应者。

后周

太祖广顺三年十一,经板成。
《五代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周广顺三年六月丁巳,十一经及《尔雅》《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板成。判监田敏上之,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四门博士李鹗书。唯公羊并二礼,郭溪书。
世宗显德二年,命田敏详校雕印《经典释文》
《五代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显德二年,校勘《经典释文》三十卷,雕印。命张昭田敏详校。
显德三年,诏访求书籍。
《五代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三年十二月,诏曰:史馆所少书籍,令本馆诸处求访补填。如有收得书籍之家,并许进纳,其进书人部帙多少等第,各与恩泽。如卷帙少者,量给资布。如馆内已有之书,不在进纳之限。
《文献通考》:周世宗以史馆书籍尚少,锐意求访。凡献书者,悉加优赐以诱致之。而民间之书,传写舛误,乃选常参官三十人,校雠刋正,令于卷末署其名衔焉。自诸国分据,皆聚典籍,惟吴蜀为多,而江左颇为精真,亦多修述。
显德 年,始有经籍刻板。
《五代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宋史·艺文志序》: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然乱离以来,编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按经籍雕
板始于后唐,柳玭训序又言唐时已见于蜀。今《宋史》又云始于显德,并列以备参考
〉辽太宗大同元年,取晋图籍石经而北。
《辽史·太宗本纪》:大同元年正月丁亥朔,备法驾入汴,御崇元殿受百官贺。三月壬寅,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悬、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 按《文学传序》: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制度渐以修举。
圣宗统和元年,侍读学士马得臣录,唐高祖、太宗、元宗三《纪》,行事可法者以进。
《辽史·圣宗本纪》不载。 按《马得臣传》:圣宗即位,兼侍读学士。上阅唐高祖、太宗、元宗三《纪》,得臣乃录其行事可法者进之,曰:臣闻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故当时天下翕然向风,以隆文治。今陛下游心典籍,分解章句,臣愿研究经理,深造而笃行之,二帝之治不难致矣。
开泰元年八月,诏赐铁骊那沙五经各一部。
《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元年八月丙申,铁骊那沙乞赐佛像、儒书,诏赐《护国仁王佛像》一,易、诗、书、春秋、礼记各一部。
太平 年,以杨晰通《五经》,授秘省校书郎。
《辽史·圣宗本纪》不载。 按《杨晰传》:晰幼通《五经》大义。圣宗闻其颖悟,诏赋诗,授秘书省校书郎。
兴宗重熙十五年,诏萧韩家奴译诸书。
《辽史·兴宗本纪》不载。 按《萧韩家奴传》:重熙十五年。诏译诸书,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乃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
道宗清宁元年十二月,诏颁《五经》传疏于学。
《辽史·道宗本纪》:清宁元年十二月,诏设学养士,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
清宁十年冬十一月,命儒臣校雠经籍。
《辽史·道宗本纪》:清宁十年冬十一月丁丑,诏求乾文阁所阙经籍,命儒臣校雠。
大安二年春正月,召赵孝严、王师儒等讲《五经》大义。按《辽史·道宗本纪》:大安二年春正月癸丑,召权翰林学士赵孝严、知制诰王师儒等讲《五经》大义。
大安五年三月癸酉,诏谕学者,当穷经明道。
《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天祚帝乾统 年,宫中见读书者辄斥。
《辽史·天祚帝本纪》不载。 按《宗室晋王传》:小字敖卢斡,天祚皇帝长子。性乐道人善、矜人不能。时宫中见读书者辄斥,敖卢斡尝入寝殿,见小底茶剌阅书,因取观。会诸王至,阴袖而归之,曰:勿令他人见也。一时号称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