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目录

 圣人部艺文一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圣人优劣论       后汉孔融
  神农赞          魏曹植
  黄帝赞           前人
  帝尧赞           前人
  帝舜赞           前人
  吊伯夷文          阮瑀
  孔子诔          晋阮籍
  尼父颂           孙楚
  夷齐            陶潜
  孔子赞           陆机
  虞舜赞          夏侯湛
  庖牺赞           挚虞
  神农赞           前人
  黄帝赞           前人
  唐尧赞           前人
  夏禹赞           前人
  殷汤赞           前人
  周文王赞          前人
  周武王赞          前人
  孔子赞           前人
  祭禹庙文        宋谢惠连
  辩圣论          梁沈约
  释奠祭孔子文        陆倕
  尧登坛受图       北周庾信
  舜舞于戚          前人
  汤解祝网          前人
  伯夷颂          唐韩愈
  伊尹五就桀赞       柳宗元
  孔子赞          宋太祖
  文宪王赞          真宗
  宣圣赞           同前
  宣圣赞           徽宗
  宣圣赞           高宗
  仲尼为素王赋       王禹偁
  三圣人          王安石
  代曾参答同列书      欧阳修
  孔子论           苏洵
  伊尹论           苏轼
  希圣解          元刘因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论   明李国𣚴
 圣人部艺文二〈诗〉
  思圣吟          宋邵雍
  仲尼吟           前人
  感兴            朱熹
 圣人部纪事
 圣人部杂录
 圣人部外编

学行典第一百四十六卷

圣人部艺文一

《孔子世家赞》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圣人优劣论》后汉·孔融

荀愔等以为圣人,俱受乾坤之醇,灵禀造化之和气,该百行之高善,备九德之淑懿,极鸿源之深闾,穷品物之情类,旷荡出于无外沈微,沦于无内器不是,周不充圣极荀,以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是为覆盖众圣最优之明文也。孔以尧作天子,九十馀年政化洽于民心,雅颂流于众听,是以声德发闻,遂为称首则易所谓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必世而后仁者也。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圣也,明其圣与诸圣同,但以人见称为君尔。

《神农赞》魏·曹植

少典之裔,火德成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黄帝赞》前人

少典之孙,神明圣哲,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氏云名官,功冠五帝。

《帝尧赞》前人

火德统位,父则高辛,克平其工,万国同尘,调适阴阳,
其惠如春,巍巍成功,配天则神。

《帝舜赞》前人

颛顼之族,重瞳神圣,克协顽瞽,应唐涖政,除凶举俊,以齐七政,应历受禅,显天之命。

《吊伯夷文》阮瑀

余以王事,适彼洛师,瞻望首阳,敬吊伯夷,东海让国,西山食薇,重德轻身,隐景潜晖,求仁得仁,报之仲尼,没而不朽,身沈名飞。

《孔子诔》晋·阮籍

养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使作书,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

《尼父颂》孙楚

皇矣尼父圣哲之,杰德比天地明齐,日月周室陵,迟大道芜秽,礼乐崩阻,奸雄罔世乃养门徒,广延俊乂,垂训列国颂,声鲁卫威震夹谷,义厌陈蔡德之休明幽,而弥泰超美三代,风驰云迈。

《夷齐》陶潜

二子让国,相将海隅。天人革命,绝景穷居。采薇高歌,慨想黄虞。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孔子赞》陆机

孔子睿圣,配天弘道,风扇元流,思探神宝,明发怀周,兴言谟老,灵魄有行,言观苍昊,清歌先诫,丹书有造。

《虞舜赞》夏侯湛

有虞愔愔,揖让鼓琴,垂拱临民,咏彼南音,世澄道元,天下混心,民思王度,如玉如金。

《庖牺赞》挚虞

昔在上古,惟德居位,庖牺作王,世尚醇懿,设卦分象,开物纪类,施罟设网,人用不匮。

《神农赞》前人

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鲜,乃教稼穑聚货交市,草木播植务济,其本不通其饰。

《黄帝赞》前人

黄帝在位,实号轩辕车,以行陆舟,以济川弧矢之。利弭难消愆垂衣,而治万国乂安。

《唐尧赞》前人

唐帝放勋钦明文思,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巍巍荡荡万邦雍熙。

《夏禹赞》前人

决堤疏河,刊山敷土,四隩既宅,彝伦攸叙,卑宫菲食,以宁区宇。

《殷汤赞》前人

浚哲惟商,实惟成汤,三五迭兴,舍帝称王。

《周文王赞》前人

周文翼翼,仪刑体教,上帝是临,神明是劳,东邻之昏,西邻之曜,九有既集,以圣易暴。

《周武王赞》前人

于皇武王,天命是钟,七德既曜,莫不率从,奄清宇宙,荡商之踪。

《孔子赞》前人

仲尼大圣,遭时昏荒,河图沈翳,凤鸟幽藏,爰整礼乐,以综三纲,因史立法,是谓素王。

《祭禹庙文》宋·谢惠连

谨遣左曹掾,奉水土之羞,敬荐夏帝之灵,咨圣继天,载诞英徽,克明克哲,知章知微,运此宏谟,恤彼民忧,身劳五岳,形疲九州,呱呱弗顾,虔虔是钦,物贵尺璧,我重寸阴,乃锡元圭,以告成功,虞数既改,夏德乃隆,临朝总政,巡国观风,淹留稽岭,乃徂行宫,恭司皇役,敬属晖融,神且略荐,乃昭其忠。
《辨圣论》梁·沈约
圣人盖人中之含明德,尽照精粹凝元者,或三圣并时,或千载寂灭,圣人遗情忘己,常以兼济为念,若不登九五之位,则其道不行,非以黄屋玉玺为尊贵也。文王造周而未集,武王集之而未成,周公虽无王录,而父兄二圣之烈,不可以不终,若非表以圣功,制礼作乐,则太平之基不著,二圣之美不彰,孔子当无录之运,值自晦之时,而云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欲以圣德示天下,垂来世,当仲尼在世之时,世人不言为圣人也。伐树削迹,于七十君而不一值,或以为东家丘,或以为丧家犬,若不高叹凤鸟,称梦周公,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则当世安知其圣人乎。

《释奠祭孔子文》陆倕

于惟上德,是曰圣真,克明克峻,知化穷神,研几善诱,藏用显仁,利同道济,成俗教民,道尊功倍,德溥化光,离经辨志,济济洋洋。

《尧登坛受图》北周·庾信

登坛洛汭,沈玉河湄,丹图驭马,绿甲乘龟,荣光上幕,休气连帷,虽存克让,于见文思。

《舜舞于戚》前人

平风变律,击石来仪,先齐七政,更服三危,朱干独舞,玉戚空麾,南风一曲,恭己无为。

《汤解祝网》前人

连珠两起,合玉双沈。谷为祥树,桑成乐林。三方落网,一面驱禽。德矣圣政,仁乎用心。

《伯夷颂》唐·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率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馀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伊尹五就桀赞》柳宗元

伊尹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曰:孰能由吾言,由吾言者为尧舜,而吾生人尧舜人矣。退而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伐桀,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作伊尹五,就桀赞
圣有伊尹思德,于民往归,汤之仁曰:仁则仁矣,非久不亲退,思其速之道,宜夏是因就焉,不可复反亳殷犹不忍其迟,亟往以观庶狂作圣,一日,胜残至千万冀,一卒无其端,五往不疲其心乃安,遂升自陑黜桀,尊汤遗民以完大人,无形与道为偶道之,为大为人父母大矣,伊尹惟圣之首,既得其仁,犹病其久,恒人所疑我之所大呜呼,远哉。志以为诲。

《孔子赞》宋太祖

王泽下衰,文武将坠,尼父挺生河海,标异祖述尧舜,有德无位哲人其萎,凤鸟不至。

《文宪王赞》真宗

伟哉公旦,隆彼宗周,刑罚以息王,泽斯流政成洛,宅庆锡鲁侯式,增显爵用绥嘉猷。

《宣圣赞》同前

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人伦之表,帝道之纲,厥功茂实,其用允臧升中,既毕盛典载扬洪名,有赫懿范弥彰。

《宣圣赞》徽宗

厥初生,民自天有造百世之师,立人之道,有彝有伦,垂世立教,爰集大成,千古允蹈,乃严斯所,乃瞻斯宫,瞻彼德容云孰不崇。

《宣圣赞》高宗

大哉,宣王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志则春秋,道由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喻,惟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宇聿崇。

《仲尼为素王赋》王禹偁

凤鸟不至兮,河不出图圣人无位兮,立教崇儒道之将行,但栖迟而历,聘民受其赐,犹南面以称孤,有以见同乎。王者孰云乎,盖出司徒者也,原其运属陵迟,力兴儒素道将侔于皇,极化实被于黔庶,文行忠信设万世之纪纲,礼乐诗书崇百王之法度,于时也,鲁道有荡,周德下衰,言念万国将同四夷,不有圣也,谁其救之,我所以行教,化序尊卑,造次颠沛兮,于是东西南北兮,忘疲用能定,君臣父子之道,述皇王帝霸之基夫如是,则土无二以并矣,位通三兮,伟而异夫振,乃素风齐,诸大宝赞易象兮,奉人时修春秋兮,行天讨讲于洙水,初彰化下之功,登彼泰山,宛契升中之道,自然其教斯广,其号弥尊,岂止同明于日月,亦将比德于乾坤,居无求安四载之,勤劳是效,弋不射宿三疆之田猎,斯存盖由宅一亩,以卑宫佩五常而克己,其位也,困于陪臣其道也,齐乎天子列四科而升十哲,元凯何殊诛正卯,而斩俳优四凶,窃比圣德洋洋,同诸帝王行束,脩而陈玉帛端缝,掖而垂衣裳梦见,周公求傅岩而允理,问于老子师,尚父而弥光大哉。道济古今教流,华夏瞻不泯之庙貌,若无疆之宗社悲夫,商辛夏癸兮,号独夫又安得比于儒者。

《三圣人》王安石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之为名,道之极德之至也。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此大贤者之事也。贤者之事,如此则可谓备矣,而犹未足以钻圣人之坚,仰圣人之高,以圣人观之,犹泰山之于冈陵,河海之于陂泽,然则圣人之事,可知其大矣,易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此盖圣人之事也。德苟不足以合于天地,明苟不足以合于日月,吉凶苟不足以合于鬼神,则非所谓圣人矣。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夫动言视听苟,有不合于礼者,则不足以为大贤人,而圣人之名非大贤人之所得拟也,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昔日,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俗之弊也,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遗逸而不怨阨,穷而不悯,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时三圣人之弊,各极于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岂滞于此一端而已乎。苟在于一端而已,则不足以为贤人也,岂孟子所谓圣人哉,孟子之所谓隘,与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时尔且夏之道,岂不美哉,而殷人以为野殷之道,岂不美哉,而周人以为鬼,所谓隘与不恭者,何以异于是乎。当孟子之时有教,孟子枉尺直寻者,有教孟子权以援天下者,盖其俗有似伊尹之弊时也,是以孟子论是三人者必先伯夷,亦所以矫天下之弊耳,故曰: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代曾参答同列书》欧阳修

参曰诸足下闻,吾党之士,思夫子而莫得见也,以有子之貌,似夫子欲假,设其位以夫子师之,诸足下必其然乎,否耶。吾试为诸足下,陈夫子之道以为断诸足下,知天之有四时乎。春能生物而不能长也,夏能长之而不能成也,秋能有成而不能敛也,敛之者其在冬矣,自生民以来有大圣德,居大圣位而作法,以济世者类不过八九三皇,经始之五帝,缵明之禹汤,文武该洽之,周公祖述之经,始之者春也,缵明之该洽之者夏也,祖述之者秋也,天恐斯文之中,未有以折衷乃生吾夫子于衰乱之世,前圣之所未立者俾夫子立之,前圣之所未作者俾夫子作之,上规圣明下救沦坏垂之,百王而不变稽之,千古而不疑。虽百周公百尧舜复出于世,亦无以过夫子也,是夫子于列圣有成岁之功也,是列圣不能敛而夫子敛之也,吾以谓夫子之道,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吾与诸足下,奚所识知,幸而生于时,得以登其门,望其堂,而传其道以光荣其身,吾与诸足下犹众无名之星也,夫子犹日月之明也,以无名之星代日月之明,虽积万数吾不见其可况一焉,而已乎。诸足下奈何,乃不察于是也。天则有一冬,而诸足下。有二冬乎。苟有子升夫子之席,而吾与诸足下,趋进于左右,敛衣而立,负墙而请,当是时有子能勿愧乎。吾有以知彼之必愧也,吾侪有所问而不能答,有所辨而不能断,哗然而往,默然而来,铿然而叩,寂然而应,当是时有子能勿惭乎。吾又知彼之必惭也,昔者吾友子渊实有圣人之德,不幸短命,前夫子而死,使子渊尚在而设之于夫子之席,吾犹恐天下之不吾信也,足下以有子之道,义孰与子渊德明而仁,备孰与子渊夫子称而叹之,孰与子渊群弟子服其为人,孰与子渊达夫子之道而邻夫子之性,孰与子渊是数者,皆无一可而独,以其容貌之似者,而欲升师之席,窃师之位,不亦难乎。夫容貌之似者,非独有子也,阳虎亦似矣,如以其大似则当以阳虎,为先奚先于有子哉。诸足下果欲何耶,复欲睹夫子之容乎。复欲闻夫子之道乎。如止欲睹夫子之容,则图之可也,木之可也,何必取弟子之似者,以僭其称,而悖其位,如必欲闻夫子之道,不可以苟而已矣,且吾闻之师,其道不必师其人,师其人不必师其形,如欲师其道则有夫子之六经在,诗可以见夫子之心,书可以知夫子之断,礼可以明夫子之法,乐可以达夫子之德,易可以察夫子之性,春秋可以存夫子之志,是之弗务而假设,以为尚此,吾所以悼痛而不敢知也,且昔夫子果何师哉,师尧舜者也。师文王者也。师周公者也。惟曰:师其道而已,未闻其假设,而师之则似尧舜者、似文王者、似周公者终身而不得见矣。苟不见其人,则亦弗师其道乎。夫麟之于兽也,凤之于鸟也,出乎其类而处乎。长者也,不幸而麟,以死凤以亡,则亦假设而为之乎。诸足下盍姑止不然,吾恐万世之后完口者寡矣。死而无,知则已如有,知则子渊子路辈,将瞑目流涕而有责于诸足下也,诸足下其思之。

《孔子论》苏洵

苏子曰:此孔子之所以圣矣。盖田氏、六卿不服,则齐、晋无不亡之道;三桓不臣,则鲁无可治之理。孔子之用于世,其政无急于此者矣。彼晏婴者亦知之,曰田氏之僭,惟礼可以已之。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齐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婴能知之,而莫能为之,婴非不贤也,其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閒者,不及孔孟也。孔子以羁旅之臣,得政期月,而能举治世之礼,以律亡国之臣,堕名都,出藏甲,而三桓不疑其害己,此必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者矣。孔子之圣见于行事,至此为无疑也。婴之用于齐也,久于孔子;景公之信其臣也,愈于定公,而田氏之祸不少衰。吾是以知孔子之难也。孔子以哀公十六年卒,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请讨之。吾是以知孔子之欲治列国之君臣,使如《春秋》之法者,至于老且死而不忘也。或曰:孔子知哀公与三子之必不从,而以礼告也欤。曰:否,孔子实欲伐齐。孔子既告公,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岂礼告而已哉。哀公患三桓之偪,常欲以越伐鲁而去之。夫以强邻伐国,民不予也,皋如出公之事,断可见矣,岂若从孔子而伐齐乎。若从孔子而伐齐,则凡所以胜齐之道,孔子任之有馀矣。既克田氏,则鲁之公室自张,三桓不治而自服也。此孔子之志也。

《伊尹论》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今夫匹夫匹妇皆知廉洁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廉洁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唯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足可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希圣解》元·刘因

岁丁卯刘子起,坐中庭有书,一编周子所传,是谓易通微妙难诠仰而求之高入青天,即而探之,深入黄泉,余乃取而读之,星月之下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余不觉而叹曰:迂哉。此言荡荡乎,浩浩乎。天高明神,睿孰可希焉,欺我后人迂哉,此言于是乎吟清风弄明月,扣大块,饮太和,诵太古,沧浪之词仰天而嘘喟,而歌曰:湛尔太虚兮,性命之所居兮,皓尔太素兮,元气之所寓兮,羲轩辽兮。吾谁归兮,孔昊邈兮,吾将畴依兮,讽咏不已,坐而假寐,良久而起,忽见中庭,勃勃然有佳气,如闻足音,拾级而视之,三老丈也,其一人襟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其一人有风月情怀江湖性气,其一人有淳古君子之风,三人同行谨迎揖延之上座,乃再拜下风进侍于前,请其姓字,与其所居。止一曰:吾禀太极之真,二五之精,而生位太极,而君天下,今老矣。无所成退居浯溪拙翁者也。一曰:吾借太极之面,假太极之形,先天而生太初氏,吾母皇极君,吾兄欲名之而无名閒,居西洛无名公者也。一曰:天地之帅,吾其性天地之塞,吾其体乾,吾父坤吾母吾其子焉,藐然中处,寓居西土,诚明中子者也。余闻而疑之,神耶人耶出此言耶,且喜且惧,且惊且怖,乃上手,而言曰:因也庸俗鄙陋,后学晚生,未尝接搢绅先生之谈论,睹大人君子之仪形,庭无人迹,门无车声,穷窗屏息,终日冥冥者,盖有年矣。吾三先生之言,如是高大,何不游乎。神明之域,与天为友,与造物为徒胡,为乎来哉,无名公曰:子向者,招我以太虚之,歌引我以沧浪之词,吾不子拒今予赴之,子何忘之毋乃昧乎,天理蔽于欲耶。诚明中子曰:子吾同胞之弟,吾不忍子英才而堕于不肖之地,吾欲子育而成之,子何弃我而忘之耶。拙翁先生沈默不言久之,乃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小子疑,吾言乎,吾应之。曰:圣可希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何曰:无欲孰无欲。曰:天下之人皆可无欲,然则天下之人皆可为圣人。曰:然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而不可解矣。先生曰:子坐吾与尔言,子其闻之天地之閒,理一而已。爰具厥中散,为万事终焉,而合复为一理,天地人也,人天地也,圣贤我也,我圣贤也。人之所钟乃全而通物之所得,乃偏而塞偏而塞者,固不可移全而通者,苟能通之何所不至矣。圣希乎。天至则天,不至则大圣,贤希乎。圣过则天不,至则大贤士希乎。贤过则圣至,则贤不至,则犹不失乎。令名此圣之所以为圣,贤之所以为贤也。子受天地之中禀,健顺五常之气,子之性,圣之质子之学圣之功,子犹圣也,圣犹子也,子其自攻而反以我为迂,子迂乎。先生迂乎。苟子修而静之,勉而安践,其形尽,其性由思入睿,自明而诚,子希圣乎。圣希子乎。子其自弃而反以我为欺。子欺先生乎。先生欺子乎。予于是叩首而谢曰:因也昧道懵,学倥侗颛蒙坐井观天,戴盆仰日扪舌之罪,岂敢避之,然而辱令教命剔开茅塞,洞见天君因虽不敏钻仰之,劳岂敢负先生之知乎。无名公诚明中,子拊吾背曰:吾子勉之,他日闻天地閒有一清才者,必子也。夫余辞而不敢,当三先生不久留,余亦惊悟醒,然视之不见其处。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论》明·李国𣚴

论曰:天下无递转而下之法象,有仰参而上之神,理惟圣人之心不自用,常与天地通,于是天地之德不自閟还,为圣人合何也,天地一心也,圣人一人也,人同得天地之心,则亦同是圣人之人,独此灵灵,炯炯一脉,际天蟠地而无所夭阏众人,以离跂之心搰其最初之心,内且营之,外且鞬之,积臆而翳生焉。积闇而光掩焉,天地日以其精牖人,而人不受人,亦以其识乘天地,而天地不受,遂使穹然,隤然者,若距我以形窈窈冥冥者,若闭我以精人,与天地隔,而愈岐觭而更远天地之德,自合而人,自分矣,不知人之分天地生之也,气之与理真之,与精何尝,韬秘而令人不可控,揣圣人。亦即其无容韬秘者,妙以合之而方寸。宛然具造化焉。故曰: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也。夫天地阴阳刚柔耳,彼二曜之丸转四序之毂,运万冶禀形万窍肖声以为,足以尽天地之德乎。未也。阳之不能为阴刚之不能为柔也,人所知也。而阳之未始不能阴刚之未始,不能柔也,非人所知也,独其絪缊磅礡之始,藏墋黩坱圠之原,有阴阳不得,无以摄其气,刚柔不得,无以铸其形而理,阴阳调刚柔者,不得无以神,其变化是则所谓德也,圣人者灵心之彻,映可以无所不参,解大力之仔肩可以无所不斡,运而圆神之通浃可以,无所不周,折而中理,尝试言之何思何虑,返于元同不识不知,顺乎帝则太极一圈也,辟而动直侔于重元,翕而静,专渗于黄垆两仪具体也,舒惨斟其衡而物无私寒,暑发藏调于度而物,无偏晦明六子嬗化也,优而游之,俾其自求顺而宜之,俾其自得,悠久之无疆,元命之不已也,至若云蒸雨濯,宇下昭苏圣人之泽,孰非天地之仁,藏疾包荒万流并,与圣人之度,孰非天地之大雷,动风肃庶品鼓荡圣人之权,孰非天地之断是不特与天地参,直与天地合不特与天地并,其功直与天地合,其德其合也。摹仿之所不能到,而神印于秒忽之閒,附离所不能袭而缔结,于形埒之外,圣人同此德曾何分于天地,圣人即天地又乌睹,其合天地也。圣人也,一而已矣,子思不云乎。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夫,流不如川则沃衍之,脉啬化不敦原则停泓之源,薄天地之心,时露于众人,第不能浚之如川敦之使,厚耳苟认取而充扩。之火。然泉达之,势即为盖天容地之,规而尽性,至命之时,无加元来自具之体,孰谓圣人为绝德哉。

圣人部艺文二〈诗〉

《思圣吟》宋·邵雍

不逢圣人时,不见圣人面。圣人言可闻,圣人心可见。

《仲尼吟》前人

仲尼生鲁在吾先,去圣千馀五百年。今日谁能知此道,当时人自比于天。皇王帝伯中原主,父子君臣万世权。河不出图吾已矣,修经意思岂徒然。

《感兴》朱熹

放勋始钦明,南面亦恭己。大哉精一传,万世立人纪。猗欤叹日跻,穆穆歌敬止。戒獒光武烈,待旦起周礼。恭惟千载心,秋月照寒水。鲁叟何常师,删述存圣轨。

圣人部纪事

《辽史·太祖本纪》: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子对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祀。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太子春秋释奠。

圣人部杂录

《关尹子·一宇篇》:勿以圣人力行不怠,则曰:道以勤,成勿以圣人,坚守不易。则曰:道以执得圣人,力行犹之发矢,因彼而行我,不自行圣人,坚守犹之,握矢因彼而守我,不自守。
《三极篇》:勿以行观圣人,道无迹勿以言观,圣人道无言勿以能观,圣人道无为勿以貌观,圣人道无形,圣人师蜂立君臣师,蜘蛛立网罟,师拱鼠制礼师战,蚁置兵众人,师贤人,贤人师圣人,圣人师万物,惟圣人同物,所以无我。
圣人之于众人,饮食衣服同也,屋宇舟车同也,富贵贫贱同也,众人每同圣人,圣人每同众人,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
如钟钟然,如钟鼓然,圣人之言则然如车,车然如车,舟然圣人之行,则然惟莫能名,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夺天下之智。
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鳖行道,虽丝纷事则棋布。所谓圣人之道者,胡然孑孑尔胡然,彻彻尔胡然,堂堂尔胡然,臧臧尔惟其能,遍偶万物而无一物,能偶之故,能贵万物。
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不穷,圣人之道则然。
贤人趋上而不见下,众人趋下而不见上,圣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岂曰:离贤人众人别有圣人也哉。《文子·自然篇》:老子曰:圣人天覆地载,日月照临,阴阳和四时化怀,万物而不同,无故无新,无疏无亲,故能法天者,天不一时,地不一才,人不一事,故绪业多端,趋行多方。
《庄子·胠箧篇》: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天下篇》: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荀子·儒效篇》: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井井兮其有条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始终也,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此其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浃洽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淮南子·原道训》: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见故。汉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之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览冥训》:圣人在位,怀道不言,泽及万民。
《扬子·问神篇》: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妄乎。不妄。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涤之,浩浩乎其莫之禦也。
《虞喜志林》:东海之鱼,坠一鳞,昆崙之木落一叶,圣人皆能知之也。
《中说·王道篇》:薛收曰:今乃知天下之治,圣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乱,圣人斯在下矣,圣人达而赏罚行,圣人穷而褒贬作皇极,所以复建而斯文不丧也,不其深乎。
《周公篇》:子谓:周公之道曲。而当私,而恕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乎。子曰:圣人之道,其昌也,潜其弊也,寖亹亹焉,若寒暑进退,物莫不从之,而不知其由也。《迂书》:圣人之道,如天地,天地之閒,靡所不有,众人之道,如山川,如陵谷,如鸟兽,如草木,如虫沙,各尽其分,不知其外天地,则无不包也,无不遍也。
《明道遗书》: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钟鼎之量,有江湖之量,固大矣。然有涯涘,亦有时而满,惟天地之量,则无满,圣人者,天地之量也。
气化在人,与在天一也,圣人于其閒,有功用而已。苏轼武王论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苏,子曰:武王非圣人也,昔者。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閒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世之君子苟,自孔氏必守此法,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于是乎。在其孰敢不严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自是学者以汤为,圣人之正,若当然者,皆孔氏之罪人也,使当时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以叛书牧野之事,必以弑书而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周公作无逸曰: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上不及汤下,不及武王亦以是哉。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不改,过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无主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教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诚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而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雠吾弗忍也。遂缢而死武王,亲以黄钺斩,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武庚盖亦不得已焉,耳殷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俗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王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冥影契如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空如洪钟,不扣寂然,扣则响应圣人之事毕矣。
《狂夫之言》《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其惟圣人乎。此不见一法之圣人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此识法者惧之圣人也,前圣人是李广饮,羽石虎之箭也,后圣人是养由基百步穿杨之箭也,其实有两圣人也。

圣人部外编

《扪虱新话》:予尝梦至一处殿宇,甚严有五人坐其中,皆具王者衣冠,予瞻仰甚久,因问彼中之人,此皆何人,答云:中坐者,孔子左尧舜,右汤武也。坐皆并肩,而孔子差高,予因三叹古之圣人皆如此。堂堂耶,时绍兴中十四年,甲子六月二十四夜也,梦中颇讶孔子坐中閒,既悟而思之,遂得其说,予尝作《孔子论》二篇,一篇为此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