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七十三卷目录

 刚柔部总论
  易经〈乾卦 坤卦 屯卦 蒙卦 履卦 随卦 蛊卦 噬嗑卦 贲卦 剥卦 咸卦 恒卦 夬卦 姤卦 鼎卦 归妹卦 巽卦 兑卦 涣卦 节卦 中孚卦 既济卦 未济卦 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传〉
  书经〈周书洪范 毕命〉
  诗经〈大雅崧高 烝民 商颂长发〉
  礼记〈乐记〉
  老子〈戒强 任信〉
  列子〈黄帝〉
  淮南子〈原道训 齐俗训 泛论训〉
  法言〈君子篇〉
  说苑〈敬慎〉
  盐铁论〈颂贤〉
  两同书〈强弱〉
  周子通书〈理性命〉
  性理大全〈力行〉
 刚柔部艺文
  刚说           宋苏轼
 刚柔部纪事
 刚柔部杂录

学行典第七十三卷

刚柔部总论

《易经》《乾卦》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本义〉刚以体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乾之德也,或疑乾刚无柔,不得言中正者,不然也。天地之閒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静尔,以其流行之统体而言,则但谓之乾而无所不包矣,以其动静分之,然后有阴阳刚柔之别也。

《坤卦》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大全〉朱子曰:坤只是承天,如一气之施,坤则尽能发生承载,非刚安能如此。又曰:乾行健,固是有力。坤虽柔顺,亦是决然恁地。顺,不是柔弱放倒了,所以圣人说:坤至柔,而动也刚。 临川吴氏曰:乾之为德不徒,刚健而能中正,故为乾元之大,坤之为德不徒,柔静而能刚方,故为坤元之至。

《屯卦》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程传〉以云雷二象言之,则刚柔始交也,刚柔始交,未能通畅则艰屯,故云难生。

《蒙卦》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程传〉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专也,二能主蒙之功者,五之信任专也,二与五刚柔之情相接,故能行其刚中之道,成发蒙之功。

《履卦》

彖曰:履,柔履刚也。
〈大全〉云峰胡氏曰:以兑体之柔履乾体之刚,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刚也。

《随卦》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
〈程传〉乾之上九来居坤之下,坤之初六往居乾之上。以阳刚来下于阴柔,是以上下,下以贵,下贱能,如是物之所说随也。

《蛊卦》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程传〉刚上而柔下,谓:乾之初九上而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为初六也。阳刚尊而在上者也,今往居于上阴柔,卑而在下者也,今来居于下男,虽少而居上女,虽长而在下,尊卑得正,上下顺理,治蛊之道也。

《噬嗑卦》

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程传〉以卦才言也,刚爻与柔爻相閒,刚柔分而不相离为明,辨之象明,辨察狱之本也。动而明,下震上离其动而明也。雷电合而章,雷震而电耀相,须并见合而章也。

《贲卦》

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本义〉刚柔之变,自然之象,故曰:天文。

《剥卦》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
〈本义〉柔进于阳变刚为柔也。

《咸卦》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大全〉厚斋冯氏曰:刚柔以质言感应,以气言乾之气感乎坤,坤应之而成兑,是坤与乾也,坤之气感乎乾,乾应之而成艮,是乾与坤也。

《恒卦》

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大全〉兼山郭氏曰:刚上柔下,刚柔之常也,雷风相与,二气之常也,刚柔相应,交感之常也。

《夬卦》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
〈程传〉夬为决义,五阳决上之一阴也,健而说决而和以二体言卦才也。

《姤卦》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
〈程传〉姤之义遇也,卦之为姤以柔遇刚也,一阴方生始与阳相遇也。

《鼎卦》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程传〉下体巽为巽顺于理离明,而中虚于上为耳目聪明之象,凡离在上者皆云柔,进而上行柔在下之物乃居尊位,进而上行也,以明居尊而得中道应乎,刚能用刚阳之道也,五居中而又以柔而应刚,为得中道其才,如是所以能元亨也。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程传〉刚而温乃有节也,上居成功致用之地,而刚柔中节,所以大吉无不利也。

《归妹卦》

无攸利,柔乘刚也。
〈大全〉双湖胡氏曰:动而说为随此阳,倡而阴和男行而女,随得男女之正,故元亨利贞说以动为归妹。则是阴反先倡,而阳和女反,先行而男,从失男女之正,故征凶无攸利。

《巽卦》

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
〈大全〉隆山李氏曰:若刚不顺乎,中正则将褊隘而为邪,若柔不顺乎,阳刚则将柔媚而为谄,故柔顺乎刚,刚顺乎中正者,所以为巽之体也。

《兑卦》

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大全〉隆山李氏曰:柔外故能说刚中,故能利贞内刚,而利贞者说之以道也,若柔见乎外,而内不刚,是乃所以为佞说之说,非和说之说也,要必刚实在中外虽和,而中有守,是以和而不流,此说之出于贞,而与天人合也。

《涣卦》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程传〉刚阳之来,则不穷极于下而处得其中,柔之往则得正位于外而上同,于五之中巽,顺于五乃上同也,四五君臣之位,当涣而比其义,相通同五乃从中也,当涣之时而守其中,则不至于离散,故能亨也。

《节卦》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
〈大全〉白云郭氏曰:贲与节皆自泰来,贲则柔来文刚。刚上文柔节,则柔来节刚,刚上节柔,夫泰为天地纯刚柔之卦,贲以刚柔纯质而无文,故文之节以刚柔过盛而无节,故节之。

《中孚卦》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
〈大全〉朱子曰:柔在内刚得中,这个是就全体看,则中虚就二体看,则中实他都见得有孚信之意,故唤作中孚。

《既济卦》

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
〈大全〉中溪张氏曰:既济之道所利者贞谓初九,九三九五阳皆居阳,六二六四上六阴皆居阴,此刚柔各得其正,而位当也。

《未济卦》

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大全〉冯氏去非曰:六爻虽不当位,而刚柔皆应,苟能协力以济,可以致亨未济者,终济矣。

《系辞上》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本义〉六十四卦之初,刚柔两画而已,两相摩而为四,四相摩而为八,八相荡而为六十四。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大全〉朱子曰:易中说卦爻多,只说刚柔不全,就阴阳上说卦爻是有形质了,阴阳全是气。又曰:健顺刚,柔之精者,刚柔健,顺之粗者。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本义〉柔变而趋于刚者,退极而进也,刚化而趋于柔者,进极而退也,既变而刚,则昼而阳矣,既化而柔,则夜而阴矣。

《系辞下》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大全〉节斋蔡氏曰:刚柔爻之体,相推谓刚推柔,柔推刚也,惟其相推,故能成其变。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大全〉朱子曰:刚柔者,阴阳之质是移,易不得之定体。故谓之本,若刚变为柔,柔变为刚,便是变通之用。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本义〉诸卦刚柔之体,皆以乾坤合德而成。

《说卦传》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大全〉诚斋杨氏曰:卦既立矣,爻斯生焉,圣人因其数之阳而发明其为爻之刚,因其数之阴而发明其为爻之柔,圣人无与也,特发挥之尔。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大全〉勉斋黄氏曰:地之道不外乎刚柔,山川,流峙之类是也,刚柔以质言。

《书经》《周书·洪范》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蔡传〉刚克柔,克者威福予夺抑扬进退之用也,彊弗友者,彊梗弗顺者也,燮友者和柔委顺者也,沈潜者,沈深潜退不及中者也,高明者,高亢明爽过乎中者也,盖习俗之偏气禀之过者也,彊弗友刚克以刚,克刚也,燮友柔克以柔,克柔也,沈潜刚克以刚,克柔也,高明柔克以柔,克刚也。全朱子曰:克治也,言人资质沈潜者,当以刚治之。 林氏曰:三德者,圣人所以临机制变,为皇极之用,而权其轻重也。彊禦弗顺之世,则用刚克以治之,和顺之世则用柔克以治之,一于刚则失之亢,一于柔则失之懦。圣人宰制天下之权,可谓尽矣。


五曰恶,六曰弱。
〈蔡传〉恶者刚之过也,弱者柔之过也,〈大全〉王氏炎曰:恶者小人之刚自暴者也,弱者小人之柔自弃者也。
吕氏曰:弱何以与六极,盖弱人之大患,人所以
不自强于善,或牵引入于恶,而不能自拔,皆弱故也,故特以居六极之终。

《毕命》

不刚不柔,厥德允修。
〈蔡传〉不刚所以保之,不柔所以釐之,不刚不柔其德信乎,其修矣。〈大全〉王氏炎曰:忿其不从而以刚制之,则必怨虑其难,制而以柔遇之则必玩,惟不偏于刚柔而处之,以中则德允修,而商人化矣。 叶氏曰:不刚不柔,即宽而有制,从容以和之意。周公君陈毕公非有意于同,同合于道耳。

《诗经》《大雅·崧高》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大全〉庆源辅氏曰:柔惠柔德之善也,直刚德之善也。其德刚柔相济,文武兼资。

《烝民》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禦。
〈大全〉安成刘氏曰:周子以柔善为慈祥,柔恶为懦弱。刚恶为强梁,刚善为严毅。山甫不茹不侮则有柔,善而无刚恶也。不吐不畏则有刚,善而无柔恶也,有柔善而复有刚善,故其柔嘉不为,软美无刚恶又无柔恶,故其保身不至枉道,盖其刚柔合德,而发皆中节也。

《商颂·长发》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大全〉庆源辅氏曰:汤本其圣,敬只中道上行更无偏倚,故其为政不强,不弱,不刚,不柔,优游宽裕,此固百福之所聚也。

《礼记》《乐记》

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大全〉延平周氏曰: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则和而无乖,故阳舒而不散,阴惨而不密,刚不至于过,柔不至于不及,四者条畅交于中,而发于外,是以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老子》《戒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任信》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列子》《黄帝篇》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彊。二者亦〈亦当作易〉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彊,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彊,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彊。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彊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彊则灭,木彊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彊者死之徒。

《淮南子》《原道训》

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所谓志弱而事强者,柔毳安静,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无虑,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不为先唱,感而应之。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所谓其事强者,遭变应卒,排患捍难,力无不胜,敌无不陵,应化揆时,莫能害之。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同;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之敝。是故柔弱者,生之干也;坚强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辏,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踰下,则后者蹶之;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犹錞之与刃,刃犯难而錞无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见也,而贤知者弗能避也。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于数而合于时也。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则。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时之反侧,閒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静,舒安以定,攻大䃺坚,莫能与之争。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渝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所私;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閒,而滔腾大荒之野。有馀不足,任天下取与禀,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润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閒。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齐俗训》

桓公前柔而后刚,文公前刚而后柔。然而令行于天下,权制诸侯钧者,审于势之变也。

《泛论训》

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閒,乃得道之本。积阴则沈,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伸也,引而伸之,可直而晞,故圣人以身体之。夫修而不横,短而不穷,直而不刚,久而不忘者,其唯绳乎。故恩推则懦,懦则不威;严推则猛,猛则不和;爱推则纵,纵则不令;刑推则虐,虐则无亲。昔者,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故使陈成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使吕氏绝祀而陈氏有国者,此柔懦之所生也。郑子阳刚毅而好罚,其于罚也,执而无赦。舍人有折弓者,畏罪而恐诛,则因猘狗之惊,以杀子阳,此刚猛之所致也。今不知道者,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此本无主于中,而见闻舛驰于外者也,故终身而无所定趋。譬犹不知音者之歌也,浊之则郁而无转,清之则樵而不讴,及至韩娥、秦青、薛谈之讴,侯同、曼声之歌,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
《扬雄·法言》《君子篇》
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刘向·说苑》《敬慎》
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不刚也。
《桓谭·盐铁论》《颂贤》大夫曰:刚者折,柔者卷。故季由以强梁死,宰我以柔弱杀。使二子不学,未必不得其死。何者。矜己而伐能,小知而巨收,欲人之从己,不能以己之从人,莫视而自见,莫贾而自贵,此其所以身杀死而终菹醢也。未见其为宗庙器,睹其为世戮也。当此之时,东流亦安之乎。

文学曰:麒骥之挽盐车垂头于太行,屠者持刀而睨之。太公之穷困,负贩于朝歌也,蓬头相聚而笑之。当此之时,非无远筋骏才也,非文王、伯乐莫知之贾也。子路、宰我生不逢伯乐之举,而遇狂屠,故君子伤之,若由不得其死然,天其祝予矣。孔父累华督之难,不可谓不义。仇牧涉宋万之祸,不可谓不贤也。
大夫曰:今之学者,无太公之能,骐骥之才,有以蜂虿介毒而自害也。东海成颙,河东胡建是也。二子者以术蒙举,起卒伍,为县令。独非自是,无与合同。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狂狷不逊,忮害不恭,刻轹公主,侵陵大臣。知其不可,而强行之,欲以干名。所由不轨,果没其身。未睹功业所至,而见两观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寿终。徼而以为知,讦而以为直,不孙以为勇,其遭难,固亦宜也。

文学曰:二公怀精白之心,行忠正之道,直己以事上,竭力以徇公,奉法推理,不避彊禦,不阿所亲,不贵妻子之养,不顾私家之业。然卒不免于嫉妒之人,为众枉所排也。其所以累不测之刑而功不遂也。夫公族不正则法令不行,股肱不正则奸邪兴起。赵奢行之平原,范雎行之穰侯,二国治而两家全。故君过而臣正,上非而下讥,大臣正,县令何肯。不取诸己而行非于人,执政之大失也。夫屈原之沈渊,遭子椒之谮也;管子得行其道,鲍叔之力也。今不睹鲍叔之力,而见汨罗之祸,虽欲以寿终,恶其能得乎。
《罗隐·两同书》《强弱》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禦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何以言之,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弱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其刚,金刚不辍其弱也,故晏婴之侏儒耳,齐国之宰臣甘罗之童子耳,秦国之良相侨如大人也,鲁人桩其喉矣,长万壮士也,宋华醢其肉矣,晏婴身短不过人,此非不懦矣,甘罗年未弱冠此非不幼矣,侨如大可专车,此非不壮矣,长万力能抉革,此非不勇矣,然则侨如长万智不足以全身,晏婴甘罗谋可以制一国,岂非德力有异,强弱不同者,欤由是乾以健刚,终有亢极之悔,谦以卑下能成光大之尊,则其致也,然夫所谓德者,何唯慈,唯仁矣,所谓力者何且暴且武耳,苟以仁慈则天地所不违,鬼神将来舍而况于迩乎,苟以暴武,则九族所离心六亲所侧目而况于远乎,是故德者兆庶之所赖也,力者一夫之所持也,矜一夫之用,故不可得其强,乘兆庶之恩,故不可得其弱,是以纣能索铁天下,惧之,如虎狼尧不胜衣,天下亲之,如父母然虎狼,虽使人惧之,岂可言虎狼强于人耶,父母能令子亲之,岂可言父母弱于子耶,则强弱之理,固亦明矣,是以古之明君道济天下知,众心不可以力制,大名不可以暴成,故盛德以自修柔,仁以禦下用能不言而信,洽垂拱以化行,将乃八极归诚四方重译,岂徒一邦从服,百姓与能而已,哉嗟乎。古之暴君骄酷天下,舍德而任力忘己,而责人壮可行舟,不能自制,其嗜欲材,堪举鼎不足自全,其性灵至,令社稷为墟,宗庙无主,永为后代所笑,岂独当时之弱乎,悲夫。老氏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其是之谓乎。

《周子通书》《理性命》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注〉此言性也,即五行之理也。

《性理大全》《力行》

朱子曰:某看人也须是刚,虽则是偏,然较之柔不同。易以阳刚为君子,阴柔为小人。若是柔弱不刚之质,少閒都不会振奋,只困倒了。 天下事亦要得危言者,亦要得宽缓者,皆不可少。随其人所见,看其人议论。如狄梁公辞虽缓,意甚恳切。如中边皆缓,则不可翕受敷施,九德咸事。圣人便如此做。 今人大抵皆先自立一个意见。若其性宽大,便只管一向见得一个宽大底路;若性严毅底人,便只管见得一个廉介底路,更不平其心。看事物,自有个合宽大处,合严毅处。 为血气所使者,只是个客气。惟于性理说话涵泳,自然临事有别处。 须是慈祥和气为本。如勇决刚果,虽不可无,然用之有处所。 知人之难,尧舜以为病,而孔子亦有听,言观行之戒然以予观之,此特为小人设耳,若皆君子,则何难知之有哉。盖天地之閒有自然之理,凡阳必刚,刚必明,明则易知,凡阴必柔,柔必暗,暗则难测,故圣人作易遂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其所以通幽明之,故类万物之情者,虽百世不能易也,予尝窃推易说以观天下之人,凡其光明正大疏畅洞达,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为威,如雨露之为泽,如龙虎之为猛,而麟凤之为祥,磊磊落落无纤芥,可疑者必君子也,而其依阿淟涊回互隐伏纠结,如蛇蚓琐细,如虮虱,如鬼蜮狐虫,如盗贼诅咒,闪倏狡狯不可方物者,必小人也,君子小人之极,既定于内则其形于外者,虽言谈举止之微,无不发见,而况于事业文章之际,尤所谓粲然者,彼小人者,虽曰难知,而亦岂得而逃哉。

刚柔部艺文

《刚说》宋·苏轼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过矣,当求胜我者,若吾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閒,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鞫吏士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服其辜矣,馀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是以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君平生可纪者甚多,独书此二事遗其子协勴,明刚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说。

刚柔部纪事

《说苑》: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毁而必复,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坚于刚也。平子曰:善哉。然则子之行何从。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刚为。平子曰:柔无奈脆乎。叔向曰:柔者纽而不折,廉而不缺,何为脆也。天之道,微者胜,是以两军相加而柔者克之;两仇争利,而弱者得焉。易曰:天道亏满而益谦,地道变满而流谦,鬼神害满而福谦,人道恶满而好谦。夫怀谦不足之,柔弱而四道者助之,安往而不得其志乎。平子曰:善。
《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嬴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孔丛子·抗志篇》: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闻穆公将相子思,老莱子曰:若子事君,将何以为乎。子思曰:顺吾性情,以道辅之,无死亡焉。老莱子曰:不可顺子之性也,子性刚而傲不肖,又且无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故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听,则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听,则亦不能事君,所谓无死亡也。老莱子曰:子不见夫齿乎。齿坚刚卒尽相磨,舌柔顺终以不敝。子思曰:吾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
《史记·季布传》:布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布乃髡钳,衣褐衣,置广柳车中,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见汝阴侯滕公。曰: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边即南走越耳。滕公曰:诺。待閒,果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后汉书·世祖本纪》:建武十七年冬十月,辛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祭遵传》: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遵恭俭,恶衣服。丧母,负土起坟。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之。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北史·杨播传》:播弟椿。椿子昱。除太学博士、员外散骑侍郎。初,尚书令王肃除扬州刺史,出顿洛阳东亭。酣后,广阳王嘉、北海王详等与播论议竞理,播不为屈。北海王顾昱曰:尊伯性刚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昱对曰:昱父道隆则从其隆,道洿则从其洿;伯父刚则不吐,柔亦不茹。一坐叹其能言。
《唐书·颜真卿传》: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体,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
《卢坦传》: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坦为判官。复病甚,监军薛盈珍以甲士五百内牙中,封府库,举军大恐。复卒,诏姚南仲代之。坦私谓人曰:姚大夫外柔中刚,监军若侵之,必不受。我留,恐及祸。乃从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
《名臣言行录》:尹洙天性慈仁,内刚外和,凡事有小而可矜者,必恻然不忍,发见言貌及临大节断。大事则心如金石,虽鼎镬不可变也。

刚柔部杂录

《礼记·曲礼上》: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注〉甲丙戊庚壬为刚,乙丁己辛癸为柔,外事为治兵,然巡狩,朝聘盟会之类皆外事也,内事如宗庙之祭,冠昏之礼,皆是。
《汲冢周书》:马之刚矣,辔之柔矣。
《文子·道原篇》:天下莫柔弱于水,水为道也,广不可极,深不可测,长极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过于不訾。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无私,好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不可得而穷极,微不可得而把握,击之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焦,淖约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弥沦,天下有馀不足,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而无所先后,无私无公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淖约润滑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其閒。
《荀子·修身篇》: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韩子·亡徵篇》: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淮南子·本经训》:柔而不脆,刚而不,宽而不肆,肃而不悖,优柔委从,以养群类。
《泛论训》:不知道者,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此本无主于中,而见闻舛驰于外者也。
《兵略训》: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
《法言·先知篇》: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刚则甈,柔则坯。龙之潜亢,不获其中矣。是以过中则惕,不及中则跃,其近于中乎。
《心书·将刚篇》: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中说·王道篇》子曰:仁者吾不得而见也,得见智者斯可矣,智者吾不得而见也,得见义者斯可矣,如不得见必也,刚介乎,刚者好断介者殊俗。
《无能子·圣过篇》: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
《渔樵问答》:渔者谓樵者曰:四象何物也。曰:大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读书录》:观崖石每层有纹横,界而层层相沓,盖天地之初,阴阳之气荡磨而成,若水之漾沙一层复一层也,意其初必柔软,如湿泥,然及凝结之久,遂成坚刚。北方石炭未出穴时,其软如泥,出穴见风即硬,可以验崖石始柔,终刚也。
《空同子·物理篇》:生性难移,如草木之蔓,之直,故人刚柔之偏变之,为刚善,柔善有之矣,若欲刚为柔,柔为刚能之乎。
《潜溪邃言》:彼因气强,吾以义刚,彼因气弱,吾以仁柔,刚柔强弱之,閒不容一发知者,行之,是谓得天不肖者,悖之,是谓失天。
《鸿苞》:学道贵刚乎。老子曰: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此又何说也,吾所谓刚以任道也。老氏所谓刚以陵物也,吾所谓柔丧气也,老氏所谓柔葆和也,刚以任道可有也,刚以陵物不可有也,柔而丧气可无也,柔而葆和不可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