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六十六卷目录

 义利部总论
  易经〈乾卦 系辞下〉
  礼记〈儒行〉
  荀子〈大略篇〉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篇〉
  潜夫论〈遏利〉
  中说〈天地篇 周公篇〉
  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三则〉
  杨龟山集〈京师所闻 毗陵所闻〉
  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 答毛舜卿 答石天民 答刘季章〉
  朱子全书〈义利之辨 答刘季章 答时子云〉
  性理大全〈义利之辨〉
 义利部艺文一
  孟子讲义序        宋张栻
  送刘圭父序         前人
  书诸葛武侯出师表后    明薛瑄
  与薛畏斋副使       唐顺之
  学莫先于义利之辨论    邹德溥
 义利部艺文二〈诗〉
  四者吟          宋邵雍
  为善吟           前人
  思义吟           前人
  义利吟           前人
  又             前人
  观物吟           前人
 义利部纪事
 义利部杂录
 曲直部总论
  易经〈坤卦 同人卦〉
  诗经〈小雅小明〉
  礼记〈礼器 经解〉
  庄子〈人閒世〉
  列子〈说符〉
  淮南子〈缪称训 泛论训〉
 曲直部艺文
  答杨济书         晋傅咸
  曲直不相入赋       唐黄滔
 曲直部纪事
 曲直部杂录
 曲直部外编

学行典第六十六卷

义利部总论

《易经》《乾卦》

利者义之和也。
〈程传〉利者,和合于义也。


利物足以和义。
〈程传〉和于义乃能利物,岂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大全〉程子曰:阴为小人,利为不善,不可一。概论夫阴助阳以成物者,君子也。其害阳者,小人也。夫利和义者,善也。其害义者不善也。又曰:义安处便是利。毅斋沈氏曰:义与利自人心言之则义为天理利为人欲,自天理言之,则利者义之宜。义者利之公,公天下之利,则举天下,万物各正其性命矣。

《系辞下》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大全〉厚斋冯氏曰:不以不仁为耻,故见利而后劝于为仁不以不义,为畏故畏威,而后惩于不义。

《礼记》《儒行》

儒有委之以财货,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

《荀子》《大略篇》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财货。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何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容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刑戮折夭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能虽贫自乐也;而无大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中厚于财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则其知之所不能明也,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与千万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义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闇也,圣人事明义以炤耀其所闇,故民不陷。诗云: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故曰: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大义,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有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此大治之道也,先圣传授而复也,故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今不示显德行,民闇于义不能炤,迷于道不能解,因欲大严憯以必正之,直残贼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势不行。仲尼曰:国有道,虽加刑也,无刑;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其所谓有道无道者,示之以显德行与不示尔。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篇》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微乎。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汝哉。然而君子之务,尽有之矣;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鹰隼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鱼、鳖、鼋、鼍以渊为浅,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饵也;是故君子苟无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之于人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知脂蜡之可明灯也。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知利之可娱己也,不知其称而必有也,前人以病后人以竞庶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予故叹曰:何不察也。愿鉴于道,勿鉴于水,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匹夫无辜怀璧其罪呜呼。问哉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也。天之制此财也,犹国君之有府库也。赋赏夺与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祸焉,邓通死无簪胜,跪伐其身,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劝非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遂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虞公屡求以失其国公叔戍崇贿以为罪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弑。此皆以货自止,用财自灭。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子罕归玉晏子归宅,此皆能弃利约身,故无怨于人世。厚天禄令问:不止伯夷叔齐饿于首阳,白驹介推遁逃于山谷,颜原公拆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守志于一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
《隋·王通·中说》《天地篇》
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周公篇》

王孝逸谓子曰: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邵子·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三则》
渔者谓樵者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渔者谓樵者曰:人之所谓亲莫如父子也。人之所谓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则父子过路人远矣。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犹或夺之,况非天性者乎。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则过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则路人与父子又奚择焉。路人之能相交以义,又何况父子之亲乎。夫义者让之,本也。利者争之,端也。让则有仁,争则有害仁,与害何相去之远也。尧舜亦人也,桀纣亦人也,人与人同而仁与害异尔。
渔者曰: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响,岂特驱率而然耶。上好义则下必好义,而不义者远矣。上好利则下必好利,而不利者远矣。好利者众则天下日削矣。好义者众则天下日盛矣。日盛则昌,日削则亡,盛之与削,昌之与亡,岂其远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尝无小人乱世,何尝无君子不用则善恶,何由而行也。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众治世,常少而乱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曰:观之于物,何物不然。譬诸五谷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犹生耘之而求其尽也。亦末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来矣。君子见善则喜之,见不善则远之。小人见善则疾之,见不善则喜之。善恶各从其类也。君子见善则就之,见不善则违之;小人见善则违之,见不善则就之。君子见义则迁,见利则止,小人见义则止,见利则迁;迁义则利人,迁利则害人,利人与害人相去一何远耶。家与国一也,其兴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鲜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鲜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杀好生,则世治好杀则世乱君子好义,小人好利治世则好义,乱世则好利其理一也。

《杨龟山集》《京师所闻》

自非狙诈之徒皆知义足以胜利,然不为利疚而迁者,几希如管仲,亦知义故其所为,多假义而行自王者之迹,熄天下以诈力相高,故常溺于利而不知反由孔子而后为天下国家。不以利言者,惟孟子一人守得定。
荆公云:利者,阴也。阴当隐伏义者,阳也。阳当宣著此说,源流发于董仲舒然此,正王氏心术之蔽,观其所为虽名为义,其实为利。

《毗陵所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喻于义,则惟义而已。自义之外非君子之所当务也。夫然后所守者约如孟施舍之守,气可谓约矣。所以不及曾子者,以曾子惟义之从故也。

《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

某拜违侍右倏忽月馀,顷尝附两书于建宁,窃计已获关听矣。某十八日离膝下道路,留滞二十四日到铅山馆,于六十兄官舍,路中幸无大病,今日戴君来诊脉,其言极,有理许示药方矣。云无他病,只是禀受气弱失汗,多心血少气不升降,上下各为一人,其他曲折皆非俗医所及。顷在建阳,惟见太湖。一亲戚语近此耳至于心,意隐微亦颇得之。信乎其不可掩也。某向蒙指喻二,说其一已,叙次成文,惟义利之说。见得未分明,说得不快。今且以泛论时事者代之,大略如前书中之意,到阙万一得,对毕即录呈也。但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平时岂不讲论及此,今欲措辞断事,而茫然不知所以为说,无乃此身自坐在里,许而不之察乎。此深可惧者,此閒亦未有,便姑留此幅书以俟,附行若蒙赐教,只以附建宁陈丈处可也。天气未寒,更切为道保重,以慰瞻仰九月二十六日拜状不备。

《答毛舜卿》

示喻工夫次第,似觉头绪太多,今且以敬义二字随处加功,久久自当得力义利之閒。只得著力分别不当预以难辨为忧,圣门只此便是终身事业亦不须别妄想向上一路也。

《答石天民》

平生为学见得孟子论枉尺直寻,意思稍分明,自到浙中觉得朋友间却别是一种议论与此不相似,心窃怪之,昨在丹丘见诚之,直说义理与利害,只是一事不可分,别此大可骇,当时亦曾辨论觉得殊未相,领至与孟子董子之言,例遭排摈不审,尊兄平日于此,见得如何幸,更与诸公讲论见教,某窃以为今日之病惟此,为大其馀世俗一等,近下见识未足为吾患也。

《答刘季章》

昨已具前幅而细看来书,方论董子功利之语,而下句所说曾无疑事,即依旧是功利之见,盖天下只有一理,此是即彼非此非,即彼是不容,并立故古之圣贤心存目,见只有义理都不见,有利害可计,较日用之閒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若信得及,即相与俱入圣贤之域,若信不及,即在我亦,无为人谋而不尽底心,而此理是非昭著明白。今日此人虽信不及向后,他人须有信得及底,非但一时之计也。若如此所论,则在我者未免视人颜色之可否以为语默只此意思,何由能使彼信得及乎。然此亦无它只是,自家看得道义,自不能端的,故不能真知是非之辨而为此回枉不是说时,病痛乃是见处病痛也。试思之如何。

《朱子全书》《义利之辨》

或问义利之别。曰:只是为己为人之分。才为己,这许多便自做一边去。义也是为己,天理也是为己。若为人,那许多便自做一边去。须于日用閒,令所谓义了然明白。或言心安处便是义。亦有人安其所不当安,岂可以安为义也。事无大小,皆有义利。今做好底事了,其閒更包得有多少利私在,所谓以善为之而不知其道,皆是也。

《答刘季章》

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便是仁义,未尝不利。然董生却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又是仁义未尝皆利则自不免去,彼而取此盖,孟子之言虽是理之自然,然到直截剖判处却,不若董生之有力也。

《答时子云》

将古今圣贤之言剖析义利处,反覆熟读时时思省义理,何自而来利欲何从而有二者于人,孰亲孰疏孰轻孰重必不得已,孰取孰舍,孰缓孰急,初看时似无滋味久之,须自见得合剖判处,则自然放得下矣。

《性理大全》《义利之辨》

程子曰:利者众人之所同欲也。专欲益己其害大矣。贪之甚则昏蔽而忘理,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仇。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

而已。孟子辨舜蹠之分,只在义利之閒,言閒者谓相去不甚远,所争毫末耳。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出义便以利言也。只那计较便是为有利害若无利,害何用计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也。所谓利者不独财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须寻自家稳便处皆利心也。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
张子曰:利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利之言利犹言美之为美,利诚难言不可一概而言。
西山真氏曰:义者,天理之公也。利者人欲之私也。二者如冰炭之相反,然一于义则利,自在其中,盖义者宜也,利者亦宜也。苟以义为心则事无不宜矣。不惟宜于己亦且宜于人,人己两得其宜,何利如之。若以徇利为心,则利于己,必害于人争斗,夺攘于是乎。兴己亦岂能享其利哉。大学所谓利专,指财利而言伊川先生云:利不独财利之利,凡有一毫自便之心即是利,此论尤有补于心术之微至。南轩先生又谓:无所为而为皆义也。有所为而为即利也。其言愈精,且微学者不可不知也。且如见赤子入井,有恻隐之心,此乃天理,自然形见,非有所为。而然此即义也。若有一毫内交要誉之心,即是有所为而为,即利心也。二者相去,毫釐之閒,而公私邪正之分,则天渊矣。故朱子谓南轩此,语乃发先贤所未发,有功于圣门学者所宜深味也。学者存心行事,则当以义理为主,义所当然,虽害不恤,义所不当然,虽利不计,如此方合乎天理之正。若此心一出一入于义利之閒终是为利所胜,正如白黑相和黑必掩,白薰莸共器莸必掩,薰立志之初不可不察也。

义利部艺文一

《孟子讲义序》宋·张栻

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盖圣学无所为而然也。无所为而然者,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无穷也。凡谓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义利之分也。自未尝省察者,言之终日之閒,鲜不为利矣。非特名位货殖而后为利也,斯须之顷意之所向一涉于有所为虽,有浅深之不同,而其徇己自私,则一而已。如孟子所谓内交要誉、恶其声之类是也,是心日滋则善,端遏塞欲迩,圣贤之门墙以求自得,岂非却行以望及前人乎。使谈高说妙不过渺茫臆度,譬犹无根之木无本之水,其何益乎。学者当立志以为先,持敬以为本,而精察于动静之。閒毫釐之差审其为霄壤之,判则有以用吾力矣。学然后知不足,平时未觉吾利欲之多也。灼然有见于义利之辨,将日救过不暇,由是而不舍则趣益深理,益明而不可以已也。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无适而非,利为己者无适而非义。曰:利虽在己之事亦为人也。曰:义则施诸人者,亦莫非为己也。嗟乎。义利之辨大矣。岂特学者治己之所。当先施之天下国家一也,王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无疆以义故也。而霸者所以陷溺人心贻毒后世以利故也,孟子当战国横流之时,发挥天理遏止,人欲深切著明拨乱反正之大纲也。其微辞奥义备载七篇之书如某者虽曰:服膺而学力未充,何足以窥究万一试。以所见与诸君共讲之愿无忽深思焉。

《送刘圭父序》前人

武夷刘圭父道长沙省其兄,予获识之于其行也。徵赠言之义至于再三,顾予者方自药其病之不暇而何足以问所宜嗟乎。道二义与利而已矣。义者亘古今通天下之正逵,而利者犯荆棘入险阻之私径也。人之秉彝固有坦然,正逵之可遵而乃不由之而反犯荆棘冒险阻颠冥终身而不悔,独何与血气之动于欲也。动于声色,动于货财,以至于爵禄之可慕,则进以求达知名之可利。则锐于求名不宁惟是。凡一日之閒,起居饮食遇事接物苟私己自便之事,意之所向无不趋之,则天理灭而人道或几乎。息矣。其胸次营营,岂得须臾,宁处于斯世,亦侥倖以苟免耳。徒知有六尺血气之躯,而不知其体元与天地相周流也。岂不可惜乎。虽然义内也,本其良心之不可以自已者,反而求之夫。岂远哉。以圭父之才又盛年其仕于时也。人固曰:宜而以亲疾之,故求祠官,方将杜门专意,惟所以承颜节适者是念是图,而弗暇它顾也。则圭父之心岂与世之长骛于利者比乎。愿圭父以是焉。观之念虑之起必察其为义乎。为利乎。诡遇获禽虽若丘陵吾弗屑也。则所谓良心之不可以已者。将日引月,长既久且熟,几微毫发了然,坐判于胸中私径永绝,正逵大通,驷马驾安车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夫孰禦焉,如仆不敏当策蹇以相与彷佛也。

《书诸葛武侯出师表后》明·薛瑄

尝谓义利二者不能并立,古之君子能建大功,立大业,垂大名于万世者,未尝不重义而轻利也。如诸葛武侯,自昭烈枉顾,即以身许驰驱,其所以劳心焦思,谋画规图者,曷尝顷刻,而不以讨贼兴汉为义哉。至其为子孙,衣食之计者不过成,都之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而已外,此则别无丝毫。取于人而益,其家也。其重义轻利,如此故能嘘炎光于已烬之,日续汉统于既绝之秋虽弗克,遂其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志而大义,固已伸于天下宜其。伟烈洪名垂诸万世而不泯也窃,怪后之君子建功立业者,莫不慨然以古人自期然其为,义之公或有不。胜其计利之私。故其正大光明之业,有不及古人远矣。愚因读武侯出师表有感,而书此于其后云。

《与薛畏斋副使》唐顺之

兄向所,面论诚是元妙使恳切。下工夫处或少有疏陋或自以从心,所欲可不事检防此则堕落。高明人病痛窠臼去了,恐不可以上达也。非实际也中庸曰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以先,儒以为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今人说义。利处太粗浅与说辨义利处,太容易了所以工。夫不著实吃紧自声色,货利种种病根。以至于有意为善皆利,也自辞受取予之节。以至于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勿为皆义也。然人此心至神本无染,著惟对境处斩截洁净。不使一毫牵扯与一毫潜伏则本,体流行乃是合下了当弟。愿以此终身而从事焉兄得无以为固滞之见乎。

《学莫先于义利之辨论》邹德溥

夫学犹驱车然,将燕乎则北其辕矣。将越乎则南其辕矣。有如贸贸然南北之不审将,燕之适也而南之驱驱愈疾谬愈远轴折。车败终不能至燕,此杨朱所以见岐路而泣者其一跬而千里也。然则学何以异于是夫学所以学为圣贤也。今之学者众矣。而为圣贤者寡此何说也,则于义利之辨不早辨也。夫义之于利,隔若霄壤而初仅毫芒判若苍素,而端仅斯须是以圣贤严之,盖观仲尼分别,君子小人以比周,和同骄泰求诸己,求诸人,详哉。其言之矣。至于喻义、喻利之说,而后知君子小人之心术尽在是也。心乎义则周,则和,则泰,则求诸己,而命之曰:君子心乎。利则比,则同,则骄,则求诸人。而命之曰:小人嗟乎。君子之与小人相去远而自义利之辨始。故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也。夫义利之辨谭何容易哉。凡物多相类而非也。事多同行,而异也。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走则同其所以东走,则异溺者入水拯者亦入水,入水则同,其所以入水则异,夫义利之同异殆有类,是者不可不察也。故攫金窃璧,利也。有挥金抵璧,而亦不谓之义者。墦閒嗟来利也。有据地喀,喀而亦不谓之义者。箪瓢之与螬李同饥而异趣曲肱之与布被同,俭而异心耕莘辞聘之为义,而隐居终南号曰巧宦散财发粟之为义,而大斗贷民号曰篡夫义有在乎尊主而责楚之师则,并与尊主而窃之,义有在乎,不杀而于泓之战,则并与不杀而窃之嗟乎。义利之辨,谭何容易哉。学者将绍明正学统一,圣真则必于义利之辨,先焉辨之也者。如善视者之于枉直无隐形也,如善尝者之于淄渑无窜味也,如善权者。游移于一衡之上不失锱铢以谬低昂也,钜之乎纲常细之乎。动作侈之乎万钟约之乎,箪豆显之乎。大廷广众微之乎。暗室屋漏晓然有以见其如此而为义如彼而为利义之所在断乎。其必为利之所在断乎。其必不可为是故其视义也。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寒暑之于裘葛,汲汲乎不得不止也。其于利也,如蝇之污,如虿之螫如莫邪之傅,体亟亟乎不远不休也。是故蝉蜕浊秽中情洁白不可染也,意气宣通翔于千仞不可诎也。延至三旌饩以万钟不可留也,刀锯鼎镬卒然临之不可乱也,不为众人之观饰。其情貌亦不为众人之不观易其情貌。不为众人。之誉树其操行亦不为众人之不誉改其。操行何者彼其辨义利者至熟也世之学者义利之辨不明。类颠顿乎混冥,之中而不觉悟乎昭明之术,纷纷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汨没而莫能自出,至于立私于公倚邪,于正窜端匿迹不可方物彼,岂乐以小人自命而卒。陷其身为小人之尤者可不为。大哀哉故曰差之,毫釐缪以千里差之千里缪以,无算奈之何其。勿早辨也于何辨之辨之心而已方寸,之中至灵至莹一念,无所为。而为耶吾知之一念,有所为而为耶。吾知之。如别白黑而别一二不待剖而析,此真心也。夫惟不昧所为此心者,而于义利之介洞然矣嗟乎此尤辨,义利之要术也。

义利部艺文二〈诗〉

《四者吟》宋·邵雍

目时然后视,耳时然后听。口时然后言,身时然后行。前不见厚禄,后不见重兵。惟其义所在,安知利与名。

《为善吟》前人

人之为善事,善事义当为。金石犹能动,鬼神其可欺。事须安义命,言必道肝脾。莫问身之外,人知与不知。

《思义吟》前人

小人固无知,惟以利为视。君子固不欺,见得还思义。思义不顾死,见利或忘生。二者之所起,平之与不平。

《义利吟》前人

贲于丘园,束帛戋戋。义既在前,利在其閒。舍尔灵龟,观我朵颐。义既失之,利何能为。尚义必让,君子道长。尚利必争,小人道行。

君子尚义,小人尚利。尚利则乱,尚义则治。

《观物吟》前人

利轻则义重,利重则义轻。利不能胜义,自然多至诚。义不能胜利,自然多忿争。

义利部纪事

《吕氏春秋·离俗篇》:汤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辞又让于务光,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于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国语》: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过庭录》:潘兑说之侍郎夙慕,程正叔过洛就见之,时党事正起,正叔畏避不出,潘再三致恭欲见,正叔不得已出,说之展师弟礼请教伊川逊不受潘请之固正叔问曰公尝读何书潘曰尝看语孟正叔曰有得乎曰未也伊川问曰孜孜为善者舜之徒孜孜为利者蹠之徒其义若何潘以为易己也曰此不难晓先生曰虽然今之所为善者乃古之所谓利也潘下拜悦服而去潘至许见先祖语其事曰自闻斯言悟一生之非矣
《宋史·陆九渊传》:九渊与朱熹论辩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明外史·王敬臣传》:敬臣尝以银器质于人。踰年,乃赎其人误授以金器趣仆,还之。而其人更以布赉仆仆不受。曰主行义,而我为利乎。
《胡居仁传》:居仁与人语,终日不及利禄。

义利部杂录

《文子》:老子曰:争利者未尝不穷。
《荀子·修身篇》:君子之求利也略。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荣辱篇》: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不苟篇》:君子欲利而不为所非。
《吕氏春秋·振乱篇》: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
《离俗篇》:夫舜、汤,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世为义。
《慎行篇》: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素书·正道章》:见利而不苟,此人之杰也。
《遵义章》:同利相忌。
《新语·道基篇》:君子以义相褒,小人以利相欺,愚者以力相乱,贤者以义相治。谷梁传曰: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
《淮南子·精神训》:不观大义者,不知生之不足贪也;不闻大道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
《缪称训》: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各殊矣。
《春秋繁露·玉英篇》: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则塞其源也。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名尔,犹恶之,况求利乎。
《法言·学行篇》:先生相与言,则以仁与义;市井相与言,则以财与利。
《论衡·答佞篇》:问曰:佞与贤者同材,材行宜钧,而佞人曷为独以情自败。曰:富贵皆人所欲也,虽有君子之行,犹有饥渴之情。君子则以礼防情,以义制欲,故得循道,循道则无祸;小人纵贪利之欲,踰礼犯义,故进得苟佞,苟佞则有罪。夫贤者,君子也;佞人,小人也。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取舍不同。
问曰:佞人养名作高,有诸。曰:佞人食利专权,不养名作高。贪权据凡,则高名自立矣。称于小人,不行于君子。何则。义利相伐,正邪相反。义动君子,利动小人。佞人贪利名之显,君子不安。下则身危。举世为佞者,皆以祸众。不能养其身,安能养其名。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伯成子高委国而耕,于陵子辞位灌园。近世兰陵王仲子、东都昔庐君阳,寝位久病,不应上徵,可谓养名矣。夫不以道进,必不以道出身;不以义止,必不以义立名。佞人怀贪利之心,轻祸重身,倾死为僇矣,何名之养。义废德坏,操行随辱,何云作高。
《说苑·贵德篇》: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
《中说·王道篇》:子曰我未见嗜义如嗜利者也
《省心录》: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舜蹠之徒自此分舍生取义固不可得见利思义圣人亦取之殆哉利不可言况可为乎孟子答梁惠王之言至矣

曲直部总论

《易经》《坤卦》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大全〉龟山杨氏曰尽其诚心而无伪焉所谓直也若施之于事则厚薄隆杀一定而不可易为有方矣所主者敬而义则自此出矣故有内外之辨

《同人卦》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程传〉虽其敌刚强至用大师然义直理胜终能克之
《诗经》《小雅》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朱注〉好是正直,爱此正直之人也。

《礼记》《礼器》

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
〈大全〉严陵方氏曰:直而行者,谓行吾诚于内。而无所屈曲而杀者,谓为所隆者,厌而不得伸。

《经解》

礼之于正国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陈注〉曲者礼之,繁直者礼之简。

《庄子》《人閒世》

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耶。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耶。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是之谓与古为徒。

《列子》《说符》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淮南子》《缪称训》

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其出之也诚。故倡而不和,意而不戴,中心必有不合者也。故舜不降席而王天下者,求诸己也。故上多故,则民多诈矣,身曲而景直者,未之闻也。

《泛论训》

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伸也,引而伸之,可直而晞,故圣人以身体之。夫修而不横,短而不穷,直而不刚,久而不忘者,其惟绳乎。

曲直部艺文

《答杨济书》晋·傅咸

卫公云,酒色之杀人,此甚于作直。坐酒色死,人不为悔。逆畏以直致祸,此由心不直正,欲以苟且为明哲耳。自古以直致祸者,当自矫枉过直,或不忠允,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安有悾悾为忠益,而当见疾乎。

《曲直不相入赋》〈以题中曲直二字为韵〉唐·黄滔

曲也者厥理维何。直也者,其辞可属一则见。回邪之所自一,则非平正而不,欲故圣人立此格言为乎。懿躅俾有家而有国,不与混同令,自高而自卑靡。相参触至如,木也或表。从绳之直或叠来。巢之曲虽则含烟带雨共呈,苍翠于岩閒。而耸本盘根各禀,规模于山足勿言同地,而错杂固乃殊途。而瞻瞩所以。方能中矩俟良匠之。所知劲不为轮信奇材,而可录莫不分彼邪正镇于时,俗且木之理兮犹。不差忒人。之道兮切在忠直。直也不可以。曲从曲也不可以,直饰行于己而己有异,施于人而人是测。繇是屈原在,楚餔其糟而不为比干。相殷剖其心而可得顾。惟忠谠之受性岂与邪。谀而同域其不,相入也理苟,如是俗奚以惑小人,曲媚或乘。造次以得时君子,直诚可仗英明而辅国今我后恢。睿哲以御乾,澄圣心而立,极恶似钩而在物乐,如弦而比。德惟曲是斥彰,万乘之准绳惟直是求示百王之楷式,微臣之获咏歌,敢不佩之于取则。

曲直部纪事

《左传》:僖二十八年,晋侯围曹,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晋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乃拘宛春于卫,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夏,四月,晋侯,次于城濮。
《越绝书》:子胥赐剑将自杀,叹曰:嗟乎。众曲矫直,一人固不能独生。
《吕氏春秋·贵直篇》: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
《后汉书·鲁恭传》: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拜中牟令。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年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从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吏泣涕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
《庞参传》:顺帝时当会茂才孝廉,参以被奏,称疾不得会。上讣掾广汉段恭因会上疏曰:伏见道路行人,农夫织妇,皆曰太尉庞参,竭忠尽节,徒以直道不能曲心,孤立群邪之閒,自处中伤之地。臣犹冀在陛下之世,当蒙安全,而复以谗佞伤毁忠正,此天地之大禁,人主之至诫。
《第五种传》:种,天性疾恶,公方不曲,故论者说清高以种为上,序直士以种为首。
《陈寔传》: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三国蜀志·杨戏传注》:戏同县后进有李密者,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密,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性方直,不曲意势位。
《吴志·太史慈传》:慈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
《宋史·寇准传》:至道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进秩。准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彭惟节位素居冯拯下,拯转虞部员外郎,惟节转屯田员外郎,章奏列衔,惟节犹处其下。准怒,堂帖戒拯毋乱朝制。拯愤极,陈准擅权,又条上岭南官吏除拜不平数事。广东转运使康戬亦言:吕端、张洎、李昌龄皆准所引,端德之,洎能曲奉准,而昌龄畏懦,不敢与准抗,故得以任胸臆,乱经制。太宗怒,准适祀太庙摄事,召责端等。端曰: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因再拜请罪。及准入对,帝语及冯拯事,自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体。准犹力争不已,又持中书簿论曲直于帝前,帝益不悦,因叹曰: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遂罢准知邓州。
《李迪传》:迪拜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太傅致仕,及薨。仁宗篆其墓碑曰遗直之碑,又改所葬邓侯乡曰遗直乡。
《包拯传》:拯立朝刚毅,闻者皆惮之。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曲直部杂录

《老子·益谦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晏子》:叔向问晏子曰世乱不遵道上辟不用义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
《庄子·徐无鬼篇》:直者中绳,曲者中钩。
《吕氏春秋·自知篇》: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
《素书·遵义章》:曲上无直下。
《潜夫论·考绩篇》: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證此群臣所以苛揔猥而恶考绩也。《西畴常言》:近世长民者每立抑强扶弱之论往往所行多失之偏未免富豪有辞于罚夫强弱何常之有固有赀厚而谨畏者有怙贫而亡藉者当置强弱而论曲直可也直者伸之曲者挫之一当其情人谁不服。
《玉笑零音》:麒麟麋鹿有角同也然麒麟不能为麋鹿之解角君子小人有心同也然君子不能为小人之易心绳之生也曲其用也必直人之生也直其用也或曲

曲直部外编

《括异志》:眉山主簿高公有爱子眉郎甚慧不幸早丧心甚悼之公忽暴卒复苏言至阴府初为二吏来召引至一处如州城若官府所俄见一人著道服手持数珠而出主簿近视乃其父也责之曰汝有不公当事还曾知否主簿曰何事不公当也父曰断递铺杀人事不穷其理以直为曲所以天夺汝爱眉儿见亦在此汝有阴骘天未遽夺汝寿汝今还世切须事君则忠事长则顺不可为己营私不可以直为曲戒杀戒酒戒嗔戒怒但依吾教则尽天年不然则寿禄皆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