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五十八卷目录
礼部总论
易经〈乾卦 系辞〉
书经〈商书仲虺之诰〉
礼记〈曲礼 王制 礼运 礼器〉
左传〈子太叔论礼〉
荀子〈修身篇 王霸篇 君道篇 礼论篇〉
韩非子〈解老〉
中论〈法象〉
中说〈魏相篇 礼乐篇〉
杨龟山集〈馀杭所闻 南都所闻〉
二程子全书〈礼〉
唐斋日记〈论礼〉
礼部艺文
礼赋 周荀卿
天秩有礼赋〈有序〉 宋陈普
礼论 苏洵
礼以养人为本 苏轼
礼部纪事
礼部杂录
易经〈乾卦 系辞〉
书经〈商书仲虺之诰〉
礼记〈曲礼 王制 礼运 礼器〉
左传〈子太叔论礼〉
荀子〈修身篇 王霸篇 君道篇 礼论篇〉
韩非子〈解老〉
中论〈法象〉
中说〈魏相篇 礼乐篇〉
杨龟山集〈馀杭所闻 南都所闻〉
二程子全书〈礼〉
唐斋日记〈论礼〉
礼部艺文
礼赋 周荀卿
天秩有礼赋〈有序〉 宋陈普
礼论 苏洵
礼以养人为本 苏轼
礼部纪事
礼部杂录
学行典第五十八卷
礼部总论
《易经》《乾卦》
亨者嘉之会也。〈本义〉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大全〉亨者,嘉之会。万物到此皆盛大、长茂,无不好者,故曰嘉之会。嘉是美会,是聚无不尽美;处是亨,盖自春至夏,便是万物畅茂,物皆丰盈,咸遂其美。然若只一物如此,他物不如此,又不可以为会,须是合聚来皆如此。
嘉会足以合礼。
〈程传〉得会通之嘉,乃合于礼也。不合礼,则非理。岂得为嘉非理,安有亨乎。〈大全〉雷氏曰:嘉美合于中,而其德充实,然后动与理合。
《系辞》
知崇礼卑。〈本义〉循理则礼卑,如地而业广。〈大全〉朱子曰:所谓德言盛礼,言恭礼,便是要极卑,故无物无个礼,虽于至微至细底事,皆当畏谨戒惧,唯恐失之,这便是礼之卑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非卑底事,然又不是彊安排,皆是天理合如此。
谦以制礼。
〈大全〉朱子曰:礼主卑下。履也是那践履处,所行若不由礼,自是乖戾,所以曰履以和行。谦又更卑下,所以节制乎礼。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大全〉平庵项氏曰:履不训礼。人之所履,未有外于礼者,故以履为有礼也。
《书经》《商书·仲虺之诰》
以礼制心。〈蔡传〉礼者,理之节。文以礼制心,则心得其正。〈旁通〉新安陈氏云:静而以礼制心,即敬以直内之谓能,敬以直内,则此德具众理之全体以立,而此中不偏不倚之体在是矣。
《礼记》《曲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陈注〉五服之内,大功以上,服粗者为亲;小功以下服精者为疏。若妾为女君期,女君为妾,若服之则太重,降之则有舅姑为妇之嫌。故全不服,是决嫌也。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请若丧父而无服,是决疑也。本同今异,姑姊妹是也。本异今同,世母、叔母及子妇是也。得礼为是,失礼为非,若主人未小敛,子游裼裘而吊,得礼是也;曾子袭裘而吊,失礼非也。〈大全〉蓝田吕氏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为祖父母齐衰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此所以定亲疏也。嫂叔不通问,嫂叔无服。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燕,不以公卿为宾,以大夫为宾,此所以决嫌疑也。己之子与兄弟之子异矣,引而进之,同服齐衰期。天子至于庶人,其贵贱异矣,而父母之丧,齐衰之服,饘粥之食无贵贱,一也。大夫为世父母、叔父母,众子昆弟,昆弟
之子降服,大功尊同则不降,此所以别同异也。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其文是也,其义非也,君子不行也;其义是也,其文非也;君子行也。故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男女不授受,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此所以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陈注〉求以悦人,已失处心之正,况妄乎。不妄悦人,则知礼矣。躁人之辞多,君子之辞达意则止。言者烦,听者必厌。
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
〈陈注〉踰节则招辱,侵侮则忘让,好狎则忘敬,三者皆叛,礼之事不如是。则有以持其庄敬纯实之诚,而远于耻辱矣。〈大全〉朱子曰:礼有常度,不为佞媚以求悦于人也。不辞费辞,达则止,不贵于多。不好狎,狎谓亲亵。金华应氏曰:不妄悦人,不辞费,所以养其正大简易之心也;不踰节,所以致其审谨密察之功也;不侵侮,不好狎,所以持其庄敬纯实之诚也。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陈注〉人之所以为人,言行而已。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故曰礼之质也。〈大全〉严陵方氏曰:礼之文则见乎事,礼之质则存乎人,言行存乎人者也。故曰礼之质也,《乐记》又以中正无邪为礼之质者,盖惟行修言道乃能中正无邪,《曲礼》言其始,《乐记》言其终,所以为质,则一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陈注〉道犹路也,事物当然之理,人所共由,故谓之道。行之而有得于身,故谓之德。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四者皆由礼而入,以礼而成。盖礼以敬为本,敬者,德之聚也。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陈注〉立教于上,示训于下,皆所以正民俗。然非齐之以礼,则或有教训,所不及者,故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陈注〉朱子曰:争见于事,而有曲直。分争,则曲直不相交;讼形于言,而有是非。辨讼,则是非不相敌。礼所以正曲直、明是非。故此二者,非礼则不能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陈注〉一主于义,一主于恩,恩义,非礼则不能定。〈大全〉蓝田吕氏曰:道德仁义所以成己也,教训正俗所以成人也,分争辨讼所以决疑事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所以正大伦也,皆有待于礼者也。兼天下而体之之谓仁;理之所当然之谓义;由仁义而之焉之谓道;有仁义于己之谓德;节文乎仁义之谓礼。仁义道德皆其性之所固有,本于是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然无节、无文,则过不及,害之以至于道之不明且不行,此所以非礼不成也。先王制礼教民之中而已,教不本于礼,则设之不当,设之不当,则所以教者不备矣。教训正俗,其义皆教也。立教之谓教,训说理义之谓训,皆所以正俗之不正,故曰非礼不备。理有可否则争,情有曲直则讼,惟礼为能决之。盖分争者,合于礼则可,不合于礼则不可;辨讼者,有礼则直,无礼则不直。故曰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人之大伦,由礼而后定,故冠昏、丧祭、乡射、朝聘所以明者,人伦而已。故曰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陈注〉宦,仕也,仕与学皆有师,事师所以明道也。而非礼则不相亲爱。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陈注〉班朝廷上下之位,治军旅左右之局,分职以涖官,谨守以行法,威则人不敢犯,严则人不敢违。四者非礼,则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陈注〉祷以求为意,祠以文为主,祭以养为事,祀以安为道。四者皆以供给鬼神,诚出于心,庄形于貌。四者非礼,则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陈注〉是以承上文而言撙裁抑也,礼主其减。〈大全〉蓝田吕氏曰:礼者,敬而已矣。君子恭敬,所以明礼之实也。礼节文乎仁义者也。君子撙节,所以明礼之文也。辞逊之心,礼之端也。君子退逊,所以明礼之用也。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陈注〉朱子曰:圣人作绝句。〈大全〉蓝田吕氏曰:人之血气、嗜欲、视听、食息与禽兽异者,几希,特禽兽之言与人异尔。然猩猩、鹦鹉亦或能之,是则所以贵于万物者,盖有理义存焉。圣人因理义之同然而制为之礼,然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人道所以立而与,天地参也,纵恣怠敖,灭天理而穷人欲,
将与马牛犬彘之无辨,是果于自弃,而不欲齿于人类者乎。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陈注〉礼者,安危之所系,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无礼而安者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陈注〉负者,事于力贩者。事于利虽卑贱,不可以无礼也。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陈注〉马氏曰:富贵之所以骄淫,贫贱之所以慑怯,以内无素定之分,而与物为轻重也。好礼则有得于内,而在外者莫能夺矣。〈大全〉永嘉戴氏曰:礼以卑为主,以恭为本,有自是之心者,不可以语礼,有自大之心者,不能以行礼。故礼者,所以柔伏其侈大之意,而习为退逊谦下之道。故有礼之人,其容肃然以正其气,粹然以和。望其颜色而知其人之可亲也。其容狠,其气暴,望其颜色而生慢易之心者,必其无礼之人也。富贵之失礼以骄,贫贱之失礼以謟。骄者失于亢,謟者失于卑,其为失礼一也。
《王制》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大全〉严陵方氏曰:性非礼以节之,则易以流,故修六礼以节民性。
《礼运》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陈注〉陈氏曰:礼家谓太上之世贵德,其次务施报往来,故言大道为公之世不规,规于礼,礼乃道德之衰,忠信之薄。大约出于《老》、《庄》之见,非先圣格言也。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陈注〉礼本于天天理之节文也,殽,效也,效于地者,效山泽高卑之势为上下之等也。〈大全〉金华应氏曰:上数语明礼之功用,以明夫人生死之所由系。下四语总礼之体用,以明天下国家治乱之所由别也。法于天地鬼神者,理也,所以承天之道也;达于天下国家者,事也,所以治人之情也。理与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严陵方氏曰:礼本乎天之道,故先王制礼所以承天之道。礼出乎人之情,故先生制礼还以治人之情。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礼之得失,遂有生死之道。此其所以为急欤于天曰本,于地曰殽,于鬼神曰列,皆言礼之所以立也。马氏曰:天降衷于民,而先王之为礼,所以继天之衷也。故曰以承天之道,夫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人情之所同也。人情之所同而纵之,则灭天理而穷人欲。故先王制为礼,以节之也。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陈注〉国之有礼,如器之有柄,能执此柄,则国可治矣。接宾以礼曰傧,接鬼神亦然。故曰傧制度,如礼乐、衣服、度量、权衡之类,考而正之,不使有异。仁主于爱,义主于断,别而用之,必当其宜。〈大全〉长乐陈氏曰:礼之有体,可执以治国,犹器之有柄,可执以治事。故曰礼者,君之大柄也,惟其为大柄,故能别嫌于难,辨明微于未彰,幽可以傧鬼神,明可以考制度,别仁义,以至于治政安君也。马氏曰:礼者,政刑之本也。治国不以礼,则操持悖谬而失其所要。故曰大柄,柄,言其所执之要也。嫌者,人之所难别,而礼有以别之;微者,人之所难明,而礼有以明之。鬼神在其幽,而人不可测度者也,而礼有以使鬼神之格。故曰傧,以礼宾之也。制所以裁,度所以节,皆礼有以考之。仁有杀,义有等,皆礼有以别之。夫观其礼,所以知其政。礼之所兴,则政之所治;礼之所变,则政之所乱。安主治民,莫善于礼者,所以治政安君也。
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慈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陈注〉七情弗学,而能有礼以治之,则人义人利由此而生。礼废,则人患由此而起。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陈注〉欲恶之心藏于内,他人岂能测度之。所欲之善恶,所恶之善恶,岂可于颜色觇之。若要一一穷究
而察识,非求之于礼不可。盖七情中节,十义纯熟,则举动自然合礼;若七情乖僻,人伦有亏,则言动之閒皆失常度矣。有诸中,必形诸外也。若不知礼,则无以察其情义之得失,于动作威仪之閒矣。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陈注〉人以礼而成德,如酒以曲糵而成味。君子厚于礼,故为君子;小人薄于礼,故为小人,亦如酒之有醇醨也。〈大全〉长乐陈氏曰:糵之于酒,厚则醇,薄则醨;醇则久,醨则坏。礼之于人,厚则君子,薄则小人。君子则安,小人则危。善为酒者,戒其为醨而务其为醇;善为人者,戒其为小人而务其为君子也。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
〈陈注〉礼者,人情之防范,修道之教,莫先于礼。故治人之情,以礼为先。务如治田者,必先以耒耜耕之也。
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
〈陈注〉实者,定制也。礼者,义之定制;义者,礼之权度。礼一定不易,义随时制宜。故协合于义,而合当为者,则虽先王未有,此礼可酌之于义而创为之礼焉。此所以三代损益不相袭也。〈大全〉张子曰:人情所安即礼也。故礼所以由义起。马氏曰:礼者,所以体常;义者,所以尽变。变者,礼中之权也;常者,义中之经也。盖礼义一物耳,体其常则为礼,尽其变则为义。故三代之礼,而或素或华者,皆所以变而从时也。要之不违礼之经,义之权而已。黄氏曰:礼也者,义之实也。礼者,为尊、卑、升、降、亲、疏之节;义者,合宜当理指的之称。名实相应,则为正礼。倘有礼而不能合宜,当理是有名而无实。下文云:协诸义而协,谓须合义则合礼也。又下云: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亦谓有未立之礼,则取合宜之义而起。作之非为礼,修饰之华明矣。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陈注〉贵贱有等,故礼制不同。应俭者不可丰,应隆者不可杀。所以维持人情,不使之骄纵,保合上下,不使之危乱也。
先王能修礼以达义。
〈陈注〉修礼以达义者,修此礼以为教而达之天下,无不宜也。
《礼器》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陈注〉先王制礼,广大精微,惟忠信者能学之。然而纤悉委曲之閒,皆有义焉,皆有理焉。无忠信,则礼不可立;昧于义理,则礼不可行。必内外兼备而本末具举,则文因于本而饰之也。不为过本因于文而用之也。中其节矣。〈大全〉长乐陈氏曰:有忠有信,则外有主而能正。故曰:礼之本有义有理,则内有主而能行,故曰礼之文。下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忠信所以为礼之本也。孔子去麻冕以从,众则适于义,从拜下以违,众则归于理。此义理所以为礼之文也。严陵方氏曰:孟子言理义,人心之所同,此以为礼之文者,彼主于体,此主于用故也。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陈注〉合于天时,天时有生也。谓四时各有所生之物,取之当合其时。设于地财,地理有宜也。谓设施行礼之物,皆地之所产财利也。然土地各有所宜之产,不可彊其地之所无。如此自然顺鬼神,合人心,而万物各得其理也。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陈注〉散齐、致齐、祭神如在,皆是内心之义。惟其主于存诚,以期感格,故不以备物为敬。所以然者,盖有见夫天地之德所以发生万汇者,其流行赋予之,理密致而精微,即《大传》所言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也,纵使遍取天下所有之物以祭天地,终不能称其德而报其功。不若事之以诚,敬之为极致,是以行礼之。君子主于存诚于内,以交神明也。慎独者,存诚之事也。〈大全〉严陵方氏曰:心一而已,以示礼于外,故有外心焉。以体礼于内,故有内心焉。用心于外,故以多为贵;用心于内,故以少为贵。德之发扬,则其和足以诩万物矣。诩言能翕张也,德虽不言而翕张,万物如之一翕一张,相济而和,则大得其理。而功之所施者博矣。以多为贵,乃其称欤,故君子乐于发也。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则天下之物皆德之所生也。故曰德产物生之迹虽粗,而其道则致精,物生之迹虽显,而其道则致微。故曰德产之致也精微,德之所致如此观天下之物,固无可以称其德者矣。以少为贵,乃其称欤,故君子慎其
独也。
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陈注〉尊,如中庸尊德性之尊,恭敬奉持之意也。尊其在内之诚敬,故少物,亦足以为贵;乐其在外之仪,物必多,物乃可以为美。宜少者,不可多;宜多者,不可寡,或称其内,或称其外也。〈大全〉严陵方氏曰:内外以心言,多少以物言,即上文所言者是也。外心不止于多,则或高、或大、或文,亦外心耳。内心不止于少,则或下、或小、或素,亦内心耳。称其内心,则以少为贵,故不可多;称其外心,则以多为美,故不可寡。此先王制礼之道也。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
〈陈注〉本心之初,天所赋也。贵于反思而不忘,礼制之初,圣所作也,贵于修举而不坠,二者皆有初。故曰不忘其初。
《左传》《子太叔论礼》
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荀子》《修身篇》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辟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王霸篇》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故错之而人莫能诬也。《君道篇》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俱有而治,其足以稽矣。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之礼也。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故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并遇变应而不穷,审之礼也。故君子之于礼,敬而安之;其于事也,径而不失;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其所为身也,谨修敕而不危;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于天地万物也,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其于百官之事伎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其侍上也,忠顺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交游也,缘义而有类;其居乡里也,容不容而不乱。是故穷则必有名,达则必有功,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闵,明达用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閒,仁知之极也。夫是之谓圣人;审之礼也。《礼论篇》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夫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韩非子》《解老》
礼者,所以情貌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节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情貌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閒,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汉·徐干·中论》《法象》
夫礼也者,人之急也,可终身蹈而不可须臾离也。须臾离,则慆慢之行臻焉;须臾忘,则慆慢之心生焉。况无礼而可以终始乎。夫礼也者,敬之经也,敬也者,礼之情也。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道不偏废,相须而行,是故能尽敬以从礼者,谓之成人。
《隋·王通·中说》《魏相篇》
张元素问礼,子曰:直尔心,俨尔形,动思恭静。思正问道,子曰:礼得而道存矣。元素出,子曰:有心乎礼也,夫礼有窃之而成名者,况躬亲哉。
《礼乐篇》
子曰:礼其皇极之门乎。圣人所以向明而节天下也。其得中道乎。故能辨上下、定民志。《杨龟山集》《馀杭所闻》
无诚意以用礼,则所为虚文末节者,伪而已。故老子绝灭礼乐而曰: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南都所闻》
薛宗博请诸职事会茶曰:礼岂出于人心。如此,事本非意之所欲,但不得已耳。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荀子曰:礼起于圣人之伪,真个是。因问之曰:所以召茶者何谓。薛曰:前后例如此,近日以事多与此等稍疏,阔心中打不过,须一请之。曰:只为前后例合如此,心中自打不过,岂自外来如云。辞逊之心,礼之端,亦只是心有所不安,故当辞逊,只此是礼非伪为也。《二程子全书》《礼》
程子曰: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安礼而和乐,斯为盛德矣。因人情而节文之者,礼也;行之而人情宜之者,义也。理者,礼也,文也;礼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礼、文若二而一,道也。文过则奢,实过则俭。奢自文至,俭自实生。形影之类也。《徐三重·庸斋日记》《论礼》
《书》曰:以礼制心,礼便是天理、分寸,凡事以此为矩度。身上事是他约束,心便被他管摄了,己是私欲,心为私欲交引,便漫漶了,礼有节度、检制,正与相反。《书》曰:欲败度,纵败礼。大要礼欲,正是敬肆之分,敬肆则此心存亡之机也。天理之节文,若不就日用应接上,亦无用检点处。礼之用最紧要,其执守甚约于人,事无所不有,乃日用动静之规矩准绳也。
礼部艺文《礼赋》周荀卿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彊。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天秩有礼赋》〈有序〉宋·陈普
先儒曰:天专言之则道也。又曰:天即理也。夫以形体而言,谓之天,以主宰而言,谓之帝,其实即一自然之道体也。秩者,品位之次序也。朱子曰: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所谓天秩有礼者也。礼者,圣人之所制,而实皆天则之当然;天理之自然;天道之本然。圣人不过循之而已。舜之无为,禹之无事,文王之不知、不识,顺帝之则,皆此事也。有者天理之所本有,当有人心之同然。非本无此理,而独出于圣人之所作为者也。
夫礼即道,妙体居用,先非人为而始有,皆天秩之当然。莫高覆帱之形一,原从出实,叙节文之礼,万善皆全。闻之帝,则之中无在不然。王道之行,以斯为美,灿然截然,和以为贵。主是张是,命之不已,礼之秩也。岂独出于圣人。性所有焉,一皆本于自然。主宰为帝。性情曰乾,心则人心之妙,体皆道体之全。不已文王常在左右,何言孔子,初无后先,礼之制也。初不在我,理之因也,皆自于天。天矣无私,乃物类之太初太始,截然有序,为人伦之三百三千兹,盖皇矣。临下辨上,下之等差,高而听卑,定尊卑之位次,本原已具于定,则毫发不容于小智。父子君臣,皆大学之当。止爵齿昭穆,本中庸之不离有者,其初非彊,而有自然之理,当知所自高也、明也,浑然太极之纯,全品斯节斯同,是一初之赋,畀大抵天理,流行散作。蒸民之则,圣人制作,初非有意之私,一事一理不造之妙,造五品五教,无为之至。为欲识制度、品节文章之本,当歌出王游衍文王之诗,孝子忠臣,天理素定,尊君严父,天威莫欺。本然定者之谓秩有者,生民之秉彝,敬主于心,隐若运行之不已,让形于外,显然道理之相推,孰不谓衣裳之制垂,自黄唐玉帛之仪,修于虞夏,夫子教人乡党朝聘周公体国禘尝郊社,岂知万殊一本有素定之裁制。百圣群贤,非妄为之虚假礼焉。所谓体焉人也,实皆天也。室家男女妙阴阳二曜之合离堂陛尊卑,昭南北两枢之高下,是何汉、晋、隋、唐不为尧、舜、禹、汤,金、张、许、史、无复孔、颜、孟、思。夫妇之别,谁得文王之太;兄弟之伦,未若叔齐与伯夷,岂非天序天常。上圣能尽天精天粹,浅心莫窥,虽礼之所在,皆天秩之常也。然道不虚行,必人存而举之,所以圣学流传,断以大人之语;帝朝仪论,断之自我之辞。又当知化成于礼,非教则不成政,举于人,何由而得。举礼义之民,皆出于礼乐,礼乐之士,悉由于庠序。不然,则民命不立,士习不善。而一以三纲五典委之天,事物何由而得所。
《礼论》苏洵
夫人之情,安于其所常为,无故而变其俗,则其势必不从。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因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厌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事则不可也,而遂翻然以从我者,吾以耻厌服其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曰:彼为吾君父兄,何以异于我。于是坐其君与其父以及其兄,而己立于其旁,且俛首屈膝于其前以为礼,而谓之拜。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无故而使之拜其君,无故而使之拜其父,无故而使之拜其兄,则天下之人将复嗤笑以为迂怪而不从。而君父兄又不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为其君父兄。于是圣人者又有术焉以厌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其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故圣人曰:天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与之齿。而天下之人亦曰:彼将不与我齿也。于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齿于圣人。虽然,彼圣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何也。其微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之拜不用于世,吾与之皆坐于此,皆立于此,比肩而行于此,无以异也。吾一旦而怒,奋手举梃而搏逐之可也。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明日彼将有怒作于心者,徐而自思之,必曰:此吾向之所坐而拜之,且立于其下者也。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奋手举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为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为薪,而犹且忌之。彼其始木焉,已拜之犹且不敢以为薪,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之以耻。呜呼。其事如此,然后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至于今。今之匹夫匹妇,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起坐立,礼之本也。不知圣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如此之劳也。此圣人之所虑,而作《易》以神其教也。《礼以养人为本》苏轼
三代之衰,至于今且数千载,豪杰有意之主,博学多识之臣,不可以胜数矣,然而礼废乐坠,则相与咨嗟发愤而卒于无成者,何也。是非其才之不逮,学之不至,过于论之太详,畏之太甚也。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然而不可以出于人情之所不安,则亦未始无定论也。执其无定以为定论,则涂之人皆可以为礼。今儒者之论则不然,以为礼者,圣人之所独尊,而天下之事最难成者也。牵于繁文,而拘于小说,有毫毛之差,则终身以为不可。论明堂者,惑于《考工》、《吕令》之说;议郊庙者,泥于郑氏、王肃之学。纷纷交错者,累岁而不决。或因而遂罢,未尝有一人果断而决行之。此皆论之太详而畏之太甚之过也。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仁义不显,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范晔以为乐非夔、襄而新音代作,律谢皋、苏而法令亟易。而至于礼,独何难与。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礼部纪事
《史记·晋世家》:晋侯围曹,楚围宋。文公欲救宋,宋尝有德于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释宋。文公从之。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咎犯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习礼容。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
《老子列传》: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
《新序·刺奢篇》:齐景公饮酒而乐,释衣冠自鼓缶,速驾迎晏子。晏子朝服而至。公曰:请去礼。晏子对曰:君之言过矣。齐国五尺之童子,力尽胜婴而又胜君,所以不敢乱者,畏礼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夫麋鹿唯无礼,故父子同麀。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礼不可去也。公曰:寡人无良,左右以至于此。晏子曰:君若好礼,左右有礼者至,无礼者去。君若恶礼,亦将如之。公曰:善。请革衣冠,更受命。乃废酒。
《韩诗外传》:晏子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子贡怪之,问孔子曰:晏子知礼乎。今者晏子来聘鲁,上堂则趋,授玉则跪,何也。孔子曰:其有方矣。待其见我,我将问焉。俄而晏子至,孔子问之。晏子对曰: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趋乎。今君之授币也卑,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礼中又有礼。
《家语》:邾隐公朝于鲁,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二君者将有死亡焉。夫礼生死存亡之体,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
《国语》: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䦱门与之言,皆不踰。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饫则退。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
《左传》: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墟以睹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吕氏春秋·下贤篇》: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见翟黄,踞于堂而与之言。翟黄不说。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
《汉书·魏豹传》:汉王败,还至荥阳,豹请视亲病,至国,则绝河津畔汉。汉王谓郦生曰:缓颊往说之。郦生往,豹谢曰:人生一世閒,如白驹过隙。今汉王嫚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吾不忍复见也。汉王遣韩信击豹,遂虏之,传豹诣荥阳。
《读书笔记》:齐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庄光见光武卧不起,及其卧也,以足加光武之腹。二子者,高则高矣。然君臣之礼可废乎。就使在朋友且不可若是也。盖高而无礼者欤。以是为训,吾恐无礼于君者,有以藉口也。
《后汉书·侯瑾传》:瑾常以礼自牧,独处一房,如对严宾焉。
《世说》:陈太丘与友期行,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不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晋书·阮籍传》: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耶。《南齐书·陆慧晓传》:慧晓历辅五政,治身清肃,僚佐以下造诣,趣起送之。或谓慧晓曰:长史贵重,不宜妄自谦屈。答曰:我性恶人无礼,不容不以礼处人。
《隋书·杨汪传》:汪,字元度,弘农华阴人。折节勤学,专精《左氏》,通《三礼》。其后问《礼》于沈重,受《汉书》于刘臻,二人推许之曰:吾弗如也。
《唐书·魏元忠传》: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曰:公主而为皇太女,驸马都尉当何名。主恚曰:山东木彊安知礼。
《宋史·胡宿传》:皇祐五年,灵宫灾,是岁,郊,以二帝并配。明年大旱,宿言:五行,火,礼也。去岁火而今又旱,其应在礼,此殆郊丘并配之失也。
《尹谷传》:谷,居家教授。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终日,夜灭烛始免巾帻,早作必冠而后出帷。行市中,市人见其举动有礼,相谓曰:是必尹先生门人也。诘之果然。
礼部杂录
《关尹子·三极篇》:知心无我,故戒之以礼。《四符篇》:人勤于礼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
《黄石公·素书》: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文子》:老子曰: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趣翔周旋屈节卑拜,肉凝而不食,酒澄而不饮,外束其形,内愁其心,钳阴阳之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终其身为哀人。
《韩诗外传》: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修身自彊,则名配尧禹;宜于时则达,厄于穷则处,信礼者也。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由礼则垫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移步,由礼则夷国。政无礼则不行,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淮南子·本经训》:阴阳之情,莫不有血气之感,男女群居杂处而无别,是以贵礼。
《外史·嫡庶篇》:礼,名之防也。天子以礼防兆民,诸侯以礼防国卿,大夫以礼防家士,庶人以礼防身,皆所以防乎名也。
《燕居篇》:礼者,所以规厥性也。学而礼,则令名昭焉,名昭而辱远矣。故居上而能靖,居下而能默。
《魏武帝·让礼》: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文中子·礼乐篇》: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礼为。子曰:不可行也。或曰:礼岂为我辈设哉。子不答。既而谓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安知教意哉。有若谓先王之道,斯为美也。
《正学编·互养篇》:礼者,所以齐其外而维其心者也。是故垣宿次舍,天之维也;出岳河江,地之维也;礼者,人之维也。又范围人道而不过者,其惟礼乎。夫礼者,中正之矩也。原于道而为道之寄也,出于性而为性之护也。
《读书笔记》:魏子击遇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曰:贫贱者骄人耳。夫其不礼亦可矣,而必曰骄,骄果可有者乎。此战国之所谓贤者也。《汲古丛语》:礼之日趋于伪也,烦文缛节,罄折以为恭,擎曲以为敬,而非由中出也。饰外而遗其中焉,警之以机发木偶,体具而其中枵然,无人理也。故曰有无体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