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第八十三卷目录
书法部汇考一
晋卫夫人笔阵图〈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序 创临章第一 启心章第二 视形章第三 说点章第四 处戈章第五 健壮章第六 教悟章第七 观彩章第八 开要章第九 节制章第十 察论章第十一 譬成章第十二〉
唐欧阳询书法〈排叠 避就 顶戴 穿插 向背 偏侧 挑
相让 补空 覆盖 贴零 黏合 捷速 满不要虚 意连 覆冒 垂曳 借换 增减 应副 撑拄 朝揖 救应 附丽 回抱 包裹 却好 小成大 小大成形 小大 大 小 左小右大 左高右低 左短右长 褊 各自成形 相管领 应接〉
张彦远法书要录〈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窦蒙注述书赋语例字格 传授笔法人名〉
宋陈思书苑菁华〈蔡邕九势 唐太宗笔法诀 永字八法 诀一 诀二 永字八法详说 侧势第一 勒势第二 努势第三 趯势第四 策势第五 掠势第六 啄势第七 磔势第八 翰林禁经九生法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卢携临池妙诀 林韫拨镫四字法 南唐后主李煜书述 翰林传授隐术〉
晋卫夫人笔阵图〈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序 创临章第一 启心章第二 视形章第三 说点章第四 处戈章第五 健壮章第六 教悟章第七 观彩章第八 开要章第九 节制章第十 察论章第十一 譬成章第十二〉
唐欧阳询书法〈排叠 避就 顶戴 穿插 向背 偏侧 挑

张彦远法书要录〈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窦蒙注述书赋语例字格 传授笔法人名〉
宋陈思书苑菁华〈蔡邕九势 唐太宗笔法诀 永字八法 诀一 诀二 永字八法详说 侧势第一 勒势第二 努势第三 趯势第四 策势第五 掠势第六 啄势第七 磔势第八 翰林禁经九生法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卢携临池妙诀 林韫拨镫四字法 南唐后主李煜书述 翰林传授隐术〉
字学典第八十三卷
书法部汇考一
《晋·卫夫人·笔阵图》《序》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其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三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自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序》
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天性灵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头角者,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胜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视形章第三》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员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之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说点章第四》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处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棱层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敞,绣綵乱而锦纹翻。《健壮章第六》
夫以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乌焉,为鸟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乌之在柱,首彳


《教悟章第七》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观彩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
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
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
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
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
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
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不宜短。
战笔者合
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
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者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
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
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
缓不宜长。
起笔者不下
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
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开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势,饰甚是为难,锋铦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
《节制章第十》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此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
不宜伤密,密则似痾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虾蟆〈形丑而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察论章第十一》
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锋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椑楯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乃今稍称矣。《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员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豪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傥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余《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唐·欧阳询·书法》〈书内有东坡先生及欧书等语系宋元后人伪托姑照年代列于此〉《排叠》
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寿槁画窦笔丽羸爨之字,糸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避就》
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又如庐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辵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顶戴》
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叠垒药鸾惊鹭鬐声医之类,八诀所谓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穿插》
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停匀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禺爽,尔襄甬耳娄由垂车无密之类,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向背》
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偏侧》
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几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勿、少厷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乂、互、不之类,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诀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挑》
字之形势有须挑



《相让》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如马旁、糸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如䜌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糸出;如办其中近下让两辛出,如鸥、鶠。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如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妨碍,然后为佳,此类是也。《补空》
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戈诸字同,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如醴、泉、铭、建字是也。《覆盖》
如宝容之类,点须正,画须员明,不宜相著、上长下短。《贴零》
如令今冬寒之类是也。《黏合》
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黏合,使相著顾揖乃佳,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是也。《捷速》
如风凤之类,两边速宜员,揽用笔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是也。《满不要虚》
如园、圃、图、国,四包南隅,目四勾之类是也。《意连》
字有形断而意连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类是也。《覆冒》
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云、头、穴、宀
《垂曳》
垂如都、乡、卿、卯

《借换》
如《醴泉铭》,秘字就示字,右点作必字,左点此借换也。《黄庭经》庭字、魏字亦借换也。又如《灵字法帖》中或作


《增减》
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之为新、建之为建是也。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之为、

《应副》
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又如龙诗雠转之类,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也。《撑拄》
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健可观,如可、下、永、亨、亭、宁、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于、弓之类是也。《朝揖》
字之凡有偏旁者皆欲相顾,两文成字者为多,如邹、谢、锄、储之类,与三体成字者,若雠、斑之类,尤欲相朝揖。八诀所谓迎相顾揖是也。《救应》
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附丽》
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飞起,超饮勉,凡有文欠攴旁者之类,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回抱》
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匊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也。《包裹》
谓如园、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也。尚、向,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匮、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却好》
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小成大》
字以大成小者,如冂

《小大成形》
谓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势也,东坡先生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若能大字结密,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矣。《小大》 《大小》
书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间,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或曰谓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称,亦一说也。
《左小右大》
此一节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结字易于左小而右大,故此与下二节皆字之病也。《左高右低》 《左短右长》
此二节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为单肩左短右长,八诀所谓勿令左短右长是也。《褊》
学欧书者易于作字狭长,故此法欲其结束整齐,收敛紧密,排叠次第,则有老气书谱所谓密为老气,此所以贵为褊也。《各自成形》
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亦然,要当消详也。《相管领》
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应接》
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两点者如小,



已上皆言其大略,又在学者能以意消详,触类而长之可也。
《张彦远·法书要录》《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平 谓横也 直 谓纵也 均 谓閒也密 谓际也 锋 谓端也 力 谓体也轻 谓屈也 决 谓牵掣也 补 谓不足也损 谓有馀也 巧 谓布置也 称 谓大小也字外之奇文所不书,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羲之有过人之论,后生遂尔雷同。元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瘦,今古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也。余虽不习,偶见其理不习,而言必慕之,欤聊自记以补其阙,非欲明解,强以示物也。傥有均思,思盈半矣。《窦蒙注述书赋语例字格》
吾弟尚辇君,字灵长,翰墨厕张王,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平生著碑志诗篇赋颂章表,凡十馀万言,较其巨丽者有天宝所献《大同赋》、《三殿蹴鞠赋》,以讽兴谏诤为宗,匡君救时为本,帝乃咨尔,可编筴书中。使王人荣耀戚里,龙章凤篆宠锡儒门,及乎晚年又撰述书赋,总七千六百四十言,精穷旨要,详辨秘义,无深不讨,无细不闻,徵五典三坟,考九丘八索,诗骚礼易、文选词林犹不尽所知,故别结语立言,曲申幽奥,一字一句,数义傍通。尚辇君学究天人,才通诂训,注解分析皆凭史传注有未尽,在此例中意有未穷出此格上,凡古今名哲、正文呼字、尊贵长老,各言其亲,或取便引官,或因言称爵,句则两字三字,五言四言,而于其以之间,或六或八,改时革命之际,举一相从,虑学者致疑,仍施朱点发此语之理例,别有字格存焉,凡一百二十言,并注二百四十句,且褒且贬,还同谥法,披文感切,抚己崩摧,手迹宛然如向来之放笔天才,卓尔成千载之分襟考义,铭心言、笑在目,一枝先折,痛贯肝肠,两眼既枯,哀缠骨髓。忘情 鹏鸮向风自成骞翥
天然 鸳鸿出水更好容仪
质朴 天仙玉女粉黛何施
砻斲 错綵雕文方申巧妙
体裁 一举一错尽有凭据
意态 回翔动静厥趣相随
不伦 前浓后薄半败半成
枯槁 欲北还南气脉断绝
专成 直师一家今古不杂
有意 志立乃就非工不精
正 衣冠踏拖若行若止曰正
行 剑履趋锵如步如骤曰行
草 电掣雷奔龙蛇出没曰草
章 草中隶古蹴踏

圣 理绝名言潜心意得曰圣
文 经天纬地可大可久曰文
武 回戈挽戟拉虎挐豹曰武
能 千种风流曰能
妙 百般滋味曰妙
精 功业双极曰精
古 除去常情曰古
逸 纵任无方曰逸
高 超然出众曰高
伟 精采照射曰伟
老 无心自达曰老
喇 超能越妙曰喇
嫩 力不副心曰嫩
薄 阙于圆备曰薄
强 筋力露见曰强
稳 结构平正曰稳
快 兴趣不停曰快
沈 深而意远曰沈
紧 团合密致曰紧
慢 举止闲详曰慢
浮 若无所归曰浮
密 间不容发曰密浅 涉于流俗曰浅
丰 笔墨相副曰丰
茂 字外精多曰茂
丽 体外有馀曰丽
宏 裁制绝众曰宏
实 气感风云曰实
轻 笔道流便曰轻
瘠 瘦中有力曰瘠
疏 违犯阴阳曰疏
拙 不依致巧曰拙
重 质胜于文曰重
纤 文过于质曰纤贞 骨清神正曰贞
艳 少古多今曰艳
峻 顿挫颖达曰峻
润 旨趣调畅曰润
险 不期而然曰险
怯 下笔不猛曰怯
畏 无端羞涩曰畏
妍 逶迤并行曰妍
媚 意居形外曰媚
讹 藏锋隐迹曰讹
细 运用精深曰细
熟 过犹不及曰熟
雄 别负英威曰雄
雌 气候不足曰雌
飞 若灭若没曰飞
爽 肃穆飘然曰爽
动 如欲奔飞曰动
成 一家体度曰成
礼 动合典章曰礼
法 宣布周备曰法
典 从师约法曰典
则 可以传授曰则
偏 惟守一门曰偏
乾 无复光辉曰乾
滑 遂乏风采曰滑
駃 波澜惊绝曰駃
闲 孤云生远曰闲
拔 轻驾超殊曰拔
放 流浪不穷曰放
郁 胜势锋起曰郁
秀 翔集难名曰秀
束 兴致不弘曰束
秾 五味皆足曰秾
峭 峻中劲利曰峭
散 有初无终曰散
质 自少妖妍曰质
鲁 本宗澹泊曰鲁
肥 龟临洞穴没而有馀曰肥
瘦 鹤立乔松长而不足曰瘦
壮 力在意先曰壮
宽 疏散无检曰宽
《传授笔法人名》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彤章、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宋·陈思·书苑菁华》《蔡邕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员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唐太宗笔法诀》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元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
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豪。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罨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员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年字是也。
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士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彡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爻须上磔衄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跞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菁葩、芟薙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阙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闇矣。
《永字八法》
禁经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隋僧智永发其旨,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李阳冰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八法者,永字八画是矣。







《诀一》〈一作颜真卿八法颂〉
侧蹲鸱而坠石 勒缓纵以藏机 努弯环而势曲趯峻快以如锥 策依稀而似勒 掠髣髴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 磔抑
《诀二》〈一作柳宗元八法颂〉
侧不愧卧 勒常患平 努过直而力败趯宜存而势生 策仰收而暗揭 掠左出而锋轻啄仓皇而疾掩 磔䟐
《永字八法详说》《侧势第一》
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
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止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笔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
《勒势第二》
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两头,下以笔心压之,口诀云头傍锋仰策,次迅收,若一出揭笔不趯,而暗收则薄员而疏笔无力矣。夫勒笔锋似及于纸,须微进仰策峻趯。问曰勒不言画而言勒,何也?
论曰勒者趯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矣。今止言画者虑在不趯一出便画,则锋拳而怯薄也。夫勒者藉于竖䟐䟐则笔劲涩,亡其流滑微可称工矣。笔诀云策笔须勒,仰笔覆收,准此则形势自彰矣。
《努势第三》
努不宜直,其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又云须发势而卷笔,若折骨而争力,口诀云凡傍卷微曲蹙,笔累走而进之,直则众势失力,滞则神气怯散,夫努须侧锋,顾右潜趯,轻挫其揭。问曰画者中心聚画也,今谓之努,何也?
论曰努者势微努,曰努在乎䟐笔下行,若直置其画则形员势,质书之病也。笔诀云努笔之法,竖笔徐行,近左引势,势不欲直,直则无力矣。
《趯势第四》
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又云前画卷则别敛心而出之,口诀云傍锋轻揭借势,势不劲、笔不挫,则意不深,趯与挑,一也。锋贵于涩出,适期于倒收,所谓欲挑还置也。夫趯自努出,潜锋轻挫,借势而趯之,问曰凡字之出锋谓之挑,今更为趯,何也?论曰挑者,语之小异而其体一也。夫趯者,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努画收锋,竖笔潜劲,借势而趯之,笔诀云即是努笔下、杀笔趯起是也。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伫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
《策势第五》
策须斫笔背发,而仰收则背斫仰策也。两头高,中以笔心举之,口诀云仰笔潜锋,以鳞勒之法揭腕,趯势于右,潜锋之要在画势暗捷,归于右也。夫策笔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
论曰策之与画理亦固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若及纸便画,不务迟涩,向背偃仰者,此备画耳。笔诀云始筑笔而仰策,徐转笔而成形是也。
《掠势第六》
掠者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笔心至卷处,口诀云撇过,谓之掠,借于策势以轻驻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势,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婉,迟留则伤于缓滞,夫侧锋左出谓之掠。问曰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
论曰掠乃徐疾有准,随手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笔趣意欲留而必劲,又孙过庭书谱云遣不常速明矣。笔诀云从策笔下左出而锋利不坠,则自然佳。
《啄势第七》
啄者如禽之啄物也。立笔下罨须疾为胜,又云形似鸟兽,卧斫斜发,亦云卧笔疾罨右出。口诀云右向左之势为卷啄,按笔蹲锋,潜蹙于右,借势收锋,迅掷旋右,须精险衄,去之不可缓滞,夫笔锋及纸为啄在潜勒而啄之。问曰撇之与啄同出异名,何也?
论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势而立,故非妄饰,贻误学者。啄用轻劲为胜,去浮怯重体,为工攻之,远源或不妄耳。笔诀云啄笔速进,劲若铁石则势成也。
《磔势第八》
磔者不徐不疾,战行欲卷,复驻而去之,又云䟐笔战行,翻笔转下,而出笔磔之。口诀云右送之波皆名磔,右揭其腕,逐势紧,䟐旁笔迅,磔尽势轻,揭而潜收,在劲迅得之,夫磔法笔锋须䟐势欲险而涩,得势而轻揭暗收,存势候其势尽而磔之。问曰发波之笔,今谓之磔,何也?
论曰发波之法循古无踪,原其用笔磔法为径磔豪耸。过法存乎神而磔之义明矣。凡磔若左顾右则势钝矣。䟐重锋缓则势肥,须遒劲而迟涩之,凡险劲风骨、泥滞存亡以法师心,以志专本,则自然暗合旨趣矣。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仰,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其笔或藏锋、出锋,由心所好也。
《翰林禁经九生法》
一生笔,纯毫为心,软而复健。二生纸,新出箧笥,润滑易书,即受其墨,若久露风日 ,枯燥难用。
三生砚,用则贮水,毕则乾之。司马云砚石不可浸润。四生水,义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
五生墨,随要旋研凌利,墨光为上,研多则泥钝也。六生手,适携执劳腕则无准。七生神,凝神静思,不可烦躁。
八生目,寝息适寤,光朗分明。
九生景,天气清朗,人心舒悦,乃可言书也。
右此九法,不可废忘,忽而怠之则其瑕矣。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点法口诀云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报答便以中指挫锋,须收锋在内,按笔而收之,又衄侧下其笔,含濡其锋,摩轮簇心,然后收笔慎在员平。禁经云点如利钻,镂金是也。又半蚁法宜字,上用之为避其傍点,又侧下其笔使墨精闇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右军云作点之法皆须落落如大石。当衢又云点不变为布棋要通,变也又有打点,单以指送笔,似打物之势,甚难用也。
一画法口诀云作横画皆用大指遣之;若作策法即指抬笔上;若作勒法即用中指钩笔涩进覆画,以中指顿笔,然后以大指遣至尽处,此三势相近,用法不同也。鳞勒法须仰收。禁经云画如长锥,界石是也。又紧走仰收,似长舟截小渚,两头势起,使芒角不失遒润,借势不策不鳞勒,稍须收之,取古劲枯涩,无求活利,凡在字上宜用之。

三三画法,口诀云上潜锋平,勒中背笔,仰策下紧,趯覆收名递相解。摘古经云黄庭三关字用草法,上衄侧中,策下奋笔横飞,名递相耸峙,以崄利为胜。














彡衫法口诀云上平点,中啄,下衄侧。






戋缩出法口诀云上磔衄锋,下磔出之,此八分法也。盖避双出也。又戋字上缩锋作努,下出锋作趯,张云戋如刺、棘是也。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授法于东海徐公,璹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姚思廉奉诏论书,云王僧虔答竟陵王书云张芝韦诞钟会索靖,二卫并得名书,古今无以辨其优劣,唯见笔力惊绝耳。时有罗晖赵袭并善书,与张芝同著名,而张矜巧自许,众颇惑之,尝与太仆朱宽书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今言自古能书皆曰钟张,按张自矜巧,为众所惑,今言笔法亦不言自张芝,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瑗子玉明矣。清河公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唯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笔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擪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画点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第二𢳇管。亦名拙管,谓五指共𢳇其管,末吊笔急疾,无体之书,或起槁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𢳇管书,则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
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
第四握管。谓捻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起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世笑也。
第五搦管。谓从头指至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有好异之辈,窃为流俗书图幛用之,或以示凡,浅时提转,甚为怪异,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徐公曰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况执之愈急,愈滞不通,纵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
又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沈,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故每点画须依笔法,然始称书乃同古人之迹所为合于作者也。又曰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豫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能解也。
《卢携临池妙诀》〈一作范阳卢隽〉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师不遇岁月久矣。天机懵然,因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𣳻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其篇系辞,言智者观其彖,辞思过半矣,傥学者覃思于此,钟繇、羲、献诚可见其心乎?第一用纸笔 第二认势
第三裹束 第四真如立行如行第五草如走 第六上稀
第七中匀 第八下密
用笔之法,拓大指,擪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令动转自在,然后奔头微拒奔中,中钩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皆不过双苞,自然虚掌实指,永字论云以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盖言单苞者,然必须气脉均匀,拳心须虚,虚则转侧圆顺,腕须挺起,黏纸则轻重失准,把笔浅深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揾锋体重。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纸刚则用软笔策掠,按拂制在一锋,纸柔用硬笔,衮努钩磔,顺成在指,纯刚如以锥画石,纯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书石及壁,同纸刚例盖相得也。
《林韫拨镫四字法》
推 拖 撚 拽序曰韫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韫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岁馀,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翰林。禁经云笔贵饶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大凡点画不拘,拘长短远近但无遏其势,俾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此画尔非书也。吾昔授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妄传,推拖撚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韫,加以久罹戎事,笔墨多亡,终不能穷其妙,亦犹古之有得不死术者,人将从学焉。未至得术者,物故叹恨不极人,或议之曰彼尚不能自免,何恨之有?客曰昔有善算术者,临终传于子,终不能晓,乃传于人,他人尽其妙,彼何妨得而不能演哉?愚虽受卢公之命,既不能自益其要妙,敢吝复传于智者镫马镫也。盖以笔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员活,易转动。笔既皆直则虎口閒空员,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南唐后主李煜书述》
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全卤,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纵横炎炎,不可向迩,其任势也。如此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董戎、朱睿接敌举板,舆自随以白羽麾军,不见其风骨而豪素相适,笔无全锋。噫!壮老不同功用则异唯所能者可与言之,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生,奇哉!是书也。非天赋其性口受要诀,然后研功覃思则不能穷其奥妙,安得不秘而宝之所谓法者?擪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此字今有颜公真卿墨迹尚存于世,余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擪者,擪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
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
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翰林传授隐术》〈宋史艺文志作李训撰〉
夫学书者先须识点画去处名字,然后集其笔法,则结束得所变通,有凭画不变,喻排算子,点不变如若布棋,方不变成斗,员不变成钩,斯则病之甚也。崔子玉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员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攲陶隐居,云近左虚右,分间不同视之,不足学之难工并,其术也。楷法起于上谷王,次仲蔡邕、崔瑗悉能为之,钟元常用之尽妙,王逸少得于神采,永禅师不隳世德,欧阳询、虞世南克彰时誉,递于变互不失其宗,八法熟闲异态皆识,若明此道,始可攻书尔。
夫学书者先识宗旨,不知隐术,难以求工。钟王以来例皆口授,虽则心存于法,而制在临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取则而已然。八体起于疑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已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又有先达于八体之外,更演五势以为制度。
一钩裹势 须员角而蹲锋,用中指钩以成之,如冈、同、田、白、南等字用之。
二钩努势 须名指抵之中,员角而趯锋,以指包而成之,如均、匀、旬、勿、力等字用之。
三衮笔势 须按锋上下蹙衄之,今令字下点是也。四

五奋笔势 险策是也,草书一二三字用之。
夫学先贤,书实难为意气,先知笔理,初会指归,行行皆有活法,字字尽如生动,师资相契,血脉相传,其理渊澄,不可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