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第二百十卷目录

 纪元部汇考四
  后梁〈太祖开平二则 乾化一则 末帝乾化一则 贞明一则〉
  后唐〈庄宗同光二则 明宗天成一则 长兴一则 悯帝应顺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二则 出帝天福一则〉
  后汉〈高祖天福二则 乾祐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二则 显德一则 世宗显德一则〉
  辽〈太祖神册二则 天赞一则 天显一则 太宗天显一则 会同一则 大同一则 世宗天禄一则 穆宗应历一则 景宗保宁一则 乾亨一则 圣宗统和一则 开泰一则 太平一则 兴宗景福一则 重熙一则 道宗清宁一则 咸雍一则 太康一则 大安一则 寿隆一则 天祚帝乾统一则 天庆一则〉
  宋〈太祖建隆二则 乾德一则 开宝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雍熙一则 端拱一则 淳化一则 至道一则 真宗咸平一则 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一则 天禧一则 乾兴一则 仁宗天圣一则 明道一则 景祐一则 宝元一则 康定一则 庆历一则 皇祐一则 至和一则 嘉祐一则 英宗治平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一则 哲宗元祐一则 绍圣一则 元符一则 徽宗建中靖国一则 崇宁一则 大观一则 政和一则 重和一则 宣和一则 靖康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一则 孝宗隆兴一则 乾道一则 淳熙一则 光宗绍熙一则 宁宗庆元一则 嘉泰一则 开禧一则 嘉定一则 理宗宝庆一则 绍定一则 端平一则 嘉熙一则 淳祐一则 宝祐一则 开庆一则 景定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瀛国公德祐一则 建国公景炎一则〉
  金〈太祖收国二则 天辅一则 太宗天会一则 熙宗天会一则 天眷一则 皇统一则 海陵天德一则 贞元一则 正隆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承安一则 泰和一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崇庆一则 至宁一则 宣宗贞祐一则 兴定一则 元光一则 哀宗正大一则〉
  元〈世祖中统二则 至元一则 成宗元贞一则 大德一则 武宗至大一则 仁宗皇庆一则 延祐一则 英宗至治一则 泰定帝泰定一则 致和一则 文宗天历一则 至顺一则 顺帝元统一则 至元一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惠宗建文一则 成祖永乐一则 仁宗洪熙一则 宣宗宣德一则 英宗正统一则 代宗景泰一则 英宗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一则 孝宗弘治一则 武宗正德一则 世宗嘉靖一则 穆宗隆庆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光宗泰昌一则 熹宗天启一则〉

皇极典第二百十卷

纪元部汇考四

后梁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为开平元年。〈共四年〉
《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开平元年夏四月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
开平五年,改为乾化元年。〈通末帝仍称乾化共四年〉《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乾化元年五月甲申朔,大赦,改元。
乾化三年二月,末帝即位,仍称乾化。
《五代史·梁末帝本纪》:乾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弑,友圭自立,改元曰凤历。二月,皇帝即位于东都,复称乾化三年。
末帝乾化五年,改为贞明元年。〈共六年〉
《五代史·梁末帝本纪》:贞明元年冬十一月乙丑,改元。
贞明七年,改为龙德元年。〈共三年〉
《五代史·梁末帝本纪》:龙德元年夏五月丙戌朔,德音改元。

后唐

庄宗即皇帝位,建元为同光元年。〈共四年〉
《五代史·唐庄宗本纪》: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皇帝即位,大赦,改元。
《册府元龟》: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四月己巳,即位于魏州,升告礼毕,御应天门,改元肆赦。制曰:法天取象,令王以降衷下民。秉箓承乾,哲后以膺图受命。莫不运推历数,道济艰难。经纶于草昧之中,式遏于乱略之始。君临兆庶,子惠万邦。寿域将登,眚灾是宥。朕顾惭凉德,诚愧前修。祗荷鸿休,恭修清问。将布维新之政,是覃革故之恩。遐按彝章,溥颁成宪,爰自夙承丕,搆,世奉本朝。誓雪耻于君亲,欲再安于庙社。所以躬提义旅,力殄凶徒,渐致小康,永清中夏。俄属列藩,群后不谋,同辞咸称,伪逆干天。宗祧乏享,眷命所属,主鬯攸归。以朕籍系郑王,志存唐室,合中兴于景祚,须再造于洪基。推戴既坚,让辞靡获。既难违众,遂命有司,乃择元辰,率遵前典,寻升坛而奠玉,仍即位以建元。钦若旧章,敬敷霈泽。宜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可大赦天下。
同光四年四月,明宗即位,改为天成元年。〈共四年〉《五代史·唐明宗本纪》:天成元年。
〈注〉寔同光四年,而书天成元年者,大赦改元文,见下可知。《庄宗本纪》自书同光四年,各从其所称。既曰改元,不嫌二号也。

四月丙午,皇帝即位。甲寅,大赦,改元。
明宗天成五年,改为长兴元年。〈共四年〉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长兴元年二月,大赦,改元。
长兴四年十二月,悯帝即位,改明年为应顺元年。〈一年〉《五代史·唐悯帝本纪》:长兴四年十二月癸卯朔,皇帝即位。应顺元年春正月戊寅,大赦,改元。
《册府元龟》:闵帝以长兴四年十二月即位。明年正月戊寅,御明堂殿,大赦,改元应顺。
悯帝应顺元年四月,废帝即位,改为清泰元年。〈共三年〉《五代史·唐废帝本纪》:清泰元年三月,悯帝出居于卫州。夏四月乙亥,皇帝即位。五月乙酉,大赦,改元。
《册府元龟》:末帝以应顺元年四月即位,改元清泰。

后晋

高祖即皇帝位,建元为天福元年。〈通出帝仍称天福共八年〉《五代史·晋高祖本纪》:天福元年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己亥,大赦,改元。
天福七年,出帝即位,仍称天福。
《五代史·晋出帝本纪》:天福七年六月乙丑,皇帝即位。
出帝天福九年秋七月,始改元为开运元年。〈共三年〉《五代史·晋出帝本纪》:开运元年秋七月辛未朔,大赦,改元。
《册府元龟》:少帝以天福七年六月十三日即位。九年七月辛未朔,御崇元殿,大赦,改元开运。

后汉

高祖即皇帝位,仍称天福十二年。
《五代史·汉高祖本纪》:开运四年二月辛未,皇帝即位,称天福十二年。
〈注〉天福,晋高祖年号也。天福止八年。改元开运,至此四年矣。汉虽建国,而未有国号。又称晋年号。舍开运而追续天福为十二年。初无义理,但书其实尔。

《册府元龟》:汉高祖以开运四年二月,即位于晋阳。谓群僚曰:帝王称谓,孤已迫于群情,而逊避无所。其国号正朔,未忍遽改。由是降制,以少帝开运四年,叙天福十二年。行事盖以心奉前朝,执至义也。
天福十三年,始改为乾祐元年。〈一年〉
《五代史·汉高祖本纪》:乾祐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改元。
乾祐元年二月,隐帝即位,不改元。〈共三年〉
《五代史·汉隐帝本纪》:乾祐元年二月辛巳,皇帝即位。
《册府元龟》:隐帝,讳承祐。以乾祐元年二月即位。初,高祖欲改年号,中书门下进拟乾和二字,高祖改为乾祐,至是与帝名相符。帝亦不改。

后周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为广顺元年。〈共三年〉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广顺元年春正月乙卯,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册府元龟》:周太祖以乾祐四年正月即位,改元广顺。
广顺四年,改为显德元年。〈一年〉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显德元年正月丙子朔,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
显德元年正月,世宗即位,不改元。〈共六年〉
《五代史·周世宗本纪》:显德元年正月丙申,皇帝即位。
《册府元龟》:世宗以显德元年正月丙申即位,不改元。
显德六年六月,恭帝即位,不改元。〈一年〉
《五代史·周恭帝本纪》:显德六年六月甲午,皇帝即位。
《册府元龟》:恭帝以显德六年六月甲午即位,不改元。

太祖即位,十年二月,始建元为神册元年。〈共六年〉
《辽史·太祖本纪》:神册元年春二月丙戌朔,上在龙化州,迭烈部夷离堇耶律曷鲁等,率百寮,请上尊号,三表乃允。丙申,群臣及诸属国筑坛州东,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大赦,建元神册。
神册七年,改为天赞元年。〈共四年〉
《辽史·太祖本纪》:天赞元年二月癸酉,改元天赞。
天赞五年二月,改为天显元年。〈通太宗仍称天显共十二年〉《辽史·太祖本纪》:天显元年春正月,围忽汗城。己巳,諲撰请降。庚午,驻军于忽汗城南。辛未,諲撰出降。上
优礼而释之。丁丑,諲撰复叛,攻其城,破之。驾幸城中,諲撰请罪马前。诏以兵卫諲撰及族属以出。祭告天地,复还军中。二月壬辰,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大赦,改元天显。
天显二年冬十月,太宗即位,不改元。
《辽史·太宗本纪》:天显元年冬十一月壬戌,即皇帝位。壬申,御宣政殿,群臣上尊号曰嗣圣皇帝。大赦。有司请改元,不许。
太宗天显十三年,始改为会同元年。〈共九年〉
《辽史·太宗本纪》:会同元年十一月丙寅,皇帝御宣政殿,刘照、卢重册,上尊号曰: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大赦,改元会同。
会同十年,改为大同元年。〈即世宗天禄元年〉
《辽史·太宗本纪》:大同元年二月丁已朔,大赦,改元大同。
大同元年四月,世宗即位,改为天禄元年。〈共四年〉
《辽史·世宗本纪》:大同元年四月戊寅,即皇帝位。九月丁卯,行柴册礼,群臣上尊号曰天授皇帝。大赦,改大同元年为天禄元年。
世宗天禄五年九月,穆宗即位,改为应历元年。〈共十八年〉《辽史·穆宗本纪》:天禄五年九月丁卯,即皇帝位,群臣上尊号曰天顺皇帝,改元应历。穆宗应历十九年二月,景宗即位,改为保宁元年。〈共十年〉
《辽史·景宗本纪》:应历十九年二月,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宝宁。
景宗保宁十一年,改为乾亨元年。〈共四年〉
《辽史·景宗本纪》:乾亨元年十一月辛丑冬至,大赦,改元乾亨。
乾亨四年九月,圣宗即位,改明年为统和元年。〈共二十九年〉
《辽史·圣宗本纪》:乾亨四年九月癸丑,即皇帝位。统和元年六月甲午,大赦,改元统和。
圣宗统和三十年,改为开泰元年。〈共九年〉
《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元年十月甲午朔,文武百官加上尊号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广孝聪睿昭圣神赞天辅皇帝。大赦,改元开泰。
开泰十年,改为太平元年。〈共十一年〉
《辽史·圣宗本纪》:太平元年十一月癸未,上御昭庆殿,文武百僚,奉册,上尊号曰: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仁广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赞天辅皇帝,大赦,改元太平。
太平十一年六月,兴宗即位,改为景福元年。〈一年〉
《辽史·兴宗本纪》:太平十一年六月己卯,即皇帝位。辛卯,大赦,改元景福。
兴宗景福二年,改为重熙元年。〈共二十三年〉
《辽史·兴宗本纪》:重熙元年冬十一月己卯,群臣上皇帝尊号曰文武仁圣昭孝皇帝。大赦天下,改元重熙。
重熙二十四年八月,道宗即位,改为清宁元年。〈共十年〉《辽史·道宗本纪》: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己丑,道宗即位。辛丑,改元清宁,大赦。道宗清宁十一年,改为咸雍元年。〈共十年〉
《辽史·道宗本纪》:咸雍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文武百僚,加上尊号曰: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广智聪仁睿孝天祐皇帝。改元,大赦。
咸雍十年,改明年为太康元年。〈共十年〉
《辽史·道宗本纪》:咸雍十年十二月辛巳,改明年为太康,大赦。
太康十年,改明年为大安元年。〈共十年〉
《辽史·道宗本纪》:太康十年十二月,改明年为大安,赦杂犯死罪以下。
大安十年,改明年为寿隆元年。〈共七年〉
《辽史·道宗本纪》:大安十年十二月乙酉,诏改明年元寿隆。
寿隆七年正月,天祚帝即位,改为乾统元年。〈共十年〉《辽史·天祚帝本纪》:寿隆七年正月甲戌,即皇帝位。群臣上尊号曰天祚皇帝。二月壬辰朔,改元乾统,大
赦。
天祚帝乾统十年,改明年为天庆元年。
《辽史·天祚帝本纪》:乾统十年十二月己酉,改明年元天庆。
天庆十一年,改为保大元年。〈共四年〉
《辽史·天祚帝本纪》:保大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肆赦。

太祖受周禅即皇帝位,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共三年〉
《宋史·太祖本纪》:周显德六年,恭帝即位。七年,春恭帝禅位于太祖,太祖即皇帝位。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
建隆四年,改为乾德元年。〈共五年〉
《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乾德。
乾德六年,改为开宝元年。〈共九年〉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元年十一月癸卯,日南至,有事南郊,改元开宝。大赦。
开宝九年十月,太宗即位,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共八年〉《宋史·太宗本纪》: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即皇帝位。
十二月甲寅,御含元殿受朝,乐县而不作。大赦,改是岁为太平兴国元年。
太宗太平兴国九年,改为雍熙年。〈共四年〉
《宋史·太宗本纪》:雍熙元年十一月丁巳,祀天地于圜丘,大赦,改元,中外文武官进秩有差。
雍熙五年,改为端拱元年。〈共二年〉
《宋史·太宗本纪》:端拱元年春正月乙亥,御丹凤楼,大赦,改元。
端拱三年,改为淳化元年。〈共五年〉
《宋史·太宗本纪》:淳化元年春正月戊寅朔,减京畿系囚流罪以下一等。改元,内外文武官并加勋阶爵邑。
淳化六年,改为至道元年。〈共三年〉
《宋史·太宗本纪》:至道元年正月戊申朔,改元,赦京畿系囚,流罪以下递降一等,杖罪释之。
至道三年二月,真宗即位,改明年为咸平元年。〈共六年〉《宋史·真宗本纪》: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咸平元年春正月辛酉,诏改元。真宗咸平七年,改为景德元年。〈共四年〉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大赦,改元。
景德五年,改为大中祥符元年。〈共九年〉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瓦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群臣加恩,赐京师酺。
大中祥符十年,改为天禧元年。〈共五年〉
《宋史·真宗本纪》:天禧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改元。
天禧六年,改为乾兴元年。〈一年〉
《宋史·真宗本纪》:乾兴元年春正月辛未朔,改元。
乾兴元年二月,仁宗即位,改明年为天圣元年。〈共九年〉《宋史·仁宗本纪》:乾兴元年二月戊午,即皇帝位。天圣元年春正月丙寅朔,改元。仁宗天圣十年,改为明道元年。〈共二年〉
《宋史·仁宗本纪》:明道元年十一月甲戌,以修内成,恭谢天地于大安殿,谒太庙,大赦,改元,百官进秩,优赏诸军。
明道二年,改明年为景祐元年。〈共四年〉
《宋史·仁宗本纪》:明道二年十二月丁巳,诏明年改元景祐。
景祐五年,改为宝元元年。〈共二年〉
《宋史·仁宗本纪》:宝元元年十一月,祀天地于圜丘,大赦,改元。
宝元三年,改为康定元年。〈一年〉
《宋史·仁宗本纪》:康定元年二月丙午,改元。
康定二年,改为庆历元年。〈共八年〉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元年十一月丙寅,祀天地于圜丘,大赦,改元。
庆历八年,改明年为皇祐元年。〈共五年〉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八年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皇祐。
皇祐六年,改为至和元年。〈共二年〉
《宋史·仁宗本纪》:至和元年三月乙亥,太史言日当食四月朔。庚辰,下德音:改元。
至和三年,改为嘉祐元年。〈共八年〉
《宋史·仁宗本纪》:嘉祐元年秋七月,彗出紫微垣,长丈馀。八月癸亥,夕彗灭。九月辛卯,恭谢天地于大庆殿,大赦,改元。加恩百官。
嘉祐八年夏四月,英宗即位,改明年为治平元年。〈共四年〉
《宋史·英宗本纪》:嘉祐八年夏四月壬辰朔,帝嗣皇帝位。治平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
英宗治平四年正月,神宗即位,改明年为熙宁元年。〈共十年〉
《宋史·神宗本纪》: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熙宁元年春正月,诏改元。
神宗熙宁十年,改明年为元丰元年。〈共八年〉
《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十年十二月壬午,诏改明年为元丰。
元丰八年三月,哲宗即位,改明年为元祐元年。〈共八年〉《宋史·哲宗本纪》:元丰八年三月戊戌,即皇帝位。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哲宗元祐九年,改为绍圣元年。〈共四年〉
《宋史·哲宗本纪》:绍圣元年夏四月癸丑,改元。
绍圣五年,改为元符元年。〈共三年〉
《宋史·哲宗本纪》:元符元年六月戊寅朔,改元。
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改明年为建中靖国元年。〈一年〉
《宋史·徽宗本纪》: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即皇帝位。十一月庚午,诏改明年元建中靖国。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改明年为崇宁元年。〈共五年〉
《宋史·徽宗本纪》: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庚辰,改明年元崇宁。
崇宁五年,改明年为大观元年。〈共四年〉
《宋史·徽宗本纪》:崇宁五年六月壬寅,诏改明年元大观。
大观四年,改明年为政和元年。〈共七年〉
《宋史·徽宗本纪》:大观四年十一月丁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大赦天下,改明年元政和。
政和八年,改为重和元年。〈一年〉
《宋史·徽宗本纪》:重和元年十一月朔,改元,大赦天下。
重和二年,改为宣和元年。〈共七年〉
《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二月庚辰,改元。
宣和七年十二月,钦宗即位,改明年为靖康元年。〈共二年〉
《宋史·钦宗本纪》:宣和七年十二月辛酉,即皇帝位。丙寅,诏改元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受群臣朝贺。
靖康二年五月,高宗即位,改为建炎元年。〈共四年〉
《宋史·高宗本纪》: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建炎元年夏四月,钦宗北迁。五月庚寅朔,帝即位,改元建炎。
高宗建炎五年,改为绍兴元年。〈共三十二年〉
《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元年春正月己亥,下诏改元,释流以下囚。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孝宗即位,改明年为隆兴元年。〈其二年〉
《宋史·孝宗本纪》: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戊申,诏改明年为隆兴元年。
孝宗隆兴三年,改为乾道元年。〈共九年〉
《宋史·孝宗本纪》:乾道元年春正月辛酉朔,合祀天地于圜丘,大赦,改元。
乾道九年,改明年为淳熙元年。〈共十六年〉
《宋史·孝宗本纪》: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合祀天地于圜丘,大赦,改明年为淳熙元年。
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改明年为绍熙元年。〈共五年〉《宋史·光宗本纪》:淳熙十六年正月,孝宗禅位于帝。十一月庚午,诏改明年为绍熙元年。光宗绍熙五年七月,宁宗即位,改明年为庆元元年。〈共六年〉
《宋史·宁宗本纪》:绍熙五年七月,帝受内禅即皇帝位。冬十月壬午,诏改明年为庆元元年。
宁宗庆元六年,改明年为嘉泰元年。〈共四年〉
《宋史·宁宗本纪》:庆元六年十二月癸卯,诏改明年为嘉泰元年。
嘉泰四年,改明年为开禧元年。〈共三年〉
《宋史·宁宗本纪》:嘉泰四年十二月己亥,诏改明年为开禧元年。
开禧三年,改明年为嘉定元年。〈共十七年〉
《宋史·宁宗本纪》:开禧三年十二月丁卯,诏改明年为嘉定元年。
嘉定十七年八月,理宗即位,改明年为宝庆元年。〈共三年〉
《宋史·理宗本纪》:嘉定十七年八月,嗣皇帝位。十一月丁亥,诏改明年为宝庆元年。
理宗宝庆三年,改明年为绍定元年。〈共六年〉
《宋史·理宗本纪》:宝庆三年十一月辛巳,日南至,大赦,改明年为绍定元年。
绍定六年,改明年为端平元年。〈共三年〉
《宋史·理宗本纪》:绍定六年十一月丙午,诏改明年为端平元年。
端平三年,改明年为嘉熙元年。〈共四年〉
《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三年十二月壬寅,诏改明年为嘉熙元年。
嘉熙四年,改明年为淳祐元年。〈共十二年〉
《宋史·理宗本纪》:嘉熙四年冬十月癸巳,诏改明年为淳祐元年。
淳祐十二年,改明年为宝祐元年。〈共六年〉
《宋史·理宗本纪》:淳祐十二年八月辛巳,诏改明年为宝祐元年。
宝祐六年,改明年为开庆元年。〈一年〉
《宋史·理宗本纪》:宝祐六年十二月戊寅,诏改来年为开庆元年。
开庆元年,改明年为景定元年。〈共五年〉
《宋史·理宗本纪》:开庆元年十二月辛亥,诏改来年为景定元年。
景定五年十月,度宗即位。十二月,改明年为咸淳元年。〈共十年〉
《宋史·度宗本纪》:景定五年十月丁卯,即皇帝位。十二月辛丑,诏改明年为咸淳元年。
度宗咸淳十年七月,瀛国公即位。冬十月,改明年为
德祐元年。〈共二年〉
《宋史·瀛国公本纪》:咸淳十年七月,即皇帝位。冬十月甲子,诏以明年为德祐元年。
瀛国公德祐二年,建国公即位于福州,改为景炎元年。〈共三年〉
《宋史·瀛国公本纪》:二王者,度宗庶子也。长建国公是。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陈宜中等立是于福州,以为宋主,改元景炎。
建国公景炎三年,卫王即位于碙州,改为祥兴元年。〈共二年〉
《宋史·瀛国公本纪》:建国公是殂于碙州,众又立卫王炳为主,改元祥兴。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为收国元年。〈共二年〉
《金史·太祖本纪》:收国元年正月壬午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改元收国。
收国二年,改明年为天辅元年。〈共七年〉
《金史·太祖本纪》:收国二年十二月庚申朔,谙班勃极烈吴乞买及群臣上尊号曰大圣皇帝,改明年为天辅元年。
天辅七年九月,太宗即位,改为天会元年。〈通熙宗仍称天会共十五年〉
《金史·太宗本纪》:天辅七年九月丙辰,即皇帝位。己未,告祀天地。丙寅,大赦中外。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
太宗天会十三年正月,熙宗即位,仍称天会。
《金史·熙宗本纪》:天会十三年正月庚午,即皇帝位。十四年八月癸亥,诏齐国与本朝军民诉讼相关者,文移署年,止用天会。
熙宗天会十五年,改明年为天眷元年。〈共三年〉
《金史·熙宗本纪》:天会十五年十二月癸未,诏改明年为天眷元年。
天眷四年,改为皇统元年。〈共九年〉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正月庚戌,群臣上尊号曰崇天体道钦明文武圣德皇帝。初御衮冕。癸丑,谢太庙。大赦。改元。
皇统九年十二月,海陵即位,改为天德元年。〈共四年〉《金史·海陵本纪》:皇统九年十二月,海陵立。己未,大赦,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海陵天德五年,改为贞元元年。〈共三年〉
《金史·海陵本纪》: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元贞元。
贞元四年,改为正隆元年。〈共六年〉
《金史·海陵本纪》:正隆元年二月癸酉朔,改元正隆,大赦。
正隆六年十月,世宗即位,改为大定元年。〈共二十九年〉《金史·世宗本纪》:正隆六年十月丙午,即皇帝位。丁未,大赦,改元大定。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章宗即位,改明年为明昌元年。〈共六年〉
《金史·章宗本纪》: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帝位。闰五月庚辰,宋遣使来贺即位。明昌元年春正月丙辰朔,改元。
章宗明昌七年,改为承安元年。〈共五年〉
《金史·章宗本纪》:承安元年十一月戊戌,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
承安五年,改明年为泰和元年。〈共八年〉
《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五年十二月癸未朔,诏改明年为泰和元年。
泰和八年十二月,卫绍王即位,改明年为大安元年。〈共三年〉
《金史·卫绍王本纪》:泰和八年十二月,即皇帝位。大安元年正月壬戌,改元大赦。
卫绍王大安四年,改为崇庆元年。〈一年〉
《金史·卫绍王本纪》:崇庆元年正月朔,改元,赦。
崇庆二年,改为至宁元年。〈一年〉
《金史·卫绍王本纪》:至宁元年五月,改元。
至宁元年八月,宣宗即位,改为贞祐元年。〈共四年〉
《金史·宣宗本纪》:至宁元年八月甲辰,即皇帝位。九月壬子,改元贞祐。
宣宗贞祐五年,改为兴定元年。〈共五年〉
《金史·宣宗本纪》:兴定元年九月壬午,以改元兴定,赦国内。
兴定六年,改为元光元年。〈共二年〉
《金史·宣宗本纪》:元光元年八月己卯,彗星见西方。甲申,以彗星见,改元,大赦。
元光二年十二月,哀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大元年。
《金史·哀宗本纪》:元光二年十二月辛卯,即皇帝位。正大元年春正月戊戌朔,诏改元正大。
哀宗正大九年正月,改元开兴。四月,又改为天兴元年。〈共三年〉
《金史·哀宗本纪》:天兴元年〈是年本正大九年,正月改元开兴,四月又改元天兴〉春正月庚子,御端门肆赦,改元开兴。夏四月甲子,御端门肆赦,改元天兴。

世祖即皇帝位,建元为中统元年。〈共四年〉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三月辛卯,帝即皇帝位。五月丙戌,建元中统,诏曰: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御群下。朝廷草创,未遑润色之文;政事变通,渐有纲维之目。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
中统五年,改为至元元年。〈共三十一年〉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八月丁巳,以改元大赦天下,诏曰:应天者唯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朕以菲德,获承庆基,内难未戡,外兵未戢,夫岂一日,于今五年。赖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气,会于上都。虽此日之小康,敢朕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儆,雨泽愆常,皆阙政之所繇,顾斯民之何罪。宜布惟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可大赦天下,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
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成宗即位,改明年为元贞元年。〈共二年〉
《元史·成帝本纪》: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帝位。十一月癸酉,诏改明年为元贞元年。
成宗元贞三年,改为大德元年。〈共十一年〉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元年二月庚申,诏改元赦天下。
大德十一年三月,武宗即位,改明年为至大元年。〈共四年〉
《元史·武宗本纪》:大德十一年三月甲申,皇帝即位于上都。十二月庚申,诏曰:仰惟祖宗应天抚运,肇启疆宇,华夏一统,罔不率从。逮朕嗣服丕图,缵膺景命,遵承诒训,恪慕洪规,祗惕畏兢,未知攸济。永思创业艰难之始,茕然轸念;而守成万事之统,在予一人。故自即位以来,溥从宽大,量能授官,俾勤乃职,夙夜以永康兆民为急务。间者岁比不登,流民未还,官吏并缘侵渔,上下因循,和气乖戾。是以责任股肱耳目大臣,思所以尽瘁赞襄嘉猷,朝夕入告,朕命惟允,庶事克谐,乐与率土之民,共享治安之化,迩宁远肃,顾不韪欤。可改大德十二年为至大元年。诞布惟新之令,式孚永固之休。
武宗至大四年三月,仁宗即位,改明年为皇庆元年。〈共二年〉
《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三月庚寅,即皇帝位。九月壬子,改元皇庆,诏曰:朕赖天地祖宗之灵,纂承圣绪,永惟治古之隆,群生咸遂,国以乂宁。朕夙兴夜寐,不敢怠遑,任贤使能,兴治补阙,庶几臻兹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朕之志也。踰年改元,厥有彝典,其以至大五年为皇庆元年。
仁宗皇庆三年,改为延祐元年。〈共七年〉
《元史·仁宗本纪》:延祐元年春正月丁未,诏改元延祐。
延祐七年三月,英宗即位,改明年为至治元年。〈共三年〉《元史·英宗本纪》:延祐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十二月乙巳朔,诏曰:朕祗遹贻谋,获承丕绪,念付托之惟
重,顾继述之敢忘。爰以延祐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冠冕,恭谢于太庙。既大礼之告成,宜普天之均庆。属兹踰岁,用易纪元,于以导天地之至和,于以法春秋之谨始,可以明年为至治元年。免大下租赋二分,包银五分。免大都、上都、兴和三路差税三年。优复煮盐、炼铁等户二年。
英宗至治三年八月,泰定帝即位。改明年为泰定元年。〈共四年〉
《元史·泰定帝本纪》:至治三年八月癸巳,即皇帝位。十二月丁未,下诏改元,诏曰:朕荷天鸿禧,嗣大历服,侧躬图治,夙夜祗畏,惟祖训是遵,乃开岁甲子,景运伊始,思与天下更新。稽诸典礼,踰年改元,可以明年为泰定元年。
泰定帝泰定五年,改为致和元年。〈一年〉
《元史·泰定帝本纪》:致和元年二月庚申,诏天下改元致和。
致和元年九月,文宗即位,改为天历元年。〈共二年〉
《元史·文宗本纪》:致和元年七月庚午,泰定帝崩于上都。九月,帝即位于大明殿,受诸王、百官朝贺,大赦,诏曰:洪惟我太祖皇帝混一海宇,爰立定制,以一统绪,宗亲各受分地,勿敢妄生觊觎,此不易之成规,万世所共守者也。世祖之后,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以公天下之心,以次相传,宗王、贵戚,咸遵祖训。至于晋邸,具有盟书,愿守藩服,而与贼臣铁失、也先帖木儿等潜通阴谋,冒干宝位,使英宗不幸罗于大故。朕兄弟播越南北,备历艰险,临御之事,岂获与闻。朕以叔父之故,顺承惟谨,于今六年,灾异迭见。倒剌沙、乌伯都剌等,专权自用,疏远勋旧,废弃忠良,变乱祖宗法度,空府库以私其党类。大行上宾,利于立幼,显握国柄,用成其奸。宗王、大臣,以宗社之重,统绪之正,协谋推戴,属于眇躬。朕以菲德,宜俟大兄,固让再三。宗戚、将相,百僚、耆老,以为神器不可以久虚,天下不可以无主,周王辽隔索漠,民庶皇皇,已及三月,诚恳迫切。朕姑从其请,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已于致和元年九月十三日,即皇帝位于大明殿,其以致和元年为天历元年,可大赦天下。
文宗天历二年,改明年为至顺元年。〈共四年〉
《元史·文宗本纪》:天历二年春正月丙戌,皇兄明宗即皇帝位于和宁之北。〈按明宗在位八月未改元〉三月癸亥,帝命有司造乘舆服御,北迎大驾。夏四月,明宗锡命,立帝为皇太子。八月乙酉朔,明宗次于王忽察都。庚寅,明宗崩。己亥,帝复即位于上都。至顺元年五月戊午,帝御大明殿,燕帖木儿率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老,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钦天统圣至德成功大文皇帝。是日,改元至顺。
至顺四年六月,顺帝即位,改为元统元年。〈共二年〉
《元史·顺帝本纪》:至顺四年六月己巳,帝即位于上都。冬十月戊辰,改元,诏曰:在昔世祖皇帝,绍开丕图,稽古建元,立经陈纪,列圣相承,恪遵成宪。肆予冲人,嗣大历服,兹图治之云初,嘉与民而更始。乃新纪号,诞告多方,其以至顺四年为元统元年。于戏。一元运于四时,惟裁成之有道;大统绵于万世,思保佑于无穷。
顺帝元统三年,仍世祖年号改为至元元年。〈共六年〉《元史·顺帝本纪》:至元元年十一月辛丑,下诏改元,诏曰:朕祗绍天明,入纂丕绪,于今三年,夙夜寅畏,罔
敢怠荒。兹者年谷顺成,海宇清谧,朕方增修厥德,日以敬天恤民为务,属太史上言,星文示儆。将朕德菲薄,有所未逮欤。天心仁爱,俾予以治,有所告戒欤。弭灾有道,善政为先。更号纪年,实惟旧典。惟世祖皇帝在位长久,天人协和,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怀。今特改元统三年仍为至正元年。遹遵成宪,诞布宽条,庶格祯祥,永绥景祚。赦天下。
至元七年,改为至正元年。〈共二十七年〉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元年春正月己酉朔,改元,诏曰:朕惟帝王之德,道莫大于克孝,治莫大于得贤。朕早历多难,入绍大统,仰思祖宗付托之重,战兢惕励,于兹八年。慨念皇考,久劳于外,甫即大命,四海觖望,夙夜追慕,不忘于怀。乃以至元六年十月初四日,奉玉册、玉宝,追上皇考曰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被衮冕,祼于太室,式展孝诚。十有一月六日,勉循大礼庆成之请,御大明殿受群臣朝。其以至元七年为至正元年,与天下更始。

太祖定天下,即皇帝位,建元为洪武元年。〈按:明代自英宗复辟 外,一帝不再改元,纪元年数,一览可知,不复细注〉《名山藏·典谟记》:吴二年正月乙亥,祀天地南郊,即
皇帝位。郊坛南,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遂以是年为洪武元年。
《明昭代典则》:戊申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太祖即皇帝位。诏曰: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馀年。今运既终,海内疆土,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郡,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进劝,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徇馀情,于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惠宗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
《明昭代典则》: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辛卯,皇太孙即皇帝位。诏曰:天降下民作之君,我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统有万邦。宵衣旰食,弘济斯民。凡事有益于天下者,无所不用其心。政教休明,规模弘远。朕以眇躬,恭依遗诏,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即皇帝位。夙夜祗惧,思所以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以无沗我皇祖之大命。永惟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其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于戏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当遵先圣之言,期致雍熙之盛。百辟卿士,体朕至怀。
惠宗建文四年六月,成祖即位,改明年为永乐元年。按《名山藏·典谟记》:成祖以建文四年六月己巳即位,
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还,御奉天殿,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永乐元年。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改明年为洪熙元年。
《明昭代典则》: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皇帝位。改明年元曰洪熙。大赦天下。
仁宗洪熙元年六月,宣宗即位。改明年为宣德元年。按《大政记》:洪熙元年六月庚戌,皇太子即皇帝位。颁诏,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宣德元年。宣宗宣德十年正月,英宗即位。改明年为正统元年。按《大政记》:宣德十年正月壬子,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英宗正统十四年,代宗即位。改明年为景泰元年。
《大政记》:正统十四年九月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遥尊帝为太上皇帝。诏赦天下,改明年为景泰元年。按《明昭代典则》:正统十四年秋七月,也先大举入寇。帝亲征。八月己巳,太后命郕王权总国事。癸酉,立皇长子见深为皇太子。帝出塞。九月,帝在迤北。癸未,郕王即皇帝位。时郕王辅国政,于谦典戎政,未尝一语筹画,为讨敌迎驾之图。惟即真之议日急,乃为皇太后旨,以太监金英口传之,谓:皇太子幼冲,未能遽理万几。郕王年长,宜嗣大统。又为英宗旨,谓有使还,口传之曰:宗社之礼,不可久旷。郕王长且贤,其令继统,奉宗祀。于是于谦等,率众劝进。有司择日行礼,遂以九月六日,郕王即皇帝位。改明年元为景泰,遥上英宗尊号曰太上皇。
代宗景泰八年春正月英宗复即皇帝位改为天顺元年
《明昭代典则》:景泰八年春正月,上不豫。壬午,上皇复即皇帝位。诏曰:朕昔恭膺天命,嗣大统,十有五年。民物康阜。不虞寇敌之变,唯以宗社生民之故,亲率六师禦之,而以庶弟郕王监国。不意兵律失御,乘舆被遮。文武群臣,既立皇太子而奉之,岂期监国之人,遽拥当宁之位。既而皇天悔过,也先革心,奉朕南还。既无复辟之诚,反为幽闭之计。旋易皇储,而立己子。惟天不佑,未久而亡。杜绝谏诤,愈益迷执。矧失德之良多致,沉疾之难疗。朝政不临,人心斯愤。乃今月十七日,朕为公侯驸马伯、及群臣文臣、六军万姓之所拥戴,遂请命圣母皇太后、天地社稷宗庙,以今十七日,复即皇帝位。躬理机务,保固国家。其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大赦天下,咸与维新。
英宗天顺八年春正月,宪宗即位,改明年为成化元年。
《明昭代典则》:天顺八年春正月乙亥,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改明年元曰成化。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孝宗即位。改明年为弘治元年。
《大政记》: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孝宗弘治十八年五月,武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德元年。
《大政记》:弘治十八年五月壬辰,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以明年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
武宗正德十六年夏四月,世宗即位。改明年为嘉靖元年。
《明昭代典则》: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卯,世宗皇帝即位。遂诏天下,以明年为嘉靖元年。
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穆宗即位。改明年为隆庆元年。
《明昭代典则》: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皇子裕王即皇帝位。诏曰:唯我祖宗圣圣相承,至治鸿功,超越千古。暨我皇考大行皇帝,以经文纬武之德,建安内攘外之勋。增光先朝,垂庇后世。方表俱赖,遽尔上宾。特廑凭几之言,属以神器之重。朕茕茕在疚,本不忍闻。而文武群臣,下及耆老军民,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乃遵遗诏。以是月二十六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隆庆元年。
穆宗隆庆六年六月,神宗即位。改明年为万历元年。按《明通纪》:隆庆六年六月,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以明年为万历元年。神宗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即位。改明年为泰昌元年。
《明通纪》:万历四十八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以明年为泰昌元年。
光宗泰昌元年,熹宗即位。以明年为天启元年。
《明通纪》:泰昌元年九月乙亥朔,光宗崩。遗诏皇长子嗣皇帝位。诸臣即请叩见皇长子,遂拥护至文华殿,以即日登极。请朝服以待,奉令旨,礼部具仪以闻。五日己卯,礼科李若圭奏曰:窃惟殿下明日登极,登极之诏,即定年号之日。前先帝登极之诏,以明年为泰昌元年。顾先朝臣皆知。今去登极,止半日耳。其用何者两字为元年也。拟正否。已蒙钦照否。臣等皆不知,礼部亦不知。此等大事,礼部决当会议,礼科亦当与闻。姑且勿论,惟是先帝即位,虽仅匝月,而善政遍满,已足千秋大业。岂使年号之不存。昔建文无年号,至今人心不平。堂堂天朝,岂又有此大阙大谬。臣有一得之愚,启之殿下,商之同朝。谓:除明年正月初一日,为我殿下纪元。今年自八月初一,先帝登极之日,以至十二月终断,宜借之先帝,俱称泰昌。每年月日,万历年号,自今年七月终止,则是先帝之年号既不亏,万历之实数又不碍。殿下明年之称元,实至便也。造历在即,时刻难缓。恳祈谕阁部,即速令议,上请。如果臣言不谬,仍谕该部,传示内外臣民。自今以至年终,凡上疏及文书等项,俱称泰昌元年月日。六日庚辰,帝即位。
熹宗天启七年八月,悯帝即位。以明年为崇祯元年。按《明通纪》: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五弟信王即皇帝位。诏以明年为崇祯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