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四百五卷目录
行人司部汇考
周〈总一则〉
汉〈总一则〉
后汉〈总一则〉
晋〈总一则〉
宋〈总一则〉
南齐〈总一则〉
梁〈总一则〉
陈〈总一则〉
北魏〈总一则 孝文帝太和二则〉
北齐〈总一则〉
北周〈总一则〉
隋〈总一则 炀帝大业二则〉
唐〈总一则 太宗贞观一则〉
辽〈总一则〉
宋〈总一则〉
金〈总一则〉
元〈总一则〉
明〈总一则 太祖洪武二则 武宗正德一则 世宗嘉靖一则〉
皇清〈总一则 康熙三则〉
行人司部总论
礼记〈曲礼〉
仪礼〈聘礼〉
庄子〈人间世篇纂〉
春秋繁露〈精华篇〉
周〈总一则〉
汉〈总一则〉
后汉〈总一则〉
晋〈总一则〉
宋〈总一则〉
南齐〈总一则〉
梁〈总一则〉
陈〈总一则〉
北魏〈总一则 孝文帝太和二则〉
北齐〈总一则〉
北周〈总一则〉
隋〈总一则 炀帝大业二则〉
唐〈总一则 太宗贞观一则〉
辽〈总一则〉
宋〈总一则〉
金〈总一则〉
元〈总一则〉
明〈总一则 太祖洪武二则 武宗正德一则 世宗嘉靖一则〉
皇清〈总一则 康熙三则〉
行人司部总论
礼记〈曲礼〉
仪礼〈聘礼〉
庄子〈人间世篇纂〉
春秋繁露〈精华篇〉
官常典第四百五卷
行人司部汇考
周
周制秋官、大行人统小行人、行夫之属,掌宾客礼仪,而掌交亦主和好之事。按《周礼·秋官司寇》:刑官之属,大行人中大夫二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行夫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注〉行夫主国使之礼。
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
〈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大客谓其孤卿。
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注〉此六事者,以王见诸侯为文图比陈协,皆考绩之言。王者春见诸侯,则图其事之可否。秋见诸侯,则比其功之高下。夏见诸侯,则陈其谋之是非。冬见诸侯,则合其虑之异同。六服以其朝岁,四时分来更迭,如此而遍。时会即时见也。无常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则既朝,王命为坛于国,外合诸侯而发禁命事焉。禁谓九伐之法,殷同即殷见也。王十二岁一巡守,若不巡守,则殷同。殷同者,六服尽朝。既朝,王亦命为坛于国,外合诸侯,而命其政。政谓邦国之九法,殷同四方,四时分来,岁终则遍矣。九伐九法,皆在司马职。司马法曰:春以礼朝诸侯,图同事。夏以礼宗诸侯,陈同谋。秋以礼觐诸侯,比同功。冬以礼遇诸侯,图同虑。时以礼会诸侯,施同政。殷以礼宗诸侯,发同禁。
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
〈注〉此二事者,亦以王见诸侯之臣,使来者为文也。时聘者,亦无常期。天子有事,诸侯使大夫来聘,亲以礼见之,礼而遣之,所以结其恩好也。天子无事则已。殷頫谓一服,朝之岁也。慝犹恶也。一服,朝之岁。五服,诸侯皆使卿,以聘礼来頫天子。天子以礼见之,命以政禁之事,所以除其恶行。
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
〈注〉此四者,王使臣于诸侯之礼也。间问者,间岁一问诸侯,谓存省之属,谕诸侯之志者。谕言语谕,书名其类也。交,或往或来者也。赞,助也。致禬,凶礼之吊。礼,禬礼也。补诸侯灾者,若春秋澶渊之会谋归宋财。
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
〈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
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摈者五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再祼而酢,飨礼九献,食礼九举,出入五积,三问三劳,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斿,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朝会宾主之间七十步,立当前疾,摈者四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而酢,飨礼七献,食礼七举,出入四积,再问再劳,诸伯执躬圭,其他皆如诸侯之礼,诸子执谷璧五寸,缫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斿,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立当车衡,摈者三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不酢,飨礼五献,食礼五举,出入三积,壹问壹劳,诸男执蒲璧,其他皆如诸子之礼。
〈注〉缫藉以五采韦衣,板若奠玉,则以藉之。冕服,著冕所服之衣也。九章者,自山龙以下。七章者,自华虫以下。五章者,自宗彝以下也。常旌,斿也,斿其属幓垂者也。樊缨,马饰也,以罽饰之,每一处五采,备为一就。就,成也。贰,副也。介辅己行礼者也。礼,大礼饔饩也。三牲备为一牢,朝位谓大门外,宾下车,及王车出迎所立处也。王始立大门内,交摈三辞,乃乘车而迎之,齐仆为之节,上公立当轵,侯伯立当疾,子男立当衡,王立当轸,与庙受命祖之庙也。飨设,盛礼以饮宾也。问,问不恙也。劳谓苦倦之也。皆有礼以币致之,故书祼作果。郑司农云:车轵,轵也。三享,三献也。祼读为灌,再灌,再饮公也。而酢报饮王也。举,举乐也。出入五积,谓馈之刍米也。前疾谓驷马车辕前胡下垂拄地者,元谓三享皆束帛,加璧庭实,惟国所有。《朝士仪》曰:奉国地所出重物而献之,明臣职也。朝先享,不言朝者,朝正礼,不嫌有等也。王礼王以郁鬯,礼宾也。《郁人职》曰: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礼者使宗伯摄酌圭瓒,而祼王既拜送爵,又摄酌璋瓒而祼,后又拜送爵,是谓再祼。再祼宾,乃酢王也。礼侯伯一祼,而酢者祼宾,宾酢王而已,后不祼也。礼子男一祼,不酢者,祼宾而已,不酢主也。不酢之礼,聘礼,礼宾,是与九举,举牲体九饭也。出入谓从来讫去也。每积有牢礼米禾刍薪,凡数不同者,皆降杀。
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出入三积,不问壹劳,朝位当车前,不交摈,庙中无相,以酒礼之,其他皆视小国之君。
〈注〉此以君命来聘者也。孤尊既聘享,更自以其贽见执束帛而已。豹皮表之为饰,继小国之君,言次之也。朝聘之礼,每一国毕,乃前不交摈者,不使介传辞交于王之摈,亲自对摈者也。庙中无相介,皆入门西上而立,不前相礼者,聘之介,是与以酒礼之酒,谓齐酒也。和之不用郁鬯耳。其他谓贰车及介牢礼宾主之间摈者,将币祼酢飨食之数。
凡诸侯之卿,其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
〈注〉此亦以君命来聘者也。所下其君者,介与朝位宾主之间也。其馀则自以其爵。聘义曰: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是谓使卿之聘之数也。朝位则上公七十步,侯伯五十步,子男三十步与。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注〉要服,蛮服也。此六服去王城三千五百里,相距方七千里,公侯伯子男封焉。其朝贡之岁,四方各四分趋四时而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觐秋,或遇冬。祀贡者牺牲之属,嫔物丝枲也。器物尊彝之属,服物元纁絺纩也。材物,八材也。货物,龟贝也。
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摰。
〈注〉九州之外,夷服镇服蕃服也。《曲礼》曰: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春秋传》曰:杞,伯也,以夷,礼故曰子,然则九州之外,其君皆子男也。无朝贡之岁,父死子立,及嗣王即位,乃一来耳。各以其所贵宝为贽,则蕃国之君,无执玉瑞者。是以谓其君为小宾,臣为小客,所贵宝见传者,若犬戎献白狼白鹿是也。其馀则《周书·王会》备焉。
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頫,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
〈注〉抚犹安也。存頫省者,王使臣于诸侯之礼,所谓间问也。岁者巡守之明岁,以为始也。属犹聚也。自五岁之后,遂间岁遍省也。七岁省而召其象胥,九岁省而召其瞽史,皆聚于天子之宫,教习之也。胥读为谞,《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此官正为象者。周始有越重译而来献,是因通言语之官,为象胥云。谞谓象之有才知者也。辞命,六辞之命也。瞽,乐师也。史,太史小史也。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聘,礼曰百名。以上至十一岁,又遍省焉。度,丈尺也。量,豆区釜也。数,器铨衡也。法,八法也。则,八则也。达同成修,皆谓赍其法式行,至则齐等之也。成平也,平其僭踰者也。王巡守,诸侯会者,各以其时之方,书曰遂觐东后是也。其殷国则四方四时分来,如平时。
凡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协其礼宾而见之。
〈注〉王事,以王之事来也。
若有大丧,则诏相诸侯之礼。
〈注〉诏相,左右教告之也。
若有四方之大事,则受其币,听其辞。
〈注〉四方之大事,谓国有兵寇,诸侯来告急者。礼动不虚,皆贽币以崇敬也。受之以其事入告王也。《聘礼》曰:若有言,则以束帛如享礼。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注〉小聘曰问殷中也。久无事,又于殷朝者,及而相聘也。父死,子立,曰世。凡君即位,大国朝焉,小国聘焉,此皆所以习礼考异,正刑一德,以尊天子也。必择有道之国,而就修之。郑司农说殷聘,以《春秋传》曰:孟僖子如齐殷聘是也。
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
〈注〉礼籍,名位尊卑之书。使者,诸侯之臣使来者也。
令诸侯春入贡,秋献功,王亲受之,各以其国之籍礼之。
〈注〉贡,六服所贡也。功,考绩之功也。秋献之若今计文书,断于九月,其旧法。
凡诸侯入王,则逆劳于畿。
〈注〉郑司农云:入王朝于王也。
及郊劳,视馆,将币,为承而摈。
〈注〉视馆,致馆也。承犹丞也。王使劳宾于郊,致馆于宾,至将币使宗伯为上摈,皆为之丞而摈之。
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小客则受其币,而听其辞。
〈注〉摈者,摈而见之,王使得亲言也。受其币者,受之以入告其所为来之事。
使适四方,协九仪宾客之礼,朝,觐,宗,遇,会,同,君之礼也,存,頫,省,聘,问,臣之礼也。
〈注〉适,之也。协,合也。
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上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
〈注〉此谓邦国之节也。达之者,使之四方,亦皆赍法式,以齐等之也。诸侯使臣行頫聘,则以金节授之,以为行道之信也。虎人龙者,自其国象也。道路谓乡遂大夫也。都鄙者,公之子弟,及卿大夫之采,地之吏也。凡邦国之民,远出至他邦,他邦之民若来,入由国门者,门人为之节,由关者,关人为之节,其以徵令,及家徙乡遂大夫,及采地吏为之节,皆使人执节,将之以达之,亦有期以反节管节,如今之竹使符也。其有商者通之以符节,如门关。门关者,与市联事节可同也。亦所以异于畿内也。凡节,有天子法式存于国。
成六瑞,王用瑱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用谷璧,男用蒲璧。
〈注〉成,平也。瑞,信也。皆朝见所执以为信。
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
〈注〉合,同也。六币,所以享也。五等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其大,各其瑞,皆有庭实,以马若皮。皮,虎豹皮也。用圭璋者,二王之后也。二王后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礼器曰:圭璋特义,亦通于此。其于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于诸侯,则享用琥璜,下其瑞也。凡二王后诸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瑞一等,及使卿大夫頫聘亦如之。
若国札丧,则令赙补之,若国凶荒,则令赒委之,若国师役,则令槁禬之,若国有福事,则令庆贺之,若国有祸䁓,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注〉师役者,国有兵寇以匮病者也。使邻国合会财货以与之。春秋定五年夏,归粟于蔡是也。宗伯职曰:以禬礼哀,围败祸䁓水火。
及其万民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犹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凡此物者,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注〉慝恶也犹图也。
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美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以旌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注〉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美,福庆也。恶,丧荒也。此事之小者,与礼行夫主使之道有难。谓遭疾病,他故,不以时至也。必达,王命不可废也。其大者有礼,大小行人使之有故,则介传命不嫌不达。
居于其国,则掌行人之劳辱事焉。使则介之。
〈注〉使谓大小行人也。
掌交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
〈注〉主交通结诸侯之好。
掌交掌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其万民之所聚者,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
〈注〉节以为行信,币以见诸侯也。辟读如辟忌之辟,使皆知王之所好者而行之,知王所恶者辟而不为。
使和诸侯之好。
〈注〉有欲相与修好者,则为和合之。
达万民之说。
〈注〉说所喜也。达者,达之于王,若其国君。
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注〉通事,谓朝。觐,聘问也。
以谕九税之利,九礼之亲,九牧之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
〈注〉谕,告晓也。九税,所税民九职也。九礼,九仪之礼。九牧,九州之牧。九禁,九法之禁。九戎,九伐之戎。
汉
汉始改典客为大行令,属官有行人。后改大行令为大鸿胪,而行人更为大行令,属大鸿胪。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别火。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
〈注〉应劭曰:郊庙行礼,赞九宾,鸿声胪传之也。如淳曰:《汉仪注》:别火狱令官,主治改火之事。师古曰:郡邸长丞,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
后汉
后汉设大行令隶大鸿胪,而诏命所使则光禄诸大夫、议郎为之。按《后汉书·百官志》:大行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诸郎。
〈注〉汉官曰员吏四十人。
丞一人。治礼郎四十七人。
〈注〉《汉官》曰: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学五人,百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学事,十三人守学事。《东观书》曰:主斋祠傧,赞九宾。又有公室主稠中都官,斗食,以下功次相补。案卢植礼注曰:大行郎亦如谒者,兼举形貌。
右属大鸿胪。
晋
晋设大行令隶于大鸿胪。按《晋书·职官志》:大鸿胪,统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官列丞、邺元武苑丞。及江左,有事则权置,无事则省。
宋
宋仍以大行归大鸿胪,不常置。按《宋书·百官志》:大鸿胪,掌赞导拜授诸王。秦世为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鸿,大也;胪,陈也。晋江左初省。有事则权置,事毕即省。
南齐
南齐省大行而鸿胪置客馆令。按《南齐书·百官志》:大鸿胪。客馆令:掌四方宾客。
梁
梁置谒者台,掌奉诏出使。按《隋书·百官志》:梁谒者台,仆射一人,掌朝觐宾飨之事。属官谒者十人,掌奉诏出使拜假,朝会摈赞。高功者一人为假史,掌差次谒者。
陈
陈承梁置谒者仆射掌使令。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谒者仆射,秩千石。品第七。
按《杜佑·通典》:梁谒者台,仆射,掌朝觐宾飨之事;属官谒者十人,掌奉诏出使拜假,朝会宾赞;功高者一人为假史,掌差次谒者。陈亦有之。
北魏
北魏以谒者台及大鸿胪掌凡吉凶吊祭。按《杜佑·通典》:后魏谒者台掌凡诸吉凶公事,导相礼仪。仆射二人,谒者三十人。 又后魏曰大鸿胪,掌藩客朝及吉凶吊祭。
孝文帝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谒者仆射及谒者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谒者仆射从第四品上,谒者从第五品中。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以谒者仆射为第六品。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谒者仆射第六品上阶。
北齐
北齐仍以谒者台及鸿胪寺掌凡吉凶吊祭。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鸿胪寺,置卿、少卿、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宋刻无祭字。〉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典客署,又有京邑萨甫二人,诸州萨甫二人。典寺署,有僧祗部丞一人。司仪署,又有奉礼郎三十人。
谒者台,掌凡诸吉凶公事,导相礼仪事。仆射二人,谒者三十人,录事一人。
按《杜佑·通典》:北齐谒者台掌凡吉凶公事,导相礼仪。仆射二人,谒者三十人。 又北齐曰鸿胪寺,有卿、少卿各一人,亦掌蕃客朝及吉凶吊祭。
北周
北周置蕃部、宾部,掌客诸大夫士,属于司寇。按《杜佑·通典》:后周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诸侯朝觐之叙;有宾部中大夫,掌大宾客之仪。又有宾部上士。
隋
隋制以门下省给事员外散骑侍郎、奉朝请兼出使劳问。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门下省,纳言二人,给事黄门侍郎四人,录事、通事令史各六人。又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四人,员外散骑常侍六人,通直散骑侍郎四人,并掌部从朝直。又有给事二十人,员外散骑侍郎二十人,奉朝请四十人,并掌同散骑常侍等,兼出使劳问。给事为从六品。员外散骑侍郎为正七品。奉朝请为从七品。
炀帝大业三年,置谒者台统议郎、散骑之属,专主出使劳问。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置谒者、司隶二台,并御史为三台。谒者台大夫一人,从四品。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置司朝谒者二人以贰之。从五品。属官有丞一人,主簿、录事各一人。又有通事谒者二十人,从六品。即内史通事舍人之职也。次有议郎二十四人,通直三十六人,将事谒者三十人,谒者七十人,皆掌出使。其后废议郎,通直、将事谒者,谒者等员,而置员外郎八十员。寻诏门下、内史、御史、司隶、谒者五司,监受表,以为恒式,不复专谒者矣。寻又置散骑郎,从五品,二十人,承议郎、正六品。通直郎,从六品。各三十人,宣德郎、正七品。宣议郎,从七品,各四十人,徵事郎、从八品。将仕郎、从八品。常从郎、正九品。奉信郎,从九品。各五十人,是为正员。并得禄当品。又各有散员郎,无员无禄。寻改常从为登仕,奉信为散从。自散骑已下,皆主出使,量事大小,据品以发之。
大业五年,改谒者台大夫为正四品。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按《百官志》云云。
唐
唐以鸿胪寺掌封命诸蕃,领典客、司仪二署,掌送迎吊问。按《唐书·百官志》:鸿胪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丞三人,从六品上。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凡四裔君长,以蕃望高下为簿,朝见辨其等位,第三等居武官三品之下,第四等居五品之下,第五等居六品之下,有官者居本班。御史察食料。二王后、外国君长袭官爵者,辨嫡庶。诸蕃封命,则受册而往。海外诸蕃朝贺进贡使有下从,留其半于境;繇海路朝者,广州择首领一人、左右二人入朝;所献之物,先上其数于鸿胪。凡客还,鸿胪籍衣赍赐物多少以报主客,给过所。蕃客奏事,具至日月及所奏之宜,方别为状,月一奏,为簿,以副藏鸿胪。献马,则殿中、太仆寺涖阅,良者入殿中,驽病入太仆。献药者,鸿胪寺验覆,少府监定价之高下。鹰、鹘、狗、豹无估,则鸿胪定所报轻重。凡献物,皆客执以见,驼马则陈于朝堂,不足进者州县留之。皇帝、皇太子为五服亲及大臣发哀临吊,则卿赞相。大臣一品葬,以卿护;二品,以少卿;三品,以丞。皆司仪示以礼制。主簿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
〈注〉龙朔二年,改鸿胪寺曰同文寺,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司宾寺。有府五人,史十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典客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八品下。掌二王后介公、酅公之版籍及四裔归化在藩者,朝贺、宴享、送迎皆预焉。酋渠首领朝见者,给禀食;病,则遣医给汤药;丧,则给以所须;还蕃赐物,则佐其受领,教拜之节。
〈注〉有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掌固二人。
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掌送迎蕃客,颛莅馆舍。司仪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凶礼丧葬之具。京官职事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祖父母、父母丧,职事散官五品以上、都督、刺史卒于京师,及五品死王事者,将葬,祭以少牢,率齐郎执俎豆以往。三品以上赠以束帛,黑一、纁二,一品加乘马;既引,遣使赠于郭门之外,皆有束帛,一品加璧。五品以上葬,给营墓夫。
〈注〉有司仪六人,府一人,史四人,掌设十八人,斋郎三十人,掌固四人,幕士六十人。
太宗贞观二年六月甲申,诏出使官禀食其家。
按《唐书·本纪》云云。
辽
辽北南面官皆置客省使副诸职。按《辽史·百官志》: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北面局官职名:
客省局使
客省局副使
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客省。太宗会同元年置。
都客省。兴宗重熙十年见都客省回鹘重哥。
客省使。会同五年见客省使耶律化哥。
左客省使。萧护思,应历初为左客省使。
右客省使
客省副使
四方馆。
四方馆使。高勋,太宗入汴为四方馆使。
四方馆副使。道宗咸雍五年,诏四方馆副使止以契丹人充。
引进司
引进使。圣宗统和二十八年见引进使韩杞。
点签司。
同签点签司事。兴宗重熙六年见同签点签司事耶律圆宁。
礼信司
勾当礼信司。兴宗重熙七年见勾当礼信司骨欲礼宾使司
礼宾使。太公鼎曾祖忠为礼宾使。
宋
宋设往来国信所诸职,掌交聘使命等事。按《宋史·职官志》:往来国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
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已上并属鸿胪寺。中兴后,废鸿胪不置,并入礼部。使职加礼外国,则有国信、接伴、送伴使副;吊祭,大帅若是;又有翻译经润文使,
〈注〉宰相为使,以翰林学士为润文官。
金
金设客省使副掌接伴人使,閤门通事舍人掌承奏劳问,而皆属于宣徽院。按《金史·百官志》:宣徽院。客省。使,正五品。副使,从六品。掌接伴人使见辞之事。
閤门通事舍人二员,从七品。掌通班赞唱、承奏劳问之事。
元
元设客省使及正副等员,掌差遣之事,而隶于中书省。按《元史·百官志》:中书省。客省使,秩正五品,使四员,正五品;副使二员,正六品;令史一人,掌直省舍人、宣使等员选举差遣之事。至元九年,置使二员,一员兼通事,一员不兼。大德元年,增至四员,副二员。直省舍人二员,至元七年始置,后增置三十三员,掌奏事给使差遣之役。检校官四员,正七品,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牍稽失之事,书吏六人,大德元年置。
明
明设行人司,置正副及行人等员,而属于礼部。按《明会典》:礼部所属衙门行人司,司正一员,左右司副各一员。〈注〉万历九年革左司副一员,十一年复。
行人三十二员。
〈注〉旧三百四十五员,嘉靖中存三十七员,万历九年革五员。
南京礼部所属衙门行人司,左司副一员。
按《春明梦馀录》:行人司,在西长安街朝房之西,设司正一人,司副二人,行人三十六人。职专使命。凡颁行诏敕,册封宗藩,抚谕番夷,徵聘才贤,及赏赐慰问,赈祭军旅,祭祀叙差焉。凡法司谪戍囚徒,送五府者,填精微,缴内府。按《菽园杂记》:行人司行人,初置三百六十员,今存三十六员。
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凡行人,令于进士内除授。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五年,令凡传制遣使持节,俱东阶左行。按《明会典》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诏使者赍诏外国,请留诏书者,听。按《明会典》:正德元年,题准凡使者赍捧诏节前往安南等国,若国王请留诏书,为传国之宝者,听。世宗嘉靖十五年,谕鸿胪寺,凡遣使册立册封,正使立于御道之左,副右拜命而行。
按《明会典》云云。
皇清
《大清会典》:礼部所属衙门,行人司,
司正一员,
司副一员,
行人十二员。初设十九员,顺治五年,裁一员,十五年,裁六员。
顺治二年,置行人司正七品衙门,设司正一员,司副一员,行人十八员,俱系汉缺,属礼部。十五年,裁行人六员,职专奉使等事。
凡颁
诏册封存问,护送祭葬等项,旧例,俱先尽行人差遣。
如行人不敷,方差各衙门官。
凡奉差赍
诏事毕,复
命,遵照限期回部,不许绕道耽延,在外久住。
凡
册封外国,旧例,礼部移文到司,选择仪度修伟者,
以职名开送。
凡出使外国,俱
赐给品服。
凡遇
圣驾幸学差,本司官一员,行取衍圣公并五氏博士
等官,驰驿赴京,陪祀,候礼部行文到司,照次开送。
凡存问在籍太臣,吏部行文到司,轮次差遣。凡护送大臣回籍,吏部行文到司,轮次差遣。凡
恩恤赐葬已故大臣,礼部行文到司,轮次差遣。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八年,题准满洲督抚处差内阁、中书、
翰林院笔帖式、礼部笔帖式,汉督抚处仍差行人司官。
康熙二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题准一应差遣,不分满汉,嗣
后,满汉将军督抚提督等处,应将行人司官,内阁中书翰林院笔帖式,公同差遣,礼部笔帖式停其差遣,俟颁
诏时,分别衙门官员多寡,酌量派出,充正副使。
康熙二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一年,本司官员概列开送礼部
具题。
行人司部总论
《礼记》
《曲礼》
礼从宜,使从俗。〈陈注〉应氏曰五方皆有性千里不同风所以入国而必问俗也
又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仪礼》《聘礼》
辞无常,孙而说。〈注〉大夫使受命,不受辞,辞必顺且说。〈疏〉必不受辞者,以其口及,则言辞无定准,以辞无常,故不受之也。
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注〉史谓策祝。
辞曰:非礼也敢。对曰:非礼也敢。〈注〉辞不受也对答问也二者皆卒曰敢言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