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三百三十八卷目录

 都察院部汇考六
皇清二〈康熙二十四则〉
 都察院部总论
  申鉴〈时事第二纂〉
  大学衍义补〈重台谏之任〉

官常典第三百三十八卷

都察院部汇考六

皇清二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
谕推选武职官员,著照铨选文官例,凡遇选期兵部,
会同兵科山东道封签掣签。
是年,题准凡有钱粮各,衙门须将收存,并支放实数,详细开送京畿,道以凭稽核。
康熙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年,
谕各御史差遣差回者,论其回道,日期未差者,论其
到任日期,差未满撤。回及复补者,论其缴敕,及补任日期不必照前,新旧间,开就。其中日月深者,在前开列具奏。
是年,议准,凡遇大选急选,推升满汉科道官与吏部司官,俱先期议缺,疏内同列衔具题又议准河南道管理事烦满汉掌道御史及汉军协理御史,止有三员,料理乏人,添设满汉御史各一员,协理其满洲汉军,协理河南道,御史照例一年一换,汉协理御史用差过两次者,协理无差过两次者,或差过一次,或试御史,劄委协理六个月一换,期满更替,不再具题。
是年题准,五城审理事件限二十日完结,每月两次,将已未完之案,分别开报都察院,注销其未完事件,两个月一奏,报如限内难结者,合呈明宽限。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四年,议准御史,稽察各部,院衙门河
南道稽察吏部,江南道稽察户部,浙江道稽察礼部,山东道稽察刑部,山西道稽察兵部陕西道稽察工部,月终察明用,各该道印信具题。是年题准,河南道添设满汉协理御史各一员,俱应停止。
康熙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五年,题准巡盐除长芦,差近不议,外
两淮两浙河东御史以到任日为始,扣至九个月即行报满,都察院预为题差,新差御史照定期赴任接徵,不得一日空悬。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题准盐差御史。遇闰月之年,令
连闰在任十三个月算一年,差满考核近差,扣至十一个月,报满远。差扣至十个月报满。如无闰之年,仍旧照例遵行。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题准巡视盐课各带番译满汉
文笔帖式一员。
是年议准,巡盐御史将地方官员贤者举,荐不肖者题参,以示劝惩长芦。所辖方面官三十七员,应荐一员,有司官三百四十四员,应荐五员。河东所辖方面官三十九员,应荐一员,有司官二百四十四员,应荐三员。两淮所辖方面官四十五员,应荐二员,有司官三百一十七员,应荐五员。两浙所辖方面官二十七员,应荐一员,有司官一百五十七员,应荐二员,如无堪荐官员,停其荐举。
是年题准,河南道既照俸深者,掌管其五道。亦照俸深者,题请掌管一年五城亦照俸深者,具题差遣仍以六个月一换。若掌五道御史有缺,将五城御史及在衙门御史内论俸掌管道事,又题准停止河南道会同吏兵二部议缺,掣签之例。
又题准,凡在京各衙门文卷,俱于每年八月内送刷。
又题准停差巡仓御史。
是年议准,巡视盐课于六部郎中员外郎及监察御史,内每处选择贤能满汉官各一员差遣。是年题准,本章既有该道御史并番译满汉文都事查阅,停其另差掌科御史。
是年议准,停差茶马御史其事,宜归并甘肃巡抚兼理。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八年议准,出差巡盐有举劾地方官员贤否,及察拿恶棍之责,应停六部官员,差遣仍差御史。
康熙九年

上谕都察院左都御史明珠:国家朝仪大体所在,贵
于整齐,严肃不止,系堂陛之观瞻,亦以见臣心之敬肆。诸王大臣有踰越班行交相接语,或轻佻嬉笑,礼不踰阶而相与言,又况其甚乎。尔衙门监察御史侍班切近见而不纠,岂真目未之睹,皆缘畏事徇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职任重大。朕躬有失尚,尔指陈王及诸臣乃不参奏,揆之事理,实所未协。今后有失仪者,毋得容隐。康熙九年八月初四日。

上谕,大学士巴泰索额图,李霨魏裔介学士哲尔肯
哈占达都色黑马朗古张凤仪靳辅陈敱永。朕近日披览章疏于科道官,条奏有合于事理,裨益政治者,虚怀听纳不惮见之施行。其所言无益不可行者,非剿袭陈言则浮泛塞责,尔诸臣宁有不知,今后有言关政理切实可行者,照常票拟朕亲加裁夺,其或不可行者,若悉下部议既属无益,徒令章奏繁多恐反,致应行政务有所稽违。尔等可详酌事理,以不准行拟旨。朕仍审择而执其中。古之圣帝贤王虽迩言是察,亦无稽勿听用言致治之道,盖当如此。康熙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康熙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年,题准五掌道御史关系会推会
议审理刑名等事,其员缺,将差过一次及未差御史,挨俸具题,一年一换。
又题准满监察御史不分三品四品,一体令其掌印。
又题准办买草豆米面颜料紬缎布疋等项,户部会同稽察御史公议定价。
又题准,部院应用各项夫匠俱行文都察院转行五城取用。
是年议准,巡盐御史不拘满汉每处止差一员。是年题准,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巡视盐课添带满文笔帖式一员。
又题准,巡盐御史有原定驻劄衙门,催徵钱粮整理盐法,除秤掣盐觔地方仍旧,秤掣外其循例出巡,通行停止。
康熙十一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一年,议准停差巡盐御史,稽察题
报事宜归并巡抚,两淮归并安徽巡抚,两浙归并浙江巡抚长芦归并直隶巡抚,山东运司归并山东巡抚,河东归并山西巡抚。
康熙十二年

上谕,吏部国家,设立言官专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
生利弊,必须详切条陈直言,无隐斯为称职,若但敷衍虚文浮冗剿袭,或以不急之务,草率塞责,非朕广开言路之意。今将科道官亲加考试,其留用各员,著益加勉励,殚心尽职,以副委任内。石文郁范时起何,名扬才庸无文不称言职,著,革职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十二年八月十二日。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
谕监试御史奏章兼书满汉字著带笔帖式。
是年议准,各省刑名事件分道御史与掌道管理一同稽核。
是年题准,掌河南道满御史亦论俸次请。

旨掌管,二年一换。
是年议准巡城满洲汉军御史亦照例,六个月更换一次。
又议准京畿道差满汉御史俱六个月更换一次。
又议准巡抚事务殷繁盐差势难兼理,仍差御史巡视。
是年题准凡盐差随带笔帖式一员。
又题准,旧差报满日遴遣承差迎接新任,及衙役出入署中俱行严禁,各差御史不许额外多带家人到任,后亦不许诸人妄行出入衙署,其四差驻劄多在冲津,过往亲朋官长往来交际概行停止。
又题准鼓厅系伸理冤枉之事,令满汉御史各一员,论俸题差,六个月一换。汉军监察御史应入满御史内论,俸差遣,所收词状各该任内完结,有卷案可查者,限二十日。无卷案可查者,限十日完结。令河南道按日稽查,具题其议结,事件俱造满汉清册存案。
又题准,失火致伤人命者,杖一百,交该城照律发落。
康熙十五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五年题准,巡城满洲汉军汉御史
俱,一年一次更差。
又题准,寺庙庵观内有妇女违禁烧香行走者,责令查拿。
康熙十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六年,
谕凡各衙门审理事件,须速为完结,照注销钦件例
定,限每月造册,赴都察院稽察。
又题准内而部院外而督抚具题,并科抄事件俱造册移送都察院,并六道以便稽察。
是年议准,巡盐四差御史有不病商民,查出盐务隐匿情弊多得课银以济国赋者,回道考核得实,从优议叙。
又议准,习汉文满洲御史及汉御史巡盐不必差笔帖式,随往不习汉文,满洲御史仍带满汉文笔帖式一员。
康熙十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七年,议准各省,关系三法司,具题
事件一揭,送都察院一揭送该道以便移会,公议至别项,具题事止送都察院,及河南道各一揭以便稽察。
康熙十八年

上谕九卿詹事科道,自古设立台省原系朝廷耳目,
之官上之则匡过陈善,下之则激浊扬清务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乃称厥职近见直言,谠论者不过几人徇私好名者,不可胜数。朕自临御以来,略知此情,每期言路,诸臣化其偏私,实陈得失,辅登上理,顷有以风闻请者,试约略论之。如今之章奏已见施行者,虽不明言为风闻,何尝不是风。闻今若开风闻之条,使言事者,果能奉公无私知之。既确言之当理,即当敷陈,何必名为风闻,方入告也。傥生事之小,人恃为可以风闻,但知己之好恶,必致擅作威福,以行其私。彼言之者,既无确见听之者,安能问其是非,故曰: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正所以诫,言之无据,谋之自专也。况天下之大臣,民之众导。之以理,晓之以法,待臣下须宽仁有容,不因细事而即黜之,所以体群工也。用人则随才器,使无求全责备之心,盖以人材有不齐也。若关天下之重朋党徇私之情,皆国家可参可言之大事,不但科道,而已有志之臣,民概可以言之,何在区区。风闻之言,能敛戢奸贪之志。气哉。治国家者,在有治人不患无治法尔。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上谕,九卿科道,今将科道两衙门本章情弊无益国
计民生之处,一一讲究,卿等必有至公之众论,以佐朕意,卿等但有所见,即直言不可隐讳。自古设立科道,原系朝廷耳目之官。务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称其职。今每见直言谠论者,不过几人,徇私好名者,不可胜数。即如科道条陈一事,部议妥确,奉旨准行,又有科道官,言其不可者。今日之所谓,是明日又转而为非。朝更夕改部院,至于督抚有司不知今日之事,或行二三日而即更,或行数月而即更,茫无成宪,难取信于天下,岂治道至理哉。举其大概,如举才能一事,是因人材不一有能理繁者,有有操守者,有练习其事者,自古选贤任能治之大道,与论俸不同其法,未尝不善即。

世祖皇帝时,亦曾有谕常行选择之条,偶有徇私作弊
之人,将不肖寡廉者,荐之因一人而其法遂坏。自朕亲政以来,如盐差关差数行更换,以后条陈不知又改几次也。又如户部销算钱粮一事,因督抚所报不合时价,故部议駮回而科道辄有言者,以为督抚地方大臣断无虚估价值,肥己行私。凡有销算皆不应駮查,及部议径准督抚之销算不行再駮,则科道又以督抚冒破钱粮一束草原价若干开销,若干一石,豆原价若干,开销若干,不特草豆为然。凡马匹等项,事事皆有虚冒,部中不行详查,概听督抚开销以徇情面。由此观之,部议不行驳回则以为徇督抚之私情,駮回则以为督抚。地方大臣不宜疑其有所虚冒,又恐衙役往来骚扰生事,或应駮不应駮,何者。为是两说俱无定论,是皆大者馀悉难述。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康熙十九年

上谕,九卿科道官内升外转原以示劝惩也。今见才
优者,犹知惮于外转。其或才力不及不称言职之人,安于外转道员者甚多。是但以示劝非所以示惩也,故令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务期得当魏象枢等奏称,恐天下不肖之辈,不识朝廷慎
重道员之意,疑为厌薄言路之端等语。迩年以来,姚文然李之芳施维翰等内升未久即任,以大僚督抚亦因其克尽言职,才能素著之故也。此无论天下智愚不肖当亦知朝廷无厌薄言路之意矣。其外转者,或系素无建白,或系昧于事理,或系任臆妄言,或系才力不及,原非因其条奏而外转也。又称近年外转之科道,并无贪污溺职之一人,而五部郎中俸深升道如范永茂高恒豫卢元培程汝璞等赃私累累劣迹彰彰者,不知凡几等语。科道外转者,岂并无溺职之一人乎。五部俸深升道,员者甚多,岂尽系贪劣之人乎。如陈丹赤等优者,匿而不言,独举范永茂等四人,不辨贤否而概言之,可乎。魏象枢去岁七月,内曾于朕前面奏科道官所行皆系徇私,有负朝廷耳目之任,罪皆应死。今甫数月,复言历年外转者,并无溺职之一人,前后参差何其速耶。尔等所奏,理不宜批答,因注语内有以存国体之语,故令诸臣知之。至若外转科道以小品官员用,遂至有伤国体,朕殊不解,故特谕诸臣,示以朕意。康熙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

上谕,吏部言官职司耳目必学识优,长练达政务乃
克胜任。近以科臣孙缵条奏行取考,选应加考试,因将见任科道,各官俱行亲试观其才品。以昭澄叙姚缔虞王曰温李迥条奏详明,可称言职,并张鹏等俱著留任,其益加勉励,殚心职业以副任用傅廷俊和盐鼎孙缵才识庸常,不称言职,俱著降三级。调用不准以加级。纪录抵销尔部,即遵谕行。特谕。康熙十九年十月二十日。

《大清会典》:康熙十九年,题准每年差满汉御史各一
员,稽察钱局照鼓厅例,具题差遣至各关差解送铜觔。崇文门,监督会同御史查验。
康熙二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题准仓粮关系紧要应差满
汉御史各一员稽查。
康熙二十六年

上谕大学士明珠、王熙、宋德宜、余国柱、学士禅布、吴
喇岱额尔赫图、色棱格舜拜、吴兴祖、徐廷玺、卢琦:听政之时,科道侍班,言官自恐失仪,心切畏惧以致条奏者甚少。凡启奏官员果有失仪,朕自降旨,或其人,自为检举,科道侍班罢之,诚是。且科道官多起,自疏远进退周旋未经娴习,朕欲以其建言为要务,虽有小过,朕亦不计也。其宣旨于九卿詹事,科道此后科道侍班其已之。康熙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康熙二十七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梁清标、学士齐穑、舜拜、赵山,拜
里、阿喇密、石文桂、卢琦:近见科道官参人之疏,甚多,果有大贪大恶,何不早为参,奏有等人声言纠参妄行嚇诈,希图利己,以致各官不能自安,此等嚇诈之人许,即行首告吏部都察院通行晓谕。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二十日。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学士萨穆哈、石文桂:近日科道
官无条奏者,建言乃科道专职,祇在不存私心耳。可传谕科道官,有条奏事,赴畅春园面奏。康熙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
康熙三十一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学士德珠、温保、王国:昌
近观科道等官,竟无条奏者。夫设立科道,特欲其有所建白也,当言之时,应不时具奏。可以此意传与科道官知之。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上谕吏部都察院:国家设立言官。职司耳目一切,吏
治民生,得失利弊,皆宜殚思毕虑,据实直陈。近见满汉科道官员建白甚少,殊非朕责望言路之意。嗣后应各矢公忠研求时务,凡可以裨益国家之事,悉摅所见奏闻,以俟采择。但不得怀挟私情,纷更定例,剿袭陈言,浮泛塞责。其有真知灼见应纠劾者,即行参奏,亦不得暗受嘱托,代人报复,苛责细事。希图倾陷尔部即传谕,遵行,特谕。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康熙三十六年

上谕吏部、都察院:国家设立都御史,及科道官员,以
建白为专责,所以达下情而祛壅蔽职任,至重。使言官果能奉法秉公,实心尽职则闾阎疾苦咸得上闻。官吏贪邪皆可釐剔,故广开言路,为图治第一要务。近时言官条奏参劾章疏寥寥,虽间有入告而深切时政从实直奏者。甚少,此岂委任言路之初指乎。自今以后,凡事关国计民生及吏治臧否,但有确见,即应指陈。其所言可行与否,裁酌自在朝廷。虽言有不当,言官亦不坐罪,自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有所为
贪虐,不法并交。相比,附倾轧党,援理应纠举之事,务必大破情面,据实指参,勿得畏怯贵要,瞻徇容隐。即朕躬有失亦宜进言,朕决不加责。其有怀挟偏私。借端倾陷者,朕因言察情隐微,自能洞悉,凡属言官尚各精白,乃心力矢忠,谠以无负朕殷切责望至意。尔部院即传谕行。特谕。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初四日。
康熙三十七年

上谕内阁:览科道衙门月终注销案件,但奏称无违
限之事,而事务若干件于几日完结,并未开载,此后应将事件数目并完结日期于疏内,详列具奏。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十七日。
康熙三十九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马齐、王熙、吴琠、熊赐履、张英、学
士满都邵、穆布巢可托、舒禄、范承烈、王九龄、曹鉴伦:言官风闻言,事向曾准行。今各省自督抚以下。典史,教职以上将军,提镇以下千把总,以上凡官员贤否,关系民生利病之事,科道官有风闻者亦准陈奏设。若挟私怀怨,或彼此扶同,或暗受嘱托,妄行纠劾者,国家自有定例,可会集满汉掌印,不掌印科道官以此谕。谕之。康熙三十九年十月初八日。
康熙四十年

上谕大学士马齐等:朕于科道官员许其风闻,入告
者,耑为广开言路,使自督抚以下各官,有一切事务任意妄为,及所行贪劣致害民生者,皆知所顾忌而警戒也。科道官员纠参不实,例有处分。又或言不合理及生事妄奏者,外转有之罢职,亦有之。至于被参之人,具疏回奏,止应辨晰,是非不应支离牵引,因彼一身被参而举原参者之父子兄弟亲戚皆受指摘,以逞报复则自此以后,孰敢更纠一人顷左,必蕃参郭琇。郭琇即将参己之人,转行穷诘,王材任参,高承爵。高承爵即将王材任之父,与其亲戚妄意牵连,且如钱钰曾参原为巡抚,穆尔赛在任贪婪,及后钱钰授山东巡抚。其居官并无胜于穆尔赛之处,他若此类者,甚多。彭鹏身为言官,时亦曾参,人兹为王度昭所劾,理应止以切己之事,剖晰奏明,乃今讦奏。王度,昭谓曲庇亲戚,而其间所有夙怨,又未指出实据。彭鹏虽操守清廉,居官亦善所回奏,反复渎陈词气不胜忿,激凡在君上之前,不应陈奏之言,辄形于章疏,粗戾已极著以严旨传饬之。康熙四十年十二月十六日。

都察院部总论

申鉴

时事第二纂

或问曰:州牧刺史监察御史三制孰优,曰:时制而已。曰:天下不既定其牧乎。曰:古诸侯建家国,世位权柄存焉。于时置诸侯之贤者,以牧总其纪纲而已,不统其政,不御其民,今郡县无常,权轻不固,而州牧秉其权重势,异于古,非所以彊干弱枝也。而无益治民之实,监察御史斯可也。若权时之宜,则异论也。

大学衍义补重台谏之任

《周礼》: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
臣按:御史之名,始见于此,然其所职者,乃邦国都鄙之治,令以赞冢宰者也。汉因秦制而设此官,则专以司纠察之任,名虽同而其制则异也。

《通典》〈唐杜佑作〉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战国时,亦有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各命书其事,又淳于髡谓齐王曰:御史在前,则皆记事之职也。至秦汉为纠察之任,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之御史。大夫寺亦谓之宪台。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隋及唐皆曰御史。台龙朔二年,改为宪台。咸亨元年,复旧门北辟主阴杀也,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臣按:御史台即今都察院是也。前代有中书省而御史台之职,专掌纠察,不得与之并列。我朝罢中书省而以政权分属六部,而都察院之设,品级与六部同,其权视前代尤重云。

唐制,御史大夫一人,中丞二人,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大事奏裁,小事专达,凡有弹劾御史以白大夫。
臣按:御史大夫即今左右都御史之职,中丞即今左右副佥都御史之职。唐有三院,今并其二,于察院。祖宗设都御史六员,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凡事之不公不法者,皆在所理。其属有十三道,各设监察御史,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
湖广,曰山东,曰河南,曰山西,曰陕西,曰广东,曰广西,曰四川,曰云南,曰贵州。分掌其各布政司,事其京卫并直隶府卫,则分隶焉。御史之职,在纠劾百司,照刷文卷,问拟刑名,巡按郡县,是则朝廷耳目之任,所以振肃纪纲而防邪革弊者也。六部之职,各有攸司,而都察院惟所见闻不系,职司皆得以纠察焉。

御史大夫李承嘉尝召诸御史责曰:近日御史言事不咨,大夫礼乎。御史萧至忠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
臣按:今六部官属皆书其部,如吏部属则曰吏部,文选清吏司兵部属则曰兵部,武选清吏司之类是也。惟都察院则书其道而不系于都察院焉,是亦唐人之意也。

武后以法制群下许谏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
胡寅曰:武后使谏官御史以风闻言事,其兴奸慝来谗谮害忠良,伤公道之符契乎。朝廷者,众正之原,是非所仰,以决谮愬所望以明毁誉,所赖以公。人心服与不服,一在是焉。彼风闻者,得于道听涂说,或两怒溢恶,岂皆真实,遽然按之,以施刑罚,其差失多矣。既以风闻多不审谛被言者,又泯默被罪,不得申理而冤结无告伤平明之政,亦甚矣。臣按:后世台谏风闻言事,始此前此未有也。有之始自武氏。宋人因按以为故事,而说者遂以此为委任,台谏之专。嗟乎。此岂治朝盛德之事哉。夫泛论事情,风闻可也。若乃讦人,阴私不究其实,而辄加以恶声,是岂忠厚诚实之道哉。夫有是实,而后可加,以是名有是罪,而后可施以是刑。苟不察其有无虚实,一闻人言,即形之,奏牍寘于宪典。呜呼。莫须有,何以服天下哉。我祖宗著为宪纲,许御史纠劾百司,不公不法。事须要明著年月,指陈实迹,不许虚文泛言,搜求细事。盖恐言事者,假此以报,复私雠,中伤善类,污蔑正人,深合圣人,至诚治天下之旨。

睿宗时,侍御史杨孚弹纠不避权贵,权贵毁之,上曰:鹰搏狡兔须急救之,不尔必反,为所噬。御史惩奸慝亦然。苟非人主保卫之,则必为奸慝所噬矣。
臣按:睿宗此言,可以为世主任用风宪之法。

肃宗在灵武时,武臣崛兴,无法度,大将管崇嗣,背阙坐笑语喧纵,监察御史李勉劾其不恭,帝叹曰:吾有李勉,朝廷始尊。
穆宗时,夏州节度使李祐拜大金,吾违诏进马侍御史温造劾之。祐曰:吾夜入蔡州。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矣。
臣按,御史之设,所以为朝廷,非为其人也。既授之,以是职必假之,以是权彼持,其权以举厥职,则人知所严惮而不敢为恶,其为朝廷之益大矣。唐人有言御史为天子之耳目,宸居之堂陛,未有耳目聪明堂陛峻正,而天子不尊者也。天子尊,未有奸臣贼子,而不灭也,奸臣贼子灭矣。可以自朝廷至于海隅。荡荡然何所不理哉。观于此言,则知古人设官之意。

宋制,御史入台满十旬,无章疏者,有辱台之罚。
臣按:宋朝切责御史,以举其职,其严如此。盖惟恐其不言也。上之所以责之于其下者,必欲其言如此,居是职者,虽欲缄默不言不可得矣。

石介曰:君有佚豫失德,悖乱亡道,荒政咈谏,废忠慢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相有依违顺旨蔽上罔下贪宠忘谏专福作威,御史府得以纠绳之。将有凶悍不顺恃武肆害玩兵弃战暴刑毒民,御史府得以弹劾之君。至尊也,相与将至贵也,且得谏责纠劾之馀可知也。
曾肇曰:御史,责人者也。将相大臣,非其人,百官有司失其职,天下之有败法,乱纪服谗蒐慝者,御史皆得以责之。然则御史独无责乎。居其位有所不知。知之有所不言,言之有所不行,行之而君子病焉。小人幸焉,御史之责也。
臣按,宋二臣之言,可见御史责任之重,且难如此为御史者,必如二臣所言,然后为能举其职,不然则于是职有愧矣。由是观之,则凡其在任之,日所以形于言论见之章疏者,乃其职分之所,当为非好为是以求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