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五卷目录
官常总部总论一
易经〈坤卦 屯卦 泰卦 谦卦 豫卦 坎卦 暌卦 蹇卦 鼎卦 涣卦 系辞上传 系辞下传〉
书经〈益稷 微子 洪范 君奭〉
春秋四传〈隐公元年祭伯来 庄公二十三年祭叔来聘 僖公五年会首止 八 年盟洮 九年会葵丘 文公二年及晋处父盟 十有五年单伯至自齐 成公三年盟晋卫大夫〉
礼记〈曲礼 檀弓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少仪 杂记 表记 缁衣〉
易经〈坤卦 屯卦 泰卦 谦卦 豫卦 坎卦 暌卦 蹇卦 鼎卦 涣卦 系辞上传 系辞下传〉
书经〈益稷 微子 洪范 君奭〉
春秋四传〈隐公元年祭伯来 庄公二十三年祭叔来聘 僖公五年会首止 八 年盟洮 九年会葵丘 文公二年及晋处父盟 十有五年单伯至自齐 成公三年盟晋卫大夫〉
礼记〈曲礼 檀弓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少仪 杂记 表记 缁衣〉
官常典第五卷
官常总部总论一
《易经》《坤卦》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程传〉三居下之上,得位者也。为臣之道,当含晦其章,美有善则归之于君,乃可常而得正。或从上之事,不敢当其成功,唯奉事以守其终耳。守职以终,其事臣之道也。〈本义〉六阴三阳,内含章美,可贞以守,然居下之上,不终含藏,故或时出;而从上之事,则始虽无成,而后必有终。爻有此象,故戒占者,有此德则如此占也。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程传〉言为臣处下之道,不当有其功善必含晦,其美乃正而可常。然义所当为者,则以时而发,不有其功耳。不失其宜,乃以时也。非含藏终不为也。含而不为,不尽忠者也。或从王事,而能无成有终者,是其知之光大也。唯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浅暗之人,有善唯恐人之不知,岂能含章也。
又
六五:黄裳,元吉。
〈本义〉黄中色裳下饰,六五以阴居尊,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于外,故其象如此。而其占为大善之吉也。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程传〉黄中之文,在中不过也。内积至美而居下,故为元吉。〈本义〉文在中而见于外也。
又
文言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程传〉代上以终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犹地道代天,终物而成功,则主于天也。〈大全〉朱子曰:三方进而位不中者也。故虽有美,而尚含之。五正位而居体者也,故美在其中,而发于事业。人臣,事业之著于世,固自有时,殆不可挟才能而躐进,以取三五同功嫌迫之祸也。
又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本义〉美在其中,复释黄中畅于四支,复释居体。
《屯卦》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程传〉六四以柔顺居近君之位,得于上者也。而其才不足以济屯,故欲进而复止,乘马班如也。己既不足以济时之屯,若能求贤以自辅,则可济矣。初,阳刚之贤,乃是正应己之婚媾也。若求此阳刚之婚媾,往与共辅,阳刚中正之君,济时之屯,则吉而无所不利也。居公卿之位,己之才虽不足以济时之屯,若能求在下之贤亲而用之,何所不济哉。
象曰:求而往,明也。
〈程传〉知己不足,求贤辅而后往,可谓明矣。
《泰卦》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程传〉二以阳刚得中上应于五,五以柔顺得中下应于二,君臣同德,是以刚中之才为上所专任,故二虽居臣位,主治泰者也。所谓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故治泰之道主二。而言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四者,处泰之道也。〈本义〉九二以刚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应,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荒秽,而果断刚决,不遗遐远,而不昵朋比,则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
《谦卦》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程传〉三以阳刚之德而居下体,为众阴所宗履。得其位为下之上,是上为君所任,下为众所从,有功劳而持谦德者也,故曰劳谦。古之人有当之者,周公是也。身当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谦恭自牧,夔夔如畏然,可谓有劳而能谦矣。既能劳谦,又须君子行之有终则吉。夫乐高喜胜人之,常情平时能谦固已鲜矣,况有功劳可尊乎。虽使知谦之善,勉而为之,若矜负之心不忘,则不能常久。欲其有终不可得也。唯君子安履谦顺,乃其常行,故久而不变,乃所谓有终。有终,则吉也。九三以刚居正,能终者也。此爻之德最盛,故象辞特重义卦,唯一阳居下之上刚而得正,上下所归,有功劳而能谦,尤人所难。故有终而吉。占者如是,则如其应矣。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程传〉能劳谦之君子,万民所尊服也。
又
六四:无不利,撝谦。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程传〉四居上体,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谦柔自处;九三又有大功德,为上所任,众所宗,而己居其上,当恭畏以奉谦德之君,卑巽以让劳谦之臣,动作施为,无所不利,于撝谦也。动息进退,必施其谦,盖居多惧之地。又在贤臣之上故也。义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无不利矣。然居九三之上故戒,以更当发挥其谦,以示不敢自安之意也。
《豫卦》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程传〉四,大臣之位,六五之君顺从之,以阳刚而任,上之事豫之所由也。故云由豫,大有得。言得大行,其志以致天下之豫也。勿疑,朋盍簪,四居大臣之位,承柔弱之君,而当天下之任,危疑之地也。独当上之倚任,而下无同德之助,所以疑也。唯当尽其至诚,勿有疑虑,则朋类自当,盍聚夫欲上下之信,唯至诚而已。苟尽其至诚,则何患乎。其无助也,簪聚也。簪之名簪,取聚发也。或曰:卦唯一阳,安得同德之助。曰居上位,而至诚求助,理必得之。四以阳刚迫近君位而专主乎。豫圣人宜为之戒。而不然者,豫和顺之道也。由和顺之道,不失为臣之正也。如此而专主,于豫乃是任天下之事,而致时于豫者也。故唯戒以至诚勿疑。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程传〉由己而致天下于乐豫,故为大有得,谓其志得大行也。
《坎卦》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程传〉六四阴柔,而下无助,非能济天下之险者,以其在高位,故言为臣处险之道。大臣当险难之时,唯至诚见信于君,其交固而不可间,又能开明君心,则可保无咎矣。故以燕享喻之。言当不尚浮饰,唯以质实,所用一樽之酒,二簋之食,以瓦缶为器,质之至也。又须纳约自牖。纳约,谓进结于君之道;牖,开通之义,室之暗也。故设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处,以况君心所明处,人臣以忠信善道结于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刚柔,指四与五,谓君臣之交际也。
《睽卦》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程传〉巷者,委曲之途也。以善道宛转,将就使合而已,非枉己屈道也。〈本义〉二五,阴阳正应居睽之时,乖戾不合,必委曲相求,而得会遇,乃为无咎。
《蹇卦》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本义〉柔顺中正,正应在上,而在险中故蹇。而又蹇以求济之,非以其身之故也。不言吉凶者。占者但当鞠躬尽力而已。至于成败利钝,则非所论也。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本义〉事虽不济,亦无可尤。
《鼎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程传〉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者也。天下之事,岂一人所能独任,必当求天下之贤智,与之协力,得其人则天下之治可不劳而致也。用非其人,则败国家之事,贻天下之患。四下应于初。初,阴柔小人不可用者也。而四用之,其不胜任而败事,犹鼎之折足也。鼎折足则倾覆,公上之餗。餗,鼎实也。居大臣之位,当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于覆败,乃不胜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谓赧汗也。其凶可知。〈本义〉晁氏曰:形渥,诸本作刑剭,谓重刑也。今从之。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程传〉大臣当天下之任,必能成天下之治安,则不误君上之所倚,下民之所望,与己致身任道之志,不
失所期,乃所谓信也。故曰信如何也。
《涣卦》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程传〉方涣散之时用刚,则不能使之怀附;用柔则不足为之依归。四以巽顺之正道,辅刚中正之君,君臣同功,所以能济涣也。天下涣散,而能使之群聚,可谓大善之吉也。〈本义〉居阴得正,上承九五,当济涣之任者也。下无应与为能散其朋党之象。占者如是,则大善而吉。又言能散其小群以成大群,使所散者聚而若丘,则非常人思虑之所及也。
《系辞上传》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系辞下传》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书经》《益稷》
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微子》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大全〉吕氏曰:天下有道君子,相与公议于朝,各尽致君之道;天下无道君子,相与私议于家,各尽致身之道。微子与二师,宗室大臣与社稷,为存亡。当纣之时,无所致力,不得已谋各行其志,以不失其义。欲知三仁之心,此篇可见。问微子篇曰: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一段,于三仁之去就,死生未知,其所以当留,当去,当死之。切当不可易处,盖尝因是妄谓。微子以宗国将亡,不胜其忧愁无聊之心,而谋出处于箕子、比干,故箕子为言:我兴,受其败,不可逃免,当与宗国俱为存亡。故虽商祀或至沦亡,我亦誓不臣属他人。盖将谏纣,纣不听,亦不敢苟全逃死。而比干无以言者。孔氏所谓心同不复重言是也。其后比干果以谏死,而箕子乃不死者。比干初心岂欲徒死以沽名哉。所以谏者,庶几吾言得行,而纣改焉耳。纣既不改,而言益切,故纣遂杀之,则比干亦不得而逃死耳。箕子初心亦岂欲隐晦自存,苟全其生哉,亦犹比干之谏,冀吾言得行,而纣改焉耳,纣既不改而囚之,偶不死耳。纣囚之而不置之死,则箕子岂固欲自经于沟渎,而为匹夫之谅哉。故因遂佯狂而为奴,盖亦未欲即死。庶几弥缝其失,而冀其万有一之开悟耳,盖谏行而纣改过者,二子之本心也。谏不行而或死、或囚者,二子所遇之不同耳。使纣而囚比干,意比干亦未敢即死也;使纣而杀箕子,箕子敢求全哉。二子易地则皆然矣。至于箕子为微子之计,则其意岂不以谓:吾三人者,皆宗国之臣,利害、休戚、事体一同,皆当与社稷俱为存亡,不可复顾明哲保身之义。然而微子,国之元子也。往者,纣未立,吾尝言于帝乙而立子,帝乙不从而立纣,是以纣卒疑吾两人,故吾旧所云者,足以害子,子若起谏纣,则纣益生疑,非惟不从,害必先及子,而并我危矣。死分也不足惜,而未有毫发益于纣,而遽死,可惜也。东莱所谓人先有疑心,则虽尽忠与言,而未必听。盖疑心先入而为之主是也。故微子不可留,但当遁逃而出,乃合于道;又况我与比干既留谏以事纣,则存亡末可知,万一不死,固罔为人臣,仆此心已坚定,则亦不可使成。汤以来,庙不血食,况汝为元子,又居危疑之地,义当逃去,万有一全,宗祀可也。此三子者,其制行不同,各出于至诚恻怛之心,无所为而为之,故孔子并称三仁,或以此欤。朱子曰:此说得之张氏曰:三仁之志,各有所在。微子自谋存宗祀以献于先王,比干自谋死谏以献于先王,箕子
自谋佯狂,俟纣改过以献于先王。后世以死生为重,古人以义理为重;后世志虑浅狭,故见死为高节,古人智虑广大,故以死为常事。或去、或死、或生,初无高下,义之所在,三人各安之矣。
《洪范》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君奭》〈蔡传〉
召公告老而去,周公留之。史氏录其告语为篇,亦诰体也。以周公首呼君奭,因以君奭名篇。〈大全〉吕氏曰:召公以盛满欲去,周公反复留之。后世权位相轧排,使去者有之,挽之留者鲜矣。大臣之秉心,公则深恐无助,私则惟恐不专也。又曰:成功不可居洛邑。成而周公告归,召公亦同此心也。已而成王,留周公,周公幡然改矣。召公犹守欲退之心也,周公遂力留之。及其既喻非特留于一时,终相成王。且相康王身任托孤之责而不辞,惟不苟于随,所以笃于信也。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大全〉吕氏曰:人之于天,或恃而不自修,或惧而不自强,谓永孚于休恃而不自修也,意天必福己也。谓终出不祥,惧而不自强也,意天必祸己也。皆非也。
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
〈蔡传〉周公叹息言:召公已尝曰:是在我而已。周公谓我亦不敢苟安天命,而不永远念天之威,于我民无尤怨,背违之时也。天命、民心去就无常,实惟在人而已。今召公乃忘前日之言,翻然求去,使在我后嗣子孙,大不能敬天敬民,骄慢肆侈,遏绝佚坠,文武光显可得,谓在家而不知乎。
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
〈蔡传〉命不易保,天难谌信,乃其坠失天命者,以不能经历继嗣前人之恭明德也。吴氏曰:非克有正,自谦之辞。言在今我小子,旦非能有所正也。凡所开导,惟以前人光大之德,使益焜耀,而付于冲子而已。
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蔡传〉天固不可信,然在我之道,惟以延长武王之德,使天不容,舍文王所受之命也。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蔡传〉言六臣循惟此道,有陈列之功,以保乂有殷,故殷先王终以德配天,而享国长久也。
天惟纯佑命,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蔡传〉国有人则实称举也。承上章。六臣辅君,格天致治,遂言天佑命有商。纯一而不杂,故商国有人,而实内之百官著姓,与夫王臣之微者,无不秉持其德,明致其忧;外之小臣,与夫藩屏侯甸,矧皆奔走服役,惟此之故,惟德是举。用乂其君,故君有事于四方,如龟之卜,如蓍之筮,天下无不敬信之也。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蔡传〉吕氏曰:坦然无私之谓平格者,通彻三极而无间者也。天无私寿,惟至平通格于天者,则寿之伊尹而下,六臣能尽平格之实,故能保乂有殷,多历年所。至于殷、纣,亦嗣天位,乃骤罹灭亡之威,天曾不私寿之也。固命者不坠之天命也。今召公勉为周家久永之念,则有天之固,命其治效,亦赫然明著,于我新造之邦,而身与国俱显矣。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蔡传〉在昔上帝,降割于殷,申劝武王之德,而集大命于其身,使有天下也。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
〈蔡传〉言文王庶几能修治燮,和我所有诸夏者,亦惟有虢叔等五臣为之辅也。若此五臣者不能为文王往来奔走,于此导迪其常教,则文王亦无德降
及于国人矣。反覆以明其意。故以又曰更端发之。
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眧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
〈蔡传〉言文王有此五臣,天乃纯佑文王,盖以如是秉德之臣蹈履至到,实知天威以是昭明文王,启迪其德,使著见于上,覆冒于下,而升闻于上帝,惟是之故,遂能受有殷之天命也。
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
〈蔡传〉虢叔先死,故曰四人。武王惟此四人,庶几迪有天禄。其后暨武王尽杀其敌,惟此四人能昭武王,遂覆冒天下,天下大尽,称武王之德,谓其达声教于四海也。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蔡传〉周公言:承文武之业,惧不克济,若浮大川,罔知津涯,岂能独济哉。予往,与汝召公共济可也。小子,成王也。成王幼,冲虽已即位,与未即位同。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未详。造德不降,言召公去,则老成人之德不下于民,在郊之凤将不复得闻其鸣矣,况敢言进此而有感格乎。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蔡传〉周公叹息,欲召公大监,视上文所陈也。我文武受命,固有无疆之美矣。然迹其积累缔造,盖亦艰难之大者,不可不相与竭力保守之也。告君谋所以宽裕之道,勿狭隘求去,我不欲后人迷惑,而失道也。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蔡传〉苏氏曰:周公与召公同受武王顾命辅成王,故周公言前人敷乃心腹以命汝,召公位三公,以为民极,且曰:汝当明勉辅孺子,如耕之有偶也;在于相信,如车之有驭也。并力一心,以载天命。念文考之旧德,以丕承无疆之忧。武王之言如此,而可以去乎。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
〈蔡传〉大否,大乱也。告汝以我之诚,呼其官而名之,言汝能敬以我所言监视,殷之丧亡大乱,可不大念我天威之可畏乎。
予不允惟若兹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时二人,天休滋至,惟时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
〈蔡传〉戡、堪,古通用。周公言我不信于人,而若此告语乎。予惟曰王业之成,在我与汝而已。汝闻我言而有合哉。亦曰:在是二人,但天休滋至,惟是我二人将不堪胜,汝若以盈满为惧,则当能自敬,德益加寅畏明扬俊民,布列庶位,以尽大臣之职业,以答滋至之天休,毋徒惴惴而欲去为也。他日,在汝推逊后人于大盛之时,超然肥遁,谁复汝禁。今岂汝辞位之时乎。
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蔡传〉周公复叹息言:笃于辅君者是我二人。我用能至于今日休盛然,我欲与召公共成文王功业于不怠,大覆冒斯民,使海隅出日之地无不臣服,然后可也。吴氏曰:周公未尝有其功以其留召公,故言之,盖叙其所已然,而勉其所未至,亦人所说而从者也。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
〈蔡传〉周公言,我不顺于理,而若兹谆复之多诰耶。予惟用忧天命之不终,及斯民之无赖也。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兹,往敬用治。
〈蔡传〉上章言天命民心。而民心又天命之本也。故卒章专言民德以终之。周公叹息,谓召公践历谙练之久,惟汝知民心之向顺,亦罔不能其初,今日固罔尤违矣,当思其终,则民之难保者,尤可畏也。其祗顺此诰往敬,用治不可忽也。此召公已留周公,饬遣就职之辞。厥后召公既相成王,又相康王,再世犹未释其政,有味于周公之言也夫。
《春秋四传》隐公元年祭伯来
《春秋》:元年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左传》:非王命也。
《公羊传》: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谷梁传》:来者,来朝也。其弗谓朝,何也。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聘弓鍭矢,不出竟场,束脩之肉,不行竟中,有至尊者,不贰之也。
《胡传》:按左氏曰:非王命也。祭伯畿内诸侯为王卿士来朝,于鲁而直书曰来,不与其朝也。人臣义无私交,大夫非君命不越竟,所以然者,杜朋党之原,为后世事君,而有贰心者之明戒也。惟此义不行,然后有藉外权,如缪留之语韩宣惠者,交私议论;如庄助之结淮南者,倚强藩为援,以胁制朝廷;如唐卢携之于高骈,崔引之于宣武,昭纬之于邠岐者矣。经于内臣,朝聘告赴,皆贬而不与正其本也。岂有诬上行私,自植其党之患哉。〈缪音穆。〉
庄公二十三年祭叔来聘
《春秋》:二十三年春,祭叔来聘。《谷梁传》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内臣也。不正其外交,故不与使也。
《胡传》:谷梁子曰:其不言使,天子之内臣也。不正其私交,故不与使也。祭伯来朝而不言朝,祭叔来聘而不言使,尹氏王子虎、刘卷来讣而不书其爵秩,皆所以正人臣之义也。人君而明此,不容下比之臣;人臣而明此,不为交私之计,党锢之祸息矣。
僖公五年会首止
《春秋》:五年夏,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公羊传》:曷为殊会王世子,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
《谷梁传》:及以会,尊之也。何尊焉。王世子云者,唯王之贰也。云可以重之存焉。尊之也。何重焉。天子世子世天子也。
《胡传》:及以会,尊之也。以王世子而下会诸侯,则陵以诸侯。而上与王世子会,则抗春秋,抑强臣,扶弱主,拨乱世反之正,特书及以会者,若曰:王世子在,是诸侯咸往会焉。示不可得而抗也。后世论其班位有次,于三公宰臣之下,亦有序乎。其上者则将奚正。自天王而言,欲屈远其子,使次乎其下,示谦德也。自臣下而言,欲尊敬王世子,则序乎其上,正分义也。天尊地卑,而其分定典叙,礼秩而其义明,使群臣得伸其敬,则贵有常尊,上下辨矣。《经书》宰周公祗与王人同序,于诸侯之上,而不得与殊会。同书此圣人尊君抑臣之旨也。而班位定矣。
僖公八年盟洮
《春秋》: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
《公羊传》:王人者何,微者也。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
《谷梁传》:王人之先诸侯,何也。贵王命也。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兵车之会也。
《胡传》:王人,下士也。内臣之微者,莫微于下士;外臣之贵者,莫贵于方伯、公侯。今以下士之微,序乎方伯公侯之上,外轻内重,不亦偏乎。春秋之法,内臣以私事出朝者,直书曰来;以私好出聘者,不称其使,以私情出讣者,止录其名,不以其贵,故尊之也。以王命行者,虽下士之微,序乎方伯、公侯之上,不以其贱,故轻之也。然则班列之高下,不在乎内外特系乎。王命尔,圣人之情见矣。尊君之义明矣。
僖公九年会葵丘
《春秋》: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左传》: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公羊传》:宰周公者何,天子之为政者也。
《谷梁传》:天子之宰,通于四海。
《胡传》:其曰宰周公者,以冢宰兼三公也。古者三公无其人,则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师保之任,冢宰或阙,亦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职。禹自司空进宅百揆,又曰作朕股肱耳目,是以宰臣上兼师保之任也。周公为师,又曰位冢宰正百工,是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职也。所以然者,三公与王坐而论道固难,其人而冢宰统百官,均四海亦不易处也。夫以冢宰兼三公,其职任重矣。而不殊会之,何也。人臣则有进退之节,出入均劳之义,非王世子贵,有常尊之可比矣。
文公二年及晋处父盟
《春秋》:二年春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左传》: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夏四月乙巳,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书曰:及晋处父盟,以厌之也。适晋不书,讳之也。
《公羊传》:此晋阳处父也。何以不氏,讳与大夫盟也。《谷梁传》:不书公,处父抗也。为公讳也。何以知其与公盟,以其日也。何以不言公之如晋,所耻也。出不言,反不致也。
《胡传》:及处父盟者,公也。其不地于晋也,讳不书公者,抑大夫之抗,不使与公为敌,正君臣之分也。适晋不书,反国不致为公讳,耻存臣子之礼也。凡此类笔削,鲁史之旧文众矣。
文公十有五年单伯至自齐
《春秋》:十有五年夏六月,单伯至自齐。
《左传》:齐人许单伯请而赦之,使来致命,书曰单伯至自齐,贵之也。
《谷梁传》:大夫执则致致则名,此其不名,何也。天子之命大夫也。
《胡传》:单伯,天子之命大夫也。故逆王。姬会伐宋使于齐,皆书其字,致而不名,与意如婼,异者无所书,而不尊王命,谨臣礼也。
成公三年盟晋卫大夫
《春秋》:三年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丁未,及孙良夫盟。《左传》:冬,十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且寻盟,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且寻盟,公问诸臧宣叔曰:中行伯之于晋也。其位在三,孙子于卫也。位为上卿,将谁先,对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卫在晋,不得为次国,晋为盟主,其将先之,丙午,盟晋,丁未,盟卫,礼也。
《胡传》:刘敞曰:诸侯有聘无盟。聘,礼也;盟,非礼也。庚与良夫不务引其君当道,而生事专命,为非礼不信,以干先王之典,故不系于国,以见其遂事之辱,非人臣之操,此说然也。其言及者公与之盟,而不言公见二卿之抗也。盟者,春秋所恶,于恶之中又有恶焉者,此类是也。
《礼祀》《曲礼》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
〈陈注〉闑,门橛也。当门之中,闑东为右,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大夫、士由右者,以臣从君,不敢以宾敌主也。
君前臣名。
〈陈注〉吕氏曰:事君者,国无二尊,虽父不可以抗之,故无贵贱尊卑,皆名不敢致私敬于其所尊贵也。
又
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
〈陈注〉敬君赐,故不敢弃核。
御食于君,君赐馀,器之溉者不写,其馀皆写。
〈陈注〉御食于君者,君食而臣为之劝侑也。君以食之,馀者赐之,若陶器或木器可以洗涤者,则即食之。或其器是萑竹所织,不可洗涤者,则传写于他器而食之,不欲口泽之渎也。
又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又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
〈陈注〉君与大夫或同途而出,君过宗庙而式,则大夫下车。士于大夫,犹大夫于君也。
又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陈注〉卿大夫不能谋国,数见侵伐,故多垒。土广人稀,荒秽不理,此二者固皆卿大夫之责。士卑不与谋国,而田里之事,则其职也。故言亦士之辱。
又
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又
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倒筴侧龟于君前,有诛。
〈陈注〉人臣以职分内事事君,每事当谨之。于素文书簿领已至君前,乃始振拂其尘埃,而端整之。卜筮之官龟筴,其所奉以周旋者,于君前而有颠倒反侧之状,此皆不敬其职业而慢上者,故皆有罚。
又
公事不私议。
又
大夫士去国,祭器不踰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
〈陈注〉吕氏曰:臣之所以有宗庙、祭器以事其先者,君之禄也。今去位矣,乃挈器以行,是窃君之禄,以辱其先。此祭器所以不踰竟也,寓寄于爵等之同者,使之可用也。
大夫士去国,踰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乘髦马,不蚤鬋,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
〈陈注〉坛位,除地而为位也。乡国,向其本国也。彻缘,去中衣之采缘而纯素也。鞮屦,革屦也。素白,狗皮也。车,覆阑也。髦马,不剪剔马之髦鬣以为饰也。蚤治,手足爪也。鬋,剔治须发也。祭食,食盛馔则祭先代为食之人也。不说人以无罪者,己虽遭放逐而出,不自以无罪解说于人过,则称己也。御侍、御寝,宿也。凡此,皆为去父母之邦,捐亲戚,去坟墓,失禄位,亦一家之变故也。故以凶丧之礼自处三月为一时天气小变,故必待三月而后复其吉服也。
又
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
〈陈注〉大夫有献而士不献,不以卑者之物渎尊上也。
又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
《檀弓》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郊特牲》
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辟君也。〈陈注〉诸侯与大夫同在一国,大夫已稽首于君矣,家臣若又稽首于大夫,则似一国而两君矣,故云以辟君。
大夫有献弗亲,君有赐不面拜,为君之答己也。
《内则》
大夫燕食,有脍无脯,有脯无脍,士不贰羹胾。〈陈注〉谓燕食也。
《玉藻》
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又
将适公所,宿斋戒,居外寝,沐浴,史进象笏,书思对命。
〈陈注〉思,谓意所思念欲告君之事。对,谓君若有问则对答之辞。命,谓君所命令当奉行者,此三者,皆书之于笏,故曰书思对命,敬谨之至,恐或遗忘也。
又
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
〈陈注〉臣侍君之坐若侧,旁有别席,则退就别席;或旁无别席可退,或有席而君不命之退,则当引而却离,坐于君亲党之下也。一说党属于乡而小,故以为旁侧之喻。
登席不由前,为躐席。
〈陈注〉疏曰:失节而践,为躐席,应从下升,若由前升,是躐席也。乡饮酒礼宾席于户西,以西头为下,主人席于阼阶,介席于西阶,皆北头为下,宾升席自西方,注云:升由下也。又记云:主人介凡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注云:席南上升由下,降由上,主人受献自席前适阼阶是降,自北方者以受献正礼,须席末啐酒,因从北方降也。故注云:由便也。若寻常无事,则升由下而降由上。若宾,则升降皆由下也。今按此说席之上下,固为明白窃意,此经八字当作一句,而为字平声,盖行礼之时,人各一席,而相离稍远,固可从下而升。若布席稍密,或数人共一席,则必须由前乃可得。己之坐若不由前,则是躐席矣。
徒坐不尽席尺,读书,食,则齐,豆,去席尺。
〈陈注〉徒,空也。非饮食及讲问之坐为徒。坐不尽席之前一尺,示无所求于前也。食则豆,去席尺读书,则与豆齐亦去席尺,是谓齐豆去席尺。
若赐之食,而君客之,则命之祭,然后祭,先饭,辨尝羞,饮而俟。
〈陈注〉客之以客礼待之也,然必命之祭,然后祭者不敢以客礼自居也。先食而遍尝诸味,亦示臣为君尝食之礼也。饮而俟者,礼食未飧以前啜饮,以利滑喉中,不令涩噎。今君犹未飧,故臣亦不敢飧而先尝羞。尝羞毕而啜饮,以俟君飧,臣乃敢飧也。
若有尝羞者,则俟君之食,然后食,饭饮而俟,君命之羞,羞近者,命之品尝之,然后唯所欲,凡尝远食,必顺近食。
〈陈注〉此谓君但赐之食,而非客之者,则膳宰自尝羞。故云若有尝羞者,此臣既不祭不尝,则俟君食乃食也。虽不尝羞,亦先饮,饮以利喉,而俟君也。羞,近者,但于近处食一羞也。品,犹遍也。凡尝远食,必自近者始,客与不客皆然,故云凡也。
君未覆手,不敢飧,君既食,又饭飧,饭飧者,三饭也,君既彻,执饭与酱,乃出授从者。
〈陈注〉覆手,谓食毕而覆手以循口之两旁,恐有殽粒污著之也。飧以饮浇饭也。礼食竟,更作三飧以助饱实,故君未覆手,则臣不敢飧明,不敢先君而饱
也。既犹毕也,君毕食,则臣更饭飧也。三饭并是飧,谓三度飧也。故曰饭飧者,三饭也。君食竟,既彻馔,臣乃自执己之饭与酱出,授己之从者。此食己所当得故也。此非客礼,故得以己馔授从者,故公食大夫礼宾,取粱与酱降奠于阶西,不以出也。若非君臣,但是降等者,则彻之以授主人之相者。
凡侑食,不尽食,食于人不饱,唯水浆不祭,若祭为已卑。
〈陈注〉食而劝侑,礼之勤也。食之不尽与不饱,礼之谦也。公食大夫礼宾祭觯浆,臣敬君之礼。此言水浆不祭,礼各有所施也。水浆,非盛馔之比,若祭之,则为太卑矣。已太也厌也,谓太厌降,卑微如有所畏迫也。〈,虚涉反。〉
君若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饮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坐左纳右,坐右纳左。
〈陈注〉洒如礼度明肃之貌。言言与訚訚同意。气和悦之貌已止也。油油,谨重自得之貌。坐取屦,跪而取屦也。隐辟而后屦,不敢向人著屦也。跪左足,纳右足之屦。跪右足,纳左足之屦,此纳屦之仪也。〈言音訚。〉
又
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拱,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齐音咨。〉
〈陈注〉立而磬折,则绅必垂身。折,则裳下之缉委地,故足如践之也。颐,颔也。霤,屋檐也。身俯,故头临前,而颐之垂,如屋之霤。然垂拱亦谓身俯,则手之拱者下垂也。视虽在下,而必侧面向上,以听尊者之言,故云视下而听上也。袷,交领也。视则自带至袷,高下之则也。凡立者尊右,坐者尊左,侍而君坐,则臣在君之右,是以听向皆任左以向君。
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
〈陈注〉疏曰:节以玉为之,所以明信辅于君命者也。君使使召臣,有二节时,有一节时,故合云三节也。随事缓急,急则二节故走,缓则一节故趋,官谓朝廷治事处也。外谓其室及官府也。在官近,故云屦;在外远,故云车。
士于大夫,不敢拜迎,而拜送,士于尊者先拜,进面,答之拜则走。
〈陈注〉士于大夫,尊卑有间。若大夫诣士,士不敢拜而迎之,恐其答拜也。去则拜送者,礼宾出门,主人再拜送之,宾不答拜,礼有终止故也。士若见于大夫,则先拜于门外,然后进而见面。若大夫出迎而答其拜,则走避之。
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大夫。
〈陈注〉名士者,士虽没犹称其名,以在君之前也。与大夫言而名士,则谓士之生者也。大夫之生者则字之。
又
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
〈陈注〉君赐,及门既拜受矣,明日,又乘服诣君所而拜谢其赐。所谓再拜敬之至也。
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
〈陈注〉此谓诸侯之卿大夫,为使臣而受天子之赐,归而献诸其君,君命之乘服乃得乘服,故君未有命不敢即乘服也。
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酒肉之赐弗再拜。
〈陈注〉据,按也。覆左手以按于右手之上。致,至也。头及手俱至地也。已拜受于家,而明日又往拜,谓之再拜。酒肉之赐轻,故惟拜受于家而已。
又
凡献于君,大夫使宰,士亲,皆再拜稽首送之,膳于君,有荤桃茢,于大夫去茢,于士去荤,皆造于膳宰。
〈陈注〉大夫不亲往而使宰者,恐勤君之降礼而受献也。士贱,故得自往,皆再拜稽首送之者,言大夫初遣宰时已拜送矣。及至君门,以授小臣,则或宰或士,亦皆再拜而送之也。膳,美食也。荤姜及辛菜也。茢,苕帚也。膳宰主饮食者。方氏曰:膳必用荤、桃、茢者,防不祥之物或干之也。桃以其性,荤以其气,茢以其形,形不如气,气不如性,故贵贱多少之数,去其一者茢,去其二者荤,惟桃不可去焉。皆造膳宰者以不敢专达,必待主膳之人达之也。
大夫不亲拜,为君之答己也,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又拜弗答拜。
〈陈注〉大夫往君门而拜君昨日所赐。及门即告小臣,小臣入,白大夫,即拜,拜竟,即退。不待小臣出报,恐君召进之而答拜也。君不答士之拜,故士拜竟,则待小臣传君之诺报而后退也。又拜者小臣,传诺报而出,士又拜君之诺也,弗答拜,谓君终不答士
之拜也。
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在,拜于其室。
〈陈注〉其室,大夫之家也。衣服弗服以拜,下于君赐也。敌者,尊卑相等也。其室,献者之家也。若当时主人在家而拜受,则不复往彼家拜谢,今主人不在,不得拜受,还家必往而拜之也。
又
士于大夫不承贺,下大夫于上大夫承贺。
〈陈注〉士于大夫尊卑远,若有庆事,不敢受大夫之亲贺。下大夫于上大夫尊卑近,故可承受其亲贺也。
少仪
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陈注〉先度其君之可事而后事之,则道可行而身不辱。入而后量,则有不胜其轻进之悔者矣。或乞或假,或任人之事,亦必量其可而后行,上无怨,下远罪,为事君者言之。
又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埽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陈注〉方氏曰:君有过,谏之使止,可也;讪之,则不恭。谏不从,逃而去之,可也;疾之,则大伤颂,而无谄。则所颂为公,谏而无骄,则所谏为正事,弛而不力,为怠事,弊而无用,为废相之,更之,则君岂有失德,国岂有废事哉。谓之社稷之役,以其有劳于社稷也。
《杂记》
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与君之讳同则称字。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
〈陈注〉内乱,谓本国祸难也。言卿大夫在国,若同僚中有谋作乱者,力能讨则讨之,力不能讨则谨自畏避,不得干与。其或寇患在外,则不可逃避,当尽力捍禦死义可也。
《表记》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
又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子曰:事君军旅不避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