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卷目录

 常德府部汇考二
  常德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六卷

常德府部汇考二

常德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桃源县
绿萝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山下有潭,上有岩,名绿萝岩。即道书二十四福地。《水经》所载:东带绿萝山,颓岩临水,悬萝钩渚,鱼咏幽谷,浮响若钟。八景中为绿萝晴画。或曰,绿一作渌。
桃源山 在县南三十里乌头村。约高五里,周围三十二里。山下有桃川宫,宫旁有空心杉,树根大数十围,可坐数十人。相传瞿童飞升于此。宫后约百馀步,有炼丹台。按《一统志》:其西南即桃源洞,一名秦人洞。洞北有桃花溪,故老传云:晋太元中,武陵渔人沿溪行,忽逢桃树夹岸。复前行得一山,山有小口,便舍船入。行数十步,豁然平旷。屋舍俨然,桑竹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耕种,怡然自乐。见渔人惊问所从来。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来此,不复出。不知今是何世。渔人具言更汉魏晋。闻之,皆叹惋。停数日,送出渔人,志之。太守即遣人随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宋王安石桃源行,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一来种桃不计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知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世上空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东风回首亦沾巾。重华一去不复返,天下纷纷经几秦。
钦山 在县南六十里,山如屏壁,旧有钦山二大字。下有马援所凿避暑二石屋。濒江瞭高石窟数十,将领遗骸尚存。其旁有馀仙寺,郡人睢阳守于文徵修建。寺置僧,田四十亩。寺倚石壁,崒嵂耸峙,旁有石梁建大士阁,于半壁凿新洞,建真武庙,前建马伏波祠。太常龙君御,复增饰之。今寺、阁、祠、像俱废,惟存旧址,或曰:馀仙即名渔仙。
闻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乌头村。山下有溪,相传晋黄道真钓鱼,见桃花自溪流出,舍舟入洞,得闻神仙秘诀,故名。
穿石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高都村。旧传马援曾穿石窍以避暑,今春夏水溢,则江水自中流出。
万阳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高万丈。居民常以上之云气开合占晴雨,遇旱祷雨,即应。元时有僧结庵修道于上,后坐化去。今卓锡泉尚在。九首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大敷溪上,有九峰。
壶头山 在县西二百里,与东海方壶相似,一名湖头山。《水经》云:沅水与彝水北流注沅,彝山东接湖头山,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中有新息,侯征五溪蛮停军处。湖头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
将军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两山相对,形如将军。
灵岩山 在县北九十里苏溪村,山下五洞相通,其旁为灵岩寺,昔人评桃源胜景首推灵岩。方山 在县北八十里。势甚嵯峨,其上多产黄精,百合,奇花异草。顶有石洞,空嵌开朗,可容数百人。
马鞍山 在县北五十里鹿田坪,山水秀丽。仙人山 在县北八十里,莫溪港水出焉。丫柱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为小敷溪水之源。
高崖山 在县南三十里,为延溪水之源。牯牛山 在县南二百五十里,抵安化界。为怡望溪水之源。产茶,味清香溢。
金牛山 在县西二十里,为延溪水之源。纛旂山 在县北九十里,山势雄伟甲邑。观谷山 连纛旂山,昔道士王观于山北得石臼,日获米七升。观少之,为凿,其臼粟不复出。焦林山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
古溶山 俗称牯牛山南。二百五十里抵安化界,为怡望溪水之源。
白马洞 在县西二十五里。即《道书》云:二十五洞,白马浪光之天。
桃花洞 在县南三十里,桃源山下一名秦人洞。洞前有石桥横跨两山,名遇仙桥。旁多方竹、石菖蒲、黄精等药。洞口流泉,瀑布千丈落石壁下,出洞里许伏地不见。至北三里,桃花溪合流出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唐刘禹锡诗俱在。琵琶洞 在县境。昔人游洞中,隐隐闻琵琶声。今失其所。
灵岩洞 在县北七十里灵岩山下。洞中有小河并龙潭,水清澈,旱亦不竭,流溉田亩。石壁上旧生大士像。明成化间,知府杨宣爱而取之,今其旧处复长前像。又有二石,如钟鼓石乳,垂垂下注,作龙鳞麟角及琼花玉树状,种种不可名状,中有断碑。勒浴浦师诗后为桃花洞。旧塞于万历十七年春,忽大开洞,右有流水池,左壁石乳,生白衣大士浮海,像壁立千仞,衣褶宛然石顶,光莹照人,色如黄玉,土人谓数洞相连水。可通小艇出入。
方山洞 在县南百八十里,方山顶上。洞中有八景,晓瘴垂帘,夜蟾分耀,山滋花雨,石乳萤酥开云呈态,空翠含娇,泉翻碎玉,鸟度幽篁。昔人有云:方山脉自泰山来,云捲重帘洞府开之句。漉鱼洞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大敷溪。上有仙洞,下有石穴。土人祷雨,入洞取水,闻溪流声。高灵洞 在县北二百里。三面皆白。俯仰五十尺,横广有加洞,右有小门,仅二尺许。门内沉黑,燃炬入,数十折得堂房数间,朗然有光,四壁结成佛像。堂后为长滩,四五折为十曲岩。又数步为仙界坡。由坡而上为浴盘。盘左石床,石枕自然结成。右行有水田十二,可占岁十二月,水旱逶迤,约十里许。
金鹤洞 在县北二十里。三面皆绝人迹。一面临水,据石而上,凡三折为小室,再折为石门,后昏杳不可入。
仙坞洞 在县东北四十里。
何仙岩 在县西三十里,传为何仙姑所,到岁旱祷雨辄应。
紫萝岩 蹲立巍峨,烟霞俱紫。
水心岩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怡望溪口。高耸云霄,上有仙迹。
燕子岩 有二。一在桃源县西一百三十里连壶头山下,有深峡。岁旱祷雨,多验。一在桃源县西三十里,石壁有观音,画像出自天然。
花岩 在县东北六十里。岩石乱叠,绣驳如花。函子岩 在县南六十里。
牛鼻岩 在县西一百里。
仙掌岩 山色峥嵘,水势汹涌,距穿石历清湘。上有仙足迹。
大江 在县前。一名沅水,自牂牁发源至辰州,会大小敷溪怡望流水,诸溪过县东,经本府入洞庭。
延溪水 按《一统志》:在县东五里,流入沅江。麻家河 在县北三十里。
吴溪河 在县北四十里。
白洋河 在县北三十里。
赵家洲 在县学前大江中,居民种蓺其上。明弘治十二年,佥事张镇判给本学。嘉靖间,呈请院道售价改学。隆庆五年,大水冲没,今如旧地荒。
潼汸洲 在县东十五里,为县左臂,即八景中潼汸晚渡是也。
鹅公洲 在县东二十里。
石灰洲 在县东十里。
吴家洲 在县南十里。
洄洲 在县南十五里。
溶洲 在县南三十里。
大敷洲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大敷溪口。蹙口洲 在县东三十五里。
阳洲 在县东三十里。
李家洲 在县东,与蹙口洲相连。
缆船洲 在县南三十里。渔郎见桃花,缆船入洞,故名。
桃花溪 在县南一百里,源出高桥一柱山。延溪 在县东五里,源自高桥北村,流入沅水。今有渡古乌,号弓出此溪柘树上。
吕真溪 在桃源东三十里,源出龙潭西溪。流入沅水,今有渡。
小敷溪 在县南一百里,源出高桥一柱山。兰溪 在县北一百里。
九溪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阳溪 在县南五十里。
沙萝溪 在县南六十里。
龙家溪 在县南七十里。
洞神溪 在县东一里,城隍庙之后。
邹溪 在县东四十里,源出水田村,流入大江。溪岸有市民数千家,商货辐辏之处。
梅溪 在县南五里。八景中之一,梅溪烟雨是也。
怡望溪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流入大江,源出安化。按《桑钦水经》:沅水又东北,过临沅县南,自此以下,始为今桃源武陵景。郦道元注曰:临江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彝望山,孤竦中流浮崄四绝,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为彝望也。又曰:南有彝望水,南出重山远,注沅。今渔网溪,乃彝望之讹也。
鼠溪 在县西南三十里。
沉溪 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安化界,流入大江。
大敷溪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辰州界,下与沅水合出石,郡人采之。
善溪 在县北八十里,源出苏溪下,相传为善卷先生所流览处。
苏溪 在县北一百里,上合黄石溪,下流自花岩白阳吕真,入江。
黄石溪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香山村下,合沅水。溪上有石桥,刻圯桥二字。岁久倒坏,以木代之。扁曰:黄石桥俗传黄石公,经此故名。水溪 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出大安村。
青湘溪 在县西九十里,源出高桥村东,一名新湘。
仙人溪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高桥村,又名千人溪。相传隔岸有石,用千人拽之,故名。梅子溪 在县南一百里。
西溪港 在县西三十里。
桐木港 在县西二十里。
两汊港 在县南五十里,与武陵接境。
明月池 在县儒学后。旧传绿萝山为火星,昔人开此池以压之。又邻于学,有文明之像。洞神池 在桃源县东三里。
汤泉 按《一统志》:在桃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常如沸汤,旁又有水泉,人谓之阴阳泉。
崔婆泉 在县高吾山下。崔婆酿酒,饮仙人张虚白,即此。
米井 去灵岩数里,石子随水觱,沸如米,春秋不减不增。
江月井 在县东一里。水中有白石如月,故名。西门井 在县西。其泉冽,岁旱不竭。
淋泉井 在县西二里。水自石壁淋淋而下,故名。
汤泉井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水如沸汤,旁又有冰泉,人谓之阴阳泉。
黄花井 在县西一里,水冽如冰。
寒泉井 在县东半里。
普泉井 在县北高桥村。
涌泉井 在县莫林村,泉涌出三尺。
龙阳县
金牛山 在县南六十里峰。峦迭翠,烟雨护青。上有金牛寺,亦祖庭也。有仙翁洞,嵌巉崄,怪幽峭悬垂,更有龙池风洞。
裨牛山 《酉阳杂俎》龙阳裨牛山南有青草槐,丛生,高尺馀,花若金灯,仲夏发花,一本云:迄千秋。
龙阳山 在县南九十里,旧名横山。唐天宝中,改今名。后亦以此名县。
良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良水出焉。
浪山 在县西九十里,与沧山相连。下有水相合出江,谓之沧浪水。按沧山在武陵县江南九十里,村名上大、下大坪。其水流四十馀里,始为龙阳之沧港源。今谓与浪山相合,或有误。楚辞屈原遇渔父歌沧浪,即此。禹贡孟子所言沧浪之水,皆非此也。
军山 在县东八十里。吴治中、潘浚讨樊,胄屯于此,因以此名山。
宝台山 在县北一十五里。前对橘洲,后连内堤。
看灶山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传黄帝铸鼎于鼎港口,此山见铸灶,故名。团山 去县东北六十里,在洞庭湖之中。横山 旧名。唐天宝中,改龙阳山,后遂以此名县。
沧山 源出武陵,界至县江,为沧港,与浪水合。
云雾山 在县西南芭蕉冲。
笔架山 三峰奇峭,形如笔架,堪舆谓廉贞。为龙阳、益阳、沅江之祖。人文钟秀皆由此,此古三尖山也。
狮子山 两山对峙,如蹲如舞。
马头山 在县西。
五宝山 在县西北里许。
燕子山 在县西南五里。
云头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顶如云,又名云台。太常山 即以吴太常得名。
宁家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山势耸特,支派包络,世主必宁氏。
剑峰山 峰尖剑立。
金盆山 山体圆而水流曲。
回龙山 环抱县南诸山。
龟山 在县东三十里。与蛇山诸嘴相对,其形逼肖。里人有九蛇接一龟语,为水口总会。赤山 一望绵亘,接沅江界。其流因为赤沙。老虎山 在县北湖口。
姜山 地势平,衍环数十里皆以名,或云香山。晒谷岩 在县南清安陂。有石掌平,周阔可尺许,土人尝晒谷其上。
石洞 在县西。
六溪洞 在县西八十里。峭石为门,古树覆焉窅然无际,烟云尝起。
沧浪水 在县西十五里。自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按《一统志》:楚辞,屈原行吟泽畔,遇渔父,歌沧浪,即此。
芷水 在县西四十里。其地多生杜蘅、白芷,故名。
鼎口水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有神鼎出其间,宋改朗州为鼎州,即此。《水经》又云:水东历诸湖,方南注沅,此渐水合沅处。
酉水 在县东一百八十里。《汉志》云:源出辰州酉阳,故名。
孙家河 在县西。
刘家河 在县东南。
蠡湖 在县东三十里,跨沅江县界。一名赤沙湖,一名赤鼻湖。唐杜甫诗:殿脚插入赤沙湖,《寰宇记》范蠡游此,故中有范蠡庙。
太白湖 在县东八十里。东北入洞庭湖,西南会天心湖、达安乐湖,入大江。或曰:李太白游此,故名。
洞庭湖 在县东一百六十里。跨沅江界。《山海经》云:洞庭,乃沅澧之交,潇湘之渊,九江之口,禹贡九江。孔殷注云:即今之洞庭也。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皆合于此。而沅澬湘三水为最大,皆自南而入于湖岳州。则荆江自北而过,每岁夏秋之交,湖水泛溢,方八九百里。龙阳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一名青草湖,其相连诸湖,唯此独大,则洞庭亦其总名也。
太沧湖 在县东十五里。《隋志》此县名曰查湖。陡门湖 一名陡明湖,去县西十五里。
潭明湖 在县西十五里。
鹿皮湖 即鹿皮翁处。
清泥湖 在县沧港内。
山湖 在县北七里。西通黄城港,东会高公桥,湖入小江。
天心湖 在县东南六十里。有上下天心,东连洞庭。
安乐湖 在县南八十里。东北会天心,湖入大江。
龙池湖 在县南九十里。北接安乐湖,东连天心湖。
洪沾湖 在县北一百里。
眉洲 在县西十里。突起中流,状如蛾眉。白鹤洲 在县北十里。其形类鹤。
香炉洲 在县东五十里。形如香炉,在江畔。崇神潭 在邑西三十里。旧名九潭。
长江潭 在邑西八十里。
三姑潭 在邑西十里。
龙潭 在陈陂总内。石峭水深,或云吕仙潭。梅溪 溪水曲流,夹岸产野梅为盛,因名。洞宾有诗。
石板滩 在县东。
鸭子港 在县东。
周家港 在邑东,通大江。
接港 在邑东十里。
三汊港 在邑东十五里。
武阳港 在邑东二十里。
凤港 在邑东三十里。
沧港 在县西。通大江,源从沧山,发合沅水。辰阳港 在县北十里。
构阳港 在县东北十里。
洞庭夹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洞庭湖滨。往来舟楫候风之所。水大则由洪沾,水小则由此夹,皆可入湖。
武口 在中窖,有五水分流。
上窖 在县北十里。
中窖 在龙阳县北十五里。
下窖 在县北。
龙打越 在县北四十里。
贺家越 在县东三十里。
柳儿越 在县北。
明月池 在县东二百步。其水清澈,虽阴晦之夜,常见星月。
玉带池 在县儒学。东通于津水,萦环如带。按《县志》又传:水有玉带痕,汲注器中,皆见今塞。放生池 在县东城外,旧仙翁堂沙洲畔。龙蛇池 在县南六十里,金牛山下。
白莲池 在县仙翁堂沙洲畔。
得胜池 在县西十里。
芳芷泉 在县南十五里。
流德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
玉浆泉 在县西三十里。
毓德泉 在县南六十里。
澄清泉 在县南七十里。
明堂井 在县西北。
长宁井 在县东。
仙隐井 在县东一里。
神惠井 在县东北二里许。
冷水井 在邑西南。
鸡鸣井 在邑西。
沅江县
赤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为洞庭右翼,高耸云霄,绵亘数十里。唐天宝中,改为蠡山。上有范蠡庙,其妻武陵娘子亦有祠。
金鸡山 在县赤山下。
明山 在县东五十里湘阴界。屹然江滨,上有古寺明泉。
歇马洞 在赤山下。
七仙洞 在县北一里。今为景星寺。
赤江 在县东一里。岸有赤土如朱。
芷山 在县西南。潇湘分派逆行数十里,北会鼎水,入于洞庭沅。有白芷,故名芷江。
沅水 在县,自富池傍湖分派,逆行新窖至倒水港,故名沅水。
石溪湖 在县南半里。民多渔此,获利甚大。鹤湖 在县东三十里。曾有鹤集于此。
龙池 在县南三十里。旧传有龙潜此,故名。洞庭湖 在县东北一百里。其湖跨澧岳湘阴界。《山海经》云:洞庭乃沅澧之交,潇湘之渊,去县七十里,为洞庭夹。
天心湖 在县西北四十里。
寒潭 在县南一里。俗传东汉严子陵尝游钓于此。
龙硖港 在县南三十里。下有龙潭。
角碧口 在县东二十里。其水盘回似碧。仙鹅嘴 在县东二十里。
莲花池 在县东北一里。
水利附本府〈武陵县附郭〉
槐花堤 在府治西半里。外滨大江,内潴龙坑。每遭水决,则四溢府后诸村,大伤禾稼。近岁,屡筑屡决,劳费不赀,乃于堤西建新石匮,以杀水势。皇清康熙七年,本府同知孔斯和亲督修筑常德卫,
守备张靖修石匮,而堤可固矣。
柳堤 在府治。自东门外通至北门,即便河岸也。民间宅墓杂处,明太仆寺正卿王佐祖茔亦在其上。岁久,民墓穿塌。皇清本府通判王兴禹捐发赀财,募工修筑,一以固堤防,一以保诸墓云。
花猫堤 在府治清平门外二里许,外临大江。频年冲决不一,武陵县例出工费以修。皇清康熙七年,县丞夏曰:瑚亲督修筑。
南湖堤 在府治西二十里。系滇黔上下官道。赵家堤 在府治西二十里。滨大江。皇清康熙七年,重修。
金鸡堤 在府治西南四十里。石砌宛然,相传为鼎城,故址今亦无据。
乌鸡堤 在府治东十里,滨于大江。迩来水势
啮堤为甚。明万历间,因建石匮于上,修置回峰寺以捍渀淜之险。
东田堤 在府治东十五里。
长江堤 在府治东二十里。
皂角堤 在府治东三十里。
屠家堤 在府治东五里,滨于大江。考《楚志》《图经》江水泛冒横束,洞庭辰沅诸水靡,所注泄则逆而陆沉泛涨,称曰让水,俗名坐河水。弥月不消为患,犹剧,故吾郡治城上下议筑堤防,所关不小也。
宿郎堰堤 在府治东九十里,周围九十七里一百八十步,捍禦湖水保障。江陂、广德二村居民于其中耕种。知府欧阳恂方任,增修之。后因年久,堤圮洞庭,巨浪冲激成渊,屡议修筑、徒费财力耳。至今废弛,不能复修。
古莼陂 在府治西北十五里。唐刺史史琎增修溉田甚溥,至今赖之。
槎陂 在府治东北三十五里。唐崔嗣业修此以灌田。后废大历中,剌史常夏卿复治溉,田千馀顷。
放鹤陂 在府治东北八十里。梁崔穆于此罗双鹤,因放之后。鹤唅璧一双送穆,庭中故名。岁久湮塞。唐崔嗣业复之,又号崔陂。
津石陂 在府治北一百九十里。唐圣历初,崔嗣业开。后李翱温造皆修之,灌田九百馀顷。箬陂 在府治北三十里。法师恒一开建讲堂。高陂 在府治南二十里。
官陂 在府治西二十里。
泄陂 在府治北六十里。
进阳陂 在府治北二十五里。内有宋儒、朱沛国墓。
江陂 在府治东北九十里。
梅陂 在府治北四十里。
黄陂 在府治北八十里。郡人石鲸居之。杨陵陂 在府治南五十里。
赤塘陂 在府治南五里。
泥塘陂 在府治南三十五里。
东田陂 在府治东三十里。
西洋陂 在府治北五十里。有九十九㲼,灌田千顷。
大蜡陂 在府治东北八十里。
牛牯陂 在府治东北八十里。可灌田千顷馀。永泰渠 在府治万金村。唐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以通漕且为火备。按《一统志》:西北二十七里有北塔堰,刺史李琎增修,引注白马湖,及永泰,渠溉田千馀顷。
右史渠 在府治万金村。本名后乡渠,一名石英渠。唐刺史温造以起居舍人出知朗州开此,可灌田二千顷,郡人德之故名。
考功堰 在府治东北九十里。一名樊陂。后汉樊重隐此,有田数千顷,岁收谷万斛。唐考功员外郎李翱开广以溉田,民利之,故名。
里田堰 有二在府治北八十里。
小塘堰 在府治东北一百二十里。
桃源县
上方积水陂塘 九处。
下方积水陂塘 八处。
高都村积水陂塘 十二处。
水田村积水陂塘 十二处。
莫溪东村积水陂塘 十二处。
大安村积水陂塘 十二处。
香山村积水陂塘 十二处。
土东村积水陂塘 十处。
东七里村积水陂塘 十处。
白石村积水陂塘 十处。
黄沙村积水陂塘 十处。
延口村积水陂塘 十处。
大田村积水陂塘 十处。
沙罗村积水陂塘 十处。
西东村积水陂塘 十四处。
䳕鸠村积水陂塘 十四处。莫林村积水陂塘 十五处。
上七里村积水陂塘 十五处。
下苏村积水陂塘 十五处。
后眷村积水陂塘 十五处。
夹洲村积水陂塘 十五处。
新安村积水陂塘 十五处。
杜青村积水陂塘 十七处。
高桥村积水陂塘 二十二处。
大龙宝栫 在县南三十里。
小龙宝栫 在县南十里。
当江栫 在县南五里大江。
直容栫 在县南五里。
新直容栫 在县赵家洲旁。
偏栫 去赵家洲二里许。
车家栫 在县东十里。
吴家栫 在县东十五里。
杨洲栫 在县东三十里。
赛龙宝栫 又名麻绳,在县南四十里。
磨房栫 在县东六十里。
左家栫 在县东八十里。
侯家栫 在县南六里。
越子栫 在县南二里
竹根㲼栫 在县南二十里。鸡公栫 在县南二十五里。
白林栫 在县南三十里。
马观栫 在县南五十里。
清江浦栫 在县南四十里。
羊儿缴栫 在县南五十五里。
龙阳县
大围堤 在县北,周回三万五千八百馀丈,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诸溪洞水,下滨洞庭大湖龙阳。秋粮五千,有奇武陵,亦系三角内。有水涽七座以泄积,聚之流自明。正统十一年,县丞王斌。成化十一年,知县周泰修。弘治十五年,大水冲决,知府李煜重修。正德间大水,民逋负租税,悉皆逃窜。巡抚秦金出榜招抚,檄行县赈济蠲免所负,仍诿教谕杨文升督工修筑。民淂,渐次复业。十三年,堤决,知府欧阳恂复修,十五年方任补缉。嘉靖十三年,大水又圮,知县薛炳委省祭官彭胜纪修筑三千馀丈,旧址务培而坚,改作务崇。而厚三十三年复决,知府黄日敬委省祭官邓广琥踵前修葺。隆庆四年,大水浮于堤,分巡道曹栋,知府叶应春加高帮厚嗣,后抚院题,请设有专官府同兼理水利县丞专委堤工。频年冲决修补。至明天启元年,大水堤决两道,冯时可、蔡复一专委同知钱梦松身亲督修,裁定堤身高三丈五尺,堤址阔七丈,堤面广一丈,条画精详,用四县所积预备仓谷若干,石重整涽口,筑石矶三座,其修筑条陈甚备。皇清顺治八年,地名武陵,刘家墓洪水冲决二百丈,
堤总陈凤来督修龙阳。地名龚姬堰,冲决患口一百丈,堤总邹光祖邓罗元修筑。地名濠注湖,冲决患口八十丈,堤总王太初修筑。顺治十年,刘家墓旧口复决一百丈,陈凤来复修筑。十二年,坚修鼎新车轮湣一座,堤总邹光祖,梅辉春督修。鼎新修建詹湖湣一座,湣总周德元督修。十五年龙阳,地名简谢堰,冲决一百五十丈,邹光祖梅辉春修筑。地名墨斗湾,冲决五十丈,邹梅二堤总修筑。十八年,地名王家老,复决患口七十丈,堤正陈学尧督修。康熙二年,大水冲决堤塍一十八处,共计一千二百丈。地名鹅公湾,野猫吼,上西窑,下西窑,蔡家潭,五家湣、杨神湾,二处,欧阳涽,柳家潭,杨四庙,苏家越,刘家墓,潭家畔,公安庙、渡口畔二处,孔家湣,周回一百二十里,洗烂凶陡井,平堤五十丈。龙阳督工、县丞戴时昌,武陵督工、县丞夏日瑚专。董堤正邹光祖、梅春辉、周希德、陈学尧,堤总邓王清,堤长邓用之、石胜、宗熊彩、黄毛刘等。龙阳里排七村,武陵高碛一村,所系匪小,故详记之。
萧公大堤 在县东十五里。嘉靖十三年大水,知县薛炳重修。
小汎洲堤 在县西二十五里。周围四十丈,内有业塘、湣二座,正德十三年修。嘉靖十三年大水,知县薛炳重修。
大汎洲堤 在县西四十里。周围一千八百六十馀丈,内有江西、金钗等湣四座,明正德十二年修。嘉靖十三年大水,知县薛炳重修。
灰步堤 在县东十五里。周围三千一百馀丈,内有范阳湣一座,正德十三年修。
李八堤 在县北二十五里。周围二千八百馀丈,内有水湣二座,嘉靖十三年知县薛炳重修。南港堤 在县北四十里。周围五千七百五十馀丈,内有水湣二座,以上俱正德十二年,本府委杨文升修。
保安堤 在县北五十里。周围三千五百三十馀丈,水湣一座。
南城堤 在县东南半里。
河洪堤 在县西一里。
陡门堤 在县西三里。明万历间知县夏之时重筑。
股堤 在县东南五里。
北关外堤 县令夏之时筑,后即成市。
古堤 在县东南十五里,今决。
夹堤 在县南十五里。为米贩要路。久决,人多病之。
曲堤 在县南十里茶家堰。
杉木堤 在县东城外一里。皇清康熙二十二年水决,修而复溃。二十四年,庠生唐门凤、张礼斗力请捐修,完固。
新堤 在县南一里。久经崩洗,癸丑年间筑。高五尺,安湣一座,至今,水不侵溢。
连五障 在县东十五里。所统诸堤:为粟公,为承春,为枫桥,为中堤,为大堤。除辰卫屯田外,本县民赋,有上谷、文桂、武乐等村在焉。春夏水溢,一堤不见,五障皆溃。明嘉靖十二年,水决,知县薛炳修。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张若重修。二十二年复决,知县李滋奇复修,完固。
长乐村积水陂塘 十九处。
中谷塘村积水陂塘 十六处。
小安村积水陂塘 二十二处。
新兴村积水陂塘 二十二处。
大安村积水陂塘 二十处。
下谷塘村积水陂塘 四十处。
谷塘村积水陂塘 二十处。
大罗村积水陂塘 十八处。
安立村积水陂塘 二十二处。
小塘村积水陂塘 十二处。
张公村积水陂塘 十八处。
雷武村积水陂塘 十一处。
石上村积水陂塘 十四处。
汎洲村积水陂塘 十处。
新安村积水陂塘 十三处。
沅江县
西湖堤 在沅江县南半里。成化初,巡抚吴都、御史琛檄、本府通判徐璟,筑。后知县金露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