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八十卷目录

 兴化府部汇考二
  兴化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兴化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一千八十卷

兴化府部汇考二

兴化府山川考二

       《通志》仙游县
金石山 在城内东北隅。以宋傅楫居此得名。二飞山 原名大飞山,在县城外北五里,县之主山也。自县西北九座山分脉,高千仞,屹立为二,其势翼然如飞,故名。西有宋喻景山隐居处,石鑴大飞书院。郡人陈宓和景山诗:仙溪七十里,半世始闻名。一日见山面,千里怀友情。古匏浮醾醁,清水照尘缨。霜月亭亭白,连床话到明。将军山 在二飞山东,屹立千丈,顶若兜鍪。宋张浚裔居此。
瀑布山 在县城外北五里。峭拔空阔,林木森耸,飞瀑如练。
富洋山 在县城外北七十里。有僧居此。唐郑良士寄富洋禅者诗:画破青山路一条,走鞭飞盖去何遥。碍天岩树春先冷,锁院溪云昼不销。可谓曲尽富洋之胜。九座山 在县城外西北七十里。重峦叠嶂,巍然高耸者九座,八峰环拱一峰,故名。唐咸通中,僧智高居此。上有盘髻峰、蟒口岩、锡成泉、彻云涧透龙石龙潭。
九云山 与九座山相连,下有灵湫,祈雨多验。梁山 在县城外西北四十里。平田中突起一峰,层峦耸秀,多为神仙所居。相传梁时尝有紫气烟雾凝结,经旬方散。
屏山 在县城外西五十里。其山高大,状如列屏。
泗洲台山 在县城外三十五里。相传尝有仙人往来其间,又名仙人岩。郑良士诗: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何时脱尘役,杖履愿相依。飞乌山 在县城外西北十五里。相传昔有孝子庐墓于此,飞乌来集,故名。
旗山 在县城外东北十五里。山高大,四面如旗。宋郭孝子居焉,祠中双阙犹存。
高望山 在县城外东北三十里。其峰高耸,宜远眺,故名。
石所山 在县城外东北六十里。山高数千仞,盘绕百馀里。其巅有石如笏,高三丈许。宋黄钟建书堂其麓。宋林光朝刘夙尝游此,曰:天下佳山水未有如鲤湖石所者也。上有云居岩,古篆百馀字,如龙蛇纠缠,不可识。下视空阔,沧海渺漫,历历可数。郑樵尝建书院。其上又有乌头岩。麦斜岩 在石所山之左。元时林樵、谷璧卿隐此,颜之曰樵谷山。今石勒尚存。前为陈公池,左有两石洞。右为玉泉岩,石纵横洞口。上覆巨石,窦而入,清冷逼人。前为楼群山,环拱如屏,烟云蔽亏。明郡人林俊诗:地幽人不到,僧定午犹关。山雨暝丛竹,松涛喧暗湍。宿猿冲果落,度鸟见人还。束缚超何向,凭高意渺漫。闽县郑善夫诗:今我不乐游麦斜,石田璚草摇春华。洞门玲珑骇初见,细路窈窕行未涯。是日春光正骀荡,黄鹂布谷声相向。远树葱菁色已齐,古木诂屈神犹壮。岩下山翁供酒脯,赏心岂复忧行厨。云端倘遇林樵谷,为我分张石室书。又旁有善果岩。南湖岩 在石所山之旁。峰峦耸秀,下瞰平湖。宋需禅师与陈易尝栖此,后徙去。需寄易诗:拂石跏趺树影宽,定回霜月照人寒。此时滋味谁知得,写与秋藤居士看。易答诗:年来多病爱栖禅,宝鉴慵将照丑妍。却忆南湖孤顶月,定回金磬落岩前。
高阳山 一名谷目山。在县城外东北六十里。山林蓊荟,居人斲木,以识出入,有谓谷中山水娟秀,如人有眼目,是其清明处也。
云顶峰 在县城外东北八十里。端峭秀丽,摩拂云霄。郑氏祺山书堂峙此。山之旁为漈坑,中有旧隐岩、眠云阁、钓月湾、闻猿洞。
小岩山 在县城外东北六十里。叠嶂环拱,绝涧争喧。由石门入,中有石屏、石镜、石龟、石鼓。北山岩 在县城北七十里。上有石室,可坐百
人。相传初无泉源,雷裂其石,泉始迸出。宋方车诗:夜良静对维摩室,高摘星辰咫尺间。郑樵诗:西风泄泄片云闲,一夜寒泉卧北山。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
蔡溪岩 在县城外东六十里。宋陈易旧隐处。不下山五十馀年。蔡枢从陈易游,因名蔡溪岩。前有石如双阙,曰石门,高三十馀丈,广八十丈。石门之北,峭壁环立,有飞瀑数百丈直泻而下。瀑尽处为龙潭,有普陀岩、罗汉洞、幻游洞、象王峰、狮子峰、望赏台。陈易结庐其间,有藏真坞、德云轩、澄心堂、眠云石诸胜。
何岭 在旧县西来苏里,以何氏九仙名。宋陈谠大书何岭。县令陈哲勒石岭。有泉出石罅间。林正夫刻仙泉井三大字以表之。蔡襄诗:何岭巍峨欲接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明龚用卿诗:寻真初入仙游路,晴日春山兴不违。山向穷时皆鸟道,路当险处有柴扉。云边乔木千章暗,涧底清泉百道飞。欲向神仙求秘术,沧洲久已著荷衣。
古重山 在县城外东北二十里。上有古重岩,深广各四丈,旁石室十馀所。
九仙山 在县城外东北二十五里。林木森翠,石涌飞泉,色白味甘。旧传何氏兄弟饮此轻举。东有仙迹石。唐景云间,清源县仙水庙记尚存。昆崙山 在县城外东十五里。二峰相并,圆整秀拔。上有蟹井,旱则设坛场祷焉。宋王回子孙世居其麓。
宝幢山 在县城外西十二里。有东西二峰相拱,一名金貂,一名玉幢。宋刘克庄诗:不见层峦与复岩,眼中彝旷似江南。烟收绿野连青嶂,楼瞰朱桥映碧潭。丞相无家暂住寺,聘君有字尚留庵。荒山数亩如堪买,更欲诛茅老一龛。明柯潜诗:宝幢峰下烟霞古,老树如龙欲飞舞。山气薰成五色云,泉声散作千林雨。我爱溪山事事幽,锦袍醉踏东风游。题诗净扫岩头石,把酒还登竹外楼。空门自与人间别,夜榻焚香卧清绝。明朝长啸拂衣归,闲却溪山与风月。
钟石山 在县城外西南二十里。形如覆钟,下有仙门洞,石门高广丈馀。东畔有石刻云:古有樵夫遇一翁,山巾野服,问家居何处。答曰:家居此山,今五百年。樵夫曰:何不见公屋宇门户。翁以手指石,石开为门。翁入门,化为鹤飞去。鸣山 在县城外南八里。山顶有风穴,中有蛎壳。天将雨则鸣,其声殷殷若雷过,三日不雨则旱。上有鸣峰岩,叠嶂悬崖,清泉白石,甚为幽胜。白石山 在县城外南十里。孤标秀异,林木蔚然,白石成岩,下流清溪,即郑良士隐处。
香山 在县城外南十五里。昔有人登山,闻异香,忽于地中得之,宛若乳香。
盘龙山 在县城外南四十里。盘旋九支,泥石皆紫,下有赤湖焦溪。
石鼓山 在县城外东四十里。上有巨石如鼓,县治之水口山也。
翘足山 在县城外南五里。自留仙山分脉而来,又名乔木山。
罗山 在县城外南五里。如凤展翼。傅氏世家之唐妙应祖师指此山可居,傅遂居焉。后林氏同居于此。
留仙山 在城外东南五里。何仙兄弟尝憩此,今石棋局犹存。
洪山 在县城外东南十五里。洪崖险峻,常有紫气盘绕,兼有丝竹之声。今天阴夜晦辄,有火星出没岩壑间,上下往来不定。
琼山 在县城外东二十里。上有石莹洁如玉,高数丈,广十馀丈,可坐数百人。
塔斗山 在县城外南四十五里。上有虞峰岩、观海楼、万寿塔。
锦屏山 在县南四十里。形如屏幛。枫亭市居,迤延其下。市南陆氏有芙蓉园、活水亭,多题咏。三会溪 在县城外西十五里。元郡人林萍斋篆有三会閒行诗:风摇陇麦东西浪,春入郊原远近花。閒趁溪流到村曲,断垣乔木两三家。溪上横冈一道斜,成行鸳鹭落平沙。竹篱茅舍林中见,髣髴孤山处士家。大济溪 在县城外西十里。其源自九座,飞丘合众,流东南行入三会溪。
安吉溪 在县城外东十五里。源出九座之龙湫,东南行四十里为碧溪。又五里为清光潭。又五里为龙击溪。
昆溪 在县城外东十五里。源出安吉溪。历碧溪、清先潭,出仙水桥,而南为西林溪,以入大溪。
可溪 在县城外南七里。源出香山潘岩,流入于仙溪。
九溪 在县城外南十里。水绕香山九曲,北通仙溪。
仙溪 在县城南门外。一名南溪,一名蓝溪。西北受永春、德化诸水,东南行至县前,环绕如带。东过青龙桥,历石马俞潭,出濑溪以入海。枫亭溪 在县城外东四十五里。
沙溪 在县城东南四十五里。
圣泉    吕泉 俱在仁孝里。
瑞泉 在仁德里。
勋阳上保泉 勋阳下保泉 白岩保泉滩溪保泉  坑源阴泉  塔边洋泉南湖高东林泉 俱在兴贤里。
五泉    大泉    乾尾井泉洋浦泉   泉窟 俱在折桂里。
凤井 在城内县治左右。左曰左眼泉,右曰右眼泉。
义井 在城中。东街三,西街二,南北街各一,俱在城内。
龙井 在仁德里龙华寺后。其水不涸。
竹房井 在仁德里坑头村石篆。宋宝祐丙辰造。
碧泉井   泮林范井  月台院前井井尾洋井 俱在兴贤里。
道者井   蟹井    锦井 俱在折桂里。
珠井 在香田里。
水利附本府〈莆田县附郭〉
木兰陂 在南洋维新里莆中陂。此为最大,创自宋治平元年,成于熙宁八年。凡三易址而后成功,历经元明,屡修。皇清康熙十九年,水灾冲坏。知府苏昌臣、同知张四教、通判汤传楷捐俸倡修。
均惠陂 在文赋里。
延寿陂 在常泰里。
使华陂 在延寿陂西二里,亦名永利陂。洋利陂   上舍陂   下湖陂
咸潭陂   王浦陂   林下陂
可亩陂   陈官陂   张庄陂
盐场陂   石枝莲陂 俱在尊贤里。太平陂   陈林陂   岭兜陂
蔡陂 俱在兴教里。
南安陂 在待贤里。
馆洋陂   东渡陂   梅林陂 俱在待宾里。
苏洋溪陂  白沙小陂  双坑溪陂澳洋溪陂  赤口溪陂  龙亭溪陂荻芦溪陂  吉垾溪陂  名潭溪陂薛洋溪陂  罗乾陂   西音陂 俱在故兴化县归并广业里。
沈塘 在维新里木兰陂之上。
永丰塘 在城西南二里。
沥浔塘 在城南五里东埔。
吴塘 在醴泉里芝山下。
陈塘 莲塘 俱在武盛里。
白水塘 在孝义里。
白杜塘 在尊贤里。
国清塘 在国清里。
井尾坝   洪庄坝   大洋坝
大坝    园头坝 俱在文武里。
枧洋坝   下陂坝   西山坝云马坝   石壁坝 俱在新兴里。
万寿溪石坝 在南门外。
西吴埭 一名犀牛首埭,《旧志》在兴教里。南洋 引木兰水为大沟,七小沟,一百有九,分为三派。
北洋 引延寿陂水为大沟,三小沟,五十有九,亦分为三派。
南洋洋城陡门 在国清里。
东山陡门 在兴福里。
连江东山 水则石涵  林墩陡门 俱在连江里。
永丰下楼小陡门二 在维新里。
郑坂陡门  万金陡门 俱在文赋里。南厢小陡门五    永丰小陡门二沥浔塘陡门 只随水出入,不设启闭。
下黄华岩埭上下陡门二
北洋芦浦陡门 俱在延兴里。
孝义大小陡门三   陈坝西湖陡门
下港陡门     白水塘边小陡门澹头陡门二 俱在尊贤里。
延寿里陡门三   慈寿陡门
新港陡门  金墩陡门 俱在望江里。小山陡门  泄口陡门 俱在仁德里。李宗焘陡门 在涵江。
漏头溪嘴陡门 在兴教里。
待贤里陡门三   新丰埭小陡门
南隐庄官陡门   霞墩陡门
新浦新设小陡门 俱在望江里。
国清里涵一百口  连江里涵十三口兴福里涵九口   望江里涵九口
延寿里涵七口   仁德里涵二口
孝义里涵二十四口 延兴里涵九口
南洋海堤 兴福里则有楼下埭、石阜埭、落仔埭,至连江里之鹅脰庵。连江则有东角遮浪二乡,遮浪之中有新庄埭、曲湾埭、厝后埭。东角遮浪之外又有海边村港、东垕江、林墩港。西历宁海桥至莆田里之下埭、游埭,清浦国清里之洋城,南力里之章鱼港,白埕壶公里之陈使埭,维新里之后廖,郑坂其堤之曲折,周遭约有万馀丈云。
北洋海堤 待贤里则有新丰、新墩、南隐庄至永丰里之下蔡下刘,望江里之金墩,历洋中半路亭至桐槔,延寿里之端明陡门至柴板桥,仁德里之新港陡门,港头利墩港尾,孝义里之新桥,大西埕后宫下,蔡南埕至宁海桥北岸,历鲎扈镇前,吴塘延兴里之东洋港边,南箕芦浦至月峰庄楼前社东厢地界止。其堤之曲折,周遭约有八千馀丈云。以上海堤惟东角遮浪二处在东北方,海水横空冲激。古有石砌海堤,自明初至明末分地为卤荡蒲场,自西砌木兰陂,更筑遮浪等堤,溪海始有分流斥卤,化为腴田。二堤时时修筑,可以永绝海患。今自皇清康熙元年迁界,守候无人。此堤荡为海港。幸十八年奉旨展复,二十一年知府苏昌臣始设法兴修,已有成效矣。
仙游县
大洋陂   沈陂    柳洋陂
林前陂   林陂    洋坑陂
水磨陂   蔡陂    东分陂
磨上陂   卢堑陂   西坑陂
陈秋门前陂 漈底陂   西分陂
白苧陂   磨前陂   瓯坑小陂塘东陂 俱在功建里。
薛洋陂   潘乾陂   西溪陂
官塘陂   郑竹洋陂  莫分陂
阮坂陂   前塘陂   尤湾陂后门陂   卓坂陂   摘乾小陂大乾陂   小坂陂   吴塘陂石斛陂   大坂陂   含口陂芹山陂   罗埔陂   前坑陂
上段陂   岭兜陂   极漉陂
鱼仓陂   陈平陂   坡畔陂
店头瓜园陂 角宅陂   陈根陂
西溪洋中陂 员陂    洋中陂 俱在孝仁里。
观田陂   嵩𡾊陂   潘塘陂陈店陂   埔盐坑陂  幽涧陂
天洋陂   金牛迹陂  西视陂
里官圳洋陂 东视陂   罗陂
上坂陂   圳古头陂  洋分陂乌石陂   麻黄小坑陂 义规陂
漈柄陂   卢塘陂   横圳陂
波畴陂   洋塘陂   大洋陂
山浔陂   陈溪陂   柘山陂
高坑山鬲陂 苦竹坑陂  青石陂
后槽坑陂  蒋垾陂 俱在待贤里。章水陂   水南陂   白杜陂
中洋陂   官城陂   刘珑陂
磨下陂   狐狸陂   坑尾陂
新坂陂   余田陂   细官陂古濑陂   张陂    黄塘陂
大官陂   郭塘陂   水南陂
孤单陂   洋中陂   石普陂
大孤单陂  大目官陂  崩岭陂
郭墩陂   荷叶陂   黄陂
黄石石马陂 寺家陂   黄塘陂
崩坽后陂  郭坑洋陂  官城陂
柘山陂   大目小溪陂 黄视陂 以上
俱在万善里。
黄坑陂   章林陂   石舟陂
甃灶陂   朝因陂   白湖陂上坂陂   茅洋陂   章塘陂陷下陂   大夫陂   溪口及琴陂黄洋陂   陈窦陂   官洋陂
章槛陂   东洋陂   吴陂
西洋陂   姜陂    竹头陂
陈塘陂   枇枝陂   黄坂水磨陂潘陂    子田陂   竹工陂
蚶坑西洋陂 吴充坑陂  吴仗陂
岐山方陂  陈陂    青山陂
高望陂   乌石陂   吴彻陂
林乾陂   坑源陂   柳引陂
张乾陂   大弄陂   杨陂
蔡宅下陂  官陂    大分口陂小柯陂   飞乌陂   黄塘陂
庄前陂   陈洋陂   黄塘小陂西榄陂   彭宅陂   洋上陂 以上俱在善化里。
石扇陂   悬州陂   憩竹陂
耶湖陂   林婆陂   西庵陂
西郑陂   仓前陂   杨坑陂
杨家前陂  杨坑后陂  白莲陂
黄澹坂陂  谢林门坑陂 章十陂石绳陂 以上俱在兴贤里。
黄陂    潘克陂   游陂
院陂    瓷灶前柯陂 下宅陂巷口陂   盐亭陂   张塘陂
李宅陂   瓷灶前陂  蒋陂陈宅陂   中陂    方陂
黄岭陂   无碍陂   竹林陂
黄宅陂   车陂    陈陂
杜陂    芹山陂   罗埔陂
山头柳坑陂 下坂陂   上坂陂南塘陂   前坑陂   上洋陂
水沟陂   鬼塘陂   罗汉陂
瓷灶陂   仓前陂   上段陂瓷灶前柯园西陂     蒋潭陂盐坑下陂  中陂    芦陂
黄陂    水车陂   湖里陂
子陂    大麦陂   柳分陂
吴井陂   牛皮陂   陈子洋陂董龙洋陂 以上俱在永兴里。
黄宣陂   东南乾陂  兆顶陂
上廊下陂  屏风陂   郑坑陂
鱼塘陂   黎石陂   萧分陂
南乾西圳陂 九仙陂   神堂陂
山浔陂   青潭陂   九石陂
营前陂   盐坡陂   大官陂
潘田都大陂 洋泉口水陂 白叶陂
何岭峰珠坑下圳陂    小洋陂
侍郎陂   柳陂    极乐陂
陈庄陂   大分陂   苏陂
四君陂   苏厝前陂  白陂
那坑上下四陂      卢乾陂
罗汉陂   垾兜陂   净平陂白华陂   苏洋坡   李洋陂
西圳陂   梅冲陂   董陇陂
蒋陂    承湖陂   黄陂
石漈陂   东广洋尾陂 上张洋陂郑坑垄陂  前陂    杨陂
连陂    北港陂   陈州八陂师姑陂   奚坑小陂  上廊陂
潘田陂   新陂 以上俱在折桂里。黄洋陂   上陈重陂  黄潭陂
沙田陂   官背陂   黄田陂
石碧陂   陈潭陂   官栗陂
蔡惯陂   陈大陂   高埔陂
官背下陂  林高二陂  坑陂
大官陂   漈头陂   相思陂
赤口洋陂  黄洋陂   七妃陂 以上俱在安贤里。
白社陂   黄家陂   柯陂
连陂    郑井陂   田陂
螺坑陂   张陂    南崖陂
郭宅陂   石潭陂   卢洋陂
漈下对竹陂 乌石陂   东坑陂
黄塘陂   长源陂   坑口陂
官塘陂   虫坑陂   仓前陂
寘塘陂   上洋陂   温岩陂
沈陂    郭洋陂   乌泥陂
朱玉陂   苏洋陂   沈塘陂
碓陂    甜竹陂   社陂
后坑陂   橄榄陂   松柏陂
置塘前陂  小社陂   佘洋陂
柳陂    郑洋陂   洪塘陂
置塘后陂  石梯陂   笋坑陂
坑西陂 以上俱在香田里。
郭宅陂   龙泉陂   长寿陂
东布洋陂  柳陂    新洋陂
吴洋陂   九龙洋陂  狗骨陂
姜黄陂   欧陂    枫林洋陂前政陂   溪坂陂   烈石洋陂西洋陂   章头洋陂  庄前陂
余洋陂   溪尾孙陂  施坂陂旱洋陂   东洋上高陂 新田洋陂大洋陂   东洋陂   东洋下高陂黄砂洋陂  东山陂   陈洋陂
林坂陂   宅后洋陂  割股洋陂众洋陂   宅柄陂   塘上陂
陈桥学古陂 郑园下陂  官田洋陂陈乾乌石陂 庙前第一陂 陈皂陂
庙前第二陂 下格陂   洪溪陂
曾陂    黄澹陂   官田陂
紫坑陂   宅角陂 以上俱在慈孝里。孤塘陂   岩头陂   七木陂
萧坑陂   大塘陂   五宅陂
温陂    章塘陂   上石马陂东溪沈陇陂 石马陂 以上俱在连江里。离威陂   杨梅陂   庙前溪陂石井溪陂  前陂    神宫溪陂北洋溪陂  南洋陂 以上俱在兴泰里。环湖 在文贤里。
赤湖 在慈孝里。
南湖    西湖    张氏山塘 以上俱在功建里。
南塘 在仁德里。
上田塘 在善化里。
陈宅门前塘 玉池塘   玉莲塘
温田桥头塘 官塘    黄仓塘 以上俱在折桂里。
黄塘 在香田里。
林波涞塘  林波众塘 以上俱在连江里。石井塘 在兴泰里。
坑口堰   西堰    新田堰
澄头堰   陈六门前堰 洪兜堰
泉井兜堰  马岩堰   刘宅堰
小坑口堰  大分堰   洪下堰
王舍前小坑堰 郑岭下堰 以上俱在功建里。
大赤岭堰  赤岭堰   林分堰
因内堰   黄田堰   林兜堰
林背堰   大坂堰   洪乾堰夕麻坑涵头堰 以上俱在仁德里。
李视陂头堰 青泉院前堰 以上俱在文贤里。
翰家门前堰 上生乾堰  西院堰
潘潭堰   竹林前堰  双脚堰
上田小堰  上田堰   谢巷堰
官园堰   章乾堰   陈分堰
竹渊堰   李田堰   紫田堰
何乾堰   陈浦堰   因景堰
柳洋堰   泥分堰 以上俱在善化里。横坑堰   岐分堰   曲斗堰
龙堂院前堰 瓦兜堰   上垄洋堰霞刘前洋堰 潘厝前南乾堰
新兜洋堰  后坑前洋堰 大坑堰 以上俱在兴贤里。
小坑堰 在永兴里。
城角东坑堰 下亭堰   宅上堰
灵岩院前坑堰      郑坑堰
詹龙塘   上重坑圳方堰
陈拨第七堰 前仓堰   对竹第七堰吴塘堰 以上俱在折桂里。
官陂下水头堰 在安贤里。
张宅小堰  李沟上堰  井潭堰
湖边小堰  李沟中堰  官堰
官陂堰   连坑堰   庄前堰
罗乾堰   赤坑堰   东坑堰
三榄堰   法石前堰  连陂堰
新田堰   陈开门前堰 以上俱在香田
里。
漈口坑堰 黄坑纸槽堰 石门堰
方坑纸槽堰 鲈空堰  白坑堰陈乾小坑堰 林背头堰  蔡坑堰
蔡地池堰 以上俱在慈孝里。
后黄洋坑  郭后坑 俱在兴贤里。
乌石前坑 在折桂里。
柳坑 在慈孝里。
黄龙坑 在兴泰里。

兴化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莆田县附郭〉
兴化府城池 即陈时置县地。初未设城。宋太平兴国八年,从转运使杨克让请诏移游洋军,治于莆田。初筑子城以护官廨,周回二里三百一十步,拓土垣以环民居,版筑草刱,上覆以茅而已。宣和三年,始筑城,高一丈五尺,基厚半之甃以砖甓,周回七里八十三步,引北涧水为壕。今小西湖及兼济河是广一丈,深六尺。缭城而达于东南,与西南沟堑合为门五,东曰望海,西曰肃清,南曰望仙,北曰望京,东北曰宁真,各建楼其上。绍定元年,城倾,盗起,民无所恃,多溃去。邑人陈龙图宓倡议更筑。会知军王克恭、通判赵汝盥相继即世。三年,知军赵汝固疏于朝,赐祠牒五千助筑,未至,而赵去。知军曾用虎继之,乃益市木石,覈工徒,于是城始告成。周回千二百九十八丈八尺,高一丈八尺,表里石砌,覆以砖称完城。元至正十四年,同知关保因旧址重修。是后,兵乱,城陷者再。明洪武三年,本卫指挥李春复加葺缮。十二年,指挥程升以增设军士,城隘难容,奏请辟城。许之。乃越旧壕,跨乌石山,东下历前埭、后埭,与旧城合,延袤一十一里,周二千八百三十丈,基广一丈六尺,墙高一丈八尺,垛六尺,共高二丈四尺,表里砌以石,为垛二千九百六十有二,窝铺四十有九,敌台二十有七,为门四,东西仍旧名,南改曰迎仙,北新开门,改曰拱辰,各建楼其上。废宁真门不用,门内各置兵马司以盘诘出入。水关门二,东通舟楫,西低小栏,以石盾仅容水入而已。城外壕池,左起东北隅,折而南,引寿溪水注之。右起西北隅,折而东,引木兰溪水注之。二水交合,共长一千七百七十丈,广二丈六尺,深一丈。西北负山凿为旱壕,长五百九十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二丈。成化间沙尤寇发,祸延七郡。巡抚都御史张瑄莅莆命郡卫同修城浚壕及重建门楼。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薄城下,守者射毙数寇,寻遁。于是分守万衣命增腰墙,高三尺,垛砌稍阔,增九百有十,筑二大敌台于城西北界。自是寇无宁岁。四十一年十一月,倭大集,环攻三旬。守困援绝。竟为伪卒内应,城陷,屠戮甚惨。据两阅月复出而破崎头城平海城及知府易道谈至四顾门楼焚燬,首为修复。又置城守器械,民始还集已。而郡人御史林涧疏请帑金至,于是巡抚谭纶据总兵戚继光议行,令城外西北筑墙,高七尺,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四百五十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六百三十四丈五尺,添设敌台六座。时嘉靖四十三年也。隆庆元年分守杨准以腰墙过高,每用卓凳,立守不便,命知县徐执策设副阶于垛口。五年分守阴武乡命同知钱谷重新东北二门楼,改东门曰镇海,西永清,南迎和,北仍拱辰。万历九年,知府陆通霄以城西北一隅跨山腰之半,遗其高者于外。元至正己亥,寇实从城西门外射走,守垣者近。壬戌之变,倭亦乘此越入,此地利不可失也。于是申请院道,重拓西北城垣,将高冈包围在内,长八十五丈五尺,高二丈,阔一丈,建敌楼一座,窝铺二座,方门二座,垛子一百八十。二十九年,知县孙继有复申请院道修砌旧城。三十六年,知县何南金重修,周回砌以砖石,楼堞副阶一新。四十一年,知府徐穆开浚城壕,四周六百馀丈,各深六尺。
外县
仙游县城池 县置自唐。原未有城。宋绍兴十五年,知县陈致一始筑城。乾道间,知县赵绸作四门,东曰九仙,西曰甘泽,南曰流庆,北曰横翔。元至正十二年,兵燬。明正德元年,寇扰县界。邑司徒郑纪请于御史韩廉合藩臬允筑土城,依议银二千四百馀两。檄通判汪凤翔督之,上覆以屋,寻圮。二年,知府张嵿支帑银千馀两作石址,包砖未成,去任。六年,佥事宗玺视城知县范圭申请续修,郡尚书林俊记。嘉靖二年,知县萧弘鲁虑其未固,申请准酌,议银二千四百三十九两,有奇。四年,委典史苏廖客给银,买石包砌
环敌台二十八所,上覆以盖。因西北隅地势低下,高筑战楼一所以壮守禦,而用以旧砖作阑腰垛墙,督成三百六十六丈馀,犹以大功未集为惧。七年,巡按御史聂豹、参政侯位、副使郭持平督令通判王万年、知县刘进修复,取所议银以完其工。八年落成,周回一千九十五丈,高二丈二尺六寸,垛五尺,广三丈六尺,改四门,东曰宾曦,西曰爱晓,南曰迎薰,北曰拱极。郡知府叶观记。四十二年十一月,倭乘破府,馀焰万众攻围。知县陈大有、典史陈贤与民死守五十五日。十二月二十六日,倭造吕公车迫城,危在呼吸。军门谭纶、总兵戚继光提浙江兵来援,歼倭殆尽,城赖以全。给事中方万有记。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徐观复增高东门楼以迎阳气,扁曰朝阳。至皇清顺治乙未年正月初五,城陷,垛垣堕坏。丙申年,
分守苏弘祖重修,招集抚恤,城增高五尺,内培土加厚二丈,筑马路二层,东门外稍迁北上,南门外稍迁西上,并三垛为一垛,而制度一新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