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十五卷目录
建宁府部汇考三
建宁府山川考三
建宁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一千五十五卷
建宁府部汇考三
建宁府山川考三
《府志》崇安县石泉山 在登高山左二里许。有石泉庵,为眺览之佳境。
官山 在登高山之南。前有巨石临溪,其首左顾宛如龟形。
白塔山 高插云表,陟其巅则闽之山川皆隐约在指顾间。其中有云岩洞,洞前有试心石,下有棋盘石。又有龙济道院,灵响特异,乡人祈祷多诣焉。
武夷山 去县南三十里。相传彭祖隐居此山,有子二人,曰武曰夷继之,故名武夷。又云昔有仙人降此,曰予武夷君也,统录地仙受馆于此。去山南十里有魏王故城,骞所筑也。中有王城庙,骞蜕颅尚存,纹裂横竖两理。后有回文如寿字,福人见之则纹迹渐红,见黑者则凶。明嘉靖末御史樊献科送归大藏岩以止。人惑,至岩穴中,所插桥板间有坠下者,颇类沉香木。人患呕泄,磨服即愈,不知是何木也。山下有宫,曰冲祐万年宫,盖汉设坛处。唐始屋之曰武夷观,观故在洲渚间。南唐李后主弟良佐笃慕希夷,访道此山。后主敕有司移建今址,赐观名。会仙自金陵铸钟航海来置,环山悉禁采捕。宋祥符间赐田千亩,增修屋宇三百馀楹。元祐间赐钱八十万,田四十顷。绍兴间赐田五顷。元天历间改观为宫,加万年二字。明仍为观。中有汉祀亭拜章台。有司岁以中秋祭观。左为会真庙。宋政和二年赐额同亭,旧址也。同亭,古时所建,以祠列仙,谓其同与幔亭之会也。元熊禾升《真观记》曰:武夷山,闽镇也。是曰升真元化洞天。《旧记》:厥初有神星降,曰圣姥母子二人始居此山。又有神称武夷君者,三代以前越在要服。固荒远难证,大抵太极气化其始也。挺生一二,至人为一方民祖,形化而后生类益众,则其间有材德绝异者,众臣服之以长其地,故谓之君。上古以来,如姜嫄之弃、𥳑狄之契与巴蜀之蚕丛、鱼凫、杜宇,开明,载在传记,皆其类也。又世传魏王子骞城潼川时,有张湛、刘景等十二人受地为氓,后皆避秦而仙。而武夷君幔亭之宴亦在嬴政之二年。按闽地至秦始列为郡。时秦威虎视,六合震动,英雄志业无所成,就栖真至道而神其说于为仙意,当时亦不但谷城、桃源而已。明朝李元阳游记:天下山水至武夷诸峰,奇诡极矣。五陵之内山之大者,百里同形。小者亦数十里同状。良以地脉相贯,形状难殊。独武夷诸峰十里之近、九曲之内,变幻百出,姿态横生。或连脊异形,或一山两状。一捩舵而圭璧改观,一转盼而方圆异质。兜鍪剑戟,舞马蹲狮。仓廪设而猫窥,屏嶂陈而人立。入幽壑而得耕稼之场,度石罅而有藏修之地。布列尽乎天巧,体制疑于人为。游观至此,将谓造物者有独私矣。唐李商隐诗: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宋杨亿诗:灵岳标真牒,孤峰入紫氛。藤萝暗仙穴,猿鸟骇人群。古柏千年在,悬流万壑分。汉坛秋藓驳,曾祀武夷君。杨时诗:函关崎岖走秦鹿,天下共逐争群雄。抉云翻空折鳌足,黔黎窜伏如寒蛩。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合有高人踪。龙泓东注海波涌,玉女翠拥秋云松。藏舟浮梁跨绝壑,隐见似与天河通。当时鸡犬不复见,空岩依旧烟霞笼。我来秋杪月既望,尚有幽菊埋榛丛。天容洗净雨初霁,云幕四捲清无风。掀蓬进棹穷异境,注目相见流残红。回船杖履蹑幽径,松竹窈窕环琳宫。翠琬温辞辉华衮,金榜大字缠蛟龙。自怜病骨尤尘网,幔亭高会何由逢。解衣归卧钓矶畔,仰看明月穿疏蓬。李纲诗:清气盘回作武夷,峰峦窈窕白云飞。重游未了平生兴,六幅轻绡画得归。朱熹诗:弄舟缘碧涧,栖集灵峰阿。夏木纷已成,流泉注惊波。云阙起苍茫,高城郁嵯峨。眷言羽衣子,俛仰日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朱大卿诗:开秋微气肃,天水湛相照。扁舟惬幽寻,层峰入窈窕。融结几何年,指头集群妙。神仙得非幻,遗蜕在岩窍。行往求其踪,恐堕识者笑。独鹤去不还,山猿偶然叫。应有采芝人,凌云发长啸。陆放翁诗: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我老正须閒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元萨天锡诗:溪行望武夷,峭壁何崭绝。赤霞烂不收,大化元气泄。下有万年松,上有太古雪。祇恐月明中,铁笛吹石裂。王仲敬诗:紫箫铁笛和云吹,白鹤松巢带露栖。九曲洞门无锁钥,一溪春水出来迟。陈元英诗:斑石湿馀苍藓雨,白云收尽碧山风。柱头归鹤无人识,门对寒流霜叶红。明刘基诗:饮马九曲溪,遥望武夷峰。长林春缭绕,丹崖造空濛。浮晖澹寒翠,水木皆曼容。薄游限尘务,足景泥奇踪。缅怀紫阳子,千载谁与同。其二崇山奠朱维,寔维群山囿。葱茏薄光景,隐显变气候。百泉萦虹蜺,万谷蒸饙馏。深根入无底,峻表切星宿。嶒峻削剑戟,窈窕错锦绣。骑云擘高掌,窦石室阴兽。金鸡鸣未晨,玉女来自逗。琪树缟元霄,瑶花落清昼。美人游不还,霜月怨猿狖。凄凉驾壑槎,芜没白玉柩。蓬莱渺沧海,弱水浩浸溜。良辰不可掩,沉思令人瘦。峰三十六,大王峰上哆下削,上土下石。峰右有望鹤台,一名禅岩,昔有僧坐禅于此。下有止止庵。幔亭峰在大王峰北,峰相属,顶甚平旷,下有理学四先生祠。狮子峰状如狮子。兜鍪峰一名兜担石,一名赌妇石,前高后下,形如武胄。西北有穴,内藏一舟,名阁船岩。下有蔡九峰,杭咏归堂,江三白常庵。咏归堂今为祠。玉女峰三石比肩而立,其色红润绝顶,花草毵毵如鬟髻。前有妆镜台、仙冠石。三髻峰在玉女峰后,俗呼三娘峰。凌霄峰在玉女峰右。勒马峰在玉女峰侧,即妆镜台顶。其石回转状如勒马。虎啸峰在玉女峰南,昔有虎啸其上。顶有崇真庵及蔡九峰、沈南山书堂旧址。揽石峰在虎啸峰南,两石揽结,高耸其东。从岩缝中累石叠梯以上,绝顶宽平葱郁,有隐筑遗基。三才峰在一线天南,与灵岩对。三峰排立,有飞泉石门之胜。北斗峰在三姑石后,七峰相连如斗柄。小藏峰在三曲溪南岩半,数处谽谺,其间或插木

白华山 在县西四里,石山也。状如蹲猊,色圆润。降为土埠,平若展席,蜿蜒而东。融结县治居民环其麓。右为仙坛岩,南为狮子岩。晋阳筠松称其山川奇胜毓贤之区。
登高山 在县治左,山圆如覆磬,下临澄湾潭。九日邑人登高于此。前有巨石临溪,其形如龟。右为铁砧山。左为石泉山,上有石泉庵。
黄石山 县负山也。上有元帝殿,诸山环错,名万峰庵。山巅有鸡鸣岩、太极亭,祈梦响应。席帽山 县治前山也。山侧有金鸡山,上有巨人迹、马迹、杖迹。
铜钹山 高可望日。唐贞元中有寿佛修行其处。寿佛陟险如飞,夜竖圆木三尺许,危坐达旦。与同辈芸田,烈日中尝有阴云覆之。初学道黄洋岩,改筑是山。肩木转石,举重如轻。至其言休咎辄验,施水疗疾辄愈。示寂以火烟,焰亘天而震铃,诵经之声不绝。
济拔山 山有石坛,瀑如玉帘,龙湫至深杳。又有龙井九穴,可鉴眉发。
桧岩山 去治北二十五里,三峰森立,苍桧弥望。
白石山 叠石若楼台。山巅有雷坛、石室及三井。旧传武夷白石先生居之。
白岩山 上有白花岩,山半有石屹然,当径如欲坠然,俗呼试心石。岩下有龙井。
葛仙山 葛仙修炼之所。上有葛仙庵,一名翠峦道院,殿宇皆铁瓦。元大德十年秋,里中患蝗,祷庵中,其夕风雨反晴,蜻蜓蔽空,蝗遂尽没。横山 去治二十五里,横亘为杨庄南障。三髻山 三峰鼎峙如螺髻。北跨广信,西扺邵武,神仙之宅也。宋时邑人徐顷于此山遇仙,归能辟谷。岁旱,邑侯诸葛廷瑞召顷祷雨。顷登钟楼望三髻峰狂呼招之,忽朵云西来,须臾雨至,合境沾足,后尸解。
寂历山 朱韦斋墓在焉。韦斋诗尝有乡关落日苍茫外,尊酒寒花寂历中之句。后文公迁葬于此。
峡石山 溪回石束,为县治水口。
回龙山 去治五十里,中有宋了空禅师道场。竹湖山 下有天湖及慈惠庙。庙神李姓兄弟三人,孟曰材,仲曰楫,季曰槐。唐季屡立战功,迁指挥使。乾符间黄巢入寇,共率所部击之,追至建阳,被执。贼欲释而用之。不屈,死。民相与殓葬之。后墓圮于水柩溯流,上至是山之下,沙拥而掩之。众异其神,立庙焉。又后仙亭山亦有天湖。西山 白华山正脉也。旧为蔡文定祠堂,今学宫在焉。
仙洲山 两峰并峙,一尖一方。下有永丰寺,有密庵庵,盖朱文公所频游者有四亭,曰昼寒,曰紫微,曰清湍,曰野鹤,皆文公所命。山顶有石棋盘,石又名斧空石,其支陇曰起贤山,有茂山、脩竹屏山,文公亦尝集此。
屏山 三峰叠翠,潭澄溪碧。宋刘文靖公子晕世居其下,而文公旧宅亦在是山。之前刘生三子曰翱曰,翔曰豳翔,受官建州爱邑。山川遂与其二弟卜居焉翱居。麻沙翔居后山豳居是山。三族蕃大惟屏山最贵,且显文靖宅有六经堂。早赋堂、悠然堂、横秋阁、凉阴轩山馆,万石亭,意远亭,怀新亭,百花台酴醾洞,海棠洲,莲池,橘林,桂岩醒心泉,宴坐岩南溪。凡十七景文公为筑室里旁扁厅事曰紫阳书室,寝室曰韦斋,别室曰晦堂,堂旁两夹室,左曰敬斋,右曰义斋,自名室堂为记晚岁,乃移居考亭。
拱辰山 三峰雄伟,宋少保刘民先讲学于此。刘韐刘子晕墓俱在其下。仙亭山 旧传有仙居此,下有天湖,宋道谦和尚结庵焉。和尚,五夫里人,气和行峻。一日,以归期语徒。徒曰:不留一语耶。师笑曰:万法本空,三界非有死生,何处安著。遂示寂。
梨岭山 在白水刘子晕双峡桥,记称梨岭,建之望山也。朱文公尝曰:梨岭西南水石佳处不见庐。阜岭路旧为通衢,依山险隘。元县尹夹谷山寿凿平之。
七贤峰 七峰联绵,碧秀云表。左有状元峰,尖秀端凝,俗呼插破天。
腾云峰 旧有三仙女居此,俗呼三姑峰。白云峰 在大安水口山,旁有石宛如人形。马顶峰 峰如华盖,为翁氏世居。古谶云龙头寺。后神仙窟马顶峰,前宰相家。
超峰 武夷山祖也。上有杜清碧读书处,有圆庵。
芦峰 上最高广。宋处士江贽、道人丁智清并结屋其巅。
青鸾峰 在芦峰西北。旁有白马峰、幢峰。金鹅峰 一名鹅子峰,峰如双屏,上有仙坛及
仙井棋盘插剑迹。又有石室深广。中有仙蜕,其地高险少人迹。五代时柳崇及张陈二将隐此峰之下。张陈二将,闽太傅章氏爱将也。后奔南唐,南唐使查文徽来攻,王延政二将副之,屯军五夫里。未几,延政降二将,从文徽归,卜居隐仙岩。旁曰大将村,二将卜居。山侧曰小将村。其驻马之地曰马鞍山。埋鼓角之地曰鼓角。埋剑之地曰剑岩。弃鼓之地曰鼓亭。文徽临去,二将饯之鹅山之阳,顾岩石奇磊,登顶长啸,声出金石,人因名。其岩曰将军岩。宋胡文定公五世祖自江南来,寓黄柏里之柘洋,既迁此峰之下,隐于渔钓,人称钓翁,而刘勉之,宅亦在焉。状元詹骙尝结万卷楼,读书是处。人名地曰燕窠。先是,骙读书之夕,值夜静月明,有羽衣策杖至,徘徊谈咏上下古今殊流。亮临别赠诗曰:万言长策耀三台,制锦龙头属尔才。珍重鹅峰秋夜月,归来还拟宴蓬莱。金鹅峰之外又有莲花峰、清湖峰、石畬峰。盖一山而别。五峰旧谶:一为鹅子,二莲花,三望清湖,四石畬,惟有廪峰居第五。山前却是宰臣家宋翁挺居其下,遂总名之曰五峰。清湖顶有雩坛,有石洞,风自中出,又名风洞。其下宋吴道人隐焉。
双峰 在县白水,两山朋立时见夜光。
隐屏峰 在隐屏岩下,有仙潭,平广可十馀丈,宋刘忠显书堂在焉。
灵龟峰 与寿鹤峰对。
温岭 一名营岭,基延数里。五代时于此立镇。牛轭岭 一在光化寺左,一在山川坛右,俱在城中。
佛岭 五季时有佛托称徐氏钓隐于此。分水岭 岭界江闽二省,有分水关。岭西头有望夫石,度关者以见为吉。
檀香岭 昔邵汀寇作,乡人寨岭禦之。
蕉岭 抵上饶县界,旧建寨于此。
梅岭 岭极高峻。朱文公诗: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履,寒云欲满襟。
紫岭 一名三望岭。
斗米岭 岭路傍崖瞰水。正德初邑民萧永宁鍊崖凿壁,遂便往来,复施笠千数以济佣夫。黄洋岩 一名黄龙岩。山高数百仞,有漈,曰万丈。有龙井,乡人祷雨焉。有岩曰崆洞。
瑞岩 扣冰佛古道场也。上有瑞应泉,侧有伏虎岩。相传扣冰佛驱虎于此。绝顶有将军岩,奉三神焉。一姓唐名宏,一姓葛名雍,一姓周名武。世传三神闽人,于唐时尝平寇难,因有将军之号。归隐于此,以剑嘱父老而藏之曰:此地行为道场,吾当护法,既而同化,草寇发辄显灵异。未几,扣冰卓锡因建寺而同供奉焉。又云周穆王好畋失政,有臣三人谏不见听,死而为神,三神是也。今院有重来阁,岭有重来庵,前有万寿寺,寺前有溪,名浴水溪。
仙人岩 顶有石室,藏仙骨数函。
陶真岩 昔李陶于此修炼,丹灶尚存。又有陶真洞。
西岩 岩间有瀑布,傍有观音,有安福寺。宋有道全和尚者居之。朱文公有閒里披襟弄清泚,静中合眼听玲珑之句。
北岩 上有庵。每静夜,岩穴中隐隐闻雷声。百花岩 在德星桥左。旧多花草台亭,人游赏之。
巢云岩 宋道人蓝复隐其下。复字性之,号虚白,结庐兹岩汪月閒授以道术。一日高卧,戒其徒勿轻通。宾客忽有道人,羽衣大袖,借庭晒笔,垂袖笔种种出,布晒盈庭。少选,垂袖笔复种种入。既问庵主安在。其徒曰:熟睡,不敢轻通。道人书壁去,复起追之,询路人。皆曰:前去不远。随询追之,杳然。
金鸡石 宋崇宁间有二金鸡翔集其上,下有瀑布,有龙井,祷雨多应。
张源石 宋宝元康定间有蛇出石旁,身若松鳞。人疑龙神,立祠奉之。
腰带石 石在溪中,长可三丈。萦绕山腰,水涸则见。有纹斑驳,隐若腰带。
卯斋石 崇福院后。方广寻丈,有和尚每日卯时一饭,兀坐石上,终不再食。虽风雨不笠不盖,年一百有五。趺坐逝,因号卯斋和尚石。
步罡石 在虹桥。昔有巫学禹步于此,石有纵横足迹。
新洲海石 胡致堂谪居新洲,尝坐此石著读,史管见。
石龙冈 相传有樵者砺斧石,脊出血焉。因号石龙冈。
压衙洲 在县治南,俗高洲。县治邑人丘凌霄曰:古有押衙官意尝廨此。后人因呼为押衙洲。既久,又误呼为压耶。
崇溪 在崇安县,大溪也。其源有二,一出石旧里。岑阳、关永、瓯岭、寮竹、济拔诸壑之水浮于洋屯,而受横源之水达于南埂;而受同历之水至于丰口,而丰溪小浑二水赴焉。至于吴屯里,而洛水、南溪、新丰溪三水赴焉。经旸谷受李阳三溪之水至下寺口,而受大漈寺溪之水至于东溪。一出分水关,沿二十里纳大安源之水,再下五里纳双溪之水,直达四渡。温岭、观音诸寨之水自大富桥而入,至石雄,至分入陈湾陂,由治西而下贯于中城,达于南郊,逶迤十里。支分广溉,化坟壤为沃区。盖赵清献所凿,今呼清献渠也。清献渠正流直愬于南,是为西溪。逾德星桥与东溪会。由东南环绕治,是为崇溪。越青云桥则下源潺溪二水自东入。经赤石渡则浆溪、黄龙之水自西入。复下里许,梅溪又自东入。又十里许,柘溪由左衢,周溪、杉溪由周村合为九曲。及陈石之水经于蓝源,皆自西入,会而泻于峡潭,达于黄亭,东纳籍溪,西纳沙溪,而抵建阳之地,此其源委也。
浆溪 源出陈仔洋,接长滩下斗漈,经黄龙溪出赤口渡,入大溪。
浴冰溪 源出瑞岩百丈漈下,入旸谷至林渡与西溪合为大溪。古佛浴冰处也。
寺溪 源出吴屯里之东岭下,会小寺水,经寺口,会旸谷及广福桥水,入大溪。溪旁有石,曰笏石。
新丰溪 源出金井坑,经吴屯下旸谷直抵林渡合大溪。
黄龙溪 中有黄龙洲。
潺溪 源出冯源,由东坡桥下,入于大溪。梅溪 源出西坑岭下,由上梅接下梅牛皮滩之水,流至梅溪口,入于大溪。
柘溪 源出西溪下左衢十里许,入九曲溪。九曲溪 武夷山中溪也。溪发源三保山,经周村里之太源山,流至黄村溪,经星村市,潆洄曲折。深为渊潭,浅为滩渚,湛浸激波,各有奇态,曲流数里,出与石鼓渡合大溪。
黄沙溪 源出白塔山。
黄石溪 源出柳源下,流径岑陂至黄亭,入大溪。
瞿溪 源出梅岭。
潭溪 在屏山下,源出拱辰山,合籍溪水。宋刘民先一枝堂在溪上。朱文公旧宅亦在焉。岚溪 源出大王山。
小浑溪 源出廊头山。
李阳溪 源出庙岭。
杉溪 一出大源山,一出后源。
大漈溪 源出牛栏岭。
大安源溪 源出黄冈。晋江林云程诗:单车盘谷外,万木淡秋中。水磴回残月,渔帆引疾风。下源溪 源出到水坑,流至望仙桥下入大溪。秦石溪 源出茅岭。
百丈漈 在四隅里之双溪。
飞鹅漈 有巨石裂为三岩,有九井圆如釜。岁旱,乡人祷之。
萍潭 两畔岩石相薄,水斗泻下,激为盘涡。碧潭 一名镜潭,天将雨则波涌。
马审潭 在金鹅峰之阴。
澄波湾潭 在治左有放生池,自潭至溪光亭下有渔禁。
高禽龙井 源谷深邃。上有雾气氤氲,旱祷必雨。
许唐井 在大浑韭塘高山之巅,无旱潦盈涸。有龙君祠,可祷雨。祠左右多骄虫,至者不敬辄被虫螫。
西井 在治之后坂,其水澄清甘冽。丁公井 在治西贞节坊,其井水冬夏不涸。丁公所凿,故名。
葡萄井 昔有葡萄树覆其上,故名。
方池 在万年宫中玉皇阁之东。暗泉清涌,甃砌成池。朱文公诗:武夷之境多神仙,我亦驻此临风轩。方池清夜堕碧月,重帘白日垂洞门。暗泉涌地紫波动,微雨在藻金鱼翻。倚槛照影清见底,拄杖卓石寻无源。洗头玉女去不返,遗此丈八芙蓉盘。宫门前左右有二龙井:左者内方,右者外圆。二井底皆石泉迸其罅,取以烹茶,色
味俱美。
浦城县
越王山 在县东隅,自横山蜿蜒来,入县治。其势独高,傍瞰大溪,左接金鸡岭,汉越王馀庆之堠台也。东隅旧有越王行宫,今为胜果寺矣。寺有内史到溉遗迹。乾元元和中,圣僧见于竹院威凤栖于梧枝,甘露泫于松梢,芝草产于莎径,因录瑞应上奏,敕置戒坛。福州支提山蔡柳二禅师受戒于此。宋章德象撰记金鸡岭,上有石如鸡,故名。路通处之龙泉。明成化间造城筑门其上。
皇华山 在县北。宋时建皇华馆其侧,后为天心寺。明嘉靖初作学宫焉。
横山 在县治东北,峰峦横亘如屏。山阴有井,上有马氏仙祠,旱祷多应。
榆桑山 山下有庆远桥,成化中道人王士谔所造。
吴山 四面奇秀,邑望山也。山下居多吴姓者。汉兴,得吴氏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吴也。故山曰吴山。滩曰吴家滩。上有岩洞如燕垒,号燕巢岩。岩畔有石穴、瀑布,又名石窦山。唐至德间有潘禅师结庵焉。
泉山 顶有泉二派。一入建溪,一入处州。盖仙山 一名浮盖山,界抵江浙衢信处三府,周围三百馀里。上有仙坛石洞,深处有窍可以窥天,石五色异状,其一如龙出,泉甘美。又有卧牛石、冰精石、双笋石、石人峰诸景。
石龙山 三峰鼎峙,南接武夷,中一峰名鹅儿,其侧有池,广袤数丈。下有巨石,其形如龙。石首有井,井畔有龙堂,又有鹅子岩、白花岩。有坐禅石,净空大士栖隐于此。峰南有石室,石室之外有危岑,曰峨嵋。稍下有泉壁。
铜钹山 山跨崇安县界,中有泉井,祈祷多应。西阳山 宋时西阳太守全景文所居。
株林山 峰峦起伏,林木森秀,有岭曰却笠。相传华子期入此山,却笠而坐,腾空以去。真文忠墓在是山之阳,魏了翁撰碑。
禅寂山 有禅寂寺。冈峦奇秀,景致岑郁。粤唐至德初有何邓、萧氏三大禅师自信州来游,兹土停杯舍筏,始居。后庵选高卜深乃建前院,复有义昭于大中十二年远诣京师,请置院额,锡以大中禅寂之号。
子期山 与株林相属。仙人华子期修炼溪浒之台,有神语之曰:台前石鼓鸣,君功行满矣。子期一日扣石,石铿然有声,遂仙去。
太湖山 一名圣湖山。山巅有湖,澄若悬空。旧有采药人见芙蓉弥湖,取之乃石也。
梦笔山 一名孤山。江淹为令梦神赐笔之地。伪闽时有梦笔和尚居之。闽王请和尚斋,问和尚还将得笔来也。无曰:不是稽山绣管,惭非月里兔毫,大王既垂问顾山僧,敢不通呈。王曰:如何是法。曰此非梦笔家风,宋里人杨澄为本县令,建寺觉院其下,澄子徽少读书此山,后人即其读书处绘澄父子祠之。
温山 中有泉,夏寒冬温。
百丈山 山高耸百丈,跨浦崇阳三县。宋元丰中,山中丛竹结寔炊而食之,大似占城米,乡人谓之竹米。提举黄静因图上之,谓同颖之禾、两岐之麦虽其瑞自天,其应在民,未若结自然,于深山得实,济于荒年。诏付史馆,山有诚应庙,庙祀灵泽庆惠夫人。东岭有钟离亭,又有石似人像,俗谓之马大仙。中有龙井,旱祷辄应。
回隆山 峰峦秀拔,俯临南浦县治,南山也。荆山 自西岩岭回伏而来。上有安边庙,庙有二神。一姓黄名宠,一姓范名淊,并本里下沙人。唐末闽乱,黄为制置镇节级,范为厢虞候,并有战功而亡,人为立庙。
嵩山 上有龙井。
船山 前有玉女峰。旧传闽平昌王避乱,有女死此,因名。今官田里王归峰有平昌王庙。旧传王之亡也,有敝鼓投水溯流而上者数里,里人异之,相与庙焉。
百向山 俯临大溪,其势挺拔,四面皆见。油果山 旧传唐末占星者云山有异气,命工凿之,经宿复合,已得方士诀,祀以油果,兼用符录,遂凿开矣。宋时有周露者炼丹于此,没著灵应,朝命封冲真人。
渔梁山 乡人多蓄水养鱼,故名。山有水源,南流为建溪,北流为信溪。《旧志》天下十名山,渔梁其十一也。
太姥山 太姥魏夫人也。《老子·玉真经》云:魏夫
人栖真罗浮天台大霍洞宫四处,此山洞宫山之邻也。上有太姥寺,下有徐渊书斋。
金银山 二山相连,一赤一白。
西岩山 在县德星门外。南唐时章仔钧为王审知所知,付步卒五千使屯山下。南唐使其将庐将军来急攻,仔钧于此拒之。后其子孙家岩东。宋真文忠筑室讲学于此,曰西山精舍。有拱极堂,有睦亭,各自为记。
致孝岭 县旧号章家岭。邑人仔钧撰三策,将往献王审知,登岭卜天,其夕地涌神瀵。既至审知馆,为上宾,辟于朝。仔钧归里,亲故夹道迎候,名岭曰章家。其曰致孝岭者长老,言章得象布衣时婿于石鼻头练家练轻之得。象携妇归,誓不复登此岭。后练氏翁媪没得,象夫人陟岭瞻涕而已。
枫岭 在城北安乐里,浙闽交界之地。上有枫岭关,一名大竿岭。
西岩岭 岭势最高。晋王钦儒吴兴陆迈爱此山,尝游其所。宋章得象少时读书山下。
密岭 梁江淹尝游其地。
梨岭 路通衢之江山,厥土宜梨。宋杨亿谈苑云:天下水皆东,独梨岭水北流入广信。洪武间令张鹏举表,曰梨关。正德七年,江西猺源寇乱,调军民防守于此。
泗洲岭 旧名折桂。唐林藻与弟蕴登第过此,题诗有云而今折得两枝桂,又向山头联影归之语。后有僧泗上入闽度岭,见水车碓磨,叹息机巧,人拟泗洲和尚,遂易是名。
柘岭 在县界处州。丽水县地多柘树,谢灵运
《永嘉记》柘水源出吴兴。吴兴,浦城古名也。《陆羽记》高一万七十馀丈,绝顶周回一百步。又《旧记》云:柘岭峻极,势彻苍霄。
白马岩 旧见仙人乘白马至此。旁有傅筑岩,宋祖秀实故居。
七房岩 岩有七层,最上有泉穴,圆如镜,名镜泉。与九石潭通,旱祷即雨。
查源洞 在查溪之源,界崇安县。绝壁悬崖。宋绍兴初设西安临江二寨以备寇。绍熙元年洞寇张海起,民多避入此山。
新溪 源出百丈山,与南浦水合。
南浦溪 源出渔梁山,及柘岭自县北折而东,南汇为大溪。复西绕学宫及县治前,至新溪合流。复转东南,萦行回抱,驰赴崇安、建阳溪合流,以达于瓯宁西溪。
南溪 源出高泉里,流至锦江,会入大溪。临江溪 源出新兴澄湖桥,流至观前,入大溪。东源溪 源出西阳山,至登云里下沙溪,入大溪。
石陂溪 自太湖山至总章里南崖,会入大溪。前源溪 源出登云里下沙桥,至古湫,入大溪。江村溪 自柘岭转流,与渔梁水汇入于大溪。洪源溪 源出梦笔山前,会于大溪。
大石溪 昔朱文公访友过此,值山花盛开,书锦山二字于石壁。后人桥之,名桥曰锦江。内有龙湫,名岩谷井,旱祷辄应。
白云潭 在县治东,即陂下渡。上有飞湍奔濑,至此则深沈净莹。有古白云石塔。
凫绿潭 在县治西,当南浦新溪二水合流,深沈莹绿。
九石潭 在县西洋渡。上列九石如狮形,下深莫测。
古湫潭 深不可测,下有石洞。
龙背潭 潭有巨石,高五丈,阔十丈,状若龙背。巴兽潭 潭深莫测,左右皆石壁,北有石板,长二丈,高八尺。旧传恶兽潜潭中,诡质怪章能覆舟搏羊豕。唐会昌中道人张衡过而治之,咒符入水,兽乃呈状衡。以指摸状,石板入石三分,故老。相传嘉靖间犹有见之者,多属吉兆。一云山有兽,名县神。豕身人首,状貌丑恶,好出水边石上。张平叔往写之,兽入潭不出。或云此兽畏画,故不出。可去纸笔,兽出矣。
吴家滩 在县东募太里。水激石屏,不通舟筏。茅洲滩 在九石渡下。溪石低昂,曲折奇异。丘源滩 狂澜巨石下扺巴兽潭。
塔岭滩 在县西南岸。铺侧、邑水悉会于此。涛洪浪巨,山横抱如襟带。
旱滩 地名党溪。昔有暑月过此求饮无与者,插杖水中,遂涸不流。
龙井坑 明上官通隐居是处。少为掾一旦苦孑,绝缘寂默。通道符能愈病,咒可致雨,作口号云:老骨峥嵘裹皱皮,精神不似少年时。一周甲
子从新数,急速回头亦是迟。
凤池 在儒学后。
日月池 在县南,临溪,今名湖塘。以潴越王山泉并、九曲沟之水,盖南方火位凿此制火。百丈井 在县西招贤里。遇旱祷之即应。石井 在县北安乐里詹溪。
东山井 在县东泰宁里。白鹤仙迹犹有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