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九十六卷目录
台州府部汇考二
台州府山川考二
台州府城池考
台州府山川考二
台州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九百九十六卷
台州府部汇考二
台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县志》合载宁海县跃龙山 在县东南一里,蜿蜒如龙偃卧,先名卧龙山,邑令黄淳易今名,又名映霞山,俗呼应家山。
灵凤山 在县南七十里,宋元嘉中,梅长者休官隐此,有凤至,遂名。
狮子山 在县南九十里,绝顶有仙人迹。仙岩山 在县南一百里,顶有二石,如仙人偶坐,有石洞,多奇草灵药。
凤山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如凤张翼。明洪武间,设兵备以控制海道,城其山为健跳所。道山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上有湫曰孔雀,云覆其巅,翊日必雨。
东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道屿岩之东北,一石高三四丈许,卓其巅名曰石笔峰。
东屏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形如屏,又名诰山。三十六雷山 在县西三十里,自松坛至西溪新田沿浅而上,峰峦累累如贯珠三十有六。梁王山 在县西三十里,旧传梁太清末,侯景作乱,陈霸先起兵,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柯仙山 在县西四十里,旧传僧昙猷弃槎入天台,驻锡于此,其地昔产牡丹。
凤凰台山 在县西四十里。
桐柏山 在县西四十里天台极东,宁海界上,相传葛元炼丹宁和山中,后徙此。
王爱山 在县西六十里,与天台分界。唐咸通中,剡寇裘甫据宁海,王式发兵收之,战于海口、上疁、海游三处,甫败,遂从此山遁去。龙须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其冈四断,怪石屹立,有龙湫三四处。
硖石门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两峰夹起,矗立千仞,有巨人迹丈馀,崖上石刻奇怪不可读。大中山 在县北一十里,昔有僧结庵其上,掘石冢得砖,上有大中二字,故名大中,唐宣宗年号也,或以为山当县之正中云。
赤柱山 在县北三十里。
雁苍山 在县北三十里,西南连桐柏,上有石如雁行,其色苍然,故名。
赤稻山 在县北五十里,东跨鄞江,西连雁苍,北抵奉化。
天门山 在县北六十里,汉《地理志》:会稽鄞县东,宁海北有天门山,水入海,山半亚海,今栅墟、铁场正其处。
石孔山 在县北六十里海中峙立,形状如印,有二山相对。
蜃楼门山 在县北六十五里海洋。
盖苍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极高广,产茶,又名茶山,上有水帘,侧有观音岩,东有石刻真逸二字。
白峤山 在县东五里,一名云峤。晋武帝初,置县治于此。
石台山 在县东六里,石叠如台,上有石棋枰,宋胡少爚与友五人登此联句,刻石尚存。挂罳山 在县东一百里,形如围屏,亦名五幅山左狮子岩,右香花山。
莆田山 在县东海中二百里。
三门山 在县东二百五十里海中,三峰鼎立,故名,海舟出入必经此。
南田山 在县东海中,上有平畴可三十顷,居民蕃盛今墟。
石佛山 在县东海中,以形似名。
青珠山 在县东海中。
蛇盘山 在县东南海中,四围皆水,盘屈如两蛇,故名,其石坚腻,利数郡采用。
龙姥山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高出众山,世传有龙姥隐迹此中。
九皋山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上有龙湫,大旱祷雨于此。
石笋峰 在县东南百二十里,联临海仙居洞。
状元峰 在县南二十里,山极高峻,为一邑藩屏。宋叶梦鼎读书于此,后以上舍释褐,人呼状元,因名。
鹿头峰 在县西一百里,与天台接。
天女峰 在县北四十里,以形似得名,又名丫髻,上有小庵,海中人望馀山皆伏,惟天台华顶与此峰屹立。
斗鸡岩 在县北三十里,两峰对峙如斗鸡状,明张岵以御史归里,闻靖难,投岩下碧潭中。千丈岩 在县东南二里。
摘星岩 在县南三十五里。
寿星岩 在县西南一百里,亦名老人,以山如老人状故名。
石姥岩岭 在县南九十里,一名宁和,以有石姥神故名。
战坑岭 在县南百里,危峻难登,俯视大海。桐岩岭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佹桥岭 在县南一百里,两石峙立如门,以小木桥跨,道下有泉湍急,穿洞而出,道甚险隘。宁和岭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与临海界。仙岩洞 在县南一百里,界临海,绝顶有石龛,深十丈馀,高半之。
紫溪洞 在县北四十里,地幽阻仅一线道,内有仙人洞,四壁皆岩,可容千人,中有仙迹,明季有僧立庵居之。
海游溪 在县南七十里,东流五十里入海。宁和溪 在县南九十里,源出天台及屈母山,北流四十里又东流一十里入海。
上白溪 在县西南四十里,俗传狐啸溪,源出天台华顶,东北流八十里会于大溪,由双港渡东,流入于海。
柴溪 在县东北八十里,源出盖苍山,四十里入海。
茶山黑龙潭 在县东北九十里,三潭水三色,中潭圆如井,上有飞瀑下泻,崖谷结屈如三叶屏风,上潭壁立不可登,以下三潭入祀典。白龙潭 在县西三十五里,其上崇岩插空,云气澒洞,世传龙常见于此,鳞甲莹如雪。
秋水潭 在县东南一百里,一名玉溪。
孝女湖 在县西三十里,旧传唐时有汪氏女苦节不嫁,耕织以奉其亲,亲好湖水,其家距湖五里,女日汲以供之,亲没,建塔报焉。遂以此名湖与山。
新泉井 在县学,宋县令李知微浚。
太平县
百千山 在县治北县之据山也。
官鉴山 在县治西北。
凤凰山 在县东五十步。
石牛山 在县南一里。
凤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形如飞凤,其下有孝感坊。
白峰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岩石巉险,岩畔穿石洞,其下有庙。
屏山 在县东三十里,东西二石耸立如屏,屏有古藤绕缠,冬寒不凋。
叶茶寮山 在县东三十里,昔有隐者于履居之,山际有应声岩。
王城山 在县西北三十三里,邑之镇山也,本名方城山,绝罅壁立如城,相传越王失国,常保此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楼旗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曰楼崎,又呼为天马,山极雄峙,海舶率视为向背。
金山 在王城山西北,上锐下阔,宛若金字,宋侍郎王居安筑室面之,号金山堂。
华盖山 在王城山西北,下有金仙寺,东南有虎头山。
虎头山 在县西北三十三里。
盘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黄岩境上。
峤山 在县西十里,一名温岭,有东西两峰,东大西小,其地常燠少寒,故名温岭。
龙鸣山 在县西四十里温岭南,上有龙湫,旧传有龙鸣。
西原山 在县西十二里,其绝顶有丹灶、丹井,唐张兆期修真于此。
湖雾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
天马山 在县治南稍东十里,如天马腾空。石盘山 在县南二里,自雁荡至此绵亘起伏六十馀里,山脊平衍如盘,有二石笋巍然并峙,下有石潭三,其形如斧,亢旱不竭。
大雷山 在县南十七里,周三十馀里,峭拔峻绝,上有龙湫。
马鞍山 在县南四十里,由大雷山行踰二十里为马鞍山,又十里至玉环山。
金竹山 在县南四十里玉环乡,连马鞍、丫髻为竹冈。
丫髻山 在玉环乡。
玉环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海中,山北有峡如门,名楚门,海舰由此出入,《舆地志》乐清东南港有地肺山,一名木榴山,因避钱王讳改今名,又宋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故名。
灵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楚门港,上有灵山寺焉。
五龙山 在县东南八里,一名石夫人山,因山脊有石耸立,如妇人危坐,俗呼消夫人。
雪山 与狮子山相连,一曰晋源山,南有百丈岩、罗汉洞、智者泉、荷花池、碧萝潭。
盘马山 在县南三十八里海上,山形四断,盘旋如马。
大唐岭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山脉由盘山北折而来,其岭始通自唐改名。
玉山 本名白山,在县西北三十三里唐岭分支,山巅有石色白而润,故名。崖上有玉坡二大字。
白塔山 在县北三十里,旧传山有石塔,遇晦则光彩旁烛,土人异而撤之,顶有龙湫,亢旱祷雨即应,又名石潭,其下环数十里,居民每望银瓶见辄雨,其乡亦号白塔里。
天王山 在白塔山东。
丹崖山 在县北三十里,崖石俱赤,有金银星,旧传葛洪炼丹于此,有池焉。
灵伏山 一名小茆山,县北三十里,山形如龙布爪而伏,又其上有龙湫,其龙伏而不见,故名。新建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山渡水而南有石屿,一曰双屿。
桂岩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长沙之北,山原平衍,有岐头山与骊洋对,今隘顽所置烽堠于其上。
松门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伏龙山 在松门卫城,一名常宝山。
茶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旧属茶园。
苍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石塘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海岛中,居民甚多,明初倭寇数犯,徙其民,遂空。
积谷山 上锐下阔如积谷场圃状,故名。赏头山 山下有石阔寻丈,窦而得泉,居人皆汲之。
悟空山 以悟空寺在焉故名。
三女山 有三石松状,号石松,潮平则没,舟行必避之,世传如来出世,山距东镇一港云。
丕山
赤嶕山
大陈山 自积谷山以下至大陈山,皆在东南海岛中。
黄监山 在县东三十里长屿深谷中,产石堪为桥梁柱础,有石妇人立于上,俗呼为石新妇。披云山 在县东三十里,每云冒则雨,居民常以为候,又名静应山。
北五龙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上有书院,宋陶昭建绘渊明小像于壁。
镇岩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迂圃后山也。中多奇怪,有二石壁高广四丈,前有小石井,久旱不涸,后山有崇岩,岩中有大小二石佛。
阻浪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其阴踞,海浪入时藉以为阻,故名。
石黏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累石相粘,故名。大济山 在县西山门乡。
旷望山 在县西二十三都,又有花坞山。大小乌山 在山门乡南海中,水通花坞,旧名乌根,今海亦名乌洋。
百丈岩 在五龙山横湖上,一名白象岩,世传有禅师来游,曰:吾百丈禅师也,故名,又名拍掌岩。
太平岩 在县东十五里,高三百馀丈,乡名太平取此。
温岭 在县西十里,其地多温少寒。
梅岭 在县治西,通温岭西江下。
半岭 月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岭西黄岩、柏岙、绣岭至盘山,实温台分界,故名半岭,又傍有月岭,形如覆月。
梅花洞 在小泉村有庵,明逸士林元振、翁子实、丘海何、及丘镡、王礼、何起直、狄常、程完常于此结吟社,号为花山九老。
童嶕 在东南海上,有上下二处,天晴分明,突见阴雨,或见或伏,风雨大作,望之如伞、如船、如屋,舟人不敢过其侧。
横湖 在县东百丈岩下,凡东南溪流三十有六皆会焉,地最洼下,稍雨辄溢田渰没。
迂江 在新河城外,阔二里,凡水乡、月河及山谷诸水皆至此入海。
温岭江 在温岭南,俗称江下,南出山门港、楚门港入海,凡海舰西去温州、乐清,北至府城黄岩率于此舣舟云。
松门港 在甘岙海口,过此为石塘山。
大闾港 在长沙海口,南有骊洋,其下有骊龙窟,出此茫无畔岸。
楚门港 在楚门城外,通山门港,此外海洋无际,海舰于此出入,故曰门。
迂浦 在县十都,近海,凡水乡河泾皆由此宣泄云。
白龙潭 在方岩山上,春夏晴明远望,有白练布于岩上,尝有樵者见小蜃喷涎沫,有异香,用石投之,水辄涌出。
台州府城池考
《通志》《县志》合载本府〈临海县附郭〉台州府城池 周一十八里,长二千四百九丈,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唐杜伏威建,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归国堕其城,后再筑。庆历五年,海溢城坏,彭思永摄州事,重新之。明年,守元绛增甓作九门,捍外水、疏内水之壅析为三支。嘉祐六年,复坏,守徐亿用牛践土而筑之。熙宁四年,守钱暄又累以密石,且浚湖以其土实之。淳熙二年,守赵汝愚又缮筑焉。三年秋,大水,城几垫,守尤袤修之,门七:南曰镇宁,今名南门,楼曰神秀,正南曰兴善,楼曰超然,东曰崇和,今曰东门,楼曰惠风,西曰括苍,楼曰集仙,东南曰靖越,今名下门,楼亦曰靖越,西南曰丰泰,楼曰霞标,今塞西北曰朝天门,今名西门,楼曰兴公,自宋以前,城凡八修,元明间相继修葺。皇清顺治十五年,署台道右藩胡文奕、署台府推官王升奉檄督修垛口,增高三尺,并三为一规制,巍壮屹然,改观称金汤焉。按宋时因城址地柔,屡遭水冲,嘉祐间,郡守徐亿筑实其基,用牛践而筑之,每日穴所筑地,试水一盂,平明开视,不漏乃止。熙宁间,郡守钱暄复浚东湖,以受其流,水患乃止。
海门卫城 在府城东南九十里三十八都,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高二丈五尺,周回五里三十步,长一千三百一十丈,垛口八百三十个,三面依山,一面阻海,北面去城一里,平川陆地。〈按以下系府属卫所城俱附于后〉
前所城 在县三十都海门卫东,城高二丈三尺,周回三里六十九步,垛口三百二十个,明洪武二十八年建。
桃渚城 在县三十都海门卫东北五十里,城高二丈二尺,周回二里七十步,明正统八年建,三面枕山,一面临海,最称雄壮。
外县
黄岩县城池 旧城周邑之域九里三十步或云四百五十步,唐上元时筑,明初永嘉侯朱亮祖重筑,周三里。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城沿海防倭卫所,撤石料徙之海门。嘉靖壬子,倭大入,以无城故,令高材请城今处,汪汝达竣其事,周七里,高二丈,址厚三丈,门五:东镇海,南迎薰,西液金,北拱辰,东南应秀,南北二门增设敌台,北门外复设丹崖第一关,初城北枕澄江,右临西港,汪令于东南凿河,广十丈,北入江西,达于港环抱于外,凿时得古砚镌金带二字,遂名金带河。皇清顺治十五年增高并堵设瞭台四。
天台县城池 旧无城垣,吴永安中于县治筑墙,周围四百馀步,高丈五尺。宋宣和三年重修。明嘉靖乙卯冬,倭寇深入,无险可凭,公私庐舍,悉付烈烬,邑令冯兰建议筑城。经始于丙辰春至丁巳冬令钟钮迄工,周回五里,延袤计一千三十九丈七尺,高厚一丈八寸,垛堞一千五百八十,开大门四:东应台,南玉笥,西通越,北金庭
小门四:东南水陡,西南广济,东北跃龙,西北利济,计费折里甲役银九千四百二十两。其通越门逼近溪桥,难造月城,令吴谦建永清门以卫之。万历甲午,南门为溪水冲激,日将就圮,推官刘启元署邑篆,欲收山川灵秀萃于黉序,移南门于学宫之前,从丁向名其门曰环碧,扁其楼曰三台,道脉王士性为记。明季于城之四隅树立望台四座以备守禦,台久毁坏。皇清辛酉,南城楼复圮,令胡万宁重修,形家谓南属离火,楼不宜高,建平屋以像书笥,馀堵堞俱加增葺,高坚如故。
仙居县城池 旧治在西郭演武场,北址犹有岿然者今治,为晋令羊欣迁然,延袤仅六百馀步,至唐上元二年始筑乐安城,惟东、西、南三门:东则文明楼,西则义井头,南则过街楼,即旧址也。宋宣和二年,吕师囊陷毁,统制姚平仲、张思正驻兵于此,累土再筑,不能坚久,自建炎至元末屡遭兵火。明嘉靖丙寅,令姚本崇申请兴筑,郡丞毛德京嗣经理之,以址狭,拓地于西,计周十里,东西南北相去三之一焉,高四丈,阔三丈,照新昌令万鹏之规,用纵横石延城造敌台,容百人置窝铺,女墙高五尺,设垛子以卫身,垛眼以窥敌,下构斗门以泄水,计所费以八九十三岁役折之分三年徭于十递,召募石工一丈价二十金,民不胜苦至有投缳者,不得已而以腐石充,一月内工俱竣,启五门,上有楼,东门曰迎晖,楼曰启明,南门曰来薰,楼曰宣泽,西门曰庆丰,楼曰惕庚,北门曰拱辰,楼曰思荩,西南小门曰省耕,无何大雨亘日夜,大半倾圮,御史钟一元以城门镂琢花鸟伤财劾毛公去,司李萧、文清继之,督贵尤严,除腐用坚,又制为石钉长丈馀,三阅月而成,萧以升去,至崇祯末令过周谋议四围浚壕,因土燥不能蓄水未浚。皇清顺治七年,以女墙无裨于守,折其料增修炮眼、
箭垛,其制为尤得云。
宁海县城池 唐永昌元年自海游徙今地,周围六百步。明嘉靖壬子冬,令林大梁重筑,周一千五百四十一丈,高二丈四尺,广一丈八尺,门四:东靖海,南迎薰,西登台,北拱辰,西北设小北门,皆冠敌楼,设窝铺四十有八,城之外凿址为隍,袤七里,广丈有五尺,深减三之一门之外,各跨以石桥,万历辛卯,令曹学程修。
越溪巡司城 东二十里,高一丈八尺,围二百四十丈,门一,顺治十八年迁康熙九年复。〈按以下系县属镇城附后〉
长亭巡司城 东一百里。
曼岙巡司城 南七十里。
宝岙巡司城 东南八十里。
铁场巡司城 北六十里,已上四城规制迁复俱同越溪。
健跳所城 南一百三十里,高二丈三尺,围三里二十七步,门二:西登明,北曰崇武。顺治七年间,寇叛据,提督田雄攻破之,遂墟其地,今改设台寨。
太平县城池 周四里二百七十七步,明成化五年,割黄岩县地置县。嘉靖三十一年,筑城门六:东曰迎辉,南曰观海,西曰延照,北曰仰山,西南为小南门,西北为小西门,东南二门外复立月城,西北二门增置敌台、水门二;西为上水洞,东为下水洞,遇溪流瀑涨时启泄。明嘉靖间知县曾才汉疏合溪、流实上水洞,又于东偏修筑襟抱亏泄,作楼跨下水洞之上,曰淇菉门城楼俱系正德八年知县祝弘舒建。皇清初,置红衣炮十七,位于城上建钟楼并各门城,
楼年久倾圮,康熙十二年,知县郭治重修,置窝铺十一处,环城开浚河壕,重立木城于城外,提督张巡杰撤去。
松门卫城 在县东五十里,宋筑松门寨为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汤和改为卫城,高二丈四尺,周围五里九步。〈按以下县属城附后〉
楚门所城 在县西南六十里,城高二丈四尺,周围七里一十步,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今圮。
隘顽守禦所城 在县南三十里,城高二丈四尺,周围三里三十步,明洪武二十年汤和建。皇清顺治间,奉遣城摊今展界,即旧址修筑改为寨城,设兵防守。
新河所守禦城 在县东北三十里,隶海门卫。城高二丈三尺,周围五里六十八步,明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命指挥方鸣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