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十一卷目录
太平府部汇考一
太平府建置沿革考
太平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太平府星野考
太平府山川考
太平府城池考
太平府建置沿革考
太平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太平府星野考
太平府山川考
太平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八百十一卷
太平府部汇考一
太平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为丹阳郡之春谷、丹阳、芜湖三县地。东汉孙吴如故。晋增置于湖县,分辖丹阳、宣城两郡,春谷属宣城,馀属丹阳。元帝渡江,侨立繁昌县,成帝复侨立淮南郡,及当涂襄垣各县,以处流民,又侨立豫州刺史,治芜湖。永和中,镇牛渚。咸安、太元间,镇姑孰。义熙中,省春谷,入芜湖,又省芜湖。刘宋,丹阳隶丹阳郡,于湖、当涂、繁昌隶淮南郡,当涂、繁昌,皆割于湖为境。元嘉中,分立南豫州,其后或治姑孰,或治于湖。隋平陈废淮南郡,徙当涂,治姑孰,并于湖、繁昌、襄垣,入之属蒋州。唐置南豫州于当涂,寻废,以县属宣州,省丹阳县为镇,地分入当涂、江宁。天祐间,复立芜湖。南唐升明中,复以春谷、石埭场及南陵地置繁昌,改当涂为建平军。后周又改雄远军。宋开宝中,改平南军。太平兴国初,升太平州,隶建康府路,后隶江南东路。元改太平路,隶江浙行省,江南行御史台,明升太平府,属南直隶,辖三县。皇清因之,隶江南省安徽布政使司,领县三。
当涂县〈附郭〉
秦丹阳。汉、晋因之。东晋侨立当涂县,立镇牛渚,又镇姑孰。南北朝、宋,割于湖地为实土,属淮南郡南豫州刺史治。齐、梁、陈俱因之。隋开皇间,即晋侨立县名,徙当涂治于姑孰,并于湖。及侨立襄垣、繁昌,地入之,属蒋州。唐省丹阳,入当涂、丹阳,废为镇,当涂改属宣州。五代、南唐建平军。后周雄远军。宋初平南军,后废军,复县,立太平州治此。元太平路治,明太平府治。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九里。
芜湖县
周吴鸠兹。汉置芜湖县,属丹阳郡,以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名。晋初,增置于湖。东晋咸和间,侨立豫州刺史,治芜湖,又立淮南郡、上党郡。义熙间,省芜湖,入襄垣。南北朝、宋,又省上党郡,入襄垣。齐、梁、陈因之。隋废淮南郡。唐天祐间,复置芜湖,属升州。宋初,属宣州,后改属太平州。元属太平路。明属太平府。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繁昌县
周吴鹊渚。汉、晋俱春谷地。东晋侨立襄城郡及繁昌县属之。后郡废。义熙间,省春谷,入芜湖。南北朝、宋割于湖境为实土,属淮南郡。齐、梁、陈皆因之。隋并繁昌,入当涂。五代、南唐,复置繁昌,属升州。宋初属宣州,后改属太平州。元属太平路。明属太平府。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太平府疆域考
《府志》太平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江宁府界溧水县石臼湖心八十里,又至高淳县固城湖之东浒。
西至和州界,大江中流十里,又至无为州界。南至宁国府界,南陵县麻桥一百五十里。北至江宁府界,江宁县葛冈铺五十里。
东南至宁国府界,宣城县黄池八十里。
东北至溧水县界八十里。
西南至池州府界,铜陵县黄浒一百六十里。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当涂县
当涂附邑也,东至溧水县界八十里。
西至大江
南至芜湖县界,大圣铺三十里。
北至江宁县界,慈湖五十里。
东南至宣城县界,八十里。
西南至芜湖县界,褐山四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四百九十四里,水路三千五百九
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芜湖县
府南六十里,为芜湖东至当涂县四十里。西至和州界大江中流七里。
南至南陵县界,石硊河心四十里。
北至当涂县界,延福乡三十里。
东南至宣城县界,定江铺八十里。
东北至当涂县界,霸塘圩三十里。
西南至繁昌县界,鲁港十五里。
西北至当涂县界,褐山二十五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三千六百六
十里。
东西广四十七里,南北袤七十里。
繁昌县
府西南一百三十里,为繁昌东至芜湖县界石硊河四十里。
西至无为州界,荻港五十里。
南至南陵县界,麻桥二十五里。
北至芜湖县界,鲁港河心五十里。
东南至南陵县界,马仁渡四十里。
东北至芜湖县界,下峨桥河东三十里。
西南至铜陵县界,黄浒河三十里。
西北至无为州界,旧县夹洲西大江中流五十里。
自县至
京师陆路二千六百七十四里,水路三千七百七
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九十五里。
形胜附本府〈当涂县附郭〉
南齐诏:姑孰冲要,密迩金陵。
陈宣帝诏:博望开畿,天限岩峻,龙山南指,牛渚北临。
宋曾巩记:江山之胜,天下之奇处。
洪迈壁记:左天门,右牛渚,铁瓮直其东,石头枕其北。
陈亮上孝宗书:采石股肱建业,有据险临前之势,而非止靳靳自守者。
元郝经议:扼三江之襟要,溃江淮之心腹。芜湖县 长江来西南而趋东北,县治凭东北以控西南。东绕宣歙诸水,西汇大江长流。白马拱其南,赭山绕其北。《舆地志》谓:吴头楚尾。《寰宇记》云:江津之要。宋杨颢诗曰:山连吴楚周遭起,水合湖湘汹涌来。山川回环,形势清胜,太平属邑,最为奥区也。
繁昌县 山僻奥区,土称沃衍,左据浮丘之胜,右揽狮岭之奇。外长江天堑鹊起矶突兀中流,扼咽喉之要。张兴世据上游于鹊尾,程普定春谷于石头,诚西北一带险要也。东南层峦叠嶂,崎岖阻隘,竹木蓊翳,车不得方轨,马不可长驱。亦江山四塞,磐固之邑。
太平府星野考
《府志》府属总《周礼·保章氏》注:斗、牛、女,为扬州。〈按:太平,周秦时为扬州地〉《史记·天官书》: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汉书·地理志》: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按:太平,在汉,属丹阳正当斗分〉
《后汉书·天文志注》:引《星经》云:玉衡者,斗九星也。第六星主扬州,常以五巳日候之辛巳为丹阳。《晋书·天文志》: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野,属扬州。丹阳入斗十六度。
《隋书·地理志》:扬于《禹贡》为淮海之地。在天官,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为丑,吴、越得其分野。
《费直易说》:吴、越分野,起斗十度至女五度。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至须女二度者,吴、越之分星。
《唐书·天文志》:每一次舍例,以初中终三分,其星之度。斗、牵牛,星纪也。初,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
《宋史·天文志》:南斗六星,南星者,魁星也;北星,杓也。石申曰:魁,第一主吴,二会稽,三丹阳,四豫章,五庐江,六九江也。
太平府山川考
《府志》本府〈当涂县附郭〉青山 在郡治东南姑孰乡,山阴距郡十五里,山阳距三十里,周广八十里。晋袁宏为桓温记室,召游青山,归,命车同载,即此。山南阛阓百馀家,为青山镇,齐宣城守谢朓筑室其地,故又名谢公山,有碑在山趾,书第一山,米芾真迹。碑左为登陟路,鸟道纡曲,上至巅,稍折而下,林屋丛荟者,保和庵。庵前石砌方池,有泉滃然,冬夏不涸。朓,故井也。西下坦迤,曰:泉水湾。青畴绿树,峦壑尤美。中峰之麓,范传正迁李白墓碑铭,屹立数楹中。东南白云寺,刹古地敞,足与保和竞胜。北则万家山,李家山,桓墓山,安吉垄,古梅成林,入春寒香满谷。山南遥望崒勃,嵌崎层峦叠嶂,如展瓣芙蓉。自西北观之,两峰矗霄,则天纬象阙矣。
采石山 在郡治西北化洽乡,去城二十里。高百仞,周十五里。西临大江。传闻昔采五色石于此,故名。一称翠螺山。山扼江险要,为南北必争之地。晋伐吴,王浑驻师,隋韩擒虎,宵济破陈,宋曹彬渡师取江南,虞允文海鳅著勋,明常遇春先登破敌,皆在其处。唐李白披宫锦汎月胜事称最。故山麓构谪仙楼,楼对长江,千里一目。上而北水府庙,五显庙,岩石突出者联壁台,巉岩陡削,瞷者肌慄。其下牛渚矶,至山顶三里,三台阁冠其上,杰出松云间,一切峰岫,皆陪隶视矣。牛渚矶 在采石山下,江漘有柱高丈许突兀峭壁间,旧传金牛出此,故名。《后汉志》: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孙吴东晋,每宿重兵其地。矶上有江山好处,蛾眉燃,犀问月,遥望半山诸亭。白苧山 在郡治东五里,高一百二十丈,周一十五里,本名楚山。晋桓温携妓游此,歌白苧词,故名。山椒有桓公井,饮马泉,挂袍石诸迹。亦宋孝武狩处。山巅大夫松,七亭亭,霄际数十里,即望见之。后馀其二,今亦废。旧称白苧松风,以此登其顶,分三脊,东脊之坳为院基,西脊过脉为景山,北脊蜿蜒趋下,起伏顿挫,达城外。郡治龙脉胎息于此。
黄山 在郡治北五里石城乡,高四十丈,山如初月形。旧传浮丘公牧鸡于此。亦名浮丘山。上有宋孝武避暑离宫,今存凌歊台址。山之阳当孔道,为东岳庙,广福寺。寺后万松掩映,涂令章嘉祯所植,人称章公松。上有深云馆,怀古台,誓清堂,立浮图表之。宋刘子澄《图经》云:大江东来,淮山对峙。历阳楼堞,历历可数。今山麓平畴,极望去江,几二十里。
月盘山 一名景山,在楚山西里许,亦称雷峰。以德清道院祀雷神,故名。旁有全真洞,石腹空敞,可容床几。亭六,最高者,湖山烟雨亭,陟其巅,西望城堞,烟火万家。南睇溪流,周遭若带。纻山屏护,众岫星罗,洵游观乐地也。
尼山 亦名梅山。两山相接,在郡治东南三里,上栅渡口山巅,旧有百花头上亭,今废。其麓古梅数十本,彷佛罗浮元圃。坐坡前石壁下,青山
白纻诸胜,掩映溪流中。夜月,松阴渔舠,款乃不经。旧称尼坡梅月。
龙山 在延福乡,去城十里,蟠溪而卧,蜿蜒如龙,故名。秋色甚佳。旧载孟嘉落帽事,或曰:龙山当在江陵,而《旧志》云:桓温尝以重九日,与僚佐登此。时嘉正参温军事,或移镇姑孰,时事也。上有屯垒故迹,未详何代。寺为兴化院,阒寂静邃,可以幽栖。东岭西江,尤足展眺。
横望山 在郡治东北六十里永保乡。高二百丈,周八十里。苍翠亘天际,与江宁溧水接壤,丹阳湖在其南。春秋,楚子重伐吴,至此,其山四望皆横,故名。真诰称其石形瑰奇,洞穴盘纡。陶弘景隐居其地,作读书堂,有石门、古祠、灰井丹、灶诸景。下为澄心寺,关帝庙。庙前峭壁二里许,夹石参天,奔泉雷转。壁上老松倒垂,长百尺。最高处有王磐题壁立万仞四字,亦奇观也。后松砍伐殆尽,今止馀一本,苍翠犹昔。
藏云山 一名武神山,在郡治东北二十五里归善乡。由灵墟山,叠嶂奔赴,而为武神支垄,特起入径,幽邃纡盘,涧水清彻,松杉蓊然,可二里许,至寺基,缭绕苍郁,岭高且深,名曰藏云,以山可藏云也。中峰悬峭百丈,左为致雨峰,云起即雨,旱祷辄应。再左接石楼峰,巨石崚峋,帡幪如广厦,高数十丈,可坐百人。右有燕谷,深广宽平,青茅铺积,如千层碧浪。山顶有泉,曰天池,四时不涸。山下醒心泉,自石孔喷出。有灵泉,拥翠亭诸胜。
白云山 在郡治东南姑孰乡。出白土,俗名白土山。
凌家山 在郡治东三里石城乡。有石洞,门广阔可丈许,旧传陈罗二仙隐处。扪石入户,即键,至今石有开阖缝迹。陈罗仙,相传即教李聿斩鼍鼍浦者也。山南麓濒姑溪,去岸十馀丈,为钓鱼台,传为李之仪钓鱼处。巨石巍嵷,虎踞溪口,可坐数十人。山椒浮图壮郡巽位,名曰凌云塔,因又称凌云山。坐塔下俯望,溪水镜澄,群帆林立。山虽不高,正不必以仙灵也。
九井山 在郡治南延福乡。山有九井,旧传桓温所凿。《元和志》:殷仲文九月九日,从温登九井,即此。今五井已竭,四井通大江。昔人坠马鞭,乃从牛渚得之。上有桓元僭位坛。
甑山 一名晋山,在郡治东石城乡十五里。壁立百仞,尊重如袍笏贵人,他山环拱郡城,皆其分支也。上有龙窟,岁旱从此起。龙往往得雨。山阳有甑山庵。
夏舍人山 在郡治东北永保乡。有夏舍人庙,失其所始。
翰壁山 在郡东梁。《起居注》云:大同九年,鸿胪表往姑孰翰壁山采石墨,不得,琢石之次,获古钱四。
象峰山 在郡治东永保乡,俗呼湖头山。慧日、圆照二庵,在其上。
禅岳山 在郡治东石城乡十五里。山阳有寺,寺前古树翳日。
灵墟山 在郡治东三十里薛镇地。旧传丁令威化鹤于此。山椒坛址犹存,有丹洞,丹井,井大旱不竭。
石城山 在府城东山,上有石环绕如城。唐罗泰有《石城记》,上有八角井,饮马池,驾鼓台。旧传楚熊绎受封地。按楚封丹阳,在今归州,谓封此者,非。
龙泉山 在府城东永保乡。山势如飞龙。福源寺在其脊,螺浮尊者卓锡于此。有井水,清洌味拟,中泠,大旱不涸。又汲以竹,则清以绠,则苴浊不可食。相传,寺初建,材木从井出。门前老松,数千年物也。
天门山 在郡西南三十里,本名博望,亦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大江对峙如门阙,故曰:天门山。卧江中,远望如横黛,故又名蛾眉。春秋楚获吴艅艎于此。宋孝武阅水军,有双鹊集伞盖,群臣呼万岁。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间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乃立双阙于二山,博望千寻石柱,屹立江表,山腰墨桃树,一花实皆黑,植根剧峻地下,攀上縆皆不能到。荡舟江中,遥望而已。山顶有寺。
褐山 在郡治西南四十里,临大江。五代杨行密战赵锽,田頵帅舟师,与冯弘铎大战。宋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台,于当涂之褐山,皆此也。奇石巉绝,渔人依岸,挽罾舟楫过之,洑流冲突不止。梅圣俞诗云:暗石惟愁碍,矶头水自煎。兹山之概,得矣。
金柱山 在郡治西三里三江口鲍刘沙。宣歙诸水,经姑溪入江,奔泻于此。形家病之。明万历间,民掘地,得金,邑令章嘉祯请于郡守,陈璧割千金,买田为址,筑土成山。初名铁淋壁,以西方属金,改称金柱,建浮图,以锁水口,邑乃裕。岁久水啮岸,尽圮。皇清康熙四年,重筑,增厅一,亭一,植桃柳百馀,与佛舍之修竹,茂林相映,每夕展眺沧洲古渡,塔影横溪,不岩壑而居然胜景云。
武山 在郡治东六十里永保乡。形如蛤,又如覆釜,故亦称釜山也。独塞湖咽,多渔网蟹断。磨盘山 在化洽乡,去郡二十里,晋镇西将军谢尚守采石,驻兵于此,其地即将台。
宝积山 在化洽乡,去郡二十里,旧传山产青绿,故名。昔孙仙姑炼丹其下,今丹池,并崖壁石刻犹存。
白壁山 一名石壁,在郡治北二十五里化洽乡。滨江三峰,中拔起如垩,有石似龟伏,俗名龟山。传言,上有白玉,采者众,遂不产。北峰下,洞石多佛形,名千佛洞,俗祈嗣于此,岩洞数十,阴峻难蹑,青林文筱,覆盖棋枰石,殆古隐士居也。又李白与崔宗之乘舟月夜,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白衣宫锦袍坐舟中,两岸观者如堵。白旁若无人。按白诗:秋月照白壁,皓若山阴雪,十字殆不可方,真兴会所到也。
望夫山 一名枣子矶,在郡治西北化洽乡,高一百丈周二十里。《寰宇记》云: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之,久乃化为石。
金山 在郡治东北石城乡,出铜,类金,古称丹阳铜,今不产。
马鞍山 在郡治西北,近慈湖港口。旧有神祠,吴赤乌时建。山滨江洲渚辅之故,岩崿不露,六七里环山,足溆中可荡舟。山形瘦削,镵刻弥见姿秀小洞,曲通连贯不一。赏识者比之采石,云:名以肖形,山灵不乐受也。
葛阳山 在郡治北四十里,上有羊耳洞,藤萝隐蔽洞前方石。相传为葛仙翁棋局,东上窈折曲秀,有八仙台,潘母床,大石宽坦,彷佛存枕迹。相传潘母亦仙去,山若张双翼环抱,村落百馀家,最为幽胜。
慈姥山 一名鼓吹,在郡治北四十里和尚港,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处。山产圆竹,声中音律,可为箫管。上有丁兰祠,弥陀寺,临江楼,其左峙也。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估舟尝依此以避。采石望夫之下,得此岩壑益胜。
鹦鹉山 在郡城北四十五里,连葛阳山,山有鹦鹉石,雌雄各一。每遇雷雨,鹦鹉子从石中迸出,圆润如卵。土人多得之,用以治病。有石嵌空,侧出如半帆,游云雾中,尖长丈馀,俗呼为船尖峰。东壁诸峦插天,环顾拱揖,昂首招呼,如欲来船上者。
老山 象山 褚角山
小山 鹤顶山 洞阳山
抄山 松山 周家山
师家山 兰子山 朝山
牛头山 马山
大江 在府西即扬子江也,又西则曰西江,又名夹江。
丹阳湖 在府城东南,跨多福、黄泥、积善、湖阳等乡。徽池宁国、广德诸州之水汇之,与江宁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为界,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太平之巨浸也。
姑孰溪 在府城南,合丹阳东南来之馀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江。按江源记,姑浦口南岸立津以讥行旅,姑浦有港,旧经郡城中,宋建炎始新筑城,限溪流于城外,西入大江。
采石新河 在府城北化洽乡采石镇,西牛渚矶东。《水经》云:镇市牛渚矶屹然,立江流之冲,水势湍急,大为舟楫之害。宋熙宁三年,开新河于矶后,南接夹河,西北达大江,舟行遂获安济。昔开采石新河,乃何主簿督工,昼挖夜合,不能成功。或谋多用锹锄,以待明日,见有石透露土外,遂并力抉之,得一石函,内有碣云:繁昌何主簿,抬我上高冈。遂以石函与碣埋高埠,河路始通。和尚港河 在府城北四十里,一名慈姥矶。昔楚僧真定,见慈姥矶波涛甚险,时有覆舟之厄,遂发大愿,以锡杖挑土成河,分其水势,以便行舟,故名和尚港。
思贤港河 在白壁山下,去府三十五里,因谢朓、李白、崔宗之皆过此赋诗,后人思之,故名思贤港。
大信河 在府城西南延福乡,河水南自芜湖白岸湖,分派北行过梅塘,何墓山之间,西行过马鞍山,又西过大信下镇,会龙山港入江。黄池河 在府城南姑孰乡,以河心为界,河北属当涂,河南属宣城。
灌渡桥河 在府城北化洽乡,通里权,渡桥至盛家庙卞家陡门止。
唐沟河 在府城东南湖阳乡,西通官溪河,又接新华河。
新沟河 在府城东南,跨多福乡。
匾檐河 在府城西新城垾,即古檐河、大信河分派入江者。
慈湖水 在府城北四十里,吴将笮融于此屯兵,晋陶侃与苏峻战于慈湖,又侯景之乱,兵至慈湖,梁人大恐。即此。
鼍浦 府城东五里,南唐李聿任歙州刺史,经此浦,有鼍魅幽聿于潭中,领聿妻子就任,凡三年。聿从潭中出往寻妻子。妻子不识,聿学法斩鼍魅,妻始识之。今按:南唐无李聿。
石臼湖 在湖阳乡,相传石崇旧宅也。
胭脂港 在延福乡,去城三里,以其地昔有皇后脂泽田,故名。水盛时,可通芜湖水道。
横山九龙池 山顶石坎容斗水,不竭,内有石龙子九枚,长数寸,黝形,高足,痴不畏弄,人弄一枚,坎中仍九,渐至九枚,坎中亦九,尽还其九,亦复九也。
异井 当涂城南三十里,有古井在大泽中,甚深,汲者用绠二十馀尺。当春夏水盛时,泽水几侵没其床,而内水之深如故。
芜湖县
赭山 在县西北五里,高三十丈,周九里。《江南地理志》云: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阳。山巅有一览亭,宋邑人张应南建。有滴翠轩,在广济院,塔后为黄庭坚读书处,惜俱成废址。今所存者,蹑山门而上,琳宫妆饰天王金刚殿。
碛矶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陈周文育袭彭城,徐嗣徽引齐人渡江据芜湖,列舰于青墩,至碛矶,以断文育归路,即此。一名七矶。
驿矶山 在县西北八里,南宋时设馆驿,立市肆于此,故名。山址滨江,江浒有清风楼,建自明御史邑人黄让。楼突兀险峻,为栖僧之舍,俯视树秾藤护,寒翠扑面,遐瞩清敞,则烟黛浮空,泬寥无际,惟见江光云影,渔舠来往耳。
周家山 在县西北六里,踞清风楼左偏,山坂松篁密荫者里许,柳堤荷沼,参差盘折,如入桃源邃处。登巅面,江风御云,凭与灵泽宫,遥向并峙。皇清康熙癸卯,僧在瀛募建普同石塔三座,构杰宇五楹覆之。
范罗山 在县西北五里,址毗赭麓,崇林邃密,间道入万松庵,严风彻骨,宜盛燠纳凉。秋暮,红树最佳,枫阴森映,间有圆照寺,层楼杰阁,望者疑天际珠宫。南瞩粉堞如画,烟火万家,接长江停舫。故眺历者,常携卮选胜而饮,为乐郊韵事。鹤儿山 在县西北五里,址续吉祥寺,陵阜平坦,庐舍园廛,三之一嶂。北有识舟亭,原名八角,建自明万历间。凭江览胜,宛如燕矶蛾眉。崇祯辛未,榷使王思任拈谢朓天际识孤舟,云中辨江树句,作联,故颜今名。皇清顺治甲午,水部杨峻割俸涂丹亭,益增丽,往来名流,鑴题充壁盈椽,故游览者觞咏不绝。赤铸山 在县东北八里,高十丈,周七里。《图经》云:楚干将造剑之处。今山有干将墓。
神山 在县东北九里,与赤铸相连。《图经》云: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砥石。有李卫公祠。宋乾道七年,县令沈端节诣祠祷雨,灵应,因取苏轼喜雨亭中语,作志喜亭。山势逶迤蟠结,垒巘曲径,幽邃宜人。罗汉寺,踞其峰麓,堪驻足焉。跻岭眺丹阳诸峦,绵亘相接,至赭塔荆壁,东西夹辅。相传兹山为县治来冈云。
破山 在县东北。《图经》云:干将试剑于此,故上有试剑石。
柳家山 在县东北十里,上有陨星石。宋绍兴己卯,有星陨,其声如雷,其光烛天,视之则石色,如铁状,如角黍。邑令赵不吝,恐惑众,乃投诸水。白马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五十丈,周九里,上有三圣祠,下有紫燕洞,土人称燕巢洞。又名燕雏。冬有紫燕来集,春则去。俗以牛饼祭洞神。宋大明七年,敕禁之,燕遂绝。山径萦纡攲连,从小庵而陟,苍松茂竹,夹道郁葱,山脊峰回石耸,与繁阳浮丘,空明对峙。盘折入洞,洞深广莫
测,夙多仙迹。云气蒸布,诚为洞天福地焉。大荆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高二十五丈,周九里,上有鹤迹石,云古仙所遗。又相传为卞和得玉处,即此山。山口村落千馀家,桃竹阴森蔽日,山脊缮巍刹,传自晋唐。垣镌石佛,宛似飞来。峰陟峻岭,挹江影,湖烟苍茫。万状憩石,约丈馀许,可觞咏,多人明直指骆骎,曾见陡岩平峙,水涯大书二字,曰:寒壁。藓蚀多年。嘉靖丙申,水部许用中培邑文笔峰,禁市僧伐石,遂分俸买山作记,以垂不朽。
小荆山 在大荆山西北,高广不及三分之一,东南麓有龟文石,下有穴,云龟所出,与大荆两山远出欧阳湖上,夹面对立,状类蛾眉,比二梁为新出矣。
蟂矶 在县西南七里,大江漘,高十丈,周围九亩七分。按《埤雅》:蟂,老蛟也。今矶南有石穴,广一丈,深不测,为蟂所居。昔时常出害人。《图经》云:宁渊观,旧在其上,观本唐水心禅院,岁久废为羽林庵。明建灵泽夫人祠,世传吴孙权妹、蜀先主妃,归省其母,回蜀,至江上,闻先主殂,哀殒,葬此山。又云,即龙女祠,祷风涛者不爽祠,筑自驿矶,后江水冲塌无存。明成化间,邑令陈源鼎建于今所,其地隶濡须。北岸登矶而望,止见芜湖,故明高帝有蟂矶烟锁在芜湖之句。
万石山 团儿山 周家山
膺蛟山 黄山 夏家山
小赭山 铁狮山 齐罗山
马鞍山 猫儿山 牛角山
大江 在县西五里
中江 按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云:芜湖中江在西。
长河 在县南半里源出广,德宣州过县前西行稍北五里,注江旧,有吴波亭今废。
青墩河 在县南有洲,曰青墩沙,即周文育克徐嗣徽处。
匾担河 在县东十里,东达宣徽,北达姑孰溪入河。
石硊河 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石硊山,过石硊市,合鲁港河,注入大江。
西湖池 在城外西北一百步,广二十亩。勾慈二港 在县东四十里,即鸠兹也。按《左传春秋》载:楚伐吴,至鸠兹。《杜预志》则为皋彝。《舆地志》则为皋兹,按:今县有港,曰勾兹,西距县四十里,与预所指在县东之地正合。然地一而名四,音近而字殊,则世俗相传之讹也。芜湖水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源出丹阳湖,西北流入于大江。汉末尝于湖侧置县。
天城湖 一名天圣湖,在县东南一十四里,广一百八十顷。
欧阳湖 在荆山,欧阳元游此,遂名。
鳖洲 在县河入江口之南,长三里,与蟂矶相对。
鲁明江 在县南与繁昌分界,昔鲁仲明居此,故名。按《十二国纪年》:孙孺与杨行密战,行密于鲁明港作五堰,以轻舟给行密军食,即此。橹港河 在县南一十五里。
繁昌县
狮子山 在邑南三十里春谷乡,高三百丈,有石巉岩,雄踞如狻猊,故名。绝顶有石室,其下为清凉寺,再下东麓为宝定庵。明弘治间,铜陵占为己地,邑长以其险僻无产,听之。此山,在马仁西,峰嶂奇变,实堪图绘。左大石,方广数丈,势若犊伏,名眠牛峰。旁涌一石,如牧竖然,山下望之,烟蓑雨笠,长鞭短笛之形宛具。右双仙峰,在豸山后,两石矗肩如蹑附,山椒石壁数十仞,鹰隼巢之,猿狖穴之。其中松杉竹树,与红泉碧涧相错,吞吐云雾间。土人以其云气验晴晦,亦奇观也。
马仁山 旧名马人,在邑南二十里金峨上乡。高二百丈,纵横耸峭,形类人马。唐德宗时,石马妖鸣,断其首以厌之,易今名。有峰曰韬玉,曰龙首,曰罗汉,曰双桂寺,为莲社院,望双猫石壁一折,而入林莽覆涧,如行隍中,韬玉罗汉诸峰,森拱院后。西折为观音岩洗砚池,隐士王翀霄宅址也。近池峰名漏月仲秋,望夕月魄,与峰口对,光若悬镜,注射峰中,下容数人,如邃室然。隐静山 在邑东南三十里铜官乡,高二百八十丈。旧传杯渡禅师栖隐地,峰五,曰碧霄,曰桂月,曰鸣磬,曰紫气,曰行道。有泉二,曰金鱼、喷云。金鱼在碧霄峰,喷云在桂月峰下。旁有洞,曰宿猿,群猱啸聚,叫风号月,人境凄冽。寺当五峰之
会,巑屼拱合,右瞰西庵,左顾降福殿,钟磬镗鎝,从松涛竹浪中出。距寺二里许,双松对峙,势若虬蠖,为杯渡手植。古涧委折,殷雷轰地肺间,胜地无过此者。
金峨山 在邑南一里许金峨乡。高一百八十丈,陂陁横秀,娟娟清扬,故名。山半有仙人身迹,三元地藏二殿,踞其凹。秋空水涨,望山下如疋练,瀰漫城根,迤南半里。夭桃夹路,趋入山谷,悬崖壁立,泉乳訇訇然。仰视岩前绿阴,翳天飞云,片片欲落。上有观多亭在焉。僧寮数楹,随石高下,右折石窟,玲珑类蜂巢蚁穴,古金峨洞也。洞一窍,通人行,石枰苔佛,微逗天影,岚气长夏逼人,飘飘乎五行灵威想矣。
隐玉山 一名浮丘山,在县东十里灵岩乡。高三百仞,周环四十里。山二峰,峰二岭。右为浮丘洞,龙池二,相传龙潜于此。山中林木幽奇,香阴夹道,村居数百,散处峰隈石罅中。绝顶方敞,可数亩许,位以资圣院,即浮丘公王郭二仙炼丹处。前有锁虎石,炼丹井,甘泉,亘古不涸。下临无际,江河都邑,历历指顾间。稍霾则云气蓊然,咫尺万里。至午夜,清朗,有物如红毬,隐见木末,相传为王郭遗丹。严永谐诗:丹光穿树林是也。凤凰山 在邑西五十里春谷乡。上有巨石空中,昔年凤巢其内,刊凤穴字。又有凤台凤池遗址,故因以名。山下为荻港镇,嵯峨怪石,秀出林表,与青山鹊起,鼎峙江皋。江北麓为珠金沙,贾似道败兵奔还地。山有庵四,曰延禧,曰旧庵,曰如松,其大者曰五灯。丛林散列岩前,取径修篁丛桧而入,夕阳归鸟,舳舻衔尾至者以千计。停桡系缆,烟树迷离。旧称荻浦归帆,以此。
龙华山 在邑西一十五里春谷乡。高一百二十丈山,有寺。寺有石窦,乳泉滴沥,里人资以灌溉。俗传洞通江间,有芦根涌出石上,产丹桂一株,近千年,香袭里许。清流古刹,幽阒绝尘,枕漱云根间,不复知有长夏。
红花山 在邑西二十里春谷乡。高三百丈,陡峻干云,诸峰攒累如莲萼。下为里人造纸处,古涧澄泓硙碓之声,响应山谷。过峰腰半山庵,渐入鸟道,真武殿踞其绝顶,俯视雨电,俱在山半。每斜阳初月,吞吐峰阴间,倏忽万状,故八景以红花晚照名。
鹊起矶 旧名返秦,俗呼板子矶。明万历间,邑令邓一儒以滨于鹊江,易今名,在邑北五十里春谷乡。大阳幽脉尽此。奔流三面环抱,为大江上下要害之区。周遭雉堞,明季镇帅屯守地也。近岸小港,水涨时,以轻舟摇曳而上,山椒佛寺数椽,荫以古银杏,登埤极目,通体欲浮。南北墟烟,飞帆划破,谓之天生。一本徐熙画,信然。战鸟圻 在邑西四十里延载乡,一曰孤圻,一曰属圻,一曰灵山墩。《方舆记》云:桓温城赭圻,常惧掩袭,闻下流山鸟噪,一时惊溃,故名。墩旧在江中,与灵山寺对。宋嘉祐时,徙江岸,去故址百馀步。明弘治间,有大钟自蜀来,顺流而下,至墩前,僧众得其铜像以归,钟仍浮去,为甘露寺所得。今像徙宝山寺中人犹传钟鸣,甘露寺像镇宝山楼之句云。〈按《明一统志》《通志》俱入芜湖县。〉赭圻岭 在邑西三十里,与覆釜脉联。晋时出紫玉一段,攻为器以献太庙。一名赭圻城,晋哀帝召桓温入朝,至此有诏止温,温遂筑城于此。梁南陵县尝治赭圻,隋唐为镇,今惟荒榛断莽,乱树昏鸦,墉垒萧然,樵苏满径而已。
覆釜山 在邑北二十五里延载乡,一名春谷岭,一名寨山。顶平如掌,有古庙址。井泉冬夏不竭。传闻昔人避乱于此,疑即桓温城赭圻时事也。今锄者犹得折戟云。
放鹰尖 在邑北三十里延载乡。高三百丈,濒江舟行数十里,遥睇一峰,翥入云际,如篝上鹰初卸绦,旋毅欲摩空之势,故名。峰尖侧出,平分两翼,为大小磕山,各高一百五十丈。上有龙池,旱祷多应。其中林木幽奇,峰联路僻,方春茶笋初肥,筐筥络绎,游人多憩息其地焉。
三山 在邑东北三十里,一老子,二方丈,三秦,望连峰秀出,卓如文笔,巉然乱石欹江中者,三山矶也。宋陈尧佐泊矶下,梦老叟云:来午有大风,宜避之。至期,行舟多溺,尧佐独免。隔夕,又梦前叟曰:余,江之游奕将也。以公他日贤宰相,故告。矶畔为关帝庙。秋清月白,水波不兴,疏荻寒烟,空明一片。旧称三山秋月,即此。
黄石矶 在县西北大江,矶多黄土巨石,故名。明正德十五年,逆藩宸濠泊此,问其名,心恶之,嫌其为王失机也。不敢下,后回南昌被擒。
慈姥矶 在县西有石刻界碑二字,下鑴云:润州上元界。按:五代,宣润分属上元之界,不得踰当涂而南也。时秦彦据宣,张雄据上元,彦越广陵趣毕师铎,张雄破之,江中自立界碑于此。官山 在县南二里许,县治朝山,形家平面土星也。昔于其上增置尖锐物,士每获隽。顺治年间,诸生募赀,筑石塔如笔形,两闱鹊起者,接踵矣。
浮鸠矶 在县东北三十里,老山脉出江中者。在三山上,今名龙王矶。有秋江月映,水波不能混,惟中秋之夜为然。
敕山 矶头山 回龙矶
灵山 按《通志》:在县西北四十里。
公孙山 按《通志》:在县西北四十里,世传公孙捷居有公孙桥。
宝山 唐家山 螃蟹矶
鹊江 在县北境,绕出芜湖,盖自铜陵鹊头山为鹊头,至三山为鹊尾,故江曰鹊江岸,曰鹊岸。繁邑诸水皆注之。
荻港 在县西南四十里,此水与赭圻城相属,西对无为州,乃江流险要处。
鲁明江 在县东北六十里,与芜湖县分界。《明一统志》云:鲁明仲居此,故名。
鲁港河 一名橹港,即入江处。按此地扼关市之吭,楚蜀之材,蔽江而下,必泊于此,候工关分榷,然后解维。先是苦闭塞,致河涨水溢,众圩俱溃,屡经禁谕,俱于双港滨江停泊。明万历间,复梗,时知府陈璧申饬前禁,驱归原埠。近来视为故事。商箄梗塞如故。按出县东关外,至鲁明江,水程六十里,陆程五十里,圩多山少,岁具畚锸,从事寒沙烈日中,为河防计,不幸蛟流涌溢,陵谷易位,两涯间不辨牛马,民皆托命萑苇,依菱芡凫鹥鱼蟹以自给,故俗为金峨下乡。
黄浒港 在县西三十里春谷乡。
新开沟 在县南十里延载乡。
高安港 在县西北四十里,延载乡或称河。泥浦港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延载乡以跨河为泥浦桥或称泥埠河。
横山港 在县北三十里,金峨下乡跨河为横山桥或称河。
旧治河 在旧县治西三百馀步,南唐保大中浚治。
穴子港 在县北三十里,金峨下乡跨河为穴子桥港亦称河。
三港口 即泥浦穴子横山三港,合流入江者。苧田港 在县东五十里铜官乡。
小淮水 在县东五十里铜官乡。
新开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金峨下乡三山矶下流。
上峨桥河 在县南跨河为上,峨桥白马以东及坂长岭,万冲水合于此,下经隐玉山入苧田港,及苍龙洲。
苍龙洲 在县东五十里铜官乡。
虎槛洲 在县东三十五里金峨下乡。沈攸之、王休仁屯军于此,破孙冲之于赭圻,即此。新生洲 在县北四十里夹江之西,一名杨家沙。
新生许家洲 在旧县北五里,即新生洲。尝有许仲源渔于此,故名。
鹊尾渚 即繁昌上口,《明一统志》云:与池州府鹊头山为匹。
清流潭 在县南二十五里十一二都。
新沟潭 在县北二十五里二十九都。
徐冲涧 在县西三十五里。
砖石湖坝 在县西二十五里七八都。
官庄湖 在县西南三十里,即宋赐驸马孙安世脂泽田处。
太平府城池考
《通志》《府志》合载本府〈当涂县附郭〉太平府城池 吴黄武间筑。东晋太和七年,桓温重建。南唐保大复高广之,高三丈,周十五里。宋建炎中,知州郭伟改筑新城,减旧三分之一,割姑溪于城外,为今制。周六里,高三丈,广称是。门六,东曰行春,正南曰南津,南左曰龙津,南右曰姑孰,西曰澄江,北曰清源。明崇祯间,巡按御史郑昆贞甃以石,四隅设堞楼,增窝铺五十一
所,沿城为壕。山东南开渠引水作新坝,东北出水为梅庄闸。旧制以时启闭,水益深,城益高矣。
外县
芜湖县城池 《旧志》在县东三十里,高九丈,周十九里,门六,东迎晖、隐玉,南薰风,西会江,北拱辰、平在。循城有壕,可方舟南达于河者,括地诸书所谓于湖故城,在咸保圩者也。芜湖周县名宣春,《晏公类要》曰:于将之子,埋其父首于宣春城北。今城东门,犹称宣春门,仍其旧也。吴黄武加造,故孙权尝欲徙都。其城西至江口,东至长街之高城冈。王敦城,在城东北一里,今罗氏园后,有梦日亭址,是也。南豫州城,在城东二里,今之五面场是也。宋建炎间,水贼邵青,尽隳之。至明万历三年,知府钱立首议建城,割长街于城外,就高城冈之东,达于五面场之西,防谨库狱,予民有恃而已。工未竣,同知龙宗武继之。至九年,知县周之翰,乃报完垒。皇清顺治十五年,池太道宋之屏,驻劄兹土,捐俸六百金,倡募重葺。今制高三丈,周五里,东曰宣春门,城楼一座。稍右曰迎秀门,在学左。东南曰金马门,与学宫对峙,城楼一座。南曰长虹门,城楼一座,浮桥一架。南左曰上水门,南右曰下水门,西曰弼赋门,城楼一座。北曰来凤门,城楼一座,月城一道。近城无壕大河,宣城之水,自东入直逼南城门,设浮梁以济,西达于江,其支流为石桥港,绕西门外之北,名西湖池。
繁昌县城池 繁昌,古春谷。《括地志》曰:治在移风乡普照院,则今芜湖之陶辛圩也。东晋立襄城郡繁昌诸县于此。唐废为石碌场,而故城亦废。景福间,复割南陵,置繁昌县,移其治于江之滨。宋庆历间,筑城,周六里八十步。元至元间,废,仅遗址存。明天顺元年,徙今所,以故城为旧县镇。崇祯八年,知县罗明祖,建议造城,甃三门,报罢。十一年,张继曾襄厥有成,后久雨,复崩数处。十四年,冯洪孜捐俸募输,以次修葺,置窝铺。今制高二丈,周六百四十六丈八尺,东曰朝阳门,城楼一座。南曰迎薰门,城楼一座,水关一道门,右内通学前放生池。西南曰聚奎门,学宫对峙,开闭不时,楼废。西曰威远门城,楼一座。北曰拱极门,城楼一座,警铺十二座。水洞二:一在迎薰门北,一在朝阳门南,东南西三面皆壕,东南绕城根出峨桥鲁港,入于江西。去城数十,武舟楫皆通,严冬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