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七十四卷目录
安庆府部汇考二
安庆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安庆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职方典第七百七十四卷
安庆府部汇考二
安庆府山川考二
《府志》潜山县灊岳 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有三:一曰雪山,又名天柱,一曰灊山,一曰皖山。汉武帝以霍岳远在衡山,乃移近灊山,登封之,故今为霍山,亦以为霍岳云。灊山耸其北,皖山揖其南,两山削壁如拱如辅,叠障层峦,拒云概日,空青积翠,万仞如翔。雪山盘其东,磅礡厚重,如俯如集。霍屏袤其西,断崖绝壁,如屏如立,仰摩层霄,俯瞰广野,瑰奇秀丽,不可名状。有峰二十有七,其最奇在灊山,有天柱峰,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屹然独尊,削拔如柱,旁连二峰,其势鼎峙,一曰飞来,其顶有巨石,如人置其上;一曰上台如丽,中台如倚,下台如随。其顶有七星池、天池。其旁有狮岩,曰大狮、曰小狮,其岩槎牙如座,其中有洞曰司元,其洞空邃,可容万馀武,石梯参差,石栏礌礌,可游可止,曰桃源。其洞有桃,其花五色,其实可食,曰黑虎。其洞如虎,有炼丹台三,相传为左慈炼丹处。其在皖山有榴峰,其峰突然如结;有狮峰,其峰昂然如顾;有印峰,其上有峰如印,下有九井,旁有石床,可容百人,其井深不可测,其在雪山有雪崖瀑布万丈,莹然如雪。其上有莲崖,有玉镜池,有芙蓉山、钵盂山。其中有白云岩,岩下有石室、石床、石壁、石门、石臼、石磴,有丹灶。旁有古松,其松如盖生石上,不知其几千年。其上有斗牛石、貂鼠石、鹦鹉石、酒瓮石、月牙石。其半有藏虎岩,其下有仰天湖,滀而注可灌可沃。在霍山视潜皖,若引若障,高七千有二十丈,广二百有五十里,周五百里。道家以为第十四洞天司元洞府。其潜东南麓曰山谷。一名三祖山,因璨师得名也。其东有白霍泉、卓锡泉、吴塘陂。其下有石如牛,其牛卧有龙泓,其泉有酒岛,在潜水。涯有帘崖,有钓岩,有石蛟,是岳也。共计峰二十有二,岭八,崖五,岩十二,源四,洞十,台四,池三。朝阳峰 即天柱峰,有云鹤往来其上。
太平山 在县北五十里,上有塔,有寺佛鉴禅师道场。
彰法山 在县北七里,有彰法寺遗址。
凤凰山 在县北十里岐公故宅。
黄山 在县北十里,以黄鲁直得名。
东山 在县北十五里,道士李斯立异人柴樵夫隐此。
牛眠山 在县北七十里,下有金钟潭、仙人台。三里许有岭曰水吼岭。控天堂之要。
天堂山 在县北百四十里。四壁高峻,中敞如堂,其平可数万步,昔周枢密屯兵于此。内有温泉,可浴。有龙湫,其湫灵。有主簿,原其上有双豹峰,有沙岭,有清风岭,岭多风,有碎石岭,黄沙岭,上清岭,飞鸡岭。其上奇绝壁立,山连出者有后霍山,公盖山,东山,后山,嬴山,金龟山。
罗源山 其上有资佛寺。
龙山 在县东北,山蜿蜒形如龙。
金紫山 在县东北百有十里,下有金紫世家。昆崙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泉。
白崖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亦名龙隐山。上有登场寺。
东山 在县东十里。
皇华山 在县东四十里。
大吴山 在县东五十里,上有灵隐寺。
三障山 在县东四十里,上有西竺寺。
板门山 在县南三十里,上有演化寺。
长寿山 在县南三十里,上有万安寺。
椅山 在县南二十有五里,罄折如椅。
驾雾山 在县南三十里,其山高,云雾常出,其下魏将屯兵处。
白霞山 在县南六十有五里,日夕有白霞如练。
白云山 在县南八十里,山多云,奇绝壁立,下有岭曰惟岭。有溪曰浒溪。又其下有无愁山,其山僻。
闵山 在县西八十里,有果老岭,产茶,甚佳。蟠山 在闵山最深处,蟠曲如龙,苦艼产焉。石楼峰 形若楼观。
丹霞峰 顶有神丹,或现如霞。
司命峰 司命真人发祥所都。
降丹峰 相传昔人降丹于许真人处。
潜阳峰 在司命峰后,上有狮子石。
麟角峰 山顶最高石。
万岁峰 在玉镜峰北,真元宫东。
排衙峰 在真元宫西。
皖伯峰 在天柱山下,上有仙丹函。
覆盆峰 在皖山之巅,巨顶如盆。
天池峰 在皖山顶,有定心石,天印石,上有丹瓮岩,两相挟中,如瓮。
丹砂峰 覆盆之南,也传有丹砂,人不能取,中夜或现红光,远近皆睹。
石函峰 在皖山削壁间,有石函陷于壁中,光彩莹然。
香炉峰
毛女峰 在皖山前,见李庚诗。
莲花峰 状如莲花瓣,中平敞可容百人。斗岭 在逍遥岩西,其上有地,方平如坛。赵公岭 在三祖山后,赵真人尝居岩下,其上有下棋石、试剑石。
金仙岭 在真源宫后十里。
雪珠岭 径通仙人台,上有碎石,圆如珠。
石壮岭
冈岭 在白鹿见处。
道士崖 在石函峰西南,远视之如羽人端笏而立。
狮子崖 在天柱山下,有路通天池绝顶。仙桃崖 下炼丹山产桃处。
仙女崖 在白水涧侧。
金鸡崖 在吴塘水南涯。
白鹿岩 其上有洞穴。
朝真岩 在真源宫前,其上有迎真亭。
虎头岩 在真源宫东极高处。
水晶岩 在司元洞下,其岩直通沧海,昔有道人悬岩采药,见一处烟霞清绝,有洞门幽旷,峰峦奇特,冠绝诸处,真司元洞天也。悬崖绝隔,人不能到。
焙药岩 在上炼丹五里,左真人焙药处。龙吟岩 虎啸岩 滴水岩
大狮岩 西风岩 逍遥岩
白云岩 亦名虎头岩,鲁道结庵处。
天柱源 在朝天峰下,乃闾丘方远栖处。桃源 昔有人曾结庵其上种朮。
莳茶源 下田数亩,所收可以卒岁,物不外求,游人罕至,山川风物如在世外。
白水源 潜西南,飞瀑千丈,上连药真人茇舍,众山围绕,景物绝隹。
丹霞洞 黑虎洞 白花洞
司元洞 在朝阳峰天柱之间。
香泥洞 在真源宫后,相传唐明皇开元间,遣使赐宫额,洞出香泥。
桃源洞 在源上。
水帘洞 在中炼丹。
莲子洞 昔道士附书:一人来此敲石,投之,石开,童子引入,与麦三升,其人出门,怒掷于水,麦皆瓜子金。
剑仙洞
毛人洞 相传夜有毛人曾听经于此。
高奔台 在存真庵东。
仙人台 在白鹿岩东北,广五丈,其面甚平,中有仙人足迹。
定心台 在天池之北,花峰之南,方广数丈,下临千仞,视之慄慄。
潜水 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潜山,经吴塘堰,合于皖,达怀之石牌,入于江。
皖水 在县西北二十里,为崩河上流,源出皖山龙潭,经乌石堰,绕县治,东迤南合于灊。九井河 在县西北二十九里,其水出九井,合灊水。
崩河 在县东二里,其水达石牌。
沙河 在县东六十里,其水下合黄马河,至桐练潭,达枞阳,入于江。
张翔河 在县南二里,义士张翔开浚因名。小市港 在县南十五里,受灊水,达石牌。青河口 在县西四十里。
开源涧 在县西八十里,一名埭口,其水出罗源山。
黄泥港 在县西南三十里,界太湖,受熙湖诸水,合灊水,至石牌,逢皖口,入于江。
谷水 在山谷之上,其水纡曲。
仰天湖 在晴雪山下,其水沃。
南湖 在县治南,一曰灵湖,又曰南园,其水三面倚城,产藕。
雪湖 在县治东,产藕,甚隹。
盆池 在皖山巅。
天池 其池有二,清莹澄澈。
七星池 环列七池,其形如斗。
太湖县
龙山 在县北三里,下有龙潭,其山磅礡多石,四境皆可属望。其麓有石道通西北,其西崖有宫祀:老氏宫。前有湖山一览亭:笑山亭,崖巅有观风亭,览秀亭,风浴亭。崖半有寻云亭,又有香炉台,有钓鱼矶,多题刻。至今有波光照影,心胆寒,岚气逼人,毛发立之。句其下世,传有洞与四面山通。
黄竺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冈陵莹秀,林木葱茜,其隈有龙门寺。
静居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清幽可居,有舍利寺。
司空山 在县西北百六十里,其山高耸出云表,其上平坦可数亩,相传淳于司空曾居其地。有洗马池,冬夏不涸,有太白书:堂有巨石,昔为僧慧可传衣处。山半有清泓,其源有二石,曰马牛、曰鸡。心有雷洞,其洞邃。有小鸦岭,其岭峻,高七里,周四十里,上有张安抚寨,寨有门五,曰太平,曰欢,曰朱砂,曰前部,曰后部。又有余谷章寨,今白沙后部,二司巡司在焉。
雷公崖 在县西北六十五里,其崖削壁万仞,其上曾有兽如猿,色赤而小,喙尖翼短,状类雷神因名。
石船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上有石如船。河西山 在县西十里,俯瞰马路河。
夹罗山 在县西二十里,两山东西相峙,夹罗溪,其土沃。
松山 在县西二十有五里。
九重山 在县西三十里,其山重叠迤逦。铜尖山 在县西八十里,其山锐,其土坚,故以铜尖名。
撒灰山 在县西南百有八里,其山平旷,其土白色,望之如灰。
新寨山 在县西十里,其山壁立险阻,元末邑人毕氏筑寨其上,今废。
龙门山 在县西十有五里,两山相对峙,故名龙门,其巅有泉泻于下,潴为三坎,清凉可爱。香茗山 在县南四十里,中一峰特出,若莲花,俗名莲花尖。其左曰小茗山,元末罗元帅置寨其上,号夹英寨,寨旁旧有梅福炼丹处,汉武帝南巡时尝驻跸其间。有祠其右曰大茗山,尤为高峻,上有朱砂,每雷雨晦暝则见,以险不能取。山半有洞,可容数十人,有泉甘而洌。
冷泉山 在县南二十三里,其山幽深,林木丛茂。
嵯峨山 在县南四十里,其山嶙峋多石,错出,若芙蓉状。土人云其上有果老道场,石迹尚在。桐山 在县南六十里。
凤栖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尝有异鸟栖其间,人疑为凤乃名。
头陀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灯明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昔有僧法宝祷雨不应,自焚于此。后有灯光见其处里,人立碑祀之,今废。
四面山 在县东北十里,其山方而锐,四面如一。自麓之巅有石磴、有涧,巅有古刹,有浮图。岩谷靓深,竹树丛茂,士之藏修者多寓焉。世传唐宣宗尝游于此。乙亥寇乱,居民甃石置寨其上,形家言此为邑贵人峰,不宜重压,知县章时化从众议平之。
白云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外有石,径越数里,始达其麓,麓有海会寺,峰峦环合,时多白云,掩映如练。有泉瀑于两崖之间,下注成涧,有桥、有石,景殊幽胜。
三峰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三峰并峙,峭拔蔚秀。
古房山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有石如壁,多诗刻,剥落不可读。
发洪尖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其巅洪水时发,下注成溪。
望天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又名隘山,其山峻
拔故名。
珠子山 在县北百八十里,屹然孤峭,高出者山上有关,与英六之地为界。
光山 在县北百六十里,其上有余公寨,其下有光山寺。
玛瑙山 在县北百二十里,多石,类玛瑙。大尖山 在县北九十里,其山突兀,耸拔群出,其下有佛图寺,翠岩曲径,攀萝以上,历步云石载云梯,修竹数万竿,织阴弗午入为寺,其胜不一。
安常山 在县北七十里。
白乐山 在县北七十里,绝巘有洞,时闻异香。相传唐白居易曾寓此,后遂以白乐名山。又传高真人修炼处,石床丹灶尚存,洞有悬溜,可愈热疾。
石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
天头山 在县北四十里,高峻冠诸山,山四面有河。
独阜山 在县北四十有八里,其山秀,其岩峻,有石刻,磨灭不可读。相传李白曾避地于此,石刻有陇西二字。
罗溪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溯于潜,入于县。琴河 在县北四十里,即青石河,两岸多青石。龙湾河 在县西北六十里。
羊角河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其源发英山。后部河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纳羊角银河之水,达龙湾。
洪渚河 在县北三十里,水涨则盈,落则涸。银河 在县北百六十里,其源出天堂,经横崖,入于后部。多石有鱼,司空银河夜月即此。双河 在县东南二里,其源出四面,山潆回合大河。
银子河 在县南三里,俗传邑有掇科名者水即逆流。
思常河 在县南三十里,其流界宿松。
棠梨河 在县南三十里,其源出龙门张中丞庙后。
小池河 在驿前雨过则涸。
南阳河 在县西南五十里,其源出蕲州沙河。白沙河 在县西南百六十里,其水洌。
马路河 在县西一里。以上诸水总汇黄泥港,合潜水,达于石牌,至皖口,入于江,其北为怀潜湖分界处。
宿松县
南台山 在县南三里,上有台,相传李白曾避地于此。岫坦耸如台,台后有寺,寺右有对酌亭,寺左有清官潭,潭侧为桃花岩,岩半里有岭,曰饯客岭,汪伦饯李白即其处。
长安山 在县南五十里,与南台连,山水萦洄,茂林脩竹,最可避暑。
紫荆山 在县东十八里,多产荆木,色紫,昔有义族居此,人以紫荆拟之,故名。
洿池山 在县南六十里,环山皆湖,围十馀里,水涨宛在中央,中列廛市,明末邑众买邸避贼,邑令徙治于此。市前有祠,市后曰后岭,上有寺,狄梁公墓在寺后,地近大江,所防者水寇,尔然隆冬,竹墩渡浅。明崇祯十一年,流贼浮箄竟渡,掠杀无算,使临河有守,贼岂能飞越哉。
小孤山 在县南百四十里,原在北岸,一峰孤峙,与南岸澎浪矶相对,周里许,高穷千丈,为楚蜀豫章诸水咽喉,矶峭水涌,海潮至此不得上。响石山 在县东五里,其上履之有声,如击鼓。殷葛山 在县东二十里,葛殷二姓居其下,世为婚姻,因名。按《县志》:野葛连蔓,盛夏萋萋。天韭山 在县东二十里,春韭不莳自生,香泽堪采。
灯窝山 在县东四十里,夜有圣灯繁缀林坞。金唐山 在县东七十里,金唐二祖师道场。马头山 在县东八十里,峰形屈曲如马回头。芙蓉山 在县东九十里,濒湖汀,芙蓉盛开如锦。
弹子山 在县东五里,其山多石如弹子,堪供手弹。
凿山 在县东十五里,空洞邃奥,外粝中绮,口悬石磴,欹崱陡隘,入后豁敞,底有大河,窍通江海,顶劈石窗,云影天光,与河相耀,石壁具龛炉花木鸟兽状,复洞蝉联叠濑响荅,莫竟其端,时有笛韵随风,烟霞无际。
龙门山 在县北三里,俗呼城门冲,县来龙起,顶处如城门然。
严恭山 在县北三十里,上有石突立如人,号
石道人,高五十丈馀,周十里,其亘十里。
横山 在县北二十有五里,迤逦延亘,周十里,秀河之源。
风虎山 在县北三十里,状类伏虎。
团林山 在县北二十里,树木四围,野兽多萃。石门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两山夹峙如门。祈雨山 在县北五十里,有龙王祠,旱祷多应。白崖山 在县北五十里,甚险峻,上有龙湫接太湖英霍界。
张公山 在县北六十里,相传仙人张果老游此,上有驴足迹。
凤凰山 在县北三十里,昔有凤凰鸣其上。灵隐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峰峦耸秀,相传禅师马祖卓锡于此。
鸡公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形如斗鸡,河边耸立。
铜铃山 在县东三十里。
西源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上有九井,有龙祠,祷雨多应。
摩旗山 在县北六十里,峰如旗捲,有石丈馀,悬驾山泉,曰吊桥,石桥侧古树长百馀尺,大数围,不辨何树。崖产苦茶,可疗热疾。
陈汉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接蕲黄界,昔陈汉立寨于此,因名。县河发源于此。
火炉山 在县南四十里,上有冶。
得胜山 在县西四十里,元余忠宣拒陈友谅得战胜于此,因名。
窑房岭 在县西二里,旧多陶冶。
佛座岭 在县西七里,上有石如椅,昔五祖游此,憩息其上。
车鼓岭 在县西十五里,接黄梅界。
龙溪岭 在县西二十里,山足有溪,人多见其蜿蜒出没。
金鸡岭 在县西三十五里,昔有金鸡出见。小隘岭 在县西八十里,阻山临河,峭狭险峻,接荆舒界,为防守要地。明初攻湖广,遣元帅石良通道蕲春,由此岭最宜,加意防守。
雷公岭 在县东二里,往洿池仓镇要路,上有雷石樵者,间得之。
洞坑山 在县北五十里,山高而锐,中有灵湫。福昌山 在县东北郭外。
牯牛山 在县北四十里,蹲伏如牛。
孚玉山 在县东,近城,峰有虬干数株,相传唐水光祖师手植,下为精舍,左嵎奇石,蹲踞状如啸狮,望之白光如玉。明邑绅石思琳记云:出东郭门自下视山,若列翠屏,古松流水之间,红寺花池丽畸掩映。旁有修竹林,可供清啸,山僧剖竹为笕,步步引泉,滴沥行竹上入于厨,引泉饮之甘洌异常,水更陟数武,婆娑古松如披邢,和璞图坐三生石也。自山视下,则万井楼台,缀染芳树中,疑展绣画,西郊南陌,村落葱濛,柳泾虹桥,行人历历,目不暇接。何减山阴来游者,春以人日,夏以浴佛,而高秋红叶尤过客,所停车焉,至于夕阳綵翠远映河烟,夜月清晖遥联灯火登高作赋者,往往留之不能去,宜乎闾丘卜邻水光卓锡也。
秀河 在县东半里,河接黎协桥,西流导至通明阁,入学宫前,此水发源横山黄栗冲,二处委折二十馀里,至黎协桥,穿东坂,径出南台山脚,与县西大河合流而去。原不绕学,明正统间,邑令谢骥深谙地宜,加意学校,始开引注学,逆水上堂,官民俱利。弘治己未,邑令施溥复浚,阔二丈深六尺长七百馀丈,四时不涸,岸柳回秀,中利行舟,旁可灌亩,但河沙易淤,间藉人工每一开浚,则登贤接踵,且兆联蜚。今涸塞既久,棘闱屡踬,按故道仍有细流,所梗不过数节,为功甚易,诚于铜锣墩。复筑旧坝截水,从学东水关入,绕方家桥,合通济之水,从学西水关出,达放生桥,始趋大河,则县基学宫并受其福,而富教可成矣。
大豆溪 在县东三十里。
小豆溪 在县东三十五里,二水同会于伯劳。河有桥可渡,运道通衢。
大伯劳河 在县东六十里。
小伯劳河 在县东七十里,二水合张富,达于杨湾入于江。
洿池 在县南六十里,其段三十有六,其水引南湖,趋泊湖,达雷港,入于江。按《县志》:县湖龙河之水皆由此合,南出鲟鱼嘴,东出北口望江吉水沟。
张富池 在县东八十五里,其池连杨湾口,其
水趋泊湖,达雷港,入于江。
黄湖 在县东南七十里。
茅湖 在县东南百里,内茁芦苇,与江偪近。龙南湖 在县南三十里,其湖多莲,其中有浮洲,涌出如螺黛,若随上下者,然其水连白荆棠梨湖、小黄湖,趋张富,达泊湖入于江。棠梨湖 在县南四十五里。
白荆湖 在县南六十里。
泥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牌湖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麻湖 在县西南五十里。
周泊湖 在县西南五十里。
泊咸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黄梅摄湖口,出九江。
清湾河 在县西二十五里,受二郎河之上流。三溪河 在县北六十里,其源出蕲黄,其泒三汇于隘口,入于江。
西源河 在县北五十里,由石埠滩羊角山下,入清湾河,合流至县。
马蝗河 在县北三十五里,受旧县河水之上流。
荆桥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河接县东诸水,别为一支至两河口,始与黑羊河水合,经月山行三十里,归泊湖,出吉水镇,入大江。
孟洲 在县南四十里,洲广而沃,宜畜牧,居者甚众,环洲皆湖。
黄陂洲 在县南四十里,地多黄壤,植物颇饶。望子洲 在县东南七十里,连大伯劳湾,昔有父以子出戍送于此,望而立化,至今传之。杨柳洲 在县西八十里,堤多杨柳。
桑落洲 在县西百三十里,其洲倚江,昔刘毅卢循战处,李白送弟赋诗于此。
望江县
周何山 在县东一里,相传周瑜何无忌立功于此。
佩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
孝感山 在县北十五里,唐贞元中有孝子徐仲源居此,旌其乡曰孝感,亦以名山。
雄鱼山 在县北三十里,王慈湖先生墓在焉。石马山 在县北二十里。
横山 在县北二十里。
祈雨山 在县北二十里,祷雨辄应。
磨叉山 在县北三十里,上有石横立如驼,其中有磨叉痕及人马足迹,又有窦大如钱,空洞无底。相传为仙人钓处,二老让地亦在此。石龙山 在县北五十里,相对有石牛山,接西圩东岸。
虞村山 接西圩石龙山。
宝珠山 在县北五十里,濒湖,众山皆伏,独此山岿然圆净如珠。
凤栖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麒麟山 在县北三十里。
悬顶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宋五经先生龙仁夫墓在焉。
鹧鸪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石辉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仪宾方惇墓在焉。
《通志》、《郡邑志》旧讹为石灰,今订正。大茗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旁出者曰小茗山,两山东西相峙,大茗之巅有巨石,广数丈,屹然云表,上平如砥,烟岚常翳,其半有洞,可容数百人,其山之水沿流入马头河,芦新港潴,为武昌湖。
小茗山 上有峰曰莲花,秀丽峻削,汉梅福唐罗隐曾居此。
香山 在县西十里。
乌龙山 在县北七十里,上有龙神祠。
值雪山 在县西十八里,相传李白值雪于此,山之半即太白读书堂在焉。
嵯峨山 在县南七十里,山势甚高。
者山 在大茗西十里,接太湖界。
长岭 在县北四十里。
分茅岭 在县北六十里,与太湖分界处。大江 县滨江仅十馀里,每当桃花涨至,江与湖连,一望淼茫无际,海潮至小孤山则不上,是邑为海潮止处。
后溪河 在县北十五里,其水受青草、白土,连铜城乌头,循塘胜山三丫口,达悬步入于河。石子港 在县北二十里,其水出值雪凉泉,汇孝感慈湖,入于武昌。
马头河 在县北五十里,其水汇大茗。石灰、鹧鸪山、趋马山,雅滩衷赤河,入于武昌。
埭沟河 在县北六十里,其水纳怀宁,连沙滩,趋石窟,达皖口,入于江。乃诸川合派处也。武昌湖 在县东北三十里,其水受茗山、凤栖、乌龙,汇马头、芦薪,联青草,达于江,广十里袤三十里。水涨则张公、鸦滩、毛池一带田亩多为所浸。
漳湖 在县东北六十里,袤六十里,广四十里,其水纳白水、武昌、青草,仰张山、焦城、车门,趋埭沟,内达于皖口,入于江。外达于路灌口,入于江。四面受水最为田患,近有洲生湖中,名漳腹洲,芦课岁增而鱼课大妨焉。
青草湖 在县东北四十里。
白土湖 在青草之东,其水受武昌、司马、武洲,趋漳湖,达于江。
杨溪河 在县南五里,其水东泊,湖有口曰撒水口,趋任城下六角池,分于长罗、直颈水、桥北港下段,其段三十六,绕县而下,达雷港,入于江,今徙华阳镇入于江而出。
悬步河 在南城外,其水受杨溪、直颈,水畔徐疃谷兰湖,引径口小桥,隘旧渡,走南台山,达雷川,循周何山,合于后溪,入于杨溪。
泊湖 在县西四十里,其水受香山、月山,连龙南北涝,仰泷西、金口诸水,达于急水镇河,入于江。广五十里,袤五十里,水涨,沙嘴、赤土、香草、兰家、罗家一带田受涝云。
鲚湖 在县西四十五里,其水溯泊湖,趋杨溪,入于江。
芦薪沟 在县西北三十里,其水出长岭、鹧鸪,入于武昌。
大雷池 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宿松界,东行三百馀里,经县南,沿流三十里入于江,一名雷港。大小豆溪 在县东三十里,界宿松分流,达于慈湖,入于江。
龙潭 在县南二里,即曲令祷雨沉铁板丹书处。
白涧 在县西南六里,水由龙潭入悬步。
水利附本府〈怀宁县附郭〉
黄城圩 在县西南八十里。
云田高阪 在钦化乡。
总铺阪 在县北二十里。
云田低阪 在钦化乡。
黄陂阪 在县东二十里。
练城阪 在大丰乡。
井田阪 距县五十里。
杨林阪 在潜岳乡。
三桥阪
桐城县
杨冲塘 坐落社坛后。
野猪塘 坐落日就乡。
泽眼塘 坐落站觜山下。
大灌塘 坐落天宁庄。
白陂塘 坐落双港铺。
青庙塘 坐落相公岭。
墨斗塘 坐落龙河。
官民塘 坐落六儿岭下。
黄泥塘 坐落黄泥山。
古隔塘
白马塘 坐落打段山。
响水塘 坐落西园觜。
走马塘 坐落桐积乡。
古塘 坐落生生社前。
神塘
城塘 坐落鼓楼下。
筑塘 坐落太平楼。
隔塘 坐落蟾石下。
千丈堰 双河堰
潜山县
虾鸡塘 在玉照乡。
清溪塘 一名关塘。
华塘 周坡塘
污塘 在清朝乡。
月家塘
左家塘 在尧年乡。以上七塘,明洪武乙亥,监生姚敏奉工部劄子临县所开者。
唐汗塘 在玉照乡。
黄鹤塘 在玉照乡,县东五十里,枧水过河溉田,名高枧渡。魏家堰 在县北三里。
石桥堰 距县五里。
平托桥堰
赵家堰 距县六里。
薛家堰 距县七里。
埭口堰 距县八十里。
杨家堰 姜家堰 左家堰 以上俱在清朝乡。
王家堰 距县南五里。
胡家堰 距县八里。
羊武堰
戴家堰 距县十里。
曹家堰 距县十五里。
卢家堰 距县二十里。
樊家堰 在县西五里。
韩家堰 距县七里。
唐家堰
西中堰 距县十里。
南秋堰 在县东北五里。
中牛堰 距县四十里。
灌塘堰 距县五十里。以上俱在玉照乡。吴塘陂 在清朝乡,历年冲决,几至溃毁。康熙十一年,知县周克友、委典史蔡廷选修筑,高厚坚固。民恬其利。
乌石陂 在玉照乡。
纸湖陂 距县东北七里。
下榻陂
石塘陂 距县十五里。
白石陂 距县二十里。
赤岸陂 在尧年乡。
天陂隔 距县东北七里。
百丈隔 距县十里。
穿山隔 距县十五里。
乌珠隔 明洪武时,朱子贤开。以上俱在玉照乡。
开源涧 距县西八十里。
韩家冲 詹家古 俱在尧年乡。明洪武间开。
太湖县
古熙塘 在北门外之东。
天明塘 亦在北门外。
察院后塘 在同春门外。
阜民塘 在南阜门外。
清水塘 在太平乡。
大安塘 在太平乡。
罗塘 在兴化乡。
白水塘 在城东三里。
乌株塘 在罗先阪口兴化乡。
小罗塘 在兴化乡。
官塘 在长宁乡右,明洪武间监生李顺奉工部劄子临县所开。
沙陂堰 在棠梨阪。
甘庄堰 在甘庄嘴。
棠梨堰 在棠梨阪。
龙门堰 在龙门山发源,宋龙凤年间,屯田御史赵天佑浚。
银子河堰 在银子河。
系马柱堰 在马家阪。
东堰 在县东四十里。
黄土塘堰 在黄土塘。
万家堰 在鹅子山。
木马堰 在马家阪。
龙家堰 在横山桥。
高格寺堰 在佛图山。
梅家堰 在梅林村。
灵仙庄堰 在曹家阪。
陈子基堰 在杨家冲。
下马堰 在松阳桥。
长湖堰 在长河园。
泗洲墩堰 在糊皮阪。
刘家山铺堰 在刘家山阪。
大掌平堰 在白鹿河。
张家堰 在廖家阪。
城头堰 在城头。
罗家堰 在罗家阪。
父子塅堰 在贲家阪。白沙堰 在石霞山口。
包公白庙堰 在白庙阪。
张家堰 在南阳石。
嘉鹅堰 在武阳阪中。
高庄堰 在汪洋铺下。
千工堰 在千工阪。
梅家冲堰 在李杨村。
甘漳堰 在甘家阪。
东天阪堰 在东门外。
郭家堰 在郭家阪。
秦良堰 在秦良阪。
白石阪堰 在沙长阪。
斗田堰 在斗田。
高陂堰 在李家阪。
北仓堰 在张冢阪。罗陂阪堰 在罗家村。
许家桥堰 在检石岭。
黄土陂堰 在黎家阪。
鲊陂堰 在鲊陂阪。
枫香堰 在凌林河。
三才阪堰 在魏家阪。
龙湾西冲堰 在龙湾村。
卢家堰 在卢家冲。
洪念冲堰 在盖家河。
罗溪关口堰 在单家阪。
陆钟堰 在陆家冲。
新增堰 在李家冲。
千家堰 在千家阪。
五显堰 在小池。
翟公堤 在邑东三十里。元至正间,县尹翟居仁所筑。明正德间,同知林有禄通判、何景旸知县董昌修。嘉靖间,知府胡缵宗、知县李珊重修。官圩坝 一在兴化乡。
沟洫 北一北之东流入后河,南二一自县后水合东者南流,一自西绕鸣凤坊巷今京兆大夫巷,过陶家旧址,为汤家沟流入阜民塘,并出鲤鱼沟入河城外;一自养济院起,沿外河街朋家巷绕石家巷大西门流,出鲤鱼沟入河,知县王大谟开。
宿松县
方塘 在城内西南隅,隋巨仁诗云:白水溢方塘,盖谓此也。一面依城,三面皆民居围绕,昔见侵占,今宜清理之。
沙陂塘 在东郭外,唐邑令闾丘开,昔罗隐侨寓于此,李白赠闾丘诗荷衣落古池即此。金塘 在城内北隅。
藕塘 在北郭外。
凿山公塘 在治东十里。
张家塘 在治东十里凿山下。
官塘 在治北十里。
板桥塘 在治西十里。
大荡角塘 在治东二十里。
白茅塘 在治东二十里。
项应塘 在治东二十里。
朱受塘 在治东二十里。
屠家塘 在治北二十里。
浮云里塘 在治东三十里。
曾礼正塘 在治东三十里。
荆桥塘 在治东三十里。
豆溪塘 在治东三十里。
洪五塘 在治南三十里。
黄花塘 在治北三十里。
张四塘 在治北三十里。
莲花塘 在治北三十五里。
罗隐塘 在治东北三十八里,唐罗隐经此偶渴,以丹瓢盛水饮之,馀沥覆塘中,泉遂泛溢,因名。
黄家堰 在治东五里,起积儿桥,尾抵过路滩。惠民堰 在治西二里,河西有田数百亩,遇旱无救,知县施溥开筑灌之,后知县杨之屏修。清同堰 在治南十里,溉田甚多,居民立约限时刻放水,以息纷争。
泉水堰 在治东十五里。
紫荆堰 在治西三十五里。
双鸿堰 在治北四十里。
苦竹堰 在治西四十里。
潦草堰 在治西四十里。
太阳堰 在治北四十里。
董家堰 在治东四十里。
车家堰 在治东五十里。
雁鹅陂 在治东二里,秋冬雁多集此故名。阳西陂 在治东三十里。
五角陂 在治东三十里。
百家陂 在治西四十里,水利百家共之。黎协堤 在治东一里,水涨时徒涉者多没溺,明知县施溥筑堤百丈,民便之,知县万汝观、杨之屏继修,旧旁植密柳,今废。
枫香堤 在治东三十里,道通望太、怀宁。明邑令施溥筑长三百五十丈,高一丈馀,阔一丈五
尺,旁植柳万馀株,中造桥梁。邑绅石思琳重修。荆桥堤 在治东三十里,康熙辛亥,耆民曹圣、郡庠生石颂功同僧自如、恒如新筑,其长踰一里。
旧县堤 在治北四十里。
翟公堤 在治西四十里,耆民陶原寿筑。
望江县
西圩 在邑东北六十里,圩周三十馀里,岸三千九百七十馀丈,基阔十丈,高二丈,包涵西湖、小陂后湖,为田三万七千馀亩。
苏家塘 桐凌塘 李九塘
汪家塘 松秧塘 大一塘
苏氏塘 莲花塘 永思塘
黄泥塘 金家塘 廖士塘
蒲塘 枫香塘 佛子塘
陈家塘 卓家塘 罗家塘
莲池塘 油榨塘 陷塘
旧塘 月塘 新塘
荒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