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七十卷目录

 徐州部汇考二
  徐州城池考
  徐州关梁考
  徐州封建考
  徐州公署考

职方典第七百七十卷

徐州部汇考二

徐州城池考

         《州志》本州
徐州城池 始建年月莫考。自唐尧封大彭氏按古迹城内有彭祖故宅楼、馆洎井。而大彭山下距今城三十里。秦末项羽立楚怀王建都于此刘。宋刺史王元谟称为城,隍峻整后魏刺史尉元亦称为险固。宋熙宁间,大水,知州苏轼增筑各门子城。元置武安州移城于东南二里许。今广运仓地是明洪武初复修旧城,周九里有奇,高三丈三尺,基广如之。三面阻水,独南可通车马。壕隍深广,各二丈馀堞,凡二千六百三十八角,楼三、铺五十一、为门四。东曰河清,西曰通汴,南曰迎恩,即古白门,北曰武宁。嘉靖四十年,黄河汹涌荡激势决西门,城几溃。万历二年,水溢大涨,浸城过半者三月,城又几溃。兵备副使舒应龙协谋知州刘顺之环城外,刱置护堤口。又于东南堤建金门闸。北接南隍,泄堤内注潦于南门外。木桥在南者易以石捍导周详历。至十八年,城中又大患,积水兵备陈文燧开支河,引泄至今。赖之四十二年,参议袁应泰重修四门,各增箭楼。更门之名,东曰明德,南曰奎光,西曰威远,北曰拱极。天启四年甲子六月初二日,甲申河决,奎山堤夜半坏城,内外人民溺死者不可胜纪,兵备副使杨廷槐同署州事河。防同知司乃疆请迁于南二十里,铺时估费八万金,已经兴役十馀月,会刑科给事中陆文献疏徐城六不宜迁状,得旨遂罢。崇祯元年兵备布政,唐焕修复旧城。七年,参议徐标继补葺之三面,凿池南北增筑敌台四。
外县
萧县城池 古萧国城。宋时河决,乃南徙,县治筑城,仍与旧连年深久。圮明正德十一年,知县王隆即南故址增筑土城,周四里许城外浚壕为门四,曰木荣、金英、朝阳、拱极。嘉靖乙亥,知县孙重光各门为楼,更名。东曰楚望,西曰秦观,南曰朝宗,北曰拱辰。万历二年,水涨,城几溃。知县宋伟多方障。禦历五年,夏城沉,知县伍维翰迁于三台山之南,即今城。
砀山县城池 金迁城于鱼山保安镇,兴定间避水迁之。其地犹有石刻:砀山县三大字及儒学棂星门石柱,并存今在。永城县境元还旧治,即今所无城。明正德八年,知县李金创筑土城。嘉靖壬戍年,陷没于水。万历戊戍年,又没于水。仅存遗址。知县熊应祥改迁旧治西里许。土城砖堞建门四,各有楼。东曰景云,西曰瑞洛,南曰永保,北曰企宁,迄今用为保障。
丰县城池 旧城莫究其始考。《史记》云:秦始皇筑厌气台于此。后凿城内四隅为四大池,则是城已始于秦之前。周九里许明。正德十三年,知县裴爵于城外为护堤。嘉靖五年,河决城陷。知县高禄迁于华山。二十一年,知县李崇信增拓城址改筑土,城高丈许。周六百一十二丈,为门四。各有楼,南曰阜民,北曰拱极,东曰望鲁,西曰通汴。三十一年,知县徐蓂从民,议复还故城。三十四年,知县戴辅始修四门,东曰启元,南曰大亨,西曰美利,北曰肃贞。更筑护堤,亦彷裴所筑之旧云。万历二年,知县吴文光重加补筑。历今犹崇固焉。
沛县城池 古沛国旧城。废元至正间,孔士亨据其地,筑小土城,周二里,有奇久圮。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县王治创筑土城,周五里,高广各二丈。隍深广如之为门四,曰永清、会源、恒休、拱极,有记。二十五年,知县周泾垒石更修改门之名,东曰长春,南曰来薰,西曰永清,北曰拱辰。增建雉堞台铺。万历二年,知县倪民望重修。迄今岁葺城如故。

徐州关梁考

《明一统志》《通志》《县志》合载〉本州〈按《州志》不载,阙。《梁诸志》:桥渡所载互别,或古今称名之异,故今并存之,以备参考〉万会桥 在州城东北三里,跨泗水。北舟三十馀艘,贯以铁索。其东二舟时上下之以通南北。舟楫俗名大浮桥。
大安桥 在州城西。
云集桥 在州东北,跨汴水。北舟为之,俗名小浮桥。
大安桥 在州城西。
大通桥  演武桥  袁家桥
通济桥  九里沟桥 俱在州境。
利国监桥 在州城东北。九十里元建。
萧县
惠民桥 在西门外,知县梁公枢建。
西岱桥 在县西五里。
三元桥 在东门外。
仙台桥 在县北五里三仙台下。
天门桥 在天门寺。
白土桥 在白土镇。
丁公桥 在丁公山。
孟城桥 在丁公山南。
陶墟桥 在黄桑峪南。
门疃桥 在龙泉山。
响水桥 在白土山北。潺潺湲湲声闻数里。齐村桥 通白渎沟。上承获水,下接梧桐陂。今毁。每河水秋涨,人莫能济任侠者,其图之。暑兰桥 在暑兰山下。
青冢村桥 在骞山下。
双桥 在县南五里,今没东西。湖水相距济渡维艰,筑堤堰,跨长虹是在好事者。
果老桥 在县东北。禹家屯山中一石横卧上,有驴蹄痕。
董大桥 在永堌山上。有泉如井,深丈馀,天旱淘泉,雨即降。
东新桥 在县东门外。
广济桥  丁里桥  庙桥
鲁班桥  永固桥  吉安桥
桃山桥  房星桥  伯乐桥
瓦子桥  锦川桥  青村桥 俱在县境。雁门渡 在县西北六十里。
梅家湾渡 在县北三十里。
常家楼渡 在县东北三十里。
冀门渡 按《州志》:在县西北十里。昔河水自诸渡达两河皆淤此,渡仅存。
赵家圈渡 在县西北七十里。
拖绳渡 在县西北六十里。
东镇渡 在县西北五十里。
曲里渡 在县西北三十里。
朱珊渡 在县西北二十里。
砀山县
五王桥  胡传桥 俱在县境。
丰县
人津桥 在县治嘉庆坊前南门内。
太平桥 在县治东关圣庙前,新建。
土桥 在南门外三里许,今淤。
岚桥 在岚山之前。
赵庄集新桥 在建堤南。
常家店桥 在新建堤南。
朱麻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
大圣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
天津桥 在县东北。有碑记剥落。
龙雾桥 在县东北五里,即汉高帝母遇神之处。
白洋桥  嘉庆桥  地津桥
水津桥  石桥  泡桥 俱在县境。
沛县
飞云桥 在县南门外。
嘉庆桥  清凉桥  宣丘桥
沙河桥 俱在县境。
沙河渡 泗水经鱼台县入沛,今淤。
北门渡
东门渡 近县俱淤。
南门渡 有飞云桥。明永乐间建。景泰中,知县古信修。嘉靖十七年重修。
金沟口渡 在县西南十五里,今淤。
上下沽头渡 各有闸,今淤。
吕梁渡  乔家渡  末直渡 俱在县境。

徐州封建考

         《州志》上古
彭祖 篯铿,颛顼孙,陆终氏第三子,尧封之彭城,曰大彭氏。历虞夏至殷,寿八百馀岁,尝观井,覆以车轮,背树而缆之以绳,凭杖敛躬局蹐而迎。视其远,害全身。如此宋时有绘图以传者。

仲虺 奚仲之后封于薛,为汤左相。作仲虺之诰薛,今分属滕沛二县。《旧志》:仲虺城墓皆在沛,故书。

鱼石 春秋时,彭城本宋地。楚取之以封鱼石,《春秋》书:围宋彭城示楚不得,取之。宋鱼石不得,受之楚也。

楚元王 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高祖既为沛公,立为楚王。交与萧、曹等俱从攻战,封文信君。汉六年既废楚王,韩信分其地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王,立二十三年薨。子郢客嗣是为夷王。立四年薨。子戊嗣文帝尊宠,元王子生。爵比皇子,景帝即位。以亲亲封,元王宠子,五人并为侯。王戊稍淫暴,二十年为薄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起兵会吴王,败走,戊自杀。景帝乃立元王子宗正平陆侯,礼为楚王。奉元王后是为文王,四年薨。子安王道嗣,二十二年薨。子襄王注嗣十四年薨。子节王纯嗣十六年薨。子延寿嗣以广陵王,胥武帝子天下有变,必得立阴。欲附助之有司,考验辞服,延寿自杀,遂斩。封国其后,彭城刘氏分为三里。一曰丛亭,一曰安上,一曰绥舆。左将军刘怀肃居安上里,豫州刺史刘怀武居丛亭里,宋刘裕帝族居绥舆里,并出元王。
武原靖侯 卫胠以梁将军。从击韩信、陈豨、黥布。封武原靖侯,食二千八百户〈按武原楚国属邑〉。留侯 张良其先韩人也,五世相韩。秦灭韩,良为韩报雠。二世元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欲往从楚。假王景驹干留道,遇沛公。数以兵法说。沛公善之,遂为谋臣,运筹帷幄。沛公定天下多良计也。后帝封功臣使,良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与陛下遇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也,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因封留侯,后托,从赤松子游去。
沛侯 刘濞高祖兄仲之子。初封沛侯。
广戚侯 刘将鲁共王子。武帝时封广戚侯。广戚,县名,在沛境。
广戚侯 刘勋楚孝王嚣子。成帝河平中嚣入。朝时,被恶疾天子,悯之以广戚县四千三百户,封勋为广戚侯。
楚王 英光武子。建武十五年封楚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二十八年就国母许氏无宠,故英国最贫小。后三十年,取虑须昌二县,益楚国显宗。为太子时,英常归附之,太子特见亲爱。及即位,数受赏赐。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十三年有司奏英大逆不道,请诛之。帝不忍废。徙丹阳泾县。楚太后留楚宫。明年英至丹阳,自杀国除。十五年,帝幸彭城,见许太后及英妻子于内殿,悲泣感动左右。建初二年肃宗封英子楚侯,种五弟为列侯,并不得置相臣吏人。元和三年,追爵谥曰楚厉侯。章和元年帝幸彭城,见英夫人及六子,厚加赠赐。种后徙封陆侯,卒子度。嗣度卒子拘嗣。传国于后。
彭城靖王 恭明帝子。永平九年,赐号灵寿王。十五年封钜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元和二年,徙封六安王。肃宗崩,遗诏徙封彭城王食楚郡,其年就。国永初六年,封恭子阿奴为竹邑侯。元初三年恭以事怒子酺,酺自杀。国相赵牧因诬奏恭大逆不道。恭上书自讼:朝廷以其素著行义,今考实无徵。牧坐下狱。恭立四十六年薨。子考王道嗣,道立二十八年薨。子顷王定嗣,定立四年薨。子孝王和嗣初平中,天下大乱,和为贼。昌务所攻避奔东阿,后得归国。立六十四年薨。孙祗嗣立七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彭城王 据魏武帝子始封范阳侯寻进公。黄初时,封竟陵王。徙义阳文帝以南方下,湿又其母彭城人,徙封彭城。景初元年,王私遣人诣中尚方作禁物。事露,削县二千户。三年复之后累,增四千六百户。

彭城穆王 权字子。舆宣帝弟魏鲁相东武城。
侯馗之子也。武帝受禅,封彭城王,邑二千九百户。咸宁元年薨。子元王植立,植薨。子康王释立,益以鲁国、蕃薛二县。释薨。子雄立,坐奔苏峻诛更以释子纮嗣纮字伟德,初封唐邑县公入。继本宗拜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更拜光禄大夫。领大宗师常侍后,疾甚驰骋无度,或攻劫军寺,或殴伤官属,御史中丞车灌劾纮免其爵。咸康八年薨,子元俊嗣立历。传至宋受禅,国除。彭城公 刘义隆裕之子。安帝义熙十一年,论平蜀功,封为彭城公。
沛王 景宗室,先封顺王。武帝受禅封沛王。丰县侯 羊鉴泰山人。成帝时以讨苏峻功,封南北朝。
彭城王 刘义康。宋武帝子。元初元年,封彭城王。元嘉时,入辅政,后废为庶人,赐死。
彭城公 元勃,后魏宗室。善射御,以勋赐爵彭城公。
彭城王 元景仲,后魏宗室。景隆初封丹阳公,位广州刺史。徙徐州改封彭城王侯。景作乱遣,诱召之诈。奉为主景仲将应之为西江督。护陈霸先所攻死。
彭城王 元协,字彦。和少而岐嶷,姿性不群。太和九年,封始平王。加侍中,车驾南伐,领宗子军宿卫左右。转中书令。侍中如,故改封彭城王。及卒,帝命太常乡刘芳议谥芳曰:保大定,功为武善问,周达为宣宜谥。武宣王诏曰:可。
彭城王 元劭,字子纳。善武艺,少有气节。初封彭城王。庄帝即位,尊为无上王。子诏字世胄好学,美容仪。初尔朱荣将入洛父劭惧,以寄所亲荥阳太守郑仲明。仲明寻为贼所杀,诏因乱与乳母相失。遂与仲明兄子僧副避难,路中逢一老妪,哀之。隐于私家居十馀日,庄帝访而获,袭封彭城王。
彭城侯 李谐,字虔和。袭父先爵彭城侯。彭城郡公 侯莫陈崇代武川人。仕周累,迁仪同三司改封彭城郡公。崇兄顺与周文帝同里闬亦进爵彭城郡公。
彭城县公 令狐熙,字长熙。宣州华原人。授职方下大夫,袭彭城县公。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时誉子德芬。唐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贞观三年,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进爵彭城县公。彭城县公 令狐整,字延保,敦煌人。骑射并为河右所推。周孝闵帝践祚拜司中宪大夫,进爵彭城县公。进位大将军谥曰襄。
彭城王 高浟字子深,神武第五子也。天保初封彭城王。河清三年,群盗白子礼等数十人谋劫浟为主。临以白刃浟大呼不从,遂遇害。时年三十二,朝野痛惜,子宝德嗣。

彭城郡公 虞庆则京兆栎阳人也。仕周为中外府兵参军,事袭爵沁源县公,拜石州总管。开皇元年,历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封彭城郡公。

徐康王 元礼高祖子。性恭畏,善骑射。始王郑即授郑州刺史,后徙王徐复迁徐州都督为绛州刺史。永徽中,加司徒兼潞州刺史薨,陪葬献陵子茂为淮南王。上元中,事泄,流死振州。神龙初,以茂子璀嗣。开元中薨。子延年嗣。永泰初拔污那王入朝,延年将以女嫁之,为右相李林甫劾贬。文安郡别驾,终馀杭司马国,不复传。沛王 贤宗室先封路王。龙朔元年,徙封沛王。赵王 隆业睿。宗子初王赵武后。长庆二年降,封彭城郡王,兼陈州别驾俄进司。徒及薨,帝悲不能食册书加赠,及谥陪葬桥陵。子瑁嗣,天宝中为李林甫所搆,坐贬夷陵别驾。及安禄山乱,乃还京师国除。
彭城县侯 刘知柔延祐子,彭城人。太子宾客封彭城县侯,致仕。及卒,遗命薄葬,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彭城郡王 悰宪宗子。贞元二十年始王彭城郡,进封深王。
彭城郡王 刘弘远蜀。先主十九代孙,仕唐为检校司。尉卿临洮军使袭封彭城郡公。曾孙渊之侍中,中书令进封彭城郡王。
彭城郡公 刘怦幽州昌平人,节度副大使。彭城郡公薨,赠兵部尚书。谥曰恭。
彭城郡公 韦见素,字会微,京兆万年。人性仁厚及进士第,授相王。府参军袭,父爵为彭城郡公,至蜀郡奉迎上,皇以功食实封三百户。上元
初,因疾求致仕。宝应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司徒,谥忠贞。传位至孙维绳国除。

彭城郡公 刘继元汉主也。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降诏赐爵彭城郡公。
密王 元偓太宗子。端拱九年,封徐国公。天禧二年,封徐王。
徐王 棣徽宗子。初封徐国公,积封至徐王。彭城郡侯 刘子羽,字彦修。建州崇安人,宝文阁直学士。封彭城县,男子珙字恭,父以恩补承务郎中。进士第,累官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徙封彭城郡侯。

徐州公署考

         《州志》本州
州治 在城北正中。即楚怀王及项羽故都汉。唐废置,不常。宋治在此建有逍遥、秀楚、明善三堂。元移治城外东南,明初知州文景宗复修。旧治宣德十年知州杨密、天顺元年知州宋诚、成化元年知州王叙,九年知州陈廷琏各有增修。嘉靖二年,知州张淮大拓之。中为正堂,左龙亭库,东西列各房科。凡十一东架阁库,承发司吏户粮礼房,西勘合科兵刑工房。马政科前为箴石亭,亭前为仪门。仪门外左土神祠申明亭,亭有三:一近祠,一在北关,一在南关,并废寅宾馆。隆庆六年,知州章世祯创建。万历元年,知州刘顺之增置右囹圄,总铺永成库前为大门,顺之以大门去仪门太远,且低昂失度。内移二丈许。左右为斜垣,前为门屏,东邻学宫今学迁建。兴贤坊西建图治坊,有记。正堂后为穿堂,左右耳房。后改左耳房为永成库,后为后堂,又后为知州宅吏舍。三十四年,知州夏崇谦重起仪门,并六房。天启四年,城沉尽没。崇祯二年,知州韩云复建。同知刘兆东于旧基建同知署。
同知署 在预备仓前。
判官署 在预备仓后。
吏目署 在正堂右。
漕运府署 总督漕运都御史并漕运总兵参将督漕驻节处,先在百步洪明。成化十八年,知州和鸾指挥苏宽移建州,城东泗河,东岸久废。淮徐兵备道署 在城西南隅。明正德六年建。隆庆四年副使冯敏功增建。嘉靖十五年,副使宋圭堂西建。射圃二十五年,副使王梴拓修之为观德亭。三十七年副使于德昌改大门为仪门,大门移进前丈馀。万历末改迁城东门内之大察院,避水患也。即今儒学地城陷俱没。崇祯元年兵备布政,唐焕复,旧城仍于原基建今署。七年参议徐标于署内堂西建射圃,又为杏里社。北为凤仙台,东南为含青馆。
徐仓户部分司署 先在南门外广运仓侧。明永乐乙未年建。正德戊寅圮于水庚辰主事李崧祥徙建。城南门内主事,杨概林璧梅守德尹梁张国华相继修葺,城陷主事张璇移居戏马台修,今署。缭以石垣。崇祯九年,郎中张湖创建。箭楼皇清顺治三年,郎中陈嘉荫修,增雉堞。四年郎中王维屏于楼门内左右增板屋,为城守站立处。徐州洪工部分司署 在河东岸城东南二里许。明万历六年,裁归吕梁分司,今废。
吕梁洪工部分司署 在河东岸西向。明弘治十年,主事来天球建。嘉靖三十四年,主事王应。时因旧增拓为城,左为观澜亭,南为养正书院、会墨亭。主事陈洪范建,北为社仓二区。主事郭持平建,久废。义塾来天球重建。万历二年,主事黄猷吉重修。本署于城南门为万石仓,夫厂二区,砖厂、药局各一区。俱久废。
夏镇工部分司署 在城东北四十里,旧在沛县南沽头。明成化己巳,主事陈宣建;嘉靖二十二年,主事侯宁筑建城垣;二十六年,主事徐唯贤建义仓社、学药局,各有记;隆庆三年,主事陈楠创今署。徐属河厅公署 即南公馆。改建明万历二十二年。淮安府同知专管徐属河务,并催趱漕运。崇祯二年同知吴嘉言即故址建,今署。八年同知张俊英重修。
总兵署 原即西察院改为参将府。明崇祯二
年,副总兵马孟骅仍旧基建,今署。皇清顺治二年,副总兵周维墉增修。
都察院 在城东隅。先为彭东书院。明嘉靖二十六年,副使王梴建。三十一年添设抚营都御史,王玑因拓改察院。三十二年裁仍称都府,久废。
东察院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十一年建。成化九年,知州陈廷琏重修。今兵道署是。万历间东察院在东门内,后改为中使都府又改为兵道。水没后修复,旧城仍建为察院。今改儒学,以旧学为察院。
西察院 在城西北隅。明景泰六年知州宋诚建,后改为参将府,即今总兵署是。万历间,西察院在兵道署后,副使袁应泰从士论迁儒学干左卫,即今旧学将西察院易为左卫。
南察院 在城西南隅。明正德中为南公馆。监仓内臣居之。万历元年知州刘顺之改为察院。二十二年添设河防府,改为府署。
阴阳学 在州治前东。明洪武三十一年建,典术一人司之。
医学 在州治前东。明洪武十七年建,典科一人司之。
僧正司 在开元寺。明洪武十五年设,今重修。永福仓 旧在州左,明洪武元年知州文景宗建。隆庆三年,改为学户部。主事朱光宇知州,章世祯即旧学地建仓,水没。
预备仓 明天顺七年知州王叙建。有廒五,水没。崇祯十年,知州李宗奇建于州大门内,福神祠前。有斗级,今并废。
兑军仓 旧在城北三里滨河。明宣德年建。万历三年移南关堤内,水没。皇清顺治七年,兵备副使张兆熊、知州佟遵道,于城东门内建今仓。
广运仓 在城南二里许东邻河干,即元武安州故址。明永乐十三年,为漕运转输建。成化中改令各军径兑直达转输,遂罢正德前中使司之。嘉靖初裁中使,而部使督如故,中央有会计堂有鱼池有记,没于水。皇清顺治二年,郎中陈嘉荫创建南廒一座,并楼房仓神祠、大门。周围危垣。
济留仓 四,一在吕梁,一在境山,一在黄山村,一在赵团山。
养济院 原在旧学旁。明成化九年,知州陈廷琏以逼近圣宫改城西北隅,患水。隆庆三年知州章世祯迁城东隅。万历三年,知州刘顺之重修,久废。
济众堂 二,一在河东驿前,一在吕梁。洪以赈济饥民。
安乐堂 在城东南隅,以济远方贫病者,俱明。永乐十年建、并,久废。
外县
萧县治 原在旧城,宋迁城东隅。嘉祐间知县梅逸治东建清心亭。元末燬明洪武初主簿刘瑜建。正德七年燬十二年知县王隆重建,万历五年,河水沉没。知县伍维翰迁今治,中为正堂,堂前为箴石亭,东西列各吏房科亭。之前为仪门,仪门外左预备仓,右囹圄,又左为土地祠。寅宾馆又右为总铺,前为大门,大门前为屏壁。左申明亭,右旌善亭,正堂后堂,又后为知县宅。县丞署 在正堂左今裁。
主簿署 在正堂右。
典史署 在县丞署南。
察院 在县东五步。久废。
公馆 在县西北隅。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西北。明洪武十七年知县宋予建。
济留仓 在县。内明景泰元年,知县柳新建。预备仓 五,一在县治东,一在乐善乡,一在都仁乡,一在孝义乡,一在仁寿乡并。明正统五年,知县赵珣建。今悉废。
养济院 在县西南隅。
济众堂 在县西北街。
惠济堂 在县东并。明永乐十五年建,久废。砀山县治 在市中。唐宋前悉治此,金兴定间迁之元复。旧治末年,燬明。自洪武至正德嘉靖,屡遭燬圮,迁至小神集。嘉靖四十四年,知县崔元吉复还旧治。隆庆六年,知县王廷卿修葺之。中为正堂,东西列各吏房科。前箴石亭,亭前为仪门,仪门左土地祠,右囹圄。又前为大门正堂,后为后堂。左库楼又后为知县宅。
主簿署 在正堂右。
典史署 在正堂左。
察院 在县治南。明隆庆间,知县熊应祥迁儒学东。
小公馆 在西门内。
阴阳学 在县治大门左。
医学 在县治大门右。
预备仓 四,一在崇教坊,一在大彭社,一在赵九社,一在浮沟社。并久废。
常平仓 知县朱之扬建。
义仓   社仓 并明万历间建。
养济院  惠济堂 并在县治西。久废。济众堂 在县治东,久废。
丰县治 宋治平三年,知县关景仁建,有凫鹥亭。元末燬于火,明初知县傅时重建。嘉靖五年,没于水。知县高禄徙治。华山三十一年,知县徐蓂复,旧治。万历二年,知县吴文光重修。中为正堂,左库,右典史厅。东西列各吏房科。前为箴石亭,亭前为仪门,仪门外东土地祠总铺,西小憩亭囹圄。又前为大门。正堂后为穿堂,穿堂后为后堂,东北为知县宅。
典史署 在正堂西北。
察院 在县治西北。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县徐蓂改为儒学。三十九年知县胡乂心迁儒学于县治。东南仍即其地,复建察院。
公馆 在县治前。久废。
阴阳学 在县治前。
医学 在县治东,二学并明。洪武二十八年,知县马奉先建,俱久废。
预备仓 四,并久废。今重建。一在县治西北。水次仓 在县漕河岸,久废。
养济院 在县治西北。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县徐蓂重建。
济众堂  惠济堂 并久废。
沛县治 元以前在城西北隅。汉沛廷即此。元季燬明洪武二年,知县黄忠信徙城南隅。永乐十一年,知县李举贤重修。嘉靖间,毁于水。知县李时修葺,有记:中为正堂,左龙亭库,右典史厅,前为箴石亭,东西列各吏房科。西房科后,为狱箴石亭,前为仪门,仪门外,左福神祠,右预备仓。前为大门。正堂后为后堂,东为库楼,又后为知县宅。
县丞署 在正堂左。
主簿署 在正堂右。
管河主簿署 在县丞署南。
典史署 在主簿署南。
察院 在县治东。明永乐四年知县常瓘建。万历间,圮于水。知州李汝让改迁,今地有记。夏镇公馆 在新河西岸。黄华亭街北,旧为营田仓,今改公馆。
七山公馆 在县西南三十里。改营田仓为之。里仁集公馆 在县东南三十里。
庙道口公馆 在县北三十里。
沙河公馆 在县北五十里并。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罗士学建。
刘家堤口公馆 在县治南三十里,罗士学建。皇华亭 在河西岸,明隆庆元年建。
君子堂 在皇华亭后。工部主事王焕建。阴阳学 在南门内,明洪武十七年建。
医学 在县治前,明洪武十八年建。
税课局 在县治东北,久裁。
僧会司 在龙泉寺。
道会司 在城隍庙。
济留仓 在县治仪门外,今废。
水次仓 在县治东一里河南岸。
预备仓 一在北门外,一在泗亭乡,一在汉台乡,一在千秋乡,一在广戚乡,并废。明嘉靖知县王治建。一仓于县治内,周泾建。一仓于县治后。养济院 旧在县治南。明景泰三年,知县古信建。万历三十七年,知州李汝让迁治北,久废。广济堂 在旧驿南。
孚惠堂 在泗河岸并。明景泰三年建,久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