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五十三卷目录
江宁府部汇考一
江宁府建置沿革考
江宁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江宁府星野考
江宁府山川考一
江宁府建置沿革考
江宁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江宁府星野考
江宁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六百五十三卷
江宁府部汇考一
江宁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威王因其地有王气埋金厌之,故置邑名金陵。秦改秣陵,属鄣郡。汉初,建楚及荆吴江都诸国。元封中,置丹阳郡,领六县。三国吴自京口徙都丹阳,改治曰建业。晋平吴,改建业曰秣陵。又分其北为建邺,又分建邺置江宁。建兴初,改建业为建康。东晋渡江,建都焉。宋、齐、梁、陈因之。隋平陈,废。郡置蒋州,跨江以北,江浦、六合,古棠邑地。史传亦为堂邑,秦隶九江,汉属徐州。晋隆安中立秦郡,属南豫州,又属南兖州。宋元嘉中入北魏,属扬州。南齐析秦州为齐郡。梁废齐,存秦。陈置义州。北齐改瓦梁郡。周置六合郡及方州。隋改方山府六合县。唐武德初,为扬州东南道行台尚书省,后复蒋州,罢行台为扬州大都督府。九年,徙扬州都督于江都,更名金陵,曰白下。分其地,属润、宣二州。贞观初,更白下曰江宁,方山府属南兖州。至德初,置江宁郡。乾元初,以江宁为升州。上元二年,废。属润州,以江宁置上元县。光启三年,复置升州,杨吴为金陵府,后建西都。南唐改江宁府,又改六合为雄州。宋开宝中,下南唐,复称升州。天禧中,复江宁府。建炎中,改建康府隶江南东路,其六合隶真州,属淮南东路。元初,置建康、溧阳二路,隶江东道,其江北者隶淮东道扬州路。又改建康为集庆路,置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六合隶真州如故。明置南京为京师,升集庆路为应天府,统江南五县以屯卫,在江北割真州之六合辖焉。析置江浦县。永乐北迁为陪京。弘治中,析置高淳,共领八县。皇清顺治二年,定江南。改京为省,以应天府为江宁府,隶江苏布政使司,领县八。
上元县〈附郭〉
秦金陵,汉秣陵。湖熟江乘,地属丹阳郡,东汉因之,三国吴建业,属丹阳郡。晋复为秣陵,寻分置建邺。东晋建康县。南北朝宋、齐、梁、陈俱因之,属丹阳郡。隋入江宁,属蒋州。唐上元初,废江宁,置上元县,因年号为名,属升州。五代杨吴属金陵府,南唐属江宁府。宋次赤县,属升州,后属江宁府。又建康府元,县复,故属集庆路。明升为赤县,为应天府治。
清皇改京为省,隶江宁府,编户一百五十里。
江宁县〈附郭〉
秦金陵,汉丹阳、秣陵,地属丹阳郡。东汉因之。三国吴,建业属丹阳郡。晋复为秣陵,寻分置建邺,又分置江宁县,属丹阳郡。南北朝宋、齐、梁、陈俱因之,属丹阳郡。隋徙治,冶城属蒋州,后属丹阳郡,省建康、秣陵,同夏秣陵废为镇。唐武德初,即县置扬州,改归化县,又改金陵县,又徙白下林改白下县。贞观初,复改江宁县。上元初,废。五代南唐复割上元南十九乡,置江宁县,属金陵府,号西都。宋为次赤县,属升州,后属江宁府,又建康府元县复故,属集庆路。明升为赤县,并应天府治。皇清改京为省,隶江宁府,编户六十八里。
句容县
汉置句容县,以句曲山名。属丹阳郡。东汉因之。三国吴初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会,属丹阳郡。晋因之,侨置临沂、怀德、同夏等县于琅琊乡。寻并入有三县废城址。南北朝宋、齐、梁、陈俱因之,属丹阳郡。隋属江都郡。唐武德初置茅州,寻复为县,隶润州。乾元初属升州。五代南唐属江宁府。宋属升州。后江宁府元属集庆路。明属应天府。皇清因之,隶江宁府,编户二百三十里。
溧阳县
周平陵,秦置溧阳县,以溧水出南湖名,汉因之。三国吴分置永安,晋改永世,南北朝宋、齐、梁、陈俱因之。隋并溧阳入溧水,属蒋州,又改永世,属宣州。唐初复置溧阳县。上元初,隶升州。五代、南唐、宋因之,俱属江宁府。元升为路,后复县,又升
为州,明复为县,属应天府。皇清因之,隶江宁府,编户二百三十里。
溧水县
吴濑渚地,秦汉皆溧阳地。三国吴、六朝俱因之。隋开皇中割溧阳、丹阳地,置溧水县,寻并溧阳入之,属蒋州。唐初属宣州,后属升州。五代南唐属江宁府。宋属升州,后江宁府元升为州,属集庆路,明复为县,属应天府。皇清因之,隶江宁府,编户一百四里。
江浦县
周楚棠邑地,汉晋乌江地。明洪武中,析白马等四乡,又析六合之孝义乡,滁之丰城乡,置县于浦子口城内,后迁于旷口山之阳,又析江宁沙州乡一十八里附之,属应天府。皇清因之,隶江宁府,编户一十九里。
六合县
周楚棠邑,秦因之,属九江郡。汉棠邑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三国初属魏,后属吴,属广陵郡。晋隆安中,置秦郡。南北朝宋置秦尉氏二县,属秦郡。齐因之,属齐郡。梁复属秦郡魏横山北,齐置秦州,改瓦梁郡,县如故。北周改六合郡,设方州,统县如故。隋废郡,改尉氏曰六合县,随省棠邑,属江都郡。唐州废县复旧属江都郡。五代杨吴属江宁府,南唐置雄州,后周复为六合,属雄州,宋属真州,元因之,明属应天府。皇清因之,隶江宁府,编户一十七里。
高淳县
古镇本溧水地,明弘治中府尹以地旷难治,奏割溧水之立信、永丰等七区,共七十二里,建为高淳县,属应天府。皇清因之,隶江宁府,编户四十一里。
江宁府疆域考
《府志》江宁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镇江府丹阳县一百六十里。
西至和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宁国府二百四十里。
北至凤阳府天长县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常州府宜兴县二百八十五里。
东北至镇江府丹徒县一百二十七里。
西南至太平府五十里。
西北至扬州府仪真县一百二十七里。
东西广三百六十里,南北袤四百六十里。
上元县
上元附邑也,东至句容县八十里,以周郎桥中分为界。
西至江宁县界,以古御街中分为界。
南至江宁县界七十里,以永丰乡白米湖为界,北至六合县界四十九里,以瓜步大江中流为界。
东南至句容县界七十里,以东陈村为界,自界首至句容县三十五里。
东北至句容县界六十里,以章桥为界,自界首至句容县八十里。
西南至江宁县界四里,以凤西乡为界。
西北至六合县界三十九里,以湖墅大江中流为界,自界首至六合县八十五里,自县治至
京师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江宁县
江宁亦附邑也,东至上元县界,旧以御街中分,今以录事司城门为界。
西至和州乌江界四十里,以鳗鲤洲大江中流为界。
南至溧水界九十三里,以乌刹桥为界。
北至上元县界五里,以金陵乡为界。
按《县志》:东南自聚宝门达双桥门,外殷乡以南至乌刹桥,抵溧水县界。
西北历驯象门、瓦屑坝、麾扇渡,西抵新江口,折北至石城门城壕,以西历清凉、定淮、仪凤诸门,至于龙江关。
东西广八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句容县
府东九十里为句容,东至镇江府丹阳县界五十里,以山口为界,至丹阳县一百里。
西至上元县界二十里,以周郎桥为界,至上元县九十里。
南至溧水县界六十里,以丁塘村为界,至溧水县九十里。
北至扬州府仪真县界七十里,以大江中流为界,至仪真县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镇江府金坛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镇江府丹徒县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江宁县一百里。
西北至江浦县一百四十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溧阳县
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为溧阳,东至常州府宜兴县界,葑埭十八里,至宜兴县九十里。
西至溧水县界三塔墩八十里,至高淳县一百三十里。
南至广德州界石屋山七十里,至广德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句容县界丫髻山八十里,至句容县一百四十里。
东南至常州府宜兴县九十里。
东北至镇江府金坛县九十里。
西南至广德州建平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溧水县一百三十里。
自县治陆路至
京师二千七百里,水路三千七百里。
溧水县
府东南八十五里为溧水,东至溧阳县界回峰山。
西至上元县界乌刹桥。
南至宣城县界牌冈。
北至江宁县界上义山。
东南至高淳县界毛公铺。
东北至句容县界归政乡。
西南至太平府当涂县界金华山。
西北至江宁县界乌刹桥。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江浦县
府西四十里为江浦,在大江之北,东至江宁县,以大江中流新兴洲为界。
西至滁州,以后河中流费家渡为界。
南至和州,以大江中流鲚鱼洲尾为界。
北至六合县,以三㲼河为界。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六合县
府西北一百三十里为六合,在大江之北,东至扬州府仪真县褚家堡铺三十里,自铺至仪真县四十里。
西至来安县界,号墩石界牌,五十五里自界牌,至来安县三十五里。
南至江浦县界浦子口七十里,自浦子口至江浦县二十里。
北至凤阳府天长县界瓜篓铺五十里,自铺至天长县四十里。
东南至本县瓜步口二十五里,渡口至句容县一百二十五里。
东北至扬州府仪真县界乌山五十里,自山至高邮州一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江浦县界真相铺八十里,自铺至和州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滁州界桥六十里,至凤阳府二百三十里。
自县治陆路至
京师二千三百二十里,水路三千三百四十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高淳县
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为高淳,东至广德州建平县界邓埠七十里,至县共计水程一百里,陆程一百二十里。
西至太平府当涂县界三十里,至县共计水程一百二十里。
南至宁国府宣城县界三十里,至县共计水程一百二十里,陆程一百二十里。
北至溧水县界寻真铺界牌三十里,至县共计水程一百四十里,陆程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省城共计水程二百八十里,陆程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
京师共计水程三千七百四十五里,陆程二千六
百六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形胜附 《通志》府县《志》合载本府〈上元江宁二县附郭〉
《三国志》:长江千里,险过汤池。
沈约诗:翠凤翔淮海,襟带绕神坰。
《萧子显语》:气壮三山,势高九疑。
《南史》:石头在西,三山在南,建业门户。
《旧志》:金陵奥区。
上元县 钟阜龙盘,石头虎踞,狮子、石灰、临沂、直渎诸山盘峙,神皋北枕大江,南萦秦淮,地称灵纪。
江宁县 北踞秦淮,西枕大江,聚宝天阙,朝拱其南,三山据上流,扼大江之险,山川盘错如绣。句容县 四面山水环绕。陶弘景云:东视则连峰入海,南眺则重嶂切云,西临江浒,北接驹骊。溧阳县 南列屏山,北横瓦屋,两江交注,五堰连潴。西山横嶂,南北分峙,江走两山之间,而东山之阙者,回还其流,此形胜之大观也。
溧水县〈无考〉
江浦县 东据大江,西通滁凤,南控湖襄,北跨淮泗,实为水陆要会。
六合县 大江奔流其南,滁河萦带其西,东有灵岩之回伏,北有冶山之雄峙,乃江宁之屏障。高淳县 地形平旷,山少而水多,荆山拱其前,腊山拥其后,丹阳、石臼、固城环绕其左。
江宁府星野考
《府志》府属总《周礼》保章氏注:斗、牛、女,为扬州。
《尔雅》:星纪,斗、牵牛,吴分野。
《史记》:正义:南斗、牵牛、女,为扬州。
前汉《天文志》:牵牛、婺女,扬州,斗南三度。
《地理志》:吴地,斗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淮南,皆吴地。
后汉《郡国志注·帝王世纪》曰: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
晋《天文志》云:自斗十一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野。
隋《地理志》云:扬州于《禹贡》为淮海之地。在天官,自斗十一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得其分野。
《唐志》云:扬、楚、滁、和、庐、寿、舒为星纪分。又云: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
江宁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本府〈上元江宁二县附郭〉
钟山 在府东北朝阳门外,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钟浦,下入于秦淮,北接雉亭山。明孝陵在焉。嘉靖中,诏改为神烈山,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盘指此。汉末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孙吴改曰蒋山,又名金陵山,又名紫金山。晋元帝未渡江时,望气者云望之常有紫气,又名圣游山,又
名北山,即南齐周颙隐处。孔德璋作北山移文者。两峰秀起,北一峰最高,其巅有一人,泉细流不竭。循泉西为黑龙潭,曾有龙现其上,为太子岩,又名昭明读书台,岩西有岘曰栽松。按《舆地志》:蒋山本少林木,东晋令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宋时令刺史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曰杨梅岩,曰头陀岭,缘蒋祠有玉涧,其崇冈曰孙陵,宋九日台在焉。峰之秀者曰屏风岭,后曰桂岭,碧石青林,幽阻深靓,其东曰道士坞,即陈宣帝礼元靖臧兢处。
覆舟山 在太平门内,与钟山支脉相连,状若覆舟,故名。又名龙山,又名龙舟山,在城北七里,周回三里,高三十一丈,刘宋时以山临元武湖,改名元武山。陈高祖与北齐兵大战即此。旧有甘露亭、瑶台、阆风亭,山阴藏冰井,今皆废。鸡鸣山 在覆舟山西北,临元武湖,旧名鸡笼山,刘宋时黑龙见元武湖。又名龙山,高三十丈,周回一十里。明初于山巅置仪表,以测象纬。名观象台,亦名钦天山,左右列十庙,缭以朱垣,其东麓为鸡鸣寺,有普济塔。按《寰宇记》:西接落星涧,北临元武湖。元嘉十五年,立儒馆于北郊,命雷次宗居之,齐高帝尝就次宗受《礼记》,及《左氏春秋》。
祇阇山 在鸡笼山西,旧有祇阇寺,今废。幕府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周回三十里,高七十丈,王导从元帝渡江,建幕府于此。故名。垄多石居人,锻以为灰,又名石灰山,北滨大江,东与直渎诸山接,为建业门户。魏人至瓜步,文帝登此山观望形势,齐师至钟山龙尾,陈霸先自率麾下出幕府山,齐人大溃。山有五峰:南曰北固,峡中有石洞,幽邃中峰有仙人台、虎跑泉,西北峰曰夹萝,亦名翠萝,上有达摩洞。
直渎山 在府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五里,高十七丈。吴将甘宁墓在此。或云有王气,吴主皓恶而凿,其后为直渎,因名。东西有水流入大江。大壮观山 与直渎接,在城北一十八里,周回五里,高二十八丈,陈宣帝起大壮观于此。故名。观音山 在观音门外北滨,大江西引幕府诸山,东连临沂、衡阳诸山,形如错绣,皆悬岩削壁,拱捍大江,真天造地设也。山东北一石吐江濆,三面悬壁崿绝,势欲飞去,名燕子矶。春夏江涨,水势奔啮,不风而涛,舟弗能上。乃凿壁穿铁,縆周之舟子,曳縆以进,上有亭名俯江,从石罅下窥,犹见江转矶底,金焦而上一大观也。
临沂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高四十丈,西南有临沂县故城。
雉亭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周回六里,高五十丈,与旧临沂县相望,齐武帝游钟山,射雉于此。故名。按《旧志》:吴大帝时,蒋帝神白扇乘马常见形于此,又呼为骑亭山。
衡阳山 在城东北四十五里,周回九里,高二十九丈。西北有水下湖,南接雉亭山,昔朗法师居此,有衡阳神女来听讲,后为此山之神,故名。今钟山乡资福院有神像可考。
摄山 名伞山,以状如伞也。在城东北四十里,周回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二丈。山多药草,可以摄生,故名。有水注江乘浦,入摄湖,即秦始皇所从渡江处。按《旧志》:江乘浦在县西北,岂有两江乘浦哉。考之在东北为江乘浦故县,以江乘名。在西南者为江宁浦故县,以江宁名。图考误。齐时,随石势凿佛像千馀,名千佛岭,下为天开岩。徐铉、张稚圭祖无择诸题,名尚存,岭旁有白乳泉,俱山胜处。陈庆之大破齐师,擒萧轨即此。画石山 在摄山东岩下,有石穴曰花洞,按《县志》:相传与句容华阳洞通。
落星山 在城东北摄山北,周回二里,高十一丈,西临大江,吴时建楼。《吴都赋》曰:享戎旅乎,落星之楼。又别有落星洲,在城西南三十里。木庐山 在城东北二十里,《江乘记》曰:木庐山有钟乳穴,今里俗名牧庐。
白山 在城东北三十里,周回八里,高八十丈,南与钟山接。按《舆地志》:山产白石,可为碑础。按《南史》:梁散骑常侍韦载有田十馀顷,在江乘县之白山,筑室屏居,不入篱门者十载。今城西南近幽栖山,有小山亦名白山。
竹堂山 在城东南七十五里,周一十六里,高九十一丈,北有水,下注平陆。按《舆地记》:白山、雁门山、竹堂山并连带建康县北,绵连三四十里。云穴山 在城东八十五里,周二十里,高九十七丈,南有水流入石驴,溪有洞穴,甚幽邃,天欲雨则云气蓊然。
汤山 在城东六十里,山不甚高,无大林木,有汤泉出其下,禽鱼入辄烂草木,灌之愈鲜,有汤泉馆,久废。
大城山 在城东七十里,周二十二里,高八十二丈。西与雁门接。
雁门山 在城东六十里,周二十里,与白山竹堂连带,东北绵亘四十里,山东北有温泉,可浴,饮之能愈冷疾,一名阳山。
武冈山 在城东二十五里,俗呼为石佛子庙,山有石佛十馀处,旧传武后造,故名武冈,一名墓山。
青龙山 在城东三十五里,周二十里,高九十丈,山产石,质甚良。人多取为碑础,前有蘼芜涧。南唐后主尝校猎于此。按《金陵故事》:齐处士刘瓛居此,为儒林之宗,年四十未婚,其友为娶王氏,乃就涧折蘼芜而去。
彭城山 有彭城馆,在城东南四十五里,周九里,高二十七丈。在青龙南。顾璘彭城山诗:竹杖逶迤蹑紫霞,羊肠山径渺横斜。林深更隐彭城馆,寺古犹传谢尚家。阴洞闭云飞石燕,寒藤悬树坠风花。周颙去后移文在,此地何人领物华。祈泽山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周十里,高五十丈,东连彭城,北连青龙。按《旧经》云:山有祈泽寺,初,法师常结茅于此,有龙女来听讲,神泉涌出讲坐下,岁旱雩祷于此。
苻坚山 在城东六十里,周一十五里,高六十丈,北连大城山。谢元破秦归,安问其方略,元指此山,曰此若苻坚驻军之山。
石跪山 在城东南四十里,周十五里,高二十一丈。在上元县崇礼乡,一名竹山,按《祥符图经》:有大陇悉是石,故名石跪,跪一名匮,每春夏水溢,众流汇北山,横处秦淮之上,以匮遏水势。按《舆地志》: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江东有天子气,乃东游厌之。又凿金陵以断其势,今方山石跪是其所凿处也。
土山 一名小东山,与石跪相望,山无石,晋谢安尝游陟于此,以拟会稽东山,即与谢元围棋赌墅处。
张山 在城东南三十里淳化镇北,《南史》:齐明敬皇后葬江乘县张山,今城东北章桥,复有张山,亦古迹。
丁山 在城东南四十里,周一十七里,高二十七丈。
方山 一名天印山,在城东南四十五里,周二十七里,高一百一十六丈,四面方如城,秦淮经其下。按《舆地志》:湖熟西北有方山,山顶方正,上有池水。《丹阳记》:形如方印,故名天印山,秦始皇凿金陵山,疏淮水,此山乃凿处。吴大帝为葛仙翁立观方山,宋何尚之致仕,退居方山。齐武帝尝幸方山,欲为离宫。徐孝嗣曰:绕黄山,款牛首,乃盛汉之事。今江南未广,愿少留神。乃止。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齐人跨淮,立木栅度兵,夜至方山,周文育等各引还齐兵,自方山进及倪塘。狮子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周一十二里,高三十六丈。东有水下注平陆。晋元帝初,渡江见山岭,绵延远接石头,似北地卢龙,故初名卢龙山。明高祖尝伏兵,大破陈友谅于山下。山巅欲造阅江楼,预御制阅江楼记,后不果造。宋学士濂亦有记石跪、方山,为秦皇凿山,断金陵王气之处,不知城西北卢龙、马鞍二山间,亦为秦凿也。此处正号金陵冈,俗传埋金事即此。冈上有碑,因开靖安路失之,张铉新志言其地有沟,沟中有石脉见存,以证凿断之迹。
马鞍山 在城西北十里,与卢龙山接,以形似得名。其山盘旋南行,接四望、清凉诸山,陂陀历历,林薄村墟,各成野市,乔松修竹,香阴夹道。二十里中藏小庵数十处,钟磬镗鎝皆出松涛竹浪中,登山则大江入怀,不知身在城中也。内若自在庵、西方庵之万竿烟雨,炼魔庵之涌青滴翠,幽茜尤引人,以深山坳一瓢,妙高和尚焚修处。焦竑、朱之蕃时过游,所留翰墨甚富,其他精蓝络绎为阖城胜地。皆《寺观志》所不能备载者也。
四望山 在城西北一十里,周三里,高一十七丈。与卢龙、马鞍相属,东至新安,西临大江,南连石城,北接卢龙。苏峻反,温峤筑垒于此以逼贼。石头山 在城西二里,按《舆地志》:环七里一百步,即楚金陵邑。吴晋时江在石头下,为险要必争之地。上筑城,常以心腹大臣守之,南北战伐咸据此为胜负。《江乘地记》云:吴之石城犹楚之九疑也。明初都城皆据冈陇之脊,下有龙洞,又
名桃源洞,后有驻马坡,诸葛亮常驻此以观形势。
癸山 按《十道志》:在府东北四十七里,碑石硙础多出于此。
聚宝山 在城南聚宝门外,山产细石,如玛瑙,故名。其东巅为雨花台,山麓为梅冈。晋豫章内史梅颐家于冈下,又曰营于冈上,旧多亭榭,今废。自六朝讫今,为都人游览胜地。
戚家山 在聚宝门外,按《景定志》:在天禧寺东,即今报恩寺。
梓桐山 在城南十五里,高三十八丈,山下有谢氏诗楼及翻经台,基尚在。
紫岩山 在城南,与梓桐山相近,高三十八丈。夏侯山 在城南二十二里,高三十五丈,梁夏侯亶居此因名。
韩府山 在城南十五里,旧名凤凰山,以韩宪王葬此,因名。
翠屏山 与韩府山相连。
甑蔽山 在城南二十三里,周八里,高二十五丈,以形似名。
牛首山 在城南三十里,旧名牛头山,周四十七里,高一百四十丈,双峰秀起,正对晋宣阳门。王导指曰:此天阙也。故又名天阙山,又名仙窟山,历代崇饰甚盛,由山椒起石级百磴,杉桧行列,上有白龟池、天王殿左虎跑泉、白龟池右兜率岩,一名舍身台。由山磴盘旋以上,垒石为浮图,下为文殊洞,僧构重楼覆其外,名文殊阁。下为含虚阁,明状元罗洪先题额,阁卑不足旷览。皇清康熙丙午,太守陈开虞拓而新之,凭栏纵目,峦壑万千,踞牛首之胜,有记勒石阁上。又下为辟支洞,不测深浅,即梁时建寺处,广踰文殊之一,高倍之中有石盂,形甚古。唐神龙中,并志公履取去,长安右有安初洞,路险僻,知至者鲜,右有煤洞,深入窈窅,上耸巨壁,旁矗一石,远望隆起,近视则侧如龛状,下有地涌泉,自石坎中出,深二尺许,色味俱绝,俗呼为龙王泉。山上两峰间,有昭明太子饮马池,冬夏不涸。东峰巅有锡杖泉,下有太虚泉,山南有芙蓉峰、雪梅岭,大峰之下有石如卧鼓,中虚可坐数十人,呼为石鼓。天欲雨则石鼓自鸣。旧有中峰庵,在西风岭半,近庵有龙王泉,其东南为刘宋郊坛处。建炎中岳飞设伏兵于此以拒兀术。
祖堂山 在牛首山之南十里许,前为花岩山,周四十里,高一百二十七丈。宋时于山建幽栖寺,因名幽栖山。唐僧法融得道于此。为南宗第一。乃改为祖堂山,山南有石窟,俨若堂宇,融师居之。有百鸟献花之异,因名献花岩。《大藏经》云:华岩山高千四百馀尺,周四十里馀三十步,上有芙蓉峰、拱北峰、天盘岭、西风岭、中峰、伏虎洞、神蛇洞、象鼻洞、息泉、太白泉、长庚池诸胜。岩山 在牛首东北,吴主皓刻石于此以纪功德,后断,因名段石冈,后移置府学尊经阁内。宋明帝泰始中,建平王休佑于岩山射雉,日欲暮,帝遣左右,寿寂之等逼休佑,坠马杀之,即此。上公山 在段石冈南,其东北为福子山,又东为大山,小山皆相连。
青山 在城南四十里。《建康实录》:梁太清元年置幽岩寺,永康公主造大毗昙师传云:承圣二年,法师入秣陵青山,始创舍,名幽岩,亦不云永康造也。
张山 在尹山之东,与尹山东西对峙,横山之木从中而出。
禁龙山 在葛塘西,自吉山折而东,亦名大山。吉山 在上村,五峰联峙,宋建城侯,吉翰葬山中,故名。
观子山 在城南三十里,周四里一百步,高八十三丈,东有水,下注新林浦。
朱门山 在城南八十里。
牛迹山 在朱门乡,其半为太平府界。
男山 女山 姑山 在朱门乡,三山联络森秀,挺拔苍翠,若芙蓉女,山有石洞,号为仙灵遗迹。数十里外望之,秀入云霄,群山鲜匹。颜料山 与男女三山相联接。
麻山 在江宁镇,此山自太平东奔亘数百里。大青山 在观子山南十五里,周三十五里,高一百二十五丈,西有水下至平陆。
紫云山 一名大山,与花岩接。
鼓吹山 在城南八十里,周一十七丈,高八十丈,四望孤绝。宋孝武大明七年,登此望甲子馆,奏鼓吹,故名。按《戚氏志》:甲子乃记日,非馆名,实则少帝景和元年九日幸湖熟,始登此作鼓吹,
与此《志》异。
铜山 在城东南七十里,山产铜。
横山 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周八十里,高二百丈,属金陵镇,接太平界。四方望之皆横,故名。山有十五峰。《丹阳记》:丹阳县东有横山,连亘数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即此。又名横望山。阴山 在城西南一十二里,临大江,晋王导至此山,神见梦于导,事闻于上,为立庙,故名。湖山 在城南三十里,周九里二百步,高一百丈,上有湖,大旱不涸。
龙口山 在城西南七十二里,《戚氏志》有李琮墓、三城湖。
车府山 在城西南四十里,周九里,高一百二十丈。六朝藏车乘甲器于此。
落星山 在板桥市,临大江,山下有冈,即王僧霸连营以拒侯景处。近水者曰落星洲,又曰落星矶,陈显达以数千人登落星冈,新亭诸军闻之奔还。李白遇蓬池隐者,脱紫绮裘,换酒为欢,皆在此。
烈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或曰山近烈洲,故曰烈山。其山四面峭绝,下临大江,风涛汹涌,商旅尝泊舟,依山以避之,绝顶丛棘,中旧有侯将军庙。陈永定初,王琳聚兵窥台城,造黄龙舟千艘,泊于荻港,西南风急,琳谓得天助,张帆直下,陈将侯瑱泊舟芜湖,逐后而发,用拍竿撞琳船,琳掷火炬焚之。风逆自焚,遂大败奔齐土。人以瑱功烈甚大,故名烈山。宋宝佑初,有僧建庵其上,自名为江心护国寺,晁无咎尝以比润之金山。题诗云:山如浮玉一峰立,江似海门千顷开,我欲此中成小隐,莫教山脚有船来。
白都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白仲都居此,上有仲都祠。吴孙峻遣张承斩诸葛恪于白都即此。白荡山 近白都山,荡,俗作荡。
上三山 在江宁镇西。
下三山 在江宁镇东,三峰拱峙,大江从西来,势如建瓴,而此山突出,当其冲,一名护国山。晋王浚伐吴,行师过三山即此。矶上旧有李温叔祠,今废。
慈姥山 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二百步,周二里,高三十丈。积石临江,岸壁峻绝,山产竹可为箫管,故俗亦呼为鼓吹山。
天竺山 在慈姥山西十里,周一十七里,高十九丈。东有水下注慈姥浦,其北连冈十里,本名多墅山。唐上元间,有天竺福兴寺,僧道融移寺于此山,因名。今碧峰寺后相传亦名天竺山。白土冈 北连蒋山,其土色白,隋贺若弼于此擒萧摩诃。
武帐冈 在幕府山东,南冈侧有武帐堂,宋文帝尝开宴于此。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赐馔,日旰食不至,有饥色,乃戒之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识饥苦,知务节俭。
谢公墩 在半山寺。今冶城北二里,亦有谢公墩,山势自钟山来,起伏曲折,实城西北隅胜地,近鞠为蔬圃,止存一径,土色赤,亦呼为红土山墩。俗传谢公所尝登也,事无据。李白、王安石皆有谢公墩诗。白诗云:冶城访遗迹,犹有谢公墩。今永寿宫冶城山,即安石与王羲之所登,悠然遐想之地。安石虽有我屋公墩之句,而又有诗云:问樵樵不知,问牧牧不言。亦自疑之矣。岂元及其子孙所居,后人因名之耶。
金陵冈 在县西北陇湾路,相传秦瘗金人于此。昔有一碣,刊其文曰: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后因砌靖安路,失之。
土门冈 在长干里,即杨忠襄死节处。
凤台冈 在凤台门。
石子冈 在梓桐山北,又有小石子冈,在安德门外。
赤石矶 在聚宝门外。
凤凰台 在花盝冈峙城内秦淮城,外城河二水之间,城南下沙也。与东周处台相对,作旗鼓。明万历壬辰年,于凤凰台旁掘地得断碑二曰:晋贤阮籍之墓,此事《志》所未载。人犹疑之,观白诗晋代衣冠成古丘即指阮籍墓无疑。故杨朗陵诗酒狎高贤卧一丘。盖本此句也。
犊儿矶 在南岸,合板桥浦、新林浦,一流吐纳大江,自大胜河以东有水数曲,连于秣陵,曰响水沟、灯盏沟、上新河,次曰中新河,次曰下新河,明时所开皆濒江要地,江北一带称险要者曰芝麻河,曰穴子河,曰王家套。
大江 发源岷山,合湘、汉、豫章,诸水绕郡城之
西南,经西北过镇江,东流入海。隶府境者江之南,上自慈姥浦,下至下蜀港,江北上自浮沙口,下至东沟南二百里而遥,北不及二百里即禹贡所谓中江,亦名扬子江,又名宣化江,江之支流旁出,其大者曰河,小者曰港曰沟曰渡,石激水曰矶,水中可居处曰洲,两水之间曰夹,潆洄者曰套,水所注曰浦。昔时江泊石头,后渐徙而北,今又渐南,相传南岸民居,今当在北岸,然尚去石头十馀里也。
慈姥浦 在城西南慈姥山下,与太平当涂县接。按《旧志》:慈姥港,泄慈湖以东水入于江。秦淮 始皇用望气者言,凿方山,断长垄以泄王气,其源二:一出句容华山,一出溧水东庐山,合流入方山,埭自通济水门,入于郡城,北经大中桥,与城壕合,西接淮青桥,与青溪合,南经武定桥,而西又历镇,淮饮虹上下浮桥,自三山水门沿石城西北,流以达于江。或云本龙藏浦也。支流屈曲不类人功,惟方山西渎属土山,三十里许是秦开六朝建都,咸倚之为固。
青溪 发源钟山,吴赤乌中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以泄后湖水,其流九曲达于秦淮,后杨吴筑城断其流,今自太平门城,由潮沟南流入旧内,西出竹桥,入壕而绝。又自旧内旁,周绕出淮青桥,乃所谓青溪一曲也。怀古者,每多题咏。御河 明初开在旧内,东出青龙桥,西出白虎桥,至百川桥,入城壕。
运渎 吴凿引秦淮抵仓城,以通运道,今自斗门桥南引秦淮,北流至北乾道,桥东经太平、景定,至内桥,与青溪合。北经鼎新、崇道桥,又西连武卫桥,从铁窗棂出城。
桃叶渡 秦淮上今文德桥北渡,新设石桥以通往来。按此渡自东晋以来,历代久远,未有设桥者。良以通济水关来水,天门欲敞故也。明万历壬子,筑坝应天脱科。皇清顺治间,知府李某惟设木桥,以宜木不宜石耳。
康熙癸卯,易木为石,以垂永远,然或谓天门来水,因桥闭塞,不若向来设渡之为妙也。
麾扇渡 古朱雀航南,今秦淮上。
长乐渡 秦淮上古朱雀航,在今武定桥西。桐树湾 秦淮上,今镇淮桥东。
杨吴城壕 杨溥城,金陵时所开,自北门桥东流,历珍珠桥折而南,截于通济城,支流与秦淮合,又自通济门外纳重驿涧子,诸桥水遂从西北至三山门,复与秦淮合以达于江。
珍珠河 宋行宫后,今成贤街南。按《金陵志》:陈后主泛舟遇雨,水生浮沤,宫人指为珍珠,故名。通护龙河至太平桥西,分两派,一出栅寨门,一出秦淮,戚氏云:《前志》及《史传》不见,所起疑即运渎也。今自元武湖绕国子监号房,后达珍珠桥者,为是。大抵湖沟、珍珠河二水皆引元武湖,合于秦淮。后南唐筑城,遂绝其流,今惟存西北一带云。
御沟 古御道两旁,实录云朱雀门,北对宣德门,相去六里,名为御道,夹开御沟,年久湮塞。潮沟 吴凿以引江潮,东接青溪,南抵秦淮,西通运渎,北连元武湖。按《建康实录》:潮沟东发青溪,西行经古、承明、广莫、大夏等门,即今十八卫处也。西极都城,墙对归善寺,西南角则今鸡笼山东也。经阊阖、西明门,接运渎,则今笪桥西北也。据《后湖水经》:旧内城下流入竹桥者,殆其故迹。
护龙河 宋凿即旧子城外三面壕也。今自升平桥达于上元县,后至虹桥,南出大市桥而止。新开河 宋元凿自三山桥,历石城桥,定淮诸门,由草鞋夹以达于江。又自三汊河而南,过江东桥与元运道合。韩世忠碑记云:建炎四年开。元运河 在阴山下,至元间以通粮运,由大成港入江。
明城壕 在朝阳门外,自西折于北。
古漕河 一名靖安河,自靖安镇下缺口,取道入仪真新河八十馀里。朱吴聿靖安河记略曰:江出岷山道峡,与荆、湘、沅、澧至洞庭,积为巨浸。合沔水,经浔阳,东连彭泽,别为九道,会为中江。东北至南徐州,为北江入于海。惟中江自湖口合流而下,奔放荡潏,吐吞日月,山或矶之,则其势悍怒触,舞大艑兀若转梗。至其广处旷数百里,断岸相望,仅若一发而舳舻上下。中流遇风则四顾茫然,亡所隐避,自金陵抵白沙,其尤者为乐官山李家漾,至急流浊港口,凡十有八处,称号老风波而玩险阻者,至是鲜不袖手,东南漕计,岁失于此者什一二。宣和六年,发运使卢
公访其利病,得古漕河,于靖安镇之下缺口,谓其取径道于青沙之夹河,趋北岸穿坍月港、繇港尾,越北小江,入仪真新河以抵新城下。往来之人,高枕安流八十馀里,以易大江百有五十里之险。实为万世之利,役之始兴扬州、六合、上元分治之云。
芦门河 距府六十里。
竹筱港 西至靖安,东至石步,南至直渎,北临大江,属县金陵、长宁两乡。
后湖 在太平门外,周四十里,一名元武湖,又名蒋陵湖,湖本桑泊。吴赤乌四年,凿青溪,泄湖水。宝鼎二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入新宫,湖名始著。晋元帝时名北湖,宋元嘉中黑龙见,又名元武湖。明帝改为习武湖。唐乾元中为放生池。颜真卿为记。宋熙宁时废为田。元大德中仅为一池。明初复为湖,贮天下图籍于湖中,洲上遂为禁地,灯火不入湖中,洲凡五,旧洲、新洲、龙引洲、莲萼洲,郭璞墓、天语亭、历代传为胜地。按宋六朝事迹,元武湖,吴后主皓宝鼎元年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新宫,巡绕殿堂,穷极伎巧,后改为放生池,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为后湖。
燕雀湖 一名前湖,或云白荡湖即此。按《穷神秘苑》:梁昭明太子在东宫有一琉璃碗、紫玉杯,乃武帝所赐,既薨,置梓宫,后更葬,开坟为阉人携入,大航有燕雀数万,击之为有司所缚,乃获二宝器。帝闻之,惊异。诏赐太孙封坟之际,复有燕雀数万,衔土以增其上,故名湖。
太子湖 一名西池,又名乐游池,在城北六里,吴宣明太子创,晋明帝为太子时修西池,养武士于内,时人呼为太子西池,又太子东湖在丹阳乡太子台下,梁昭明太子植莲于此。
迎担湖 在石城后五里,晋南渡时衣冠南迁,客主相迎,负担于此,今废。
张阵湖 在石头城,相传苏峻与晋军战处。稳船湖 在金川门外,明初开引江水,潴以泊舟。
苏峻湖 在迎担湖北,本名白石陂,即李阳斩苏峻处。
夏驾湖 在丹阳乡,即晋惠时石浮来处,今废。半阳湖 一名半汤湖,在城东北四十里,周回十五里,水同一壑,而冷热相半,按《旧志》:即汤泉。摄湖 在摄山之侧。
白米湖 在城东,与句容下塘村接。
三冈湖 乌意湖 西干湖 俱在东。白社湖 刘阳湖 俱在东南。
琐石溪 在城东南四十八里,源发白石岩,经摄湖六十馀里,达于大江。
长溪 在城东南六十里,《丹阳记》云:湖孰前有长溪受句容,赤山湖水入秦淮。
铁冶沟 在钟山乡马鞍山之下,有地三亩馀,皆铁梁时作三坝堰,淮水灌寿州,镕江南之铁,载往筑之。
乌龙潭 近清凉门,相传有乌龙见,故名潭。旁有唐时妙意庵。
天渊池 在华林园,一名天泉池。宋元嘉中,开江总池铭晓川,映碧似日,驭之在河,干夜景流金,疑月轮之驰水府,《景定志》云:今宫城后法宝寺西南,荒池尚馀一亩,即此池也,晋孝武太元七年,大旱。井渎皆竭,供膳皆资天泉池,明帝太始二年,天泉池白鱼跃入帝舟。
善泉池 在台城东,一名九曲池。梁昭明太子所凿,尝泛舟池中,或谓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乃徐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覆杯池 在台城,晋元帝以酒废政,王导谏之,帝因覆杯池中以为戒。
饮马池 宋大明中凿于上林苑中。
濛汜池 在台城内,晋张载赋云:丽华池之湛淡,开重壤以停源。激通渠于千金,承瀍洛之长川。挹洪流之汪濊,包素濑之寒泉。既乃北通醴泉,东入紫宫,左控九市,右带阆风。周墉建乎其表,洋波回乎其中。
钟山水 按李卫公《浮槎山水记》:孝侯以镇东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陆羽所谓,乳泉漫流者。饮之甘,则钟山水与浮槎之水,其味同也。
石头城下水 按《中朝故事》:李德裕居廊庙,有亲知奉使京口,李云还日扬子江中,冷泉水取一壶来,其人醉而忘,之泛舟至石头下,方忆,乃汲一瓶归,李公饮后,讶叹非常,曰:江水味异于
顷岁矣。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隐。
梅花水 在观音门内,兴善寺源自石罅中出。曲水 晋海西公于钟山立流觞,曲水以延百僚。按《水经注》:旧乐游苑。宋元嘉中,以其地为曲水,晋庾阐临曲水诗:暮春濯清汜,游鳞泳一壑。高泉吐东岑,回澜自净泶。临川叠曲流,丰水映绿薄。轻舟泛飞觞,鼓枻观鱼乐。
醴泉 在神乐观,明永乐初醴泉涌出,敕右庶子胡广撰文。
玉兔泉 在儒学二门内,秦桧见白兔入地,掘之得泉。刘基疑桧伪为之,乃作铭:呜乎,泉乎,夫何辜为桧所污。世无吴隐之,孰昭其诬。呜乎,泉乎,尼父大圣,犹言其主瘠,环与痈疽,白兔之传夫何伤于尔欤。桧死为蛆,泉洁自如我,作铭诗,众惑斯祛,呜乎泉乎,终古弗渝。
白骑泉 在府北十五里。按《石迈古迹篇》:吴大帝时,蒋帝乘白马,执白羽扇见形于此。马跑地成泉,故名。
玉泉 在张山下,味极甘洌,瀵出如倒斛珠,旧名张山大泉。
八功德水 在钟山下,按《旧志》:在悟真庵后,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痾。自梁以来尝取此以供御。梁天监中,有胡僧昙隐寓锡于此,山中乏水,有庞眉叟相谓曰:予,山龙也。知师渴欲饮,措之无难。俄一沼沸出,后有西僧至,云本域八池已失其一。明洪武间迁寺东麓,旧池就涸,从寺东马鞍山下通出,后水竭。正统元年,久旱。又涌出如初。
道光泉 在桃花坞下。宋熙宁间,僧道光斸。上新河 在江东门外,由大江至江东门坝上,为商贾百货所聚。按上新河坝系郡城外护,昔人设此,恐江水逼近郡城,寇盗直行出入,且郡城来水西流直泻,与本郡官民大不利。前此有人网利,诳请通便,甫开数月,便有海寇近城之变,又乡会科名脱落,城外商贾窜逃,其明验矣。万历间,乡绅贾必选力阻其议。皇清顺治丁酉,绅士刘思敬、吴树声、白梦鼎等公请永塞勒石,诚一郡万世之利也。
新河 在江东门外,一名中新河,又名直江口,流通大江,官舟马快船所泊处。
古新河 一名新开河,在白鹭洲,西南入大江。阴山河 在阴山元浚,上至官庄铺,下至毛公渡。
大城港 今名大胜关,纳大江东流,又东有瓦屑坝,其东南会聚宝门城壕,纳重译桥、落马涧诸水,西南北与秦淮合,又北为三汊河,至龙江关外入江。
莫愁湖 在三山门外。相传旧有妓卢莫愁居此,因名。明为中三王园,对莫愁湖有五显庵,临河水,槛周以高柳为途,人小歇脚,极幽胜。《县志》云:楚有石城,莫愁居之。故因古乐府而误顾起,元又引唐郑谷诗云:石城原是莫愁乡。今湖甚迩石城,故《县志》辩其仍在金陵是也。但梁武帝诗云:雒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未知即此莫愁否。
三城湖 龙口山下,在今江宁镇湖中,旧有三小城,因名。
河湖 在府西南。
石坳湖 笪湖 银湖 俱在府南。白都湖 在白都山下。
娄湖 在府东南十五里,水流入舰澳,按《舆地志》:娄湖,吴张昭所创。宋时筑为苑。张昭封为娄侯,故名。
梁墟湖 高亭湖 葛塘湖 俱在府东南,按《丹阳记》:王仲祖墓东南亦有高亭湖。慈湖 在府南五十里,连慈姥山,今为田。白家湖 在县东南二十里,其浸甚广,相传有九湾十八汊,名未详。
和尚港 在江宁镇西,一名思贤港。
板桥浦 在府南二十里,阔三丈,深一丈,下入大江。
江宁浦 在府南七十五里,源出当涂界,按《梁书》:徐嗣徽、任约领齐兵据石,头陈高祖遣兵往江宁要险,断贼路,贼水步不敢进,即此。
秣陵浦 在府南五十里,按《舆地志》:浦以旧县得名。
牧马浦 在府西南三十九里,晋永和中置南朝放牧于此。
查浦 在石城南上十里,卢循犯建业,宋武栅石头断查浦即此。
舰澳 在府南十里,梁武帝开以藏船,水出娄湖。
新林浦 在府西南二十里。宋开宝中,曹彬破南唐兵于新林浦即此。
九里汀 在府东南五十里。按《戚氏志》:城南大路过郭公桥,长堤一道,凡九里,直达秣陵镇。吴永安时,山贼施但及丁固、诸葛靓逆于九里汀,今俗呼九里埂。
落马涧 在府南五里,一名南涧。宋孝武讨元凶劭,劭军败,人马坠涧中,故名。按《庆元志》:南涧即今落马涧。宋有南涧楼,题其榜曰跃马涧,见荆公诗。今涧子就湾等桥所跨是也。
栅塘 在秦淮,上通古运渎。王隐《晋书》:王敦反,沈充自吴至与之合司马顾飏,说充决栅塘,灌京邑即此。
横塘 在淮水南。吴大帝自江口筑堤,谓之横塘。《吴都赋》: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长干延属,飞甍舛互,盖楼台之盛,天下莫比。
倪塘 在府东南二十五里。《晋书》:王敦自湖阴使王含等逼京师,帝亲率六军大破之于越城。含率诸党自倪塘西置五城,如却月势即此处也。《南史》:刘毅之荆州东还,辞墓去都数十里,不过拜阙,宋武帝出倪塘,会之,胡藩请杀,毅不许。其后北讨,谓藩曰:若从卿,倪塘之谋,无今举也。汝南湾 东八里。当秦淮曲折处。晋汝南王渡江家于此。有东冶亭,在湾东南,乃晋太元中饯送之所。按《览古诗注》:齐陆慧晓,清介自立,张绪日为江东,裴乐家于湾前,张融自称天地逸民,牵船驻岸。刘瓛弟琏并居其间,水有异味,至今取以酿酒,极佳。
景阳井 在台城内,陈后主避隋兵处。一名胭脂井。有石栏题十八字,曾南丰集云辱井。有篆文云:辱井在斯,可不戒乎。不知谁为陆龟蒙诗:古堞烟埋宫井树,陈主吴姬堕泉处。舜汲苍梧万里云,都不闻将二姬去。
龙天王井 在台城前,旧传梁武帝为郗夫人未及册立,因忿投井,化毒龙。帝立祠井上,号龙天王井,历陈犹享祀。
义井 二:一在石子冈,南唐保大间置。一在报恩寺侧,李迪凿,有义井记。
凤凰泉井 在铁作坊内。
响井 在陶吴镇西北,以纱帛蒙其上,击之作鼓声。投以瓦砾则作钟磬响,阑上有元祐五年四字。
保宁古井 旧在保宁寺,即今骁骑右卫仓门内。深数十丈,大旱不涸,味甘美,与凤凰泉俱为郡城第一。阑下有四铁人,相传为怪,盖缘下空阔,恐易圮,故以此承之,无可怪也。
三井 在瓦官寺后,按《金陵故事》:瓦官寺后有三井,汲一井则二井俱沸。
金沙井 在凤凰泉稍东铁作坊。
忠孝井 近忠孝亭。
雷山义井 在德恩寺内,阑上刻雷山义井,篆画甚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