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三十六卷目录

 汉中府部纪事
 汉中府部杂录
 汉中府部外编

职方典第五百三十六卷

汉中府部纪事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注〉李奇曰:蚀音力,在杜南。如淳曰:蚀,入汉中道川谷名。索隐曰:孟康音食。王劭按:说文作钟,器名也。地形似器,故名之。索隐曰:按系家,是用张良计也。栈道,阁道也。音士谏反。包恺音士版反。崔浩云: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版梁为阁。
高祖遣郦商攻洵关,定汉中地。
《留侯列传》: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萧何传》: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
《旧志》:三年丙辰,夏江汉水溢,漂没四千馀家。
八年辛酉夏,汉水复溢,漂没六千馀家。
《汉中志》:田叔为汉中守,属县十一,去洛一千九十一里。叔既馈以军饟,又致名材,立宫室,帝嘉之。后为鲁相,然以帝业所兴,不封藩。
王莽时,公孙述据蜀,跨有汉中,当秦陇之径,每罹其害,安帝永初二年,阴平武都,羌反入汉中,杀太守董炳没略吏民。
四年,羌复来,太守郑廑出屯褒中,欲与羌战。主簿段崇陈禅以为但可坚守。来虏乘胜,其锋不可当,廑不从。战败。绩崇与门下吏,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战捍廑。并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驰来,赴难冒寇,殡殓廑,虏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陈禅为汉中太守。虏素惮禅,更来盘结,禅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矫诏赦之,大小咸服。既诛其乱首,天子善之。徙禅左冯翊太守,程信怨耻,乃结故吏、冠盖子弟、严孳李容、姜济、陈巳、曹廉、勾矩、刘旌等二十五人,誓志报羌,各募壮士豫结同死,以待寇。太守邓成命信为五官孳等门下官属。

元初二年,羌复来,巴郡板楯救之。信等将其士卒力奋讨,大破之。信被八创,二十五人战死,自是后羌不敢南向。

五年,天子下诏褒叹信崇等,赐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画东观,每新太守到,必先存问其家,以羌畏服,陈禅拜禅子澄汉中太守。
《府志》:和帝永兴十五年癸卯六月,城固南城门灾。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夏五月戊申,汉中洋山崩。献帝建安二十年,张鲁叛汉中,据其地自称王。曹操平之。
二十四年己亥八月,大霖雨,汉水溢。
《三国志·法正传》:先主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元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徐晃传》: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杨洪传》: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蜀郡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汉中志》: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元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初平中,以鲁为督义司马,往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价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多便之。其供通限出五㪷米,故世谓之米道扶风。苏固为汉中太守,鲁遣其党张修攻固城,固人陈调素游侠,学兵法。固以为门下,掾说固守捍禦寇之术,固不能用,踰墙走投南郑赵嵩。嵩将俱逃,贼盛,因遣嵩求隐避处。嵩未还,固又令铃下侦贼,贼得铃下,遂得杀固,嵩痛愤仗剑直入,调亦聚其宾客百馀人,攻修战死。鲁遂有汉中。数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至刘焉子璋为牧时,鲁益骄恣,璋怒,建安五年,杀鲁母弟。鲁率巴夷、杜濩、朴胡、袁约等叛为雠敌。鲁时,使使汉朝,亦慢憍帝室,以乱不能征,就拜中郎将汉宁太守,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璋数遣庞羲李思等讨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为巴西太守,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请刘先主讨鲁,先主更袭取璋。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团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托,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时先主东下江安,巴汉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及张合、益州刺史赵颙等守汉中。迁其民于关陇。二十四年春,先主进军攻汉中,至定军渊合颙来战,大为先主所破。将军黄忠斩渊颙首,魏武帝复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先主遂为汉中王,将还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中。众皆以必张飞,张飞心亦自许。先主乃以牙门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汉中卿,居之若何。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而来,请为大王吞之。众壮其言。初魏武之留渊合也,以鸡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杨修知之,故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也。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蜀平梁州治沔阳。
《华阳国志》:后主建兴十一年,丞相亮治斜谷阁道,运粮谷口。十二年春,丞相亮以流马运,从斜谷道出武功,据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十五年,以后典军安汉将军王平领汉中太守,代懿督汉中事。
《府志》:延熙七年三月,魏曹爽寇汉中,丞相亮令费伟等屯兵,兴势禦之。爽不得进,时夏侯元亦至,以司马懿书示,爽引军还。
《魏书·李冲传》:车驾南伐,以冲兼左仆射,留守洛阳。车驾渡淮,别诏安南大将军元英、平南将军刘藻讨汉中,召雍泾岐三州兵六千人拟戍南郑,剋城则遣。冲表谏曰:秦州险阨,地接羌夷,自西师出后,饷援连续,加氐人叛逆,所在奔命,运粮擐甲,迄兹未已。今复豫差戍卒,悬拟山外,虽加优复,恐犹惊骇,脱终攻不剋,徒动民情,连氐结夷,事或难测。辄依旨密下刺史,待军剋郑城,然后差遣,如臣愚见,犹谓未足。何者。西道险阨,单径千里。今欲深戍绝界之外,孤据群贼之口,敌攻不可卒援,食尽不可运粮。古人有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南郑于国,实为马腹也。且昔人攻伐,或城降而不取;仁君用师,或抚民而遗地。且王者之举,情在拯民;寇之所守,意在惜地。校之二义,德有浅深。惠声已远,何遽于一城哉。且魏境所掩,九州过八,民人所臣,十分而九。所未民者,惟漠北之与江外耳。羁之在近,岂急急于今日也。宜待大开疆宇,广拔城聚,多积资粮,食足支敌,然后置邦发将,为吞并之举。今钟离、寿阳,密迩未拔;诸城、新野,跬步弗降。所剋者舍之而不取,所降者抚之而旋戮。东道既未可以近力守,西蕃宁可以远兵固。若果欲置者,臣恐终以资敌也。又令建都土中,地接寇壤,方须大收死士,平荡江会。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推此而论,不戍为上。高祖从之。《华阳国志》:咸宁四年春,汉中都吏袭祚等谋杀太守,姜宗以叛,宗觉坚守,祚等烧南郑市及平民屋。《府志》:晋杨茂搜本姓令狐杨驹之甥,略阳清水氐人也。初杨驹始居仇池,有地百顷,至其孙千万,附魏封为百顷王。千万孙飞龙浸强盛,徙居略阳,以其甥令狐茂搜为子,茂搜避齐年之乱。率部落还保仇池,自号辅国将军石贤王。关中人避乱者多依之,寻卒子难,敌遂据其地。
孝武帝宁康元年癸酉冬,秦寇陷梁益。
安帝义熙十三年丁巳七月,城固县水涯有声,若雷,既而岸崩,出铜钟十二枚。
《宋书·刘秀之传》:秀之,元嘉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府志》:唐元宗开元元年癸丑,洋州南十里地出醴泉。天宝三载甲申,洋州东北太白山得玉册,献于朝。因改华阳县曰真符。
德宗避朱泚兵入洛谷,过洋州,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秩官授之。陆贽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当今所病。方在爵轻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人。倘献瓜果者亦授职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躯命同于瓜果矣。谁复为用哉,上悟。建中元年庚申,驺虞见武安。
僖宗中和三年,鹿晏弘屠洋州。
昭宗大顺二年,杨复恭等专横,上出为凤翔监军,复恭不肯行,求致仕,从之。未几走兴元,与杨守亮反据洋州。
景福元年,李茂贞讨之,复恭走,遂拔洋州。
昭宗天复三年,蜀王建略洋州。
五代蜀高祖武成元年戊辰七月,驺虞见武定。宋太祖开宝八年乙亥,洋州火焚。州廨民居约千七百馀区。
真宗咸平六年癸卯七月,洋州汉水溢。
神宗元丰元年戊午,武康军禾一茎十穗。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丙子,褒城产紫檀香。
《宋史·杨政传》: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溉之利,政为修复。汉江水决为害,故筑长堤捍之。凡利于民者不敢以军旅废。
《府志》:孝宗淳熙元年甲午,洋州乏食。
十四年丁未,洋州饥。
光宗绍熙四年癸丑夏,大水,山河堰尽决。
宁宗庆元二年丙辰,夏旱,守臣祷雨。有锦文小蛇行水上,雨大至。
嘉定十二年己卯,金兵入洋。守臣蔡晋卿遣兵拒之,不克,洋陷。金兵焚其城而去。
理宗绍定三年庚寅六月,大水。
四年辛卯春,大饥,元拖雷分骑兵三万攻破凤州,径趋华阳屠洋州。
宝祐元年癸丑春,蒙古兵渡汉江,都统高达拒却之。《元史·李进传》: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馀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悬门俄闭,诸军不得入,进与二十人力战,杀伤三十人。后兵走上堡,进乃毁悬门,纳诸军,追至上堡,杀伤益众,宋兵不能敌,弃走。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渡。进以功受上赏。
《府志》:世祖至元十一年甲戌,兴元凤州进麦一茎七穗,谷一茎三穗。
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八月,兴元洋州地震。
明太祖洪武五年壬子夏六月,大雨暴溢,巨木蔽江,而下抵南岸止。
十七年甲子春,中梁山产灵芝二本。
成祖永乐十年壬辰,汉江水溢。
十四年丙申五月,汉水溢,淹没洋县城,公私庐舍无存。
宣宗宣德元年丙午,旱。
英宗正统七年壬戌,饥。
代宗景泰元年庚午,大旱。
四年癸酉,大有年。
宪宗成化元年乙酉,草寇王刚作乱,民大饥。
六年庚寅,汉水溢涨,高数十丈,城郭民舍俱淹没。十二年丙申,麦生二穗。
二十三年丁未,大饥。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夏,大雨。冬,大饥。
五年壬子,宁羌州芝草生。七年甲寅,褒城龙兴寺山麓下有洞,龙蜕其中,长一丈五尺馀。
十年丁巳,宁羌州修学,忽得石板一窖。天然方平,不劳椎凿。众皆异之,又一妇人独行遇虎,惊骇倒地,虎视之不咥。
十五年壬戌夏,大雨伤禾,民多疫。
十七年甲子夏,旱。秋,雨雹伤稼。
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冬,地震。
三年戊辰夏,大雨,略阳山崩,压居民至死。
四年己巳春夏旱,流贼蓝鄢寇略阳讨平之。
五年庚午,褒城县庠生马安然渡沙河,见人鱼立水上,急搏之乃入,水无何,抵家卒。
七年壬申五月,西南起一火星,大如斗。
十四年己卯夏,汉水溢。
十五年庚辰,洋县东椒溪河获白鹿,项悬铜牌,馀字湮没,惟唐字可识,土人异而释之。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春水,夏秋旱。
二年癸未,大水。
五年丙戌,虫食禾。
六年丁亥,龙江水合。
十四年乙未秋,大熟,马兴康黄狗乱寇,略阳讨平之。是年,城固有虎据邯郸村,数日人不能捕,夜不知其所往。
十五年丙申夏,汉水泛涨,获人鱼数十。有近丈者,又洋县城西纸房街石洞有青黄二龙。𩰚于水中,漂民舍溺,死者甚众。
十六年丁酉春,地震。夏,旱。秋,雨雹伤稼。
十七年戊戌,春夏饥。
十八年己亥大有年二月,褒地微震,自西至七月,汉江涨漂珍宝,坏民居。
二十一年壬寅夏,大水漂流民舍。
三十三年甲辰春大饥,夏大疫。
二十四年乙巳冬十二月,子刻地震,有声如雷。是年,城固有虎上出斗山湾,下游七星寺,人畏之。昼不敢行,知县范时修牒于神,捕之灭迹。二十七年戊申春饥。秦陇流移多盗,斗豆三钱。二十九年庚戌,乌龙江涨漂打钟村。
三十年辛亥六月,霖雨弥月,八月十二日鬼鸟飞鸣。三十二年癸丑,甘露降于褒城启圣祠,柏上露滴树下如凝脂。小儿伏地,食之甘如蜜。
三十三年甲寅,褒城龙潭坝龙行,先是民屋中有泉。护之甚勤,一夕梦曰:吾明日当行,须牢收鸡犬也。民如其言,至午有尺蛇蜿蜒水面,踰时渐长,云滃雷作。则头角爪髯具全,奋怒而去,平地水深三尺,山崩石裂,民舍漂尽,桥梁荡然,而此家独存。
三十四年乙卯秋熟,十月,褒中有妖夜为孽。抓人面有痕,乡人金鼓彻夜,数日乃已。
四十一年壬戌正月,城固丰乐桥观音阁灾。
四十四年乙丑,城固粟一茎二穗,绵六蕊九蕊。四十五年丙寅,城固斗山松二本相距数尺,高丈馀。其末合而为一,人谓之连理松。
穆宗隆庆二年,川寇何勉乱,拥万众盘踞乾沟母猪寨,官军讨五年甫平。
四年庚午,洋县南阳村王九霄家池内产并头莲。神宗万历二年甲戌,饥。
四年丙子九月初七日,大雪盈尺,杀禾稼。
十三年乙酉,饥。
十六年戊子秋,大水环西乡城南关,坏民居百家。前令李鸣筑叠河以削其势,害始息。
二十二年甲午,西乡县饥。
二十三年乙未秋,霪雨,禾不实。是年春,宁羌州有一男子,不知何许人。同其母流寓州中,一日大风雨,雷击之敌台,人视其背,红文显然,佥以为不孝之徵云。三十三年乙巳,沔县白马关,居民吴东朝于三月十一日辰时,在门外榆树下立,忽被雷击死,身背红文昭然,素原稔恶致此,天刑之惨。
三十四年丙午,南郑县致仕教官高若时恶仆名偏儿年二十四岁,于七月二十九日未时,被迅雷击之,后园口,耳出血,四肢分裂。
四十一年癸丑秋,淹西乡东关。
四十三年乙卯,西乡大饥。
四十五年丁巳,回贼高尚迁据山反,久之乃定。四十六年戊午,洋县大饥。
四十八年庚申,流贼俞士乾率众犯境。
天启四年甲子,洋县地震,城垣民舍倒圮无数。七年丁卯,流贼王魁禄率众犯境。
崇祯四年辛未夏秋大水,平地高四五尺,江河南北田苗尽没。房屋倒损。是年流贼蝎子块率众数万寇西乡水东法宝莒苦竹男儿惊军等坝,杀掳万计。又略阳地震塌,毁城垣二百馀丈。
六年癸酉,大水。是年,流贼摇天、动老、回回等率众十馀万寇乡村殆尽。
七年甲戌,饥,流贼黄龙寇据南山。
八年乙亥九月,地大震,三日倾塌房屋无数。又大旱,九年丙子,地震,流贼一条龙,率众数万攻围西乡城,几陷,凡三月始解。
十年丁丑,流贼八大王白虎分掠南山等处。是年秋,蝗虫蔽天,食尽田禾,苗亦无遗,民大饥。
十一年戊寅,夏蝗飞蔽天,齧食田苗,并草俱尽。十二年己卯,有雄鸡四翼四足。
十三年庚辰,大旱,民饥,粟价腾十倍。民食木皮,石面俱尽。
十四年辛巳,旱。
十五年壬午,有瓜大如囤,有大鸟高八尺,黑身赤喙集蒲家坝,数日飞去。
十六年癸未,水东居民见赤龙上天。

汉中府部杂录

《后汉书·王莽传》: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注〉师古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名子午谷。又宜州西界庆州东界,有山名子午岭。计南北直相当,此则北山者,是子。南山者是午,共为子午道。
《华阳国志》:黄权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
《后贤志》:李毅曰:广汉与成都密迩,而统梁州者矜,益州之领防在今日也,益州有祸,乃此郡之忧。
《常璩序志》:后语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
周贞王之十六年,秦属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
刘澄之《梁州记》: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八十馀里。有诸葛武侯墓。钟会征蜀,至汉州登亮之墓。令军士不得于墓刍牧樵采,今松柏碑铭俨然。
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固解印绶处也。汉水南有温泉,周围数千步,冬夏常沸,涌若汤。其热可熟鸡子。
沔阳城在汉水南,旧萧何所筑也。刘备为汉王,权住此城。盟于城下,今门外有盟坛犹存。
诸葛亮宅有井深四尺馀。口广一尺五寸,累塼如初开云。
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栖集之。故因名曰雁塞。
《彦周诗话》:蜀陕路间,有溪曰韩溪。萧酂侯追淮阴处也。刘泾巨济题诗一绝云,豪杰相从意气中,怜才倾倒独萧公。后来可是无奇客,东阁投名尚不通。《研北杂志》:吾家太史云:汉中之民,当春月男女行哭首戴白楮币,上诸葛公墓,其哭甚哀。
《老学庵笔记》:宋白石烛诗云:但喜明如烛,何嫌色似黳。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能黑污帷幕衣服,故西人亦不贵之。
兴元城固城县产礜石,不可胜计。与凡土石无异,虽数十百担,亦可立取。然其性酷烈,有大毒,非置瓦窑中煅三过,不可用。然犹动能害人,尤非他金石之比。千金有一方,用礜石辅以乾姜乌头之类,名曰露宿丹,其酷烈可想也。
吴中卑薄斸地二三尺,辄见水。予顷在南郑见一军校,火山人也。言火山之南地尤枯瘠,锄钁所及。烈焰应手涌出。故以火山名。军尤为异也。
四方之音有讹者,则一韵尽讹。如闽人讹,高字则谓高为歌,谓劳为罗。秦人讹青字,则谓菁为萋,谓经为稽。
《闻见录》:天下州名俗呼不正者,有二。一处州旧为括州,唐德宗立当避其名,适处士星见分野。故为处州。音楮,今俗误为处所之处矣,洋州乃汪洋之洋,音杨。今俗误为详略之详矣,上自朝省,下至士大夫,无能正之者。
《春明梦馀录》:褒城县北即连云栈,栈南口为褒谷。北口为斜谷。谷中水名黑龙江,县北八里过鸡头关十三里,陟七盘岭入栈谷。北口为宝鸡县,中历凤县,褒城县南一百二十里过松梁关,二百七十里过米仓关,俱巴县界。
沔县东北通秦岭,西南控川蜀、金牛峡,县西一百七十里陈仓古道。县西二十五里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城固县南木曹关可通西乡,及通江。萧何守汉中,修城固,北通关山道,由盩厔鄠县入,关中盩厔小道,老子青山所过令尹喜授经之地。

汉中府部外编

《府志》:唐公昉城固人。王莽居摄二年为郡吏。遇真人进以美瓜,又从而礼貌之。真人潜期背谷口赐以神药,曰,饮此当移意万里,知禽兽语。时去家百馀里,转影即至,乡人惊白于府君。府君学之,无所进,怒命吏收昉妻子。昉归告其师,师与之归,以药饮妻子,涂屋柱,须臾大风雾拔宅仙去。惟婿不与焉。张氏居斗山,素好善。妇于山下汲水,遇一婴儿,状貌殊常乞乳,妇与食之。一日归迟,夫怪而问焉。妇具以告夫。命妇以丝纫针俟,再乞系之。可得其迹。妇如其言,以针刺儿背,随其丝至大松树下,掘之得茯苓。其大如斗,取归烹食,倏然云雾四合,举家升仙。
《洋县志》:唐开元间,龙血禅师者自蜀之洋卓锡,于祈子山西麓创寺说法。醴泉涌出,传有龙化老人,听讲入定,后遗蜕,竖塔藏之,迄今尚存。
《府志》:宋抱一道士凤县人。尝遇一老人,手取箧中物饵之,状如芦菔,又与一小瓢中有叶如豆。戒曰,遇有疾,施之。自是绝粒。真宗召见赐名抱一。
明永乐间,命礼科给事胡濙遍诣名山,访求张三丰。至酆都山,三丰正趺坐古柏下,咫尺不见,至今树下,蝼蚁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