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三十卷目录

 汉中府部汇考二
  汉中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汉中府城池考
  汉中府关梁考
  汉中府封建考
  汉中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五百三十卷

汉中府部汇考二

汉中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府县《志》合载本府〈南郑县附郭〉
廉水河堰 在府城西。
石梯堰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
鹿头堰 在府城南二十里。
杨村堰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
马岭堰 在府城北。
野罗堰 在府城南以上引廉水。
老溪堰 在府城南二十里。
石子堰 在府城南。
石门堰 在府城南。
黄土堰 在府城南。
红花堰 在府城南三十里以上引冷水。沙堰 在府城西十里。
羊头堰 在府城西北一十五里。
度通堰 在府城西北。
山河堰 在府城北以上引褒水。
褒城县
廉水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逊水 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以上二水见资灌溉。
鹤溪水 在县南五十里,山峡流泉如瀑布,居民利之。
鹤腾泉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发源中梁山,南注分两渠,东西浇溉。
马鞍泉 在县西南九十里,马鞍山开渠溉田东流与廉水合。
凉水泉 在县南四十五里,掬之如冰,可资灌溉。
鹿头堰 与南郑县共。
马岭堰 与南郑县共。
野罗堰 与南郑县共。
龙潭堰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
流珠堰 在县南八十里,元经略使郝天举兴修,明嘉靖二十八年堤岸倾圮,邑监生欧本礼相度,浚导至今赖之,以上引廉水。
金华堰 在县南六里,乃山河堰,折流总渠上流为高堰,下流为舞珠堰,大小斜堰皆引褒水。第三堰 在县南五里,乃龙江。下渠分东西两渠,南褒汉中共之。
山河堰 在县南二里,长三百六十步,汉萧何创筑,至蜀诸葛亮宋吴玠吴璘相继修理,至今赖之,与南郑县共利,以上引褒水。
铁炉堰 在县西南七十里引华阳水。
龙河堰 在县西南九十里引章溪水。
城固县
婿水河 在县东北六里。南沙河 在县南三十五里。
少沙河 在县南十里。
杨填堰 在县北一十五里,引婿水,宋开国侯杨从义于河内填成此堰,故名。本县用水三分,洋县用水七分。
五门堰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元至正间县令蒲庸以修筑,不坚,改造石渠,以通水利,明弘治间推官郝晟重开之。
百丈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阔百丈,故名。高堰 在县西北三十里,以上引婿水。盘龙堰 在县西南四十里,引南沙河水。横渠堰 在县西三十五里。
邹公堰 在县西北四十里以上引北河水。承沙堰 在县南一十里引小沙河水。
洋县
溢水河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苧溪河 在县西北七里。
大龙溪 在县东三十里。
小龙溪 在县东三十里,以上诸水,见资灌溉。龙溪 在县东北十五里,水清不涸,足灌田亩。七女池 在县西北。
明月池 在县西北,以上二池,汉张良疏之以资灌溉。
斜堰 在县北五里,居灙水,下流岁苦冲崩。明万历十七年知县李用中以石横甃数丈许,仍东开土渠灌溉资之。
土门堰 在县北一十里。
灙滨堰 在县北一十五里,堰水所给甚远。明万历十五年知县李用中创为石槽,引水始为永济。
苧溪堰 在县西北七里。
二郎堰 在县西一十五里。
高原堰 在县东三十里。
三郎堰 在县西二十里。
杨填堰 在县西五十里,城固县界。
华家堰 在县东北七里,出天宁溪。
鹅翁堰 在县西南十五里,出小沙河。
贯溪堰 在县东十里,出平溪河。
西乡县
高川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灌田分上中下。金洋堰 在县东武子山后,有大渠一支,分小渠二十有五。
五渠堰 在县南三里,分渠五。
官庄堰 在县二里,分渠二。
平地堰 在县西峡,分渠二。
空渠堰 在县西南三十里,分渠二。
惊军坝堰 在县西南。
洋溪河堰 在县西南。
高川河堰 在县西南。
高头坝堰 在县西南。
长岭冈堰 在县西南。
黄池塘堰 在县西南。
罗家坪堰 在县西南。
莎罗关塘 在县西南。
东龙溪堰 在县南二十五里,引渠一。
西龙溪堰 在县南十五里,引渠一。
凤县
紫金水 在旧河池县北一里,沿流自武休关入汉中,为山河堰,即褒水之源。
红崖河 在县西一十里。
大散河 在县东五里。
鸣玉泉 在县西一十里。
宁羌州
洄水河 在州西三十里。
七里堰 在州西七里,明嘉靖间知州李应元修溉田十馀顷。
沔县
金泉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源泉涌出,灌田千馀顷。
没底泉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泉出不竭,灌田百馀顷。
马家堰 在县南三十五里。
白崖堰 在县南三十里。
石燕子堰 在县东南三十里,以上引养家河。天分堰 在县东四十里,引黄沙河。
石剌塔堰 在县北二十五里,引旧州河。罗村堰 在县西南一百九十里,引罗村河。
略阳县
嘉陵江 在县西一里。
白水江 在县西,以上二水可资灌田。

汉中府城池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本府〈南郑县附郭〉
汉中府城池 故址在城东二里,宋嘉定十二年徙此。明洪武三年知府费震重修,正德五年知府周东始甃以砖。万历二十三年秋雨圮。知府叶修补筑,周九里三分,高三丈,阔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八尺,阔十丈,门四,东曰朝阳,南曰望江,西曰振武,北曰拱辰。天启元年拓城东北角一百一十丈,崇祯十五年关南道李应选复修浚,按《府志》:春秋秦厉公所筑也。汉高祖王汉中因都焉。正德间知府周东始砖甃之建四层楼于其上,铺舍四十座。角楼垛口咸饰而新之,后城岸被农人耒耜所过,渐蚀城基。万历三十年知府崔应科议罢耕,为固城计。嘉靖壬寅知府赵鲲更为浚凿壕池,两岸植柳,内种芰荷,至今水木交翠,景色满目。皇清顺治十三年修葺城楼。
外州县
褒城县城池 古褒国,宋徙堰北。明弘治十二年知县张表始为覆土。正德四年有蜀寇,巡抚蓝璋下令坚筑,以同知何子奇督之,甃城以石,甃堞以甓,周三里,高二丈,池深一丈,按《府志》:汉唐建打钟村,宋徙山河堰,北绍兴兵燹,嘉泰元年邑令张演继葺,旧无城郭,明弘治己未知县张表始筑土,城门四,东曰龙江,西曰蜀道,南曰大通北曰连云。
城固县城池 蜀汉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建。明正德七年通判周盛重修,甃以砖,嘉靖六年知县刘佳开东西二小门,周七里,高三丈,池深二丈五尺,按《府志》:城有四门,东曰永和,西曰安远,南曰通济,北曰新宁,新宁今废。
洋县城池 宋熙宁中知县文同建。周七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五尺,东南西三门,明弘治七年知县王冕创北门,隆庆三年知县阎邦宁凿池,深一丈,崇祯中知县郭一龙甃砖二十丈,知县洪一纬甃砖八十丈。皇清顺治初知县金炼之补修四门城楼。按《县志》:城垛口凡一千九百七十一。门凡五,东曰朝阳,南曰通津,西曰迎恩,西南曰襟江,俗呼小西门,北曰拥翠门,各有楼城,内东西广一里二百三十四步,南北长二里四十步,各门外跨河处,皆有吊桥,东西以木,南北以石,康熙二十七年知县谢景安浚壕,深一丈,重修东门楼,三十一年知县邹溶重修西门楼。
西乡县城池 相传元皇椢公戍址,久圮,明景泰初,知县丘俊重修,成化中知县李春弘治中知县郭玑增以角门,正德间巡抚蓝璋于东门外附作新城,嘉靖初知县李侯复加修,悉易以砖,周三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崇祯十三年知县朱谋燎增修,引北山渠水入壕,按《县志》:城有四门,东曰元晖,南曰亨济,西曰利城,北曰真定,新城一匝,广阔与旧垣称,东南开二门,池壕广三丈,深一丈二尺,万历丁酉知县关廷芳葺饰旧垣,扁其四门,东曰遥望兴郧,西曰密连洋固,南曰对峙蜀峰,北曰仰瞻华岳,又于新城东门之圮者,增亭其上,题曰汉东重锁。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张台耀重加修补。
凤县城池 本古凤州治,元至正二十八年平章蔡均重修。周四里三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五尺,东西北三门,明嘉靖十九年知县司恩甃以砖石,建楼其上,万历二十年江大鲲补修。皇清顺治十一年地震,城圮,知县张石麟重修,按《府志》:门凡三,各有楼。东曰拱辰,西曰秩成,北曰望江,俱光禄卿马理书。
宁羌州城池 明洪武十三年田九成叛逆,都御史郑时遣指挥姜观创建,周七百六十馀丈,高二丈五尺,四面阻水,嘉靖二十五年知州萧遇祥指挥岳乔重修,万历乙未久雨,城圮。知州卢大谟缮补,按《府志》:指挥姜观望见云雾环拥,状如城郭,因城于此。四面溪水绕流,计五里,形势险固,若天造焉。门四,东阳和,西永惠,南南薰,北通济,嘉靖丙午知州萧遇祥指挥乔岳增城楼于上,天棚八十四间,铺一十一座,池深一丈五尺,阔如之。
沔县城池 蜀汉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建。明洪武三年增修,万历元年千户李光文甃以砖。周三百八十步,高二丈,池深二丈五尺。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李煖补修西门,按《府志》:明置沔县右千户所,万历元年千户李光文奉当路檄督修之,始甃以砖,县所各分其半,著为定例。门三,东曰镇江,西曰拱汉,南曰定军。
略阳县城池 明正德六年因蜀寇,巡抚蓝璋属,扶风知县孙玺始筑之。后以水患,倾圮。指挥李乾元砌石于外,周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八尺,按《府志》:城周五里,高一丈七尺,门凡五楼,其巅东曰永清,南曰镇江,西曰定远,北曰拱极,西南曰津通。

汉中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南郑县附郭〉
青石关 在府城南九十里。
通济桥 在府城东。
明珠桥 在府城西。
鸿沟桥 明万历三十一年重修。
梳洗桥  砖桥   长亭桥沙河桥  小江桥  上水渡
下水渡  老古渡
褒城县
阳平关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汉置。
汉阳关 在县西北二十里,汉置昭烈,尝破夏侯惇于此。
鸡头关 在县北八里,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连云栈由此入,最为险峻。
虎头关 在县北一百里。
天生桥 在县七盘山下,大石横亘,江中超足可渡,盖天造非人力也。
大通桥 同知刘玺建。
樊河桥 汉樊哙建。
清水桥 在连云栈内。
新开桥 在武关东。
独架桥 在连云栈内一百四十二间,上阻石崖,下走龙江,最为险峻。
两汉桥  观音桥  柏乡桥
永安桥  镇西桥  西河桥
黑龙江渡 贾村渡  小江渡
两河渡  山河渡
城固县
南木曹关 通西乡界。
北木曹关 通文川连云栈,今俱废。
折桂桥 旧在棂星门前五十步,上有折桂亭,已圮,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杨守正改建,移北五步桥洞更阔。
丰乐桥 在学西通折桂桥,流桥上有观音阁,明嘉靖四十二年火灾,未复。
砖桥 在县西南一里。薛公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宋绍兴初县尹薛可先开渠,溉田,民蒙其惠,故名。
二里桥 在县东南二里,《旧志》名二桥。
三里桥 在县西南五里,《旧志》名三桥。
磨石桥 在县西八里。
十里桥 在县西十里。
沙河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
望仙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斗山之麓。
袁阳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洪沟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今废。
十石桥 在县西南二里。
柳渡 在县南四里汉江。
白崖渡 在县西南四里汉江。
阴平渡 在县西南十五里汉江。
大安渡 在县西三十里汉江。
孙家渡 在县东南四里汉江。
婿水渡 有三,一在丁家村,一在苏村,一在留村俱婿水河。
洋县
兴势关 在县北四十三里三国时,蜀置,今废。土门关 在县东七十里,唐置,今废。
三岭关 在县东北二百馀里,唐置,今废。桐木关 在县南五十里,宋置,今废。
宜娘子关 在县东八十五里,宋置,因宜娘守此,故名。明洪武间,设百户一员,防守正德间裁。白椒关 在县东北三百里,宋置,今废。
水雄关 在县北二百里,宋置,今废。
蒻岭关 在县北三百里,今废。
平陆关 在县北二百二十里,宋置,今废。三河关 在县东北二百里,即三河口旧设有巡检司,明弘治初裁。
药木关 在县南二十五里,唐置,系从涪陵贡荔枝驿道,今废,此以下至榆林关,为八险关。华阳关 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唐置,明嘉靖间设乡兵守禦为县,最紧要地,今废。
铁石关 在县东九十五里,唐置。
槐树关 在县东五十里,明置,出盩厔,走黑水峪由此。
重阳关 在县南五十里宋置,今废。
柴关 在县东北二百九十里,出黑水峪走盩厔要地。
八里关 在县北八十里,唐置由华阳出盩厔郿县经此,亦属要地。
榆林关 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宋置,明设乡兵守禦以上古关一十有八,或因山设险,以禦暴客,或当路击柝以禁亡命,虽山僻崎岖,亦往来捷径,今皆梗塞,不可复识,惟槐树铁石等二三处去城稍近,犹为东北山乡出入所由然,亦徒存其名,关则圮废久矣。
双凤桥 在县西关。
解元桥 在县西二里,桥成适萧靖发解,故名。五里桥 在县西五里。
乾沟桥 在县西六里。
谢村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基公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火烧桥 在县西三十里。
五间桥 在县西三十里。
天宁桥 在县东五里,明天启三年邑诸生周昕重修。皇清顺治间邑人周应瑞暨子庠生周命新相继重修,有碑立于桥侧,康熙二十七年水冲复圮,三十三年知县邹溶捐俸倡助重建。
八里桥 在县东八里。
贯溪桥 在县东十里。
翟家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
龙亭桥 在县东二十里龙亭铺。
万春桥 在县东三十里万春铺。
真符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旧真符县,以上各桥,西为入郡,赴省之大路。东亦各乡达县之通衢也。又有灙水马扈等河,凡系往来孔道,每岁十月架木覆土为梁民不病涉,至三月乃撤其处,颇多不能悉载。
婿水渡 在县西四十里,东岸婿水铺,西岸汉王城,渡船城洋各设一只,每岁十月两县合督夫役,搭造长桥,至三月撤桥,仍以船渡,盖入郡之大路也。
称勾湾渡 在县西三十五里。
智果寺渡 在县西二十八里。
谢村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
六陵渡 在县西十五里,俗讹栗林。
新坊渡 在县西南二里。
饮马滩渡 在县南五里。
官渡 在县东南十里,北岸南坝村,南岸望江铺,往西乡县之路。
阎家渡 在县东十二里。
龙江渡 在县东十八里。
旋丝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
铺滩渡 在县东四十五里。
黄金渡 在县东六十里,北岸新添铺南岸,真符镇至环珠渭门之陆路。
金滩渡 在县东九十里黄金峡内。
大阳滩渡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黄金峡内。白沙渡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出黄金峡口。
西乡县
盐场关 在县东南四百里。
父子关 在县东南二百里,汉将徐氏父子守,此故名。
团栾关 在县高川明正德间巡道来添球,驻此剿荆襄贼。
柏阳关 在县西南三百里。
平政桥 在县新城东门外,池壕上架木为之。明万历初年知县李香建亭其上。
东渡桥 在县东三里水马河渡口。
南渡桥 在县南一里。
二里桥 在县西二里。
洋河渡 在县东十里。
子午渡 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
平地渡 在县西南五十里。
茶溪渡 在县东九十里。
风口渡 在县西六十里。
凤县
马岭关 在县西三十五里。
仙人关 在县西一百里,其路左自成州经天水,出皂郊堡,抵奉州,右自两当趋凤县,出凤翔大散关,至和尚原。
斜谷桥 在金东斜谷河上。
干桥 在金牛峡。
草凉桥 有草凉楼,唐明皇尝驻跸于此。凤桥   石狮子桥 高家桥
十里头桥 废丘桥  五子崖桥
三岔铺桥 判官桥  小桥子
榆林桥  松林桥  桑坪子桥
驷马桥  石峡子桥 紫关铺桥
石窑铺桥 留坝桥  连云桥
斜谷桥
宁羌州
牢固关  铁锁桥
天生桥 在水田坪,有山高十仞,河水流山下,入川,生成如桥。
起凤桥  永惠桥  永济桥
通惠桥  大安桥  丁五桥
龙门渡
沔县
白马关  石顶关  百年关
仙留桥 顺治间重建,知县李煖复修。
黄沙河桥 旧州河桥。
沔水渡
略阳县
五间桥  天生桥
石门渡  白水渡  沮水渡

汉中府封建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商
褒国 即古褒姒国也,故城在今褒城,县东三里骆驼坪下。

汉王 汉高祖先为沛公,项羽以沛公先入关中,封为汉王,王汉中,后有天下。
酂侯 萧何,沛丰人,为沛吏,从沛公至咸阳。诸将争取金帛财物,何独先收秦丞相府律令图,籍以此,沛公得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寡,强弱处。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沛公怒,欲攻羽。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沛公曰:善。乃就国,及引兵东向,何以丞相留镇,抚谕,供给军食不绝。后封酂侯,食邑独多。定远侯 班超,字仲升,扶风人。有大志,明帝时征西域。安集五十馀国,封定远侯,有故城在西乡县南。
西乡侯 刘容,广阳项王第二子,元帝封今西乡县。
西乡侯 朱隽,会稽上虞人。以左中郎将讨平张角功封。
龙亭侯 蔡伦,字仲敬,有才学,和帝拜为中常侍。始用树皮、麻头、造纸,以代竹简,天下便之。咸称蔡侯纸,元和二年封龙亭侯,今龙亭铺,即古龙亭县其封地也。
西乡侯 张飞,涿州人,先封西乡侯,复封阆中王,食邑西乡。
南郑侯 魏延昭烈迁治成都,尝得重将以镇汉中,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昭烈乃拔延焉。因大会群臣,问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今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拒之。偏将千万之众,请为吞之,众咸壮其言,后西征大破费瑶郭淮,迁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

西乡侯 曹元魏太祖之子,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 刘放,涿州人,魏国封为秘书郎,文帝时为中书监,掌机密,封西乡侯。
西乡侯 张既,高陵人,文帝时为凉州刺史,以击寇功封。

褒中公 王逊魏兴人以蛮功封,今褒城县。

汉王 杨谅文帝子,开皇元年封今汉中府。

汉王 李元昌高祖第七子,武德三年封。

五代

褒中公 韩果以战功封。
洋王 李从璋,明宗从子,长兴四年封今洋县。

瑞王 神宗少子封于汉中王斋素不御宫,嫔有淮南之行,后汉中破,王不知所终。

褒城昭裕王 恭王冲𤊨第三子,后宣惠王安僖王康顺王温静王俱相继封褒城。

汉中府公署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南郑县附郭〉
府治 在城东南,即汉唐以来旧址。明洪武三年知府费震重修,其规制广大,与他郡独异。《旧志》纪宋所建也。月台左,隆然一石鼓,传为汉物,有苍玉色,前列九房,南为戒辞亭,为仪门,门以东为土地祠,门以西为寅宾馆,前列府门,内宅在正堂后,大有库在堂右,军器库在府宅后。
清军厅  督捕厅
理刑厅 俱在府堂东。
抚民厅  经历司。
照磨厅 俱在府堂西。
察院 有二,一在府治西,一在西门内,旧为都司守备厅,改都察院,后改西察院。
分守道 在东察院右。
司狱司 在府治西。
税课司 今废。
阴阳学 在府治前。
医学 在城隍庙南。
僧纲司 在府治西南。
道纪司 在府治西北。
广积仓 在府治西南。
南郑县治 旧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八年改创城中,在府治西,嘉靖十八年知县张佑重修。钱帛库 在县堂东。
预备仓 在城隍庙之东。
青石关巡检司 在县南九十里。
养济院 在北门内。
漏泽园 有二,一在北门外,一在北关外七里,许知府李有实置。
外州县
褒城县治 在城内近西,宋庆历元年知县陈彪建,元废,明洪武三年知县段勉重建。
察院 在县治西,即儒学旧址。
医学故址 在县治东七十步。
阴阳学故址 在县治南六十步,知县张庚玫改为养济院,合二学于申明亭下。
僧会司 在开山寺。
鸡头关巡检司 在县北一十里。
仓 二俱在仪门左。
养济院 即旧阴阳学。
城固县治 在县内正北,旧在西一十八里,宋崇宁二年县尉柴炳移建今所,元末废坏,明洪武三年十二月县丞刘翱重建,周围崇垣为月城,约一里一分,其中为牧爱堂三间,后堂称之翼堂,左为庖厨,为钱帛库,为銮驾库,右为赞政厅,稍前两旁列司房,前为仪门,壁左竖五门,堰石峡记,东西为旌善申明二亭,其外为鼓楼。县丞署 在县堂右。
主簿署 今废。
典史署 在县堂右。
察院 在县治南,明洪武十二年十二月知县宋道忠建。
府署 在察院后。
分司 在城隍庙后。
税课局 旧在县南二里,明洪武十八年开设,今废。
阴阳学 在县治左。
医学 在县治右。
僧会司 在县治南一里严因寺。
道会司 在县治西南一里集庆观。
预备仓 在县治西北隅,旧有际,留仓丰乐仓俱废。
养济院 在县治东南。
漏泽园 有二,一在东郊三里约十亩,一在演武亭左约三亩。
洋县治 即古洋州旧治。唐天宝初建,宋熙宁间同知文有题,洋州园池三十咏,鲜于侁苏轼弟兄皆属和焉。郡望由是益高,嘉定己卯边备不戒,公私庐舍,悉遭焚毁。绍定间李显忠知洋州振废兴衰,郡治复新元季兴废不一。明洪武间改州为县,堂署仍旧,崇祯又毁于兵。皇清知县李天叙、曹可大、刘嗣继、谢景安、邹溶相继修建正堂三间,前抱厦三间,再前天语坊堂之西银库一座,堂之东火药库一座,吏书房东西各六间。仪门三间,两角门,附东西,前则大门三间,土地祠在仪门内,寅宾馆三间,在大门东,赞政厅一座,今废,大门内之西有止讼亭三间,知县邹溶立左右,有旌善申明二亭,兵火俱毁。后堂五间,川堂一座,东西厢房各二间,内厅五间,西书房一所,桂花厅三间,后楼五间,西爽阁一间,俱为知县内宅。
县丞署 在县署东,正厅三间,抱厦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一座,牌坊一座,后厅三间,后房三间,书房三间,县丞冯天相、任振鹭、张士宪、刘馨相继修葺。
典史署 在县署西,旧主簿宅也。明末主簿裁尉署毁,故以所存之署居。现设之官,正厅三间,抱厦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大门一座,宅门一
座,后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书房五间,典史刘登奎、郑日隆相继修葺。
谯楼 五间,在县治前,宋统制李显忠建,明洪武六年县丞潘谨言: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冯绶、隆庆三年知县阎邦宁、万历十八年知县李文芳,相继补葺,后倾圮。皇清知县邹溶重修。
阴阳学 在县治东,兵毁无存。
医学 在县治西,兵毁无存。
僧会司 在开明寺。
道会司 在五云宫。
察院 在县治东大街,明洪武十一年建,嗣后修补不一。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刘嗣季委县丞张仕宪重修,后以巡方久裁虚闭日多,乃讲约于此。布政监司行署 在县治东门内。明弘治五年知县李政修建,明末兵毁无存。
按察监司行署 在县治西,明弘治七年知县王勉修,今毁,仅存后房三间。
青山公馆 在县东南四十里红瓦铺。明邑令李文芳修,以馆使客,今亦倾圮。
常平仓 在大门内西,知县邹溶增修。
养济院 在县内东南隅。
漏泽园 三处,一在县西关,一在县西二里,明洪武间知县刘质置。皇清知县谢景安立石明界,一在县东南三里,有碑。
西乡县治 在西门内街北,知县涂腾茂、张台耀、史左、陶大成相继修葺,及扩地,创建正堂三间,顺治元年火涂令重建,捲棚三间,堂之东仪仗库,堂之西为赞政厅,今俱废。东西班房四间,前为仪门五间,西申明亭,亭前旌善亭,今俱废。大门三间,上为钟鼓楼,今废。后堂三间,内宅正旁共二十间,上楼五间,前捲棚六间,西德凤斋后息庵。
主簿署 在正堂东,官裁署废。知县史左改为山月亭。
典史署 在正堂西。
阴阳学 在县治前。
医学 在县治前。
大巴山巡检司 在县西南三百里。
盐场关巡检司 在县东南二百里。
子午镇巡检司 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察院 在西门内南街,后改督捕公署,今废。布政分司 在东门内街北,后为东察院,今废。察院分司 在察院西旧,改督捕厅,复改察院。顺治八年知县张台耀重修,今废。
府行署 在布政司西广庆寺后,今废。
督捕厅 在西门内,今废。
鱼渡坝公署 在县东南三百六十里,接四川通江界,明隆庆间,寇何勉乱,官兵剿平,移本府通判驻此,后改驻县中,以原编民兵于此防守。桑园铺公署 在县西北四十里,接洋县路。白沔铺公署 在县东六十里,知县张台耀重修,官房三间,今废,接兴安州石泉县路。
虎溪铺公馆 在县西二十里,知县张台耀修草房三间。
茶溪滩公馆 在县东九十里,知县张台耀修官厅三间,后房三间,旁房三间,接兴安州石泉县路。
子午镇公馆 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西,接洋县东,接兴安州石泉县旧路。明万历中改行茶溪滩新路,而旧馆废为巡检,今亦裁。
常平仓 三间,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史左鼎建。养济院 在社学前。
漏泽园 在县西一里。
凤县治 在城内近北,即古凤州治,明洪武三年重建,嘉靖十八年知县司恩加拓之。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与阴阳学近。
僧会司 与医学近。
永积库 在县治东,明末概多残废,今知县张石麟兴工重建。
留坝巡检司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明弘治间迁于废丘关,正德中始徙柴关。
清风阁巡检司 在县东一百五里,昔唐僖宗曾驻跸于此。山险林密,盗贼出没,明嘉靖八年添设。
察院 在县治东南。
布政司 在县治西南。
府馆 在县治西北俱明洪武中建。
预备仓 在县治东。
宁羌州治 在城内东南隅,明弘治二年知州张简创建,后谢豸等重修,明末全圮。皇清知州李楷捐俸重复。
阴阳学 在州治西北太元观内。
医学 在州治西北太元观内。
察院 二处,一在州治南,一在州治东。
分司 在察院北。
府馆 在州治东。
憩马亭 在五丁峡。
惠民药局 在州治西北。
宁羌仓 在州治西北。
预备仓 在大门内十五间,大门外十间。养济院 在州治西北。
漏泽园 久废。
沔县治 在城内东北,即古沔州,旧在县东二十里,明洪武四年知州王昱移建今处,七年改为县。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东。
僧会司
道会司 明洪武间因僧人田九成与道士李普智以妖术作乱,遂除不设。
白马巡检司 后移九股树,今废。
察院 在县治西,今废。
预备仓 在县治西,明正德间建。
养济院 在县治西南。
略阳县治 旧在北山下,元末废,明洪武四年县丞叶礼仍于旧址创建,正德六年流贼烧毁,知县马翱重修。
阴阳学 在察院前,今废。
医学 在西街。
罝口巡检司 在县西三十里。
九股树巡检司 在县北八十里,今俱废。察院 改为明伦堂。
抚捕厅 明嘉靖甲午贼马兴掠害黎元,乃立抚捕,厅以通判守之,后改治南,今罢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