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卷目录
济南府部汇考二
济南府山川考一
济南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百九十卷
济南府部汇考二
济南府山川考一
《府志》〈州县《志》合载〉本府〈历城县附郭〉历山 城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亦名千佛山。有隋开皇间所鑴佛像,随石作形,因建寺曰千佛寺。齐乘曰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历山南属泰山,东连琅琊,崇冈叠嶂,脊脉不断。
华不注山 城东北十五里。《左传》:晋却克及齐顷公战于鞍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即此。又云从齐师至于摩笄之下,逢丑父,与公易位,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则此山亦名摩笄。地记亦名金舆。郦道元《水经注》云: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厓翠发,望同点黛。信然。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水与小清合流。
㟙山 城北十五里泺口镇。其山无峰,望之如翠屏,俗传每岁七八月间,乌鹊翔集满山。王绘太白诗注云扁鹊炼丹于此。
龙洞山 城东南三十里。山如重甗,上有东西二洞。洞透一里许,秉火可入。东洞出万仞绝壁之上,洞口釜鬵尚存,烟火之迹如墨盖。昔人避兵引縆以上。中又有泉,不知其深几许,又有翠屏岩、独秀峰。其下有黑龙潭、悬珠泉。崖上有二石瓮。峰侧龙祠,郡邑祷雨辄应。宋封灵虚公。《九域志》以此山禹所尝登,一名禹登山。削壁崚嶒,丹碧掩映,有锦屏环列之状。
大佛山 城东南十里,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宝刹曰开元寺,旧名佛慧寺。有宋题名刻记悬崖凿为石室,昔人多读书其中,今废。此山峰峦突兀,涧谷萦回,丹树黄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无不吟眺于此焉。玉函山 城南二十里,泰山之北麓也。酉阳杂俎云齐郡函山有鸟名王母使者。武帝登此得玉函一枚。帝下山,玉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白鸟守之,因号函山九十九谷。又名卧佛山。上有碧霞殿,路有十八盘,三十年前香火云集,埒于泰庙,岁馀乃止。
庙山 城东十里。《三齐记》云:因舜庙得名元遗山济南行作妙山,非是。
奎山 城西一十五里。上有神祠《三齐记》云:奎山公神似猪,头戴珠冠。殷周之间道士隐焉。野火四发,道士祈天即雨。今人遇旱烧山,祷雨多应。
鲍山 城东三十里,山下有城,鲍叔牙食邑也。标山 城西北八里,山石并立如标,故名。黄山 城西南六十里,棨戟排连周如城郭,延亘四十馀里,为西南藩篱。
药山 城西北十二里。上有九峰并列,苍翠欲滴。其下有洞出。阳起石《通志》云:上有蜘蛛石,下有虾蟆石《本草》谓山无积雪,草木长青,盖繇阳气薰蒸使然。
红山 城南五十里。中宫镇东上有洞神,莺护之一在城东四十里莲花峪。
匡山 城西北十二里。山形如筐,李太白读书于此。
粟山 在药山南。
黄台山 城北八里。
马鞍山 城西南四里。形如马鞍,上有王母庙。三月三日为蟠桃会,士女云集,又名会仙山。四里山 东连马鞍。上有玉皇庙,亦名赤霞山。卧牛山 城东北十五里。王云芝学士读书于此,得仙术。
紫荆山 城西北十五里。相传田真哭紫荆处。仙台山 城南四十里。相传汉武帝曾于此望祀蓬莱。上产羊肝石、花板石。
方山 城南六十里。一名方山寨。旧有炤魔石镜,今迷其处。
九里山 城东北五里。韩信破历下,尝驻军于此。
茅山 城东北十里。
雁翅山 城东八里。
卧狼山 城西南十五里。其上一穴,产五色纹石,光明可鉴,又名宝石山。
鞍山 药山南。《左传》:晋伐齐,师陈于鞍即此。茂陵山 城东八里,山有五峰,又名五顶茂陵山。
荆山 城东南十里。松关掩映,几与历山媲美。龙山 城西南十二里。山阴一洞,可供游憩。白马山 城西南十五里。
八里山 马鞍山南。
金庐山 城东南八十里。下为朗公谷,见兴公碑及高僧传,亦呼金舆山。
凤凰山 城东四十里,有玉皇宫、玉女祠。每当三月二十八日,士女骈集。石固山南亦有凤凰山。
卧虎山 城西南五十里,岱北诸谷之水至山下始合。故论形胜者,以此为山川之锁钥。灵鹫山 九塔寺。
梯子山 城东南一百里。千岩竞秀,岱北诸山,无出其右。
平头山 城东南九十里。
扶山 城南六十里。
虞山 城东北五十里。上有圣母祠,石皆紫沙作碓硙,尤胜章北女郎。
屏风山 城东南八十里。迤逦三十馀里,丹碧映带,宛若屏风。
马头山 城东七十里。一名马头寨。削壁千寻,其下即黄巾石屋。
火焰山 杨家寨西。
东脚山 城东四十里。
楼斗山 城西南三十里。其下为楼斗峪。青头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崚嶒出众,跨连五十馀里。
甲山 城西南二十里。岩内有修竹洞。
孤山 中宫东。一名香孤山。有玉皇祠、碧霞宫,为三川祈福之地。
青山 城东南四十里。与莲花峪对。
龙集山 平头山东。
半边山 城东南五十里。
抗头山 城东南七里。与大佛相连。
康王山 城南五十里。上有太甲陵。以上诸山皆知名者,故特列之。他如漆山之在龙山南,葫芦之在卧狼西,和山之在城东,龙岵之在张陵丘,雪山之在凤凰西,六罗之在果老庵,铃铛之在锦绣川,将山之在鲍山东,龟山之在九曲里,鏊子之在甲山东,鼓楼之在文庄,铜锣之在井家沟,破钱之在大涧沟,无影之在董家庄,全子之在函山北,黍穰之在火闹南,马山之在彭家庄,胡迷之在大涧西,完备之在楼斗东,琵琶之在王官庄,丢山之在琵琶山,桃行之在锅堰北,大孤之在佛慧南,耙头之在龙洞,转山之在赵家庄,小山之在堰头镇,土山之在邵家庄,北山之在葫芦南,瓦居之在石拦峪,娘子之在卧虎北,皮狐之在凤凰西,皆培垒不暇遍列。又如岱北诸山,峻嶒倚汉,动连数十里。及无山名者则又分别岩峪峰岭详列如左:
瓢峰 渴马崖上。其形似瓢,云自瓢出,主雨。自瓢入,主晴。俗呼为瓢葫芦寨。
文笔峰 大佛山顶。明万历初年,太守康裕建此塔,以助文明之气,戊戌果验。
三秀峰
独秀峰 俱龙洞上。
劈山峰 西营北。一名劈山溜。
白云峰 在龙洞东。一名白云顶。
霹雳峰 太微观正北。尖锐无伦,亦名霹雳尖。交战峰 柳埠东南二十里。顶有数穴,深不可测,时出云雾,亦呼云洞。
天麻峰 窝铺东。一名天麻顶,其高十里。松峰 窝铺南。一名松尖。
王老峰 佛洞南。
幡杆岭 上井东。龙洞之径,一名烟霞岭。兔儿岭 千佛山西南,罗家寺之径东,即围马场。
大泉岭 桃花岭西,窝铺之径。
丁公岭 大王寨东南,渴马崖之径。
五道岭 完备山南,宅科之径。
八达岭 双井峪南,大佛寺之径,明刘主政公严有诗碑。
劳泉岭 天麻寨西,黄家峪之径。
桃花岭 燕鹏窝南,大水坑之径。
大涧岭 野河南,南营之径。
月牙岭 劳泉岭西北,四禅寺之径。
旋子岭 老鼠沟东南,东西二务之径。
棋子岭 黑山寨西南,东南二岭通官木厂,西岭为黄家峪之径。
拉木岭 齐城东南,黄草之径。
水牛岭 商家庄南,柳埠之径。
夜叉岭 石固寨东,两仙沟之径。
草山岭 城东十五里,神武之径。
北仙岭 南仙岭北,中宫之径。
南仙岭 红山西北,中宫之径。
赤草岭 神通寺东,西营之径。
杨山岭 丁公岭东,石灰沟之径。
玉皇岭 出山沟东南,延亘二十馀里,登岱必繇之径。
长城岭 岱阴即齐之钜防。
铁角岭 大泉岭西,金刚钻之径。
芦芽岭 桃花岭南,大庵之径。
猪头岭 大涧岭西,西营之径。
黄山岭 井家沟西南,黄山店之径。
瓦子岭 齐城峪南。遍山皆瓦砾,相传为秦皇行在登岱后径。
拖纲岭 青山西,汉王峪之径。
坛口岭 月牙岭西,崓山之径。小涧岭 望米台北,东西营之径。
立幡岭 孤山后,牛家庄之径。
麻搭岭 大名北,东务之径。
铁牛岭 两仙沟东,兔石窝之径。
遮火岭 黍穰正南,泉泸之径。
将军岭 甲山西,展村之径。
庙岭 卧狼山麓,诸村樵径。
石河岭 张陵丘西,神武之径。
龙冈 梨峪西北。
白土冈 火闹东南。
黄冈 城西十里。
苏家冈 城东四十里。
七里冈 城南七里。
西佛峪 函山西北,丹柿满谷,异境天开,其内有蕊珠泉。
东佛峪 龙洞东南五里。内有般若寺,泉出厨间,云生殿内,尤为胜绝。
风儿峪 卧狼山西。崖悬双洞,面壁孤峰,菊绽重岩,幽香满涧,峪南出五色石。
袁洪峪 柳埠东南,幽如盘谷,泉石花鸟不可胜纪。
苦洪峪 袁洪峪北。
海螺峪 神通寺东。
梨峪 柳埠西南。两山一水,延袤三十里,南抵长安。
双井峪 八达岭后。
皮老峪 宅科南。
赵官峪 袁洪峪南,内有清流。
莲花峪 鲍山南。
擒寇峪 云河南,林木蓊蔚。
荻子峪 柳埠北,泉石并佳。
马帝峪 南泉寺东。涧壑幽邃,流水无声,有桃源之胜。
水峪 马帝峪东。内有三教堂,清幽莫匹。大黑峪 西营西。谷暗林深。
渍米峪 皇寨东南。
道沟峪 桃花寨前。林壑无际,内产樱桃。井桶峪 神通寺东。北内多柿栗。
天青峪 渍米峪东。
花山峪 函山东北。
陡峪 交战岭东。遍谷丹枫,秋老更韵。
螃蟹峪 西营东。甘泉数泓,汇为清溪。
罗伽峪 黑牛寨下。一名罗蟹。
万粮峪 西营东北。
张家峪 柳埠北。
黑龙峪 西务南。
白杨峪 草沟南。
石栏峪 梨峪西。
大名峪 鸾鹏务西北。
汉王峪 青山西。
石房峪 坟庄东。
隐士峪 劳泉西。
齐城峪 柳埠南,逶迤三十馀里,名胜殊多。窝铺峪 柳埠东南,有永兴观。
厦峪 宅科南。
龙门峪 柳埠东。延袤四十馀里,名泉三十馀泓。
牛栏峪 螃蟹东北。
孟家峪 透明寨东。
斜峪 黄草南。林木蒙茸,昼行如晦。
天井峪 八达岭东北。
齐家峪 龙洞西。
虎峪 龙洞庄东。
石胡衕峪 梯子山东北。
楼斗峪 杨山岭西。
瓦古岩 火闹东北。
锦屏岩 龙洞东。岩内有锦屏春晓四字。渴马崖 寨儿头西。即梯子崖,三川之水至此伏流。
红鹤崖 神通寺北。石壁凌云,洞心駴目,大观也。
八石崖 玉泉寺东南。数峰陡立,势若摩空。老君崖 龙洞庄南。峭壁插云,危峰堕水,游龙洞者至此始奇。
黄崖 孤山东。
赏菊崖 千佛山后。
葛沟崖 宅科北。崖石多怪,一带清流,悉经崖下。
千佛崖 在神通寺。神通之胜,悉在斯岩。黑水崖 中官南,黑水湾上。
葫芦崖 隐士峪南。
柏崖 都泉东。
孙家崖 高儿庄北。南川之水悉汇崖下。龙洞 禹登山西。岩内透深里许,壁间丹碧,悉出天成,大为奇观。
桃源洞 桃花岭南。一名朝阳洞。
华阳洞 梨峪蔡家庄。
天堂洞 袁洪峪东岩。
龙泉洞 千佛山宾华亭南。
子房洞 扶山东岭。曲折深百馀步,内为黄石留侯,外为三清峻阁凌空。
背阴洞 丁公岭后。
白云洞 龙洞庄西。
目尘洞 甘露泉西。历下诸生张得宿等数人山游于此,因得废洞,修之,有箕仙书目尘洞引。勾脚洞 在勾脚疃,亦名白云洞。
潮音洞 梨峪西南。洞口阴寒,虽盛夏无暑。黄花洞 瓢峰后。释迦罗汉奇古绝伦,俱明昌中所镌。
蛾眉洞 石固寨前。
三官洞 北道沟西岩。
真武洞 卧狼山岩下,万历间,羽士宝车所辟。洪老洞 朝阳寺北山。
仙人洞 在梯子山。
功德洞 开元寺北,义公禅师涅槃处,公载大藏高僧传。
修行洞 甲山。
黄洞 卧虎山。
红孩洞 在红山。
李密洞 大佛寺。
黑风洞 神通寺。
黄巢洞 天齐庙。
金牛洞 华不注山。
西龙洞 龙山。
菩萨洞 康山。
老虎洞 石房峪。
蝙蝠洞 磨槃峪。
风洞 函山。
云洞 交战峰。
长春洞 大庵庙。
济水 古济今汶,济水伏流不见。汶水自泰安州出者繇故道,自宁阳界至汶上。东阿长清齐河界,入历城,北经上泺桥北,泺水分响河入焉。又东北径华不注山阴,又东经下泺堰,泺水旧入济处,堰南即小渍河,又北径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利津,入于海,此盐贾通舟之处。泺水 源出趵突泉。桑钦《水经》曰:济水,又东北泺水出焉。郦道元注曰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水涌若轮。俗谓之蛾姜。水以泉源,有舜妃蛾英庙故也。齐乘曰源曰趵突,流曰泺东,导曰小清。
听水 城东北十二里。《水经注》曰:湖水引渎,东入城东,北径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齐乘曰即今之响河。
华水 即华泉。《水经注》曰:华不注山下有华泉。又谓之华水。北绝听渎二十里,流注于济。武原水 《水经注》曰:武原水北径谭城东,又北经平陵县,故城西是也。一名盘水,行十馀里,又名全节河,流入大清。
巨合水 按巨里在历城东七十里。自宋为龙山镇。此水出镇南五十里,曰榆科。泉径巨里,西至镇北五里,与武原水合,故曰巨合。
城河 城以外盈盈皆水也。西南则趵突、金线诸泉,东南则珍珠、黑虎诸泉,城内则珍珠、刘氏诸泉,汇为明湖。达北门出。合东西两水,环而绕之,独南方高亢,则以二闸而蓄众泉之水焉。大清河 即济水故道。
小清河 源出泺水,环城北流,又折而东。大明湖水自内来注之。东北绕华不注山下。齐乘曰:古泺水自华不注山东,入大清河。伪齐刘豫乃导之东行,为小清河。自历城东,径章丘、邹平、长山、新城、又会孝妇河,东径高苑、博兴,合时水,东北至马车渎入海曲,行几五百里。今海运久废,河道渐淤,而其水复繇华不注,东北入大清河焉。许公成名,有记见艺文。王季木象春齐音曰:小清故道虽淤,遗址尚存,水入大清,止十八里。倘更浚宽,可通舟楫,下运蒲青、海乐诸县之粮,则齐城可永无饥患。当事屡议开浚牵于筑舍而止,余尝谓历城有不涸之源,此河是也。玉带河 水出濯缨湖,分派入府庠。经启圣祠折而西,又折而北,于崇制阁前转而东,复入明湖。郡守樊公时英于异方建一亭,亭前汇一池。水来潺湲有声,今水改北流,此河遂涸。
巨冶河 详见巨水,土人谓之抬头河,流入大清。
中宫河 中宫镇南,即锦川。下流置桥,虞涨置舟,虞涸行人遇秋病涉。流经崛山,河入大清。遥墙河 遥墙西。流入大清。
柳塘河 黄冈后。流经听水,入大清河。
沙河 卧牛山东北。其源东发冷水沟,西发张马屯,流入大清。
云河 擒口峪北。源出渍米、黄栌等泉,流入中宫河。
茶臼河 齐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台北,流入锦阳川。
坝子河 坝子屯东。源出白泉,流入遥墙河。七里河 城东七里。源出浆水泉,流至小庄而伏。
十里河 城南十里。源出火闹,经月即涸。阎家河 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耙道河 水泊前。源出张马泊花泉,流经沙河入大清。
夹河 趵突下。流分之以杀其势,会马跑诸水绕城北流。
于家河 水屯前。稻屯之水,悉仰给此河。小河 龙潭迤北。蜜脂诸泉,汇为溪流,莲塘蔬圃,相错如绣,垂柳覆堤,游人就浴。其流北注稍折,而西入于听水。
大明湖 城内西北隅。源出濯缨、珍珠诸泉。其地占三之一,一名西湖。繇北水门出流,注大小清河入海,又大明湖。水北注会波桥,远通华不注。湖光浩渺,山色遥连,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芦雪,春色杨烟,鼓枻其中,如游香国。鸥鹭点乎晴波,箫鼓助其远韵,固江北之独胜也。景标为明湖泛舟,王季木曰:湖出城中,擅奇宇内,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虽夹芦为沼,有碍大观,然莲菱鱼蔬,利用多矣。按《水经注》云:泺北为大明湖。《一统志》云:源出舜泉今泺水绕城,北流向东不入城。舜泉亦止成一井不流。惟北珍珠、濯缨诸泉,北流入大明湖,而自北水门出注泺水如旧。附此以證《水经注》齐乘之讹。
㟙山湖 城北十五里。泺水自大明湖北流,绕于㟙华汇为湖。李北海与杜少陵同游㟙湖,憩历下亭,各有诗咏。今㟙湖莽然田壤,无复烟波。盖自伪齐刘豫,自城北导之东行,因名小清河,不名㟙山湖久矣。濯缨湖 城内都司西北。本名灰泉。合北珍珠、散水、濯缨、朱砂、刘氏、溪亭诸泉,皆汇此。周广数亩,元宪副竹希仁,改今名后入德藩建濯缨亭。其上俯视,澄渊须眉可鉴,杨柳交匝,金鳞游沬,龙舟荡漾,盖世奇观。
漏卮湖 平陵城东。诸水注之不盈,故名。白云湖 城东北。章丘县界周六十里,俗名刘郎中泊。有鱼藕菱芡蒲苇之利,洪武间设河泊所,岁有课入,后裁。
景阳湖 冷水沟西北。
广平湖 俱属德藩。
四望湖 大明湖之别者。《寰宇记》云:四望湖。在县西二百步。其水分流入城,与孝感合。今考城
西,无入城之水,疑古今水道不同也。
趵突泉 泺水之源也。一名瀑流。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则此泉。在春秋已显。盖岱阴之水奔流,自县西南六十里之黄山下,汇为池。伏流至城西南,发为此泉。平地泉源觱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固寰中之绝胜也。景标为趵突腾空。《一统志》云:济南名泉七十二,趵突为上,金线、珍珠次之,馀不能与三泉埒矣。名家题咏甚富。赵松雪云泺水发源天下无,或又题为第一泉。
金线泉 城西南,趵突泉东北。石甃方池,泉源乱发,澄澈见底。南北有金线一道,隐浮水面。流经来鹤桥,入趵突泉。
皇华泉 金线东,小巷内,一名木鱼泉。流入趵突。
柳絮泉 金线东南角,泉沫纷翻,如絮飞舞。卧牛泉 金线东,今淤。
东高泉 金线南,今淤。
漱玉泉 金线南,流入趵突。
无忧泉 趵突泉南,漱玉亭北。流入趵突。石湾泉 趵突南,玉壶堂西廊下。源塞数载,其流改入酒泉。
酒泉 无忧南流入趵突。
湛露泉 无忧西流入趵突。
满井泉 趵突北。
北煮糠泉 趵突西北。
北珍珠泉 都司西北,白云楼前。平地涌泉,错落如珠。右有刘氏泉,左有溪亭泉,夹之汇为濯缨湖。流经百花桥,入为大明湖。
散水泉 北珍珠东。
溪亭泉 北珍珠东。
濯缨泉 北珍珠西。
灰泉 濯缨西北。
知鱼泉 灰泉东南。
朱砂泉 灰泉西。
刘氏泉 北珍珠西北。
云楼泉 刘氏南。一名白云泉。城内诸泉,惟灰最大。自北珍珠以下,皆汇于此。周回广数亩,乃大明湖之源也。
登州泉 趵突泉西角,圆通寺侧,即今白龙池。望水泉 趵突西,万竹园内。今为殷相池亭。洗钵泉 马跑西,金线正北。流入城濠。
浅井泉 洗钵西南。今考在马跑泉东西营城河内。
马跑泉 金线东北。上有关壮缪祠,下有券,前有桥。水北流入城濠。
舜泉 舜祠东。一名舜井,双井并列,世名源源泉。苏半刺为梯,修其南一井,翼亭其上,北一井规入公廨,不复名源源矣。
香泉 舜祠西庑下。其水六十年一发。发则奔溢满城,道生鱼鳖,万历丁未一见。
鉴泉 舜祠南。今考在南门外桥西。池如太极,而水更空明可鉴,流入城河。
杜康泉 舜庙西小巷内。世传杜康用斯泉酿酒,或以杨子江水并惠山泉称之,一升重二十四铢,是泉二十三铢。《曾子固记》曰:齐多甘泉。甲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皆泺水之旁出者云。
金虎泉 齐乘曰李承务巷《通志》曰:即黑虎。黑虎泉 东南城壕崖下,水出汇为一池。潺湲有声,流入城濠,券上有黑虎庙。
东蜜脂泉 天镜泉东。流入灰湾。
西蜜脂泉 五龙潭坊西。流入五龙潭。
孝感泉 太平寺南。流入寺前,汇为一池,曲引入僧厨,复出垣外,达于北渚。
玉环泉 布政司街。
罗姑泉 县治东。
混沙泉 灰池南。流灰湾入大清。
灰池泉 五龙潭东。
南珍珠泉 城东南壕内。浮若珍珠,东注城壕,齐乘云铁佛巷。
芙蓉泉 府庠前韩观察宅内。其水逶迤,北流至泮池。沈华东太守浚其渠名曰梯云溪。齐乘云姜家亭前。
滴水泉 西务北,一在神通寺东峪,其流入锦阳川。
灰湾泉 五龙潭东。
悬清泉 五龙潭东。一名贤清,今名三娘子湾。流经于家桥,入大清河。
双桃泉 丁字街铺屋下,繇地中。经蜜脂江家池,入五龙潭。
温泉 西门外船巷北。一名东流水。泉傍蔬甲,经冬常荣,流入城河。
汝泉 齐乘曰在神通寺。今按寺中本无泉。惟方丈西有白龙池,或即汝泉。欤然又塞于僧舍下。
龙门泉 神通寺东。一名龙泉。洞门半掩,石龙半露,水自中出,流入锦阳川。
染池泉 神通寺东,流入锦阳川。
悬泉 中宫东,流入锦绣川。
都泉 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故曰都。其流入锦阳川。
柳泉 太微观西。流入锦绣川。
车泉 柳泉东。流入锦绣川。
煮糠泉 四里山,今考山下无泉,或即道傍野井耶。
炉泉 齐乘曰南山下。今迷莫考。
甘露泉 大佛寺内。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甚甘冽。有石镌天生自来泉五字。
林汲泉 佛峪内钓台下。泉自壁间飞泻,穿云度樾而归于壑,最为名胜。
白泉 王舍店东北五里。源广数亩,下灌稻田数十顷,繇曲家庄,入坝子河。
金沙泉 龙洞西北涧中。一名黄龙潭,流入寺中。
白龙泉 龙洞,一名白龙潭。金沙西北,流入圣寿院。
花泉 张马泊,泉源数泓,周广数亩,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
独孤泉 天麻岭下,北流入锦阳川。
醴泉 四合寺内。
浆水泉 齐乘曰盘水镇东南。今考百尺涧东南,亦有以浆水名者。每当瀑发,声撼风雷,流经荆山,入七里河。
南煮糠泉 蜡山窝,今涸。苦苣泉 柳埠东南,袁洪峪内。一名莴苣泉。源遍谷,有万壑争流之概,流入茶臼河。
熨斗泉 扶山子房庵。
鹿泉 石固寨后。
龙居泉 长城岭西。
白虎泉 大佛山内以上七十一泉合百脉为七十二泉,以百脉非历有,故不载。明晏璧所咏七十二泉,无朱砂、云楼、鉴泉、金虎、滴水、灰湾、汝泉、白虎、林汲、煮糠、花泉、炉泉、百脉、鹿泉,乃有朱公等十四泉,详列如左,内有明水非历物,故亦不载。
朱公泉 黑牛寨前。
白公泉 卧虎山后。
双女泉 西务西坡。
北漱玉泉 金地院内。
南甘露泉 大佛寺东南。
鹿跑泉 都泉东北。
胡桃泉 猪头岭北。
道士泉 大佛寺东坡。
清水泉 西务北。
黑龙泉 即黑龙潭。
鱼池泉 江家亭内。
悬珠泉 龙洞口。
白花泉 大佛寺东。飞泻漫流,曲尽幽姿,流经孤山,入锦绣川。
天镜泉 五龙潭南,即江家池。方广一亩,可鉴须眉观察。张公鹤鸣改今名。流经龙潭,入大清。上水泉 杨家寨后,泉气阴森,沁人肌腑。孟家泉 劳泉东。
康泉 齐城峪,流入锦阳川。
双盆泉 高儿庄石崖下。泉泠泠自盆出,其味甘,寒流,入锦云川。
马帝泉 马帝峪华岩寺下。一名大泉。寺废泉流,故香岩禅师云水声呜咽空啼鸟,山色凄其不见僧。其流经孙家庄,入锦绣川。
玉泉 龙集寺观音阁下。涓涓东注,龙集独胜。太极泉 太平寺北。旧为许殿卿读书处。形圆水清,流入明湖。
惠民泉 布政司街东。
段花泉 九塔寺南。
向泉 交战岭西峪中。
百花泉 崇兴寺前。
苦梨泉 黑牛寨前,黄尖下。流经罗伽峪,入云河。
涌清泉 涝峪东石崖内。流入锦云川。
圣池泉 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渍米泉 渍米峪内,流入云河。
倘豆泉 塘头寺门外。
胭脂泉 玉泉寺岭前。
圣水泉 九塔寺门外。
黄栌泉 西营北。云河一带之水,大半仰给此。其流经擒寇峪,入锦阳川。桔泉 桃科岭南,流入锦阳川。
玉龙泉 吊枝庵西岩。
灰包泉 韩家店东北。流经闸口,西入小清。琵琶泉 黄泥沟东北。泉出石间,泠泠有韵,流至孤山,入锦阳川。
琴泉 苦洪峪北。泉声滴夜,如理丝桐。齐乘谓泉甲天下。韵琴筑而味肪醴。听此益信。
草泉 白泉南。源广数亩,流经滩头,入坝子河。避暑泉 莴苣西南,泉子峪西北。入茶臼河。锡杖泉 海螺峪内。流入锦阳川。
劳泉 劳泉岭后。
南薄罗泉 齐王寨后岩下。
北薄罗泉 马帝峪东。泉端有连理树。
菩萨泉 南菩萨庵石崖下。大旱不竭,大涝不溢,流入锦阳川。
鸭子泉 渍米泉东,流经西营云河。
冰冰泉 岱阴鞦韆台。山高阴寒,冰积如陵,故亦名冰冰台。相传岱北有顽冰,即此。其冰立夏始解。北经龙峡,入茶臼河。
当道泉 梁家庄北。源流深长,可资水利,流入坝子河。
玉漏泉 云台寺西岩下。一名天井泉。点滴之声,与铜壶不异。
老母泉 堰头北。其泉日涌寒沙,好事者系石试之,莫测其底。流入大清河。
长生泉 开元寺前。
窦姑泉 大佛寺北顶。
试茶泉 茶臼河东壁上。其流飞泻,入茶臼河。云外泉 函山佛峪。
蕊珠泉 西佛峪崖上。
印度泉 梨峪庞家庄。
大泉 大泉岭上。
水帘泉 都泉西南石崖下。一名水帘坡。锦阳地多渗漏,非此水助流,将不免为乾壑矣。鎗杆泉 南桃科泉,泉飞滋圃,为龙门诸泉之冠。
漫泉 冷泉西南,流入滩头。
一勺泉 佛洞下。池仅如盆,挹取不匮。
水波泉 水峪流入锦绣川。
南山泉 黑龙峪绝顶。
冷泉 白泉南,流入滩头。
清泉 道士泉北。
漂泉 白泉东,发源迅疾,流经曲家庄,入遥墙河。
惠泉 白泉南,流与冷泉合。
团泉 白泉西,流入滩头。
麻泉 白泉北,流入滩头。
涌泉 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以上五十七泉,虽非《通志》所载。然皆邑里艳称,亲履其地考證无讹。其泉佳而名不著者,尤不下百馀。泓不敢强生附会,阙以俟高明之鉴定。神异井 神通寺东廊下。寺旧无水,朗公入定,闻地有水声,命弟子掘之,果得甘泉。
罗姑井 即罗姑泉。一方井水皆苦,惟此独甘,井上有亭,今废圯。
感应井 北极台下。城北面滨湖水,味多咸,此井独甘,邹袭有记。
朗公井 城东南三十里,老君崖下。朗公庙貌犹存。
甘露井 大佛山。
玉环井 即玉环泉。
陈公井 十里河,陈令采建。
华家井 布政司西。
胡千户井 县治后。
张公井 王官庄。
泮池 府庠前。芙蓉泉水来注之,向贮太湖石,其中后移于外,因植荷花,县庠亦有泮池,然无水。
饮马池 都司北。池有芙蓉堤,出文庙东,俗呼为叠道云。
白龙池 趵突泉西,圆通寺侧。
江家池 五龙潭前。
大方池 大明湖内。
云锦池 云庄以下皆废。
瞽女池 刘廷式娶瞽女,三饮而生三男。房家园池 城北隅。齐博陵君豹之山池也,今
废。
锦缠沟 旱石桥下。西南山水所注,经迎仙桥,北流入小河。
石峡沟 崇佛寺南。
韩信沟 九里山傍。
五里沟 城西五里。
大涧沟 函山前。
娥女沟 石家镇东。
冷水沟 沙河南。
两仙沟 南仙岭北。
石灰沟 宅科北。
蔡家沟 朱家桥东北。
井家沟 白马山西。
黄泥沟 大佛山前。
碾子沟 泉泸南。
蒋沟 莲花峪南。
蔚沟 玉皇岭东北。
老鼠沟 旋子岭西北。
百花洲 百花桥下。方广数十亩,而居民庐舍围旋,较之北湖,更饶韵致。其北即鹊华桥。历水陂 华不注西,引水溉田。《水经》谓之历水陂。
梯云溪 府庠前。
三娘子湾 西门外,东流水北。世传有女子三人,齐坠于此,故名。
老龙湾 城东三里。其水冬夏不竭。
回龙湾 濯缨湖绕土山,西注钟此,出达百花桥。
贺家湾 静居寺东。
灰湾 五龙潭东。
曹家湾 全家河东。
老儿湾 新开口东北。
丁香湾 未详其处。
龙湾 茶臼河上,一名龙峡。
刘虎湾 柿子园东。
杨家湾 娄家四户西。
先生湾 杨家湾北。
李家湾 王野户南。
长湾 全节河东。
娘娘湾 纸吴庄南。
龙泉湾 龙泉寺前。
三岔湾 杜家四户南。
季家湾 小周庄西南。
锦绣川 中宫东。一名北川,延袤六十馀里。泉石之胜,叠现层出。刘函山所著,集中强半咏,北川风物。流经掘山,入济水。
锦阳川 中宫东南。延袤六十馀里,或以云林竞秀,或以山水呈奇,天开画图。刘函山有诗。锦云川 中宫南。一名南川。延袤六十馀里。山川争秀,与锦绣、锦阳,鼎踞其胜云。
五龙潭 西门外,五龙宫东。潭深不测,疑有蛟龙。大旱搅潭,往往得雨。
黑龙潭
白龙潭
黄龙潭 三潭俱在龙峒。
朱龙涧 大佛山西北。涧陡而幽,林壑亦复深邃。
回车涧 华不注山下,却克追齐侯处。
百尺涧 开元寺东北。岩秀而长,亦复陡绝。藏龙涧 龙洞西北。山形变化,应接不暇。怀家洼 鹊华北。周广六十馀里,张令公鹤鸣为渠泄其水,遂为腴田。见《张河记》。
毕家洼 城西北八里。
窑洼 南门外。
章丘县
女郎山 县北一里。山顶有三阳洞,深邃可游憩。《三齐记》云: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或曰齐匡章子墓也,故名章丘。邑人陈德安作名义辨,谓取尔雅上正章丘之义,且引淮南子地形训,有禹使太章、竖亥者乃二人,非一人也。《三齐记》误。乐盘山 县南二十七里。《三齐记》云:下有乐盘城,即东陵王与阳丘侯饯送之地。
龙盘山 县南二十八里。《三齐记》云:周初有神龙潜此,故名。上有神迹祠。相传姜嫄所履者,妄也。
东陵山 与龙盘山相连。《寰宇记》云:盗蹠死处,南有蹠蒙。
危山 县西南四十里。《寰宇记》云:汉景帝三年,齐孝王与吴楚通谋,自杀葬此。墓在山巅,今人呼为铁墓。
鸡山 县西南四十里。相传古有锦鸡鸣其上,
候之者获一石,洁白如玉,因名巨合。水出此上下,俗名双水泉。
蹠山 县西南十里。昔柳蹠居此,故名。又名柳将军山。
赵山 县西南六十里。有房彦谦墓。迤南有山,四峰对峙,下可通行,俗呼为四门山。
湖山 县南五十里。齐乘曰相传古有仙翁、仙婆修道此,山皆得寿。考今有公婆庙,遇旱祷雨即应。其山高深,可避兵,俗目为寨。山腰有洞,人迹不到,有双鹰巢于上,形高二尺,每年抱二雏,大者飞去,小者仍在。山有三麓,南麓、北麓、中麓。中麓即李伯华读书处。
虎山 县西南六十里。积石巉岩,类虎踞之状。山麓有拔注泉,俗传古有勇士,树槊于此,既而拔槊,泉随涌出。下有浆水泉。
亭山 县西南五十里。隋置亭山县,以此名。齐乘云即桀死处。汤放桀于南巢,书传皆谓今庐江巢县,独尸子云放之历山。岂古有巢氏治琅琊之石,娄山齐地亦有南巢邪。又桀死后,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北野,随畜转徙,号曰荤育。若桀死南方,其子岂能北遁。自齐奔汉,则易矣。冶山 县西南六十里。唐时冶铁于此,故名。太湖山 县东南八十里。齐乘曰长白西南又有太湖山,二山并有石室、败漆船,上有记皆谓尧时物。今土人谓之青山,上有洞,上下左右皆玲珑万窍,竟一片太湖石所成者。山后岩际,亦有一小洞,山人言若斲去其右窍之土,则前后可通云。
杈枒山 县东五十里,长曰迤南之高峰也,亦名东陵山。山势巉岩,怪石林立。石多土少,孔窍皆通,一窟著火,则遍山生烟。堪舆家为。长白龙脉自泰岱来此,初入长白之第一峰,云山之西有孤石,大夫祠东连玉清山,接淄川界。
黉山 县东二十五里。淄川、邹平二界于钦齐。乘云《三齐记略》曰:郑元注诗书栖迟此,山上有古井,独生细草,叶似薤,俗谓郑公书带草,一名曰黉堂岭。与长白山相连,元遗山济南行记顾曰范文正公学舍在焉,故曰黉堂。岭盖未见古图经耳。
四门山 赵山南。四峰对峙,下成十字,路可通行,故名。
虎门山 县西南六十里。石崖中断若门,故名。小荆山 县东十里。东为圣泉寺。
平顶山 县南七十里。出铅矿处,亦名四峪山。天仓岭 县东南七十里。俗传古有军士困此,见巨蚁衔粟前过,因随觇至岭上,得穴焉。发之获粟,以济饥,故名。
黑牛岭 县南百馀里。高峻深远,多产巨木。分水岭 县东南三十里。其水自岭东西流,故名。
长城岭 县南九十里。莱芜县界。岭间有古长城,齐宣王所筑,以禦楚寇。西接平阴,东距大海。龙堂洞 县东南六十里。上为四暨,山洞有二。东曰东龙洞,高广深邃,中有卧龙迹,旁一石卓立如柱,俗呼为系龙柱。石壁具神佛四十馀,巧若天造。西曰西龙洞,深可数里许,有泉自上滴下,有盆石盛之,四时不涸。
赵八洞 县东南七十里。中虚若斗,室外有泉井。相传古有樵夫赵八居此。
淯河 县东一里许,即绣江也。会百脉水两麻湾诸水,西北至济阳城,又东北入大清河。《徐壁志》云:自百脉泉北流而至,冲激碾硙涵泽万亩,为利甚溥。
漯河 县东七里。一名獭河,一名杨绪水。源自长白山之王村峪,西北流至于柳塘口,经小清河故道,流入邹平长山新城界,会孝妇河,东流入海。禹贡云浮于济漯,孟子云瀹济漯穆天子传云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水经》云:河水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又有漯水出焉。又东北过高唐县界,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又东北径文乡城东南,又东北径博平县右,与黄沟同注,又东径文乡城,又东南径王城北黄沟,又东北径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递东注漯水矣。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又东北径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崔氏城北,东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又东径汉徵君伏生墓南,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又按郦道元注云:漯水出东郡武阳县,又云武水亦名漯水,又云济至古平安为渊渚,谓之平州沉。又
东北至琅槐乡,有古黄河通济枯渠,谓之漯河。《理志》云:漯水出高唐。今东昌、高唐、武阳俱不见。漯水但其经道,止崔城东朝阳,系本县故名。馀皆去县尚数百里,齐乘云出逢陵故城西南,经章丘城,北入济水,与长白山之漯河又不合。岂古有两漯水,一出西高唐,一出东高唐。而禹贡所云浮,孟子所云瀹,穆天子所垂钓而食马者,皆在武阳之漯,而今已废塞,不复存乎。抑地名沿革不一,河水转徙无常。长白山之漯,即武阳之漯耶。蔡沈注乃云漯,黄河之支流。沈宋南渡以后,人未尝亲历其地,无足深异。道元,北魏人,于钦又齐人,皆精博古图经。余欲起之九京,面相印可,然其人骨朽久矣。姑书之,以俟博雅君子。
瓜漏河 县西南七里许。每夏秋暴雨,则溢至城南五里许,与淯河合。盈涸不常时,或为患。徐壁论云按河源出县西南群峪中,水清而驶,东北流至明杜庄之石厓,泊然而止。土人名其处为渗水湾。夏秋积雨,群峪之水来汇,溢至城南,会于淯河。雨既霁,湾以下复尔枯竭,故以漏河目之。然曰渗曰漏,土人知为河之渗漏,而不知为济之伏也。先儒谓济水性下劲疾,能入河穴地,流注显伏。以今考之,是河自渗水湾以北二十里,至于月宫,于枯河涯侧,泓显一泉,又东北四十里,至于明水,则涌百脉、麻湾诸泉。验之,色味皆同,水势相敌。盖泉自渗水湾伏流地中,经月宫见而仍伏,至百脉、麻湾而复涌出也。所谓若断若续,而实有源流,或见或伏,而脉络可考者是已。南丰曾氏记,泺水自渴马崖潜流地中,至历城西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傍之人名之曰趵突泉正与此同。禹贡导东流为济,齐州正济所经,若泺水若是河,盖皆济之旁出者。若其暴溢,则潢潦耳,非河之本水也。
小清河 县北三十里。源出济南,即泺水。刘豫所凿。今从华不注东入大清,而小清故道淤塞,止柳塘口,为漯河。汇小清之道。顺治四年,雷雨大作,难循故道,万家口决一新河,水势横流,屡遭其害。康熙二十四年,议浚新河,有进开柳塘口,达齐东者。知县陈极言难开,议遂寝。二十五年,巡抚张鹏翮决意开浚故道,建闸新河,防其瀰漫。工成各邑,田土皆艺,收刈倍常。
白云湖 一名刘郎中陂。县西北七里许,明设河泊所,今涸,改作籽粒地。李开先太常有白云湖考。
百脉水 县南三十里明水镇。方圆半亩许,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若联珠,清莹寒冽,故名。即绣江源也。按《水经》:济水自台县东北,合芹沟水,又东北过菅县南,而道元注云右纳百脉水。百脉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曰百脉。西北流径阳丘县故城中,又西北出城北,径黄巾固,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东又有杨渚沟水,径于陵故城西南,西北径土鼓城东,又西北径章丘城东,又北径宁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元和志》云:出亭山县东北,《郡国志》云:十二芹沟,俗名麻湾杨渚水,或即杨绪漯河也。曾南丰齐《二堂记》云:泰山之北与齐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渴马之崖,泊然而止。至历城,西涌出趵突之泉。尝有弃糠于黑水湾者,见之于此。其注而北,谓之泺水。齐多甘泉,显名者十数,而色味皆同,而泺水之旁出者。齐乘云按龙洞山中,朗公谷诸水东西伏流。土人云西发趵突,东发百脉验之,信然。盖济南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魁耳。
巨合水 《水经》云:巨河水南出鸡山,北径巨里故城,耿弇讨费敢处。又北合武原水,俱北流数十里,乃相合,北入小清河。巨合之得名以此。道元云巨里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耿弇营,盖二水环绕,因崖与城以为险固也。
圣水 县东十里馀,去圣泉寺南半里。发自小荆山,入漯河。
东麻湾 在百脉泉左百馀步。泉源涌沸上出,状类百脉,而微西流,汇于百脉泉。
西麻湾 在百脉泉右三里许。泉自石壑中涌出,东北流汇于百脉泉。按《郡国志》:即芹沟水。明净泉 去百脉泉三里许。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取以洗目。侧出西麻湾,徐壁论济水分支伏流地中,至县西南出为瓜漏河,至渗水湾,乃伏入地中,至是始出,而为四泉合,而北流至淯河,又北流至城东为绣江西北,至水寨会为白云湖,又东北入小清河,始与泺水会,又东入
大清河,乃复其济之本源云。
圣泉 县东十里,圣水寺井内。味极甘冽。拔槊泉 县西南六十里,荒山之麓。俗传尉迟敬德与单雄信夺槊,既而拔槊,泉涌,故名。下有浆水泉。
陈恺沟 县北三十五里。成化时凿,泄小清河水入齐东县。今迹尚存。陈恺,本县人,告开浚沟之人,故名。
圣井 在危山。
上方井 县东二十里。其泉从石罅中流出,冬夏不竭。
下方井 去上方井南一里,其泉盈满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