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十三卷目录
永平府部汇考九
永平府物产考
永平府古迹考〈坟墓附〉
永平府物产考
永平府古迹考〈坟墓附〉
职方典第六十三卷
永平府部汇考九
永平府物产考
《府志》府属总《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山海经》:碣石之山,上有玉,下多青碧,绳水出焉。多蒲夷之鱼。
《商书》献令其一:东胡请令以白玉、橐驼、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尔雅》: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
《周礼·大司乐》:有孤竹之管,奏于圜丘。注云:孤竹竹特生者,不指所出地,后人因孤竹国而指有是竹焉。
《周礼·职方氏》:幽州其利鱼盐,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
《周书》:王会孤竹距虚,不令支元貘,不屠何青熊。《周书》:海阳之蟹。
《诗》: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春秋》:齐侯来献戎捷。谷梁传:戎,菽也。郭璞注尔雅以为胡豆。
《史记》:苏秦说燕文侯曰: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史记》:燕秦千树栗,与千户侯等。
《唐书》:平州土贡熊、鞟、蔓荆、实人参。
《辽史》:马城县东北有千金冶。
《一统志》: 金迁安县,宽河川出。
丹锡,滦州及迁安县出,今不产。
铁,迁安、卢龙二县出。
盐,滦州及乐亭县俱出,有场。〈今抚宁昌黎二县俱出〉人参、麝香、豹尾俱废柳城县出。
纸,滦州及迁安县出。〈今但出迁安县〉
鹰鹘、昌黎县道者山出。〈今少〉
石灰,抚宁县有场。〈今场废〉
蔓荆子,迁安、卢龙二县出。
甘棠梨,迁安县出。
香白芷,乐亭县出。
今志各府所通有者,不具举其尤异者。
卢龙 虽郡治,邑小而产少。
黄金产阳山溪中,色虽艳而小如粟粒。淘之,得不偿工。其河名淘金。又云孤竹山金顶银腰铁脚,言所产也。而白沟河东北五里,有铜矿山。食品:酱豉制得法。
红萝卜,城西独大而脆,称特产。
桃林口关面黄崖山,襟青龙河,产鱼、鳖、鲫、鳜、鲇鲈,最肥美,异他产。口外人每春缚苇作筏,冬穿冰飞叉取之,叩关贸易,人亦利其价廉。间产灵龟,不常有。
口外山深险峻,松椵蔽空,虎豹豺狼之所窟也。虎或入城捕犬羊,其产黄羊常来关外,人莫能捕之。
口外有山,遍产桃树,枝干劲直,色斑脂腻,皮可裹镞。关人及口外人并取之,故关营以名。桃林口外三十里有芍药川,花多白,开时弥漫十馀里。
黄崖草出燕河营,叶圆,根皮紫,肉微红,状如羊尾,不知名。为金刃伤者,取根焙乾,去皮刮肉末,傅速效。
迁安 地广山深,近边多异产。
黄金产宽河。〈在口外〉六宝峪以产金、银、铜、铁、铅、锡名。银矿山在太平寨,西及黄崖山,沿边多有之。铁丱,在要孤山,红白土可圬,出为口关及白道子白,可浆衣拌糖。
石灰,出黄山灰窑峪。
黑鹰,多巢贯头山。
红觜鸦,自松亭至石门皆有,铁门洞诸山尤多。蟒有遗迹。
猴,大尖山团亭有之。
蟹,三里河者肥美,土人探穴竞取之潵河者,亦佳于滦。
鲫,滦河佳美,莲池山产亦佳。
凡鱼自口外由滦入团亭者,潘家口立其湾
所聚也,官坐享而渔之。
黄麻,长岭社屯多产。为楮以贩线麻,亦所特出。桑皮纸出黄北社,多红花、白蜡、蓝淀。
木称奇,章柏口内柏少松多,可游乡汉儿庄、三屯馆类多异,不能枚举,而口外尤多。盖出松亭关,乃古千里松林界矣。
边内木大称银杏,七家岭下二株,大于他,产实佳而价甚贵。
梨锦,唐出在城社及陶村社,小而皮薄,甘脆。藏至正月,味愈佳。
榛栗,帐房山产,岁进贡,松汀山及城山多。药有天花粉、黄精、人蔘、五味、细辛、桔梗、茵陈、半夏、兔丝、狶莶、蔓荆、茯苓、赤芍药、白蔹、苦参之属。各邑山中多有之。花椒,城山寺为盛。血石岭产冬青草,乃款冬花之类也。
煤粪草,出县西二十里贤姑庙旁,其水浸十数顷,草木蕃盛,产荷菱及螺虾。一旦,忽涸,掘数尺,皆粪草。乾可烘爨,土人利之,徐少卿因而开水田数顷。
抚宁 县兼山海,产宜饶而若诎。
银矿,嘉靖乙卯开贡于玉旺峪,官督军防供应不赀,煎炼不满千金而耗民膏什八九矣。矿脉既塞,人力亦疲,乃奏罢立庙于洞上。石佛峪南亦有银铜峪,其绝久矣。
石炭谓之煤,详见山川,今供给有司。产石门寨大崇峪,多青石利用。
猴猿,三峦山最多。每至八月,义院口温泉堡辄有数万至,弥月乃去,田家苦之。熊出口外,口内有熊山,盖旧产也。
蟺似蛇,长尺馀,有青黄二色,多居泥中。出温泉堡、苇子堡、香山沟者佳。
白牡丹出青山,黑峪头,西及罗汉洞外。
槁本香,产苇子峪。
水红消梨产台头之东山,熟于诸梨后,皮中皆水,香闻数步,独为奇品,他郡所无。
秋桃出石门寨,其大过拳,甚甘美,蓄者用草围树以避霜雪,因熟晚,故名。初,每颗价不过一分,至十月,取出,其色莹然。货之,颗五六分矣。李与蘋果亦称佳,非特产。
药有草乌、远志、海阳出商陆。山海出麻黄,佳山海。花有匾竹。货有线麻、椵麻。鱼则石首鲞鱼、石鱼、鱼、青乌贼、、白条、对虾、海馒头、海鹌鹑。酒次于滦关志云土瘠狭多寒无丰产古称鱼盐自海禁严而渔商并绝故获寡而售艰矣昌黎 自为一域,山不逼边,海不逼关,风气繁丽,山产类抚宁、卢龙,海产同滦州、乐亭,故无异产而载其多者。
石乳在达磨峰之左,凡岩穴阴处溜山液而成。空中相逼,长者六七寸,如爪甲,中无雁齿光明者佳。
燄硝,出套槐社。
丝盐,出永屯。黑磁器、瓦器及淀出石门社。薏苡,出会东社。
莲子菱、米黄菜出静安社。
红花出赤崖社。
绵花出沙程社。
平机布出会东社。
豆有刀有玉环。
瓜有花,即胡瓜也,亦呼为黄瓜。
菜有菠有荼。
花有班竹,出在城社,又以名寺。
果有无花,有文官,有互斯赖,有柿子、白檎,出洋山社。
蒲萄、接桃出顺德社。樱桃、核桃出嘉颖屯。石榴、沙果出延昌屯。
兔出正乐屯。
团林社七里,海多鱼,有角有带。
海错车螯同滦州。
滦州 沃衍产多,货殖聚焉。
花椒种二,有水有火香,花峪颇多。
蒜,紫皮,出松梁社、康家庄及梅一、梅二社。莲,州及乐亭地二里最多,故曰龙湾瑞莲。芹以名山,〈俗名芹菜山〉在古马社。
龙须菜出法宝社。
果品:李产偏山最佳。无花果,乐亭有之。
赤石脂出紫金山,未闻入药用。各色石脂,境内亦有之。
黄芩、柴胡出横山营,有名入贡。
芎藭叶石蘼芜,州产,不堪入药,惟可入茶。栝蒌,州北土墙甚多。
薏苡,仁下社多可作粥。
辛夷花,不多产,惟州治后一株甚茂。
酸枣、野蒲萄产项家坨。
松,荐福寺者最大。知州潘龄书秦封第一,今无。狼,兔多藏于大田口。
猪,州产颇多,乐亭民间有以此致富者。
雉、兔、獐等物产于龙堂望。马兔,耳大,夫杨家冯家诸坨六畜,则冯家长坨草木蕃也。
狐,出止马山者,毛深,色赤。俗传岩山有狐妖。鸟属有铁脚。至冬,人捕充馔,甚肥美。又有秃鹙、兔鹘、鸦鹘、训鹘、经雀、沙鸡及柳叶儿雕。鱼即驴粪毬、黑马、杓胡、叭喇、胭脂瓣、笼兜子、红翏儿、金雀、蜡嘴之类。
鱼类,鲤最佳。出偏凉汀大者一二十斤,鳞甲金色夺目,肥鲜。尾长,曰重。及鳜、鳢、鲇、鲦、青、白,出滦河,并佳。
淮鱼似鲇而大,海多滦少。
鲫,偏凉汀最佳,多重斤许,有至三四斤者,湖湘不及也。
海鲐,近府有之。
丸子,身黄头大,有翅无鳞,出清河。
秤杆,小而长,似之鳞细,出清河。
鲨如梭,身长而青,滦海并出。腌者海佳,鲜者滦佳。
白眼,海出,类鲨而肥身,鳞金色,眼如玉环,重三四斤。滦河亦出,乐亭、沙城社多。
鲈,四月后海及滦俱有。巨口细鳞,身负黑点,大者十馀斤。
面条鱼,一名银鱼,出蚕沙口、乐亭之千金社。鰋,海出,立夏方有,大者数十斤。
鳘,腹中有鳔,但不及南产耳。至小者,重三四斤,四五月多。
同罗,细鳞有黑点,形类大鲞,味亦如之,但土人不能作耳。
叵罗,多剌,味微类鲥小,直沽呼为腾香鱼。蜡头类河豚,味甚美,肝血有大毒,去之方可食,八带海出。
带鱼,狭而长,如带,出乐亭。
鳓腹,下有骨如锯。
鲻,似鲤,生浅海中。专食泥,身圆小,骨软,肉细。扳鱼,身多鲠,长五六寸,味肥,糟浥之可作汤。羊鱼,味膻形圆,尾如羊尾,端有骨如剑,触之伤人,土人取其油。
镜鱼,形如镜。
房鱼,其大如房。或随潮陷沙上,土人割脂熬油燃灯。腥臭,不可食。
黄谷、柽条出滦河。
鳖,俗名团鱼,滦河产佳。
蛏壳,薄而狭长,正二月出泥中,味佳。
蛤蜊似蛏而壳团肉厚。
蚶似蛤而圆小,壳如瓦楞,雷动而开,人不食矣。螺极大,小者为蠃蛳。
螃蟹出白沙峰社,西滦河多。
蟳蟹随潮退,壳一退一长,潮大则膏不实矣。虾,大小不一,近海产有金钩、玉钩之名。出蚕丛口,取肉乾之为虾米,滦河亦多。
棉花,凡平原皆有,为布有杂有细。乐亭机杼为盛,土人呼为家机布。
红花,多种之场圃,承露采,乾以染红,及作胭脂。淀,出于蓝,以水出色者为定,土人总呼为靛。桑皮楮出何家庄。
席,长春诸社织芦苇为之,且编为箔。大水泊多蒲蒿,人就而利之。
油,有苏有麻。
硝,有朴有燄。
煤炭,水和始燃,俗名水和炭,出开平卫何各庄。及峰山口生者有燄,宜锻灰及炒铁尤宜。大块火炼过者为焦子炭,陡坡古冶有之。
碱,出海滨姚家柏家庄。
盐,出海滨。味甘色白,出柏一二三里及石碑场者最佳,长芦不及也。
乐亭 陆产比滦而海饶之。其见于州者,不具。鲈鱼,出白沙峰社。
七星鱼,出黑崖子社。
绢可作帷。
丝绵,出力本屯。
搭连、褥裹出嵩林儿社。
棉布,境内多织,多于他处。
永平府古迹考
《府县志》合本府碣石 案《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传》曰:碣石,海畔山。《疏》云:在右北平骊城县西南。《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骊城大碣石山,在县西南。言大碣石山,则必有小碣石山矣。其辽西累县下,云有碣石水,言水不言山。而《武帝纪注文颖》曰:碣石山在辽西累县。累县,今罢属临渝。始与地志之文异,而《后汉郡国志》两存之,引《水经》云:在临渝县南。又引郭璞云,或曰:在右北平骊城县海边。山是亦为碣石,有二也。《史记·夏本纪》《索隐》曰:《汉书地理志》碣石在右北平骊城县西南。又《太康地理志》云:乐浪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又《水经注》云: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盖碣石山有二,此云夹右碣石入于河,当非北平之碣石,是有三碣石也。《隋书·卢龙下》云:有碣石。《新唐书·平州石城下》云:有临渝关,有碣石山。《营州柳城下》云:又东有碣石山。是二州各有碣石,而营州之碣石又在柳城之东也。《杜氏通典》云:卢龙县有碣石山,秦筑长城所起之。碣石在高丽界,非此也。凡此诸说,人各不同。韦昭以为碣石旧在河口海滨,历世既久,为水所溢,渐沦入海,已去岸五百馀里。而《水经注》云:濡水又东南至累县碣石山,汉武帝尝登之以望巨海。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世名之天桥柱。今并无迹可据。又考,秦始皇三十二年之碣石刻铭。二世元年东行到碣石。并海汉武帝元封元年东巡海上至碣石。魏武帝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后魏高宗大安三年,登碣石山,观沧海,大享群臣于山下,改碣石山为乐游山,筑坛记行于海滨。齐显祖天保四年登碣石山,临沧海。自秦以下登此山者,凡六帝。唯隋唐二史不言碣石,而《太宗纪》则云:次汉武台,刻石纪功。今其碑趺台址亦一切不存第。据故老所传,以为昌黎之仙人台而已。若《史记·苏秦传》:南有碣石、雁门之饶。索隐以为在常山九门,则去此绝远,不得援以解夏书之碣石也。〈按今山海关,海中相传有石崖一,与韦昭所言合,而志究未定其地,不可解也〉孤竹城 《汉书》:令支有孤竹城。《魏书》:肥如有孤竹山祠。《水经注》:元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又云: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肥如县唐武德二年更名卢龙〉今城南已无其迹,而祠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滦河之左洞山之阴。夹河有孤竹君三冢,岂唐之卢龙治尚在其东北耶。又案:孤竹始封于此,在令支、黄雒之间,其地俭于百里。而《辽史》云:兴中府本古孤竹国,汉时为柳城地,则又在今祠东北五百馀里。幅员之广,几方千里矣。岂殷末诸侯兼并而致之。与《旧志》引《尔雅》:孤竹北户以为孤竹,是北荒之总名。盖犹五岭以南言瓯言越,本其国名,后乃概而称之耳。《史记·齐世家》:桓公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不得言,至于北荒而还也。
郭造卿曰:今有土筑垝垣,不过千年物耳。宇内商周城其存者有几哉。未可信以为孤竹之古城也。
首阳山 《论语注》马融曰:首阳在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史记正义》曰: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夷齐饿死于首阳山,在陇西。又戴延之西征记云:雒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今在偃师县西北。又孟子云:夷齐避纣居北海之滨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史传及诸书:夷齐饿于首阳,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后不详。《庄子》云: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闇,商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作诗登彼西山,今渭源县首阳山在岐山西北,明即夷齐饿死处也。《宋白北蕃地理志》曰:首阳山在平州。《旧志》言:今府城东南十五里有崵山,一作阳山,即其地。窃意二子当日之逃为国人之将立己耳,及中子既为君,则名分已定,可以无嫌。子臧之反于曹,季札之反于吴,古之人有行之者,在二子何独不然。况西土之人皆为雠国,箕子之去,又适东夷。天下宗周之时,舍故都其何往。《旧志》云:孤竹远在东陬,周初隔山戎而蔽于燕。《燕史》:无通于中国,中国之首阳,人表为口实,而海滨孤竹无从称之矣。是后,日入边裔史失表之。是或一说也。存之以备采。
山戎国 《春秋》:庄公三十年冬,齐人伐山戎。《史
记》: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杜预春秋注》曰:山戎,北狄。《通鉴注》曰:自汉北平、无终、白狼以北,皆大山重谷,诸戎居之春秋谓之山戎。郭造卿曰:山戎北戎是二种。山戎种一,为无终,齐伐之,晋灭之。北戎种二,东为离支,齐所灭。西为代晋所灭。自燕东北为辽西、辽东,以外无非北戎地。西北为上谷,以外无非山戎地。而北戎为尤大,故必平山戎而同许男以伐之。
令支 《国语》:桓公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史记·齐世家》作离支。《周书》王会作不令支,皆令支之转也。二汉辽西郡俱有令支,独《晋书·地理志》无之,而于其末曰:慕容熙以幽州刺史段氏都令支,石虎伐段,辽入令支,以李农为营州牧,镇令支。命段兰帅所从鲜卑屯令支,燕馀岩据令支,慕容农克令支,兰和屯令支,李朗留其子养守令支,李旱克令支,慕容懿以令支降魏,魏宿沓干拔令支慕容拔攻克令支,其地在燕之西陲,故为重镇。入魏太平真君七年,乃并于阳乐矣。《水经注》:濡水东南径令支县。《故城旧志》:令支城在迁安东。盖亦近之。卑耳山 《国语》言:齐桓公悬车束马,踰太行与辟耳之溪枸夏。韦昭注曰:太行,辟耳山名,枸夏,辟耳之溪也。《史记·齐世家》: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正义》曰:卑,音壁。管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案《国语》《史记》皆云西伐,而《管子》则云征孤竹,或曰燕北一带之山皆名太行。故《旧志》载之孤竹之境,又案《水经注》:清夷水西南得桓公泉。桓公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束马悬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则卑耳在上谷之沮阳二说不同,今姑仍《旧志》入之山川条下。〈上谷沮阳在今延庆州境〉
长城 长城始于燕时,历代筑之,非一。《史记》:燕筑长城自辽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秦始皇帝使蒙恬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正义引》《括地志》: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东入辽水。齐显祖天保六年发民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九百馀里。七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后主天统元年,自库堆戍东,距于海,随山屈曲二千馀里,斩山筑城,置立戍逻五十馀所。周宣帝大象元年,发山东诸民修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隋文帝开皇六年二月,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七年二月,发丁男十万馀修筑长城。长城之见于史者如此。今人言长城必曰秦时筑,考之《晋太康地理志》:长城起乐浪之碣石山。《魏书》:长孙陈传为羽林郎征和龙,贼自西门出,将犯外围,陈击退之,追至长城下。是长城在龙城之外。而《通典》亦言:蓟州北至废长城塞二百三十五里。然则今山海关之长城乃徐魏公所修之城,非古之长城也。《一统志》:秦长城在府北七十里。误。
扶苏泉 《辽史·地理志》:滦州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尝驻此。郭造卿疑以为狐苏之误,汉辽西郡有狐苏县。
右北平郡 汉右北平郡治平冈,后汉治土垠。《水经注》《魏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蓟城,今京师也。《括地志》:渔阳郡东南七十里有右北平城。案当在今蓟州玉田界,此后汉之右北平也。若平冈则在卢龙塞之东北三四百里,此前汉之右北平,而李广之所守也。《旧志》云:今府城南有李将军射虎石。固谬。《水经注》言:此石在玉田无终之间。是亦以后汉之右北平为李广所治,与东越青陉之说自相矛盾。著书之难,如此又何怪乎后之传讹者耶。平刚县 《三国志·田畴传》: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魏太祖纪》: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水经注》:卢龙东越青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趋平罡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是平刚在卢龙之东北四百里矣。《晋书·成帝纪》:咸康四年二月,石虎帅众七万击段辽于辽西,辽奔于平刚。慕容皝载记:遣扬威将军淑虞攻乌丸,悉罗俟于平堈。其字本作刚,一作冈,又作岗,亦作堈,又作罡。
石城县 汉右北平郡之县十六,其三曰石城。后汉无之,盖光武所并省也。至燕分置石城郡,考之《通鉴》及晋载记得二事,慕容宝宿广都黄榆谷,清河黄,会勒兵攻宝,宝帅轻骑驰二百里晡时至龙城,会遣骑追至石城,不及。是广都去龙城二百里,而石城在其中间也。慕容熙畋于北原石城,令高和与尚方兵于后作乱。注云:高和本为石城,令时以大丧会于龙城,是石城去龙城不远也。《魏书·地形志》《广兴下》云:有鸡鸣山、石城、大柳城。此即汉之石城矣。魏太平真君八年,置建德郡,治白狼城,领县三:其一曰石城有白鹿山祠;其二曰广都;《水经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径石城县故城,南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又东北入广成县东。广成即广都城,燕之石城在广都之东北,而此在广都之西南,是魏之石城,非燕之石城矣。《隋书》始无石城,云北齐废之,而《唐书·平州石城下》云:本临渝武德七年省,贞观十五年复置,万岁通天二年更名,有临渝关,有大海,有碣石山,是武后所更名之石城,又非魏之石城矣。《辽史》:滦州统县三。其三曰石城,下云唐贞观中于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焉。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是辽之石城,又非唐之石城矣。今之开平中屯卫,自永乐三年徙于石城废县,在滦州西九十里,乃辽之石城。《一统志》以为汉旧县,何其谬欤。
土垠县 后汉为右北平郡治。《耿弇传》:光武遣弇与吴汉等十三将军,追贼至潞东,及平谷再战,斩首万三千馀级,遂穷追于右北平,无终土垠之间,至浚靡而还。注云:土垠故城在今平州西南。按《水经注》:巨梁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陈宫山在今丰润县北七十里,则土垠当在今丰润境内。唐时未立丰润,故注云平州西南耳。《一统志》乃云在府城西南,则沿此注而失之也。《滦志》谓今丰润东十里垠城铺即古土垠城。辽西郡 汉治且虑,后汉、晋治阳乐,魏治肥如,北齐省,入肥如。杜佑曰:汉辽西郡故城在卢龙城东,至隋改置辽西郡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唐武德六年,又徙于幽州城中,则皆非本境矣。肥如县 《汉书注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汉初为侯国。《史记·功臣表》:肥如侯蔡寅是也,传三世至孝景元年侯奴薨,无后,而肥如改为县。《荆燕世家》:肥如,令郢人是也。是时肥如虽为县,而属于燕。故燕王得以杀肥如令,及武帝析藩置缘边诸郡,而肥如自此定属于辽西矣。见于史者。《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九年秋八月,鲜卑寇肥如《刘虞传》、前中山相张纯等众十馀万屯肥如。《晋书载记》:帝遣幽州诸军讨慕容廆,战于肥如,慕容熙大城肥如,以尚书刘木为镇南大将军、冀州刺史,镇肥如。《地理志》:高云以幽、冀二州牧镇肥如。《魏书·冯弘传》:黜世子崇令镇肥如。《肃宗纪》:城平州所治肥如。《章怀太子注》云:故城在今平州。而《汉书》言:有元水、濡水、卢水。《魏书》言有孤竹山祠,令支城,黄山,濡河。《水经注》言: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在今卢龙之境无疑矣。燕慕容垂世子令说:其父守肥如之险以自保。胡三省注以为即卢龙之塞。盖今沿边一带大山长岭,古时亦属之肥如也与。
海阳县 汉初为侯国。《史记·功臣表》:海阳侯,摇毋馀是也。传四世,至孝景四年,侯省薨,无后,而海阳改为县。《汉书》言有龙鲜水、封大水、缓虚水,皆南入海,有盐官。《魏书》:有横山,新妇山,清水,北齐省,入肥如。《水经注》《魏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辽史》:隰州平海军海阳县,本汉县。地多碱卤,置盐场于此,大抵海阳之境,北距肥如、令支,而南际于海,今滦州之东偏及乐亭地也。《一统志》:在府城南三十里乃剿。《辽史》:望都条下之文,而不知汉之海阳,其治已无可考也。
阳乐县 后汉为辽西郡治。晋悯帝建兴元年,慕容翰攻段氏,取徒河、新城,至阳乐。《魏书》:有武历山、覆舟山、林榆山、太真山。山名转易,多不可考。但言太平真君八年,并令支属于此。而《章怀太子》云:阳乐在今平州东。则知不出卢龙之境。《抚宁志》乃云:阳乐城在西关外。无据。
新安平县 汉辽西郡之县,后汉省,今不详所在。但据《汉书》云:夷水东入塞外。《水经注》云:新河自板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合水。出新平县西南流径新平县故城西,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合而东流,注封大水乱流,南会新河,南流于海。其曰新平,即汉之新安平,中脱一字耳。详其水道,则知其县必在海阳、肥如之间也。临渝县 《汉书》:有渝水、侯水。《后汉志》:有碣石山。晋无此县。而《通鉴》载褚匡说冯跋曰:章武郡,临海舟楫可通,出于辽西、临渝不为难也。《水经注》:渝水西南巡山径一故城,以为河连城。疑是临渝县之故城,渝水南流,东屈与一水,会名之曰榼伦水。《通鉴》:榼卢城下注引此,大约在今抚宁之东其城,不可考矣。
累县 《汉书》:下官水南入海,又有碣石水、宾水,皆南入。官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累县。累县,今罢属临渝。《水经注》:濡水又东南至累县碣石山。似在今昌黎抚宁之境。而《一统志》以为今义州卫,未详何据。
交黎县 〈见下〉
柳城县 史言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福德之地,乃营立宗庙、宫阙,命曰龙城。《一统志》:柳城在永平府西二十里,龙山在府西四十里。《永平府旧志》:柳城在昌黎县西南六十里,汉末为乌桓所据,曹操灭之。历魏晋为慕容氏父子所据。隋置县,属辽西郡。唐置营州,元省入昌黎,为静安社。二说不同。今府西二十里全无遗迹,而静安社则嘉靖三十一年立,为堡。然皆非柳城之旧也。案《唐书·营州柳城郡下》云: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关守捉城,又云西北接奚北,接契丹。《通典·营州柳城郡下》云: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界五十里,东南到安东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而《平州北平郡下》云:东至柳城郡七百里,西至渔阳郡三百里,东北到柳城郡七百里。是柳城在今永平之东北七百里,而慕容氏之龙城、昌黎及魏以后之营州,并在其地。唐万岁通天元年为契丹所陷,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又还治柳城。而今之昌黎乃金之广宁县,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昌黎,名同而地异也。又按《三国志》:魏武帝用田畴之言,上徐无山、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徐无山在今玉田,则柳城在玉田之东北数百里也。《北齐书》:显祖伐契丹,以十月丁酉至平州,辛丑至白狼,城壬寅至昌黎城。是昌黎在平州之东北,齐主行急,犹五日而后至。《隋书》:汉王谅伐高丽,军出临渝关,至柳城。唐太宗伐高丽,还以十月丙午,次营州,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上自作文以祭之。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关在今抚宁之东,则柳城又在其东。太宗之行迟,故十日而后至也。又按《辽史》:兴中府,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筑龙城,搆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而迁都之号曰和龙宫。魏为辽西郡,隋置营州,炀帝改柳城郡,唐武德初改营州总管府,寻为都督府。万岁通天元年陷李万荣。神龙初,徙府幽州。开元四年,复治柳城。八年,徙渔阳,十年,还柳城。后为奚所据。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节度。重熙十年,升兴中府,统州二、县四。其一曰兴中县,本汉柳城县地。太祖掠汉民居此,置霸城县。重熙中,置府更名。此文述柳城之故,颇为详备。元世祖至元七年十月己丑,降兴中府为州。以地图案之,当在今前屯卫之北。但《唐书·平州下》云:又有柳城军,永泰元年置。盖唐时柳城之地屡被陷没,移徙无常,此其在平州者,或即今之静安社,未可知,然不可以永泰元年之柳城为古之柳城也。且《一统志》于柳城废县,既云在府城西二十里矣,而于土产则云人参、麝香、豹尾,俱废柳城县出。今府西二十里乃滦河之西、洞山之南、沙土之地,其能出此三物乎。按《唐书》:荣州柳城郡贡人蔘麝香、豹尾、皮骨、𩨳志。本引之,而不知府西二十里之误也。
卢龙塞 《三国志·魏太祖纪》: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至无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至白狼山。田畴传随军次无终,时方夏雨水,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夏秋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逐北至柳城。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赵王虎卒,国内大乱。慕容霸上书于燕主隽,请伐赵。隽曰:邺中虽乱,邓恒据乐安,兵精粮足。今若伐赵,东道不可由也。当由卢龙。卢龙山径险狭,虏乘高断要,首尾为患,将若之何。霸曰:恒虽欲为石氏拒守,其将士顾家人,怀归志。若大军临之,自然瓦解。臣请为殿下前驱东出徒河,潜趋令支,出其不意,彼必震骇。上不过闭门自守,下不免弃城逃溃。然则殿下可以安步而前无留,难矣。隽从之。六年二月,隽遣霸将二万自东道出,徒河。慕舆干自西道出蠮螉塞,隽自中道出卢龙塞,以伐赵。命慕舆泥槎山通道。又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燕清河王会使征南将军库官伟、建威将军馀崇将兵五千为前锋,伟等顿卢龙近百日。《魏书·常景传》:杜雒周反于燕州,以景兼尚书,为行台,与幽州都督平北将军元谭禦之。景表求勒幽州诸县悉入古城,山路有通贼之处。权发兵夫,随宜置戍以为防遏。肃宗从之。别敕谭西至军都关,北从卢龙塞,据此二崄以杜贼出入之路。又诏景山中崄路之处,悉令捍塞。《隋书·阴寿传》:开皇初,高宝宁引突厥,攻围北平,令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以讨之。已上诸史所载卢龙之事颇详。《魏书》:新昌有卢龙山。《水经注》: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塞道自无终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青陉、卢龙之峻,险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三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纪事功。《杜氏通典》:卢龙塞在今平州城西北二百里。张行人《旧志》云:在今府城南一里,误矣。
卢龙城 《水经注》:濡水又东南径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
蹋顿城 《晋书载记》:石虎谋伐昌黎,遣曹伏将青州之众渡海戍、蹋顿城,无水而还。隋炀帝征高丽,其右第七军出蹋顿道。
乐安县 《晋书载记》:石虎将伐慕容皝,具船万艘,自河通海运谷豆千一百万斛于安乐城。《通鉴》作乐安。《水经注》:濡水东南过辽西海阳县,又经牧城南,分为二水。北水谓之小濡水,东径乐安亭北,东南入海。濡水东南流径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魏太祖征蹋顿所导也。在今乐亭县境。
三陉 《通鉴》:晋穆帝永和六年,慕容霸军至三陉,魏征东将军邓恒惶怖,焚仓库,弃乐安遁去。注魏收《地形志》:海阳县有横山,盖即三陉之地。卢溥镇 《晋书·地理志》:自幽州至于卢溥镇以南地,入于魏。按《魏书·太祖纪》:范阳人卢溥聚众海滨,杀幽州刺史封沓于此。盖即其所据之地以名镇。而燕之幽州乃令支也。
蠮螉塞 《晋书载记》:慕容皝率骑二万出蠮螉塞,长驱至于蓟城。《通鉴》:晋孝武太元十年,燕主垂遣慕容农出蠮螉塞,历凡城,趋龙城,讨馀岩。昌黎郡 按昌𥟖有五。《汉书》:辽西郡之县,其八曰昌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应劭曰:今昌黎,《后汉志》作昌辽,或黎字之讹也。《通鉴注》:昌黎,汉交黎县,属辽西郡。后汉属辽东属国都尉。魏齐王正始五年,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后立昌黎郡。《晋书·武帝纪》:太康二年,慕容廆寇。昌黎二年,安北将军严询败慕容廆于昌黎。成帝咸康二年,慕容皝自昌黎东践冰而进,凡三百馀里,至历林口。是则在渝水下流而当海口,此一昌黎也。《晋书载记》:慕容皝徙昌黎郡,又云破宇文归之众。徙其部人五万馀,落于昌黎。及慕容盛之世,有昌黎尹张顺、刘忠、高云以冯素弗为昌黎尹,冯跋之世有昌黎尹孙伯仁。以史考之,当去龙城不远,此又一昌黎也。魏并柳城、昌黎、棘城于龙城,而立昌黎郡。志云有尧祠、榆顿城、狼木,如列传韩麒麟、韩秀、谷浑、孙绍之伦,皆昌黎人。即燕之旧都龙城,此又一昌黎也。齐以后,昌黎之名废。至唐太宗贞观三年,更崇州为北黎州,治营州之东北,废阳师镇。八年,复为崇州,置昌黎县,后沦于奚。《辽史》:建州永康县,本唐昌黎县地。此又一昌黎也。辽太祖以定州俘户置营州,邻海军。其县一曰广宁,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昌黎。相沿以至于今,此又一昌黎也。《旧志辨》:昌黎有二,而不知其有五,今序而列之,论古者可以无惑焉。
营丘郡 晋慕容廆立郡以统流人,以青州人为营丘郡。至皝罢营丘郡,魏复置营丘郡。《水经注》:渝水又东径营丘城西。
平州 平州之见于书者有三,有地名,有国名有州名。《左传》:宣公元年:会于平州,以定公位地名也。《史记·朝鲜传》:封王唊为平州侯。《功臣表》又有平州侯昭涉掉尾,国名也。其州名亦有三。有汉末平州,有晋平州,有后魏平州。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渊并据辽东,此汉末之平州也。〈平州本取辽东襄平为名〉魏分辽东、昌黎、元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为幽州。晋武帝咸宁二年十月,分昌黎、辽东、元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治昌黎。〈当即汉之交黎〉此晋之平州也至后魏,平州乃治肥如,而自齐以下因之。《辽史》引公孙度之平州于此,则误矣。
朝鲜县 汉晋属乐浪。延和元年,徙朝鲜民于肥如,置此县。齐省,入新昌。
新昌县 后汉、晋属辽东。魏置此。隋开皇六年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
黄山 《魏书》:肥如有黄山。《高宗纪》:太安三年十月,诏太宰常英起行宫于辽西黄山。四年正月,巡平州。庚午至辽西黄山宫。《常英传》:梦日坠,其所居黄山下水中。
渝关 《隋书·高祖纪》:开皇三年三月癸亥,城榆关。贺娄子干传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高丽传》:汉王谅师出临渝关。关本以渝水名,而史文或作榆,一书之中,两字亘见。《唐书·地理志》:石城有临渝关,一名临闾关。又云:营州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关、守捉城。《高丽传》:帝总飞骑入临渝关。《郭英杰传》:帅万骑及奚众屯榆关。《贾循传》:为榆关守捉使。《契丹传》:许钦澹徙军入临渝关。《奚传》:鲁苏不能制,奔榆关。《李忠臣传》:袭榆关。《通鉴》:后梁均王乾化三年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处才数尺,旁皆乱山,高峻不可越。北至进牛口,旧置八防禦军,募土兵守之。田租皆供军食,不入于蓟、幽州。岁致缯纩以供战士衣,每岁早穫,清野坚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辄闭壁不战,俟其去,选骁勇据隘激之。契丹常失利走,土兵皆自为田园,力战有功,则赐勋加赏。由是契丹不敢轻入寇。及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通典》:渝关在平州卢龙县东一百八十里。宋白曰:渝关关城下有渝水,入大海。其关东临海,北有兔耳山、覆舟山,山皆斗峻。山下循海岸,东北行狭处才通一轨。三面皆海,北连陆关,西乱山。至进牛栅凡六口,栅戍相接,此天所以限戎狄也。《一统志》:榆关在今抚宁县东二十里,又东二十里有榆关、马驿关之遗址,久废不可考。或云徐武宁移之山海,非也。
临渝宫 《隋书·地理志》:卢龙有临渝宫。《炀帝纪》:大业十年三月癸亥,次临渝宫。
临渝镇 《隋书·突厥传》:营州刺史高宝宁作乱,沙钵略与之合军,攻陷临渝镇。
石城县〈见上〉
马城县 《唐书·地理志》:古海阳城也,开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运。《辽史·地理志》:在滦州西南四十里。《旧志》:城周千四百四十四步,高丈五尺门五。
千金冶城 《唐书·地理志》:马城县东北有千金冶城。《旧志》:在马城废县北有城。《州志》:古城在州西七里孩古社,盖石沙可炒铁,今尚有遗石立水中。
茂乡镇城 在滦州千金冶东。
汉武台 《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九年九月戊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
西硖石 东硖石 《唐书·地理志》:有西硖石、东硖石二戍。《契丹传》: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等战西硖石、黄獐谷,败绩。武后更诏夏官、尚书王孝杰等讨契丹,战东硖石,师败,孝杰死之。
海滨县 《辽史·地理志》:润州海阳军统县一,曰海滨。本汉阳县地,金人封天祚为海滨侯。《北蕃地里书》:润州在卢龙塞东北,西至渝关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旧志》:在山海关东一百二十步。洪武中,于其地置东门递运所。今移所于关内。
迁民县 《辽史·地理志》:迁州兴善军统县一,曰迁民。本汉阳乐县地,金废为镇。《元史·文宗纪》:八月丁酉,发中卫兵守迁民镇。庚子,发宗仁卫兵增守迁民镇。庚戌,发平滦民堑迁民镇。九月,上都诸王也先、帖木儿、平章、秃满迭儿自辽东以兵入迁民镇。《北蕃地里书》:迁州在临渝关东五十里,西至润州四十里,南至海二十里。相传以为今之山海关。
安喜县 《辽史·地理志》: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平州东北六十里。金大定中,改名迁安。《迁安志》:在县东北二十里。望都县 《辽史·地理志》:本汉海阳县,久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有海阳山,在平州南三十里。《金史》:本汉海阳故城。大定七年,更名海山县。今乐亭有望都镇,去府城〈阙〉里,与辽史不符。
义丰县 《辽史·地理志》:本黄雒故城。黄雒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世宗置县。金元二史并同,乃滦州倚郭之县,当是洪武中并入州。松亭关 《辽史·地理志》:泽州有松亭关。《宋史·刘敞传》: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近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阎询传》:使契丹,询颇谙北方疆理。时契丹主在靴淀迓者,导询由松亭往。询曰:此松亭路也,胡不径葱岭而迂枉若是。《金史·地理志》:松亭关,国名斜烈只。〈误入滦州〉《宗叙传》:出松亭关,取牛递于广宁。《挞懒传》:习古乃婆卢火护送常胜军及燕京豪族工匠,自松亭关入内地。《通鉴注》引《金卤节要》:景州〈今遵化〉之东北,乃松亭关。今之喜峰口是也。
栗林 《金史·张觉传》:左企弓等赴广宁,过平州,觉使人杀之于栗林下。《辽史》言杀之滦河西岸。兔耳山 《金史·张觉传》:败阇母兵于兔耳山。案《五代史》:渝关北有兔耳山。今抚宁县北有兔耳山。
箭笴岭 《辽史·太祖纪》:天赞二年三月戊寅,军于箭笴山,讨叛奚胡,损,获之,射以鬼箭。《奚回离保传》:金兵自居庸关入,回离保知北院即箭笴山,自立,号奚国皇帝。《地理志》:迁州有箭笴山,统县一,曰迁民。《旧志》云箭笴山,今石门寨北茶盆诸山也。
长春宫 长春淀 《金史》:石城县有长春行宫。长春淀旧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滦州志》:长春淀在州西南百二十里废石城县。但以为辽萧太后所建,则非也。辽之长春宫在长春州,不在此。《旧志》:州城东八里有濯清亭,在滦河西岸东南三十里,有丹阳宫,皆金所置。
榛子岭 《金史·独吉义传》:世宗次榛子岭,闻海陵死于军中,谓义曰:信如卿所料。今榛子镇。滦河县 辽置与神山,并属泽州。金废州,留神山以属大定府。而滦河县并废承安,置惠州。升孩儿馆为滦阳县以隶之。至泰和罢元复惠州,无属县,而置滦阳治焉。《旧志》云张行人《旧志》:迁安县西北百六十里,元时立县,隶大宁路。国朝废县为营备,禦官民居焉。今人知营非故治,指北垝垣为故县,亦非也。盖辽县在今滦阳营,金滦阳县在今汉儿庄,辽人以南人为汉儿,而设南面官,有汉儿司及汉儿行宫都部署。故馆谓汉儿,其官及民居之也。地之山川环抱,奇秀。至今父老言古汉儿城焉,盖《金史》转语,以汉为孩耳。升馆为县隔二十里,非复故名,殊也。元之立治,属檀景都提举司,即辽之陷河采炼而属泽州者。今因建营以名,犹三屯驿:曰滦阳永平驿,曰滦河,皆非故县地也。盖山南曰阳水,北曰阳汉庄,在河北入滦,故金以名县焉。辽之名河为县,今之名阳为驿者,皆重山与滦隔,其名与实违也。惟永平驿临漆汉庄,驿临潵而皆滦之支总以滦名焉。乃信父老言不诬。为别辽金县殊,及元复县,无考,今之为营者冶也。
永平屯田总管府 《元史·兵志》: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八月,以北京采取材木百姓三千馀户于滦州,立屯设官署以领其事,为户三千二百九十,为田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四顷四十九亩。大宁路海阳等处打捕屯田所 《元史·兵志》: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以大宁辽阳平滦诸路拘设漏籍放良,孛兰奚人户及僧道之还俗者,立屯于瑞州之西濒海荒地,开耕,设打捕,屯田,总管府。成宗大德四年罢之,止立打捕屯田所为户。元拨并召募共一百二十二,为田二百三十顷五十亩。
其不见于史传,而今有其迹者。
迁安县北二十里为龙纪城,周二十四步,北四十里为杨买驴城,周五百步。并云金萧太后所筑。《旧志》云:辽后世萧氏有宫卫兵平州,既有提辖司其安喜以北交于泽州之滦河,多中京宫卫地。此或其宫帐军耳。金后多徒单氏,不如辽有宫卫妃,有萧氏而后无之。
县东三十里山巅,有土城曰万军城,周三百馀步。中有将台遗址,世传唐太宗征高丽驻军于此。《旧志》云今名为帐房山,或指为军所宿,非也。盖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帐户,备兵马,崩则扈从后妃宫帐以奉陵寝,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国。此特其军府之台帐所谓平州提辖司也。
抚宁县城东南为五花城,连环五座,十五里为洋河城,方围六里。并云唐太宗东征所筑。《旧志》云:太宗将征辽,太常丞邓素使高丽,还请于怀远镇,增戍以逼之。帝不从,惟命北输粟营州,多储古大人城耳。自发雒阳春,蔬亦不进,惧其扰民,但明斥堠不堑垒,虽逼卤城,终不敢出钞而士运粮。单骑野宿,如中国焉,安得筑城于此。其洋河城,或隋之泸河镇,未可知也。
县西南五十里为山西城。
昌黎县西五十里为静安社城。《旧志》:其城见存,周三里,高一丈八尺。《方舆胜览》:燕慕容氏之福地也。今龙山正在静安西北。《一统志》:柳城废县在府城南六十里,汉末乌桓所据,曹操灭之,历魏晋为慕容氏父子所据,隋置县属辽西郡,唐置营州,今为静安社,异哉,陋乎。无论不考古,与书典异。即熙苑,广十里,陵周数里,大城肥如及宿军拟邺为门,累级三层。景云山峰高十七丈,岂安此三里城丈有咫而已乎。虽冯通焚其宫殿,而魏因其城为营州治,至唐不改,曷削至兹哉。自卢龙名塞山名龙多矣,彼之龙城在山西,此山在西北,则城东南也。两龙其无别乎。慕容霸业,规摹颇弘皝,而如此其何以兴熙。而如此其何以亡谓之静安社者然与。盖今之昌黎,乃辽之广宁,犹今之卢龙,乃魏之新昌,必求其故,则可坐而辨也。
滦州南四十里为李家庄城,今为李家庄社。五十里为柏家庄城,今为淳风屯。九十里为独莫城,今为社,二里地。西南六十里为倴城,今倴城社。西百二十里为稻地土城,今长春社地。西南百二十里为唐山土城,今桥头社。《地旧志》云:此皆乐安诸城。赵石虎使典农中郎将王典帅众万馀,屯田海滨,谋击燕者。元立永平屯田总管府于马城县,其昌国、济民、丰赡三署,诸屯城也。其以岛名,曰秦皇在抚宁县东三十里,四面皆水,唯岛居中。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无可考。其以坟名,曰姜女在山海关东南海中,其上有姜女祠,世传女为许姓,居长。故称孟焉陕西同官人,其夫为范郎,秦筑长城,操版至辽东,不归。女制衣亲送至此,闻夫亡,哭而死。土人于高阜祀之名,曰望夫石。石上有乱杵迹,夫秦无称陕,亦无称郎者,当是剿齐杞梁妻崩城之事而附益其说。不知其所谓长城者,乃泰山之下长城,非辽东之长城。
其以圻名,曰温沟,曰白望,曰常宁。其以坨名,曰双雁,在滦州南二十里。成化中,瘗二雁而名之曰谎粮,在州南五十里,世传唐太宗为此以诳高丽,州境及迁安、丰润,以此名者,甚多。又通州有虚粮台十馀座,云前代对敌乏粮,虚设以张声势。《州志》云其处不一,有六十馀座。《旧志》疑以为石虎伐燕时事。太宗渡辽水征高丽,夷人岂敢至此而安用此为哉。州西南八十里司家庄社,北集;西有项家坨,长三四里,产酸枣、野葡萄、荆棘;其南潴水数亩,通任家港,南流。有古冢数十,昔耕塌出火,内有盔甲,鎗端俱铜铁铸,金镀。相传为王者墓掘之,风沙迷目,复填之,莫敢动。乐亭海坨有二,曰月坨,形如半月,县西南隔绿洋沟入海四十里许,地数十顷,在巨浸。如员峤,虽无奇峰、怪石、草木,繁殖雉兔,充斥冰合,居民射猎泮则掉艇樵采。曰十九坨,大数十顷,居室碾碓尚在,鸟兽草木与月坨同。人传为漕运时店市民居也。旧志:滦人以平坡而蓄水者,为坨。其以台名曰钓鱼,在府南三十里有石矶曰仙人,在昌黎县北。〈并见山川〉曰望海,在卢龙。今不可考。曰擂鼓,在滦州西百里松梁社,《志》引《册府元龟》。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十月,征辽次汉武台馀基,旁有祠。至营城,帝问侍臣,对曰:此汉武求仙之处。其地临大海,多峻石险怪,后人借此擂鼓禦敌,因号为营城擂鼓台,云是谎粮之类也。《州志》:有将台在城西八十五里康庄屯,高丈五尺,广八尺,长二十步,不知何时筑。下有黄崖河,或云即料马台。又如丰润,有望马台。通州有将台三,皆不详为何代矣。按永平自晋以后多不属内地,古迹久淹,多无确据,难分州县,姑照志所列存之,以备查考。
坟墓附卢龙县
孤竹君三冢 长君冢在双子山,次君冢在团子山,少君冢在马鞭山。传曰国人立其中子,盖次君也。按:此为孤竹先代之冢,岂必次君为中子哉。若是,则长少二君即夷齐之葬矣,于义未允,阙之。又按:团子山今属迁安县境。
明王侍郎珝墓 在城东莲花源敕赐。
李布政充浊墓 在北门外三里冢。
廖知府自显墓 在城南五里。
韩御史应庚墓 在城南二十里钓台之北。朱知府鉴墓 在府城西北八家寨。
韩佥事原善墓 在府城西九里九百户。〈堡名〉陈太仆王庭墓 在府城东北三里。
卢都督天福墓 在府城东北三里。
迁安县
明王都御史锐墓 在县东。
才襄悯公宽墓 在县东三里滦河滨。
赵都督胜墓 在县西北九十里黑汀,敕葬。彭都督友德墓 在县城东百步。
徐光禄云逵墓 在县西三十五里大安山。郭侍郎巩墓 在县南八里滦河之滨。
刘处士光裕墓 在县东十五里西牛山下。
抚宁县
张果老墓 在县东南七十里。
明翟尚书鹏墓 在南关外,敕赐。
萧都督升墓 在东关外。
烈女赵氏墓 在县东北一片石。
昌黎县
韩湘墓
蛇皮王墓
明张尚书文质墓 在县南六十里,敕赐。杜侍郎谦墓 在县西北三里,敕赐。
滦州
后魏段永墓 《旧志》:有后魏段永墓。按:永乃宇文国人,非魏人。生平未尝至辽西,其传云卒于贺葛城。丧还,高祖亲临,恐无葬辽西之理也。后唐姜将军墓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唐山下。元任运使询墓 在州南七十里。
张防禦使普墓 在州西二百里普孙进士德。
附
卑元帅仲吉墓 在州西五十里。
王将军祥墓 在州南五十里土屋儿社。浙江行省左丞赵简撰神道碑略,公曾祖镇国上将军圭,祖行军都统镇钦,父武略将军珍,三代勋业,墓刻详矣。公讳祥字,兴国至元间武略公屯河口,与南兵战,冒矢石,发九矢,毙九人。下高邮,绝粮道。明年,武略没于王事公荫,补侍御亲军忠显校尉。八年辛巳,赐金牌,进武义军。十九年,升武略将军、亲军千夫长,公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乃累章求退,时年六十有三。大德七年,癸卯正月卒,年七十有九。后赠金吾上将军、征行兵马都元帅。夫人何氏,封修武校尉中卫郡君。石副使维岳墓 在州西北五里。
明王佥都御史镐墓 在横山西南二里。厉都给事中汝进墓 在城西。
高尚书第墓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乐亭县
金齐将军墓 在县西三里。《旧志》云:齐氏自明威将军陶仕于金,后有信武将军者葬于此。元张大夫墓 在县北五里。《县志》云:相传即张升墓。
王总管仲仁墓 在县西南三十里。
姚郎中墓 在县北三里。
明温佥都御史原墓 在县东北三里。
王尚书好问墓 在县东北二里。
山海卫
明萧佥事显墓 在城北角山下。
詹侍郎荣墓 在城南六里。
府志未载,未详古迹。
《迁安县志》
石幢子 在县治东察院前。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巡按御史刘士元命撤去。
簸箕石 在县南三里,黄台之麓,滦水之滨,形刻文于石曰:文箕射斗。
三跳涧 在县东三十里。
试剑石 在三跳涧旁。世传唐太宗征东,跃马过涧,试剑于石,以示勇,遗迹尚存。
揽船桩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撒河之滨,铸铁于石上。
炼铁炉 在县西四十里。世传唐太宗征辽,造
军器于此,遗迹尚存。
昌黎县志
古塔 在县西北隅有寺,莫考其创始。内有塔一座,井一口,俗呼为塔寺。知县杨于陛题曰源影寺。
仙人台 在城北十五里,水岩山之上。有石枰盘脚迹,昔有仙人对奕于此,一樵夫旁视,顷刻柯烂。天会十五年有僧人建台于北,四面立石若槛栏,时有异香馥郁,群峰尽处其下。
石佛洞 在城西七里,深二丈。详《府志·山川考》。临河洞 在武山西,临滦河,小径攀援而入内。广五丈许,若大厦。中晦,四壁有隙,如户牖。可容人首出视。世传辽、金、元时民避兵于此,居久犹以纺绩为业者,故名织罗洞。
夷齐书院 即书院山,乃夷齐读书之所,有韩愈石刻,可考。
韩昌黎书院 在静安社南七里,刻有符读书处符,退之子小字也。
果老院 在仙台之后,世传果老修仙处,石碾、石槽遗址尚存。
湘子影 隐西山石壁中,宛然有形。世传道成辞乡之遗状,下有清、浊二池相映。
湘子洞 在仙台后,顶孤耸清逸。
千佛影 在馒头山畔,其高仰不可视,亦不可豋。
石窟洞 在县东,悬崖上可容千人。
凤凰城 在县西道者,山右可容数百人,可避兵。
钓鱼台 在县西境五十里乐安峪右。其山东西横峙,面北。下侧滦河,后有孤石,直秀雄立于浒。郡人韩侍御筑为别墅。
刘九洞 在西五峰,有石壁如洞形,俗传若要洞门开,还得刘九来。范督师因与己小字相符,遂凿开,改名范公祠。
忠孝节义四大字石 在龙潭瀑布泉西岸,字大七尺馀,苍古有神。嘉靖三十五年,邑侯王世业书。
《滦州志》
古马县 在州城西南二十里,古马社地。千金冶 在州城南二十里,前《府志》云:千金冶城,在州西七里。
古冶 在州城西六十里。
倴城北镇 在倴城社地,元时废。漕河 明永乐十八年始塞,故道闸迹尚存。税课局 在十字街西南隅,今废。
石城县学 今废。
千里台 在州城北十里周,围草场百馀顷,因马有千里而名。
点马厅 在州城北十里横山营,北泡石甸,地方,周围草场百馀顷,中有厅,点验种马,民甚便焉。今遗址尚存。
《乐亭县志》
新乐镇 在县西北二十二里。《一统志》:古迹有新安镇。即今汀流河。
新桥镇 即新桥海口。
独幽城 在县南十里。
佳祥里 在城西二里齐家庄。
祥云岛 在县海边。
古城 在城西南三十里。
昌国署 元置为屯田设,即今署里。
曹北店 在海内,遗址尚存。
曹母店 在济阳场,西南入海八十里。元通海运,今废,犹有臼磨存。
《明一统志》
黄洛城 在滦州,殷时所封诸侯国。
朝鲜城 在府境内,相传箕子受封之地。后魏置县,属北平郡。北齐省入,新昌县。〈按《府志》:朝鲜县即此因所记有详略并存之〉
令支城 在卢龙县,东满旧县,属辽西郡。东汉末废。
辽兴城 在府城东一十八里,唐开元初安东都督府治此,辽为辽兴府城。
马城废县 在滦州城南二十里,唐置。契丹割地滦州,金因之,元省,入义丰县。〈按府志县在州酉南四十里〉
四绝 一名石龟峪,有泉西流至莲花池而绝。一名五里塔,有泉自狼家峪西流至道东而绝。一名白望,有泉自双子山流至石砂崖青石头而绝。一名杜台西谷,有泉自部落馆阳岛峪出,与肥水合,至杜坛西而绝。故名四绝。俱在府境内。
七安 以府境内有北安山、南安山、迁安县、宜
安村、新安镇、永安录事司、乐安镇,故名七安。鸣远楼 在府治前,洪武初建。
金泉亭 在滦州治西,地高而多泉,潴而为池。池方数亩,中产莲。金人作亭于池中,以为宴游之所。按滦州志:瑞莲亭即金泉亭,在城西二里演武亭后,泉尚在。
《府志》未载坟墓
《卢龙县志》
韩封公墓 在城西七十里九百户堡西北,似即前志府所载韩佥事墓,但里数与此异。茆少卿墓 在城南六里。
白尚书墓 在城东五十里芦峰口。
赵御史墓 在城东三里。
王兵备墓 在城南四里。
郭兴国公墓 在城东二里。
李少卿墓 在城北五里台。
薛兵备墓 在城东三里大坡下。
萧评事墓 在城东一里。
《迁安县志》
孤竹长君墓 在马鞭山。
孤竹次君墓 在双子山。
孤竹少君墓 在团子山,以上三墓所在与前
《府志》异。郭御史镛墓 在县南二里。
李按察金墓 在城东李家庄北。
王御史和墓 在城东三里河滨。
李太仆炫墓 在城北二里。
李副使安仁墓 在县北十五里北砂山下。
《滦州志》
元定远大将军张晋墓 横渠五世孙墓,在州西二里。〈府志作张普所载里数亦异〉
段永墓 南北朝魏人墓,在州北二里。
孟丞相墓 在州西角一里,水没。
尚书王翱先墓 在城西十里刘家庄。
给事中任惠墓 在城西六十里。
赠府尹高谦墓 在城北一里。
中丞高擢墓 在城北十二里泡石甸。
赠太仆卿冯斗华墓 在城西五里。
御史伦之楷墓 在城西北五里。
布政王庚墓 在城北五里。
郎中安民墓 在城北六里。
《乐亭县志》
副使李乐墓 在城西南二十二里张堡庄。参政宋弘道墓 在城西一里。
兵部司务卢敬墓 在城西北里许。
敕封主事李霖墓 在城北一里。
奉直大夫萧富墓 在城西南三里。
知府王好学墓 在城东北一里。
赠布政使张问道墓 在城西北三里。
《明一统志》
公孙冢 在赤峰岭及道南烽火山,有公孙神康墓。汉永公孙度据平州,传子康,岂其所葬欤。韩氏祖坟 在昌黎县西五里,唐韩愈高祖以上之葬地。自其曾祖泰任曹州司马,因家于河阳,而子孙不复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