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七卷目录
洛水部汇考
考
考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七卷
洛水部汇考
《禹贡》之洛水洛水,源出今陕西庆阳府洛源县东南,流径延安府鄜州及洛川甘泉诸县境,合众水,流至中部县南门外,又合沮水,经西安府宜君、白水、澄城诸县界,至蒲城县,合南河水,复大,折而西南流八十里,过同州朝邑,又径洛南县界,东流入河南境,径河南府卢氏县熊耳山,又东径卢氏、永宁、宜阳、洛阳、偃师诸县境,合涧、瀍、伊诸水,东流至巩县北,入于河。
考
按《书经·夏书·禹贡》: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传〉洛出上洛山,〈疏〉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蔡传》〉《地志》云: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水经》谓之欢举山,今商州洛南县冢岭山也,至巩县入河,今河南府巩县也。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蔡传》〉熊耳卢氏之熊耳也,洛水出冢岭山,禹只自熊耳导之耳。
按《诗经·小雅》: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注〉洛水名在东都,会诸侯之处也,泱泱深广也。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川荥、洛。〈《订义》〉《汉志》弘农郡上洛县洛水出冢岭山东北,至巩入河,又卢氏县熊耳山在东,禹导洛始此,而洛水实出于上洛之冢岭山。今考之唐商州洛南县冢岭山,在县南七十里,洛水所出也。又东流至本州之上洛县,又东流至虢州卢氏县界,熊耳山在县南五十里,又东流至河南府之巩县,会伊瀍涧之水,以入于河。
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订义》〉易氏曰,洛水别是雍州一浸,非《禹贡》导洛自熊耳之洛。郑康成曰:洛出怀德,释者引《诗》之瞻彼洛矣为證。按《汉志》:左冯翊怀德县即彊梁源之洛水,怀德即京兆府之富平县。今县属耀州,即汉左冯翊之地,北条荆山在县西正。《汉志》洛水之源也,孔安国《注禹贡》:东会漆沮之下。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孔颖达引《水志》云:出冯翊怀德县东南入渭,正与《汉志》合。又一洛水出庆州,洛源县在唐京兆之西北五百馀里,考之《地志》非一源,按《唐志》:庆州洛源县本汉归德县地,属北地郡,有白于山在县北三十里,洛水所出因以名县。东流至鄜州洛交县,又东南流至京兆府云阳县之东境,又经同州澄城县之西境,此去富平之怀德亦甚近,不应言两洛水以其异源而下流同入于渭,故皆以洛水名之,如冀之清漳、浊漳、青之大沂小沂徐亦有两泗水,以其同入不害其为名称之同。黄氏曰,洛水出庆州洛源县白于山,今名安郎山,至同州白水县入渭,雍周为王都废梁州入焉。
按《尔雅·释水》:洛为波。
按《春秋说题辞》: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光耀也。按《山海经·西山经》:竹山,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阴山,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白于之山,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
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中山经》:蔓渠之山,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
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扶猪之山,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柄山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熊耳之山,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欢举之山,洛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元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注〉洛水,今出上洛县冢岭山。
尸山,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
良馀之山,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蛊尾之山,龙馀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廆山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
瞻诸之山,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娄涿之山,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
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
密山,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
长石之山,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
傅山,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西有林焉,名曰墦冢,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注〉今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县入洛河。
阳华之山,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门水出焉,门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
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
少室之山,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女几之山,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
《海内东经》:洛水出洛西山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注〉按《水经》:洛水,今出上洛冢岭山。
按《前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怀德。〈注〉《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疆梁,原洛水东南入渭。
弘农郡卢氏〈注〉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黾池,〈注〉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入雒。
新安〈注〉禹贡,涧水在东南入雒。
上雒〈注〉禹贡,雒水出冢岭山,东北至巩入河。
河南郡谷成〈注〉《禹贡》:瀍水出亭北,东南入雒。广汉郡雒〈注〉章山雒水所出。
绵竹〈注〉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洛。
北地郡直路〈注〉沮水出,东西入洛。
归德〈注〉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
按《淮南子·地形训》:雒水轻利而宜禾。
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注〉《博物志》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一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陕山。
东城门名鼎门,〈注〉《帝王世纪》曰:东南门九鼎所从入,又曰武王定鼎雒阳,西南雒水,九鼎中观是也。巩〈注〉巩伯国,《帝王世纪》曰:夏太康五弟须于洛汭,在县东北三十里。
弘农郡新安涧水出,〈注〉《博物记》曰: 西汉水出新安入雒。
卢氏有熊耳山〈注〉《山海经》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雒。
伊水清水出〈注〉《晋地道记》:伊东北入雒。
京兆尹上雒侯国有冢岭山,雒水出,故属弘农,〈注〉按《史记》云:雒水出熊耳。《山海经》曰:雒出王城,南至相谷西,东北流去虎牢城西四十里,注河口,谓之雒汭。按《水经》: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欢举山,〈注〉《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欢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户水注之,〈注〉水北出发户山,南流入洛〈户一作尸,按《山海经》云:尸水出尸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是知户字讹也〉。洛水又东,得乳水〈注〉水北出良馀山南,南注于洛。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注〉水出虫尾之山,东流入洛水〈《山海经》作蛊尾,虫字似讹〉。又东至阳虚山,合〈宋本有千字〉元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元扈之山,凡九山元扈亦山名也。而通与欢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元扈之水出于元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于阳虚之下,《山海经》曰:又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是为洛汭也,《河图玉板》曰:仓颉为帝,南巡〈宋本作随帝,《山海经注》引《河图》,但作为帝,盖为黄帝代巡也〉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宋衣也下有洛水二字〉。又东历清池山傍东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门水出焉,〈注〉《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洛水又东,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东北径拒阳城西而东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兴山俗谓之备水也。东北径获兴川世名之为郤川,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径熊耳山北,〈注〉《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盖开其源者,是也。
东北过卢氏县南,洛水径阳渠关北〈注〉阳〈一作鸣下同〉渠水,出南阳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故《地说》曰:熊耳之山地门也〈按《图·括地象》云:熊耳为地门,其精上为壁附耳星也〉,洛水出其间,是亦总名矣,其一水东北径阳渠城西,故关城也,其水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注〉《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氏城〈今《竹书》云:晋韩庞取卢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东,而流注于洛水。又东龙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山,山在宜阳山西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阜原险,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水。洛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
洛水东与高门水合,〈注〉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东北流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注洛。洛水又东,松杨溪水注之,〈注〉水出松杨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径黄亭南,又东,合黄城溪水,水出鹈鹕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徒丧其捷巧鼯族穷〈宋本作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颠〈一作岭〉层霞冠峰方乃〈宋本作可〉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溪水东南流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而〈宋本作又〉东,南入于洛水。洛水又东,得荀公涧,口水出,南山荀涧,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其水历谷,东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将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愬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
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注〉水自宜阳山南三川并发,合为一溪,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得鹈鹕水、口水、发北鹈鹕涧,东南流入于洛。洛水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水,水出北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径龙骧城北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陆径所由故城得其名。洛水又东,左合宜阳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洛水又东,广由涧水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流径龙骧城东,而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径屯城西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注〉城西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渑池县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洛水右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径金门坞,西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合款水有二源,并发而川,〈宋本作两川〉径引谓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入于洛。洛水又东,黍艮谷水入焉,南出金门山、开山图曰山、出多重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偏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而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南流入于洛也。
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注〉太阴谷水南出,太阴溪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合白马溪水出,宜阳山涧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也,溪水东又〈疑作又东〉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有昌涧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而东南流径宜阳,故郡南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典农治此后改为郡。其水又东,〈旧本作南〉注于洛。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合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故于父邑也。洛水又东,合杜杨涧水,水出西北杜杨溪,东南径一合坞东,与槃谷水合,乱流东南入洛。
洛水又东,渠谷〈渠谷上下疑有阙 注〉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北流径云中坞,在上迢遰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水又东北入洛。水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按孙绰之叙高士传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孙盛魏春秋亦言,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论言吾不知其人,即〈一作既〉作神游自得不与物交,阮氏尚不能动,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又东北过宜阳县南,〈注〉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黾池矣。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又东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注〉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故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洛水又东,与厌梁之水合水出县北传〈一作传〉山大陂。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径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流注于洛。洛水又东,禄泉注之,其水近出北溪。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东南注之。其水右与西南左涧水会,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西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石头泉,而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历于黑涧,西北入洛。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湖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又东,北出散关南,〈注〉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南流入于洛。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注〉东出关,绝惠水,又径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旧传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故渎又东,径周山上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故谥曰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盖谓斯亭也,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焉。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潘岳《西征赋》云:咨景悼以迄丏,政凌迟而弥季。崔时所传,或作定悼,故云定当作景,传写者又误以景作敬耳〉,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瞿泉〈一作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传言,在此所未详矣,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故渎东北历制乡,径河南县王城西,历郏鄏陌,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故渎又北入谷,盖经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南流与瞻水合,水东出娄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东,南谢水〈山海经作水〉北出瞻诸之山,东南流又有交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径关北城二十里者也。其城西岨塞,垣东抗惠水。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五营士屯都亭,置函谷关。广城、伊关、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函谷为之首,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揔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而南流注于洛,谓是水也,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林褚之山〈《山海经》曰:扶猪之山虢水出焉〉,北流注于洛水,其南则鹿蹄之山也,世谓之非山也,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注〉《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曰:所谓甘城也。《地记》曰:洛水东北过五零陪〈旧本作倍〉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注〉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为千里,《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矣。属光武中兴宸〈一本作定〉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隹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隹加水长沙。《耆旧传》云:祝良,字石卿,为洛阳令,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午紫云水起,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则县司及河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因名司州焉。《地记》曰: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会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与道士浮丘同游伊洛之浦,舍始又受玉鸡之儒瑞于此水〈舍始当作含始,儒字衍,《帝王世纪》曰:汉高帝母,曰合始。游于洛池,有玉鸡衔赤珠出,刻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而生帝也〉。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洛水又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径今水坞〈疑作合水〉而东北流注于公路涧,但世俗音讹号之曰光禄涧,非也,上有袁术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流,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山,西北流于刘聚,三面临涧,在缑氏西南周畿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又东过偃师县南,〈注〉洛水东径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东,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径穴山南,而北与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休水又左会南溪水,发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穴,口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屈零星坞水流,〈流字似衍〉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矣。莫能辨之。刘向《〈疑脱列字〉仙传》云:世有箫管之声焉,休水又径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休水又西转北屈径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空密陵,光侯郑庙碑文缺不可复识,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晋皇始六年立。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百谷坞北戴延之,《西征记》曰:坞在川南,因而〈宋本作高〉为坞,高一十馀丈,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堡也。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注〉《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泂,即此处也。洛水又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中水之南鄩亦曰上鄩也,径訾城西司马彪所谓訾聚也。而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水泉水侧有重〈一作童〉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魂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迁矣。鄩水又东,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盻之旧邑。
洛水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注〉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池水注之〈疑脱水字〉,出南蒲陂西北流,合罗水,谓之长川罗,亦曰罗中也,盖盻子鄩罗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盻当作肸,《左传》:昭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王朝,鄩罗纳诸庄宫。杜预云:鄩罗,周大夫鄩肸之子也〉。罗水又西北,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崧山北麓,径白马坞东而北入罗,水西北流,白相涧水注之,水出嵩麓桐溪,北流径九山东,又北九山东,溪水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统曰,昔密有十城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谓是山也。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显灵府君者,太华之元子,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据崧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庚午,帝遣殿中〈一作太岁在戌。皇帝遣云云。按《世谱》:晋元康二年,太岁在壬子,而用历经推之,是年九月乙亥朔,无庚午日也〉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传演〈宋本作缑氏令王与主簿传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敱,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者也〈《史记·秦本纪》云:歂顼之裔孙大业生大费,佐舜调驯鸟兽,是为柏翳。《索隐》云:伯翳即《尚书》之伯益。《列女传》云:皋子五岁而赞禹,曹大家注云:皋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此碑谓益字隤敱,帝高阳之第二子,与《史记》异。《左传》所记隤敱庭坚,并高阳氏之子。杜元凯《左传注》又云:皋陶,字庭坚,则父子同在八恺之中,不应并时而举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其水东北流入白相涧,又北径袁公坞东盖公路,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径袁公坞北,又西北径潘岳子父墓,前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门受祸,故门生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太常潘尼之辞也。罗水又于訾城东北入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注〉洛水又东,明乐泉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东周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春秋左传》所谓伊文父〈一作公〉涉于巩即于此也。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黄亭,即此亭也,《春秋》所谓次于黄者也。洛水又东,北洞水发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也,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欿在洞水东,疑即此水也。又径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盐谷水,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状焉,而不能精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也,其水又北入洛。
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注〉《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川也。《史记音义》曰:巩县有鄩谷水者也〈《史记·张仪传》云:塞斜谷之口。徐广《音义》曰:斜,一作寻,成皋巩县有寻口〉,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篆字。尧帝又循坛河洛,择良议沈,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什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又东,沈书于日稷,赤光起,元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祀沈书于日稷,赤光起,元龟负位〈疑作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沈,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沈礼焉。《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昔夏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
按《西征记》:洛总八关之水,〈注〉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也。
按《隋书·地理志》:上洛郡,上洛〈注〉有洛水。
按《唐书·地理志》:鄜州,洛交郡三川〈注〉中华池水黑水,洛水所会。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洛水,职方豫州川也。源出商州洛南县之冢岭山,至河南府巩县入于河。〈注〉《郡县志》:在洛阳县西南三里西,自苑内上阳之南瀰漫东流。
按《金史·地理志》:河南府洛阳〈注〉有伊洛瀍涧。
偃师〈注〉有洛水。
宜阳〈注〉有洛水。
巩〈注〉有洛水。
嵩州长水,〈注〉宋隶河南府有洛水。
商州洛南〈注〉有冢岭山洛水。
虢州卢氏〈注〉有熊耳山洛水。
同州冯翊〈注〉有洛水。
白水〈注〉有洛水。
澄城〈注〉有洛水。
华州蒲城〈注〉有洛水。
延安府肤施〈注〉有洛水。
甘泉〈注〉有洛水。
敷政〈注〉有洛水。
鄜州洛交〈注〉有洛水。
按《图书编·洛水考》: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按洛水出冢岭山,禹只自熊耳导之耳,自新安县会于涧,至偃师县会于瀍,至洛阳县会于伊,至巩县入河,又洛水出庆阳府环县,即古洛源县也。经延安府甘泉县,即古雕阴县也。经鄜州宜君县子午岭至中部县,入西安府界,经耀州及同官县,至富平县,合沮水,历蒲城同州至朝邑县,东南入渭。沿河三府之人,至今皆呼为洛河漆沮之名,亦不知也,古今郡县庆阳有洛源县,延安有洛川县,又三川洛,其一也。朝邑有洛苑乡。《水经》言:延安形胜云:洛水之交。《汉志》亦云:雍州其浸。《渭洛注》云:洛水经北条荆山而东南入渭,此尤为明证。《汉志》又白洛都襄洛,皆延安近洛之地,略无一字,及漆者独汉上郡志有曰,漆垣又不知何所指,颜师古曰:洛水即漆沮也。此后世指洛为漆沮之由,岂洛亦名漆欤。作记者不知凤、巩自有漆、沮二水,以二漆为一水,而莫究其源,但云自同官县界来,不知自同官来者,洛也。《一统志》遂言:同官之漆出自凤翔,不知漆水为泾汭,所间其能飞度泾汭,来同官耶。秦士往往疑此,故详考而著之焉。伊水经偃师入洛,瀍水经谷城,入洛涧水,经新安入洛。
按《陕西通志》:洛水源出合水县之白于山,经庆阳府境,又经延安府,至中部县,入西安府界。
按《庆阳府志》:洛水,源出府城南乐蟠废县北,经上郡雕阴秦望山南,过襄乐郡。
按《保安县志》:水即县河,发源靖宁两塔下,流入洛。金鼎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洛水中。
吃莫水,在县境源出吃莫川下流入洛。
按《保安县志》:西羊川源出环县过府二百里,流至保安县境入洛河。
白豹川,源出庆阳府城北三百里,南流至保安县,入洛河。
横水川,源出环县过府北二百里,至保安县入洛河。按《延安府志》:洛河在甘泉县治西,源出庆阳府洛源县。
按《甘泉县志》:太和山在县城西南五里,洛水经其下,阿伏斤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大盘山,东南姚崄谷流入洛河。
清泉水,在县东四十里,流出板桥沟入洛河。
按《安塞县志》:洛水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流经城下石门山,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两山壁立如门,洛水经其下。
按《鄜州志》:洛水在州城东百步许。
三川水,在州城南七十里,以华池水、黑源水、洛水会同,谓之三川水。
葡萄河,在州北六十里,三川河自西北来,经此川东,流至交口与洛水合。
龙首川,在州东十五里,沮水经此入于洛。
按《雒川县志》:洛水在县城西南五十里,自鄜州南流入中部界。
黄梁水,在县城东七十里,源出烂柯山下,西南流入洛水。
按《中部县志》:沮水在县城南,自子午岭来二百里,东南流入洛水。
按《宜君县志》:洛水在县城东北八十里,自鄜州界来入白水界。
五交河,源出县之西北,东流至中部十五里,因五水交合得名,行二十里抵十二盘入于洛。
按《西安府志》:洛河在洛南县北五里,发源冢岭山东,流入河南卢氏县界。
按《白水县志》:洛水在县东三十里。
铁牛水,在县北三十里,背绕五泉东入洛。
白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同官,受诸水入洛。
按《澄城县志》:洛水在县西二十里。
按《富平县志》:富平堰,后周贺兰祥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灌溉之,处渠堰久废,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引水东注于洛。
按《蒲城县志》:洛水出洛源废县,经延安鄜州洛川,合诸水至中部南门外,合沮水,经宜君白水澄城入蒲境,经城东南合南河水,始大折而西南流八十里,过同州朝邑从渭入河明,成化后径入河。
南河水,在县境,即同官乌泥山,合诸水东流入洛。按《同州志》:洛河汉武帝时,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田万馀顷,可令亩十石,于是发卒万馀人穿渠自澄,引洛水至商颜下,乃凿井行水井渠之生实自此。
按《商州志》:洛水源出州城南六十里冢岭山下。按《河南通志》:洛水源出陕西洛南县冢岭山东,流经卢氏永宁宜阳、洛阳偃师至巩县,北十里入黄河。禹治水时,神龟负书出于此,名洛,亦名洛汭,禹贡东过洛汭,即此又名什谷。《史记》张仪说秦王下兵三水塞什谷之口是也。
按《河南府志》:洛河在府城南三里。
按《卢氏县志》:熊耳山在县城西南七十里,禹贡导洛自熊耳即此。
东涧水,在县城北源出铁岭流入城中,析为众渠灌溉蔬圃,东南流入洛水。
按《永宁县志》:分水岭在县城西四十五里,岭上有泉,左右分注于洛。
宋宁川,在县城南三里,源出欢举山,东流入洛。溪水,在县城西南二十里,源出金门山,流入洛。大宋川,在县城东北二十里,源出潢塘山,经宜阳县界入洛。
元沪水,在县城西五十里,源出阳虚山,下流入洛。淆水,在县城北六十里,源出崤山,下流入洛。
谷水,在县城北七十里,源出熊耳山,下过崤底经韩城下流入洛。
宣利渠,在县城南三里,又有新兴渠、万箱渠、皆分洛水以溉田者。
按《宜阳县志》:汪洋河在县城西四十里,自渑池流经鹿跑泉,南入于洛。
昌谷水,在县城西九十里,源出陕州经连昌宫,南入于洛。
按《洛阳县志》:洛水在县治北三里。
涧河在府城西,其源有二,出渑池县白石山,一出卢氏县香炉山,俱流至洛阳县界会于洛。
魏王池,在府城南,洛水溢而为池,为都城之胜。伊水源出卢氏闷顿岭,经永宁宜阳嵩县,入本县界,由伊阙而北转折而东,会洛水入于河。
瀍水,源出谷城山,自高庙沟起与九眼泉合,东南流经孟津县二十里,始入本县界,由邙山西北注向东南至县后,转折而东行至北瑶,始逶迤而入于洛。谷水,出渑池县南璠冢林,东北流至新安涧水,注之入于洛。
甘水,在县治西南三十里,源出宜阳县眉城东,西南流入于洛。
沙水,在县治西南四十里,源出泰山南五十里,水漫流入于洛。
大阳三渠,在县治南十里,引洛水以溉田。
按《偃师县志》:洛水在县城南。
伊水,源出自熊耳山经嵩县,入伊县北至偃师境入于洛。
按《巩县志》:洛汭,在县北洛水入河之处,清浊异流,亦名什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