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二十二卷目录
河部汇考六
考
河部汇考七
陶唐氏〈帝尧一则〉
夏〈帝芒一则〉
周〈成王一则 夷王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文帝二则 武帝建元一则 元封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后汉〈明帝永平一则〉
北魏〈太祖乾化一则 太宗泰常一则 世祖太平真君一则〉
唐〈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四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三则 天禧一则 仁宗康定二则 皇祐一则〉
金〈世宗大定三则 章宗明昌一则 宣宗贞祐一则〉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三则 顺帝至正三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英宗正统一则 世宗嘉靖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河部汇考八皇清〈顺治二则 康熙一则〉
考
河部汇考七
陶唐氏〈帝尧一则〉
夏〈帝芒一则〉
周〈成王一则 夷王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文帝二则 武帝建元一则 元封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后汉〈明帝永平一则〉
北魏〈太祖乾化一则 太宗泰常一则 世祖太平真君一则〉
唐〈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四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三则 天禧一则 仁宗康定二则 皇祐一则〉
金〈世宗大定三则 章宗明昌一则 宣宗贞祐一则〉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三则 顺帝至正三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英宗正统一则 世宗嘉靖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河部汇考八皇清〈顺治二则 康熙一则〉
山川典第二百二十二卷
河部汇考六
考
按《陕西通志》:黄河,自西番入中国陕西省,经洮州、河州、兰州诸境,又东北流,出塞二千馀里,复入中国山西大同府界。按《洮州卫志》:黄河,在卫西九百里,流昆崙山东,经本卫,直抵河州卫界。
按《岷州卫志》:洮水,在卫北一里,发源西倾山柏木沟,东流入州界,北至枹罕,入于黄河。
按《河州志》:黄河,在州北八十里,源出西域察罕脑儿,华言星宿海子,过昆崙山,《禹贡》导河自积石,盖自积石至河州界,经沇州城西,汇洮、漓、湟水,由兰州城北,越乱山,过宁夏,出塞外,为河套,始转而东入豫、兖。积石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此。两山如削,黄河中流。
黄河上渡,在积石山下,路通西宁。
黄河下渡,在州北六十里剌麻川,通庄浪路。
泄湖桥,在州城东三十里,禹未凿时州地,即湖也。既凿,水皆入黄河,故名。两岸禹凿石迹犹存。
按《兰州志》:黄河,在州城北五步。
龙尾山,在州城西南,即皋兰山西支,形如龙,尾落黄河之壖。
柯家滩,在州城东北七里河水中。
石崄口峡,在州城东二十五里,两岸悬立,黄河东流入金县乱山、始泻为巨川。
红泥泉,在州城东南十五里,源出自皋兰山麓,下流入于河。
浩亹水,在州城西北一百九十里,一名阁门水,源出马寒山峡中,流经州城东南入黄河。
梁泉水,在州城东南八十里,北流注于河。
曲柳泉,在州城东三十里,东流入河。
崔家崖坝,与教场后坝,皆引黄河水。
按《金县志》:黄河,在县北六十里。
按《巩昌府志》:黄河,在会宁县北二百八十里,自金城来,纳诸水,经古会州。
什字川水,在县东五十里,出自隆德山谷中,下流入河。
按《安定县志》:乱山,在县北八十里,纷峙若蜂窝然,黄河绕此而南。
西河,去县一里,发源于甸子川,凡西之溪流皆属焉。至东城角与东河会,北流二百里入黄河。
按《临洮府志》:洮河,在府西三里,源出谷浑地西倾山,盘旋山峡中数百里,始入府界,东流至枹罕县,合众流入于河。
按《靖远卫志》:黄河,在卫北一里河北,即塞外。
韦静山,在卫北三十里,东连云山,石峡险窄,黄河自上垂流数十丈,折而东入宁夏界。
祖厉水,在卫西南一百三十里,北流,经旧祖厉县入黄河。
黄河堰,在卫北,唐刺史安敬忠筑以捍河流。
按《宁夏卫志》:黄河,在卫东南四十里,自兰会来,经中卫入峡口,又经镇城东北,引渠溉田数万顷,又东北过东胜抵云中界。峡口山,在卫西南一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
黑水河,在卫城北,番名哈剌兀速河,西流注于黄河。汉延渠,在城东,南引黄河水绕城,溉田可万顷。唐来渠,在城西,南引黄河水绕城西,灌田万馀顷。灵州守禦千户所汉伯渠,在黄河西南,引河水溉田二百馀顷。
按《平凉府志》:固原州黑水,有二:一在州北五十里,为大黑水;一在州北百二十里,为小黑水。合流入黄河。清水发源六盘山下,绕城东北至鸣沙入黄河。按《绥德州志》:黄河渡,在州东一百二十里。
按《葭州志》:黄河,在州城东。
按《府谷县志》:黄河,在县城外百步许,流入神木县界。按《神木县志》:曲源水,在县西南,源自河套来,流入黄河。
按《吴堡县志》:黄河,在县东一里。
按《延安府志》:清涧水,在清涧县西城下,自安定界来,南流入黄河。
无定河,在县东八十里,自绥德州界来,流至清涧县境入黄河。
按《延川县志》:黄河,在县东境有滔水川、永平川、吐延川,在城北自绥德州流此入黄河。
站川,由文安驿流入县境,归于黄河。
按《延长县志》:黄河,在县东境。
交口川,在县东北四十里,旧独战山下,东入黄河。安沟河,在县南三十里,自岔口经安沟,由枣林流入黄河。
按《肤施县志》:延水,在县东门外,源出芦关岭,经城下流入黄河。
按《甘泉县志》:麻洞川水,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南流临镇城下,过宜川云岩,经汾川于石堡砦,流入黄河。按《宜川县志》:黄河,在县东八十里孟门山,在县北八十里。黄河中流有石扼之,禹凿石导流于此。
汾川水,在县北八十里,源出甘泉县界,东入黄河。泽径水,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之外,东流入黄河。仕望川,在县西四十里,自甘泉境流来,过平路堡,与银川、金川,俱会入黄河。
白水川,在白水里,以水色偏白,故名。流入黄河。河清川,在河清里。自韩城朱砂岭分来,入黄河。按《合阳县志》:黄河在县东四十里。《禹贡云》西河水经云,又经合阳城东,即此。
飞浮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黄河内,俗传与水为升沉。洽水,在县西北三十里,即金水河,源出梁山,东注于黄河。
按《韩城县志》:黄河,在县东十里。
按《雒南县志灵》:谷水,在县境,诸水皆会,而东穿龙门,过洛阳入黄河。
按《华阴县志》:渭水,在县北十里,东流入黄河。
按《潼关卫志》:黄河,在城北门外。潼水源出四川之梓潼,流贯卫城,北入黄河。
按《云中郡志》:黄河,北自东胜州来,历废武州西北二百五十里,南入太原府保德州界。
金河,在古云内州东南一百五十里,西流入天瑞泊,又有紫河源出黑峪口,有黑河源出官山,俱至云内州,历东胜州入黄河。
里水,在城西北四百里古丰州界,源出官山,由云内州至东胜州入黄河。
兔毛河,在城西二百里骆驼山,流过古东胜州入黄河。
金河泊,在城西北五百里古东胜州境,上承紫河,南流入黄河。
按《河曲县志》:黄河,在县西五里,东北自东胜州入,西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复南流九十里至天桥子,经保德兴岚永宁等处,至蒲州,因折而东过芮城、平陆等县,入河南。
大涧河,在县南百步,源出朔州西,流七里入黄河。关河,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经偏头关西北入黄河。
镇口河,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居民引以溉田,南入黄河。
沙泉河,在县南六十里,源出镇西卫五所境,经县界由保德入河。
石佛河,在县东南九十里,接岢岚长流沟,西经保德入黄河。
得马水,在县西北四十里,相传尉迟敬德得马于此,西入黄河。
平泉,在县西北八十里,平地涌出,居民引以溉稻。有石臼水居其半,汲之不缩,不汲盈,流三里入黄河。曲峪滩,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黄河中。
太子滩,娘娘滩,俱在县北九十里黄河内。
沾水源,出乐平县西少山之沾岭,北流十八里,复折而南,名为愬流水,又南入和顺县,合梁榆水经辽州东七十里,又南经黎城县、北九十里入黄河。
朱家川,发源自宁化山达桥头村,至花园村入于河。按《保德州志》:黄河,在州北一里。
鸭头川,在州南九十里,水由东南流出入黄河。按《偏关志》:黄河,在关西二十里。
关河,折西回北,复入黄河。
按《兴县志》:黄河,在县西五十里。
蔚汾水,在县东一百里,从岚县黄芋山发源,经流县南西入于黄河。
岚漪水,自岢岚州界流经县城西北五十里,入于黄河。
南川水,自合查山发源,流经县南五十里,合蔚汾水入于黄河。
按《汾州府志》:临县黄河,在县西八十里,由保德兴县流经县境西界,南流过永宁达孟门。
湫河,在县东南三里,受榆林甘泉诸水,由大同碛口入黄河。
按《宁乡县志》:黄河,西经县界,为秦晋隘。
按《石楼县志》:黄河,在县西九十里,由宁乡县奔流至此。
按《永宁州志》:黄河,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由孟门折而南注。隋设孟门关,甚险固,以洪涛泛滥也。
东川河,在州东一百里出石窟村山下,西与北川河合流入黄河。
赤洪水,其源出州方山废县,东南流经州界,西入黄河。
按《永和县志》:黄河,在县西南七十里,北自石楼县,至本县南入大宁县界。
仙芝河,水出仙芝谷西南,流入黄河。
按《隰州志》:紫川,在州西南上谷,过仵城大宁、马斗二关,入黄河。
按《大宁县志》:黄河,自太原之河,曲折而南流至本县城西七十五里马斗关、控带诸山,为大宁西界之扼要,南流直达孟门、壶口,接吉州界。
义亭川,源出姑射山之金刚岭,转流而北会蔡家川,至翠微左麓合昕川,西入于黄河。
昕川。一源自东北隰州,曰紫川;一源自正东蒲县者,曰蒲川;一源自正北,曰羊求川。俱于县城东三十里汇为昕川。南经翠微山麓合义亭川,西流入于黄河。壶口,在马斗关南二十里,形势如壶。黄河之水尽注于中。
按《吉州志》:黄河,自塞外来,经州境南流。
宽静河,即鄂水。由宽静村西流五十里入于黄河。清水河,在州北。流经州南五十步,合山涧水西入于黄河。
南涧,在州南,西流入于黄河。
按《乡宁县志》:罗峪河,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高天山,流至县城东北,绕城。东南与鄂水合,同入黄河。按《河津县志》:黄河,在县西一十五里,北至龙门山出西南入荣河境。
黄河渡,在县西一十里黄河东岸。
按《韩城县志》:禹之导河,自积石至于龙门。龙门者,韩北境之山也。尧之时山障河流,禹凿山而壑之以通厥流。若门,然。门之成也,《山海经》谓应龙相之故,于门上加龙字,盖归功于神也。龙门而南距合之阳,域不百里,壖多客土,但遇浲水,率善溃徙。东溃则遗壖,在西田者享其利;西溃则遗粮,在西赔者罹其害。其幸者梁山东峙,河水西向若朝若拱,淑气钟焉,哲人生焉,科第丛焉。国有攸赖此之裨益,又浮于壖也。按《灵石县志》:郭家沟河,在韩侯岭常山下,流经鲁班缠入河。
按《平阳府志》:蒲县东大河,在县东,发源于本县之分水岭,西流七十里绕城之南,经隰州界过大宁入黄河。
按《荣河县志》:黄河,在县西逼城,其流自龙门而下,入蒲州。
按《临晋县志》:黄河,在县西三十里,北至河津龙门,南流荣河,过本县入蒲州,至潼关折而东流,春秋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乞籴于秦,秦于是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即此河也。
峨眉坡,在县北五里,东连猗氏、闻喜,西至黄河。按《蒲州志》:黄河,在蒲津门外,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经河津、荣河、临晋、由州过则至于华阴,由芮城、平陆入河。南明万历庚辰河决,东齧甃石岸以障之,坚固倍旧。今徙。去城十馀里。
妫汭泉,在州东南三十里历山下,东西相距二里,南流者为妫,北流者为汭,合流入黄河。
白石涧,在州南一十五里韩阳,西入于河。
临泉涧,在州南五十里胡营,南入于河。
玉泉涧,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南张至永乐镇,灌溉田亩,馀流入河。
寒谷涧,在州南一百里,南入于河。
雷泽,在州西南首阳山下,即舜所渔处。其水南流入河。
蒲津桥,在州西门外,横跨黄河,即唐明皇所制浮桥也。
按《解州志》:黄河,在州之芮城县南二十里,自蒲州经县境东注平陆县界,又自平陆县南三里东流五十里至砥柱三门集津,达于垣曲县。
按《芮城县志》:黄河,在县南二十里,自蒲州南下至潼关,东折过县境,入平陆经砥柱达孟津。
按《平陆县志》:黄河,在县南门外,又东北过古焦国侧,水势激湍。《水经注》曰: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投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沉没。二物并存,水所以涌。
圣人涧,在县东二十里,其源至马跑泉,涌出潆洄旋绕,南入于河。
盘南涧,在县东十里,源出中条山。由石槽沟南下至盘南涧,有浇灌之利。入于河。
三门山,在县东五十里黄河中。
砥柱峰,在县南三门山东黄河中流。
沙涧,在县东二十里,源出中条山东南谷,至沙涧入河,颇为民利。
按《垣曲县志》:黄河,在县东南里许,河九曲,此为一曲。上自龙门,下抵孟津,狂澜有声,水面浮泥。元至正十一年河清于此。
亳清河,在县郭南,数武源,出横岭山下,由关店河顺流而东,经郭南入黄河。
按《沁水县志》:梅溪,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梅峪沟,经县城北曲折南流,与杏溪水合,并至郑庄村入河。按《河南通志》:黄河,自潼关界流入阌乡县境,经灵宝、陕州、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巩县入开封界,东至虞城县,下达山东。
按《阌乡县志》:湖水,在废湖城西门外,源出秦山,迤逦潆洄,北入于河。
郎水,在县西二十里盘豆镇,自枣乡峪北入于河。按《灵宝县志》:菑水在县东二十里,水经菑水出常豕,经曲沃村西北流入河。
按《陕州志》:黄河,自潼关流入陕境,自西绕北至于砥柱,东入渑池界。
公主河,在州东北四十里三门山之左,唐开元中,凿河通漕,以避三门之险,流百丈许复入河。
马家河,在州东二十里,水源自梨山流入于河。橐水,在州城南,一名永定涧,源出橐山,水漫流南入河。
谯水,在州南三里许,源出自常永山谷,西流入河。七里涧,在州西南七里,今名石桥沟,北流入河。盘涧水,在州西二十五里,源出秦山,北流入河。按《渑池县志》:黄河,在县治西北,自南而北,复折而东,流入新安界。
涧水,在县治北二十里,东流经新安,至洛入河。金陵涧,在县治北九十里,出桓王山下,北流入河。五龙潭,在县治北四十里鏊山后,西流入河。
按《新安县志》:黄河,在县北六十里,经荆子山。青要山之北,东注孟津。
匡口渡,在县北六十里黄河南岸,为河之南北济渡处。居民以木柴石炭为业,明正德间设厅一所,营房十二间,官军驻防,今废。至嘉靖二十二年都御史富平李宗枢建城垣,南北两门,俱题其额曰地限狂澜。一名狂口渡。
按《孟津县志》:黄河,经新安县盐仓店入县界一百二十里,东流于巩。水涨则横决民田,水落则泥沙壅岸。河为中州患,此其称首云。
清河,在旧县之南滨河,地下积水成池,东入于河。横水,出洛阳、新安界西南二沟中,分流三里始相合,至县北五里入于河。
将台,在黄河之滨,周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誓师于此。
盟津,即孟津,周武王盟诸侯于此。
按《怀庆府志》:黄河,南径济源、孟、温、武陟四县故道,由武陟东邸阁镇,东北流,故《水经注》曰: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注之。自宋熙宁间,大河南徙,沁水遂过武德而南矣。
按《济源县志》:黄河,在县南四十里,自山西垣曲县径本县流入孟津界。元世祖中统三年,张文谦荐郭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云:黄河自孟州西开,引少分一渠,经由新旧孟州中间,顺河古岸下至温县,南入大河,其间亦可灌田二千馀顷。
按《孟县志》:黄河,在县南二十里,自孟津下流入巩县界。冶湖坂水,在县西二十里,源自关家沟,西北至坂,南入于河。
隰涧水,今谓之洪涧,在县西四十里,南入于河。泷水,源出济源县,至河汊合湨水,南流至孟县入于河。
按《温县志》:黄河,在县南旧离城二十馀里,地尽宜麦。今河徙而北,近城仅里许,一带村落陷为泽国。沇河,在县西二十五里,即济水也。今与湨水分流,至坨坞村入于河。
按《武陟县志》:黄河,在县南十五里,由龙门历孟津,经本县境纳沁水而东入于海。
沁河,源出沁州,流至本县城北,由东而南入于黄河。其性善变,往由詹家店东入黄河,后徙由本店西南入黄河,去县四十馀里。明万历十八年,水涨,由南贾直入黄河,去县仅数里。
按《巩县志》:洛汭,在县北,洛水入河之处,清浊异流,亦名什谷,《禹贡》东过洛汭即此。
按《汜水县志》:黄河,旧薄大伾,激广武,一河全在汜境。《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即此。今河北徙过牛口而南直抵五龙坞,踰敖仓,历四十五里,而达河阴矣。洛河,发源于秦家岭,过成皋东,至满家沟入黄河。按《河阴县志》:黄河,距县北十七里许,旧循李林等一泻而东,南岸有滩地千顷,盖河民旧业也。今直抵敖山脚下,决吼如雷,南岸良田尽沦河北。
按《荥泽县志》:黄河,旧在县治北十里,今南侵偪近县城,数决数治。
按《原武县志》:黄河,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东北流入阳武县界,其地昔有黑阳山,黄河经其下,峰峦并峙,烟雾时兴,今没于河矣。
按《阳武县志》:黄河,旧在邑北,唐宋以来迁徙无常,洎明嘉靖间始徙县南,去城仅十五里,两岸皆本县境。每逢霖雨暴涨,自砥柱三门而下,势如从天,而降室庐田地,岁遭渰没。
按《延津县志》:黄河故道,在县北二十八里,明天顺间崩,湍奔浪咽,地沉天迁,往封丘县于家店,大水渰没本县地土,阖境尽为沙碱,今黄河故道飞沙尽填,竟为平地。
按《封丘县志》:黄河,在县南三十里,河南北岸相去十里,水色赤,水土相半,故名黄。河在唐虞夏商时,绕封丘以北,厥后自盟津溢,为荥水。明洪武初河决原武,经开封北、封丘南入淮,为今之河道,而北道遂绝。后徙开封南朱仙镇,及弘治二年,乃复徙封丘县南,吞沁河,溢流为二:一自于家店,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于淮;一自荆隆口黄陵冈,东经曹濮入张秋运河,自古迄今,其滔腾迁变若此,而谈者辄曰复故道,孰为故道也。按:伊洛瀍涧至巩,悉入于河,河出图,洛出书,盖灵气所浮,㵾阴阳秘泄之薮也。晋成公绥赋云: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于黄河。盖言河冠百川,为中原巨浸也。然合昆崙以南,千流万派归于一河,至汴北势益汹涌湍悍,而孟津以下诸水皆入于河,且土性疏薄,岸善崩冲决溃,泐石翘足而待前代至今,盖屡溃屡塞焉。
按《开封府志》:黄河,源出昆崙西南二千里,星宿海,北流塞外,由山西境而南至潼关,入河南境至泛水,入开封府境,历河阴、荥泽、郑州、原武、阳武、中牟、祥符、封丘、陈留、兰阳、仪封至考城,入归德府境。宋太平兴国十年,河决荥泽,始南徙夺汴水之道、以注于淮。金明昌五年,河决新乡,由太康径陈州至颍州。元末,又自通许分一支,自陈州商水入南顿,混颍水东流入淮水。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经汴城东南至陈州城西,东南径项城入淮。永乐九年,浚入故道。正统十三年,又决荥阳,经陈州项城入淮。弘治间,又北徙。崇祯十六年,河决入涡河。今复故道。
按《陈留县志》:黄河,在县北五十里,该管黄河二里,南堤十八里,西起祥符县解家堂,东止兰阳县高家堂。自黄河南徙,老岸顶冲孟家埠口溃决。管河道徐必达,命于堤南筑缕水月堤五百丈,复筑遥堤一千二百丈,方保无虞。后知县张重润,又于北岸浚引河一道黄流,折于新河,可免南岸冲决之患。
尚阳店埠口、
高家埠口、
郝家埠口、
孟家埠口,俱黄河南岸。
贯台埠口,黄河北岸。
黄河故道,在县南二十里。洪武初,自汴西杏花营分流,经县南半坡店蜒蜿而南,由斗墙集东北达于通许,今淤。
按《兰阳县志》:黄道变迁不一,非禹之故道久矣。元至正十一年,修贾鲁河故道,在县治北四十里。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分为二,经开封府城北五里,又南行其故道,今淤。在县北二十里。旧传遇水涨时,舟楫可达张秋。正统十三年,河徙开封府城之西南,自是不在兰阳境。至弘治二年,河徙汴梁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其一自祥符于家庄,过县南三里,东北至徐邳入淮。至弘治四年,河北徙决县城,其道在今县北十里。至正德五年,河水围县城,城堤几溃。至嘉靖七年,开赵皮寨口,达宁陵,其道在今县北三里。至嘉靖二十二年,开李景高口,下达丁家道口,至徐入淮,其道在今县北十里。至天启三年,开曹良口,以东潘家庄后,东至仪封界,支河引水以固堤防,在今县东北二十里。至崇祯末,流寇决河灌汴城,河正道水涸如陆。今复徙县城之北二十里。
张度口渡,即赵皮寨,在县西北二十里。
耿金口渡,在县东北三十里。
王宪口渡,即曹良口,在县东北二十里。
铜瓦厢口,在县西北十五里。
按《长垣县志》:黄河,在县南六十里。
按《东明县志》:黄河,原在县南十里响子口,后徙杜胜集南关外,去县六十里许。
按《仪封县志》:黄河,在县北十二里,由兰阳李景高口东经考城张裕夫口,达于徐吕二洪。
南旧黄河,在县西南三里许。
北旧黄河,在县东北五十里,即黄陵冈河。
按《考城县志》:黄河,自成化间逼近城邑,居民震恐。弘治初,徙县南五里许,又徙县西南十二里。正德五年,徙县东北三十里,为梁靖口。又徙县北十五里,为范寿口。八年,徙县北仅八里许,每遇夏秋水发,崩溃决裂,平地丈馀,渰没田禾,冲荡庐舍,难以数计。是河之为患,莫甚于考城者也。
按《睢州志》:黄河故道,在州东十八里。
按《虞城县志》:黄河,在县北十五里。
按《鹿邑县志》:黄河故道,在县北二十里。乃黄河南徙由濄达淮之道也,其上流恒视决口所在,冲决奔会,靡有常处。自朱仙镇流者,径睢州东南,径匡城又东南,径长沮墓分为二:其一南流径柘城南,东南绕梁公墓,南又径漏泽园,南至蚕姑庙入砖桥。其一由长沮墓北东流,径牛斗城南至杜都谏墓,东屈而南,历通宋,津梁二桥,至蚕姑庙,入砖桥,自祥符白墓子冈流者,径通许、太康、合马厂濄河枝流,东径心闷寺,又径柘城西南,分为二,俱东流径柘城东,南至蚕姑庙,并入砖桥。及砖桥合受四水,东流至贾家滩,又东南入两河口,合鹿邑濄水,始由亳达淮,自砖桥以东皆鹿邑境也。合受四水以达于亳。
按《山东通志》:山东临黄河地方,上自河南考城县起,下至江南砀山县界,止共长二百里。河口则有曹县之武家口、蔚邢口、曹家口、周王口、王李口、刘家口、李家口、单县之范西湾口、范东湾口、王埠口、王家楼口、孔家口,临河地方则有曹县河北岸之塔儿湾、临庙集、牛市屯、铜妳妳庙、侯家坝、赵家集、傅家集、清凉寺、杨钊口、望鲁集、黑堌店、梁家楼、石香炉、青俸集、孙家楼、毛王寨、高庄集、单县河、北岸之瞧龙寺、石家楼、郑家楼、孟家楼、黄二庄、孔家楼。
按《兖州府志》:黄河正道,自河南考城而东,至于曹县,入境县,在河北七十里。又东至于城武县县,在河北五十里。又东至于单县县,在河北三十馀里。又东至于丰县,入江南境,列其堤岸于左。
旧老堤,自东明白茅村起,至曹县遥月堤止,长八十八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四十四座,俱属曹县。太行堤,在旧老堤之内,自魏家湾起至城武县,堤界止长六十二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三十一座,属曹县。又自城武县堤界起,至双堌集止长三十八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十九座,属城武县。
缕堤,在太行堤之内,自曹县遥月堤,起至单县堤界止,长四十九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二十三座,属曹县。又自单县堤界起,至砀山县堤界止,长五十八里,属单县。
南长堤,自焦家坝起至罗家坝堤界,止长八十里。每三里为一铺,堤铺二十七座,属曹县。又自罗家坝起,东至丰县堤界止,长七十里,每三里为一铺,堤铺二十三座,属单县。
里河堤,自王经庄起,至考城县堤界止,长三十里。又自李居庄起,至曹家集官厅止,长二十里,每二里为一铺,堤铺二十五座。
遥月堤,在旧老堤之东,长十七里,每二里半为一铺,堤铺七座,俱属曹县。
月堤,十有三:曰孔宣庄月堤,长十七里;曰娘娘庙坝月堤,长一里有奇;曰龙王庙月堤,长二里有奇;曰冯桢庄月堤,长四里有奇;曰孙家道口月堤,长四里有奇;曰牛市屯月堤,长七里;曰曹家集东月堤,长四里有奇;曰刘蒲庄月堤,长三里;曰清凉寺月堤,长三十里有奇;曰汪家厂月堤,长六里有奇;曰吕家厂月堤,长五里有奇;曰禹王庙月堤,长六里有奇;曰纪家店废堤,长六里有奇。皆属曹县。
坝十有四:曰武家坝、曰马家坝、曰孙顶坝、曰赵璇坝、曰董来坝、曰崔家坝、曰焦家坝、曰陈士廉坝、曰新月坝、曰荣家坝、曰王家坝、曰曲家坝、曰高家坝、曰解家坝。皆属曹县。
距河二十馀里,有旧老堤、北大堤,屹如巨防,古人不与水争尺寸利,故堤防若此。后世居民,嗜水之利而忘其害,滨河而居,奄忽被溺,识者悯之。于是当河之冲,筑土而培之,谓之月堤。于河甚迫,于势甚危,惧其决也。于是又绕其外培土以防之,有里河堤、有缕水堤。堤有铺,铺有夫司守,犹惧其决也。又有南长堤,其铺夫一如缕水之制,长堤之外,然后旧老堤、北大堤在焉,盖距河虽远而堤防甚固矣。记谓善防者,水淫之淫,液下流,堤防弗坏。民获宅土之安,漕无冲突之患,堤之不可巳也,如此夫。
黄河北决故道,由仪封县而北入曹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若干里,应管河岸南自仪封,北至定陶,长四十里。自黄陵冈筑成,水循正河,此道淤塞。黄河故道至县境分而为二,其别为贾鲁河。
贾鲁河,昔元时所开道也。在县西南,西起黄陵冈,东至阳青村,长若干里,黄河自金龙口北决至此,分一支东流入徐州小浮桥,其一东北入曹州境。
由曹县而北入定陶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二十五里,应管河岸,南自曹县夏侯浅,北至曹州程义浅,长十九里。今河归正流,此道俱塞。由定陶而北左为曹州境,州在黄河故道西岸五里,应管河岸南自定陶,北至郓城红船口长一百二十里,其名为双河口。双河口,一曰灉河。黄河自曹县入境至州城,东折而北流,分为二支:其一支入于雷泽,其一支入于郓城,谓之双河口。黄陵冈既塞,涸枯不常。双河口水又东南流为牛头河,经嘉祥、济宁、至鱼台塌场口入漕,是南北决道皆于州境而分也。
由定陶而北,右为钜野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八十里,应管河岸南自曹州宝珠寺北至曹州于家口,长十二里。其名为安兴墓古河。
安兴墓河,亦黄河支流也。由曹州入境,径城西北又东入于张秋,旧为估人往来之地,张秋决塞,此渠不通。
由曹州而北入郓城县境,县在黄河故道东三十馀里,应管河岸,南自曹州沈家口,北至寿张黑虎庙,长一百九十七里,其名为西里河。
西里河,即灉河下流也。双河口之水既分而二,其一支至县西南红船口入境,流径县西北四十里,出水堡北为五岔河口,受冷庄河水北流。其一支出于雷泽,至白家河入境,绕金龙王庙,后径县西北折而东流,又分其一为冷庄河,西北流径古廪丘城,至五岔河口入于灉河。
由郓城而北入寿张县境,县在黄河故道西北二十五里,应管河岸,南自郓城之王亮口,北至东平之鱼护口,长三十里,其名为范城,河又为土河。
范城河,在县南十八里,由郓城来至县境黑虎庙,径故范城东,至张秋南沙湾,冲漕东决。
土河,在县南十里。洪武二十四年,河决阳武之黑洋山,由范县入境,东流入于张秋,每夏秋水盛,犹可通舟。
由寿张而北为东平州境,州在黄河故道东七十里,西南自寿张之范城浅,东北至阳谷之高吾浅,长五里,其别为金线闸支流。
金线闸河在戴家庙,弘治中建泄漕,渠之水由西旺入大清闸,上有桥曰三洞桥,属寿张境,盖古济水道也。
由东平而北为阳谷县境,县在黄河故道西北六十里,应管河岸,西南自东平鱼护口,长六十里,由阳谷而东北为东阿县境,县在运河东岸。河决张秋沙湾,横冲漕渠而东,其名为小盐河。县境之北又有古黄河道。
小盐河,在张秋东岸,古之马颊故道也。马颊济之支津。《水经注》曰:济水至寿张分为二水:其支津西北出,谓之马颊。马颊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径桃城东,东,阿桃丘也。又东北径鱼山南,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又曰济水,至鱼山南左与马颊水合,今小盐河庞家口在鱼山南入大清,是其地也。正统弘治之间,河决张秋,皆由小盐河流入大清张秋,东堤既塞,其地涌泉如线,南流数百步,汇而为渊,方数十亩,谓之黑龙潭,通政韩公筑山其上,命曰戊己堤。黑龙潭之水绝之于渠,其稍东出由大洪口故道东流至陈琦口,受五空桥水北流至关山,又东流至鱼山,南入于大清河,其水涵浸浟㴒,平时不通舟楫,雨水泛涨,则鱼山盐舟稍上至于张秋,不能上则至鱼山而止,故谓之小盐河。按宋《河渠志》:沿河州郡各于要害下埽,郓州有六埽。关山、子路、张秋居其三。此三埽者,皆小盐河所经,则小盐河固宋时河道也。又按元时海运之法,自任城会源闸导汶水北流入清济故渎,由东阿旧城至于利津入海已,以海口沙壅江淮,粮运皆至东阿,起陆运至临清,下御漳北,上则小盐河,固元时运道也。正统河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入海。弘治河决溃张秋东堤,由大清入海,皆于小盐河假道则小盐河近代决口也。河决既塞,资以泄运渠之水,属之大清矣。
古黄河道,旧在县北四十里,从西南阳谷界中,径铜城之南,由清冷口东北,过杨刘之南,入于长清界内。考之《水经》:河水自范县东北流,径东阿县故城西,历碻磝、萑山、临邑之境,东北流注临邑、碻磝,皆在今长青平阴界上。所谓东阿故城者,即今阿城闸也。自宋以前,河在今邑之北,杨刘为津口,其后周显德中河决,杨刘离而为赤河,不复故道,其溢者注梁山泊,东入于淮。郓州部界凡为六埽,以防其决。其在邑境者,有关山、子路二埽,皆在此小盐河之侧,其后河水又合永济渠,北入于冀。仁宗至和元年,议者欲复故道,遣使行度请铜城海口,约其高下之势,盖欲返之使东。而欧阳修以为非便,因罢不修。而杨刘之河绝,铜城海口即今清冷口也。明朝河决张秋,由小盐河灌大清河入海,盖犹与故道不相远矣。
黄河南决故道,由曹县而东为城武县境,有支河三道:一在县南二里;一在县南二十里,达于单县;一在县北四十里,达于金乡。正德十三年河决霍家口,城武城坏。
由城武而东,为金乡县境,有黄母河故道。
黄母河,古黄河道也。在城北三十五里,元时河迁丰沛,故渠遂湮。
由定陶而北,为钜野县境,有八里河故道。
八里河,亦黄河南道也。从定陶入境,汇为天鹅坡。又北为稻稆坡,又东为双碑坡,又东为苏草坡,又东由北门外汇为莲花池,至城东八里入于新河,遂受今名。又东至于嘉祥,入于漕,岁久河塞,雨潦为害,嘉祥、济宁不肯疏导,钜野之民病之。
由钜野而东,为嘉祥县境,有塔章河故道。
塔章河亦黄河故道也。在城北十里,西接郓城,东入济宁,出塔章口,故名。
由嘉祥而东南,为鱼台县境,有塌场口故道。
塌场口,即广运闸下流也。黄陵冈决,既塞,黄河由曹州双河口东流经嘉祥、钜野、鱼台至塌场口入漕。嘉靖九年,河决,上流分为三支:一自单县曹马集来,经城南入泥河达漕;一自金乡南来,过丞相里经塌场口入漕,今河南徙,其流俱涸。按:塔章塌场,字音相类,恐即一口。
按《曹县志》:黄河,自昆崙,历龙门、山东来,源远难悉。据旧志自五代以还,决郑州及原武,经流封丘、于家店、祥符、荆隆口、陈桥,北过兰阳、仪封入曹境,分为二:其一东南流至徐州入泗;其一东北流合会通河,此故河道也。弘治间塞,东北一支,直经仪封,历考城入县境,径县城东南,流入单县境,长八十馀里,今行漕之河是也。
古黄河,在县西北八十里,自河南卫辉府界流入境,分为二派:一东南流至徐州入泗;一东北流寿张县沙湾入会通河。又定陶县北五十里,亦有黄河支流,东注济宁以达淮海,其流今皆淤塞矣。
黄水,即黄河支流。自开封府流至曹县界,分为二派:其一东南流至徐州入泗;其一东北流入会通河。按《定陶县志》:黄河故道,在县北五十里,东流入济,今塞。
按《城武县志》:黄河故道,一在县南二里,一在县南二十里,达于单县。一在县北四十里,达于金乡。皆黄河支渎也。
按《单县志》:黄河,在县南二十里,自曹县入境,东流至丰县,绵亘七十馀里,上有长堤,河之南为归德府界。按《金乡县志》:黄河故道,即黄母河,在县城北三十五里。
按《钜野县志》:黄河北道,即安兴墓河,西南通汴,东北接张秋入运,今塞。
黄河南道,即城东八里河,由定陶来入西南境,汇天鹅、稆稻诸泊曲,由县北门外潴为莲花池。莲花池者,尝满池花开并蒂,人以为瑞,亦一奇也。又折而东至城东八里,入于新河,由嘉祥入运。
按《嘉祥县志》:黄河故道,在县北十里,自钜野入境,东达济宁界入塌场口,北有古堤。《方舆志》云:马颊河经于郓济,疑即此河。
澹台河,在城南三里,经澹台山下,亦黄河支流也。西自钜野入境,东流入莲花池,莲花池在城南四里,长可三里,广里许。其水清莹,冬夏不涸,雨潦时至,澹台河水注焉,雨止则塞。
按《济宁州志》:牛头河,在州城西二十里,漕河南岸即耐牢坡,上自永通闸泄出,漕渠之水,至鱼台塌场口入运,盖黄河故道也。
按《濮州志》:古黄河,在州东南三十里,合瓠子河,东北流入于会通河。
新黄河,在州东南三十里。正统十三年,河决于荥泽东黑阳山,由蒲经澶四十馀里,合古黄河故道,北入会通河,决于沙湾,水入兖济,遂夺运道以东,公私告困,于是诏发东昌、兖州夫筑堤,以障运道,仍通。按《曹州志》:黄河故道,在州南三十里,即金龙口决道也。自县来,分流一支西南入境,由灉河故道流至州城东北可三里许,分而为二,谓之双河。其一入于雷泽,其一北过新集,又北流至寿张沙湾入运。
按《寿张县志》:黄河故道,即范城河,在县南一十八里。由黄陵冈决而东流,至县境黑虎庙,又东至沙湾入运。
按《东阿县志》:黄河故道,此《水经》故道也,在城西四十里,从阳谷来,入境过铜城南,又东北过清冷口,又东北过杨刘南。杨刘者,五代时河上大镇也,又东北入于长清。
按《鱼台县志》:黄河故道,旧自曹州双流口,经嘉祥、钜野出县境塌场口,入运。明嘉靖九年,河决上流,分为三支:一自单县来,经县城南由荷河、泥河入运;一自单县来,经县城西又过城北由谷亭入运;一自金乡南来,至县境塌场口入运。塌场口者,南阳下流也。其旁曰钓鱼矶,谓之小塌场口。
按《德州志》:旧黄河,在州东南二十馀里,今谓之黄河厓。自德州适平原、陵县、德平,皆由之。《水经》云:大河故渎,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城西,又北径修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又云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又云河水,自平原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史记》:秦始皇东游海上,西至平原津而病,韩信渡平原袭齐历下军,皆当在德州境上,今为枯渎矣。
按《江南通志》:凤阳府黄河,自西北来,一支通颍。金之季年,河决太康,自颍州西北陈州界入州境,东南流经州城北。元末,又自通许分派,一支入涡河,一支自陈州商水入南顿混颍水,东流项城赵家渡入州境。明正统二年,复徙于鹿邑,旧黄河流遂绝。成化末年,黄河一支复通于颍矣。
按《砀山县志》:黄河,绕县城西北五十里,过东北二十里。
按《徐州志》:黄河,源出土番朵甘思西鄙,踰昆崙,抵积石,万里而入中国,又数千里入河南,与沁、汴,或分或合。明初分六道:出荥阳者,至寿入淮;出祥符者,至怀远入淮;出长垣者,至阳谷入漕;出归德者,至宿迁入漕;出仪封者,由新集赵家圈,经萧北,至徐小浮桥入漕。此河流经徐之始也。
汴河,在州北三里,自汉末河入于汴,亦名黄河。吕梁洪,在州城东南五十馀里,其长凡七里,孔子观于吕梁悬水,见丈人陈。大建中经略淮北,大破齐师于吕梁。后周将王轨破吴明彻于吕梁,并此。晋谢元既败苻坚,率众次彭城,平兖州,用督护闻人奭谋,堰吕梁水,以利漕运,有悬水村。唐尉迟恭,尝疏凿以杀其势,有尉城遗址。有吕梁堰。
按《睢宁县志》:黄河,在县西北五十里,上自鲤鱼山下至小河口,环绕泛溢,睢人世受其害。
濉水西自灵璧东入睢宁界,历孟山潼郡以至子仙镇余家渡,蜒蜿五十馀里,直趋县治西,经冈头北过庙湾再东则抵高作、耿车而尽于小河口入黄河。至天启二年,黄河冲决,水泛沙积,复成平陆。
合湖,在县西北七十里合沂水南入黄河,故名。按《邳州志》:黄河,在旧城南,自彭城历吕梁,由睢宁界上至五工头,迤东,始入邳境,流四十里,接皂河,抵宿迁县境。
直河,即黄河也。去城一百二十里,有古设巡检司,今冲没无迹。
黄河北岸,大堤一道,上自羊山起,下至直河宿迁交界,止共六十里。
按《宿迁县志》:运河,在治西二十步,济汶沂泗诸水合流,自直河入境,经流小河以会黄河,自古城入桃源县界。
泗河,源自山东,过徐州东流合会通河,至县境入黄河。
按《桃源县志》:黄河,在治北一百十馀步,原自山东由淮入海,徐邳泗水之下流。
黄坝新河,万历二十四年分黄导淮,开挑自三义镇上起由毛家沟等处,达灌口下海。
灵城湖,在治西北三十五里,其水泛溢于河。
仓基湖,在治南七里,积水四时不涸,水溢通新河,曲折东流五里,会丁家沟达河入淮。白洋河,在治西六十里,上通汴河,下达黄河,东属桃源镇,西属宿迁。
赤鲤湖,在治北七十里,通涟水入于河。
按《清河县志》:黄河,四渎之一,原经天津卫北入海,后南溃留城,超徐邳,乱洸沂直下,从三㲼河东南小清河合于淮以趋海。
淮河,四渎之一,自盱眙龟山东北流,经县治东南三里沟,故平江伯所凿道,分入通济闸,以按漕运。其委乃经甘罗城北,合黄河入海。
按《山阳县志》:黄河自汴城至徐州,经邳、宿、桃源三义镇入口,由毛家沟抵清河县后谓之大河口,会淮流过鱼沟达安东下云梯关入海谓之老黄河。嘉靖初年,三义口塞,南从清河县前亦与淮合,谓之小清口。经清江浦至草湾,转西南,过淮安新城,北达安东。万历四年,开草湾河成,分为两道,各四十馀里复合。过安东总下云梯关入海。
马逻港,在县治东北九十里通淮盐运,今黄淮合流经此,乃成大河。
清江浦,在县治西北三十里,原南北商货皆从城西车盘而过,自故沙河以上开运后,凡货船悉由清江过坝,里之运河,外之黄淮河,千舳丛聚,侩埠膻集,两岸沿堤居民数万户,为水陆之康庄,冠盖之孔道,阛阓之沃区云。
草湾,在郡新城东北二十里,离清江浦东南十三里离安东县六十里,人烟凑集,柴艘聚屯,盐船从此过坝。后黄河冲决,沙淤成滩,与草湾远去半里馀,淤滩高广,迁住者百馀户,人烟闹集,遂名此地为新草湾,前者为旧草湾。按淮之上流至清河口间与泗交汇而受黄河之全注,东趋而南下,绕新城之东,俗呼外河。在城西之运河一带,俗呼里河也。外或潦水泛涨辄倒灌乎三城,而草湾地卑,屡遭溃决,则安东县治当其下流更可虑焉。草湾之开,分杀黄流入颜家河,但初开时止分其半,半仍故道,舟楫仍通,礼信方五坝等处生意繁集,其后草湾南滩水缓淤积,逼水东北尽归草湾,而故道几尽断流,装载浅梗,盐运阻迟,近年如米薪诸物必溯清江浦盘坝,从里河以达城西,途纡价涌。及论风水则黄河在三城之北,自西而东,右水左绕水缠,元武合局,计斯二者以黄仍故道为便,若论三城利病,则因势顺导,郊郭奠安。昔有欲经理黄河之说者而必务疏通固堤岸,良确见也。按《安东县志》:黄河,自汴城至徐州,经邳、宿、桃源、三义镇由毛家沟抵清河县,会淮流过鱼沟达安东总下云梯关入海。
河部汇考七
陶唐氏
帝尧沉璧于河。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按《尚书》:中候尧沉璧于河,白云起回风摇落。
舜居摄时祭河渎。
按《书经·虞书·舜典》:望于山川。〈《孔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疏〉《释水》云:江河淮济为四渎。
夏
帝芒元年壬申,帝即位,以元圭宾于河。按《史记·夏本纪》不载。按《竹书纪年》云云。
周
《周制》:祭河渎礼视诸侯。按《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四渎,视诸侯。
成王十八年,有事于河。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按《竹书纪年》:周成王十八年春正月,王如洛邑定鼎,凤凰见,遂有事于河。〈沈注〉武王没,成王少,周公旦摄政七年,制礼作乐,神鸟凤凰见,蓂荚生,乃与成王观于河洛沈璧,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昃,荣光并出,幕河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元甲之图,坐之而去。
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圭。
按《史记·周本纪》不载。按《竹书纪年》:云云。
秦
始皇并天下,定祀河渎于临晋。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载。按《封禅书》: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华以西水曰河,祠临晋,春秋泮涸祷赛,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圭币各异。其河加有尝醪、车一乘,骝驹四。
汉
文帝 年临河欲祠,出周鼎。按《史记·文帝本纪》不载,按《封禅书》:赵人新垣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兆见不迎则不至。于是上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
文帝十五年,修河渎,祀加玉。
按《汉书·文帝本纪》:十五年夏四月修名山大川,尝祀而绝者,有司岁时致礼。按《郊祀志》:始名山大川在诸侯,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领。及齐、淮南国废,令太祝尽以岁时致礼如故。明年,以岁比登,河、湫、汉水,玉加各二;及诸祀皆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
武帝建元元年,诏修河渎祠。
按《汉书·武帝本纪》:建元元年夏五月,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
元封二年,至瓠子,亲视塞河。
按《史记·汉武帝本纪》:天子祷万里沙,过祠泰山。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将卒塞决河,河徙二渠,复禹之故迹焉。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二年夏四月,至瓠子,临决河,命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作瓠子歌。
宣帝神爵元年,定以一岁五祠河渎。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郊祀志》:神爵元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祀。其令祀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河于临晋,使者持节特祠,岁五祠。
后汉
明帝永平十三年,巡行河渠,诏祭河神。按《后汉书·明帝本纪》:永平十三年夏四月辛巳,巡行河渠。乙酉,诏曰:自汴渠决败,六十馀岁,加顷年以来,雨水不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今兖、豫之人,多被水患,乃云县官不先人急,好兴他役。又或以为河流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堤彊则右堤伤,左右俱彊则下方伤,宜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从,久而不决。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故荐嘉玉洁牲,以礼河神。东过洛汭,叹禹之绩。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继世宗瓠子之作。因遂渡河,登太行,进幸上党。壬寅,车驾还宫。
北魏
太祖乾化元年,北巡,告祭于孟津之望祠。按《魏书·太祖本纪》:乾化元年,回次孟州,命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光禄卿李翼各赍香合祝版告祭于孟津之望祠。
太宗泰常三年,诏立河渎庙于桑乾水阴。
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泰常三年,立五岳四渎庙于桑乾水之阴,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币。四渎唯以牲牢,准古望秩云。
世祖太平真君十一年,南征祭河。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按《礼志》:十一年十一月,世祖南征,径恒山,祀以太牢。浮河、济,祀以太牢。
唐
元宗开元十四年,定祭河于同州,及祭河祝文。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五岳四渎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祭西海及河于同州。按《开元礼》:诸岳镇海渎,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祭西渎大河云:唯神上通云汉,光启图书,分导九枝,旁润千里,素秋戒序,用率典常。
天宝三载四月,诏令光禄少卿彭果祭河渎。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天宝六载,封河渎为公。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六载正月诏:五岳既已封王,四渎当升公位,封河渎为灵源公。
按《册府元龟》:六载正月戊子,亲祀南郊,遂祀皇地,祇诏河渎,封灵源公。仍令所司择日差使告祭。
天宝八载九月,诏尚书右丞李通迁祭河渎。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云云。
天宝十载,遣使祭河渎。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十载正月甲子,有事于南郊,大赦天下。二月己亥,遣京兆少尹韦尝祭河渎灵源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致祭。
宋
太祖乾德六年,定祭河渎于河中府。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图书编》:宋初尚缘旧制,乾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岳,今按祭典请祭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遣使致祭。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诣白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璧。自是,凡河决溢、修塞皆致祭。
淳化二年,定河渎祭日及祭所。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秋日祀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
真宗景德三年,祭河渎,立祠于澶州。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景德三年七月,以汴口复通,祭河渎十二月己卯,诏澶州于河南置岳渎庙。初,帝幸澶渊,大河不冰,敌见若阴兵助战,故立祠。
大中祥符元年,三祭河渎,加封为公。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辛未,幸河渎庙,加封为公。按《礼志》:真宗封禅毕,车驾次澶州,祭河渎庙,诏进号显圣灵源公,遣右谏议大夫薛映诣河中府,比部员外郎丁顾言诣澶州祭告。车驾至潼关,遣官祀西岳及河渎,并用太牢,备三献礼。还至河中亲诣奠河渎庙,及西海望祭坛。
大中祥符二年夏五月,陕西旱,遣使祷太平宫后土西岳河渎诸祠。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四年,驾次河中,祀河渎。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壬子,驾出潼关,遣使祀西岳。次河中,丙辰祀河渎,并太牢三献。甲子亲诣河渎庙,西海望祭坛。
天禧四年,诏祀河神,增诸星五十位。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天禧四年,从灵台郎皇甫融请,凡修河致祭,增龙神及尾宿、天江、天记、天社等诸星,在天河内者,凡五十位。
仁宗康定元年,封河渎为王。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康定元年,诏封河渎为显圣灵源王。
康定二年,遣使祭河渎及灵津庙,又遣使往澶州祭谢。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康定二年三月,以黄河水势甚浅,致分流入汴未能通济,遣使祭河渎及灵津庙。又澶州曹村埽方开减水直河,而水自流通,遣使祭谢,后修塞,礼同。
皇祐四年,诏汴口祭河,兼祀天河诸星。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皇祐四年,以灵台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祀箕、斗、奎,与东井、天津、天江、咸池、积水、天渊、天潢、水位、水府、四渎、九坎、天船、王良、罗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内者。
金
世宗大定四年,命望祭河渎。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四年六月庚午初,定祭五岳四渎礼。按《礼志》: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庙致祭,其在他界者遥祀,立秋日,望祭西海西渎于河中府,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
大定十七年,始以仲春祀黄河神。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定十七年,都水监言:阳武上埽黄河神圣后庙,宜依唐仲春祭五龙祠故事。
大定二十七年,加河神圣后封号,及庙额遣官致祭。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大定二十七年春正月,尚书省言:郑州河阴县圣后庙,前代河水为患屡祷有应,尝加封号庙额。今因祷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赠。上从其请,特加号曰昭应顺济圣后。庙曰灵德善利之庙。每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如令。
章宗明昌 年,封河渎为王。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河为显圣灵源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
宣宗贞祐三年十一月壬申,遣参知政事侯挚祭河神于宜村。
按《金史·宣宗本纪》云云。
元
世祖中统二年,定以河渎为西道,每致祭遣使二人。按《元史·世宗本祀》:中统二年秋七月乙丑,遣使持香币祀岳渎。按《祭祀志》: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河渎为西道,遣使二人出玺书给驿以行。
至元三年,定以立秋日遥祭河渎。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秋七月甲午,遣使祀五岳四渎。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七月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至元十三年,立河渎庙,遣使代祭。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三年二月,立河渎庙于河中解州洪洞赵城,命怯薛丹察罕不花侍仪副使关思义、真人李德和代祀岳渎。
至元二十八年,加河渎封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饥。二月己卯,遣官持香诣中岳南海淮渎致祷,丁酉诏加岳渎四海封号,各遣官诣祠祭告。按《祭祀志》:二十八年春二月,加封河渎灵源弘济王。
顺帝至正九年,遣御史中丞李献代祀河渎。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黄河清,命程徐祀之。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戊辰,黄河自平陆三门碛下至孟津,五百馀里皆清,凡七日。命秘书少监程徐祀之。
至正 年,敕建蒲州河渎庙。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按《蒲州志》:河渎神庙在州城南,自宋金已有,元至正间敕建。
明
太祖洪武三年,正河渎称号。按《春明梦馀录》: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及各城隍称号,河渎称西渎,大河之神。
洪武七年,定祭河渎于山西蒲州。
按《明会典》:洪武七年,定河渎于山西蒲州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
英宗正统十二年,敕修河渎庙。
按《蒲州志》:正统十二年,知州张廉奉敕修河渎庙,
世宗嘉靖十八年,南巡,过荥泽县祭河神。
按《明会典》:嘉靖十八年,南巡,经过处所真定,望祭北岳恒山之神,用牛犊羊豕,上具常服,行礼如常仪,五府九卿巡抚大臣吉服陪拜,荥泽祭河神俱用太牢,行礼如北岳,俱翰林院撰祭文。
神宗万历二年,敕修河渎庙。
按《蒲州志》:万历二年,知州陈以朝奉敕增修。
河部汇考八皇清
顺治三年《大清会典》:凡河神,顺治三年,题准特封黄河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之神,运河神为延休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致祭,祭文内院撰,给祭品地方官备办。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以亲政遣官祭告岳镇海渎。是
年,恭上
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遣祭告历代陵寝先师阙里等
七处,一差山西祭河渎。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三年,
皇上东巡,遣官致祭河神,祝文由内阁撰,拟发太常
寺,用白纸糊版,黄纸镶边,墨书所用供品,礼神制帛一,白色圆降真柱香一炷,黄速香一觔,由太常寺预备,羊一、豕一、笾十、豆十、簠二、簋二,白磁爵三,酒一尊,烛台三对,由地方官备办。行礼仪注与祭火神庙同,祝文维康熙 年岁次 月 日。
皇帝遣官致祭于金龙四大王之神曰:惟神忠心贯
日,正气凌霄,奠蔀屋之宁居;功襄平土,挽银河之激浪。力奏安澜三月,春流无恙,桃花之水,千官扈跸,莫愁瓠子之宫。朕念苍赤之艰难,历黄淮而巡省,万艘飞挽,咸有藉于神庥,九曲澄波,实远资夫明德。凡此平成之效,尽邀默运之灵。特遣从官吉蠲用享,惟神来格,尚其歆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