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九卷目录
川总部艺文一
临川赋 晋应贞
水赋 王彪之
水赞 孔宁子
观涛赋 顾凯之
大江北江南江浙江庐淮湘汉濛温颍汝泾渭白沅赣泗郁肄潢洛汾沁济潦滹沱漳水赞 郭璞
遣祭泾渭灞浐等八水诏 唐元宗
众水归海赋〈以纳众流而成深广为韵〉 唐阙名
江汉朝宗赋〈以百川会流必归于海为韵〉 樊阳源
祭先河而后海赋 宋欧阳修
水类赋 吴淑
川总部艺文二〈诗〉
赋得临水 梁沈君攸
咏水 陈祖孙登
咏水 隋张文琮
王泽岭遭洪水 孔德绍
赋得方塘含白水 李巨仁
咏水 唐骆宾王
三川观水涨二十三韵 杜甫
分流水 司空曙
远水 马戴
赋得四水合流 李沛
远水 项斯
流水 罗邺
赋得玉水记方流 陈昌言
前题 郑俞
前题 王鉴
前题 杜元颖
大水 元胡长孺
川总部纪事
川总部杂录
川总部外编
四渎总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武帝建元一则 天汉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梁〈总一则〉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三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开宝一则 太宗淳化一则 真宗景德一则 仁宗康定一则 皇祐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二则 顺帝至正一则〉
明〈太祖洪武三则 穆宗隆庆一则〉
四渎总部汇考二
皇青〈总一则 顺治一则 康熙四则〉
四渎总部汇考三
尔雅〈释水〉
史记〈殷本纪〉
易林〈颐之大壮 颐之明夷 离之渐 萃之坎 震之随 震之贲〉
说苑〈辨物〉
白虎通〈巡狩〉
风俗通义〈四渎〉
释名〈释水〉
博雅〈释水〉
水经〈河水〉
博物志〈水志〉
抱朴子〈广譬〉
四渎总部艺文
四渎祠碑铭 北周王褒
四渎潦水赋〈有序〉 明太祖
四渎总部纪事
四渎总部杂录
临川赋 晋应贞
水赋 王彪之
水赞 孔宁子
观涛赋 顾凯之
大江北江南江浙江庐淮湘汉濛温颍汝泾渭白沅赣泗郁肄潢洛汾沁济潦滹沱漳水赞 郭璞
遣祭泾渭灞浐等八水诏 唐元宗
众水归海赋〈以纳众流而成深广为韵〉 唐阙名
江汉朝宗赋〈以百川会流必归于海为韵〉 樊阳源
祭先河而后海赋 宋欧阳修
水类赋 吴淑
川总部艺文二〈诗〉
赋得临水 梁沈君攸
咏水 陈祖孙登
咏水 隋张文琮
王泽岭遭洪水 孔德绍
赋得方塘含白水 李巨仁
咏水 唐骆宾王
三川观水涨二十三韵 杜甫
分流水 司空曙
远水 马戴
赋得四水合流 李沛
远水 项斯
流水 罗邺
赋得玉水记方流 陈昌言
前题 郑俞
前题 王鉴
前题 杜元颖
大水 元胡长孺
川总部纪事
川总部杂录
川总部外编
四渎总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武帝建元一则 天汉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梁〈总一则〉
北魏〈明元帝泰常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三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开宝一则 太宗淳化一则 真宗景德一则 仁宗康定一则 皇祐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二则 顺帝至正一则〉
明〈太祖洪武三则 穆宗隆庆一则〉
四渎总部汇考二
皇青〈总一则 顺治一则 康熙四则〉
四渎总部汇考三
尔雅〈释水〉
史记〈殷本纪〉
易林〈颐之大壮 颐之明夷 离之渐 萃之坎 震之随 震之贲〉
说苑〈辨物〉
白虎通〈巡狩〉
风俗通义〈四渎〉
释名〈释水〉
博雅〈释水〉
水经〈河水〉
博物志〈水志〉
抱朴子〈广譬〉
四渎总部艺文
四渎祠碑铭 北周王褒
四渎潦水赋〈有序〉 明太祖
四渎总部纪事
四渎总部杂录
山川典第一百九十九卷
川总部艺文一
临川赋 晋应贞
陟绵冈之迢邈,临窈谷之浚遐。览丹源之洌泉,眷悬流之清波。漱元濑而漾沚,顺黄崖而荡搏。激重岩之绝根,拂崇丘之飞崿。然后阴渠洞出,边浍旁开。倏熠高骛,皓长怀。盘溢郁没,云转飙回。屏侧为之飞陨,壁岸为之陂隤。列以青林,荫以绿枝。柽松蓊茸于其侧,杨柳婀娜乎其下。水则高溜承崖,悬泉属岭。别流分注,冰莹玉静。清波引镜,形无遁影。水赋 王彪之
寂閒居以远咏,托上善以寄言。诚有无而大观,鉴希微于清泉。泉清恬以彝澹,体居有而用元。浑无心以动寂,不凝滞于方圆。湛幽邃以纳污,泯虚柔以胜坚。或浤浪于无外,或纤入于无间。故能委输而作四海,决导而流百川。承液而生云雨,涌凝而为甘泉。水赞 孔宁子
澄鉴无虚,积之成川。湍飞莹谷,激石泠然。观涛赋 顾凯之
临浙江以北眷,壮沧海之洪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彫鳞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岑有积螺,岭有悬鱼。模兹涛之为体,亦崇广而宏浚。形无常而参神,斯必来以知信。势刚淩以周威,质柔弱以协顺。大江、北江、南江、浙江、庐、淮、湘、汉、濛、温、颍、汝、泾、渭、白、沅、赣、泗、郁、肄、潢、洛、汾、沁、济、潦、滹、沱、漳水赞。
郭璞
川渎交错,涣澜流带。通潜润下,经营华外。殊出同归,混之东会。
遣祭泾渭灞浐等八水诏 唐元宗
五材并用,时表上灵。八水分流,实称善利。京师奥壤,秦甸王畿。灞浐通于泾渭,涝潏汇于澧滈。蓄泄雷雨,滋育稼穑。虽惠泽已及于蒸民,而虔诚犹阙于祀典。聿崇精享,庶达明神。其泾渭灞浐等八水,宜令礼仪。使左庶子韦述取,今月二十九日一时,备礼致祭,务陈蠲洁,称朕意焉。众水归海赋〈以纳众流而成深广为韵〉 唐阙名
大矣哉,海浩漾,寻之无际,望之无象。利万物以成德,总群川而为长。柔能善下,禀巨壑以包涵;握而朝宗,睹众流之归往。是以临不测者,未足言其济深;思利涉者,孰可咏其河广。究其所由得之,在柔滥觞之初。因一勺而畎浍,循环无际。想三岁之周流,伊昔洪水方割,夏禹是理。既浚昆崙之输,爰标南国之纪,故导之逾远,非壅之可止。将虚受之为,德谅成大,而有以且明乎,避高之义自得乎。润下之旨始,将就湿,将浩浩,而其来,终类沃焦见滔滔之未已。原夫水,反于壑海不厌深,其有也。靡患乎汎滥。其细也,不逆于浸淫,是知众流同归,异源将合注而不竭。但见乎川流满而不盈,更因乎海纳广哉。巨瀛莫之与京万里,波委四时砥平灌,以泾不能混,其浊注以渭不能益。其清不涌浪。而跳沫,独持盈而守成。故得万穴争赴九河,自同类夫。云之从龙,鸟之附凤,又似一人立国,万方入贡。愿以含垢之体为纳污之讽。因知夫海为川谷之王,以宽而得众。江汉朝宗赋〈以百川会流必归于海为韵〉 樊阳源
江汉之流,始滔滔乎楚泽。虽导源而各异,必朝宗而来格。故能吞别派而且千,壅细流而累百。初谓发岷山之溅溅,出嶓冢而涓涓。忽荐至以盈坎,遂同归于巨川。洋洋不穷,驱迅波以来注。浩浩何足,走惊浪而方前。沸渭迸濑,崩奔争会。过东陵而更长,历南国而弥大。引汲清浊,并包畎浍。始逶迤于域中,终委输于区外。双流淼淼,并骛悠悠。滈汗乎万里,经营乎数州。静委极深,且无惊于海若。潜盈巨壑,亦何怒于阳侯。彼弘纳之无际,信为长于百流。尔其揭厉莫从,深浅无必。绝地脉于飙驶,透天池而箭疾。善下以洁乎龙堂,流谦更清乎鲛室。就其深矣,谁识滥觞之源。不可方思,空想触舟之实。终始齐赴,周流不违。似有待而俱进,何经始之相依。演漾纡馀,必远分而迩合;洄洑激射,虽异出而同归。则知海之为量也,虚而有馀。水之趋本也,道亦相于。二派既朝于沧海,众星如拱于辰居。汉之广兮,明委积之有所。江之永矣,表灵长之在诸。是俾涵虚之状,益深浮天之容。斯在苟归塘之不息,谅纳污而惟倍。大矣哉。谁究其广深,空有望于灵海。祭先河而后海赋 宋欧阳修
在祭者,必有常典;务本者,贵乎不忘。既先河而告备,乃后海以为常。币玉始陈,恭视诸侯之渎。牲牢继列,方祀百谷之王。探国典之旧文,抚礼经之大旨。以为河导其派,本一勺而始矣。海纳其会,实百川之委也。祀容肃设,必先有事于灵长。望秩并修,然后功归于善下。诚以决九川而分导,括众流而混并。一则穷本而有自,一则兼容而积成。是用分礼章而异数,昭祭典以推行。命祀首陈,始则出图之所。祷辞以设,方祈纪地之名。用能缛,乃令仪昭夫重祭。利万物以斯善,用五材而并济。无文既秩,禜经渎以领祠。群望继行,祷朝宗而用币。外则尽物,中惟告虔。既义取于源委,乃礼分于后先。一祷致诚,必告荣光之涘。大川并走,嗣临重润之渊。得非众岳,肇乎一拳。椎轮生乎五辂,考厥初之攸在。彰返始而为务,亦犹文王之祀。虽贵不踰后稷之尊,齐人之事将行,敢越配林之故,是知河必居首,取发源而肇兹。海不自大,由积众以成。其导洪流而并注,散灵润以旁滋。顾乃滥觞之因,必有先也。视尔委输之广,然后从之。信哉祭尚洁诚,礼惟思反。将展报以为义,必讨源而自远。故夫古哲王之祭川,必务其本焉。水类赋 吴淑
夫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若乃玩文章于濉涣,修祓除于溱洧。饮元州之似蜜,味晋安之如醴。或见渐车,或称濡轨。歌屈原之濯缨,耻巢父之洗耳。若夫挹彼注兹,泳之游之,传既闻于流恶,诗亦言其乐饥。象存习坎,性在乘衰。湛灵源于疏勒,涌清流于贰师。至于怀山襄陵,浮天载地,满而后进,盈而不概。涉冬春而凝泮,量深浅而揭厉。尔其流觱沸,道灵长。天齐之泉,帝台之浆。惊迅湍于滟滪,骇悬流于吕梁。则有臭过椒兰,利穿金石,河分简絜,渠名郑白。美君子之为交,叹小人之是溺。礼著渊泉,祭名清涤。伟文公之独见,服公沙之先识。异出兮同流,载舟兮覆舟。美彼上善,嘉其至柔。感若思之置坐,为左慈之逆流。至于阅彼清涟,乘之沿溯,润下潜滋,朝宗远骛。叹逝者之如斯,处众人之所恶。美夫不杂则清,莫动则平。五色不得不彰,百事不得不成。识武都之泥紫,见豳土之蛇青。在成都者,以锦为号。出房陵者,以粉为名。别有夫馀沉毛,襄城化血。范云慕仁而不怠,吴隐酌贪而愈洁。新丰则时平乃清,临淄则世乱而竭。淮为浒,江为沱,汉为潜,洛为波。美陈宣之纳谏,韪王商之止讹。投舒姑而灵变,汎沧浪而浩歌。或曰坳堂,或称瀱汋。味识淄渑,斗闻谷洛。虽灌注于百川,盖权舆于一勺。稽夫循而难毁,亲而不尊。动则叶乎智者,静则符乎圣人。或浸彼苞萧,或不流束薪。女娲之积芦灰,夏禹之凿龙门。及夫瞻浏其观,毖彼元灞素浐之名,温洛荣河之瑞。既近之而易溺,亦玩之而多死。下令斯同,臣心是比。任重致远之功,激浊扬清之美。承瓠叶以泉渟,发绩笼而波委。至有陷空桑之里,化历阳之都。杯浮曲岸,月射方诸。咏鲍照之九涂,望马氏之行车。洛宜禾而渭宜黍,方有玉而圆有珠。勺蠡而沧海宁测,决江而波臣有馀。斯流湿之为美,岂独荐于潢污。川总部艺文二〈诗〉
赋得临水 梁沈君攸
开筵临桂水,携手望桃源。花落圆文出,风急细流翻。光浮动岸影,浪息累沙痕。沧波自可悦,濯缨何用论。
咏水 陈祖孙登
骊泉紫阙映,珠浦碧沙沈。岸阔莲香远,流清云影深。风潭如拂镜,山溜似调琴。请君看皎洁,知有淡然心。咏水 隋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方流含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王泽岭遭洪水 孔德绍
地籁风声急,天津云色愁。悠然百川满,俄尔万顷浮。还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惊涛遥起鹭,迥岸不分牛。徒知怀赵景,终是倦阳侯。木梗诚无托,芦灰岂暇求。思得乘槎便,萧然河汉游。赋得方塘含白水 李巨仁
白水溢方塘,淼淼素波扬。叠浪轻凫影,涟漪写雁行。长堤柳色翠,夹岸荇花黄。观鱼自有乐,何必在濠梁。咏水 唐骆宾王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沈鳞。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三川观水涨二十三韵 杜甫
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惟土山,连天走穷谷。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自多穷岫雨,行潦相豗蹙。蓊匌〈口答切〉川气黄,群流会空曲。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恐泥窜蛟龙,登危聚麋鹿。枯查卷拔树,礧磈共充塞。声吹鬼神下,势阅人代速。不有万穴归,何以尊四渎。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漂沙拆岸去,漱壑松柏秃。乘陵破山门,回斡裂地轴。交洛赴洪河,及关岂信宿。应沈数州没,如听万室哭。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何时通舟车,阴气不黪黩。浮生有荡汨,吾道正羁束。人寰难容身,石壁滑侧足。云雷屯不已,艰险路更局。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分流水 司空曙
古时愁别泪,滴作分流水。日夜东西流,分流几千里。通塞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背飞,去去相如此。远水 马戴
荡漾空沙际,虚明入远天。秋光照不极,鸟影去无边。势引长云断,波凝片雪连。汀洲杳难到,万古覆苍烟。赋得四水合流 李沛
禹凿山川地,因通四水流。萦回过凤阙,会合出皇州。天影长波里,寒声古渡头。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顺物宜投石,逢时可载舟。羡鱼犹未已,临水欲垂钩。远水 项斯
渺渺浸天色,一边生晚凉。阔含萍势远,寒入雁愁长。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当宿处,彷佛似潇湘。流水 罗邺
龙跃虬蟠旋作潭,绕红溅绿下东南。春风散入侯家去,漱齿花前酒半酣。赋得玉水记方流 陈昌言
明媚如怀玉,奇姿寄托幽。白虹深不见,绿水折空流。方珏清沙遍,纵横气色浮。类圭才有角,写月漾成钩。久处深潜贵,希当特达收。滔滔在何许。揭厉愿从游。《前题》郑俞
积水綦文动,因知玉产幽。如天涵素色,侔地引方流。潜润蒸云起,英华射浪浮。鱼龙泉不夜,草木岸无秋。璧沼宁堪比,瑶池讵足俦。若非悬可测,谁复寄冥搜。《前题》王鉴
玉润在中洲,光临埼岸幽。氤氲冥瑞影,演瀁度方流。乍似轻涟合,还疑骇浪收。夤缘知有异,洞彻信无俦。比德称殊赏,含辉处至柔。沉沦如见念,况乃属时休。《前题》杜元颖
重泉生美玉,积水异长流。如见清堪赏,因知宝可求。斗回虹气见,磬折紫光浮。中矩谐明德,同方叶至柔。月生偏共映,风暖伫将游。异宝虽无胫,逢时愿俯收。大水 元胡长孺
西昆水源出天河,一泻万里生惊波。浊浑到海更奔猛,溃决犹自吞陵阿。瓠子鱼龙横中野,至今空唱宣房歌。故迹九道复不得,南注安流少休息。痴冥阴云欺白日,不放扶桑光采出。连宵达旦雨如倾,绿野黄流混为一。河伯侈大未可厌,规取桑田广宫室。长鲸老蛟助声势,城郭波浪相沉没。神禹衣冠藏会稽,大叫不闻将安为。川总部纪事
《书经·舜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瀍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乾万民皆宁其性。要略: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报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
《吕氏春秋》: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
《国语》: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遁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八年,河、江、汉、滹、沱及祁之资、沧之胡卢,雄之易恶,池水皆溢为患。
川总部杂录
《易经·需卦》: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彖曰: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讼卦》: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彖曰: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同人》: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谦卦》: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蛊卦》:蛊,元亨,利涉大川。彖曰: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大畜卦》: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颐卦》: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益卦》: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涣卦》: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中孚卦》: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
彖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
《未济卦》: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书经·商书》: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注〉山崩水溢,亦灾异之甚者。
《大雅》:韩奕,孔乐,韩土川泽,吁吁。
《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正义〉以时入者,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谓民庶,须有采取。随时而入,官不限禁之。
《广谷》:大川异制。
《月令》:毋竭川泽,毋漉陂池。
《礼运》: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正义》〉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既使天下皆肥由于至顺,此更广说顺也。既欲其顺本,居山者所利便于禽兽本。居川者,所利在舟楫,故圣人随而安之,不夺宿习,不使居山之人居川也,不使渚者居中原小洲。曰渚渚利鱼盐,广平曰原原利五谷,既顺安之,故不使渚者徙中原。
《三坟》:书形坟,水形川,〈传〉圣人以设法无弊。
天川汉,〈传〉圣人以辨时候。
地川河,〈传〉圣人以纪地理。
日川湖,〈传〉圣人以聚财养士。
月川曲,池〈传〉圣人以教民漉网。
山川涧,〈传〉圣人以通江海。
云川溪,〈传〉圣人以思求隐逸。
气川泉,〈传〉圣人以通溉民田。
《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决之使导。
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唐污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陀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沈潦,而亦不散越。
《管子》: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秎穫。司空之事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家语》: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山为积德,川为积形。子产曰: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立威以防怨。防怨犹防水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之。
《列子》: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庄子》:禹治名川三百,支川三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吕氏春秋》: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
《汉书·地理志》: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之一都会也。
《京氏易传》:水居泽上,泽能积水。阳止于阴,故为节。《焦氏易林》:谦之小畜,江河淮海,天之都市,商人受福,国家富有。
临之革:龙门砥柱,通利水道。百川顺流,民安其居。《淮南子·泛论训》: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泰族训》: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川谷。
《盐铁论》:《语》曰:货赂下流,犹水之赴下,不竭不止,今大川江河饮巨海,巨海受之,而欲溪谷之让流潦,百官之廉,不可得也。
《说苑·建本卷》: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
《元中记》: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载地,高下无不至,万物无不润。
《抱朴子》:江海之外,弥沦二仪,升为云雨,降成百川。百川无沸腾之异。
潢洿纳行,潦而翻噎。渤澥吞百川而不盈。
《范子》:所以绝迹于五湖者,以勾践蜂目而乌喙也。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
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
艅艎鹢首,涉川之良器也。《述异记》:沮涣二水,波文皆若五色。彼人多文章故。一名缋水灌淝,之间离别亭古送别处,汉沔会流。岸上有石铭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皆传李斯刻此石。《宋书·符瑞志》:元圭水泉,流通四海,会同则出。
《南齐书·五行志》:人君不祷祀简,宗庙废。祭祀逆天时,则雾水暴出,川水逆溢,坏邑轶乡,沈溺民人,故曰水不润下。
《梁书·武帝本纪》:诏曰:继迹百王,君临四海,若涉大川,罔知攸济。
《元帝本纪》:凿河津于孟门,百川复启。
能改斋漫录:韩退之赠崔立之诗云:可怜无补费精神,有此黄金掷虚牝。洪庆善曰:牝溪谷也。古诗云,哀壑叩虚牝。予按古诗之意,虚牝当是壑中之空穴耳。所以《老子》曰:元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然《大戴礼》以丘陵为牝洪,取大戴之意耳。
《林水录》: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湖涛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旧渎,难以取。悉虽粗依县地,辑综所缠,亦未必一得其实也。
川总部外编
《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音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神异经》:东南隅大荒之中,有朴父焉。夫妇并高千里,腹围自辅天。初立时,使其夫妻导开百川,懒不用意。谪之并立东南。男露其势,女露其牝,不饮不食,不畏寒暑,唯饮天露。须黄河清,当复使其夫妇导护百川。《拾遗记》:当唐尧时,怀山为害,大蛟萦天。萦天则三河俱溢,海渎同流。三河者,天河,地河,中河是也。此三水有时通壅。至圣之治,水色俱溢,无有流沫。及帝之商均暴乱天下,则巨鱼吸日,蛟绕于天,故诬妄也。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毛鱼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鱼龙同穴,而处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至禹导川,乘此龙及四海,会同乃放河内。
四渎总部汇考一
周
周制,祭四渎礼视诸侯。又于仲冬月,命有司祭川渎。按《礼记》,王制四渎视诸侯。
〈注〉谓视其饔饩牢醴之多寡,以为牲器之数也。
按《月令》:仲冬之月,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
〈注〉冬令方中,水德至盛。故为民祈而祀之也。
秦
始皇二十八年,定川渎之祀。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按《封禅书》:昔者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四渎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鬼神。自殽以东,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圭币各异。自华以西,名川四。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祷赛,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圭币各异。其河加有尝醪。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车一乘,骝驹四。灞、浐、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汧、洛二渊,鸣泽之属,为小川,亦皆岁祷赛泮涸祠,礼不必同。
汉
武帝建元元年五月,诏修诸川之祠。按《汉书·武帝本纪》:建元元年夏五月,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
天汉三年,始周遍于四渎,定祭四渎仪。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自封泰山后十三岁,而周遍于五岳四渎矣〈按封泰山在元封元年后十三岁即天汉三年〉。按《汉旧》:仪祭四渎,用三正色牲,沈璧有马。
宣帝神爵元年诏:祀江海雒水,始定四渎,常祀礼。
按《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昭帝即位,富于春秋,未尝亲巡祭云。至神爵元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四渎有常礼。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惟河岁五祠,江水四,馀皆一祷而三祠云。
梁
梁制:以孟、春、仲、冬,祀四渎。按《梁书·本纪》不载 按《隋书·礼仪志》:凡郡国有四渎,若海应祠者,皆以孟春仲冬祀之。北魏
明元帝泰常三年,立四渎祠,定祭礼。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泰常三年,立五岳四渎祠于桑乾水之阴,春秋遣有司祭,有牲及币。四渎唯以牲牢,准古望秩云。
隋
文帝开皇十四年诏:立四渎祠,遣使致祭。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七月,诏: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界。并近海立祠及四渎,并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并命多莳松柏。
唐
元宗开元十四年,定开元礼,正四渎祀典及祭所。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四渎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之日祭之。东海于莱州,淮于唐州,南海于广州,江于益州,西海及河于同州,北海及济于河南。按《开元礼》:岳镇海渎,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祭海渎,则埳内为坛,高丈四尺,皆为陛无望。瘗位行扫除,则扫除埳内祝文,于东渎大淮云。唯神源流深,泌潜润博,洽阜成百谷,疏涤三川,青春伊始,用遵典秩。南渎大江云唯神,总合大川朝宗,巨海功昭,润化德表,灵长敬用。夏首修其常典。西渎大河云唯神,上通云汉,光启图书,分导九枝,旁润千里,素秋戒序,用率典。常北渎大济云唯神,泉源清洁,浸被遐远,播通四气,作纪一方。元冬肇节聿修典制。至献官拜讫渎令。及斋郎以币血沉于渎,渎令退就位。馀皆与祭四岳同。
天宝三载,遣使祀淮渎、河渎、及诸大川。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三载诏:以卫尉卿嗣吴王祗,祭淮渎。光禄少卿彭果祭河渎所司。择日录奏。其名山大川有路近处,亦令便祭。僻远处,委所由长官备礼致祭。务陈蠲洁以达精诚。天宝六载诏:封四渎为公。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六载正月诏:五岳既已封王,四渎当升公位,封河渎为灵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渎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按《册府元龟》:六载正月戊子,亲祀南郊,遂祀皇地祇。诏曰:五岳四渎虽差秩序,兴云播润,盖同利物,崇号所及,锡命宜均。其五岳既已封王,四渎当升公位。递从加等,以答灵心。其河渎宜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仍令所司择日差使,告祭。并五岳及名山大川。并令所在长官致祭。
天宝十载,封四海为王,遣使分祀四渎。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正月诏:封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二月己亥,分遣宗正少卿李瀚祭江渎。广源公京兆少尹韦尝祭河渎。灵源公太子左谕德柳偡,祭淮渎。长源公河南少尹窦卢回,祭济渎。清源公,并取三月十七日庚子一时,致祭申。命太子中允,李随,祭东海仪王府。长史张九章,祭南海太子。中允柳奕,祭西海太子。洗马李随荣,祭北海。加王位,且行册礼也。
宋
太祖乾德六年诏:复四渎常祭。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图书编》:宋初,尚缘旧制,祭止四岳。乾德六年,有司请案祭典。祭南岳及四镇,并祭东海于莱州,南海于广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北海济渎并于孟州,淮渎于唐州,其江渎准显德。五年敕祭于扬州扬子江口。今请复祭于成都府。
开宝五年诏:祀东南海,复修淮涡庙。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祖诏:岳、渎及东海庙,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管祀事。按《玉海》:开宝五年六月五日,诏:岳渎及东南海,以令尉兼庙令丞,九月修淮涡庙。
太宗淳化二年二月,定四渎祀典。八月,礼官请祭江渎于益州。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淳化二年,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立夏日祀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立秋日祀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日祀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
按《玉海》:淳化二年八月十三日,祀官言显德中祭江渎于扬,请如故事,祭于益州。
真宗景德三年诏:祭河渎。又令置四渎庙于澶州。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玉海》:景德三年七月,以汴口复通祭河渎。十二月己卯诏:澶州于河南,置岳渎庙。
仁宗康定元年诏:封四渎四海为王。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加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
皇祐四年诏:汴口祭河兼祀天,河内四渎等十七星。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皇祐四年,以灵台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祠箕、斗、奎,与东井、天津、天
江、咸池、积水、天渊、天潢、水位、水府、四渎、九坎、天船、王良、罗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内者。
金
世宗大定四年六月,定海渎之祀。按《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四年六月初,定五岳四渎礼。
按《礼志》: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
祭之。诏依典礼以四立、土王日就本庙致祭,其在他界者遥祀。立春,祭东海于莱州、东渎大淮于唐州。立夏,望祭南海、南渎大江于莱州。立秋,望祭西海、西渎于河中府。立冬,望祭北海、北渎大济于孟州。其执爵并依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六年诏:加四渎王爵。
按《金史·章宗本纪》:明昌六年十二月乙亥诏:加五岳、四渎王爵。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淮为长源王,江为会源王,河为显圣灵源王,济为清源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
元
世祖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四渎祭所。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秋七月甲午,遣使祀五岳、四渎。按《祭祀志》:三年夏四月,定岁祭岳镇海渎之制。正月东海渎,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界,大淮于唐州界。三月南海渎,立夏日遥祭南海、大江于莱州界。七月西海渎,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十月北海渎,立冬日遥祭北海于登州界,济渎于济县。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既有江南,乃罢遥祭。至元二十八年,遣官祷南海淮渎,又加四渎封号。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饥二月己卯,遣官持香诣中岳、南海、淮渎致祷。丁酉,诏加岳、渎、四海封号,各遣官致告。按《祭祀志》:二十八年正月诏:四渎祠事,其礼物,则每岁赍银香盒一重二十五两,织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至则守臣奉诏使行礼。皇帝登宝位,四渎、四海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祐王。
顺帝至正十一年,封河渎为王,又建西海神庙。
按《元史·顺帝本纪》:十一年夏四月乙酉,诏加封河渎神为灵源神祐弘济王,仍重建河渎及西海神庙。
明
太祖洪武三年正,四渎四海封号。按《春明梦馀录》: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及各城隍等称号,惟孔子之封不改,遂诏为制。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
洪武七年,定四海四渎祭所。
按《明会典》:洪武七年诏:东海,山东莱州府祭;西海,山西蒲州祭;南海,广东广州府祭;北海,河南怀庆府祭;江渎,四川成都府祭;河渎,山西蒲州祭;淮渎,河南南阳府祭;济渎,河南怀庆府祭。是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
洪武二十六年,定四渎四海祀典。
按《明会典》:四海四渎已有取勘,定拟,致祭,去处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致祭。各用帛一四。渎用黑色,其牲物,祭器,仪注,并与社稷同。四海,四渎祝帛俱沈水中,毛血仍瘗之。四海祝文,如东海则称东海之神,西海则称西海之神,南海北海皆仿此。其祝文云,维神灵钟坎德,万水所宗,功利深广,溥济斯民,时维仲,〈春秋〉谨具牲醴庶品,用申常祭,尚飨。四渎祝文,如淮渎,则称东渎大淮之神,西渎大河,南渎大江,北渎大济,皆仿此。祝文云,维神钟德,灵长发源,成溪润泽,所加溥利民物,时维仲,〈春秋〉谨具牲醴庶品,用申常祭,尚飨。
穆宗隆庆三年八月,以水患,遣使祭四渎东海。
按《续文献通考》:隆庆三年八月,以洪水为患,命总督河道都御史翁大,立祭大河大济之神。巡抚凤阳等处。侍郎赵孔昭,祭大江大淮之神。巡抚都御史谷中虚,祭东海之神。
四渎总部汇考二
皇清
国朝详定海渎祀典《大清会典》:凡各处海渎,恭遇
登极亲政,尊加
徽号,册立
东宫一应庆贺大典,颁布
恩诏,必遣官,分行祭告。每年,仍令有司,以时致祭。现
在举行者,河渎,山西蒲州祭江渎,四川成都府祭淮渎,河南唐县祭济渎,河南济源县祭。内阁撰拟祭文;工部造香亭,罩袱缎袱等项;户部备降真香、速香、等项;太常寺备制帛。遣内阁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六部都察院,卿寺銮仪卫,等衙门满汉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开列职名。具题
钦点差往致祭,钦天监选择吉日,先期致斋一日。至
期早,礼部太常寺官,陈设祭文,香帛,于
中和殿,恭请。
皇上升殿阅毕遣行祭品;牛一,羊一,豕一,登二,笾豆
各十簠,簋各二,酒烛俱行。该地方司府官备办。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以亲政遣官祭告海渎。是年,恭
上。
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遣官祭告江渎济渎淮渎,河渎。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
皇上亲政,七月遣官祭告岳镇海渎等八处,凡八员。
康熙十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四年,
册立
东宫遣官,祭告海渎。
康熙二十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年,滇南荡平,遣官祭告岳镇海
渎。于所遣正祭各官外,每处遣看守香帛祭文官各一员,于礼部太常寺笔帖式内移取;又每差给黄缎伞一柄,御仗一对,纛一对,钦差牌一对。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三年东巡,遣官祭告海渎。其应
差各官,开列具题
钦点并遣看守香帛官,俱与二十年同。
四渎总部汇考三
《尔雅》
《释水》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疏〉按《白虎通》云,渎者何谓浊。中国垢浊,发源东注海,其功著大,称渎也。按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是发源,注海者也。
《史记》《殷本纪》
汤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于泰卷陶,中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易林》《颐之大壮》
江河淮济,盈溢为害,邑被其癞,年困无岁。《颐之明夷》
五岳四渎,润洽为德,行不失理,民赖恩福。《离之渐》
五岳四渎,地得以安,高而不危,惊惧避患。《萃之坎》
江河淮海,天之都市。商人受福,国家富有。《震之随》
江河淮海,天之奥府。众利所聚,可以富有。安乐无忧。《震之贲》
四渎不安,兵革为患。探我妻子,家复饥寒。《说苑》辨物
四渎者,何谓也。江河淮济也。四渎何以视。诸侯能荡涤垢浊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出云雨千里焉,为施甚大,故视诸侯也。《白虎通》《巡狩》
谓之渎,何渎者。浊也。中国垢浊发源,东注海,其功著大,故称渎也。尔雅云:江河淮济为四渎也。《风俗通义》《四渎》
河出燉煌塞外昆崙山,发源注海。《易》:河出图,圣人则之。《禹贡》:九河既道。《诗》曰:河水洋洋,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同。江出蜀郡,湔流互徼外,岷山入海。《诗》云:江汉陶陶。《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禹贡》:海岱及淮,淮沂其乂。《诗》云:淮水汤汤。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禹贡》:浮于汶,达于济,庙在东郡临邑县。谨按《尚书大传》、《礼三正记》:江河淮济为四渎。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榖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
《释名》《释水》
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淮河济是也。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也。
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公共也。
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
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
《博雅》《释水》
江,贡也。河,合也。淮,均也。济,济也。《水经》《河水》
河水又东北流,径四渎津。〈注〉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荥口水右断,门不通。始自是东北流径九里,与清水合,放泲渎也。自河入济,自泲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
《博物志》《水志》
四渎,河出昆崙,墟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抱朴子》《广譬》
四渎辨源,五河分流,赴界注海,殊涂同归。色不均而皆艳,音不同而咸悲,香非一而并芳,味不等而悉美。四渎总部艺文四渎祠碑铭 北周王褒
灵祠岳立,贝阙云浮。寂寥诡怪,髣髴神游。姬嬴分国,河渭合流。桃花春水,灵草孤洲。潼乡河曲,汾阴睢壤。乱流不度,龙门难上。河鱼送迎,江妃来往。水开通迹,山临高掌。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荣光离合,云气徘徊。水仙遗操,津吏馀杯。波息川后,浪靖瞻台。
四渎潦水赋〈有序〉 明太祖
朕尝俯仰二仪,深思其所以,必阴阳之所以著。今也。概观二仪,阴阳也,阴阳二仪也。此其所以未知也。夫二仪本二气之所著,若否于二气,则上下隔矣。若或上下姤,则万物咸亨。所以亘古至今必盛暑之时,则密云浮游于两间,霖雨大降,斯太和之至矣,潦水之兴矣。若果如斯,则生民福臻,君民者仁治,今当其时。墨云叆叇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宜乎。其时故为之辞曰。惟二气之姤和,无不及而否过。运氤氲于两间,浊三江而九河。清淮济而盈,海无洪涛而巨。波倏汗漫而连野,蓦汪洋而浸多。俄微风之拂面,树倒影而沉柯。昔襄陵而怀山,神禹凿而民歌。已而滔滔东注,非海潮而他何。三门峻急,吕梁旋涡。巫山莫止,来源沙陀。溉荆楚,被菉荷。瘳久疾,起沉痾。均沾万物,特盛时禾。尔乃荡荡漾漾,婆婆娑娑。浮轻舟之兰棹,利渔夫之棕蓑。湍于崖壁,绿挂女萝。泛于农圃,茂于蓼莪。五岳示态,精英嵯峨。泽施博爱,奚分巨苛。便商舟之络绎,善官站之走舸。会百川之皛渺冲,撞林麓之岩阿。或巨鱼之跳跃翩翻,嫩绿之浮荷。布浮萍之满面,浴洁白之游鹅。泽北塞之翠草,犊胡民之紫驼。功既滂沛,溢堤盈坡。海上瀛洲,稽颡称臣,拜首夷倭,夫何德备天地,雨旸时若而不磨。
四渎总部纪事
《晋书·哀帝本纪》:兴宁元年,夏四月甲戌,扬州地震,湖渎溢。《魏书·李彦传》:彦,字次仲。徵拜河南尹。转平东将军、徐州刺史。延昌二年夏,大霖雨,川渎皆溢。彦相水陆形势,随便疏通,得无淹溃之害。朝廷嘉之,频诏劳免。《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八年七月,河江汉皆溢为患。
《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大宴群臣于穆清殿。作河渎四海赞。
四渎总部杂录
《穆天子传》:河与江淮济三水为四渎。河曰河宗,四渎之所宗也。《淮南子》: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
《焦氏易林》:晋之大过,信敏恭让,敬鬼尊神,五岳四渎,克厌帝心,受福宜年。
《礼稽》:命徵王者,祭五岳四渎得其宜,则黄雀见。《梁书·高祖武帝本纪》:宣德皇后策高祖书,曰:自声教所及,车书所至,革面回首,讴吟德泽。九山灭祲,四渎安流。祥风扇起,淫雨静息。元甲游于芳荃,素文驯于郊苑。跃九川于清汉,鸣六象于高冈。灵瑞杂沓,元符昭著。